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第一,经济结构得到持续的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初步核算,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三产结构比例为9.2:42.6:48.2。高新技术革命潮流和经济全球化是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两个重要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逐渐向高科技产业转移,同时一些新的行业也不断涌现出来,并在短时期内获得快速的发展。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
0.06。
第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受人口数量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就业难和居民人均收入低成为改善民生的两大难点,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而2015年,我国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民生建设倾斜的力度,使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均得到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国民收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近年来,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颇具力度的政策措施,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几个可喜的变化特点:
第一个特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遇到的宏观环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黄金时期”。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遇到两次“黄金时期”,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业、农村通过内部制度创新,实行,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另一次就是最近几年,这次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创新,去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同以往比较,最近这几年各级政府格外关注和重视“三农”,是向“三农”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取得效果最好的时期。比如,一是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高达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2.5%。二是由于降低和取消农业税,去年农民受益305亿元,今年又将获益210多亿元。三是2004年6月中央决定彻底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农民可以将手中的粮食按市场价格,卖给收购企业或加工企业;同时,中央还将对粮食流通领域的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四是中央还对农民实行间接补贴,对稻谷、小麦、大豆等良种进行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贴息补助,支持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五是全国绝大部分的省市区都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改革,为了支持信用社改革,央行拿出近1700亿元的票据和专项再贷款资金,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增加资本金,以帮助农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第二个特点:粮食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逐渐缓解。从目前来看,全年粮食产量有可能突破9380亿斤,加上大豆、稻谷、小麦进口500亿斤,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在粮食出现恢复性增长以后,仍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到底我国自己要生产多少粮食才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二是我国一方面要保证食品安全,一方面要进行城市化,同时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对此我国能有多少土地资源用于城市化、工业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三是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粮食产量还是耕地和资源?笔者认为,从近期看我国粮食安全无忧,但从长期看应注意耕地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第三个特点: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农民就业开始逐渐恢复。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与劳动就业实现了同步增长,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
第四个特点:农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来增幅连续下降的格局,出现了8年以来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消费开始活跃,农村市场也由冷趋暖。
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四个因素
在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四个制约因素,对今年“三农”产生较大的影响,可能将导致农民收入增幅比去年有所下降。
第一,今年我国的粮食价格在高位上下降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上升的可能性。首先,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增加,2005年全球粮食有望增产,这将使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呈现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粮食展望报告》,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比上年增加了5562万吨,增长了14.3%,库存粮占世界年度消费量的20.2%,高于公认的18%粮食安全线。又据有关资料分析,今年世界几个粮食主要生产国谷物和大豆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综合上述两大因素,今年全球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将会走低。受世界粮食供给增加和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我国粮食价格也会同期发生顺向变动。其次,从国内看,在中央“三农”政策支持下,目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都比较高,他们不但增加种粮的投入,而且还扩大种植面积,如果天气没有大的灾害,今年粮食还会增产。粮食继续增产,必然会带来市场价格的波动,引起粮食价格下降。因此,今年粮食价格下降会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从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看,从来没有一年的粮食价格达到顶峰以后还会继续上涨,持续保持两年的粮食高价位水平,一般都是在第二年粮食价格就会由高走低,这是粮食市场供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第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同时上涨,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并影响农民的收入。尽管政府利用各种手段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比如给化肥企业补贴,严格监督和控制化肥价格上涨。但从目前的农村市场看,化肥、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是上涨了。调查发现,由于石油、煤炭价格上涨,引起下游化肥、农膜价格持续上扬。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播种面积扩大,玉米、小麦等良种价格也向上涨。石油市场价格上涨后,柴油也明显涨价了。因此,机耕、机播甚至机收的价格也已经上涨或将要上涨。另外,从消费品价格来看,去年以来农村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一直要高于城镇1—1.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据计算,农民消费资料价格每上涨一个点,每位农民要多支出16元,如果农民比市民的消费价格指数高出1.5个百分点,农民为此一年要比市民多花费25元。和市民相比农民收入低,但在消费品价格上涨过程中,农民却要支付较大的涨价成本。
第三,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空间在变小。去年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农民由此受益305亿元,今年27个省取消农业税也就是210多亿元;去年国家对农民直补116亿元,今年预计130亿元,增量补贴不足20亿元。再加上种子和农机具补贴,总额不会超过去年。另外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由于特别国债发行减少,今年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总投资的比重不会降低,但绝对量难以增加。因此,今年在政策上支持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这样,由政策刺激农民大幅度增加收入的空间将明显小于去年。
第四,今年国家实行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具体内容是减少国债发行,压缩财政赤字,稳定货币供应,继续控制“银根”和“地根”。如果这些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或者继续加强,今年GDP要比上年有所降低。降低以后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发展对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量将比上年降低。而压缩投资和降低GDP增长,首先会降低社会对农民工的需求,这样今年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和进城打工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因此,从上述四大因素看,今年农民增收的困难比去年大,增幅很可能要小于去年。如果是这样,今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可能会再次扩大。
链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一,在粮食政策上,要采取“多收少进”的调控策略。比如今年一旦小麦上市以后,国家粮库一定要增加收购量,将增产的小麦从市场上转到库存中,以保持市场上粮食供求平衡,从而保障粮食价格在较高的水平上不下跌。“少进”就是今年尽量少进口小麦,避免因进口小麦冲击国内市场。同时,今年玉米可以适当向外多出口一些,以调整国内玉米供求平衡。不要在我国粮食出现供给持续上升的空间里大量进口粮食,这会造成国内供需求失衡,引起粮食价格大跌的局面。
第二,要从源头上扩大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由此抑制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目前这个阶段,核心问题不是对化肥企业补贴,笔者建议要取消这种补贴,把补贴直接给农民,适当扩大化肥、农膜、农药的进口,增加国内供给总量。只有增加主要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才能从源头上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版权所有
第三,国家应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国人多地少,农民仅靠种植几亩地的粮食和其他作物,很难富裕起来,国家应该拿出一些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近几年,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大,惠及面小,农民直接收益不多,今后应加大对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更加突出支持重点。
三季度中国GDP增速反弹至7.8%,这使得我国今年经济增长7.5%的目标几乎无忧,10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初值为50.9,达到7个月来最高,也呈现出经济稳固回升的势头。
从投资看,三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了止跌向稳的走势。民间投资较为集中的东部地区在9月份也开始重拾二季度以来的上升势头。虽然产能过剩、房地产调控与外需持续低迷仍会制约投资增长,但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各地方通常会有很强的激励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投资。特别是在简政放权、破除垄断的系列改革举措下,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止跌向稳,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总体保持稳定提升。同时无论银行信贷增速还是社会融资总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会促进未来时期的投资增长。
从消费看,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881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9%,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如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为11.3%。同时紧张的劳动力市场意味着职工工资水平的上涨,有助于促进消费增长。近期消费者信心指数趋升,特别是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与新兴消费模式正逐步培育形成。
从进出口看,第三季度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6%,较第二季度4.3%的增速有所回升。在自主能力、附加值、区域布局、产品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外贸运行的内在活力和运行质量正在出现积极的变化,外需依赖减弱,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挂牌设立,将在未来有效促进我国外贸增长和健康发展。
二、目前经济形势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缓慢回升,但走势继续分化
美国经济持续向好,日本基本面回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较快。欧洲经济陷紧缩和刺激两难境地,仍是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挑战,同时东亚、中东地区的紧张形势,也给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的影响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特别是金融风险、贸易摩擦、进出口波动等问题将更加突出。但也可以抢抓机遇,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扩大我们对外财经交流的步伐,二是促进我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积极性。
(二)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抑制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
当前的产能过剩有三个特点:部分绝对性、内部结构性、产业先进性。部分产业长期积累形成的绝对性过剩,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还有一些产业的过剩是高技术短缺和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过剩,如空调、冰箱等变频的压缩机产能并不高;出口的平板玻璃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在技术上毫无优势只能价格取胜,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另外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产业。其特殊的背景一是地方政府对项目落地的渴求和企业对土地等优惠政策的向往,二是近几年央企为防止被兼并重组的快速发展扩张,三是周期性大规模投资造成的蜂拥而上。
三、几点建议
(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将部分国内产业有序转移到新兴经济体
经济的全球化是原材料、生产、销售、资本的全球化,是对世界产业结构、国际市场份额的重新布局。当前我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而国外很多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例如波兰、土耳其等正处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非洲和东南亚地区钢铁、水泥、纺织、火电和轻工建材等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正是我们可以进行全球产业布局的良好契机。自金融危机以来,波兰成为欧盟27个成员国中唯一保持经济健康增长的国家,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正逐步被淘汰,到处都是大工地,到处在建设铁路、港口。又如土耳其近十年快速发展,2011年GDP增长8.5%,但它没有石油、没有气,建设发展的都是新能源,我们的风电、光伏就完全可以转移过去,既可以规避欧盟“双反”等贸易摩擦,还可享受土耳其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优惠政策。
(二)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目前我国投资主要的三块是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受产能过剩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在近期的作为不大。建议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过程中,重点增强对农业的投资。一是能够增加投资建设,二是有助于改善中低产田的质量,减少化肥的使用、保障旱涝保收,三是提高粮食的产量,进而稳定食品价格。
(三)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经过多年努力,企业技术改造效果已经显现,但是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这部分企业数量大、就业多,并有灵活的经营方式,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进步空间更大。建议增加中央财政技改资金并尽快落实,在技改投资导向、资金协调、政策扶持、配套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倾斜,从而推进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的转变。同时银行加大信贷支持,改进技改项目审核制度,建立健全技改的长效工作机制,营造全社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环境。一是少花钱、办大事,能够撬动民间投资,二是激活企业的同时保障就业,三是进一步提高职工素质并提升制造业水平。
在过去的十年里,煤炭行业在促进经济的发展、拉动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新能源行业的崛起以及煤炭行业产能的提高,我国煤炭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煤炭供过于求的趋势日益明显。煤炭行业要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必须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在确保行业安全、高效、绿色运作的同时,推进产业的调整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行业基业长青,发挥煤炭行业独有的“助推”作用。
二、当前煤炭经济形势分析
1、市场整体供过于求
(1)市场需求开始下降。在工业活动中,煤炭往往是作为辅助资源用于建材、电力、钢铁等行业,而不是作为直接的工业原料,伴随着这些主要耗煤行业产量的下降,煤炭的需求量自然会下降。
(2)产能的持续扩张导致煤炭供给过剩。在过去的煤炭行业黄金十年,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工固定资产投入已高达124897亿元,相当于建国后煤炭产业总投资的28倍。我国重点建设了蒙东、神东、陕北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其2010年的煤炭总产量达到28亿吨,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87.5%。2010年,全国原煤产量约32亿吨,是2005年的1.5倍,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45%,我国原煤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十二五”期间,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工固定资产投资仍持续增加,以2011年为例,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工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就高达4700亿元。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工固定资产投入的大幅度增长,直接导致煤炭产能的扩张和煤炭供给的过剩,然而市场需求却因经济发展步伐放缓等方面的影响,使得煤炭市场整体供过于求的状况日趋明显。
2、新兴能源产业的冲击
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发展,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未来十年生物柴油年利用量将达到20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将达到1000万吨,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状况的同时,也挤压了煤炭行业的发展空间,对煤炭产业构成了一定的竞争,随着新能源的兴起,整个市场对于煤炭的需求将会进一步下降。
3、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1)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受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下滑、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煤炭产品需求下降,煤炭产品价格下滑,众多能源消耗企业对煤炭的进口量持续增加,直接导致国内煤炭销售利润空间收窄。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上半年累计进口煤炭3080万吨,同比增长73.7%,占全省煤炭调入量的37%。
(2)从国内来看,目前,在主要煤化工及下游企业整体开工率不足、库存持续增加、行业面临整体亏损的情况下,有些地区相关部门出台煤炭资源开发转化率达到50%以上的政策要求,导致相关煤炭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投资建设煤炭下游产业。
4、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
在过去的几年间,由于部分煤炭企业的的高强度开采,导致企业煤炭资源频临枯竭,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转型发展面临很大困难。同时,企业效益分布很不均匀,煤炭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到少数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部分企业出现亏损,资金流陷入极为紧张的境地。
5、流动资金匮乏
经营效益的下滑必然影响了资金供给,进而不利于企业的研发和拓展经营。货款回收中现金比例下降,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加,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随着煤炭供给过剩、价格持续下滑问题的日趋显现,煤炭企业逐步陷入经营困难局面。面对煤炭市场持续下滑的现状,大部分煤炭企业采取挖掘内部潜力,探索进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甚至采取竞相裁员降薪的方式减少成本。
三、应对措施
1、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化原则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好市场经济的基础调节作用,以市场化原则深化煤炭行业的改革,打破行业的垄断,加快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煤炭基地的建设,构建可靠稳定的煤炭供应基地和煤炭洗选加工基地。同时,要改进煤炭的资源管理,开放煤炭市场,鼓励煤炭供需双方订立长期合同,完善全国范围内的煤炭交易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和预警作用。
2、合理开采,实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煤炭资源的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依据资源、环境容量和市场等情况,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做好煤炭的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的协调平衡,科学推进产业转型。各企业还应当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发掘煤炭资源新的价值,实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
3、科学调控煤炭生产总量
目前,我国存在煤炭产品积压严重、供过于求的现象,这要求我们对煤炭的生产总量进行合理地调控。一方面,要坚持依法办矿,深化“打非治违”活动,加大煤炭总量调控力度。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也要加强行业自律,特别是要发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维护市场稳定、促进煤炭市场健康发展的的积极作用,防止煤炭市场大起大落现象的发生。同时,煤炭企业要坚持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安全事故责任人追究等各项安全保障制度。
4、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适合煤炭行业的配套的财政税收政策体系,大力支持煤炭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煤炭企业相关税费的征收,为煤炭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真正体现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拓宽销售渠道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拉动和支撑作用继续增强,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夏粮生产和农业农村形势向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货币信贷平稳回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这些表明中央关于今年加强经济工作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有效的。展望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我国仍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条件,但也有不少来自国际国内的不利因素需要认真加以应对。下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应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与节奏,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有利条件方面看:
一是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复苏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但出现剧烈波动仍属于小概率事件。这将在总体上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虽然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温和放缓,但工业化、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等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企业发展经济的能动性较强。目前,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重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三是信贷质量总体风险可控。在刺激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风险性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经济增速放缓过程中,这些风险是否会集中显现,导致经济“硬着陆”,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综合现有各方面的情况看,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风险是可控的。
从不利因素方面看:
一是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世界经济虽然有望保持温和复苏势头,但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一些风险性因素也不可忽视。美国虽然在最后时刻达成了提高政府债务上限的协议,避免了债务直接违约,但经历此波折后,市场对美国国债的信心下降,美国国债被评级机构历史性地降低信用等级,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冲击,美国债务问题将更加复杂。欧盟债务危机仍在发展。日本全年的经济增长则仍受地震困扰,如果应对不好仍会影响日本的复苏进程。
二是影响通胀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下半年,我国通胀形势仍面临着国际局势和国际流动性过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宏观政策的操作带来一定难度。
三是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并向下游传导,企业融氪用工成本增加,部分地区劳动力工资上涨,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困难。
四是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依然很重。从统计数据看,下半年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结构调整任务,仍任重而道远。
二、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及建议
综合考虑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仍然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即经济增长继续温和回落但仍能保持9%以上的较快增长,而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将得到有效控制,通胀出现冲高回落的趋势。预计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9.5‰全年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在5%左右。
工业生产运行平稳。在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政策措施的带动下;装备工业发展还有较大市场空间和持续的增长动力,支撑工业经济继续平稳运行。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保持高位。随着“十二五”新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逐步落实,政府投资可望有一定程度的加速;同时,社会投资增长有望保持较高增长的态势。
消费增长放缓但程度有限。虽然前期消费热点降温,但在目前就业形势依然较好、工资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将进一步提高,对保持消费增长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今年我国还对个人所得税等做出调整,这些都有利于增强消费者信心。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增长16.4%。
物价将呈回落趋势。下半年,我国存在着不少有利价格回稳的因素。一是全球经济复苏放缓这一基本面因素不支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扬。二是今年我国有望实现粮食连续增产,这为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提供了基础。三是我国已经和将要出台一系列降低生产流通成本的挟持性政策措施,其效应也将逐渐显现。四是国内货币信贷条件已出现明显变化,对价格上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五是下半年物价翘尾因素明显减少。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既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的准备,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二要综合治理物价过快上涨。
三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