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笔记范文

健康教育笔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教育笔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教育笔记

篇1

【关键词】:人性化健康教育 计划性健康教育 评价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600-01

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常见致盲性眼病,其治疗成功的关键,除正确的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外,对病人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视网膜脱离病人的影响,我科通过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对118例视网膜脱离患者分别实施了人性化健康教育和计划性健康教育,并进行了效果评价,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18例,其中男72例,女46例,年龄976岁之间。根据随机分配原则,按病人入院日期的单双号,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其中观察组男36例,女23例,平均年龄42.3 ±11.6,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8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1例,对照组男35例,女24例,平均年龄38.5 ± 13.2,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7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2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人性化健康教育方式 :注意病人感受,明确病人需求,即首先评估病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与学习状态,同病人保持协调,教育的内容以视网膜脱离健康教育单所例的内容为主,让病人选择其想知道的内容,并将选择结果作标记;病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提出相关问题,护理人员在全面了解其需求后予以满足。护患共同制定教育计划。护士根据病人选择的教育内容和相关问题进行健康教育,教育方法以语言教育为主,辅以小组示范性教育与实物教育、个别指导、床边教育和书画教育[1]。在实施过程中,尊重病人的权利,让其及时说出自己的感觉,主动咨询,提出意见和建议,护理人员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加强护患之间的互动性,共同完成健康教育计划,教育时间为1530min/d。同时注意病人身心状况,病人入住陌生环境易产生孤独、悲观情绪,护士耐心、热情向病人介绍周围环境,设施使用、作息制度,主管医生及主管护士,安慰病人,满足需求,使病人产生亲切感。对于文化程度低,老年人记忆力差的特点,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教育,对不懂之处反复耐心解答并示范指导[2]。对于幼儿活泼好动的个性,应做好陪护人员的健康指导,加强巡视,防止幼儿意外摔伤、烫伤等。

1.2.1 计划性健康教育方式:对照组采取计划性健康教育方式,即依据病人的资料进行评估分析,推测病人对健康知识的需求程度,护士自行制定教育计划,按计划步骤给病人施教。

1.2.3 效果评价:两组的评价工作均在实施后1d和出院前1d进行。

1.2.3.1 健康教育效果:根据病人的学习效果和达到的教育目标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优为目标实施,即病人能复述教育内容的80%以上,能完整的复述和回示所教授的方法。良为目标部分实现,即病人能复述教育内容的6080%,能部分复述和回示所教授的方法。差为目标未实现,即病人只能复述50%以下的教育内容,不能复述和回示所教授的方法。

1.2.3.2 病人对健康教育知识主动咨询情况:两组病人对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包括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饮食、药物、心理咨询与辅导,出院后注意事项),于出院前1d主动提问均作为主动咨询行为给予记录。

1.2.3.3 病人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出院前1d由护士长向每位病人发放“出院病人征求意见表”,包括入院宣教,基础服务,、健康教育、沟通技巧4个方面16项内容,病人填写时只需用“v”表示肯定的回答,文盲由家属向其解释说明并争得病人意见填写,当场收回。

1.2.3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健康教育方式效果比较:实施后1d观察组健康教育与对照组比较 X2=4.216,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效果不明显。

出院前1d观察组健康教育效果优、良率达100%,与对照组比较X2=40.865, P

表1 两组健康教育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常规的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围绕疾病相关知识,通过对口头说教及书面资料做好入院、术前术后和出院指导,这种教育方式侧重于视网膜脱离病人的躯体疾病和共性问题,这是护理人员单向灌输,病人被动接受教育的过程,缺乏个性化、人性化和护患互动性,不能充分调动病人的主动性,效果较差[3]。而人性化的健康教育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参与,注意病人人性化、个性化、注意病人身心及社会需求,因人施教,是理想的健康教育模式,在人性化教育过程中,护患交流增加,关系融洽,病人的权利意识不断觉醒,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希望了解和参与医护过程,发表自己的看法,希望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健康问题[4]。如提出对护理的需求,治疗手段的选择,以及对治疗过程的了解。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健康教育内容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病人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舒适的环境,更重要被理解,被关心,被尊重[5]。人性化健康教育在尊重和关心病人的同时,将良好的服务态度,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术完善地展示给病人,使病人对护士产生了良好的心理效应,这种人性化服务,受到了病人及家属普遍的赞赏。

参考文献

[1]王文英,青光眼病人不同健康教育方式效果评价,护理学杂志,2003,18(7).540―541

[2]陈庆敏,樊捷,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在老年骨折病人中的实施,护理学杂志,2003,18(9).702―703

[3]李玉华,李秀丽,邢丽等建立乙肝病友俱乐部健康教育[J].中年护理杂志.2003,38(3):227

篇2

【关键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健康教育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 closure glaucoma, AACG)系房角关闭,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压急剧升高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1],是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是终生疾病,因此,做好青光眼患者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眼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收治的37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探讨健康教育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有效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眼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3例,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A组健康教育组(37例)和B组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为青光眼首次急性发作,住院期间均行滤过手术;其中, A组患者中男12例,女25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83岁,入院时眼压49~91mmHg;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0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7例。B组患者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80岁,入院时眼压45~89mmHg;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1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入院时眼压、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都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A组为健康教育组,在此基础上,由科内的经治医师、床位护士、责任护士及护士长在入院后对患者及家属实施详细的健康教育,并发放相应的宣传资料。就两组患者住院期间配合治疗及护理情况,对护理的满意度、术前眼压控制时间、平均住院日进行观察比较。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 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P

2 结果

见表1。如表1示:A组即健康教育组患者不管是配合治疗护理,对护理满意度,都高于B组即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

3 健康教育

3.1 健康教育的方式 (1)采用文字和口头讲解相结合进行教育。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制成卡片、手册或写在宣传栏上,分阶段指导患者学习,对部分患者不识字或由于视力明显下降无法接受文字教育者,护理人员将教育内容讲解给患者及家属。(2)采用示教与指导相结合,提示与讨论相结合进行教育。对正确的滴眼药水方法、眼球按摩等方法予以示范指导。在教育过程中,尽量鼓励患者提问,并将患者关心和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讨论及反复指导。

3.2 健康教育的内容

3.2.1 心理疏导 青光眼是一种心身疾病,情绪波动可诱发青光眼发作,发作后情绪波动又影响治疗效果。告知患者常见的诱发因素有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暴饮暴食,寒冷刺激等。预防措施有充分休息,保持心情愉快,少量多餐等。指导易于紧张焦虑的病人学会放松自己的方法;心胸开阔,避免精神因素诱发本病。

3.2.2 疾病知识教育

3.2.2.1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相关知识 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转归以及目前病人的病情,治疗方法和预期效果。

3.2.2.2 药物指导 降眼压药物的名称、作用机理、副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如噻吗心安可使心率减慢,还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有心动过缓、支气管哮喘和呼吸道阻塞性疾病者最好不用。醋氮酰胺有排钾作用,可引起口唇、四肢麻木及低血钾,服药应同时补钾,且该药不能长期使用,磺胺过敏者禁用。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应30min内滴完,不可自行调节滴速,用药时注意血压、脉搏及呼吸变化,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以及日常生活中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应该禁用或慎用的药物,如阿托品、氨茶碱、消心痛、安定等药物都是青光眼的禁忌药。

3.2.2.3 诊疗护理中的特殊检查宣教 如房角镜检查,眼压,视野检查;告知病人检查测量的目的、方法、正常值及检查过程中的配合技巧,以消除病人的心理焦虑,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

3.2.3 术前指导 向患者讲解剪睫毛的必要性并于术前一日实施,在局部点抗菌药水后,覆盖清洁敷料。同时介绍手术治疗的目的、麻醉方法,术者的技术水平;训练保持平卧位,眼球凝视及上下转动动作,示范术中控制咳嗽、打喷嚏的方法:即张口呼吸,同时用舌尖顶住上腭。

3.2.4 术后指导 患者卧床休息1~2天,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有前房积血者需半卧位;指导病人注意用眼卫生,勿用手揉眼睛,洗澡、洗头时避免污水进入眼内;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如用力咳嗽、喷嚏、便秘屏气等,以免引起短暂性的眼压升高,加速房水外流,造成浅前房。

3.2.5 饮食指导 进食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适当进食新鲜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浓茶及咖啡。控制饮水量,1次饮水量不超过300ml,1天不超过1500ml,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等病史的病人给予特殊的饮食指导。

3.2.6 生活指导 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心情愉快;避免阅读时间过长或暗室工作过久。衣领不宜过紧,睡眠时枕头应适当垫高。

3.2.7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按时到门诊复诊。不要擅自加药、减药或停药;避免情绪激动,保持术眼清洁,预防感染。如有虹视、眼胀痛、同侧头痛、视物模糊或视力减退,应立即到医院检查治疗。

4 讨论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病人的行为或问题,使病人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曹桂兰等认为,护理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对促进患者康复,预防疾病,改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作用[2]。

从我们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的对比研究中,健康教育增进了病人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提高了患者的医疗依从性[3],更好的配合治疗护理,使眼压更快的得到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平均住院日,促进了患者康复;健康教育同时尊重了患者的知情权,改善了护患关系,进一步提高了病人满意度;由于青光眼往往有家族史,在对患者健康教育的同时,对高危人群也进行了宣教,对高危人群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另外,青光眼患者有特殊的个性体征,往往有严重的心理压力,性情急躁,易怒;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自我心理调节的重要性,避免各种刺激因素,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 惠延年.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篇3

评价的功能在于唤醒、激励、促进,如今受诸多如班额大、学生人数多、体育教师缺编等因素的影响,要想面面俱到的唤醒、激励、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最大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但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克服客观因素,尽可能的使评价最优化。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我感觉到即时评价在教学中犹如一贴兴奋剂,能促使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其各方面的能力也都会同步提高,这种改变会影响到他的同伴、家人,甚至在他的一生中都会刻骨铭心的记着赞扬他的那句话。

经专家们的指导和运用互联网查询及结合本身实际情况,我对即时评价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弄明白了它的多个效应。

1.及时效应

体育课堂的即时评价,毋庸置疑具有及时性,它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种种表现做出的同步反应,是与教学同时进行的共时性评价。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其他学科的教学可以通过课后的书面作业来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而体育的教学与评价都是在课堂上进行,因此,即时评价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运动表现、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及情感态度意识等,并及时根据学生的表现发现问题,进而调整课堂内容。

2.直观效应

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具体表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本身都能够很直观地发现,体育教学的内容多是一组一组的身体练习,小单元较多,而学生的能力素质本身各有差异。

因此,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优势,给予肯定的即时评价,鼓励其作示范,通过比较让大家直观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利用学生渴望进步、积极要求进步的心理,以直观的即时评价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元效应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学的特征体现在它是在动态的空间中进行的,受到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教育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即时评价不像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只能测量可量化的、相对浅层次的体育学习效果,而是采用了综合的、多元的评价体系,深入到体育学习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从不同视角对体育学习进行描述和评价,评价方式灵活,增加了反馈,增加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含量,既有利于教师自身和教学的完善,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体育学习习惯的形成。

4.指向效应

目前,体育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的综合应用,这种理念是正确的,是顺应新课程的,但是到底学习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学生和教师的心理都没有定论。有人说,没有评价的“教”与“学”就像一盘散沙,学生没有努力的方向和继续学习的动力,教师也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我们说,即时评价就给了学生和教师一个学与教的指向,使他们明白该怎么去做。针对上述所说,作为一个体育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评价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4

关键词:“毕业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01-03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在临近毕业之时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当他们在升学、求职等方面经历了挫折之后,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严重的甚至会产生仇恨、泄愤的冲动和行为,学生自毁前程的同时也给校园和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家覃彪喜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中谈到大学毕业生的处境时说:“当年的‘天之骄子’显然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1]高校教育者应给予毕业生特别的关注、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完成由学校向社会的顺利过渡。

一、大学生“毕业季”心理特点分析

大学生在“毕业季”的心理状态可以用“矛盾”二字来概括。在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社会严峻的挑选和考验,由于经验匮乏、身心脆弱,毕业生们极易陷入交织着复杂矛盾的心理境遇。

1.焦虑的内心与迟缓的行动。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大背景下,临近毕业工作却没有着落的大学生内心充满了焦虑感。一份针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级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当面临择业问题时“‘90后’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较‘80后’更为严重,且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上”。[2]

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这种焦虑的心理状态并不能转化为推动学生产生积极求职行动的正能量,相反,在一些院系组织的招聘会上,出现了参与学生人数寥寥的冷清场面,学生的表现较为被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值过高造成的,渴望工作一步到位的学生对理想之外的职位采取了漠视和拒绝的态度,“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还未被广大毕业生所普遍接受。焦虑的内心与迟缓的行动之间的矛盾衍生出来的只能是新一轮的、更为强烈的焦虑心理。

2.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当网络频频大学毕业生卖猪肉、捡破烂、做家政的新闻时,总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热议,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据此发出无奈的感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与现实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汇的一点。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不少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遭遇碰壁,极易引发失落、沮丧,甚至绝望的心情,必须加以及时、有效的调节。

反观大学生创业的事例,在那些似乎被人瞧不起的行业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北大毕业生陈生进入养猪行业,不到两年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百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两亿。又如湖南大学研究生梁明毕业后捡破烂,几年中从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发展到拥有三家废品回收站。因此,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必须学会化解、转化矛盾的方法,摒弃传统偏见,目标远大不怕起点低,低门槛也会带你走进大世界。

3.他人的荣耀与自我的挫败。“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更注重自己的外貌、气质、能力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促使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分化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然而,理想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对现实中的自我评价达不到所期望理想的自我标准时,两者发生矛盾,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失去达到理想的自信,产生自卑的情绪体验。”[3]

临近毕业,有的学生已经收到了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有的学生与理想的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考上公务员、选调生的学生已经进入政审的阶段。与这部分学生明朗而美好的前程相比,有些学生的前途仍处在暗淡与迷茫之中。有的学生考研失败,处于复读还是找工作的两难境遇中犹豫不决。更多的学生则处在找工作的奔忙劳碌和求职无果的痛苦煎熬之中。两相对比之下,处于失意状态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颓废或者嫉妒的心理,受这些心态困扰的学生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有的学生与他人盲目攀比导致心理失衡;有的学生眼见前途无望而破罐破摔;有的学生见不得他人高兴,对身边的得意之人充满了一股莫名的仇恨,甚至演化为发生口角或打架,人际关系随之恶化。

4.个体的认知与盲目的从众。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区分‘自我’和‘非我’,心理学称之为自我意识,这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自我能力、品质的评价过高或过低都是不适当的。如果对自己估价过高,就会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最终导致失败,别人也会说他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不愿同他交往,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反之,对自己评价过低,又会产生自卑心理,精神萎靡不振,缺乏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4]大学毕业生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是对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许多学生恰恰不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出现了在前途的抉择中毫无主见、过度依赖、盲目从众等心理。有的学生在升学、考公务员、考选调生、去国企、去私企、自主创业等出路面前犹豫不决,不能综合考虑个人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知识储备、能力专长等因素做出适合自己的合理规划,从而导致举棋不定、来回摇摆,眉毛胡子一把抓,却什么也没有抓住的结果,浪费了时间精力,错失了最好的时机。有的学生缺乏竞争意识,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竞争,把找工作这件事交给父母,过度依赖家庭,一味地等、靠、要,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主。还有的学生盲目从众,人云亦云,凡事喜欢效仿身边的同学,殊不知即使专业相同,能力、兴趣也可能有很大差别,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毕业生要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准确进行自我评价,优化心理素质,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竞争意识和择业信心,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二、大学生“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大学生临近毕业阶段突出的心理特点,高校应在每一年的“毕业季”加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对学生因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的过激行为或恶性事件防患于未然,这对于优化学生素质、维护校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都是十分必要的。

1.优化学生素质。人才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基础。高校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向社会输送素质优秀的祖国建设人才。大学生如果没有稳定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即使在表面上具备了优异的学习成绩,然而若存在心理上的问题或缺陷,同样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人才,是无法胜任其将面对的各种社会责任的。2003年4月,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在应聘公务员时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录取资格,在得知这一结果后,他用尖刀行刺嘉兴市劳动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造成一死一伤,被判处死刑。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终因心理扭曲和冲动毁灭了自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在于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大学生毕业阶段因升学、就业、情感等问题所产生的压力进行教育过程的实施,帮助每个学生营造积极、阳光、自信、向上的心理环境,纠正一些不正常的心理现象,进而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维护校园稳定。高校学生毕业阶段的安全稳定工作一直是整个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季”是校园意外事件的高发期,大到恶意伤人、杀人,自杀、自残事件;小到打架滋事、破坏公物事件,尤其毕业生离校期间,学生在校园内酗酒打牌,从宿舍楼上向下乱扔酒瓶、暖壶等杂物伤人毁物事件已经成为各高校“毕业季”的普遍现象。近年来,在高校更是出现了毕业生用“裸奔”、“让酒瓶飞”、“被单宣言”等疯狂行为庆祝毕业的现象。2011年6月29日,浙江大学一男生决定用爬树跳湖的方式留下自己最疯狂的毕业照,却最终导致溺水身亡。在高校,毕业生的亢奋、冲动的情绪和行为还往往会影响、带动非毕业班学生,使之参与进来,造成事态的扩大化。这些情况的发生无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文明形象,也严重危害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自觉维护大学生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保持平和心态,克服浮躁、冲动情绪,抵制鄙俗卑劣行为,保证毕业生文明有序离校,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3.促进社会和谐。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水平、文明程度和身心健康状况是衡量社会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合格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指拥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杰出的业务能力,而首先应具备的是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我们看到,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或进入社会之后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自毁前途、危害社会。2013年4月10日,一男子持刀闯入上海张江路建中路口一家工商银行,威逼工作人员交出现金,得手后迅速逃离。经调查,抢劫者是上海财大一毕业生,毕业后因事业不顺、恋情无望,竟萌生疯狂念头,光天化日之下蒙面持刀抢劫银行,当问及犯罪动机时,这个90后大学毕业生说:“我就是想报复社会。”这种报复社会的行为指向的是不特定的公众,除了给无辜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伤残,还让公众产生恐慌并且对国家和社会失去信任,直接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而许多类似案件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群体中隐藏的诸多心理问题。

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学生心理不稳定、突发事件易发的“毕业季”站好最后一班岗,针对个别、关注全体,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确保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大学生“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我国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前的半年至一年一般进入实习期或自主择业期,绝大多数学生已修完全部课程,出入学校的时间比较灵活,这给对学生的统一、集中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式、新方法,开辟多块阵地,有实效、有创新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抓住关键节点,适时予以指导。“毕业季”的关键时间节点例如:考研成绩公布及复试前后、大型招聘会前后(求职高峰期)、毕业资格审核期、毕业离校期等。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这些特殊而敏感时期中的易发矛盾,给予不同学生群体以及时、适时的指导。如考研落榜学生的沮丧情绪疏导、进入复试学生的焦虑心理缓解、求职受挫学生的压力管理、因种种原因无法顺利取得学位或毕业资格学生的心理指导、离校期间学生亢奋、感伤情绪疏导等等。教育者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分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划分重点时期和重点人群,以点带面,既节省教育资源,又使教育富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性和实效性。

2.利用网络优势,开展全程教育。当今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平台更是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交流方式。尤其在“毕业季”,学生的流动性较大,教育者更应注重开辟并把握好网络教育的阵地,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程化和全覆盖。通过建立飞信、QQ群、班级邮箱,开通微博、博客,建立网站等方式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开设网络课堂,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建立心灵驿站,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网上咨询及指导;通过测评、游戏、竞赛等方式普及知识、增强互动。发挥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使师生之间实现信息互递和零距离沟通,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调动班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高校既要从教师的层面做好“毕业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同时,也应从学生的层面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自助及互助体制。因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同学们几年的朝夕相处使他们彼此最为熟悉和了解,教师要积极调动班团干部和集体的力量,协助班级自主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起班团干部、学生党员、宿舍长责任包干制度,完善学生间的联络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

4.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服务质量。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师资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状况,对此,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引进专业师资,建立起院系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社团组织和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心理危机干预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它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知识。高校应大力培养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门人才,尤其应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将心理危机干预的师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5]此外,积极利用校报、广播站、橱窗等媒介开设心理健康专栏,聘请专家进行讲座,提高教育、咨询工作的服务质量,完善学生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机制,在整个学校营造起积极、向上、和谐、奋进的心理教育环境。高校还应配套建立和完善考研、就业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使学生清楚政策、掌握信息,这也会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高校中,临近毕业的学生比其他年级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教育者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更为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使“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奠定大学生积极奋进、健康高尚人格的重要基石,为大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1.

[2]刘娟,姜喜双.“90后”大学毕业生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65.

[3]张颖琳.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95.

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3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93-01

随着整体护理的不断发展和实施,护理工作的范畴也在扩大,维持人类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护理工作从面向疾病扩展到面向健康,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健康观念,使健康日益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人们对生存和生命的价值越来越重视,不仅希望有病能得到及时良好的治疗,而且希望不得病,终身健康,因此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我院从开展整体护理,实施健康教育以来收益匪浅。我们认识到,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治疗手段,也是挖掘护士潜能,展现护士才干,体现护理价值的重要手段。现根据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谈几点体会。

1 必须树立现代健康教育观和现代护理观

1.1 现代健康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健康概念的界定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现代健康观念。这一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他们希望掌握更多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这一健康观念使护理工作者对人的理解.对健康概念的理解,有了认识上的飞跃,只有树立完整的健康观念,才能把健康教育工作做好。

1.2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 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模式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按护理程序解决病人健康问题的护理模式,这是社会发展向医疗服务提出的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

1.3 转变观念是保证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 整体护理观念,确立了护理工作者要主动为病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服务,确立护士必须承担多角色功能。健康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灌输而是有助于病人建立健康行为的手段。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树立全新的健康观和整体护理观,才能为病人更好的实施健康教育。

2 必须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

沟通是护士与病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技术。学会运用沟通技巧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整体护理的基础,也是获得健康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2.1 交谈是沟通的主要方式 交谈中护士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亲切、美好的,要注意语气,要善于总结哪一种语调易于让患者接受,易于让患者感到被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

2.2 具有易被接受的亲切感 在健康教育中,护士要以良好的仪态、仪表、言谈举止等,表现出较高的文化道德修养,给病人以可信、可亲的感觉,用娴熟的专业技术及处理护理问题的能力,取得病人的信任,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让病人有亲切感,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为实现病人的需求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其自愿接受并配合健康教育。

3 必须具有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1 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及人文理论的知识 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应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人文理论如心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实施健康教育。

3.2 加强健康教育基本技能的掌握 健康教育的基本技能是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只有熟练掌握并运用人际传播健康教育处方,行为干预,制定和使用标准健康教育计划等基本技能,遵循评估-诊断-计划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的教育程序,才能不断提高临床护理中健康教育的水平。

4 必须具有较强的系统评价能力

篇6

关键词:四大区域;健康城镇化;动力机制;比较研究

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2012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57%[1]。由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经济基础等的差异,我国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化表现出差异性,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对策引导。

一、城镇化态势的比较

(一)城镇化水平比较

2011年我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6075%、5874%、4548%、4299%。四大区域呈现“俱乐部”态势: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东部和东北地区组成 “发达俱乐部”;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组成的“欠发达俱乐部”,其内部差距为249个百分点,而东北城镇化率高于中部1326个百分点(图1)。

(二)城镇化速度比较

总体上看,四大区域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但1981年到2011年区域之间城镇化速度存在差异: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5、117、106和089。速度差异结果是,曾经一度领先全国的东北地区在2011年被东部地区超越。

(三)城镇化阶段比较

一个国家的城镇化大致呈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当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2]。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化率突破30%的时间分别为:1981年、1985年、1986年、2001年。按照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K=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划分,前城镇化阶段K小于05;初期阶段,05

东部地区拥有辽中南、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区域内城市之间的互动比较成熟。如,苏、浙两省所有城市都不约而同加强与上海的合作,2011年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徐州、常州、南通、温州、绍兴的GDP都在3000亿元以上,苏州的GDP超过10000亿元,苏、浙、沪城镇化率达到66%,高于东部地区52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的经济集中于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4个副省级城市,城市职能结构单一,资源型、重工业型比重大。城市群发育不平衡,辽中南已经发育成为成熟的城市群,而吉林中部和哈大齐尚处于城市群发育的中间阶段,即城市组群阶段[3]。中部地区虽然拥有“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太原经济区”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等城市群,但城镇体系断层、两极分化严重,中小城市数量多、规模小、密度低、距离远。西部地区大、中、小城市数量均较少,以“关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为代表的城市群分布比较分散,区内城市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

二、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比较

一般地,城镇化的原始动力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根本动力为工业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转换,储备动力为第三产业发展。微观机制上,城乡劳动投入的回报率差异是推进城镇化的内在利益驱动机制。在中国,行政力量不容忽视,建国初期的重化工业建设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第一波。 (一)东部地区城镇化动力机制

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崛起等内在动力是东部地区城镇化的主导动力。东部地区凭借区位优势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外向型经济初级阶段的“三来一补”贸易模式,促使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成长,最大限度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部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和农村工业化为城镇化进程注入活力,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人口迅速向小城镇聚集,农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消费结构提升,对耐用生活品和高级服务的需求增加催生第三产业的起飞。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累大量民间资本,如福建晋江、苏南、浙江温州地区小城镇发展迅速。这些内在动力首先促使本区域农村人口“就地转移”,随后吸引了来自中西部地区跨省流动人口。

(二)东北地区城镇化动力机制

建国后的工业化建设是东北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主导动力。传统的重工业发展模式需要大量的工人,因此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吸引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这个时期东北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受此影响主要形成了两类城市:一类是基于行政中心的综合型城市,如哈尔滨、长春和沈阳;另一类是资源型城市,如鞍山、本溪、大庆、阜新等等[4]。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体制转轨,加之资源趋于枯竭,东北老工业基地适应不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变化,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制约了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2004年中央政府启动“振兴东北”战略为城镇化注入活力,2005、2008和2011年城镇化水平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86、088和 108个百分点。

(三)中部地区城镇化动力机制

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引致的交通需求和干线汇集成为中部地区城镇化的主导动力机制。交通动脉在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5],京广铁路和京九铁路的建成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发展,如鹤壁、新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孝感、武汉、咸宁、岳阳、长沙、株洲、衡阳、郴州、韶关、广州、商丘、淮滨、潢川、毫州、阜阳、麻城、九江、南昌、赣州等。而长江水道、黄河沿线、陇海铁路也成为人口集聚带和城镇带。此外,城镇化基础较好,包括有色金属在内的矿产资源丰富;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中部地区城镇化存在诸多阻力。首先是偏低的经济总量,2011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0%,占东部的46%。其次是劳动力的外流,中部地区是我国流动人口主要输出地,2008年全国跨省流出人口中,安徽占157%,河南占135%,湖南占83%,湖北占78%,不计山西和江西,跨省流出人口占全国将近一半[6]。

(四)西部地区城镇化动力机制

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是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原始动力,奠定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基础,在1964-1980年期间,国家在三线地区共审批1100多个中大型建设项目,大批原先位于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期间诞生一批新兴城市如安顺、攀枝花、新余等,也加快了原有城市人口的聚集,如陕西汉中,宁夏石嘴山,四川西昌、德阳、绵阳,贵州六盘水,甘肃酒泉、金昌、陇西等。1980年后,国家对“三线建设”项目进行调整,一些三线企业陆续迁往邻近中小城市,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军工科技企业则移往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大城市,这些城市基本上决定了当前西部地区城镇体系。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城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城市群效应开始显现。

制度外力是西部城镇化的主导动力,而城镇化内在动力不足。西部城市拥有的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不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低,导致西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产业和经济结构不合理,西部地区是我国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地区,同时第二产业比重也过大,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空间不大。

三、健康城镇化对策比较

破除城镇化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农民在职业和身份上的转换,一个几亿农民被禁锢在农村的城镇化是不可能实现的,还存在大量“农民工”的城镇化不是真正的城镇化。总体而言,无论哪个区域城镇化都要遵循“人的城镇化”逻辑,坚决纠正“土地城镇化”等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思路。

(一)共同对策

首先,城镇化是价格机制引导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必然结果,政府不能替代市场,而只是构建法律和政策环境;其次,我国紧迫地需要一部《城镇化推进法》来保证城镇化有序进行,一方面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利益上的冲突;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城镇化的各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第三,要纠正地方政府基于“土地财政”的“摊大饼”式粗放增长模式,保护农民对土地的权益,保护生态环境。第四,要将城镇化坚实地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不能出现“产业空心化”。

(二)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城镇化要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主要动力,以“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建设智慧城市”为特色,以“建设太平洋西岸城市带”为战略支点,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努力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走集约式、外向型的城镇化道路,培育具有鲜明比较优势、空间相关性强的城市圈。

(三)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城镇化要以“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为支撑点,抓住“振兴东北”的机遇,重点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城市对农村人口的聚集和承载能力;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

(四)中部地区

相比东部和西部,中部地区土地承载能力还有较大空间。因此中部地区城镇化的重点是壮大现有的城市群,如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四个国家级的经济区域,重点完善城镇体系,培育更多高能量等级的城市,在每个城市群内培育出1个经济总量超过10000亿元的城市经济体。提高区域顶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具体讲就是要形成“多中心”的区域城镇体系,不仅仅是武汉一个超大城市,还要培育郑州、长沙、合肥等城市跨入高等级城市体系。同时,中部地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此外要健全面向“异地城镇化”人口的保障体系,科学引导外迁人口的回流,使之能够融入中部城镇化进程。

(五)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任务,要转变城镇化的发展方式,在城镇化过程中重视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注重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市场机制发现比较优势的功能,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农业、旅游业、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服务业,又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地区,要引导人口向城镇及东中部地区转移,变地区脱贫致富为人口异地安置致富,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空间均衡,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城市优先发展,不适合城市发展的地方要积极实现转换和调整。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王建军,吴志强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J]地理学报,2009,(2):177~188

[3] 王士君等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的格局、过程及城市流强度[J]地理科学,2011(3):287~294

[4] 陈玉梅,张奎燕东北地区城镇化的类型、特点及问题[J]城市问题,2009,(4):51~54

篇7

〔关键词〕自闭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2-0004-03

一、引言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发展疾病,由于其大脑神经组织受损,造成大多数患者出现社会交往、语言发展障碍,同时伴有一定的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等特征。目前自闭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是我国幼儿残疾发病率的第二大源头,仅次于弱智。据联合国统计,全球自闭症患者已达到了3500万人,而我国自闭症患者人数在700万以上。2012年深圳自闭症儿童“被退学”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无论是数据还是事实都表明:自闭症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

自闭症儿童并不像感官残疾和肢体残疾儿童那样有明显的身体障碍,从身体发育和外表上来看,和正常孩子大致一样[1]。加之自闭症儿童大多对人和事表现冷淡,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对他们的教育一直被社会所忽视。轻度自闭症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但普通学校教师缺少教育自闭症儿童的信心和能力,结果“随班就读”成了“随班坐读”[2],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于特殊学校。这不仅不利于自闭症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而且不利于开发其潜能,有碍自闭症儿童的健康发展。

2008年,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一切从“积极”出发,从积极的视角发现积极的途径,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思想,用积极的思想找出问题的积极因素,从而在积极的过程中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强化积极的效果,成就积极的幸福人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心理教育理念不再强调就问题解决问题,找病源下对药的传统病理式教育,而是强调寻找儿童身上的各种积极因素(包括外显和内在的),重在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为目标,创造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3,4,6,7]。积极心理教育以“积极”和“发展”理念为价值取向,为自闭症儿童的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当前自闭症儿童教育的不足和局限性

(一)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缺陷取向,阻碍自闭症儿童潜能开发

郭文斌、方俊明等人认为,我国近十年来针对自闭症儿童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学龄前儿童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围绕自闭症儿童存在的发育障碍进行诊断治疗和训练;教育方式主要是缺陷补偿的教育治疗法,针对自闭症儿童存在的行为障碍、语言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实施补救措施[8]。这种教育方式片面注重自闭症儿童的身心障碍,不注重开发他们的潜能;过分关注自闭症儿童的“缺陷”,忽视他们的“能力”,从而导致自闭症儿童积极性越来越低,自信心下降,严重阻碍了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我国自闭症融合教育发展不足,无法满足自闭症儿童教育需要

学校教育是自闭症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外全纳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本土化的融合教育取得了较大进步。“反标记”和“常态化”的教育思想使得部分轻度自闭症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9],和普通孩子一起接受教育。然而,伴随融合教育班教师的消极对待以及家长的积极反对,自闭症儿童的这一有效的教育方式受到极大阻扰。改善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困难,比起其他特殊儿童,他们更需要社会环境的包容和历练。在学龄阶段,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共同交往至关重要。但统计发现,我国大概只有18%的自闭症儿童能够接受融合教育,其他自闭症儿童的这一教育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人们正确对待他们,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自闭症儿童由于发展障碍,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特点。积极心理健康理念倡导的用“积极”的心态看待事物,有助于我们从积极心理出发,看待自闭症儿童的这些特征,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在认知方面,研究表明(Osterling﹠Dawson,1994),自闭症儿童缺乏必要的眼神交流;对周围人的注意明显不足,甚至更倾向于注意物体;但是有的自闭症儿童在空间知觉、机械记忆、计数、艺术和操作等方面表现出超凡的能力[1]。教师或家长立足于积极的理念,引导自闭症儿童加入与人的交流和嬉戏中来,强化他们的能力,帮助其建立生活和学习中的自信心,有利于他们追求幸福生活。

一般情况下,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冷漠,对新奇的事物缺乏应有的兴趣。但在遇到不顺心或是看到讨厌的东西时,又表现出不适宜的、异常、激烈的情感反应。实行积极心理健康理念教育下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要求人们在理解和宽容自闭症儿童的基础上,从自闭症儿童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出现情绪问题的原因和接受程度,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和相应的措施处理加以处理。

(二)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去标签化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倡导潜能开发,减负增效。即倡导人们消除先入为主的观念,任何人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需要积极开发其潜能,尽力降低其劣势,使其优势最大化。

提到自闭症儿童,人们会想到诸多不好的表现,如大哭大闹、攻击性强、智力低下、不理会别人等。自闭症儿童的标签化,使得家长和教师对他们能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1938年特南鲍姆(Tennenbaum)提出的标签理论表明,个体被贴上标签后社会将对其另眼相看,个体的自我形象将加强,逐步使自身标签行为合理化[10]。标签效应的危害性显而易见。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将从关注自闭症儿童的“障碍”转移到关注他们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缺陷补偿,而是更多关注他们潜能的开发,由此把自闭症儿童从“问题儿童”中分离出来,有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积极发展其社会性。自闭症儿童在音乐、画画、记忆力方面的才能,证明自闭症儿童不仅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而且在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的前提下,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发展。将贴在自闭症儿童身上的标签去掉,努力挖掘其潜能,是实施自闭症儿童有效教育和适合教育的前提。

四、基于积极心理教育理念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反思和建议

自闭症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自身的价值。我们不仅要运用积极心理健康理念实行自闭症儿童教育,还要根据自闭症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实施教育,其中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对其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转变观念,抛弃社会偏见和比较心理,以创造幸福和谐的人生为终极目标。

(一)积极接受自闭症儿童

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最好的教育干预时期是在三岁以前,此时干预能够使其症状大大缓解。自闭症儿童表面上不易被察觉,他们的安静常使父母忽视问题的存在,即使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察觉,但是常无法相信自己生了有障碍的孩子,耽误了自闭症儿童的早期治疗。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为明显,这一阶段的耽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终身无法弥补的。家长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首先应积极接受孩子的情况,耽误时间就等于延误孩子的生命质量。另外,父母对孩子的积极接受,能够影响教师及身边人群对自闭症儿童的接受度。自闭症儿童只有在被接受、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够正常地学习和交往。

对自闭症儿童的接受,是人们心态放平衡的积极表现,周围人群的漠视、偏见减少,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积极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

(二)积极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自身发展优势,最大限度挖掘其潜能

据广州市最大的自闭症儿童就读学校——公立越秀启智学校的校长陈凯鸣介绍,学校就读的自闭症儿童中,有些六七岁大的孩子能把广州自来水管的走向摸得一清二楚;有的对美国白宫研究非常透彻,知道总统住哪间房子,警察和保镖的住处在哪里……自闭症儿童虽然存在兴趣狭窄的不足,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范围小,造就了他们对事物的高度关注,拥有比常人更好的记忆力。天才的一个必要共性就是高度的专注力,“牛顿煮怀表”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

自闭症儿童确实存在社会交往困难、刻板行为等缺陷,但这并不妨碍其发展某一特长的可能性。台湾大型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中的自闭症患者庄天岳,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父母教他穿衣服可能要花好几天甚至是用月、年来计算的时间,但只要是他听过的音乐,他就能完整地将其弹出来。在钢琴演奏舞台上,他就是钢琴家,没有人能够看出他是个自闭症患者。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智力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等。现阶段我国教育评价中过分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有失偏颇,且不利于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整体智力水平,误导其片面发展。这样的评价体系对自闭症儿童更是不公平。一般来讲,自闭症儿童比正常儿童智力偏低,但有的自闭症儿童在空间知觉、机械记忆、计数、艺术和操作等方面具有超凡的能力。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看待自闭症儿童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学会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深度挖掘自闭症儿童的个人潜能,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且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

自闭症儿童有时在公共场所表现出极不适宜的行为,如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就去摸;看到讨厌的东西就要摔了等,更糟糕的是自闭症儿童有时伴有打人、咬人等攻击,使得大众对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敬而远之”的态度。这种外在的表现,导致社会公众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带有明显偏见,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缺少家教的表现。部分父母在这种言论的压力下,选择尽量少带孩子外出,使其远离人群。这样教养的方式不仅剥夺了自闭症儿童的自由,还将加重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恐惧症状。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的关系,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参与实来现教育目的。因此,在自闭症儿童教育过程中,提供一个安全、自由且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很重要。一方面,家长应尽可能地为自闭症儿童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应正确看待自闭症儿童,给予他们适当的关注,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社会环境;最后,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自闭症儿童的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权利,为其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自闭症儿童是儿童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社会的公平对待。

(四)构建自闭症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积极发展自闭症融合教育

在国际上,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融合教育已成为主流。相关研究表明,融合教育对自闭症儿童具有积极的影响。自1988年公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首次正式提出随班就读(融合教育)这一概念以来,融合教育在我国取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学校、教师和其他正常儿童家长的不支持,我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呼吁我们普通学校、教师及家长,能够正确地对待自闭症儿童,关注自闭症儿童的能力而不是缺陷,积极实施融合教育,使自闭症儿童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

目前我国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对象十分狭窄,这与世界“全纳教育”理念是不符的。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发展急需构建自闭症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为自闭症融合教育提供保障措施。这方面我国的经验还较少,但是不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澳大利亚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其模式是针对整个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但其中的“自闭症融合支持计划(ISP)”是为自闭症儿童更好地进入普通学校而设立的。该计划要求普通学校中具有自闭症专业知识的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校长和其他教师与负责人一起为建设融合校园努力。另外,澳大利亚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中建立了一项在线教学支持计划——“以能力为基础的学习和教育支持计划(ABLES)”[11],这项计划的鲜明特色就在于把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中心,确保评估过程基于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缺陷”。这样的教育理念对自闭症儿童潜能和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体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观,值得我国自闭症融合教育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6-306.

[2] 高健.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小学现状的探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5,137(2):33-34.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有成人生[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8.

[4]孟万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奏响幸福主旋律——先让学校幸福起来[J].中国特殊教育,2011(9):5-7.

[5]孟万金.支持特殊教育 共创幸福美好未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 开创特教新局面[J].中国特殊教育,2013(1):3-6.

[6]王新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92-96.

[7]孟万金.和谐社会呼吁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创新[J].中国特殊教育,2008(4):7-10.

[8]郭文斌,方俊明,陈秋珠. 基于关键词共词分析的我国自闭症热点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2012(1):128-132.

[9]吴重光. 当今特殊儿童教育思潮概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6(6):14-16.

[10]冯维,王飞飞.国外学习障碍儿童的非标签化教育取向[J].中国特殊教育,2005(6):46-50.

[11]刘鲲,杨广学.澳大利亚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维多利亚的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2012(9):13-17.

[12]魏轶兵,卢珺等.改善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状况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7):37-41.

[13]连福鑫,贺慧中.美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1(4):30-36.

[14]雷秀雅,杨振,刘愫.父母教养效能感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0(4):33-36.

[15]甄俊,袁爱玲.幼儿自闭症的教育治疗[J].研究与探索,2003(11).

篇8

[关键词]应急教育;中小学;体育与健康

应急教育是一种指导个体在紧急情况发生后如何自救、互救以提高个体生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必须渗透的内容。在应急教育未成为学校的常设课程之前,体育教师因其工作的性质和职责决定了其肩负着实施应急教育的重要使命,体育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积极实施应急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地认识生命、体验生命,进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一、应急教育的内容

应急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小到走路防滑,大到野外生存,而对学生这一群体而言,应急教育主要应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应急求助渠道

一般情况下,掌握了解政府设立的常用应急电话及其功能,是学校应急教育最基本的内容,但相当部分学生对于110、119、120三种紧急求助电话的功能不能明确区分,很多学生只知道110,不管是煤气泄漏还是急救事故,只会想到这个求助渠道。科学求助方法的缺失,无疑会使学生在突发事件到来时惊慌失措,而不当的求救则会贻误救助时机。因此,了解紧急求助电话的功能十分必要。

拨打以上求助电话应注意:

1.讲清事况(地点、状况)

2.告之行车路线

3.约定等车地点

4.待工作人员明确终止电话后再放下电话

(二)火灾应急措施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校园火灾频频发生,它严重威胁学生的生命安全,因此对学生特别是住校生进行火灾应急教育尤为必要。火灾发生后的应急措施有:

1.一旦教学楼着火,师生切忌慌张、乱跑,要冷静地探明着火的方位,确定风向,朝逆风方向快速离开火灾区域。

2.如楼道被烟火封死,应立即关闭房门和室内通风孔,防止进烟。随后用湿毛巾堵住口鼻,防止吸入毒气,并将身上的衣服浇湿,以免引火烧身。

3.如果楼道中只有烟,没有火,可在头上套一个较大的透明塑料袋,防止烟气刺激眼睛和呼吸道,并采用弯腰的低姿势,逃离烟火区。

4.如果楼层不高,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保护下,用绳子从窗口降落到安全地带,千万不要从窗口往下跳。

5.发生火灾时,不能乘电梯,应沿防火安全通道朝底楼跑:如果中途防火楼梯被堵死,应该向楼顶跑。同时可以将楼梯间的窗口玻璃打破呼喊,让救援人员知道你的确切位置,以便营救。

(三)集会应急措施集会是学校经常举行的一种集体活动,学生参加集会前应进行安全教育,应严格服从统一安排,做到进出有序。集会时发生紧急情况,伤亡主要来自相互推搡、践踏。因此,在集会秩序难以维持或局面失控的情况下,作为学生个体的应急措施是:双手握成拳头,双臂护住自己的胸腔,适当降低身体重心,千万不能被挤倒,尽量离开人员稠密区域。

二、应急教育的实施

作为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应急教育,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开展下去。由于应急教育还未成为学校的常设课程,如何实施就成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根据目前的学校教育现状,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一套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订既体现了安全工作的完整性,又可以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稳定性,从而提高自救能力。应急预案最核心的内容是明确责任人员和具体的应对方法,还可以绘出相关图示。

(二)平时教育与专门教育相结合体育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应系统地安排应急教育的内容,如每月一次,在体育课堂教学时确定一个主题,这样通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就能掌握必要的应急知识和技能。此外,在室忍逵课教学时对学生进行专门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对应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也是安全教育中一种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积极预防措施。

(三)配合班主任组织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一种进行应急教育的有效形式,每年国内外都会发生一些意外事件,体育教师可在平时教学中及时渗透、及时通报,更可以以此作为主题班会的内容,配合班主任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及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

三、实施应急教育的要求

(一)体育教师应具备科学应急知识

(二)应急知识的传授与应急技能的培养要有机结合

(三)应急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应急心理的训练

篇9

关键词:有机结合;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87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把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贯穿到学校教育当中,发挥最大效用,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

一、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二者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素质教育的层面来看,它们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隶属关系,而是一种“交集”的关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应该是双向互动的结合,双向互动结合才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最终的“归宿”。

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结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重点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只注意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甚至是难以接受。

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关注个人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社会生活环境,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再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行为,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转变师生的观念认识

德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不要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少点说教和灌输,多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一些方法到德育工作中去,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比如,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为学生创建心理健康档案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德育教师要适时地进行“一对一”地沟通交流。

(三)二者结合有利于改进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接触到有关心理的知识,会感到新鲜有趣,特别是通过师生或学生之间的谈心,心理咨询与心理反馈等活动,贴近学生心灵。教师与学生多进行适时的思想沟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学做心理健康操,多举行一些分角色的模拟活动,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心理宣泄。这样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从多方面弥补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要促进学生成才,首要的因素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学校教育除了发挥主导作用之外,还要密切与家庭联系、社会配合,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一)学校环境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在中职学校中不只存在于学习中,还包含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而教师就成为中职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载体,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因此,学校就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深化二者的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学生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对学生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和有效的心理辅导等。

2.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室以及报刊专栏,发挥学生会、班级团干部优势开展活动等,通过社团、广播、讲座、阅读、图片展览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对人一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电话互访、家访、家长座谈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创造了和谐的施教氛围,加强师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掌握学生校内外的表现和思想动态,以此做到双向沟通与配合,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为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三)社会资源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本身就是一部的“活”教材,无时不刻地起着教育的作用,周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各种社会机构都是对学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环境保护、希望工程、抗震救灾、杜绝、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的教育内容,使社会环境成为教育的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为德育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中职学校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实现了共同“育人”的目标,为世纪所需人才奠定了生存适应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位俊芹.在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聋生;健全生;相关因素

聋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就聋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了一些研究,许多研究结果显示聋生SCL-90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同年龄组健全学生常模。聋生心理健康受社会因素和自身心理素质影响,本研究根据心理应激理论,从生活事件、个性特征、社会支持和应对方面综合分析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以期为聋人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长沙职业技术学院聋生103人,其中男生56人,女生47人;选取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健全学生180人为对照组。其中男生45人,女生135人。两组均排除严重的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1~5级评分,因子分≥3为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用青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定生活事件应激强度。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评定精神质(P)、神经质(N)、内外倾性(E)和掩饰性(L)。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SSRS)评定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问卷调查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量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订。第4题中的“同事”改为“同学”,第10题中的“夫妻”改为“恋人”,同时删去“儿女”项,第6、7题中的“配偶”改为“恋人”。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定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

1.2.2 调查方法 以班为单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解释指导语,被调查者认真填写,当场收回。

1.2.3 资料分析 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由SPSS 12.0软件包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青年学生SCL-90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 聋生SCL-90评定结果。各因子总分。总均分、焦虑、躯体化、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均高于健全学生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其中躯体化、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差异极其显著(P<0.001),以SCL-90各因子分≥3为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则聋生组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为42%(43/103),同龄青年组为33%(59/180),但两组比较,差异并不显著(X2=2.287,P>0.05)。

2.2 两组青年生活事件(ASLEC)评定结果比较 除其它因子外,聋生生活事件总分、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两组EPQ评定结果比较聋生组在精神质、神经质、掩饰分量表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见表3。

2.4 两组社会支持评定结果比较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分量表分聋生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4)。聋生在遇到烦恼时,只有17.4%的人主动寻求帮助,55.5%的人很少或偶尔寻求帮助,28.1%的人从不寻求帮助。聋生在遇到烦恼时,主动倾诉人数只有33%,从不向任何人倾诉占11.6%,对于团体组织活动,积极主动参加的人只有16.5%,从不参加的人占9.7%。

2.5 两组应对方式评定结果比较应对方式问卷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评分聋生组都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5)。

2.6 聋生SCL-90总分影响因素分析 以聋生人际关系因子(O1)、学习压力因子(O2)、受惩罚因子(O3)、丧失因子(O4)、健康适应因子(O5)、其他因子(O6)、生活事件量表总分(O7)、积极应对(O8)、消极应对(O9)、社会支持量表总分(O10)、客观支持评分(O11)、主观支持评分(O12)、对支持利用度(O13)、EPQ量表精神质评分(O14)、神经质评分(O15)、内外向评分(O16)为自变量,以聋生SCL-90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a=0.05水平上共选出5个因素:按其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依次为O7(0.390)、O9(O 314)、O15(0.232)、O16(0.166)、O14(0.165),均呈正相关,表明生活事件量表总分高,消极应对评分高。神经质、内外倾向、精神质评分高,则SCL-90总分高。

3 讨论

两组青年学生SCL-90评定结果显示:聋生各因子总分、总均分、焦虑、躯体化、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分均高于健全学生组,差异有显著意义。造成聋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可能有:①聋生由于本身存在听力障碍,言语发展受阻,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有限,所以当面对激烈的学业竞争或遇到挫折时倾向于压抑内心感受,缺乏向外界寻求支持的有效手段,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躯体化、焦虑、抑郁等症状。另外,由于聋生不能通过有声语言接受外界信息,容易曲解视觉信息,导致认知偏差,容易对其他人产生敌对和偏执心理。②听力残疾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中大多数人从小就受到社会不同程度的歧视,所以使他们养成了自我封闭的性格。③大多数聋生自卑心理严重,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更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④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及不善于利用社会支持。提示青年聋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有必要在聋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积极预防和干预聋生心理障碍。

两组青年生活事件(ASLEC)评定结果显示:除其它因子外,聋生生活事件总分、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均显著高于健全学生。这说明聋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负性生活事件多于健全学生,这严重影响了聋生心理健康水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生活事件是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聋生人格不成熟,容易受生活事件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缓解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而不良社会关系则损害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EPQ调查结果显示聋生精神质、掩饰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健全学生,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倾向性为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具有神经质倾向的聋生更容易产生人际敏感、忧郁、焦虑、自卑感,导致严重心理障碍。具有精神质倾向的学生固执、倔强、喜欢寻衅,对人报有敌意,与他人不能友好相处,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因此,聋人高校应注重聋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篇11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体系;建设困境;建设途径

作者:王东洋(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自闭症对于儿童成长来说有很大的阻碍性。在对自闭症进行教育和康复体系创建的过程中就应该重点关注儿童的早期教育,并从当前的教育状况出发,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康复条件。从本质出发,在进行教育和康复体系创建的过程中便应该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和康复体系在治疗自闭症儿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文便重点阐释了我国自闭症儿童在进行教育和康复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重点分析了建设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体系的重要途径。

1当前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体系建设的困境

(1)早期发现、诊断与康复不及时

自闭症儿童的病因不够明确,不能更好地进行治愈。在此情况下,只能够通过在早期进行干预,以此来改变其核心缺陷。经过我们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得知,将近三分之一的自闭症儿童会产生一定的好转。但是,我国的家长在实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正确地认识到自闭症的教育和康复问题。忽视了孩子在早期的异常反应。这样,就会导致孩子错过了康复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在还未形成完善的康复体系下,有一些家长即使发现了儿童出现了异常问题。但是往往会受到经济等条件因素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治疗[1]。

(2)康复人员专业水平低

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缺陷存在一定的不同,便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我国的自闭症康复服务体系中,往往缺少相应的工作人员。在对儿童进行康复教育的过程中也仅仅依靠特殊教育教师的努力。同时,我国在内部并未创建完善的自闭症康复培训机制和体系。很多自闭症机构往往是以民办为主。这样,就会出现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低等问题。工作人员在缺乏专业的培训之后,就会难以掌握康复的具体方法[2]。

(3)康复服务与保障体系匮乏

当前,儿童自闭症的出现率在逐渐提升。但是,其却缺少一定的服务与康复保障机制。比如,实际的康复机构数量比较少,并展现出比较低的质量。儿童自闭症的康复问题往往需要家长承担。很多家庭会因为儿童自闭症的影响,降低了生活水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闭症儿童在缺乏完善的康复服务和保障体系的情况下,就会严重影响家庭的平稳发展,也会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应该重点从法律建设和社会福利等层面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康复条件和保障。

2建设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体系的途径

(1)加强自闭症相关知识的普及

在儿童早期,家长就应该认识到自闭症康复与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在此情况下,便应该重点向大众普及自闭症相关知识。比如,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介进行重点宣传。随之,也可以为人们提供自闭症知识讲座。邀请专家进行宣讲。还可以积极创办自闭症号召活动,通过网络和志愿者等平台积极组建宣传活动。在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内部还可以加强特殊教育的宣传力度,让自闭症儿童能够得到更早的发现[3]。

(2)构建多元化自闭症儿童安置方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自闭症儿童安置方式还比较落后。在此情况下,便要创设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中心,并创建招收自闭症儿童的幼儿园等实验基地。随之,组织机构还应该创建行业发展标准,以此标准和规范为基础和前提。以此保证自闭症机构能够朝着规范化和良性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应该实现自闭症机构的资源贡献,为自闭症儿童提供良好和合理的服务体系。另外,还需进行教育理念的深化,政府等部门应该给予充足的经费,并为全员参与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同时,还应该创建自闭症儿童就读班级,对教育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和升级,以此提升自闭症康复和教育的效率。

(3)提高从业人员水平

篇12

论文关键词:健康教育,急性心肌梗塞,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又叫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其病情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是以医院病房为基地,以患者及家属为教育对象,使患者不至于在患病时不知所措,使患者增进健康知识,改变他们不良生活习惯,配合治疗护理,尽快恢复健康。下面谈谈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实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本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9例,年龄40-85岁。住院天数为2-4周。

1.2方法

5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均给予吸氧指导,疼痛指导,活动指导,饮食指导,院外指导,心理护理及综合治疗。

2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实验

2.1氧疗指导

即入院后给患者及家属讲解氧疗的重要性,以取得密切的配合。无并发症者维持48-72h护理毕业论文,由鼻导管持续给氧,一般用20-40%浓度,3-5L/min为宜;病情严重者可达4-6L/min,必要时面罩给氧5-10L/min。疼痛缓解,休克、心衰纠正后逐步减少吸氧流量,一般1-2L/min,或间断给氧,维持5-7d。

2.2疼痛护理

疼痛发生时患者不宜紧张,不宜用力屏气,护士应遵循医嘱迅速给予镇痛药物,并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专人守护,以预防因疼痛而导致休克及心律失常的发生。

2.3活动指导

第一周:1-2天绝对卧床休息,肢体只有被动运动,生活全部由护理人员照顾,第3天嘱咐患者床上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如主动翻身和肢体运动,可坐起自己漱口和进食。第4天鼓励患者在床边活动,如坐、站等。第5天患者可在护理人员的陪护下室内慢步走动,2次/d,每次10min。第6天患者可自己上室内厕所毕业论文格式。第7天告诉患者活动要适度。第二周:按护理计划可在走廊内来回散步,但要向患者说明活动后的注意事项:如心率不超过110次/min,无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无心律失常等。以后活动循序渐进。

2.4饮食指导

发病后4-6h应禁食,以后两天内宜进流质饮食,2天后改为软食,少量多餐,以高能量、高维生素、低脂肪、低钠、少产气的食物为宜,避免刺激性食物及过饱饮食 [1]。嘱咐病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让其解除思想上的顾虑,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

2.5院外指导

指导院外康复,保证康复的持续性,心梗患者出院后猝死时有发生,提示病情稳定出院时,仍存在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失平衡[3],应指导病者坚持系统服药,禁止擅自停药,定期门诊随访,外出要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丹,并要带上急救卡,卡上写明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药物、家庭住址。并指导患者活动量由小变大,不能过度劳累,3-4个月后可逐渐恢复工作,半年后方可过性生活。

2.6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突然,易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的心理。此时护士要有稳定的情绪,较高的心理素质,对患者突如其来的反应,不应手足无措,主动安定患者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言耐心安慰病人,解除恐惧心理护理毕业论文,各种急救措施准确及时,动作轻柔,稳、准、快。以使病人放心,积极配合治疗,让患者放下包袱,安心养病,树立必胜信心,以利于治疗。

3结果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活动,5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好转30例(52%),治愈26例(44%),死亡2例(3.4%)总有效56例(96.6%)。

4讨论

AM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其发病突然,病情重,由于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中青年AMI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4]。因此,护士对于AMI患者住院后,更应把本病的基本知识,各种相关疾病和不良习惯对本病的影响,用药知识,预后,遵从医嘱的重要性等告知患者及家属。并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满足了患者的知情权,提高遵从医嘱行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中能很好地与医护人员配合,改善了护患关系。而且也能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存杰,扬招荣,滕玉英,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中外健康文摘,1672-5085(2009)06-0151-02

[2]纪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监护期康复护理,实用全科医学,2007,4:72

[3]李素巧,李静,孙惠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康复护理,中国康复,2006.4.22.23

[4]张剑江,余晶波,沈南芳,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6):398-400

篇13

关键词: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高中生 心理健康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163-03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心理状况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环境的变化,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研究者及时去了解更新最新的研究结果。为当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为此,本文试图以江西省2331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测试资料,对全省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与比较,并做了相应的分析,以为当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指导。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人群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江西省行政区划的11个地区分别取样,每所中学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级,共计3000名学生接受本次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2331份,其中男生1142人,占总人数49%;女生1189人,占总人数51%。高一年级共785人,占总人数33.7%;高二年级908人,占总人数39.7%;高三年级638,占总人数27.4%,见表1。

1.2 测查工具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成为适应于我国中学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1.3 实施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使用统一指导语集体施测,采用匿名的方式,问卷当场回收。

1.4 统计处理

使用计算机软件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录入和整理,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MHT性别、年级各因子得分

2.1.1 高中各年级男女学生MHT各因子得分

2.1.2 高中各年级MHT各因子得分

2.2 MHT各因子性别、年级方差分析

表4年级、性别方差分析表(见文后)

从表4可以看出,男女生在孤独倾向(P=0.28>0.05)、身体症状因子(P=0.098>0.05)和冲动倾向(P=0.098>0.05)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焦虑(P=0.008

不同年级除了在学习焦虑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40.05);孤独倾向(P=0.07>0.05);自责倾向(P=0.127>0.05);过敏倾向(P=0.124>0.05):身体症状(P=0.37>0.05);恐怖倾向(P=0.83>0.05):冲动倾向(P=0.62>0.05))上均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多重配对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因子上高一与高二(P=0.001

除了在冲动倾向上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外(P=0.0020.05);对人焦虑(P=0.41>0.05);孤独倾向(P=0.76>0.05):自责倾向(P=0.08>0.05):过敏倾向(P=0.299>0.05);身体症状(P=0.069>0.05);恐怖倾向(P=0.4>0.05))上性别与年级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2.3 结果分析

方差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焦虑在中学生仍是主要问题之一,且这一问题在高二年级的严重程度要甚于其它两个年级。女生的学习焦虑严重程度高于男生。在这也就是说,在当前中学生的管理中,学校管理者在要尤其关注高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焦虑有效的得到疏导。而对于女生则要比男生更细心与仔细。笔者认为高二学习焦虑问题突出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1)高二正处于文理科分班的时期,环境的变化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心境的不稳定,从而影响到学习。

(2)此调查的时间正值是高二学年末,江西省内很多中学为了为高三争取更多的复习时间,在高二期间就开始学习高三的课程。也就是说,高二是整个高中学习任务最重的时期。

(3)高二是男生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时期,身体的巨大变化必须会影响到心理状态。

此外,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及恐怖倾向的程度均比男生严重。这与许多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如俞静等对福州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在性别比较上,女生在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几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这可能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中国传统文化里“男尊女卑”的思想虽然已然被解因,但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却依然受文化传承的角色期望的影响。其次,男女生生理上的差异也会对心理上产生影响。此外,由于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大部分女生的学业成绩都有所下降,再加上高中学业的繁重及家长的期盼,因而易产生一些焦虑不安的,甚至冲动的不良情绪。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江西省高中生中高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焦虑程度高于高一与高三年级,其次为高一,最低的为高三:

(2)江西省高中生女生较之男生问题程度更高,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及恐怖倾向的程度均比男生严重。

3.2 建议

(1)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不仅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发展、品德的形成,而且影响其学习成绩及其智力的开发。因此,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教职员工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聘请有关专家介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学生的经验,提高教职员工科学育人水平;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矫治。同时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调查中发现,学习焦虑是目前困扰各类高中生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这表明当前高中生主要的心理负担还是自己的学业问题。要消除学习困扰,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自信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肯定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其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

篇14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心理素质不够高,自我定位不准确。大学生因为极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不能形成稳定的思想,而经常会因为一些很小的挫折而感到苦恼与困惑,进而导致情绪变得极其低落,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进行正常的学习。新时期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评价不是过高就是过低,自我评价过高的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抱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而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在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大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就会严重阻碍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会导致出现各种心理困扰。

(2)内心敏感,人际关系差。面对新的环境,初入校园的大学生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情况。大学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自之间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以及生活习惯,因此在交往上就存在了很多困难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可能因为交往技巧与个性上的问题,不敢主动与教师或同学交往或交流,有的学生甚至还会产生猜疑、紧张、落魄,甚至是自卑的情绪。另外,大学阶段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健康心理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够在大学期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成功地过渡到社会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很多学生都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甚至会有些学生惧怕与人交往,将自己与外界进行长时间地封闭,导致性格过于孤僻,容易产生猜疑等心理问题。

(3)环境变化应对能力差。新时代环境下,很多大学在未进入大学校园之前都是处于家长的庇护之下,刚刚进入校园,不能在短时间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圈子,因此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除此之外,大学生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处理缺乏经验,往往因为不能成功应对出现的问题而产生强烈的内心压力,导致自身往往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长时间的积压下,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想要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就必须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指导机构。应当紧密结合教育与指导、课内与课外、咨询与自助法,建立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指导机构体系。随之,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是开展一些不同层次的心理咨询服务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进行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观察大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并且要随时随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而帮助学生及时地消除那些不良的心理问题,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

(2)对校园文化加强建设。想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多开展一些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而使校园文化发挥出其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学校一方面要从硬件设施上着手建设,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在校园文化制度方面加强建设,同时适当开展一些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校园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还可以在其参与活动的同时培养其健康发展与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

(3)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大学校园不同于外界社会,因此大学生需要积极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为自己提供更多了解社会的机会。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得到实践工作能力与专业技能上的培养与提升,同时还会使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培养。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大学生增强信心,不断地克服自身的困难,帮助其对自我进行重新塑造以及准确定位,进而为其未来奠定起顺利成长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时期环境下的大学生在其心理发展上表现出了极强的时代感,然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又存在很多心理上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与教师能够时刻关注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能够在参与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为走向社会做出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刘 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