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形势分析方法范文

经济形势分析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形势分析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形势分析方法

篇1

关键词: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思路方法

中图分类号:TL75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

环境与经济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因素,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后,面是协调发展,互为促进。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指标间也互相联系,并存在一定客观规律。经济形势很大程度上自接体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环保工作也只有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才能体现环保参与宏观决策、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就揭示了环境质量与收入间的倒U字型关系,说明了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科学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对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随着环保部门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综合管理职能日益凸显,参与政府宏观决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是在一定时期和区域范围内,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结合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以规划目标、统计数据和监测数据为依据,运用统计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发展趋势预测提出相关对策和措施。

开展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对环保部门及时把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新形势,适应政府宏观调控新要求,提高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现阶段做好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已成为环保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的客观需要。

图1

二、 基本思路

1、总体框架

形势分析应结合环境与经济两个方面,按照“透过经济看环保,透过环保看经济”的要求,全面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数据和环境保护基本情况,客观研究经济形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准确把握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压力,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总体框架见图1。

2、重点分析的几个问题

1)注重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环保工作的影响。

主要是分析体现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绩效的关键指标,并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进行趋势预测,就经济形势对环保工作的影响加以分析。主要分析内容见表1

表1

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处理好服务与监管的关系,切实发挥环境保护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2)重点关注污染减排进展情况。

污染减排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环保焦点。准确把握污染减排形势,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形势分析要在分析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进度基础上,深入剖析原因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具体的措施,对减排进度滞后地区实施预警机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

从经济发展全局判断污染减排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等方面;

重点减排工程落实情况,重点梳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火电企业脱硫脱硝、重污染行业整治等工作,按照年度减排计划和实施方案,对工程完成情况和减排效益进行分析,对没有按进度完成的工程和地区,可建议行督办、通报和约谈;

环保监管情况,包括减排核查和各类环保专项行动情况、管理减排各项制度落实情况、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行情况等。

3)客观判断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环境质量是检验环保工作的最终标准。形势分析应对环境质量总体情况进行判断。重点关注地表水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城市空气质量、县级以上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PM2.5以及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主要指标等,可按十年或五年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客观判断本地区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对部分恶化趋势较为明显的指标,要从减排进展、环保工作力度、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气候因素、主要污染产业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对改善较为明显的指标,也可从上述几方面阐述是属于阶段性改善还是趋势性改善。同时加强对重点流域和重要湖泊的水环境质量分析,主要从总体水质、满足功能要求断面比例变化情况、水质下降断面分布主要区域、主要变差指标等方面查找原因。

4)着力体现阶段性环保工作重点领域。

环境保护阶段性重点领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面有所变化。从宏观层面,环境保护已逐步进入环保优化发展的新阶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境保护要作为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环保工作本身,环境保护已经从重点开展单领域的污染防治到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阶段,新的污染防治重点领域不断出现,由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阶段性环保专项重点工作日益增加。形势分析应准确把握客观形势和宏观政策要求,科学把握工作节奏,理清轻重缓急,切实体现阶段性工作重点,提出具体措施和目标。

5)及时呼应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新诉求。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网络资讯、微博等信息快速传播手段的普及,环保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及新闻媒体频繁聚集的焦点。从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核辐射影响,到PM2.5的问题,都在短时间内成为人们迅速关注的热点,如果不能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就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形势分析要紧紧抓住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新诉求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注重分析环境投诉举报和形势,广泛收集舆情,对群众关注较多的污染企业和污染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处理意见。

3、主要分析方法

1)综合分析与专题分析相结合

综合分析是建立在专题分析基础上的,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流域等环境质量指标和GDP、工业投资、用电量等经济指标的专题分析。对某些变化较大的指标和敏感性指标,如减排指标和环境质量指标,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集成,并与目标进行比较,对数值变化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环境与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进行总体形势判断和预测,提出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对重点行业、企业和区域的专题研究是提高形势分析深度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主要依靠专业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和发展趋势。定量分析是一种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的表征方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其实质是专家经验、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计算机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探索复杂性系统问题的途径。简单的说,“保持稳定、趋势向好”就是定性,结合环境统计、监测等数据信息实现目标内容的可视化就是定量分析。

3)定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

定期对环境与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如季度分析),可准确把握一定时期内重大宏观政策(包括环境和经济领域)的走向与调整,迅速做出分析与研判,提出针对性的方案,增强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时效性。远期分析可根据多年环境与经济数据的比对,探索两者之间的规律,有利于统筹谋划本地区环保工作的节奏和重点。

4)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

纵向分析是对各阶段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或者环境基本情况各指标进行研究,获取其数据变化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为研判发展趋势提供支撑。横向分析是借鉴相似区域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或者借鉴现有环境经济分析模型,预判本地区环境指标走势。通过纵向和横向分析的有机结合,可以正视差距,正确把握阶段性特征,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结束语:

目前部分省市已经开展了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但总体面言,该项工作尚未全面铺开,各地形势分析的深度也不尽相同。同时形势分析工作也由于缺少技术方法的有效支撑,容易使分析成果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要进一步做好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必须在全面掌握环境及经济形势数据的基础上,摸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客观规律,更

多地运用科学工具实现定量预测与定性研判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作用,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撑。.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国土资源 经济活动 分析指标体系

懂得合理利用有限资源获取最大效益,既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又不会对长期利益造成损害,才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权宜之计。为实时了解国土资源相关动态,掌握国土资源经济发展趋势,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一套先进、完善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指标体系。

一、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国土资源的经济活动给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研究国土资源各项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了解经济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通过探讨国土资源经济活动、国土资源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而揭秘国土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对常见的国土资源经济活动进行研究,结合国土资源稀缺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以及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

(二)国土资源与各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

国土资源的各类经济活动,均涉及到劳动、资本、技术等多个领域。掌握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加工、输出情况,围绕资源型产品对国土资源的需求,对国土资源的稀缺,对生产发展的劳动、技术以及资本等方面造成的系列影响,研究国土资源与开发利用等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关系,能够有效提高国土资源有效利用率,实现提高资源产量,提升资源质量,从而增强各项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生产效益。

二、分析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主要方法

资源的稀缺性是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经济学起源,长久以来,资源稀缺是资源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对象,与之相关的研究报道不计其数。目前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主要分析方法,均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重要前提,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对国土资源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与价值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根据现有相关文献报道,笔者了解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法主要包括系统分析法、比较法、系统综合法以及定量分析法等。

(一)系统分析法

在国土资源经济系统中,土地、能源以及矿产等均为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法律政策、技术水平、资金条件,均会对国土资源的经济活动产生一定影响。此外,由于国土资源经济活动均在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分析国土资源形势时,应采取系统分析法,综合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经济系统的情况,对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展开全面的分析。

(二)系统综合法

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所得结论进行有效结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的方法即为系统综合法。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应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更加全面,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个层面。应对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考量,统揽全局,综合所有因素的影响,最终得到对整体形势做出有效判断。

(三)比较法

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可通过同比与环比的方式,对处于各时期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解,对不同时期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不同表现与异常表现加以分析,寻找造成这种现象的缘由,以此来掌握国土资源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调整,全面促进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定量分析法

由于定性分析法不够客观公正,因此,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定量分析法的使用较为常见。定量分析法所得结果更加客观全面,且具备可靠的科学依据,能直观地反映出国土资源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定量分析时,构建分析指标体系与计算数学模型不可或缺,为确保所得结果更加客观,还可借助结构功能、决策分析等模型加以补充。

三、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建设

经过本文研究可明显发现,国土资源经济对国民经济有着深远影响,国土资源经济本身在运行过程中,同样具备一定的显著特征与规律。国土资源经济形式分析指标体系,能直观地反映出当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指标体系中的各项参评指标,均具备一定的目的性与组织性,能够全面、客观地向人们展示国土资源信息,方便研究者掌握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发展动态。在笔者看来,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需结合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国土资源管理情况、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等多方面,对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更切实际的评价。

基础类指标与合成类指标为国土资源经济形式分析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大指标能直观地反映出国土资源的经济形势与开发利用整体情况。基础类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国土资源的经济形势与开发利用整体水平,该类指标是合成类指标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合成类指标,则是以挤出来指标为重要前提,根据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以满足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特性需求为目的,通过计算法的运用,结合数据模型分析,展示出足以说明国土资源现阶段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的指标。

四、结束语

构建一套科学、完善、切合实际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不但能够直观、全面地反应出现国土资源相关信息,还能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调整与改进,实现促进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建设,需结合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有效方法得以实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对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水平有着深远影响,只有在科学、先进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指导下,才能提高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国民经济朝着有利趋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字:室内环境、挥发性、有机物、分析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s life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quality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mainly on indoor environmental emission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re analyzed,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oor pollution levels, hope this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indoor environment to provid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Key word: indoor environment,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B84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的一生有8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室内环境的质量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影响非常大。

本文主要通过对室内环境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以及危害进行分析,然后阐述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最后提出降低及杜绝挥发性有机物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人们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供一些建议。

1.室内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及分析

挥发性有机物(VOC),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沸点在50℃-250℃的化合物,室温下饱和蒸汽压超过133.32kPa,在常温下以蒸汽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的一类有机物。VOC在空气中的含量通常只有0.4~1.0mg•m3,浓度非常低。因此,需要对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进行采样分析。本文主要对大量的装修建材、人造木地板等材料进行VOC的采样与分析。

1.采样

通常采用固体吸附法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采样。这种方法是用XAD树脂等固体吸附剂吸附空气中的VOC,优点是搜集量大、效率高,而且化学性质不易改变。

2.分析

采样搜集到VOC后,需要对其进行分析。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质谱法(GC-MS),其优点是具有高效的分离能力、准确的定性鉴定能力,灵敏极好,测出的数据准确可靠。

2.室内环境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

通过采样及分析实验,总结出VOC并且具有很强的发挥性,停留在室内就会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根据实验,室内环境VOC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筑和装修材料

建筑和装修材料是室内VOC的主要发源地。化纤地毯、人造木地板、油漆等都会挥发出有机物。尤其是油漆,如果质量不达标,不够环保,挥发出的有毒甲醛会造成呼吸困难症状,危害室内人们的生命。

(2)日常生活用品

人们常常将这类用品忽略。洗衣所用的洗衣液、洗衣粉等,清香剂,杀虫剂都是VOC的来源。而这些物质几乎一直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3)办公及生活设备

办公常用的复印机、打印机不仅具有辐射,还会挥发出有毒物质。空调、冰箱的致冷剂中也含有VOC,一旦泄漏,VOC就会散发出来。

(4)人类自身代谢物

据相关人员研究,人体的汗液、排泄物含有各种有机物,对室内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3.室内环境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

从各种材料中挥发出VOC的危害相当大,当室内VOC浓度超过一定浓度时,在短时间内人们感到头痛、恶心、四肢乏力;长时间内会使人的记忆力减退。VOC还伤害人的内脏、大脑和神经系统。VOC成份中对人们造成危害的有毒物质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1)苯类物质

这是一种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无色透明液体,通常存在于涂料中,在常温下极易挥发。苯类物质轻度中毒可现呈兴奋或酒醉状态,继而嗜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部还会有紧束感;重度中毒会出现视物模糊,震颤、呼吸浅而快,心率不齐,甚至引起急性白血病。

(2)甲醛

甲醛是一类致癌物质,长存在于塑料、油漆中。而且目前几乎不存在“零甲醛”的装潢材料。经常吸入少量甲醛,能引起慢性中毒,出现粘膜充血、皮肤刺激症、过敏性皮炎角化和脆弱,孕妇长期吸入可能导致新生婴儿畸形甚至死亡。而且甲醛的释放时间非常缓慢,对人的生活质量影响非常大。

4.降低和杜绝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有效措施

国家新颁布的《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中,室内空气中VOC的含量,已经成为评价居室室内空气质量是否合格的一项重要项目。在此,本文提出一些控制VOC含量,改善室内生活质量的措施。

4.1控制污染源,减少VOC的挥发

减少污染源,需要从源头杜绝污染物。一方面,建议家庭或办公室在选择装潢材料时,要选择优质、绿色环保的材料,避免有毒材料进入室内。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还需要对市场上的装潢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不合格者严禁售卖,保证消费者购买的放心。

4.2加强室内通风,降低VOC的含量

由于油漆类材料不可能杜绝有害物质,因此,就需要加强室内的空气流通。这是减少VOC含量的一个简单而重要的办法。通常的房屋装修后,需要对其进行3~5月的自然通风,使室内的空气与外面的空气进行交换,加强有害物质的排放与蒸发,从而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建议在使用空调等设备后,也要打开门窗及时通风。

4.3室内养植物,加强对有害物质的吸收

室内养植物,不仅可以起到消除室内空气的污染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美化室内环境,给居室增添活力。仙人掌、芦荟、虎皮兰、景天和吊兰都是净化空气的好帮手,价格不贵还容易成活。比如一盆吊兰在8~10平方米的房间就相当于一个空气净化器,仙人掌、景天具有抗辐射的作用。

4.4空气净化技术

人们目前常用净化工具有活性炭、空气净化器等。空气净化器虽然功能强大,但价格贵,长时间使用后效果也会下降。而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属于物理吸附,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价格便宜。

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室内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研究,首先介绍了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与分析方法,然后阐述了室内VOC的来源,即来源于建筑和装修材料、日常生活用品、办公及生活设备、人类自身代谢物,接着通过VOC成份中苯类物质与甲醛对人的危害分析VOC给人带来的污染,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措施,即控制污染源、加强室内通风、室内养植物、空气净化技术。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改善人们生活的空气质量献一份力。

参考文献

[1]王汉玉,邓大跃,赵丹 ,周中平.室内环境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分析.2010,(05) .

[2] 胡艳峰,宋绍富,陶晓红. 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测定方法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05) .

[3] 萧琦,姜泽毅,张欣欣. 挥发性有机物空气污染问题及解决方案[J]. 节能与环保, 2010,(01) .

[4] 彭燕,沈照理,曹小安. 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研究现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06) .

篇4

关键词:新形势;开放型经济;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6-0046-04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了牵连,其影响程度之深、波及范围之广,实属历史罕见。江苏是中国最重要的开放型经济省份之一,外贸依存度很高,2008年的进口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分别为37.02%与57.13%,而且出口产品以中低端传统制造业产品为主,出口主体以苏南企业为主,出口目的地以发达国家为主。这种过于集中的发展模式使得江苏开放型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进出口额、吸引外资、对外承包工程都出现了大幅下降。虽然世界性危机已经触底,但经济复苏仍然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仍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很多专家学者将这一阶段称为后危机阶段。江苏开放型经济仍然面临严峻的考验。然而,大考验当中亦藏有大机遇,江苏开放型经济应当在危中寻机,在保证“全国前列的位次不后移,份额不减少”的情况下,寻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开放型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积极因素

2009年,在全球各国协同努力下,世界经济从年初经济陷入最低谷到年尾经济明显好转。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的成功反转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干预,经济的基本面仍然很脆弱,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7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所定的题目就是“收缩力量在减退,但复苏的道路是漫长而又曲折的”。这样的世界经济局势既给江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江苏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由于受到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的出口特别是针对欧美市场的出口仍然面临严峻考验。新世纪以来,欧盟、美国一直是江苏最重要的两大贸易伙伴,两大市场占江苏年均出口总额的42%,欧盟和美国市场对于江苏的出口表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目前美国和欧盟经济有所好转,但是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2009年10月份,美国失业率为10.2%,德国失业率为8.1%,法国失业率为9.5%。高失业率严重挫伤了这些发达国家的消费信心,与此同时,针对金融体系的改革也使得过去高消费低储蓄模式一去不复返。欧美国家的需求萎缩在短期内无法改变,而出口高度集中于这两大市场的江苏所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从2008年江苏出口统计来看,出口增幅仅为1688%,为2001年以来最低,而且江苏进出口出现了单月增速逐月下降的趋势,并在2008年11月份双双变为负增长,虽然到了2009年6月份出现了明显好转,出口实现了正增长,但是江苏传统优势项目机电产品仍然增幅缓慢,回升势头明显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幅下降的微观表现就是企业出口订单及产能显著下降。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要素供给趋紧、成本上升等压力,江苏不少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市场空间减少、经营风险增大、资金链绷紧的风险。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合格抵押担保品,融资困难陡然增加。与此同时,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的外国客户在金融危机中出现经营困难和资金问题,以至于中小企业的大批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这对于资金本来就很吃紧的中小企业更是重重一击。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裁员甚至是破产的境地。

其次,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信贷紧缩,以及后危机阶段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都会带来全球资本的紧缩,国际直接投资势必大幅减少。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分析,在2008年全球FDI流入量下降14%的基础上,2009年下降趋势更加明显,预计全年下降30%至40%。作为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最多的省份,江苏近十年来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6.3%。但在国际资本明显收缩的影响下,2008年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251.20亿美元,同比增长14.7%,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10.9个百分点。随着国际经济局势的好转以及投资信心的回升,自2009年9月后,江苏省单月利用外资连续三个月同比增长,截至11月份,全省实际利用外资224亿美元。不过,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欧美对江苏的投资仍然有大幅下降的趋势。2009年欧美国家对于江苏的投资出现更大降幅,其中英国协议利用外资下降83.52%,美国下降26.91%,欧盟下降23.16%。目前吸引的外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占比达到60.27%。

第三,贸易摩擦加剧,受牵连企业亏损严重。从以往的经济危机经验看,在危机爆发初期,各国会寻求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而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各国为了保就业,保民生,必然会各自为政,高举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帜。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下降,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陷入衰退的泥沼,对外贸易也出现了大幅缩水。在这一背景下,各国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措施。而在所有贸易保护措施中,提高关税的传统方式仅占1/3,且全部由发展中国家采用。其余2/3采取的是“隐性保护主义”方式,发达国家通过非关税壁垒和滥用贸易救济措施进行贸易保护,从而使贸易保护主义的认定变得愈加困难。据世贸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10月28日,WTO成员共发起171起反倾销调查和28项反补贴调查,启动26起保障措施调查。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9年全球一共有115起贸易救济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总案值127亿美元,“立案频率之高在世界贸易救济历史上都极为罕见”。仅美国在2009年就对华发起23起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涉及到中国76亿美元的出口规模,占全球对华涉案金额的60%,案件的数量同比增长了53%,金额增长了8倍。中国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WTO成员,连续三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保护主义受害国。中国再次成为众矢之的意味着中国定位于“全球价值链”底部的增长战略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挑战。未来国外针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措施将会加码,包括以减排为借口的所谓碳税之争很可能升温,这些都使中国外贸下一步面临诸多变数。作为贸易大省,江苏遭遇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摩擦范围越来越广,摩擦程度越来越深。2009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共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美国337调查、反规避等各类贸易摩擦案件62起,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涉案金额20.97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4.62倍;涉案企业805家,是去年同期的4.15倍。贸易摩擦涉案范围由原来的钢铁、轻工、机电、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延伸到大型扫描仪、同步数字传输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其中钢铁、汽车及零部件分别占涉案总金额的48%和35%。大多数涉案企业的出口业务几乎陷于瘫痪状态,对产业上下游构成很大冲击,迫使相关企业调整市场方向,扩大出口渠道,而就业等民生问题也随之受到波及。

第四,承包工程市场萎缩,开发区实际到账外资减少。金融危机使各国采取应对政策,资金流向和投资方向发生重大调整,使本来立项的、意在开发的项目流产、减少、缓签,同时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流动性不足,业主资金链断裂,迫使一些企业对外已签项目停止执行或推迟施工。徐矿集团5亿美元的博茨瓦纳煤电油一体化项目就因这次金融危机而搁浅。至2009年11月,全省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42.51亿美元,同比减少13.4%;完成营业额44.24亿美元,同比增长5.3%。全省开发区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65亿美元,同比下降10.3%,虽然降幅较上月收窄2.3个百分点,但仍比全省平均跌幅深2.8个百分点。在14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只有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实际到账外资实现正增长。

不过,江苏开放型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江苏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结构调整的重要承接地,基础设施健全、产业链条完整、劳动力素质高,这些已经转化为江苏的竞争优势并在全球经济衰退、消费疲软的背景下突显出来。首先,随着发达国家人民开始量入为出,节约生活,它们消费者会对质优价廉的产品更加青睐,在全国,江苏外贸的回升程度已经超越其他主要沿海外贸省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危机强化了江苏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其次,在国际资本收缩的情况下,江苏的产业优势、服务优势突显,利用外资全国占比增长,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危机以前全省实际到账外资占全国总盘子的1/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考验,全省实际外资份额增加了2个百分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全省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利用外资占比持续下降,新能源、新医药、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利用外资占比提高。第三,江苏服务外包迅猛发展。2009年1-11月份,全省实现离岸外包协议金额36.28亿美元,同比增长150%;离岸外包执行额26.92亿美元,增长192%;南京、苏州、无锡跻身全国20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行列。《江苏省推进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规划》确定的多项指标提前完成。第四,金融危机为全省各类资本“走出去”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很多国家将中国经济看作是全球经济板块中最活跃的部分,更加欢迎中国企业前去投资,不少国家的投资促进机构专门成立中国小组,希望通过引进中国企业的投资解决东道国企业资金短缺、失业率上升的问题,以前在收购方面较为苛刻的条款现在放开了,以前较为昂贵的资产价格目前降低了。资源性产品、东道国优质企业资产、先进技术成果,这些以前都无法企及的好项目现在都可以成为江苏企业对外投资的对象。统计显示,2009年1-11月,全省共核准境外投资项目286个,同比增长33.6%;中方协议出资额同比增长超过60%。

二、未来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尽管成功地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世界经济仍然有一段时间是不稳定的,有可能存在一到三年的低增长。在国际经济发展前途扑朔迷离的新形势下,江苏开放型经济需要寻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在贸易发展模式中引入创新机制,提升江苏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江苏制造”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没有自己的品牌,缺乏海外营销渠道,没有定价权,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无法掩盖“江苏制造”在国际市场当中的弱势地位。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仅会冻结江苏与先进经济体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会招致频繁的贸易保护措施。为了提升江苏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需要在江苏传统的贸易发展模式中引入创新机制,将开放与创新结合起来。一是在江苏已有的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大产业创新,让传统制造业高级化。二是在已有的欧美中低端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2.创造稳定的经济与政策环境,促进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开发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大更直接。从政府管理部门来看,应从多方面着手积极应对危机,尽量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一是注重产业要素的调整,提升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与效益。目前,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有些产业不景气,原先禁止出口的关键技术设备可以购到,特别是包括光电显示、光伏、新材料等开发区现有主导产业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设备,正是低成本购进,提高产业主导权的千载难逢的机遇。二是防范外商投资的信用风险。开发区管委会应通过国内外各种渠道了解跨国公司的经营动态,防止外资利用优惠政策进行金融诈骗。同时对区内企业开展全面调研,通过银行、税收、工商等部门了解金融危机后企业项目建设、生产销售、流动资金、劳动用工等方面的变化,保证协议外资如期到位,并有效防止企业资金抽逃等情况的发生。三是加快推进“四个转变”,即开发区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向科技依托、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经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智力经济”转变,从“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变,确保实现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的目标。

3.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海外投资步伐。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也是发展开放型经济持久的动力来源,应该积极鼓励江苏企业“走出去”,建立相关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境外投资。一是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争取推进商务部以我省柬埔寨西港经济特区为试点启动与柬埔寨协商会谈,促进签定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有关的政府间协议。二是加强境外生产基地的建设。江苏不少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利润微薄,因此可以通过将生产基地逐步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的策略来应对利润变薄的困境。鉴于不少纺织服装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在境外办厂风险过大,成本过高,可以选择“抱团出海”的方式“走出去”,这样既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又有利于形成配套能力,还可以跨越贸易壁垒。三是引导企业参与海外战略布局和资源开发。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农业开发和资源加工,支持企业购买发达国家技术及品牌。四是加强对海外企业的并购投资。江苏的企业集团应抓住机遇,参与对海外企业的并购和收购,以获取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中包括被并购或收购企业的专利,从而增加在海外的生产基地,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国外企业的销售渠道及物流系统,在更大范围内寻求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

4.充分利用国内外大型机构裁员的机会,以良好的人才机制吸引人才回归。人才是21世纪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致华尔街大批有经验的金融人才失业,受金融危机波及的IT企业等也纷纷裁员,此轮裁员风暴业已波及国内上海、深圳等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聚集地,国内外许多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才正面临发展的困境。这对江苏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来说,正是吸引、引进国内外高层人才的好时机。江苏应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适时推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引智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用优惠的待遇和良好的职业前景来吸引人才入驻。通过引进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包括领军科技人才,领军型服务外包人才等带动高尖端项目落户江苏,实现引进一位领军人才,带出一支创新创业团队,开发一批创新成果,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集中组织招聘团赴欧美推介,通过商会等机构在海外网罗高端人才,为江苏开放型经济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

5.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随着全球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转移的升级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业外包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江苏应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国际外包,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流程外包等现代新兴生产业,以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充分利用IT技术使传统制造业得到信息化改造。发展服务外包,特别是国际服务外包,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江苏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上,不仅要建立国际先进制造业基础,而且要建立国际服务外包基地;不仅要建立世界工厂,而且要建立世界办公室。

参考文献:

[1]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2]李嘉图.政治经济学的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3]张二震.金融危机下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N].新华日报,2009-06-02理论版.

篇5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才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地持续地探索化学世界的丰富知识,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提高其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的问题上,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便成了至关重要的环节。

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基础学科,学好化学对生活和生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择一个好的导入方式可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效果。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用恰当的方法,给学生设置适当的情境,让其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地进行化学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认为比较符合职业院校的学生特点的主要有利用直观教具、化学故事、化学实验和多媒体等方法。

一、利用直观教具,创设问题情境

直观教具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将要学习的是什么,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启发想象力,通过眼见的形状,状态去想象抽象的结构和概念,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有机物中苯的学习,可以通过球棍模型的直观展示,让学生清楚的了解苯是一个环状的结构,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它为何会形成如此的空间构型,利于加深印象和理解。

二、利用化学史实和化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但年龄尚小,不乏强烈的好奇心,枯燥的灌输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而许多妙趣横生的化学小故事却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容易将其引入到化学教学的活动中去。因此,告诉学生一些化学史实和化学小故事是创设良好问题情境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讲蛋白质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述硫酸铜杀菌的故事:烈日炎炎的夏天,当你纵身跳入淡蓝色的游泳池中游泳,你知不知道这蓝色的水就是很稀的硫酸铜溶液呢?它可以杀灭众多游泳者身上带进来的细菌,以保证所有游泳者的健康。可以提问:为什么硫酸铜溶液有杀菌作用呢?学生思考过程中再告诉他们:在医学上,硫酸铜还用来做呕吐剂,当吃了什么脏东西或误服了什么毒物,医生常用硫酸铜催吐。再次让学生思考其原因,最后引出重金属可以使蛋白质变性这一知识点。

三、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也就成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无限动力。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授酸碱指示剂时,可以为学生做一个“密信”的小魔术:取一张白纸,用酚酞试剂写一封信,晾干后,完全看不到字,然后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熏,立即显示出红字。这样学生会惊讶于这一现象的发生,很容易引出指示剂的知识。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化学教学中,它能将一些抽象的概念用一些微观的,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大大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它能通过图像和声音的双重作用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更好的将学生置于建立起来的问题情境中,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氢氧化钠和醋酸的电离的微观过程,让学生观察并了解氢氧化钠的完全电离和醋酸的部分电离,从而引导其思考两者的区别以及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的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是从知识导入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此外,还有很多途径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小组合作法,开展各种和化学相关的课外活动,联系社会,自然和实际等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继续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经济学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特质,决定了经济学研究方法应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执。但就现状而言,国内对于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尚显不足。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因性,使得国内经济学研究的数字化、模型化尚处于摸索阶段。

近年来,基于我国制定发展规划、确定投资规模、拟制战略目标等决策的需要,准确评估和预测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已然成为迫切需求。通过建模分析经济走势,成为经济学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未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要方向。实际上,早在1979年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与美国国际经济循环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由七个发达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指标系统,其通过选取关键经济因素、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建立了基于模型的经济评价系统。之后,一些国际性组织也出现了相应的监测预警系统。1979年欧共体开始关于成员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1978年经合组织建立应用先行指标来监测成员国经济动向的机构;80年代中后期,日本等国相继建立了经济预警系统。1990年国际IFAC大会出现了系统辨识中最新理论――人工神经元网络理论用于景气预测,取得较好的拟合效果。近几年来,基于模型的经济发展研究,已经引起国内经济学界的重视,并取得了相应成果。基于模型化方法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具有分析结果精确可信、趋势预测科学和精度高的优势,或将成为经济学方法发展的主流方向。

然而,不同于其它系统的是,经济系统是极其复杂的系统。一是分析对象多样化,二是每个对象的影响因子多样化,导致建立系统模型极其困难,如果考虑数学上的模型变量复共线性问题、收敛问题以及精度问题等,基于模型化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则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系统建模是利用输入输出等观测变量辨识和估计未知参数,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较为准确的数学模型或统计模型,以分析系统特征的过程。建模方法诸多,可大致归纳为两种:一是机理分析法,即通过分析过程的运动规律,运用一些已知定律、定理和原理建立起过程的数学模型,也称理论建模;二是测试法,过程的输入输出信号一般总是可测的,且过程的动态特性总是表现在这些输入输出数据之中,故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提供的信息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也称为辨识。测试法的关键之一是必须设计合理的试验,以获得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因为研究目的不同,侧重点和关注的角度不同,所需的信息就不同。当然,获得了观测数据,在具体建立模型时,则会根据物理背景、系统特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估计模型参数。例如,在能较为准确建立系统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且对在线处理能力具有较高要求情况下,Kalman滤波方法成为主要方法;若仅能预知观测样本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简单函数关系前提下,最小二乘方法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手段;若预先知道被估系统或参数的某些验前信息或分布,且采样数据又不充分情况下,Bayes方法成为最有效方法;在多元回归问题中,不同自变量对估计的作用与影响程度不同,而且估计精度并不和自变量个数成正比,因此选取那些对因变量具有较强解释能力的变量去估计和分析被估变量,则成为必然,这是对信息具有综合与筛选功能的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任务。

实际问题是复杂的,不同工程问题需要采用不同方法去解决。一般来说,建模需要遵循一下步骤:一是分析问题性质;二是根据问题设计试验方法;三是通过大量试验采集样本数据;四是分析对象的物理特性,建立假设模型;五是通过数学方法估计参数、重构模型;六是建立一定准则并检验模型的正确性。当然,建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关于建模的细节问题这里不再详述。

三、 经济建模的基本思路与问题分析

经济系统是数学建模面临的最为复杂系统之一。一是经济系统本身结构复杂;二是影响因素复杂,既有显性关系,又有隐性联系,如何选择二者建模变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只要不断探索其规律,从不同侧面观察、观测其变化,总是可以为其建立起比较合适的模型,以研究和把握其发展变化的基本机制和原理,为精确控制该系统提供支撑。和其他系统建模一样,经济系统建模以要遵循一下基本原则:其一,目的性:即明确建模的目的,不同的建模目的牵涉到的模型结构和建模方法可能不同。在经济领域,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则研究的途径、实验的设计和采集的数据性质则不同,所以明确建模目的是研究数量经济问题的关键环节;其二,实在性:即模型的物理概念要明确。对于经济问题,就是要明确研究问题的侧重点和角度,这样才能建立准确的模型,获得正确的数据和结果;其三,可辨识性:是指模型结构要合理,输入信号必须是持续激励的,获得的样本数据要具有代表性,而且要尽可能的充分;其四,可验证性:在建模之前,必须建立一定的模型检验方法和准则,有些需要通过实际背景和景象,有些需要通过新的数据去检验模型的正确性,模型不同,得到的结论不同;其五,节省性:建立的模型自变量或待估参数要尽可能的少,否则计算量大,结果有可能因为自变量或参数的相关性而失真。

在数量化研究,尤其是通过建模研究或预测经济发展时,以下问题尤应关注:

一是数据的采集比较困难,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经济问题无论是研究的角度、影响因素还是自身的变化规律都具有诸多随机性和不可测性,因此收集什么样的数据,多长时间采样一个数据,数据的遍历性和关联关系如何认定等都比较复杂,这些都是影响建模方法在研究经济问题时的制约因素和瓶颈,也是建模方法难以在经济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机制问题,就是有数据的组织不深入研究数据,能深入研究的组织却得不到数据,或得不到真实数据。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事前认真设计研究对象的角度、目的和方法,然后分析影响因素或变量,最后确定采样数据的大小和周期。当然,加强各部门的合作,尤其是科研院所与职能部门的合作是提高数量化经济研究水平的必要保障。拓展数据采集渠道,加强数据监管,确保数据真实性,是提高研究结果可信性和可用性的基本要求。

二是经济问题影响因素和边界条件难以把握。和工业过程或机械过程不同,经济问题如社会问题一样,容易受政策因素、自然因素和战争因素等的影响,所谓的蝴蝶效应就指出了经济不确定性的实质。所以,经济变化的规律往往具有突变性,不像自然界运动规律就是遵循牛顿三大定律一样,经济问题往往因外部干扰,其发展特征、速度、规模以及效率等可能会和前期发生截然变化,导致研究问题具有断续性。所以在研究经济问题时要注意抓住问题的内在本质,一般情况下,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问题本质基本具有持续性;另外要有预见性,能够尽早预知和把握影响因素和成度,从变化中甄别数据的真实性,尽可能使突变前后的数据和模型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

三是初始模型难假设。经济问题一般没有明确的物理背景或原理做支撑,加上数据是离散数据,所以在问题初期,很难假设比较合适的模型去拟合得到的数据,往往要经过大量的试算与分析,才有可能把握模型的真实形态。这就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对象的本质,从不同侧面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尽可能多的获得验前信息,为模型假设提供知识和经验支撑。

四是判断准则难确定。我们知道,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确立的准则不同,结果和结论不同。另外,准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诸如结果判别的阈值可能随着发展要动态作出调整,例如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为0.4,实际上该值允许一定的浮动,若政治稳定、制度保障到位、宏观调控有力,那么该值即使超过公认的警戒线,也不会产生社会动荡和信任危机。所以说,评判准则如何确定、如何动态调整、如何做到既不虚警又不漏警,是经济建模要考虑关键环节之一。

五是检验方法和手段较少。任何模型都需要进行正确性检验,否则,结果的可信度值得怀疑。但是由于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变化的不确定性、实际背景的模糊性和数据的稀缺性,导致检验模型正确性的方法和手段较少,结果可信区间、模型修正等缺少后续数据支撑。该问题既要尽可能通过已有数据通过外推做拟合检验,也要在建模方面充分吸收专家学者和历史经验,以保证模型符合研究对象的客观实际。

参考文献:

[1]刘树成,张晓晶,张平.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J].经济研究,2005(11)

[2]蒋金荷,姚愉芳.中国经济增长与电力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3]祝转民,畅建海等.克服复共线性影响的方法探讨[J].飞行器测控学报,2003:22(2)

篇7

关键词:商业方法;商业方法专利;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F0;D9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专利法出现以来,商业方法一直被排除在专利客体之外。“商业方法专利除外”原则被绝大多数的国家专利法所接受。然而,自1998年State Street案以来,商业方法①逐渐越过了专利适格性这一门槛。而且随着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加入,尽管各国在商业方法专利授予条件上还存在着较大差异,商业方法的专利适格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默认。商业方法专利申请和授权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以美国为例,2010年第705类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分别达到17 231件和3 649件②。这一戏剧性的变化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思考。一个重要而又为既有的研究所忽略的问题是:如果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是合理的,那为什么在漫长的专利制度发展历史中,商业方法却一直被忽略?也就是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变迁背后的推动力量是什么?

上述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解释③。考虑到专利制度本身是一种经济制度。其本质在于通过赋予发明人对客体的垄断权来推动发明人对于客体的公开,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增进。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的变迁,合理的解释只能是:第一,商业方法能够带来社会福利水平的增进,这是赋予它专利适格性的必要条件;第二,这种增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者某种条件下可能不存在或者不明显,因而会被专利法所忽略;而在另外的时间内,在另外的条件下,则可能出现,从而产生了赋予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的必要。本文正试图运用两人生产交换模型,来论证商业方法在社会产出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对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变迁进行解释。

二、相关文献综述

由于商业方法专利案例出现在前,因而既有的研究主要是对赋予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争论。Bradley(2003) 认为,商业创新,为创新者提供了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其本身创造的经济激励能够充分地鼓励商业活动中的创新和发展;Nicholas(2003)运用先行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对商业方法发明者的激励进行了进一步说明。Olswang(2004)指出,商业方法过于抽象以至于法律不能对其垄断权的范围进行限制以适当平衡对创新的回报和自由竞争的需要,商业方法专利的成本与其他专利的成本要高得多。Michael Likhovski(2001)认为,如果为商业方法提供专利保护,意味着竞争的焦点应该从服务的价格和质量转向对商业方法专利权的拥有上,这样对消费者显然不利。另外,相当一部分研究对既有的商业方法专利质量进行了批评。Bagley(2001)和Lunney(2001)指出在审查计算机所实施的商业方法发明时,已经存在的商业方法并没有充分考虑。这个缺陷就产生了使众所周知的商业模式仅仅通过计算机来实施就能够获得专利保护的现象。Meurer(2002)、Hall等(2003)指出,低质量的商业方法专利可能会导致“反公地悲剧”(tragedy of anticommons),带来社会福利的下降。

Allison和Tiller(2003)、Hunter(2003)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商业方法专利性问题,认为商业方法专利与其他专利相比,并不是具有更低的质量和价值。Allison和Tiller(2003),Wagner(2004)关于美国和欧盟商业方法专利的各种研究,设法找出商业方法专利在专利特性方面,如专利质量、范围和价值等与普通专利相比是否有不同支出。但从统计学的观点来看,这些实证研究并未找到商业方法专利与其他一般专利不同的明确证据。从更微观的层面,Martin(2002)通过对信息技术领域商业方法专利的实证研究,认为软件商业方法专利是信息技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Soininen(2005)研究了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商业方法专利的战略运用问题。Kretschmer和Soetendorp(2001)分析了商业方法专利权利人在专利诉讼中对于商业方法专利的战略运用问题。

既有的研究已经表明,商业方法专利无论是从专利特性还是对整个社会福利的影响等方面都与其他普通专利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论证了赋予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是合理的。但这种论证是针对商业方法被赋予专利后的经济表现,并没有说明对商业方法进行专利保护的必要性。此外,既有的研究并没有解释商业方法在社会产出和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机制,更没有解释这种作用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区别。因而也就无法解释在漫长的专利制度发展中,技术创新一直被保护而具有同样作用的商业方法创新却被一直排除在外?在实践中,这种含糊不清也直接导致了试图将商业方法按照技术专利的标准进行审理,造成专利制度本身运行的混乱。

三、商业方法专利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一)模型的设定

1.商业方法的界定。由于商业这一概念本身的外延过于广泛,很难对商业方法进行清晰的界定。而且在一般意义上讲,这种界定也是不必要的。商业方法专利的出现要求对商业方法进行“可操作”意义上的界定。2000年美国专利商标局的《自动化商业方法专利白皮书》,将商业方法正式列入美国专利第705分类,将商业方法定义为:“装置及对应的方法,用于商业运作、行政、企业管理或者财务资料报表的产生,其能够使资料在经过处理后有显著的改变或者完成运算操作;本分类也包含作为资料处理或者运算操作的装置及对应的方法,它用于决定货物或者服务的费用”。这种列举的方法实际上是对商业方法这个概念的狭义化,而忽略了商业方法的本质特征,进而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带来了对于“商业方法”理解上的混乱。

商业方法的界定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首先,商业方法指向交换领域而不是生产领域。商业方法往往不直接涉及到实物的生产,而更多的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过程。指向生产领域的各种方法则能够施加于实物领域而产生特定的有形效果。其次,商业方法是一种制度安排而不具备实物形式。商业方法通常指各种交易规则。包括契约的达成、契约的实施、信息的传递等等。其背后都有理论支撑,这些理论是人们智力劳动的成果,是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总结(黄毅等,2004)。再次,商业方法本身能够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在一个交易可以完全无成本的环境中,交易方式不影响最优资源配置的实现。而一旦交易费用存在,则不同的初始产权界定、不同交易机制的设计就会影响到最终的产出。某一种商业方法之所以被采纳,正在于它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增加最终的产出。由此,将商业方法界定为: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④。运用交易费用这一概念,能够将它纳入到生产函数中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2.交易费用的假定。在商业方法的界定中已经引入了交易费用,但没有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交易费用这一概念最早由科斯提出,并将其定义为“发现相关价格的工作”。威廉姆森从有限理性、投机主义、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少数交易、信息不对称、气氛这六个方面归纳了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盛洪,2009)。交易费用可以从外生和内生两个方面进行区分。外生的交易费用是指在人们作出决策之前就可以看到的,例如交通运输、存储等等费用。而内生交易费用则指那些只能在人们作出决策之后才能看到的交易费用,它与交易的次数和交易数量均相关。在我们的模型中讨论的是内生交易成本,因为是否交易、交易多少数量是个体最优化决策的结果。我们采用冰山交易费用的处理方法。1单位的商品经过交易,买方最终只能够获得k(0k1)单位的产品,其中有1-k单位将作为交易费用被消耗掉。

3.经济环境界定。本文构建一个两人两种产品的生产交换经济模型。两人(i:i=1,2)具有完全相同的偏好和禀赋。不失一般性,我们假定其效用函数为Ui(x,y)=xiyi,i=1,2,其中xi,yi表示个体i消费X,Y两种商品的数量。每人拥有1单位的劳动禀赋。由此lx+ly=1,lx,ly分别表示该劳动力分别在X,Y两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投入,且满足0lx1,0lx1。因为只有一种生产要素,我们假定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x=lax,y=lay。其中a代表了个体的生产技术水平,且满足a>0。整个经济环境为一个物物交换的环境,不存在货币债券等金融工具,并且商品不可储存(unstorable goods)。

(二)不存在交易条件下的产出

若不存在市场交易行为,也就是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消费模式(我们简记为A)下,个体将通过分配自己在两种商品上的劳动时间从而获得相应的产品效用最大化。

个体的最优决策由以下决定:

max[DD(][]lxi,lyi[DD)] Ui=xi·yi

s.t. xi=laxi,yi=layi,lxi+lyi1

解此规划问题,能够很容易地得到:当且仅当lxi=lyi=1/2时,个体i效用达到最大化。我们将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定义为模式A,此时个体i能够获得最大化效用为UAi=2-2a。

(三)存在交易条件下的产出

如果允许两个个体进行交易,那么每个个体都除了可以选择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外,还可以通过交易的方式来实现自身效用的改善。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这种交易是不存在的。因为二者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资源禀赋上都无差异。但是,在没有交易费用的条件下,我们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双方都按照自给自足的模式进行生产和消费,则整个社会的产出X,Y的数量分别为:(21-a,21-a),而如果双方采用分工的模式,则其产出会是(1,1)。如果限定a>1,也就是假定存在规模效应的话,双方就可以通过交易来获得效益的增进,自给自足将不在是最优生产消费模式。

更进一步,我们引入交易费用,即通过交易。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除了a>1限定,还需要其他的条件来使得双方进入到分工交易的模式。

此时,对于任一个体,其决策将是个体最优化决策所需考虑的因素,由(xi,yi)增加到(xi,yi,xsi,xdi,ysi,ydi),分别表示X,Y商品的生产数量,购买数量与出售数量。文定律表明最优决策不会买卖一种以上的产品,不会同时买和卖同种商品,不会买和生产同一种商品(杨小凯,2003)。由此,在存在交换的前提下,某个个体要么从事X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出售Y来购买y;要么专业化生产Y,并通过出售Y来换取X。由于模型的对称性,现假定其中个体1专业化生产x,由于劳动投入方向是唯一的,因此其决策只是在于多少用于交换,而多少用于消费。其决策变量变为(x,ss,yd),其决策为:

解这个最优规划,得到:

当且仅当xs1=x1=1/2时,个体效用最大化。我们将两个个体分别进行专业化生产并进行交易的模式称为模式B,那么专业化生产x的个体将获得最大化效用水平为UB1=kpx/4py。同理可得,另一个体2专业化生产Y而通过出售Y来获得X。其最优生产模式为:ys2=y2=1/2,其效用水平为UB2=kpy/4px。

双方的交易模式为:个体1生产1单位的x,并将其中的一半用于出售,而同时个体2生产1单位的Y并将其中的一半用于出售。双方各自的效用为:

UB1=kpx/4py

UB2=kpy/4px

(四)商业方法在产出增进中的作用

我们将两人在两种生产模式下的效用水平进行比较。如果UB1UA1或者UB2UA2,那么双方将会停留在自给自足模式下进行生产和消费,不存在交换。而如果出现UB1>UA1且UB2>UA2。那么分工就会出现,而且带来双方效用的增进⑤。分别代入计算结果可得,交易的产生必须同时满足:

px/py∈[22(1-a)/k,2-2(1-a)k]

由于在模型中不存在货币,同时商品也不可保存。由此交易只能是1/2的X商品同1/2的Y商品。因必须满足px/py=1,这意味着2-2(1-a)k121-a/k,由此:k22(1-a)且a1。

此条件表明在技术保持在a水平时,交易费用1-k足够小,即k超过了k0=22(1-a)这个临界水平后,两个体经济就会实现从自给自足的模式向专业化分工模式的转化,整体产出增加。也就是说,当商业方法带来显著的交易费用水平下降,并小于1-k0时,两个体经济系统就会实现自给自足向分工的转变。两个体的效用水平都会得到提升。

(五)商业方法经济作用对技术水平的依赖

如上所述,商业方法能够以另外一条路径实现产出的增长和个体效用水平的提升。但是这种效应严重依赖于既有的技术水平。

1.只有在a>1满足时,才可能出现上述经济作用。条件a>1实际上要求生产具有边际报酬递增效应。这与新古典经济环境中通常边际产量递减的假设不一致,因而这里所描述的经济促进作用在新古典的经济环境中也就不存在。

然而,实际上新古典经济环境中a1的条件似乎更多地为了使得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解出现在内点而进行的一个技术性的假设。在现实中,a>1这一条件具有相当的现实性。“Learning by doing”的现象就广泛地出现在计算机工业、国际贸易、技术引进等等领域。这些企业的产出会随着投入(产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由此,商业方法专利所具有的作用并不因为要求a>1这一条件而失去一般意义。

2.商业方法作用实现的交易费用临界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升高。k0是商业方法经济作用实现的临界水平。由[SX(]k0[]a[SX)]=-23-2Aln2

因此能够得出结论,在技术水平很低时,特定的商业方法代表的低交易费用并不能实现生产消费结构从自给自足向专业化分工的演进。产出的增进只能够依靠技术水平的提升来实现。而当技术水平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时,特定商业方法代表的低交易费用水平就能够实现这种生产消费结构的演进,进而在技术水平没有进步的情况下实现产出的增加和效用水平的提升。

四、结论

专利法的立法宗旨决定了专利法客体适格性是以其对社会产出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为依据的。商业方法之所有一直以来被专利客体所忽略,而在20世纪90年代为世界所接受,除了软件技术发展带来的商业方法表现形式的变化外,更多的应该从商业方法的经济作用角度进行解释。

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的获得,根本原因是它能够增加产出和社会福利。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它能够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降低交易费用提升交易效率,同时还会带来整个生产消费结构向专业化的方向演进,增加社会产出水平和福利水平。

商业方法的经济作用依赖于技术水平的发展,一是必须有边际报酬递增技术存在,二是技术的进步能够使商业方法通过降低交易费用进而实现生产消费结构专业化演进变得更加容易。当技术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时,商业方法的经济作用很难实现;而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商业方法的经济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第一,必须对商业方法创新给予专利保护。尽管其他的方式如商业秘密等也可以对商业方法给予保护,但保护的力度显然不如专利;第二,商业方法创新应立足于商业方法本身,而不应该试图通过对其实现形式的技术创新来进行判断;第三,商业方法专利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商业方法创新出现,并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 严格意义上讲,在商业方法专利这一概念中,商业方法并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而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事务处理或者商业经营的方法,纯粹的商业方法依然不具备可专利性。然而,计算机软件化并不是商业方法专利的本质,其实质创新之处在于从事某种商业活动的方法(刘筠筠等,2008)。

② 数据来源:http://uspto.gov/patents/resources/methods/applicationfiling.jsp。

③ 比如从软件技术发展的角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商业方法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而使其本身得以客观化、稳定化。其实施虽然仍需要人工的干预,如对信息的输入、对继续执行步骤的选择等,但这些步骤与传统商业方法下所需要的智力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他只是一些简单的或常用的选择,对人脑的依赖程度大大弱化,在一般情况下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就保证了商业方法实施过程的稳定性和可区别性,为商业方法成为财产权客体提供了条件。此外,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商业方法的稳定性和可区别性又保证了其在应用上的可重复实施性,这也符合了专利法对专利的实用性要求。

④ 由于交易费用本身的内涵比较宽泛,能够降低交易费用的途径除了商业方法的采用外,还包括交通、通讯等等。此外,在制度方面,法律的完备、特定意识形态的形成、政治运行效率等都具有这一特征。本文的结论并不排除其他制度和技术在此方面的作用。一个更加技术性的说明应该是:本文的结论更多是充分性的,而不是必要性的。

⑤ 在“=”时我们的处理是假定个体并不会尝试改变。这点在存在交易费用时,必然会成立。

参考文献:

[1] Allison, J.R. , Tiller, E.H. The business method patent myth[J].Berkely Technology Law Journal. 2003, 18:5-27.

[2] Bradley, C. Business method patent: are there any limits[EB/OL].[2003-11].Http://jmls.edu/ripl/vol2/issuel/wright.pdf.

[3] Bagley, M. A. Internet business model patents: obvious by analogy[J].Michigan Tele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Law Review,2001(7):253-288.

[4] Grandstrand, O. Th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wards intellectual capitalism[M].Cheltenham: Edward Elgar, 1999.

[5] Hall, B. Business method patents, innovation and policy. Working paper[EB/OL].[2003].Http:///papers/w9717.pdf.

[6] Kretschmer, M. & Soetendorp, R. The strategic use of business method patents: a pilot study of out of court settlements. Journal of e-Business,2001,2 (1):9-38.

[7] Martin, N.L. The strategic value of business method patent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Doctoral Dissertation,2006.

[8] Meurer, M. Business method patents and patent floods[J].Washington University Journal of Law and Policy,2002(8):309-340

[9] Michal, L. Fighting the patent war[J].Europe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view, 2001(6):272.

[10]Nicholas, A. Smith. Business method patent and their limits[EB/OL].[2003-11].http:///voline/Smith.pdf.

[11]Olswang. The first mover monopoly[EB/OL].[2004-07].http://oiprc.ox.ac.uk/EJWP0500.pdf.

[12]Soininen, A. The software and business method patent ecosystem: academic, political, legal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s in the U.S and Europe. Doctoral Dissertation, 2005.

[13]郎贵梅.专利客体的确定与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4]张玉蓉.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策略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15]陈健.商业方法专利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篇8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经济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近几年备受学术界和政府的关注。如果区域经济差异过大就会导致各种资源和投资都会向经济发达地区投入,从而造成经济发达地区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相反一些地区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影响其经济正常发展,造成各区域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不仅会影响整个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还可能会影响社会和谐发展,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相违背。所以解决区域经济差异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重庆自直辖以来经济上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各区县功能定位不明确,同质化发展、招商引资无序竞争等问题凸显。为此重庆市政府在过去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将全市进一步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功能新区。

本文以人均 GDP 作为评价指标。一般来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人均 GDP 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之作为协变量。作为评价的统计方法,协方差分析在很多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从已知文献中可以看出协方差分析运用CET- 4 教学效果分析、龄林的生长影响、区域收入差异研究等方面。本文也采用上述文献中的协方差分析法对重庆市新划分的五大功能区之间的经济差异进行分析与评价,对于缩小重庆市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使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全市经济整体水平提供方法与理论的依据。

二、实证研究

1、数据收集本文将五大功能区作为五个水平,为了叙述的方便,记都市功能核心区为 A1、都市功能拓展区为 A2、城市发展新区为 A3、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为 A4、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为 A5。从重庆市统计年鉴收集到以上各水平。

2、初步评价

本文用 SAS 软件对五大功能区的人均 GDP 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得出原始数据不满足方差齐性检验要求,因此需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变换,故令 Y=lnGDP,再对 Y 的各水平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经过分析得出经对数变换后的数据满足方差齐性要求,故直接运用 SAS 软件对 Y=lnGDP各水平做方差分析,结果可知 P 值小于 0.0001,说明重庆市五大功能区的人均 GDP 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结论与建议

篇9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经济;SPSS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8-0040-03

1 引 言

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Schumpeter(1912)认为功能完备、运作良好的银行体系可以有效识别并支持具有创新性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家,从而推动技术进步。Patrick(1966)则认为在发展早期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主要是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在经济成熟阶段时,主要是经济发展带推动金融发展。Goldsmith(1969)较系统地研究金融部门与经济发展关系,他认为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本积累的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谈儒勇(1999)、陈柳钦、曾庆久(2003)的实证分析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在非国有经济部门,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弱于银行中介的作用。韩廷春(2001)的实证分析显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其有限。

2 对地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2009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进入鞍山市场,对鞍山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定量的分析新设立的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本文以2009年之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与2009年之后进行对比分析,建立模型,探讨并定量分析新设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对鞍山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选择GDP、消费、投资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实证分析。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鞍山市中心支行、鞍山市统计局。

2.1 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对鞍山市地方GDP增长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新形势;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形势下,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于企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整体而言,传统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为了形成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探索新型管理方式,加快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的改革步伐。

一、新形势下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煤炭企业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煤矿产能已经接近我国拟规划煤矿的产能要求,但是,目前煤炭企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管理理念落后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日趋加快,但不少煤炭企业仍固守着传统管理理念,难以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一部分企业仍将“产量”视为企业唯一的发展标准,实际工作过程中缺乏创新,不能主动引进和吸收新技术。一旦企业出现困境,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导致不少煤炭企业难以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下去,并面临着淘汰的结局。

(二)信息化水平低

煤炭企业领导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领头羊,但不少领导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思想观念传统落后,同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相滞后,有些领导认为只要购进一批计算机,与互联网相连,就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这导致煤炭企业很难全面实现信息化,导致企业信息化结构配置不完善,忽视了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信息技术的综合采集与科学化管理,导致煤炭企业发展受阻。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

虽然不少煤炭企业已经以自身实际情况为依据,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多数企业管理制度仍不尽完善,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也较弱,有些部门甚至只进行象征性的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导致管理部门形同虚设,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煤炭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

(四)煤炭开采技术含量低,设备落后

较其他企业不同,煤炭企业具有设备种类多、单位价值高等特点,导致中、小型煤炭企业开采设备落后,无法及时对设备进行更新,制约了企业的生产。此外,不少煤炭企业仍存在着落后的半机械化生产方式。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煤炭企业机械化程度仅达到42%,煤炭综合利用效率偏低,诸如绿色开采等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较高的现代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较少,清洁型煤炭产品仍处于初级阶段,对煤炭产品的加工技术不够深入,环保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均体现出我国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的落后。

为此,加快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刻不容缓。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要求我国煤炭企业必须加快改革,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将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核心,建立大型基地及大规模煤炭企业,推动我国煤炭技术的不断进步,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大力鼓励绿色开采,构建生态型矿山,加强安全生产,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煤炭企业经济管理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一)企业战略未来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煤炭企业需要加快战略性重组与转型,以推动我国煤炭产业结构升级。在长远规划的指导下,企业应明确自身经营与发展方向,以我国煤炭战略发展布局为依据,加快跨省、跨行业重组发展,推动煤炭企业改革。针对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发展思路予以解决,科学处理各方利益,加强核心业务,形成企业自身独特的竞争力,实现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人力资源未来发展方向

煤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争得一席之地,必须打造一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队伍。煤炭企业应树立创新理念,以创新方式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决策、监督体系,为员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改革激励机制,积极拓展用人、选人渠道,创新选拔机制,将业务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提到领导岗位上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与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同煤炭相关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强员工培训,实现员工教育由书本教育逐步转变成信息化教育。

(三)管理模式未来发展方向

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是新形势下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方式,更是一种管理理念。企业应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吸收其思想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对企业进行全面审视,通过创新方式、转变认知,细化煤炭管理工作,通过精确、细致的管理,推动企业生产质量及安全性的全面提高。推进精细化管理中,应加快建立本质安全型煤炭企业,积极打造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矿井,从全局出发,优化思路,根据生产及安全要求,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完善生产工艺,保障生产质量及效率,逐步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经营模式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与国际的接轨程度日趋紧密,煤炭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程度也逐步加深,因此,我国煤炭企业需要综合分析煤炭市场动态发展趋势,加强风险预控,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及时掌握市场最新发展动向,关注市场最新需求及政策变化,加强经营管理成本控制,面向客户对市场进行细化,逐步优化自身产品,积极开发新客户,稳步提升产品销量,保证市场占有率,加强沟通与协调,以防暴涨暴跌情况发生。由于对能源约束力越来越大,环境成本压力逐步增强,煤炭企业需要尽快调整投资方式,逐步由依托资源投资转变为依托人力资源优势,朝着高新技术领域转移,控制好发展及扩张速度,进一步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三、结束语

面对新形势,煤炭企业应纵观全局,推动产业模式逐步朝着高端、高效方向转变,逐步实现煤炭企业形成强有力的主导产业体系,结合市场最新动向,针对市场需求迅速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转变,以更好地占领市场份额,逐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多经煤炭运销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11

产品在从研发经过使用到最后失效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综合组件和各类元件,包括很多不同的失效模式,相应的可靠性分析工作非常复杂。本文另辟新径,深入浅出的进行了竞争失效产品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两个实用的结论,同时收集一组数据进行了比对验证。为竞争失效产品的可靠性分析和设计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竞争失效 故障模式 可靠性分析

1 引言

在传统的产品可靠性分析过程中,都是假设组成产品的每个元件都只有两种状态:正常工作和失效,所以产品本身也就只有这两种工作状态。然而产品在其使用过程中,失效与性能参数有关,而传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并不区分失效模式的不同。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传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没有考虑产品的性能参数,对产品可靠性问题的辨识和分析存在局限性。

(2)传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没有考虑产品各种失效模式的不同,对产品失效的真正机理分析不全面。

因此,为了适应产品质量的要求,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更有效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2 软硬故障竞争失效模式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产品在从研发经过使用到最后失效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综合组件和各类元件,包括很多不同的失效模式,每一种失效模式的失效原因不同,相互独立,服从不同的概率分布。在产品工作或进行相关可靠性试验时,假设有一个失效模式发生,导致产品失效,那么其他的失效模式就没有机会再发生了,这样的过程被称作竞争失效。

2.1 失效模式的两种类型分析

通常将产品的失效模式分为两种类型:硬故障模式和软故障模式。产品在失效前性能就已经开始不断退化,而失效后产品功能也没有立刻完全丧失,这种导致产品失效的模式被称为软故障模式。产品在失效前功能保持不变,失效后功能完全丧失,这种导致产品失效的模式被称为硬故障模式。

2.2 竞争失效模式

假设一个产品同存在软故障失效模式和硬故障失效模式,也就是在产品在其性能不断退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突然失效,那么该产品的失效就是软硬故障失效模式竞争的结果。在可靠性分析工作中,将这种产品称为竞争失效产品或产品具有竞争失效模式。

例如,一个电子产品失效可能因为电机的瞬时短路引发电机突然失效,也可能会因为元件老化引起电机发生退化失效。实际的情况是电机的失效形式是这两种失效模式的竞争结果。可见,进行竞争失效模式分析更符合产品的实际失效规律,对产品的可靠性分析有重要的意义。

2.3 竞争失效准则

根据前面所描述的竞争失效准则,在产品运行过程中,只要竞争失效模式中软硬故障模式发生其一,产品就失效,在此之后其它失效模式就不再出现了。这与串联系统类似,因此假设该产品在软硬故障竞争失效模式下的可靠性分析类似于一个包含了个元件的串联系统。下面进行证明。

已知产品的各失效模式相互独立,因此得到产品在任务时间t的可靠度函数,如式1.1。

其中Tc是产品的寿命时间,Thi表示第i个硬件故障模式的失效时间;Tsj表示第j个软件故障模式的失效时间;Thi表示第i个硬故障模式下的可靠度函数;Tsj表示第j个软件故障模式的可靠度函数。

可见,该产品在软硬故障竞争失效模式下的可靠度函数类似于一个包含了k1+k2个元件的串联系统的可靠度函数。

同理,按照失效率的定义,可以得到任务时间t内在软硬故障竞争模式下的产品的失效率函数如式2。

可见,在任务时间t内,在软硬故障竞争失效模式下的产品的失效率函数等于所有硬故障和软故障模式下的失效率函数之和,这同样与包含个元件的串联系统的失效率形式类似。

所以得到结论一:产品在软硬故障竞争失效模式下的可靠性分析类似于一个包含了k1+k2个元件的串联系统。

通常,可靠度函数和失效率函数都是比较复杂的数学表达方式。因此在软硬故障竞争模式失效的情形下,如果得到产品最终以哪一种失效模式失效的概率,就可以为软硬故障竞争模式下的产品设计和分析提供依据,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改进工作,使产品最终消除减少相应失效模式的发生概率,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这在可靠性设计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2.4 失效概率

假设产品最终以第i个硬故障模式失效,那么其失效概率为:

其中Fhi(t)表示第i个硬故障模式在失效时间Thi的概率密度函数。同理,得到如果产品最终以第j个软模式失效,其失效概率为:

其中Fsj(t)表示第j个软故障模式在失效时间Tsj的概率密度函数。

已知硬故障模式的概率密度函数Fhi(t)服从与时间无关的某种概率分布类型(如威布尔分布);软故障模式的概率密度函数Fhi(t)依赖于性能退化参数,与失效阈值有关。所以 Fc,hi;Fc,sj仅仅与软故障模式的失效阈值(记为 Dj)有关而与时间没有关系。

所以得到结论二:竞争失效产品在第i个硬故障模式下失效或第j个软故障模式作用下的失效概率为失效阈值 的函数。

收集到一组机电产品的可靠性数据,如表1进行比对。验证上述结论是否正确。

表1描述了产品的故障失效模式、失效时间和失效概率和阈值。

由表可知,具有硬故障、软故障竞争失效模式产品的相关可靠性指标与软故障的失效判断标准有关,与时间无关和本文结论一致。

3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发现,在进行产品可靠性分析时,应根据产品的性能特点合理的选择可靠性分析方法,否则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同时文章给出了产品在软硬故障竞争失效的模式下可以遵循的两个结论:(1)产品在软硬故障竞争失效模式下的可靠性分析类似于一个包含了k1+k2个元件的串联系统;(2)竞争失效产品在第i个硬故障模式下失效或第j个软故障模式作用下的失效概率为失效阈值Dj的函数。为具有竞争失效模式的产品的可靠性分析和设计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苏春.张恒.基于性能退化数据和竞争失效分析的可靠性评估.2011(02).

[2]张彬彬.杨猛.万成安.航天电子产品用板间电链接器典型失效模式研究.2013,7,34(04).

[3]黄秀平.汤衍真.孙权.周经纶.突发失效和退化竞争失效产品的老练时间优化.2013,8,35(08).

作者简介

秦(1978-),女,博士学位。现供职于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结构、信息融合、可靠性。

篇12

【关键词】诚实信用原则;经济分析;博弈机制;帕雷托最优

在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原则,该原则常常被称为民法特别是合同法中的最高指导原则或帝王条款。一直以来,法学界对于诚信仅仅是一个道德规则抑或同时还具有法律上的意义争论不休,形成了“道德的诚信”与“法律的诚信”两派观点。即使主张法律诚信的一方,也往往认为负载诚信要求的法律规范体现了更高的道德标准。如施坦姆勒(Stammler)认为诚信原则体现了法律爱人如己这一人类最高理想。徐国栋认为“普通的法律规范往往体现了‘勿害他人’的要求,而诚信原则体现了‘爱你的邻人’的要求”。但是,脱离具体时代背景而抽象地就道德来探讨诚信原则的法律意义并不能充分揭示诚信原则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和地位。因此,本文将借助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法来说明诚信观念逐渐法律技术化的基础和必然,以此深化对诚信原则这一特殊法律现象的研究。

一、从制度变迁看诚实信用原则

以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观察分析法律制度,就是探求如何用最小的成本(法律制度运行成本)取得最大程度的收益(社会总福利),这种观点被称为效益观。在经济学理论中,影响最大首推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不同的制度安排,因交易成本各异,将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因之,制度也由此变得至关重要,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对交易成本的考察来把握各种制度的运行情况,而且还可以进行以降低交易成本为目的的制度创新。这种用交易成本理论对制度进行研究的方法也被称为制度分析法(Institutional Approach),又称新制度经济学或制度观。由于法律是一种制度安排,不同的法律也同样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果,影响到社会的总收益,因此在制度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了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法律制度的经济分析法学。

对于法律制度的经济分析,首先是对制度变迁的研究。诚信在法律上的兴衰实际上是与商品交换的兴衰完全一致的,诚信与商品交换有着内在联系。罗马时代的诚信制度来自于罗马发达的商品交易,是罗马人在商品交往中的理性抉择。英国的普通法主要是通过吸收早期的商人法而形成的,而商人法是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之间自发形成的一种习惯法(深受罗马法的影响),它强调了交易中的诚信原则。

以上可见西方的经济发展史同时也是法律制度演进的历史,这说明西方社会在近代的发达也同样要归功于法律制度的变迁而并不是仅仅得益于其技术的先进。

二、诚实信用原则是建立重复博弈机制的制度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奉行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制度,而诚信制度的重要性则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凸现出来。在工业革命最初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过于理想化,相信市场机制能够完善地引导着经济运行,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后将达到全社会最优——经济学称之为“帕雷托”最优(帕雷托佳境)。因此,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规则是以平等和自由为核心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制度并不是完美的,19世纪开始频频发生的经济危机以及寡头垄断市场的形成都表明自发的市场经济“失灵”。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外部性、垄断行为和信息不对称,其中信息不对称却是诚信原则在合同法上得以确立的主要原因。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双方都有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私人信息。这些私人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为隐藏知识,非由当事人的行为造成。另一类称为隐藏行动也称为道德风险。这实际上是一种内生的信息,取决于当事人行为本身。对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阻碍及效率损失,博弈论用经典的“囚徒困境”的例子作了说明。这一例子是说在信息不对称及信任无法建立的前提下,出卖对方而不是忠诚于对方是当事人理性的选择,否则如果对方出卖了自己而自己保持忠诚就会让自己更为不利。要想让自己的损失可能最小化,理性的选择是出卖他人,尽管保持忠诚可能让双方的利益都最大化。从“囚徒困境”中得出的结论是悲观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相互拆台比相互合作可能性更大,在当事人自己看来不合作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囚徒困境”有着广泛而深刻意义,这一研究结果解答了为什么在现实交易中自利的行为并不能产生帕雷托最优这一理想状态,为什么采取诚信的对策常常不如采取投机的对策。事实上,亚当·斯密有关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这一观点是建立在信息对称的假定之上即博弈双方保持诚信。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产生不了最优。

合同法上的诚信原则恰恰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产物。博弈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能将单次博弈的情形转化为重复博弈,人们就倾向于选择合作,建立信任,实现双赢。这就是说,如果同一人群需要多次作相同的交易,那么投机行为就会减少,而诚信行为会增多,这是因为利用信息不对称投机牟利的次数是有限的,交易相对人被骗后就不会与同一个恶信交易人再进行交易,也就是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对恶信交易人进行制裁。恶信交易人失去信誉的结果是丧失了继续交易可能性。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原先的恶信交易人在交易可能多次发生的情况下也会改变原来的策略,树立自己的信誉,逐步变为诚信交易人。

因此,建立信用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有效策略,如果我们通过法律制度支持和保证重复博弈机制,便于当事人建立信用,就可能促进交易,实现市场的功能。因此,诚信原则实际上是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就当事人行为规范所作的制度创新,是市场重复博弈的内在需要。可以说,诚信原则是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避免效率损失的一种现实的制度选择。诚信机制的建立就是要通过建立诚信标准和诚信规则使当事人产生行为后果的确定预期,从而引导当事人的行为选择,并确保当事人会在法律强制力这样一种“法律阴影”下对法律予以遵循。正是由于法律制度的独特功能,法律的不同安排将产生不同的博弈结果,我们不仅可以通过风险分担和义务分配将单次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而且也可以通过强化重复博弈条件下的制裁机制引导诚信行为规范的建立,促进合作交易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市场扭曲。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对诚信制度进行观察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诚信制度一方面增加了恶信交易人的违法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所有交易人的高昂的防范成本,加快共同预期的形成,由此而促进了交易。因此,诚信制度实际上是用法律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种低成本交易机制。因为有法律的保障,人们得以建立长期,避免短期投机行为。

三、诚信原则是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明智选择

通过上述的经济学分析证明,坚持诚信是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实施恶信行为的一方所多获得的效益,抵偿不了诚信一方所遭受的损失。交易的过程实际上是利益分配的过程,当恶信一方可以通过非生产性活动(实施恶信行为)而获利时,生产性活动的激励就会减弱而导致资源转向追求非生产性活动(如防止恶信行为),这必然导致交易的减少,社会总财富的减少甚至市场的消失。因此,坚持诚信才是任何交易的明智选择,诚信是交易的内在需要。

经济学假定每个人都是经济人,而市场中每个经济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是不可能实施利他主义行为的。因此,传统的看法是,如果需要人们作出利他主义行为,那么这一要求就超越经济人的标准而上升为更高层次的标准(如道德标准)。但传统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市场本身完美的假设下,因而并不切合实际。当产品或者服务不能分割并且很难加以度量,任何个人都很难排他地占有并能与他人交换时,这种产品和服务就具有了外部性,让市场难以发挥作用。如果谁都对外部性问题置之不理,那么,最终受害的将是所有需要参与交易的人。因此,在外部性很强的领域施行利他主义对实现帕雷托最优是不可缺少的,这种利他并非纯粹的只有利于他人,而是为了共同的利益,甚至可能主观上是为了利己,客观上造成了利他。

因此,市场经济中利他主义的存在仍然是一种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并不一定是更高尚的行为。这表明,含有利他因素的法律诚信标准仍然是以经济人为原型的制度设计,只不过更强调交易目的和市场功能的实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坚持诚信可能因对方不守诚信而遭致损失,因此在这一阶段坚持诚信确应视为在追求一种“道德理想”。

当长期的多次博弈使得绝大多数市场交易方都形成了诚信的观念时,曾经作为道德理想的“诚信”实际上已演变为法律了。因此,法律上的诚信原则实际上是将这一长期博弈得到的经验以及市场经济的自律基础加以肯定,发挥法律的独特功能来防止恶信对交易和市场的损害。由此可见,诚信原则在法律上的出现并非简单地将道德法律技术化,将道德提升为法律,而是利用独特的法律功能来促进交易,维护社会各方利益的平衡。坚持诚信原则可以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诚信原则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易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内涵。

参 考 文 献

[1]史尚宽.债法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三联书店.2001

[3]张维迎.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10)

[4]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柯华庆.合同法基本原则的博弈分析[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6]林立.波斯纳与经济分析法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5

篇13

关键词 食品安全;预警分析;灰色残差修正模型;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04-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稳定,日益受到重视。《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食品安全的决心。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针对食品中化学污染物与有害因素,建立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体系,监测机构对食品安全监测数据进行收集、综合分析及上报,从而掌握食品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并为开展食品风险评估、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测机构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主要以检出率为指标,按时间或类别序列作数据整理,对组内或组间的数据作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显著性差异,并结合原因分析描述食品污染水平变化情况[1-2]。此法简便易行,但对数据的发掘能力不足,“事后”简单的比较分析,未能为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判断发展趋势、提出预警等方面提供有效信息。秦 燕等[3]和柴胜丰等[4]提出将控制图的分析方法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控预警,通过建立检出率控制图,依据控制图判异准则观察检出率的异常波动,通过对“事后”数据分析达到“事前”预警的效果。然而,制作控制图所需样本量大,对监控数据的要求较高;同时,为避免预警信号误发或漏报,如何确定适宜的控制限、提高控制图预警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技术关键点,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我国对食品安全监测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监测管理系统的建立,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分析方法已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该理论解决了运用概率统计、模糊数学难以解决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该理论已被成功地运用于工业、农业、社会、经济、能源、环境、疾控等众多的领域中,解决了科研、生产中遇到的大量实际问题,并取得显著的成果[5-7]。本研究通过建立灰色模型对食品安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合马尔可夫过程理论进行残差修正,实现对食品安全监测的预警分析。

1 灰色模型的原理及建立

灰色系统理论以灰色数学的方法处理“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不确定型系统,将不定量(灰数)予以量化,同时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寻求系统的运动规律。灰色系统理论在关联空间、光滑离散函数等概念的基础上,定义了灰导数与灰色微分方程,进而用离散数据列建立微分方程型的灰色动态模型(GM)[8]。GM有多种类型,其中以一阶微分、一个变量的灰色模型GM(1,1)应用最广。

2 GM(1,1)残差修正模型

3 灰色模型的精度检验

4 灰色残差修正模型在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分析中的应用

采用灰色残差修正模型,结合马尔科夫过程预测方法,对我国酒类食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白酒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由于2008年以后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导致数据不符合建模要求,本文基于1995―2006年产品质量监测数据,构建模型对2007年监测数据进行预测,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5 结语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有关要求,政府各监管职能部门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的预警建设。开展有计划性的市场抽检活动,分析监测结果,可掌握食品污染状况,发现安全风险并提出预警。本研究以食品安全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灰色系统及马尔可夫过程理论,建立二阶残差修正GM(1,1)模型,模型精度符合要求,有效实现了对食品安全态势的预测分析,为食品安全快速预警提供依据。

食品安全预警分析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新兴研究课题,目前对此方面研究的推进还存在一些困难,如食品安全监测系统的运行尚未顺畅、监测数据资源难以共享、源数据的质量有待提高等,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和早处理。

6 参考文献

[1] 彭少杰,田明胜,王颖,等.2008―2010年上海市夏秋季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3(5):469-471.

[2] 曲宁,李敏,王树诚,等.2009年辽宁省初级农产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5):1240-1243.

[3] 秦燕,李辉,李聪.控制图分析在食品安全预警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9):1089-1090.

[4] 柴胜丰,张国权.基于Bayes统计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26(6):966-970.

[5] 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13.

[6] 刘丽,任呈强.灰色系统理论在石油工业腐蚀中的应用与进展[J].材料导报,2010,24(15):99-102.

[7] KUO-HUANG LIN,BIN-DA. A gray system modeling approach to the prediction of calibration interval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2005,54(1):297-304.

[8] 邓聚龙.灰色理论系统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83-85.

篇14

一)县政府于每季度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分析全县经济形势,查找存在问题,研究对策措施。

二)各副县长按工作分工,原则上每月初分别召开分析会议,对分管部门和行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并解决相应的困难和问题。

三)建立经济形势季报制度。县发改局、扶贫办、经贸局、财政局、农牧局、水务局、劳动保障局、商务局、统计局、物价局、人行县支行等部门,按季向政府报告经济形势。

二、认真做好经济形势分析会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经济形势分析会的主要内容

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加强对各类经济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县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研究分析国家、省、市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关注周边省区、市县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经济指标,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全面准确客观反映全县经济运行情况,深入分析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县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加强对生产总值、工业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支、物价、节能减排和就业等主要经济指标变化走势的监测预测。

1工业经济运行方面。主要是全县工业经济运行特点分析,包括生产情况和发展趋势如何,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效益状况,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和运行情况,对工业经济发展全局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情况,主要工业品产量和价格变化情况,全县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变化等情况;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高科技产业培育、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品开发、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情况;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能源原材料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2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主要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候环境等条件变化影响分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进展情况,节水增收、农业生产有关环境等条件变化影响分析;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服务等;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种植业生产面积、产量;畜牧情况,包括主要畜禽产品的存栏量、出栏量变化,肉、奶、蛋等产品产量增长情况;农畜产品流通情况,包括农产晶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及其带动农户增产、农民增收的情况;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输转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打算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

3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方面。主要是全县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城镇、农村、三次产业和重点行业投资完成情况;投资来源和构成分析,包括政府投资、银行贷款、企业情况和非税收入情况;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包括一般性转移和专项转移支付情况;财政执行情况,包括项目建设资金配套情况和公共财政支出情况;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结构和运行态势;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4财政金融方面。主要是财政收入情况,包括税收收入情况和非税收入情况;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包括一般性转移和专项转移支付情况;财政执行情况,包括项目建设资金配套情况和公共财政支出情况;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结构和运行态势;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5服务业方面。主要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传统服务业、生产业和生活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6消费和价格方面。主要是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主要消费品的市场容量、供应状况和价格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城乡分布;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能源原材料供应情况和价格趋势;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及价格走势;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化;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7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主要是全县就业情况,新增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城镇职工、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规模及动态变化,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就业培训和拓宽就业渠道的政策措施;养老、失业、医疗及城乡低收入群众社会保障和基本政策和实施情况;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8为民办实事方面。主要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每年确定为民办的实事。年省、市、县政府承诺为民所办实事工作进度和落实情况;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二)工作分工

经济形势分析牵头和协调组织部门为县发改局,注重对经济形势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各参与部门侧重于对本行业、本系统运行情况的具体研究分析,确保信息资源采集准确有效,不断提高经济形势分析的质量。发改局重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的综合分析,侧重于全县投资形势和项目建设进展分析,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统计局汇总、整理全县和省内外有关县区统计资料,会同发改局共同做好全县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每月定期报送政府办公室、发改局和相关部门。经贸局负责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反映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及生产运行情况,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突出问题,提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建议。扶贫办负责农村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分析,及时反映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及时发观和反映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农牧局负责全县农业经济现状、趋势和阶段性的特征分析,及时反映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况,反映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商务局重点做好主要农产品市场信息的运行监测、编报和分析,及时对重要工业品、原材料、农产品和消费品市场做出分析预测,提出建议对策,特别要及时反映市场建设中存在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基本数据统计汇总整理,按月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料及用工公告。物价局负责全县群众生活必需品、重要商品和服务监测,及时反映市场价格运行情况,并提供分析报告。人行县支行主要负责全县金融运行和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针对金融运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提出金融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信息中心主要做好国际国内经济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解掌握全国、全省、全市和市内务县区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情况的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其他部门结合本部门职责范围和工作特点,及时收集整理本行业的相关资料,分析存在问题和原因,提出对策。

三)材料准备

由县扶贫办、经贸局、财政局、水务局、农牧局、商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局、物价局、人行县支行、信息中心等部门每月5日前将上月的分析汇报材料汇总,送县政府办公室、县发改局和统计局具体掌握每月各行业部门的经济分析情况,于每季度第一个月8日前,将上一季度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上报县政府。

三、有关要求

一)切实加强对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经济运行分析工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议程,指定专门工作人员,切实做好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本部门、本系统经济运行中存在突出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二)充分发挥发展改革和统计部门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职能作用,加强协作。县发改局、统计局要共同做好全县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向县政府汇报,并及时向各部门通报情况。统计部门要及时做好数据统计工作,每月5日前完成数据统计,为经济运行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县发改局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衔接,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做好相关统计和分析工作,及时报县发改局汇总。

三)充分发挥统计部门的统计职能和行业部门、基层单位的基础统计作用。要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各部门、基层单位要及时按要求向统计部门报送基础数据,统计部门要及时做好数据统计工作,为经济运行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四)不断改进分析方法,加强分析的实用性,严格把好季报检测分析质量关,做到月度有行业分析,季度有综合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提出能见实效的对策措施。同时,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深入调查,快速反映,立足于“短平快”专题分析方面有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