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形势分析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TL75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
环境与经济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因素,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后,面是协调发展,互为促进。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指标间也互相联系,并存在一定客观规律。经济形势很大程度上自接体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环保工作也只有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才能体现环保参与宏观决策、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就揭示了环境质量与收入间的倒U字型关系,说明了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科学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对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随着环保部门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综合管理职能日益凸显,参与政府宏观决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是在一定时期和区域范围内,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结合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以规划目标、统计数据和监测数据为依据,运用统计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发展趋势预测提出相关对策和措施。
开展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对环保部门及时把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新形势,适应政府宏观调控新要求,提高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现阶段做好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已成为环保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的客观需要。
图1
二、 基本思路
1、总体框架
形势分析应结合环境与经济两个方面,按照“透过经济看环保,透过环保看经济”的要求,全面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数据和环境保护基本情况,客观研究经济形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准确把握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压力,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总体框架见图1。
2、重点分析的几个问题
1)注重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环保工作的影响。
主要是分析体现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绩效的关键指标,并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进行趋势预测,就经济形势对环保工作的影响加以分析。主要分析内容见表1
表1
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处理好服务与监管的关系,切实发挥环境保护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2)重点关注污染减排进展情况。
污染减排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环保焦点。准确把握污染减排形势,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形势分析要在分析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进度基础上,深入剖析原因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具体的措施,对减排进度滞后地区实施预警机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
从经济发展全局判断污染减排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等方面;
重点减排工程落实情况,重点梳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火电企业脱硫脱硝、重污染行业整治等工作,按照年度减排计划和实施方案,对工程完成情况和减排效益进行分析,对没有按进度完成的工程和地区,可建议行督办、通报和约谈;
环保监管情况,包括减排核查和各类环保专项行动情况、管理减排各项制度落实情况、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行情况等。
3)客观判断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环境质量是检验环保工作的最终标准。形势分析应对环境质量总体情况进行判断。重点关注地表水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城市空气质量、县级以上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PM2.5以及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主要指标等,可按十年或五年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客观判断本地区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对部分恶化趋势较为明显的指标,要从减排进展、环保工作力度、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气候因素、主要污染产业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对改善较为明显的指标,也可从上述几方面阐述是属于阶段性改善还是趋势性改善。同时加强对重点流域和重要湖泊的水环境质量分析,主要从总体水质、满足功能要求断面比例变化情况、水质下降断面分布主要区域、主要变差指标等方面查找原因。
4)着力体现阶段性环保工作重点领域。
环境保护阶段性重点领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面有所变化。从宏观层面,环境保护已逐步进入环保优化发展的新阶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境保护要作为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环保工作本身,环境保护已经从重点开展单领域的污染防治到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阶段,新的污染防治重点领域不断出现,由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阶段性环保专项重点工作日益增加。形势分析应准确把握客观形势和宏观政策要求,科学把握工作节奏,理清轻重缓急,切实体现阶段性工作重点,提出具体措施和目标。
5)及时呼应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新诉求。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网络资讯、微博等信息快速传播手段的普及,环保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及新闻媒体频繁聚集的焦点。从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核辐射影响,到PM2.5的问题,都在短时间内成为人们迅速关注的热点,如果不能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就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形势分析要紧紧抓住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新诉求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注重分析环境投诉举报和形势,广泛收集舆情,对群众关注较多的污染企业和污染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处理意见。
3、主要分析方法
1)综合分析与专题分析相结合
综合分析是建立在专题分析基础上的,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流域等环境质量指标和GDP、工业投资、用电量等经济指标的专题分析。对某些变化较大的指标和敏感性指标,如减排指标和环境质量指标,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集成,并与目标进行比较,对数值变化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环境与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进行总体形势判断和预测,提出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对重点行业、企业和区域的专题研究是提高形势分析深度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主要依靠专业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和发展趋势。定量分析是一种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的表征方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其实质是专家经验、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计算机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探索复杂性系统问题的途径。简单的说,“保持稳定、趋势向好”就是定性,结合环境统计、监测等数据信息实现目标内容的可视化就是定量分析。
3)定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
定期对环境与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如季度分析),可准确把握一定时期内重大宏观政策(包括环境和经济领域)的走向与调整,迅速做出分析与研判,提出针对性的方案,增强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时效性。远期分析可根据多年环境与经济数据的比对,探索两者之间的规律,有利于统筹谋划本地区环保工作的节奏和重点。
4)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
纵向分析是对各阶段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或者环境基本情况各指标进行研究,获取其数据变化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为研判发展趋势提供支撑。横向分析是借鉴相似区域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或者借鉴现有环境经济分析模型,预判本地区环境指标走势。通过纵向和横向分析的有机结合,可以正视差距,正确把握阶段性特征,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结束语:
目前部分省市已经开展了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但总体面言,该项工作尚未全面铺开,各地形势分析的深度也不尽相同。同时形势分析工作也由于缺少技术方法的有效支撑,容易使分析成果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要进一步做好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必须在全面掌握环境及经济形势数据的基础上,摸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客观规律,更
多地运用科学工具实现定量预测与定性研判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作用,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撑。.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土资源 经济活动 分析指标体系
懂得合理利用有限资源获取最大效益,既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又不会对长期利益造成损害,才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权宜之计。为实时了解国土资源相关动态,掌握国土资源经济发展趋势,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一套先进、完善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指标体系。
一、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国土资源的经济活动给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研究国土资源各项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了解经济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通过探讨国土资源经济活动、国土资源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而揭秘国土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对常见的国土资源经济活动进行研究,结合国土资源稀缺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以及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
(二)国土资源与各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
国土资源的各类经济活动,均涉及到劳动、资本、技术等多个领域。掌握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加工、输出情况,围绕资源型产品对国土资源的需求,对国土资源的稀缺,对生产发展的劳动、技术以及资本等方面造成的系列影响,研究国土资源与开发利用等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关系,能够有效提高国土资源有效利用率,实现提高资源产量,提升资源质量,从而增强各项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生产效益。
二、分析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主要方法
资源的稀缺性是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经济学起源,长久以来,资源稀缺是资源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对象,与之相关的研究报道不计其数。目前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主要分析方法,均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重要前提,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对国土资源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与价值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根据现有相关文献报道,笔者了解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法主要包括系统分析法、比较法、系统综合法以及定量分析法等。
(一)系统分析法
在国土资源经济系统中,土地、能源以及矿产等均为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法律政策、技术水平、资金条件,均会对国土资源的经济活动产生一定影响。此外,由于国土资源经济活动均在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分析国土资源形势时,应采取系统分析法,综合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经济系统的情况,对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展开全面的分析。
(二)系统综合法
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所得结论进行有效结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的方法即为系统综合法。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应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更加全面,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个层面。应对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考量,统揽全局,综合所有因素的影响,最终得到对整体形势做出有效判断。
(三)比较法
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可通过同比与环比的方式,对处于各时期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解,对不同时期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不同表现与异常表现加以分析,寻找造成这种现象的缘由,以此来掌握国土资源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调整,全面促进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定量分析法
由于定性分析法不够客观公正,因此,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定量分析法的使用较为常见。定量分析法所得结果更加客观全面,且具备可靠的科学依据,能直观地反映出国土资源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定量分析时,构建分析指标体系与计算数学模型不可或缺,为确保所得结果更加客观,还可借助结构功能、决策分析等模型加以补充。
三、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建设
经过本文研究可明显发现,国土资源经济对国民经济有着深远影响,国土资源经济本身在运行过程中,同样具备一定的显著特征与规律。国土资源经济形式分析指标体系,能直观地反映出当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指标体系中的各项参评指标,均具备一定的目的性与组织性,能够全面、客观地向人们展示国土资源信息,方便研究者掌握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发展动态。在笔者看来,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需结合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国土资源管理情况、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等多方面,对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更切实际的评价。
基础类指标与合成类指标为国土资源经济形式分析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大指标能直观地反映出国土资源的经济形势与开发利用整体情况。基础类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国土资源的经济形势与开发利用整体水平,该类指标是合成类指标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合成类指标,则是以挤出来指标为重要前提,根据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以满足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特性需求为目的,通过计算法的运用,结合数据模型分析,展示出足以说明国土资源现阶段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的指标。
四、结束语
构建一套科学、完善、切合实际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不但能够直观、全面地反应出现国土资源相关信息,还能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调整与改进,实现促进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建设,需结合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有效方法得以实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对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水平有着深远影响,只有在科学、先进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指导下,才能提高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国民经济朝着有利趋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百业待兴,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略大于消费增长率,形成供略大于求的市场局面,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刺激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只有当房地产投资过度膨胀,商品房严重滞销,造成还贷困难,连带引起金融危机时,才形成泡沫经济破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就是一例。房价虚涨泡沫。房价是与地价相联系的,房价泡沫与地价泡沫密切相关。此外,开发商对利润的期望值过高,人为抬高房价,也会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价飞涨,开发商攫取暴利,购房者难以承受,由此也会形成房地产泡沫经济。可见,房地产确有经济泡沫,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可能性,但绝不能把房地产业等同于泡沫经济。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房地产泡沫与泡沫经济
1.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
房地产泡沫是经济泡沫的一种,但经济泡沫并不等于泡沫经济。经济泡沫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它虽然也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害和浪费,但经济泡沫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予以缓解或消除的,但泡沫经济是与市场机制无关甚至相反的一种对经济发展极为有害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顾名思义是指经济运行状态像泡沫一样,繁荣的表面终究难逃破灭的结局。泡沫经济往往伴随着商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但泡沫经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价格涨落,而是专指由过度投机而导致的商品价格严重偏离商品价值、先暴涨后骤跌的现象,是社会资金过于集中某一部门、同一商品反复转手炒卖而导致该部门短期内扭曲膨胀、生产部门因缺乏足够的资金而长期衰退的一种必然结果。
2.泡沫经济的运行机制
泡沫经济之所以能够创造虚假繁荣是因为它具有一种特殊的运行机制。在正常的市场机制中,商品价格上升必然会导致商品需求下降。而泡沫经济则不然,它会出现违规律的变化,价格上涨,市场需求增加;价格下跌,市场需求下降得更快, 正所谓“买涨不买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是因为人们购买这种商品不是为了消费, 而是为了投机获利。当人们普遍认为某种商品价格会上涨时,人们就会抢购这种商品;他们同样知道该种商品价格将来会下降,但是他们坚信自己能赶在价格下降以前将持有的商品卖出去,因为市场上有比自己更傻的人。同一商品的反复交易会迭加商品价格,使其远远偏离商品价值;而价格上涨坚定了大众的信念,又会吸引更多投机者的加入,直到某一天,市场没有足够的需求时(或是因为信心不足,或是因为缺乏资金),市场出现价格可能将要回落的信号,人们猜测投机已经走到了尽头,于是大量抛出商品,而市场需求不足、商品价格瞬间下跌,市场从此一撅不振。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泡沫经济演变过程。
当然并不是所有商品都可以成为泡沫经济的载体,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这种商品的供给是稀缺的,市场始终保持供不应求局面。其次,交易便利,费用低廉,这样投机的热情才能顺利得到实现,市场利好的消息才能不断被扩散出去,市场需求和价格能以很快的速度被推到。房地产正是这种商品之一。
另外,泡沫经济的发生还需要足够货币供给支撑。因此,泡沫经济的上演总是需要以宏观扩张的货币政策和银行体系宽松的信贷政策为依据。无论泡沫经济曾经如何绚丽多彩,但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难逃破裂的结局。因为再宽松的银行信贷环境也要受到信贷规模的限制,汲养泡沫经济生存的资金链注定要断裂,从而导致泡沫经济连锁反应。
二、房地产泡沫的防范
1.加强土地供应的控制,抑制土地过度投机,控制增量、盘活存量
一方面,严格执行土地储备制度和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增加土地出让的透明度。政府根据土地市场行情适时收购土地或增加土地出让,以便调控土地供应增量;同时也可根据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控新投放市场建设用地的用途,如可确保中低价位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用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计合理、严密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引导土地持有者合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政府可以通过征收土地闲置税、土地增值税、土地保有税等,鼓励土地持有人积极投资开发,提高土地投机的成本,刺激低度利用土地者转让土地或出租土地,以调节土地供给、盘活存量。
2.加强房地产价格监测与调控,限制房地产投机和炒作
建立健全城市基准地价与地价公示制度以供市场交易参考,建立房地产交易价格评估制度、商品房出售网上申报制度,监视土地交易价格、调查地价与土地交易情况,对取得优惠政策受让的土地再交易进行严格限制,以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对房地产价格的监测与调控。严格商品房预售审核管理、防止以预售为名的土地投机,严查开发商品房惜售行为,限制商品房期房和经济适用房转让,加强税收征管和恢复征税、控制炒房。如购买高档商品房、别墅实行高契税政策,二手商品房转让征收商品房增值税或个人所得税,商品房期房转让增收期房转让契税等,限制购房投机和炒作,鼓励自住,控制购房投资和投机需求。
3.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机制
各级政府要根据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强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加强对当地房地产市场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研究,科学设立符合当地房地产市场规律的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和主要指标的量化区间,有计划地建立符合自己城市特点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防范房地产泡沫。通过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对市场供求总量、结构、价格的调控;通过市场信息、引导和规范,增加房地产市场的信息透明度,控制人为惜售和炒作行为,引导企业理性投资、消费者理性消费;通过对楼市的动态监测,评价市场的运行情况,预测分析未来的市场走势,向政府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出适时、适度调控市场的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4.利用货币金融政策调控市场,规范房地产融资行为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利率、紧缩房地产信贷额、限制房地产开发贷款、提高购房首付款比例等货币金融政策,调整房地产投资额与投资结构。应根据保守、确实、安全等原则来发放房地产抵押贷款,在评估抵押物的抵押价值、确定融资比例或贷款比例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以避免呆账、坏账损失与信贷膨胀。同时应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手,提高我国的银行业自身抵御金融风险能力;金融监管部门应从制度建设人手.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抵押制度、抵押保险制度和抵押二级市场的发展,这样才能防范房地产业信贷泡沫,有利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共同发展。
三、结语
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泡沫经济,导致大起大落的波动和震荡。适度的经济泡沫,例如土地价格微幅上扬、房价稳中有升、房地产开发投资高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商品房供给略大于市场需求等等,对活跃经济,促进竞争,推动房地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没有一点泡沫的房地产业是不能繁荣的。而如果泡沫过多,过于膨胀,造成虚假繁荣则是不利的。关键在于要控制这些经济泡沫过度膨胀,不致形成为泡沫经济,带来严重危害。采取引导性消费的政策进行推进,才能使房地产业健康成长。合理的房价上升是正常的,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关键词:新形势;开放型经济;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6-0046-04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了牵连,其影响程度之深、波及范围之广,实属历史罕见。江苏是中国最重要的开放型经济省份之一,外贸依存度很高,2008年的进口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分别为37.02%与57.13%,而且出口产品以中低端传统制造业产品为主,出口主体以苏南企业为主,出口目的地以发达国家为主。这种过于集中的发展模式使得江苏开放型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进出口额、吸引外资、对外承包工程都出现了大幅下降。虽然世界性危机已经触底,但经济复苏仍然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仍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很多专家学者将这一阶段称为后危机阶段。江苏开放型经济仍然面临严峻的考验。然而,大考验当中亦藏有大机遇,江苏开放型经济应当在危中寻机,在保证“全国前列的位次不后移,份额不减少”的情况下,寻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开放型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积极因素
2009年,在全球各国协同努力下,世界经济从年初经济陷入最低谷到年尾经济明显好转。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的成功反转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干预,经济的基本面仍然很脆弱,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7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所定的题目就是“收缩力量在减退,但复苏的道路是漫长而又曲折的”。这样的世界经济局势既给江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江苏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由于受到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的出口特别是针对欧美市场的出口仍然面临严峻考验。新世纪以来,欧盟、美国一直是江苏最重要的两大贸易伙伴,两大市场占江苏年均出口总额的42%,欧盟和美国市场对于江苏的出口表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目前美国和欧盟经济有所好转,但是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2009年10月份,美国失业率为10.2%,德国失业率为8.1%,法国失业率为9.5%。高失业率严重挫伤了这些发达国家的消费信心,与此同时,针对金融体系的改革也使得过去高消费低储蓄模式一去不复返。欧美国家的需求萎缩在短期内无法改变,而出口高度集中于这两大市场的江苏所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从2008年江苏出口统计来看,出口增幅仅为1688%,为2001年以来最低,而且江苏进出口出现了单月增速逐月下降的趋势,并在2008年11月份双双变为负增长,虽然到了2009年6月份出现了明显好转,出口实现了正增长,但是江苏传统优势项目机电产品仍然增幅缓慢,回升势头明显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幅下降的微观表现就是企业出口订单及产能显著下降。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要素供给趋紧、成本上升等压力,江苏不少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市场空间减少、经营风险增大、资金链绷紧的风险。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合格抵押担保品,融资困难陡然增加。与此同时,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的外国客户在金融危机中出现经营困难和资金问题,以至于中小企业的大批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这对于资金本来就很吃紧的中小企业更是重重一击。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裁员甚至是破产的境地。
其次,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信贷紧缩,以及后危机阶段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都会带来全球资本的紧缩,国际直接投资势必大幅减少。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分析,在2008年全球FDI流入量下降14%的基础上,2009年下降趋势更加明显,预计全年下降30%至40%。作为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最多的省份,江苏近十年来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6.3%。但在国际资本明显收缩的影响下,2008年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251.20亿美元,同比增长14.7%,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10.9个百分点。随着国际经济局势的好转以及投资信心的回升,自2009年9月后,江苏省单月利用外资连续三个月同比增长,截至11月份,全省实际利用外资224亿美元。不过,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欧美对江苏的投资仍然有大幅下降的趋势。2009年欧美国家对于江苏的投资出现更大降幅,其中英国协议利用外资下降83.52%,美国下降26.91%,欧盟下降23.16%。目前吸引的外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占比达到60.27%。
第三,贸易摩擦加剧,受牵连企业亏损严重。从以往的经济危机经验看,在危机爆发初期,各国会寻求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而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各国为了保就业,保民生,必然会各自为政,高举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帜。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下降,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陷入衰退的泥沼,对外贸易也出现了大幅缩水。在这一背景下,各国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措施。而在所有贸易保护措施中,提高关税的传统方式仅占1/3,且全部由发展中国家采用。其余2/3采取的是“隐性保护主义”方式,发达国家通过非关税壁垒和滥用贸易救济措施进行贸易保护,从而使贸易保护主义的认定变得愈加困难。据世贸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10月28日,WTO成员共发起171起反倾销调查和28项反补贴调查,启动26起保障措施调查。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9年全球一共有115起贸易救济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总案值127亿美元,“立案频率之高在世界贸易救济历史上都极为罕见”。仅美国在2009年就对华发起23起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涉及到中国76亿美元的出口规模,占全球对华涉案金额的60%,案件的数量同比增长了53%,金额增长了8倍。中国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WTO成员,连续三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保护主义受害国。中国再次成为众矢之的意味着中国定位于“全球价值链”底部的增长战略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挑战。未来国外针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措施将会加码,包括以减排为借口的所谓碳税之争很可能升温,这些都使中国外贸下一步面临诸多变数。作为贸易大省,江苏遭遇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摩擦范围越来越广,摩擦程度越来越深。2009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共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美国337调查、反规避等各类贸易摩擦案件62起,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涉案金额20.97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4.62倍;涉案企业805家,是去年同期的4.15倍。贸易摩擦涉案范围由原来的钢铁、轻工、机电、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延伸到大型扫描仪、同步数字传输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其中钢铁、汽车及零部件分别占涉案总金额的48%和35%。大多数涉案企业的出口业务几乎陷于瘫痪状态,对产业上下游构成很大冲击,迫使相关企业调整市场方向,扩大出口渠道,而就业等民生问题也随之受到波及。
第四,承包工程市场萎缩,开发区实际到账外资减少。金融危机使各国采取应对政策,资金流向和投资方向发生重大调整,使本来立项的、意在开发的项目流产、减少、缓签,同时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流动性不足,业主资金链断裂,迫使一些企业对外已签项目停止执行或推迟施工。徐矿集团5亿美元的博茨瓦纳煤电油一体化项目就因这次金融危机而搁浅。至2009年11月,全省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42.51亿美元,同比减少13.4%;完成营业额44.24亿美元,同比增长5.3%。全省开发区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65亿美元,同比下降10.3%,虽然降幅较上月收窄2.3个百分点,但仍比全省平均跌幅深2.8个百分点。在14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只有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实际到账外资实现正增长。
不过,江苏开放型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江苏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结构调整的重要承接地,基础设施健全、产业链条完整、劳动力素质高,这些已经转化为江苏的竞争优势并在全球经济衰退、消费疲软的背景下突显出来。首先,随着发达国家人民开始量入为出,节约生活,它们消费者会对质优价廉的产品更加青睐,在全国,江苏外贸的回升程度已经超越其他主要沿海外贸省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危机强化了江苏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其次,在国际资本收缩的情况下,江苏的产业优势、服务优势突显,利用外资全国占比增长,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危机以前全省实际到账外资占全国总盘子的1/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考验,全省实际外资份额增加了2个百分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全省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利用外资占比持续下降,新能源、新医药、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利用外资占比提高。第三,江苏服务外包迅猛发展。2009年1-11月份,全省实现离岸外包协议金额36.28亿美元,同比增长150%;离岸外包执行额26.92亿美元,增长192%;南京、苏州、无锡跻身全国20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行列。《江苏省推进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规划》确定的多项指标提前完成。第四,金融危机为全省各类资本“走出去”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很多国家将中国经济看作是全球经济板块中最活跃的部分,更加欢迎中国企业前去投资,不少国家的投资促进机构专门成立中国小组,希望通过引进中国企业的投资解决东道国企业资金短缺、失业率上升的问题,以前在收购方面较为苛刻的条款现在放开了,以前较为昂贵的资产价格目前降低了。资源性产品、东道国优质企业资产、先进技术成果,这些以前都无法企及的好项目现在都可以成为江苏企业对外投资的对象。统计显示,2009年1-11月,全省共核准境外投资项目286个,同比增长33.6%;中方协议出资额同比增长超过60%。
二、未来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尽管成功地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世界经济仍然有一段时间是不稳定的,有可能存在一到三年的低增长。在国际经济发展前途扑朔迷离的新形势下,江苏开放型经济需要寻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在贸易发展模式中引入创新机制,提升江苏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江苏制造”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没有自己的品牌,缺乏海外营销渠道,没有定价权,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无法掩盖“江苏制造”在国际市场当中的弱势地位。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仅会冻结江苏与先进经济体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会招致频繁的贸易保护措施。为了提升江苏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需要在江苏传统的贸易发展模式中引入创新机制,将开放与创新结合起来。一是在江苏已有的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大产业创新,让传统制造业高级化。二是在已有的欧美中低端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2.创造稳定的经济与政策环境,促进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开发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大更直接。从政府管理部门来看,应从多方面着手积极应对危机,尽量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一是注重产业要素的调整,提升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与效益。目前,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有些产业不景气,原先禁止出口的关键技术设备可以购到,特别是包括光电显示、光伏、新材料等开发区现有主导产业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设备,正是低成本购进,提高产业主导权的千载难逢的机遇。二是防范外商投资的信用风险。开发区管委会应通过国内外各种渠道了解跨国公司的经营动态,防止外资利用优惠政策进行金融诈骗。同时对区内企业开展全面调研,通过银行、税收、工商等部门了解金融危机后企业项目建设、生产销售、流动资金、劳动用工等方面的变化,保证协议外资如期到位,并有效防止企业资金抽逃等情况的发生。三是加快推进“四个转变”,即开发区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向科技依托、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经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智力经济”转变,从“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变,确保实现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的目标。
3.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海外投资步伐。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也是发展开放型经济持久的动力来源,应该积极鼓励江苏企业“走出去”,建立相关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境外投资。一是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争取推进商务部以我省柬埔寨西港经济特区为试点启动与柬埔寨协商会谈,促进签定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有关的政府间协议。二是加强境外生产基地的建设。江苏不少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利润微薄,因此可以通过将生产基地逐步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的策略来应对利润变薄的困境。鉴于不少纺织服装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在境外办厂风险过大,成本过高,可以选择“抱团出海”的方式“走出去”,这样既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又有利于形成配套能力,还可以跨越贸易壁垒。三是引导企业参与海外战略布局和资源开发。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农业开发和资源加工,支持企业购买发达国家技术及品牌。四是加强对海外企业的并购投资。江苏的企业集团应抓住机遇,参与对海外企业的并购和收购,以获取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中包括被并购或收购企业的专利,从而增加在海外的生产基地,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国外企业的销售渠道及物流系统,在更大范围内寻求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
4.充分利用国内外大型机构裁员的机会,以良好的人才机制吸引人才回归。人才是21世纪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致华尔街大批有经验的金融人才失业,受金融危机波及的IT企业等也纷纷裁员,此轮裁员风暴业已波及国内上海、深圳等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聚集地,国内外许多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才正面临发展的困境。这对江苏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来说,正是吸引、引进国内外高层人才的好时机。江苏应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适时推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引智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用优惠的待遇和良好的职业前景来吸引人才入驻。通过引进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包括领军科技人才,领军型服务外包人才等带动高尖端项目落户江苏,实现引进一位领军人才,带出一支创新创业团队,开发一批创新成果,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集中组织招聘团赴欧美推介,通过商会等机构在海外网罗高端人才,为江苏开放型经济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
5.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随着全球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转移的升级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业外包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江苏应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国际外包,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流程外包等现代新兴生产业,以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充分利用IT技术使传统制造业得到信息化改造。发展服务外包,特别是国际服务外包,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江苏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上,不仅要建立国际先进制造业基础,而且要建立国际服务外包基地;不仅要建立世界工厂,而且要建立世界办公室。
参考文献:
[1]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2]李嘉图.政治经济学的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3]张二震.金融危机下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N].新华日报,2009-06-02理论版.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才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地持续地探索化学世界的丰富知识,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提高其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的问题上,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便成了至关重要的环节。
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基础学科,学好化学对生活和生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择一个好的导入方式可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效果。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用恰当的方法,给学生设置适当的情境,让其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地进行化学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认为比较符合职业院校的学生特点的主要有利用直观教具、化学故事、化学实验和多媒体等方法。
一、利用直观教具,创设问题情境
直观教具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将要学习的是什么,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启发想象力,通过眼见的形状,状态去想象抽象的结构和概念,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有机物中苯的学习,可以通过球棍模型的直观展示,让学生清楚的了解苯是一个环状的结构,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它为何会形成如此的空间构型,利于加深印象和理解。
二、利用化学史实和化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但年龄尚小,不乏强烈的好奇心,枯燥的灌输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而许多妙趣横生的化学小故事却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容易将其引入到化学教学的活动中去。因此,告诉学生一些化学史实和化学小故事是创设良好问题情境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讲蛋白质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述硫酸铜杀菌的故事:烈日炎炎的夏天,当你纵身跳入淡蓝色的游泳池中游泳,你知不知道这蓝色的水就是很稀的硫酸铜溶液呢?它可以杀灭众多游泳者身上带进来的细菌,以保证所有游泳者的健康。可以提问:为什么硫酸铜溶液有杀菌作用呢?学生思考过程中再告诉他们:在医学上,硫酸铜还用来做呕吐剂,当吃了什么脏东西或误服了什么毒物,医生常用硫酸铜催吐。再次让学生思考其原因,最后引出重金属可以使蛋白质变性这一知识点。
三、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也就成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无限动力。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授酸碱指示剂时,可以为学生做一个“密信”的小魔术:取一张白纸,用酚酞试剂写一封信,晾干后,完全看不到字,然后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熏,立即显示出红字。这样学生会惊讶于这一现象的发生,很容易引出指示剂的知识。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化学教学中,它能将一些抽象的概念用一些微观的,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大大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它能通过图像和声音的双重作用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更好的将学生置于建立起来的问题情境中,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氢氧化钠和醋酸的电离的微观过程,让学生观察并了解氢氧化钠的完全电离和醋酸的部分电离,从而引导其思考两者的区别以及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的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是从知识导入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此外,还有很多途径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小组合作法,开展各种和化学相关的课外活动,联系社会,自然和实际等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继续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