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范文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学前教育课程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Abstract: Based on the case of Sihuan playgroup,this paper insist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for non-formal preschool education should be oriented to a happy and healthy life of children from the view of human science. Th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centered on children,and closed to contact with children's life. I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tegration curriculum and children's activities, culture and children's lives.

关键词: 人学;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四环游戏小组

Key words: human science;non-formal preschool education;curriculum construction;Sihuan playgroup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184-02

0引言

非正规学前教育作为现代学前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潮流。非正规学前与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非制度化,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学前教育形式,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课程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但是其课程建设不能脱离人学的思想。从人学思想出发我们认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课程建设应以儿童的快乐健康成长为目的,以儿童为中心,建构贴近儿童实际、贴近儿童生活的课程体系。

1“人学”视野下的教育

一般认为,人学是“系统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1];是从整体上研究人之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2]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人一人系统,而不是一个人一物系统,但这些真实的陈述却有着虚假性,因为现实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无人的教育”。随着哲学观的当代转向,哲学视野下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存在论和生存论出发,教育的工具主义和功能主义思维模式受到审视和批判;教育哲学开始关注个体和存在方式,重新开启被蒙蔽的生活世界。“发现教育中的人”、“呼唤教育中的人”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呼告。这里的关键在于在教育中没有树立人学的世界观,才使人活动于同时却又隐没于教育中。教育人学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以人学世界观为基点,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刻而生动的描绘,使真实的人、大写的人凸显于教育中,并使这种教育人学世界观深人教育者的内心,成为他们的内隐的教育观念。真正的教育是培养作为“人”的人,而不是造就工具。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教育就是使人领悟到生命的内涵。他说: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物质的和精神的),以实现人的价值的生命活动。从人性的角度研究教育,认为教育的“最广义的问题”,就是“怎么能有效地改变人性。”在“人学”的视野下,教育是属于人之为人的活动。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育人,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这种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决定了人的问题是教育的中心问题。[3]

2教育人学的基本内涵

教育人学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面―――教育:人是目的;教育:人之生成;教育:人对人的活动。[4]“人是目的”是教育人学的根本法则。它意味着,一旦人从本体性的目的地位滑落,或者,一旦脱离人之目的地位来把握人,那么,人必将沦为工具性或手段性的存在。所以,“人是目的”既是教育的灵根所在,又是教育的命脉所系。同理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儿童是目的”则是学前教育的灵根所在,是学前教育的命脉所系。教育人学主张:教育乃人之生成。这是教育的真正主题,也是“人是目的”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就是保教结合,促进儿童健康快乐的生长,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人学主张:教育是人对人的活动。这既是“人是目的”这一根本法则的方法论要求,同时也是“人之生成”这一教育主题的自然延伸。而也只有落实到方法论、过程论的层面,“人之生成”的教育主题才能得到真正实现和提升,“人是目的”也才能得到实质性地维护和捍卫。

3人学视野下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

以人为本是人学的核心理念,教育是培养作为“人”的人,教育是人之生成,教育是人与人的活动。在此观念指导下,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课程建设应以儿童的快乐健康成长为目的,以儿童为中心,建构贴近儿童实际、贴近儿童生活的课程体系。因而,在人学视野中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要实现课程与文化的整合、课程与活动的整合。儿童生活世界是课程选择的基本范筹,贴近儿童生活和实际的文化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儿童活动又体现课程的实施和行动方式,三位一体,相互依存,共同作为人本化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共同作为人学视野中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为此我们在建设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中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3.1 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与儿童活动的整合――关注儿童的发展特点与需要非正规学前教育面对的教育群体是多为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这一弱势群体,采取的是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课程模式。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学前教育课程不能按照“普遍适合性”原则而来,从教育人学出发,我们的课程要适合幼儿的成长环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

教育要为教育对象服务,适宜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比如北京有很多家正规的幼儿园,但是这些幼儿园都主要是为城市儿童服务的,而四环游戏小组面对的教育群体是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这一弱势群体。四环游戏小组面向的儿童跟北京正规幼儿园的儿童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这些儿童具有流动性强、年龄差距大、安全意识相对较差、身体活动能力比较强,语言能力的发展相对缓慢、卫生和行为习惯不良等诸多特点。四环游戏小组作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一种积极尝试,从以儿童为本的人学思想出发,在课程内容上根据市场儿童成长环境和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在注重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侧重以下六个方面:①帮助幼儿建立常规,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的课程内容。②促进幼儿的优势能力发展,并带动其他能力共同发展的体育活动和游戏。③针对性的语言活动,给幼儿更多的说话练习的机会,另外对几个语言能力严重滞后的幼儿建立个案,重点教育。④在交往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尊重、友爱、互助,学习正确的交往技能。⑤艺术活动课程,通过音乐、美术、手工活动陶冶幼儿的性情。⑥安全教育课程,让幼儿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分辨哪些行为危险,哪些行为安全,不进行危险活动。同时四环游戏小组的课程还根据幼儿和家长从农村来的特点,融入了民间民俗的内容,引起家长和孩子的兴趣,并且不断发掘家长和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不断变化灵活多样的课程以适应不同孩子需要。

3.2 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与文化的整合――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毫无疑义的是,课程是传载、继承和延续文化的重要方式。实际上,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是双向的、动态的、发展的,因为文化的实质是人化。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课程像正规的幼儿园一样,应当包括幼儿所有领域的发展:身体的、情感的、社会的以及认知的,它是以综合的方式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所不同的是,非正规教育课程的来源更具有生活化、民俗化的特点,这是从流动儿童和他们父母的文化背景出发,他们远离农村来到城市,但却处于城市边缘状态。照搬一套正规城市幼儿园的课程是不适合他们的。必须结合他们的特点(包括文化背景、兴趣爱好、表达方式、相互作用方式、兴趣差异、能力差异等)来创设符合他们的一套课程。游戏小组正是利用自身的非正规、民间组织的天然优势,从流动儿童的父母、社区的退休教师和热心人士、民间的手工艺者身上充分挖掘一些传统的可以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这种方式从以往的实践经验看受到了幼儿和家长们的欢迎。这不仅丰富了非正规幼儿教育的课程,同时也是对非正规幼儿教育的一种探索和构建。此外,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民俗和民风,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也成为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来源。

3.3 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的整合――关注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确立以儿童为课程的主体,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作为课程内容的范围,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的整合方面,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当代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大多是以社区教育的形式发展着的,可以认为,社区教育在学前教育领域有着更突出的表现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而非正规的学前教育尤其适合在社区开展,因为非正规学前教育通常走的是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道路,社区里就存在着丰富的资源可供利用。因此我们应在社区内综合协调现有资源并发掘和利用一切可用于教育的资源,树立“发展幼儿教育的资源就存在于社会、社区”的观念,将潜在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自然与人文资源有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另外,非正规学前教育还是吸纳下岗教师及社区人员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5]非正规学前教育课程要依托社区资源,根据教育对象、教育情境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模式。四环的课程必然是缘于市场中的孩子这一教育对象的真实需求和特点而设定的,必须仔细的考察教育对象的生存状态、成长环境、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挖掘社区中适宜的课程资源,才能适合并满足其需要。较强的针对性或称之为个性化应是非正规课程的最突出特点。比如在四环游戏小组的实践中,我们积极与社区进行协调与沟通,充分利用四环社区已有的物质资源为四环的儿童服务。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物”资源,那就是市场本身。总之,游戏小组充分利用了身在市场、身在四环社区这个天然的优势。

注释:

①四环游戏小组成立于2004年4月7日,是根据实际需要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张燕教授及其研究生发起的,组织社区人士和家长,运用志愿者的力量,整合教育资源,定期为四环社区内未进入正规托幼机构的0-6岁农民工子女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组织。

参考文献:

[1]韩庆祥,邹诗鹏.人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2.

[2]陈志尚.再论人学的对象和方法[J].社会科学辑刊,2001,(2):7-10.

[3]谭红.“人学”视野下学校体育课程发展断想[J].体育学刊,2007,(7):61.

篇2

关键词:茶叶视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已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高校,必须将高质量的幼儿教师人才培养作为首要目标。2012年教育部明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等成为了现阶段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但当前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并未严格按照《专业标准》的指导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导致存在专业课程内容重叠、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艺术类课程不完善等等问题。开设茶文化公共课,以及茶艺表演必修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传统贡献力量。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课程内容重叠

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重叠问题,针对学者已经做过详细调查研究,2014年俞裕芝等人对新进幼儿教师工作适应性调查中显示: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内容较为混乱,整体呈现出弱分类和弱框架现象。弱分类是指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重合度高,弱框架是指老师决定授课内容,这一现象使得课程内容和课程本应传递的知识存在很大的差异。[1]学者们的研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从学前教育专业书中也可以看出课程知识之间存在重叠的现象,《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以及《幼儿园游戏》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如果不重视各专业知识的整合,高度关联的知识内容将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势必会影响新教师,在授课中很难将自己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于刚入职的幼儿教师而言,这样现象容易影响其对工作的适应性以及能力的发展,只能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1.2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都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设置,本科、专科院校基本上会开设思政类、计算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军事理论与训练等公共课程,明显缺少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而教育部《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幼师要具备一定的“通识性知识,”这就要求幼师要了解、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在教学中不至于照本宣科,积极地发挥能动性增加课程的知识容量。[3]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与人各种现象的学科,观察与逻辑推理是自然科学基础,幼儿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幼儿的科学意识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开拓幼儿视野。人文科学知识是研究社会现象与发展的一门学科,其涉及文艺学、哲学、宗教学等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思维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爱学习的习惯。

1.3艺术类课程设置仍需改进

艺术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其中包括音乐、舞蹈、美术、钢琴、视唱练耳等等,较为系统地即从理论层面到技巧层面学习这些艺术课程,不但能提升艺术技法,而且也突出了学生内在艺术修养与人文底蕴的培养。但当前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师绝大多数是艺术院校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法轻人文素养的倾向。音乐、舞蹈等技法类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艺术所蕴藏情感、人文精神关乎教师道德修养以及思想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感悟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4]这些能力的缺失对于一个幼儿园教师来说是一个致命的不足。针对上述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茶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课程中,理由有二,一是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如茶文化产生、发生以及内容,茶道精神发展等等,又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茶叶生产、制作等等,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二是茶文化与音乐、舞蹈、美术等等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既具有茶文化本身博大精深的内涵意蕴,又蕴藏着各艺术门类自身的审美趣味,培养教师的审美观。

2茶叶视阈下探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近些年,茶文化在社会大众生活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城市茶馆还是乡村茶文化产业旅游都为大众提供悠闲、娱乐、释放压力、放松心灵的场所。不少学者也在积极倡导将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一方面在于通过茶文化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文重点在于谈论如何茶文化视角从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解决当前学前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开设茶文化相关内容的公共课

我国是种茶大国,几千年年来的种茶历史不仅养育了一方村民,培育闻名于全世界的茶叶品牌,而且孕育出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茶文化,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类型,在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之中,形成博大精深、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可以说,茶文化包含雅俗共赏的文化意境,“琴棋书画诗酒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附庸风雅的人生乐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亦是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之一。那么如何开设公开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分层次进行授课,一方面以茶文化内容介绍为重点,即一种通识性的知识介绍,旨在让学生们了解茶文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以茶道、茶艺为重点,这一方面可以适当地结合学前教育的艺术类课程进行展开,其实如有可能,这一方面可以拓展成为学前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关于茶文化通识性知识的学习,囊括了与茶相关的所有内容的发展形态,如茶叶、茶馆、茶文化等发展史,茶道、茶艺、茶礼俗、茶诗歌、茶舞蹈等内容的介绍[5]。其实,笔者一直认为不仅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应考虑开设茶文化方面的公共课,国家教育部应该将茶文化课程与大学英语、计算机、政治等一起纳入必修公共课之行列,或者融合到大学语文教材,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因此,茶文化包含着道家淡泊、宁静、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朴素精神追求,表达了道家“朴素而天人莫能与之争美”、“贵天法真”的审美理想,也蕴藏着儒家中和之美的思想内涵与佛教内省顿悟、净化心灵的修身养性之道,这些思想对于有利于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精神的腐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

2.2茶艺融于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中

如前所述,大学生艺术类课程教育过于注重技巧训练,忽视了艺术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审美趣味的培养,因此,建议将茶道、茶艺融入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中。茶艺、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核心,茶道是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文化,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即在烹茶的过程中学习礼法、增进友情、培养审美情操、陶冶性情,也是儒道提倡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有句古话:“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文人雅士无不爱茶,茶圣陆羽,诗僧皎然、坡、王安石等等都留下许多赞美茶的诗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茶艺表演”课程,通过老师们课堂讲授、现场示范、学生训练主要环节,让学生了解茶艺蕴藏的茶文化内容以及高雅的精神文化,掌握基本茶法、各类茶艺演示,并可以艺术化、科学性展现茶叶泡饮过程,获得美的精神体验。[6]与此同时,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的学习中,适当地融入茶舞蹈、茶戏曲、茶美术等内容,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在提高学生艺术技巧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内在底蕴,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与西方开放性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内向闭合性的特征,但这一文化形式不太符合儿童思维发展,因此,老师们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了解茶艺表演、采茶歌、采茶舞等形式与内容后,可以将其改编成幼儿喜欢动画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教育理念的提升,社会上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那么幼儿教师培养的重担则落到高校的肩上,高校教师队伍的建立,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等事关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首先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从茶文化角度构建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方案,并从茶文化公共课与艺术类专业课角度详细给出建议,旨在为社会培养一批人文底蕴深厚、专业素养高且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进而为祖国下一代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个有力契机。

参考文献

[1]俞裕芝,李召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入职适应研究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性质的视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11):14-15.

[2]张晓梅,,王晖,刘大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困境与超越——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87-90.

[3]霍巧莲.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构建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8):103-105.

[4]胡知凡,包雪鸣.教师艺术素养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

[5]郭威,陈力群,孙云.高职院校茶文化专业建设初探———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49-53.

篇3

摘要:本文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现状,将从改革课程实施形式、方式,建设教育实践基地,重视教育实践性课程的组织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对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进行策略研究,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促进师范生职前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实践性课程;高等师范院校;策略研究

2010 年 7 月 29 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作为教师培养基地的高等师范院校要更加注重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要发挥实践课的功能,并有意识地创设实践环境,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训练。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促进师范生职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现状,对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提出以下策略:

一、改革教育实践性课程单一的实施形式,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施形式

根据调查显示,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性课程实施形式单一,往往采用集中的教育见实习。具体的做法是在学校的统一分配和带队教师的统一安排下,学生在规定时间到规定的幼儿园或者实习基地集中参加教育见实习活动。一般来说,高师院校的教育见实习时间也是固定的,多集中在第 6 学期进行见习,集中在第7、8学期进行实习,见实量一般为10周左右。由于实习时间短,教育理论得不到及时的验证和反思,对理论起不到有效的反馈作用,制约着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师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因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的领会和技能的形成必得经过多次的检验和思考才能完成,所以,仅仅 8 周左右的集中实习和 2 周左右的教育见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师院校必须改革教育实践性课程实施形式,采用分散实施和集中实施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除了增加时间,教育见实习还应多样化,必要的时候可以大范围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教学环境下增加实践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进行教学反思,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在认识和理论上的不足,从而展开更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专业理论学习。同时,让学生去不同类型和档次的幼儿园进行多次检验和锻炼,可以丰富学生的教育实践经验,让学生对教师专业有明确、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的职业情感。

二、改革教育实践性课程实施的方式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性传统形式是教育见习和实习,事实上,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实施方式很多,可以采用模拟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教育实践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加多元,学生获得的体验和实践经验更深刻。

2011 年 10 月 8 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对教师职前教育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如下要求:“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事实上,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的教育背景下,模拟课堂、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更多样的实践教学正运用于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中。以绘本为主题的实践课程为例,我们可以建立绘本实训室进行各种主题实践活动,还可以模拟幼儿园课堂教学情境进行绘本的现场教学。当然,这要求我们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并且,这种活动往往需要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通过模拟讲课,学生观摩,教师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可以结合绘本的特点,运用教育学中的原理或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在对教学环境的高度还原下熟悉各种教学法,学会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多领域教学活动。学生在模拟实际教学情境中进行了角色转换和深入实践,更能深刻领悟所学的要点,并在分析和实践中熟练运用所学理论。

现场实践的实施方式多是见实习活动,即学生在幼儿园的真实教学情境中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现场实践的形式往往更具直观性和现场性,更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智慧,因而也被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更广泛地采纳和运用。事实上,采用模拟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多种实训方式,可以使教育实践活动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

三、建设优质教育实践基地,营造“双赢”局面

“教师教育不是纯理论教育,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仅仅靠课堂、书本的学习,教师职业训练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育……要进行通盘考虑和总体设计,突出教育实践环节,保持实践的连续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①因此,在进行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建立建设优质、高效的教育实践基地,这是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重要一环。根据师范生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和优质幼儿园采取合作办学的方式,实现校园结合,学用对接。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幼儿园进行理念引领和专业指导,同时把幼儿园建成自己的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检验所学的理论,提高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幼儿园检验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水平,幼儿园在学校的专业指导下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营造“双赢”局面。

同时,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和教育实践基地、幼儿园或者社会培训机构建立良好的双向交流关系,共同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即不仅要让学生“走出去”,还要把有经验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请进来”,实现双师制。通过双师制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定期开展讲座或现场评课,进行双向交流研讨,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的教育质量和层次有着显著效果。

四、重视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和管理,加强对教育实践过程的指导

学校是教育实践性课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高师范校要做好进行顶层设计,发挥组织管理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优化以幼儿园需求为问题导向、以塑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为牵引课程改革实践体系,形成“轮岗见习-顶岗实习-在岗研习”三岗联动的实习模式和实践模式,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新模式。其次,学校要改变一刀切的政策,改革教育实践活动的统一分配和高度集中的制度。高等师范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科学而又有弹性的政策,在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实施形式、方式上力争多元化,照顾到教育实践环境的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力争做到区域之间、学生现实需要之间的平衡。

学校不仅要重视对教育实践课程的建设管理,还要加强对教育实践过程的指导评价,特别要发挥指导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当前的教育实习普遍缺乏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许多院校忽视对指导教师队伍的规范管理,相当一部分指导教师不是教育专业老师,并不具备指导教育实践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还有部分老师抱着带队走走过场的应付态度。由于我们的实习生缺乏有效指导,自身又没有足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在实际教学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足,实习效果差强人意。只有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和规范指导制度,才能做到有效指В学生的实习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因为指导教师对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准备阶段、开展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有效指导和科学评价,能够帮助师范生明确教育实践性课程的价值和要求,寻找和发现教学规律,反思自身不足,找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基础上,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五、改革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改革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教育实践的反馈、激励、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评价主要侧重于终结性评价方面,即以等级性的评语考量学生,主要以幼儿园的指导老师和带队老师的评语作为评价依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实习生,而不是重在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变化和发展上。事实上,学生的教育实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运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认识和情感变化,才能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改革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还要重视教育实践的反馈、激励作用,重视学生总结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通过案例分析、实结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和自省能力。只有通过反思和自省,学生的实践经验才有可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前提。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省意识增强了,教育实践的水平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因此,在改革实践性课程评价方法上,应该给予学生一个更加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这种评价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指导教师的评价为主,结合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进行多方位评价,使评价更具发展性和多元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需要。

【注释】

①陈小娅.教师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在部分师范大学研究教师教育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与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选编(2006年卷)[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庞建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思考[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03).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幼儿园培养一线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否受到社会欢迎的关键。学前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扎实的声乐、钢琴等专业技能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及学前教育理论等,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设置钢琴、舞蹈、声乐、手工、美术、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活动教程、幼儿卫生保健、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幼儿文学、基础英语、语文、德育课程、心理健康、计算机等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职业中专的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培养任务,只有加大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探索优化课程设置的有效途径,才能促进专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一、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

细心地反思性考察本校自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以来短短几年的状况,可以看到: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在不断发展之中,当初只有161位学生而现在在校生有1700多人,规模每年剧增;但高速度并未带来高效益,其在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欠佳

本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研组现有专职教师40多人;其中,80后的占大多数,他们尽管年轻、有活力,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职业教育教学观念比较单薄陈旧、对专业认识浅薄(或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唱歌、跳舞)、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热情欠高、专业技能不强;同时,专业带头人缺乏,帮带效应缺失;重理论轻实践;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使得该专业的发展很难与社会幼教行业或岗位的需要有机对接,也很难适应现代学前教育学校竞争与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方面综合素质不高

本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来源于本省农村,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突出地表现在:文化基础较弱、学习能力较低、学习兴趣低迷;专业思想不够牢固、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与毅力不够强劲、对未来的职业缺乏规划;尽管较多学生喜欢上专业技能课,但因技能基础薄弱而收效甚微。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尤其是特殊技能的形成过程,其主要内容:

一是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胜任幼儿园教学工作,能从事幼教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主要为声乐(唱)、琴法(弹)、舞蹈(舞)、绘画(画)、手工制作(做)、口语(说)、操与口令(操)等七个基本方面,综合技能主要为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三个基本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二是实践教学的运作体系,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期,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主要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从操作层面上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其中包括课程教学、课外训练、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技能训练与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

三是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为了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以及成绩评定办法。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竞赛活动以及论文评比等多种途径对学生技能进行评价。科学的评价,既可以激发学生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使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严格有序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是促进专业教师成长的保障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研组的设置分为理论组和技能组,教师每周应有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研活动,交流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同时,还可以建立了教师听课制度,成立督导组,主要成员可以是专业科长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师开学初就应该完整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并适时地编写好教案。专业的教学评价可以采取三种途径,首先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每个学生可以不记名的对各位教师进行评价,这占了评价总分的70%;其次是教师之间的评价,教师互相听课,写好听课记录,并对任课教师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这项评价占评价总分的20%;最后才是教师的自评,即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综合能力进行自我评价,而这项指标只占了评价总分的10%。这种管理手段可以显而易见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教育理念。

此外,学前教育专业还可以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考试评价体系。理论组的教师必须对所担任的学科编制四套的试题以成题库,考试时由教务处随即抽取其中一份试卷进行。专业技能的考试如钢琴、舞蹈则由教师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标准,也可以建成试题库,考试时是学生一个一个鱼贯进行,必须通过教师所定下的标准。

专业还可以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的成员有企业单位、幼儿园园长、学生家长、学前教育专家以及本校教师和学生代表,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多渠道信息的交流对专业的建设进行指导和提出建议,由此而来,可以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各阶段的教学行为。

(二)科学合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促进专业培养任务的顺利完成

职业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更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操作活动可以占课程设置中总课时的70%,在二年级上下学期都可以安排为期一周的见习活动。当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兴趣可以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即军训结束后马上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活动,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要基于对职业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感性经验的积累。而二年级下学期的实习可以安排为整整两个月,较有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每一学年的寒暑假中,学生都可以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活动,一年级是扮演的是教师助理的角色,到了三年级,也就可以带薪顶岗工作了。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各科任教师还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安排到幼儿园或其他相关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由此一来,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主体作用于与客体、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地促进了教学相长。

(三)技能训练与竞赛

为了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应经常开展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应突出“强化基础”的教学理念,即把最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作为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训练采用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形式,集中训练主要由有关技能课程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分散训练则由系团总支、学生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唱一首好歌、弹一曲好琴、画一手好画、写一笔好字、讲一口好故事、有较好的舞蹈表现力等,同时每学期都进行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树立竞赛优胜者为技能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之中。

(四)科学合理地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生活是提升学生各项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被赋予多才多艺、集专业型、技艺型、教育型为一身的角色。这种角色的成熟来源于平时多方位的锻炼。为此,专业科长、班主任还有科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组织文娱活动,例如声乐、舞蹈、钢琴等技能的比赛、手工作品展览会(建议设置一个合理可行的场所,可以收集并展览每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勇于挑战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并形成一种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和谐氛围。每周二或周三下午可以由学生干部带头组织小型的班级活动,例如,英语角、综合游戏、健身操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这对于今后的幼儿园工作也是受益非浅的。

结束语

面对国际和国内教育改革的新时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都理应明确:应大力创新教改思维,倡导专业教学团队合作,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教学,完善多元教学评价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才能得以有效突破,我们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才能够和谐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课程的多角度透视”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篇5

【关键词】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在进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基础,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好教学方向以及培养目标。在目前的教学背景下,学校需要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针对学生的音乐认知、情感以及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并且收集一些针对儿童的音乐教学内容,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一、做好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目标设置是基本内容

职业本科院校培养的是专业化的人才,所以在理论方面应当以专业教学为基础,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知、情感以及能力三个方面的培养,完成基础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后,对学前教育专业儿童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针对儿童的学习心理进行研究,对儿童学习现状的研究做出一些教学内容的设计,培养学生观察儿童活动以及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最后一步是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情感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设置之时,教师还需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进度进行教学,以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符合其学习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进程中,教师需要针对每一课程进行具体化的目标设计。在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歌唱、音乐鉴赏、打击乐以及韵律四个领域的学习,需要在大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进行具体化的教学细节目标设计,促进目标设计的系统化建设。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学校需要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创新实践精神、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学生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师需要在明确学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加深对于学前儿童教育音乐教育的认识。为了提高其认知的水平,首先需要引领学生了解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且明确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板块。作为教育和启蒙儿童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具备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音乐技能,提升自身理解音乐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在儿童音乐的实践教学中充分丰富自身的感性经验,加强教学的水平。在教学能力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具备观察儿童音乐学习状态的能力、发展状况的能力、分析音乐教学内容的能力、设置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开发音乐教学资源和组织儿童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并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促进自身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另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还需要能够明确学生对于儿童音乐教学重要性的充分认识,激发学生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教学的水平,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

二、保证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

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建设针对每一知识点或是理论教学内容需要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以教育理论为支撑,使得教育理论有实践的机会,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此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之时,首先要教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而后结合相应的实例,给予学生自主练习的机会。在现代化的教学背景下,教师需要加强对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的应用能力,首先在理论知识的指引下,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促进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之时教师也需要总结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并且对学生的实践方向以及实践内容进行及时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首先教师需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分为案例教学、问题讨论、理论巩固这三个方面,加强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输效率,而后根据理论知识让学生模拟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地参与。例如,在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音乐鉴赏的专题。教师在课堂上选择某一乐曲,而后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音乐。而后针对这一乐曲进行专业鉴赏知识方面的讲解。以上所述是较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打破课堂教学情境的时空限制,在课外活动中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实践补充,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例如教师可以与幼儿园合作,让学生深入到幼儿园中进行专业实训,能够使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氛围,从而不断促进自身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氛围以及教学形式的理解,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评价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状况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效果,了解学生的学情,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教师在进行学前儿童音乐的模拟教学时,可以针对小班唱歌活动《点豆豆》这一课合理地设计评价模块,引领学生分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并且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使其能够与学前儿童形成有效的沟通。在与幼儿园进行教学实训合作之时,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教学反馈以及评价模块设计状况,并将这部分内容纳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中,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在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并通过这样的实训方式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实践情境

在职业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社会实训的机会还是较少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模拟社会实践情境,促进集体实践教学。这样能够给予学生知识输出的机会,使得学生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于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和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推动学生的认知。教师可运用小组式的实践教学方式,结合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在例课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音乐理论知识,还需要观察教师的教学方式,在观看例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实践的质量和水平。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其他同学充当讲课同学的学生。除了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音频或是图片加强情景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多媒体进行讲课,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师也可以为学生预留以某一音乐课程为主题的小组作业,给予学生一周或者两周的时间进行实践训练。例如,可以以中班音乐教学《快乐机器人》为主题,引导学生在这一周或者两周的时间进行学生的韵律活动教学。实践情境创设从学生认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目标撰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活动设计、说课模块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让学生开展小组实践,要求学生通过PPT的方式将实践作业呈现出来。在一周或者是两周后的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每一小组派代表报告PPT上的相关内容。在实践教学的进程中,教师能准确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估并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基础、韵律活动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教学评价设置的合理性以及课程内容设计的科学性。教师也可以通过小组间竞赛的方式调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进行PPT的宣讲过程中,教师对每一组的宣讲状况进行打分,小组得分最高的即为优胜小组。教师可以给予其一定精神上的或物质上的奖励,运用鼓励教学的方式,提高小组教学的效率,提高情境创设的质量和水平。在学生能够在进行学前教育音乐知识学习的同时,教师还给予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机会,形成有效的教学体系。小组间的宣讲也可以使得学生互相学习,在同学中形成合作竞争的教学局面,使得班级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重要保障

在现代化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还需要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这样能够使其服务于我国学前儿童教育,提高我国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每一次上课前,职业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师可以给学生分享一些经典名曲,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音乐学习视野,加强学生的鉴赏力。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经典的音乐名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名曲中的趣味,通过日积月累的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美学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较为缺乏的教育内容,在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这样才能够使其有效地对学前儿童的审美进行引导。在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加强其美学基础以及增设美学实践教学内容,以此提高教学的质量。例如,教师可以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分享《天空之城》等等曲子,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我国的民族乐器,分享我国经典的民族乐曲,如《高山流水》《月光下的凤尾竹》等等。在进行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学生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只有拥有正确道德观的学生才具备欣赏美的能力。对于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落实在每一次的音乐教学中。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调转主体,引导学生分享其喜爱乐曲。这样能够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加强教学主体的多元化,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学生在分享其喜爱乐曲的过程中,也能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语言,以较为理性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感性审美经验。这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把学生喜爱的乐曲分享这一时间环节纳入到期末课考核中,以较为强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在分享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保证学生拥有创新意识,不应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打压。这样的分享能够促进学生相互交流,也是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以及审美取向的一种手段,并且教师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检测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完成课程的自我评价,使得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五、总结

本文从四个方面为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建议,教师还需要根据其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及教学建议,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于现代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更新教学新思想,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进而提升其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璐.学前教育中音乐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探究[J].黄河之声,2017:64.

[2]彭鹏.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