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非遗红色文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文化创特色工作目标
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县文化优势资源,在历史文化、区域文化、乡土文化、品牌文化、文化产业上创出特色,树立旗帜,扩大文化在全省甚至全国的知名度,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宜居、诚信文明、幸福和美的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二、文化创特色工作思路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已渗透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全部要素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文化创特色”的新思路,把文化与经济建设摆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从更高的标准,更高的品位为我县文化工作提出了要求。文化创特色是一项渐进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局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展开文化创特色工作。
(一)在历史文化上创特色
1、红色文化。油山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根据地,古陂、新田打响了的第一仗,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等重大历史事件,是我县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是文化创特色的重要内容。要通过争资争项或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加大对赣粤边特委旧址、特委交通站旧址、赣南特委训练班旧址等红色遗址的维修保护力度,建设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园;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传唱一首红歌《油山颂》;创作一台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为题材的有影响力的舞台剧,使我县的红色文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对外扩大影响力,为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宣传造势。
2、古塔文化。大圣寺塔被誉为江南第一宋塔,千年古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县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圣塔广场又是我县对外接待的重要窗口,发掘和提炼古塔文化应成为我县文化创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丰富圣塔广场文化内涵,收集整理有关古塔的民间传说,编印一本介绍古塔的宣传小册;在圣塔广场布置一个展览馆,展示与宋塔有关的史料,同时把部分馆藏文物布展于此供市民参观;以古塔为中心,发展字画、奇石、古玩收藏等艺术品行业,营造浓厚的古塔客家文化氛围,打造赣南有特色的文化名园。
(二)在区域文化上创特色
1、脐橙文化。作为“中国脐橙之乡”,脐橙文化是我县最亮的特色。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广部门的优势,对内营造浓厚的脐橙文化氛围,对外大力宣传推介脐橙文化。通过举办脐橙文化节,创作和表演反映脐橙文化的精品节目;举办脐橙摄影大赛,征集一批反映脐橙文化的精品摄影作品,编印一本脐橙画册,通过购买的方式,放置于各大宾馆、企业和单位,以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2、诚信文化。“人信物丰”是自古的美誉,也是我县人民立足之根本。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组织创作反映诚信文化的文艺作品,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广场文化、节日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活动中渗透诚信文化,把诚信作为评选优秀“文化中心户”的一个必备条件等。
(三)在乡土文化上创特色
1、民间艺术。挖掘民间艺术是文化创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县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古陂席狮、犁狮”,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手端木偶戏”,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民间音乐三重云”、“大阿子孙龙”等。要进一步加强非遗项目的发掘、保护和申报工作,虎山的“钩筒”、大桥的“大铜花鼓”、大塘埠的“铜钱花”、小河的锡艺等正待开发。要通过举办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推动民间艺术工作开展。
2、民间文艺团体。民间文艺团体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培育和扶持有本土特色的文艺团队,如畲族民间艺术团、嘉定镇社区威风锣鼓队和舞龙队、大塘埠镇二胡乐队和舞狮队、铁石口镇的女子铜管乐队等,要在每个乡镇培育出1—2支有实力的民间文艺团队,形成特色。
3、基层阵地文化。在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基础上,大力培育社区(街道)文化茶室、文化大院,在新农村点重点培育文化中心户和农家书屋,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文化交流的平台。
4、地方特色文献。收集整理姓氏族谱,本土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歌谣、对联、笑话、报刊等地方特色文献,陈放于图书馆,供群众查阅。
(四)在品牌文化上创特色
1、打造“二胡之乡”品牌。二胡艺术作为的一大特色,拥有二胡爱好者2万多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我县开展了全县二胡大赛、二胡艺术交流、培训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二胡艺术的发展。2011年我县已向上申报“二胡之乡”称号,为确保申报成功,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二胡艺术的培训工作,在中小学校开设二胡艺术课堂,在广大群众中普及二胡艺术,每年组织一场全县性的二胡大赛,积极参加各种二胡艺术交流比赛活动,提高我县二胡艺术水平,在全县营造浓厚的“二胡之乡”的氛围。
2、打造非遗品牌。古陂的“席狮、犁狮”是市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之一。我们要通过网站、宣传牌、活动等多种渠道宣传这一文化品牌,把“席狮、犁狮”之乡的称号推介出去。成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集中力量做好非遗项目的发掘、申报和保护工作,努力打造非遗品牌。
3、打造“合唱”文化品牌。合唱可以凝聚人心,激发热情。我县群星合唱团于2011年6月在重庆唱响中华红歌会并荣获“优胜杯”,取得了突破性成绩,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合唱艺术水平,把这支队伍打造成的一个品牌。同时把合唱作为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起来,在今年国庆期间举办以“走向复兴”为主题的县第一届合唱节,由各乡镇、机关单位、学校、企业组队参赛,以后每年举办一次,唱正气歌,唱自己的歌,打响合唱品牌。
4、打造电视栏目品牌。争取资金,加大投入,更新设施设备,建设一至两个上档次的小型演播厅,在原有《阳光总动员》、《天南地北人》等优秀电视栏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节目质量和档次,三年内推出1—2个在全市叫得响的电视栏目品牌。
(五)在文化产业上创特色
1、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掘和利用我县的红色文化、脐橙文化、古塔文化的优势资源,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开发与脐橙、古塔、客家相关的艺术饰品等,推动“同年寨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2、发展繁荣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繁荣和规范文化市场。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兴办文化产业,发展动漫、影视、文化娱乐以及包装印刷等产业。引进大型连锁企业,兼并散、乱、小网吧,积极推进网吧和文化娱乐场所的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把文化娱乐场所集中到某一区域,打造特色文化娱乐一条街。
三、文化创特色工作措施
根据以上文化创特色工作思路,我局将以“凝心聚力,敢为人先,善谋实干,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从“确保资金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广泛宣传推介、创作精品力作、培育文化队伍”等方面落实措施,确保文化创特色工作实效。
(一)力争和确保财政支持
设立全县性文化发展基金,争取县财政每年不少于200万资金投入,积极吸纳社会、企业资金,为文化创特色提供资金保障;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文化事业费的投入增长幅度不能低于当地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和“人均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不少于1元”的政策和措施;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支持。
(二)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坚持高标准建设文化设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文化项目资金,完善落实县级配套措施,启动文化艺术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即启动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争取在三年内建设完成。加快完成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快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积极配合省市“农家书屋”项目实施,不断完善全县村级文化示范点项目建设。加快广播电视基本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完成国家、省、市“村村通”“村村响”工作任务要求,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村村建有农家书屋等。
(三)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文化艺术中心的功能和作用,组织和开展好各种集会、汇演、展览、培训等文化活动。培育县域电影市场,完善大厅和小放映厅功能,加入电影院线,让我县电影放映与全国、全球实现同步;积极引进省市级以上文艺团体开展戏剧、演唱会、音乐会等高雅文艺活动,把本地特色节目与外来高档节目相结合,打造一台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娱乐演出;利用文艺术中心的场地优势,开展各种会展活动,打造会展文化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文化品味。
二是充分发挥局属各单位的职能优势,做好文化服务工作。新闻中心要努力提高新闻节目质量,创新节目形式,形成风格,创出特色,全面提升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和服务水平。文化馆要做好群众文艺的培训辅导工作,充分调动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广泛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城区培育2支以上群众文艺队伍(群星合唱团、群星艺术团),在社区(街道)建立文化大院或文化茶室,开展文化培训和娱乐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氛围,在农村加强以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为主体的三级文化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文化服务。采茶剧团要围绕文化创特色工作,创作编排更多高水平节目,为农村、企业、学校、社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演出服务;博物馆要做好大圣寺塔的开放和保护,藏品的展示和保护工作,树立圣塔广场良好的文化窗口形象;图书馆要多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提升图书管理和服务水平。采茶剧团、电影公司、图书馆继续做好以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
三是加快文化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赣市银[2011]68号)的落实,充分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信贷需求,加大对中小民营文化企业的培育、引导和扶持力度。文化综合执法大队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为文化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确保文化市场平安、和谐、稳定发展。
(四)广泛宣传推介文化品牌
一是重视和发挥互联网络的宣传推介作用,建设一个专业的文化网站,展示文化魅力。二是在国道或省道乡镇入口处竖立大型的广告牌对文化品牌进行宣传。树立文化品牌形象,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如: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古陂席狮、犁狮”之乡——古陂镇,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主战场——油山等。三是积极组织参加市级以上各种大型文化赛事活动,宣传推介文化。
(五)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
文艺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艺繁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要紧跟时代,紧扣县情,积极推进体裁、题材、形式和表现手段的创新,围绕红色文化、脐橙文化、诚信文化等主题不断推出更多优秀作品。要打造精品剧目,每年举办一次全县性的专业文艺汇演或精品剧目展演活动;组织县内作家、书法家、美术家等文化人才发挥自身的优势,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继续开展好每年的“六县书法、美术、摄影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六)培育壮大文化队伍
文化要创特色,必须要有能创文化特色的人才。我们要研究制定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专业人才、经营人才。加大引进专业人才的力度,面向县内外开发和引进具有强劲商业活力的文化艺术人才;继续实行人才“走出去”战略,派员赴省市和发达地区跟班考察、学习交流;想方设法把在外地工作的文化人才请回来。要确保乡镇文化人才的配置,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置1—2名专业文化干部。
四、文化创特色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文化创特色”是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强县富民的重要思路,全局上下一定要高度重视,把文化创特色工作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来抓,把文化创特色成效作为检验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各单位要加强领导,精心布置,真抓实干,在系统上下形成浓厚的文化创特色工作氛围。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uckywen”为你整理了这篇市文化和旅游局年度总结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重点工作攻坚年”精神,围绕“一轴六区”、“九大禹城”重点任务,对照打造水韵禹城、书香禹城发展目标,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高点定位、勇于创新、真抓实干,整体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2020年以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情况
(一)城乡共建共享开辟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2020年,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再提升行动,夯实文化主阵地,增强文化软实力。
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对标达标提效能。在集精力、集资金、集政策于一体强力推动下,在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场所达标建设基础上,社会参与、重心下移,服务效能继续优化升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市直五馆高质量免费开放,文化馆、图书馆复审通过国家一级馆,服务质量实现大幅提升,智能听书机、盲文书籍、热水、无障碍通道、免费wifi、免费储物柜等服务设施日益健全。24小时城市书房免费对外开放。全市布局安放电子书借阅机8台。11个镇级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无线网络全覆盖,10处数字文化广场建成,新建5处文化舞台。村级342个社区(村)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休闲娱乐、教育引领等功能于一体,刚刚代表德州市接受省级考核验收,创造了送戏下乡的德州模式,近期,德州市文旅局将发文推广。
二是打造“书香禹城”城市品质。为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读书需求,实施政府与企业、社区多向合作,扎实推进全民阅读、书香禹城建设。1、打造“15分钟阅读圈”。投资70余万元,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1处,覆盖周边3所中学、2所小学、5个商业小区,辐射近4万人。在各乡镇和城市社区设立分馆,全部与图书馆联网,图书通借通还。第二批城市书房建设正在进行中,近期,将正式面向市民开放。2、举办多彩阅读活动。在全市开展图书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进军营“书香六进”,举办读书朗诵、图书捐赠、读书大王比赛等10余场,举办书香家庭、最美读书人、书香企业、书香机关评选活动8场。为全市3万名小学生,免费统一办理借阅卡,全面推广少儿阅读,纳入2020年全市20件为民实事。
三是城乡文化惠民供给转型创新。盘活文化资源,延伸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坚持“活动特色化、城乡一体化”全社会同参与、同创作、同分享的 “送、种、创、秀”公共文化惠民新模式。1、数字文化领先启动。在德州率先启动数字文化乐享工程,推进线上线下一体互动,扩大“送、种”文化平台。开办“耕耘讲艺”、图书推介、抗疫作品展、禹城红色历史展等线上线下文艺活动60余期。开设书法、声乐、民族舞、广场舞、乐器、剪纸等线上课程50余期,点击量6000余人次。“耕耘讲艺”成为全省文化馆系统的品牌活动之一。2、群众“创文化、秀文化”多样性。创新落实省文旅厅“五个大家”系列活动,带动全市群众参与文化、融入文化、创作文化,群众“创文化”“ 秀文化”热情高涨,20余个群众自创戏曲、舞蹈、歌曲、相声作品涌现。完成送戏下乡895场、公益电影放映6809场。组织完成第三届农民丰收节文化活动,连续十天乡镇专场,2000余人参与,“农民丰收戏”得到市委滕书记的批示肯定。开展“书香禹城”广场舞大赛活动,各镇街自下而上全动员,市文化馆辅导各乡镇广场舞大赛30余场次,广场舞大赛秀出了农民新时代的文化风貌。德州广场舞大赛实现“六连冠”,为德州唯一。3、优秀文艺创作涌现。开展文艺创作青蓝工程,创作战“疫”作品200余个,20余件作品被学习强国、大众日报等媒体采用。抗疫原创作品先后荣获省级一等奖,荣获德州市疫情防控文艺宣传工作先进集体。2人荣获第三届德州市“长河文艺奖”。
(二)文旅互促互进激发产业新活力
围绕文化旅游产业破题行动,着重在补短板上抓项目建设,在扩大消费上抓产品打造,在乡村旅游上抓示范培育,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一是扎实有力,项目建设生机勃发。建立全局上下抓项目、促发展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项目谋划、资金争取、招商引资等方面全面布局。1、在建项目5个:总投资2.5亿元新街口文化产业园项目已完成90%主体建设,招商签约50余家商户;总投资1.1亿元山东基石建材项目,车间主体工程完工,设备安装竣工,正在调试;投资2亿元红色文化果玩综合体项目,将红色文化与研学旅游相结合,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杰奥杰尔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年产300台升降机项目,落户高新区协同发展产业园D7号车间,已投产;济南槐勃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套激光雕刻机生产项目,落户高新区协同发展产业园A01号车间,正在进行设备采购。2、签约项目3个。创业商学院项目、众福智能机械设备项目、山东鹏森建材交通与住宅产业新材料项目。3、深度洽谈项目。甜蜜之城-文旅康养特色小镇项目、美丽乡村文化综合体、上古文化乐园项目、中国功能糖城高新技术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和施女湖风景区项目等多个项目正在深度洽谈中。
二是文旅联动,文旅产业乘势发展。以景区引领带动、产业融合互动、文旅全面联动的形式,主动挖掘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禹城文化旅游特色品牌。1、“红色游”。整合各类资源,做活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革命纪念馆为依托,先后开展亮化工程、改陈布展、红色记忆征集,纪念馆的红色文化更加浓郁,教育意义更加浓厚。以“发展生态旅游、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果玩田园综合体项目,集党史教育展厅、生态农业观光、四季果园采摘等功能一体,带动周边经济发展。2、乡村游。结合区位和经济优势,因地制宜打造30余处“一村一景”乡村游,6处乡村记忆游项目。各类农场采摘游、老物件记忆游、研学游、体验游,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3、工业游。以禹王、保龄宝、麦香园等极具禹城代表性的工业游精品线路为依托,体验禹城工业文化资源,感受禹城工业文明和工匠精神。现有省级工业游示范点6处,年吸引游客3万人次。投放引导资金10万元开展第四届“山东省文化惠民消费季”,组织开展第一届草根带货直播大赛,75家商家参与。
三是强化管控,文旅市场安全健康。争取文旅市场扶持资金,配备执法记录仪、执法车辆等执法装备。开展网吧、KTV、旅行社、印刷、营业性演出等150余家文旅市场主体规范化执法行动60余次,净化市场环境。公开24小时举报电话,加大社会监督。开展“护苗行动”、“扫黄打非”专项行动。
(三)遗产亦护亦用开启文化传承新局面
将文化遗产安全工作作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底蕴的重要抓手。一是坚持护起来、管起来,狠抓文物保护安全底线。从底线抓起,集中有限财力,着力推进文物保护“四有”工作。聘用6名文物保护员,持续保障馆藏文物和野外文物安全。完成窦冢遗址和小城子坡高唐故城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考古勘探工作,对后续遗址的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配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姚高东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开展2次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落实占地超过二万平的基建项目考古勘探告知。二是坚持留下来、“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2020年,抢抓省级非遗五年一评的机遇,集中攻坚,全力突破,申报大禹治水等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4项,不仅实现禹城省级非遗的零突破,而且实现德州各县市区数量最多,更重要的是为提速非遗主题创作、开启非遗生态区创建,奠定良好基础。非遗+文创产品“秤心如意”系列在全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金奖,德州唯一。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尽管各项工作取得一定进步,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文化投入相对滞后,文化服务精准化、多样化不足;文旅产业融合不全面,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文化人才专业队伍单一,队伍流动性大。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发展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工作节奏和时间节点,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推进文旅工作持续提升。
一是打造精准供需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数字文化平台,满足个性化、差异化文化需求,积极构建城乡文化一体化大格局。
二是打造“书香禹城”全民阅读。加快推进第二批城市书房工作。健全图书馆及分馆配套设施,不断提升阅读环境、不断提升阅读服务、不断提升阅读资源,不断提升阅读网络,让全民阅读无处不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活态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体现。如何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全方位加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文化战线工作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广大农村,非遗的保护传承要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相结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做到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农村文化礼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一)关于农村文化礼堂
农村文化礼堂,是指根据农村行政村人口规模、人员构成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设施规模,开发建设的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它可以利用既有的空间设施,如祠堂、旧校房,也可以根据规划新建、改建、扩建。主要设施包括文化礼堂、讲堂和文体活动场所。以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等“五有”为基本标准,按照“两堂五廊”,两堂即“礼堂、讲堂”,五廊指“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设计,可建成综合一体式,或者分散组合式。农村文化礼堂应成为集教育、娱乐、礼仪、非遗传承于一体的农村公共空间。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从设施建设向内容建设提升,从资源分割向资源整合提升,在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乡风文明、培育农民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重要载体,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农民精神家园,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2013年1月,李强代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将建设1000个农村文化礼堂列入了今年省政府十件实事之一。义乌市也计划通过5年的努力,在全市建成一批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等“三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非遗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近年来,政府部门通过开展非遗普查、开展非遗保护规划、抢救珍贵非遗文化、制定保护名录等措施,加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意义
(一)农村非遗为农村文化礼堂提升内涵、丰富内容
一是农村非遗丰富了农村文化礼堂的内涵。农村非遗含有许多精神、礼仪层面的文化内容,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能够传承下来的精神、礼仪方面的内容,肯定是文化精华所在,这不仅丰富且提升了礼堂的文化内涵。同时,农村文化礼堂也为非遗的良好研究、传承提供阵地保障。二是农村非遗为农村文化礼堂展示展览功能增添亮点,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展示平台。农村文化礼堂的展示展览是其中一个重要功能,通过挖掘历史,对村内的非遗、特色文化进行展示展陈,建立档案,也有助于对非遗的保护。如大陈镇的马畈村、赤岸镇雅端村对古时的农耕用具、纺织机等非遗工具进行展陈。三是农村非遗是农村文化礼堂重要活动载体,非遗的特点是活态的流变,如表演艺术、社会风俗、民俗文化等,非遗也大大丰富了农村文化礼堂的活动内容。农村文化礼堂也为非遗交流和传播的提供良好阵地和活动空间。非遗只有不断演练、传承,才能不断创新发展。
(二)农村非遗文化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升层次和魅力
通过农村文化礼堂这一平台,使非遗文化在农村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将大大提升农村文化的层次和魅力。(1)可以通过弘扬非遗文化,了解村史变迁、了解乡土文化,进而增强归属感,促进爱家、爱民族、爱国家的热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村落,历史究竟有多长,地域有多宽,有历史记载以来的人文现状、文化底蕴究竟有多深?我们常说难解乡音乡情、叶落归根的情怀,归根到底是我们对国家、民族、家乡的热爱,是对家乡文化的依恋,非物质文化遗产默默记录、承载和见证历史,它是我们历史文明的显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始性和真实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历史,保护历史就是保护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园。(2)可以通过弘扬非遗文化,使农村民间工艺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是古老越有价值,越是古老越是深奥、巧妙,技术性越强,工艺性越高。这些工艺技术性遗产,不仅令当代人长久地深思不解其术,而且有许多工艺仍然可以继续采用或者直接使用。对现代化的高难度现实,仍然具备着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使古代遗产为当代服务。(3)通过弘扬非遗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许多多的构思、设想、设计到制作都具备其美妙的观赏价值,美轮美奂,百看不厌。尤其是那些古代民乐和古代器乐的制作,不仅娱乐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人,今天的人们仍然能够享受到古风古韵、古色古香的艺术味道。
三、目前影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良好发展,农村非遗保护工作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领导重视,纳入了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制订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规划。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和考核奖励等措施,有力地推动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临安市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典型模式。但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许多地方仍然没有把农村非遗和农村文化礼堂有机结合,部分地方甚至把这两项工作截然分开,致使两者的作用都得不到发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农村文化的巨大乡土魅力得不到展现。
(一)重视不够,农村非遗保护工作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薄弱
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把这两者的建设和保护都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许多经过旧村改造的村,面貌全非,农村文化气息破坏全无。许多农村文化阵地被商业店铺所取代,一些祠堂、旧校址、老厂房多用于出租谋利,仅有的一点活动室就是老年活动室,农村文化得不到保护发展,非遗也逐渐失去生存的环境。
(二)结合不紧,农村文化阵地缺乏和农村文化生活单一问题并存
各类文化阵地都比较单一,宣传部门主打“乡风文明村”建设,文化部门搞的是文化示范村(特色文化示范基地)、体育部门弄的是小康体育示范村(社区),创建的门类众多,没有形成一个统领,同时面对农民群众越来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传统的基层文化阵地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化礼堂建设解决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管理杂乱,但相对薄弱的文化模式,还需要更多的创新、丰富;而另一方面,非遗没有很好的平台和载体来传承。
(三)资金不足,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文化礼堂建设缺少足够的投入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对于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来说,启动建设的资金就让人望而却步,更别说长期日常运行管理经费了。而对于非遗保护来说,由于农村文化的丢失,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经费更得不到保障。
(四)人气不旺,文化吸引人、凝聚人、教育人的作用没有难以施展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文化建设只注重娱乐、休闲,而对村民的道德教育有些忽略。从前,村里唱社戏、办庙会、闹社火,群众劳动之余享受著文化的滋润。如今,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大批进城务工,这些村落文化在农村得不到传承,传统民俗逐渐消亡,特别是一些非遗项目面临灭绝,新的民俗却没有形成。本土化程度不够,无法打造本土品牌。传承人日渐减少,出现“人亡艺息”现象。
(五)开发不力,没有很好地利用非遗和农村文化礼堂发展文化产业
一些村庄旧宗祠被长期闲置,文化礼堂建设却没有场地。如凭借农村良好的生态和乡土环境,利用文化礼堂和非遗项目,开发乡村旅游、开展特色产品。
四、今后积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用的建议
农村文化礼堂是非遗传承发扬的舞台,非遗是农村文化礼堂的灵魂,农村文化礼堂只有融入非遗才有生命力和独特性,而非遗需要依靠农村文化礼堂这一载体、平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一)强化意识,政府主导
(1)挖掘特点,突出亮点。各村在文化礼堂建设中,首先明确各自的文化主题,打特色文化品牌;其次在品牌、特色的选取上,要因地制宜,注意挖掘本村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力争一村一品,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一类是特色明显、单一的,确立主题可打非遗特色牌,比如:义乌市稠城街道下西陶村,根据村内曾有个婺剧站历史,确定了戏曲之乡为主题,成为独具特色的一大亮点。一类是历史上贤达人物较多,或者特色较多的,应该注重挖掘期间的关联性,找到共通点,确立本村的主题,如稠城街道下娄店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该村是骆宾王的后裔,而且史上村里还有参观过远征军的革命烈士,村里建有革命烈士墓碑,他们抓住骆宾王曾一腔爱国热情,从军边塞的历史,结合远征军忠于国家,远征救国的革命情怀,该村把爱国热情、红色革命两者结合,将忠勇孝义、开拓进取确定为礼堂建设的主题,并将这个主题融入到礼堂建设的每个细节,形成的特色鲜明。(2)强化政府主导意识和村级主体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制订工作目标和规划,强化措施。市文广新局、市文联等单位要充分发挥“文艺专家联百村”、文联志愿者等活动载体,积极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服务,丰富文化礼堂活动内容。努力打造村级、镇级文体交流平台,培育特色、精品,整合升级。农村文化礼堂的主体是农村,村两委高度重视是基础,村两委思想认识到不到位、直接关系着文化礼堂的运作发展,也是必影响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必须确定一位村干部分管负责文化礼堂工作,只有充分认识“文化礼堂”对推进新农村建设、非遗传承、农民素质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建好、管好、用好文化礼堂。(3)多形式、多渠道投入资金。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出台农村文化礼堂、非遗保护传承的财政扶助政策,给予一定经费保障,确保“有钱办事”。建立农村文化项目资助机制,对有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艺术形式,通过项目资金给予支持,激发农村文化创新活力。义乌市就出台了《义乌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意见》,部分镇街出台了相应的配套补助政策,最高达到1:1补助。同时,各村也要通过村级配套、民间集资等方式多渠道集资筹款。村级要树立节约办会、开源节流,坚持花小钱办好事、办大事的理念,让每分钱都能发挥出最有效价值。与此同时,提高非遗保护传承和农村文化礼堂结合紧密度,对于特色鲜明的,要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建设档次,走股份制开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4)加强工作交流,典型引路。组织各村之间开展各类文化交流,能进一步强化村民的认同感,还能凸显各村的文化特色。组织开展村、镇、市范围内的各类非遗比赛,如包清明果比赛、包粽子比赛、农民画比赛、戏曲演唱大赛等;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如各类球赛、排舞大赛、广场舞蹈大赛;各类农村书法、武术、绘画等艺术大赛;发动广大农民广泛参与,增加村民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带动基础薄弱的村挖掘自身特色文化,加强文化培训,逐步提高艺术水准,激励村民对特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升村农村文化礼堂的档次水平。(5)加强管理,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农村文化礼堂能够持续发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按照“建管同步”运行机制,健全市、镇街、村三级管理制度,完善奖惩机制,确保“有人办事”。市级层面建立考核办法,镇街制定管理办法,村级建立管理制度。镇街要建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活动档案,对各村文化礼堂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考核评价。村级要建立文化礼堂管理制度、活动安排,对全年活动进行周密细致安排,精心编排每月文化活动主题,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真正发挥作用。
(二)因地制宜,挖潜搞活
(1)立足本土。从设施层面说,我们在文化礼堂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地域资源,要积极收集整理史料,特别是非遗资源,用这些散落于民间的文化元素,整合资源,形成鲜明的村落文化,成为农民群众自我教育、陶冶情操的教材。在文化礼堂建设中,要坚持勤俭办事、因地制宜原则,利用原来祠堂公共空间,盘活动闲置资产。(2)结合嵌入。义乌外地人口多,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还要注意文化的多样性。在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重视文化的传播和接纳,积极引进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积极向上的外地先进文化进农村文化礼堂。譬如,周边村落文化、同根同族的外地同宗文化等,都可以成为农村文化的新亮点。(3)融入生活。生活与文化密不可分。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要把非遗作为切入点,把礼堂不仅建成农村文化空间,而且也是生活空间,成为集教育、娱乐、礼仪、非遗(民俗)传承于一体的农村公共空间,发挥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功能。如向红白喜事、入学礼、成人礼、新人礼外延,加强礼尚往来,重视道德教育,提升村民素质。
(三)培养人才,建好队伍
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实施“市―镇街―村”三级管理,相关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各镇街统筹推进,各村是管理主体,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及使用。农村的非遗保护传承亦是如此。要发挥非遗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作用,必须抓好:(1)文化礼堂管理员队伍。负责任、懂非遗的文化礼堂管理员是关键,他是联系村两委、组织活动者、参与者的桥梁和纽带。村里要挑选一位热爱宣传文化工作,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懂一些非遗传承、会使用礼堂设备,并且热心服务群众的专职文化礼堂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服务。(2)非遗传承人队伍。非遗包括各类民间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各种传统技艺等,多数靠口授和行为传承,必须以人为载体才能够传承下去。为此,一方面要对保护传承人,对其生存、生活提供保障,如养老、生活的补贴,许多具有独创性的技艺从以前的家传变为今后大众共享的资源,政府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补偿。要让非遗传承人走进文化礼堂,成为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甚至是组织者。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活动、交流等形式,加大传承人的培养,扩大传承范围,让更多的非遗走进农村文化礼堂。(3)文化骨干队伍。要组建一批善于组织活动的文体骨干队伍、挖掘一批非遗传承人、培训一批农村宣讲员队伍,通过发挥村内“草根艺术家”的作用,协助开展文化礼堂各项工作,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4)群众团体。充分发挥老年协会、团、妇等群众团体在文化礼堂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
(四)礼堂搭台,非遗唱戏
要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要求,以活动为支撑,一方面促进非遗传承,另一方面为农村文化礼堂注入“活力”,进一步提升文化礼堂的功能与定位,把它打造成传播现代文明、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要善于把思想引导与文化娱乐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农民价值观的转变。(1)要保持原汁原味、展现独特风味和魅力。非遗开发进入文化礼堂,要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活态化呈现,将其引入我们的生活,使人们从生活中强烈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常化、民间化、审美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的特性,原有表现形式,原始地点,尽量减少人为的雕琢和仿造,比如民间的习俗、民间节日、民间工艺等。 (2)要注重“思想性”与“娱乐性”的结合。农村文化礼堂注重精神、礼仪活动,不仅有家族祖训、村规民约、贤达人士、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的展陈,还有春节祈福迎新礼仪、婚礼、七岁开蒙礼、成人礼(即为冠礼)、重阳敬老礼仪等,这些礼仪活动,每项的活动开展都是非特质文化遗产的一次传承。这些礼仪活动与每个村每家每户、每个村民息息相关,要让这些精神引领、礼仪传承成为村民的一种自觉的需要,从而产生对村庄的归属感、荣辱感,凝聚人心,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引导每位村民主动投入到农村的发展建设上来。(3)要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开展活动。我国节日众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建党节、七夕、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除夕等等,如春节以迎新纳福为主题开展活动。迎龙灯是正月里最盛大的活动之一,人们通过迎灯,以示驱邪除瘟,祛灾祈福,祈求丰收、祈求平安。每个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来历、含义、特点以及相对应的文化活动,特别是传统的节日,都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节日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更能引起村民的共鸣,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围绕这些节日主题,开展各类与之相应的活动,让非遗在农村文化礼堂中发光出彩。
(五)合理开发,反哺文化
要将非遗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所打包成一个整体项目,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文化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结合,也使非遗在开发中加强保护,在利用中加快发展。要加快传统表演艺术和传统民俗活动的开发,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旅游。要充分利用民间文化艺术,以歌舞表演、精品展览、精艺体验、饮食文化等为看点,开发出能吸引旅游观光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出新的文化旅游品牌。通过产业化所得资金再投入文化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五、结束语
【关键词】 四川;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政策建议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四川“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一定要把握好实施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积极挖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潜力,以新的理念、方法、举措以及全新的格局,推动特色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川巴蜀文化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是我国唯一一个同时具有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省份,也是多民族聚集区,民族文化特色浓郁:川西神秘的金沙、三星堆、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三州地区遍地宝藏,像甘孜的“康定情歌”、凉山的“中国彝族文化”等。国家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腹心范围也在四川。显而易见,四川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优势。
一、“十三五”时期四川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1、居民消费需求转变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居民家庭的消费由原来的生存型向现在的发展型、品质型和享受型转变,消费类型也从过去明显的模仿性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据西南财经大学的2015年第三季度“四川消费者信心指数”显示,三季度四川消费者信心指数略升。近年来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保障条件的改善,将为四川文化消费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政策叠加效应明显
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出台,2014年7月,四川制定出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4―2020年)》等一整套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了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
3、文化融合趋势向好
特色文化产业与一二三产业密切相关,融合了消费品工业、信息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建筑业、体育产业、农业等各领域,将为其他行业升级改造提供动力,并不断融合成新的产业形态。特别是“文化+”与“互联网+”共生发展,能够进一步弥补“互联网+”技术层面融合带来的缺陷。
4、互联互通条件改善
特色文化产业的“跨区域”互动发展,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目前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和空间布局特点,能有效解决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问题,同时也与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相一致。特色文化产业将缓解成都在全省经济版图中一城独大的不协调问题,也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四川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思考
1、以新的理念,指导特色文化资源科学转化
四川文化资源转化总体能力不强,特色资源转化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科技化水平不高,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不强,优势文化产品生产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十三五”时期,四川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文化资源科学利用和有效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品支撑。各地要努力探索文化资源有效转化途径,比如成都市围绕建设“世界田园城市”,大力推进文化产业聚集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创建文化创意产业标杆城市;广元市可以大力推动三国文化、红色文化、蜀道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2、以新的方法,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一是发挥市场配置特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好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国有文化企业中已经完成转企改制的,应该进一步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采取多种途径盘活国有文化资产,运用好市场化的供给需求机制和投入产出机制,提高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转化水平,加快培育和壮大国有文化骨干企业。
二是依托产业园区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引导文化产业园区与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结合,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产业聚集发展格局。“十三五”时期,应围绕成德绵文创产业核心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使之成为文化资源转化的重要平台。
三是利用创意转化特色文化资源。探索设立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基地,以创意槭侄危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潜在优势,开发独特的创意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提高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四川艺术节、全省少数民族艺术节、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凉山国际火把节、绵竹年画节、成都大庙会等会展节庆资源的创意开发水平,不断推出文化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系列文化产品,增强节庆文化活动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是发展多元化的特色文化产业资本。吸引鼓励国内各种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以合资、独资、联营、参股、合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特色文化产品生产经营。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私募基金、公募基金、文化产权交易等各种形式,推动文化资本市场汇聚。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招商政策,多方面吸引利用各类社会资本,加快构建文化资源整合、转化、汇聚、转换的良好格局。
一、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宣传工作形式
对县级文化部门来说,充分发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以境内丰富的“民俗文化、虞姬文化、花卉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依托,使主题教育浓墨重彩,文化建设有声有色。
(一)城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2010年以来,以虞姬生态园和市民广场为主阵地,组织了“欢乐广场”、送电影进社区等系列文化活动350多次,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以“沭阳人写、沭阳人唱、写沭阳人、唱沭阳事”为主题的“花乡歌会”至今已举办7届,成为靓丽的群众文化品牌。
(二)学校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沭阳县东关小学“长荣少儿京剧团”4次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和平杯”京剧票友大赛,分获金银铜奖,先后荣获第二届深圳少儿艺术节金奖和2次央视少儿春晚节目金奖,参加了省委团拜会、省梅花节等大型文艺演出,央视戏曲频道“过把瘾”栏目专门为该团录制了专场晚会;积极开展“淮海戏进校园”活动,城区各学校已将淮海戏纳入学校教学内容。
(三)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大力实施“三下乡”和“文化三送”工程,各乡镇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文化站小戏台等阵地,组织演出小戏、小品演出,群众还自发成立了“六塘春”民间艺术团等5个农民业余剧团,累计演出190余场,推动了农村自办文化的发展。
(四)重磅打造民俗文化
沭阳县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财政预算,拨付专款用于非遗项目的调查,珍贵资料实物汇集,队伍培训和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将建成《工鼓锣传习所》、《剪纸传习所》等,重点打造《虞姬传说》传习所。工鼓锣传习所已完成室内效果图设计工作,准备开工建设,《虞姬传说》传习所完成了改造方案,正在收集虞姬传说的相关资料。
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深化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内涵
(一)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立足点
为唱响科学发展主旋律,沭阳县文化激发建设斗志为主题,结合和谐文化、民间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积极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打造虞姬文化品牌,着力唱红花卉、民俗、生态文化。重点打造“中国沭阳花木节”和“沭阳虞姬文化节”、“沭阳生态旅游节”等,把特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生动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助推沭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以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为重要载体
沭阳坚持在抓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等传统内容的基础上,把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与政治性、思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组织当地文学爱好者开展主题征文活动等,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创作平台。将艺术的舞台设在了社区街头、文化搬进了村社文化大院,为广大群众送上了一份份宝贵的精神食粮;把“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多下乡”,为基层群众“送理论、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送法律”。
(三)以创新机制、推动发展作为突破口
机制创新是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发展的活水源泉。在这方面沭阳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成功的的实践。活动年年有不同的主题、内容和形式,实行城乡联动、片区组合、行业地区互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活动方式,将舞台艺术、街头文艺、广场文化、农家大院文化、场馆展演、电影、电视、广播、传媒等各种文化手段综合运用,串起熠熠生辉的“沭阳文化”珠玑,形成一条魅力四射的文化活动链。2012年春节前后,沭阳文化吸引新华社、半月谈等媒体记者的眼球,基层文化活动被争相报道。
三、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增强基层文化宣传工作实效
实效性是宣传思想工作的生命力所在。近年来,沭阳本土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利用和整合,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服务基层的实践中探索,在改进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有力提升了沭阳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媒体多次对沭阳文化活动进行专题宣传推介“虞姬文化、花卉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成为沭阳对外宣传日益响亮的四张“名片”。特色文化的大力宣传,对外树立了形象,打造了品牌,营造了氛围;对内进一步突出了中心,凝聚了力量,鼓舞了士气,坚定了信心,有效引导和激励广大文化界人士积极投身建设主战场。
(二)结成了丰硕的本土精神文化产品
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为繁荣沭阳文化阵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挖掘和弘扬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剧目生产,每年都设立了50万元文艺创作基金,采取专项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扶持剧目创作,由我县作者创作的淮海戏《月牙楼》、《牡丹情》、《孙明芝》,小戏小品“人情债”、“姑嫂剪花”、“两把刀”等多次在省内获奖,《孙明芝》还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少儿舞蹈“海那边”荣获了省“五星”工程奖。县淮海剧团《金水河》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也培养造就了一批文艺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