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语文教育的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语文教育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语文教育的特点

篇1

一、语文教育具有追求教育本真的高尚性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从诞生之时起就承担了教书育人的高尚使命。从语文教育的特性来看,人文性凸显了对生命的关怀,工具性体现了对生活的关注。可见,语文教育的底色是为人的教育,从古至今具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济世情怀,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终始关怀。只有站在人这个角度,才能把语文教育做成有生命的教育事业。语文教育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为起点,又是把其生命作为终点的具有终始思想的生命教育观,从对师生双方生命体的呵护上看,语文教育不是一个单向的传递过程,而是一个完整的互惠过程,展现出教育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重生命价值的关怀。所以,语文教育是一种关怀人的生命教育,体现教育本真的高尚性。

二、语文教育具有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性

首先,以课堂为切入口进行语文课改的升级与转型,借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教学发展中实现课程改革的“空中加油”。语文云课堂应运而生,它是以人机的深度融合的方式来开启语文教育的智慧之门,是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联动课堂,在教学中追求理想状态。叶澜曾经说,智慧不是简单的、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教育是一项需要智慧的事业,这种智慧包括教室的智能与师生的智慧,其中,无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它始终脱离不了“人”。语文智慧课堂的智慧本体是人的智慧,主体是师生的思想借助云平台交融的智慧。语文教育的智慧不是只体现在云课堂上,云课堂只是语文教育链条的一条显性环节,是展现教育教学智慧的一个窗口,从整个语文教育的链条上看,这种智慧从纵向上分课前、课上与课后,横向上又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智慧阶段,不是一个孤立的思想在一个孤立的学习场所运行,而是一个比以往更紧密的纵横交错的网状教育结构。语文云课堂只是这个网状结构上的一个节点——目前看是中心节点,但将来是一个去中心的过程节点。因为,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种终身学习的思想就是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方向。其次,语文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不是止于语文教育的研究探索,而是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加以解决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所说:“互联网对主流教育的改变,既是现实的,也是长远的。”面对“数字一代”学生的诉求,语文教育把信息技术置于云课堂的框架内,激发了语文教育的旺盛生命力,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云课堂将成为新常态,语文教育将进一步迈向信息化。

三、语文教育具有立足于求实的创造性

篇2

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以下“三性”:

第一,突显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离开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误区,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如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然而,社会的主流价值如何内化为学生个人价值观,是有一个过程的,决不是靠“刚性”的“楔入”,而是通过熏陶感染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逐步生成的。语文学习极其个性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基于他们独特的生活经验,不同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就同一个体而言,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同一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常言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第二,加强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写作中学会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把听说读写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知识既然只起辅助作用,就“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系统完整的语文训练,而忽视了母语教学有基础、有语境、有丰富的资源这一基本事实。这是造成目前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学生绝不是先掌握了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之后再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的,而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逐步领悟有关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这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的吟诵品味,而且包括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二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逐步领悟和习得学习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三,体现规律性。

汉字、汉语有其自身的规律,正确把握这些规律,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帮助学生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规则指导学生写字;利用汉语言综合性、模糊性、多义性和感彩强烈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比如“月亮”一词,在一个人的心中可能幻化成温馨的家园,而在另一个人的心中可能成为凄凉的地狱。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里指的“把握”,是指整句、整段、整篇的把握,其目的是要克服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零敲碎打的分析和繁琐零碎的题海训练所带来的弊端。当然,强调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绝不是一概杜绝必要的分析。关键要看这些分析是否必要,是否科学,是否做到局部分析与整体把握有机结合。在把握汉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加他们的文化储备,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凸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体现规律性。从而逐步领悟和习得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增强学生的文化储备,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伟.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引论. 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3(3)

篇3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

语文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保障。因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有效地展现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为了最大化地展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也为了展现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思想得到培养。所以,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2)小弗朗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3)小弗朗士为什么感觉韩麦尔先生形象高大了?(4)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特点

工具性特点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课程应用价值的直接体现。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多种方法来展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以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同时,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古代神话六则》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更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活动,引导学生在同学之间讲述除教材中的几则神话之外的故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捣药》等故事,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组织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开放性特点

开放性特点是为了凸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找到自我展示的空间,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开放性特点的发挥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搭建有关的平台来展现课程的开放性,以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中的《人物专访》时,为了展现课程的开放性特点,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己的性格特点,在授课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超级访问”进行人物专访,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而且对学生交际时的语气、态度的培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特点。

当然,除了上述三点之外,语文教育还包括探究性、创新性、时代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等,在此不再进行详细的论述。总之,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选择恰当的方式来有效地展现语文课程的特点,以为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

首先、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该通过大量学生自主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实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语文能力。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再次、把握母语学习的特点。

1、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拓宽学习空间。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从零起点的,特别是口语能力。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并不限于语文课堂内,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交往,以及各种传播媒体等,都能够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实践机会可能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吕叔湘先生在拨乱反正之初就第一个站出来说:“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学习方法上,强调实践、积累、感悟、熏陶。吸取母语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母语习得论”。学习母语,有两条渠道:一条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模仿和练习,无师自通地掌握母语,学术界称为“母语习得”;另一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课本,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母语,称为“母语学得”。学龄前儿童掌握了口语,就是通过习得这个途径。入学后学习母语书面语,走的是学得之路。不能只重学得,忽略习得。

另外、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 口语 特点

小学教育对树立人一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教育对象的低龄化特征,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使用的口语极易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或遵守的行为准则。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利用教学特点,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可以从教师口语中接受尽可能多的正面信息。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小学生的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往往比较粗略。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培养社会未来人才的基础素质的奠基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教学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而语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从最简单的字、词、句子开始,使小学生能够逐步开始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事物,最终做到能够准确的遣词造句,写简单的作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实现对语言的运用和准确表达。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小学语文教育提供夯实的平台,我们无法建立学校教育的高楼大厦,无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无法使中华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

第二、生动性。小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小学语文老师授课一般非常注重生动性,使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授课内容,又能充分地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知识是创造的基础,而想象是知识与创造的桥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借助童谣、图片和课堂小游戏丰富课堂内容,寓教于乐。生动的小学语文教育使小学生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会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

第三、启发性。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并能改变世界,所以,创造性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要提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索。

第四、示范性。“与其叫做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示范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又一特点。语文教师的发音、重音、选词等方式比任何关于正确说话的教条都要更加有效地、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模仿是儿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学习原动力。在学校内、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儿童的“成就模范”。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学生则更易认可该教师的教学行为标准。再说,儿童的学习一般都是从模仿到创造的,这也是一条重要的学习规律,有人称之为“原型启发律”。示范能比教育更快、更强烈地使学生铭记在心。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实践活动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学生中发挥榜样作用。

第五、重视评价。小学生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兴趣,思维才会活跃,学习才会主动。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激励”。小学生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他们需要老师常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特别注重使用“表扬语”,对小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

二、小学语文教师口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口语,也称教师职业口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它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教师的劳动工具。教师口语属于专业口语中教育口语的范畴,是根据言语主体而确立的言语范式。

傅惠钧主编,《教师口语艺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页

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再单提听话、说话,而是综合起来提“口语交际”。口语教学以学生为本,以“教”适“学”,以“学”促“教”

田金江,《刍议教师在口语教学中的作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教师既是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业及社会化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老师和同学是否相互接受,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意愿和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基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思路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新颖的教学理念使教师能够很好的获得学生的关注度并且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师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小学语文教师口语在教学中的作用很显著,主要表现在:

第一、为学生架起一座“说”的桥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还要注重创设情境对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他们从“说”做起,先熟悉“说”、热爱“说”,然后顺利的掌握“说”,掌握语文课本要求的各种知识,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言的运用。

第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纪律性还不是很强,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小学儿童进行教学的时候,如果可以不以以往传统的权威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搞“一言堂”,而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对话,搭建自由、民主的课堂说话平台,鼓励学生多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学习的情趣,使之有积极的语言表现,那便会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更主动更自由的接受知识吸收知识。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位诗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

第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

篇6

一、牧区藏文学校学汉语文教学环境差在异的几个基本特点

1.母语环境差异

我州牧区低年级学生初入校园时,大部分来自基层牧区,由于从小在本民族母语文化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再加之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对汉语文的认知水平较低,甚至根本都听不懂汉语。因此,教学授谭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语言障碍。

2.学前教育差异

由于社会发展的制约,牧区的民族教育发展严格滞后,小学义务教育普及率低,学前教育除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州、县所在地开展外,乡、村一级基层教育根本就不存在学前教育,汉语文教学就缺少了学前基础教育这一重要环节,汉语学习的起步基础不同。

3.教师能力差异

牧区民族教育由于汉语文起步基础水平不同,也就决定了民族小学的教学中同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进行双语授课的特有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用民族语言翻译和诠释授课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但这必然要求教师要较强的双语授课能力,而现实教学中,目前教师水平和能力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教学水平有限。

4.教学条件差异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后,必然导致文化教育滞后,对基础教育投入非常有限,教学设备和条件难以更新,像诸如多媒体教育等先进的电教设施和新的教育器材,难以在教学实践推广应用,教学硬件条件较差。

5.接受教育的差异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特别是牧区的少年儿童,学前教育启蒙时间和各种环境信息接触面,均要少于内地的少年儿童,受教育的程度有限。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的学生对母语还在学习掌握的情况下,就又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存在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二、牧区民族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

从我州目前教育环境来看,这些矛盾和差别归根结底是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距,要从根本上解决和缩小这些差异,有赖于以下条件的改善:

(1)是要依靠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为果洛的教育振兴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州”战略,树立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覆盖面,切实把教育工作作为地区党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政府制定的各项教育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落到实处,为教育工作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3)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自身,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想尽办法,积极主动地改善教学条件,争取国家、省、州等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关注支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和各项教学实验活动,探索有益于教育长远发展和适合州情的教学模式。

三、牧区汉语文教学方法探索及体会

牧区藏文学校的生源,基本上来自基层的牧民家庭,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汉语文教学环境差异的几个基本特点非常突出,因此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教学的方式方法应该有别于常规教育模式。

(1)对新人校的小学新生,应进行摸底考试,根据学生汉语水平高低分别班组,汉语文基础较差的班级,在教学中从任课教师和课程安排上,以双语教学法为主。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以培养汉语听说能力为重点,读写为辅助,不作过高的要求。

(2)初入校园的低年级学生,在新环境下行为举止都会有一些异常, 再加之语言障碍,表现对学校的环境和谭堂约束极不适应,在汉语文教学中如果不因材施教,势必造成学生听不懂、概念模糊,滋长对汉语的压学情绪。因上,就要求任课老师多用其熟释的母语开导,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交流感情,因势利导。

(3)在民族旗开得胜汉语文教学中,完全的汉语授课,对学生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加入民族语言辅助教学,并可采用在小学低年级以民族语言为主,汉语为辅,分阶段逐步加大汉语授课比例的教学办法。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

一、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面范围也更加广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因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语言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教师能够运用正确的语文教学语言来表达出文章中的艺术情感,在阅读赏析中,诗歌朗诵中,故事讲解中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人生的道理,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三观,用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来探索语文学习的奥妙之处,增强小学语文的教学美感,活跃课堂气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当具备的特点

(一)规范性

小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于很多小学语文课本中比较深奥的内容还是很难理解的,特别是在语言的理解上面,存在着很大的模仿性,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影响到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因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必须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不要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说地方的方言,教师要注意练好自身的普通话,千万不要平翘舌不分,不能使用口语化教学,一定要严格按照科学的语言表达顺序给学生以正确的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在一个规范性的语言教学环境中成长,这不仅仅是为了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会正确表达自己,学会理解他人,这就要求从业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职业的教师资格证和二级甲等以上水平的普通话资格证书,才可以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不能在小学生面前口吐脏字,不可以骂人,不能让小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

(二)科学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不可以信口开河地欺骗小学生,要给予学生科学的教育学习环境,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艺术素养水平,例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文的学习中,不仅要注重对夹竹桃外貌描写的分析,教师还要透过表面的描写去探索作家季羡林老师内心的情感,探究作者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思,教师在为学生朗读散文的过程中,需要注入自身的情感,通过动听的朗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夹竹桃那种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激发出学生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小学语文课堂不应当是乏味空洞的,而应该充满着许多丰富的感彩,教师在语言表达时,应该将这种正确的情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要保证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做到正确地表达自己,不要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给学生造成误解。这也从侧面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要尽量简洁、科学、正确,不要有太多嗦的语言习惯,要用直白、干练的语言来解答小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语文教学中心思想的提炼。因为嗦的语言是无法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教师也会混淆遗忘真正的教学重点,不能够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知识。

(三)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当使用可接受性的教学语言特点主要指的是,要用小学生能够听懂的语言去进行教学,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书面化深奥的语言方式他们肯定是听不懂的,因而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要采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方式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能够听懂、接受语文教师的语言教学方式。运用可接受性较高的生活语言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情景当中去,比如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时,很多学生可能并没有真正去过桂林,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欣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就需要教师运用生活性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进入到桂林山水的情境当中去,将“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三句中的“真静、真清、真绿”作为教学的重点,为学生构造出一幅幅形象的“桂林山水”景色画面,通过语言形象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脑海中的桂林山水形象画下来并且在大家面前进行展示。

(四)艺术生动性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语言的灵活对于学生语言课的学习有着深厚的影响。进一步改善小学语文的教学形式,优化教师课堂语言,必将会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情感性

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的文章使教师在授课时激情饱满,带着情感去教学。教师应该深刻地了解文字中蕴涵的情感和意义,了解到有效实施语言教学的重要性,用独特的语言语句去感染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和这些文学作品要表达的情感本就是一致的。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这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帮助,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与真谛。

二、科学性

语言语句教育其实就是科学的一种,语言语句的教学在增加学生词汇量的同时更让他们学到了我国流传下来的人文知识,其流露出的情感不仅是细腻的,更是准确的、科学的。教师在授课前要充分掌握其中的准确含义,包括其中的情绪的体现及文字色彩。

三、可接受性

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注意贴近学生的思维及想法。运用简单易懂的授课方法使学生能够完全理解并接受,教师要根据学生平时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采用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学。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感性思维较强,所以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讲话的方式,内容一定要深入浅出,词汇通俗易懂,表达生动有趣,语法简单等。目前,很多高中生的思维和想法都比较抽象,严格来说,这和教师的授课有一定的关系。

一直以来,江西省都注重于情境教育方式的探究,并由一名特级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实践,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那缓缓流淌的水,正是我们家乡的河流。长江水波涛汹涌,浩浩荡荡地向前流淌,奔腾。无论是河流的水,还是长江水,或者是四处流淌的海水都像时间一样向前发展。然而,有的水流并非前进,而是从高山上飞流直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吗?”此时,学生眼前划过瀑布倾泻而下的情景,对瀑布产生了好奇和兴奋的情绪。“同学们对瀑布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人认为同样都是水,为什么要被称为瀑布呢?也有的同学会认为,从两山之间以非常快的速度垂直而下,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而这一课,我们将要学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由于生活和学习条件受限,学生可能还没有见过瀑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了解到的自然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四、生动性

在语言教学中,使用生动的词汇进行语句授课,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创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式,语句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质,而且与图像特征的描述和中心思想达成共鸣。在汉语言文学中,有趣的文学作品车载斗量,语文教师应该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根据学生的情绪、经验以及理解能力采取相应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最大化地去获得语言知识,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五、规范性

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智慧的化身,教师的行动就是无声的语言和有形的范例。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是一种教育,对学生有着深厚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语言语句必须具有规范性,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面对的学生年级越低,教师越要规范语言表达。小学时期是学习语言语句的关键阶段,小学生有超强的模仿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提高其授课方式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所以,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必须要规范准确,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教师必须通过国家普通话测试并严格遵守教育活动的规定,避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地方口音等现象。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质量,有效的语句授课方式是关键环节。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进修,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水平,改进语句教学方法,以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1.

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 探究性教学模式 兴趣 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其丰富的内涵决定了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都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增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教学模式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之所以得到应用,且应用效果良好,主要是其摒弃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缺陷,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为主要目标,注重对学生心理的认识和分析,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探究性教学模式。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概念

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一种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形式,一般来说它包含了探讨和研究两个方面,通过对学术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它不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技能和方法的学习,探究性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选择、理解及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我国当今的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模式已然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模式,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的创新精神。探究性教学模式提倡平等、民主、开放、激励的教学手段,倡导教师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多采用鼓励政策,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帮助学生勇于尝试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教导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辩证的方法来对问题进行研究和解读,掌握知识的奥妙,探究性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实行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过于死板,语文课堂枯燥无味,教师们只注重对词意句意的解释,并没有将其结合生活实际来对学生进行解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为应付考试。教师安排的背诵任务,学生大多在不理解文意的情况下进行机械记忆,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最终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实践能力当作主要目标,转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中学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为顺应时展的需求,这种忽视学生学习中学语文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彻底的改革,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兴起和应用,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中学语文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种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必将使得中学有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探究性教学模式。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创设问题情景为探究前提的。教师要重视对课文导读内容的解读,让学生了解本组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所要表达的主题,明确教材训练内容在整个中学语文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幽默风趣的解读体现出教材的新颖性,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惑和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能只注重对答案的公布,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激发学生解题的热情,让其学会自主解题。教师要想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学习能力传授给学生,首先必须学会自主探究,这样才能有效的和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以扎实的语言和生动的实践活动,让中学语文中的“言”和“意”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掌握了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才能将探究性教学模式更好的运用到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要明确合作探究、相互双赢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学语文的过程中学会发挥团队优势,互帮互助,多进行学习方法、思维形式、表达方式、认知风格等的交流,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进行教学和学习沟通,根据其学习能力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归纳、概括和掌握中学语文学习的知识要点,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充实感和愉,同时,也能有效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回归整合的能力,让其自主学习,对课文内容、线索、自身感悟都融汇到一起,实现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教师在对中学语文阅读进行解读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还要带领他们对知识进行剖析,让其学会对知识进行活化和举一反三。提高他们对听、说、读、写及理解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累语文知识,开拓学习的思维。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除了引导学生对语言的自主学习外,还要构建相应的知识平台,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对语文知识进行探

讨和研究,并对学习主动性较强的学生给予肯定。教师还要将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去图书馆、阅览室和社会生活中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发扬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使得语文教学更具魅力。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建立科学的教学机制,培养学生学习中学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使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把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当成一种习惯和乐趣。作为老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成绩,必须注重对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张扬学生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把握;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接下来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键在二者的统一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就是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是比较难的。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是要求广大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要使学生在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最终使命――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二者统一。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改革成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但是语文课程的改革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因为它们又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学改革不是课程改革的附属品,课程教材改变了,并不等于教学也随之自然而然地就能改变,它们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但是没有教学的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能限于教科书的更替,所以,语文课程的改革需要语文教学改革的积极呼应,只有这样,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才能通过语文教学得以体现,从而达到语文教学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统一的目的。

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特别是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下,课堂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标志性体现。但是无论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去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二者统一。使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能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接受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万不可借更新观念,转变方式为由,使语文教学背离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只能是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的,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统一起来,把语文教学的任务落到实处。

首先,教师对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有明确的认识,接受新的理念,懂得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的设置及教材、教学的改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一切着眼于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懂得我们培养的是人,是生命全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是生理、认知、情感等整体发展的人,是10年20年后在社会中立足的人,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从每一个教育的细节中体现我们关怀生命,塑造健康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是既有知识,会学习的孩子,又有一定的思想会做人的孩子,在语文的学习中能够掌握语文学科这门工具,同时又能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陶冶。懂得语文教学就是要想办法通过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达到人文性,即通过对语文学习中的字、词、句、篇的分析、赏析,使学生感悟到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美,从而达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情感受到了熏陶,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真正使命,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懂得工具性不是传统,人文性不是时尚,新课程应该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二者统一,关键在“统一”上,我们要在“统一”二字上下功夫,这样“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才能得以体现。

其次,要正确把握教材。从两个方面去把握教材;一是深入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二是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容。

深入了解教材编写意图,就是要把课标的理念、课程的实施、教材的运用及教学设计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教材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改革必然导致教材的变革,现行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确实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例如师大版语文教材很好地把握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这一基本特点,符合《课标》,实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使得语文教材更准确地突出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遵循了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总之,这套教材是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我们在使用这套教材时,一定要深入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教学中也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把这套教材中的新的理念突出出来。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深入了解,不是听听教材辅导或培训,抑或看看教师参考用书的说明就能替代的,而是应该在你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醒自己去“认识――实践――反思”,再次“认识――实践――反思”,这里的认识应该是对《课标》理念的提升,实践应该是在课堂教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过程;反思则是针对课标、教材、教学、学生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达到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深入了解,使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正确把握教材,除了深入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外,还要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容。新课程提倡“不唯书”,并且允许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这种“创造性”和“不唯书”并不是脱离语言文字而去空谈人文性。视文本为剧本,见童话就表演,为了学科的整合,见图就画,甚至为了激情、激趣,滥用课件,使得语文教学一时间由以前的表演泛滥到画画泛滥,到课件泛滥。不这样似乎就不是新课程。致使语文教学任务落不到实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自然也得不到体现。

篇11

一、语文数学相同的学科特点

(一)综合性、横向性

语文数学在人类学科之林中是两门特殊的学科:语文数学都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具有综合性、横断性的学科。

事实上,语文是包括了语言学、文学乃至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以及各门学科都需要语言文字及其表述,所以语文也有横断性[1]。数学区别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数学不是一门自然科学,因为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和逻辑可能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的科学[2]。

(二)文化性、全息性

再从语文数学学科内涵属性上看,语文数学不仅具有知识属性、科学属性,更具有文化属性,即语文数学都是一种文化,并且语文代表着人文文化,数学代表着科学文化,以及这种代表具有相当的全息性[3]。

由于语文是对语言学、文学乃至文化等众多人文学科的综合,因而可以说语文代表着人文文化。

正如著名数学史家M.克莱因所说: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4]。数学文化代表科学文化。主要因为,首先,数学精神代表着科学精神,数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它的内容特点及其发展特点充分显示出了求实(逻辑性、理性)、求异、求新(怀疑、找问题、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精神;其次,数学思维代表着科学思维,这就是程序化、逻辑性、严密性、创造性;再次,数学思想丰富发展着科学思想,甚至会引领科学思想革命[5]。

(三)科学性、艺术性

从语文数学的学科科内容特质上看,语文数学都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

不用赘言,语文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艺术性、是美,但语文也有科学性,也必须是真。因为文学、艺术等其创作、创造及其结果必须符合生活逻辑(生活实际)和科学逻辑(逻辑性)。所以说,文学创作、艺术创作要求作家必须要有生活和合基本逻辑。

同样,数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科学性、是真,但数学也有艺术性,也是美。因为数学研究区别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其从现实可能到逻辑可能,逻辑可能就是无边无际,即数学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用著名数学家康托的话说是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6],这种思维的自由创造就带来可塑性和个体风格。具体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是包括直观直觉、想象灵感和数学美的感受,其研究结果也有广泛存在的数学美。

二、语文数学相同的教育特点及其价值

(一)语文数学课程的共同教育特点

语文和数学的文化性、素质性具有共同教育特点。语文数学是两门特殊的学科,也是两门特殊的课程:语文数学不仅是知识性、工具性课程,而且主要是素质教育课程。

语文数学课程都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工具性教育,如应用文写作、数学应用等,但语文数学教育的价值更在于对人的素质培养教育。正如著名数学家李大潜所说:数学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7]。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语文数学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更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因为由前述语文数学的文化(甚至是大文化)特点,决定了语文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性质和作用特点:即由语文的人文文化属性主要培养人的人文素质,由数学的科学文化属性主要培养人的科学素质,以及由语文的科学性也能培养人的科学素质,数学中的文化性,数学也能培养人的人文素质,因而语文数学都能培养人的全面素质。

(二)语文数学课程素质教育的特殊价值

语文数学课程能有效地培养人的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全面素质,因而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具体来看,小学阶段,语文数学教育还有对人脑的开发培养作用。科学揭示人脑左右半脑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长于分析性和逻辑性,右半球长于综合性和直观性。它们正好对应数学语文的学科特性,即数学教育中的数学符号、分析性、逻辑性等教育对应激发、培养人的左脑;语文早期教育中的语言艺术、综合性、形象性等教育对应激发、培养人的右脑。

数学语文对人脑早期的激发培养,有类似于计算机安装软件被称为头脑编程[8],这也说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原因。

在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数学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共同的使命(价值):培养人的智慧。其中数学教育侧重培养人的智,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思维能力,语文教育侧重培养人的慧,这就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笔者认为慧丰心很多很多的心爱心、雄心、信心、诚心、孝心、耐心、细心。这里有一个重要理念是,知识就是力量,但现代社会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9]。

在大学阶段的语文数学教育,其素质教育就应上升到重点是培养人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文化素质、全面素质。如前述大学语文应该(和可以)提升人的人文素质文化、大学数学应该(和可以)提升人的科学素质。由此也回答了,为什么现代大学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开设微积分等大学数学,如大学文科各专业为什么也要学习微积分?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乃至人的全面素质。

三、语文数学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语文数学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包括理念、模式和案例开发:

1.理念:语文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语文数学的学科素质,更是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素质。例如,着眼于素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那么学习微积分的思想和微积分的文化比学习微积分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解数学题和语文题的一般意义:解题就是解决问题,解法就是做事情、做工作的做法。

语文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要从潜在到显化、被动到主动、学科到全面、低效到高效,使教书育人、素质教育进大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心中。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数学教学不等于就是素质教育,甚至可能只是知识教育、工具性教育,而语文数学的素质教育要有案例、有教材、有计划等。

篇12

课前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来咀嚼文本。教师头脑中必须明确,借助某一文本应让学生积累哪些基础?训练学生哪些能力?陶冶学生什么样的情感?给学生现实生活有哪些指导?写作上对学生又有哪些帮助:咀嚼文本,从而明确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听说读写并获得体验,明确学生要从教师那里获得哪些方法的指点,过程的引领和经验的借鉴。

新课程标准理念二规定:“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文本则是学生学习的蓝本,其目的是师生通过对文本的字词句段、文章的语感、内容主题、写法的理解运用来实现此目标。

在一些偏远农村的初中生,他们绝大部分连工具书都买不起或不买,只能靠教师课堂上去跟他们讲解,然而有些教师教学理念没转变,常因阅读教学而忽视了字词教学,从而学生错别字连篇,对词语的基本意思都不懂,说话、作文语言极为枯燥、贫乏,很难看到带有文学色彩的作文。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如何去改善呢?

首先在学习中学生应从字词典入手,把字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多音多义掌握之后,再结合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加以理解;通过文言文学习,加深对语言文字的具体理解和运用,如《公输》中的“子、为、说、曰”等。每个合作学习小组至少有一部字典和小词典,让学生养成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

其次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容易写错的字词、理解上容易出错的词语刻印出来,让他们平时去多识记、理解、掌握。课堂上,哪怕时间再紧,都要挤时间来听默写生字词的音形义。创设一些语言环境让学生正确辨析词语,每一节课至少用三至五个新词语写一段意思连贯、用词准确的话语。每次周记或大作文都必须用到一定数量的新词汇、名言、警句。生活中,加大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实践,除平常的口语交际训练外,大作文每次不低于600字,每期至少14个新词汇,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中,以培养感受、欣赏和评价文本内容形式的能力为主,文本的内容其基本单位即为字词。故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要求他们开始收集文本信息,概括文本主要内容,揣摩文章主旨,再反复读文本,通过文本字词句来验证,即篇不离段、段不离句、句不离字词,找文本中心句、关键句。课堂听说读写的体验中均体现文本的关键词句。如朗读中的重音、语气、语速、情感,多种形式朗读,听听文章的语感,关键词语的朗读、韵味,分享朗读的成果;说说词语在文本中的正确含义、在运用中的精妙之处。即既注重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又注意语言的特殊运用,如词语的褒义贬用、贬义褒用,修辞后的特定用法,如《济南的冬天》的“卧”着一点小雪,《活在往事中》“在我身后的窗外,是邻居家屋檐上厚厚的积雪,那些积雪就像‘卧’在心头上一样,因为在阴面,这样冷的天里,节前是无望融化了”。都用了拟人修辞,前者表现作者高兴之情,后者则表现了积雪、寒冷给人带来的压抑。欣赏评价中,我们借鉴文本,对文本字词句段进行删增调补,与文本对话,与文本比较,训练其综合运用和实践能力。如《春酒》中的第八段,该段内容与全文在行文思路上是否相吻合?若把该自然段删去又不能凸显对母亲的感情,请将该段文字分散到哪些自然段中去好?说说理由;如《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文中注释说:“颓然”在这里形容醉态。我们能换一个词吗?他内心的思想情感怎样?通过前后文的分析比较,学生认为:“颓然”更多是表达了太守内心的苦闷。

让文本与生活结合,激发创造欲:在学习中,我们可以运用文本字词造句、说话,可以运用文本的独特见解去刺激我们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文本的构思技巧,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文本主题的表述,学会运用不同文本来表情达意,运用文本的语言技巧,训练我们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运用文本的写作技巧,训练我们的思维、表达、写作的综合技能。

篇13

关键词:白鹿洞书院;教育特点;高中语文

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特点与封建官学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很多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即使放在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当今社会也是具有极大借鉴意义的。尤其是当今高中语文教学中汲取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特点,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下面将对高中语文教学借鉴白鹿洞书院的教学特点进行介绍。

一、教学目的方面

从教学目的的角度来看,白鹿洞书院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而是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来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借鉴白鹿洞书院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师生关系方面

白鹿洞书院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学生在选择教师时通常都是仰慕而来,并且教师和学生都是品德高尚、互相尊重的。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值得当今高中语文教学借鉴的,语文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并且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豁达的胸襟来感染学生,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进而促使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方面

在教学方法方面,白鹿洞书院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精研、体察的思想和能力,而精研和体察正是对高中生语文能力的重点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对白鹿洞书院中的教学方法加以借鉴,以更好地提高高中生朗读、钻研、实践等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课堂氛围方面

白鹿洞书院的课堂氛围是相当自由宽松的,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见解,与教师进行交流,扩大思维的开放性。而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形成。借鉴白鹿洞书院中的课堂氛围特点,使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宽松和活跃,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白鹿洞书院独特的教育特点对于当今社会的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对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提炼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4

始于2004年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从试点到现在己经整三年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阐述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规划和建议,把语文课改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较之以前出台的有关选修课的规定(例如1996年版《全国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纟纲>)具有无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它颠覆了几十年来甚至上百年来我们对于语文教材、语文教法以及语文学法的观念,对于整个语文教育界来讲,堪称震撼也必然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次语文课程改革中提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构想并对之下了很大的功力。于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也成为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语文选修教材也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当下的语文选修教材都有哪些新的特点、选修教材怎样编制才更合理、如何合理地利用语文选修教材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试就目前通过审查出版的五家出版社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二、高中语文教材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一)教材编写理念的创新性

根据《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1,选修教材是从不同侧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的侧重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等等;有的侧重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例如五家出版社都出版的关于古代诗歌、现代诗歌等教材。本次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各家编写者都注重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语文学科在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己经出版的这几套语文选修教材就是从这一点出发,将语文学习延伸到一个更宽广的范围。例如有的选修教材着力于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立足于帮助学生陶冶心灵、蓄志养气、崇美扬善、怡情悦性。在这一点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修教材体现的尤为明显,出版的《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外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教材,对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方面是很有帮助的,而这些也恰恰是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本次选修教材的编写也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基础、自身发展方向和学习兴趣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二)教材开发种类的多样化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111。根据这五个系列,己经有五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各自的选修教材,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其教材名称更可谓是“百花齐放”,具体如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i读〉、《外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共16种)

江苏教育出版社:《现代诗歌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短篇小说选读》、《〈红楼梦〉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实用阅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当代语言生活》、《论孟选读》、《〈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共16种)

语文出版社:《唐诗宋词选读》、《中外现代诗歌欣赏》、《唐宋家散文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红楼梦〉选读》、《外国优秀短篇小说欣赏》、《中外名剧选读》、《经典电影作品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名人传记选读》、《汉语学习与应用》、《演讲与辩论》、《写作基础》、《〈论语〉选读》(共14种)。

广东教育出版社:《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欣赏》、《戏剧欣赏》、《电影文学欣赏》、《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常用文体写作》、《〈论语〉选读》、《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共15种)

山东人民出版社:《中国现当代诗歌选读》、《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中国古代小说选读》、《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莎士比亚戏剧选读》、《〈史记〉选读》、《比喻与创新思维》、《语言的应用》、《〈论语〉〈孟子〉选读》(共10种)。

不难看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家出版机构可谓是铆足了劲要赶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这班车。参编机构如此之多、教材数量如此之大、种类如此之繁,这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无论是对展而言,选修教材的开发和投入使用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三)教材编制方式的灵活性

我国现在的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初步形成了“文学鉴赏”、“语言应用”、“理解探究”三个大类。这三大类教材的编制也借鉴了外国的先进经验,例如我们更加注重专题的设置以及对于语言的实际应用的水平,増加了很多语言实践的内容。同时,广大的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都在努力遵循汉语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在语文选修教材、在编写方式上突破了以往的单一模式,追求个性特色。

第一,有合编,有分编。以“诗歌与散文系列”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有的是采取了“合编”的方式,即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面广、涉及的作家较多。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就是采取的这种合编的方式;而有的出版机构则采取了“分编”的模式,即时间跨度上相对集中,题材也分得更细了:即在古代小说中再细分出某一文学体裁,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单列一两个朝代,比如除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外的其他四家出版机构,均编有《唐诗宋词选读》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名称为《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谱>)。

第二,有统编,有专编。“统编”用在这里是相对于“专编”而言。统编即各种作家作品统一编写成一本教材。以“小说与戏剧”模块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都属于统编的范围,而其他四家出版社则针对某一两本名著编有专门的教材,或者是以某个经典作家为主要内容编写教材。例如上文列出的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红楼梦〉选读》、《论孟选读》、《〈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等。

第三,教材内部单元编排各有特色。在选修教材单元的编制上更是非常灵活,多种多样,可以说完全突破了以往教材编写的条条框框,也能够体现出编写者的匠心独具。同时古代诗歌散文系列的唐诗宋词,有的是按照诗歌史为线索进行单元编排^其覆盖的面也比较广,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就以“气象恢宏的盛唐诗歌”、“姿态恒生的中晚唐诗歌”、“北宋的旧曲新声”、“南宋的乱世词心”这样的顺序和标题来安排单元;有的是按照点、面结合的方式,并直接点明赏析的方法。例如人民教育出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式编排;有的采取精、泛相间的方式,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的单元编排模式就是按照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分为初唐诗、盛唐诗、李白诗、杜甫诗、中唐诗、晚唐诗、唐五代词、北宋词、东坡词、南宋词、稼轩词等,并且每个阶段的诗词前面都有一个精当的定语对其特点加以概括,例如“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等等。其中李白诗、杜甫诗、东坡词、稼轩词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单元,可谓点。其他几个单元同时体现了唐诗时期诗歌发展的大体脉络,可谓面。这种编排方式兼顾时代与主题。

(四)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语文教材的时代性也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作为选修教材,由于模块和体裁的限制,很多人觉得很难编出具有时代性的教材来,因为像古代诗歌散文这样的板块很难将其与时代性联系起来。但是这个担心在我们新的选修教材的编者看来并不是大的问题。广东教育出版社的《〈论语〉选读》中就有这样的练习设计: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如何?这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启发’,“孔子所讲的'信’包括哪些内容?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信’的理解“怎样从现代意义上理解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问题的设置都体现了编者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现代、古为今用的良苦用心。再如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鲁迅作品选读》在“致同学们”中就直接提出“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正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将鲁迅的那个时代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紧密地结合起来。教材单元设计上有“感受鲁迅一阅读鲁迅一研究与言说鲁迅”这样几个环节,由鲁迅作为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开始再到走进他的世界,教材试图打通鲁迅和当代的中学生在思想上的隔膜其目的当然就是对当代的反思,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其他的教材诸如《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常用文体写作》、《汉语学习与应用》、《演讲与辩论》等选文内容所体现出的时代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五)教材对象的“生本”性

这里的教材对象是指学生,也就是说本次选修教材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要,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修教材时指出在教材的编写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秉持“导向性”、“自主性”、“通俗性”、“适应性”等原则,主要是让选修教材从“教本”转向“生本”,注意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系统,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避免“告诉式”,重在提出问题,揭示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整理、体验并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14。语文出版社也提出了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三个方面的能力,分别为“对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对表达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探究能力的培养”。山东人民出版社也致力于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叙述和呈现文本和活动,整个结构系统都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用拓展”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当然处在中心的位置。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也在呈现方式上力求创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平台。

我们可以说各家出版社的语文选修教材大都有专题色彩,注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针对《史记》、《论语》、《孟子》等编写的文化选修教材,针对《红楼梦》和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编写的文学鉴赏教材等,都有较大的探究力度。

第二,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针对“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版块编写的教材也是充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学生完全可以活学活用,将课堂上的语文学习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语文能力。在篇目的选择和设计上都考虑了学生的兴趣,例如广东教育出版社的《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中的篇目《“小牛”与“小刘”》、《你上过堂吗》、《“两会”与“三农”》、《“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他又一次悲惨地死去》等篇目,只看标题就有吸引力,能引发学生打开课本先睹为快的冲动,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提高拓展与夯实基础同步。高中的语文选修课毕竟还是基础教育的课程,无论如何学生还是要面对高考这一最终评价。各出版社的语文选修教材都考虑到了这一点。也就是如何处理选择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的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一册中,在文本之后均有“品读与探讨”和“积累与应用”两个小的板块。在后一个板块中就集中体现了夯实基础的意图,一般是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或者积累一定词语等。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i读〉中也能体现这一特点,每个单元都有教师

语文出版社的《唐宋家散文鉴赏》,对语言文字和汉语知识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无论精读篇目还是泛读篇目,均有设计练习,重视语言品味的同时也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比如标点或翻译古文等。

三、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所呈现的问题

(一)缺少精品教材

如前所述,现在共有72种语文选修课的教材,其中的35种己经于2005年在各实验区投入实验,其余的37种也己经在2006年投入使用。是否教材的多样化就等于教材的精品化呢?答案是否定的。就单看以上列举出的72种选秀教材,仅“唐诗宋词”一项就有四本之多。虽然其编写体制上有些差别,但内容大同小异,教材虽然多,但却并未给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绚烂之感。教材的多部、多套并不能说就是语文教材的多样化。这在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相当多的优秀资源无法真正实现共享。

(二)编写队伍中缺少一线语文教师

仔细研究现在的选修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现在选修教材的编写队伍中真正的一线教师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多是大学以及各种研究机构的教授、专家。专家学者参与中学教材建设当然是一件好事,早在民国时期有很多专家学者参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但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专家学者们可能对这些现实的问题并不像中学教师那样了然于胸。我们可以翻翻现在的选修教材,有很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甚至有很多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言规范与创新》中就有诸如《汉语的经济性和艺术性》、《从汪曾祺小说看语音创新》等专业性较强的文章,这就有可能造成部分学生的负担过重。因为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连语文教师本身都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更何况课业负担本己经过重的高中生了。

(三)教材使用过程中,“生本”让位于“考本”

面对琳琅满目的选修教材,学校(或者地区更高一级的教研机构)代替学生选择了选修课的教材,既然选修课的教材是既定的和被动的,学生在上所谓的选修课的时候就己经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学校给我定什么教材,我就用什么。连进一步了解选修课的权力都被剥夺了,又从那里来谈满足学生愿望的选修课呢。既然教材是既定的,那语文教师在教授所谓的“选修课”的时候,只是拿着名为选修课的教材上必修课的内容。所以,在现实中,“生本”己经让位于“教本”了。

而在选择那些选修教材的时候,学校(包括更高一级的教研机构)当然考虑到的是自己的升学率了。既然有高考这个指挥棒,那学校也就有了方向,依然是“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己经蜕变成必修课的选修课于是又受到了另一轮的“剥削”:那就是在语文教师教的时候,只教高考可能考到的知识。于是选修课既不是“生本”,也不是“师本”,而是彻彻底底的“考本”。在定选修教材的时候,很多学校仅定几册选修教材,以山东版、人教版、苏教版三家出版社的选修教材为例进行简单分析。例如鲁人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史记〉选读〉、《中国古代小说选读》、《语言的应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选读》等都是选修课中的重点的选择书目。而其中又以鲁人版和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和《〈史记〉选读》最为炙手可热。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高考在学校制定选修课计划中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像现当代诗歌、中外戏剧之类的知识在高考中不会直接考,如果学了也不会有很明显很直接的效果。而像古代诗歌,在高考中课时有5分是直接考古代诗词的背诵默写。而通过《史iS?的某些篇章的学习也能够巩固学生对于古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这将直接转化成高考语文科的分数。

此外,当下的选修教材在如何处理和必修教材的关系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多多少少还存在着“泛人文化”的倾向;如何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我们也知道,选修课的设置包括选修教材的编制和使用无论是对于广大教师还是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个新事物,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对于这个新事物我们也不能过早地进行盖棺定论的评价。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认真总结以往教材编写的正确经验,并在实践中积累总结,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一定会在使用中逐步走向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