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作物含义范文

经济作物含义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作物含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作物含义

篇1

关键词:商务英语信函;语境;修辞

一、商务英语信函

商务英语信函在书写时,很容易同商务英语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确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在进行日常的有关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教学中,实践发现商务英语信函同商务英语之间存在相当大程度的差异之处[1]。通常情况下,商务英语能够被详细的分类为口头和书面两种模式的商务英语,口头商务英语特别适合face to face式的商业洽谈会议,书面商务英语特别适合进行书面的商务英语的表达。通常情况下,利用舒心、电子网络或者电子邮件的办法进行商务的交流与传递工作[2],所以,对我国而言,商务英语信函又被叫做商务英语函电,一般是指利用专门的书面信息为载体,进行有关英语专业的交流,从而承载国际商务信息的交流模式,因此需要更加得体的措辞,避免出现误解,此外,要求对语言进行表达时要有更加考究的修饰。需要写信人员在进行商务英语信函时,更加注意同英语的商务语境进行结合,从而实现这一目的[3]。

二、商务英语语境

想要对商务英语语境进行充分的理解,就需要先对语境一词的含义有所了解。在国内和国外的学者,对于商务英语语境就有不同的理解,并且这一理解也随着时代的迁移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对于语境这个词具有相当复杂的含义。通常来讲,语境指的是宏观条件下有关的社会环境与微观条件下有关的语言环境进行统一[4]。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能够总结出语言环境的定义是一种词汇通过自身所在的不同位置,即短语、句子成分中,起到了不同的内容作用[5]。社会环境对于物质情景和时代背景条件的概念,包括多种非语言方面的环境,诸如人文状况、政治气候、社会制度、时代思潮等。社会环境同整个社会所蕴含的经济文化背景的关系密切,所以,在商务英语中,有关语境的概念也需要包含以上内容,但是不仅仅是简单的包含,需要有更深层次的需要,同国际贸易在发展变化的进程等相结合,利用自身所接收的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表现在不同的交际、价值观、思维中的冲击。

对于商务而言,进行微观语言环境的交流就要求密切的关注自身包含的特定人群,进行不同场合内的不同话题的交际[6]。不同与宏观的社会环境,需要结合写信者自身的商务方面的文化背景,能够更多的消除地域内存在的巨大差异。因此,要求我们在今后进行商务英语信函书写时,一定要注意更多的树立一种更加多元的有关跨文化的发展观点,持续不断的增加自身的商务英语的书写应用能力,通过不断的交流沟通与时俱进。

三、商务英语语境的修辞

想要在进行更准确地商务英语信函书写工作,就要同商务自身所处的语境结合,通过得体的修辞进行目的的表达[7]。第一点,需要对修饰有充分的认识。对于修辞的概念,目前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仅仅是一种有关语言运用方面的技术。实际上,有关修辞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典流派中,并一直延续至今。有学者认为,修辞就是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精心的安排,也就是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为了将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得体与精准的进行表达,也就是所修辞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语言运用方面的艺术和规律。在《英文修辞》一书中,有关与英文的修辞方式,不仅仅能够提供读者在写作中展现出来的技巧和表现,还能够对各种词汇和句型的结构进行详细的使用说明。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通过商务活动自身的特点,如交际和谈判特性,导致商务活动的表达具有更加精准的语言和修辞[8]。修辞是一门具有极大魅力并极为复杂的艺术,利用修辞进行言语的活动,能够将语境进行更多的适应,能够将使用的语言进最大程度的约束。修辞的运用不能够脱离一个整体的使用环境。进行商务英语信函时,一定要严格的对商务英语使用的语境进行把握,也就是说在使用信函进行商务英语的书写时,一定要注意考究的修辞,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

四、语境论的应用

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适合的修辞方法,能够将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完整的发挥出来。修辞结合语境,能欧股成功的将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艺术进行修饰。使用得当的搭配,能够更好的体现商务英语的内涵。这也要求商务人员能够从两个层面达到要求。第一,使用得体的搭配进行词句的应用。在造句时,一定要将商务英语的语言特色进行突出的表达。利用符合英文写作的安排来撰写信函。依据合理的英语结构规律,进行商务英语信函的书写,表达一定要合情合理,清晰流畅。

第二,认真思考商务英语的常变因素。如国际社会背景、交际内容等。通过对商务英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得体修辞,来保证使用的规范性。要想达到修辞得体,就需要使用合乎语境的修辞方式。

关于修辞得体,需要考虑进行不同语境下的商务英语应用时,使用者的语气是否恰当。一般来讲,对于语气的含义,可以解释为一种传递信息时,具有的全面的感受。通过语境学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商务英语的表达上,仅仅依靠单词或表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更加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如其分的语气。通常来讲,语气的恰当包括两方面:自然和客气。

(1)自然。利用得体的语气避免造作成分。结合当今的地域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差别,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的轻快直接,因此进行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时,一定要注意用词自然、简洁,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这样能够营造一个更加友好的氛围,为接下来的洽谈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如进行开头书写时,使用以下语句。If you will give us some time during this month,or you can give us some time during the next, we`ll gratefull so much.certainly ,the time must be your free time .but we hope you could ship at the latest time at the end of this month。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说希望你最晚能够在八月底之前装船。诸如这种信函,我们都可以直接看but之后的内容,前面多数情况下为一种客套与寒暄,这样做能够符合当代的文风,又不失现代人士进行商务时的言简意赅,抛弃模棱两可,最晚月底装船。

(2)客气。客气作为一种语气表达恰当的注意内容,需要表现出一定真诚友好的态度,在用词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比如以下句子。We have already received your letter in October 12, full of thankful and grateful.We hope you will be interested in our products and come here to know it in October 25.意思是感谢您的信件,我们也希望您能来亲自体验我们的产品。上面这个句子充分的体现了礼貌真诚,能够符合客气的原则,语句中充满了期待合作的诚意。

事实上,商务环境是随时都在变化的,因此在实践的交流中也不会仅仅是对于商务内容的表达,还有一些层出不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写信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措辞是否得体,也就是注意自己的态度,切实的考虑到对方的出境,能够表现出友好和礼貌,也更容易促成较易。比如再说同意对方的要求,可以用被动语态(You have earned 2.5 commission.你已经获得了2.5%的佣金)来代替生硬的主动语态(We allow you 2.5% commission)。这一语气更能够体现出对方deserve it,而不是I give it.语气中透露出对于对方的礼貌与尊重,而不是傲慢的态度。只有使用更加得体又合乎情理的表达,才能够更加到位的进行沟通,既符合自身位置,又体现自身的礼貌,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容易让他人接受。

五、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商业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对于今后,需要自身在进行商务英语信函的书写时,更加熟悉彼此的条件,并熟悉各项规章法律,通过规范程序化的国际贸易,来进行更加丰富的发展。不同的贸易话题需要进行不同的贸易措辞来沟通。根据变化的话题来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书写出来的商务英语信函能欧股更具有时代特点,抓住其中的使用规律和语言风格,能够更好的独立进行写作书写,将修辞艺术使用的别具匠心,能够更好的实现国际商务间的有效交流。对于商务英语的推进作用,在目前的国际间进行经济贸易,在我国进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较为明显的独特作用。(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丽娜,景然.浅谈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J].商场现代化,2015,(04):269.

[2] 赵宇佳.基于“7C”原则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17(01):88-95.

[3] 袁俊.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礼貌[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16(03):66-70.

[4] 裴振霞.话语分析理论运用于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20):189-190.

[5] 刘永厚,郑双.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应用[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22(01):79-87.

[6] 李静.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语块的应用研究[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3,20(04):96-99.

篇2

摘要介绍了平塘县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分析了其效益,总结了其关键栽培技术,以期为该种植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旱地;宽厢宽带;粮—经套作;种植模式;效益分析;栽培技术;贵州平塘

旱地宽厢宽带栽培技术,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一定比例分厢分带,分别套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1]。该技术是贵州省农推总站高级农艺师冯道友根据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实际情况,在农业种植结构上发明的一种新型农业实用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对优化贵州省农村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平塘县经过多年的推广,取得较好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完善,基本上已形成了强化玉米、经济作物和其他高价值作物的集成与配套的多种种植模式,此项技术的应用可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平均增收1 200元/hm2以上,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受到广大群众的肯定和欢迎。现就几种种植模式的效益及关键技术作如下浅述,以供参考。

1种植模式

(1)“玉米/豆类—豆类/蔬菜—蔬菜”栽培模式[2]。第1茬作物窄带种植玉米,宽带套种豇豆、四季豆等,豆类成熟收割后,翻犁种植反季节蔬菜,如黄瓜、白菜、萝卜、胡萝卜、莴笋等,玉米成熟收获前10 d,在玉米植株底部播种四季豆、豇豆,反季节蔬菜收割完后,及时接茬种植冬季蔬菜。该种种植模式第1茬作物玉米平均产量6 648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1 966.4元/hm2,纯收入6 716.4元/hm2,豌豆和四季豆平均纯收入10 200元/hm2,黄豆纯收入5 025元/hm2;第1茬作物纯收入即为16 916.4元/hm2或11 741.4元/hm2;第2茬反季节蔬菜纯收入为32 250元/hm2;预计第3茬蔬菜纯收入为21 750元/hm2。采取这种种植模式,平均年纯收入为70 916.4元/hm2或65 741.4元/hm2。单作玉米—蔬菜,玉米产量7 500 kg/hm2,产值为13 500元/hm2,纯收入8 250元/hm2,蔬菜纯收入为21 750元/hm2,合计年纯收入为30 000元/hm2。宽厢宽带种植模式与一年两熟单作模式相比,增收40 916.4元/hm2或35 741.4元/hm2,分别增收136.39%和119.14%。

(2)“玉米/辣椒—蔬菜—蔬菜”或第1茬作物种植玉米,宽带套种辣椒,辣椒收获前在根部点播蔬菜或萝卜,蔬菜收割完后,及时接茬种植冬季蔬菜。该模式栽培玉米产量7 059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2 706.2元/hm2,扣除生产投资5 250元/hm2,玉米纯收入7 456.2元/hm2,辣椒无论采收青椒、红椒或制成干椒上市销售,纯收入在12 000~16 500元/hm2,后面两茬蔬菜种植及收入与前一种植模式相同,年纯收入为73 456.2元/hm2,较单作玉米—蔬菜一年两熟增收43 456.2元/hm2,增收144.85%。

(3)“玉米/花生—蔬菜—蔬菜”栽培模式。第1茬作物种植玉米,宽带套种花生,花生收获后种蔬菜或萝卜,蔬菜收割完后,及时接茬种植冬季蔬菜。该栽培模式玉米产量6 882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2 387.6元/hm2,纯收入7 137.6元/hm2,花生产量2 250 kg/hm2,按6.00元/kg折算,产值为13 500元/hm2,纯收入10 500元/hm2,后面两茬蔬菜种植与收入与第2种植模式相同,年收益为71 637.705元/hm2。较单作玉米—蔬菜一年两熟增收41 637.6元/hm2,增收138.79%,增产效果显著。

(4)玉米/辣椒、豆类、花生—绿肥/蔬菜—蔬菜栽培模式。如窄带种绿肥,春季绿肥翻压栽玉米2行,宽带与前3种模式一样,玉米平均产量7 474.5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3 454.1元/hm2,玉米纯收入10 454.1元/hm2左右(因为玉米前茬种绿肥把绿肥翻压作底肥,减少了肥料的投入,降低成本),第1茬宽带收入在10 500~18 000元/hm2,后面2茬蔬菜种植及收入与前一种植模式相同,年纯收入为73 454.1~77 954.1元/hm2,较单作玉米—蔬菜一年两熟增收43 454.1~47 954.1元/hm2,增收144.85%或159.8%,增产效果显著。

(5)玉米/红薯—绿肥/马铃薯。宽带种马铃薯4行,窄带种绿肥,春季绿肥翻压栽玉米2行,待马铃薯收后,栽种红薯3~4行。该栽培模式马铃薯平均产量24.3 t/hm2,以收购价1元/kg来计算,收入24 300元/hm2,纯收入20 550元/hm2左右,玉米平均产量74 74.5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3 454.1元/hm2,玉米纯收入10 454.1元/hm2左右(因为玉米前茬种绿肥把绿肥翻压作底肥,减少了肥料的投入,成本减少),红薯平均产量24.198 t/hm2,按1.00元/kg折算,收入24 198 元/hm2,纯收入21 198元/hm2左右。年纯收入为52 202.1元/hm2。该模式比单作玉米—马铃薯一年两熟增收 13 835.1元/hm2,增收36.05%。单作玉米—马铃薯栽培模式中马铃薯平均产量33.515 t/hm2,收入33 510元/hm2,纯收入为29 764.5元/hm2,单作玉米产量7 779 kg/hm2,收入14 002.2元/hm2,纯收入8 602.5元/hm2,全年合计纯收入为38 367元/hm2。除此之外,间作种植绿肥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省工省力、效益高的持续增产措施,也是广辟肥源解决旱地宽厢宽有机肥不足的主要途径。它既可缓解或解决玉米高产与缺肥的矛盾,又能改良土壤,培护地力,比施等氮量的有机肥节省成本75%~80%,且就地种植与施用,效果很好,因此应积极宣传和推广。

(6)糯玉米/辣椒—花菜/白菜。第1茬作物种植窄带糯玉米,宽带套种辣椒,辣椒成熟收割后翻犁种植白菜,玉米成熟收获后翻犁种植花菜。第1茬糯玉米套作辣椒,产鲜椒17.34 t/hm2左右,按市场价1.8元/kg左右计算,产值31 212元/hm2左右,生糯玉米产量(包括叶)11.184 t/hm2左右,按市场价2.4元/kg左右计算,产值26 841.6元/hm2,第1茬总产值58 053.6元/hm2,第2茬花菜产量15.345 t/hm2左右,按市场价1.5元/kg左右计算,产值23 017.5元/hm2,白菜产量23.01 t/hm2,按市场价1.00元/kg左右计算,产值23 010元/hm2,第2茬总产值46 042.5元/hm2,全年总产值104 096.1元/hm2。净作模式的产值,第1茬净作生糯玉米产量为14.301 t/hm2左右(包括叶),产值34 322.4元/hm2,净作鲜椒产量28.005 t/hm2左右,产值50 409元/hm2,第2茬净作花菜产量25.74 t/hm2,产值38 610元/hm2,净作白菜31.845 t/hm2,产值31 845元/hm2;如果第1茬净种植玉米,第2茬净种植花菜其全年总产值为72 932.4元/hm2,比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减少31 163.7元/hm2;如果第1茬净种植辣椒,第2茬净种植白菜其全年总产值为82 254元/hm2,比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减少21 842.1元/hm2;如果第1茬净种植辣椒,第2茬净种植花菜,其全年总产值为89 019元/hm2,比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减少15 076.5元/hm2。可见,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产量,还可提高经济收入,经济效益显著。

2栽培技术

(1)精选作物品种。选择高产优质抗性强的优良作物品种,杂交玉米选用半紧奏型中熟玉米品种[3],玉米采用营养袋(块、球)育苗拉绳定向移栽;辣椒、蔬菜、地瓜、黄豆等作物也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

(2)适时播种。适时播种能使作物获得高产、稳产,根据平塘县的气候情况,玉米的最佳播种期选择在3月中下旬,4月上中旬移栽;地瓜、豇豆、四季豆3月中旬播种;青辣椒2月中下旬育苗,4月上旬移栽;黄豆4月中上旬播种。该项技术科技含量高,要求严格,应安排在交通方便、群众经济及文化基础好的区域实施。以267 cm的规格标准开厢。在267 cm的标准厢面中再划分为83 cm和183 cm 2个标准带幅(俗称窄带和宽带),窄带种玉米,宽带种植其他经济效益高的作物。种植作物时按年度种植3~4茬作物,不准在窄带和宽带中套种其他作物。厢面要规范,不能随意改变厢面尺寸,一定要按267 cm开厢来安排。这样才能保证栽培的作物规范,更好地解决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增加通风透光性,控制好种植密度,提高产量。种植作物一定要高矮搭配,才能处理好作物间的群体关系,利于作物通风透光,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栽培作物方式应从各个带幅的中间起栽,然后再往两边按标准尺寸进行。

(3)种植密度。玉米株距17~20 cm,行距40~50 cm,只栽2行;辣椒、蔬菜3行,株距20~23 cm,行距33~40 cm;豇豆、四季豆株距33 cm,行距117 cm,种2行,搭“人”字架;花生、黄豆株距27 cm,行距33 cm,种4行;马铃薯、红薯株距27 cm,行距40 cm,种3行、4行,行距27~33 cm,窝距20~27 cm,绿肥,采取条播,播幅33 cm;生姜、芹菜栽3行;菠菜、红苕、芫荽等栽4~5行。注意栽种作物时两边要向中间挤,窄带和宽带两边均留出17~27 cm的空距,即窄带和宽带作物空间距保证在50~67 cm,以利作物轮换。间距33 cm,株距55~66 cm,确保玉米4.05万~4.50万株/hm2,预留带2.31 m内套种辣椒、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3~4行(套种时必须留足玉米两边空行50~60 cm,以防玉米后期遮荫影响),窝距66~77 cm。

(4)肥水管理。根据种植的作物及土壤肥力情况确定施肥量,底肥以重施农家肥为主,同时施用钙镁磷肥、复合肥、钾肥作底肥,一次性施足。因种植密度增大,因此需肥量也较其他种植方式增多。旱地宽厢宽带技术,种植的作物密度较大,耗水耗肥量也增大。为了做到肥料不浪费,应采用条沟施肥。基肥的条沟宽度18~20 cm,沟深20~25 cm,追肥的条沟要浅,每次施肥掌握在沟宽10 cm,沟深10 cm较好,然后及时壅土。有水源的地块,在追施尿素后,可进行放水浅灌,没有水源的地块最好在雨前和雨后追施。

(5)科学接茬。在玉米收获前10 d内,在玉米植株基部播种豇豆或四季豆,每穴播1~2粒种子,同时割掉玉米植株雌穗下部叶,使玉米与豆的共生期为7~10 d,玉米收获后,不砍秸秆,留作豆架,节约豆架成本及人工费用。宽带中所种作物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采用高价值作物,不然会影响本项技术对农民使用的收入。并及时安排布局好接茬作物品种,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效益[4]。宽带内经济作物收获后及时翻犁,种植黄瓜、白菜、胡萝卜、萝卜、窝笋等蔬菜品种,9月采收上市,10月接茬种植冬季蔬菜品种。并使收获后作物种植时间相隔30~35 d,要及时对土地进行翻犁和处理,包括翻犁空行、对前茬作物带有病毒的土壤消毒处理和在翻土25 d后施用有机农家肥,让肥料熟化,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6)病虫害综合防治。旱地宽厢宽带病虫防治要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对症用药防治。

3参考文献

[1] 余鸿村.旱地宽厢宽带粮—经作物套作模式及效益分析[J].农技服务,2010(2):202-203.

[2] 聂晓文,张绍刚,郭国雄.旱地宽厢宽带高效种植模式[J].北方园艺,2008(1):89-91.

篇3

关键词: 经济作物用地 指标体系 生态安全评价

1.问题的提出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焦点。然而,我国由于加速工业化与城市化,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区域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因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势在必行[1,2]。

对影响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的自然、经济、社会因素进行选择、计算、评价、分析以寻找出经济作物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经济作物用地的整治保护进行研究,以期维持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生态安全起源于生态安全研究,它的研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土地生态安全是指陆地表层由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受破坏,同时土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土地生态安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土地生态系统本身所处的安全状态是否保持良好,是否能够维持土地生态系统内部正常的新陈代谢;二是指土地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即土地生态系统的人类服务功能[3]。它的本质是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性[4]。

土地生态系统是一切资源与环境的载体,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恶化的土地生态已逐步危及国土生态安全,并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某些区域内生物、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到了空前的冲击与破坏,某些破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土地资源的生态承受力。而经济作物用地则属于土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土地生态安全。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的恶化也是土地生态恶化的体现。

2.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

2.1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充分体现土地生态安全的现状与水平。指标应用来衡量人类行为导致的自然环境状况、状态变化的程度,表明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显示社会克服生态安全危机与保障生态安全的能力。基于上述考虑,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5,6]:①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原则;②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原则;③评价的综合性原则;④因子和标准选择的敏感性原则。

2.2评价因子的选择

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为保证指标体系选择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在进行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时,先采用分析法将评价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系统目标,在参考大量现有的各种土地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筛选,剔除了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同时,通过定性分析对指标的完备性进行判断,从而在评价工作全局上做到科学性与完备性相结合。

通过参考其他地方评价时所用的指标,再结合金堂县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现有数据,为了保证评价因子体系选择的科学性和完备性,本文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系统、土地经济生态安全系统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系统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由1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目标层(A)、项目层(B)和指标层(C)组成(表1)。

2.3指标权重和基准值的确立

指标权重对生态安全评价至关重要,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Delphi)确定指标权重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本文采用信息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其原理是:某项指标的值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相应权重越大;反之,权重越小[7]。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可客观地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其数学模型如下:

①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标准化:

P=X/X(即计算i个乡镇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②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E=-KPInP,令k=-1/Inn,则0≤E≤1;

③计算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

G=1-E;

④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W=G/G(式中,P为评价指标保准化后的所得值;X为评价指标的实际值;i=1,2,…,n;j=1,2,…,m)。

在确定评价各指标的基准值时,本文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和确定生态安全评价基准值的一些常用方法[8],采用国家平均值和部分国际标准值作为各指标基准值。

2.4安全指数的计算

本文计算各安全指标安全指数的数学模型为:设X为第i个指标的实际值,Y为第i个指标的基准值,当P(X)为第i个指标的安全指数,则:

①对于正趋向性指标:

当X≥Y时,P(X)=1;当X<Y时,P(X)=X/Y

②对于负趋向性指标:

当X>Y时,P(X)=Y/X;当X≤Y,P(X)=1

2.5安全值的计算

为了能够综合反映研究区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总体现状,必须对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一项指标进行综合计算和评价。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值其数学模型为:

单项指标安全值:I(X)=P(X)×W;

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综合安全值:I=I(X)

式中P(X)为安全指数,W为指标权重,n为指标数,结合表2数据计算出各评价指标安全值。

3.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等级的划分与评价

3.1生态安全等级划分

根据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判别原则,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基准体系[9]如下:

生态安全值<0.4时,等级为I,表征特征:恶劣,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退化;生态安全值在0.4-0.6前闭后开区间时,等级为II,表征特征:较差,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比较严重;生态安全值在0.6-0.7前闭后开区间时,等级为III,表征特征:一般,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有退化;生态安全值在0.7-0.9前闭后开区间时,等级为IV,表征特征:良好,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生态安全值≥0.9时,等级为V,表征特征:理想,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本完善。(见表2)

3.2综合评价及分析

结合表1和表2可以得出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计算结果及评价等级(可用示意图表示)。从计算结果和示意图可以看出各地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值存在明显差异,并由此找出存在的问题。

4.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构建了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可以对单项目用地进行评价,又可以对区域内多项目进行评价。评价有关结论还可以对土地开发、利用、治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并且该指标体系可以广泛应用于各地区。因此,建立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实际运用该指标体系时,还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某些指标进行相应的取舍。

参考文献:

[1]高向军,鞠正山.中国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产业,2005,7,(2):123.

[2]高桂芹,韩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71-273.

[3]孙彦伟,卢荣安,姜广辉.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思维[J].生态经,2005,11,(3):56-59.

[4]肖笃宁,赵羿,孙中伟等.沈阳西郊景观结构变化的研究[工].应用生态学报,1990,1,(1):75-84.

[5]杨京平.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舍,2002:280-290.

[6]尹希成.生态安全:一种新的安全观[N].科技日报,1999-03-02(4).

[7]郭晋平,张芸香.关帝山林区景观要素空间关联度与景观格局分析[J].林业科学,1999,35,(5):28-32.

[8]亓兴兰,刘建,余坤勇等.基于RS与GIS的闽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26,(1):36-40.

篇4

关键词:公共投资;政府行为;经济增长;理论模拟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公共投资由于能产生更具生产效率的生产和分配模式从而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基础。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农村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诸多探讨,如:Rebelo(1993)利用超过100多个国家的跨国数据证明了交通和通讯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直接稳定的联系。Canning(1994)发现,基础设施尤其是电话及电力的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率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2002)利用1970-1997年间的省级数据,用联立方程模型估计了不同类型的政府投入效果,证明了地方政府在农业研发、灌溉、教育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不仅推动了农业产出的增长,而且有助于缓解农村贫困。刘晓昀、辛贤、毛学峰(2003)从农户收入和支出的角度分别利用OLS和TSLS法对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作了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地区农户明显从基础设施投资中获益,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的影响往往因农户的人力资本状况不同而有显著差异。鞠晴江(2006)利用双对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基础设施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于我国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收入均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现有文献对政府行为和农村公共投资关系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如何在有限财力下进行农村公共投资以及如何改革政府供给模式的问题上,如:匡远配等(2005)探讨了县乡财政状况对农村公共投资的影响。谢群、员晓哲(2006)提出要重构农村公共投资主体,改革农村公共投资的政府供给模式。

尽管理论界对农村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或实证上作出了多方面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是把对政府行为倾向的分析放在了公共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框架下,在理论层面上很少涉及到对政府行为、经济增长与农村公共投资三者关系的分析,也很少涉及到对经济发展差异的不同地方政府行为倾向的讨论。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财政状况直接影响到公共投资水平,根据Niskannen(1974)提出的政府人垄断模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从而财政充裕的地方政府人(官员)不是最大化利润,而是最大化产出和预算,更多的产出和预算也给政府人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机会和更大的权威。因此在公共投资过程中,“理性”的地方政府有扩大公共支出的倾向,公共产品会得到充分甚至是过度供给。而周其仁(1994)认为,国家不会提供有效的产权保护,只有当国家与社会在对话、协商和交易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均势,才能使国家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产权之间达成一致。因此,从农村公共投资的角度分析,贫困落后地区基于地方财政紧张的现实,“理性”的地方政府更倾向于“不作为”,张维迎的农村公共投资的“变压器”理论对此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佐证。这一推论同时还得到了经验文献的论证,如: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2002)证明了不同地区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不同地方政府具有不同的公共投资行为和倾向。Kanbur和Pottebaum(2002)指出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投资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倾向于提供较多的公共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倾向于少提供或不提供公共投资。如果推论成立,那么从经济增长视角分析,这些地方政府行为是真正理性么?经济增长、政府行为与农村公共投资的关系到底如何呢?下文就这些问题从理论视角进行模拟。

下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在Kanbur和Pottebaum(2002)所构建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模型。第三部分分析经济增长、地方政府行为和农村公共投资的依存度及相互关系。第四部分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二、基本模型

Kanbur和Pottebaum(2002)模拟了经济发展与公共投资之间的依存度关系,在理论层面上得出了具有一般性的结论:(1)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投资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2)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倾向于提供较多的公共产品,两者之间的依存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倾向于少提供或不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两者之间依存度较低。但笔者认为,KaPut和Pottebaum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有两个缺陷:(1)只考虑到两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能清晰展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程度不同的地区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依存的梯度差异。(2)只是从“突然损毁”和“重建”的角度来讨论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投资之间的依存关系,不具有真实的可能性分析基础。笔者所构建的数理分析模型是在Kan-bur和Pottebaum(2002)所提出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其两种主要缺陷所构建的一般性的纯理论分析模型。

模型所依据的基本假设如下:(1)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A、B、C,总人口都是N,经济发展水平σA>σB>σC。(2)土地是经济发展的唯一资源,三个地区可以选择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市场价格为常量1,经济作物的市场价格为p,三个地区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函数都是F、K,F、K具有标准生产函数的性质。(3)政府行为“经济人”理性,即公共投资所带来的获利能够补偿公共投资耗费,也大于在不进行公共投资下所带来的收益,且同一地区较多的公共投资可获取更多的收入。为简化模型,假定更多收入最终反映在更高的价格上。(4)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是最大化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主要通过公共投资来实现,并且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状况进行公共投资。根据假设(4),三个地区被假定其收入:

三、地方政府行为、经济增长与农村公共投资的依存关系分析

在公共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是一个特殊的经济主体,地方政府行为的具体表现就是这一经济主体实现利益的体现。根据假定条件(4),地方政府行为应该在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框架下具备怎样的倾向呢?以下在基本模型分析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制度和政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探讨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行为表现。

式(12)给予我们如下理论和政策启示:在满足政府行为“经济人”理性及农村公共投资快速顺畅传递(较多的公共投资可以获取更多的收入和更高的产品价格)的理论前提下,更高水平的农村公共投资

带来了更高的收入和更快的经济发展,即公共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正比例关系,且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回报高于贫困落后地区,从而以最大化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目标函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政府倾向于更多的公共投资从纯经济的视角分析是真正符合“经济人”理性的。

我们再从经济增长“差异”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不同地区的农村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差异”的视角来讨论农村公共投资的作用更能反映公共投资的合理性及其合理程度。“差异”视角需要考虑到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一,公共投资水平IA、IB、IC。其二,无任何公共投资前提下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yA、yB、yC。其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公共投资后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y*A、y*B、y*C。其四,总人口N。根据影响经济增长“差异”的四个因素,用式(9)、式(10)、式(11)相应减去式(6)、式(7)、式(8),得到“差异”水平因子ZA(p)、ZB(p)、ZC(p)。

其中,ZA1(p)、ZB1(p)表示公共投资前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从式(13)、式(14)、式(15)可知,“差异”水平因子ZA(p)、ZB(p)、ZC(p)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公共投资额度,二是公共投资在经济作物市场价格p上的反映。根据式(4),由于经济发展水平y是经济作物市场价格的增函数,可知ZA1(p)>0,ZB1(p)>0,这表明经过农村公共投资后,A地区和B地区的经济水平都有所增长,经济增长水平及程度都有所提高。但“差异”水平因子ZA(p)、ZB(p)、ZC(p)的值取决于农村公共投资前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与公共产品投资额之间的差距。由于我们假设了F、K具有标准的生产函数性质,同时假设了PA0、PB0是A、B两地区在没有农村公共投资时经济作物所获得的市场价格,可近似假定两者相等;pA1、pB1是A、B两地区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农村公共投资IA、IB后经济作物所获得的市场价格,根据上述的理论假设前提和对地区生产函数的假定,因此得到PA1>PB1。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推断:就经济增长与农村公共投资贡献程度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B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公共投资的反应更加灵敏,在假定前提下同等数量的公共投资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B地区的贡献程度要大于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A地区的影响,即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公共投资存在着“后发优势”。这一推断与Kanbur和Pottebaum(2002)所构建的理论模型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这一结论具有如下政策与理论含义: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在满足政府行为“经济人”理性的前提下应该有动力和倾向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投资,那么贫困落后地区基于地方财政紧张的现实,“理性”的地方政府更倾向于“不作为”从纯“经济”的视角分析显然是不理性的。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经济实力较强且有较充裕的地方财政,其有能力进行更高水平的农村公共投资,因此其在农村公共投资框架下的经济增长具有“先天优势”。另根据上述分析,ZA(p)、ZB(p)值不仅取决于公共投资额度IA、IB,还取决于公共投资在市场价格p上的映射,因此无论是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还是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不仅应该着力于增加农村公共固定投资,还应该着力加强公共投资在市场价格p上的映射,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区域市场一体化和较高的政府办事效率等都有助于提高公共投资在市场价格上的映射程度,从而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四、结论

笔者在既定的假设前提下,通过构造数理模型,运用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从理论的视角尝试性地构造了经济增长、地方政府行为与农村公共投资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通过控制制度和政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分析各种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及对政府行为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

(1)由于农村公共投资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例关系,更多的公共投资可以带来更高的收入和取得更快的经济增长。并且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投资的回报高于贫苦落后地区,因此目标函数为最大化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提供较多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投资,从经济视角分析这也是合乎地方政府理性的。

(2)从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回报率的层面分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农村公共投资的反应更加灵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公共投资存在着“后发优势”。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2002)运用1970-1997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证明了在中东部地区,虽然大部分公共投资的经济回报都比西部地区高,然而在西部地区公共产品投资的回报率更高,从而增加公共投资对扶贫和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更大。Kanbur和Pottebaum(2002)所构建的纯理论分析模型也对这一结论作了充分的理论和经验验证。

(3)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农村公共投资,还取决于公共投资在市场价格上的映射程度,通过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建立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等都有助于增强公共投资在市场价格上的映射,因此地方政府应该从增加农村公共投资和增强公共投资在市场价格上的映射两个方面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本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增加公共投资,并按照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敏感性和回报率的不同来选择公共投资的优先顺序,从而更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由于在市场化进程较快的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公共投资的“先天优势”,因此经济发达地区更应该大胆地创新农村公共投资机制,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形成公共投入的多主体的格局,发挥公共产品建设资金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篇5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特色农业产业化;趋势

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意义在于农业机构中的制造业部门及其农业机构内部生产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国家或某个农业领域的工业部门之间的系统和关系。可以肯定的是,农业在任何地区的农业发展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可持续的农业结构可以帮助当地发展最可持续的生产方案,优化农业技术,保持农业产品需求和供给平衡关系。本文将简要介绍西藏农业工业现状的分析,分析基本思想的变体,讨论实施工业活动的措施。

1西藏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在宏观层面上,西藏农业更加单一,农业落后,农业需求和供给不平衡,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缺乏科学规划。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西藏的农作物品种较少,主要是青稞、小麦等麦类作物,农产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分布不成比例,严重阻碍了西藏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研究,85%的西藏地区被用来种植青稞、小麦等麦类作物,这需要大量的土壤肥料,很容易滋养作物的不稳定,同时减少土壤的肥沃。与此同时,经济作物的比例仅为15%左右,不足以满足西藏的粮食需求。此外,西藏的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机械技术落后于东部,不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地区分权管理和粗放经营,规模程度很低,很难抵抗害虫和疾病,分权管理模式往往导致不一致的农业管理和分散管理、作物品质不稳定,不能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农产品,植物品种分散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大规模农业管理系统,与市场经济难以实现有机联系,无法取得良好的规模效应。西藏地区,另一方面,广泛种植大麦、小麦等麦类作物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现象,种植比例太大,通常在成熟时期的过剩将降低销售价格,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太小,产量太低,当过度慷慨的需求,使农业经济发展畸形。此外,农业机械技术在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容忽视。但就其实际情况,对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受到一定,特别是在农业机械的发展信息化,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广泛应用于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是手动操作,很少有应用信息技术控制的情况,因此,西藏地区农机信息化应用水平还比较低。第二,西藏现有农机实体大多缺乏完整成熟的信息设备配置,无法充分发挥定位系统的功能。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农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还没有有机融合,导致了农机技术中信息技术的缺失。第三,从市场来看,农机产品市场仍然供不应求,目前农机产品信息技术含量高的市场供应不足,制约了西藏农机信息化水平的发展。

2基本思路的选择

结合西藏地区农业发展、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引导广大农民特色农业产业化的趋势,全面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作物种植规模、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模式,促进写作规模管理的分权管理系统,促进农业产业多样化发展,满足多样化需求,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更新农产品品种。

3实施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3.1运用产业化运作模式

西藏农业不利条件的管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企业合作或合作组织提高专业和系统的农业营销服务和质量管理依赖方法,形成品牌农业产业管理模式。西藏地区应正确运用产业运作模式,突破原有农业产业的市场瓶颈。例如,青稞农户应与啤酒厂、面粉厂等企业合作,生产优质青稞酒、青稞面条等产品,促进所有产品流向市场,获取利润,增加西藏农民的收入。

3.2促进多元化发展

促进多元化发展主要是指西藏农业管理机构应该确定当前发展形势下,根据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特点满足人民需求的差异,在同一时间生产的作物和农副产品搞好生态旅游产品和生产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和精神需求,实现农业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3将信息技术与农机技术相融合

农业机械信息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使农机活动更加易于操作,而且能有效提高农机活动的效率,促进农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具体来说,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获得各方支持农业机械信息建设和管理工作,并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技术应用研究,同时,研究结果将会被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活动逐步扩大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针对农业机械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农业机械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信息技术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