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综合素质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测评;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68-0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与综合素质测评
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指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强调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根据《决定》精神在大学校园中全面展开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考核。它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指导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对高等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现实意义。首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素质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素质教育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其次,通过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科学、系统地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规范学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情况。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测评体系不合理 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内容,某些高校还偏重于传统的学习成绩等易于测评的内容,而忽视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评。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也不符合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更强,对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德育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要求更高的现实。各高校应根据企业及社会的要求,制定出符合专业岗位需求的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另外,某些高校综合素质测评内容虽然涵盖了素质要求的各项内容,但设定的加权比例不合适,仍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框。
测评程序简单化 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学生后续的奖、助贷、减补有很大的关系,如程序太简单显得这项工作太草率,不能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还会带来一些矛盾。
评价主体单一化 现在许多高校综合素质评价由辅导员和班长来完成,这样测评出来的结果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注重横向测评,忽视纵向测评 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会根据测评内容进行分数的加权计算,然后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数进行排名,根据分数和一定的比例排出等级,这是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让某些基础和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消极的或自暴自弃的想法。
注重结果测评,忽视过程测评 许多高校测评均设基础分,然后设加分项或减分项,三者之和为综合素质的最后得分,加分项和减分项一般为学生获奖或被处分的分数,只重视结果得分,而没有将学生过程参与或改正错误的过程考虑到测评中去,这样,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某些高校规定只要受到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综合素质成绩就是不及格,这样的规定没有考虑学生改错的过程,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注重校内学生素质评价,忽视校外学生素质评价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厂中校”等办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实施,但对学生校外综合素质的评价还是空白,多数学校到第三学年就不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了,这对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缺失。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有效途径
测评体系合理化 人才素质目标及社会、企业用人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学校要不断调研,构建科学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现提供一种测评体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测评程序严格化 为了保证综合素质测评的参与性、公平性、公开化,可以采用如下页表2所示的完整的程序进行。
测评主体多元化 在测评过程中,可采用学生自评(占10%)、班级互评(占30%)、考核小组评定(占30%)、班委成员评定(占10%)、班主任评定(占10%)、辅导员评定(占10%)方式进行,然后将各项测评成绩加权得出综合素质评定分,以减少主观性和片面性。
兼顾横向测评和纵向测评 横向测评各高校均执行得较好,纵向测评建议采用档案袋法,即从每个学生入校起就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不仅收集学生的作品和荣誉,更重要的是记录学生发展的历程,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情况可设立单项奖,如学习进步奖、体育之星、实践之星、思想进步奖等。
兼顾结果测评和过程测评 在综合素质测评细则中应加入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考虑,而不仅仅是对获奖等各种结果的考核,这样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兼顾校内和校外学生测评 各高职院校办学情况不同,可分别制定《校内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条例》和《校外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条例》。这样,不仅有利于对校内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培养,也有利于对校外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培养。校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对学生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兼顾素质测评和素质培养 素质测评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效果的检测手段。各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素质测评的各项内容努力创造和提供各种机会及条件进行学生素质培养。另外,素质测评体系一定要充分体现素质培养的各项内容。
各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探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整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谢长旺,赵彦,范丽远.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
[2]杨海斌,徐慧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题及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3]李俊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探索及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4]贺泽群,李方遒,倪东辉.以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新模式[J].高教论坛,2010(3).
[5]刘国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J].科技创业,2010(11).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艺术素质教育;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责,以往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致使学生在初入社会时无法很好的融入其中。高职院校顺应社会的发展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将综合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大了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以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要只是僵硬的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和实践技巧,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前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除了必修的艺术课程外很少会接受到艺术教育,致使学生艺术素质相对较为匮乏,且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忽视了艺术教育,课堂上的一些陈词滥调模式化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得到学分才选择艺术课程,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学生也错误的认为自己并非艺术类学生没必要接受专业的艺术教育,只要把专业知识掌握了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没有意识到艺术教育的实际价值,艺术教育也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以至于形成两极分化的现象,对艺术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开展教学活动,为得到学分的学生消极应对,致使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参差不齐,当下我国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问题并不容乐观。
二、艺术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艺术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以期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促进师生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它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艺术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以期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发散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完善他们的知识框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对其综合素质的影响
艺术教育自古便有,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美育的国家,像古代教育中的礼教、乐教,后学校越发重视学生的“美育”工作,前辈更是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越发重视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教育,学生也希望在学习生涯中可以接受艺术熏陶,教师更是看到了艺术教育的深层教育意义,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以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学生能够净化心灵,自觉运用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行为,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推动社会稳步向前运行。近年来为了应对市场挑战,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而学生的实际素质与市场需求未能达到一致高度,阻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由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审美鉴赏能力等几方面组成。开展艺术素质教育,便于学生培养群体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便于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实现自身与团队共同进步,避免恶性竞争事件的发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基础。组织学生表演话剧,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活动中陶冶心灵,升华群体意识和协作意识。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便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避免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只会套用书本知识,禁锢思想,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容易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填补了他们在逻辑思维中的漏洞,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研究表明,艺术教育对于开发人们的智力、培养人的创造力、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重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以便更好地为日后的工作贡献力量。学生接受艺术素质教育,能在艺术熏陶中明白其中的内涵,净化心灵,明辨是非,远离低俗情趣,因此该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感化作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教育的实际意义,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说教式的灌输,并不能真正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艺术活动的参与中,在熏陶中有所感触,“知善恶、识美丑”真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之际,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高职院校其教学任务不仅是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同时也承担着学生艺术素质、文学素养、职业精神培养的多重责任。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愈发重视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以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下市场环境愈发复杂,学生在日后工作中会遇到多种诱惑,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达到一致的高度,促进就业,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冠.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影响之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143.
关键词:警察综合素质教育法律科技心理业务
说到警察,给人更多的印象是电影中抓捕坏人,机智神勇的镜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警察的职能和面对的社会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法不断更新,科技含量不断上升,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警察系统内部违规和犯罪行为也在悄然上升,这些情况都对我们警察系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警察综合素质的教育自然也就成为当中基础且重要的一环。
目前,在我国为提高警察综合素质而开展的教育培训,一般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体能拓展训练等等,然而这些教育并未形成一个合理且有效的体系,用一套宏观的思维来对其引导,所以相应的这些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那么从警察的职业特点考虑,要想提高综合素养,应该从下几点着手:
1、法律素质教育
法律素养的高低,是法治社会下警察素质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部分偏远地区,警察行事的标准往往是“自身的所谓正义感”而不是法律。警察若缺乏法律素养,克制力便会受到影响,在处理一些特殊案件时,容易打草惊蛇或是发泄私愤,最终给自身和团队带来负面影响。
王某是四川某地刑警,因长期和当地黑恶势力抗争遭到当地黑恶势力头目刘某报复,将其儿子殴打致残,后在以故意伤人罪对刘某实施抓捕时,王某在并无需要的情况下开枪,刘某中枪死亡,王某最终也因故意伤人致死遭到了法律和组织的严厉处置,由此可见,法律素质的不足将给个人和组织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法律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长期且持续地开展普法活动,在警察心中牢牢树立“依法执法”的观念,同时也要大量宣传因不懂法而执法不当的案例,让警察在对比和总结之中吸取教训,并结合所学的法律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法律素质。
2、科技素质教育
目前,高科技、高智商犯罪层出不穷,这一趋势使得警察队伍的科技素质急待提高,因为唯有此我们才能以更快捷、精准、有效的方式来打击犯罪。首先,我们应该在警察系统大规模地开展科普教育,在系统内部引进或开设专门的培训机构,开设诸如外语、IT、网络等基础科技知识的教育,其次,还应根据警察的分类,如经警、刑警、民警等,分门别类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再次,我们应该和国外先进国家、组织、机构展开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先进人才和技术设备,充实我们的硬件和软件装备。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考虑从高技术人才中选拔出专门应对高科技犯罪的人员担任警察。最后,还应该在警察系统内部开展大规模的交流和轮岗,以“培养一个精英,带动一群精英”为指导精神,唯有从些方面入手才能快速且有效的提升我国警察队伍的科技素质。
3、心理素质教育
警察这一职业的危险性和事情的突发性都远远高于其他职业,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若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势必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工作。在面对坏人时,我们希望警察能快速出动,迅速制服,而法律又要求他们三思而行,这使得我们警察在很多工作中常常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为此,我们首先要在整个社会大力宣传对警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警察赢得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同时,应定期在警察系统内部展开调查,摸清警察的心理动向,再以此为依据,邀请心理专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帮助。除此之外,应该在警察系统内部建立“发泄室”等心理释压场所,以供时刻处于高压状态的警察缓释心理压力。
4、业务素质教育
业务素质教育有两层要求,一是要针对各警种展开职能培训,包括射击、耐力、谈判、驾驶、修理等等,从多个层面提高警察的综合办案能力,缩短我们的办案周期。第二,则是要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对警察进行培训,在办案的时候除了从破案的角度思考,还更应该从社会影响方面考虑,只有这样,我们的警察队伍才能从单纯的立案破案过渡到兼顾个人与社会的新型警察。
新时代警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唯有在把握警察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综合型素质教育,我们的警察才能完成由传统警察到新型警察的转变。只要我们根据警察的职业特征合理规划,有的放矢,我们整个警察系统的综合素质推进工作必将得到强有力的推进。
参考文献:
[1]杨树新. 警察素质教育改革的几点设想[J].中国警察, 2005,(09).
关键词:艺术教育管理;综合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管理的意义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富强,对高校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加大,高校的发展突飞猛进。当下,艺术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高校的艺术教育面临新的教育形势。艺术教育管理模式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在新的时期使艺术教育管理焕发新的光彩。根据高校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要合理、思维要先进,符合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使得艺术教育理念与现代高校教育更加契合,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艺术教育管理体制,使得高校的艺术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大的帮助。
1艺术教育管理的本质含义
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管理是指在学校中的一种具有文艺倾向的教育管理方式,它是一种不同于其他教育管理模式的素质培养教学方式。艺术教育管理不单指对艺术系学生的教学管理,它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增添了教育事业的教学乐趣。艺术教育管理是一种形式复杂的教育模式,要求彻底落实教育教学方针,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综合教育模式。在自然景观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艺术,艺术教育管理的方向与其他教育管理的方向不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教育类型。艺术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涵养为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管理方式,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总之,艺术教育管理是综合性比较强的教学管理方式,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素质教育、劳动教育、体育教育,组合成全面的教育模式,它们也是十分重要的高校教学方式。所以,艺术教学管理模式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与管理现状
如今,我国高校教育普遍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综合来看,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与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要积极地改善和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学习国外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与管理经验,吸取国外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加快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另外,在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经验的同时,要避免自身的文化被同化的情况,或者是受到不良影响。现在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管理形式,一般是艺术教育与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以艺术教育为中心,带动整体的发展。同时,要根据艺术教育管理的特性制定合理的制度,使得我国的特色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从2000年以后,我国高校艺术专业招收的学生人数有了巨大的变化,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类专业。截至2007年,我国有2000多所高校都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这表明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越来越重要,高校艺术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扩招艺术类学生,但是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跟不上,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艺术教育从原来的小班授课变成了大学的公共课,教学管理变得十分困难。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达不到基本的要求。另外,在考核制度上,我国高校一般更注重考试成绩,对学生参加的艺术类比赛也只注重比赛结果,使得高校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较差,艺术教育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3艺术教育管理对学生在社会上立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合理、科学的教育管理,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时,必须适应社会生活,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能力和创新的思想,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些都是艺术教育管理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的部分。
3.1树立“以学生为主,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大多都是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把教学质量作为整个教育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没有创新的理念和空间。但是大学生的思维活跃,都比较有主见,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在教育管理大学生时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能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要大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管理人员要用合理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要加大对其理论知识的培养。现代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和管理自己,让学生养成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依赖教师。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形成探索性思维,使教师与学生形成合作互助的关系。
3.2以市场需求为指导,构建教学模式
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学管理都是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不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由以前我国的社会发展情况决定的。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高校的教学方式是决定学生培养方向的关键,所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艺术教育管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课程设置上合理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并迎合市场需求,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爱好选择课程。另外,还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根据笔试成绩来判断,要增加面试、动手能力考核等进行综合评价。加大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使大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学校要加大宣传,使得用人企业、用人单位进校园招聘,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4结语
艺术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中一种比较特别的管理模式。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乐趣,进而让他们把专业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对社会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艺术教育所具有的特性,能使其更好地结合相应的教学方式,对所有学科的教学工作都有促进作用,并能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把握这一特性,在艺术教育的熏陶下,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付丽宾.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6,23(03):19-…21+31.
[2]方瑜.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思考[J].科技展望,2016,26(26):331-332.
关键词:综合素质教育教师创新观念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2005)-10-027-02
一、德高为范,以身立教
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较高的人文素质,这与其特定职业功能有着本质联系。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培养人的任务。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从教育理念上看,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人文素质,树立较好的教育理念,能对社会上流行的种种现象和思潮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并将其纯化。从教学内容上看,在科学和人文日益融合的今天,即使传授科学知识也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是因为:1.教师本身对科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有一定的评判,而要提高评判的水平和层次,不得不提高其人文素质。2.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态度和价值传给学生。而态度和价值一方面来源于对知识本身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需要从人文当中汲取养料。3.科学发展的范式突破,人文素质起着极大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科学上的创造,不能忽略人文启导。而且只有在较高的人文层面才能对科学创造的意义和价值有所把握。从教学方式看,一方面固然要借助于科学理性、遵循业已发现的客观规律和逻辑,同时也要注重激情和创造、爱心和责任感。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也要借助人文的解释和隐喻等方法。因此,教师的人文素质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高尚的师德品质是身为人师的表率。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过程,以渊博的知识解学生认知之惑,以高尚的品质塑社会可用之才。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严于律己、诚实为人、慎言处事、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是教师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努力做全社会的楷模。“志存高远、爱国敬业”。这是对教师思想政治层面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广大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立志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第三,乐业爱生是教师的基本品质。乐业是教师对待职业的基本态度和内在动力。只有乐业才会有刻苦钻研、诲人不倦的精神,方能保持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状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① 教师教育学生,不仅通过言传,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知识教人,更要以自己的品格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追求道德自律,以淡泊明志、甘为人梯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需教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保持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四,“严谨笃学、与时俱进”。这是对教师学识、学风方面的要求。广大教师要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要甘于寂寞,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厚积薄发;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同时要深入研究教育现象,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实践行为,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终身研究者。
二、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明确目标
1.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主体意识。现代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经济和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教育的形式是传承式的。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只能从课堂上获得知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信息化的浪潮,使获取知识的渠道广泛而又迅捷,因此,教师要主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围绕学生求知的需要,积极发挥服务导向作用,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转换角色,由教育者向服务者转变。教师只有自觉意识到自己社会身份实质性的转换,明确“服务者”的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机制,才能准确地把握“服务者”的职责,满足学生求知成才的需要,完成现代教育所赋予的使命。
3.明确培养目标,由认知型向能力型转变。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和培养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也既狭义上的择业、就业、创业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改变重认知、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改进教学方法,体现科目的特点,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的全面提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突出素质能力方面,培养和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为将来竞岗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做到“四个创新”
“四个创新”即:(1)创新教育内容。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就需要我们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要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别具匠心地理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
(2)创新教育方法。新世纪教师要积极拓展教育的未知空间和有效途径,以新观念为主帅,以新能力为先锋,以新方法为利器,给传统教学方法注入新内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为己任。
(3)创新教育手段。新世纪人才的综合素质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面对突发事件或全新领域的信息保持冷静,作出及时准确判断并快速妥当处理,即对信息的归纳概括并分析判断的能力。如今的社会已经步入了数据的世界,社会发展的标志就是全世界的数据信息共享,学生必须学习掌握信息处理的技能。当今社会的各个学科领域中都要求人才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特的创造性眼光,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自己固有的仅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接受新时期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观念,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正确的答案。教师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构架适应时代潮流的教学内容,充分适应全新的信息技术要求,同时将其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这样既培养了顺应时代的全新人才,又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进一步充实了教学方法。
学生要熟练应用计算机的各项功能并对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分析处理。但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可否?教师在本身尚未掌握此项能力的时候又如何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呢?所以当今社会的教师也必须具备这个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拥有该项素质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可以全面提升教师本身的素质。② 我们必须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投影、计算机等等;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现代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全球化网络技术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开展多媒体教育研究,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当成为教育和科研不可替代的基础平台和学习手段。
(4)创新考核制度。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教师、学校。要把学生的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把学生有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判断一名教师、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基本标志之一。教师、学校、家长、社会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责无旁贷。③
教育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教学改革的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无容置疑,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教师在推进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卫国:“漫谈素质教育与以身立教”,《山西教育》2002年第10期。
[2]顾非石:“信息素养:当代教师专业化的必备素质”,《人教期刊》2004年第6期。
[3]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关键词 医学生培养 综合素质教育 转变观念 能力培养
现代科技和医药卫生事业迫切需要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切实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发展,各学科的相互渗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化越来越明显。这些发展趋势要求当今的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既要有相应的专业素质,又要有专业学科相关的学科知识,而且学会和应用现代化技术的手段,及时捕捉各种新的知识信息,培养创造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力和综合能力,这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迎接医学科学发展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转变培养观念
为顺应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适应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求我们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医学生培养观念,转变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传授知识,轻视创新能力培养等观念。在医学生培养的指导思想上,切实转到注意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思路上来,下大力气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使医学生真正成为思想素质好、工作适应能力强、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都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1]。
2 优化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明确之后,优化培养方案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如何设置课程,选择教材,开展教学,使学生获得所需要的素质和知识结构,这些都需通过优化培养方案来实现[2]。近些年来,一些院校制定的医学生培养方案一般都是各院校学科点能开课程的汇编,很多并不能充分反映当代科技的重大成就和前沿成果,所开课程很多内容陈旧,教材不规范,有的只有讲课提纲和参考资料,还有少数课程连讲义都没有,这种情况不能保证教学质量,靠这些培养方案及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很难适应未来科学的发展。因此需要改革课程体系,按照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要求和新的专业目录的课程体系的需要,按照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切实加强素质教育的能力培养,整体优化课程结构,认真做好医学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设计,构建新的教学计划,体现医学教育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医学教学模式,实现数量粗放型教育向质量效益型教育转变[3]。
3 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
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是为人民服务及做好服务的保证优秀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体魄,是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必要条件。学校是净化心灵的场所,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人格品质、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一名好的医学教师甚至会成为医学生从医后,还不断回头讨教的终身导师。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应该掌握灵活的教育方式,避免生搬硬套的灌输式教育,应根据青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在切身体会中培养优秀的人格品质[4]。
3.1 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教师文化、节日文化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崇高的情操,宽阔的胸怀[5]。
3.2 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教师间形成文明高尚的互帮互助的同事关系,做到为人师表,同时更应深入到学生之中,解决大学生思想、心理、情绪及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医学生自我调节,承担困难、挫折的能力。
3.3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可以说,对医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是对医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适应和驾驭飞速发展的当今医学[6]。
以上所说到的三方面的素质教育,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制约的,每一种素质都对其他素质产生作用和影响。现代人才的培养必须是既重知识,又重能力,更重素质,而医学人才的素质教育更是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素质教育的建设对提高医学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发展祖国医学、振兴医学事业,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加速医学现代化具有积极而久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冉素娟,李廷玉.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培养高水平儿科医学人才.重庆医学,2005,2:225.
[2] 林晖,魏永越.实施“三早教育”,努力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27.
[3] 马金龙,高彦丽,南瑛.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50.
[4] 胡彦,赵先柱,陈俊国.国内外高校教师培训研究对医学助教培训体系构建的启示.重庆医学.2006,21:2010.
【关键词】学生学习教师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影响到学生、家长的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然而,近年来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之趋势。现实中以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再加上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特点是应试、选拔。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我们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要考太多的试、要背太多的知识、要写太多的作业,要参加太多的课外辅导班。学生没有自由学习的时间,每天就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走, “素质教育喊得凶,应试教育抓得实”,这恐怕是目前许多学校的教育实情。不可否认,推进素质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在与应试教育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完善。可喜的是,教育部门保持了清醒的态度,提出“冷静不窝火,思考不埋怨,信心不灰心”。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并没有错,我们需要做的是,研究探索出一条全方位的、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之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幸福指数。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两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一个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身立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二、借鉴成功学校的教改经验,勇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师本”为中心,“传道、授业、解惑”几乎成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定律,每一节课都是由教师把知识传给学生,甚至于抛给学生,学生成了被动的溶器,课堂教学成了老师的课堂,只有老师在哪里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教师倦教,教学效率可想而知。近几年,我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课改,掀起了一股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旋风”。我们要借这一股课改的强风,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学以致用,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1、转变思想观念,勇于创新。要让学生动起来,首先我们老师要先动起来,变革教学观念,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勇于探索和实践。大胆变革过去“一张嘴,一支粉笔”包打天下的局面,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把课堂让位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
2、 变革备课方式,“敢于放手”,“学会放手”。“敢于放手”就是课堂上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改变教师讲得太多的通病。每一节课老师尽可能把讲课的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把更多的教学内容交给学生操作。 “学会放手”就是要不断提高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水平,做到学生“能说、能想、能做、能写、能评”时,教师“五不代劳”。这就意味着教师备课方式改变,教师备课不仅仅是备自己怎样教,更重要的要备学生怎样有效地学。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备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和自主学习的形式,使学生自主学习有方向、有目标,从而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3、变革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1)以习题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由于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要课下解决疑难问题,课堂上由小组成员上台讲解,再由学生之间相互点评、质疑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当学生讲不到位时,我们教师要适时点拨,做到讲在关键处。对于一些关键点、易混点、易错点,老师要讲清讲透,帮助学生巩固提高。 “讲在关键处,评在易错点。”当我们放手让位于学生的时候,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
(2)适当处理好新授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课改的最大疑问新授课如果采作以学生讲为主,同样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讲得清晰吗?学生的能力可以应负吗?当然,全部新授的教学内容都交给学生是不合实际的,某些教学环节交给学生是完全可以的,基本的程序是布置前置性的预习提纲——设计某一个教学环节由学生在课堂上分析(逐步提高学生讲解内容的难度)——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宗旨是学生“能说、想、做、写、评”时教师“五不代劳”,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发现学生不能解决时或需要教师归类深化提高的内容,由老师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你会发现学生会越讲越好,还有很多老师也想不到的新亮点。
4、创新备课组活动方式,构建“研讨型”备课组。备课组是开展教研活动最具体、最经常的基层单位,起着抓教学、搞科研、培养教师的作用。重视校内的校本教研,积极发挥备课组这一团队的整体合力,可以发挥1+1﹥2的效果。,构建研讨型备课组,各组员之间更多的进行专业的研讨,互相听课,共同探讨课改新模式,调动备课组成员争优创先的积极性,达到能力互补,实现提高备课组整体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5、鼓励个性化教学,鼓励多样,包容多样。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课堂教学没有整齐划一的模式,无论是小组合作学习,“杜郎口”模式、 “英才造”模式、香港模式等都不可能照单全收,照抄照搬,必须对别人的成功经验进行二次研究,根据自己教学的个性特征、学生实际情况,自身的教学条件有所取舍,努力创造有学科特色的,有较强的教学实效的,能展示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 “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环境中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三、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谓素质教育,其真正的内涵,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位特级教师曾经总结出“十学会”: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变革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更多的是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分工,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已的位置,保证全组同学都能参与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组内好差结合,考试时看二人的平均分,组与组之间捆绑计算平均分,促使组内帮扶,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变,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自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课堂还原给学生,培养学生大胆发言、板书个人见解,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们自觉主动的行为,老师只是在“不悱、不启、不发”的关键时刻出现,做到了“学”为主体,学生已经真正成为了自立、自主学习的人 ,教师真正成为“导师”。在课堂上,没有讲台,没有权威,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只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互补充。老师成为了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在倾听。学生的学是自觉的、主动的、快乐的,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杜郎口旋风》
【关键词】 建立 ;医专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给医专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多由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其课程设置难以突出使医学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较强应用基础知识能力、较强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目标,忽视了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到医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 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为了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学科改革与建设,我校于2009年7月对2009届大专毕业生进行毕业前问卷调查。发出问卷500份,收回问卷348份,回收率69.6%。
表1 进入工作岗位前对自己的担心
表2 实习后期对自己最该加强环节的评价
透过问卷,从我校医学生来看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以下主要问题: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人际交流能力缺乏。部分医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常识、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经验,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和医患关系。3)人文科学素质欠缺。部分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期间,病历书写不规范,层次不清,语言艺术性差,文字书写能力差;知识面窄,对专业以外的相关学科知识知之甚少。4)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专科生,在能力和知识上肯定不如本科上,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有的学生文化课成绩高,但心理素质差,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
综上所述,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学人才。医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对其实施的综合素质培养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建立适合医专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意义
高等医学专科学校旨在把医学生培养成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使医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中,对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强的独立处理能力,作为一名医专学生如果不具备自我完善提高、自我发展的潜能,他将不能进步,终将被社会淘汰。只有具备较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较好创新能力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医专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中和人才竞争中才具有较突出的优势。
3 提高适合医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国医学专科学校基本上仍是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以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组织教学。
表3 希望学校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所开设课程
表4 你对师弟师妹在校生活安排的建议
1)注重医专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可把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作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通过实践,锻炼动手能力。2)注重医专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医生作为一种公众职业,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能够在实践工作中,正确处理和运用医护关系等等。因此要求应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3)注重医专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采取小班或者组为单位的实习实训教学,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有助于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继续教育;护士
1 护士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成人常模[2];临床护士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3] 护士是职业压力最大的3个群体之一[4],压力影响着护士的心理健康,护士的心理健康对工作质量及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大的影响,护士的工作满意度预示着患者的满意度,维护护士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护理工作的质量[5],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水平是提高创造力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创造力的高低还决定于主体的意志、毅力、兴趣、信念、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而且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挥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6]。同时,护士还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方法,了解不同患者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对患者进行心理上帮助、引导,从而达到治疗与康复的目的,更好地胜任新时期护理工作的需要。
2 加强护士人文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护理院校人文课程学时数只占总学时数的18%~84%,平均为42%[7]。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护理学教育和继续教育,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对人文素质教育关注不足,护士人文意识淡薄,专业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不能替代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够激发护士的创新意识,发掘自身潜力,而且促进护士将人文教育渗透护理专业学习和护理工作中,自觉的把人文精神学习贯穿于护士的生活和工作中,培养护士的合作精神,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问题,适应新时期护理发展的需要。调查中不少护士提到,护理专业是维系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从事护理专业的人员更要有较好的人文素质水平,人文素质已成为护士职业素质的底蕴[8]。
3 人文素质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个人利益、保护权、人生安全、意愿表达等行为受到关注和呵护[9]。面对繁重的护理工作,在适应能力方面,近85%的护理人员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70%的护士认为现代人际关系较复杂,甚至有10%的护士不愿与人交往[10]。尽管医疗纠纷的构成是多因素的,就医疗机构本身而言,少数工作人员人文素质欠缺,已是构成部分医疗事故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11]。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认识到人文素质对其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体现出对人文知识的强烈需求;认识到护士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患者对就医行为的满意度,对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和提高护理质量重要的作用。
4 小结
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12]。最近美国继续教育认证标准又做了修订,指出继续教育的发展中心应从过程转向结果, 即从如何搞好继续教育这个过程本身,逐渐转向如何使继续教育充分发挥效果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人类健康,如何使人们充分感知继续教育的作用[13]。加强心理学、人文素质教育,把心理学、人文素质融入护理继续教育和临床工作实践中,不仅提高了护士的临床综合能力,使患者得到人性化的关怀,使护理服务体现人性化,在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同时,护士也得到了患者的理解、支持与认可,共同构建和谐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1] 袁素娴,郑一宁综合医院实施护理学继续教育的管理.中华护理教育,2006,3(1):2829.
[2] 马玉辉,郭源萍,宋慰春,等中医医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7,5(2):5355.
[3] 陈亚红,吴庆文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2):10991100.
[4] 王翠梅,贾艳焕重视减压教育,维护护士身心健康护理研究,2005,19(12):27992800.
[5] 程金莲,李萍,韩世范,等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6(2):9192.
[6] 沈德立,白学军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心理科学,2006,29(1):26.
[7] 王艳人文艺术教育护理教育新的组成部分.护理学杂志,2006,21(7):31.
[8] 申逸彬,编译艺术与人文科学:医学教育新的组成部分.复旦教育论坛,2003,1(2):81.
[9] 唐颖多元文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护理管理杂志,2005,1(5):5657.
[10] 刘淑珍,李奇志,周益民,等护理队伍人文素质亟待提高盐城市护理队伍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分析.中国医学理论学,2004,17(6):3536.
[11] 李慕军浅谈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医疗纠纷防范的意义.高教论坛,2005,5(4):2830.
论文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应用技能型高素质高职人才的必然要求。现从分析研究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入手,谈到了目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偏向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
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相比,由于培养的目标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高职学生的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事情缺乏一种韧性和毅力。从我校高职学生来看,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在改革时代,甚至有一部分是90后,从小到大没受过苦、没经历过挫折,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不少人娇气十足。归结起来讲,从其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存在较大的偏颇、缺陷,需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
2.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
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刻苦精神可以说是现今高职学生的共性。从我校录取的高职学生的成绩看,有的学生高考总分360~370分,而英语成绩100多分,或者语文100多分,其余科目的成绩只有40~50分。进入高职院校后,面对新的学习课程,尤其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与中学基础密切相关的公共课程,由于其基础本身就较差,因此很难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又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进度,可以说高职学生在新的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比中学时的学习困难更大,而学生对此又往往缺乏艰苦学习、奋力拼搏的进取精神,上课不听讲,课堂上讲话、看小说、听mp3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得过且过,顺其自然”往往也成了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共同选择逃避的方法和被动应对的方法。
3.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缺乏理论学习基础,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
进入高职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渴望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但是他们的学习毅力较为薄弱又往往成为阻碍他们前进的动力。
4.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心理承受力,挫折教育还不够
从高职学生日常心理表现症状看,他们存在许多负面心理,一些学生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导致对任何事情都是心灰意冷。许多高职学生刚进校时往往跳不出原来所在中学同学的圈子,觉得自己只考了专科院校,而同学都考入本科院校,嫌自己所在学校的档次低,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而不敢与老同学进行交往,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带着这种心态去想自己的未来,往往又表现出焦虑、急躁的情绪,遇到任何事情都容易莫名其妙地发火。
5.高职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依赖性强,自制力差,情绪波动大,信心不足
(1)文化基础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薄弱的文化基础给他们大学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使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厌恶学习;(2)自我管理能力弱。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长期以来,习惯于在家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的操心,在学校听从老师,形成了一种较强的依赖性。他们一旦离开亲人进入大学,往往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3)情绪情感调节能力欠佳,自卑、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较浓;(4)缺乏自信,对于任何事情都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总感觉别人做的永远都比自己好,即使自己再努力、再用功也是没有用的。
二、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加强素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
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依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适当调整学院现有的教学计划,加大素质教育的教学力度,使之真正成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可开设《演讲与口才》《礼仪》《书法》《摄影》等选修课程,并要求学生必须修满几个学分以上才能取得毕业资格。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行学分制的管理,增加选修课的分量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特有的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淡化专业,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一点恰好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而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就是构成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一种基本框架,其中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
3.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他们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素质教育的难中之难。针对高职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较差的现状,要充分利用“两课”和其他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平台,提高高职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他们兢兢业业的献身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体来说,应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三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
4.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加强学校的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容忽视。(1)正确引导学生自发成立各种有益于提高他们自身素质的学生社团,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比如,可建立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摄影协会、街舞协会、动漫协会、k歌协会等等。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新颖、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一二·九诗歌朗诵赛、讲课大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形象设计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等,为学生提供参与、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与欣赏中陶冶情操,丰富和发展个性。(2)加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依托专业为背景,在各学部成立以专业为特色的学生社团。比如:英语剧团、营销协会、会计协会、健康协会、营销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等。通过这些协会,可以广泛地组织科技竞赛、科研知识报告会、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等形式的科技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发明与科学实践,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一般学生社团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学生社团,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有序的校风、学风和考风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高职教育的主旋律。然而,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一些教师一般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照本宣科,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强化专科学生的动手和实践等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年轻人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去思考问题,从而加强自己思维的变通性、流通性和独特性;在加强对高职学生在校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多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校书本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
6.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大力开展专业素质拓展活动
为进一步让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实际操作和各类的学科竞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为他们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需要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可开展珠算和点钞大赛,也可参与全国会计技能大赛;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可举行翻译大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举行软件设计大赛;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学生,可举行制图大赛等等。这些专业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都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实践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7.大力挖掘先进典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在各方面涌出的先进典型,要进行系列报道、重点报道、深入报道和连续报道,比如充分利用学校表彰的“综合素质标兵”“优秀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以及各学部自行挖掘的在文体、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涌现出的典型代表等,充分利用各种表彰的机会,充分挖掘这些先进典型事迹的内涵,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这些感人的、典型的先进事迹能深入同学,以激发更多的同学勤奋学习,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报效社会、报效国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8.加强对高职学生自身观念转变的教育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定位不准这一普遍现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尽快走出“读高职无前途”的这种传统观念的误区。让高职学生能重新认识眼前,能重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让学生能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摒弃那种消极的行为和思想状态。树立一种自信、积极进取的思想状况,尽自己所能,各尽其才,让每一位高职学生能有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核心表现在两个方面:育人和育德。育人和育德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即育德强调道德素质的养成,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教育体现在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属“成人”式教育,即属于一种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从目前来看,基础教育中德育的时效性还比较低。因此,我们应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工作中的重点,大力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依托学校、学部、任课教师、班级导师等有效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者,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一载体,让同学们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峰,边久民.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研究,2006(3).
[2]徐磊,钱伟.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项目开发;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发展,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对研究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探讨研究生素质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一、研究生素质教育特点
研究生阶段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专业素质教育和身心素质教育[1]。研究生素质教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和心理趋向成熟,但表现行为不够稳重。平均年龄在21~26岁,身心基本成熟,但由于一直生活在校园环境中,没有经受过复杂社会环境的磨炼,心理上有一定的软弱性和脆弱性,需要引导。
2.既要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又要体现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创新研究。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人才的培养[2]。既要注重思想、业务、身心等素质的综合培养,还要注重个性化、专业化方面的培养。导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施展教学研究工作,切不可一刀切,要善于挖掘学生个人潜在的技术优势与能力。
3.导师和研究生互动交流。研究生教育比较大的一个特点是师生之间的接触要比本科阶段多得多。这就需要导师与学生之前的交流不能流于形式。导师作为引导学生步入科学研究殿堂的引路人,必须用心通过项目的研发工作,正确指导学生严肃从事科学工作的认真态度,端正做研究工作的动机,摆正个人与集体之间、利益与荣誉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精英式人才。
二、项目研发在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作用
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项目研发在研究生教学阶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
1.夯实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在研究生阶段导师要求所指导的研究生参与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通过这种必要的科研训练,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不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2.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优秀品质。以科研项目为背景,以时间结点为约束,以完成个人所承担的模块为目标,无形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3.克服学术难题,勇于创新研究。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活动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与创新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得出新方案、新观点、新结论,并将其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反映出来。
4.培养交流、合作、沟通能力。项目研究是一个团队进行全程协作的多角度活动。它不仅要求个人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要求每个人都要在这整个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只有同舟共济,才能乘风破浪。
三、适用范围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理念,项目研发在培养学生素质的具体应用适用于大多专业。各专业可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结合社会与市场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适合本专业的项目课题。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其特定的背景条件与适用范围。
1.理论基础课程与逻辑思辨性较强的课程不宜引入项目开发。项目研发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与灵活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基础课程及逻辑思辨性较强的课程一般是从哲学、本源、事物内部固有的联系等方面来考察某一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如逻辑学、西方哲学、化学史、营养学、工程数学等。对于许多与实践联系紧密、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全部采用或部分采用项目开发的实践形式。
2.大多综合性、应用性较强学科与专业,例如电子、通信、信息、计算机、法律、管理、经济等专业都可以引入以项目开发的实践模式。
四、项目研发的组织与实施
项目开发的组织实施与管理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实习活动。项目开发的主体是研究,项目的设计、开发、进度安排、质量控制等主要是在教师带领下由学生自己完成的,甚至在项目开发中遇到的许多新技术问题最终也要由学生自身去解决。为了保证项目开发的效果,指导老师应该精心组织项目的实施,包括项目课题的设计、项目的进度规划、项目开发的质量控制、项目成果的评价等,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在项目研发中的进展情况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定期总结、汇报。
1.项目研发条件。项目开发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应尽可能为项目开发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包括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
2.项目研发阶段。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大约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阶段。在第一学年可适当地对项目课题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基础知识准备。同时,导师更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勇敢向前迈出脚步。当遇到困难时,勇于面对困难,并克服这些困难。经过不断的磨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会有很大的提升。
项目研发的设计关系全局,应该难易适度,保证该项目是学生在现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期内可以开发完成。既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够满足学生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内在要求。应该让学生通过项目的开发认识到知识的储备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日积月累形成的。通过项目研发阶段的各个环节,让其看清做科学研究与创新不仅是一个团结合作的过程,更是个人成长不可缺少的锻炼机会。
3.项目组织形式。项目开发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适当的组织形式[4][5]。现阶段已经摸索出以下两种模式,即以项目开发实践为主体的科研活动和基于小组的自主研发模式。(1)以项目开发为主体的科研活动。对学生适当进行分类,把具有与项目背景相一致的学生分到一组,可以相互协商、合作,共同完成一个课题,期间既锻炼了他们的专业技能,也让其深入了解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2)基于小组的自主研发模式。对于不参与工程项目研究的学生,小组可以由不同年级的学生混合组成,主要从事长期的理论研究方面的研究工作。低年级的学生在刚加入小组时,可以由高年级的学长进行初步的指导。这属于简单的“孵化”模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监督和指导的作用。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导计划进行自我提高和完善。借助小组的自主研发模式,学生可以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会虚心请教、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包容,做到双赢。
五、总结
随着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研究生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素质的综合培养。利用项目研发活动的开发过程,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加深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乐于奉献、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师长的良好品质,对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吴为进,彭列平,汪益民.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内容及途径解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0):21-24.
[2]徐贵宝,范文辉,王泰鹏.利用学术活动促进研究生素质教育[J].创新教育,2009,(6):161-161.
[3]施开良,姚天扬,俞庆森.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和模式的探讨[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3,(23):1-3.
【关键词】E立方教育,思维训练,演讲与主持,户外科技实践活动
“E立方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专项培养的过程,是石棉县新棉镇小学的一项目重点科研课题。与科学家一样,小学生同样具有创新思维,所不同的是:科学家的创新思维指向探索人类的未知,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综合素质则是指向继承人类的已知。科学家的创造水平,正是他小时候综合素质的培养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均属“E立方教育”及综合素质教育培养范畴。
1.搭建“E立方教育”的培养平台
1.1 通过思维训练,实验研究与观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亲近并探究自然界中许多神奇的自然现象,培养科学的认识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1.2 通过演讲与节目主持的训练,让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协调等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1.3 通过户外科技实践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以下特点
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的特点分为表现特点和发展特点两部分。
2.1 表现特点。
对小学生来说,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这种表现是零碎的、隐隐约约的,教师必须有锐利的眼光才能发现。
(1)知识和技能。学习中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师的教学内容,且有较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强烈的好奇心;有时会提出一些老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并从自己解题中得到满足;学习上有不服输的精神,且有自己的努力目标;不太看重分数却迷恋于自己的爱好;成绩不一定最好,但对小制作特别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
(2)坚持性。把指定的任务作为主要目标,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在失败和困难面前从不气馁和退却;敢于发表意见并坚持己见;不怕别人讽刺;认为需要于的事就坚持于到底。
(3)反应性。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综合和推理能力,对成人的建议和提问都能作出积极反应。
(4)对挑战的反应。乐于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敢于向不同意见挑战,不喜欢唯命是从;对教科书中的知识和老师的意见,总是批判地吸收,从中发现问题。
(5)敏捷性。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件能迅速作出反应,并得出结果。
(6)口头表达。善于正确地应用众多词汇;虽不一定善于辞令,但只要他深思熟虑的问题,总能较为妥贴、深刻地表达。
(7)深刻性。相对于同龄人而言,比较能透过现象看到实质;善于发现事物产生的深层原因;善于预测事物发展的结果。
(8)灵活性。能由此及彼地考虑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况摆脱自己的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善于用他人长处。
(9)独创性。喜欢独立思考,能举一反三,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具有发散和一题多解的思维特点和习惯;不轻易问老师问题,不满足于现成答案,常常要问为什么;能够用新颖或异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时喜欢标新立异。
(10)想象力。在学习上善于大胆想象和提出假设,不断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结果;有良好的联想和直觉思维能力;喜欢幻想以至异想天开。
(11)推理能力。能够把给定的概念推广到比较广泛的关系中去,能从整体的关系中去理解给定的材料;有特殊的方法寻求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控制排除各种变量;有初步的类比、联想、迁移能力。
2.2 发展特点。
(1)思维的独立性不断提高。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步成熟,小学生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到了少年初期,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人的依赖不断减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开始有主见起来。
(2)思维的批判性不断提高。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教师、家长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家长讲的都是正确的,都全盘接受。随着各方面的逐步成熟,他们发现老师家长讲的、书上写的不一定合理和科学,开始批判地接受了,表现在学校,就是对老师上课评头品足。
(3)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看问题比较浅,到了五六年级,便出现了初步的抽象思维,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已能预见事物的结果。
(4)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如果引导得法,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5)思维的能动性不断提高。他们不断认识到创造对象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好奇心和创造意识日益浓厚。
总之“E立方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创造氛围,可以促使创造人才成群出现;不良的甚至恶劣的氛围,可以扼杀创造人才的出现。为此,学校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正确认识并正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的培养,二是必须改变历来偏重于传授知识的培养目标,把重心转到培养学生求知欲、独立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舞蹈;综合素质教育;特色教育;巴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154-01
在我国古代,巴蜀艺术、文化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宋元时期是巴蜀古代戏曲音乐最为繁盛的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巴蜀的说唱艺术、戏剧声腔也得到了崭新的发展,民间歌舞、音乐极具当地特色,民国时期,四川音乐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为使四川当地的音乐、舞蹈特色得到发展和传承,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除了学习《大纲》中的内容以外,应当结合四川当地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们在学习音乐舞蹈过程中,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具有四川特色的音乐舞蹈发扬光大。通过引入巴蜀艺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舞蹈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加强学生了解音乐所想表达的情感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艺术创造能力[1]。
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舞蹈的兴趣
在中小学艺术教育过程中,巧妙引入巴蜀文化艺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舞蹈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动力和前提,在教育过程中,引入巴蜀文化艺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尤其是在进行舞蹈、音乐教学时,舞蹈律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音乐的理解,使学生听觉、视觉得到有效刺激。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音乐舞蹈综合素质,通过在课堂上融合舞蹈律动,能够使音乐课堂充满活力,使音乐教学不再枯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二、舞蹈律动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身体会不自觉地会跟着音乐一起有节奏地律动,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对学生进行舞蹈、音乐教学的时候,能够通过舞蹈律动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领悟音乐。同时,通过引入巴蜀艺术,使学生通过感受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鉴别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3]。
三、巴蜀艺术能够加强学生对舞蹈、音乐的情感理解
在四川中小学艺术教学中,通过引入音乐、舞蹈等特色化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弘扬、传承四川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深化四川本地学习对音乐课程的改革,有效提升音乐、舞蹈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在舞蹈、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入巴蜀艺术,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相关音乐想要表达的艺术情感,使学生通过音乐传递的方法感受到舞蹈和音乐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過聆听、讲解等方法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理解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学生了解到相关巴蜀艺术文化历史,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融入其中,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通过配合舞蹈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运用相关律动,感受巴蜀艺术的魅力,起到特色教育的目的[4]。
四、巴蜀艺术能够培养学生舞蹈和音乐的创造力
中小学音乐、舞蹈教学理念主要是强调音乐实践,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该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音乐、舞蹈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在音乐、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入巴蜀音乐、舞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模仿,进而进行创作。学生可以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用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根据音乐中表现出来的声音,用舞蹈的形式模仿各种动物,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传播巴蜀艺术,使学生了解巴蜀艺术的历史和特点,在传承巴蜀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音乐、舞蹈的创造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巴蜀文化艺术的理解,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舞台[5]。
一、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能抒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所表达的情感,或庄严肃穆,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都是最直接、最真切、最深刻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时,就会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主张:“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音乐以其出神入化的艺术形象、发自肺腑的美好情感,去叩击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同时推动社会进步。健康向上的音乐具有感召力,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真、善、美的优良品德,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优秀音乐家聂耳,在他那短暂的生命里,用音乐做武器,发出了战斗的呐喊,吹响了时代的号角。多少热血志士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战歌,奔赴抗敌战场。它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句,仿佛都蕴藏着千钧之力,在风雨如磐的黑夜,像出征的号角激励亿万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一往直前。而今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其高昂激越的曲调、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的品格和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同前进的深刻思想,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历尽重重险阻,走向繁荣富强!又如作品《黄河大合唱》《抗敌歌》等,都激起了人们对神州大地锦绣河山、对古老中华民族强烈的爱,是人民大众的共同心声,是保卫祖国的战斗号角,是中国人民不畏、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精神的真实写照,它们激励了整整一代人为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浴血奋战。这些作品为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民族斗志、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作用不是强制的,而是通过出神入化的艺术形象,感人肺腑的情感,去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以达到教育人、鼓舞人、陶冶人的作用来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二、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
我们先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来看。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学生养成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音乐促进人际交流,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它是唯一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具有超日常语言的对话传达功能。有人说,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音乐超越了语言界限,此外人类彼此合作的精神也能得到充分体现。每一次合唱,每一次集体舞,都使参加者在一个共同分享的情感经验领域中达到交流与理解。每一次聆听一首歌曲(乐曲),都会使聆听者获得一次情感的共鸣。例如:合唱训练中,要培养同学们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这就必须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和相互信任,时时关心集体的利益,为了共同的合唱艺术而相互团结,共同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通过具体的合唱音响作品,给学生提供优美的音乐音响,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使学生体会到,只有通过集体的团结协作才能演唱出优美的合唱作品。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美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学生树立审美观念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完美的人格并促使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文化、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提高人才素质中,音乐教育已经日益显示出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音乐教育的本质力量在于它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影响和培育人。音乐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美育的手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塑造成为一个为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福祉而奋斗的全能型人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经过专业人员的二度创作,能够较好地诠释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感召力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的欣赏及领悟是三度创作,在从“二度创作”到“三度创作”的审美过程中,学生要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分析为引导的多种心理因素,由导入情感到体验情感,以产生美的联想与想象,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