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混合式课程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数字化 课程资源混合式教学 一体化教学
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主持建设并已顺利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学院坚持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一体化课程改革并举,依据“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建设思路开展资源库建设,并在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递进课程体系,满足学习者不同层次和学习环境的需求,提供一个全新的个性化教与学的模式和方法。
一、基于混合式教学课程资源的优化建设和有效整合
1.以示范课程和特色资源为核心的颗粒化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规范,将源于企业的实际案例载体提炼为典型工作任务,完成课程整体方案的设计,并以学习任务为单位开发配套教学资源。通过核心资源和拓展资源两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呈现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中做,做中学”的实际案例及操作方法。课程资源建设包括课程概述、教学实施、学习指南、考核评价等4大类18项子资源,将传统课程教学资源通过资源汇集、搭建导学平台转化为课程标准、课程说课、整体设计、教学活动策划表、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学习情境教学课件和视频、项目案例、经验技巧、习题和试题库、项目评价表等数字化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课程的开放共享优势,在云课堂上二次开发和自主搭建适合学情的个性化课程。学生再利用多种学习终端,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检测学习效果、开展讨论、答辩和交流等活动,并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智能化训练,把传统课堂被动学习模式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教与学新模式。
2.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是建构一体化课程体系,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资源建设在顶层设计时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广泛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明确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开发一体化课程资源。
二是开发虚拟实训特色资源,实现人机交互的真实模拟环境。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动画、三维模型、虚拟仿真等多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以典型电气控制产品为载体的电路分析、制作、调试、维修等工作过程,从而使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并使技能得到标准化、智能化的模拟训练,满足一体化教学需求。
三是开发移动数字课程,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有效整合文本、视频、动画、图片等颗粒化资源,形成开放的数字课程。通过移动终端实现跨时限和地域的探究学习,创新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
二、基于数字化课程建设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1.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是教与学实施过程中的知识和信息传递路径的探究,是混合多种教学理论、多种学习环境、多种学习方法、多种学习资源和多种学习效果评价等的综合体。
在“互联网+”背景下,在线教育正日益成为职业教育变革和关注的焦点,所谓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把传统学习方法和网络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也就是在恰当的时间运用合适的技术手段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所以翻转式课堂翻转的是教学理念,而非形式,鼓励学生课前自学,课堂答疑解惑,这就是翻转式课堂的理念。
2.以学习任务为主线的混合教学模式创新和实践
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创新、情感和价值观。而“新技术是为新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服务的。只有在改革了的教育中,它才能起到重要和正确的作用”,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的深化实施。
一是课前任务布置和自主学习。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围绕教学目标,直奔主题,即线上自主学习。教师可先布置学习任务,预设一些目标明确的引导问题,引导学生线上自主观看动画和视频,带着问题自己学,并参与视频中的在线测试。譬如在一体化课程PLC及设备的安装的学习任务传送带运输机控制的学习中,教师使用动画《传送带运输机动作演示》,使学生明白传送带运输机的控制要求;再发放学习任务单,布置学生课前线上观看《PLC的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和《触点指令》等视频,为课堂学习、交流和解疑做好功课。
二是课上知识内化和技能习得。本环节的重点是答疑解惑、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即线下课堂教学,实现知识系统化。把在线学的知识点用起来,包括动手实践、学习检测、重点讲解、拓展训练和考核评价等,中心思想就是教师把网络学习的知识点串起来,构建知识结构链,让学生完成知识点/技能点学习任务(模块)课程的知识构建。譬如,在传送带运输机控制学习任务课堂教学实施中,可设计应用动画演示触点指令应用和模拟编程,结合问题分析重点和难点。
三是课后巩固检测。以在线作业为核心,进行难点重点的强化和在线辅导答疑等。在线提交、在线交流和辅导,让学生感觉老师就像在身边进行指导,这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真正得到内化。
3.混合式翻转教学的关键是重构学习过程
实施混合式翻转教学,课前和课中学习内容的合理分割是关键,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对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第一环节是课前的信息传递,通过学习任务单、视频、在线辅导来实现,其中学习任务单是学习路径,视频和互动是学习支撑。第二环节是课中知识的吸收和内化,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策划和推送的学习任务获取知识,以师生有效辅导和生生交流互动共同完成学习活动,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倡导有效学习,让过程形成技能,让技能生成能力。
三、小结
【关键词】Web2.0;混合式学习;混聚;学习系统设计;学习支持服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021―05
一 问题提出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应用进程之中。随着网络接入设备的普及、接入速度的提升,以Web2.0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已越来越多地涉入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之中。特别是被称为“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的年轻一代,几乎每天都在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PSP等内置联网功能的计算终端,并利用电子邮件、文字信息(手机短信或即时通讯)、在线聊天或诸如“魔兽世界”等虚拟世界进行人际交互。可以说,以互联网应用为代表的数字体验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轻一代对数字生存的倚重及其在虚拟生活中投入的大量精力,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含了很多有待挖掘的教育潜力。首先,越来越普及的联网终端提供了传输和展示交互式多媒体学习资源的极佳渠道;其次,在适当的引导与自我管理之下,现有技术环境可以很好地支持学习者的非正式学习,除了以资源、技术等方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之外,还能以时间管理、认知辅助等方式支持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最终使个人学习生态(Personal Learning Ecosystem)健康演进;第三,联网终端及其应用系统变革了人类社会的通讯方式与互动结构,学习者可以按任务、兴趣、人际等多种维度构建学习共同体并进行交互。ICT的这一特征,也与近十余年来关注建构性、情境性、社会性的学习观不谋而合,可以说ICT已经为新学习理论下开展以技术为中介的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
基于以上原因,教学设计者如何利用新兴的ICT特别是以Web2.0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利用泛在数字生活资源的教育潜力,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变革,转变学生学习理念,提升学习效果,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研究课题。所谓Web2.0,主要是指自大约2003年兴起的,以RSS(Atom/Jason)、Tag、Ajax等技术为基础,以Blog、Wiki、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SNS)、社会书签等应用为载体,以用户创建内容、注重集体智慧积聚和用户体验等为特征的一种互联网应用形态。当前,对Web2.0的关注早已不再是技术领域的专利,实际上它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当前经济、生活、教育等诸多社会活动的运作方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以Web2.0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本身也应该是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也理应成为新时期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重要研究内容。
国内外研究者对新互联网技术的教育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关于Web2.0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占据了主要部分。部分学者探析了Web2.0的技术特征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建议Web2.0技术应纳入21世纪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1]:研究者认为Web2.0具有“可写”(Writable)性,有助于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内容的创建,从而获得更深的学习体验[2];同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能引导深入的人际互动,构建多维的、高内聚的在线学习共同体;此外,Web2.0可以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人学习生态(环境)[3]。基于Web2.0技术的教育实践也很普遍,研究者对Blog[4][5][6]、Wiki[7]、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s,SNS)[8]等技术形态的教育应用进行了大量尝试,以社会网络为例,仅在SNS站点Ning中,以“Education”为主题的在线共同体就已达到4995个[9]。国内研究者对Web2.0教育应用的研究也同样表现出极大热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同时包含“Web2.0”和“教育”、“教学”或“学习”关键词的记录在短短三、四年间已经达到235条,就研究内容上,既有对Web2.0教育应用理论分析与探讨[10][11][12],同时相关的实践也在各级教育系统中广泛开展,研究者除了将Blog、Wiki、社会书签等Web2.0应用作为开展英语、化学、文献检索[13][14][15]等课程的支持平台外,有的还将Web2.0应用技能作为学习内容进行课程化建设[16]。
可见,以Web2.0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技术的教育价值已为教育工作者所共识,但由于Web2.0这一概念框架本身技术架构庞杂、应用形态多样、更新发展迅速等特点,加之相关研究也缺乏明晰的范式与研究方法加以借鉴,因此对于这一新技术对学习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以及对新技术环境下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仍有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种考虑,本文试以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人类学习与认知》课程进行的混合式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基于互联网络服务设计与开展混合式教学。本文介绍了以Google Sites(协作平台)为核心构建课程资源站点,并依赖Google Groups(讨论组)、微博客、社会网络和即时通讯软件等公共Web2.0应用规划和设计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方式与方法。
二 基于公共互联网服务的混合式学习课程规划与建设
1 课程概况
《人类学习与认知》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计3学分48学时,规划于本科第4学期开设。课程内容包括三大模块:1)学习科学发展中的主要学习理论流派;2)影响学习绩效的个体认知心理与群体认知因素;3)当前ICT背景下进行学习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一方面是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前期有关“学习理论”的系统梳理,同时也是对“技术支持学习”这一本专业重要研究领域的引领与指导。课程设计者希望借此促进学生搭建理论与技术的桥梁,提高个体和组织学习的效能,推进知识创新的组织方式、支持策略与激励机制应用,能以系统、整合的、生态观的方式开展设计、开发、管理与评价ICT支持下的人类学习活动。
2 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规划
依据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研究者规划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在课程站点设计上,研究者希望除基本的在线学习功能外,还为学生提供及时、多渠道的课程资源获取方式,以使学生能以即时通讯、Web、E-mail、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共同体交互,将学习融入学生日常数字生活,整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为学生创建一个一体化的学习生态。
为更好地进行课程规划,研究者于2008年12月提前对选修该课程的部分学生进行了前期调研,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已有的技术基础以及对课程的期待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中涉及到的理论只停留于对一些名词如“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的了解,而对于理论的意义和整体脉络较为混乱;在技术方面,选修学生均自备电脑,每周平均上网时间约为18小时,每周平均使用即时通讯工具QQ与社交网站校内网(省略)超过8小时;同时学生对课程拟提供的多渠道、多维度的技术支持系统期待较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研究者采取了以下策略开展本门课程教学。
(1)在资源提供方式上,使用公共互联网,基于Google协作平台和讨论组、微博客(选用“饭否”、“嘀咕”)、社会网络(选用“校内网”)进行课程资源建设与信息。
(2)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在方法上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法。同时,为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对各学习模块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活动,最终拟定的学习活动规划如表1所示。此外,课程还设计了一个贯穿整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网络平台进行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
(3)在教学组织与学习支持服务上,课程采用了本、硕互动的组织方式,由预修过本课程的4名硕士二年级研究生担任本课程的助教,通过面对面、电话及课程互联网平台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同时鉴于研究者先行研究[17]中已验证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的互相支持与自我服务方面的有效性,在本研究中采用了兼职管理员制度,吸纳部分学生参与课程建设与学习支持。
2、注册微博客并绑定即时通讯、跟踪课程内容更新微博客
2 2009年2―3月,18学时 学习基本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 1、学生在社交网站中为学习理论家创建个人页面;
2、学生将学习理论家的观点制作成一个专题学习网站;
3、学生小组间作品互评、展示与终评。
3 2009年4月,12学时 新兴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社会与情境取向的学习论、非正式学习等) 1、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生涯规划知识,完成个人大学四年生涯规划,集体策划一个面向新生的生涯规划教育项目;
2、对策划生涯教育项目的过程进行会话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分析集体协作的发生过程。
4 2009年4-5月,12学时 新兴学习技术与学习设计 1、基于公共互联网服务规划与管理个人网上活动生态;
2、基于公共互联网服务进行一个具体的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
5 2009年5月下旬,3学时 课程内容梳理与总结 无
3 课程站点的设计与集成
课程站点作为混合式学习中在线学习部分的起点,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学习支持服务设计的技术基础,是课程资源信息、师生和教辅人员交互的中枢。根据本课程规划的功能需求与应用流程,研究者最终选定Google Sites作为课程门户站点(sites.省略/site/coglearning/,图1),Sites可以创建页面(Pages)、列表(Lists)、公告牌(Announcements)、文件夹(File Cabinets)和面板(Dashboards)等5类Web对象,可以满足Web资源建设的主要功能;同时支持无限分级、文档附件、多人协作和版本管理等功能,便于开展基于Web的协作活动; Sites还可以Web部件的方式混聚与利用Google Docs等外部应用和资源。
依据课程内容、先行调研并辅以运行过程中的持续修正,课程站点最终模块包括课程简介、学习指南、最新公告、教学日历、课程资源、课外阅读、每周电子报、课程讨论区等9部分。
功能模块 功能说明 实现技术
课程简介(主页) 课程及师生基本信息、课程最新动态展示 Google Sites页面
学习指南 课程目标、评价方法以及学习方法指南 Google Sites页面
最新公告 课程相关的通知、公告以及资源信息 Google Sites公告牌
课程大纲 提供课程教学大纲及各章节学习目标 Google Sites页面
教学日历 提供教学进程安排及资源建设动态 Google Sites列表
课程资源 提供课程面授讲稿、学习活动规划,阶段学习成果展示等 Google Sites页面、文件夹。其中在线课件由Google Docs后嵌入(同时也以文档附件形式提供PDF版本下载)
课外阅读 提供各章节相关的课外拓展阅读资料 Google Sites文件夹
每周电子报 由助教和学生兼职课程管理员收集并编辑的电子小报,用于展示学生每周心得、制品及推荐的优秀资源。 Google Sites公告牌
课程讨论组 兼有邮件列表与Web讨论区功能,提供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交互 Google Groups邮件列表
其它资源 提供了微博客(饭否、嘀咕)和社交网站(校内网)的课程资源更新源 基于GMail、Google Groups、饭否、嘀咕等服务混聚而成
4 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
在以技术为中介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支持服务的作用尤为重要。本课程学习支持服务设计主要依循三条思路,一是发挥学生者自我服务的意识与作用;二是注重学习群体的建设与学习氛围的营造;三是提供多源、泛在的信息资源,支持学习者的非正式学习。
具体的讲,除了提供课程讨论组、教师及助教定期答疑等常规支持服务形式之外,本课程还在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尝试。
首先是征集部分学生承担学生兼职管理员,他们与研究生助教协同参与课程网站建设、讨论组释疑解惑等支持服务;此外,管理员还负责维护一份称为“每周电子报”的在线杂志,用于收集全体学生每周在课程学习方面的经验、心得、作品以及分享的网络资源。采用这一方式的用意一是为了创建学习者共同体;二是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生成自主意识。此外,研究者组织优秀学员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探讨并分享课程学习的经验,期望以模仿学习的方式,诱导其他学生的非正式学习。
其次,从技术的角度整合公共互联网技术,规划与构建多源、立体的学习支持服务网络。出于引发学生在日常网络生活中的偶发学习的考虑,研究者采用混聚方法设计实现了以微博客为中介,面向学生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Gtalk)和社交网站(暂时支持校内网)的信息推送机制。首先是课程站点的更新信息自动通知管理员,并由管理员审核后通过邮件转发在讨论组(groups.省略/group/coglearning),而讨论组的所有更新(包括师生创建的交流主题)均以RSS源的方式混聚自动更新课程微博客(省略/coglearning 或省略/coglearning),考虑到学生较多地使用社会网络,研究者同样利用微博客站点的插件将更新信息同步至至建于社交网站校内网的信息帐号(省略/profile.do?id=230650652 )。这样,学生只需要注册相关的微博客服务或社交网站并将课程的信息帐号加为好友,即可以及时地接收课程资源、师生交互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在将自己的微博客与即时通讯软件绑定后,还能在QQ等即时通讯软件中及时了解课程动态。另外,由于课程服务采用的Google讨论组具有邮件列表的功能,因此师生也可以通过收发电子邮件实现及时接收课程信息,并参与异步的讨论。本研究中课程信息资源的最终流程如图2所示。
三 应用效果及讨论
1 应用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研究者依据学生到课注册率、学习活动成果、课程作业、课程考试以及研究者编订的调查问卷,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的评价。
从课程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到课注册情况较好,两个平行班的平均到课率分别达到93%和87%,当然由于研究设计上无法应用组间比较进行检验,这一数据无法证实与课程组织方式之间的相关程度,但就此数据大致可以判断,学生对课程的组织方式持有认同感和欢迎的态度。从课程学习活动成果、课程论文及期末成绩的分析来看,绝大部分同学除了对课程内容体系有了较全面的掌握之外,对于课程讲授的相关技术有了更多的理解,对于技术的教育化应用意识也有所提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此外,研究者还采用自编订的问卷就这一课程组织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知识习得、技能掌握、学习态度与学习意识改变等方面影响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评价。首先,研究者采用德尔斐法(Delphi method)分两轮向领域专家征求意见,同时结合对目的抽样样本进行的深度访谈,最终编制成一份包括课外学习情况、课程内容掌握、技能掌握、技术教育应用设计与应用能力等四个维度共25题的自编问卷,经试测并修正后对87名修读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94.3%;问卷信效度分析Cronbach α=0.775、KMO=0.685)。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基于协作平台的,师生协作构建课程网络资源、基于微博客与即时通讯等方式提供及时课程更新信息通知、学生兼职管理员制度等课程组织形式具有较高认同度;另外,借助多源信息通知的技术机制来引发非正式学习的设计也获得明显效果,学生借由这一方式引发的课外自主学习达到4.3次/周和3.1小时/周之多,而学生在同时期修读的同类其它课程上,每周的自主学习活动则为1.7次和1.2小时,效果较为明显。用于调查学生对课程组织方式的Likirt 5点量表(1=完全不认同 5=非常认同),显示学生对这一课程组织方式的总体接受程度较高,如表3所示。
此外,学生也普遍认为这一课程组织方式调动了其对课程学习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热情,有助于其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对选修学生对课程学习效果的调查(采用李克特5点式量表,1=完全没有效果、5=非常有效果)结果也显示课程结束后学生在课程内容体系把握、相关的技术应用能力,特别是学生对于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选择、设计与规划技术支持的意识与方法等方面有较佳的效果,如表4所示。由此可见,学生在知识、技能与应用意识等方面较好地达到课程设计的预定目标。
总之,本研究的结果证实,这种新课程设计与组织方式有助于大学生的学习,该研究对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经验。
2 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在进一步研究中做更为深入的探讨。
(1)要使这一较多融合了非正式学习的课程组织形式具有实效,首先前提是学习者发挥主体意识,意识到学习是自身成长的自觉诉求。但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却缺乏这种对个人意义的追求,只是将课程学习视为任务,处于被动化。这影响了学生对课程设计思想的理解,并限制课程学习效果的拓展和深化。
(2)在设计本课程之初,研究者试图发挥多样的计算技术来帮助学习者学习,但在应用中发现学生对于相关的技术背景缺乏基本的了解,加之课程前半期在技术支持上的不足,限制了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力度,直至课程后半期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并建立以兼职管理员制度为核心的同伴互助机制后情况才有所好转。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不是专门为教育而设计的,而课程是有着严密组织与逻辑结构的教育项目,当将其放置在公共互联网上时出现了诸多限制,特别是在任务分发与作品统一回收、多系统之间同步学习内容等方面也偶有捉襟见肘之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雨课堂;计算机通识课
1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的开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基础工具被应用于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在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要求通过开展计算机通识课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计算能力和基本的信息素养[1]。但在计算机通识课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统一化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计算机通识课通常开设在大一年级,由于生源来自不同地区,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当前学内容、学步骤的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基础好的学生认为课堂的知识密度太低,基础差的学生会出现跟不上课堂进度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1.2大班化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当前大部分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的内容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开展模式是“理论+实践”。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取教师讲解和演示的教学方法,实践课在机房进行,学生针对理论课的案例和练习题进行实践操作。受师资和机房资源的制约,计算机通识课采用大班式教学,一直存在着课时数不足、班容量大、课堂互动少、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显著等问题。
1.3结构化考试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匹配
计算机通识课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2]。当前计算机通识课的考试形式大部分是纸质笔试或上机考试,考试题型多为结构化类型,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考查的目标侧重于识记层次,而对知识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力度不足,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2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的改革思路
2.1拓宽学习渠道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计算机通识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将MOOC、微课、国家精品课等多种线上资源与线下课堂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和查漏补缺,自定步调的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
2.2创新教学模式
打破原有的“满堂灌”型的教师讲授模式,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展“基于任务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合作,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线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创设互动环节,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强课堂活力。
2.3加强过程考核
计算机通识课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内容应注重综合性,考核方式应注重多元化,加强过程考核,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项目完成度、实验操作情况等纳入考核范围,既要考核实践操作能力,也要兼顾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设计能力。
3基于雨课堂的计算机通识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3.1理论基础
根据美国学者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模型[3],如图1所示,塔尖的“听讲”是当前计算机通识课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即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两周以后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学习效率最低。接下来常用的“阅读”“试听”“示范”“小组讨论”“实践”和“讲授给别人”等学习模式的学习效率逐级提升。依据此理论,本研究采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学习(B-learning)开始计算机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把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体现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控作用,又可以充分体现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
3.2方案构建
学习活动设计是混合式教学开展的重要条件,结合计算机通识课的课程特征,本研究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方案,方案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时间节点,分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综合应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活动又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类型,具体的活动内容如下:(1)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在此阶段,教师按照教学日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PPT课件、在线课程、导学案等学习资源通过雨课堂推送给学生,学生在线预习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前测。教师可以根据雨课堂提供的数据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路径,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学生遇到的难点问题,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流程,保障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也要根据导学案和预习情况多方搜集资料,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2)课中—合作学习阶段课中采用面对面和雨课堂结合的教学形式,采用在线签到功能对学生进行考勤,采用随机点名和弹幕互动功能引导学生针对关键知识节点进行头脑风暴,采用同步测试功能获取教学反馈,调整课程节奏。课堂中创设了作品展示和作品投票环节,每学完一章节的内容,学习者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作品,如采用Office办公软件编辑的演示文稿作品,采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程的小程序等,作品的质量将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一直处于互动状态,保障了课堂的效率和活力。(3)课后—综合应用阶段在此阶段,学生需要采用思维导图工具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汇总,并经过具体实践将抽象的、静态的、孤立的知识点转化为娴熟的操作技能。计算机通识课的课后作业一般不是结构化的测试题型,而是一个具体的任务或项目,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完成对任务的拆解、拓展和整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脚手架”功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教学内容的真正内化。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教学体系 构建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17-01
一、背景与意义
2016 年10月12日“2016年新疆混合式共享课程研讨会”在新疆农业大学顺利召开,来自疆内高校近200人参加了研讨会。石河子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政江率队参会,并应邀在会上做了《石河子大学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大会报告,分享了石河子大学教学信息化探索的历程。自治区教育厅巡视员王长新在开幕式致辞时指出,新疆高校存在着引入高层次人才困难和优质师资流失的问题,网上共享课程或许是一个较好的解决途径,在线教育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更不单是技术的应用,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蜕变,理念的转变才是关键。
二、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
1.主要思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思路是把网络化学习的优势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2.主要措施及经验:
(1)教学准备环节。网络资源建设的3个板块:①构建网络平台。首先建立起教学资源库,将教学内容碎片化,以知识单元为单位,将PPT、视频等上传构建起网络平台的素材资源库。其次设计教学网络平台的结构框架。教学过程框架设计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后跟踪服务等环节。每个环节设计为一个模板,每个模板要实现网上教学互动与学员互动。最后,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源服务网络的技术支持,使学员可在家中、休闲场所等场所都可以随时登录资源服务平台开展自主学习。②建立学习内容技术支持。网络学习的一大弊端是师生之间缺乏交互与沟通,学生面对枯燥的课本内容,会产生焦躁、乏味的心理。针对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形式进行创新。③提供个性化服务。为了学生可以在学习平台中迅速定位,可以通过跟踪学习者平时网上学习行为,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思想状况等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包”,使学生有针对性、多方面地进行学习。
(2)网络教学。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在教学资源平台上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形式包括课程视频库、PPT 课件、测试题库、网上教学辅导、在线评价等。
(3)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环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通过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作品展示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4)实践活动。在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创新实践的内容,将世界设计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性的探索。将传统设计理论与现代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运用创新理论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5)总结性考核评价。根据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课程的考核评价分为线上与线下考核。线上考核包括网络教学中的测试题库、网上讨论的表现等,课堂小组讨论表现等。这些数据都会在网络平台上记录,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随时了解教学和学习的情况,为之后的教与学提供参考。线下考核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考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修正、修改后来的教学活动而形成的评价。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是线上与线下成绩之和。
三、主要经验及改革思路
会议首先由“视像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心召集人陈圣日老师致辞,陈老师指出“视像中国”项目注重跨文化跨区域的交流和发展,希望和各地专家与一线学校的老师们共同交流在线学习及中学生生涯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经验。
“视像中国”研训总监许波老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项目的发展及在中小学网络课程领域的实践探索。许老师指出,要以全球化、未来化、信息化的视野制定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决策、领导、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接下来由各学校代表向与会人员介绍一线学校在混合式课程建设方面的实践形态。北京四中的常菁校长分享了北京四中具有开放、合作、个性张扬、尊重学生等特征的“双课堂”实践经验;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刘飞校长分享了对主题探究式混合课程建设的实践感悟,指出主题探究式混合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等特征,打破了传统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实现了课程资源的整合。
会议的第四个部分围绕生涯课程建设展开。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王红丽老师介绍了北京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及实践,并根据自身课程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对生涯规划课程发展的建议;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陈晨老师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战略实施的视角分享了学校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情况;河南大学的梁林梅教授分享了《探索职业:航空篇》网络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体验及收获;北京师范大学的杨莹同学代表李玉顺研究团队分享了团队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召开
本刊讯 6月10日,“信息技术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厦门明珠海湾大酒店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指导,《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主办,厦门市教育事务受理中心协办,福建化工学校承办。会议邀请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厦门市教育局、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领导,以及教育信息化专家教授和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典型院校代表到会作主题报告。
研讨会由《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总编祁伟主持。厦门教育局副局长任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助理刘学民,福建化工学校校长张永强等领导到会致辞。
在“专家讲座”环节中,演讲嘉宾就“职业教育信息化系统性问题”、”、“社会性网络教育应用”、“创客教学法在职业院校的应用”、“职业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等问题展开研讨。在“学校交流”环节中,常熟理工学院、山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化工学校就数字校园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热点问题进行了汇报、交流。参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思路受到启发,对教育信息化理解也更加深刻。
6月11日,与会代表还观摩了“福建化工学校混合式教学实践”,实地了解老师们是如何通过混合式教学,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福建化工学校混合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的将“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课前的“线上”自学,然后由老师引导,在“线下”开展课堂的学习讨论,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新形态教材;立体化;电工电子;信息技术;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作为OER(OpenEducationalResource)的最新发展形式,自2008 年被提出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商业资本、互联网公司的极大兴趣,在2012 年迎来了爆炸式的发展,为全球开放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曙光[1 ~2 ]。而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最早运用于美国,研究学者认为,翻转课堂就是把传统课堂上课程知识讲授的过程移到课外,充分利用课上时间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3 ]。教育部在2003 年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 ]1 号文件),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正式启动,意图建设一批示范课程[4 ]。2011 年,教育部在多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基础上颁发《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 ]8 号文件),启动了第二轮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的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普及和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5 ]。由此,MOOC的出现,为我国未来开放课程的建设提供有利的资源和平台,也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出了铺垫。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电工学”是在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基础上规划建设的,于2017 年6 月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是为该校三个非电类学科下的20 多个专业在校生以及全国非电类专业学生而开设,是这些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课程。同年“电工学”课程被中国大学MOOC评为奖学金课程,并获得2017 年度中国大学MOOC“新锐奖”。2018 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在“电工学”教学和实验改革方面与时俱进大胆尝试,提高了教学效果,深受教师和学生好评,并于2014 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构建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研究性教学体系,强化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 背景和意义
翻转课堂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渠道单一的状况;有助于实现自主式、探究式和协作式的学习方式;解决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学时少、内容多、问题难于理解、讨论互动少等系列问题。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使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有助于教师建立多元化教学,使学生们可以自由学、重复学、互学、群学。图1 为新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示意图。图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示意图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电工电子课程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又有实战技能的培养,教师和学生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采用理论与实验相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有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线下交流、实验等多种形式,如图2 所示。
2 立体化新形态教材的建设
课程教学是高校大学生电工电子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理工科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教材建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证。伴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式教学的展开,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电子的教学成果之一―――教材的编写不再拘泥于传统纸质书,而是与时俱进,紧跟国家精品课、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伴随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编写出多本新型态教材,不仅让本校学生获益,更为全国高校电工电子教学作出积极贡献,让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获得了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更好的学习效果,更高的学习效率。主要成果列举如下:(1)2005 年国家精品课“电工学”。(2)2013 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面向全校电气、电子、控制、信息等电类与机械、材料、能源等非电类共计43 个相关专业,3000 多名学生开设的实验课程,该本课程既包括基础型验证实验、设计型实验,又包括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大学MOOC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电工学”于2017 年6 月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累计开课5 次,学习人数达7 万人,是非电类学科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课程。2017 年被中国大学MOOC评为奖学金课程,2018 年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iCourse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成果―――电工电子实验系列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电子技术实验教程廉玉欣主编电路实验教程刘东梅主编电工学实验教程王宇红主编电工电子EDA实践教程李琰主编高级电子学创新实验教程王猛主编下面以《电路与电子技术(第二版)》新形态教材为例介绍新形态教材的特点[6 ]。在这本变“鲜活”的书中,可以看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电子课程如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验式授课。线上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大量关联视频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线上学习资源包括视频、PPT课件、重点难点、测试题、作业题、讨论题。首先打开这本第一页就有“与本书配套的数字课程资源使用说明页”,从中可以看到本书配套数字资源网站,用户注册后输入封底的密码,方可登录如图3 所示,学生可以到网站下载、观看与本书相关的教学资源,也可直接扫描书中二维码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如图4 所示。扫描二维码后读者会发现:书中的视频不是简单的把传统50 分钟课堂的内容,划分成几个6-15 钟的短视频内容,更多的是对教学内容重新构建,优化设计,既保证了每个知识点的独立性,又兼顾到前后内容的关联性和整体内容的系统性和风格的一致性。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们线下自学能力,同时吴建强教授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还可以让学生们一睹名师讲课风采和魅力。
3 立体化新形态教材的特点
新形态教材是一本变“鲜活”的书,承载了更多教学内容,基于以上对它的介绍和特色分析,可以看出新形态教材的编写对教师要求更高。为此,构建高校体验式电工电子立体化教材体系定位需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1)强化前沿性与先进性;(2)注重应用性与实践性;(3)立足立体化与系列化;(4)基于线上线下开展混合式教学。基于新型态教材的特点,本套电工电子立体化新形态教材建构的主要特色是:(1)在内容编排和体系设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重构,大量增加了前沿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既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又大量涉及了电工电子教学的实务与经验。(2)对教材的展现形式进行设计。根据教师备课教学需求出发,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逻辑地将相关教学备课资源进行系统编排,帮助授课老师快速找到课程所需的理论知识、方法实务和间接经验信息,提供教师对各课程模块的教学设计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课堂引入、课堂案例、课堂测试、课堂讨论、课堂演练、实验实践、课堂视频、课后作业和课外实践等资料,以互联网为依托,图文声像全方位对学生感官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书中设置边栏,用于编排二维码,为体验式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为授课教师方便、快捷、灵活地备课教学提供最直接的帮助,极大地提升了课程的授课效果。(3)纸质教材与数字课程建设紧密结合,依托高教社的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集课内外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案例集、阅读材料、网络资源链接指引、实训指导以及学生实践成果平台等。将传统教材与辅助数字化资源集成于一体,在拓展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主动性学习和训练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动静结合,纸质教材变得生动有趣。纸质教材中将教师讲课视频、动画、彩色图片制作成二维码供学生扫描观看,让原本静态的书变得“鲜活”。
【关键词】MOOC资源 卓越工程师 英语写作 混合学习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笔者所在学校于2012年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冶金、材料、机械、电气4个本科专业被列入该计划。到2013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增专业7个,共11各专业,笔者承担其中3个专业(材料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及矿物加工工程)的教学任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强调工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在这一培养过程中,英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笔者所在学校卓越班学生选拔主要是以专业素养为主,虽然参考了英语高考成绩和大学英语入学分级成绩,但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仍然很大。
“慕课(MOOC)”打破了学校的“围墙”,让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有时间和空间限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传播到各个角落,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更好的资源,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学校提供的教学条件。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王陆等设计了一种基于慕课教学资源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弹性U型转弯教学策略模型,包括四种典型的应用模式及其一般应用模式,用以支持教师能够优化使用慕课资源开展有效的教学,帮助更多的教师聚焦自己学校内的教学模式改革;大部分文献均为看法,而非实践。
国内关于混合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工学科中,河南师范大学牟占生、董博杰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于“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具体的实践。
目前各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大学英语教学都在探索一种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式。综观国内外研究,把MOOC资源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极少,进行MOOC课程资源的卓越工程师大学英语混合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未查到相关文献。本文在混合学习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MOOC课程资源开展卓越工程师大学英语写作混合学习的设计模式和实施策略,并在卓越工程师大学英语课程中进行实践。
二、核心概念
1.大规模开放在线(MOOC)课程。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国内有人将其音译为“慕课”。MOOCs是由加拿大教育学家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两人2008年完成秋季在线课程CCK08(the 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之后创造的。
自2012年以来,除了美国的Coursera、Udacity、EdX和面向K12的Khan Academy,世界各国相继推出各自的MOOC,德国有Iversity,法国有FUN,英国有FutureLearn, 澳大利亚有Open2Study,而我国有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截止2015年全世界慕课的学生注册人数已接近四千万,各平台上的慕课总数约为3700门。慕课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大学英语混合学习的设计提供的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2.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3.混合学习。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人们对数字化学习(e-Learning)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本研究具体考察以下两个问题:
(1)慕课课程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卓越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2)卓越班学生对慕课课程资源应用于英语写作课的看法如何?
2.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笔者所教的两个班: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及矿物加工工程,所有受试都参了国家四级统测,两个班的四级统测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其中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班被分到利用MOOC资源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实验班(27人)和矿物加工工程被分到没有利用MOOC资源,只进行正常课堂教学控制班(30人)。在本次实验前,实验班的学生被告知利用MOOC资源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是为了帮助提高他们的写作成绩。因为学生们对MOOC资源充满好奇,他们对此充满了期待,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参加一项实验。控制班的学生笔者按照正常的教学。
3.研究工具。
(1)问卷调查。《卓越班学生对MOOC资源的认知调查》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认知问卷区分了从“完全不了解”(1)到“完全了解”(5)。
(2)期末测验。实验结束后,实验班和控制班都参加统一的卓越班大学英语(4)的期末考试,对比两个班的写作平均成绩,来检测实验的效果。
(3)访谈。实验结束时在实验班抽取了6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较为详细地了解学生对MOOC资源的态度,利用MOOC资源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的效果如何等等。
4.利用MOOC资源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实验过程。实验从2015年2月下旬持续到2015年6月中旬,共计16周。利用MOOC资源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教学方式,具体步奏如下:
(1)笔者一直在坚持利用国内外MOOC平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网易公开课上利伯缇大学公开课:英文写作,该课程难度不大并且讲解非常清晰,最关键的是课程的主题除了导论和总结外涵盖了记叙文写作、描写、说明、比较、分类段落写作、定义段和议论文7个写作视频,每个主题的讲解视频仅为10分钟左右,比较适合卓越班学生。因此实验材料为7个利伯缇大学公开课(英文写作)的视频。
(2)由于实验班学生英语成绩差距较大,因此把27位同学分为6组,其中3个小组成员为5人,另外3个小组成员为4人,每个小组由一位英语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组长辅助教师检查其他组员的学习情况,并组织讨论。
(3)由于卓越班的大学英语(4)课程学习是综合性学习,而非单纯的写作学习,因此实验的进行只能是每两周进行一次。
第一周,笔者给学生详细讲解了要如何进行MOOC视频的学习:教师每两周把视频发到和学生联系的QQ群中,由于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因此要求所有学生听抄下视频的内容,并认认真阅读,找出视频里面自己认为好的你并对自己有用的写作技巧。然后由组长在课前组织小组成员讨论,讨论的内容为听不懂的地方与及各自学到的写作技巧。
第三周上课时间,教师就视频内容对学生进行检测,对小组中听不懂的地方给予指导,再由各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各小组所学到的写作技巧,但是每次汇报的同学不能是小组中同一位同学。然后当堂布置一个与视频主题相关的作文题目,留出5-10分钟小组内部讨论如何进行布局和谋篇,要求学生把观看视频所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写作中。小组内讨论完毕后,由学生组与组之间交换写作思路,开拓大家的写作思路。
第五周、第七周……第十五周除了视频内容不一样外,课堂教学步骤基本相同,只是在第十五周教师对参与实验的3位组长和3位组员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5.数据收集和分析。实验结束后,实验班和控制班都参加统一的卓越班大学英语(4)的期末考试,考试所有学生试卷均为卓越班四位教师交换批改,为了保证试卷给分的公平公正,教师不允许批改自己班学生的主观题。考试作文成绩分析采用SPSS 20.0。
四、结果与讨论
1.利用MOOC资源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的效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利用MOOC资源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但是成绩提高不是十分显著,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学生对混合学习这一模式不太熟悉,课外学习的自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2.学生对利用MOOC资源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的看法。总结访谈内容,学生对用MOOC资源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的看法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第一,学习者通过听抄视频材料,感到自己听力得到了提高。下面是学生的评论:
“我感觉以前很怕听抄,老觉得自己听不懂,写下来更难,但是有了小组讨论,我感觉有了点信心,大部分我能听懂了。”(学生4)“听不懂的可以看字幕,挺好的。”(学生5)。
第二,学习者通过混合式学习,认识到了课外学习的重要性。学生评论:“以前上课就是带着课本和耳朵来听课,现在课前看视频,课上交流,学到的东西多了。”(学生1)
第三,学习者通过混合式学习,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评论:“通过看视频,我知道了我的写作模式和国外写作模式的区别,以前老师都是叫我们背模板,背了好像用不上,现在有感觉了。”(学生2)“说实话,我讨厌写作,因为不知道要写些什么,怎么写,现在经过提前看视频,课堂上和同学讨论,我有话可说了。”
总而言之,测验结果和访谈结果表明,利用MOOC资源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好处。学生自信增强了,对写作的恐惧在慢慢消除,学会了课前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与同学的互动,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最终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然而,学生访谈提到的利用MOOC资源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能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这是笔者没预料到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这方面的研究。
五、结语
本研究是对利用MOOC资源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的探索性研究,也是把MOOC课程资源应用于卓越工程师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大胆的尝试,旨在探索在面对众多优秀MOOC资源时,如何对资源良好的运用,为今后的卓越工程师大学英语教学探索出一条全新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型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王陆,张敏霞.基于慕课资源的弹性U型转弯教学策略模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4,(7)23-29.
[3]牟占生,董博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以Coursera 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5)73-80.
关键词: 现代通信技术;混合式学习; 网络教学平台;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7-88-03
Applic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in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Zhang Ruimin, Zhou Tao, Zhong Furu, Lu Pei, Zha Zhi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n our colle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improves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by using the blended learning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network learning and fusion with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learning object and learning objective, using the existing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he teaching reform is explored on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organiz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learn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earning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blended learning can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requirement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
Key words: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lended learning;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effect
0 引言
F代通信技术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熟悉并掌握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通信网的规划设计以及通信网技术的发展等知识。该课程理论难度较高,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多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结合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1 课程现状
目前,我校面临着班级人数增加,课程评价方式单一,教学质量很难保证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难以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较多地了解到学生对课程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教师不能很好的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互动,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开设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的形式,教师这种讲“评书式”的讲授方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方法单一,模式一成不变,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课程知识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很难被激发。随着时代进步,计算机网络已经在高校普及,目前在校本科学生普遍是九零后,学生热衷于网络新媒体,对参与度更高的新的学习方式有好奇和偏爱,更愿意在学习的各个方面表现自我,展示自我[1]。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导致教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困难的两难现象的出现。
2 混合式学习理念与网络教学平台
混合式学习是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技术和手段,并结合传统课堂的特点而产生的一种学习方式[2]。这种学习方式将传统课堂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3],目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突出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学习形式,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和团队合作学习,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为适应目前高等教育中混合式学习方式的开展,我校教务信息化平台引进了THEOL网络教学平台,为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软、硬件环境。以往的课程教学平台基本以教师为课程创建的网络课程为主,这种教学平台只针对特定课程,考虑面比较窄。我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包括通用网络教学、研究型网络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教学资源库等多个平台[4]。实现一次课程建设,满足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多种模式教学过程和环节信息化支持等多方面的要求,使教师摆脱为创建课程平台而进行编写代码的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也为我们开展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
在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时空的限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协作,而且培B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3.1 教学对象分析与教学目标
⑴ 对象分析
现代通信技术开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等课程,对于现代通信中的基本概念、现代通信网络组成及其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我们开展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外,大多数学生都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他们对于网络工具和移动互联网工具非常熟悉。而且非常喜欢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各种平台与同学、老师交流。并善于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获取新知识。这些特质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来组织基于网络的混合式教学的开展。
⑵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现代通信网的基本概念、主要分类和特点;掌握现代通信网传输、交换和通信路由等技术的原理和规则;掌握电话通信网、数据通信网以及下一代通信网络的性能和特点等课程的专业技术知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课程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混合式学习给学习过程带来的便利和快乐。学生可以通过研讨式课堂表达和表现自己,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学习以及测试学习效果,通过查找资料撰写报告学会知识点的总结。
3.2 课堂教学组织
在进行混合式教学中,课堂仍然是主要的教学阵地[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明确除了讲授知识外还应调动课堂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基础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讲述多路复用技术、移动通信中越区切换、分组交换网工作原理等内容时,制作视频动画来形象的模拟整个过程,让学生能够形象地了解枯燥的理论。
同时,将研讨式教学法引进课堂,以问题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整个课程设置多个探究式课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进行资料查找,提出思路,通过引证、举例得出结论,然后在每次课堂时间中会留一定的时间,小组制作幻灯片并选出代表进行研究成果的展示和阐述,各个小组可以对观点提出疑问并给出成绩。
3.3 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的开展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来进行。自主学习阶段,以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主要载体,将课程讲义、微课视频和常见的疑难问题解答等资料到教学平台上,使学生能随时查阅。并将部分教学内容放到教学平台,要求学生进行自学后在教学平台上进行在线测试。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以及QQ群、微信等实现与学生的在线答疑或讨论。很多不愿在课堂提问的学生会经常通过网络提出一些问题,以及自己对于课程的看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还通过知网、图书馆、论坛、学习笔记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以项目教学法为驱动,开展团队学习,将学生分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由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提出探究式课题让学生分组研究,小组在课下查询资料,面对面讨论和QQ、微信讨论,并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汇报幻灯片。学生在完成探究式课题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主的学习完全突破了传统课堂时空的限制,使整个学习不仅在课堂上进行,课下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思考时间,提高了学生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3.4 学习评价
传统的考核评价周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往往造成学生学习的懈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我们采用章节测试、试题库进行分章节考核和综合考核,随时抽题、随时考试,阅卷灵活,可对几个知识点进行考核。我们在最近的两个学期,每学期开展4-5次考核。另外,还采用任务式考核方式,针对老师布置的探究式课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用综合知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方案,老师根据每组的表现决定考核分数。并辅以学生自评和互评考核等方式,全面测试学生水平。
根据课程教学活动我们调整了整个课程的评价体系,调整后评价体系包括:期末考试成绩(60%),线上网络学习成绩(查阅资料的情况)(10%),课题论文成绩(上传论文的质量及汇报答辩的质量)(10%),分组讨论表现(10%)和平时作业成绩(10%)五大方面。在这种评价标准上,主要以学生是否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为考量,注重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 总结
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对比了我校电信2102级72人(未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和电信2103级81人(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发现:学生对于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内容设计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比传统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本文在分析了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以后,基于现有网络教学平台,从课堂教学的组织,网络学习的开展和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等几方面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既发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又将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进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实现学习环境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混合,进而实现有效的教学。加强课程改革实践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也具有借鉴意义。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细化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内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杨铁虹,吴红.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药物分析学混合式教学的
构建[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9).
[2] 马武林,张晓鹏.大学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J].外
语电化教学,2011.5.
[3]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m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2004.3.
[4] 高志杰,范亚东.基于THOEL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
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0.4.
关键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1在线开放课程简述
在线开放课程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兴起。作为一种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颠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最初,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好的建设。自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起始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就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经过近7年的发展实践,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已经走入世界前列,数量位于世界第一,有更多的课程入驻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可以说,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世界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2.1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在线开放课程属于一种面向公众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在线性、学生身份多元性、教学模式人本化的优势,受到我国各大院校的重点关注,推动着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其中,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专业型人才的组织,对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总体来说,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与支持,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就目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将复杂知识点切合,并以经典小视频的形式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可。相比于精品课程来说,在线开放课程更受学生的青睐,实际产生的学习效果也更为理想。可以说,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存问题
诚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解决。相比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对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速度、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存在着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模式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使用负担[1]。同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更多应用了本科院校的建设方法,导致相关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难以与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这些均阻碍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
3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分析
3.1多举措设置在线开放课程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中,可以使用“资源引进+自主开发”的模式完成。在建设的初期阶段,可以引进市场、互联网中已有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同时,要分析引进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在进行相应平台的选择时,也要选取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的平台,为实际应用与后续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更好落实。在引入、应用已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要着手开发符合本院校特点与实际情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申报项目、组织多院校间合作的形式完成资源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能够加强不同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质量提升。同时,在院校合作的支持下,还可以扩大在线开放课程的覆盖范围,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速度。对于普通规模的高职院校来说,其独立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规模普遍较小,仅能够在院校内部使用。通过院校间合作,能够使得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在不同的院校中应用,提升了课程学习的覆盖范围。
3.2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更强调开放、协作、共享。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其中纳入测试、作业互评等模块,并配套建立论坛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与教师线上交流的渠道,这样的功能设置也满足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应用。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要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完成数据分析,以此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更新。在落实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相关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提升,使其形成符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教学设计理念,保证在线开放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程度,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展开。
3.3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团队与制度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除了需要优质资源、全面性功能之外,还对课程建设团队的专业程度有要求。对于课程建设团队来说,其承担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与指导的任务,因此,素养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高职院校中数字传媒、计算机、教育学、教育信息化等专业的人员进行整合,组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指导队伍,确保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与方向正确[2]。对于该团队来说,除了要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现有资源、平台的选择外,还要组织相关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及应用分析,为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支持。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构建起相关制度,并秉承制度先行的原则指导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落实。在制度中,需要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用途、经费、应用等关键项目进行详细的说明,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的信任程度与应用积极性提升。
4基于高职在线开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对策
4.1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现阶段,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设备、电脑等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信息技术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3]。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时,需要展开信息化教学设计,推动教师主导教学模式转化为双主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以在线开放课程为基础,展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践教学的模式,加强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数字化、自主化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开展。
4.2构建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运行与管理模式。由于落实了混合式教学,因此,课程学时设置、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评价方式等均需要进行调整。对于在线开放课程来说,其主要应用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使得一门课程多个教师共同授课的情况更加常见。因此,不同的课程团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前完成工作任务分配。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在线开放课程、落实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实现新学分考核体系的构建,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建立起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使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
4.3引入“以建促教”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划分成3个子项目,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相关教师还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包括资源获取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以便实现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更好应用,实现信息化教学改革加速。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用视频录制、字幕制作、后期处理、资源上传等技术,而高职教师必须要掌握这些技术,并能够更好地使用。同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还包含测评、互评、考试等互动与评价活动的及处理,这些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现。
5结语
关键词:金课;混合;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课,杜绝水课”正成为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金课要求课程内容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而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相结合,其主要实践方式就是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由此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内教育界一些文献基于金课理念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陆恩(2019)在金课视角下对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考察;张熙悦和王怀祖(2020)以《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为例,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对“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汪芳等(2018)基于在線开放课程建设,对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在线课程平台等四个层面实施联动,每个层面都要依据自身的核心目标加以改进;杨学坤(2019)基于线下“金课”建设联动机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模式、思路与实施方案;钱琼(2019)基于金课视角,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成为各经济类院校必开设的重要的应用经济类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马越越(2019)、赵海涛(2019)和张敏(2019)对高等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以教学型的“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于2012年6月重点课程建设结项,2012年11月计量经济学试题库建设完成,2013年精品课程建设结项,2018年6月教材《计量经济学》编写完成,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19年又获得校一流本科在线金课建设立项。计量经济学课程正一步一个脚印建设完善,我们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于2019年12月启动了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大学生评价调查项目,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评价,从而作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课改革教学工作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
1.本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线上全面使用学习通APP进行网络教学,网络签到,网络课堂测验等内容,并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供师生使用,线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将课程计量模型设计和实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堂课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幻灯片,并配合案例及计量教学支持软件操作演示。我们将对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从大学生角度进行考察。
2.对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从大学生角度进行综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问卷设计,第三部分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第四部分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问卷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问卷,基于个人基本信息,对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户籍、年级、所在学院、目前担任职务、目前的学分绩点在班级排名、每月生活费);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对课程教学资源评价(教程、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对课程教学方法评价(已有项目、未开发项目、课后作业、实验课程);对课程考核方法评价(平时成绩、总评成绩、期中考试难度、线上期中考试);对课程实践创新评价(课程案例、实验项目、学生科创项目积极性、计量建模型知识作为一项工具对分析事物帮)。
数据来源于我们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使用问卷星对266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66份。
三、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
此问卷填写成员半数以上为在校大三本科学生,这是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开设,需要学生先修相关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样本大学生中,34%担任班长、班委和学生会部长等职务,绩点在前20%的学生比例为47.37%,约半数来自于一线城市(具体参考19年城市类型划分),90%月生活费在3000元以内。
四、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设计(见表2)
从教学设计的五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来看,大学生的认可度均在94%以上,说明计量经济学现在的教学设计对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基本合适的,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要求。其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认可度更高。
(二)教学方法(见表3、表4)
现在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学习通APP,进行学习通签到、学习通ppt演示、学习通测验、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和线上视频课前预习,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近乎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并对学业起到积极帮助效果。计量经济学的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我们还没有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仍为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认可度也较高,但大学生对其评价认为帮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线上教学方法,说明对于线上教学方法大部分大学生是持欢迎和认可态度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国内教育界打造金课,进行线上教学方式改革是受大学生欢迎和支持的,也是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优化线上教学方式的动力。
五、教学资源、课程考核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资源(见表5)
当前的教学资源已经全电子化,并已上传至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教材、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在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仍有近4%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课程教学团队需重点对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仔细进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编的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国内大学使用一年多,我们准备依据教材在校内外使用中教师和大学生反馈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计划在2020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计划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认可度。
(二)课程考核(见表6)
對于课程考核,平时成绩考核方法为考勤、作业、实验报告与期中成绩各占25%,总评成绩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认可度高达近99%,我们将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逐步完善线上教学。
(三)实践创新(见表7)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一门课,近85%的参与调研大学生认为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可以有效结合,而认可度约为99%,说明课程案例和实验项目对大学生使用计量建模型知识分析事物有较大帮助,也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创项目的兴趣。
六、结束语
关键词:高等院校;混合式教学法;在线学习
当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蓬勃兴起,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和技术的方式,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成为可能。这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引起了专家学者对高校广泛应用的混合式教学法的重新审视。
1混合式教学法的应用状况
Garrison和Vaughan把混合式教学法(BlendedLearning)定义为面授与在线学习的有意融合。面授的口头交际与在线书面交际最优融合在一起,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相结合,成为独特的学习体验[1]。教育范式正在向包含更多的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向转移[2]。混合式教学法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推广多年,但是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论文拟重点探讨我国高校基于网络课程平台的混合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混合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混合教学法实施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在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其潜力的发挥依然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出现诸多问题,呼唤新的范式转换。
2.1高校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滞后
教学资源协助师生开展教与学活动、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显性或隐性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和教学服务支持。但是不少高校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硬件设施很难物尽其用,使用效率低下。原因是由于资金短缺,后期设备管理维护更新跟不上,设备故障多,网络传输性能不佳。硬件资源建设薄弱严重影响了师生运用技术的信心和积极性。其次,部分软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交互性、兼容性和实用性尚有待提高。陈坚林教授认为教学是否成功,尤其是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软件资源[3]。事实上各高校都存在忽略需求、重建设轻应用管理、软件更新周期长等问题。最后,部分高校在网络课程建设上重量轻质,比较集中的问题有:课程资源匮乏,静态封闭资源多,互动环节少,更新不及时;欠缺对网络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分析,学习内容组织及表现方式欠佳,忽视情境设计等[4]。
2.2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割裂
混合式教学要求把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和互动与课后的在线协作学习协调和互补,而当前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严重脱节,学生未能在网络资源和技术的支撑下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协作化、探究式学习。尽管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轰轰烈烈进行了很多年,但是当前统治各层次高校课堂教学的依然是传递式教学模式。在线学习本应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自然延伸。但是,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受到席卷全球的慕课、名校优质网络开放课程的冲击,网络学习平台受技术等因素限制远未发挥其管理知识、共享资源、师生互动的多重功能,没能成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手段。
2.3教和学主体能动性缺失
相比实施混合教学法所需要的资源环境的硬、软件建设,教师因素是更重要的。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法的具体方式、过程还没有真正地重视和理解、对混合学习系统各要素缺乏深入思考、教师自身协同发展意识薄弱等因素是导致混合式教学法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从学生层面来看,混合教学法意味着学生要发挥比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3改进措施
3.1营造丰富优质教学资源环境
高校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当前现实发展的需要,还要兼顾长远的需求。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要着重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协同,转型升级现有课程。知识的可视化,教学环境的虚拟化,人际互动化和智能化是人类获取信息最重要方式[5]。高校要以创建精品课程资源为重点,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对现有校际网络课程实行升级换代,提升课程的交互性、可视化、数字化和自适应化。二是倡导多校协同,共建共享。要鼓励高校在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发展挑战。
3.2促进师生角色和观念转换
首先,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要充分认知自身在新的混合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从讲台上的贤人变成课堂教学引导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课堂行动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者和分析者、学习成果的诊断与评价者。混合教学模式也变革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是学生结成探究共同体,利用移动智能学习终端,接收定制的教学内容,不断质疑、反思、实践,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是实践-感知-思考和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holisticlearning)和深度学习[6]。
3.3创新混合教学模式
何克抗教授强调课堂教学才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信息化,不能总是“敲边鼓”,总是打战;而必须面向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要打攻坚战[7]。目前网络上丰富的国内外名校公开课、微课、慕课、SPOC等大数据学习资源为高校教师开展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采用以微视频或微文本为载体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的掌握可以由学生通过访问网络资源、观看视频、收听播客、阅读电子书来高效完成,而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用来开展基于真实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辩论、讨论、竞赛、评价,打造高效、互动的课堂。
4结论
高等教育已经从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生产模式进入到个性化、适应性的教育时代,混合教学模式呼唤新的范式转换。高校要重新定位,在快速演变的知识社会适应变化的现实语境,转向更灵活、更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在新语境中重构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
作者:甘容辉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2]《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14-28.
[3]陈坚林.外语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建设——一项基于部分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J].外语学刊,2014(5):95-100.
[4]李彦敏.美学在网络精品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8):84-85.
[5]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贯穿教育整个教育过程,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及专业素养才能得到稳步提升。在美国日渐流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利用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真正学的主体,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但是如何将国外这样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到课堂,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办学过程中实际的条件,借鉴并深入融合到我们的课堂。本文根据我院实际教学条件和情况,提出了“混合式翻转课堂”,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中得以开展和实施。
1 研究背景
教学条件,课堂教室的制约已成为我院课程安排的最大问题。我院搬迁至职教城新校区,教室的建设以50座位以下的教室为主,80座以上的教室占总教室数的不到三分之一。由于师资队伍数量的制约,以及大一新生以公共课为主,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多以合班上课为主,导致教室资源使用不合理,小教室利用率非常低,而大教室资源严重不足。本文提出的“混合式翻转课堂”是将合班上课的大班级(人数超过80人以上)平均划分为两个小班,教师将课程任务进行分解,其中一部分的知识要求一半的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完成,另外的学生在教室听从教师讲解,并将在课堂外有疑问的知识点拿到教室与老师进行探讨,从而达到以时间换空间,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2 研究条件
2.1 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良好
学院高标准建设数字化校园网,建设了十万兆核心、万兆主干、千兆桌面、无线全覆盖的校园网络,提供包括www、vpn、数据存储、单点登录等基本服务,为“混合式翻转课题”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2.2 信息化手段教学手段运用合理、有效,操作使用熟练
购买世界大学城空间10,000个,全面实施空间教学,全面实施数字管理和服务。所有开设的高职课程,都是在世界大学城空间上完成,各门课程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的各类视频资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概念库、方法库、原理库、案例库、在线作业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完成自己的作业,并针对性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在世界大学城空间上建立群组,利用留言板等互动交流方式随时随地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
3 以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展开如何实施混合式翻转课堂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普修课,所有大一新生都必须完成这门课的学习,实践操作性很强,并且要求所有的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的考证。该门课程授课安排基本上都是80人以上的大班级,由于教室资源的制约,所以率先在此基础课程实施混合式翻转课堂。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实施。
3.1 建立空间课程资源
图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导航
将课程定位准确,按行业企业标准结构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操作性强,实训项目符合课程要求,根据课程目标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选取学习内容、开发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活动。按照任务书要求建设课程资源,数量和类型满足教学需要;课程资源美观实用,方便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学习;课程资源做到了最小化,即一个概念一个资源,一个(组)案例一个资源,便于灵活组合,及时更新;课程资源分门别类整合在不同的资源库中,至少应有概念库、方法库、原理库、案例库,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或学生课后学习需要灵活设置其他教学资源库。根据课堂教学实施需要,每个教学单元应有一个图表教案,能完整反映一个单元教学任务并链接必须的课程资源,美观实用。本课程建立的导航如图1所示。
3.2 将课程资源进行分类
建立好资源后,将资源进行重新整理,根据学生学习实际能力和水平,化分为
大部分,自主学习部分、课堂讲解部分。其中自主学习部分有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点以及简单的操作部分,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外自主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针对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要求,专门建立了技能考证模块,包含考试简介、操作视频、答疑中心及资源下载。学生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如有不懂的,可以利用操作视频模块进行学习。而课堂讲解部分则包含一些较难懂的知识点,以及针对学生操作中会出现的常见的一些问题的归纳总结,在基础操作上进行一些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等。
3.3 混合式翻转课堂的实施
将大班级学生平分为两个班级,人数控制在50人之内,根据上述分类的课程资源对学生分配任务。一半的学生在图书馆或者其他学习场所,利用网络,登录世界大学城空间,找到教师建立的相应的自主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记录好疑难点。另外一半的学生则在课堂,由教师讲解疑难知识点,学生将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来,一起与教师探讨。当然,不在教室上课的学生可以通过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创建的交流群组,随时随地参与到课堂学习。
3.4 混合式翻转课堂的评价
混合式翻转课堂的实施旨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考核的时候,侧重自主能力的考察,以及和教师的互动能力。教师根据布置好的任务,登录世界大学城空间,进入学生个人主页,查看学生学习笔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互动交流频率。
[关键词]新工科;混合式深度学习;学习活动;“金课”
在《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中提出“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中要求“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教高〔2019〕8号)中又进一步强调“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这就意味着新时代高质量新工科专业“金课”教学观是以混合式教学为平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世界知名混合式学习专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指出“混合式学习中的线上线下学习比例分配问题、怎样混合才能取得最好效果,是混合式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亟待深入研究”[1]。黄荣怀教授认为“学习活动设计在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混合式学习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2]。据此,学习活动设计是解决柯蒂斯·邦克教授所提问题的切入点。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深度学习理论蕴含着新工科专业“金课”的混合式深度学习活动是工程实际问题驱动的[3]。美国教育技术学家戴维·乔纳森的从良构到劣构问题连续统理论的教学设计思想[4]为从浅层到深度、线上与线下混合式学习活动无缝衔接奠定了问题驱动的理论基础。即问题连续统理论和深度学习理论的相融合为高质量新工科专业“金课”混合式学习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一、学习过程性理论
(一)混合式学习理论
根据《“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的“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精神,混合式学习就是线下的面对面课堂学习和线上的数字化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其建设宗旨在于融合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各自优势,综合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教学形式和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培养21世纪学生所需的“核心素养”。
(二)问题连续统理论
美国教育技术学家戴维·乔纳森认为是问题驱动了深度学习的发生,并提出了从良构到劣构问题连续统理论[5]。该连续统由逻辑、运算、故事、规则应用、决策、故障排除、诊断、策略绩效、政策、设计及两难共11个不同类型问题组成,从良构到劣构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能力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良构问题趋向静止和简单,而劣构问题趋向复杂和动态。尽管两个问题解决的认知方法不同,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良构问题是解决劣构问题的基础[6]。这是因为,解决良构问题的认知对应着具体领域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结构性知识:解决劣构问题除了解决良构问题的认知成分外,还包括情感、价值观、动机、情绪和态度等非认知成分。正是两个问题共享了认知成分,才使得解决良构问题是解决劣构问题的学习基础。此外,德雷福斯的七阶段职业能力成长模型理论也说明了情感等非认知成分对专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新手和专家的区别就在于情感多寡之分[7]。尽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习得是以传统教学的良构问题解决学习为基础的,但也不是一个简单线性迁移,需要一定的教与学策略指导,这也是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关键所在,即采取什么样的教与学策略,才能帮助学生从解决良构问题能力向解决劣构问题能力迁移。
(三)深度学习理论
深度学习是相对机械式记忆的浅层学习而言的,该概念是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在1976年发表的《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我国学者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8]。在修订后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中,人的认知被划分为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9]。从学习活动角度来看,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六个层次学习也就是从基本概念学习到解决问题能力掌握的动态发展过程,构成了学生认知学习活动连续谱。深度学习是从布鲁姆的“应用”教育目标开始的,也就是说,应用既是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迁移的起点,也是浅层与深度学习的结合点,但仅有应用这个认知活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分析、综合及评价认知活动的能力。
二、混合式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
(一)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
结合问题连续统和乔纳森工程问题类型分类方法,可形成符合工科专业课学习的问题驱动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问题驱动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表明,新工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解决良构问题能力学习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学习动态转化过程。在良构问题学习中,习得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用于解决规则问题训练,掌握了结构性知识;上述三种知识用于故障、设计及两难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劣构问题能力。在解决问题中,利用了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六个认知层次,其中,应用起到浅层和深度学习的结合点作用。以此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学习利用教材上的习题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考试成绩,但仍属于解决良构问题的浅层学习阶段,这也是《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的教学设计问题所在。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模型具有普遍意义,理论上可以指导线下、线上或混合式学习。为了指导混合式学习,还需要根据混合式学习特点做进一步分析。
(二)混合式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迈克尔·富兰的新教育学认为利用数字技术可以促进“以‘现实世界’的行动和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深度学习”和乔纳森的利用技术开展课堂问题化学习环境设计,但他们指的也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线下课堂深度学习。段金菊将深度学习理论用于线上学习,形成了网络深度学习理论。目前对深度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线下教学或线上学习,从上述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理论来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深度学习活动研究有助于柯蒂斯·邦克教授提出的“混合式学习中的线上线下学习比例分配、怎样混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等问题的解决。混合式学习兼融了线下教学和线上学习的优点:线下教学的优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快速、有效地掌握系统知识,但缺点是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尽管线上可以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难以开展深度学习。开展深度学习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学生的灵活个性化学习有效结合起来。这一混合式学习理念在线上浅层学习和线下深层学习的混合式深度学习中的体现是:线上浅层学习、线下深度学习分别对应着浅层学习内容和深度学习内容,线上线下的问题结合点是规则应用问题,认知目标的结合点是应用。也就是说,在进行混合式学习任务设计时,将浅层学习内容留给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学生通过浅层学习掌握基本概念和解决良构问题的能力,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劣构问题学习主要还是在线下进行。
三、教与学策略
根据混合式学习活动的个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及线下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制定了问题驱动混合式深度学习教与学策略。
(一)教的策略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运算、故事问题,规则应用问题和工程问题原型三个问题分成三种学习组织方式:运算、故事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线上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规则应用问题建议学生进行线上小组合作学习,该部分的问题类似于教材课后作业习题,但要强化工程背景介绍。通过该形式进行学习,学生了解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需要的程序规则;工程问题原型也就是没有教学化处理的复杂工程问题实例,该部分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指导下的线下合作学习。教师根据每次授课内容,将教的策略落实到学习任务单上,并于课前几天在学习空间向学生,便于学生课前学习。但这个教的策略也仅仅是指导性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也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修正。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属于初学者学习阶段,学生要学会识别大量职业能力所涉及对象的客观特征,并接受在相关事实和特征基础上进行行动的规则;线上小组学习阶段依然缺乏工程背景的情境化学习,但通过规则化问题解决,掌握了怎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规则方法;线下指导合作学习属于熟练、专家、精通、实践智慧学习阶段,该阶段更依赖于学徒制教学模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互相体验学习、解决工程问题的风格,在此过程中学生习得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非认知内容。
(二)学的策略
根据大学生学业指导理论,大学生在校学习是需要教师在学习方法、方式上进行指导的,使学生科学地“忙起来”。因此,线上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也不是盲目的,需要依据深度学习策略指导。美国学者EricJensen、LeAnnNickslsen[10]提出了开展深度学习的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获得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及评价学生的学习七种策略路线图。尽管七种策略是指课堂深度学习,但也有助于混合式深度学习的开展。其中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前三个策略符合教师的教的策略,后四个侧重于学生怎样学的策略。1.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学生拿到教师在学习空间上的学习任务单时,应根据任务单的导学提示,回忆自己以前所学过的相关课程知识,通过线上学习资源或教材学习,再次深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建构性自主学习准备好先前知识基础。2.获得新知识根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线上或教材学习资源学习新知识,并尝试与自己先前所学知识进行同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线上小组学习,公布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完善、丰富自主学习内容。3.深度加工知识、学习评价深度加工知识阶段是以线上小组合作学习为起点、线下指导合作学习为中点、学习评价为终点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自主学习所得的知识解决了带有工程背景的规则性问题,掌握了布卢姆的应用教育目标;经过线下教师有效指导的合作学习,习得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经过小组互评、教师指导及自己反思评价,实现解决问题能力迁移。
四、结语
新时代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人们生存的必备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也成为新工科学生的工程核心素养。混合式深度学习既是教育现代信息化带来学习革命的必然选择,又是培养新工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主导学习方式。科学合理地“忙起来”进行混合式深度学习需要理论指导,学习活动连续谱理论为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深度学习的设计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建议。
参考文献:
[1]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2]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电化教育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3][加]迈克尔·富兰,[美]玛利亚·兰沃希.极富空间:新教育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M].于佳琪,黄雪锋,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美]戴维·乔纳森.学会解决问题: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手册[M].刘名卓,金慧,陈维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18.
[5][美]戴维·乔纳森.学会解决问题: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手册[M].刘名卓,金慧,陈维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17.
[6]盛群力,魏戈.聚焦五星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49.
[7]徐献军.具身认知论: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作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5-76.
[8]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
[9][英]麦克·格尔森.如何在课堂中使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M].汪然,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16-17.
在线课程平台设计
针对《电机与拖动》课程的三大块主要内容,设置了直流电机、变压器和三相异步电机三个教学情境,尽可能将知识点碎片化。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已经具有的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上,完善了相关教学资料,按照翻转课堂教学的要求重新整理了教学简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在教学视频中,除了提供一份《电机与拖动》课程完整的全程录播教学视频之外,还陆续增添了按照翻转课堂教学要求所录制的若干短视频,同时将原有的试题习题电子版答案,也陆续逐个录制为短视频进行讲解,以供学生课前课后反复观看,就像教师在一对一教学,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设计
目前,传统的课堂面授式教学只能满足那些学习成绩较好、可以跟得上老师教学进度的学生,一般人数基本在所教授学生的三分之一左右;剩下的学生则是学习成绩一般,当堂不能将老师所讲授知识全部消化理解的同学,这部分学生都需要课后再花费时间去消化理解课上知识。原有的简单的电子课件,经过这么多年的检验,发现效果并不理想,而通过将知识点碎片化所录制的短视频,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消化吸收相关知识,对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起到极大地促进。这样一来,也可以做到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目的。《电机与拖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直流电机、交流电机和变压器三部分,是将《电机学》与《电机拖动》结合起来的内容。由于课时有限,重点讲解电机和变压器的外特性。教学内容目前主要以教学情境为主,围绕直流电机、变压器和交流电机三个教学情境,梳理每一个教学情境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知识点碎片化,为录制微视频做好准备工作。以直流电动机为例,说明教学情境的设计:
教学任务:①直流电机的基本特性;②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拖动及实现;③并励直流电动机的拖动及实现。
教学目标:①掌握直流电机基本工作原理与结构;②掌握直流电动机性能;③掌握他励直流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制动;④了解电枢反应、电枢电动势和电磁转矩公示、换向的定义及改善换向的方法;⑤熟悉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接线、启动、改变转向及调速方法。
碎片化知识点: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直流发电机工作原理、可逆原理、直流电机结构、额定值、额定功率、磁场、电枢反应、电枢电动势、电磁转矩、电磁功率、运行原理、电压平衡方程式、转矩平衡方程式、功率平衡方程式、工作特性、C械特性、换向。
教学重点: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用途、运行特性以及他励和并励直流电机的起动、调速和制动。
教学难点:直流电机的内部电磁过程、分析问题、计算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课上所讲授理论知识内容,我们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在课外增加了围绕直流电机展开的小型设计项目。通过分组完成小型设计项目的手段,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和掌握直流电机的各种特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
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自动化专业学生特点,围绕直流电机、变压器和异步电机三大知识模块,将知识点碎片化;根据分解后的知识点设置教学情境,形成围绕知识点展开的38个短视频,每个短视频时间长度在5分钟至15分钟;同时配套相应的在线作业题目、在线测试题目以及讨论题目,认真梳理并完善相关网络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预备知识、教学辅导、参考资料、考核方式等内容。
教学设计与方法建设 遵循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从学习者角度出发,继续深入探索课堂教学内容改革,完善基于建模和解模理念的项目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在课堂主讲方式。通过问题讨论、随堂练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尝试课堂面对面和在线自学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前需要提前观看课程微视频,完成相应的预习内容。在课堂上则侧重与教师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及掌握。课外增加围绕直流电机展开的小型设计项目,通过分组完成小型设计项目的手段,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内容。
结论
本论文依托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电机与拖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对基于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能够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完善传统教学与在线开放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探索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具体路径和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