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提升学历方法范文

提升学历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提升学历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提升学历方法

篇1

1、全日制统招:一般在离开学校之后,就很难再用这种方法提升学历了,除非你的年龄还很小,还是可以重返校园,进行学历提升的。

2、自考:适合人群:基础好,有足够的学习时间,能坚持学习,对学习有信心的同学。自考分社会型自考(大自考)和应用型自考(小自考)。自考考完所有课程就可以申请毕业,最快一年半可以考完所有课程。自考有一定难度,且行且珍惜。

3、成人高考(成教):适合人群:工作比较忙,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不急于取得毕业证书,但想轻松获证的同学。成人高考需参加每年10月的国家统一的入学考试,取得学校录取通知书后,次年三月注册学籍,学制为2.5-3年。成人高考通过率高,是需要学历证书求职晋升等人群的较好选择。成教含金量仅次于自考。

4、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网教):适合人群:工作忙,上网比较方便。远程教育一般在每年春季和秋季入学,招考院校自主命题和招生,入学门槛比较低,毕业率比较高。网络教育学制为两年半。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参加自学考试,自考可以提高人的学历,想获得艺术类的大专文凭,就去艺术类、传媒类的院校学校里面去打听,报考远程继续教、育类学院,平均的学费也就是几千元,想报考周末班还是课程班,这个基本上都是有的,在不断的学习中,2年半经过老师的讲解,基本上就可以获得大专的文凭。

2、参加函授类的学院的考试,一般情况下这个学费相对来说会高一点,但是学习回来的东西特别适用于以后上班的学生们,时间上面就是基本上有1年制的,也有3年制的,选择年数长的不仅可以获得学历还可以学习到很多实践东西。

3、报网络远程教育类的学院,通过网络视频听课,省下大量的交通费和住宿费,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课程设置的多样化的流程,也能颁发到相应的大专文凭学历,加注上“网络教育”。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近年来,为适应和推动新一轮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各地中考化学试题一方面突出“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对学生的今后学习、成长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化学学科主干知识、化学学科基本技能和化学学科的基本思维方式的考查,另一方面注意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对初中化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的能力,注意挖掘试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注意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体验和感悟,以全面考查初中学生的化学素养。由于试题强调能力水平、运用水平、化学素养的考查,试题阅读量大、情境真实,导致学生在考试时审题和答题出现较大的困难,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广大教师追求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但事实上普遍存在许多学生解题能力偏弱的情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大障碍。弄清学生解题能力偏弱的主要原因,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笔者认为,在中考等纸笔测试中,学生解题能力偏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储备不足。 

在一定意义上说,所谓解题能力,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化。“双基”的缺陷对于解题而言是致命的,是解题能力不强的主要成因,也是提升解题能力最主要的障碍。“双基”的缺陷常会导致在解题时主要表现为: 

1.混淆题意。例如(2014年扬州中考题)下列材料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 

A.陶瓷 B.塑料 C.羊毛 D.汽车轮胎 

此题虽然十分简单,但学生如果对复合材料和合成材料的概念不能清除的区分,就无法正确地解答。 

(二)思维方法的灵活性不够。 

灵活的思维方法离不开扎实的“双基”平台,否则思维将会成为“无本之木”。但思维方法的灵活性差主要是由思维品质不良引起的。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独立性等品质对思维方法的有效性的影响至关重要。例如(2013年荆州市中考题)下图中A~H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B都是黑色固体,D、F为红色固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请推断出各物质后解答下列问题: 

由于题干信息的模糊特点,学生进行推断时,必须利用完备的基础知识灵活地进行各种可能性的分析。如初中化学中黑色固体有哪些?红色固体又有哪些?高温下两种物质之间的反应有哪些?等等。有效地思考这些问题是找到解题方法的关键。但若缺乏这种思维的灵活性,则会无从下手。 

(三)知识和能力不能有效整合。 

记住一定量的基础知识并不意味着解题能力的形成。例如(2013年南京市中考题)某兴趣小组对物质的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氯化氢(HCl)气体显酸性吗? 

进行实验: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方法,用三朵由紫甘蓝的汁液染成蓝紫色的纸质干燥小花进行如图1的三个实验: 

实验现象:Ⅰ和Ⅱ中小花不变色;Ⅲ中小花变红色。 

查阅资料:图2是同学们查阅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的示意图。 

实验结论: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 

大多数学生对本题的基础知识和图形是熟悉的,其来源于书本,但这些知识并不能有效地转化为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对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的原因不能从微观上予以解释,探究分子的运动时不能有效提取出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因而会产生错误甚至无法解题。 

二 

培养解题能力的措施也许很多,但针对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应注意着重优化以下教学策略。 

(一)加强变式训练,注重迁移教学。 

解题能力生成的主要平台是问题解决过程。解题训练教学一定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防止随意做题的“跳跃式”或“蜻蜓点水式”的做法。习题教学坚持走“起点低、落点高”的路子,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变式训练中实现能力的稳步迁移。变式训练有以下两层主要含义: 

首先,同一知识点的练习设计要注意体现“较易——中难——较难”的思维和方法层次,也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几个层面设计。例如下列对“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训练设计就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层次性:(2013年广州市中考题)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其次,同一知识点要从多角度加以审视,即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理解和运用知识。例如,有关“中和反应”的解题教学要注意从中和反应的概念、化学方程式书写及计算、实验现象(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等)、酸碱度(pH)的变化、中和原理的应用及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中和是否完全等方面进行。 

(二)突出学科素养,优化知识结构,逐步形成能力。 

学生解题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大致要经历“原型模仿——变型类比——新型创造”三个不同的能力阶段。值得注意的是,一切都是以原型为基础的。例如一个学生如果不能准确地记住并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与此相关的一切问题都将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学的预设和实施都应将夯实基础、建立准确有效的基础知识结构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任务,在教学时要凸显学科要素,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改变不良教法,知能有效整合,追求能力提升。 

篇4

关键词:问题学生 尊重 权利 教育

案例:

还没到初四(4)班教室,我就听到里面乱成一团。一进教室,眼前不是往常所看到的一张张学生的脸,而是学生站着的脊背,有的还站到了凳子上。他们都看着教室后面,那里传来斗殴和桌子被撞倒的声音,还有劝解和“加油”的声音。

我的第一反应:“上课啦!没听见打上课铃吗?” 我大吼一声,学生纷纷跑回自己的座位坐下。这时,两个打架的学生才“浮出水面”。学生辛某一见我,连忙停住手。李某却仍抓着他,还要继续打。我几步跨过去,一把将李某推了个趔趄:“又是你!还有完没有!前面去!”

李某一边往前走,一边小声嘟嘟囔囔:“又不是我的错,凭什么不整他?”

“怎么?你还不服气?” 我最恨这种自己错了可偏不认错的学生,火又上来了,让李某站住。不想李某竟接了一句:“我当然不服气。”我生气的说:“你不得了啦!” 我拉下脸来,又猛地推了他一把,“你打架对不对!对不对!说!对不对!”李某又一个趔趄,不敢说话了。

“打架还有理,真是欠修理!站着吧!” 我见李某低下了头,不再反嘴,才走上讲台,开始给学生上课。

我的处理方式对吗?应该怎样处理呢?思考之后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当尊重学生

以前,作为一名担任初中班主任的男教师,我不止一次地重复过案例中所描绘的一幕。对于胆敢对我的批评教育公开表示不满或进行顶撞的学生,我都声色俱厉地将其“气焰”打压下去,让他们俯首贴耳。案例中所描绘的一幕在我们初中与小学“教育”中并不鲜见。在接受“人权”价值观之前,我从没意识到这种处理有何不妥。

从影视作品和一些纪录片来看,牛仔们驯烈马不是靠打,而是靠自己高超的驾驭本领,是不借助武力的一对一的较量。牛仔被烈马甩下马背,一次、两次……如果不能最终“粘”在马背上,那么牛仔认输,给烈马自由。相反,烈马会从此服服帖帖听从牛仔的调遣使唤。

驯烈马的方式,是不是也反映着一种潜在的价值观呢?我们驯烈马靠打。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马是畜牲,与我们不在一个等次,谈不上什么尊重。只要它不听话,抄家伙往死里猛打就是了。牛仔驯烈马靠自己的驾驭本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马与自己是平等的,应当尊重它,不能靠手持“凶器”伤害它的身体与尊严来取胜,那样取胜是很可耻的。尽管马不是人,但对待马的态度是不是“尊重”的延伸呢?

我想,用暴力驯服的烈马,虽然服从主人,但被打掉了尊严,是很可悲的,令人惋惜。而被对手永不言败的精神和令人叹服的驾驭本领驯服的马,它不仅服从主人,还会对主人充满由衷的敬佩。它活得有尊严,会一如既往地高昂着头,生活和劳作在这个平等而有尊严的世界上。当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人与马的关系,但上述事情与道理对我们当老师的应当有一定启发。

二、教师应该摒弃“凶”,明确学生权利意识

抛开家庭教育,我们追溯一下“凶”的教育的起始阶段,大概是孩子最初的幼儿集体教育时期,说得奢侈一点,就是从“托儿所”或者“幼儿园”开始的。

我无意谴责“幼儿园”,还有很多孩子,连这样的条件还没有呢。我也无意谴责那位“阿姨”,她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能将孩子拢在一起不出事,已经很不容易。她已经尽了力量。我想说的是,那时以及以后的很多孩子所接受的教育,不管条件好还是不好,在某种程度上都缺乏一个人所应当享有的尊重。

如果老师不懂得尊重学生,在初中,某些学生对“欺人太甚”(学生语)的老师动手的可能性加大。这时的某些初中生很难管教,老师也就干脆不去管他,“反正他也大了”。

这是多么悲惨多么无奈的事情啊!某些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竟然依靠身体与力量上的优势。尊重孩子的教育应当从家庭从幼儿园开始,从孩子是最不堪一“推”的弱小者的时候开始。否则,当孩子的身体与力量和老师相当或优于老师的时候,老师会“束手无策”,孩子也会“无法无天”。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者靠身体上的优势所维持的教育是一种“短期教育”,“教育”的有效时空是“有限”的。

案例中我“威慑”住学生李某,令李某低头不再反嘴,并不能让李某心服,只不过不敢在老师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不满罢了。“教育”的有效时空实在是有限得很。要说真正对李某和其他学生产生长远“教育”影响的,还是我的以“凶”制服学生的身教。我用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来处理这类问题,如何来对待表示不满的被教育者或其他弱者。

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我的不妥之处大致有四点:

第一是急躁不冷静,这样最容易把事情办糟。

第二是接受先进思想不及时,跟不上时代潮流。

第三是主观判断是非。

第四是不准学生辩白。

尽管罗列了四条不妥之处,但都是从方法、道德等方面来看的。从思想观念深处来看,我则是缺乏学生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缺乏对学生权利应有的尊重。这种对学生权利的漠视,是很多老师的无意识行为,就象我在前面所说的“从没意识到这种处理有何不妥”,完全是没有负罪感的。现在,这些老师该补一补学生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这一课,该明确树立师生权利平等的观念了。

三、教师处理问题学生应有创新理念、创新方法

假如我接受了学生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认识到“凶”是侵害学生权利的行为,是野蛮的扭曲学生人格的行为。在班里形成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自己的耻辱,也使学生遭殃。在这种新理念支配下,我再来处理一次,相信会有崭新的解决方式。

“同学们,上课啦!” 我用黑板擦拍着讲台,学生纷纷跑回自己的座位,两位斗殴者显现出来。学生辛某一见我,立刻停下手来。李某却仍抓着他,还要继续打。我过去拍拍李某的肩膀“好了,到此为止吧。先去上课,其他的事下了课再说,怎么样?”

李某仍不松手,挑衅地盯着辛某。我去松李某的手:“现在已经上课了,咱已经影响了大家上课。快松开手,先回自己座吧。”

在通常情况下,学生会松开手回到自己的座位。如果李某仍不松手,我应当说:“这样吧,你要么回位上课,要么去办公室,我们不能再耽搁了。”

相信我把选择权交给李某,他会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选择——回自己座位上课。因为选择去办公室,就意味着他自愿放弃了上课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他承认自己不听从老师的善意劝解。

可喜的是,我在李某一再表示不服气的情况下开始警醒,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处理可能有问题,必须立刻进行补救。我立即用缓和的语气说:“那好吧,也许刚才有错怪你的地方。如果错怪了你,我一定向你道歉。这样吧,你先回位上课,怎么样?”

李某一看老师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也就不再说什么。

篇5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22-02

我国的教育方法一直都在受着传统教育的影响,初中体育的教学方法很单调,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接着练习,最后教师指出错误并改正这三个步骤进行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仅是被动学习,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就下降了,不利于之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本文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需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合并来进行研究的。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1.进行教学方法多样化的缘由

1.1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在授课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认知水平,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而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主体,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引导和督促学生进行有效和轻松的学习。所以,我国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要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由活动有独自和群体两种形式,我们探究的主要是学生的群体活动,因此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应该多加提倡学生学会学习、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学习等。在现今新的教育制度下,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需要教师从学生平时的体育学习的需求出发,同时与学生进行了解和沟通,由此来选出更适合学生的合理的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所以,学校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一定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为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

1.2 关于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我国以前的体育教学所注重的是学生的组织性,体育组织性的好坏是体育课成绩的评价标准。初中体育的教学形式一般是训练体能、行动的规范。例如上体育课之前的准备活动就是跑步或者体操,学生的活动范围是被局限的,他们机械地接受学习,这样同学之间就缺少了交流,师生之间也缺少了沟通,同时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自主创新等都被抹杀了,这就与现今的教学目标是相反的,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需求和活动组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们自由发挥特长,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教学效果,我们要为之不懈努力。

2.创新模式,优化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2.1 注重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成长进步的需求,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体育技能和身心发展需要。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用体育理论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学会"到"会学"。如教学"武术运动"内容时,笔者从网站上下载了介绍中华武术起源、流派、代表人物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进行系统地讲解,增强学生对武术运动的了解,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引领学生成长。

2.2 注重运用电教传媒。电教传媒在体育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拓展信息容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体力消耗较大、教学过程枯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成效的提升,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如笔者在教学"排球运动"内容时,我精心选取了一些排球比赛的精彩录像为学生进行了播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催生了情感,而且对排球的训练要点具有了感性认识,提高教学生动程度,教学实践中,学生因为教师的演示过程是瞬间动作,学生一时无法理解、掌握,影响了训练成效。笔者在运用多媒体对动作进行"定格、慢进"演示,把连贯动作分解成动作要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然后再进行实践教学,借助多媒体手段。提升了体育教学质效。

2.3 注重合作探究学习。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煅练中增进学生情感。在集体活动中检验学习、煅练成果,在学习、运动过程中增进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使学生体育教学中活动加深了解、密切协作、增进友谊。笔者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如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相互"追逐"的游戏中获得身体变向的脚步动作,再让学生结合篮球运球追逐,在目标的统领下合作学习,分别达成自己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体验成功的乐趣,使每位学生在"最近发展区"收获成功、体会成长。

3.关于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合并

篇6

【关键词】 中学生物 学习能力 兴趣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27-01

一、以兴趣为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中学生物学科学习能力必须要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用好奇的目光看到的事物远比想象的要多。中学阶段正是对一切新鲜事物好奇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能让学生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必然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学是一门极其严谨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极大的耐心。耐心再加上我们极大的兴趣,必然会提高我们的成绩。与学习为友,才能在学习中的获得乐趣。学生在兴趣中逐步养成探究的好习惯,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科学习能力。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作为学生能力的重心,学生想要更好更快地将知识转变成能力,必须通过思维来进行。学生思维不能拘泥于陈旧的框架,应该不断地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能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中不断地打破思维定势,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来完成学习内容和任务。

让学生的想法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老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如在讲完输血与血型之后,为了让同学更好地记住输血的关系表,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内四个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需要输血的血型,组内其他成员来扮演可接受血型,看那些小组能快速有效地理解输血关系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举一反三,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加以运用。学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举一反三,将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去解决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把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整合性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知识进行有效地转化和迁移。而不至于出现换件外衣就不认识的情况。对于生物学来说,学生只有将所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实验过程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地整理,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整体,才能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这样学生便在理解中积累知识,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再依靠死记硬背来接受定义与理论。在完成有机化合物的教学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清洗茶杯里的茶垢。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将课本知识迁移到自己的大脑中,也让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四、留心观察,养成勤于总结的能力

总结能力是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达到整体大于部分的最佳效果。观察便是总结过程中的核心。通过观察可以对事物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认知。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老师的实验或在老师的典例解析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要通过观察了解问题的基本知识、原理及相关内容,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思路。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其次在课后,将所学内容进行联系、总结。养成定期总结的好习惯,在每学完一课、一单元后进行及时有效的总结。最后在总结的过程查缺补漏,温故而知新。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相似的知识点和题型,通过认真地分析,归纳总结将知识融入自己的思维中,形成知识系统。

五、体验式学习,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

现代科学和心理研究表明,学习策略思想的心理基础是知觉思维。体验作为知觉思维的核心,是灵感的来源。因此在中学生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验活动,在实验的过程和感受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实验的步骤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并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

六、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学仅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这种单向的学习交流方式,不仅控制了信息交流的数量,同时也延缓了信息反映的时间。而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内部之间便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组员之间不仅可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反馈,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交流。弥补以往单纯的单向性、被动型学习的不足。团队合作,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整体大于部分的最优效果。在团队合作中,各个组员可以博采众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争取每个人都能发掘其长处,扬长避短,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篇7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兴奋优于抑制等特点,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并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寓教于乐

在兴趣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学生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特别喜欢在欢快的情感中从事游玩运动。因此体育教师在各教材之间要适当安排有情趣的运动素质练习。

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要完善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精炼生动的教学语言,热情奔放的教态,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多层次的组织教法,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让学生对体育的了解与认识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作用,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思维和锻炼身体相结合的目的。

3.自主练习与相互促进在兴趣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对独立练习感兴趣,尤其是独立练习占据领先地位或者是帮助同伴受到表扬时感到非常的高兴。有些同学单独练习能力差,动作缓慢,教师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促其独立完成。有些同学感到畏惧时,教师要提倡同伴间的团结互助精神,使这些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利用音乐、韵律练习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美感,提高学生动作的表现和审美能力,这种教学手段对女生具有更强吸引力。

二、优化体育教学的方法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手段

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阵地,是学生一生必经阶段,因此,要提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但要有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而且还必须培养自学、自练、自评、创新的方法。

1.自学

自学是指学生学习有关体育知识,领会、掌握动作要领、技术环节与特征的一种方法。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阅读、观察等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动作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认识、观察与分析能力,为学习与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学习动作技术奠定良好基础。

(1)阅读是指学生通过阅读体育课本、体育动作图解和其他体育保健知识文献,来感知与理解体育基础知识与动作技术原理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体育课本的基础上,推荐一些适宜他们阅读的有关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书籍,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体育基础知识,以提高体育文化素养。阅读体育技术方法类的书刊与文章,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点领会动作要领与方法,掌握动作的基础要素,同时要重视自我保护和相互帮助的要点与方法。

(2)观察是学生通过感官对即将学练的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动作,初步建立动作概念和表现的方法。教会学生在观察中思维,明辨动作的特点、重点与难点,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在观察动作示范时明确指出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重点观察什么,引导学生养成周密、细致的观察习惯,并善于在观察中质疑问题、比较鉴别、分析探讨,充分发挥学生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的功能,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

2.自练

自练是以学生自身的独立活动为主,有目的地反复进行某一身体练习的一种方法,它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最基本的实践操作活动和方法。

(1)模仿练习是指按照别人提供与演示的动作模式来进行模仿,从而形成动作技术与技能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镜面示范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

(2)适应练习是指通过再现练习,使自身生理与心理等方面产生适应性变化,为更好地学习与掌握“三基”创设最佳条件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循环练习、重复练习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3)反馈练习是指为了解与掌握动作模式与实际演练的目标,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加强自我诊断与自我矫正,不断改进与提高动作技术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自我练习、自我评价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

一、 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反映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各个环节。一是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不强,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二是缺少学习方法,没有勤学好问、预习和复习的良好习惯。三是对解题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师方面。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讲课方式、教学方法。老师讲课时采取灌的方式,往往是老师主动的讲,学生被动的听,老师把所有的步骤、思路都讲出来了,其实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会想到这方面去,学生所谓的“听懂”只是老师具体的解法,而不是抽象的解法,学生没有主动的参与教与学活动,当然谈不上运用知识解题了。

(2)教师仅仅是向学生售之“鱼”,而没有授至“渔”。

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对策探讨

学生解题能力不强的原因来自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就此提出我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1.拓展教学思维,因材施教

改变观念,耐心帮助那些数学天分稍差的学生学好数学,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谈话式、探究式、讲练结合、个案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数学学习,学生提出的疑问,应该及时给予答疑解惑,并加以肯定和鼓励。

2.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就学习方法而言,有些同学的学习方法确实需要指导。目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三种学习方法:

(1)蝴蝶“采花”,蜻蜓点水

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是浅尝辄止,缺乏整体观念和系统性。

(2)似蚂蚁“搬食”和猴子搬棒子

这样的学习是边学边丢,正负为0,缺乏效益观念和逻辑性。

(3)好像蜘蛛“抽丝”式的学习

犹如囫囵吞枣,生吞活剥,以偏概全,失之全面,缺乏辨证观点和联系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像蜜蜂“采蜜式”的学习,博采百家之花而酿一己之蜜,经过消化咀嚼,使知识积少成多。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实数理化、尤其是数学,学起来挺有意思的。当终于会自己独立地用几种方法解同一道题,当一个问题终于恍然大悟时,真是很有成就感。要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无穷快乐,并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不断取得小成功,获得数学活动的成就感,提高自信心是保持热爱学习的新动力。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① 用名言名句、历史立志故事鼓励学生;

② 课堂上注重基础,利用具体直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增强数学课的吸引力;

目前,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我们的教学又迎来了新的阶段。其中,生动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优美的文字无不清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充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所以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实际需要,适当使用一些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教会学生学习,在解题上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不仅仅是要研究教学中“教”的规律,还要研究学生“学”的规律。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以教材为中介研究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规律,要注重学生主体的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只有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成绩才可能有所提高,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要培养学生的“悟性”,学生自己不会思考不会去“悟”,怎能学会解题呢?解题关键,当然是思路,但是基础知识都不懂,怎么思?要充分发挥例题、习题的功能,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教会学生解题。对学生而言,学习要经历“懂”、“会”、“悟”这三个层次,即理解、模仿、领悟。对教师而言,要促进学生向高一层次:创新方向发展。

4.合理调控解题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素质

学生的解题活动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要使解题活动在发展学生思维上取得最佳效果,还必须合理地调控学生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素质。这是因为数学解题活动必须由学生亲自参加、独立进行,才能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但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解题活动又必须置于教师的合理调控之下,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为学生主动、独立地参与解题活动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指明方向。这就是说,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参与的主体作用。具体地说,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进行解题的能力。一般来说,解题教学的情境创设,主要包括问题情境的提供;解题基础知识、经验的准备;思维障碍的排除和问题情境激发的情感和动机状态等方面。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针对这些方面,努力为教学情境的创设作好分析、奠基工作,就一定会有助于学生开展有成效的解题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篇9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 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 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 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 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 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 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 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 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 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 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 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 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 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 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 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 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 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 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 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 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 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 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 重点所在。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 法。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 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 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 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位工人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60个,需30天完成。实际每天加工了90个,照这样计 算,可提前几天完成?采用分析的方法:

由此可见,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 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 ”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 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 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 ,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 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将平行四边形变 换不同的位置进行比较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分别平行的 四边形”,因为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2)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经常要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是多少”的方法。但是,按比例分配和分数乘法这两类应用题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前者要通过总份数把 比转化成各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而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具备所求问题的分率。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 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4.一般与特殊。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 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 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 相加,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 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篇10

关键词:数学阅读;落实;交流;升华主题

一、多媒体呈现使数学阅读具有趣味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设计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小学生数学阅读的趣味性,他们在进行数学阅读时,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声音、动画、图片、表格等方式,适当增加开放性的问题,向学生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性的和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以凸显习题的问题特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解答不出时,供助多媒体在阅读的过程中抓住重要信息,找出突破点,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用多媒体将学生同伴的学习成果作为阅读材料,亲切自然,不仅可以提升阅读的,而且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理解、整理他人的学习思路,为己所用。

二、精细化阅读提纲会让阅读落在实处

有效的数学阅读需要有适当的问题引领,如果没有提纲作为引导,学生的阅读就变得没有方向,随心所欲。学生在初步阅读教材后,对表象的知识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答案,但由于数学阅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并伴随着推理,所以给学生一些提纲性的问题作为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数学文本内容。提纲性的问题切合学生的思维实际,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共鸣,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了期待,让学生从书本上寻找答案,在有了初步总计的成功体验,学生的阅读激情被调动来了,不断深入阅读,在阅读中设计提纲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化讨论,数学阅读的功效便落在了实处。

三、认知冲突提升阅读的实效性

思维的发生往往是由某种事物作为诱因而发生。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已经认知的事物与新生事物之间的认知冲突。没有冲突,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思考,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桥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新旧知识之间制造矛盾,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求解问题过程中找到认识平衡,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四、化抽象为具体使数学阅读更直观

在阅读过程中要随时概括读过的内容,概括其大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意思,在叙述时理解,既要求表达的准确性,又避免死记硬背。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培养学生阅读探索的能力。笛г亩恋脑靥逡用数学语言,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数学语言能把抽象的问题、情境直观化,便于理解、交流。通过阅读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拓展使数学阅读升华主题

篇11

多种举措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任务驱动,引导实践活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注重拓展,提高学习成效;关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注重拓展;关注评价

目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此,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给予一定的学习任务、拓宽学生的学习认识、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提升,扩大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应用,以逐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一、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问题可以把已知和未知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和传承,达到除疑、解惑的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学习内容进行重组,以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就接受和掌握,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主地去分析和解决。

例如:在学习“文本“一课时,教师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学习问题,让学生提前去搜集WORD和WPS这两个软件的异同点,让学生提前去思考:WORD和WPS这两个软件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去寻找有关内容和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来介绍WORD和WPS这两个软件,并引导学生来对比WORD和WPS。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介绍WORD和WPS这两个软件的发明人;比尔・盖茨和求伯君。在介绍WORD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比尔・盖茨求学路中的坎坷经历、目前拥有的财富等事迹。再让学生认识WPS艰难的成长历程,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优秀国产软件的开发所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这样的教学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让学生独自去寻找答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注重拓展,提高学习成效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转变学生“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和软件,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宽。让学生学会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当然,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和软件的处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也就足够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椭圆、圆形等形状就不必再教学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制作。当学生学会了基本图形的画法之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习。当学生练习有些熟练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拓展延伸,给学生们一个创作主题,如“心中的太阳”。教师要求学生从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去设计,还可以用文字加以说明。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设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大胆放手,进行拓展延伸,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关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12

[关键词]职业能力;实习实训;校企合作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现状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从此中国旅游行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旅游业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人才急需,旅游管理专业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的机遇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却在就业环节受到了冷遇。据有关统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当中有60%以上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与此同时,旅游行业中逐渐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即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大专生。①面对严峻的事实,高校也开始反省在专业培养上存在的问题。2016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提出了全国旅游重点工作之一是“加强旅游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这无疑是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改革的一剂“强心针”。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在现实中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计划不合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问题。就安顺学院旅游学院为例,每年的专业实习,尤其在实习初期,从各实习岗位上普遍暴露出学生“眼高手低”,自身定位不明晰,对旅游行业认识不准确,缺乏服务意识,客人满意度差等突出问题。专业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低的第一个爆发期;第二个爆发期是在学生毕业择业时,部分学生由于实习时不愉快的经历而放弃进入旅游行业,或者由于自身职业能力受限在就业中逐渐被边缘化,这些被边缘化的学生大部分迫于就业压力最终也选择了转行。所以会出现地方上旅游行业人才急缺,学校培养的学生却不匹配的尴尬局面。

2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的培养模式

地方院校的宗旨是服务地方,作为地方上旅游人才的主要供给源,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并不能结合地方需要和特点,老师缺乏实践经历和定期培训这些是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行业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毕业后也不能较好地为企业所用的主要原因。

2.2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不足

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管理中,校内实训基地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就贵州已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中职或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往往比本科院校更完整和专业,并且有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老师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实践,而本科院校普遍重视教学、科研,相对于实践的经费支持较少,很多应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相对陈旧落后,实训基地功能简单,使用率低。

2.3实训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就目前安顺学院旅游学院的师资构成来看,一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既缺乏系统的酒店、旅行社专业理论知识,又缺乏行业管理与服务的工作经历,因此在教学上也只能立足于课本,缺乏实践指导。学生最终学习的结果呈现两个特点:要不就是对本学科失去学习的兴趣,要不就是发现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在实践中并不适用,导致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质疑。因此,师资上的不匹配是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实训教学任务的。

2.4企业、学校、学生在各自诉求上不统一

旅游酒店企业方面:一方面,实习生能有效地降低劳动成本,另一方面,从员工管理来看,相较老员工,学校能分担企业对于实习生的1/3或者更多的管理压力。基于这些考虑,企业希望学生实习期越长越好,大多要求在10个月以上,这样学生基本能蜕变成固定岗位的熟练员工,为企业所用。学生方面:由于实践机会少,普遍希望能够分次实习,轮岗实习,以此接触更多的岗位,学到更多的管理知识并得到合理的报酬。学校方面:主要的诉求是按教学计划完成实习实践的内容,希望在实习期间学生不出问题,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安排。由此可见,企业、学校、学生对于实习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出现问题往往会表现出各自为政的棘手局面。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方法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针对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改革传统教学体制,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积极研讨职业能力提升的新方法,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1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发展规划

学院领导应该转变思想,意识到职业能力对于旅游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并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上去调整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本着专业发展,规划先行的宗旨,做好职业能力的长期规划,如旅游管理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规划、旅游管理见习实习规划、旅游管理校内专业活动开展规划等。并且配备专门的老师负责各项计划的执行和实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操的学习和锻炼,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实践技能以及未来进一步深造、就业和创业打好基础。

3.2搭建从校内到校外的专业实践技能平台

积极搭建从校内到校外的专业实践技能平台,校内平台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中心,辐射全校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和服务工作。校内专业活动的开展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就安顺学院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过程来看:曾多次举办过“导游之星评选”“旅游日宣传活动”“导游与餐饮服务技能大赛”等大型赛事,在学校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旅游学院组织训练的“礼仪队”也长期服务于校内校外的各种活动,这些都一定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并且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不仅为专业品牌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校外实践平台主要以教学基地为中心,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三个方向(景区、酒店、旅行社)实施建设,与星级酒店、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大型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双方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3落实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内容

3.3.1校内专业实践活动项目

建设专业导游队。立足旅游管理专业实际,给学生创造一个锻炼及专业实训平台。

常规活动:①在每年的迎新期间,为学生及家长导游讲解安顺及学院特色,使之成为学校宣传服务的重要窗口;②开展导游模拟大赛:主要为了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展现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精神风貌。

建立餐饮与客房实训兴趣小组:小组由专门实训老师负责指导,以现有校内实训实验室为中心开展实训活动。①定期开展酒店餐饮与客房服务技能大赛,以赛代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②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去合作酒店进行参观和学习;③选取优秀代表参加省、市举行的酒店行业的相关赛事。通过不同层次的训练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特点,同时提升服务技能。

3.3.2校外实践活动项目

景区方面:目前旅游学院已经将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安顺市兴伟石博园等作为教学实践见习基地。围绕见习基地主要开展以下活动:一是了解和熟悉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提升审美能力;二是做好沿途以及景区现场导游模拟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导游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三是通过开展活动提升学术水平,完成见习参观心得。

酒店及旅行社方面:以现有的黄果树迎宾馆、安顺市希尔顿逸林酒店、中天凯悦酒店、天瀑酒店、天悦旅行社、激情旅行社等实习基地为中心,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一是了解酒店的基本经营管理情况,酒店各部门的工作内容以及服务技巧;二是通过旅行社去实际感受“导游”“计调”等工作的主要内容,学习如何招徕客人、制作行程单、对客服务、旅游讲解等具体的实操工作。

4提升实训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完善师资队伍培训机制

实训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在目前实训师资匮乏的情况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来提升实训师资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是“请进来”,引进“行业精英”,或者积极与已有合作的实训单位、实习基地联系,邀请专家“进课堂”,现身讲解工作中的案例和体会,同时对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是“走出去”,实训师资应该定期去进行旅游行业职业能力培训,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同时还应定期去合作的实训基地挂职学习,接触实际的服务工作,进行实习调研,了解实习生情况,不断完善专业的实习环节。

通过这种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企业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便于其本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企业和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实习期的雇用关系,企业本身也扮演着教学的角色;学校和企业也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互相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走访,而不再是实习期间单纯的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关系,学校为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便于企业发现更多的人才,便于学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便于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

这是一件“三赢”的事,三者之间要形成合力,共同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必须采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方式。旅游专业的教师要把致力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为己任,①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综合性人才,真正成为地方旅游行业人才资源的供给源.

[管理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邓勇勇.实践技能培养: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发展的引擎[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9).

篇13

关键词 解题方法 审题技巧 思维定势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在生物试题中有相当多的难题。这些试题难就难在其中存在着障碍,障碍将会随着解题步骤的展开而呈现出来。试题中有障碍,就应该有相应的排障方法,即解题方法。因此,要解答好生物试题提高表达的准确率,还得熟悉正确的解题程序,学会并运用一般的解题方法。

1 避免思维定势

有些试题的已知条件是出题者对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学生平时已做过的试题、接触过的某些提法稍作更动后列出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这类试题,如果在审题时,粗心大意,凭经验办事,势必犯思维定势的错误。

【例1】 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红蛋白 B. 葡萄糖

C. 二氧化碳和氧 D. 氨基酸

解析: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由于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组成成分,存在于红细胞内,因而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葡萄糖和氨基酸是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之一;二氧化碳和氧需借助组织液和血浆的运输才能实现在组织液、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换。因此,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学生往往粗心大意误选C。

参考答案:A。

2 排除迷惑条件

有的试题中列出的条件不采用则罢,用了反而容易使解题误入歧途,得出不正确的答案。这类条件就叫做迷惑条件。“排除迷惑条件”就是指在审题时,认真仔细地将题干中的迷惑条件找到,并予以舍弃的一种审题方法。

【例2】 排出人体代谢产物的器官主要是( )

① 肺 ② 肾脏 ③ 汗腺 ④ 大肠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解析:大肠内的大多数物质不是代谢产物。汗腺并不是始终分泌汗液,若分泌只是一小部分代谢产物。大部分代谢产物通过肾脏排出,CO2通过肺排出,因此,肺和肾脏是排出代谢产物的主要器官。这里大肠和汗腺是迷惑条件。

参考答案:B。

3 避免概念混淆

有些试题的题干或供选择中由于设置了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为障碍,如果没有试题中会存在易混淆的概念的这种意识,或者审题不仔细,就会导致无法得出答案。因此要避免概念混淆,一是要有试题中可能存在易混淆概念的意识,二是审题时要仔细,注意发现易混淆的概念。

【例3】 人的一个受精卵中的DNA分子数为( )

A. 23个 B. 23—26个

C. 大于46个 D. 46个

解析:有很多学生选错了D项作为答案。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将DNA等同于了染色体。实际上,DNA除了染色体上含有以外,线粒体中也有。

参考答案:C。

4 找出隐藏条件

“找出隐藏条件”是指在解答有些试题时,既要注意发现题干中列出的显而无用的迷惑条件,予以排除;又要善于发掘出藏于题干之中未显露出来的必要条件的一种审题方法。需要用“找出隐藏条件”审题的试题与需要用“排除迷惑条件”审题的试题的区别。

【例4】 人类的一个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人的一个红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条?

解析:该试题题干中“人类的一个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是显而无用的迷惑条件,用这一条件来推算人的一个红细胞中所含有的染色体数,只能得出错误答案。“人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是教材中的特殊知识点,是在审题时应该发掘出来的藏而不露的条件。

参考答案:0条。

5 简化已知条件

有些以文字叙述的形式表述已知条件的试题,或因篇幅较长,或因条件繁杂,在审题时,特别是在考试审题时,由于紧张或急切,往往阅读到题干的后面就忘记了前面的内容。对此类试题,如果不解决审题的方法问题,是很难审明题意的。当遇到这类试题时,在审题时需要对已知条件作必要的简化。

【例5】 经研究发现,将体外培养的牛的早期胚胎组织用显微技术分割成若干份,再分别移入不同母牛子宫内,结果这些母牛均产了性状几乎完全相同的小牛犊;如果在体外培养高等动物成熟的胚胎细胞,这些细胞仅能分化成有限的细胞类型或特定的组织;著名的克降羊“多利”是将甲羊的乳腺细胞核取出,移入乙羊的去核卵细胞内,再将此融合细胞移入丙羊的子宫内最终发育成“多利”。以上事实表明( )

A. 高等动物的所有胚胎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物质,因此都能发育成新个体

B. 高等动物的成熟胚胎细胞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物质,但全能性的表达受到限制

C. 在适宜的条件下,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仍然能表达全能性

D. 动物克隆技术的成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只要保持完整性就能表达全能性

解析:对于高等动物来说,具早期胚胎细胞、成熟胚胎细胞、成熟的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得到的,因此它们都与受精卵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即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物质。只有受精卵及早期的胚胎细胞才是具有全能性的细胞,随着胚胎发育的进一步进行,所有细胞都逐渐失去了发育成个体的能力,全能性受到限制。本题最关键最简化的题意是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在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可以表达全能性,而细胞的完整性与其无直接关系。

参考答案:B。

6 找到简捷条件

篇14

一、课前认真预习

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前预习未讲的一章,首先把这一章中的每一节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以及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他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于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一章内容,找出各节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还要阅读有关的典型例题,解答书后习题以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

二、主动、高效率地听课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教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要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教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在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深刻认识物理学科的特点及怎样才算真正地学好物理

教师应使学生明确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讲述的是物体在物理变化过程中的道理,是在对自然界和实验室内进行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许多概念(或物理量)、定律、公式和原理的,然后应用这些规律去解释和解决自然界及生活、生产中出现的物理现象和问题。只有全面熟练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种基本能力(主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去解决有关问题,这样才算学好物理。因此,要学好物理除了要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外,还应掌握适合物理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

四、学习方法

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十分重视观察和实验,努力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应使学生认识到有很多重要的物理规律和理论是直接从大量观察自然现象和事实中总结出来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善于观察物理现象和事实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时,不要代替学生观察,不要把结果事先告诉学生。而是要交代观察的目的任务,教育学生要专心致志地细心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变化,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要有序地观察,要全面又有重点地观察,要注意动态与静态观察,对比观察,要用多种感官观察,要边观察边动脑,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加工、推理,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笔者十分重视中学课本上著名物理实验的教学,教好这些实验对学生实验素质的培养和学习物理知识的态度和方法的指导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实验的介绍、学习及操作,可以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独特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巧妙精确的实验设计。如介绍卢瑟夫α粒子的散射实验时强调当时卢瑟夫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如何做的,以及他苦心研究的精神和对科学的贡献,能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认真钻研的精神,还可学习他们那种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和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同时笔者也十分重视实验课教学,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并且安排好实验步骤,确保实验效果。如检查预习情况,对做不完实验的学生或实验中出问题的学生可以抽时间再来实验室完成实验。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