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业经济走势范文

工业经济走势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工业经济走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一、前言

 

从我国的经济构成来看,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基于这一认识,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应正确分析工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并结合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工业经济的特点,并认识到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产生的促进作用,准确预测工业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提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使工业经济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总体形势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其中消费品工业运行态势平稳,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呈现出明显调整特征,电子制造业受外需萎缩影响波动较大,部分行业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效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下行压力加大。从目前国内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来看,由于国内工业产品需求波动较小,因此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也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受到出口贸易的影响,下行压力增大。

 

2.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业绩稳中有升。国内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环节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工业企业的运行状况良好,其业绩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工业产品价格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由于国内工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工业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为了竞争的手段,工业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

 

4.工业品出口增速保持稳定状态。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三、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多,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经济繁荣,则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低迷,则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日益强烈。从工业经济所占GDP总额来看,工业经济对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业经济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某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与工业周边多个行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繁荣,必将给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来看,对周边行业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工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对国民经济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减少泡沫,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四、工业经济的未来走势预测及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及其现实特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将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这种局面下,工业经济势必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形式,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工业经济将会演变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2.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目前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下,工业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考虑到工业经济的现实发展特点以及产业优势,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工业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工业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将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品质。

篇2

[关键词]工业经济;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0 引言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体系正在不断的发展和调整,工业经济正以较快的速度运行和发展,工业经济的比重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也越来越重。为满足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电力行业也针对实际情况作相应的改革,以促进行业的发展。电力工程的发展以及变化,对电力设备的市场经营和生产运营的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本文根据电力行业发展的实际背景,结合电力设备的市场经营特征,从而预测工业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有效的提升工业经济建设发展的整体水平。

1 电力设备企业现状

1.1 行业现状

电力设备制造行业是我国的第二产业,此行业的特点是原材料比重大、劳动密集、投资多、技术含量高。其主要是通过生产电力设备,以及传输和变换电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国防事业的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通常电力设备主要有电站设备及输变电设备两种,而电站设备包括水利发电机、汽轮机及火力、水轮机、电站锅炉等;输变电设备则包含一次和二次设备两种类型,一次设备主要有电线电缆、电抗器、电容器和变压器等设备,是硬件设备,而二次设备主要有电网自动调度、控制和电网保护等方面,包含电力电子器件、电力保护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及继电器保护等等,是软件设备。我国电力事业在不断进步,同时我国电力工程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电力设备,因此也表明我国电力设备行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以及挑战。国家电网工程的不断发展,也给我国工业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1.2 供电企业采购现状

目前,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营销其电力设备时,因为电力企业在采购电力设备方面的规范日益规范,所以,其主要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采购需要的电力设备,但是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营销电力设备时,电力企业主要也是使用招投标中标的方式进行的。同时,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使用中标方式营销电力设备时,有很多因素会对企业中标产生影响,一般有客观因素和非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当然也包含有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自身能够控制的影响因素,以及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自身不能够控制的影响因素。一般而言,在实现电力设备的招投标采购时,电力企业在招投标采购电力设备的过程中,一般是考虑电力设备的价格、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等等各个方面然后进行相关评定,进行电力设备的招投标采购时,一般其具有比较强的主观性。

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使用招投标中标的方式营销电力设备时,通常情况下,企业制造设备中标过程中产生的因素,一般有产品的生产以及制造水平、质量和投标价格等等各个因素,一般而言,如果企业的投标价格较低其中标的可能性就越高;但企业中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一般是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实力、规模以及产品销售额、企业品牌、企业性质、企业信誉度等等,但是因为招投标中标评定的主观性通常较强,所以,在投标过程中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应该把这些因素当作指标来作具体的分析研究;企业中标过程中的关系因素一般是采购电力设备过程中的招标企业与投标企业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这种关系因素体现在采购电力设备过程中的招标专家与投标企业的关系中。

2 工业经济未来走势分析和预测

针对工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和分析,工业经济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多变而又复杂的坏境中,充满了许多的机遇还有挑战。工业经济在未来将会朝着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发展

2.1 工业经济使得国民经济的促进和推进的作用越来越大

针对工业经济的产业优势以及现实发展的特点,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工业经济对未来的影响不会太大,重工业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也遇到许多的发展机会。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发挥了潜在的优势,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同比增长了29.3%,增幅同比增长了4.3%;工业产品价格指数和走势都呈现出了同比预期大幅增长的态势。今年以来,在持续压力面前,我国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改革红利的释放,而且实时的推出了一系列的定向的调控稳定增长政策。许多企业也加快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的产能,进行技术改革投资。只要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大的调整和变化,它的作用就越来越明显。

2.2 工业经济必将成为一种实体经济主要的发展方式

工业经济增加了实体经济领域的效益,它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发展状态下,工业经济也必然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式,并起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未来工业经济也将逐渐演变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式。

2.3 外需工业和低端工业将会兴起

在外需再次面临强大的压力下,电子信息制造及纺织服装等部分外向型产业在恢复中有望再次升级调整,特别是受劳动力、原料等成本上升的影响,部分处于低端产品制造的企业发展活力将再次凸显。区域转移的步伐和产业转型升级将会加快,以外需为导向的食品、家电、轻工等消费品工业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部分外需工业产品将可能出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由于消费倾向的惯性作用,消费品工业增速出现较大幅变化的难度变大。

2.4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新的动力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必须依靠创新和科技的进步,不断的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使得产品价格低,质量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改变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使得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彻底改变我国的粗放发展经营的方式,促进我国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每年发明和新型科技占的比重超过3%。从2005到2013年我国高新科技和新型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2%增加到43%,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平均收入增长了27.5%,每年增加平均值增长了23.25%,实现平均增长利率为14.6%。新型工业经济在规模经济中占的比重从2010年的10.83%增长到了2013年的11.55.而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经济发展使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向着合理化、科学化的方向努力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以及信息化产业,用新型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工业,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平。

3 结论

总之,对于招投标中的低价中标,厂家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相互恶意竞争,也无形中成为电网运行中的最大隐患,因此,我们要加强电力企业的管控,这样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

目前在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工业经济成为了重要的内容,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伴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经济最终会变成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业经济必将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要做到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监督和执行力度,拓展高技术产业的增长空间;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积极改善其发展环境;继续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效益,改变工业经济发展的布局,深化改革的进程。使得工业经济在世界范围内提高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经济发展也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黄任民.提高劳动报酬促进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期刊论文].2012(03).

[2]王欣昱.外贸外资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分析[D] .吉林大学,2011.

[3]田菁慧.李杰.浅析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成因及利弊[J].东方企业文化,2010(03).

篇3

 

一、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总体特点

 

1、生产保持较快增长。1—3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38亿元,增长21.6%。从规模看,一季度增加值同比增加434亿元,各月均净增百亿元以上,3月份达到677亿元的新高,比历史最高月份多出45亿元。从增速看,当月增速均在20%以上,延续了金融危以来快于全国的态势,1—2月全省快于全国7.6个百分点,仅次于海南(34.6%)、西藏(32.6%)、四川(22.2%),居全国第四位、中部六省首位。

 

2、产销衔接继续改善。1—3月,全省工业品产销率97.8%,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完成产值5467亿元,增长37.1%;完成销售产值5345亿元,增长38.3%。其中内销占销售产值的95.9%,增长38.5%,一直是拉动增长主导力量。在产业转移加快和大项目出力拉动下,出口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完成出货值220.5亿元,增长34.5%,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左右。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轻重工业结构看,1—3月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3.5%、20.8%,轻工业增速连续5年快于重工业,轻重工业分别占全省工业的30.2%、69.8%。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以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满足需求的终端消费品工业比重上升,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由“十五”末的32.8:31.7:35.5调整为一季度的30.5:32.3:37.2。高新技术产业增长25.6%,增幅高出全省工业4个百分点。

 

4、多数市州增长较快。17个市州工业增速均达到两位数以上,11个增速超过20%。襄阳、宜昌引领全省工业发展,分别增长27.9%、27.6%,增速居全省前两位,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8%;恩施、黄冈、鄂州增速超过26%;咸宁、黄石、孝感、荆门、随州增速在23.7%左右;武汉、十堰受汽车等产业高位回落影响,增速分别放缓至16.5%、17.5%。

 

5、效益水平稳步提高。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6.1点,同比提高23.6点,实现营业收入3253亿元,增长40.3%,利润167.5亿元,增长54.5%,增幅分别高出全国9.3个、10.2个百分点。汽车、食品、钢铁、建材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3.5%、63.5%、65.7%、255%,实现税金207.4亿元,增长25.1%。工业销售利润率达到5.1%,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6、工业用电需求较旺。一季度全省发电425.6亿千瓦时,增长16.6%,水、火电分别增长24.5%、10.6%。全社会用电量340.3亿千瓦时,增长12.7%,其中工业用电量236亿千瓦时,增长13.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9.4%,对增长贡献率为71.5%。月均用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的9个制造业中,8个用电保持增长,建材、钢铁、汽车等行业增幅达到两位数。煤电保障力度加大,一季度外购电量15.9亿千瓦时,相当于购进电煤80万吨,有效弥补省内电力缺口;全省电煤调、耗量分别为1059、1025万吨,同比分别增加92.5、91.5万吨。4月13日,全省统调电厂存煤165万吨。

 

二、主要工业行业运行情况

 

39大类行业中,38个保持增长,23个增长20%以上。主要行业在去年整体快速回升的基础上,食品、建材、机械行业延续快速增长势头,汽车、石化行业增速高位回落,电子信息、钢铁、纺织行业保持较快增长。

 

1、汽车产量稳步扩大。一季度汽车产量47.7万辆,同比增加10万辆,增长28.1%,其中轿车、载货车、客车、SUV(越野车)产量分别增长7.2%、32.4%、86.6%、36.6%。当月汽车产量20.4万辆,比去年最高月份多7000辆。1—3月生产改装汽车4万辆,增长68%;发动机2682万千瓦,增长33%。行业完成增加值269.1亿元,在同期增长125%的基础上,增长21.6%。

 

2、食品行业高位运行。受益于旺盛需求拉动和产品价格上涨,行业延续近几年的快速增长趋势,实现增加值191亿元,增长29.6%,对增长拉动贡献率为14.1%。加工程度较高的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分别增长33.6%、29.7%,快于农副食品加工业5个和1.6个百分点。植物油、软饮料、大米、白酒产量分别增长104%、75%、25%、37%。

 

3、石化行业平稳增长。石化行业完成增加值191.5亿元,增长11.9%。其中化工行业125亿元,增长17.7%;石油加工业43.5亿元,增长2.5%。荆门石化3月份检修,全省原油加工量229万吨,下降5.6%,原油产量23万吨,增长5.6%。化肥价格稳中有升,3月份磷酸一铵2690元/吨,同比上涨290元/吨;复合肥2590元/吨,同比上涨340元/吨。化肥产量210.7万吨,增长17.7%,较好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

 

4、机械行业比重提升。受益于市场需求旺盛、升级换代加快、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等4个子行业分别增长28.9%、43.7%、27.5%、5.3%,合计完成增加值172.8亿元,增长31.8%,占全省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8.1%提高到9.9%。

 

5、钢铁产品量价齐升。企业抢抓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扩大生产,铁、钢、材产量分别为582、647、793万吨,增长12%、16%、25%;行业完成增加值142.5亿元,增长18.2%。武钢3月末钢材出厂价5170元/吨,比同期、上年末上涨510元/吨、360元/吨,生产钢材413万吨,增长15%。三峡全通冷轧薄板和镀层板产量75.6万吨,增长3.2倍。

 

6、电子信息产业较快增长。由于多普达停产、波导停产,全省手机产量74.6万台,同比下降53%,但在新项目和大企业出力拉动下,行业仍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79.4亿元,增长23.6%。全省显示器产量449万台,增长38%;光缆产量145.8万芯千米,增长11%。天马微电子、华工科技、邮科院、富士康产值分别增长296%、107%、56%、43%。

 

7、纺织行业增速放缓。在原材料价格及用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下,行业生产经营成本急剧上升,由前几年快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完成增加值99.3亿元,增速由同期的25.3%放缓至15.3%。纺织业、服装业、化纤业分别增长14.2%、18.8%、9.6%。纱、布、服装产量分别增长17.2%、41%、6.1%。

 

8、建材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受益水利建设、基础设施等工程拉动,市场需求扩大,产品价格提升。鄂东水泥(32.5级)价格350元/吨,同比上涨90元/吨。行业实现增加值83.2亿元,增长30.4%;全省水泥产量1694万吨,增长22.3%;瓷质砖、混凝土产量分别增长58%、96%。

 

9、烟草产品结构改善。中高档卷烟比重不断提升,一、二、三类烟占产量比重较同期分别上升8.36%、3.47%和4.8%。全省卷烟产量85万箱,增长3.6%,实现增加值98.6亿元,增长25.7%。

 

10、医药行业增速有所回落。全省中成药产量5.5万吨,增长1倍;由于部分企业停产、出口增速放缓,化学药品产量同比下降12%。全行业完成增加值33.7亿元,增长10.7%,同比放缓20个百分点。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增速有所回落。1—3月,全省工业增速在去年同期高基数上回落8.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部分领头行业增速高位回落。汽车行业经过连续两年“井喷”式增长,逐渐转向平稳增长,一季度生产增速同比回落63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由同期的28%下滑至15.5%,影响全省工业增速5.5个百分点。此外,受油价飙涨、生产成本上升、统计口径调整等因素影响,纺织、电子、石化等行业增速也出现一定回落,部分行业内部出现分化苗头。

 

2、成本上升较快。一是多数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一季度,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3.7%。由于我省大量原材料需要从外省调入,价格“剪刀差”达到6.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3.5个百分点。二是用工成本提高。工业企业普遍反映用工成本在去年上涨20%的基础上,今年又上涨15%左右。三是利率、汇率上升。去年10月份以来央行4次上调贷款利率,企业融资成本增加,1—2月利息支出34.6亿元,增长11%。去年6月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4%。由于成本上升较快,工业企业亏损增加。1—2月全省工业企业亏损面扩大至13.4%,亏损额同比上升16.7%。

 

3、要素约束趋紧。一是资金紧张。一季度全省新增贷款586亿元,同比少增218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的94.5%,工业企业短期贷款有减无增。原材料、应收账款及产品库存扩大,1—2月“两项资金”增长28.3%,其中产成品资金增长36%,加剧了流动资金紧张矛盾。二是煤电趋紧。随着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全省电煤库存持续下降,而近期河南为省内保供控制电煤出省,山西、陕西因运力紧张供鄂电煤减少,湖南、江西等省3月底开始拉闸限电,组煤保电压力较大。三是用工短缺。工业企业普遍反映用工存在缺口,汉川市纺织企业、武汉光谷电子、荆门李宁工业园均有数以千计缺口,用工短缺成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满负荷生产的重要原因。

 

4、工业投资不足。“十一五”全省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19万亿元,少于河南(2.49万亿元)、安徽(1.53万亿元)、江西(1.34万亿元),2010年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9.4%,低于全国1.46个百分点,在中部居于末位,江西、河南分别为63.7%、54.2%,安徽、湖南、山西分别为48.1%、44.4%、43.1%。一季度全省工业投资增长36.5%,增速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今年全省37个新增产值过10亿元的增长点基本都是续建项目,尤其是新建重大项目不多,增长主要依靠产能发挥,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和赶超的后劲略显不足,在全国和中部保位进位的压力增大。

 

四、工业经济走势评析

 

1、总量规模放大效应增强。2010年全省产值过千亿元行业增至9个,汽车、石化、食品、机械等4个行业占全省比重达到或超过10%,钢铁、电子信息、纺织、建材、电力等5个行业比重在6%以上,构筑起工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多点支撑局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由2006、2007年的2303亿元、2823亿元,增至2008—2010年的3842、4742、6136,占GDP比重由30.2%上升到38.8%。今年3月单月规模又创出历史新高,呈现不断放大特点。按照世界发达国家工业比重在超过50%以上才出现拐点的经验值来看,全省工业总量快速放大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强化。

 

2、较快增长稳定性增强。金融危机一度打乱了我省工业快速上升运行轨迹,2009年2月跌至最低点,以后增速持续回升至2010年2月最高点,今年随着同期基数不断走高,在国家宏观调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趋缓,二季度可能出现全年的相对低点。这仅是短周期运行趋势,从长周期看,我省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特征没有改变,不仅速度较快,而且平稳性增强。2006—2010年,增速一直在20%以上,分别为20%、23.6%、21.6%、20.1%、23.6%,增速高于全国3.4—9.1个百分点,增速波动率低于全国(全国工业增速为11%~18.5%区间)。今年一季度延续这一走势,而且波动区间更小,高位趋稳特征基本确立。

 

3、区域发展均衡性增强。经过近几年发展,全省工业基本形成了三个1/3的局面,武汉与宜昌、襄阳、黄石、十堰四市及其他12市州之比,由2005年的37.1:32.9:30调整为31.3:34.6:34.1,反映区域发展均衡性的变差系数也由1.42缩小至1.2,前5市集中度也由70%降低至65.9%。武汉城市圈工业继续居主导地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区占全省工业比重由2005年38.5%上升至42%。前几年规模较小的市州发展提速,今年两个副中心城市引领发展作用突出。同时,县域工业经济竞相发展、争先进位,发展速度持续快于全省,将会进一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4、结构优化效应增强。全省轻工业连续5年快于重工业,比重由27%提高至今年一季度的30.2%,既是发挥湖北粮、棉、油、水产品等资源比较优势,对过去发展不足的“补课”,也是国内市场份额扩大和消费升级的正常反映,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回归。装备制造业比重提升,则反映了全省工业高度化进程中由重化向高加工度化、技术密集化阶段转型升级的新特点,契合全省能源资源、要素禀赋特点,机械、电子信息等有望继汽车、食品等行业之后,成为“十二五”工业增长中的引领性产业。

 

5、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增强。随着工业规模不断壮大,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性进一步提高,“十一五”工业资产扩大了2.3倍,增加值、利润分别扩大3.1倍、3.6倍;百元资产的产出收入由68.7元提高到103.4元;单位资产利税率由9.25%提高到11%;全员产值劳动生产率由2006年39万元提高到2010年78万元。这一态势在今年得以延续,利润增速大幅高于资产、收入的增幅。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同时,也应看到生产成本进入了快速上升通道,高成本时代正在来临,需要把质量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强化管理中提升质量效益水平,在创新中提升竞争力,在结构调整中寻找市场空间,在转变增长方式中谋求新的跨越。

篇4

一、2014年机械工业基本实现了“稳增长”

2014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偏紧。机械工业上半年增势较好,但下半年增速开始逐月递减。全年全行业基本实现了温和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平均水平,70%以上的产品产量实现同比增长。

(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增幅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

增加值:2014年机械工业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10%,低于上年同期(10.9%)O.9个百分点;但高出同期全国工业(8.3%)平均增幅1.7个百分点。

主营业务收入:1―12月机械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21万亿元,同比增长9.41%,略低于上年同期(13.84%)4.4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工业(6.96%)平均水平2.45个百分点。

利润总额:1―12月机械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1%,低于上年同期(15.56%)4.9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工业(3.35%)平均水平7.26个百分点。

税金总额:1―12月机械工业实现税金总额8438亿元,同比增长8.2%,低于上年同期(19.49%)11.2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工业(6.15%)平均水平2.05个百分点。

外贸进出口:1―12月机械工业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255亿美元,同比增长8.07%,比上年同期(3.72%)提高4.35个百分点,同时高于全国外贸(3.4%)4.67个百分点;其中进口3232亿美元,同比增长8.16%,比上年同期(0.74%)提高7.4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外贸(0.4%)8.16个百分点;出口4023亿美元,同比增长8.01%,较上年同期(6.24%)增速提高1.7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外贸(6.1%)1.91个百分点,实现贸易顺差79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20.68%。

(二)70%的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

2014年机械工业重点监测的64种主要产品产量中,46种保持增长,占比71.88%,同比下降的产品18种,占比28.13%。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发电设备:2014年累计产量已完成1.33亿千瓦,同比增长5.2%,连续9年超过亿千瓦。(数据来源于发电设备中心)

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300万辆,创全球历史新高,连续6年蝉联全球第一。

金切机床:2014年累计产量85.93万台,同比增长3.06%(2011年最高为88.68万台)、其中数控机床产量26.09万台,同比增长14.78%,增速远高于金切机床11.72个百分点。

大中型拖拉机:2014年累计生产64.37万台(2013年最高为58.46万台)。

总之,机械工业发展快于全国工业平均速度契合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也是工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的表现。因为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工业,发展本应先行一步;而且因其能源、资源消耗强度相对较轻、技术和服务附加值相对较高,所以加快发展有利于提高全国工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二、当前机械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困难及趋势预测

(一)2014年机械工业承压运行,增速呈现逐月放缓,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回落

1、机械工业增加值累计增幅逐月放缓

从12月当月看,在通用设备及电器及器材制造业回升的带动下,同比增长7.9%,比11月(7.5%)回升0.4个百分点。但2014年累计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长10%,比1―11月回落0.3个百分点。

2、行业、产品间分化趋势持续

面向传统装备制造领域的企业下行趋势明显,而汽车、环保、基础件、仪表等利于民生和提高全行业素质的子行业及产品快于行业平均水平。

一是汽车产销同比继续小幅增长,其中乘用车保持增长,商用车继续回落。2014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72.29万辆和2349.19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7.3%和6.9%,其中商用车受国四标准实施的影响,商用车销量同比连续八个月回落。同时中国品牌乘用车和轿车市场份额连续4年持续下降。而新能源汽车产销爆发式增长。

二是发电设备行业产量同比有所增长,但效益大幅下滑;风力和光伏发电设备产量增幅均明显回升。输变电行业形势不如预期,如变压器中的大型电力变压器当月及累计分别下降30.14、13.39%;电力电容器累计下降17.52%,高压开关设备当月及累计分别下降10.8%、1.38%。

篇5

关键词:铁路 既有线 钢桁梁 施工方案

1 工程概况

跨京哈线特大桥位西部工业走廊(新建工程)DK14+177.61~DK21+121.47范围内。中心里程为:DK17+649.54,桥全长6943.86m。主要为跨京哈铁路及102国道、京沈高速公路而设。全桥共由1孔20m简支梁;8孔24m简支梁;198孔32m简支梁;5孔现浇连续梁及一孔48m钢桁梁组成。

本桥的55号桥墩~56号桥墩间为48m钢桁结合梁,主要跨越京哈高速铁路,与京哈高速铁路交角为75度。京哈线下行交汇处里程为:K681+476.8。钢桁梁跨度48m,全长49.3m,主桁类型为带竖杆三角桁,桥梁结构按照直线外包设计。

2 施工方案

为更好地保证行车和施工安全。根据此桥所处地理位置及现场实际地形等情况,跨京哈特大桥的48m钢桁采用膺架平台搭设,汽车吊拼装的方法进行组装;卷扬机配合滑轮台车进行拖拉。鹰架平台采用八三支墩配合工字钢纵梁的施工工艺。跨越铁路及铁路线附近施工处,必须利用施工天窗或封锁进行施工;施工时接触网停电。

拖拉顶推施工步骤:临时支墩施工膺架平台搭设钢桁梁拼装拖拉顶推架设钢桁梁安装混凝土桥面板底模临时墩膺架平台拆除桥面系施工。

2.1 施工前准备

2.1.1 杆件存放场地的准备。

2.1.2 设备。先后配置25t、40t汽车吊各一台,用于膺架平台安设和钢桁梁拼装作业。

2.1.3 膺架平台。准备施工55C工字钢、八三军用支墩、钢管、脚手板、枕木、工字钢垫楞及钢板垫等。

2.1.4 施工场地、便道修建。

2.2 临时支墩搭设

2.2.1 临时墩基础施工。在京哈铁路两侧共设置2组临时墩,采用八三军用支墩,在施工临时支墩基础时,为确保行车及施工安全,需向铁路局申请临时施工天窗,利用施工天窗进行施工。

2.2.2 八三军用墩施工。按八三军用墩拼装工艺要求,由下至上进行支墩垫梁、墩身、墩帽拼装。

2.3 架空平台搭设 组装平台采用钢管支架配合55C工字钢组成;跨京哈铁路线采用55C工字钢进行连接。跨京哈铁路临时墩间距16.0m,临时墩横向中心线与钢桁梁中心线斜交。工字钢强度及挠度经计算满足施工及规范要求。

2.4 钢桁梁组装

2.4.1 杆件预拼装。

2.4.2 杆件吊装、安装。

2.4.3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施拧。

2.4.4 焊接。

2.4.5 钢桥涂装。

2.5 钢桁梁架设施工 钢桁梁采用拖拉法进行架设,在拖拉过程中,跨京哈铁路线临时支墩跨度为16m,鹰架平台施工临时支墩跨度为8m。以保证便梁强度要求,满足钢梁拼装钢梁形变的要求。为保证因滑道下沉而使钢梁移动产生阻力,在施工时设置便梁拱度,施工时全桥便梁坡度保持一致。

施工前,先在铺设好的纵梁上按0.7m间距铺设木枕;然后将木枕用U型掐固定工字钢纵梁上。在木枕上铺设4道50kg/m钢轨作为下滑道,钢轨上按等间距布置1m台车。(见附图)先将钢梁用千斤顶起梁,然后将准备好的台车按10m一辆等间距滑到钢梁下,落梁后将主梁与台车用卡扣进行连接。将卷扬机固定在57号墩处,同时把牵引钢丝绳连接在第一个牵引台车上,然后进行牵引施工,经计算摩擦力较小,可采用卷扬机进行拖拉法施工。为保证拖拉时主梁的中线,在顶推施工前先在下滑道顶面及钢桁梁上画出中线;并在钢梁两端中心挂锤球,以便在顶推过程中及时观测控制钢梁中线。在拖拉时采用封锁施工;电力线停电的形式进行施工,确保行车及施工安全。

钢梁顶推就位后进行落梁准备工作,先用千斤顶将钢梁顶起,然后将台车撤除;同时搭设枕木临时支撑平台,防止钢梁发生倾斜。钢梁调整平稳后,用人工将铺设在工字钢便梁上的枕木、钢轨等辅助设施进行拆除。

2.6 拆除及落梁

2.6.1 工字钢拆除。除跨线部位其余工字钢均用吊车进行拆除,跨线部位工字钢按顺序进行拆除,先将工字钢移至钢梁外侧,然后将工字钢2根一组进行拆除,吊除时用麻绳控制工字钢方向,防止因工字钢挂碰电线引起联电或影响行车的安全事故。

2.6.2 八三墩拆除。拆除组装顺序相反,由上至下逐层拆除,拆除时利用施工天窗进行施工。拆下的杆件和配件不得从高处抛掷,以免损坏和丢失。应清理干净涂油,按编号和规格分类堆放、装箱。

2.6.3 钢桁梁落梁施工。用千斤顶将钢桁梁顶起后,逐层拆除枕木。起梁时千斤顶应控制在桁梁纵梁上,减少因施工造成的桁梁变形。

拖拉就位后对主梁高程进行测量,保证钢桁梁设计高程。待全部附属设施拆除后进行落梁,先用千斤顶将钢梁顶起,然后拆除枕木进行落梁。为保证行车安全,拆除工字钢及钢桁梁落梁施工均采用垂停封锁施工。

临时墩混凝土基础采用风镐或破碎头拆除,露肩处用浆砌片石进行砌筑,确保施工后的行车要求。

3 下部专项施工方案

本施工项目涉及既有线安全,为此特针对防护栏、排水沟改移施工及路基边坡开挖、防护施工制定了专项施工方案,包含如下各项:

3.1 防护隔离栅、排水沟改移恢复施工

3.2 钻孔桩基础施工 基础施工首先做好边坡防护,边坡利用钢板桩进行防护,防护图示平面图及剖面图如下:

3.2.1 钢板桩围堰施工时应符合规定。

3.2.2 钻孔桩基础。钻孔桩采用旋挖钻进行施工,在测量放线后将防护隔离栅改移至施工范围以外,并将安全封闭隔离栅从新布置,将既有线路恢复封闭状态。钻孔桩钢筋笼用吊车进行吊装,吊装时注意与既有线的安全距离。灌注钻孔桩时采用罐车直接灌注的方式进行施工。

3.2.3 制定出旋挖钻孔施工程序及注意事项。

3.2.4 钢筋笼加工的施工程序、主要施工方法和安全措施。

3.2.5 钢筋笼吊装的施工程序、主要施工方法和安全措施注意事项。

3.2.6 钢筋笼焊接的施工程序、主要施工方法和安全措施注意事项。

3.2.7 水下混凝土灌注的施工程序、主要施工方法和安全措施注意事项。

3.3 承台施工

3.3.1 基坑开挖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基坑开挖前对钢板桩防护重新检查,计算,保证钢板桩能够承受土的侧压力,并做好应急预案。②基坑顶面应提前做好地面防、排水设施。③基坑开挖时,不得采用局部开挖深坑及从底层向四周掏土。④基坑顶有动载时,坑口边缘与动载间的安全距离应根据基坑深度、坡度、地质和水文条件及动载大小等情况确定,且不应小于1.0m。必要时应采取其他措施。⑤在土石松动地层或在粉、细砂层中开挖基坑时,应先作好安全防护;土质松软层基坑开挖必须进行支护。⑥基坑开挖时,应观测坡面稳定情况。当发现坑沿顶面出现裂缝、坑壁松踏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加固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⑦对基坑区域的建(构)筑物可能产生沉降,应加强观测,必要时采取防范措施。

3.3.2 钢筋加工。

3.3.3 模板工程。

3.3.4 混凝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