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范文

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

篇1

一、对节目外包的认识

“外包”这两个词在二十世纪末出现,最早使用于企业业务的专业名词。外包是指企业动态地配置自身和其他企业的功能和服务,并利用企业外部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和经营服务。那么,我们所讲解的广播电视节目外包指的是什么?

广播电视节目外包是指媒体在对自身的优劣势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把媒体内部的职能和资源,集中在那些有竞争优势的业务上,那些媒体没有资源优势,对媒体的盈利和竞争毫无帮助的一些栏目外包给有竞争力的专业化传媒公司,从而谋求发展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它是媒体为更好发展自身而实行的一种瘦身计划。

媒体节目外包这一战略管理模式最早运用在我国发展速度比较快,传播实力比较雄厚的城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目前,我国大多数广播电视台已经开始实行除了新闻,时政类节目以外的娱乐、生活等节目,以不同的方式外包给专业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维吾尔语广播电视节目外包制作,突破了广播电视媒体现有的不适应节目生产的经营方式,能够充分地利用台外的人力资源,创作了一批竞争力强,人人一说就知晓的维吾尔语广播电视有名节目,比如,新疆电视台九套维吾尔语频道的《应聘者》《新纳瓦》《美丽就在你身边》《生活与健康》;乌鲁木齐电视台维吾尔语频道的《经济论坛》《海尔巴格创业平台》《美食谱》《健康指导》《旅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语频率的《新疆青年》《生活》《讲故事》《海洋音乐》《学习》;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语频率的《青春旋律》等广播电视节目承包给了外部的专业制作机构和文化传媒公司

二、维吾尔语广播电视节目外包模式

在维吾尔语广播电视节目外包发展来看,第一个维吾尔语节目外包是从广播节目开始的,即2000年1月6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青春旋律》栏目开始和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这就意味着维吾尔语广播电视节目外包的正式开端。与电视台节目外包相比广播电台的节目外包开始的比较早,维吾尔语电视节目外包是2007年1月乌鲁木齐电视台维吾尔语频道的《健康指导》节目承包给新疆阔克兰传播有限公司开始的。维吾尔语广播电视节目外包的进程中,广播电视媒体外包制作的节目主要以娱乐和综艺类节目为主。目前,在新疆从事维吾尔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专业制作机构和文化传媒公司达到7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语频率的部分节目是与外部的制作机构或者新闻教育机构合作完成。新疆电视台,乌鲁木齐电视台维吾尔语频道的部分节目是整个运作过程承包给文化传媒公司完成。

基于维吾尔语广播电视媒体管理和业务特点,主要有三种维吾尔语广播电视节目外包模式。

(一)广播电视台与专业制作机构或文化传媒公司合作

这种模式属于合作性外包,是业务功能和技术操作由广播电视媒体的内部工作人员和拥有专业知识的外部力量共同完成的外包模式。在资产,知识,技术,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合作使媒体获得独立运营但无法获取超额利润。合作性外包注重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适合于待开发的新业务,新栏目。广播电视媒体通过授权许可的方式将广播电视节目外包给具有一定运营能力的制作机构或文化传媒公司,承包节目的制作机构或文化传媒公司作为资源分配者,主要负责运营。广播电视媒体作为资源拥护者,执行监管并获得一定的利润。当然,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承包商的运营能力是进行节目外包合作性运营模式的重要要素。

新疆电视台九套维吾尔语频道的《新纳瓦》是合作性外包模式的典型,是新疆电视台和“瓦斯莱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合作基础上,从2012年6月开始播出的一档娱乐性节目。

(二)广播电视台把节目整个运作过程承包给文化传媒公司

这种模式属于委托性外包,是广播电视媒体就像采用把广告委托给广告公司的运营方式一样,把广播电视节目委托给文化传媒公司。

节目策划,人才资源分配,技术制作等整个运作过程由文化传媒公司工作人员来完成。完成的节目由广播电视台制定的监督员来审核,通过审核的节目进行定期播出,播出阶段始终由广播电视台负责,文化传媒公司只是从媒体承包的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播,虽然,他们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是始终没能得到外包节目的播出权利。这种外包模式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复杂度低,但是人力资源耗费量大。在这种模式下,媒体保留业务及相关设备的所有权,对承包商进行必要的培训后逐步减少在该业务中的内部人员数量,将业务委托给承包商完成,最终媒体方面仅保留管理监督。

乌鲁木齐电视台维吾尔语频道的《海尔巴格创业平台》是委托性外包模式的典型,是乌鲁木齐电视台和新疆阔科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合作,从2013年1月1日开始播出的专业型节目。到2014年,乌鲁木齐电视台和乌鲁木齐亚尔库特传播有限公司合作继续进行制作和播出工作,此节目变成了自主创业青年的交流平台。这种节目外包的播出促进了广播电视媒体企业化管理发展,实现了多元化的媒介经营。

乌鲁木齐电视台维吾尔语频道的《美食谱》也是委托性外包模式的典型,是乌鲁木齐电视台和乌鲁木齐巴力凯西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合作,从2014年开始播出的,专门介绍新疆各地特色美食的电视节目。

(三)广播电视台把部分节目承包给新闻教育机构

这种模式属于学习性外包,是广播电视媒体把部分本土化特点的节目或者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实行的外包模式,通过媒体和政府单位合作运行或在高校制定的节目制作中心进行播出。媒体和政府单位合作播出的外包节目是由政府单位来监督,媒体执行内容安排和播出任务。在高校节目制作中心的主要工作人员是由在校有关本专业的学生来组成,他们负责内容安排和节目制作,媒体负责管理和监督他们的工作,负责最终的播出阶段。这种模式的优势之处是体现出节目的本土化和为在校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为新疆的传媒行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双方都得到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语频率的《新疆青年》是学习性外包模式的典型,是新疆青年杂志社和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共同合作,从2014年2月开始播出的杂志型广播节目,播出内容以新疆青年杂志刊登的优秀作品和介绍新疆优秀青年感人事迹为主。此节目以新疆为题材的传播特点使《新疆青年》栏目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

新疆电视台九套维吾尔语频道的《应聘者》是学习性外包模式的典型,是新疆电视台和新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共同合作,从2013年开始播出的专业型节目。它以等待应聘者为主要参与对象,通过企业和应聘者的互相沟通,新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有关就业情况并对应聘者推荐企业或提出意见来开发等待就业大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现场节目。

三、维吾尔语广播电视节目外包的运营优势

企业化管理的制作机构和文化传媒公司的迅速发展对兴起的维吾尔语广播电视节目外包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逐步形成了维吾尔语广播电视节目外包独特的运营优势。

(一)维吾尔语广播电视节目外包逐步实现了“制播分离”

信息技术不断发达,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也不断地扩大。广播电视媒体要提高自身影响力和媒介之间的竞争力,首先要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维吾尔语广播电视节目的技术操作不完善,栏目组专业人才短缺,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无法满足受众日益多变的需求;另一方面,维吾尔语广播电视媒体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栏目,应该把握好广播电视制作市场的领先地位。“制播分离”作为节目外包的最早形式,为外包节目生存发展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市场条件,同时自身具有了一定的实践价值。

(二)推动维吾尔语广播电视媒体企业化管理,提高维吾尔语广播电视节目质量

广播电视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事业最为显著的变化。改革开放后,维吾尔语广播电视机构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采用企业的经营体制和管理模式。节目外包运营模式的出现对逐步形成企业化管理的维吾尔语广播电视媒体带来改变自身的机会,各家维吾尔语广播电视媒体开始开发新业务和新栏目。经营上开始实行多种经营,积极开展各种盈利活动,力求提高经济效益。节目外包模式推动了维吾尔语广播电视媒体企业化管理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自办栏目的创新。

(三)排除维吾尔语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的经营压力,完善产业链

篇2

浙江华人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当初 成立时,王渊龙董事长就摒弃了“小农 意识”,他一改音像连锁店简单碟片买 卖的理念,着力营造一个音影世界的 新时空。为了构建片源,体现“快、新、 全”之特色,公司从源头出发,与电视 台、电影厂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 策略联盟,获得了不少音乐和电影的 独家发行权;公司还弓I进西方发达国 家的管理经验,并加以消化、吸收,力 争在3~5年与国际同行业的领头羊形 成战略伙伴或同台竞争。

业务创新

对于从事影视放映、戏剧演出、音 像制作发行等业务为主的文化单位,应 按市场经济要求,依据“产权清晰、权 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 企业帝U度建立规范机制,使之由“文化 战场”转向“文化市场”。浙江传媒发展 有限公司是文化部批准的浙江省首家全 国音像制品连锁经营股份制公司,也是 文化传媒行业强强联合的产物。公司依 托规范管理和民间资金,由电子出版物 向音乐世界等文化产业延伸。

目前公司已弓I进、制作、发行了500多部国内外优秀电影及电视剧。音像制品销售品种达3万余种。

产权制度创新

篇3

关键词:影视公司 上市融资 并购重组 资本运营

近年来,我国影视产业发展迅猛,市场竞争激烈,各类资本纷纷角逐电影、电视剧、网络视频以及游戏等市场,影视产业成为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最为活跃的领域。但是,影视市场风险依然较大,一些影视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达到炒作套现的非法目的,电视剧与电影市场存在生产过剩现象,同时也存在价值高估、盈利能力不稳定以及财务风险等问题。

我国影视公司上市融资的路径

融资问题是影视公司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我国资本市场上,除了IPO(首次公开募股)以外,还存在借壳上市、登陆新三板等其他融资方式。与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相比,影视公司申请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费用要低得多。

一、IPO上市融资。IPO上市融资可以拓展融资渠道,吸引投资者,增强流通性以及提高知名度。我国影视类上市公司10余家,其中华谊兄弟(2009年)、华策影视(2010年)、乐视网(2010年)、光线传媒(2011年)、华录百纳(2012年)分别在深圳创业板A股上市。另有在境外上市的影视公司,例如201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博纳影业,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影视公司,2015年前9个月,营业收入达到2.68亿美元,同比增长33%;保利文化2014年在香港H股上市,2015年主营收入25亿元,主要从事艺术品拍卖、影院投资、演出与剧院管理等业务。

近年来,随着文化娱乐产业的爆发式增长,许多影视公司纷纷谋求登陆资本市场。在2014年中,影视机构证券化案例已超过两位数,其中新丽传媒、幸福蓝海、能量影视、唐德影视4家机构直指IPO,但最终仅唐德影视一家闯关成功,成为了2014年唯一成功上市的影视机构。目前A股已有影视资产的上市公司10家以上,而“电影+电视剧”的行业总体产值却不超过500亿元,影院、电视台还将分走近半收益,实际留给影视公司的份额相当有限。由于总体市场规模与盈利能力的限制,影视公司IPO上市存在很大的阻碍。

浙江唐德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因出品《武媚娘传奇》而出名,其电视剧投资、制作、发行和衍生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2015年唐德影视营业收入5.37亿元。此次唐德影视募集8亿元用于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包括《左手劈刀》等15部电视剧和《紫禁城》等6部电影的投资制作。

二、借壳上市。借壳上市在国外又称为反向收购,是指通过“上市壳公司”控制权的转移,非上市公司将其旗下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间接完成上市。“借壳上市”将上市需求与退出需求相结合,使得那些经营业绩不佳的原上市公司资产退出资本市场,取而代之以新的优质资产,帮助资本市场进行新陈代谢,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

长城影视、印记影视等选择了借壳上市。2014年6月,江苏宏宝宣布与长城影视的资产重组方案是,江苏宏宝以拥有的全部资产和负债作为置出资产,与长城影视100%股份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差额部分由江苏宏宝向长城集团发行股票方式购买,长城影视通过资产置换借壳江苏宏宝实现上市融资。2014年,高金食品公司置出周期性较强且盈利能力较弱的生猪养殖及屠宰加工业务,置换估值逾60亿元的印纪影视娱乐传媒有限公司的资产,印纪传媒借壳上市。印纪公司主营业务为整合营销服务,并通过兼营影视剧和电视栏目的投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为客户提供品牌化的娱乐营销服务。

收购上市公司,战略控股上市公司,实现借壳上市。例如,百视通重组东方明珠,百视通以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东方明珠,同时,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公司SMG向百视通注入东方购物、尚世影业、五岸传播和文广互动四块优质资产。新公司将致力于打造互联网媒体生态系统,坚持内容和渠道并重,重组完成后,新上市公司成为文广集团统一的产业平台和资本平台。

三、新三板上市融资。新三板是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微型企业。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为其运营管理机构。2015年,挂牌新三板企业共5129家。受益于整个影视行业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选择登陆新三板,主动谋求资本与资源的对接。截至2016年3月31日,在挂牌新三板的65家影视娱乐所属公司中,有20家公司已实施增发融资,占比约为30%。通过新三板融资可以补充流动资金,有利于电视剧、电影等项目的开发投资,拓展公司业务,增强主营业务能力,提升盈利能力。

2015年,新三板影视公司的净利润排行榜分别是开心麻花、和力辰光、唐人影视、西安同大、耀客传媒等公司,其中开心麻花凭借《夏洛特烦恼》的高票房收入成为新三板的“盈利王”,2015年净利润1.26亿元。在此背景下,资本与影视的联姻加速进行,但在A股高门槛的限制下,大量影视公司将目光转向新三板,因为影视剧的拍摄、制作需要较大的运营资金,募集的资金将用于补充运营资金。可以说,随着影视娱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新三板给更多的影视企业带来了成功的机会。

无论是创业板的上市公司,还是新三板的影视公司,导演、编剧、演员成为公司股东渐成新常态。公司采用出让股权的方式绑定明星艺人和知名导演,将影视公司的业绩与演员的收入挂钩。例如,柳岩、谢楠持有光线传媒的股份;王姬持有上海新文化的股份;赵薇持有阿里影业和唐德影视的股份;吴秀波持有幸福蓝海的股份;冯小刚、张纪中、张国立持有华谊兄弟的股份;孙耀琦持有长城影视的股份;海清、陈凯歌、胡军、张嘉译持有新丽传媒的股份;周立波、鲁豫持有能量影视的股份。

我国影视公司并购重组的策略

我国传媒类上市公司共50多家,其中影视类上市公司10余家,除了中视传媒、百视通等国营企业以外,大部分是民营影视类上市公司。影视产业通过内生增长模式实现扩张难度较大,想要尽快抢占影视产业市场,大部分通过并购重组等外部扩张式快速占领市场,同时,有利于增加行业集中度,改善行业结构。

一、从并购重组的模式来看,包括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并购是一种以产权为对象的交易行为,是企业资本运营最普遍的经营方式,也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横向并购是为了实现规模运营而进行的产权交易,交易双方的产品相同或相似。横向并购可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节约生产与管理费用,增强市场控制力,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例如,华谊兄弟收购浙江常升影视制作公司,华策影视并购克顿传媒、最世文化、合润文化、高格影视,光线传媒收购金华长风、新丽传媒、妙趣横生、蓝弧文化及手游公司热锋网络等股份,新文化购买郁金香传播和达可斯广告的100%股权,收购跨屏互动营销服务提供商创祀网络51%股权,华录百纳以25亿元的价格收购广东百合蓝色火焰100%的股权。

纵向并购就是交易双方处于生产、经营不同阶段的企业之间的产权交易,产权交易的双方往往是原材料供应商或成品购买者,形成纵向一体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生产的不同阶段相互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例如,乐视网购买花儿影视100%的股权,取得东阳九天7.5%的股权,实现渠道与内容的纵向一体化,有力提升乐视网精品剧制作能力。华策影视作为电视剧第一股,向上游经纪人市场拓展,收购海宁华凡60%股权,介入艺人经纪市场;向下游的电视剧营销、娱乐发行市场拓展,获得佳韵社55%的股权,购买克顿传媒100%股权,收购北京合润德堂20%的股权。

混合并购主要是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而并购方与被并购方非客户和供应商关系。混合并购重组可以提高盈利水平,优化企业的经营结构,防范经营风险,发挥范围经济效应。例如,博瑞传播以10亿元收购马化腾旗下网页游戏公司漫游谷70%的股权;浙报传媒收购东方星空,涉足影视与旅游演艺业,收购游戏企业杭州边锋网络和上海浩方在线100%股权。

二、从并购重组的主体来看,电子商务巨头、业外资本等参与并购,影视企业的跨国并购增多,纷纷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资本市场的亮点。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纷纷大举进入影视行业,扩展自己的影响力。例如,阿里巴巴和云锋基金共同斥资12.2亿美元入股优酷土豆。阿里巴巴对文化中国进行62亿港元的战略投资,获得文化中国60%的股份,文化中国更名为阿里影业。另外,阿里入股华数传媒,占股份总数的20%。百度和美国普罗维登斯资本合资成立爱奇艺,以3.7亿美元收购PPS视频业务,爱奇艺与PPS整合升级,新品牌为爱奇艺PPS。华谊兄弟增资36亿元引入腾讯等三大投资者,阿里、腾讯所持华谊兄弟股份皆为8%,并列成为第二大股东。

国际化战略是国内影视公司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方向,是资本运作的亮点。2014年,华谊兄弟与其他投资人共同组成“华谊兄弟投资方”,购买美国Studio 8公司的股权,成为股东后,将负责其出品的所有电影在大中华地区的发行事宜。华策影视斥资3.23亿元收购韩国电影行业巨头Next Entertainment World公司发行的股份,投资后华策影视将持有NEW公司15%的股权。2012年,小马奔腾收购美国著名特效制作公司Digital Domain(数字王国),获得“数字王国”旗下电影、视觉特效、广告制作、虚拟人合成技术等核心业务。2015年,万达院线22.5亿元收购澳大利亚电影院线运营商Hoyts集团100%的股权。

业外资本进入影视行业也是显著特点。业外资本主要指文化传媒行业以外的资本,他们寻求多元化的发展,纷纷投资影视行业。例如,中南重工以10亿元收购大唐辉煌100%的股权。松辽汽车实现跨界发展,收购江苏耀莱影城和上海都玩网络100%的股权。共达电声收购春天融和与乐华文化100%股权。凤凰传媒收购南京传奇影业,大力拓展影视制作、发行、电影院线和演艺经纪等产业。玩具企业骅威股份以12亿元收购影视公司浙江梦幻星生园100%股权。传统乳业起家的皇氏集团7.8亿元收购盛世骄阳100%股权。

三、从并购重组的出资方式来看,包括发行股票模式、现金模式以及混合支付模式等多种形式。出资方式对交易双方都产生重大影响,收购方要从自身的现金流状况、资本结构情况和对股权结构的影响等因素综合考虑。

现金收购方式。现金收购具有速度快、交割简单明了等优点,但会增加公司的债务负担。例如,大连万达集团和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签署并购协议,此次并购总交易金额高达26亿美元,包括万达集团购买AMC公司100%股权和承担债务两部分。光线传媒以自有资金8.29亿元购买新丽传媒27%股权,新丽传媒是一家以影视剧内容及其衍生产品的投资、制作和运营为主营业务的文化传媒企业。

现金及发行股份相结合的混合出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两种方式的优点,同时克服两种方式的缺点,是比较理想的出资方式。例如,华策影视以现金及发行股份相结合的方式收购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交易金额为16亿元。乐视网以现金和发行股份相结合的方式,购买花儿影视100%的股权,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乐视新媒体文化(天津)有限公司99.5%的股权,并同时募集配套资金。华谊兄弟向银汉科技股东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其持有的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被称为“中国A股并购手游第一单”。

上市公司之间的换股合作。2012年3月,优酷(纽交所上市)、土豆(纳斯达克上市)以100%换股的方式正式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命名为优酷土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中国网络视频行业领军公司,成为建立在庞大用户群、多元化内容及强大技术平台基础上的优酷土豆股份有限公司。

我国影视公司并购重组:效应与风险

资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性,在目前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影视公司加入创业板上市受阻,登陆新三板与并购重组成为获得融资、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通过资本运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

一、影视公司并购重组的效应。横向并购以获得规模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纵向并购以降低交易成本、完善产业链;混合并购以分散风险,实现多元化布局。影视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的融合,促进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文学等各种不同内容形态的交叉渗透,完善产业链布局。2010年华谊兄弟投资参股掌趣科技公司22%股权,又收购银汉科技51%的股权,除了电影、电视和艺人经纪三大业务板块以外,通过并购重组后业务延伸到手机游戏,跨平台的页面网游、社区网游,音乐的创作、发行及衍生业务,以及影院的投资管理运营业务,不断完善产业链。乐视网是一个播出平台,通过并购重组花儿影视等内容公司,打造垂直整合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生态模式,主营业务涵盖互联网视频、影视制作与发行、智能终端、大屏应用市场、电子商务等领域。华策影视收购克顿传媒可以实现资源互补,克顿传媒拥有国内领先的影视行业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以及先进的影视行业数据库,并购可以在版权资源、创作和制作资源以及营销团队方面深度融合。①

影视行业内的并购重组主要是扩大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影视行业外的并购重组主要是发挥范围经济效应,调整产品结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防范经营风险。2012年,优酷和土豆以100%换股方式合并,兼具影视、综艺和资讯三大内容形态,具有视频内容制作、播出和发行三大环节,重组成为强大的互联网媒体平台,增强市场竞争力。华策影视目前主要从事电视剧业务,电影制作发行业务处于稳健起步阶段,全资子公司浙江金球影业参与合资设立“浙江时代金球影业投资公司”,占股40%,将公司产业链延伸至影城院线业务。同时,从郭敬明手中获得上海最世文化26%股权,并取得郭敬明作品的优先投资权,将畅销文学作品和漫画搬上银幕的成功经验,打造“文学+电影”的平台,为青少年观众量身定制青春、科幻类型影片,实现资源互补,发挥协同效应。

二、影视公司并购重组的风险。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影视公司的并购重组与多元化经营并没有给公司带来正面效应,反而在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与每股收益等方面增加了各种风险。通过影视公司的多元化与财务指标的实证分析,影视公司的偿债能力与多元化经营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多元化经营水平越高,影视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差,从而加剧了财务风险。影视公司的股票筹资能力与多元化经营程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多元化经营水平越高,越容易导致影视上市公司股票的每股收益降低,从而加剧公司财务风险。②

通过影视公司的并购重组与财务指标的实证分析,并购重组对当年或第二年的整体绩效的影响与行业密切相关,影视行业的公司并购重组的绩效不明显,而新闻出版行业则非常显著,说明传统的新闻出版行业对影视游戏行业的跨行业并购能够带来显著的绩效改善,而影视公司为主体的并购的绩效则不然。传媒类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对12个财务指标影响的显著度不同,只有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毛利润、扣非净利润和资产负债率等五个指标有明显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成长能力,三个指标都有显著的增长,说明并购对成长能力的贡献最大,而对整个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等效果不够显著,其中乐视网、光线传媒和华策影视等三家公司的每股净收益并购后有明显的减少,影视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并购后有显著的增加,但基本都在50%的合理界限以下,偿债风险不明显。③

总之,影视行业成为资本市场的追捧对象,但是,并购重组仍需持谨慎的态度。新丽传媒、幸福蓝海、能量影视等申请IPO的影视公司已暂停,欢瑞世纪、华海时代、笛女影视、金英马影视等近10家借壳上市的影视公司未能成功。影视行业的风险依然较大,作为并购重组标的影视公司,其估值不相称的利润增长速度以及无法完成业绩承诺的隐患也会给并购重组带来不确定性。(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媒介融合的政策选择与规制体系研究”(13CXW008)的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肖叶飞:《影视公司并购重组的路径与效应》,《声屏世界》,2015(10)。

篇4

关键词:文化产业;新媒体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031-03

新媒体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传媒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融合而生的涵盖尖端科技和人性化体验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近年来,作为文化产业重要支柱的新媒体产业日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其产业链涵盖网络新媒体、数字新媒体、影视动漫新媒体、娱乐游戏新媒体、IPTV电视、软件开发、数据服务、移动终端、LED、数字博物馆、阅读器等终端设备。这一新兴产业以其巨大的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为各地调整产业结构并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无锡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无锡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其中以央视国际网络无锡有限公司、无锡广电集团、江苏无锡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领军型企业为代表的新媒体板块,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成为无锡另一个经济增长极。

(一)央视国际网络无锡有限公司

央视国际网络无锡有限公司,位于无锡新区国家软件园内,是中国网络电视台南方总部基地和唯一全资子公司,由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主办,是中央电视台旗下的国家网络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也是国家级新媒体内容制作与信息安全管控的重要载体,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开播。近年来,公司组建专业技术团队,搭建新媒体高科技研发平台,公司加大研发力量投入,逐步组建起专业高效的新媒体技术研发团队,并成功搭建起行业领先的媒体数据云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技术支撑作为业务开展的坚实基础和强力后盾,瞄准和利用最新技术推动业务融合发展。同时,公司全面承建“国家网络视频数据库”,打造亚洲最大视频内容云。预计通过二至三年的建设,国家网络视频数据库将被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视频内容云和新媒体数据中心,成为全国新媒体产业链上极为重要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公共资源共享平台,在抢占产业制高点,助力视听新媒体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全国文化信息消费持续增长。此外,完成CNTV统一视频制作、统一信息安全服务的战略部署。2013年上半年,公司顺利完成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北京总部全部视频制作业务和文化信息安全管控业务的迁移,在无锡实行统一生产制作、统一信息安全管控,在无锡打造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线视频生产基地、中国最大最权威的网络风险管控中心。目前,一方面,公司在做大做强视频生产及风险管控基础业务,确立细分市场领导地位的同时,紧紧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加大创新投入,依托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的资源优势,强化技术创新与自身软件能力、系统能力建设,逐步开展视频检索、媒资经营、视频舆情、数据挖掘分析、微视频制作等新业务,面向全产业链提供专业化信息技术服务和增值服务。另一方面,公司正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商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领军型新媒体产业云服务提供商。

(二)无锡广播电视集团[1]

近年来,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台)在资源整合、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在传媒竞合重组的生态中,在“主阵地、主力军、主平台”的定位要求下,遵循文化和媒体发展规律,以“融”为核心推动转型发展:融入――融入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把握广电传媒的新任务、新要求;融合――整合资源,聚合优势,化学反应,裂变发展,催生新的发展业态和模式;融洽――以新型的文化观为基础,建构以人为本、富有内涵的全新媒体文化。

(三)江苏无锡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江苏无锡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由无锡市动漫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无锡广播电视集团为主管单位,负责项目的载体建设、项目运转、人才配套、运营管理等职责,主要为企业提供影视动画、影视特效、设备租赁、动漫技术服务、动漫制作、新媒体软件开发、专业培训等服务内容,与各大动漫园区、大专院校联合,形成政府、平台、院校、园区多级联动的产学研共建模式。目前,公司拥有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数字艺术制作基地和总价近2 000万的专业软硬件设施,是无锡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试点示范企业。平台主营业务包括三维动画制作、二维动画制作、游戏制作、各类高清、标清影视合成、大规模集成渲染、动作捕捉数据处理、动漫制作人才培训等方面。2011年平台组建了新媒体研发中心,在动漫技术研发上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和基于智能移动终端IOS、Android等设备的各项应用。近年来,平台坚持以社会服务为己任,设定了科学、合理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为动漫企业提供公益,免费为园区动漫企业提供翻录制业务,为中小型动漫企业的发展起助推作用。2012―2013年度,服务平台为无锡偶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无锡亿唐动画公司、无锡妙思动画技术有限公司、无锡雪豹十月数码动画公司、无锡第五印象动画有限公司,提供了影视动画、影视特效、设备租赁、动漫技术服务、动漫制作、新媒体软件开发等服务内容。为进一步加强化对动漫园区企业的服务工作,平台建立了园区企业调查走访制度,通过上门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征询园区动漫企业对平台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平台在建设过程中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都建立了紧密互动的产学研合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交流。

二、新媒体产业存在的瓶颈问题与原因分析[2]

虽然近年来无锡市围绕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与新媒体产业培育发展相关的信息技术产业和文化传媒业,从产业政策扶持、创意园区建设、服务平台搭建和助推企业发展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但对比产业领军型城市,仍需重视以下主要问题:

(一)发展思路尚不明确

如何引导和发展新媒体产业?新媒体产业高端人才的引进模式是什么?政策制定如何贴近新媒体产业发展需求?这些问题是导致目前无锡新媒体产业发展思路不明确的主要原因。目前无锡新媒体产业发展状态可以归纳为“散”“小”“匀”。“散”,指目前与无锡新媒体产业相关的行业分布散,各个区域和园区都在想发展新媒体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导致各个园区主题不够鲜明,容易在分散竞争的过程中失去新媒体产业应有的集聚效益。“小”,指无锡市目前还没有多少上规模的新媒体重点企业,尽管从事新媒体相关产业的企业众多,但大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尚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匀”,指在政策层面与产业密切相关的文化创意、信息科技以及文化传媒产业的目标企业或个人仍不够突出。新媒体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类似,其独特的产业特性就是“名人效应”,当前政策扶持的匀质化并不适应该产业发展模式。

(二)产业模式尚未成熟

目前,新媒体中除了即时通讯、搜索、电子商务等形成了较成熟的业务运营和盈利模式之外,绝大多数对内容资源比较依赖的新媒体没有找到成型的盈利模式,依然沿用传统媒体的经营方式,即依靠出售点击量与受众影响力吸引广告。即使发展势头最好的手机报、手机电视和网络视频,也没有走出传统媒体经营模式的覆盖。单一依靠广告收入作为产业模式,极易受市场、媒体竞争、政策等因素影响的波动,风险较大。一旦传统媒体发展遇到波动,新媒体的投入和运作都将失去保障。而一些理论上未来发展空间无限的新媒体形态,也由于种种原因在短期内无法形成盈利模式。

(三)本土重点企业不足

目前,无锡市新媒体业已产生了亿唐动画、无锡慈文影视、飞视传媒等优势企业和天脉聚源等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成长型企业,但现阶段较难突破企业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及产业链缺失的状态。这种状态,归根结底是由于本地缺失重点企业造成的。重点企业不仅具有产业集聚效益,而且具备品牌效力。缺乏重点企业会影响产业发展后劲和潜力,最终会对新媒体产业的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四)行业领军型人才匮乏

无锡市新媒体行业领军型人才匮乏,主要表现为移动开发技术人才难觅,为数不多的人才中,待遇薪酬又普遍偏高;市场人才难觅,对于新媒体项目,技术含量非常高,客户认知度低,对于市场开拓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非常高,因此,很难寻觅到合适的市场营销人员和产品经理人才。近几年,蜚声海内外的无锡“530计划”引进的文化创意国际领军人才寥寥无几。与此同时,由于在政策层面对无锡本土创意研发机构重视不够,平台建设不足,并缺乏对本土创意成果的宣传以及产业成果的推广,造成本土文化创意人才流失严重。虽然人才流动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征,但无锡较之一线城市的政策及软环境建设仍显滞后,这也是导致无锡市新媒体产业高端人才流失的一大因素。

三、大力培育发展无锡市新媒体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一)引进培养新媒体产业高端人才 [2]

新媒体产业链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岗位。其中,网络、动漫、游戏、3G、新闻、编辑、广告、创意、营销、编导等专业的新媒体人才和技术人才需求量较大。无锡在新媒体产业领军型人才和创意人才方面,原本有着非常优厚的先天条件,但是人才外流这一现实情况,提示相关部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不应忽视本土创意人才,避免一方面创意人才引进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创意人才外流等问题。为此,需要继续深入推进人才战略。一是继续积极引进海外人才;二是诚邀大师入驻,设立专项资金和专门人员创建大师来锡交流平台,促进高水准行业交流;创建“知名大师工作室”,吸引大师落户无锡,加快构建无锡创意人才梯队;三是注重复合型人才,引导商业精英投身新媒体领域,坚持和深化“文商结合+引商入文”理念,加快产业化进程;四是珍惜本地人才,挖掘本地优质人才资源,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及奖励措施,扩大影响力,打造和提升无锡人才的高地优势。同时,注重本土吴文化、工商文化的深厚积淀,依托江南大学,在倡导自由创意的前提下,引导形成独特的“江南学派”,打造本土创意风格和人才名片。

(二)推进新媒体产业园建设

目前,央视国际网络无锡有限公司已经相继吸引中国日报网、易视腾、朗新科技等一批上下游企业入驻无锡新区,以CNTV为旗舰的新媒体产业板块正逐步崛起。针对目前新媒体企业各自为政、重复投资、资源分散、整体竞争力量薄弱等问题,公司应以CNTV南方基地为旗舰,打造视听新媒体产业核心链条,建设集新媒体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化运营、信息服务、视频生产、企业孵化、人才培训、应用支持及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型产业园区,并将其打造成产业链完整、聚集度高、影响力大的新媒体产业集群及国家级新媒体产业基地。

(三)进一步推进新老媒体间的融合[1]

发展新媒体产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必须结合公众需求重点、资源状况、受众市场等一系列因素,加强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找到自身作为内容商、运营商、服务商与市场的最佳契合点,才能为新媒体产业开辟全新的领域,实现新媒体产业价值的最大化,促进新媒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截至2010年年底,集团资产总值从整合前的37亿元增长至100亿元,增幅170%;年营业收入增幅约80%,年均增长20%。提前完成成都市委为集团确立的2012年资产总值破百亿、收入突破35亿元的奋斗目标,成为国内发展速度较快、增长幅度较高、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的综合媒体集团之一。

回顾这近五年的路,大体可以用“5个坚持”来概括: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我们坚持以媒体融合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战略转型为发展主线,坚持以“做精做强传统产品、推进战略向蓝海转型、大力实施资本运作快速推进产业扩张”为发展战略,坚持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发展动力,坚持大力发展“大文化”产业,正在逐步由传统的新闻资讯生产者、传播者向全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商、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的角色转型。

审时度势,确定全新发展战略

集团成立之初,成都市委对集团提出了“全省前头、全国前列、全球一席之地”的“三全”总体发展目标。总目标确定后,顺理成章要回答发展的战略问题、发展的路径问题、发展的动力问题、发展的机制问题、发展的队伍问题等,结合我们的实践,感到“发展的战略”对我们格外重要。“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发展战略,事关全局,事关长远。

究竟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战略?这几年,在探索中逐步清晰,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这个发展战略至少应当有“三个参照”:一要立足于成都媒体的现实,二要顺应全球传媒发展的大势、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潮流,三要符合国家的以“大文化产业”为特征的产业政策特别是传统业态的转型升级诉求。同时,它还得体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改变以前过分依赖传统的广告、发行、印务等的“一亩三分地”守成心理,有利于促进传统业态的提档升级向新媒体进军,有利于媒体集团市场主体角色的转型。

2009年4月,成都传媒集团召开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心组学习会。这个中心组学习会,对集团发展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如对传统产品过分依赖,对新媒体认识迟、行动缓,投入怕“烧钱”等。大反思引发思维“大碰撞”,“大碰撞”使得思想大解放。特别是吸纳了全国副省级报业集团武汉“高峰论坛”的部分思想成果后,集团党委把我们集团的发展战略浓缩为三句话,这就是“做精做强传统产品、推进战略向蓝海转型、大力实施资本运作快速推进文化产业扩张”。2009年5月,集团党委通过了《关于大力发展新媒体的决议》,确定以平均每年不低于集团营业收入的3%用于发展新媒体项目。这不仅回答了发展新媒体“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以党委决议的形式,把我们的发展战略予以锁定,从而成为全集团9000多员工的共同意志,成为凝聚人心的旗帜,成为鼓舞斗志的愿景。

传统产品,贵在做精做强

发展新媒体、新业态,绝不意味着可以丢掉、放弃报纸电视广告等传统产品。对于今天的传媒人来说,它依然是我们的“根基”和“饭碗”来源之一。而且,传统媒体产品相对网络产品而言,在公信力方面的比较优势依然明显。因此,面临传统产品的“天花板”,突破着力点在4个字,即 “精耕细作”,以做精来做强。

集团加大管控力度,坚持向机制创新要效益,变革考核办法,细化经营指标,增设专项任务指标和规范管理指标,与绩效挂钩,按季监控。集团上下将压力转化为拼市场的动力,无论发展好的单位,还是困难暂时多些的单位,都表现出强烈的拼搏精神和市场竞争意识,着力于经营方式创新,着力于经营挖潜,实现活动创收、版外创收、多渠道创收,推动集团全年经营业绩增速再创新高。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数据,目前,成都传媒集团的“报业板块”综合实力位居全国报业集团第四位,仅次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上海解放报业集团、上海文新报业集团。其中,《成都商报》广告收入2010年突破10亿元大关,成为继《广州日报》后全国第二份广告收入破10亿元的报纸,位列全国都市报第一。

集团“广电板块”坚持机制创新、节目创新,以大活动促进影响力,电视台全年收视率在央视频道群、省级卫视频道群、川台频道群、成都台频道群近60个频道中,占了27%的市场份额,接近本土市场的三分之一。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5.8亿元,在全国城市电视台中名列第二。

以资本运作为手段,推进战略向“蓝海”转型

五年来,我们集团以资本运作为手段,依托传媒核心产业,以国际化视野,在新兴媒体渠道拓展和新媒体领域抢滩布阵,新媒体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挺进国际传媒市场。集团斥资近3亿元与新闻集团旗下的华语电影片库、星空卫视和Channel以及TVB等,开展新媒体业务合作,迈出了区域媒体集团进军国际传媒市场的关键步伐。

进军国际网游市场。继2009年斥资4.41亿元收购“梦工厂”网游企业后,集团再次以3亿元的价格,全资收购上海晨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该公司产品主要基于美国苹果公司iPhone平台,99%的市场在欧美,预计未来3年的增长率超过40%。同时增资北京锐易通科技有限公司,持有其20%的股份。

改造全新的新闻门户网站。全面整合集团传统媒体信息资源、活动资源、人力资源和网站域名资源,将其打造为成都新闻宣传的新平台、新阵地和特色主流网络媒体。

快速进军地铁传媒新领域。与成都地铁公司合资成立地铁传媒公司,占领地铁传媒新阵地。开通地铁电视,创办成都首份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地铁报《新城快报》,获得总署批文,并实现当年赢利。

推动传统媒体数字化发展突破。推出西南地区首个报媒移动终端阅读器――成都商报iPhone阅读器1.0版和iPad阅读器。广电抢抓“三网融合”机遇,积极推进IPTV、网络电台、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拓展,成功将成都的电视直播节目信号发送到中国网络电视台进行全球,成为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实现全网直播节目信号的城市电视台。

在当下,文化产业的内涵是丰富的,它既包括传统的报业、广电业,也包括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媒业,还应当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地产等业态。这就是“大文化产业”的概念。上述认识,是我们制定“三句话”发展战略的一个思想基础,它也应成为我们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选项。这几年,我们全力获取优质文化地产资源,按照文化产业园区化、楼宇化的规划,加大复合文化产业进军步伐,致力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了集团产业综合实力,为集团成为文化传媒的战略投资者、实现集团战略转型创造了必要条件。

篇6

一、放宽登记条件,为文化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市场准入通道

(一)放宽企业名称核准条件。转制后的文化企业,可使用原单位名称;允许文化企业名称体现行业特点,使用表明其文化产业内容和经营方式的各类新兴行业用语;允许企业在名称中使用“文化产业”、“文化发展”、“文化开发”、“演出联盟”、“演出在线”、“旅游开发”、“旅游产业”、“体育产业”一类字词;注册资本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文化改制企业可在企业名称中不使用字号。

(二)放宽企业经营范围。凡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未禁止非公有制经济经营的文化产业项目,都要允许其经营。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未列明的经营项目,可根据企业申请,灵活核定能体现其行业和服务特点的经营范围。

(三)扶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对农民在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农庄村落,以一定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利用庭院、湖泊、塘堰、果园、林地等自然条件,从事农家院旅游服务的,可以以农民的居住地点作为住所办理工商登记。支持文化产业与现代农业嫁接,推动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商务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创意艺术等特色农村民俗文化企业。

(四)支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支持发展高技术文化企业,扶持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网络动漫、数字电视、电子图书、手机报刊、移动电视、在线娱乐等新兴文化企业。

(五)支持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非货币资产出资比例最高可达70%。

(六)扶持发展文化中介组织。扶持发展文化经纪、广告、文化传媒、演出策划、咨询评估、市场调查、票务等文化中介企业,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完善文化艺术产品策划、生产、展演和后续开发的市场体系。

(七)支持回族文化企业发展。扶持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回族服饰、回族艺术、民俗表演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支持文化旅游企业依托回乡风情、黄河、大漠、杞乡、花儿等知名品牌,开辟民族文化、回族风情旅游,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支持鼓励回族清真美食的加工、制作、批发、销售。扶持国内外回族服装加工企业来发展,使成为集回族文化服饰和手工艺品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加工、销售基地。

二、鼓励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八)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或其他经济形式,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娱乐、印刷、发行、会展等文化企业,吸引非公有制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积极支持社会资本以收购、入股等形式参与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壮大文化产业规模。

(九)支持文化企业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改制的文化经营单位,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划拨资产重组为国有独资公司的,可以凭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批准文件直接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经资产重组被撤销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可以凭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和吸收单位同意接受债权债务的证明文件,申请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三、立足工商职能,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

(十)认真开展股权出资、出质登记,为文化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十一)积极为文化企业办理商标权质押登记、动产抵押登记,支持以知识产权、股权、债权等作价出资入股文化企业。积极引导各商业银行与文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扩大文化企业的拓宽融资渠道。

四、改进服务,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帮扶力度

(十二)规范窗口服务行为。对文化企业的登记按照“五办四通”的要求,提前介入,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十三)完善登记信息制度。充分发挥登记机关掌握企业登记基本信息的资源优势,定期对文化产业的企业数量、分布情况、产业机构、发展趋势等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咨询。

(十四)指导文化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引导文化企业积极申请注册商标,对市场占有率高、广告宣传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文化企业,鼓励其申报著名、驰名商标。在同等条件下,对文化企业争创著名、驰名商标,予以重点关注和优先认定,鼓励文化企业商标、商号一体化,推进文化产业品牌建设。

(十五)提高广告业专业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发挥工商职能和广告协会作用,提升广告策划、设计、创意等的整体水平,促进广告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广告龙头企业,加快行业结构调整;支持网络、楼宇广告和公交移动电视、航空媒体、LED显示屏等新媒体广告发展,促进传统媒体广告向现代媒体广告转型升级;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广告违法行为,加强广告监管;进一步加强媒体和广告企业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自律。

五、规范管理,为文化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经营环境

(十六)严厉打击盗版、盗印、仿冒等违法违规行为,打击虚假违法广告,取缔“黑网吧”,保护知识产权,维护良好的文化市场秩序。

(十七)大力营造市场主体诚信经营环境。积极开展“守法经营”、“守合同、重信用”等活动,提高经营者风险防范和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不断提高商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商标文化”。

(十八)努力营造和谐文化消费环境。创新监管执法体系,运用消费维权职能,引导广大消费者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科学、健康、文明消费理念。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提升群众文化消费水平,努力营造和谐文化消费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篇7

国资经营公司是我国在经济改革调整中,经过产业布局和结构的不断优化而形成的,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的产物,它既是国资管理部门管理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国有资本经营的一个重要载体,既对上接受国资管理部门作为出资人的监管,也对下属国企行使国有出资人的权利,它是集投资、监管、经营于一体的特殊的国有企业法人。国资经营公司对外投资是其运用国有资产的基本方式之一,其特点:

(1)具有双重目标,首先是政府目标,即必须承担起政府提供的引导产业发展等政府职责;其次是市场目标,即必须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

(2)国资经营公司按投资发挥不同的作用分类,可分为功能性作用及经营性作用。功能性作用体现在为培育、引导、重组产业提供阶段性的资本供给与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经营性作用指在投资新兴产业、经营性产业和均势产业中的优势企业中发挥的作用。

(3)国资经营公司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股权性投资和金融性投资。股权性投资是指由国资经营公司出资成立的控股或参股子公司的行为;金融性投资是指国资经营公司利用间隙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申购新股、委托贷款等行为。

2投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2.1发展环境

总体上看,目前各层次的国资经营公司投资业务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机遇,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有利于国资经营公司投资发展的因素看:

在宏观层面上,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为国资经营公司的资本经营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体制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为国资经营公司投资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有望率先走出低谷,为国资经营公司的投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微观层面上,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的企业类型,决定了国资经营公司开展资本性投资和从事资本经营的合理性与合规性;国资经营公司所确立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模式——出资企业的管理结合以投资发展的管理功能性定位,为国资经营公司的投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一定的资本经营能力和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独有的政府股东背景,均为国资经营公司的投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

与此同时,还必须正视国资经营公司的投资发展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

宏观方面的局限性在于:一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但前景尚不明朗的大背景下,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尚未明显好转,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和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无论是我们已经拥有的产业还是即将投资涉足的产业,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二是,伴随着国家、地方两级政府分别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政策的落实,国有资本营运模式得到迅速推广,国资经营公司在资本经营方面的体制优势也将随之弱化。

微观方面的局限性在于:一是,国有独资的企业性质,不利于国资经营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的完善,进而影响到投资决策的科学、规范和投资效率的提高。二是,在现有出资企业领域,国资经营公司在投资发展方面可有效利用的资源性资产将越来越少。三是,随着创业板的推出,国内私募股权投资热潮再起,各路资金在项目的争夺上日趋激烈,国资经营公司在资金规模、投资灵活性上面临更大的挑战。

2.2发展思路

2.2.1总体思路

在充分正视现实(即国资经营公司定位于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的现实)的前提条件下,在国资经营公司的总体发展方面,要紧紧扣住资本经营顺势而为——即以国有产(股)权为经营对象、资本经营为主业;立足于有效运营国有资本,提高国有资产的总体质量,真正做到“依附政府、市场运作、吐纳股权、融资发展”,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抓增量带存量”为指导方针,以资本经营为基本手段,积极探索出一种具有国资经营特色的多角化投资的发展模式。

2.2.2发展要求

为确保国资经营公司的投资业务按照以上发展思路顺利推进,要增强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建立适应投资发展需要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国资经营公司要实现出资企业的管理结合投资发展的管理的发展模式,就必须建立完善投资发展的运作平台。首先,国资经营公司本身要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改造,将国资经营公司的国有独资企业性质“变性”,即通过成立投资控股公司转变为“股份制企业”。其次,在国资经营公司内部建立规范、高效的投融资机制,接通投融资的市场化渠道,从向内投资转为向外投资,从单独投资转为联动投资。第三,调整现行的经营模式,逐步实现由经营企业获得现金收益向经营资本获取资本收益的经营方式的转变,进而向投资管理型公司方向发展。

3投资方向和原则

3.1投资方向

国资经营公司将开展的实业投资主要包括相关行业投资、跨行业投资和依托政府资源的投资三个方面。

3.1.1相关行业投资

需要强调的是,在相关行业的投资方面,国资经营公司将坚持以旗下出资企业为主、国资经营公司为辅的投资理念,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出资企业在相关行业上的资源优势。

3.1.2跨行业投资

国资经营公司在跨行业投资方面将侧重于我国因入世承诺对外资开放的有关行业,比如,金融保险业、电讯业、文化传媒业等。二是,与区域经济圈发展密切关联的行业。

3.1.3依托政府资源的投资

在依托政府资源的投资方面,国资经营公司着重考虑:

(1)政府垄断性的项目;

(2)政府指令性的项目;

(3)政府政策倾斜、支持的项目;

(4)政府拨专款、原运作单位推进不利的项目。

3.2投资原则

总体上,国资经营公司将以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符合国资经营公司的投资取向等方面,作为是否进行投资的决策依据和标准。并在“风险控制、谨慎投资”这一总原则下,坚持以下具体投资原则:

(1)既定领域原则。即国资经营公司已明确实业投资领域。

(2)市场壁垒性原则。尽管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将越来越少,但是按照国际惯例,目前我国的许多行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享有一定的过渡保护期。因此,国资经营公司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期,在实业投资方面,重点投资于具有较高行业进入门槛的行业及项目(包括具有政策限制性、行业垄断性、技术专有性等特点)。

(3)流动性原则。即所投资的项目必须具有资本变现、产(股)权转让的能力。

(4)成长性原则。即实业投资项目所在行业必须处于成长期或稳定发展期。

(5)资本经营原则。即国资经营公司坚持不直接参与实业层面的经营管理,主要凭借在投资项目的运作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国资经营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6)联动投资原则。即在实业投资上,国资经营公司与社会资本联手共同投资。

4投融资模式

4.1投资模式

4.1.1相关行业投资

在坚持项目式直接投资方式的前提下,出资企业为主、国资经营公司为辅、社会资本介入,将作为国资经营公司在相关行业进行投资的具体投资模式。这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采取项目式的直接投资方式,可充分利用国资经营公司在资本经营方面的资源优势;二是,以出资企业为主,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资企业在相关行业的资源优势,而且还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出资企业扩大投资规模的积极性;三是,引入社会资本的用意在于,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既可提高投资效率又可适度规避风险。

4.1.2跨行业投资

在跨行业、跨领域的投资方面,国资经营公司应采取“与强者共舞”的投资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在国资经营公司初步选定了某一跨行业的投资项目后,将审慎选择一家以上该行业内的优质企业或机构,作为国资经营公司的战略投资伙伴共同参与投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有效降低国资经营公司涉足新行业的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的成功率;二是,能够确保国资经营公司在步入新领域的初始,迅速把握制高点,以充分发挥业内优质企业的积极作用。

4.1.3依托政府资源的投资

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上述项目式直接投资和“与强者共舞”的投资模式。

4.2融资模式

显而易见,随着国资经营公司投资发展职能的确立,以及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仅凭现有的自有资金支持已不现实。因此,多方探求融资渠道、合理搭建融资平台是必然的选择。为保障国资经营公司投资业务的顺利开展,国资经营公司将充分运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大融资方式广泛筹措资金,并逐渐优化融资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具体而言:

篇8

在自己的土地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2006年, 38岁的张军毅然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五家尧村,出任村党支部书记。1995年,张军组建了准格尔旗鑫宇装饰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公司总资产达2000多万元,累计实现利税120多万元,被鄂尔多斯市工商局、个体协会授予“光彩之星”称号,2006年被消费者协会授予“诚信单位”称号。回村当年,张军牵头创办了鄂尔多斯远洋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任董事长。2007年,公司承包五家尧村1500亩土地,采用蔬菜一体化生产技术,实现了产品优质化、绿色化和有机化;引黄开发300余亩政府推广示范田,建成水产养殖基地。2008年,公司与五家尧村合资新建1万只肉羊养殖园区。2009年,公司投资新建1500头育肥猪养殖场。短短三年时间,五家尧村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已经将当初的基地建成集种植、养殖、生态观光、科普示范为一体的“农业高效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园区生产的80多种蔬菜瓜果及肉类食品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五家尧”商标,五家尧村成为 “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科技示范村”。引进并落户于五家尧村的呼和浩特市重点龙头企业“鑫源公司”被全国高科技农业循环产业发展中心、中国国家农产品专家咨询评价中心命名为“国家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企业”。采访中,我们惊喜地看到:在五家尧村,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使这里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提升了其农业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而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的发展,又进一步助推了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最大化。2012年,五家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张军实现了他对乡亲们的承诺:企业带发展,农民变工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引“远洋新农业”之水浇灌富民田地

2006年3月,股份制企业鄂尔多斯远洋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公司产业主要包括高效生态种养殖及加工、农产品物流基地及配送、食尚五家尧餐饮连锁、黄河木兰湾现代农业开发区。当时的五家尧村, 全村1万多亩土地被划分成2400块,有的人家的地被分割成几块,有的人家“裤带条子地”仅三尺宽。土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模式陈旧。尽管五家尧村人想增收盼致富,但得到的回报仅仅是温饱有余,富裕不足。

要彻底改变五家尧村面貌,就要闯出一条新路。

五家尧村地处黄河南岸,水土条件相对较好。鄂尔多斯远洋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为五家尧村转变生产经营、生活方式和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广阔天地。他们制定出“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发展战略,通过“反包倒租”形式,让土地向种田大户、能手流转整合;通过公司组织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实行集约管理。从2006年到2009年,旗乡两级政府、村办企业和村民累计投资1400万元 ,按照现代农业标准配置大型耕作农机具和节水灌溉设备,农业高效科技示范园区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械化作业”。同时,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相继建立蔬菜、农机、禽蛋、肉羊养殖、水产养殖、小杂粮六大合作社和由此而衍生的各类农民协会。通过合作社和协会,五家尧村实现了农牧业产品创品牌,走高端,达到了土地增值、农民增收目的。2006年,五家尧村人均纯收入为4750元,从2007年始,五家尧村人均纯收入逐年大幅度递增。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后的最大变化是农民得到了最大实惠。

如何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民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农民自主的协会和合作社又如何做大做强?五家尧村党支部书记张军、村委会主任牛志武对记者提出的这三个问题,形象地用“转观念、比对明、得实惠”作出解答。“转观念”,就是要改变农民的传统思想观念,土地规模化经营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村委会不能命令,企业不能强制,靠得是耐心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说服工作;“比对明”,就是通过对村民传统经营方式与土地规模化经营进行算账对比,让他们清楚明白;“得实惠”,则是把风险留给企业,把保障留给农民。鄂尔多斯远洋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出郑重承诺:如果收入低于过去,由公司包赔损失。实践的结果是农民真正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因而,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这一变革,成为五家尧村发展“高效优质高产”现代农业的主力军。2006年,五家尧村率先在全区乃至全国实行土地经营权依法流转。之后的几年里,五家尧村以及周边的一些农民逐步成为“土地出租+公司返聘打工”的主要收入群体。五家尧村全村 266户1027口农牧民,有劳动能力和一定技能的村民,都成为公司和其他引进驻村企业后的产业化工人。到2011年,鄂尔多斯远洋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已由2006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固定资产达到2.8亿元,年创总产值12000万元。公司以参股、控股、专业合作社、公益文化传媒等形式陆续组建了26个子公司,基本上形成了从土地开发、农资生产、标准化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物流配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农牧业产业化之路。公司先后被CHC全国高科技质量监督促进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国高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和“全国质量、信誉、服务AAA企业”, 2011年,鄂尔多斯远洋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的“五家尧”商标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 五家尧村的“农业高效科技示范园区”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国家标准园区。

用文化建设提升新农村形象

冷清清的村庄,皱巴巴的衣服;不是打牌,就是喝酒,这种形象必须改变。五家尧村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始于准格尔鑫宇艺术团,早在2004年,张军的准格尔旗鑫宇装饰有限责任公司就投资80万元组建了由40 人组成的内蒙古地区第一家私营艺术团——准格尔鑫宇艺术团,艺术团聘请山西晋中地区国家二级演员白晋山任团长、中国戏曲协会会员郭田忠任编导。2006年,张军回乡兴办企业之初,准格尔鑫宇艺术团也随之落户到五家尧村。它的出现,不仅跃动了五家尧村冷冷清清的氛围,改变了五家尧村文化生活,而且为五家尧村的形象增了光添了彩。在此基础上,2010年12月,五家尧村威风锣鼓队又应运而生。至今,这两支农民业余队伍,已累计为晋、陕、蒙地区农村牧区义务演出400场次,并先后在区内外组织的农民业余演出活动中荣获各类奖项,有3名演员分别获得准格尔旗历届漫翰调艺术节大赛奖。准格尔旗的漫翰调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准格尔鑫宇艺术团传承了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瑰宝。2007年10月,在准格尔旗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准格尔鑫宇艺术团被命名为“准格尔旗乌兰牧骑二团”,专门负责为全旗培养漫瀚调艺术人才。从2006年开始,五家尧村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西瓜文化节”和“漫翰调艺术节”,他们演出的“准旗情”、“夸夸咱五家尧”等贴近群众生活的节目,既展现了鄂尔多斯风情,又丰富了农牧民群众文化生活,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2007年1月,五家尧村创办全区首家村报《五家尧》报,2009年1月改为彩版。这是五家尧村文化建设的又一件喜事。

如今的五家尧村,不再是过去民谣里唱的“长满青草的黄泥路,铁犁弯弯老牛走”的生产生活情景。村民们兴奋地对记者说,以前五家尧是没毛的沙滩,现在是水电渠路啥都全。我们的梦想成为现实,你说幸福不幸福。“黄河岸边的米粮仓,五家尧村是个好地方。山坡坡上长满灵芝草,党的政策就是好;绿狮狮滚了个红绣球,老百姓的好日子在后头……”, 一曲悠长的漫翰调,正是五家尧村今天真实形象的写照。

篇9

思考之一:电视机和收音机将成为多元化消费终端

随着广播影视“数字化”技术推动,随着高清互动技术的普遍应用,随着广播影视的传播渠道与其他服务渠道更加紧密结合,广播影视机构将不仅仅是提供广播影视内容的一个机构,它的服务范围同时也延伸到通信、交通、医疗、购物、金融等多个领域,它将为广大受众提供除了广播影视之外的更多的超值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的电视机或收音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收看收听节目的工具,而是一个能够从更多方面为民众提供服务的多元化消费终端。

因此,有人提出“看电视”正向“用电视”转变。这个“用”字提得非常准确,也非常形象。正是这个“用”字,使人们对广播影视的产业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广播影视的产业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感。

我们把电视机和收音机作为多元化消费终端,能够使我们的广播影视产业拓展到各个相关的经济领域之中,通过与其他经济领域的对接,形成对客户的消费超值服务,并由此极大扩展广播影视产业的赢利范围。

我们把电视机和收音机作为多元化消费终端,能够将一种全新的网络消费方式引入居民家庭之中,在居民中形成一种更加科技、更加人文的生活方式,并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更有发展潜力的新的文化业态。英特尔公司在其未来的规划中,已经对此做了全景式的描述,提出了“数字家庭”的创意。这种所谓的“数字家庭”,就是大力开发集遥控、弹性、简单、互动等功能于一身的数字产品,将家庭工作、家庭娱乐、家庭生活、家庭自融为一体。实际上,英特尔所说的这种产品,正是向多元化消费终端演变的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升级版。

我们把电视机和收音机作为多元化消费终端,应当密切关注电视机、收音机与手机、电脑的融合,也就是说,我们的电视机、收音机在向“多元化消费终端”转变的同时,手机和电脑也在完成着这种转变。正是由于数字化电子产品功能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使得将来的广播影视的产品更加智能化、多元化。这种融合对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专家们看来,它们之间的融合有两种状态:第一是物理融合,越来越多的不同产品都会融合在一起,手机能够照相和播放电视,而电视也能够上网购物。第二种是逻辑融合,手机会和PC、机顶盒、游戏盒等产品的功能结合在一起,但不一定会融合在一个终端上。有专家做出大胆的推测:未来每一个电子产品都将连入超级网络,冰箱、微波炉、摄像头,一切均可实现融合操作。

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种物理或逻辑的融合之中,我们的电视机还是原来的电视机吗?它是一种既能够收看节目,也能够从事网上交易,还能与远方朋友通话的“多元化”的服务终端。我们的广播影视提供者们,也将会变成能够满足受众多种需求的“多元化”的服务者。况且,我们现在广播影视的科技手段已经能够让我们做出这种多元化的服务,而这种多元化服务又为广播影视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这种“多元化”的战略转型。

思考之二:广播影视产业在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双向价值转换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

我们应当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广播影视从原来的事业领域部分转向产业领域,它的市场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它的赢利点应当着眼于什么地方?这是一个思考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本质性的问题,只有把这个本质性问题认识清楚,我们才有可能正确探寻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路径,培育广播影视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从当前经济形态的变化说起。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经济出现一个重大变化,即商品的文化价值、符号价值逐渐超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成为主导价值。人们买一件商品,往往不仅着眼于它的使用价值,而更着眼于它的文化价值、符号价值。现在人们花钱,已不完全是购买物质生活必需品,而是越来越多地购买文化艺术,购买精神享受,购买审美体验,甚至花钱购买一种气氛,购买一句话、一个品牌符号。

对此,专家们提出了一个极有创意的“符号消费”的概念。他们认为,后现代时期的商品价值已经不再取决于商品本身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或是具有交换价值,而是取决于交换体系中作为文化功能的符号。“符号消费”的逻辑要义是:你必须通过“特别”的商品使自己变得“特别”。消费了符号,实际上就是消费了一种欲望,买回了一种等级、自尊和社会的承认。

专家们指出,迄今为止人类经济发展历程表现为三大经济形态, 第一是“农业经济形态”,第二是“工业经济形态”,第三是“审美经济形态”。所谓“审美经济形态”,就是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相结合的经济。人们进行消费,不仅仅是“买东西”,更希望得到一种美的体验或情感体验。

“符号消费”与“审美经济”的概念,使人们认识到文化与经济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认识到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因而在一些前沿的经济理论中出现了“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的提法。这要求我们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认识“文化经济功能”和“经济的文化含量”。

“文化经济化”强调,文化资源有着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如果经营得法,文化资源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回报,现在许多文化传媒企业迅速崛起的事实可以有力地证明这一点。而“经济文化化”则强调,人们越来越关注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消费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商品中的文化附加值,一些企业如果增大自己产品的文化含量,就会获得远远超出产品自身使用价值的市场回报。

如何使文化资源获得经济价值?如何使经济资源获得文化价值,并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这需要有一个转换过程或转换环节,在这方面,广播影视产业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也正是从这种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双向价值转换中,我们才能找到广播影视产业真正的市场价值所在,才能在整个新的经济形态中找到广播影视产业真正的角色定位和新的发展路径。

广播影视产业在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双向价值转换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符号操纵”功能上,它既是“符号”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符号”的传播者。广播影视可以根据民众文化消费的需求,将大量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符号”,提供给广大的消费者;广播影视也可以根据企业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要求,将大量的经济资源转化为有文化价值的“符号”,提供给广大的消费者。人们怎样消费和怎样生活,实际上是受符号文化的引导。符号是由媒介创造的,文化就是符号的串码。实际上,这种“符号”的有形体现,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那些产生于经济资源或者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影视作品。

广播影视产业的这种“操纵符号”的功能又来自于它的两大特有的功能:一个是它的“讲故事”的功能;另一个是它的“集聚注意力”的功能。

当今时代,是一个人们喜欢故事的时代,这是一种人们倾向于形象生动的文化消费特征。广播影视是“讲故事”的高手,是制造“故事产品”的产业。广播影视可以将大量的文化资源变成有经济价值的“故事”,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有文化消费价值的精神产品。广播影视也可以将大量的经济资源变成有文化价值的“故事”,为产品增加文化附加值,为企业增加无形资产。与此同时,广播影视还会将这种文化附加值,通过多种视听方式传递给消费者,并将之潜移默化,使之成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时的心理依据,达到一种激活需求或引导需求的市场效果。

在当今的经济形态中,“注意力”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获得了注意力,就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在如今这个“十倍速”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注意力是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广播影视具有“集聚注意力”的强大功能,它可以通过一部反映当地文化的影视片,集聚注意力,从而将这个地区的经济带动起来;它也可以通过一部广告片或影视片,直接或间接反映某种产品,从而使这个产品一夜之间成为名牌。

“讲故事”和“注意力”是广播影视体现自身市场价值的两个着眼点。广播影视的从业者,要学会根据市场需求为一些文化单元“讲故事”,将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价值;要学会为一些经济单元“讲故事”,将经济资源转换为文化价值。广播影视的从业者,要善于经营“注意力”,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并努力通过“注意力”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潜力和经济增长点。经营“注意力”实质上就是在“经营”受众,将受众转变为顾客。

思考之三:广播影视产业的产业链构成

广播影视产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业,它有着与其他产业不同的经济运营和价值生成规律,有着与其他产业不同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应由创意、内容、渠道、体验四个环节构成。

创意,位于广播影视产业链的最高端,是一个有着极高战略要求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上,广播影视产业的战略决策者,依据国家和行业的要求,准确捕捉到市场需求的信息,从一个全面和长远的过程中,考虑自己的目标定位、产业发展和产品开发。具体说,创意过程,也是一个市场运营的策划过程,它大到一个战略规划的提出,小到一个带有全局性的产品、技术的开发。在创意中,一定要有体现战略决策者那种超凡脱俗的聪明才智,要体现创意团队那种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而这恰恰正是文化产业真正的价值所在。

内容,是创意的产品形式,它可能是按照创意要求制作的各式各样的电影和广播电视节目。按照现代广播影视产业的要求,这些内容的开发,绝不是盲目的,要依据创意的总体要求,有目标、按步骤、分类别、分阶段地有序进行。这样,创意才能够有形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

渠道,既是传播影视节目内容的渠道,同时也是销售影视产品的渠道。广播影视的渠道由“前端”、“网络”和“终端”组成。用市场的语言来说,“前端”就是广播影视产品批发者,“网络”就是广播影视产品的输送者,“终端”就是与客户最终对接的广播影视内容产品的播放载体,如电视机、收音机、电脑、CMMB手机等。在当前“三网融合”的情况下,广播影视的渠道经营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广播影视产业的指导者,要关注广播影视渠道的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质,拥有自身特定的市场领域和目标客户群体。尤其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广播影视产业领域一定要将“终端”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来考虑,要善于“绑定终端”,要始终拥有自己的特定的终端,因为,有了终端,就会有固定的客户,就会有市场的主动权。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利用别人终端,提升自身的价值。

体验,是广播影视产业通过自身渠道的一种多元化延伸。广播影视产品,并不能只是停留在人们瞬间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上,而是要向有可能的市场方向继续延伸,形成更大更多的价值。按照现代经济运营模式的要求,这种延伸,一定要进入到人们的精神体验的层面,并在这种层面里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消费形态,得到多元化的价值回报。换句话说,广播影视的视听产品,要通过消费者的体验得到“固化”,附加到更多的有形载体之上,形成更多的产品类型和市场回报。人们的体验是多方面的,可以表现在玩具、旅游、住房、体育、休闲、健康等各个领域。广播影视产业可以形成与这些领域的对接点,形成进入这些领域的价值延伸点,在这些领域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运营平台。广播影视产业完全能够依赖自身的内容和渠道资源,按照体验经济的运营方式,形成其他领域的衍生产品和延伸产业链。

在打造产业链方面,广播影视产业领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湖南电视台提出了“娱乐”的创意,尔后将其所有节目形态都紧紧围绕着这个创意展开,最终形成了十分理想的战略性效益。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产业开发相当突出,有机构估算《超女》产业链(包括节目广告、短信、冠名费等)收入近亿元(短信收入超过3000万元、广告收入超过6000万元),这还不算之后对节目品牌延伸营销(如演唱会、广告代言、音像制品等)的收入以及“超女”为湖南卫视带来的电视台品牌和节目品牌的价值提升。英国的“哈里波特”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创意品牌,围绕这个创意品牌,形成了很多衍生产品,其中有书刊、电影、游戏,以及印有“哈里波特”图案的衣服、鞋帽物品。从价值链角度来看,前面是小说,经过出版商到了书店,又到了院线,之后又变成动漫、游戏、VCD、海报、玩具、衣物等,它们分别通过不同的消费渠道到达消费者的手中,它们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盈利的关键点。还有,美国投资4500万美元制作的动画片《狮子王》,仅形象转让权就回收了几个亿。

思考之四:广播影视产业在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结构中的功能与作用

当今时代,传媒与经济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经济影响着传媒,使传媒已经越来越不像人们以往印象中的传媒,而传媒也深刻影响着经济,使经济有着越来越明显的“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和“娱乐经济”的特点。我们要从传媒与经济的相互影响上,认识什么是“经济传媒”或“传媒经济”,从中解读“知识经营”和“信息增殖”的规律和特点,全面观察我们当今时代的传媒形态和经济形态。

概括起来说,广播影视产业在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中的功能和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打造和提升国家或城市品牌。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自从1933年原版《金刚》中那只有情有义的大猩猩爬上帝国大厦以来,“金刚”的名字就和纽约连在了一起,所以纽约市长布伦伯格把12月5日命名为“金刚日”。帝国大厦的公关指导和特别活动策划莉迪娅?罗斯说:“我也不知道是帝国大厦让金刚出名,还是金刚让帝国大厦出名。”电影《非诚勿扰》生动展现了杭州西溪湿地的美丽风景,使得所有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重新认识了杭州这个世界休闲之都,打电话询问西溪湿地旅游详情的人急剧增多,原本处于旅游淡季的西溪湿地出现了“大红大紫”的旺季。

第二,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认识这个问题,需要从“符号消费”的经济特征说起。现代消费,人们购买商品,主要关注的并不只是它的使用价值,还有使用价值之外的那些无形的文化价值。所以说,人们消费的并不只是商品的实体,还有它所反映的一种品牌符号,这种符号有着人们期望的文化内涵。有许多专家看到,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具有明显的“符号消费”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凸显了广播影视的地位和作用,因为这种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广播影视的普遍应用所造成的,同时依赖广播影视的功能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广播影视把商品符号化,并通过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渲染,挖掘和提升人的消费欲望,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符号消费”为典型标志的消费文化时代。

第三,激活需求,培育市场。广播影视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首先取决于广播影视在“符号消费”方面的塑造和引导功能。有大量事实表明,广播影视能够引领和制造时尚,能够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需求强烈的新兴市场。广播影视能够推出更多的为了符号消费而设计的“消费偶像”,如影视和体育明星,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激活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另外,广播影视这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来自于它的宣传影响力。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期间,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信心大于黄金”。信心从哪里来?在很多情况下来自于广播影视的宣传和引导。还有,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期间,人们常说起“口红效应”,这也是广播影视在激活需求和培育市场方面的独特体现。

篇10

中国居民消费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消费需求从数量到结构不断丰富。

在全方位升级的消费推动下,过往十年见证了CPI各个构成领域的优化与变迁。

与此同时,在出口、投资和消费这三驾共同驾驭中国经济的马车中,

虽然投资和出口始终是最主要的推动力,但消费的“实力”也在慢慢积累、逐渐释放。

“十二五规划”更是明确提出“以拉动内需为核心,

提高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以期待经济转型”。

在国家政策的刺激和内忧外患的逼迫下,

中国经济将加速由投资拉动向内需消费转变。

2001

平价药店横空出世

2001年9月,以湖南老百姓大药房开张纳客为标志,“平价药店”在中国正式面市;10月,老百姓大药房长沙湘雅店开业,宣布药品全面降价45%,并首开全国药品开架自选经营模式,掀起湖南药品降价风潮;年底,湖北隆泰大药房宣布药品平均降价40%,此后一年,武汉1100多家中小药店纷纷跟进降价。平价药店很快席卷整个药品零售行业。

平价药店的出现,迎合了消费者“看得起病、吃得起药”的朴素诉求,引发了“提着篮子买药,排着长队付款”的社会现象,震动了整个医药行业。而开架自选与药品大卖场的开创,被认为是医药零售行业经营方式最深层次的变革。然而,随着传统药房药品价格的下调,再加上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消费群体已经饱和,平价药房的优势不再明显。2005年,随着诸如“抗生素限售令”等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平价药店开始陷入整体平淡期,纷纷向社区型、便利店转型。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相继公布,零售药店在新医改中的角色定位得以明确,从而踏上繁荣发展的新征程。

2003

车市井喷

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市场大举对外开放,带动了国内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的政策,长期以公车消费为主的轿车市场转为以私人消费为主。至2003年,轿车市场同比增长超过75%,轿车销量净增接近百万,并首度达到202万台的历史高点,私家车消费成为2003年车市井喷行情的重要支撑力量。哪怕今天回头看,2003年轿车市场的增速依然不可逾越。

2002底,中国人均GDP达到966美元,并在2003年越过了1000美元的分水岭(1090美元),中国已初具私人轿车消费的条件。另外,在诸如北京、上海、天津及广州等大城市,人均GDP已超过或者接近3000美元的标准。而中国的汽车消费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初露S曲线起飞迹象,至今,不管是产销量还是保有量,都运行在迷人的上行曲线之上。

车市的快速增长不仅吸引了全球汽车巨头更为激进地抢占中国市场,也使得本土品牌奋发图强,积极与海外品牌合作,并开始试水走出国门。在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遭受重创的2008年,并购潮再次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国本土系车企新生力量极有可能在新一轮的汽车产业变局中分羹。

2004

奢侈品开启中国式进程

2004 年6 月1 日,《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拥有了自主扩张的“通行证”的奢侈品牌开始正大光明地开拓中国市场,开店的速度越来越快,档次越来越高,门店也从一线下沉到二三线。随着2008年中国以 86亿美元的消费额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场,中国已经完成了从奢侈品亚洲市场支点向全球支点的进阶。而到了2009年,美欧等成熟市场的奢侈品消费依然困于负增长,中国市场却继续高奏凯歌,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中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上地位的提升,促使奢侈品牌一边加紧完善在中国的网点布局,一边将营销策略从招揽向讨好调整。

而随着2011年6月Prada在香港的上市,“到香港上市去”成为奢侈品牌“到内地开店去”之外的又一时髦选择。奢侈品牌盘算着通过登陆香港的资本市场,进一步拓展品牌在大中华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以香港为跳板深挖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获得品牌未来增长的强有力引擎。

与此同时,以中国高端白酒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品牌也在海外品牌的全方位围击中,开始摸索提升品牌溢价、迈入奢侈品殿堂的门道。

2005

艺术品投资热发酵

从2005 年开始,与中国大幅上涨的房价同步,中青年画家的作品展开明显的上升行情,中国当代艺术品开始了爆发性成长。此后,在政府宏观调控之下,资金开始退出楼市,涌入艺术品市场。资金的泛滥,给本已急速升温的艺术品市场火上加油。2006年3月,纽约苏富比举行了首场亚洲当代艺术品专场拍卖会,张晓刚的《血缘系列:同志120号》以97.92万美元(约合810万元)成交,不仅比估值高出两倍多,同时也成就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首个“百万宝贝”。到2007年,作品价格超过百万美元的35位当代艺术家中,中国艺术家占据了15席。这一年,大量热钱涌向中国,试图分享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以及股市的繁荣,而在人民币升值和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股市的财富效应又推高了高端艺术品投资的热潮,艺术品成长为房地产、股市之外的中国投资第三极。

此后数年,不仅中国的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追捧,中国的买家也频频现身纽约、伦敦等重要拍卖场所,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大豪客。经历了2008年的低潮、2009年的反弹和2010年的强势上涨,中国的投资人仍然怀揣着热辣辣的钱币伺机而动,以金融化的思维审视着身边可能的事物,寻找着下一个张晓刚、下一瓶拉菲。

2006

零售行业频繁并购,业态店态加速细分

自中国零售业2004年底开放之后,觊觎中国十数亿消费者和他们日渐提高的消费能力,外资零售巨头加紧了在中国攻城略地,本土企业为增强竞争力也加紧整合,2006年行业内掀起一阵并购狂潮。美国家得宝以7亿元收购天津家世界建材超市,世界第三大零售企业英国特易购(TESCO)增持乐购股份至90%,英国安顺投资深圳民润超市。本土企业方面,深圳民润超市整体收购广州家谊超市,物美(08277.HK)更是一年内三宗并购齐发。

政策的放开,外资零售企业的大量涌入,意味着中国零售企业从有保护的竞争阶段走向全面竞争,从发展、提升期迅速向快速扩张期过渡。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提升,简单的一站式消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整个零售行业不管是业态还是店态都加速细分,购物广场、百货公司、综合超市以及建材、家居、家电、工艺品和健康产品连锁店各司其职,大卖场、社区店、都会店及高端国际店服务不同收入档次的需求。

2007

品牌服装掀起上市热潮

2007年,中国纺织服装内销增幅首次大于外销。与此同时,资本对拥有自主品牌的传统服装企业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热情。一年之内,百丽(01880.HK)、安踏(02020.HK)、报喜鸟(002154)、中国动向(03818.HK)和波司登(03998.HK)先后上市。同年11月,雅戈尔(600177)宣布出资1.2亿美元收购Xin Ma 100%股权和Smart 100%股权,这是中国服饰界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另一边厢,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也出现在世界服装舞台之上。

事实上,在走过了上世纪末群雄并起和占有率体现价值的初级阶段后,2005年开始,中国服装企业的竞争进入了品牌打造的高级阶段。而在经历了2008、2009年金融危机出口急剧下滑的阵痛之后,这一趋势再一次得到了强化,从运动到休闲再到正装、从男装到女装再到童装,服装的各个子行业都在消费者提高的购买力和提升的品牌意识刺激下,开始了品牌运作的道路。尽管中国的服装行业目前还不能彻底告别传统加工制造的模式,而打造世界品牌也非一日之功,但不管是被迫升级还是主动进取,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企业正迈入西方式的时尚产业门槛。

2008

“家电下乡”向全国推广

拉动农村消费需求

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科学发展。2008年11月,《关于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从2009年2月起,家电下乡在14个试点省市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

随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高,尤其是在近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的情况下,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村市场扶持,推广“家电下乡”以及“汽车下乡”、“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对拉动农村消费需求、推动农村消费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7-2008

餐饮连锁全面开花

2007年,全聚德(002186)和味千拉面(00538.HK)分别在上海和香港两地IPO,拉开了中国餐饮连锁登陆资本市场的序幕。2008年6月,内地火锅第一股小肥羊餐饮(00968.HK)在香港上市,让投资其的英国私募基金3i、普凯投资基金(Prax Capital)收获颇丰。作为海外PE首次投资中国餐饮行业的尝试,两家海外机构早在2006年就以共同投资者身份对小肥羊出资2500万美元。2008年至今,共有22家餐饮连锁企业获得注资,其中2008年披露9起案例,为历年最高。

尽管遭遇金融危机,但在“民以食为天”基本面的支撑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的条件辅助下,中国餐饮业依然保持了连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从而引得海内外的投资机构纷纷对这个传统企业刮目相看。而随着餐饮连锁与资本市场的联姻,标准化成为了餐饮行业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尽管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舆论热点,味千拉面、肯德基、永和等企业的勾兑事件不断见诸报端,但在消费扩容的“力挺”之下,2011年以来,餐饮连锁与资本牵手的热潮似乎再一次被点燃。4 月,唐宫(01181.HK)挂牌上市;5月,百胜全球餐饮集团(YUM.NYSE)宣布私有化小肥羊;而小南国也上市在即。

2007-2008、2009年底至今

通胀进行时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发生了数次物价明显上涨的现象。而在最近十年,一次出现在2007-2008年,当时领涨的食用油和猪肉价格涨幅都超过了50%;最新的一轮通胀则从2009年底开始,并延续至今。2011年7月的CPI增幅高达6.5%,为37个月以来的高点;8月虽小幅下滑至6.2%,但依然不改高通胀的本质。不断攀升的CPI不仅催生了“蒜(算)你狠”、“豆(逗)你玩”、“苹(凭)什么”等一系列新名词,也让房奴、孩奴、囤囤族日趋流行。

与以往几轮通胀都是在经济较长时间繁荣后产生不同,本轮通胀期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复苏程度都相对有限,中国只有两个季度的GDP增速超过11%,并未发生明显的经济过热,这说明本轮通胀成因主要不是来自需求因素,更多来自各类成本提高的推动。而各类资源及成本的过快上涨,将使得中国制造业在今后较长时间里始终面临高成本的压力,这直接压缩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本可以享受的“低成本”红利,在一定程度必将抑制工业化的进程。同时,高成本也将迫使中国不能再追求经济的高增长,以免刺激高通胀,损害经济和社会稳定。

2009

内地首家娱乐公司上市

发展文化产业升格至国家战略层面

篇11

武义超市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武义人在全国各地开办超市达70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其中在外开超市的武义人有2万余人,2012年营业额达350多亿元。经过近20年的打拼,武义超市已成为国内超市大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经营地域逐步从长三角向全国各地拓展。上海、苏南地区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武义超市最密集的区域,有3000多家。武义超市已成为江苏很多工业园区和中心城镇的配套项目,仅昆山市就有近1000家武义人开办的大小超市,从业人员近5000人。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市场趋于饱和,武义超市逐步向其他地区转移,其触角已经延伸到北京、河北、安徽、山东、云南、湖南等10多个省市,以及省内大多数市县。

从“做外地人的生意”转到“做本地人的生意”。武义超市的起始阶段,由于资金不够雄厚,选择店面大多在城乡结合部、工业园区周边等一些基础设施落后、其他业主不愿意踏足的地方,面向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城郊农民和外来务工者等低收入群体。随着原始资本的不断积累,一些资金雄厚的超市业主已开始向城镇中心地带发展,为大型社区、商业中心做配套服务,以本地居民和企业白领等消费群体为服务对象。

经营方式由传统的零售小店向现代超市多种业态发展。武义超市在经历了以“夫妻店”、“百货店”、“杂货店”为主的发展阶段后,紧跟超市行业发展潮流,逐步向现代超市的多种业态模式转变。有的超市加盟世纪联华、好易购等知名连锁超市品牌,植入现代超市管理模式,盈利能力显著提高;有实力的超市大户开始打造自主品牌,走连锁经营的道路,涌现了一批如易家福、万客隆、家润多、三联等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武义超市品牌;有的超市从传统的零售模式向综合性大卖场、大型休闲购物中心转变;有的业主跨行经营,做起了产品地区;有的业主由前台走到幕后,从具体的进货、收银等琐事中脱离出来,转变为管理者,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成为纯粹运作资本的投资者。

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武义超市从业人员最初以土生土长的农民为主,95%以上都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有的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经营利润也不会算。随着武义超市的不断发展壮大,具有传奇色彩的农民创富故事,正在吸引着第一代超市人的子女和一大批80后90后参与到超市产业中来。他们当中许多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甚至是研究生。他们的加入,提升了武义超市经营者的整体素质,给武义超市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理念和思路。一些上规模的超市聘请了职业经理、店长,管理模式开始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

经营大户和专业村不断涌现。大溪口乡的潘法文家族、三港乡的张建平兄弟以及柳城镇的李志坚,都是拥有自主品牌的超市经营大户,拥有100多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品牌连锁超市,单店超市的年销售额均在2000万元以上。在南部山区乡镇,已涌现了20多个“超市专业村”,其中三港乡的曳源村,经营超市农户已占总农户数的80%。此外,抱团经营的势头良好。

武义超市既是品牌,也是资源,为所在地提供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带动了当地商贸流通行业的发展。武义超市也是武义产品“走出去”的好平台,在外发展的武义超市把丰富的市场信息带回武义,把大量的武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家乡经济发展,也为武义带回了大量的现金流,壮大了民间资本,激活了当地金融市场。

武义超市产业进一步

发展面临的困境

武义超市作为“草根经济”的生动实践,敢闯敢拼,业绩辉煌,但在超市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其发展也碰到不少困难和问题。

家族管理,缺乏专业人才队伍。武义超市的经验管理模式为家族化粗放式管理,财务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比较落后,超市的核心岗位多为家族成员,缺乏外聘的优秀管理人才。大部分武义超市缺乏成熟的大型超市管理的经验,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手段落后,即便是建立了管理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得到完全执行。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武义超市急需一大批专业人才。然而由于企业文化、品牌影响力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还处于松散状态的武义超市对专业的超市营销人才吸引力还不够强,有的中小超市甚至连招收普通员工也存在一定困难。

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采购配送体系。武义超市虽然数量庞大,但是规模偏小,经营分散,目前还只是一个松散的群体,各自零散地从附近的批发商、商那里进货,议价能力低,没有享受到源头的价格,利润空间受制于人。而物流配送系统的不顺畅,也导致许多颇具市场竞争力的武义地产品如蚊香、扑克牌、文教用品、伞具、厨卫用品、日用小家电等工业产品和茶叶、食用菌、板栗、宣莲、高山蔬菜等特色、有机农产品不能进入武义超市。

低端竞争,尚未形成统一的超市品牌。扎堆开店,打价格战,哄抬店面租金;进货渠道不规范,商品特别是食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一些业主甚至存在违法经营情况。虽然有数百家“万客隆”、“易家福”、“三联”等由武义人注册经营的连锁超市,也取得了一定业绩,然而在品牌影响力、消费者认可度方面还不够理想,如某位业主投资1800多万元开的一个大卖场,不到一年时间就被附近新开的一家知名品牌超市挤垮。更多的业主则选择挂靠或加盟知名连锁超市品牌,虽然解决了品牌问题,但需每年上交相当的加盟费、挂靠费,且进货种类、销售价格都受制于上游公司,营利能力受限,超市业主沦为连锁超市公司的“携资打工者”。

异乡创业,缺少有效的融资渠道。相对于温州等地,武义民间资本总体比较弱小,且无规范的民间借贷组织,通过亲戚朋友间的小额借贷已经满足不了武义超市现阶段发展的资金需求。昆山等地的武义商会虽然得到了当地银行的授信,但基于抵押问题,能解决的资金非常有限,作为外来企业(绝大部分超市业主户籍仍在武义),驻地银行很难用联保的方式放贷。而本地银行一般以创业放贷为主,虽然放贷额度有所提高,但对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武义超市经济来说仍是捉襟见肘。为了维持超市的正常运转,许多经营者不得不高息借款,财务成本、经营风险加大。

草根经济,需要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已有部分武义超市在销售武义生产的工业产品和农产品,但还没有形成规模。主要原因:一是武义产品缺乏入网销售的资质。产品进超市销售必须包装规范,有注册商标、生产厂家、地址、销售电话、产品使用(食用)说明、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识和文字,其中食品还须有QS(质量安全)标识。以农产品为例,目前我县农业合作社经销的300多个产品,有注册商标的还不到20%,通过QS认证的还不到10%。除茶叶、宣莲、食用菌、辣椒酱、山茶油等部分产品有像样的包装外,大部分还在用“编制袋”、“箩筐”装运阶段。二是缺乏中介服务平台。目前,全县有500多种产品稍加改进即可进超市上架销售,但是缺乏一个在政策咨询、信息对接、相关业务、超市经营业务培训、展销组织等方面的有效引导和协调服务的载体,供需不见面,渠道不通畅。

武义超市产业提升发展的思路

现代超市的发展模式已经由最初的产品销售终端,向多种业态发展,并且不断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整合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朝着全产业链经营的方向发展。现代超市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产品销售平台,它更是一个产品展示平台、品牌推广平台、扩大就业的平台。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武义超市能有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松散的武义超市在国内外超市巨头强大的资本和品牌面前,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组建超市集团,加强政策引导。武义超市当务之急是解决统一品牌和物流配送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组建超市集团公司,提供行业管理、自主品牌、加盟许可、联合采购与统一配送、超市选址、人才招聘与培训等服务,进一步提高武义超市的核心竞争力。一是积极引导和鼓励超市业主强强联合,在武义本地注册集团公司,并对超市集团办公、仓储、物流配送等配套设施建设用地给予政策扶持。二是对筹建武义超市集团的提供政策咨询和协调服务,可先在武义超市最集中的昆山市试点,由一定规模的超市大户在自主、自愿、公平、互利的原则组建超市集团公司,运营规范后,逐步推向其他地区。三是对集团公司成立初期的品牌推广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如在最初的3至5年内对改用武义超市统一品牌标识和新加盟的门店,按门店面积给予一定的补助等。四是鼓励在武义超市设立武义地产品广告宣传平台、销售专区或专柜,并根据销售情况给予奖励。

打造武义超市网,完善服务平台。超市网是一个具有政策咨询、电子商务、文化传媒、品牌推广等功能的交流合作平台,可采取市场化运作。在超市网超市产品供求信息,通过供求信息的集中整合,从而实现武义超市的联合采购和统一配送;在超市网招聘求职信息,从而实现超市人才的互动;通过超市网采集超市及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建立信用档案,可有效解决超市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超市网对武义超市整体形象进行包装宣传,提升武义超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跨区域拓展,实现规模化经营。随着新一轮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国内还有大量三四线城市有待进一步开发,中国超市业未来将迎来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其过程将给武义超市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超市业成长与变革并存,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武义超市除了通过区域拓展来维持增长外,还应该加强并购和整合实现快速发展,大步“走出去”,加强市场占有,获取规模效益。

推进“银超”对接,实现投融资互动。当前武义超市正处于向现代超市业态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是建立“银超”合作机制,定期开展交流,了解超市业主金融需求和超市运营状况,在为超市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的同时,及时掌握信用信息,降低信贷风险;二是鼓励和支持成立金融互助组织,如以商会名义设立担保基金或互助基金,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鼓励成立超市产业小额贷款公司等;三是创新担保形式,本地金融企业可尝试异地不动产抵押贷款等等;四是通过设立超市投资基金、民间资本对接会等解决武义超市的投融资问题。

篇12

金融配套环境较为薄弱,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吸引力不足。金融征信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明确主体,建立信息采集和使用规范监管体系,目前全市金融业缺乏统一征信平台。金融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金融研究机构、信息分析机构和中介机构等高端服务缺乏,金融产业吸引力和城市金融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二、泉州金融业税收情况

(一)税收概况

全市金融业税收增长速度快,高于同期金融业增加值和服务业GDP增长率。金融业2011~2013年税收占地税总税收分别为8.0%、9.3%、11.2%。2013年金融业缴纳国、地税税收42.2亿元,比增25.0%。按细分行业,银行业占71.1%,保险业占13.4%,证券业仅占5.7%。

(二)存在问题

1.地方可用财力偏低

财税体制规定,企业所得税中央分成60%,省级收入为40%(泉州商业银行和农商银行税收为市县级收入)。2012年全市金融业税收101771万元,地方实得财力17365万元,占32.2%。相比福州、厦门,泉州地方分成比例偏低,政府用于金融基础建设公共投入不足,客观上影响金融业发展。

2.金融业税收政策效用有限

(1)税收政策执行层面

企业享受减免税数量有限,税收引导作用受限。自2001年起,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截止2013年底,全省累计53户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享受免税政策,而同期泉州却很少有企业申请该优惠政策。

(2)税收立法层面

准金融机构未能享受与金融机构相同的税收优惠,税收扶持作用偏弱。贷款公司、典当行等机构计提的风险准备金不得税前扣除,企业所得税负担相对较重,不利于扶持民间金融发展。

(3)个别领域综合税负过重

不利于民间资金阳光化,造成税源流失。直接借款给企业,个人取得的利息收入需缴纳25.6%的税费,企业取得的利息收入需缴纳30.6%的税费。税费负担过重,不利于隐性税源显性化,企业往往迫于账务处理需要才开具税务发票,否则通过账外流转利息逃避税收,民间借贷真实状况税务部门难以监控;一定程度上也抑制投资欲望,不利于企业直接融资。

三、提高金融业灵活、效率和安全性,做大做强泉州金融业

(一)银行、证券等监管部门充分发挥引导、管理和服务作用

1.培育多层次市场结构和多样化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品质

(1)搭建多层次市场结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间接融资体系,逐步扩大非国有金融机构融资市场;直接融资体系,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并重。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和再融资,争取泉州高新区尽快纳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扩大试点范围。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商标、专利、品牌、碳排放权、集体林权、海洋资源等产权交易。促进债券市场发展,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争取泉州成为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试点地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非金融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公司)债,推动中小微企业利用区域集优票据、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等融资。支持泉州法人银行机构发行小微企业贷款金融债、“三农”金融债,争取泉州成为福建省第三个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分中心。

(2)培育多样化金融产品

提高资源要素的流动性和利用率。引进和丰富金融产品,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教育、旅游等信贷需求,助推消费升级。推广股权、债券、应收账款、仓单、保单等权利质押融资方式,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新集体用地及房产可抵押贷款模式。创建网上“金融百货超市”,链接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举办金融产品创新评选大会,引进和推广金融产品。

(3)引导企业规范经营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泉州金融业粗放经营方式尚未根本性转变,应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履行资本中介、财富管理、风险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提供者角色。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电子商务”三位一体的新型模式,提升企业电子商务开拓市场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

2.完善金融运行机制,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1)向上争取一定的监管创新权力

赋予非银行金融机构同等待遇。以创建和深化金改为契机,积极向中央争取一定的监管自,适当放松政策约束,因地制宜创新监管措施。在体制机制上,赋予非银行金融机构同等待遇,如可以联网征信查询系统、共享信用等级评定信息等。

(2)构建资金投向引导机制

支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按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不同的指导基准利率,对扶持行业和项目予以优惠利率,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规范资金投向,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应以高端制造、文化传媒、高新技术服务为主。

(3)规范金融监管

防范金融风险。树立金融风险防范理念,对金融市场风险、产品风险和机构风险等进行有效识别、精确度量和严格控制,提前预测和采取措施,避免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维护区域经济金融安全。

(4)利用金融市场机制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市场化准入退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引导股权交易服务于资产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引进现代化产业项目与本地资本结合,畅通资本走出去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引导产业链兼并做大做强。

(二)政府健全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优化金融基础配套环境

1.优化金融主体结构,健全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1)吸引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来泉设立分支机构、区域总部

引进港澳台侨金融企业,增加金融供给,兼顾大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增强竞争力度,推动金融服务均等化,降低金融投融资市场价格。

(2)支持成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推动泉州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准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地方金融机构,培育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设立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壮大资本实力。

(3)成立公益性非营利机构

注重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避免资本逐利只注重短期效应的负面性。设立政府主导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奖励机制,设立小微企业互助机构,促进企业团体内生性增信。市财政出资探索设立市级再担保公司,发挥增信和共担风险作用。

2.优化金融基础配套环境,提升金融产业层次。

(1)建章立制,完善金融管理地方体系

以市委市政府或金融工作局等名义,制定关于规范金融市场主体、市场行为、中介服务等制度体系,坚持公开透明、简化审批原则,推动金改进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阶段。

(2)加强人才建设,创建综合信用体系

支持、对外金融交流与人才培训合作,鼓励海外高级金融人才来泉工作,引进和培育具有战略发展方向的金融配套服务机构。创建综合信用体系,构建区域性民间借贷登记系统、企业信用管理系统、金融信息共享系统,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服务市场,推动征信产品应用,发展信用评级机构,加强信用市场监管。

(3)实行财政奖励政策

对总部设在泉州的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新户奖励、新增信贷投放奖励及购地、购房补贴,对特定高端人才按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给予一定比例奖励。设立专项基金,用作地方企业风险担保金和金融调控资金。

四、先行先试,发挥税收政策作为空间,提升征管服务空间

(一)实行差异性税收优惠政策,发挥税收政策作为空间

从税收优惠政策上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个通道”,降低金融要素成本,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困境。积极向上反映,争取中央赋予泉州金改试验区国家层面税收优惠政策。

1.金融业试点改革实践需要阶段性探索和深入,税收政策发挥效果具有滞后性,建议将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优惠期限延长一定年限。

2.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通道。为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对县区及以下地区所有金融机构减按3%税率征收营业税,将享受减免税的小额贷款从限额5万元放宽至20万元。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在一定年限内贷款损失准备金准予按一定比例税前扣除。

3.打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通道。对个人通过股权方式投资金融机构减按10%征收股息红利所得个税;对个人通过债权方式购买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减按10%征收利息所得个税。对企业购买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取得利息收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总部设在泉州地区的金融机构除了享受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外,新成立的可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对投入公益性、非营利性的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的企业,参照创业投资企业享受投资额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优惠;授权泉州市政府民政、财税部门联合认定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4.优化金融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新成立的征信业、信用担保、再担保公司,营业税三年免征和所得税“三免三减半”,营改增后律师、会计师等金融配套服务机构增值税税负超过3%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5.建议中央、省适当调增金融业税收地方分成比例,或对泉州市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比例。

(二)创新征管服务举措,助力金融环境建设

1.树立“企业诚信纳税推定”理念,促进企业提供真实财务信息,扩大企业查账征收面,构建“查账征收为主、核定征收为辅”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2.用好用足现有税收优惠政策。汇编金融业财税政策,开辟“金改”税收政策网上专栏。完善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反馈机制,动态跟踪执行效果,加强政策效应分析。

3.税务部门主动参与企业信用体系平台建设,提供量化信用评价,以纳税数据库帮助金融机构实现对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审贷效率。

篇13

世界华商总资产约3.7 万亿美元世界华商总资产到底有多少? 不仅海内外商界, 甚至一般民众也对这个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

我们根据现有可获得的公开资料进行了研究和测算, 保守估计, 全球华商的总资产约为3.7 万亿美元。2007 年, 全球华商群体继续壮大, 华商经济蓬勃发展, 并呈现出如下发展特点:华商面临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为华商发展提供动力。

2007 年, 世界经济总体向好, 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为全球华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 当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5.2%, 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强劲, 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经济发展放慢对世界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为华商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世界华商经济加速转型, 但小商人依然居多随着第二代华商的成熟与新华人移民的大量流入, 华商已经从过去单一的中餐业、制衣业开始逐步涉足外贸、电子、高科技等领域, 金融、房地产、高新技术、律师、会计师等行业都已成为其经营领域。华商经济正呈现出多元化、科技化和资本密集型等发展趋势。迄今为止, 海外华人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新移民国家, 主要在美国, 已经形成了比较有特色和潜力的电子高科技产业。

但从总体上讲, 全球99% 的华商仍在从事资产规模小、技术程度低、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的零售业、餐饮服务业、中医针灸等职业。中餐业目前仍是华商最普遍的职业, 仅在美国, 中餐馆已逾5 万家, 华人从业者达30 余万人。由于中国货行销世界各地, 经营小商店也是华商普遍的职业。

来自中国大陆的“ 新华商” 迅速崛起

随着中国企业“ 走出去” 步伐的加快, 大陆“ 新华商” 的快速崛起成为全球华商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近年来,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快速增长。2006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高达211.6 亿美元,位于全球国家( 地区) 排名的第13 位。截至2006年年底, 中国5000 余家境内投资主体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 分布在172 个国家( 地区),累计投资总额达906.3 亿美元。投资行业分布比较齐全, 商业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对外投资存量的70%。2003 年到2005 年间,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每年的增长率为110%、78%、80%。

联想集团、海尔集团、华为集团、中兴集团等一大批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纷纷开展国际化经营,在全球各地布点经营, 取得积极进展。一大批中国企业家走向世界, 成为一股庞大的“ 新华商”力量。

同时, 中国民营企业在世界各地兴建“ 中国商城”, 亦是大陆“ 新华商” 崛起的重要表现。1998 年, 温州商人在巴西圣保罗建立第一个“ 中国商城”。截至目前, 中国商人已在喀麦隆、俄罗斯、荷兰、阿联酋、美国、蒙古、英国、智利及芬兰等国建立了十几座“ 中国商城”。

2007 年3 月, 由浙江温州康奈集团牵头, 出资20 亿元人民币组建的俄罗斯乌苏里斯克( 中国) 经济贸易合作区在远东乌苏里斯克成立。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 也有华商兴建类似的中国商城, 从事中国商品的批发与零售。

中国因素帮助华商成长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为全球华商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海外华商除了在中国内地直接投资获益匪浅外,“ 中国制造” 畅销全球也为各地华商带来新商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 大量的“ 中国制造” 通过华商网络行销全球, 而这也给华商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推动华商群体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此外, 中国的发展壮大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增强了海外华人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为其从事经济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华商加速融入当地社会, 成为住在国经济的一部分华商的发展与住在国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华商将自己视为住在国的一员, 遵守当地的法律, 做出种种努力以融入当地社会, 成

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商的发展不断提升当地人民的福祉, 日益获得当地社会和民众的认可。

美国华商 多经营与中国有关产业

美国共有华人企业28.6 万家, 雇员近65 万,收入1050 亿美元。华人经营最多的是批发贸易企业, 占总数的40.5%, 其次是零售企业、旅馆和食品企业、制造业、科技企业, 占总数的32.5%。

美国人口普查局2006 年5 月公布的亚裔企业统计显示,2002 年美国共有华人企业28.6 万家( 华人企业的定义是华人占股51% 以上的非农场企业), 雇员近65 万, 收入1050 亿美元。华人经营最多的是批发贸易企业, 占总数的

40.5%, 其次是零售企业、旅馆和食品企业、制造业、科技企业, 占总数的32.5%。80% 以上的华人企业集中于加州、纽约、得州、新泽西、夏威夷、佛州、伊利诺伊, 其中加州拥有11 万家华人企业, 收入562 亿美元; 纽约华人企业近6 万家, 收入102 亿美元。美国华商有以下特点:中餐业是美国华人产业的第一支柱美国中餐业发展极为迅速。据美国中餐协会的统计,2006 年中餐馆已达5 万多家, 华人从业者30 多万人。从相关报道看: 洛杉矶、纽约、旧金山为美国中餐馆最密集的城市, 洛杉矶有6000 家中餐馆, 纽约有5000 家中餐馆或中餐外卖店, 旧金山有4300 家中餐厅。一项调查显示,有九成的美国人喜欢吃中国菜。中餐业已走出了唐人街, 遍布美国50 个州的大小城镇, 比起全美19500 家连锁快餐店麦当劳多两倍以上。

美国各地都出现了一批享有盛誉的高级中餐馆和中式自助餐。这些企业化经营的中餐馆规模已成为主流餐馆业的有力竞争对手。美国最大的中餐企业“ 熊猫快餐集团”,2005 年平均每周有3 家快餐店开业, 远远超过汉堡连

锁店“ 汉堡王” 的开店速度。2006 年的销售额超过9 亿美元。2007 年熊猫快餐店已扩展至1000 家, 遍布于美国36 个州。

美国中餐业发展虽快, 但也面临不少挑战。除了少数中餐馆跻身“Zagat Survey” 等主流排行榜外, 大多数的中餐馆或外卖店为家庭式经营, 以“ 味美价廉” 招徕顾客, 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如何促进中餐业的持续发展、使之长久不衰是摆在中餐业者面前的大问题。

华资旅馆、酒店业迈向企业化经营

旅馆业是美国华商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美国华资旅馆业也出现不小的变化。华裔旅馆业主正逐渐摆脱昔日的家族经营模式, 朝向连锁旅馆的企业化经营之路迈进。

南加州台湾旅馆公会副会长汪蔚兴表示,在网络发达、网上订房愈来愈普及的情形下,华裔旅馆业者也愈来愈喜欢投资品牌强的连锁旅馆。目前南加州华资拥有的旅馆已逾400 家。

在纽约, 华裔地产商张山亮的名字频频见之于主流报端。过去10 年内, 他已经在纽约建了近30 家酒店。纽约旅游局局长尼可拉斯对媒体说, 在纽约目前正在建筑中的5000 个酒店房间中, 有3000 个是在张山亮名下, 而在2008年全市将要兴建的1.3 万酒店房间中他名下占了将近一半, 其中包括华埠的喜来登酒店。

1997 年开始涉足酒店业的华商林建中, 到2006 年底已将费城机场的假日酒店、切尔西四星级喜来登饭店, 以及位于苏活区的Solita 酒店纳入名下。除了这3 家酒店外, 林氏集团正在兴建中的酒店还有8 家。

除了在美国本土发展外, 华商们也看好中国大陆旅游业的发展, 加速布局中国。2006 年10 月, 张山亮在中国沈阳建起的一座四星级酒店开门迎宾; 林氏集团也打算用10 年左右的时间, 在中国大陆地区发展100 家连锁品牌酒店。

批发贸易业和零售业大发展

随着华人移民的增长, 美国华人零售业、华人超市获得大发展。1999 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全美的华人杂货店、超市为1 万多家。到2002 年,全美的华人杂货店、超市已上升为2 万至3 万多家。从相关报道看, 华人超市如同华人餐馆一样走出了唐人街, 数量越来越多, 遍地开花, 规模越来越大。

陈河源独资创立的大华超市, 稳居全美最大华资连锁超市龙头地位。如今“ 大华” 在南加州拥有14 家超市, 北加州8 家, 西雅图2 家, 并且以8% 的增长率稳定成长, 其中圣盖博市自地自建的全统广场, 更是圣市最大税收来源。以香港移民为主体的香港超级市场集团, 目前在美国东西岸共开设13 家分店, 包括美东9 家、加州4 家。

福建移民和温州移民为美国华人超市业的后起之秀。福建移民邓龙创办的中国城超市集团,短短4 年间, 分别在纽约艾姆赫斯特、华埠及法拉盛设立起分店。温州移民张利惠创办的“ 大中华超市集团”, 在超市业异军突起, 先后在纽约、波士顿、新泽西及维吉尼亚州等地开设了8 家超市。2006 年4 月, 张利惠在新泽西州开设的大中华超市开张, 占地4 万余平方尺,500 多个停车位,引发了美国当地对华人超市迅猛发展的关注。随着中美贸易的增长, 美国批发贸易中的华商实力增长很快。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研究显示,美国华商批发贸易类企业2 万余家, 占华人企业总数的7% 多一点, 收益比在华人企业中独占鳌头, 占华人企业总收益中的比重高达40.5%, 平均每家收益超过200 万美元。

全美著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位于纽约曼哈顿第26 街和第30 街之间。媒体报道称, 这里曾经是犹太人的地盘, 如今温州人占据一半天下, 温州籍批发商已达200 家, 在此工作的温州人逾千人。

华资金融业迅速扩张

据媒体报道, 美国华商创立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将近2000 家( 这里不包括大陆、台湾和港资银行), 全美各地的华资银行有80 多家, 控制金额数百亿美元。随着华裔族群经济实力的增长, 为银行业带来了可观的市场。美国华资银行在2005 至2006 年间,持续扩张, 以合并、收购及开设分行等手段发展壮大。

目前, 全美最大的3 家华资银行是华美银行、国泰万通金控和联合银行控股公司。2005年以来, 它们先后收购了11 家商业银行, 现已拥有191 家分行和6 个代表处, 其总资产已达322.8 亿美元。

国泰万通金控的分行网络已覆盖7 个州:加州31 家分行, 纽约州9 家分行, 新泽西州1 家, 马萨诸塞州1 家分行, 得州2 家分行,华盛顿州3 家分行, 伊利诺伊州3 家分行及香港1 家分行, 还有代表办事处分别设于台北、

上海。截至2007 年9 月30 日止, 该行总资产额达96 亿美元, 较2005 年底增加32 亿美元。

旧金山联合银行控股公司, 截至2007 年9 月30 日止, 联银总资产额已高达110.8 亿美元, 共设有51 家分行及贷款中心遍布于加州各大城市, 另有5 家分行位于纽约、5 家分行位于亚特兰大、3 家位于马萨诸塞州、2 家位于华盛顿州、1 家位于休斯敦和1 家位于香港, 并在中国上海、深圳及台北设有代表处。

总部设于洛杉矶的华美银行现已拥有72 家分行, 其中70 家分行位于南、北加州,1 家分行位于得州休斯敦,1 家分行在香港, 并在北京建立了代表处。华美银行总资产额已达116 亿美元。

由于华人的高储蓄率和华资银行所拥有的语言、文化背景优势, 过去两年来华资银行均获得稳步成长。以华美、国泰和联银为例,2006 年上半年总体营利成长18%, 其收益率远高于美国银行业平均水平。

在美国华资金融业的发展中, 提供投资理财服务的华裔证券商的成长不容小觑。由美国消费者杂志理财实验室进行的2005 和2006 年全美网络券商评选活动中, 仅有40 名员工的华人小公司“ 第一理财” 连续两次击败大公司, 夺得第一。这家20 多年前在法拉盛成立的公司,1997年靠着科技的优势, 推出, 成为美国最早正式建立网站的证券商之一。

高科技企业继续成长

美国华商的高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硅谷地区。有调查显示, 华人在硅谷创立的企业比重逐年增加, 每年以20% 的比例成长。2004 年度营业额评选出的硅谷上市公司150 大企业名单中,有11 家华裔企业。2005 年度营业额评选出的“ 硅谷上市公司150 大企业”,18 家华裔企业上榜。2006 年4 月旧金山评选上市“ 两百大企业”,20 余华裔参与创办的公司上榜。

如因特网华人创业的先驱、杨致远创立的“ 雅虎”。黄仁勋于1993 年创办的NVIDIA,如今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显卡芯片厂。孙大卫和杜纪川1988 年在南加州芳泉谷创立的金士顿公司, 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内存模块制造企

业。金士顿2007 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接近11亿美元, 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也由2006 年同期的16.7% 增长到了19.3%。

华裔IT 人不断在美国硅谷书写着传奇。1991 年, 朱敏和朋友创办了Future Labs 公司,4年后, 以1200 万美元顺利出售。1996 年他与朋友又共同创立了美国网迅(WebEx)。4 年后, 网迅在纳斯达克上市, 市值超过16 亿美元。2004年度, 网迅公司研发出技术一流的网络通讯平台产品, 以67% 的占有率在市场上遥遥领先。

加拿大华商 半数以上是新华商

80 年代以后, 加拿大华人经营的行业已扩展到房地产、石油、金融保险、旅游、国际贸易、计算机、通讯、能源、制药等领域。而传统的餐饮、杂货零售。

据报道, 在上世纪80 年代以前, 加拿大华人主要以经营食杂店和其他诸如洗衣店和餐馆的小生意为主;80 年代以后, 华人经营的行业已扩展到房地产、石油、金融保险、旅游、国际贸易、计算机、通讯、能源、制药等领域。

而传统的餐饮、杂货零售以及服务族群的移民服务、职业介绍、旅游等等行业也因几十万华人新移民的新兴需求而繁荣兴旺。

有关资料显示, 房地产是加拿大华侨华人经营增长最快的行业, 也是投资额最大的行业。加拿大统计局2001 年人口普查数据发现,75% 的华裔户长拥有自己的房子。由于华人新移民的增加, 对居住、商业楼宇的需求剧增, 带动了加拿大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载至1995 年, 加拿大就有华人房地产公司500 家。香港富豪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兄弟等大量投资房地产, 台湾企业家创立的统一加拿大基金公司也在温哥华等地兴建大量房屋。据统计, 仅1990 年香港人在加拿大房地产方面的投资达160 亿加元。

在石油、金融保险行业, 港台和东南亚华商也有大量投资。李兆基、郑裕彤、何鸿隽合购买加拿大一石油公司组成纽玛克能源公司成为加拿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商; 港台和东南亚华人创办的银行获得显著成长。据统计,1999

年, 加拿大华侨华人创办的银行已有50 多家。

自1998 年以来, 中国大陆一直是加拿大最大的移民来源地, 每年均有三四万人, 占该国接收移民总数的20% 左右。这部分人进入加拿大后, 有的在专业领域里奋斗有成, 在医药、法律、证券、会计等领域拥有和经营专业

公司; 不少人则因找不到合适的专业工作, 而进入超市、餐饮、食品制造、街头便利店、咖啡店等领域做了生意人, 从而推动了加国华人传统生意的变迁。

据媒体报道, 众多新移民的加入, 使得加拿大中餐业“ 百花齐放”。多伦多有800 多家中餐馆, 而在温哥华逾1100 家。这些餐馆随着华人移民来源地的不同而不断地改换风味和经营策略, 先是“ 港式西餐” 独步天下, 后来台湾式的“ 任点任食” 风行, 到后来北方饺子、上海菜、川菜和麻辣火锅店相继登台亮相, 为加拿大中餐业带来新气象。加拿大中餐业比较有规模的是文华连锁餐厅。截至2006 年底, 该餐厅已在安大略省拥有17 家餐

厅, 年营业额超过6000 万加元。

有关资料显示:1995 年, 加拿大经营贸易及零售业的华商有2500 多家, 资本总额约2.5亿加元。近年华人超市发展很快, 温哥华、多伦多、渥太华等地的华人超市林立, 竞争激烈。福建新移民超市业崛起, 领军人物李贵先在5

年中创办了3 家华盛超市。以台湾移民为主体的大统华集团发展更为迅速。在占领了加西温哥华地区的市场后,2004 年也将版图扩展至多伦多。目前大统华在卑诗省、亚伯达省和安大略省共开了15 家连锁超市。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一个名为“ 世界唐人街” 的网上超市,于2006 年7 月在网上正式推出, 标志着电子商务已开始被引入到传统的华人超市领域。

随着新移民的增加, 加拿大华人文化传媒业进入发展时代。有关资料记载, 在1990 年时, 加拿大只有10 家当地印行的华文报刊( 日报和周报)。到2003 年, 全加的华文报刊已达50 多家。其台背景的大型报刊集团发展迅速, 大陆新移民创办的报纸也在增加。此外,香港大财团也进军加拿大广播电视传媒, 使加拿大文化传媒业出现了多元化、产业化发展的大型华人传媒集团。如新时代传媒集团已发展成为覆盖全加、深受华裔观众喜爱的广播电视传媒集团。

在专业技术领域, 加拿大华人新移民企业家表现不俗。在IT 业, 何国源以30 万加元起家, 创办了加拿大ATI 技术有限公司, 成为全球知名的生产电脑图像晶片的供应商。2006年7 月24 日,AMD 与ATI 在美国纽约宣布进行合并, 交易金额约为54 亿美元。2006 年加拿大卑诗省新移民企业家奖颁奖, 来自香港的陈邓慧中被评选为“ 新兴科技” 类杰出企业家。她和丈夫共同创办的富达科技公司, 专注于零售、餐饮业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推广,

如今已发展成在加拿大餐饮及零售市场中能与多家著名主流POS 系统公司齐名的IT 公司。

2005 年, 拥有10 项发明专利拥有人、中国大陆学人单婕跻身年度加拿大女企业家百强行列。1992 年她与同事创办生物制药公司CVTechnologies, 所开发的抗流感产品COLDfX在短短3 年之内就在加拿大家喻户晓,2004年公司销售额达4 亿加元。在TSX 创业板2005 年度最佳上市企业评选中, 单婕所创办的公司又荣登榜首, 并同时获得生命科学类优胜奖, 股票市值跃为3.25 亿, 增长率达到450%。

加拿大华商林成贤创办的达茂能源公司在2005 年获得快速发展, 在加拿大建成世界上首座也是目前为止全球唯一的一座具备日处理农林业废料100 吨规模的生化燃油厂和生化燃油热电联供厂。由于该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已在加拿大、巴西、南非、中国、乌克兰、拉脱维亚、澳大利亚洲等地筹建多个生化燃油厂。

加拿大中华商会评选出的“2006 加拿大杰出华商” 也显示了华人技术移民在非专业领域里创业所取得的成功。工程师出身的马开廉, 购买经营华洪食品有限公司, 成功将小笼包、水饺、馄饨等系列中式食品畅销到多伦多

中式酒楼及餐馆, 还打进了150 家超市的柜台。华裔核物理学家庞海福涉足房地产领域, 并创办集团公司, 短短3 年内就实现了财务自由,公司效益不断提高。

加拿大华人企业家的拓展为加国经济做出了贡献, 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2006年, 中国大陆申请加拿大技术移民的人数大幅下跌了约50%; 不少移民因为就业困难, 进入加拿大不久就重返大陆。税重、赚钱有限的

大环境也令很多香港移民选择回流。一些华商转向大陆发展。原多伦多台商会会长杨振洋,2006 年举家搬迁上海浦东, 从事房地产生意。原来在多伦多餐饮界的名人, 现任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监事长的秦倩, 也转往上海发

展。需求减少、竞争加剧是加拿大华商正在面临的大问题。

中南美洲华商 小企业为主

除了老华侨外, 新移民华商在中南美拓展的脚步十分迅速。传统的中餐业仍是中南美洲华侨华人谋生的重要行业。

近年来中南美洲( 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秘鲁等地)华人数量增长很快, 主要为中国大陆移民。在中南美最大的国家巴西, 华侨华人在20 万至25 万之间。华侨华人在当地落脚之后,均从事小本经营的企业以谋生。其发展特点如下:

中南美洲华商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中南美洲华人过去经营的主要行业有中餐馆、杂货铺、洗衣店等。近年来, 华人经营的领域不断扩大, 发展到超市、进出口贸易、房地产、现代化农场和制造业等, 中南美洲华人的经济实力有了快速的增长。

早期华人移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大多已成为餐馆、商铺、钱庄、银楼、贸易公司的老板。其中一些人的家族产业已经发展到很大规模。如中南美洲大型超级市场协会主席、墨西哥华商李华文, 其家族在墨西哥拥有120

家超级市场;6 个占地4 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一个年出栏量65000 头牛的养殖场; 占地15 公顷的温室种植园和4500 公顷的耕地。李氏家族企业已发展成为经营超级市场、农产品、肉类加工、水产品进出口等多行业的跨国集团。

在秘鲁, 华人黄氏家族成为秘鲁超市业中的佼佼者。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黄氏集团在各地开办的大型高级超市连锁店“WONG( 超市王)” 已经有15 家; 开办的面向低收入阶层的超市“Metro( 米得罗)” 超市5 家。2006 年黄氏家族又把目光瞄准了贫困阶层的消费群体,诞生了第一家“Ecco” 仓储店。每年秘鲁国庆日(7 月28 日), 黄氏集团的花车大游行和晚上的烟花表演, 成了利马市民庆祝国庆最具吸引力和最受欢迎的节目, 展示了该集团的雄厚实力。

华人企业家林训明, 是巴西植物油集团及巴西石化集团的创始人。林训明的无纺布厂、无纺布产量居全巴西第一。林氏家族现在涉足饮料包装的产销、石化加工和植林等多种行业。

除了老华侨外, 新移民华商在中南美拓展的脚步十分迅速。传统的中餐业仍是中南美洲华侨华人谋生的重要行业。据报道, 秘鲁有4000 多家中餐馆, 其中利马就有3000 多家, 占当地餐饮业的30%。智利的圣地亚哥有近600 家中餐馆,其营业额占整个城市餐饮业的23%。有数千华人的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也有200 多家中餐馆。中餐业在中南美洲历史悠久, 已深深地融入了当地生活, 在当地餐饮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杂货业大发展。在委内瑞拉, 华人开办的小超市、小百货店已超过5000 家,16 万华人中有三分之二靠此谋生。在哥斯达黎加的柠檬省、泮打连省, 分别有60% 和80% 的商铺产权由华人拥有。与以华人族群为主要对象的北美华人超市、杂货店不同, 南美的华人超市、商店面向的是当地居民, 成为影响当地经济的一个重要力量。

在巴西, 早期华人移民多是流动商贩, 从提包做生意起步, 积累资金后再开店, 而如今不少的新移民在国内就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本, 携资直接开办进出口贸易公司或创办实业。据巴西温州同乡会会长张伟介绍, 巴西温州人有5000 多人, 很多人一到巴西就开店、设立公司, 自己做老板。巴西圣保罗的25 街购物中心是南美最大的小商品贸易集散中心, 过去经商者主要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最近10 年来华商不惜代价的收购, 已使这里成为华人心目中的“ 唐人街”。

如今这条街数个商业城中已开有700 余家华人商店, 主要经销中国商品。

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给华商带来了更多发展空间。巴西的一项调查显示,25 街已成为巴西高薪阶层心目中的购物天堂, 前往25 街的消费者中有58% 属于中产阶级以上的阶层。调查还显示, 大部分属于这个阶层的消费者被25 街价格低廉的电器和电子游戏产品所吸引。

中南美洲华人经济虽然发展很快, 但也存在不少隐忧。大部分新移民经商者为小本经营, 在资金、市场以及语言方面与本地企业竞争存在差距。部分行业高度密集, 导致华商竞争激烈; 治安问题较严重,2005 年委内瑞拉华人商店接二连三遭到当地人哄抢; 在巴西25 街, 由于出售仿冒商品华人商店屡遭当地执法者查抄。

由于经济的互补性较强, 华商依托祖国在中南美洲拓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如何优化贸易结构, 提升产业层次, 团结互助共同维权是华商在中南美洲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

阿根廷华人超市遍布全国

在旅阿华人涉足的行业中, 零售业发展最快。据华人超市公会最新资料显示, 目前在阿根廷的华人超市已经有4000 余家, 其中首都地区有1300 家左右, 大布省地区1000 家, 圣菲省大约110 家, 门多萨省和内乌肯省大约100 家,其余各省加起来大约1590 家。而今, 华人超市以每月新增19 家的速度继续扩张其领地, 年营业额已经达到100 亿比索, 并为当地创造了约8000 个就业岗位。

阿根廷华人超市出售的商品种类有日用品、蔬菜、水果和肉类等, 营业面积大多数在250-300 平方米之间, 平均雇佣2-3 名员工,投资金额一般在10 万-20 万美元, 大多数业主都能在2-3 年后收回投资成本。由于开超市所

需的技术含量少、准入门槛低、现金回流快, 新移民成了华人超市的主要力量。与阿根廷当地人开办的超市相比, 华人业主信用较好, 多以现金方式向当地货物供应商结算, 很少拖欠款。

华人超市以价格便宜, 薄利多销, 营业时间长而占优势。新移民一般开店两三年以后, 经济条件就能有较大改善。从阿根廷2001 年发生经济危机以来, 华人超市以极快的速度扩张。据有关部门统计, 危机之前, 华人超市在阿根廷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 而到2006 年, 其市场份额已经达到7%。

香港商人投资内地与本地

从绝对数量看, 港资依然在中国外来投资榜上占据第一位, 在众多省、市、自治区中稳居境外投资国家和地区之首。

香港经济从2005 年起出现复苏势头, 本地生产总值连续3 年平均保持7% 以上的正增长。股市、地产、商业市道走出低谷, 华商投资又趋活跃。

港商继续大举投资内地

世界瞩目中国, 港商近水楼台。2006 年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港资仍在扮演与台资、美欧日、东南亚资本相若的重要角色。从绝对数量看, 港资依然在中国外来投资榜上占据第一位, 在众多省、市、自治区中稳居境外投资国家和地区之首。

京港、沪港等合作日益密切。港资已成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外来投资的主要来源, 在园区的“ 三资” 企业中, 港资企业占近四分之一。2006 年, 搭奥运东风, 港商在京投资金额达9.3亿美元, 比2005 年上升超过六成; 至同年年底,港商在北京累计投资企业达到2932 个, 投资额超过80 亿美元, 在北京市境外投资者名单中排名第一。在上海,2006 年香港对沪直接投入的合同外资为35.39 亿美元, 占上海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24.3%。截至2007 年4 月底, 香港累计在上海直接投资项目达13175 个, 合同外资281.7 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达到26.7%, 处于各国和地区在上海投资排名第一位。

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字, 截至2007年11 月底, 内地累计吸收香港直接投资3021.9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 港资在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40.5%, 排第一位。

综合观之,2005 年以来, 港商尤其是香港的华商, 在投资中国内地方面具有以下特点和趋势:

1. 投资领域更宽。除传统的制造加工业,港商的触角伸向基础设施、城市交通、衣食住行、零售百货、美容纤体、医药卫生、物业管理、金融服务等领域, 服务业成为主要增长点。香港是多功能的国际服务中心, 服务业占香港经济总量九成以上。随着内地对服务业的强劲需求以及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简称) 的演进, 香港的服务业正展现实力和厚势。2007 年4 月起, 首批有4 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其中3 家来自香港。仅2006 年至2007 年3 月底, 广东便吸收香港服务业企业逾5670 多家, 实际投资累计超过373 亿元人民币。而在房地产方面, 香港的华商, 以李嘉诚父子、郑裕彤父子、郭炳湘三兄弟、李兆基、九龙仓为代表, 增加土地储备, 成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个亮点。内地房地产业务盈利56.67 亿港元、同比增长44% 的和记黄埔,已经把94% 的土地和项目投在了内地;2006 年花了约66 亿港元在内地买地的恒基地产, 又在内地30 多个二、三线城市进行地块磋商。

2. 投资地域更广, 港资继续演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东北三省发展之势。在西安、重庆、成都等地, 频频出现香港企业家的身影。2007 年4 月19 日, 李嘉诚麾下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联合宣布, 以24.53亿元人民币投得重庆市南岸区的一处住宅及商业用地, 便是一例。

3. 投资方式更加多元, 包括设立基金,“ 化身” 内地赴港上市企业策略投资人, 购买人民币债券等。在天津滨海新区, 香港中华总商会设立了高达200 亿元的基金, 用于滨海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港交所显示, 自1993 年1 月以来,内地企业在香港的股份募资总额达1.83 万亿港元, 占同期香港市场股份募资总额的57%; 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达431 家, 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35%; 在港上市内地企业市值达11.82 万亿港元, 占港股总市值的58%。这些企业的股份上市, 多获港人热捧, 而香港本地一些著名企业常常出大手笔购买股份, 成为策略投资方, 不

啻为对内地企业的另类投资。

4. 盈利高, 捐助更慷慨, 树企业和个人形象。2007 年台湾《天下》杂志首度制作“ 华商天下1000 大” 排名, 获利润最高的前10 名均由港商包办, 主因是香港背靠内地, 内地经济的腾飞为他们的获利提供了大好时机。近年来, 港商捐助内地, 更显慷慨。热心公益事业的“ 红色资本家” 霍英东、庄世平虽然先后去世, 令人唏嘘, 但热心公益事业的热情却在其他港商身上继承了下来, 内地的各种公益事业不断得到他们的捐助。2006 年, 香港首富李嘉诚表示, 未来将把三分之一的个人财产捐作公益慈善之用;

目前, 他所领导的长江实业集团及李嘉诚基金会共捐资110 亿港元, 其中,61% 的资金投放在内地的项目。另一个代表性人物是处事低调、近年趋于活跃的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2006 年底, 他向“ 温暖工程” 捐资3.3 亿人民币, 用于在内地中西部地区培训转移100 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培训1 万名乡村医生。

5. 随着内地经济起飞, 人民币升值, 员工薪金上涨、政府优惠政策减少或取消、环保要求增加、能源地区性季节性紧张等, 港企在内地面临发展“ 瓶颈”, 特别是珠三角一带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 感叹风光不再。香港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专责小组2007 年7 月发表的报告估计,有关政策虽对港企构成一定压力, 但亦迫使港企积极升级转型, 开拓内销市场。

港商在海外投资情况

港商积极投资内地, 但也注意降低、规避风险,“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 现时有25 万名职员, 在全球55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 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集团。

一些海外新兴市场, 成为投资人的“ 新宠”。比如越南,2007 年1 月加入世贸组织。为抢占先机, 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吴光正率领了一个17 人商贸团访越。吴光正指出, 越南吸引香港企业的两大卖点, 是低成本劳动力以及具备作为制造业基地的优势, 特别是制衣和电子业。

据统计,2006 年1-9 月, 港越两地贸易额大幅增长19.5%, 至21 亿美元。同一期间, 越南从香港吸纳了超过6 亿美元的外来直接投资,是越南外来直接投资之冠。越南政府预计2007年全年吸纳的外资有望超过200 亿美元。

CEPA 不断深化 香港受惠最大

CEPA, 是“ 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的英文简称。有人形象称之为“ 丝帕”。它是“ 一国两制” 之下一个特殊的、开放性的安排。在帮助香港经济走出困境、惠及广大香港同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5 和2006年,CEPA 为香港制造业带来额外资本投资额为3.05 亿元, 预计2007 年及之后会再有2.39 亿元投资。研究估计,2004-2006 年间CEPA 为香港创造3.6 万个新职位, 预计2007 年及之后会再增逾3600 个新职位。

经国务院批准,2007 年6 月29 日, 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与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长唐英年在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四》,2008 年1 月1 日起正式实施。新增了摄影、体育、环境等11 个领域的开放内容, 加上以往已经开放的27 个领域, 目前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的开放领域已达38 个。在医疗、保险、银行、证券、旅游、个体工商户等原有17 个领域开放承诺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了香港服务提供者进入内地市场的准入条件。加上之前已经采取的152 项开放措施,目前CEPA 共包括192 项开放措施, 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

日韩及东南亚华商 稳步求发展

在日华商热切希望企业能走出各自的家庭门户,在中华民族大概念和国际化大背景下, 结成企业同盟军, 形成大交融、大协作、大整合的局面,构成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新的商业发展格局。

亚洲其他地区的华商, 特别是东南亚华商,经过数十年奋斗, 甚至几代人的积累, 一直在稳步发展, 实力是比较雄厚的。

华商为东南亚及中国经济繁荣做出贡献在东南亚股票市场上, 华人上市公司约占70%。东南亚各国的首富都是华商: 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 资产2006 年达到76 亿美元, 较上年增加了20 亿美元; 泰国首富、有“ 世界三大饲料厂” 之称的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 总资产超过35 亿美元; 新加坡首富、丰隆集团主席郭令明, 资产28 亿美元; 印尼首富、有“ 丁香烟大王” 之称的蔡道行, 资产26 亿美元;

菲律宾首富陈永栽, 资产23 亿美元。他们既热爱祖( 籍) 国, 也热爱所在国人民, 为当地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

东南亚华商前来中国投资的重点是房地产、金融、零售业等, 如上海“ 不夜城” 的兴建,北京王府井街道的改造, 洛阳工业中心和商业区的开发, 都有东南亚华商参与投资, 在汕头、广州、厦门、海南等地还出现了东南亚华资银行。东南亚华商的投资规模比较大, 如泰国正大集团在四川省设立投资项目10 多个, 总投资8 亿多元; 菲律宾的亚洲世界集团在河南洛阳订一系列开发项目, 总投资额超过100 亿元。

印尼金锋集团总裁林文光说:“ 因为拥有血缘、地缘和商缘的优势, 华商可以成为投资中国最好的合作者, 也可以成为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最佳中介。”

建立“ 工业园”, 是东南亚华商在中国进行投资的一个形式。新加坡在苏州、无锡和沈阳建有“ 新加坡工业园”, 在杭州建有“ 新加坡杭州科技园”, 在成都建有“ 成都高新区新加坡工业园”; 马来西亚在江苏通州建有“ 江苏通州马来西亚工业园”, 在宁波建有“ 马来西亚工业园”; 菲律宾在河北石家庄建有“ 菲律宾晶牛工业园”。这些工业园的建立, 成为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企业竞相追逐的投资热点, 吸引着众多华商纷至沓来。

日本华人70 万, 华商多数仍在创业阶段

据有关报道, 日本现有华人70 多万。在日本长久居住的华人于2005 年首次突破10 万人大关, 加入日本国籍的华人也于2006 年突破10 万人大关。据日本法务省民事局公布, 到2006 年

末, 华人加入日本国籍的统计数字为101109 人。

日本的华侨华人以上海和江浙两省为多, 来自福建、北京的也有不少。日本华侨华人经济多属中小规模, 整体实力不强。行业主要有餐馆、娱乐、贸易、房地产、金融、旅游、食品杂货、软件开发、教育、医疗、文化、艺术等, 其中餐馆业约有7000 多家,从业人口占在日华侨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日本, 也有少数华人财产达数百亿甚至上千亿, 如吴百福经营“ 日清食品”, 以制造方便面起家,规模很大, 几乎垄断了日本市场。

据日本中华总商会的登记, 华商在日本的企业共有226 家, 其中约有70 家与贸易有关。从事自中国进口贸易的在日华商多是做物产、食品、服装类; 从事日本往中国出口贸易的多在电子零部件类等。

在日华商企业中,IT 产业占20% 以上, 多达数百家。但据业内人士透露, 真正有自己产品的却屈指可数。不过, 以IT 产业为代表的华商高技术企业呈现出不断走强趋势, 有3 家高技术企业已经上市, 分别是在东证一部上市的

SoftBrain、EPS 和在创业板Jasdaq 市场上市的SJ Holdings。这显示华人IT 业的实力已被日本市场认可。

日本中华总商会颜安会长指出, 日本华侨华人企业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个别企业的规模出现了令人惊异的快速扩张;2、华商认清了企业经营的本质不是跟风, 不是模仿, 而是应变、创新, 追求个性;3、随着技术的变化, 华

人企业的财富来源和组织结构也发生着以智能为核心的新变化;4、思维模式多样化, 就像一只逆时针行走的表, 变换方向也同样可以达成目标。为此, 在日华商热切希望企业能走出各自的家庭门户, 在中华民族大概念和国际化大背景下, 结成企业同盟军, 形成大交融、大协作、大整合的局面, 构成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新的商业发展格局。

中韩贸易超常发展, 华商商机大

目前, 常住韩国的华人只有1.7 万人左右,韩国被称为“ 世界上惟一没有唐人街的国度”。

在韩国兴建“ 中国城” 已成为韩国各界的共识。2006 年7 月13 日, 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公布了名为《振兴中国城方案》的报告, 呼吁韩国政府采取措施, 在首尔恢复和兴建“ 中国城”。方案描绘了“ 中国城” 在韩国的美好前景, 分析说“ 中国城” 可能会产生近24万亿韩元( 约合250 亿美元) 的经济效益, 还能创造12 万亿韩元( 约合125 亿美元) 的附加价值及92 万个就业机会。不仅如此,“ 中国城”的启动还可能引来国际华商资本的持续流入。

据韩国报纸披露, 韩国有多个城市如首尔、仁川、釜山、全州、群山、高阳一山等都在筹划兴建“ 中国城” 项目。首尔的“ 一山中国城”,落成之后将是韩国规模最大的唐人街, 有公园、商店街、医疗中心, 还有清华大学分校。

欧洲华商 传统餐饮业为主

欧洲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较短, 华商经济在各国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随着时间的推移, 欧洲华商经济将会不断地发展壮大。

传统餐饮业是欧洲华商的支柱产业

在欧洲华侨华人社会中, 传统的餐饮业是支柱产业。据统计, 英国有中餐馆约9000 家; 法国有中餐馆8000 家, 其中巴黎地区有6000 家;德国中餐馆和华人速食店超过7000 家,90% 华侨华人依靠餐饮业谋生; 西班牙目前中餐馆已达3000 家, 巴塞罗纳有600 多家; 荷兰有中餐馆2200 多家; 奥地利有中餐馆800 多家; 葡萄牙有600 多家。华人大型餐馆、酒楼, 多由香港餐饮财团投资经营, 菜式考究, 装潢豪华, 还设有卡拉房; 中型餐馆多是华侨华人经营, 以菜式可口多样著称; 小型餐馆和外卖店走大众化路线,以便宜套餐、小食吸引着一般民众。

杂货业是欧洲华侨华人另一支柱行业, 主要经营亚洲食品、蔬菜、水果等, 兼营家庭生活用品。传统行业还有皮革业, 以批发为主, 主要从中国进口皮革产品, 在法国, 从事皮革业生意的华商就有600 多家; 旅馆旅游业, 多为旅游礼品店、中小型旅馆以及旅行社; 贸易业, 主要经营亚洲土特产、工艺品等; 运输业, 以小型运输公司、出租汽车公司为主; 文化娱乐业, 有些是较大型的夜总会, 为数较多的是录像带出租店、卡拉OK。此外, 还有理发美容、自助洗衣店、家具店、钟表店等。

欧洲华侨华人经营的工业产品以轻工业为主, 主要是皮件制品、成衣厂、食品厂等。近几年,中医中药业在欧洲各国发展很快。据统计, 目前欧洲有中医师和针灸师12 万人, 患者应诊每年超过500 万人次。

从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欧洲华商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开始涉足科技、教育、文化各界, 开拓了金融、海运、贸易等行业。陈克威、陈克光兄弟开设的陈氏兄弟百货公司, 为法国最大规模的亚洲食品及用品商场, 年营业额达10 亿法郎, 进入了法国500 强企业。英国的“ 荣业行” 由原来的一间杂货铺发展成为集团

企业, 资产逾亿英镑。丹麦的“ 春卷大王” 范岁久, 建立了拥有14 条自动生产线, 日产春卷50 万只的冷冻食品厂, 产品不仅满足丹麦消费者的需要, 而且远销德国、荷兰、法国以及美国、新加坡、日本。这种多样性的企业格局, 标志着欧洲华侨华人的资本经济活动跃上了新的台阶。

欧洲华商的经营管理观念正在变化, 逐步地实现现代化。老一代华商企业大都从夫妻、父子或兄弟创业起家, 在管理上属于传统的家族型。随着企业的成长以及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不少华商逐步摆脱传统保守的经营方式, 以重金聘请行家出任经理而不再只在家庭成员中物色人选; 聘用法律顾问和会计师, 了解、利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努力汲取现代企业管理经验, 提高工作效率;学会动用传媒, 树立华人企业的形象, 搞好公关等。

欧洲交通便利, 商业资讯发达, 欧洲的华商们加强了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随着统一大市场的建立, 华商之间的华人商号、企业互通有无,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工商界建立联系。譬如,有的欧洲华商与港商合作投资餐馆业, 有的则在无线电话制造业、半导体工业方面投资设厂。有的欧洲华商与台商合作, 在德国、法国投资电脑

装配等。欧洲华商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资本有限, 大财团尚未出现, 因此目前的这种合作仅仅是个开始。今后, 随着欧洲与中国大陆、港澳台的经贸联系日益增多, 这种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倾向会继续加强。

欧洲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较短, 华商经济在各国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随着时间的推移, 欧洲华商经济将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可以预测, 在进一步积累资金的基础上, 欧洲华商将不断地扩大经营规模, 开拓新的经营领域, 实现从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 并向国际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

意大利华商努力融入当地社会

意大利的华人现在已有10 多万人, 主要聚居在罗马、米兰、佛罗伦萨、都灵、威尼斯等大城市。随着中意两国文化交流不断深入, 意大利成为新的留学热点, 留意学生人数呈几何数增长。移居意大利的华人不仅没有成为意大利政府的负担, 相反, 华企、华商已经成为意大利华人主要聚集区经济的重要支柱。特别是一批华人第二代年轻人, 大多出生在意大利, 有着很好的融合意识, 起到了中介和桥梁作用。

意大利华人的传统行业是中餐业、皮革业和制衣业。近年来, 意大利华商逐渐转向进出口贸易、中医药、房地产中介、百货批发零售等服务性行业, 一批初具规模的经贸公司、咨询公司、超级市场、文化公司也已出现。

米兰的保罗萨比区是一处华人聚集的商业区, 华商批发业户已经达到近600 家。米兰市政府宣布在米兰市黄金地段新国际会展中心附近,无偿提供近10 万平方米的土地建造贸易批发中心, 并承诺以最优惠的条件为保罗萨比区华人批发商提供最佳的经营场地。

东欧华商经营中国商品业务不断发展东欧华商最集中的国家是匈牙利, 目前约有华侨华人2 万-3 万, 是东欧地区最大华人群体。罗马尼亚有华侨华人近万, 也是华商比较集中的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等也有数量不等的华侨华人。

欧洲的首家华人企业工业园在波兰科沙林市, 是波兰华人企业阿来利克集团开办的。从事家电、自行车、纺织品服装、房地产开发等行业,中国工业园希望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打入欧洲市场的一个跳板。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四虎市场在10 多年前闻名遐迩, 曾是周围许多国家客商采购中国商品的主要场所。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东北郊的欧罗巴、四虎、尼罗等市场组成的批发中心, 则被认为是东欧最大的中国服装、鞋帽和百货集散地。

早在几年前, 一些积累了相当资金的东欧华商开始走出四虎、尼罗市场, 告别了服装、鞋帽、小百货, 开始涉足家电产品, 并在当地注册商标, 通过在国内贴标生产的模式走品牌道路。

有的华商还因地制宜, 改变从国内进口为向国内出口, 如一些罗马尼亚华商全力投入向中国出口喀尔巴阡山区的优质木材, 还有的华商或自筹资金, 或联手当地大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现代化的大型商厦等, 用以改善中国商品的经销环境。

总之, 东欧华商要想继续发展, 就需与时俱进, 尽快走出目前这些不适应欧盟要求的不正规经营场所, 改变多年养成的以价取胜、以量取胜和不正规的经营方式, 进入当地的营销主渠道和正规的经营场所, 按照正常的市场规

则进行操作。

大洋洲华商 业务迅猛发展

在澳华人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些老移民的后代和新移民开始涉足科研、教育、电脑、电信、保险、房地产等行业, 其发展势头令人瞩目。

据《人民日报( 海外版)》报道, 大洋洲的华侨华人总数为80 多万人。其中以澳大利亚为最多, 大约近70 万人; 新西兰14 万多人; 巴布亚新几内亚约5000 人; 所罗门群岛约1000 人。

澳大利亚华商半数以上集中在悉尼据统计,1966 年, 澳大利亚华人为26723人, 占总人口的0.23%。1966 年3 月, 澳政府初步废除了“ 白澳政策”。1974 年, 政府宣布新的移民政策, 即全球一致, 无人种、肤色或国籍之歧视。自此,30 多年来, 澳大利亚开始接纳大批华裔移民。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移民总数约15 万-20 万人。

悉尼和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一和第二大城市, 也是近年来华人的聚居地。来此定居较早的华人移民, 大多从经营中餐馆、杂货店、肉铺等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生意起家。他们早开门、晚关门, 终日辛勤劳作, 一点一滴积攒着家业。

早年从上海移民澳大利亚的陈锡恩以纺织业起步, 后来又投资房地产, 生意越做越大,终于登上了澳大利亚富人排行榜。李先生, 是从小杂货店起家, 几十年过去了, 现在他的家业已经增长了数十倍, 在悉尼有10 余家连锁食

品杂货店。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 华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有了长足的发展。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让在澳华人挺直了腰杆, 在澳华人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些老移民的后代和新移民开始涉足科研、教育、电脑、电信、保险、房地产等行业,其发展势头令人瞩目。有的大陆移民背靠祖国市场的优势, 开展进出口加工、融资、旅游等贸易, 生意规模上了台阶。譬如, 以经济移民身份移居澳大利亚的傅显达就是一例。已经50多岁的他, 目前个人资产达到3.55 亿澳元, 拥有16 个大购物中心, 在澳大利亚的富人榜上排在第47 位。

澳大利亚昆士兰省布里斯本阳光海岸已预留100 多公顷土地, 用来发展一个3.5 亿澳元的华人主题旅游及教育中心。一个华资集团收购了40 公顷土地, 建造全球“ 最新的高科技中国城”。据《星岛日报》报道, 澳大利亚上市华商SABINA 共斥资1000 万澳元建造“ 中华世界” 项目。“ 中华世界” 将设有贸易办事处,供中国各省租用, 而“ 帝王宫殿” 可以举行帝王主题的婚礼, 另有高档的度假别墅供中国来的游客享用。

巴布亚新几内亚华商为当地社会做贡献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人大约有5000 人左右,所罗门群岛的华人大约有1000 人左右, 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取得当地国籍。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人大部分居住在首都莫尔兹比港, 也有建立农

场和种植园而住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所罗门群岛的华人大部分居住在首都霍尼亚拉, 主要经济活动是经商。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一个岛屿国家, 有“ 世界鳄鱼之都”( 鳄鱼养殖极为发达) 之称, 矿产、石油、林业、渔业和经济作物种植资源丰富,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那里的陆上和海上交通不发达, 公路不多, 几乎全靠空运。岛内村落之间靠卡车、小厢型车来往, 高地峡谷、深沟切割处, 则设有网状便桥或吊桥衔接。在这里的华人大多以经商为主, 靠勤劳节俭、家庭与宗族关系成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人社会中, 亲属关系是商业组织的基础, 是他们做生意成功的主要原因。

中非贸易增加促进非洲华商发展

目前在非洲华侨华人达50 多万, 在南非有近30 万。非洲所有的53 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 都有华商的身影。

据媒体报道, 目前在非洲华侨华人达50 多万, 在南非有近30 万。非洲所有的53 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 都有华商的身影。

近年来在中外贸易中, 中非贸易成为一个亮点。随着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不断提高, 贸易和项目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中国对非洲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非洲国家众多, 情况复杂, 与国有企业相比, 私有企业在当地发展更方便, 也更灵活。因此, 中国政府鼓励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同时到非洲发展。也就是从那时起, 许多华商抓住机遇, 开始大规模进入非洲。于是, 人们将这个阶段称为“ 中非合作新时代”。2007 年前10 个月, 中非贸易额达587.2 亿美元。

现在国内许多企业都在运用国际化发展的手段提升自身实力, 非洲逐渐成为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站。中国在非洲喀麦隆和坦桑尼亚等国家成立了11 个贸易中心, 制定了专门政策鼓励中国企业到非洲拓展业务, 如政府提供贴息贷款, 设立专项资金, 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 简化审批程序等, 重点促进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项目。

在非洲的华商, 主要由三种成分构成: 第一类是中字号的大型国企和中兴通讯、华为这样的大型企业, 它们在国外主要以承接大型工程为主; 第二类是一些把工厂移到非洲的制造业企业, 因为税率和劳动力价格的因素, 这些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降低成本, 避开西方国家诸如配额之类的非关税壁垒。第三类是商贩, 他们主要是把中国的商品运到非洲去销售。非洲的华商,按规模大小也可以分成三类: 大型的如矿产开发; 中型的如投资办厂制造产品; 小型的主要是经营小商品买卖。

非洲许多国家都具有单一经济结构的特点。

这些国家希望经济多元化发展, 不用依赖某一种资源性产品。中国的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生产设备都比较适合非洲的发展需要, 而中国产品的价格与非洲的发展正好实现对接, 可以说是双赢的局面。

篇14

一、充分认识当前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市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服务业仍然是我市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还存在部分地区和部门重视不够,部分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发展速度不快、水平不高等问题。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各县(市、区)各部门要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消费,扩大税源、优化税源结构等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确保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推动生产业集聚发展,民生业城乡均衡发展,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互动、融合、协调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强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作用。

(二)发展目标.2009年,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幅与GDP增幅持平。2009年到2012年间,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三、工作重点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围绕生产性、民生业和服务外包产业三大板块,着力推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全面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

(一)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

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优化行业结构,提升技术结构,改善组织结构,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细化深化专业分工,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加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优先发展运输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通过发展服务业实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人尽其才,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围绕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出版、邮政、电信、广播影视等服务事业,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区域服务业结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优化服务消费结构,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业是今后我国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要着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鼓励其他服务业更多吸纳就业,充分挖掘服务业安置就业的巨大潜力。

大力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业,积极扶持中小服务企业发展,发挥其在自主创业、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二)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发展

1.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我市制造业的优势,研究制定现代物流业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加强我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建设车站和集疏运体系。积极推动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企业,着力壮大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钦钢铁、汽车制造、食品饮料、农产品储运及深加工等优势产业服务的专业物流企业集群。加快运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车、厢式货车、冷藏运输车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2.金融业。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将业务延伸到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改进对“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手段和方式,大力发展网络银行、电话银行、网上证券交易和保险等新型服务。大力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务实推进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3.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电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鼓励通信企业和广电部门加强网络、业务和内容合作,支持通信企业在“三网融合”业务应用上积极探索、创新突破。发挥我市制造业聚集的优势,加快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与行业应用软件。推进社会信息化应用,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业企业。

4.科技服务业.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与示范工程。鼓励各类科技园区、高等院校和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技术产权交易、研发中心、科技中介服务、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等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建立技术服务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支持科技信息机构、技术交易机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制度。

5.商贸流通业。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家电下乡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社区商业建设,引导具备条件的城市加快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完善城市流通网络体系。分层次推进县(市、区)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发展,全力构建区域商贸中心。加快引进和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商品交易批发市场,深入推进连锁经营发展,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和商品储备制度,加强商品流通市场调控,保障市场供应安全。

6.农村服务业.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种子统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机械等生产。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户科学储粮、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以实施“金农”工程为重点,构建多平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7.旅游业。实施重振旅游工程,落实相关旅游扶持政策,推进旅游招大引强、线路统筹、游客信心重树、乡村旅游提升、质量强旅五大行动。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旅游产品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商务等综合型转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重大项目实施,扶持和培育一批旅游骨干企业;围绕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大区域合作,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线路;强化宣传促销,明确主攻客源市场,突出网络宣传促销,抓好旅游商品开发;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推进景区等旅游标准化进程,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8.服务外包产业.抢抓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战略机遇,强化企业、产业与市场对接,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企业和订单转移,尽快培育和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我市服务外包工作的开展。

9.文化服务业。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文化演展、文化娱乐、广播影视音像、新闻出版、艺术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积极拓展艺术品、出版发行、媒体广告、对外文化贸易等文化服务业发展的新空间,满足社会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

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大力发展美容美发、家政等居民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社会化养老、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等民生行业,不断培育促其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三)推进生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现有工业基础,从“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的原则出发,加强规划引导,明确功能定位与建设规模,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园区和产业用地,以生产业为发展重点,服务生产经营主体,突出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以及产业链延伸,加强现代物流园区、金融功能区、信息产业园、科技创业园、创意设计产业园、新型专业市场等集聚区建设,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积极吸引符合产业导向的生产业高端项目落户集聚区,推进生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服务业新的增长极。

(四)着力培育重点企业。针对服务业不同行业的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和政策引导,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施“百强工程”,在各重点行业中确定一批重点培育企业,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加快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贸流通、旅游、服务外包和文化产业等服务业重点行业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作用的大企业,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五)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研究制定服务业品牌建设的政策,建立促进服务业品牌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业品牌认定办法,积极创建服务业企业品牌。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四川名牌”和“四川省著名商标”。积极支持“中华老字号”、“四川老字号”服务业企业创新发展。鼓励服务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胜互动发展。

(六)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抓好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一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发展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符合规定的可以享受创业投资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

(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扶持出口导向型服务业发展,鼓励企业申请进出口经营权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权,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开拓国际和省外市场,在对外设计咨询、对外工程和技术承包、软件出口、劳务合作、医药研发外包等方面形成较强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吸引外商尤其是知名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

四、支持政策

(一)放宽市场准入.工商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的规定,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服务领域。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外,一般业企业注册资本一律降至3万元人民币,允许公司注册资本分期缴付,注册资本5叨万元及以内的可以零首付,三个月内到位20%,两年内缴足注册资本。对创新性、示范性强的服务企业,在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应适当放宽条件。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部门对本领域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服务,也要研究提出放宽市场准入、清理进入壁垒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二)落实税收优惠。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支持服务企业产品研发,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加计扣除所得税优惠。积极落实对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工程咨询、技术推广、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生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以及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关服务的企业,其主营业务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的,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以连锁经营形式发展的新型零售业态等服务业的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对自主创新、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吸收就业多、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低等服务类企业,按照其吸收就业人员数量给予补贴,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的,可按规定享受工资加计扣除所得税优惠政策。

(三)保障要素供给。物价部门要进一步研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价格形成机制,落实“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基本同价”政策。国土部门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的比例,满足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的用地要求。

(四)支持技术创新。科技部门对研发、设计、创意等技术、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企业,可按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产学研联盟研究开发现代服务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对提升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传媒、数字教育、协同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重大项目,予以优先立项。

(五)加大财政投入.市级财政安排的促进服务业发展资金要突出扶持重点,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推动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要根据本地区服务业发展和财力状况,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和品牌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六)拓宽融资梁道.人民银行分行、金融监管机构等要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不断改进对服务业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加快服务业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市政府成立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深化服务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研究,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县(市、区)要相应建立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加快形成联动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机制,明确分工和责任,营造更加协调、齐抓共促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氛围。

(二)制定发展规划.由市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按照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部署,研究制定我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全市服务业发展目标,抓紧编制和修订当地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部门要抓紧编制和修订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现代信息服务、房地产、农村服务、旅游、科技和咨询服务、文化、社区服务、服务贸易等行业规划和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并把发展任务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落实目标责任,通过编制和实施服务业发展规划,引导和促进全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完善产业政策.由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明确各行业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提出规模管理要求,指导各部门、各行业相应地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四)健全统计体系。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体系,加强对部门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协调与指导,建立服务业统计机构,充实服务业统计力量,增加经费投入;充分发挥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政府统计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体系,健全服务业调查统计制度和信息制度,搞好服务业运行监测。

(五)推进标准化.抓紧重点服务领域标准的研制,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对新兴服务行业,鼓励龙头企业、地方和行业协会先行制订服务标准。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

(六)培育行业组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原则,在服务行业加快培育一批独立公正、行为规范、运作有序、代表性强、公信力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国际惯例的新型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服务品牌整合以及服务产品技术创新的研究、交流、推广等方面作用。

(七)培养引进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激励和流动机制,努力形成服务业人才加速集聚,有序流动的局面,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供人才保障。加快各类就业服务机构特别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服务体系建设,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