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脱口演讲的技巧范文

脱口演讲的技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脱口演讲的技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脱口演讲的技巧

篇1

第一宗罪:选手多为小众群体

《超级演说家》是中国首档原创新锐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提出的口号是“挑选中国最会说话的人”,而它的参与选手却多为小众群体,比如残疾人、中性人、“超女”六强、投资银行董事会主席……他们大多经历坎坷,经历过人生低谷的摸爬滚打之后振作起来改写人生。这些人的故事拿出来与观众分享,确实能传递正能量,发人深思、给人鼓舞,同时也正好契合安徽卫视的宣传口号“爱传万家”。但是,难道只有命运坎坷的人才能成为演说家吗?

这类群体有自己特殊的经历可与观众分享,并且在短时间内会显得比较吸引眼球,但他们把自己异于常人的故事与人分享殆尽以后还能够在各类话题上侃侃而谈吗?所谓演说家,应该擅长各种类型的主题;能够吸引和打动各类群体;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演说技巧以及自如支配其语言和非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宗罪:导师缺乏专业指导

中国选秀节目中导师这一角色的出现,发端于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此后,各类导师频频出现于选秀节目中。导师,一般意义上理解为能够在专业领域给人以指导的学者。但乐嘉、鲁豫、李咏、林志颖这四个《超级演说家》的导师,却缺乏在演讲专业领域对选手的指导。他们的关注焦点多放在选手的生活、情感、人生经历、性格塑造等方面,甚至有些“八卦”的方面。而对演讲稿内容的设置、语言表达的语气、节奏、重音、停连等这些演讲的要素,却很少提及。

细看这四个导师,是由三个主持人和一个艺人组成,虽然他们都从事着与语言相关的工作,却不是演讲方面的专家。他们关注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较为狭窄的方面,比如,鲁豫关心的是选手的真情实感、乐嘉关心的是选手的个人性格塑造、李咏关心的是选手的普通话是否标准,而林志颖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关心什么。试问:这样的导师能够挑选并指导出好的选手吗?

第三宗罪:将演讲等同于脱口

在《超级演说家》的第一赛程,选手演讲的内容多为幽默搞笑的段子,大体结构及演讲方式多为脱口秀形式,但脱口秀就是演讲吗?不,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演讲,指通过讲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交际活动,而脱口秀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该节目却将两者混为一谈,着实是一种错误的引导。节目组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进入到第二赛程时减少了搞笑的成分,但这又催生出了前半段搞笑、后半段泪崩的“焊接”出来的畸形演讲形式。

同时,选手们演讲时的表演成分过多,也是该节目的一大问题,而这同样也与选手们的职业和经历有关。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曾经和正在演艺圈打拼的艺人,是一些选秀节目的常客,比如大王、刘宇光、史峰等,这些人的背景直接导致他们不会演讲只会表演。所以,这些选手所展示出来的演讲,更接近于单人话剧的形式,唱歌、跳舞、特殊音效频频出现,有舍本逐末之嫌。

第四宗罪:选手演说题材较为单一

初赛阶段的演讲稿是选手自备,其内容多为自我介绍,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由于人人经历不同,所以看起来有百花齐放的感觉。但是到了第二阶段,虽然赛制是现场选题,并由导师点名对战,但在选题多样的情况下,选手演讲的内容贫乏和单一。

首先,有不少选手演讲的内容与主题相去甚远,明显有用备好的内容迎合题目之感。大多数选题都被选手诠释为与父母亲的关系,如《亲密的敌人》、《一封信》、《他们怎么就不明白》等。2013年10月10日播出的那期节目,全部选手都是在讲父爱母爱。

其次,多数选手的演讲结构雷同:前三分之二幽默搞笑,后三分之一陡然转为煽情催泪,不知是否都经由同一“幕后高手”指点。

第五宗罪:部分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近两年来真人秀节目“导师制”大热,本来这种形式是一种创新和丰富,学员可以在节目中拜师学艺,观众也可学一些知识。《超级演说家》的选手们在分组之后,每个导师都对6名学员进行培训,然后再参加下一阶段的比赛,可以说此环节正是导师制比赛的亮点之一。但这四个导师对学员们的指导实在令人失望,几乎看不到他们的专业指导,而只使用了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表演形式,生拉硬拽地对学员进行一些莫名其妙的训练。如林志颖队赛车、李咏队骑马、乐嘉队爬山、鲁豫队请选手到《鲁豫有约》录制现场进行所谓的解放天性训练,笔者实在不明白这些训练到底对演说有什么益处。当然他们在节目中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骑马和赛车的节奏就是演讲的节奏,掌握好了就能在演讲中游刃有余。导师制的比赛形式沦为“鸡肋”,如果说疏于指导是导师本身的问题,那么本环节的欠缺着实是编导组的失误。

第六宗罪:赛制设置缺乏创新

除了部分环节的形式感太强外,《超级演说家》节目的赛制设置也存在着硬伤。

首先,演讲不同于唱歌跳舞,后者需要厚积薄发,而前者既有积累也有即兴,而且即兴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并不是选手将一些准备好的稿件完美地表演出来即是演说家了,而更多地应该随机抽题现场发挥。恰恰该节目的赛制并不适于演讲者的选拔,虽然第二赛程的比赛看似是现场选题,但其内容是选手们早已准备好的,只是在迎合选题的时候稍作调整。如2013年9月19日,选手崔永平的比赛内容同时在他的场外训练中出现,这也正印证了笔者的猜想。然而到了第三赛程,又回到了自备稿件的阶段,虽有短短的加试环节,但也无法展示出选手的即兴演讲和对不同题材的把握能力。

其次,导师在各环节中的失职,致使导师制形同虚设。其实《超级演说家》并不一定要用这种哗众取宠的赛制。如2013年10月10日播出的整期节目,只有三位选手的三个演讲,其他时间都用在了导师和选手的聊天上,这样效果并不好。

第七宗罪:煽情环节过于生硬

在《超级演说家》节目中,不论是导师还是选手,都太爱掉眼泪了。尤其是到了比赛的后期,只要选手一上场,无论说什么,导师都会眼含热泪,选手也经常有些飙泪、下跪等夸张行为。如果这些眼泪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倒无可厚非,但有些煽情环节实在过于生硬。如2013年9月12日播出的淘汰赛第二场,导师乐嘉情绪完全失控,泪点之低着实让观众摸不着头脑。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70-01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颇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学资源相对较少,教学环境比较封闭,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学的难点。近两年来,“脱口秀”节目日益盛行,学生们也总是喜欢模仿电视中的“脱口秀”主持人的摸样。笔者尝试在平时的教学中用“脱口秀”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脱口秀”训练的第一步就是积极心态的训练。良好的心态是表达的基础。而农村小学的孩子因为环境、家庭等原因,普遍存在胆小害羞,不善与人交流的缺点,即使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也是脸红声音小。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根据“脱口秀”的训练技巧,首先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

笔者要求学生每天清晨至少默念十遍:“今天我一定要最大声地说话,我一定要和同学愉快地交流,我要放松地大笑。”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长期的训练下,很多学生都变得比以前开朗、自信了。班里有个小男孩,因为爸爸妈妈长期在外地工作,从小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看到陌生人就不会说话。笔者了解情况后,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他聊聊家常,不断鼓励他按照自我暗示法进行练习,并且让他爷爷奶奶督促。两个学期过后,他有了明显的改观,课堂上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声音也比较响亮了,课后也能和同学做游戏了。

二、口才训练

口才训练是“脱口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此,笔者根据“脱口秀”的训练方式,采取了“五”字训练法。

(一)每天至少与五个人有意识地交流。鼓励学生在每天放学途中,碰到熟悉的老师、同学或邻居,能主动热情地交流,即使是不太熟悉的清洁工阿姨或者车上的司机,也要大方地问好。回家以后,主动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讲给家里人听,最好能做到有条有理。笔者还主动联系家长,希望他们能有耐心地听孩子的讲解,并对孩子的讲解给予合适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每天大声朗诵课文至少五分钟。小学的课文大多图文并茂,文字优美,内容抒情,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诵读。但是,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布置孩子在早读课上朗读背诵,学生却毫无语感地进行着所谓的朗读与背诵。这样的诵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此,笔者利用每天的早读课,和孩子一起朗读,比赛谁读得有感情,谁能读出文章的韵味。孩子在激励下,大都读得声情并茂。

(三)每天进行一次五分钟的演讲。演讲是一种口语表达艺术,它不仅要求演讲者的声音清晰、准确,而且要求语言流畅自然,婉转甜美,以充分显示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语言魅力。笔者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名家的精彩演讲,从声音的清晰度到多样性,从思维的准确性到逻辑性,从演讲者的表情到仪态,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笔者鼓励学生每天在镜子前进行一次五分钟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写的,也可以是网上摘抄后修改的,让他们注意观察自己的表情和手势,并让家长给孩子打分。每节语文课前,请一位学生上台演讲,请其他学生当评委,给予适当的点评。还可以进行班级评选,一周评选一位“演说之星”,一学期评选一位“小小演说家”。

三、辅助训练

(一)坚持每天进行课外阅读。要想让学生形成丰富的知识体系,就必须培养他们坚持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二)训练学生直面他人的目光,培养自信。告诉学生当别人投来羡慕的眼光时,就当做一种鼓励;当别人投来不屑的眼光时,就当做一种鞭策。

篇3

关键词:美国大学;毕业演讲;言语幽默

演讲是一种高效的传播方式,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小到课堂上的PPT展示,大到政治竞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演讲的艺术性。高水平的演讲往往极具魅力和说服力,并且能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在美国的大学毕业演讲中,演讲者常常使用灵活丰富的语调和语气,使用多样化的句式以及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劝说功能,以及酬应功能。本文发现,大多数演讲者都能从校园文化入手,灵活使用幽默,从而与听众进行良好的互动。因此,言语幽默是毕业演讲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本文的研究主题。

一、美国大学毕业演讲

(1)毕业演讲的特征

演讲不是个体的行为,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同时又与客观事实相符合,具有现实性。演讲与其他的口语表现形式不一样,它以一种创造性的样貌出现在大众面前,同时它是发生在一定时间里的活动,一般需要各方面提前准备并且组织配合,因此它又具有创造性和时效性。在演讲中,演讲者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演讲的语言要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有针对性、条理性。由于听众有年龄、文化程度、等差别,演讲需要根据实际听众情况进行语言的调整[1]。演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主要来自于演讲者本身,其风趣的语言、恰当的修辞、独到的见解、鲜明的观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都能够吸引听众,从而触动听众。

校园毕业演讲主要针对学生,具体来说,是毕业生,这是学生在母校的最后一节课程。与其他的演讲一样,校园毕业演讲需要演讲者精心准备演讲稿,注意演讲的语言。在演讲中,需要有丰富的词汇,要使用多样的句式,灵活运用演讲的语气、语态和各种修辞手法。其中,长句和书面语是校园毕业演讲的主要特征,但为了增强演讲的感染力,一般书面语与非书面语要灵活结合,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在美国校园毕业演讲中,长句子的运用是普遍的,其具有高度概括性,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使听众能够对这一话题拥有综合的认识。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霍华德大学2016年的毕业演讲上所说:theycreatedthis universitywithavision--avisionofuplift;avisionforanAmericawhereourfates wouldbe determined not by our race, gender, religion or creed, but where we would be free in every sense―to pursue our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dreams.

(2)毕业演讲的功能

毕业演讲具有劝说的功能,通过演讲者的劝说,希望能对毕业生予以启迪,并且在以后的社会活动中可以将美好诉求付诸于实践。这种劝说需要与听众达成共鸣,可以引经据典,也可以述说自己的真实经历。美国前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唐纳德,曾经受邀在美国一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演讲,他通过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创业的初衷以及困境,勉励年轻人要有勇气,有激情,要珍惜今天的时光,要不断追求真诚、善良和美德[2]。他在演讲中使用比较、举例以及引用等各种表现形式,向听众们传达了自己演讲的意图,劝说年轻人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充实自己。并且在演讲的最后,他诚恳地告诉年轻人,生活中的成就只是一段路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地。在演讲中,唐纳德充分把握了学生听众们的心理过程,语言诚恳亲切,又不失幽默的风度,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充实演讲的内容,语言不会显得空洞乏味,给予学生趣味性的同时,也带给他们人生的启示。毕业演讲同时也有酬应功能,它是通过语言的表达,进而对听众产生影响。语言的功能有很多,比如传递信息、表达指示、酬应等。简单来说,这种功能主要是维持某一社会团体内部的联系。在与人的交往中,语言十分重要,能够说一些使别人愉悦的话可以保持良好的关系,留下良好的印象,避免引起过度的争论[3]。酬应语言可以起到相互安抚的作用。酬应功能是公共演讲的主要特征之一,包括校园毕业演讲。在美国校园毕业演讲中,酬应功能是最突出的,可以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这种功能的表现形式也是比较多的,言语幽默是其中重要的形式之一。

二、美国大学毕业演讲中的言语幽默

(1)幽默

幽默一词来源于西方,在西方发展历史悠久,它主要是通过文字、语言或者行为,来逗人发笑或者消遣娱乐。在生活中,幽默是常见的现象,这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艺术。幽默有主动和被动、有意和无意、攻击性和非攻击性、言语和非言语之分。幽默的内容十分广泛,尤其在西方社会,根据功能和修辞手法的不同,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幽默。其中,言语幽默是积极的语言交际艺术,通过打破惯例,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形式,让听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有所启示。

(2)言语幽默在毕业演讲中的应用

在美国大学毕业演讲中,言语幽默是普遍的特点。幽默的语言通俗易懂,而且给听众带来新鲜的体验,能够轻松地吸引听众的注意。毕业演讲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传达信息和观点,给学生以指引,启发学生能够更好地生活和学习[4]。因此演讲者在选择幽默材料时以通俗易懂为标准,同时能够清楚表达演讲的主要观点,容易与听众形成共鸣,达到良好的演讲效果。毕业演讲中的言语幽默是一种技巧,好的演讲者能够自然拿捏,准确说中学生们的心思,同时能够让学生有所启发。言语幽默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而是对于演讲主题有辅助的作用,任何的表达方式都是为了演讲的主题服务的,与主题紧密相连,才能保持听众理解的连贯性,并且更能够被带入演讲的氛围中。

除了在毕业演讲中言语幽默的使用,为了表现良好的幽默效果,演讲者常常要配合相应的语音语调。全方位的配合能够充分表达演讲者的感情,对某一观点的态度,使学生听众有更清晰的认识。语音语调可以说是言语幽默的精髓,通过不同的语音语调差别,能够使演讲更加生动形象,达到最佳的幽默效果。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曾经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提到全球经济化的问题,他通过模拟两个女人的声音,进行吵架,以不同的语调再加上自己的原音表达各国的态度[5]。学生们通过他绘声绘色的演讲,了解了对立双方的心理活动,能够以客观的态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并且明确地了解了演讲者的观点和态度。

表情也是幽默的一部分,它与幽默的语言相互配合,从而展示出良好的幽默效果。人的面部表情灵活生动,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各种情感,并且通过面部表情能够对听众产生影响。面部表情与演讲者的观点相联系,听众能够通过演讲者的面部表情进行判断,实现良好的沟通。单纯的语言可能无法吸引听众,并且容易让听众产生茫然的心理,通过幽默的表情,可以向听众传达有效的信息,加深言语的幽默效果。

三、结语

演讲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和传达信息的形式,校园毕业典礼中演讲也是不可或缺的校园文化之,它是毕业生在母校经历的最后一次大型活动,也会是最难忘的“一课”。美国大学毕业演讲注重言语的幽默,因为良好的幽默技巧能够拉近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演讲更加通俗易懂,激发听众的兴趣,带动听众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毕业演讲中的幽默,可同时使这些学生听众有所启发和思考,在未来进入社会时能够铭记母校的教诲与期望,向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晶晶.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美国校园毕业演讲中的言语幽默[D].厦门大学,2013.

[2]白璐.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演讲辞的人际功能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 2015.

[3]付颖杰.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嘉宾演讲内容分析[J].科学中国人, 2015(10X):142-143.

篇4

职场太无聊,要创“中式脱口秀”

2011年,王从加拿大回国,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做财务管理。作为一名海归,有一阵子,王对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是很习惯。比如说国内年轻白领的业余生活,除了K歌就是打麻将,无聊透顶。他喜欢在工作中开开玩笑,在国外的职场文化中,这是有创造力和幽默感的表现,但在国内,很多人就开不起这个玩笑,甚至觉得王很怪、很好笑。

王并不觉得“怪”是个贬义词。在和朋友商量之后,一个并不成熟的计划开始酝酿。他想到的是脱口秀,国外叫stand-up comedy秀场,即“站着的喜剧”,实际上是原创艺术发源地。一些好莱坞喜剧片演员,在出名前就是搞stand-up comedy的。20n年底,王决定组织一支兼职的脱口秀表演团队,起名为“笑道文化”。

王调查了上海的脱口秀市场后发现:当时上海有4家脱口秀俱乐部,但演员和观众绝大多数是外国人,他们的表演,每场有300多个观众,票价在300元人民币左右。不过笑话是有区域性的,一个笑话在国外好笑,在中国可能不好笑,而且外国的演员不会说中国段子,也没有为中国观众服务的观念。王决定要做中文的段子,并开始物色伙伴。

王煲在北外滩朋友开的一个酒吧里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演出。他没有经验,也没有名气,讲得还不专业,好在讲的都是职场上的身边事,泡吧的白领观众比较赏脸,都卖力地鼓掌。接下来就比较随意,王煲问台下的观众:“有没有愿意讲笑话的,可以上来说。”这个Open M1c环节就是后来“笑道”选拔“笑匠”(笑匠,即从事喜剧的表演者)新秀的方式。

袁雪就是在这次活动上与王焚相识的,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风司的高级白领,年收入45万元。王焚话音刚落,袁雪主动上台说了个笑话,随着了解的加深,他很快被吸收为“笑道”的业余脱口秀演员。

讲笑话的人,请来这里集合

陈适,是一家著名汽车公司的采购工程师,也是一位“网络红人”。2012年10月,一直被同事和朋友们认为善于冷幽默的陈适用手机录制了一段模仿各种口音英语讲笑话的视频上传到视频网站,没想到一个星期点击量就达50万次。

一次,偶然听说了“笑道脱口秀”的陈适在微博上找到并@了王,附上自己视频的地址,写了三个字“求入伙”。很快,王焚回过来三个字:“求见面。”

陈适当天回家开心地告诉妻子:“这回可找到组织了。”在集体创作讨论中,陈适的确有一种“找到组织”的归属感,除了每月一两次的演出外,“笑道”还举办“笑道课堂”的免费活动,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与其说这里教你如何使人发笑,不如说是教会大家如何做一个从容大方、讨人喜欢、不紧张的人――要是还有点幽默感就更好了。

陈适从大学就喜欢脱口秀,不过他从没在台上参加过文艺演出,也没受过任何舞台表演的训练,说笑话的技巧和段子的打磨,都得靠一次次演出慢慢训练。他平时工作比较忙,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有10~12个小时,而且强度很大。不过他自嘲已经习惯了,就利用小块小块的时间,比如很多段子都是在地铁上写的。在台上表演的过程中,他不断摸索着经验,一个段子今天讲,听众反响很好,明天讲,可能没人笑。要把一件事讲得让人能笑出来,是很不容易的。

陈适平时喜欢和他的创意导师袁雪一起切磋。袁雪格外看重段子的原创性,他不抄网络段子,而是到生活中找素材。为了写一个相亲的新段子,他去了人民公园相亲角好几次,“奇遇”多多。于是陈适也开始从身边的客户身上找段子。

袁雪告诉陈适,说笑话对自己的风投工作也有帮助。“笑道”团队的共识是:不嘲笑弱势群体,尽可能调侃自己。说笑话的人,心理需要非常强大,在台上越不自信,台下越不笑;遇到不笑的情况,怎么调整好,这就需心理和技巧的锻炼。袁雪说:“我工作当中跟客户做演示、演讲,这些技巧会用在舞台上,而在舞台上的技巧,我也会用到和客户交流当中去。”

随着“笑道”演出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有幽默天分的人从观众中被吸收到这个团队。他们中有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采购经理、创司金领、IT男、金融从业者、外教……这些听起来更像是高级白领俱乐部成员的人,一旦聚集在“笑道喜剧脱口秀”的招牌下,被日常工作遮蔽的搞笑天分就马上复苏,变身舞台上的搞笑高手。

观众也大多是年轻白领,他们并不在乎笑匠非科班出身,因为笑匠们说的都是白领身边的事情,不像一些专业的演员,说的都是网络笑话。“笑道”的演出基本上是从晚上8点到10点半,七位表演者轮流讲笑话,像一场白领狂欢,台下的是草根,台上的也是草根。那些职场白领最为熟悉的老板与员工的对话、劳资争议的笑料成为台上台下精神沟通的密码,台上一说,台下都懂。王对“笑道”风格定位也很清晰:“我们和郭德纲、周立波没竞争,大家的目标观众群不一样。”

搭个平台去创业

除了演员,“笑道”的幕后运营团队也集中了各路精英。现于基金公司工作的陈西娅负责门票、场地合作、演出安排、现场布置等一系列运营事务。出生于1983年的陆佳纯,是团队里的财务总监。这位从美国伯克利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的年轻人,不仅负责团队的财务,还用自己的统计学知识设计了一份非常专业的评分表,每位演员演出后,都请观众马上打分。

每一场演出,陆佳纯会对观众人数、表演流畅度、笑点次数乃至环境因素、食物、空气打分,最后计算出一个“笑指数”。大家就根据这个指数,调整自己下一场的表演。

“笑道”成员普遍认为,让人舒服、自然、发自内心地笑绝不是一件靠插科打诨随便就能做到的事。因此,他们在工作之余就一起磨练“笑功”,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拥有各自狂热的粉丝。在这个以80后为主体的团队里,90后的许豪杰从样貌到言行都有些与其他人“格格不入”。作为专拍童模的独立摄影师,他在“笑道”的舞台上更具个性:语速快,手势幅度大,言辞大胆,混杂了愤青、时事批判、自嘲和怪诞的逻辑。高峥,医学博士,他的表演风格深受黄西的影响,用外国人的视角来讲文化差异的段子。史炎,新东方的培训老师,大学毕业这么多年,校园情结还是比较严重,自创了校园民谣风脱口秀。2013年5月在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他举办了长达1个半小时的《我的肆水年华》专场秀,80%谈高校,20%谈对青春的理解,几段民谣穿插其中,制造氛围和节奏,文艺范十足……

篇5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阳光开朗大大方方,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孩子的发展状态,不是跟着父母的期待走的,而是受制于其特定的遗传基础和成长环境,总有些孩子,当众表演对他们而言是一件让人发憷的事儿,需要家长坦然接纳,耐心引导。

不强求,接纳自有力量

如果孩子生来是内敛的气质类型,那么让他当众表演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他的优势不在这方面。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先天气质,一味要求他们像多血质的孩子那般活跃或“自来熟”,其实是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尊重。

如果孩子像甜甜那样,家长的理解与宽容非常重要,家长过不了自己的“面子关”,软硬兼施一味逼孩子上台,而孩子又自感不能胜任的时候,只会心生自卑,更缺乏独立面对的力量,当然也就更难克服怯场心理。反过来,如果家长能够从内心里接纳孩子,允许他如其所是,甚至告诉他“勇气是需要慢慢积累的,爸爸妈妈愿意陪你经历这个过程”,则孩子就能感觉到父母的情感支持,不再有“如果表演不好爸爸妈妈会不开心”的压力,就可能缓解怯场情绪。

我在教养女儿的过程中,对此深有体会。女儿属于偏内敛的性格,特别害怕人多的场合。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看到来听公开课的家长都能吓哭,自然,让她当众表演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我从没因此责怪她。因为我的宽容和理解,随着年龄渐长,女儿变得越来越大方,幼儿园毕业典礼的时候,她上台表演白雪公主的话剧角色,整个过程都很自然。上小学后,先后两次主动竞选小队长和中队长。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向好的愿望,即使家长不催逼,他们也会从内心里渴望有当众表演的勇气,但家长如果对这件事表现得比较焦虑,反而可能打乱他们的成长节奏。坦然接纳,就是最好的支持力量。

用绘本,应对怯场

接纳孩子容易怯场的状态不等于放弃任何引导,事实上,如果家长能摸索出适合孩子的引导方式,效果总会让人惊喜。

我在引导女儿逐步摆脱怯场的过程中,对于绘本的力量深有体会,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舞台怕不怕》。故事讲的是小熊妹妹总是害怕登台表演,小熊哥哥则很外向,在人前表演起来游刃有余,有一次他们在同一台剧里表演角色,小熊妹妹因为害怕上台出丑,每天在家里刻苦排练,小熊哥哥则不当回事,结果到了比赛那天,小熊妹妹因为准备充分很完美地表演了自己的角色,小熊哥哥则因为太大意忘记了台词,当众出丑。女儿听完这个故事后,在我的提醒下,认识到事先认真准备可以熟能生巧,甚至可以让表演“自动化”,到了台上自然就不那么紧张了。我也趁机跟她分享了自己从害怕当众讲话,到渐渐能当着很多人的面做讲座的经历,并告诉她,临上台表演或演讲,有点紧张是很正常的,即使是大演讲家,也会紧张,适度的紧张能帮你调动更多的头脑资源,发挥出尽可能高的水平,如果不习惯这种紧张心理,也可以想办法缓解一下,妈妈缓解紧张的秘诀也是跟小熊妹妹一样,就是事先反复准备、排练,这样到了台上,自然就脱口而出,小家伙听了很受启发。

情景模拟,循序渐进帮孩子

一般来说,人前再怯场的孩子,在家里表演还是很放得开的,家长可以通过在家情景模拟帮孩子锻炼勇气:

1.约定一个“家庭表演日”,可以每周1-2次,也可以每月1-2次。表演日那天,可以是孩子的专场,也可以全家人轮流表演,但无论何种形式,具体的程序安排最好都接近真实场景,比如,有主持人,有开场白等,这样可以帮孩子更好地熟悉真实的舞台表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