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 外部流动资金需求 流动性需求
从宏观的经济理论中铁中可以得知,在经济呈下降趋势时,应使用扩货币的政策。在经济发展过热时,应采取紧缩性政策。在企业受到负向冲击时,收益缩水,净资产价值开始逐渐减少,资产的负债表和融资条件逐渐恶化,外部融资的支出成本较高,是很多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受到很大的阻碍。这就严重影响和了企业投资的经济决策,会造成宏观经济波动。在负向流动性冲击的情况下,将会使企业投资萎缩的幅度较大,从而造成产出量下降。要有效地解决宏观经济的不确定定性,利用不同途径作用于企业的投资行为,就要获取企业资金实际需求的具体用途数据,进行更为准确的研究。
一、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资中外部需求的影响
(一)营销收入方面资本存量调整
资本边际商品地营销收入和自本人存量的比例函数。在对企业的营销加速器的理论预测中,营销所获得的收入,或产生的波动,将会影响到企业资本的支出。但是很多情况下也会产生滞后的现象,企业的投资取决于将来的营销收入,而在将来的营销获取的收入,取决于现今和以往的营销收入。调整成本和滞后的阶段的而存在致使很多企业不满意,从而不能完全和迅速地按照营销的状况,进行资本存量的调整。
(二)对企业外部需求的影响
较高的不确定性,将会降低企业投资对外部一些需求冲击的应对能力。不确定性会提升实际期权的价值,这就使得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更为谨慎。在不确定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对于一些生产制造业,企业不做任何决策时最有价值的。所以,这时即使增加外部需求资金,企业依旧降低了资金成本的支出,减少了新项目的经营。同时,较高的不确定性之下,外部需求相应地减少,对企业的影响力也相对减少,但是外部需求这种不确定性的逐渐增大,会降低企业的资本劳动比,从而有效地制约了企业的投资活动。
二、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资中流动资金需求的影响
(一)企业流动资金
企业的外部流动资金的需求,包含了满足流动性需求中的长期贷款、短期贷款、短期的债权和配股资金等刚面。通常企业的外部流动性的资金数量,影响着企业的投资规模。企业将来流动性的不确定性越高,则会增加了企业将来的融资的风险,从而大大延长了企业获得资金使用权的时间,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企业将来流动性较为短缺的风险,减少了企业在等候时期的期权价值,从而加快了企业执行期权。关于流动性较低的企业,在等待方面的风险较大,对于流动性较高的企业,较高的流动性不但能降低企业当下投资的局限性,同时还降低了企业等待投资所面临的风险。
(二)企业流动性和企业投资的关系
企业流动性和企业投资的关系相对而言是非单调的,如果企业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流动性,并且流动性能在长期进行分摊,这样企业在将来的在融资方面就能够顺利地进行,有效地减少了融资时所耗费的时间。这样就较高的流动性,能减少制约企业投资的因素,是企业在进行投资时,能对更多的项目进行投资,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如果企业流动性持有数量角度,那么企业随着流动性头寸的增多,反而会使企业的投资的机率大大增加。
(三)流动性与宏观经济风险
在企业利用融资渠道获得更多的投资的资金过程中,融资的决策会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流动性也会受到宏观经济风险方面的影响,这样就促进了企业,利用调整流动资金泳衣最小化流动性来管理预期资金成本。同样,宏观经济稳定的情况下。能为企业的经营者正确地估算将来流动性需求。也就是说,如果企业的经营者对于预期流动性需求的鉴别,要依靠宏观经济中的不确定性,那么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变化将会影响企业的流动性资产份额的变化。宏观经济中不确定性越高,对管理者而言,企业的项目经营风险就越大,这就需要企业的经营者,要子投资时更加地谨慎。利用短期贷款或者企业融资的方式,来补充流动性,从而提高财务账目上的稳定性,以此来维持投资资金支出的稳定性。
三、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资中长期资金需求的影响
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包含了长期的贷款,长期的债券、和配股等。在对投资机遇的人事方面,企业和内在的投资人员之间的信息,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这就致使外部的融资市场中,出现成本过高的现象,这样会使企业的偷走的机遇成本加大[3]。较高债务能促进促进企业进行预期正现值的投资项目,这同时还能促进公司进行较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因此,企业长期的资金需求量越多,投资的故意莫就有可能加大,对于新增加的债务企业,较长一段时间的资金需求,偿还责任会较少企业的经营的资金支配的权利,这就有效地制约了企业过度的投资行为。
在对于宏观经济中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研究中,可以得知,宏观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较大,而且通过对企业投资过程中对外部需求、流动性资金需求、长期资金需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不去定程的较高或较低的情况下,对企业投资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本文对宏观经济中不确定性,对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的投资项目,进行的分析和探讨,望能促进我国经济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庆春,朱晓筱.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公司投资行为――基于时期随机效应的实证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当下在我国的金融体系当中,银行仍旧是把主导位置占据着,而在这其中,间接融资依旧是社会融资的一个主要方式,且它是把银行贷款作为代表的。随着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加深,我国经济更是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而一些问题的出现也让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之间的关系更加受到了重视。
二、关于宏观经济和商业银行信贷行为
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我国的金融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同时银行的间接融资也是社会融资结构的主要组成形式。通常意义上来说,我国经济的增长需要依赖于出口、投资以及消费这三样内容,在这其中的投资又属于最重要的那一项,甚至理论研究表明投资和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呈现出了十分密切且正面相关的一个关系形式的。这之外,因为银行信贷是我国的投资资金的一个主要来源,因而银行信贷与宏观经济的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正相关的密切关系就显得十分合理了。
曾有人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中国某一段时间约二十年间在不同时期,银行信贷所表现出来的波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其结果显示银行信贷所表现出来的波动和经济周期总体上是表现出了一致趋势的,因而推断银行信贷的波动对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来说其实是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的。即便是通过一些宏观经济与银行贷款两者的增长与波动轨迹对比图,也不难得到关于银行贷款增长波动和宏观经济波动存在相关性的结论,即使波动的程度未必完全一致,时间点可能不完全吻合,可整体趋势情况是差不多的。有的时候,两者的契合程度也可以达到很高的状态,同样也在有些时间段,契合度会呈现下降的状态,但是并不妨碍得到它们之间存在相关性的结论。
进入到了后危机时代以后,由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在不停地增加,以致于区域性的金融风险跟着增加了不少,与此同时,有不少的银行问题也出现了。譬如说,不良贷款率的上升;钱荒问题;理财风险以及票据业务风险问题,再比如影子银行的问题。在金融市场不停发展的情况下,一起增长的还有市场化程度,加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让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因而银行所面对的宏观经济环境也跟着复杂了不少。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商业银行信贷行为进行研究,这对银行可能遭受到的外来冲击影响的分析以及风险控制的提前预防都是有帮助的。
三、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研究
(一)商业银行信贷受到的来自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
当宏观经济出现了波动的时候,通常可以分为上行与下行两种不同情况来进行它的不确定性分析研究。假如经济是处在扩张时期的时候,这就意味着资金借贷的需求将会上升,而公司经营的效益如果好的话无疑能够有更多可盈利的贷款从而意味着更多的银行资本金。此外,在这个时期,通常银行贷出贷款的利率会比较低。假如经济是处于放缓时期的时候,无疑很多公司的盈利与收入都会降低,也可能会出现亏损的现象,而这样的情况就导致这些贷款公司并没有办法顺利支付给银行贷款利息或者是本金,那么银行的本金会跟着减少,而这个时候,银行的贷款利率自然就会上升以致于让贷款得到减少。当经济出现了衰退情况的时候,其实银行也会因此而有所损失,这主要是因为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概率提高,以致于资本金被侵蚀,进而导致银行的资本需求就必须要对银行更加具有约束力才行。在经济出现衰退的时期,银行的新发证据成本会犹豫银行个体或者经济整体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变得非常高,从而引发一些问题。只是,宏观经济的冲击会导致银行贷款增长率的结果是不变的。
(二)关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于商业银行信贷影响的传导机制
首先是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可以说,货币政策对于银行信贷的影响是很明显的,而它在作用于银行信贷的时候,它的传导机制将会利用法定的存款准备金以及资本充足率的规定、银行股权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这几样内容。譬如说,在借助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时候,由银行借贷渠道理论可知,银行要进行融资贷款第一需要按照法定要求将法定存款准备进缴纳好。是以,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降低无疑会对银行借贷规模产生十分直接的影响,从而再对实体经济也造成影响。当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提高的时候,银行贷款毫无疑问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其次是关于银行家在进行未来预期进而影响到决策行为的传导。银行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关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其实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需要慎重考虑的内容。比起大银行或者是盈利比较好的银行,一些盈利比较少或者是比较小的银行,反而没有那么容易受到来自于宏观经济环境产生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关于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将会利用宏观层面的货币政策或者是微观层面的银行决策来让银行信贷行为承受相应的影响。
(三)关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配置问题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到现在,关于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不少。在我国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逐渐维持在相对平稳状态之前,经济固有矛盾问题带来了不少剧烈变动,而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开始阶段一些判断与驾驭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带来了一些影响,比如说调控出现了滞后性或者是在把握上出现了失误情况。进入到相对平稳状态之后,看似不确定因素减少了,可是外部冲击对经济的影响依然很大,以致于实际上不确定因素其实一直在增加。这些不确定因素,不但始终影响着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尽管它在不断进行着市场化,至于银行的心底决策则变得更加离不开对于未来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合理判断。当宏观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减少的时候,实际上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将会更加有异质性。
[关键词]投资战略现金流宏观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公司投资战略是指将公司依据其整体战略,在对环境与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权衡风险与收益,将其拥有或实际控制的经济资源(现金流)有效地投放与收回,以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投资战略是公司财务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公司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公司战略的关键。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公司的投资战略将会产生重大影响。首先宏观经济因素将对商业周期产生影响;其次政府在商业周期不同阶段的经济政策将会对公司的投融资环境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将给到公司的现金流带来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动对对公司投资战略的影响进行分析,以确保公司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二、基于现金流的投资战略
公司的投资战略主要涉及公司的长期资产,按照是否参与投资的运行,投资战略可以分为直接投资战略和间接投资战略。直接投资战略是指投资者将货币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者购买已有企业的投资战略。通过直接投资战略,投资者可以拥有一定数量的企业资产及相应的所有权,直接进行或参与投资项目的经营管理。间接投资战略是指投资者以其资本购买除现金等价物以外的债券或股票等有价证券,以获取一定收益的投资战略。
以往有关投资的研究主要是从会计指标的角度将当期公司的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项目的变动作为公司当期的投资。这样处理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公司实际投放于长期投资的现金流转情况,另一方面忽略了公司战略投资行为的另一面,即公司投资战略的调整所导致的长期投资的收回。而从现金流角度分析公司的投资战略则克服了以上缺陷。
在公司环境剧烈变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金流是公司财富的载体,并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日渐渗透到企业的经营过程及其分析管理之中,与企业的战略规划、财务决策、运营模式紧密结合起来。现金流体现着公司财务资源和经营能力,揭示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此外,现金流还在业绩评价等方面具有会计指标无法比拟的优点。可以说,公司对现金流的管理体现了公司财务战略的意图,公司现金流的特征揭示了公司财务战略实施的结果。
从公司现金流转的角度,公司的投资战略应当包括两个方面,资金的投放和资金的收回。资金的投放是公司实施规模扩张战略的体现,而资金的收回则体现了公司战略收缩或战略重点转移,二者均反映了公司战略的实施。
三、宏观经济环境对投资战略的影响分析
对公司的投资战略现金流主要体现在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因素波动两个方面。
1.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一般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公司投资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经济特征,这就客观上要求公司采取不同的投资战略。因此,公司在投资现金流上也表现出较大差异的特征。
繁荣阶段,由于可以较为容易地筹集资金,且对未来的经营状况具有较好地预期,因此会采取扩张的投资战略,如扩建厂房、增加设备等。这一扩张性的投资战略将导致公司的直接投资现金流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间接投资现金流则表现为相对较小的规模。
衰退阶段,企业由于对未来前景的看淡,筹集资金成本较高,则会采取收缩的投资战略,可以出售多余设备,转产、停产,此时公司会减少直接投资现金流出,直接投资现金流入增加。
萧条阶段,企业一般维持现有规模,并适当考虑一些低风险的投资机会,如出于提高公司现金收益的目的,将现金资产投资于债券股票等长期投资,间接投资现金流增加。
复苏阶段,公司需要在市场中新的投资机会进行分析,确定未来的投资战略。此时出于未来不确定性的考虑,公司将转化已有的间接投资,为未来的投资战略筹集必要的资金。因此,公司间接投资现金流水平逐渐增加。
2.宏观经济因素波动。除了周期性变动之外,一些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如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以及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非预期波动,给公司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公司投资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出于控制公司总体风险的考虑,公司会在未来采取措施降低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使公司保持较高的财务灵活性。因此,公司将会减少退出成本高的投资,如专用性较强的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投入,表现出较低水平的直接投资现金流水平。同时,为了减少公司持有现金资产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公司将资金投向于风险较小的,且退出成本较小的间接投资。因此,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较高的时期,公司投资战略现金流的特征表现为直接投资现金流下降,而间接投资现金流上升。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因素较小的时期,由于公司面临的宏观经济风险较小,公司管理者将会减少对间接投资水平,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根据公司的自身特征,提高直接投资现金流。此时,各公司的投资战略现金流特征表现为直接投资现金流出水平较高,且公司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而间接投资现金流出水平较低。
参考文献:
自我国在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不断加深,导致我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也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正在面临着严峻的信贷风险。为了获得稳定的发展,抢占市场份额,我国商业银行要革新管理方式,注重风险的防范。要注重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信贷风险分析,完善我国银行业信贷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业信贷配置效率。
[关键词]
宏观经济;商业银行;不确定性;信贷风险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正在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增长速度放缓对经济下行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市场风险、货币政策与经济走势均处于不确定状态。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主题,商业银行在不确定宏观经济环境下,将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一方面,银行的信贷水平难以保持在较高的水准,贷款质量难以得到较高的评价,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基础设施类项目中,信贷资金的安全问题备受考验;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态等等,都对银行的信贷业务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亟需加强对信贷风险的防范,要避免在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受到诸多的影响。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现状
根据稳定运营原则与审核会计原则,商业银行会对风险资产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鉴定,并产生贷款的分类,作为衡量资产真实性与坏账准备金的前提条件。当前,我国银行信贷体系中,贷款风险的分类由资金监管者进行管理,采取科学化的方式判断贷款的风险级别,并对贷款的质量给予客观的评价。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中,针对不良贷款的分类情况,共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94—1997年,在商业化改革时期,商业银行采取四级分类法的方式,将贷款分为呆滞、呆账、逾期及正常四个类别。其中,前三类代表着“不良贷款”。第二个时期是1998—2003年,在延续四级分类法的同时,我国的五级分类法也已经出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内容,贷款分成了“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个类别(见表-1)。第三个时期是2003年至今,就是五级分类法的完善和使用。通过总结和借鉴国际化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五级分类法纳入了诸多评估风险的综合性因素,有着更真实的贷款风险评价表现。与不断完善的信贷风险评级方法相对应的是,我国在多次的不良资产剥离过程中,也发现了信贷风险逐渐加大的情况。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点与不足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规律及市场调节机制的重要性。在此期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构建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并表现出了明显的特征。在信贷风险方面,我国的政府职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渐渐淡出微观经济领域,让商业银行真正开始自负盈亏,成为市场的自主经营主体。与此同时,深化改革的路径中,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为商业银行的制度革新与体制转换,奠定了良好的支撑基础。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信贷对象以国有企业为主,并有着突出性的问题。综合观察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安全性方面,不合理的信贷结构,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所存在的特征之一。更多的贷款投向结构存在着趋同性,集中于公共设施领域、商业及服务业、房地产业与制造业,以及水利和环境、交通与物流领域等。与此同时,大量的不良资产渐渐显现出坏账本质,且信息披露的情况并不充分。如图-1所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增量不断攀升,并且大部分属于中长期贷款,其风险性难以预估。尤其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下滑的背景下,更是值得关注“天量”级的货币信贷情况。第二,流动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着流动性差、运转缓慢等特性。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中长期的信贷风险不容易发现,并且在长期的贷款过程中,会阻碍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导致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集中度风险,也在不断增大。根据《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五大行业,且比重达到90%。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长时间缺乏公司化的管理,以及存在体制化的深层次问题,导致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粗放式的信贷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依旧存在着地域化的明显贫富差距。在计划经济时代,商业银行的统一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与有效性,忽略了地域性的差别。对于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的信贷效率不高;对于资源相对匮乏区域,商业银行也没能够做到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伴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行业所存在的风险性大小不一,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也略有差别,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够建立针对性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依旧采取“大一统”的粗放式管理办法,则难以发挥信贷风险管理的效用。第二,缺乏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长期体现为行长责任制与部门分政式。所谓行长责任制,即将银行的业务发展、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等责任,均归结于行长一身,其弊端在于传统体制下,行长同时扮演决策者与责任人,导致其难以发挥监督及权力制衡作用。所谓部门分政式,即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政策,均表现为各自为政的情况,缺乏良好的沟通与衔接,没能够统一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与政策。第三,并未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需要事前的防范与事后的处理,更需要建立风险的预警机制,通过全面的制度建设,构建科学化的预警体系。目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还未建立,在遇到不良资产时,往往需要采取极端的事后控制方法来处理,不能完全发挥信贷风险管理的职能。第四,有待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客观的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着多个层面的不健全情况,难以达到理想的内控效果。类似信用造假、员工监守自盗、内外部勾结转移资金等情况时有发生,不利于预防金融风险,无法满足银监会监管的根本要求。通过观察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内部控制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缺乏良好的内控环境,形式主义盛行,缺乏权力的有效监督与管理,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待完善;针对信贷风险的评估,在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内部评级方法、信贷风险评估技术以及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等方面都需要有所改善;信息沟通的缺乏,信息化的程度不足,严重信息披露失真等问题有待改善;监督机制还有待改善,各级内审部门的监督职能有待提升。
三、不确定宏观经济中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
(一)不确定性的风险所谓不确定性,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代表着不可度量的风险。而“风险”一词在信息经济学中,可以等同于“不确定性”概念。在金融领域,风险就是获得经济活动资金的同时,基于不确定性的情况,同时可能需要面对的经济损失。简单来说,在金融与经济领域,“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客观存在的“风险”,往往也存在着普遍的规律性,根据理性的判断与决策,人们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降低不确定性。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革新,市场经济社会生活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存在着明显的影响。以银行信贷业务为例,银行得到企业信息后,需要对照审核信息标准与流程发放贷款,而对于信贷的风险性,银行可以透过专业的人才采取专业的手段,做出预见性的评估。但基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则很可能引发贷款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造成市场秩序的紊乱,引发金融风险。无论是从宏观经济角度,还是从微观经济角度,银行信贷风险的根源,就是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
(二)银行危机与信贷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贷业务的利润十分丰厚,但信贷风险也随之而来,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类别。时下,我国商业银行正在面临着三重发展危机,即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附加风险以及市场经济的自身运营风险。面对严峻的国际市场挑战,商业银行需要及时构建自身的风险防御力,结合自身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特色,构建科学化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在市场化的经济发展路径中,我国金融业正在不断与国际接轨,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愈加明显。面对一系列的外部风险及内部风险,商业银行能否强化信贷风险的管理与防范,将直接关系到社会金融资本的利用率及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不确定宏观经济与金融风险传导机制作为兼具企业与银行特质的中介机构,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不管是微观经济要素还是宏观政策要素,都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产生影响与冲击。在改革开放的市场化发展路径中,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一直在不断改变,包括经济增速不稳定、通货膨胀及国际金融影响等不确定性问题,也一直在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市场发展的更多种可能。基于不确定宏观经济背景,过度负债与通货紧缩成为了金融风险的传导要素。市场经济的一路上升,不仅仅取决于内在要素,同时也需要外部条件的引导。目前,全球范围内,金本位制度依旧发挥着主要作用,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态,一旦某一个国家出现经济萧条,就会造成金融风险的传导。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典型的案例,这场危机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机理分析在发展中国家,社会体制对于信贷风险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对于产业升级转型的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其信贷风险与社会体制有着更紧密的关联。剖析我国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主要源自于银行内外两个层面。从内部情况而言,银行自身的体制不健全、产权主体地位缺失等情况,以及执行力不足与人力资源状况不佳等问题,都是引发信贷风险的潜在影响因素;从外部情况来说,我国宏观经济的变量波动,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的巨大波动,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与数量,很可能瞬间引发信贷风险。与此同时,有待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也是导致信贷风险出现的根本原因。
四、不确定宏观经济环境下防范信贷风险的策略
(一)注重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信贷风险分析通过对近些年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的观察发现,在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发展期,人们对于市场前景普遍看好,且商业银行对于信贷项目也有着足够信心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采取扩大信贷规模与放宽政策等方式,让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贷款。然而,在显著的顺周期性背景下,这种信贷标准的降低,最终会导致通货膨胀情况的发生,而政府为了避免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便会采取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增加利率的方式降低企业的投资需求,无形中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与此同时,在不确定宏观经济背景下,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全球经济周期也保持在较强的同步区域,这意味着各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均会影响到国内的经济与金融发展态势。伴随着我国近些年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市场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基于开放经济环境,商业银行不仅要注重国内的政策变化所产生的信贷风险,同时更要提前预判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动态作用。
(二)完善我国银行业信贷内部控制制度第一,建立多项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例如,建立以分级审批为核心的信贷授权授信制度,建立权责分明的信贷岗位责任制度,建立独立运作且相互制衡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建立信贷风险的电子化控制制度。通过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强化信贷风险的管理,通过明确责权利的各项要素,并迎合时代的发展,采取电子化的技术制衡内部管理的各个部门,有效避免“人为风险”与“道德风险”,均有益于对信贷风险的控制。第二,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例如,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健全法人结构,营造信贷控制环境;强化内部控制力度,推动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完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全面强化风险管理部门的定位,强化信贷风险的评估技术实力。第三,良好的执行离不开良好的监督。商业银行需要通过构建独立的内部审核监督体系,理顺稽核体制,避免监守自盗的风险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提高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业信贷配置效率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配置而言,我国不确定宏观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所以通过提高行业信贷配置效率,强化配置决策,将有利于规避信贷风险。首先,要从行业角度出发,对于贷款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商业银行要有全面性的了解,要洞悉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对行业的全面性考核,辨别行业风险与企业基本风险。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握宏观经济周期的规律性,通过合理配置信贷资源,降低行业风险。其次,要根据国内外的宏观经济态势,正确做出风险预警,在借助现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下,深入分析企业的有限信息,深入分析信贷风险,选择成长型优、发展潜力大的行业或企业,作为优质信贷资源配置首选,通过优化配比降低风险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风险存在着波动性与联动性特征,商业银行在行业观察与企业观察过程中,要全面考量上下游企业的具体表现以及关联度较高的行业所存在的风险情况,避免风险的蔓延与传导,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行业信贷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坤,张丹丹.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8):68-70+46.
[2]邓奇.金融创新背景下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研究[J].华北金融,2014,(5):32-36.
[3]冯芙蓉,崔娜.汇率不完全传导、宏观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关系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66-69.
[4]梁诗杰.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防范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梁洪波,刘远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关系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3):81-84.
[6]王文峰,施慧洪.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4,(24):80-81.
[7]王淼.我国银行稳健性与宏观经济的冲击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Abstract: The macro economy inflation will affect the value of the currency, which affects cash holding policy.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sh holdings policy include corporate govern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business cyc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rporate cash holdings motivation by the macro economic fluctuation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macro economic fluctuations on cash holdings mainly from the affecting volume, the trade-off theory, pecking order theory and agency cost theory.
关键词: 现金持有;宏观经济;权衡理论;融资优序理论
Key words: cash holdings;macro economy;tradeoff theory;pecking order theory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153-03
0 引言
2013年5月以来,始于金融业的“钱慌”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贷款的紧缩让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更加困难;另一方面股市不景气,从股市筹资,能筹到的资金金额也会比股市繁荣时的资金量少。而通货膨胀的加剧,导致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在这样的状况下,企业的资金融通空间在缩小,从而带来经营链条的一系列紊乱,最终甚至导致企业倒闭。很多大公司,由于发展壮大阶段过于快速,资金增长量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最终导致企业巨额亏损,最终倒闭的。因此,研究宏观经济波动对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和企业现金持有据侧受其影响情况,对企业处于证券市场不完善以及融资渠道单一调价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合理的现金持有水平、科学安排投资决策以及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的研究者通常都是借鉴自己已有的经济学和财务理论探讨公司的现金持有量,这是因为,公司的现金持有量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即权衡理论、公司现金持有量和理论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等因素,都会对现金持有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1 企业持有现金理论的发展
1.1 交易成本与权衡理论 凯恩斯早在其力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就指出,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是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通过持有现金,公司得到的好处有两方面:第一,除了能够节约筹集资金的交易费用外还不需要清理资产来支付,即凯恩斯所称的现金持有的交易成本动机;第二,在其他融资渠道受阻或成本过高时,公司可以通过现金持有来满足投资以及各种活动的融资需要,也就是凯恩斯所说的现金持有预防动机。基于将现金替代物转换成现金成本的理论,产生了凯恩斯持有现金交易动机,假设买卖金融和实物资产都会产生成本,即筹集外部资金的固定成本和随筹集数量改变的变动成本。因此,当公司面临现金短缺时,就会通过清算现有资产、减少股利和投资、重新协商金融合同或几种行为混合的方式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但是,公司不管是卖掉资产还是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他们的成本都是比较高的,由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存在固定成本,因此,公司一般通过持有并使用公司内部资金进行缓冲,但是,公司持有的现金量多少在理想有效的资本市场中是没有作用的。由于现金持有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没有流动性收益,当公司的现金流量特别低时,公司为了保持经营和投资,能够以零成本筹到所需的资金,因此也没有机会成本,这就是为什么公司通过接入资金投资现金持有没有改变股东财富的原因。但当公司大量短缺现金时,公司就会力图使现金持有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由于银行存款等是很容易转化成现金而获得收益的,因此,根据交易成本模型,现金持有的成本就是他们较低的预期收益。公司为了应对现金持有短缺的情况,一般会采取减少投资、现金股利、发行证券以及出售资产等进行外部资金的筹集。但是,由于大的短缺要靠减少更多的投资或筹集更多的外部资金来进行弥补,因此,短缺的现金越多,成本也就越高。不存在最佳现金持有量是现金持有权衡模型的另一个可能观点。Tobin(1956)或Miller和orr(1966)则是更加看重公司现金持有的交易动机,他们提出的假设是:由于筹集的外部资金存在规模经济性,为了降低财务困难,一般都鼓励公司持有一定量的现金避免频繁或重复的融资。
根据交易成本和权衡模型,现金持有量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现金持有量与现金流量的波动性、筹集债务成本正相关;与现金代替物、公司发放股利的规模以及公司规模负相关。
1.2 信息不对称和现金持有 在交易成本理论中,公司持有现金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或问题的假设。但是现实的资本市场是不完美的,这也就导致了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因此,每个公司为了满足自己投资以及各种融资的需要,都必须持有一定量的现金量。当公司面临持有现金量不足时,就无法投资于获利项目。因此,为了减轻公司财务的破产成本,公司应当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这也就是现金持有的预防动机。Myesr和Majhif(1984)在发表的融资序列理论中,也十分关注与外部融资关联信息的不对称成本问题。在融资时,为了将成本最小化,应当先利用内部资金在使用外部资金,即先债务后权益的方式,以求将来的公司需要积累资金时不用外部资金。
首先,考虑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更加难以筹集外部资金。由于管理层相对于外部人员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因此,外部人员会通过合理贴现的方式来确信他们没有购买超额定价的证券,他们的贴现有可能会降低证券的价格(见Myers和Majluf,1984)。但是,外部人员可能会要求用一个足够大的贴现使得管理层减少投资且认为不应当出售证券。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外部资金的成本就会更高,信息的不对称模型做出了与上述交易模型相似的预期,但是不同的是,信息不对称模型给出了外部资金成本较高的原因。筹集外部资金的成本在此模型中,随着出售证券对信息的敏感性和信息的不对称的严重性而增加。另外,信息的不对称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不同的时间点,同一个公司发现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性是不同的。Myers和Majluf(1984)认为:当公司持有现金量不足时,公司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会使得公司收缩投资而引发更大的成本。此外,影响现金持有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还有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公司与银行之间的联系越密切,由于公司能够通过筹集资金而缓解束缚,因此,公司在理论上就会持有较少的现金量,从而导致公司降低了持有现金的预防动机。Piknowzti和wlliimaosn(2001)发现:日本的公司相对美国和德国的公司而言,持有了更多的现金。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监督成本,也可能会鼓励公司持有大量的现金。现金持有量根据信息的不对称模型受到下列因素影响:现金持有量与投资机会正相关,与企业规模负相关。
1.3 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公司现金持有量观点 企业都是在特定的宏观经济的环境中进行经营的,因此,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行为。近年来,公司现金持有量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通过宏观经济的整体形式和产品竞争市场等因素进行静态研究的。Haushalte等的研究表明,公司处于不同的融资约束条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反应也是不同的:高融资约束的公司在经济衰退时会持有更多的现金,而低融资约束公司的现金持有量变化不大。Baum等构造了一个现金持有量的存货—缓冲模型,研究表明:公司现金的持有比率分布受到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会变窄,且公司现金持有行为趋同。在考虑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引入公司层面的不确定性,以分析现金持有量受公司层面不确定性的影响情况。研究表明:公司的现金持有量会随着任何一个层面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增加。梁权熙在研究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和融资约束与企业现金持有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考察了现金持有受到不同融资约束条件下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他认为,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在高融资约束还是低融资约束条件下都是影响企业现金持有量最重要的因素,且是正向影响因素;此外,当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条件不同时,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高融资约束公司与低融资约束公司相比,其公司持有的现金量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肖明等认为,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量与货币政策显著正相关,而与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显著负相关;现金持有量调整速度与经济周期变化和货币政策变化正相关,而与财政政策变化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还显示,非国有控股公司的现金持有量对宏观经济更敏感,调整速度明显快于国有控股公司。
1.4 理论(管理操纵性成本)和现金持有
Berle和Menas(1932)最早提出了理论,股权会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分散,由于股东降低了对公司经理人的约束力而在两者之间产生了问题。经理人会根据个人的效用配置公司资源,不但使得公司偏离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还牺牲了股东的权益。Jnesne和Meekling(1976)此后也提出了,由于股东和经纪人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存在道德危机的时候,由于目标不一致而带来的问题。管理者通常会增加职位的特权消费以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导致公司价值的降低,经理人持股比例越低,这种现象就越严重。
Jensen和Meekling(1976)为了解决问题,则认为,利用举债方式向外融资固定金额时,由于增加了举债水平,从而会相对提高经理人拥有股权的比例并减少了经理人特权消费的诱因,从而降低了成本。Jensne(1986)在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中,也提出的相似的观点:在自由现金流量越多的情况下,经理人就越有可能出现过度投资和滥用的现象。
从股东的立场看,为了降低经理人掌握多余的资源,只要将多余的自由现金流量发放给股东即可。当公司需要额外的资金时,公司的管理者就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筹措,此时也会接受监督。因此,这样不仅增加了公司的经营绩效,同时也将股东的财富进行了最大化。但是,从经理人的立场看,经理人为了掌握更多的资源,通常会采取扩大公司规模甚至是将自由现金投资到不利决策上。Sutzl(1990)将由于公司持有资金运用时产生的问题为投资问题。Jensen(1986),Sutlz(1990)及Gvarey(1992)都认为,为了减轻投资的问题,可以利用提高负债水平的方式、透过支付利息降低自由现金流量来实现。Harofdr(1999)指出:公司如果拥有太多的现金,就会有更多并购其他公司的企图,但是由于公司会采用过多的资金去从事非相关的多角化并购中,不但会降低公司的价值,同时还会减少股东的财富;还指出,持有大量现金公司的经理人也往往会做出降低股东财富的决定。Dittmar,Mahrt-Smiht,和Sevraes(2003)在研究结果也指出了公司在低股东保护的国家,持有的现金会比较多,从而出现的问题也会相对比较严重。Kusnadi(2003)在实证研究方面发现,新加坡的现金与外部大宗股票持有者所有权负相关,而与净资产比率和董事会规模正相关。这些发现都充分的支持了成本模型,如果股东投资的公司具有较大规模的董事会,并且非管理持有的大宗股票比例较低,那么,这些股份持有人就没有足够的权利促使管理层将持有的超额现金返回给投资者。总之,现金持有量在管理操纵性成本下,与以下影响有关:现金持有与股东集中度、公司规模、财务杠杆正相关,而与投资机会和管理层持股负相关。
2 总体概述
综上所述,从宏观经济环境到企业的自身财务特征以及治理特征,都影响着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和现金持有决策。根据现金持有动机理论,公司持有现金是为了满足未来投资的需要。出现现金流风险时,如果企业不能完全通过信用来分散,则会产生持有现金的预防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在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且不能更好的为企业分散现金量风险提供充分的信用机会时,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基于资本结构理论,产生了现金持有量的权衡理论、优序理论和理论。其中,优序理论认为现金作为一种负的负债,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会随着内源资金的变动而变动;理论认为,现金资产作为一种最容易被侵占的资产,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式企业和人能够合理使用现金的基本保证;权衡理论认为,为了确定现金持有的目标值,企业应当在现金的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之间做出权衡。从上述现金持有量实证研究的现状来看,国外的学者大体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从现金的需求方,也就是企业和管理者角度检验企业和管理者持有和使用现金的合理性。从实质来说,就是通过企业持有现金的收益和成本来讨论影响现金持有量的决定因素。此方面的论证研究又分为两类:首先,从一般企业的特征出发探讨决定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因素,除了讨论盈利性、融资约束、企业规模和成长机会以及税收等外,还深入的对“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以及“现金—债务替代性”等层面进行了探讨;其次,从制度经济学和理论出发探讨了决定现金持有量的因素。由于现金资产是最易被人侵占的资产,从这个视角进行的探讨似乎更加重要。对此类的研究也是从两个层面进行的:为了揭示各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是否受到国家层面制度特征的影响以及影响力多大,从多个国家的国际比较角度探讨现金持有量的决定;而是从个别国家出发重点研究企业层面的治理结构导致的企业现金持有量差异。第二,从现金供给方,即从股东角度出发检验企业持有现金的价值。供给方最关注的莫过于其提供或允许企业储备现金带来的价值,也可以说是从需求方角度进行研究的延续。在股东看来,企业持有更多的现金来避免风险或满足较高的成长机会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如果由于冲突而持有更多的现金就降低了其价值。在资本市场不是完全市场的情况下,由于交易成本或带来成本的存在,企业持有或获得现金都是有成本的。由于最终由股东承担这些成本,从而导致股东不容易判断现金持有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24-225.
[2]梁权熙.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融资约束与企业现金持有行为[J].南方经济,2012(4):3-14.
[3]肖明等.基于宏观经济视角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6(3):28-34.
[4]苏晓玲.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05.
[5]孙健.终极控制权与超额现金持有[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3):72-78.
[6]顾乃康.现金持有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8(1):6-9.
[7]杨兴全.企业现金持有量:文献综述与启示[J].当代财经,2006(9):115-117.
[8]Harofrd,J."Coproart cash Reseve and Acquisitions."Jounral of Finnaee,1999,54:1969-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