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措施范文

课程建设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程建设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程建设措施

篇1

关键词:软件测试;教学方法;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随着软件产业迅速发展,软件测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软件测试人才需求量剧增,职业价值日益提升。然而在作为软件人才的主要培养渠道――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育中,软件测试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在很多高校软件工程相关专业中,没有开设专门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软件测试技术只是作为软件工程的一部分被提及,还有一些学校只是把软件测试技术作为选修课,课时较少,则侧重理论讲解和测试方法介绍,忽视了极为重要的实践环节[1]。而软件测试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果没有实验实训环节支持,只是枯燥地讲解测试理论和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测试工具和测试对象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产品,实践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有较大的难度。由于缺少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训练,很多高校毕业生虽然想从事测试工作,却离软件公司对测试人才的要求差距较大,从而被拒之门外。

其次,缺乏讲授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师。高校软件工程的主讲教师能很好的讲解软件测试理论和测试方法,但缺乏较好的软件测试案例和软件测试经验,而这正是讲授好软件测试课程的关键所在,也是很多老师不愿意上该课程的原因。

第三,学生对软件测试的认识也直接影响他们对软件测试技术的掌握。一些不规范的软件公司往往让新进人员和编程能力较差的人员从事软件测试,这让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不会编程序的人才从事软件测试,从而不重视软件测试技术的学习和训练[2]。

在这种情况下,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软件测试人才,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自2005年就在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中开设了软件测试技术以及相关实践课程,并将其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来建设,在课程的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1突出培养目标,完善课程内容新体系

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高级人才。针对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软件测试技术的理论学习和系统训练,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能运用软件测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了解软件测试职业特点及软件测试人员素质要求。按照这一培养目标,我们结合实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内容应体现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重视能力发展,其结构要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统一,应以软件测试基本理论为基础,引入案例教学,辅以讨论、报告会等方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大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并增加配套实验和课程设计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在软件工程概论课程结束之后开始,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包括软件测试基本概念、各种测试技术和方法、测试用例的设计、软件测试项目的组织和管理等,共32学时;实验教学同步安排,主要是一些基础实验,包括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等,通过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软件测试最基本的一些方法,共16学时;课程设计安排在第6学期后半学期集中进行,学生自由组合为小组,分角色进行,课程设计强调学生的综合设计和运用能力,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种测试方法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熟悉测试项目中的管理,感受大型测试项目的工作流程,共32学时。

这样安排的课程内容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5,加强了实用性,使教学内容以应用为重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课程结构更加合理。

1.2编写多种教学辅助资料,完善配套教学资源

软件测试技术不断发展,课程讲授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我们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内容,应在讲解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注意增加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同时,为配合课堂教学,加强课后指导和实践环节,我们编写了《软件测试技术实验指导》和《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等内部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巩固、深化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动手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此外,为了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我们精心制作了全新的多媒体课件,在授课时充分结合现代教育手段和传统板书,做到重点突出,直观易懂,使课时利用率大大提高;同时还向学生提供大量相关电子文档资料、参考文献和参考网站地址等,使学生可以进行主动性学习。另外,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检验学习效果,我们还建立考核系统和题库,搜集了丰富的各种类型题目,并进行了汇总和整理。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软件测试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效的实践教学是促进知识理解,培养创造力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重点做到“两有、两严、一宽”。“两有”即:有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首先对上机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合理设计;有目标,对每一部分内容,都有培养学习能力的具体目标。“两严”即:严格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方案并调试,杜绝个别同学拷贝的现象;严格验收和检查,要求学生编写规范化文档,并结合演示,随机抽取提问等手段,使学生在思考―实现―再思考中真正得到提高。“一宽”即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1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实验内容

软件测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内容众多,包括多种软件测试方法和测试工具的使用。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了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3级实验的方案。

其中,基础性实验是较简单操作性实验,主要包括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共8学时,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一些基本方法,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综合性实验是对各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和各种具体的测试方法在项目中的应用,感受软件测试项目的工作流程和实施细节,共8学时。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穿插与理论课同步进行,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勇于创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最后32学时的设计性实验是本课程最高层次的应用性设计实验,需要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管理,分组进行,安排在暑假前的两周集中进行,目的是使学生体会软件测试的规律,熟悉软件测试项目中人员、产品、测试用例及缺陷的管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3级实验的安排,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通过3级实验,更牢固地掌握了理论和技术,有效提高了工程设计能力。

2.2建设实践教学案例库,扎实执行实践训练

为了保障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以可操作的软件测试案例为中心,让学生能在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实际的测试过程。为了保证案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应有效果,我们收集建设了实践教学案例库。这些案例有的是从软件企业中收集,有的是从学生毕业设计和上机作业中收集,还有的是从教材及网上收集[3],另外也有教师自己设计开发的。有了这些教学案例,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实践训练。

2.3搭建实验平台,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重视所学知识与行业发展、市场需求的结合,以便在今后的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通过比较和论证,我们最后选择了大多数企业测试部门最常用的一些测试工具,包括WinRunner、LoadRunner、JUnit、Rational工具、Bugzilla等,对于大多数被测软件来说,这些测试工具完全能够支撑整个软件测试过程。

在搭建实验平台的同时,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通过软件工程实验室,学生能全天候进行实践,老师能随时指导学生做设计,以及回答学生的提问,使学生的实验时间更加充分和自由。

3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师资建设和培养

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学生,首先应培养合格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院经常选送任课老师到正规软件公司的软件测试部门实习,学习企业的软件测试管理和开发过程,并在企业许可的情况下,收集测试案例,丰富实践教学。另外还派遣任课教师到优秀的软件测试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以及攻读博士学位等,在教学中结合项目实践,将第一线的技术、信息带进课堂,通过培训和项目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实践经验,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的改进。此外,我院还经常不定期地邀请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为师生开设专题讲座,传授最新业务知识,开展技能培训等。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测试职业

软件测试人员不仅要掌握软件测试技术,还要具备软件系统分析、软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编程等方面的能力。由于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是找出软件中错误,并经常同系统设计者和编程人员交流,因此严谨的工作习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是软件测试人员所必需的。而学生对软件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和就业前景的了解,是激发和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予以适时介绍,同时邀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报告,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职业要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正确认识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测试职业。

5结语

软件测试技术是软件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通过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主动思考问题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们也普遍反映软件测试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摸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以期对其他专业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亚. “软件测试”教学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6):31-32.

[2] 胡宏银.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12):11-13.

[3] 钟元生. 软件测试实践教学特色的构建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0):62-65.

Reform o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Testing

WANG Shuai, ZHU Bin, LI Li-ping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China)

篇2

Taking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for Example

Dong Yan

(宝鸡文理学院,宝鸡721013)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13,China)

摘要:目前,全国各个高校中基本都开设了多门面向全校的公共选修课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读一定量的公共选修课并获得规定学分。我院自2002年开设公共选修课至今,在运行和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介绍了目前我院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及近年来在此类课程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探索,以期为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提供现实思考。

Abstract: At present,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basically setting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for the whole school. These courses require the students to take a certain amount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and obtain the required credits. Since 2002, our school has set up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proces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and some active exploration in teaching management of these courses in recent years, with a view to provide practical thinking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 改进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

Key words: public elective course;improvements;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73-02

0引言

公共选修课是学生选择修读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是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公共选修课向学生介绍先进的科技、教育、文化知识和最新的科研成果,这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公共选修课开设时间短、没有持续性,学生多、课程少等种种因素,教学质量很难有保证。本文从我院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实际情况入手,分析了公共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1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的现状

我院自2002年以来,结合学分制人才培养工作,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设了人文学科类、自然学科类、教师教育类和艺术素养类等四个系列近90门公共选修课。根据我院学分制的有关规定,从2002级开始的所有本科学生必须修读5门课程,即10个学分,学生必须在4个系列课程中,选择修读每一系列的其中任何一门课程,另外的一门课程由学生任意选择修读,修不满10个学分的学生不能毕业。学生不能修读低于本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公共选修课。2006年,我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课程模块,首次设置了26门素质教育基础选修课,强化素质教育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样就开创了基础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双层模式,更全面的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但长期以来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在管理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1 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不够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把它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教师认为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选修课的开设时间多在晚上或周末,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和精力跟不上,开课的积极性低。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为首要,学习公共选修课只是为了凑够学分,顺利毕业。教学管理部门虽然相对重视,但是在出台管理措施的时候要求较低,不要求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进度、教学纪律也无力监管,根本无法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

1.2 公共选修课程总体数量不足,优秀课程稀缺从提交公共选修课开课申请的情况看,总体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申请者往往是刚入校从教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很少申请开设公共选修课。有的教师开课只是拼凑工作量,开课一学期之后就停课,所以很难建立一支有一定数量、稳定的公共选修课教师队伍,公共选修课质量普遍不高。但由于近些年高校扩招,教师资源紧缺,学生选课人数倍增,加上我院新、老校区还要同时开设选修课,优秀课程的开课门数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又必须修够学分才能毕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质量不高的课程也不得不勉强开设。

1.3 教学内容把握不当、教学模式单一公共选修课涉及的学科门类多、内容广泛,有的教师仅仅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申请公共选修课,有时在授课的过程中太过专业化,忽视了学生来源的广泛性。有的教学内容陈旧、理论性强、,并没有反映当前社会科技的前沿、科研的最新成果,满足不了学生求“博”、求“实”、求“新”的需求。教学模式上,一味的“满堂灌”,学生觉得和专业课区别不大,提不起学习兴趣。造成了学生开小差、点完名就走、旷课等现象。

1.4 公共选修课课程管理不严虽然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选修公共选修课程有明确的要求,但各系不重视宣传教育,学生选课时也很少看选课要求,有的选修了与自己专业课相似的课程,有的选修了已经修过的课程,有的选修了与专业课冲突的选修课,有的还错过选课时间,导致在公共选修课的管理上一度混乱,教学管理部门难以严格执行管理规定。此外,公共课的考核方式多样,考试由任课教师命题,监考教师虽然要求由任课教师所在系派出,但实际上任课教师同时也是监考教师,试卷也是任课教师批改,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自由度过大,造成学生觉得管理宽松、学分好混。另一方面,在教师和学生上课纪律的监管方面,较为松懈,上课时间多为晚上和周末,教学管理部门也分身乏术,很难做到实时监管。

2改进措施

近几年,我院教学管理部门一直致力于公共选修课的管理研究,陆续出台了进一步严格管理的规范措施,在方式方法上也有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 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教学目标,创新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模式

应广泛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在今后制订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以必修课的的教学标准对待公共选修课。我院在创新教学模式方面,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推进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在开设原有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面向全院征集综合素质教育讲座。综合素质讲座听讲获得的学分可替代公共选修课的学分。这样扩大了公共选修课的广度和深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2 加强公共选修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我院要求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一线教师,从2011年起,一年内每人要面向学生开出1门公共选修课。要求2年内教授每人准备3个、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每人准备2个综合素质教育讲座。这样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充分的利用的学校的教师资源。与此同时,可建立激励机制,在划拨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加大课时费,对教学效果好的课程要积极奖励,鼓励其持续开设或多班开设,撤销选修人数不足的课程,形成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2.3 推进教学内容更新、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能反映该学科的最新成果,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新颖性,并具有较大的覆盖面和综合性,在此方面,可由教师所在系的教研室把关,避免教学内容的陈旧。在教学方法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可尝试自由分组讨论、研究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手段上,支持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加大课程信息量,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4 严格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2.4.1 严格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在教材的选定、教学大纲的制订,作业和试卷的批改、学生和教师的双考勤方面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要求各系积极配合检查。另一方面,在设置课程前,可发放调查问卷或者以班级为单位征求学生的意见,包括对课程内容、上课时间、形式、公共选修课管理方法等等,听听学生的心声,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满足学生的需求。如有关领域没有相关教师,也可聘请其他兄弟院校的专家学生进行授课。

2.4.2 完善教务管理系统的模块信息在选课系统模块增加课程内容的简介,教师简介、学时、选课要求等信息,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同时,充分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开通退选、补选的功能,避免学生错选、减少“选而不上”的情况。

2.4.3 对已出台的公共选修课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加强对教师上课纪律的检查,对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现象要批评教育,违规达到规定次数的选修课成绩记为零分。各系教学秘书要配合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选课前将学生选修的学分统计公布出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多选、少选,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参考文献:

[1]郭娟.关于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教学管理与评价,2009,(6):39-40.

[2]李洪亮.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7,(12):214-215.

[3]胡小燕,查红玲.公共选修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广场,2007,(2):176-177.

――――――――――――

篇3

关键词:课程建设 现状 目标 问题 措施

课程是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单元,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知识、能力、素质养成的重要载体,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从课程建设做起。课程建设就其内涵来说,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因而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对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风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现状

早在1995年台州学院就制订了《关于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了课程建设工作。至今已有12批共169门课程通过评估验收,其中优秀课程62门。2003年学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此已有“热学”、“写作”、“外国文学”、“计算机网络”、“无机化学”等12门省级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大学英语”、“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等32门校级精品课程。

然而,我校的课程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个别二级学院课程建设工作急需跟上。在已通过评估验收的课程中,优秀课程明显偏少。与省内同类高校相比,我校精品课程建设进程缓慢,水平与层次偏低。

二、目标

1.重点建设学生受益面广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及对人才培养有重要影响的专业主要课程和特色课程。到2015年,计划再建200门左右校、院合格及以上课程,使通过评估验收课程总教达到500门左右(其中优秀课程达到120门)。

2.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更加深入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学校进一步深入抓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到2015年建设好25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70门以上校级精品课程。凡是通过评估的省、校级精品课程,其教学资源、教学文件、试题库、习题库等必须上网,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三、存在的问题

1.青年教师认识不够到位。部分青年教师对课程建设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没有从人才培养的长远目光来看待课程建设。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在教学建设与改革中的中心地位,对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缺乏准确理解,对课程建设内涵缺乏正确认识。

2.课程建设抓不住重点。很多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立项工作,争取建设经费。但落实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时,则抓不住重点。有的把工作重点放在资料的堆积上,待课程建设结束后仔细反思,觉得效果很差。

3.为课程评估而建设,没有重视对积累资料的应用。很多教师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很高,花费了很多时间去搜集教学资料,认真应对课程建设评估。待课程评估验收通过后,课程建设也就结束了。课程教学大纲停留在纸上,没有用来指导教学工作。

4.课程建设仅仅局限于单门课程建设。我校立项在建的280多门课程,均属单门课程建设,每个课程负责人各自为政,各自建设。同一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不同专业的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把本来客观存在的课程体系人为地加以分割,导致课程建设效果不明显。因此,课程建设必须由单门课程建设向课程群建设发展。课程群建设可以产生单门课程所没有的系统功能效益,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有利于深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5.重显性课程建设,轻隐性课程建设。大学课程论认为,课程由有形课程和无形课程组成,甘肃的李硕豪、杨国学认为,课程建设不仅包括外显的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制订与编写等,也包括内隐的如校园环境、组织制度、校园文化等建设。

四、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课程建设的领导。学校教学工作千头万绪,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都是影响学校工作全局、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并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大事,学校领导在强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必须把课程建设纳入十分迫切的议事日程,在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指导下,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一并统筹规划。

2.突出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关键。一门课程的水平高低,核心问题走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水平如何。无论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还是课程建设,归根到底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的质量及其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

3.高度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准确定位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住和作用,正确处理好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要先进,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就要对专业课程进行分化、重组和新建,打破完全按学科设置课程的模式,在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进行融合重组,根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新建一批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

4.认真做好课程建设的中期检查和评估验收工作。严格按照课程建设计划,做好中期检查和评估验收工作,这是搞好课程建设的重要一个环节。借鉴其他高校管理经验,确保做到“项目建设中期有检查、建设期满有验收”。

5.不断加大课程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课程建设需要相应配套的经费,学校应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经费保障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学校加强对这些经费的使用管理,保证做到专款专用,提高有限资金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

[2]李硕豪,杨国学.论课程建设[J].教书育人,2002,(18).

篇4

【关键词】控制类课程 课程群建设 措施

【基金项目】2013年3月,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自动化专业本科生课程群结构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Y13-2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35-02

一、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必要性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教育改革逐步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迫切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尤其针对学科特点进行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高校建设的核心环节。近年来,诸多高等院校针对课程建设中涉及的教育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方式、课程内容调整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开展了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课程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还体现了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作者结合长期从事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课程之间联系紧密,对本专业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对控制类课程统筹布置,优化课程和学时安排,合理布局开课时间以及课程内容,才能保证控制类本科生通过本科学习,具备扎实的基本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建设必须以课程群建设为出发点。

课程群指同一学科内服务于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系列课程,是课程建设的举措和有效措施。当前,诸多高等院校针对自动化专业控制类的课程群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控制类课程群建设的概念、内容、方法及体系构建没有统一标准和有效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的质量。作者根据自身在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中的实际经验发现:目前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及实验教学尚存在些问题,如课程之间衔接不充分、部分课程内容重复、有些课程内容缺失、课程实践环节偏少。更为重要的是有些控制类课程远离实际应用,造成学生就业后无法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无法体现出控制专业毕业学生的能力优势。因此,优化控制类课程群课程结构、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成为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方向。

二、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原则

从本质上说,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是自动化课程的改革和优化,是为了实现现代教育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对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革新。结合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人才培养特点及专业特性,要充分考虑社会对控制类人才的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专业方向、设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如要不断调整课程模式,更新课程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课程结构,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倡导优质教材撰写和选用,以增强控制类本科生学生面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凝练控制类课程群内容、优化课程群体系

控制类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此课程群目前存在门数多、学时多、相互之间重复交叉、实践教学薄弱等缺点。因此,可以考虑在重新修订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对目前控制类主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智能控制》等)课程进行了整合与优化,注重课程间协调发展,合理安排授课顺序(经典控制现代控制智能控制),将课程中的重复内容进行合并融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修订和编写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同时注重控制系统仿真工具和软件如MATLAB的应用和学习。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方法与手段

控制类课程群教学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图多、公式多、需要展现的动态过程和变化特性较多,在课堂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不仅为教师节省了大量作图和书写时间,能有更多的时间讲解分析原先基本原理和晦涩问题,使学生学习控制理论不再枯燥乏味。另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及网络技术,通过开发教学网站实现网络化远程教学,突破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极大便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及师生互动,这样教师可以把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在网站上,学生可通过网站答疑、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等交互式方式随时进行学习和实践。

(三)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

讲授控制类课程的专任教师大多担了多项科研课题及工程项目,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可以考虑将授课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并针对实际课题进行简化后搬进课堂,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力和兴趣,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实践经验。并且注重学生实际工程调查,广泛收集科技资料,使教学、科研、工程有机结合,适应控制类专业发展需要,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加大控制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开放综合性专业实验室,筹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有效培养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具体措施

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结合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技术领域课程特点,优化课程结构,同时充分吸纳新技术、新知识,形成实践性强、课程知识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打造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工作:

(一)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设

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的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应涵盖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扩展知识和综合能力课程等几个方面。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课程群中的专业知识、提升能力和素质的技术内容进行凝练,并针对性的开展基础实验、工程训练、综合实训,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融入国家职业标准,确立课程内容方向;构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课程群师资团队建设

针对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特点,成立自动化专业课程群建设团队,团队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适时负责对课程内容调整,教学知识更新,教学成果校验等主题工作,力争躲到每年调整一次教学内容,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另外积极开展就业和社会调研,充分了解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建设基于项目引领的专业核心课程。并积极鼓励团队成员开展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建设等教学提质创优活动,形成良好的课程群建设氛围。

(三)课程群教材建设

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材要求课程内容能够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手段,建成集纸质、电子、网络教材为一体化的特色课程群教材系列,同时避免课程群内课程之间知识内容的重复,剔除陈旧过时技术内容,为师生提供知识内容更新、能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教材。另外,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高质量优秀教材,丰富教材体系和内容。

(四)课程群理论和教学研究建设

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应提升教学教改理论水平为基本要求,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教研教改和科研作用,紧密结合自动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研究;开展与本专业休戚相关的工程类应用技术项目研究和实践。

四、结论

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是对现有自动化课程的改革和优化,优化控制类课程群课程结构、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成为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方向。本文结合作者长期从事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实践经验,提出从凝练控制类课程群体系优化、信息化技术利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原则,并从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设、师资团队建设和课程理论和教学研究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了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措施,对自动化控制类本科生知识面、实践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永梅,陈立潮,吴志华.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改革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2]张富忠,罗成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电子技术,2003(15).

[3]王桂林,宋秀红.高校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估的理论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

[4]宋烈侠,杨承运.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漫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Z1).

[5]黄祝明,胡亚联.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理工高教研究,2004(6).

[6]王嘉才,杨式毅,霍雅玲,于倩.课群及其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S1).

[7]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

[8]张瑞民.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群整体改革的几点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2002(4).

篇5

关键字:城市供电系统;可靠性;供电网络;层环网;复式环网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9-0104-03

大型城市供电系统的建设特点及其对动力的影响是由很多条件所决定的。首先,在工业和公共生活部门,由于电能比其它能量有着经济和生态的优越性,因而电能利用的增长速度很快。由于高层住宅和公共建筑物的建筑密度太,公共生活企业和工业企业的数量多,以及普遍使用了电气化的交通。由于市区地皮紧张,而且建筑艺术的要求以及城市建设对电网架设线路的其它要求很高,因而大型城市供电系统的发展势必要受到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场地的制约。电能在保证大型城市的正常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供电系统可靠性要求高。

一、供电网络

从城市供电系统的观点看,外部供电网络包括能保证城市电网与外部电源相联接的输电线路、变电站以及联接这些变电站的线路。内部供电网络包括用于为城市用户分配电能的输电线路及变电站。

(一)外部供电网络

与城市电站的建设相比,由于要求电力系统的电源能满足大型城市对容量和电能需求比例的日益增长,因此,动力平衡趋向稳定是影响大型城市外部供电网络建设的实际因素之一。动力平衡的不断变化提高了对外部供电网络(动力系统的容量经该网络输入城市)的要求。

大型城市的外部供电网络的布置取决于城市动力系统的地理位置和市区的方位。最佳方案系环形或半环形布置法。城市供电系统的220~330kV架空线路架设在市外。

线路规定应建造不少于两座由动力系统供电的220kV及以上等级的变电站;动力系统的联接线路至少应与分散地区的两个外部电源相连接,一般说来这些架空线路应按两条不同的路线架设;选择动力系统的联接线路的总数和通流能力时,应考虑到当双回线路被同时切断时,应能保证城市的供电不受影响;修建线路时建议应消除经城市外部供电同路流过的相当大的容量过电流;为保证220~330kV供电中心的最佳线路,连接这些变电站的架空线路的数量通常不应超过四条。

在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城市的高压网络(220~330kV)上无过电流,在许多城市,流过高压网络的过电流占从动力系统中获得容量的20%。如要进一步发展这一网络,就必须降低过电流,因为,过电流会降低大型城市供电系统与动力系统的网络通流能力。架设有多条(四条以上)220~330kV架空线路的供电中心还为数不够。一般说来,这些是首批高压供电中心(按建造中心),必须架设与动力系统相联接的全部架空线路。如要进一步发展220~330kV网络,则应分析某些架空线路与新变电站相连接的合理性,因为,复杂的配电室会增大苛刻系统故障的可能性。

(二)内部供电网络

1l0kV网络建设的基本原则及其参数的选择可归结于:选择网络的布置方案时,应考虑到,通常架设双回架空线路。依赖于两个供电中心的双回架空线路系最佳网络布置法;采用这种线路,可使架空线路的通流能力得到最好的利用。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功率的传输需要四条回路。与此同时,在个别情况下可采用双回幅射架空线路。无论是按可靠性条件,或力求使线路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都要求架设双回架空线路。在城市的实际条件中,线路的选择势必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

根据这些看法,要求架空线路的导线截面必须选择得比计算时的标准电流所要求的截面大。对于架设在城市的架空线路,建议导线的截面应比计算截面大一、二级。对于大型城市,建议110kV架空线路的导线截面一般采用240mm2(铝线)。该截面完全适合于所介绍ll0kV变电站的数量和容量,该变电站与110kV的独立网络段相连接。由于一座变电站的负荷全集中在一条回路上,因此,在所采用的变电站的容量下,这与45MW的计算通量相符合。

在架设110kV网络时考虑到,如果其中的一个110kV供电中心被切断(该供电中心由两条220~330kV架空线路供电时),而另一供电中心必须保证为城市储备不低于被切断的供电中心负荷的70%。110kV同路同样也应保证储备任一座110/10kV变电站负荷的15%。

架设电缆输电线路的必要性对架空线路的路线造成了困难,特别是在建筑物密集的市中心。电缆线路费用要比架空线路的费用高6~8倍。

二、供电网可靠性保障措施

(一)采用单层环网或复式环网供电

根据负荷密度及未来负荷增长的需求,考虑可能的电源进线,采用单层环网或复式环网供电,选取合适的开环点,实现网内接线方式灵活,网内负荷合理调整和再分配;同时低压侧也采用手拉手接线,使局部负荷分配、调整得以实现,解决主干线有输送能力而局部过载的问题。环网接线能够引入多路电源解决负荷密度高的中心商业区和大型住宅区的供电问题,保持供电能力的弹性,满足用户用电的增长性需求。增加供电的可靠性,通过合理调整运行方式,使正常检修停电的范围减小,出现故障时能够隔离故障设备,保持非故障设备的正常运行,把停电控制在最小范围。环网接线或复式环网接线要根据季节特点及负荷情况制定相应的典型运行方式,避免运行方式变动过于频繁给运行操作带来负担。

(二)架空线路绝缘化改造

架空线路绝缘化改造,能够极大地减少线路的故障特别是各类接地故障。这在雷雨季节和台风季节已经有明显的对比,经过绝缘化改造的线路很少出现故障,而接地、跳闸的线路主要是没有经过绝缘化改造的线路。

(三)加强联络线的建设

对各变电站而言,平时2台主变完全能够全备用,停1台主变另1台能够带全站负荷。但夏天高峰负荷季节,各变电站若有1台变压器检修或故障,1台主变根本带不了全站负荷,必须对外转移负荷。因此加强各变电站之间的相互联络是必然的选择,以便为正常检修后事故处理提供转移负荷的保障,同时也能提供外来站用电电源,为全站停电检修提供操作电源和检修电源,提高运行方式安排的灵活性、事故应变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对采用GIS设备的变电站,10kV不设旁路因而不存在旁代的可能,在母线检修、断路器故障时均须转移负荷,因此,须加强本站I、II段母线之间的联络以及I、II母线对外的联络,这就需要在配电网规划和改造中予以足够重视。

(四)各变电站装设消弧线圈

随着电缆线路越来越多,电容电流越来越大,接地故障造成的谐振过电压已严重威胁城市配电网的安全运行,从目前的趋势和实测电容电流的结果看,实际上各变电站都需要装设消弧线圈。消弧线圈应选用能自动调谐、自动选取故障线路的消弧线圈,改变传统人工试拉故障线路造成对用户的影响,提高供电可靠性。根据变电站的间隔数和未来新上线路是架空线路还是电缆,在容量上留有足够裕度,在选型上考虑典型性和通用型,为以后根据各变电站电容电流的变化调换消弧线圈提供便利。

三、结论

城市供电网络具体采用哪种安装形式,应根据城市的规模、人口密度、建设要求、投资情况来确定。随着各中小城市的逐步发展,城市建设要求的逐步提高,市容整洁、安全可靠将会成为城市建设的规划方向,因此利用电缆线路输送电能的供电网络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富春,赵铭凯,刘亚新.城市电网规划方法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11).

[2]赵兴勇,赵铭凯.城市供电网的优化设计[J].电力学报,2002,(4).

[3]余贻鑫,张崇见.城市电网中压配电变压器的模糊优化规划[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0,(4).

[4]范兵良.网格法在县级城网规划及改造的应用[J].农村电气化,2006,(5).

[5]陈琴生.全国城网规划和城网设备研讨会简况[J].供用电,2004,(4).

[6]严平欧.深圳特区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探讨[J].高电压技术,2003,(3).

篇6

关键词:环境工程 建设 因素 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le human beings making tremendous progress in th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merg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concern, and the relevant environmental projects has been carried out gradually. For th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t is faced with a number of problems, on which the exploration and study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must be strengthened. Based on the basic knowledge on environmental proj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ve factors that have impacts on environmental projects from human and economy, and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f increasing investment,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nd speeding up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factors;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X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来说,对环境的污染处理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环境工程的治理进而提高环境的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攫取导致环境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工程建设的质量,环境工程建设在取得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解决。因此,开展环境工程建设,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增强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对于环境工程建设的基本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关注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出现了环境工程——这一新兴的学科。学科的确立和发展,直接推动了环境工程建设的实践发展。环境工程建设以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处理为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相关的技术以及管理规则,而开展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强对环境资源的可持续保护,提高环境的质量。在当前的环境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由于环境工程建设涉及问题多且负责,涉及部门也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只有从整体层面有效的统筹和规划相关环境问题,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分析

环境工程建设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不仅包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同时还包括了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的治理、管理和保护。因此,在环境工程建设的管理和保护中,由于环境工程建设内容的广泛性,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也较多,现将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一一分析。

生态环境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是环境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也是环境工程建设

的难点。生态环境具有非可控性、人为难以治理的特点,如自然灾害——水灾、旱灾、地震等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当前,全球的气温开始上升,气候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对我国的环境治理和保护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在某些地区或区域在出现了生态资源的破坏和灭绝,导致产生了环境恶性循环,破坏了生态环境系统,以致生态环境系统失衡。

(二)人为因素

人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体,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环境系统。人为因素导致自然环境系统的破坏,是影响环境工程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占很大比例。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人员出于经济效益的目的,过渡的开发资源,以致自然资源的枯竭,如传统的煤矿产业集中区,过渡开采出现了地面塌陷,环境系统遭到破坏。另外,由于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进而导致了对相关环境的破坏,同时还对相应的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污染和破坏。

(三)生产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关的生产工程建设随之大力的发展,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自然、经济资源的不平衡,加之各地的发展形式和发展内容的多样性,总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不高,如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产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产业的存在,其生产过程必然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有的地方较为注重生产的大发展,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四)经济发展因素

经济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搞好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只有这样才能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人类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众所周知,环境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在超出环境承载容量的情况下,过渡追求经济发展必然造成环境系统的破坏,进而导致失衡,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如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我国森林面积的急剧较少,随之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篇7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 工程建设项目 管理能力 举措 原则

科研事业单位作为我国事业单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资金来源多为国家全额拨款,以及少数差额拨款和部分自收自支,其中研究所主要为全额拨款,医院主要为自收自支。因它的性质决定了其特殊性,因而如何进行项目投资分析,如何进行项目建设管理成为了一大难题,也成为了工程建设项目中需要管理的重点工作。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与独立、简单的施工管理不同,它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项工作, 即对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前期投资和中期建设以及后期的使用功能的监控和协调工作,对工程进度、资金以及质量等方面的因素而进行的宏观的、综合的性的监控和协调的过程。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对施工过程和工程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对科研事业单位自身的项目管理工作可能涉及的还比较少。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以及做好成本控制,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大规模工程建设项目的要求,是科研事业单位面临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本文主要从项目管理中现存的问题入手,通过对项目管理指导思想、项目管理的原则两方面对科研事业单位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能力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项目管理的对策,以增强其管理能力,使得国家的财政拨款更加切实有效的落到实处。

一、当前基本建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科研事业单位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往往没有健全、有效的制约与监督管理机制,以及没有规范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约束,加上该类工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一般都较大,如果对其缺乏有效的制约与监督,可能在项目评估、工程发包、招投标以及工程款的支付等问题上容易产生腐败现象。近年来,不少相关方面的人员就是在这方面产生了相应的问题。

(二)缺乏合理的预算,使得投资不利

科研事业单位往往缺乏工程建设方面的专业人员,以至于对工期、工量、工款评估不足,而管理机构也是临时组成的,对工程建设方面了解不充分,因此,双方缺乏合理、有效的沟通,使得有关单位能够在项目评估、工程发包、招投标以及施工等阶段有将造价抬高的机会,并最终使得投资总额超出预算标准,给科研院所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导致其成立之后就开始负债,也造成了国有资源的浪费。

(三)建设项目功能多余、造成浪费

建设工程的参与单位普遍认为:科研院所的基本建设资金是由财政拨付的,因此,出于提高自身利益的目的,相关单位可能会想尽多种方法来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附属功能来尽可能的抬高造价。然而,这其中也存在着许多误解,比如科研单位并非都为国家拨款,有许多是自筹基建款,当然,即使是国家拨款,也应合理使用每一笔资金,使其物有所用,物尽其值。但是,在科技改革的背景下,科研单位的工程建设经费很大程度上要由单位自己筹集,这样高标准、附加功能的建设项目,造成浪费。除此之外,科研事业单位缺乏工程建设的相关经验,这样也容易产生工期长、工程建设质量差的问题。

二、明确工程建设管理的指导思想

科研事业单位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分支,其项目建设既要符合工程项目管理总体要求,还要具有科研事业单位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自身的特点。做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要明确工程建设项目的指导思想,即树立现代化管理的思想。首先是要强调战略观念。要从全局出发,明确工程建设项目的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前景。面向未来的含义中包括市场的未来、技术的未来、组织的未来和工程项目管理科学的未来。其次是市场观念。要搞好工程项目管理,首先要了解市场,找到目标受众,其次要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自身的优势及劣势,以及市场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通过了解市场,从而占领市场,并最终赢得市场。

三、项目建设管理的原则

要想解决科研事业单位工程建设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要合理控制其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铺张与浪费,项目功能设计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既要尽量满足当今的使用需要,也要兼顾未来的改扩建可能,但是,应尽量降低其不必要的开支,降低造价,不能追求“大、全、奢”,而要讲究“实、够、好”。

(二)成本全面控制原则

在项目建设的初期,应请专门的评估机构,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有效的分析,对其工程预算进行计算。项目建设的发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成本控制的工作在建设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但是从源头控制成本,进行合理规划,并在施工过程中动态的根据相关情况进行调整,便能有效地降低成本。

(三)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的重点是成本控制,要将其放在施工的每个环节上,在施工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失误或偏差,要及时的来进行纠正,以避免出现大的工程失误,工作人员要对施工进行动态的监控。

(四)目标管理原则

工程项目建设要进行目标的设立,将成本控制与质量标准纳入设立的目标中,将目标管理的目的、方针、任务以及措施等加以分解,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将这些目标落实到每一个执行部门与单位甚至是个人。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

(五)节约原则

根据施工的要求,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这项原则有两个要求:首先是要严格执行预期的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从而对各项成本与费用进行监督与制约,并进行实报实销制度,以防止造假现象;其次是提高建设施工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控制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人、财、物的消耗。

四、基本建设管理和成本控制对策

(一)设置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机构

根据具体情况设立科学合理的监督与管理机构,使得工程管理、财务、审计等部门各司其职,从而能够使单位领导对建设工程的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此外,各部门之间也要彼此进行监督,并定期对工程的进度、资金等的使用情况进行公布,以建设高效、优质的工程。

(二)在工程建设前做好项目评估工作

以控制好项目的管理进程和科学成本,在这种前提下,最终达到对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在对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时,要审慎、真实,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并最终提高投资效益。

(三)抓好设计环节,做好成本控制

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贯穿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投资的设计与决策决定成本的控制。这不仅包括施工项目的进程设计,还有资金投入的时间、数量设计。有效地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必须把控制重点放在设计阶段,避免超标,功能过剩。

(四)招投标是控制投资的重要手段

因科研事业单位的项目资金大部分是政府拨款的专项项资金,因而更加要抓好招标的公平性、透明性工作,防止腐败的滋生,以保证资金的最高效使用。招标工程建设要从设计、施工、设备供应以及监理等全过程实行招标,其中很重要的是要拟好标书,将材料、型号、设备等的规格等级以及品牌等都一一在合同(附件:列出工程材料明细表)中明确,并做好保密工作,杜绝招标过程中的不正之风与不正当行为。并且采取扩大竞争范围的方式,增加竞争主体,使建设项目有更多的选择权,选择最合适的承包商,从而尽可能以较低的建设成本来进行工程建设,同时还要保证工程质量。

(五)加强内部管理, 降低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一块软化区域,相关部门对其重视程度的不足,导致了许多不容小视的浪费。提高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水平是有效的解决管理费用过高的关键环节,也有利于成本的控制。

我们相信,科研事业单位的不懈努力,通过加强项目的评估、成本的控制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等,将有效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使得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工程建设项目向着更加有序、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National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Planning

——Take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Courses as an example

ZHOU Li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May 2012,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th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the units issued a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building measures for implementation." This will combin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ocuments to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course, for examp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ndation and building goals, thinking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ways explor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boutique building should be of concern,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national quality benefits of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Key words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national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deas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被评选为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一门教育部重点关注的制冷专业核心课程,其资源共享的需求甚为迫切,势必会成为诸多高校争相申报的课程,但是如何能够精益求精,真正发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作用 ,确实是需要建设单位认真仔细思考的问题。

1 课程建设基础

武汉商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目前已经建设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平台优越,教学成果出众,若将此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应该着手重点进行基础资源完善和丰富拓展资源等工作,前期已经完成了网络平台设计和构建了资源名录,并进行了课程概要、基本资源、部分拓展资源的上传工作,还需进一步收集整理资料及持续更新和建设工作。

2 课程建设目标与思路

我们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三线并行,二层深入”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进行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建设。

我们将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进行持续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的职业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完善符合学校实际和满足行业要求的教学内容的遴选机制;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推行体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完善实习实训环境;以课程教学资源库为核心,构建网上课程自主学习系统;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课程团队;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素质,将本课程建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而使课程建设的成果辐射至全国,起到示范性带头作用。

3 课程建设计划

3.1 课程建设组织工作

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制定课程建设责任制;课程负责人认真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研讨,集思广益,根据课程建设要求,对项目建设提出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建设步骤和建设措施;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研究课程建设问题。

3.2 课程内容建设

对于课程建设,课程内容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是后续建设工作的基石,课程内容建设工作中,我们主要从课程调研、内容体系设计、实训教学项目设计、制定教学大纲等方面入手。

3.3 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3.3.1 课程负责人

目标:提升课程负责人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团队、科研团队建设的能力。

措施:(1)完成课程建设相关的1项省部级以上教研课题;(2)指导课程组青年教师1名;(3)参与学院及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评审工作。

3.3.2 主讲教师

目标:培养主讲教师4人,使其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

措施:(1)增加1名校内青年教师加入课程教学团队,实行随堂听课的形式培养。(2)安排1名教师到企业调研;(3)继续对团队中青年教师进行督导听课,促进青年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3.3.3 团队整体建设

目标: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措施:(1)组织课程教学团队研讨活动;(2)引进并补充1名专业教师成为课程组成员,以优化教学团队;(3)召开1次课程建设座谈会,形成会议纪要及时反映到课程建设中;(4)继续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本课程教学及理论研究的接班人;(5)教学团队成员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少于两项。

3.4 教学改革

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障,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基于现有的教学特色,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主要在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方式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入手。

3.4.1 教学模式

目标:继续探讨和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措施:(1)优化“教、学、做”教学的实施方案;(2)组织课程团队探讨课程教学组织。

3.4.2 教学方法

目标: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措施:(1)组织课程团队研讨和分享各自的教学心得,总结课程适宜的教学方法,并细化到各教学单元;(2)开展1次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的观摩课,研讨教学方法的运用;(3)要求教师在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教学中运用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

3.4.3 教学手段

目标:继续运用好现代教学手段

措施:(1)进一步优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课程教学中教学视频、教学图片的运用;(2)继续推进学资源库建设,让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的网络课程成为资源共享的平台。

3.4.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目标: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措施:(1)在教学团队中开展考核分析总结和交流活动,优化考核方案;(2)形成较为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标准。

3.5 课程资源建设

3.5.1 课程资源整体建设

目标:完善课程资源,全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措施:(1)制作上传各种电子化学习资源,构建课程学习系统,全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2)继续积极申报省级、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

3.5.2 教学录像

目标:完善课程全程录像

措施:(1)基于课程内容优化的需要将部分课程进行重新录像和加工;(2)逐步增加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录像等。

3.5.3 资源补充与完善

目标:继续完善和补充资源

措施:(1)设立学习论坛、在线测试、在线课堂等栏目,促进师生交流互动与探究;(2)补充新增的习题,定期补充各种教学文件,随时补充相关参考文献,及时补充最新相关国家政策法规,定期补充教研论文和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资源 共建共享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技工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塑造技工院校品牌的重要举措。笔者学校承担多门省级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本文就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和总结,阐述笔者对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情况

笔者学校积极参加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建设了《电动机继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安装、维修与调试》《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维修》《新车检查》《配合件数控车加工》《AutoCAD》《手工电弧焊》等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的立项评审、项目推进过程的培训、项目中期检验、项目验收评审等各环节形成了一套建设过程标准化、建设内容规范化、建设经费预算化、建设成果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探索出一条一体化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如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分为申报、立项、建设实施、验收、公布四个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步骤分为教学文件准备、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课程上网等五个环节,并能根据技术要求的提升不断完善;精品课程评审分资料预审、查阅评审资料、现场汇报、专家独立打分与综合评审。

二、精品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一是课程理念更先进。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较好地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做好精品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前瞻性。

二是课程内容更优化。精品课程标准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本地经济和本校教学实际,注重工学结合,优化精品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设计,突出精品课程的职业性。

三是教学方法更科学。通过课堂录像、教案设计和现场汇报,很多主讲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从“主导”逐渐走向“引导”,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主动”,做到了贴近课堂、贴近学生,提高了教学效果,突出了精品课程的针对性。

四是教学资源更丰富。吸纳多方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历经多轮全省教学培训与竞赛活动,教师们在教案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水平等方面又有新突破,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内容精准,形式多样,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创新性。

五是教学条件更完善。在精品课程专项经费的扶持下,各学校加强教学团队和实训实习场地建O,促进了本专业内涵建设,带动了专业群课程建设,突出了精品课程的辐射性。

六是建设成果更丰硕。通过精品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师资团队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锻炼,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先进性。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从推进质量和总体要求看,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场地需进一步改建,学习任务设计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一体化精品课程教学实施需进一步推进,品课程建设的成果需进一步包装和提炼等。

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各学校要建立合理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中来。二是打造课程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没有团队的力量是无法建设优秀的精品课程,好的教学必须有好的团队。三是提炼建设成果。有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学资源开发和课堂教学效果,忽视成果的提炼、特色的推广,笔者学校教师还有很多优秀的建设成果没有提炼出来。四是共享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在改进中提升,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共建共享,网络课堂直通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有空间,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发挥其最大价值。

精品课程是一种荣誉,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让精品课程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的精彩,成为技工教育的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存在问题;提升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生活品质的增加,工作过程中诸多行业对于相关员工的素质要求一步步都在提升,当前服装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由以前单一的技术类型工人转变成为了复合型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而在中职学校的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虽然学校紧紧的跟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的完成了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工作,但事实上部分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没有较好的完成学生学习质量有效提高的目的的同时对于学校自身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分析自身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的提升服装专业课程建设的质量。

1、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来讲,当前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合

这项问题是当前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已经逐渐发现并正在全力改进的问题之一,但事实上学校收到的效果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具体来讲,当前服装行业内部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以及相关工艺材料甚至包括服装制作的流行趋势都处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的过程中,而学校在没有与服装行业内部的企业达成有效的沟通甚至是共同利益双赢的局面下仍然使用着传统的教材来完成对学生的教导工作,这种做法造成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内容的严重脱节。

1.2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理论而实践较少

当前学校对于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分配内容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但是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学校将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在时间的安排上是完全分开的,造成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安排完全都是服装专业理论,而另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安排则全部都是手工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衔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例如学生在学习“人体体型与服装结构的关系”这一课程时,直接就学习到了肩斜度、肩斜线以及袖山弧线等等内容,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之后这样的理论将被另外的学习理论所覆盖,学生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将对这种理论完全失去印象。

2、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措施内容

2.1加强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职业标准的应用

具体来讲,学校应该加强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职业标准的应用,通过对当地服装行业实际的生产情况和经营情况进行了解来完成对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过程,通过对服装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来完成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问题的结合,通过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的理念、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原则、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途径等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考量来完成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职业标准的引用和应用工作,在服装专业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有效的增加其专业课程的职业化内容和相关国际标准的内容,进而有效的保证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能够跟得上当前服装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例如在新的服装专业教材《服装款式设计与制版》中,其教材内容中的质量标准、达标时间以及技术要领都是来自于相关服装企业的实际操作要求内容。

2.2加强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校应该加强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更新,使用各种创新的教学手段来形成教学过程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接收到效果更好的服装专业课程教育。教师可以在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模拟式等种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教学标本的运用,例如教师在服装结构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出一条新款连衣裙,继而让学生们展开对连衣裙结构的绘制工作,进而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应用相关的教学理论,更加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当前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实例,进而在教育市场上树立更加优秀的服装专业形象。

参考文献

[1] 常子龙.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导报,2013,(19):39.

[2] 梅广龙.中职旅游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3,(5):5-34.

[3] 付振永.《服装材料》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11,(7):89-90.

篇11

高校课程规范化建设问题措施课程建设是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工作之一,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发展过程中,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和学科类别不断增多、课程数量不断增加,课程规范化建设方面明显滞后,直接影响了课程建设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本文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为例,通过对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规范课程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以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课程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自建校以来,各专业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已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由于学校建制变化、专业设置及专业层次调整、学科发展、师资力量等原因,课程规范化建设方面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较混乱,课程名称五花八门。很多专业课程的设置学期、学时、学分、课程类别等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对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带来诸多不便。

其次,课程开课系部不合理,课程重复开设情况严重各系部在开设课程方面都存在大而全的思想,各学科课程都希望由本系部教师承担,造成同门类课程各系部重复开设,教学内容趋近或一致,课程资源重复建设。

再次,师资力量分散。由于建校初期学校发展的需要,师资方面缺乏统筹考虑,同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分布在不同的系部专业,各自为政,教师的专业背景与系部课程建设重点不匹配,课程建设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二、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课程规范化建设应遵循分步实施、逐步规范、课程共建、资源共享的指导思想,按照统一性和分层性、协调性和优化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进课程规范化建设进程。

(一)建立课程规范化建设管理机制

为保证课程规范化建设取得成效,学校成立了由教学校长任组长,各系部主任、教务部长、教学质量与保障部长组成的课程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进行课程规范化建设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各系部工作。同时,以各教学系部为具体负责主体,由专业团队任课教师为具体负责人,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组织体系。教务部负责制定课程规范化建设原则意见和具体的要求,指导各系部的课程规范化建设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对教学系部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定。教学系部负责本系部课程规范化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各专业团队、各课程组负责课程建设的具体执行和实施等工作。

(二)课程名称规范化,建立统一的课程命名标准

由于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师资等方面原因,很多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五花八门,课程命名混乱,同一课程在不同专业之间课程名称不相同,同一专业不同年级之间的课程命名不相同,不同课程名称的教学内容相同,相同教学内容课程名称不相同,系列课程命名规则不一致,等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检查及课程的考核。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以及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有关《专业规范》的课程名称统一命名规则。教学难度、学时数及考核要求不同的同名课程,在课程名称后加罗马数字I、II、III、IV等标识,建议按难度及学时数依次递减;一门课程分几个学期连续开设的,课程名称后加(一)、(二)、(三)、(四)等或(上)、(下)等标识;独立设置学分的实践项目建立统一的命名标准:一级导引项目课程名称为《×××导引》,一级压顶石项目课程名称为《×××实训》,一级项目毕业设计命名为《毕业设计(论文)》;二级项目课程名称为《×××实践》或《×××实战》。非一、二级项目的课程原则上不能按此规则命名,以避免混淆。

(三)课程按照学科进行归类,规范课程开课系部

由于历史原因,各系部重复开课现象比较严重,严重制约了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学校在现有教学系部机构设置基础上,规范了各类课程的开设系部,计算机类相关课程原则上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开设;商务及管理类课程原则上由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开设;电子信息类相关课程原则上由电子工程系开设;艺术设计类相关课程原则上由数字艺术系开设;外语类课程原则上由英语系(英语类)、日语系(日语类)、国际教育学院(俄语类)开设非计算机、非外语类等公共基础类课程原则上由基础教学部开设;分属不同系部开设的内容相近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各专业优势,共同商议,并由学校审批后决定课程的归口系部。

(四)规范新开课程审批流程

篇12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不管是企业、学校或个人都在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有的管理或生活中的一些环节进行开发研究。步入21世纪起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教师队伍成长速度开始跟不上学生入学的脚步,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网络教学成为了缓解这种现状的一个方法,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施平台,网上的教学资源通过课程网站来进行,学生可以通过登陆课程网站来进行有选择的自主学习。2000年开始,国家教育部连续批准了人民大学等26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国家对网络远程教育事业的重视,因此,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也就格外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来关注和解决。

2、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的第四大方面要求我们,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在少数高职院校,由于课时紧张,反映学科前沿和工程技术、经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引入与课程基础内容、经典理论的讲授出现了矛盾。由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验设备更新缓慢,现代化教学手段得不到广泛应用,实践教学受到削弱。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而先进的教学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精品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

精品课程网站应具有很强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全方位的网络体验,因此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应从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实用、安全的要求出发,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即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效率。完成这一设计目标首先要求课程负责人要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应根据精品课程建设通知和精品课程指标体系的要求,组织申请材料、填制申报表,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平台向学校提出精品课程建设申请。申请完成后的一项主要工作便是搭建设课程支撑网站,无论是团队自行开发的课程支撑网站还是学校提供的课程支撑网站,都要具有申报功能和课程教学功能。这就需要课程支撑网站除了要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介绍、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实训实习、作业习题、试卷答案、学习指南、在线答疑和教学视频等网站教学内容外,还需提供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以及现场教学录像等申报材料内容。

4、精品课程网站的页面布局和模块功能

篇13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在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实践经验,本文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多方面阐述了第二军医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情况。

精品课程建设是指在高校中打造出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制度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教学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并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促进带动更大范围内同类课程的建设。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能顺利、有序地开展,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J。本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对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地思路、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期使精品课程建设真正起到以点带动面的示范作用,不断提高全校信息化教学条件下的教学质量。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优势逐步显现,以及军事训练网等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精品课程建设也受到了军队院校的高度重视。我校从国家精品课程的内涵和要求出发,根据军队医学院校的办学特点,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精品课程建设采取了相应策略和措施。

1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员队伍是推进现代教学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承担着资源采集、课程编排、内容传输的任务,其教育理念、信息素养及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

在创建精品课程过程中,我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培养教员树立现代教育的理念、提高教员驾驭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学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员参加岗前师资培训、不定期地组织鼓励教员参加各种信息化教学集训、经常性地开展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等教学活动。从学历和技术素养上为课程精品化提供了师资保证,逐渐形成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及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2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目标的实战实用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是精品课程的主体部分和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医学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具有严密的理论内涵和庞大的理论体系,因此更要强调科学性、前沿性。教学内容应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诊断与临床相结合、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现状与前沿相结合。结合教学大纲,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例如在分析和规划《临床心电图学》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我们按照部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情景性和整体性特点,从贴近部队、贴近实战的原则出发,全面修订和更新整合了课程内容我们在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同时,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医学临床教学组织的方法。如临床见习实习带教、临床查房,增加医学教育学的实用性。

3改革考核机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的考核体系应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基础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因此在课程考核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和成绩评估方法。

在考核内容上,针对现代医学发展迅速的特点,在教学中以基础理论为基点,临床实践课为重点,以培养目标为落实点,坚持知识和能力并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采取了多元化考核模式,课程考核改变了以往的理论,操作考核的模式,改为由理论考试30%,操作技能考核3O%、平时作业2o%,平时技能训练20%四部分。

这种多元化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平时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掌握程度,极大地提高了精品课程的教学质量。

4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是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灵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只有通过精心地教学设计和严密地组织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才能使课程更具智能化、个性化等特色,从而使得课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中,我校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注重学习环境的建立和问题情境的设计,使学生在交互的学习过程中建构医学的知识体系。具体措施如下:①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加大全英语教学力度。目前,我校对于校级以上优秀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双语教学。②精简课堂讲授内容、增加实验课时数,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实行40分钟课时制,要求教员课堂上要少讲、精讲,着重引导学员理解问题和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③实行主讲教员负责制和本科生导师制。积极推广以探究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鼓励广大教员运用讨论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

5创建网络环境,提升教学资源的整体效率

根据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就必须构建运行机制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精品课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为教学营造一个立体化的网络教学环境,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我校构建与规范了包括网络教学应用系统、教学试题库系统、数字音像档案系统、媒体资源库、流媒体教室、实验室中心等,为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建设及应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保证,如图1。

军队医学院校的教学更应强调教学实践环节,重视演示实验、综合性实验,依托设备精良的实验中心和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实验设备。但是,由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决定其校园网不能直接接入Internet,所以军队院校普及和推广网络教育课程,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适应军队特点的教学模式及环境,努力创造安全可靠、界面友好、操作简便、互动性强、工具齐全、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

6完善教材体系,提高精品课程的质量水平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因此要提高精品课程质量,就必须搞好建材建设。在选择和编写教材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办学特色、生源特点,课程定位及知识体系等方面的情况,紧密结合国际相关学科进展及发展需要,选择最先进、最权威的优秀教材,编写充分吸收最新科研成果的资料。

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校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融通和联系,编写医学相关专业的讲义和教材,以适应不同层次教学目标需要,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开放性、先进性、综合性、实践性,为创建精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教学内容的精品化提供了保证,如图2所示。

除了选用国家重点教材和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外,还自编了相应指导教材、实验教材和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等,并逐渐形成由多媒体课件、课程网站、试题库及纸质课本等多层次的立体化教材体系。课程体系调整和立体化教材体系的整合很好地解决了医学范畴的课程多、内容多、名词多、形态结构多异,学生普遍感觉难学的问题,进一步从根本上促进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7完善评估机制,促进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规范课程建设管理、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教育部在教学评估、教学名师奖、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评选等工作中,已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成果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为保证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及可持续发展,学校本着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采取了切实措施。

建立严格的评审程序。学校设立专门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小组,在每次评选精品课程之前,科学地制定有关评选文件,明确规定申报条件、申报要求及评审程序。

完善健全的监督机制。为使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学校采取了切实的教学监督机制。通过阶段性验收和定期检查来保证课程的质量、组织专家组对立项课程的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等多种形式,促进师资队伍的发展和完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对获校级以上的优秀课程、军队优质课程,国家精品课程予以一定的配套经费。逐步形成了以精品课程为龙头,带动并建成了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课程,从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营造一种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氛围。

篇14

关键词:研究生;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02-02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来深化教学改革。它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彻底、高校持续扩招、课程设置调整不到位等问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建设“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倡导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步骤,对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其中也包括加强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学工作。

一、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抓住了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教育成果的优劣主要反映在课程建设上。在人才培养中,课程具有关键性、引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课程是一种文化依归和传递,是人类集体智慧的大集结,也是科学技术的经验总结,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指南。在高等学校,有目地、有步骤地建设一批基础性强,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可以锻造一种关注教学质量、关注课程建设、关注人才培养的校园氛围。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应该持之以恒,以点促面,推动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

建设精品课程的内涵是:通过建设合理的师资、恰当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条件、完善的教学方法,来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研究生精品课程是信息化、现代化的特色化课程体系,有很强的名牌效应、示范效应,有着自己的特色风格,普遍受研究生欢迎的课程。当然,精品课程应该体现社会现在和将来教育教学思想,切实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切实推进研究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引导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是一种综合示范性的课程,是同类课程中的佼佼者。精品课程应该是代表学校教学质量的课程。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强调课程主持人必须是教授,且师德良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课程的衔接,如本科、硕士、博士等相关课程的衔接,同时也要考虑同层次之间其他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并要求不断精选、吸纳具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特别是本学科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包括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也可以适当引入,广泛吸收和积极整合国内外的教学经验,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常态。如摒弃落后的教学思想观念,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体练市教学、参与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性教学环境上,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且具有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和研究性等高水平实验的技术;在教材建设上,要求选用优秀教材或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声像资料,教学软件要求适应多样化教学需要,且开课至少3次以上,选课人数较多。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有效的文献资料、教学资料必须齐全。明确了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对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进行了科学合理定位,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我校研究生课程建设。

二、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有待加强。建立学术水平强、人格魅力高、具有教学热情和责任感的教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合理结构优良的教师队伍是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教师队伍素质的相对滞后已经影响到了研究生精品课程改革效果的进一步提高。结构优良的教师队伍是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条件。但有些学院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如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一门精品课几乎依赖个别老师一人完成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与效果。

2.管理措施不到位。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管理措施不到位,很多学校缺乏具体的考核指标。重视立项,轻视结项,跟踪检查不及时。网络视频公开度小,且效果不突出;教案讲义示范性也不强,研究生精品课程总体建设效果不明显。

三、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建议

1.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规划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规划研究生精品课是一项十分具体的工作。规划具有指导性、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蓝图,主要内容:切实体现和实践学校办学理念、整体目标;本校课程和教学应达到的具体步骤和具体要求;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业务评价考核、激励科学的管理办法等。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应做到: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指导,建设实践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研究生优秀教材,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力量,科学管理,加强整体学科建设。其目的在于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2.根据发展需要,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在于教学团队。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和大话,精品课程建设注定不会成功。一般情况下,凡是有一定学术造诣、具有亲和力、爱岗敬业的教师讲授的课程都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单打独斗不能建设一个完善的精品课程体系,最多是一两门课程而已。事实上,在任何时候课程建设都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整体优秀的教师队伍。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不可能建设精品学科体系,不可能培养优秀人才,也不可能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研究高水平的成果。精品课程的核心是人,是教师队伍,是教师群体。他们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石,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没有教师队伍,没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组成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群体,精品课程建设将沦为空谈。因此,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实现新老有序交替,合理搭配,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要围绕课程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学院和课程项目小组都积极采取措施,努力从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上加强教学队伍的整体建设,加大提高中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力度,吸引年轻教师投入到精品课程建设队伍中来,鼓励梯队中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出国进修等,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科学管理,健全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体系。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通过不断建设、不断检查、不断验收来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可采取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建设目标和要求,通过分阶段验收和项目结题验收来进行质量跟踪和监控。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确定后,签订《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合同书》,合同书必须载明项目进展计划及阶段目标、项目完成时预期成果、经费开支预算计划等内容,并分阶段检查。对工作进展好、成效显著的课程加大资助力度,并向上一级推荐研究生精品课程的遴选;对进展缓慢达不到预期目标或经费使用不当的课程,限期改正,如果没有达到整改要求可以停止资助并将取消精品课程建设资格。开展研究生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竞争性评比,是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在于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校研究生课程的整体水平,推动全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让精品课程真正成为“龙头课程”,带动整个课程建设,形成一种氛围,让大家“精品”理念深入人心,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建立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课程建设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佳琪,郑燕林.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现状研究[J].软件导刊,2010,(5).

[2]方贵庭.关于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思考――以武汉大学为例[J].中国商界,2008,(4).

[3]罗南书,赵鹤平,吴文平.西部欠发达地区导师队伍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5]罗汝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标准研究[J].职业教育,2013,(1).

[6]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7]张乐勇,等.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谈[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