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作物含义范文

经济作物含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作物含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作物含义

篇1

关键词:商务英语信函;语境;修辞

一、商务英语信函

商务英语信函在书写时,很容易同商务英语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确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在进行日常的有关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教学中,实践发现商务英语信函同商务英语之间存在相当大程度的差异之处[1]。通常情况下,商务英语能够被详细的分类为口头和书面两种模式的商务英语,口头商务英语特别适合face to face式的商业洽谈会议,书面商务英语特别适合进行书面的商务英语的表达。通常情况下,利用舒心、电子网络或者电子邮件的办法进行商务的交流与传递工作[2],所以,对我国而言,商务英语信函又被叫做商务英语函电,一般是指利用专门的书面信息为载体,进行有关英语专业的交流,从而承载国际商务信息的交流模式,因此需要更加得体的措辞,避免出现误解,此外,要求对语言进行表达时要有更加考究的修饰。需要写信人员在进行商务英语信函时,更加注意同英语的商务语境进行结合,从而实现这一目的[3]。

二、商务英语语境

想要对商务英语语境进行充分的理解,就需要先对语境一词的含义有所了解。在国内和国外的学者,对于商务英语语境就有不同的理解,并且这一理解也随着时代的迁移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对于语境这个词具有相当复杂的含义。通常来讲,语境指的是宏观条件下有关的社会环境与微观条件下有关的语言环境进行统一[4]。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能够总结出语言环境的定义是一种词汇通过自身所在的不同位置,即短语、句子成分中,起到了不同的内容作用[5]。社会环境对于物质情景和时代背景条件的概念,包括多种非语言方面的环境,诸如人文状况、政治气候、社会制度、时代思潮等。社会环境同整个社会所蕴含的经济文化背景的关系密切,所以,在商务英语中,有关语境的概念也需要包含以上内容,但是不仅仅是简单的包含,需要有更深层次的需要,同国际贸易在发展变化的进程等相结合,利用自身所接收的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表现在不同的交际、价值观、思维中的冲击。

对于商务而言,进行微观语言环境的交流就要求密切的关注自身包含的特定人群,进行不同场合内的不同话题的交际[6]。不同与宏观的社会环境,需要结合写信者自身的商务方面的文化背景,能够更多的消除地域内存在的巨大差异。因此,要求我们在今后进行商务英语信函书写时,一定要注意更多的树立一种更加多元的有关跨文化的发展观点,持续不断的增加自身的商务英语的书写应用能力,通过不断的交流沟通与时俱进。

三、商务英语语境的修辞

想要在进行更准确地商务英语信函书写工作,就要同商务自身所处的语境结合,通过得体的修辞进行目的的表达[7]。第一点,需要对修饰有充分的认识。对于修辞的概念,目前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仅仅是一种有关语言运用方面的技术。实际上,有关修辞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典流派中,并一直延续至今。有学者认为,修辞就是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精心的安排,也就是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为了将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得体与精准的进行表达,也就是所修辞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语言运用方面的艺术和规律。在《英文修辞》一书中,有关与英文的修辞方式,不仅仅能够提供读者在写作中展现出来的技巧和表现,还能够对各种词汇和句型的结构进行详细的使用说明。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通过商务活动自身的特点,如交际和谈判特性,导致商务活动的表达具有更加精准的语言和修辞[8]。修辞是一门具有极大魅力并极为复杂的艺术,利用修辞进行言语的活动,能够将语境进行更多的适应,能够将使用的语言进最大程度的约束。修辞的运用不能够脱离一个整体的使用环境。进行商务英语信函时,一定要严格的对商务英语使用的语境进行把握,也就是说在使用信函进行商务英语的书写时,一定要注意考究的修辞,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

四、语境论的应用

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适合的修辞方法,能够将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完整的发挥出来。修辞结合语境,能欧股成功的将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艺术进行修饰。使用得当的搭配,能够更好的体现商务英语的内涵。这也要求商务人员能够从两个层面达到要求。第一,使用得体的搭配进行词句的应用。在造句时,一定要将商务英语的语言特色进行突出的表达。利用符合英文写作的安排来撰写信函。依据合理的英语结构规律,进行商务英语信函的书写,表达一定要合情合理,清晰流畅。

第二,认真思考商务英语的常变因素。如国际社会背景、交际内容等。通过对商务英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得体修辞,来保证使用的规范性。要想达到修辞得体,就需要使用合乎语境的修辞方式。

关于修辞得体,需要考虑进行不同语境下的商务英语应用时,使用者的语气是否恰当。一般来讲,对于语气的含义,可以解释为一种传递信息时,具有的全面的感受。通过语境学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商务英语的表达上,仅仅依靠单词或表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更加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如其分的语气。通常来讲,语气的恰当包括两方面:自然和客气。

(1)自然。利用得体的语气避免造作成分。结合当今的地域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差别,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的轻快直接,因此进行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时,一定要注意用词自然、简洁,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这样能够营造一个更加友好的氛围,为接下来的洽谈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如进行开头书写时,使用以下语句。If you will give us some time during this month,or you can give us some time during the next, we`ll gratefull so much.certainly ,the time must be your free time .but we hope you could ship at the latest time at the end of this month。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说希望你最晚能够在八月底之前装船。诸如这种信函,我们都可以直接看but之后的内容,前面多数情况下为一种客套与寒暄,这样做能够符合当代的文风,又不失现代人士进行商务时的言简意赅,抛弃模棱两可,最晚月底装船。

(2)客气。客气作为一种语气表达恰当的注意内容,需要表现出一定真诚友好的态度,在用词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比如以下句子。We have already received your letter in October 12, full of thankful and grateful.We hope you will be interested in our products and come here to know it in October 25.意思是感谢您的信件,我们也希望您能来亲自体验我们的产品。上面这个句子充分的体现了礼貌真诚,能够符合客气的原则,语句中充满了期待合作的诚意。

事实上,商务环境是随时都在变化的,因此在实践的交流中也不会仅仅是对于商务内容的表达,还有一些层出不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写信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措辞是否得体,也就是注意自己的态度,切实的考虑到对方的出境,能够表现出友好和礼貌,也更容易促成较易。比如再说同意对方的要求,可以用被动语态(You have earned 2.5 commission.你已经获得了2.5%的佣金)来代替生硬的主动语态(We allow you 2.5% commission)。这一语气更能够体现出对方deserve it,而不是I give it.语气中透露出对于对方的礼貌与尊重,而不是傲慢的态度。只有使用更加得体又合乎情理的表达,才能够更加到位的进行沟通,既符合自身位置,又体现自身的礼貌,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容易让他人接受。

五、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商业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对于今后,需要自身在进行商务英语信函的书写时,更加熟悉彼此的条件,并熟悉各项规章法律,通过规范程序化的国际贸易,来进行更加丰富的发展。不同的贸易话题需要进行不同的贸易措辞来沟通。根据变化的话题来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书写出来的商务英语信函能欧股更具有时代特点,抓住其中的使用规律和语言风格,能够更好的独立进行写作书写,将修辞艺术使用的别具匠心,能够更好的实现国际商务间的有效交流。对于商务英语的推进作用,在目前的国际间进行经济贸易,在我国进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较为明显的独特作用。(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丽娜,景然.浅谈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J].商场现代化,2015,(04):269.

[2] 赵宇佳.基于“7C”原则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17(01):88-95.

[3] 袁俊.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礼貌[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16(03):66-70.

[4] 裴振霞.话语分析理论运用于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20):189-190.

[5] 刘永厚,郑双.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应用[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22(01):79-87.

[6] 李静.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语块的应用研究[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3,20(04):96-99.

篇2

摘要介绍了平塘县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分析了其效益,总结了其关键栽培技术,以期为该种植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旱地;宽厢宽带;粮—经套作;种植模式;效益分析;栽培技术;贵州平塘

旱地宽厢宽带栽培技术,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一定比例分厢分带,分别套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1]。该技术是贵州省农推总站高级农艺师冯道友根据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实际情况,在农业种植结构上发明的一种新型农业实用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对优化贵州省农村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平塘县经过多年的推广,取得较好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完善,基本上已形成了强化玉米、经济作物和其他高价值作物的集成与配套的多种种植模式,此项技术的应用可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平均增收1 200元/hm2以上,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受到广大群众的肯定和欢迎。现就几种种植模式的效益及关键技术作如下浅述,以供参考。

1种植模式

(1)“玉米/豆类—豆类/蔬菜—蔬菜”栽培模式[2]。第1茬作物窄带种植玉米,宽带套种豇豆、四季豆等,豆类成熟收割后,翻犁种植反季节蔬菜,如黄瓜、白菜、萝卜、胡萝卜、莴笋等,玉米成熟收获前10 d,在玉米植株底部播种四季豆、豇豆,反季节蔬菜收割完后,及时接茬种植冬季蔬菜。该种种植模式第1茬作物玉米平均产量6 648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1 966.4元/hm2,纯收入6 716.4元/hm2,豌豆和四季豆平均纯收入10 200元/hm2,黄豆纯收入5 025元/hm2;第1茬作物纯收入即为16 916.4元/hm2或11 741.4元/hm2;第2茬反季节蔬菜纯收入为32 250元/hm2;预计第3茬蔬菜纯收入为21 750元/hm2。采取这种种植模式,平均年纯收入为70 916.4元/hm2或65 741.4元/hm2。单作玉米—蔬菜,玉米产量7 500 kg/hm2,产值为13 500元/hm2,纯收入8 250元/hm2,蔬菜纯收入为21 750元/hm2,合计年纯收入为30 000元/hm2。宽厢宽带种植模式与一年两熟单作模式相比,增收40 916.4元/hm2或35 741.4元/hm2,分别增收136.39%和119.14%。

(2)“玉米/辣椒—蔬菜—蔬菜”或第1茬作物种植玉米,宽带套种辣椒,辣椒收获前在根部点播蔬菜或萝卜,蔬菜收割完后,及时接茬种植冬季蔬菜。该模式栽培玉米产量7 059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2 706.2元/hm2,扣除生产投资5 250元/hm2,玉米纯收入7 456.2元/hm2,辣椒无论采收青椒、红椒或制成干椒上市销售,纯收入在12 000~16 500元/hm2,后面两茬蔬菜种植及收入与前一种植模式相同,年纯收入为73 456.2元/hm2,较单作玉米—蔬菜一年两熟增收43 456.2元/hm2,增收144.85%。

(3)“玉米/花生—蔬菜—蔬菜”栽培模式。第1茬作物种植玉米,宽带套种花生,花生收获后种蔬菜或萝卜,蔬菜收割完后,及时接茬种植冬季蔬菜。该栽培模式玉米产量6 882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2 387.6元/hm2,纯收入7 137.6元/hm2,花生产量2 250 kg/hm2,按6.00元/kg折算,产值为13 500元/hm2,纯收入10 500元/hm2,后面两茬蔬菜种植与收入与第2种植模式相同,年收益为71 637.705元/hm2。较单作玉米—蔬菜一年两熟增收41 637.6元/hm2,增收138.79%,增产效果显著。

(4)玉米/辣椒、豆类、花生—绿肥/蔬菜—蔬菜栽培模式。如窄带种绿肥,春季绿肥翻压栽玉米2行,宽带与前3种模式一样,玉米平均产量7 474.5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3 454.1元/hm2,玉米纯收入10 454.1元/hm2左右(因为玉米前茬种绿肥把绿肥翻压作底肥,减少了肥料的投入,降低成本),第1茬宽带收入在10 500~18 000元/hm2,后面2茬蔬菜种植及收入与前一种植模式相同,年纯收入为73 454.1~77 954.1元/hm2,较单作玉米—蔬菜一年两熟增收43 454.1~47 954.1元/hm2,增收144.85%或159.8%,增产效果显著。

(5)玉米/红薯—绿肥/马铃薯。宽带种马铃薯4行,窄带种绿肥,春季绿肥翻压栽玉米2行,待马铃薯收后,栽种红薯3~4行。该栽培模式马铃薯平均产量24.3 t/hm2,以收购价1元/kg来计算,收入24 300元/hm2,纯收入20 550元/hm2左右,玉米平均产量74 74.5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3 454.1元/hm2,玉米纯收入10 454.1元/hm2左右(因为玉米前茬种绿肥把绿肥翻压作底肥,减少了肥料的投入,成本减少),红薯平均产量24.198 t/hm2,按1.00元/kg折算,收入24 198 元/hm2,纯收入21 198元/hm2左右。年纯收入为52 202.1元/hm2。该模式比单作玉米—马铃薯一年两熟增收 13 835.1元/hm2,增收36.05%。单作玉米—马铃薯栽培模式中马铃薯平均产量33.515 t/hm2,收入33 510元/hm2,纯收入为29 764.5元/hm2,单作玉米产量7 779 kg/hm2,收入14 002.2元/hm2,纯收入8 602.5元/hm2,全年合计纯收入为38 367元/hm2。除此之外,间作种植绿肥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省工省力、效益高的持续增产措施,也是广辟肥源解决旱地宽厢宽有机肥不足的主要途径。它既可缓解或解决玉米高产与缺肥的矛盾,又能改良土壤,培护地力,比施等氮量的有机肥节省成本75%~80%,且就地种植与施用,效果很好,因此应积极宣传和推广。

(6)糯玉米/辣椒—花菜/白菜。第1茬作物种植窄带糯玉米,宽带套种辣椒,辣椒成熟收割后翻犁种植白菜,玉米成熟收获后翻犁种植花菜。第1茬糯玉米套作辣椒,产鲜椒17.34 t/hm2左右,按市场价1.8元/kg左右计算,产值31 212元/hm2左右,生糯玉米产量(包括叶)11.184 t/hm2左右,按市场价2.4元/kg左右计算,产值26 841.6元/hm2,第1茬总产值58 053.6元/hm2,第2茬花菜产量15.345 t/hm2左右,按市场价1.5元/kg左右计算,产值23 017.5元/hm2,白菜产量23.01 t/hm2,按市场价1.00元/kg左右计算,产值23 010元/hm2,第2茬总产值46 042.5元/hm2,全年总产值104 096.1元/hm2。净作模式的产值,第1茬净作生糯玉米产量为14.301 t/hm2左右(包括叶),产值34 322.4元/hm2,净作鲜椒产量28.005 t/hm2左右,产值50 409元/hm2,第2茬净作花菜产量25.74 t/hm2,产值38 610元/hm2,净作白菜31.845 t/hm2,产值31 845元/hm2;如果第1茬净种植玉米,第2茬净种植花菜其全年总产值为72 932.4元/hm2,比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减少31 163.7元/hm2;如果第1茬净种植辣椒,第2茬净种植白菜其全年总产值为82 254元/hm2,比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减少21 842.1元/hm2;如果第1茬净种植辣椒,第2茬净种植花菜,其全年总产值为89 019元/hm2,比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减少15 076.5元/hm2。可见,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产量,还可提高经济收入,经济效益显著。

2栽培技术

(1)精选作物品种。选择高产优质抗性强的优良作物品种,杂交玉米选用半紧奏型中熟玉米品种[3],玉米采用营养袋(块、球)育苗拉绳定向移栽;辣椒、蔬菜、地瓜、黄豆等作物也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

(2)适时播种。适时播种能使作物获得高产、稳产,根据平塘县的气候情况,玉米的最佳播种期选择在3月中下旬,4月上中旬移栽;地瓜、豇豆、四季豆3月中旬播种;青辣椒2月中下旬育苗,4月上旬移栽;黄豆4月中上旬播种。该项技术科技含量高,要求严格,应安排在交通方便、群众经济及文化基础好的区域实施。以267 cm的规格标准开厢。在267 cm的标准厢面中再划分为83 cm和183 cm 2个标准带幅(俗称窄带和宽带),窄带种玉米,宽带种植其他经济效益高的作物。种植作物时按年度种植3~4茬作物,不准在窄带和宽带中套种其他作物。厢面要规范,不能随意改变厢面尺寸,一定要按267 cm开厢来安排。这样才能保证栽培的作物规范,更好地解决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增加通风透光性,控制好种植密度,提高产量。种植作物一定要高矮搭配,才能处理好作物间的群体关系,利于作物通风透光,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栽培作物方式应从各个带幅的中间起栽,然后再往两边按标准尺寸进行。

(3)种植密度。玉米株距17~20 cm,行距40~50 cm,只栽2行;辣椒、蔬菜3行,株距20~23 cm,行距33~40 cm;豇豆、四季豆株距33 cm,行距117 cm,种2行,搭“人”字架;花生、黄豆株距27 cm,行距33 cm,种4行;马铃薯、红薯株距27 cm,行距40 cm,种3行、4行,行距27~33 cm,窝距20~27 cm,绿肥,采取条播,播幅33 cm;生姜、芹菜栽3行;菠菜、红苕、芫荽等栽4~5行。注意栽种作物时两边要向中间挤,窄带和宽带两边均留出17~27 cm的空距,即窄带和宽带作物空间距保证在50~67 cm,以利作物轮换。间距33 cm,株距55~66 cm,确保玉米4.05万~4.50万株/hm2,预留带2.31 m内套种辣椒、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3~4行(套种时必须留足玉米两边空行50~60 cm,以防玉米后期遮荫影响),窝距66~77 cm。

(4)肥水管理。根据种植的作物及土壤肥力情况确定施肥量,底肥以重施农家肥为主,同时施用钙镁磷肥、复合肥、钾肥作底肥,一次性施足。因种植密度增大,因此需肥量也较其他种植方式增多。旱地宽厢宽带技术,种植的作物密度较大,耗水耗肥量也增大。为了做到肥料不浪费,应采用条沟施肥。基肥的条沟宽度18~20 cm,沟深20~25 cm,追肥的条沟要浅,每次施肥掌握在沟宽10 cm,沟深10 cm较好,然后及时壅土。有水源的地块,在追施尿素后,可进行放水浅灌,没有水源的地块最好在雨前和雨后追施。

(5)科学接茬。在玉米收获前10 d内,在玉米植株基部播种豇豆或四季豆,每穴播1~2粒种子,同时割掉玉米植株雌穗下部叶,使玉米与豆的共生期为7~10 d,玉米收获后,不砍秸秆,留作豆架,节约豆架成本及人工费用。宽带中所种作物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采用高价值作物,不然会影响本项技术对农民使用的收入。并及时安排布局好接茬作物品种,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效益[4]。宽带内经济作物收获后及时翻犁,种植黄瓜、白菜、胡萝卜、萝卜、窝笋等蔬菜品种,9月采收上市,10月接茬种植冬季蔬菜品种。并使收获后作物种植时间相隔30~35 d,要及时对土地进行翻犁和处理,包括翻犁空行、对前茬作物带有病毒的土壤消毒处理和在翻土25 d后施用有机农家肥,让肥料熟化,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6)病虫害综合防治。旱地宽厢宽带病虫防治要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对症用药防治。

3参考文献

[1] 余鸿村.旱地宽厢宽带粮—经作物套作模式及效益分析[J].农技服务,2010(2):202-203.

[2] 聂晓文,张绍刚,郭国雄.旱地宽厢宽带高效种植模式[J].北方园艺,2008(1):89-91.

篇3

关键词: 经济作物用地 指标体系 生态安全评价

1.问题的提出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焦点。然而,我国由于加速工业化与城市化,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区域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因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势在必行[1,2]。

对影响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的自然、经济、社会因素进行选择、计算、评价、分析以寻找出经济作物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经济作物用地的整治保护进行研究,以期维持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生态安全起源于生态安全研究,它的研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土地生态安全是指陆地表层由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受破坏,同时土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土地生态安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土地生态系统本身所处的安全状态是否保持良好,是否能够维持土地生态系统内部正常的新陈代谢;二是指土地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即土地生态系统的人类服务功能[3]。它的本质是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性[4]。

土地生态系统是一切资源与环境的载体,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恶化的土地生态已逐步危及国土生态安全,并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某些区域内生物、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到了空前的冲击与破坏,某些破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土地资源的生态承受力。而经济作物用地则属于土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土地生态安全。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的恶化也是土地生态恶化的体现。

2.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

2.1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充分体现土地生态安全的现状与水平。指标应用来衡量人类行为导致的自然环境状况、状态变化的程度,表明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显示社会克服生态安全危机与保障生态安全的能力。基于上述考虑,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5,6]:①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原则;②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原则;③评价的综合性原则;④因子和标准选择的敏感性原则。

2.2评价因子的选择

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为保证指标体系选择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在进行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时,先采用分析法将评价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系统目标,在参考大量现有的各种土地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筛选,剔除了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同时,通过定性分析对指标的完备性进行判断,从而在评价工作全局上做到科学性与完备性相结合。

通过参考其他地方评价时所用的指标,再结合金堂县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现有数据,为了保证评价因子体系选择的科学性和完备性,本文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系统、土地经济生态安全系统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系统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由1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目标层(A)、项目层(B)和指标层(C)组成(表1)。

2.3指标权重和基准值的确立

指标权重对生态安全评价至关重要,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Delphi)确定指标权重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本文采用信息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其原理是:某项指标的值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相应权重越大;反之,权重越小[7]。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可客观地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其数学模型如下:

①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标准化:

P=X/X(即计算i个乡镇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②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E=-KPInP,令k=-1/Inn,则0≤E≤1;

③计算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

G=1-E;

④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W=G/G(式中,P为评价指标保准化后的所得值;X为评价指标的实际值;i=1,2,…,n;j=1,2,…,m)。

在确定评价各指标的基准值时,本文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和确定生态安全评价基准值的一些常用方法[8],采用国家平均值和部分国际标准值作为各指标基准值。

2.4安全指数的计算

本文计算各安全指标安全指数的数学模型为:设X为第i个指标的实际值,Y为第i个指标的基准值,当P(X)为第i个指标的安全指数,则:

①对于正趋向性指标:

当X≥Y时,P(X)=1;当X<Y时,P(X)=X/Y

②对于负趋向性指标:

当X>Y时,P(X)=Y/X;当X≤Y,P(X)=1

2.5安全值的计算

为了能够综合反映研究区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总体现状,必须对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一项指标进行综合计算和评价。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值其数学模型为:

单项指标安全值:I(X)=P(X)×W;

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综合安全值:I=I(X)

式中P(X)为安全指数,W为指标权重,n为指标数,结合表2数据计算出各评价指标安全值。

3.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等级的划分与评价

3.1生态安全等级划分

根据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判别原则,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基准体系[9]如下:

生态安全值<0.4时,等级为I,表征特征:恶劣,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退化;生态安全值在0.4-0.6前闭后开区间时,等级为II,表征特征:较差,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比较严重;生态安全值在0.6-0.7前闭后开区间时,等级为III,表征特征:一般,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有退化;生态安全值在0.7-0.9前闭后开区间时,等级为IV,表征特征:良好,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生态安全值≥0.9时,等级为V,表征特征:理想,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本完善。(见表2)

3.2综合评价及分析

结合表1和表2可以得出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计算结果及评价等级(可用示意图表示)。从计算结果和示意图可以看出各地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值存在明显差异,并由此找出存在的问题。

4.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构建了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可以对单项目用地进行评价,又可以对区域内多项目进行评价。评价有关结论还可以对土地开发、利用、治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并且该指标体系可以广泛应用于各地区。因此,建立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实际运用该指标体系时,还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某些指标进行相应的取舍。

参考文献:

[1]高向军,鞠正山.中国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产业,2005,7,(2):123.

[2]高桂芹,韩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71-273.

[3]孙彦伟,卢荣安,姜广辉.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思维[J].生态经,2005,11,(3):56-59.

[4]肖笃宁,赵羿,孙中伟等.沈阳西郊景观结构变化的研究[工].应用生态学报,1990,1,(1):75-84.

[5]杨京平.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舍,2002:280-290.

[6]尹希成.生态安全:一种新的安全观[N].科技日报,1999-03-02(4).

[7]郭晋平,张芸香.关帝山林区景观要素空间关联度与景观格局分析[J].林业科学,1999,35,(5):28-32.

[8]亓兴兰,刘建,余坤勇等.基于RS与GIS的闽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26,(1):36-40.

篇4

关键词:公共投资;政府行为;经济增长;理论模拟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公共投资由于能产生更具生产效率的生产和分配模式从而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基础。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农村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诸多探讨,如:Rebelo(1993)利用超过100多个国家的跨国数据证明了交通和通讯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直接稳定的联系。Canning(1994)发现,基础设施尤其是电话及电力的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率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2002)利用1970-1997年间的省级数据,用联立方程模型估计了不同类型的政府投入效果,证明了地方政府在农业研发、灌溉、教育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不仅推动了农业产出的增长,而且有助于缓解农村贫困。刘晓昀、辛贤、毛学峰(2003)从农户收入和支出的角度分别利用OLS和TSLS法对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作了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地区农户明显从基础设施投资中获益,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的影响往往因农户的人力资本状况不同而有显著差异。鞠晴江(2006)利用双对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基础设施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于我国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收入均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现有文献对政府行为和农村公共投资关系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如何在有限财力下进行农村公共投资以及如何改革政府供给模式的问题上,如:匡远配等(2005)探讨了县乡财政状况对农村公共投资的影响。谢群、员晓哲(2006)提出要重构农村公共投资主体,改革农村公共投资的政府供给模式。

尽管理论界对农村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或实证上作出了多方面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是把对政府行为倾向的分析放在了公共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框架下,在理论层面上很少涉及到对政府行为、经济增长与农村公共投资三者关系的分析,也很少涉及到对经济发展差异的不同地方政府行为倾向的讨论。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财政状况直接影响到公共投资水平,根据Niskannen(1974)提出的政府人垄断模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从而财政充裕的地方政府人(官员)不是最大化利润,而是最大化产出和预算,更多的产出和预算也给政府人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机会和更大的权威。因此在公共投资过程中,“理性”的地方政府有扩大公共支出的倾向,公共产品会得到充分甚至是过度供给。而周其仁(1994)认为,国家不会提供有效的产权保护,只有当国家与社会在对话、协商和交易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均势,才能使国家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产权之间达成一致。因此,从农村公共投资的角度分析,贫困落后地区基于地方财政紧张的现实,“理性”的地方政府更倾向于“不作为”,张维迎的农村公共投资的“变压器”理论对此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佐证。这一推论同时还得到了经验文献的论证,如: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2002)证明了不同地区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不同地方政府具有不同的公共投资行为和倾向。Kanbur和Pottebaum(2002)指出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投资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倾向于提供较多的公共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倾向于少提供或不提供公共投资。如果推论成立,那么从经济增长视角分析,这些地方政府行为是真正理性么?经济增长、政府行为与农村公共投资的关系到底如何呢?下文就这些问题从理论视角进行模拟。

下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在Kanbur和Pottebaum(2002)所构建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模型。第三部分分析经济增长、地方政府行为和农村公共投资的依存度及相互关系。第四部分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二、基本模型

Kanbur和Pottebaum(2002)模拟了经济发展与公共投资之间的依存度关系,在理论层面上得出了具有一般性的结论:(1)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投资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2)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倾向于提供较多的公共产品,两者之间的依存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倾向于少提供或不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两者之间依存度较低。但笔者认为,KaPut和Pottebaum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有两个缺陷:(1)只考虑到两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能清晰展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程度不同的地区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依存的梯度差异。(2)只是从“突然损毁”和“重建”的角度来讨论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投资之间的依存关系,不具有真实的可能性分析基础。笔者所构建的数理分析模型是在Kan-bur和Pottebaum(2002)所提出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其两种主要缺陷所构建的一般性的纯理论分析模型。

模型所依据的基本假设如下:(1)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A、B、C,总人口都是N,经济发展水平σA>σB>σC。(2)土地是经济发展的唯一资源,三个地区可以选择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市场价格为常量1,经济作物的市场价格为p,三个地区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函数都是F、K,F、K具有标准生产函数的性质。(3)政府行为“经济人”理性,即公共投资所带来的获利能够补偿公共投资耗费,也大于在不进行公共投资下所带来的收益,且同一地区较多的公共投资可获取更多的收入。为简化模型,假定更多收入最终反映在更高的价格上。(4)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是最大化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主要通过公共投资来实现,并且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状况进行公共投资。根据假设(4),三个地区被假定其收入:

三、地方政府行为、经济增长与农村公共投资的依存关系分析

在公共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是一个特殊的经济主体,地方政府行为的具体表现就是这一经济主体实现利益的体现。根据假定条件(4),地方政府行为应该在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框架下具备怎样的倾向呢?以下在基本模型分析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制度和政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探讨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行为表现。

式(12)给予我们如下理论和政策启示:在满足政府行为“经济人”理性及农村公共投资快速顺畅传递(较多的公共投资可以获取更多的收入和更高的产品价格)的理论前提下,更高水平的农村公共投资

带来了更高的收入和更快的经济发展,即公共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正比例关系,且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回报高于贫困落后地区,从而以最大化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目标函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政府倾向于更多的公共投资从纯经济的视角分析是真正符合“经济人”理性的。

我们再从经济增长“差异”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不同地区的农村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差异”的视角来讨论农村公共投资的作用更能反映公共投资的合理性及其合理程度。“差异”视角需要考虑到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一,公共投资水平IA、IB、IC。其二,无任何公共投资前提下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yA、yB、yC。其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公共投资后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y*A、y*B、y*C。其四,总人口N。根据影响经济增长“差异”的四个因素,用式(9)、式(10)、式(11)相应减去式(6)、式(7)、式(8),得到“差异”水平因子ZA(p)、ZB(p)、ZC(p)。

其中,ZA1(p)、ZB1(p)表示公共投资前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从式(13)、式(14)、式(15)可知,“差异”水平因子ZA(p)、ZB(p)、ZC(p)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公共投资额度,二是公共投资在经济作物市场价格p上的反映。根据式(4),由于经济发展水平y是经济作物市场价格的增函数,可知ZA1(p)>0,ZB1(p)>0,这表明经过农村公共投资后,A地区和B地区的经济水平都有所增长,经济增长水平及程度都有所提高。但“差异”水平因子ZA(p)、ZB(p)、ZC(p)的值取决于农村公共投资前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与公共产品投资额之间的差距。由于我们假设了F、K具有标准的生产函数性质,同时假设了PA0、PB0是A、B两地区在没有农村公共投资时经济作物所获得的市场价格,可近似假定两者相等;pA1、pB1是A、B两地区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农村公共投资IA、IB后经济作物所获得的市场价格,根据上述的理论假设前提和对地区生产函数的假定,因此得到PA1>PB1。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推断:就经济增长与农村公共投资贡献程度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B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公共投资的反应更加灵敏,在假定前提下同等数量的公共投资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B地区的贡献程度要大于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A地区的影响,即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公共投资存在着“后发优势”。这一推断与Kanbur和Pottebaum(2002)所构建的理论模型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这一结论具有如下政策与理论含义: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在满足政府行为“经济人”理性的前提下应该有动力和倾向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投资,那么贫困落后地区基于地方财政紧张的现实,“理性”的地方政府更倾向于“不作为”从纯“经济”的视角分析显然是不理性的。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经济实力较强且有较充裕的地方财政,其有能力进行更高水平的农村公共投资,因此其在农村公共投资框架下的经济增长具有“先天优势”。另根据上述分析,ZA(p)、ZB(p)值不仅取决于公共投资额度IA、IB,还取决于公共投资在市场价格p上的映射,因此无论是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还是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不仅应该着力于增加农村公共固定投资,还应该着力加强公共投资在市场价格p上的映射,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区域市场一体化和较高的政府办事效率等都有助于提高公共投资在市场价格上的映射程度,从而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四、结论

笔者在既定的假设前提下,通过构造数理模型,运用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从理论的视角尝试性地构造了经济增长、地方政府行为与农村公共投资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通过控制制度和政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分析各种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及对政府行为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

(1)由于农村公共投资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例关系,更多的公共投资可以带来更高的收入和取得更快的经济增长。并且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投资的回报高于贫苦落后地区,因此目标函数为最大化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提供较多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投资,从经济视角分析这也是合乎地方政府理性的。

(2)从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回报率的层面分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农村公共投资的反应更加灵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公共投资存在着“后发优势”。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2002)运用1970-1997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证明了在中东部地区,虽然大部分公共投资的经济回报都比西部地区高,然而在西部地区公共产品投资的回报率更高,从而增加公共投资对扶贫和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更大。Kanbur和Pottebaum(2002)所构建的纯理论分析模型也对这一结论作了充分的理论和经验验证。

(3)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农村公共投资,还取决于公共投资在市场价格上的映射程度,通过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建立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等都有助于增强公共投资在市场价格上的映射,因此地方政府应该从增加农村公共投资和增强公共投资在市场价格上的映射两个方面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本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增加公共投资,并按照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敏感性和回报率的不同来选择公共投资的优先顺序,从而更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由于在市场化进程较快的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公共投资的“先天优势”,因此经济发达地区更应该大胆地创新农村公共投资机制,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形成公共投入的多主体的格局,发挥公共产品建设资金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篇5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特色农业产业化;趋势

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意义在于农业机构中的制造业部门及其农业机构内部生产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国家或某个农业领域的工业部门之间的系统和关系。可以肯定的是,农业在任何地区的农业发展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可持续的农业结构可以帮助当地发展最可持续的生产方案,优化农业技术,保持农业产品需求和供给平衡关系。本文将简要介绍西藏农业工业现状的分析,分析基本思想的变体,讨论实施工业活动的措施。

1西藏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在宏观层面上,西藏农业更加单一,农业落后,农业需求和供给不平衡,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缺乏科学规划。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西藏的农作物品种较少,主要是青稞、小麦等麦类作物,农产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分布不成比例,严重阻碍了西藏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研究,85%的西藏地区被用来种植青稞、小麦等麦类作物,这需要大量的土壤肥料,很容易滋养作物的不稳定,同时减少土壤的肥沃。与此同时,经济作物的比例仅为15%左右,不足以满足西藏的粮食需求。此外,西藏的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机械技术落后于东部,不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地区分权管理和粗放经营,规模程度很低,很难抵抗害虫和疾病,分权管理模式往往导致不一致的农业管理和分散管理、作物品质不稳定,不能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农产品,植物品种分散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大规模农业管理系统,与市场经济难以实现有机联系,无法取得良好的规模效应。西藏地区,另一方面,广泛种植大麦、小麦等麦类作物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现象,种植比例太大,通常在成熟时期的过剩将降低销售价格,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太小,产量太低,当过度慷慨的需求,使农业经济发展畸形。此外,农业机械技术在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容忽视。但就其实际情况,对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受到一定,特别是在农业机械的发展信息化,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广泛应用于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是手动操作,很少有应用信息技术控制的情况,因此,西藏地区农机信息化应用水平还比较低。第二,西藏现有农机实体大多缺乏完整成熟的信息设备配置,无法充分发挥定位系统的功能。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农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还没有有机融合,导致了农机技术中信息技术的缺失。第三,从市场来看,农机产品市场仍然供不应求,目前农机产品信息技术含量高的市场供应不足,制约了西藏农机信息化水平的发展。

2基本思路的选择

结合西藏地区农业发展、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引导广大农民特色农业产业化的趋势,全面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作物种植规模、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模式,促进写作规模管理的分权管理系统,促进农业产业多样化发展,满足多样化需求,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更新农产品品种。

3实施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3.1运用产业化运作模式

西藏农业不利条件的管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企业合作或合作组织提高专业和系统的农业营销服务和质量管理依赖方法,形成品牌农业产业管理模式。西藏地区应正确运用产业运作模式,突破原有农业产业的市场瓶颈。例如,青稞农户应与啤酒厂、面粉厂等企业合作,生产优质青稞酒、青稞面条等产品,促进所有产品流向市场,获取利润,增加西藏农民的收入。

3.2促进多元化发展

促进多元化发展主要是指西藏农业管理机构应该确定当前发展形势下,根据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特点满足人民需求的差异,在同一时间生产的作物和农副产品搞好生态旅游产品和生产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和精神需求,实现农业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3将信息技术与农机技术相融合

农业机械信息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使农机活动更加易于操作,而且能有效提高农机活动的效率,促进农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具体来说,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获得各方支持农业机械信息建设和管理工作,并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技术应用研究,同时,研究结果将会被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活动逐步扩大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针对农业机械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农业机械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信息技术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促进作用。

篇6

关键词生物有机肥;制作方法;应用;安徽肥东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196-01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无节制地使用自然资源,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致使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降低、养分流失,土壤板结,有害物质增多,而农产品中化学残留物等有害物质大量增加,又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于是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生物有机肥由于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和对土壤的改良特性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希望之肥。肥东县是农业大县,粮食作物面积9.53万公顷,经济作物5.67万公顷,另有设施栽培作物面积逾667hm2,每年需求各种肥料15万多吨,发展生物有机肥市场广阔,潜力巨大。

1有机农业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有机农业就是尽量少用或避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配合植物轮作,利用作物废弃物及天然矿物质进行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其基本做法是:经常给土壤施用作物残渣、人畜粪尿、绿肥、有机废弃物及无机矿物,供给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并保持土壤良好肥力;以轮作或间作等耕作方式进行多样作物生产;以机耕深翻和生物等方法防治杂草及病虫害。传统有机农业生产虽然是利用有机物为主,但无法实现高产稳产,因而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高质量要求。随着现代微生物学的发现、研究和发展以及农业机械的应用,农产品的高产和优质矛盾有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生物有机肥也应运而生。

2生物有机肥含义及其制作方法

生物有机肥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如稻草、麦秆等)、食用菌营养残渣等有机性废弃物及无机矿物质(盐矿、磷矿等废渣)、动物粪便(鸡粪、牛粪)等按照一定比例配比,再混入一定量的微生物菌群,进行堆积、高温发酵、分解、灭菌,把氨基酸、氮、磷、钾等各种作物需求营养分解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具体制作要点:①按一定配比,通过机械或人工混合堆积;②用洗净的喷雾器边喷菌肥并翻拌均匀后堆好;③制作堆肥过程中应保持其水分含量为55%左右,且不能使用含氯自来水或pH值

3生物有机肥的功效

施用生物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氮素来源,增加养分溶解度和有效性,释放植物生长激素,增强作物根系生长和营养吸收,提高耐寒性和耐旱性,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促进氮、磷、钾在土壤中的活性和有效性,增强固氮能力,提高养分利用率;分解土壤中有毒物质,降低化肥、农药、重金属残留,减少环境污染,抑制土壤中的病虫害发生,减少或不用农药,聚合形成土壤腐植质等功能。总之,多种有益共生、功能相辅相成、数量巨大的有益菌群,对改良土壤、提高品质和产量有独特功效。

4肥东县发展生物有机肥条件及应用前景

4.1肥东县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原料充足

肥东县每年农业生产出大量农作物秸秆,其中部分由农民粉碎转化为饲料,部分转化为食用菌生产,剩余部分由农户燃烧处理,造成浪费和空气污染。农作物秸秆作为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原料之一,在肥东县县原料充足,能满足生产肥料的巨大需求。

畜牧业发展产生大量的动物粪便,也是生产生物有机肥的理想原料。肥东县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肥东县养猪、养牛、养鸡等产业正不断壮大,现有集中规模养牛20户,2 000多头,养猪50户,9 000多头,较大型养鸡厂数十个。这些动物所产数量巨大的粪便,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既消除了污染,又能变废为宝,是理想的生物肥生产原料。

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是肥东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食用菌生产所出残渣,却是生产生物有机肥重要的理想的有机营养成分。肥东县现有较大型食用菌厂3个,加上大量的个体农户生产,每年将有4 000多吨菌渣产生,充分利用这些菌渣,既解决了食用菌厂的处理难题,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另外,肥东县除了以上所述具有大量的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原料外,污水处理厂污泥、酒厂酒槽、油厂下脚料、酒楼泔水等都可以作为生产生物有机肥原材料,可谓取之不绝用之不尽。

篇7

1灌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因为灌区有着作物生长的理想环境,阳光充足,水源便利,所以植株成活率和粮食的产出率都特别高。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占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很大。而且,从古至今,农业就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国家着手于建立各种规模的灌区,以此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据统计,灌区已经以占全国耕地百分之四十的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百分之七十五的粮食和占比百分之九十五的经济作物。所以灌区在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2生态型灌区模式

2.1定义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状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了追求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以及良性循环。灌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型灌区是指我们在追求粮食产量的同时还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资源利用和资源保护达成协调,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结合,形成经济,生态,社会的效益统一。

2.2基本特点

生态型灌区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现代性,协调性,发展性。现代性是指生态型灌区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来提高灌区生态环境,提高耕作效率,增加粮食产量,完善生态系统,实现科技兴农。协调性是指生态型灌区要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提高粮食产量,又要节约人力,物力资源,使保护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发展性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含义也一直在演化,逐渐丰富,被赋予新的含义,所以生态型灌区的定位和标准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会一直与时俱进的。

2.3实质

生态型灌区所要达到的状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种资源之间可以有效循环,协调配合,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要做到,实现节水节能的优化技术,以及污水废水的过滤再用,形成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其次还要实现水保护与治理,水文化与人文景观,建立一个完善的灌区水生态文明系统。

3我国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存在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3.1灌溉水利用率低下,可供水量减少

由于输水系统和引水系统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灌溉水利用率低下,我们所提供的用水量是需水量的数倍,严重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现在全球水资源紧缺已经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可以引到灌区用作灌溉水的本来就少,加之灌溉水利用率如此低下,所以可供水量就随之减少了。

3.2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链失衡

因为灌区农作物居多,需要进行防水防洪等应急处理,所以采用混凝土,石灰等硬化材料进行修建堤坝,这样的工程导致靠近修建部分以及周围的土地变质,产生了硬化现象,无法进行植被种植。这样不仅减少了灌区可利用面积,而且这部分土地的质量也会影响周围植被的生长状况,所以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导致了生态链失衡。

3.3污染物过量排放,灌区水体污染

灌区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两大方面:灌区农作物经常需要施肥,这些化肥通过施肥工具,或者残留在作物表面未被吸收,进而进入河流,引起灌区水体污染。另外一个严重的就是,在灌区附近有工厂,工厂排放的污水途径灌区水的输水和排水处,过量的废水废气则造成了灌区水体的严重化学污染。

3.4不合理的灌溉模式引起灌区土壤质量退化,生产力降低

不合理的灌溉模式有很多,比如灌溉采用的水是地表水而不是地下水,这样的话,地下水的供给量多于使用量就会导致地下水的水位持续上升。而土壤中的地下水的水分会被蒸发,但是水中的盐分却留在了土壤中,并且不断聚集,长此以往土壤中的盐分就会过高,从而导致土壤碱化,生产力降低。

4解决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的技术措施

4.1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资源是有限的,适合人类饮用、作物生长的淡水资源更是少的可怜,我们的生活片刻也不能离水,而为了避免“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这样的窘境,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水资源,不浪费任何一滴水。从农业生产上来说我们要采用哲学上“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优化农业生产系统,第一,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灌溉方式,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微灌等;第二,我们要防止田地里水的下渗,对于这一点可以采用工程手段解决,塑料膜防渗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节省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产量,并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

4.2防治农田非点源污染

非点源污染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比之点源污染,它更加难以防范,不可捉摸,但实践出真知,在长久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是找出了防治非点源污染的办法。第一,我们需要合理安排耕作制度,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地和水源造成污染的机会;第二,发挥湿地生态净化的作用。4.3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药和化肥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的出现是为了铲除害虫,增加产量,可以说它们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化肥会严重影响土壤成分,污染土地,使土壤出现板结的状况,农药又可以通过水循环等途径在人畜体内积累,危急人类的健康,更有甚者会致人死亡。正是因为化肥农药的弊端而使绿色食品被卖出了“天价”但不可否认的是化肥农药确实对农业生产有巨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如使用高效低毒的激素类农药,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化肥等。

5结语

对灌区水生态的维护,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关系到灌区人民的利益,从大的方面来说,灌区作为国家的重要粮食基地,这也符合国家的利益。因此,对灌区水生态的保护,不止是国家应该考虑的事,也应该是所有的中国人民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岳克辉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程文辉.对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3(06).

篇8

随着当前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优质高产小麦的的栽培技术的发展,小麦是面粉的作物来源,是我国的传统的农业作物,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种植的历史,深受国人的喜爱。但是我国的人口众多,对粮食产量的需求相当的大,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一直是人们深刻关心的话题,本文立足于本地区的农业现状分析,对本地区的优质小麦的高产技术进行全面的介绍,旨在推动本地区的小麦产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1 本地区的小麦种植环境及效用分析

本地区处于传统的长江流域的农业种植区,一年四季温度较高,降水量丰富,太阳光照的时间比较长,气候湿润,地表形态比较平整,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小麦生长。同时区域内河流网络众多,湖泊数量庞大,可以很好的解决小麦的灌溉a的问题,这里的环境昼夜温差相差不大,气候文泽湿润,相对湿度较大,有利于小麦的生存。我国的地区长江流域地区是我国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理划分区域,也是我国规划设计的农业生产地区。在我国长江地区花生生产的规模较大,产业集群密集,农业生产部门较多,能够极大的提高小麦生产总量和质量,促进地区小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提高当地小麦的单位亩产量,为我国小麦农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 小麦高产技术的农业应用现状分析

随着二十一世纪中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生产部门的科技进步迎来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性革命。在农业经济作物种植技术领域中,小麦种植技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对小麦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利用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小麦作为我国传统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广大,土壤与气候适应能力强、单位面积产量高,深受广大农作物种植户的喜爱。另外,小麦这类农作物在作物轮作周期内起着较好的用地养地作用,可以涵养农田土壤肥力,圈养水源,保持农田土壤营养含蓄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对小麦需求量的不断上升,播种面积也不断地扩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更好地提高小麦的产量,在相同的农业种植化背景下提高小麦的质量一直以来是许多种植户深切关心的话题。在问题不断化的背景下分析,科学性的小麦栽培技术具有很广泛的农业领域应用前景。此项技术可以在一定的农业环境限制条件下,切实的解决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问题。

3 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技术简析

3.1 光照强度的要求

小麦是喜光的作物,对光照的要求较为严格,所以在田间进行合理密植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好树苗间的间隔,把握好距离,提高植株的受光率,合理密植程度能使树苗植株子叶面积发育趋向于动态合理的水平,叶子规范化地生长能够减少阳光反射,增加光在子叶单位面积的截获和能量吸收程度,使叶子内部的叶绿体群体内部受光的影响较大,增强叶绿体的活性,保持植株的健康状态,从而受到时效性的可控生长。

3.2 对植株的护理要求

小麦的根系大多是肉质的侧根,经不起踩踏,所以在栽培时,尽量使用疏松细碎表土培植,然后用脚轻柔的踏实,浇灌定根水。定植完成后,要对植株稍作调整,以3-5个饱满芽为佳,固定幼苗,免遭风折。栽植后,要保证土地的湿润、土壤的肥沃,避免出现受渍受旱现象,增加成活数量。定植两个月后,开始追肥,每株每次用尿素50-100克、加水10-20公斤进行浇施,夏秋季节更要做好苗的防旱保湿工作。

3.3 施肥的规范措施

主要施基肥、萌芽肥和壮果肥。施基肥时,应该以有机肥为主如农家肥,并且以适量的磷肥和速效肥辅助,施肥的时间通常在摘果后到叶落前的一段时间,倡导早施,每株施五50kg的厩肥,复合肥0.5kg,过磷酸钙1-1.5kg。萌芽肥一般在伤流开始后开始萌芽前进行,以复合肥加稀粪尿施肥,每株施半公斤至1kg复合肥,粪尿20-30kg。要重施壮果肥,通常在花谢后的一月之内施肥,并结合多次叶面肥,壮果肥是施以鳞钾为主的复合肥。夏秋天要加强防旱,雨多的天气,要及时清理围沟,搞好排水,夏秋天要重视灌溉,温度如果持续在35℃以上,叶片出现干枯迹象时,要立马灌水,盛夏每隔五天左右需要灌溉一次。以土壤覆盖来保水防旱,效果也非常的明显,土壤覆盖不但可以较好的保水,使树根生长旺盛,而且当覆盖物腐烂后,又能为葡萄提供养分肥料。

3.4 病虫害防治

小麦所在的环境主要诱发的病害有黑斑病、炭疽病等,主要的虫害有金龟子类、蚧壳虫类、叶甲叶蝉、根结线虫病等。炭疽病不仅危害植株的茎叶,对果实也会造成危害,在萌芽时撒施2-3次800倍菌灵可以防治,如果出现根结线虫病,可以使用甲基异柳磷或者30%的呋喃丹毒土进行防治,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要根据小麦实际的状况进行量化的病虫害管理和预防,防治较大规模的病虫害的发生,为农业的发展造成损失。

4 结语

随着国家粮食产业快速的发展,小麦的高产技术也逐渐的被推广到了我国大部分的农业种植区域,在进行高产化的轮作模式的情况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农业发展的措施,深刻的了解技术的含义和技术的规范,合理的把握好农业生产化前提下的农业动态因素,同时把握好发展中的技术进度和技术角度,优化多方面的资源配置,竭尽一切因素,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芳,刘秀平,姜青霞,翟二华,王坤宇.周口市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2011(20).

篇9

关键词:桑柘;桑梓;含义

一、前言

因为在现代,“桑梓”还常被作为“家乡”的代称,而“桑柘”却很少使用,所以与“桑梓”相比,大家对于“桑柘”这一意象知道的的确很少。其实“桑柘”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文中还是较为常见的,如陆游《剑南诗集》:“小园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除瓜。”从这首诗看来,“桑柘”似乎是一种树。但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树呢?“桑梓”是桑树和梓树的合称,那么“桑柘”是否也一样是两种树的合称呢?是否也一样具有某种特殊的象征含义呢?下面我们就从词典释义开始来解决这些疑问。

二、词典释义

在查阅了各种词典后,我们并没有发现“桑柘”这一词条,只有关于“桑”和“柘”的解释。这似乎说明了“桑柘”指称的其实是两种树,而并非一种树。

对于“桑”大家都很了解,它从古代开始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它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1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

对于“柘”大家则相对陌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柘”的解释:①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褐色,有长刺,叶子卵形,头状花序,果实球形。叶子可以喂蚕,根皮可以入药。②(zhè)姓

《汉语大字典》有五个解释,其中对“柘树”的解释是“落叶灌木或乔木,树皮灰褐色,有长刺,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小,排列成头状花序,果实球形。叶子可以喂蚕,木材中心为黄色,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系联词典对“柘树”的解释是“桑属。叶可喂蚕,木质致密坚韧,木汁能染赤黄色”。

《说文解字》“柘,柘桑也,从木石声”。段玉裁注:山桑、柘桑皆桑之属。古书并言二者则曰桑柘。单言一者则曰桑、曰柘。柘亦曰柘桑……桑、柘相似而别。

综上可知,“桑柘”是指桑树和柘树,柘树是桑树的一种,古书常将二者并言。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桑树和柘树同属桑科。从词汇学的角度看,“桑梓”毫无疑问已经是一个词,但是 “桑柘“究竟算不算一个词?还是仅仅算作常常并用的两个词呢?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只有从历代文献中寻找答案了。本文文献佐证语例均来自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三、文献佐证

1.又南四百里,曰姑。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山海经》

2.木弩,以黄连、桑、柘为之。《兵法》

3.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吕氏春秋》

4.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史记》

5.不夺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女有余布,男有余粟,家家殷富。《前汉书》

6.将使郡无旷土,桑柘之地。《昭明文选》

7.桑柘之益,有生之本,此土少桑人未见其利,可令百姓人植桑一百根,柘二十根。《晋书》

8.于是民以户计者,新增七百六十有四;田以顷计者,新辟四百四十有三;桑柘榆柳,交阴境内,而政平讼简,为诸州县最。《元史》

9.东西北俱树桑柘,内设蚕宫令署。《明史》

10.邻郡巴州,桑柘素饶,乃买桑遍植,教以分茧缫丝之法,获利与巴州等。《清史稿下》

11.农民所有,不过谷帛与力,今曰我不用汝力,输我钱,我自雇人,若遇凶年,则不免卖庄田、牛具、桑柘以求钱纳官,其害四也。《续资治通鉴》

历代文献数量颇多,本文仅从中择取一二例。以上文献起于周,迄于清。仔细阅读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这期间“桑柘”的义项并未改变。桑柘是两种不同的树木(2、7),长成于季夏(4),并且可以用来喂蚕(10、11)。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在古代“桑柘”一直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经济作物,是百姓的生存之本。国家稳定,百姓安宁,“桑柘”便绿荫成片环抱山村。国家动荡,百姓只能放弃家园,带着妻儿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桑柘”便无人栽种了。另外,“桑柘”连用远远高于“桑”、“柘”单独使用的情况。从语法功能上看,“桑柘”也具备名词的用法特点,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桑梓”与“桑柘”组合方式一样,从划分一致性上考虑,我们认为“桑柘”与“桑梓”一样是一个词。这从诗歌中“桑柘”的使用也能得到映证。

以下是《全唐诗》中有关“桑柘”的诗句:

1.静则守桑柘,乱则逃妻儿。

2.如求济世广,桑柘愿商量。

3.人间岁美桑柘繁。

4.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5.惟思涤瑕垢,长去事桑柘。

6.先生沉名于桑柘,弋者何慕。

从1-4句可以知道,“桑柘”繁盛是美好人间的象征,“桑柘”是济世的植物,是百姓美好生活的体现。从5-6可知“桑柘”有时候是农事的代称,因为一般农家人都会栽种这两种植物。

四、结论

从周代到清代的文献看来,历代几乎都提到了“桑柘”。语义上就是指桑树和柘树,有时也指农桑之事。“桑柘”与“桑梓”虽都常常出现在山村景色中,但是两者象征并不相同。前者是百姓安宁的象征,后者是故乡的代称。至于“桑柘”为什么没有像“桑梓”一样被列为词条也是很好理解的。《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必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而古时候游子远行,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乡,所以,后人就常用来借指故乡,本义使用却极少了。据前人考证,“桑梓”代称家乡这一用法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东汉张衡在其《南都赋》一文中即有句曰:“永世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归里焉。”“桑柘”虽然也常常出现在诗文中,但是它的2象征意义常常3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繁盛的“桑柘”才象征国家安宁,反之则没有这个寓意。

古代文献中高频率的“桑柘”到了现代则很少被提及,这是词汇顺应时展的体现。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无论哪个朝代的当权者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因此,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百姓的根本,“桑柘”的种植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山村、乡间,只要百姓的聚居地,“桑柘”便可映入眼帘。于是,这一意象也就被历代诗人所使用。时至今日,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桑柘”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化,这一词语的使用频率自然也就下降了。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古典市民社会;城市市民社会

一、两种市民社会的基本属性

要对古典市民社会和中世纪市民社会进行比较研究,就不得不先对这两个时期的市民社会的基本属性作一个简要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比较。

西方古典市民社会指的是古希腊诸城邦国家和古罗马城邦国家的统治部族生存于其间的社会组织样式。简言之,古典市民社会是由市民组成的城邦共同体社会。市民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市民,而不是人口和城垣。亚里斯多德曾经指出,“城邦本来是一种社会组织,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以内,就成为一个城邦”。这里的市民指的是那些与城邦政治共同体相关的特定身份和资格。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切不可把市民简单理解成居住在城邦内的所有人或者是达到一定年龄的自由人。之所以这里的市民不是指居住在城邦内在所有人,那是因为居住在城邦内在所有人包含奴隶,而奴隶是不具有人身自由的。可想而知,一个没有人身自由的人是谈不上其他方面的自由的,尤其是政治和经济上的自由。那么为什么市民不是指达到一定年龄的自由人呢?因为自由人中的妇女和那些不属于或未被纳入统治部族内部的成年男性是不具有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的。至此,我们可以知道,古典市民社会中的个体要想成为市民,那么他就必须具备这样一个重要条件,即拥有一般自由人所不具有的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权利。

中世纪西欧市民社会指的是西方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形态。这一时期的市民社会复兴了西方古典市民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制度和思想精华,并对近代市民社会的诸多要素的形成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源。可以说,这是市民社会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但目前我国哲学界对此阶段却鲜有研究。而对此阶段对近代市民社会的影响更没有作出应有的重视。那么,这个时期市民社会的主体——市民指的又是哪些人呢?可想而知,到了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商业经济和手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之而起的商业和手工业领域的自由人将会要求获得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于是,这些人获得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权利,并最终参与到国家的决策中来,成为新的市民。因此,中世纪西欧市民社会的市民阶层除了封建庄园的奴隶主以外,还包括新兴的商人和手工业者。

经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些重要信息:一是在这两个时期要想成为市民就必须是自由人,而且这些自由人还应该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地位;二是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到了中世纪,市民的群体加大了,融入了新兴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为市民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为将来近代市民社会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在对这两个时期的市民社会的基本含义作了简单的比较分析后,下面将对这两个时期的市民社会的形成原因和各自所具有的特征这两个方面做出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两种市民社会的经济条件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命题,这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的胚芽。这里的“市民社会”主要指现实的经济生活。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市民社会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了,已接近于“生产关系”概念。在1845~1846年他们合写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明确指出: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由此可见,市民社会主要属于经济方面的概念。有鉴于此,下面将重点分析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西欧城市这两个时期的经济对各自时代市民社会产生的影响。

古希腊文明是在爱琴文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而古罗马文明又是在古希腊文明在地中海的殖民地文明等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就使得两地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已经开始广泛地使用铁器制成的生产工具。在此情况下,社会产生了比较多的剩余产品。而与此同时,家庭成为了社会中最基本的生产单位,这就导致个体对原始共同体的依赖性大大地降低。另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古希腊古罗马可以生产出多种不同的农业生产作物,大部分的地区都种植葡萄和橄榄等经济作物,还有小部分地区还可以种植豆类和大麦粮食作物。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古希腊古罗马社会中不同地区具备了交换的条件。因为经济作物之间、农作物之间,以及经济作物与农作物之间可以进行交换。而事实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增加,家庭与家庭、氏族与氏族,以及他们与周边部族之间都要进行大量的产品交换。加上古希腊古罗马都处于地中海商业贸易的优良位置,由此就促成了发达的分工和商品交换现象。还有就是,在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古希腊古罗马发生了部族之间的战争。这就导致胜利者和被征服部族的混同,以及原有部族与新来部族的混同的现象较为普遍,致使原来纯粹自然形成的部落组织受到很大的破坏,血缘因素占据的地位遭到削弱,随之而起的是地域因素地位的不断增强。由此,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血缘关系的被削弱,使原来属于公社的土地逐渐被家庭所拥有,并且家庭享有完整的所有权,而剩余的集体土地演变为城邦的公地。这种独立的家庭私有制,对确立私有家庭之间独立、平等的地位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大多数平民取得了相应土地的完整所有权,也就摆脱了通过氏族共同体对贵族和早期王权的经济和人身依附,在经济上获得了与贵族阶层相平等的地位。最终,这些平民就成为了前面所说的市民。

在中世纪西欧城市,随着外族入侵的减少,西欧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复苏,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复兴。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城市的存在,一方面促进了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得货币代役租部分取代了实物和徭役代役租,使得封建庄园的手工业者获得了外出做工的机会,这就使手工业者在经济上获得自由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庄园主允许手工业者外出做工,这就为手工业者逃离封建庄园提供了事实上的可能性。这些外出和逃离封建庄园的手工业者不甘做农奴,于是也定居于城市,加入了新兴的经济关系和社区,使得城市成为自由人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中心和独立的社区。这样,一种新兴的经济关系就形成了,即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活动的自由人之间的自主平等的经济关系。新的经济关系必然要求城市建立自身的政治制度。于是,城市中的市民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又具有了政治权利,最终成为前面所说的市民。

通过前面的比较分析可知,形成这两个时期市民社会的经济条件有很大的不同,古希腊古罗马市民社会的发展凭借的是家庭私有制的产生,而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的形成凭借的是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三、两种市民社会的经济特征

由前文可以清楚地知道,西方古典市民社会的基本属性以及形成的经济条件与中世纪的市民社会是不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将重点分析下这两个时期的市民社会的不同经济特征,并在分析经济特征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一下当时的政治特征。

古希腊古罗马市民社会在经济上形成了私有制经济。这种私有制经济以彼此独立的市民的家庭为基本单位,虽然家庭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但是这些家庭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城邦这一共同体。在这种私有制经济中,社会成员对自身利益的主体资格和意识得到了确立,同时他们对他们作为国家的一份子私人利益的前提和保障的公共利益的主体资格和意识也得到了确立。有必要指出,这里的城邦共同体与之前的那些被私人人格化的封建个人王朝式国家的共同体是不相同的。这里的城邦共同体在事实和观念中都被看作是经济人格彼此独立和平等的私有者联合体,是共同的保障和事业。封建王朝式国家的共同体被私人人格化了,私有者成为了共同体实体的附属物。因此,一般私有者也不过是这个国家君主的附属物,是他们的子民,没有作为共同体的共同主人的资格和观念,有的只是服从的义务。这个时期的人们只能生活在家庭、村落乃至部落这样的社会共同体中,过着没有自由、没有幸福的生活。而处于古希腊古罗马城邦时期的人们则是生活在城市这样的政治共同体中,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且都在努力地去创造一种幸福的生活。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 封建王朝式国家的共同体中的人们,由于只有家庭、村落甚至部落这样的社会共同体而没有政治共同体,因此无法过上幸福而有道德的生活,只有当人们在拥有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并自愿组成政治共同体时才能过上最幸福的生活。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市民社会在经济方面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时期的新型的经济关系。这一新型的经济关系与当时封建庄园那种依附性的经济关系有很大的区别,它指的是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经济活动的自由人之间的自由平等的经济关系。在这里,本文将把这种新型的经济关系与前文提到的封建庄园式的经济关系作一个简要的比较。在这两种经济关系中,居于其中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封建庄园式的经济关系中,农民和手工业者是依附于封建庄园领主的,是一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而在新兴的市民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居于其中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依附与被依附的情况。另外,封建庄园式的经济关系中处于依附地位的群体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同样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新的经济关系及理念的作用下,城市居民从一开始就追求按平等参与的原则组建属于自己的新的政治和社会共同体。这些政治共同体是以某种全体市民共同争得的由帝王或教俗贵族授予的特许状以及缔结的共同誓约为法律根据,依法进行政治和公共利益结合的政治实体。另外,这些政治共同体是以自治共和的原则建立的,这就为近代西方社会的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前面两段的对比分析可知,古典市民社会的经济特征是建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明的城邦共同体。而中世纪市民社会的经济特征是形成了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经济活动的自由人之间的自由平等的经济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共和为原则的政治共同体。

至此,对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西欧城市这两个时期的市民社会作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和比较,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为今后对市民社会的理论特别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下第7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菅从进: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论要[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

篇11

关键词:园林设计;茶叶生态学;搭配;美学

风景园林设计就是在指定区域或某特定选区内,利用艺术设计和其本身地形地貌,加上植被选择,将所选区域变为园林景观的过程,给人们带来审美欣赏。风景园林设计力图在满足各个方面的硬件设计后,能增加设计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赋予它更多地欣赏价值和人文价值,有其特殊的环境含义。所以在我国,园林设计不只是把一块地绿化,更多地是一件设计工程,让社会更美丽,让人民心情更愉悦。而在植被选取上,茶树又是很有传统传承并且植物类型多,花期和设计方面比较轻松的植物,所以在运用上就多了起来。

1茶树作为园林植物所具有的特点

茶树经过变异和人工培育,产生了丰富的品种,形态造型各异,这让茶树作为园林设计植物有了更大的选择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它的特点,也是它入选园林设计植被的原因之一。第一,茶树种类很多,造型各异。茶树是山茶属植物,它不仅有高大的乔木,还有半乔木和灌木,所以在植株类型上也很丰富。在这些不同植株上,分支、叶型和颜色都又是千差万别,造就了茶树的观赏种类繁多。而且茶树的叶片寿命很长,所以常年都是绿绿葱葱,这对观赏园林来说是很好的一件事。举个例子:奇曲种,有些茶树的分支呈“S”型,似一条龙盘旋,可以安排在设计景点中作为中间的压轴植被,再辅以其它矮灌木,是一个极富有中国文化象征的设计。又如佛手种,它的叶片很大,下垂或水平生长,似佛祖的手。这种特征在自然界很少有,所以是人工培育的结果,但是却极有观赏美。第二,茶树花期很长,而且花叶共簇。茶树的花一般六月中开始分化,九月到十月开花,到十二月中才谢,花期多达三个月之久。很多植物的开花期短短一月,在这上面茶树的优势更加明显。茶花洁白,并且枝繁叶茂,将茶树作为园林景观的一员,可以补充冬季园中花稀少的窘迫。而且茶树果实成熟期长,可与花共在枝头很久,与我国文化中的“子孙同堂”有相同意味,更有内涵。所以从这点来讲茶树也很适合风景园林设计的植被。第三,是茶树的分支层次分明,修剪之后的可塑性良好。它的分支结构和芽的轮次很明晰,多年培育的茶树分支就会从疏到密,由粗变细,形成半米左右高的单丛植株,只要稍加修剪就可以变成行道旁的群体绿化带。而且茶树的芽长的很快,不用担心因为修剪导致树木生长不均。因为它长的快才能经常修剪,而经常修剪又对植物生存有促进作用。总之,茶树在造型方面也完全不用担心。第四,是茶树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茶树的适应范围很大,它能在温带生活又不怕严寒,她需要肥沃的土地但是土地贫瘠它也能生长,阴阳对他来说都能生长,土地干旱与否对它影响也不是很大,总之它的良好适应性让它优于很多园林植物如冬青、黄杨等。而且茶树易成活,无论是种子播种还是扦插还是移苗,几年之内就能成型。

2茶树在园林中的地位和用途

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只把茶树作为经济作物来种植,并未想到它可以运用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像是这样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也不满足园林设计的宗旨。而现在茶树在风景园林中却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它现在已经是很多园林中必不可少的植被,江南水乡园林中经常用它来装点,行道树也常用它来点缀。近些年,一些茶博物馆和茶园运用茶树作为园林植被,无一不展示着茶树在园林风景中的比重。与其他树木相比,茶树的寿命、造型、花期、抗逆性以及种植方面都是个中翘楚,既能作为陪衬,又能独挑大梁,既能日常观赏,又能凸显文化,绝对是极为重要的园林植物。这些都体现了茶树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茶树的诸多优点让它的用途也多了起来。它不仅可以作为观花植物、观叶植物,也可以被用来作为盆景栽培。观花观叶,可以种植在公园或园林,也可是街边货形道路旁或花坛四周,以草地作为依衬,更显其魅力。可以把种茶园改为观光园,这样在茶树作为经济作物的同时又能让人们观赏,体现它的双重价值。一些小枝的茶树还可以插入花瓶中作为小的观赏植株,尤其在冬天其他植物不开花的情况下。野生茶树有很多是我国保护植物,传承着我国文化。这些茶树都是弘扬茶文化,丰富游园景点和风景园林设计考虑的植被,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茶树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知道茶树的优点以及它的诸多用途和在植物界乃至园林景观界的地位。对于风景园林设计,它也是不可多得的设计素材。

3.1植物搭配

我国的野生山茶花除了华东山茶花的变种耐寒,其他品种都是温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所以在种植方面会稍微限制土壤条件和光照,但人工培育一段时间后情况会好转不少。所以在进行植物搭配时,要挑选适合山茶树生长的的土壤以及一系列与它相似或互补的植物搭配生长,这样可以在不影响山茶树生长时其他植物也能好好生长。在园林设计中最常见的是把山茶树和杜鹃种植在一起。因为杜鹃花和山茶树对于环境各方面的要求基本一致,所以不会出现生长上的不合。并且杜鹃花的颜色极为丰富,与山茶花相配更显美感,花开更有层次感。而且花期相错,正好可以延长观花时间。还有一类植物和山茶树相配,就是冬青。它是观叶植物,正好和山茶树相补,并且它是半阴植物,在生长上与山茶树也是相补的。

3.2配置方式及绿化应用

风景园林设计的配置方案一般有五种,在这五种的基础中加入茶文化,进行绿化应用,会有别样的设计和配置。首先是庭院绿化。山茶作为庭院绿化植被一直是大家偏爱的,可以追溯到唐代。山茶树形态优美,枝叶翠绿,加上花开颜色有几分禅意,让人们比起大红大紫的其他花卉对山茶的喜爱更多了一分。山茶属的观赏植物颇多,庭院绿化中加入它绝对是点睛之笔。可以单株培育也可大面积种植,栽在堂前或中庭最适。如果要再加入些人文思想,可以配以石头山。用石体的坚韧来衬托山茶的高洁,也是个不错的主题。或用短枝山茶属植物作为围院的“篱笆”,花篱更增加艺术氛围。其次在公园和风景区的公共绿化。用山茶属植物可选用冠形大而形态优美花枝繁茂的种植,如紫袍、十八学士等品种。独株也不会显得单薄,反而在它繁花之季落花缤纷,美不胜收。除了单独种植,还可以和其他树种合种,如玉兰树。用繁花锦簇的山茶和高雅的玉兰相辉映,给景区或公园游客们应接不暇之美感。此外,在公园一些高大乔木之下,可以种植山茶树的灌木,例如微花恋蕊。在乘凉的大树下,花团锦簇也效果很好。公园中一定不缺乏曲径通幽的长廊,在他们之间种些山茶,加些石景,布置成参天大树,小小茶花,落石参差的园林景观。公园中还可以中西结合,在雕塑周围用茶花点缀,凸显西方浪漫。第三是道路绿化。道路两旁的绿化包括正常行驶道路和高速路。可以高速公路两旁种植茶树,但要修建整齐,不要枝叶横生,它的作用只是让司机在开车途中不要太过劳累,有时间休息。而在市区街道就可以将山茶和紫薇一起配置种植,再加上小叶女贞形成道路中间的绿篱,在可以在道路两旁种一些行道树遮阳。层次丰富的植被景观能最大程度延长观赏花期,还可以满足山茶的种植条件。第四是关于厂房和矿区周围的景观设计。因为这些周围有很多污染,而山茶属有很多种类对空气中的这种污染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有实验证明山茶花的对抗性是最强的,所以在这些地方中茶树最好。除了抵抗能力好,山茶花还能吸收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能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所以它是最好的种植植物。再加上一些龙柏、梧桐等搭配,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提高空气质量。最后是专业的茶园。这里的山茶花种类很多,而且研究的时间也很长,也是大面积种植的地区。在这里做一个专门的茶树园林,用来设计,种植,是再好不过了。它可以有观赏景观也有科普景观,也可以作为种植研究新品种的基地,还可以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实验基地,总之就是创造一个茶园林,供各种人直接体验。山茶园中可以摆放盆景和山茶地被等景观,让人走进园林就有一种置身于自然之中的惬意。

4结语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设计与茶树的设计结合是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园林设计的创新和发展。茶树的重要地位在园林设计和经济作物里都有了很好地体现。它不仅体现出了作为经济作物的特点,还将现代园林审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茶树树形美,四季常青,加上花期长,各种优点造就了他的地位。随着中国不断培育新品种的茶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茶树出现在我们的身边。风景园林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也会让我国的茶文化进一步得到推动。虽然茶树在风景园林上有极大的优势,但是对于园林设计中利用茶树植株的研究还远不能停止。如何更好地规划园林,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品种带来最大美感和人文价值都还有待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现阶段茶树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已经有了它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韩文炎,沈朝东.茶树在同本木中的应用[J],中国茶叶,2005,(3):46-47.

[2]王开荣.茶树应用刍议[J]。茶叶绿化,2014,(3):34-25.

[3]曾贞.谈谈观光茶园的建设[J]。茶叶通讯,2011,(1):23-25.

[4]德李,波,王瑾.山东园林总厂绿阔叶树种的选择和应用[J]。中国园林,2009,(6):30-33.

[5]刘启贵.为使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一年胜一年———试论把闸北公园建成茶文化公园[J].农业考古,2011,(2):52-53.

篇12

一、对“生产发展”的理解

综合来看,农民对生产发展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化、农业生产机械化、粮食产量与价格、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等几个方面。

(一)科技化

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因此新农村一定要重视科技、加强科技服务以提高生产力,通过对农民进行各种技术培训来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机械化

在被调查者中,有19.9%的农民把机械化列为生产发展一个重要标准,认为生产发展就是“机械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科学管理农田,机械化操作,靠人工不能发展”、“农机产品的普及,不再用牛犁地,提高生产力”等。此外也有农民强调基础设施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应该重点改造水利、修渠、修路、建机耕道等基础设施。

(三)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要实现生产发展,还应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以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问题,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少数农民意识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认为农村应该多发展“更赚钱”的经济作物,并把“养殖业搞好,西瓜等作物发展好,将来再养猪养鱼”等。需要提到的是,在谈到对生产发展的理解时,部分农民表现出了对农业生产的消极态度,认为“农业无法让农民致富”,因此,他们认为生产发展的出路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

(四)粮食产量与价格

除了以上方面外,有部分农民把粮食产量提高作为衡量生产发展的标准,认为“粮食多了就生产发展了”;部分农民认为生产发展应该降低农资价格,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得“农民喂的猪、种的粮食不亏本”;他们希望“把稻谷的价格提高,把猪的价格提高”、“水费不要再上涨,粮食不要再降价”、“农药化肥的价格降低,就是对农民很大的帮助”。

此外,不同地区农民对生产发展的理解上也存在差异。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甘肃来说,部分农民认为当地目前的粮食产量(如小麦、玉米等)已经很高,因此应该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对于经济条件中等、且以农业为主的湖南来说,很多农民认为种粮的比较利益太低,生产资料价格高而粮价低,因此希望“贸易要搞好、价格要上去,农产品要卖得出去、有销路”,从而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对于拥有部分矿产资源的河北调查村来说,当地农民认为解决一些由开矿引起的环境、安全等问题是“生产发展”的基础,此外,“生产发展”还应该包括发展果树种植、开办工厂,解决就业问题等。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江苏来说,很多农民认为农业生产已经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因此生产发展的关键是“农闲的十个月内农民如何千方百计赚钱”。

二、对“生活宽裕”的理解

(一)温饱

在甘肃,由于当地的经济状况很差,所以大多数农民认为,只要实现了温饱就是生活宽裕。他们温饱的标准仅仅是有吃、有穿、有住,或者说丰衣足食即可。也有农民表示身体健康也很重要。温饱就是生活宽裕的想法在河北、湖南、江苏3个省也有很多农民提到。

(二)小康

7.9%的农民都把新农村与小康联系起来,认为达到了小康水平便是生活宽裕。他们认为,“新农村”的“新农民”不仅是吃饱、穿暖,而且吃喝要追求保健,农民都住上新房,家中电器要齐备。而且不仅是物质文明丰富,精神文明也要跟上,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比如农村要搞文化娱乐活动,要有配套的娱乐设施和活动场所等。同时,农村还要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城乡之间的联系密切。

(三)农民收入来源方面

农村不仅仅是进行农业生产,还要发展其他副业,同时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养殖业要搞大规模经营,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数量很少的分散养殖。村庄附近要有工厂、企业等,农民不仅可以到外地打工,还可以就近就业。农忙季节,农民可以从事农业生产,非农忙季节,农民也有事情做,可以挣钱。有的农民还表示,希望每月都可以有固定收入,就像城市的工人一样。

(四)农业生产方面

农民的土地有保障,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低,农产品的价格高,而且销路好。农民家庭的粮食多,不仅够吃,还可以为家庭的经济收入做大的贡献。

(五)有钱

在所调查的农民中,60%的农民提到了有钱。这部分农民对有钱的要求差别很大。有的农民认为只要有钱花、家里没有贷款就可以了,而有的认为有钱花不是生活宽裕,要有足够的零花钱,要有钱做生意,家中要有存款。很多农民给生活宽裕定了收入上的标准,这个标准的差异也很大,有1000元/年/人、4000―5000元/年/人,也有10000元/年/人,也有的农民认为家家都有几十万的钱剩余才是生活宽裕。

(六)与子女有关的方面

子女上学的费用不发愁,包括上大学。在上学这方面,有农民希望减免子女的上学费用。子女要有工作,生活上独立,并且有能力赡养老人。

(七)公共事业方面

农民的就医条件好,且有医疗保险;农民养老有保障;解决困难户、五保户的生活保障问题,老百姓的困难都能得到解决;农村学校教育条件要好,设施要齐全先进,比如说要有电脑等,还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训“新农村”的“新农民”。

(八)其他方面

农村的妇女要有事情做;整体物价降低;农村的交通要好;各级政府很好地执行国家的政策,政策不能被歪曲等。

此外还有部分农民觉得,生活宽裕是无止境的,就像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样;还有农民没有回答此题,他们说,每个人的想法和标准都不一样,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标准也不一样,所以生活宽裕是没有具体标准和定义的。

三、对“乡风文明”的理解

(一)邻里之间

邻里之间要和谐相处,尊老爱幼,帮困济贫(如对老人、五保户和残疾人等给予帮助和关爱)。人与人之间还要相互尊重、互相忍让。例如,“不乱传谣言”;“不斤斤计较”;“不骂人,有礼貌,言谈举止得当”,有人还认为农民也应该“见面打招呼,说‘你好’、‘早上好’,像城里那样”,等等。

(二)社会风气

要有良好的社会风气,社区内没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耍钱赌博”、吸毒等不良现象。社会治安良好,“农民夜不闭户”。村民还要爱护集体生活环境,不破坏公物、不乱扔垃圾等。

(三)法律意识

村民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懂法守法,相信科学,消除封建迷信,反对。很多农民表示应该“移风易俗,婚丧嫁娶不能像以前一样大操大办,劳民伤财”;“铺张浪费的风气要改掉,红白喜事不能太花钱”,等等。

社区内还应有适合村民娱乐和健身的场所,村民有一起聊天、交流的公共空间,文体生活(如扭秧歌、跳舞唱歌等)也丰富多彩。

四、对“村容整洁”的理解

(一)关于道路与街道

很多农民认为村容整洁就是改善道路和街道条件。被调查的农民中有35.8%的比例都提到了“街道”和“道路”两个词。这些农民大多认为街道和道路应该整齐和整洁、宽敞,并且路面需要硬化。

(二)关于垃圾处理

农村垃圾治理也是农民关注的一个主要方面。而关于如何治理,很多农民认为“要有统一堆放和处理垃圾的地方,每天有人打扫”;“农民不再乱扔垃圾”;“不再往河沟里乱扔死牲畜”等。

(三)关于房屋的规划与改造

农民普遍认为房屋应该“整齐”、“卫生”,要将房屋与圈舍分开,并且“屋前屋后要绿化”。而对于房屋的改造,部分农民认为应该建楼房,因为楼房“更美观、更整齐”;部分农民希望修平房,认为“只要实用、整齐就可以”;还有部分农民则并不赞成建新房。

(四)其他方面

除上述三个主要方面外,少数农民对村容整洁的理解还涉及其他方面,如清洁水源与清洁能源、卫生、公共场所、村庄环境等。

五、对“管理民主”的理解

从对开放性问题“您对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是怎么理解的”的结果分析来看,农民对管理民主的理解程度最低。大多数农民不知道“民主”一词的含义。据统计,被调查的480位农民中,有222位完全没有答出这道题,占被调查总数的46.3%。从性别上分析,男性对管理民主的理解明显好于女性,很多农村妇女对管理民主不了解也不关心。此外,在对管理民主的理解上,文化程度是制约农民理解程度的主要因素,多数农民受文化程度低的限制不能理解“民主”一词的含义。

新农村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且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通过对农民理解的新农村及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内容加以概括,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当前政府与学者对新农村的理解与描绘大多比较宏观,相比之下,农民对新农村的理解更为简单而具体,并且集中体现为住房的规划与改造、生活水平与经济条件的改善、村庄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等几个方面。综合来看,农民对新农村的认识一般都局限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三个方面,却忽略了“乡风文明”与“管理民主”两个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对新农村的这种认识偏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农民当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与急切需求。

二是绝大多数农民对新农村的认识都是以城市或发达地区农村作为参照物。由于受新农村建设字面意思的误导,以及当前媒体的倾向性宣传和地方政府一些错误做法的影响,农民对新农村的认识中“村容整洁”方面的内容提及率非常高,并且相当一部分农民都把“新农村”直接等同于“新房屋”。

三是不同地区农民对新农村的理解具有不同的特点。江苏调查村农民对新农村的理解受苏南模式的影响较深,普遍追求住宅的楼房化(甚至认为新农村就是集体农庄)、生产的规模化以及乡村的企业化。而以农业为基础的湖南调查村农民对新农村的认识中更多体现出了对农业生产方面的迫切需求,对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提及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四是农民对生产发展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化、农业生产机械化、粮食产量与价格,以及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几个方面,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关注不多。

五是生活宽裕是农民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很多农民用“温饱”、“小康”等抽象的名词作为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准。大多数农民都是从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收入来源渠道多样化、粮食产量富足且价格提高、教育负担减轻、农村的弱势群体得到更多关爱等方面对生活宽裕加以理解。

六是农民对乡风文明的认识主要体现为邻里和谐、社会风气良好以及有相应的文化活动等几个方面。其中杜绝赌博现象是农民提到频率最高的一个方面。

七是多数农民把村容整洁都理解为街道与道路的硬化和整洁、垃圾的集中处理、房屋的规划与改造等几个方面。其中部分农民甚至认为村容整洁就是建新房。

篇13

一、农业区位选择及区位变化类试题

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此类试题常以图文资料为载体,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考查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对区位因素的利用和改造,以及读图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大范围区域的农业区位选择

解答大范围区域的农业区位选择类问题应抓住主要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来说,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人文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如气候条件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这种影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柑橘――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水稻――水热条件好的平原地区;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例1 读图1,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

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

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C.棉花、黄麻、香蕉、可可

D.花生、大豆、茶叶、棉花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海陆轮廓及河流特征可以判断出四地的位置、气候,从而确定四地的主要经济作物。甲地位于台湾西部沿海平原,为热带季风气候,适宜种植甘蔗;乙地位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丙地位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适宜柑橘生长;丁地位于法国南部罗讷河下游,为地中海气候,以种植葡萄著名。

【答案】B

2.局部区域(如郊区)的农业区位选择

大城市郊区,由于与市中心的距离不同,生产部门和利润收入出现地区差异,形成了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某一地点种植何种农作物,取决于不同农作物的比较收益。此外,学生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还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的影响及某些农业类型对区位因素的特殊需求。学生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地价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大城市郊区只能选择布局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乳牛等。

(2)各种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值大小。不同类型的农业,单位面积的产值有着很大的区别。从单位面积产值来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生产、乳牛养殖、养鱼、发展果园、种植粮棉等。

(3)各种农业类型的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生产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源地。

(4)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切花需要保鲜,鲜奶易变质,因此花卉生产、乳牛养殖等要邻近市场,应该选择布局在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例2 图2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周围农业分布示意图,该城镇周围分布有种植业、花卉业、乳畜业和林果业。有关图2中a、b、c、d四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种植青稞

B.b地种植花卉

C.c地饲养水牛

D.d地发展林果

【解析】图示地区位于东南沿海,属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a地地形平坦,面积广大,离城镇较远,土地租金低,可发展水稻种植业;b地靠近主要公路,交通便利,可以发展乳畜业,养殖奶牛;c地靠近城市,水源充足,可发展花卉业;d地位于丘陵山区,该地发展林果业既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又可以保持水土。

【答案】D

3.农业区位变化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主要是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农业。分析农业区位变化类问题时,学生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农业区位,把区位变化与影响结合起来。具体分析如图3所示。

二、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类试题

世界上农业地域类型多种多样,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类试题常以区域图、示意图、生产模式图或产值构成统计资料为载体,结合区域特征,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农作物的分布、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

一种农业地域类型往往代表一种生产模式,农业生产模式图体现了一个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农业地域类型及生产模式命题形式比较“活”,这里重点分析该类试题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找典型作物,推断所在地区。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不同,分布的地区有差异。因此读图时学生可以抓住一些典型作物,如冬小麦和春小麦,甜菜和甘蔗、水稻等,推断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分布地区。

第二步:看箭头及标注,分析对环境的影响。阅读图中箭头的指向,注意观察废弃物的排放,能量和原料的来源,并探究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图4是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图中箭头显示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沼渣、粪肥、塘泥。杂物、粪渣等成为沼气池的原料。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农民使用沼气可以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调整饲料、肥料、燃料相争的问题,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并且有利于净化环境。

第三步:看生产环节,关注经济效益。关注图中农业生产的环节,这些环节体现了自然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体现了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产品的种类多,产业链长,则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的适应性增强。

例3 结合墨累-达令盆地农业生产状况图(图5),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业地域类型。除了地形、气候、河流因素外,还有哪些区位因素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2)据图说明墨累-达令盆地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

(3)分析大分水岭给该地农业生产带来何种不利影响,指出解决该影响的措施。

【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抓要点,准分析。抓住生产对象,准确判断类型:图5反映的农业发展模式,生产的对象主要是羊、小麦,故可以判断该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

(2)找区位,析条件。根据图中圈定的位置,可以联系到农业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不可遗漏。

(3)识箭头,看联系。结合图中箭头,看生产的环节和联系,特别注意生产与市场的关系,还应该抓住图中食物及排泄物,联系可持续发展,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区域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要抓“水源不足”这个要点,“措施”跟着“问题”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开源节流。

【答案】(1)混合农业。墨累-达令盆地丰富的地下水为牲畜提供饮用水;附近工业发达的城市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农药等;铁路、公路运输发达;政府的鼓励政策促进其农业的发展。

(2)通过羊粪还田、秸秆还田、休耕轮作恢复土壤肥力,形成了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根据市场对羊毛、羊肉、小麦的需求来调节生产,通过循环生产(秸秆作为饲料、粪便作为肥料)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灌溉用水不足。开源(跨流域调水.取河流水、抽取地下水等);节流(发展节水农业等)。

三、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试题

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试题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并且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只要求回答出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或者指出区位选择的原因,常见设问词有“分析”“说明”“归纳”等。第二类,针对特定区域,要求从有利、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其区位条件的特点和表现,常见设问词是“评价”。第三类,要求先选择对某种农业生产活动的支持或反对态度,然后阐述自己的理由,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你认为……说明理由”“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等,即开放性试题。

(1)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类问题。解题时要根据题目的设问要求,明确是分析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条件,或是两者兼答。有的题目要求分析主导区位因素或限制性因素。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区位因素中,对农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主导区位因素。农业生产的限制条件是指农业生产最大的不利条件。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明确题中“分析”“说明”“归纳”等指令词的含义,或详答,或略答,掌握分寸。

(2)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问题。评价时要有针对性地评价农业生产的各种区位因素。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评价;社会经济条件从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方面评价。使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有利条件――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等;不利条件――热量、光照、水分不足,多旱涝等灾害,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机械化程度低等。

(3)开放性区位条件问题。此类问题往往设置两个相对的观点或思路,学生在答题时首先要“亮”观点,如果题目问“是否应该”,学生就可以表述“应该”或“不应该”;如果题目问“是否赞成”,学生就应该回答“赞成”或“不赞成”,切忌含糊其辞。确定表示支持或反对的观点后,再针对观点阐述理由。

例4 (2014・上海地理卷)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图6,回答问题。

阐述中南半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该区域水稻主产区分布的有利影响。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来说明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试题,即考查自然环境特征的同时考查农业区位,将二者密切结合,属于第一类题型。

根据中南半岛所处纬度与海陆位置,判断该地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根据图示山脉,可得出地形、土壤特征。结合自然环境特征,水稻的习性特征,可以得出水稻主产区――气候暖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答题语言中对水稻有利影响的规范表达(如“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十分重要。

【答案】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10°到20°之间,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有明显旱、雨季之分。该区的高山均由北向南延伸,大河由北向南流动,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格局。沿河分布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由于热量充足、雨热同期的气候,平坦的平原三角洲地形,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水稻种植,中南半岛成为世界著名的稻米产区,且水稻主产区主要分布于各大河流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类试题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要求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类试题常以区域图或等高线地形图的形式考查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布局或判断农业布局的合理性。此类题目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其解题的思路可归纳为:在哪里?(空间定位)有什么?(归纳描述)为什么?(综合分析)怎么办?(论证阐述,“对策”跟着问题和成因走)下面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定位置,析特征(如图7)。

2.找问题,定对策(如图8)。

例5 (2014・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9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解析】本题围绕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设问,考查农业的区位及农业地域特点,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综合性较强。

第(1)题,环境质量的优劣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一看生态破坏程度,二看环境污染状况。三江平原由于地理位置偏北(定位置),气候寒冷,沼泽广布,开垦历史短,因而受人类的影响较小,从而保持了优良的环境质量(析特征)。

第(2)题,虫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气象、农作物及害虫天敌。三江平原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尤其是冬季漫长严寒;夏季昼夜温差大,最低气温较低,害虫难以生存和繁殖。

第(3)题,注意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土壤肥沃”“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第(4)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绿色”“米都”。“绿色”指环境质量高,污染少;“米都”说明稻米生产量大,商品率高。

【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五、强化训练

(改编)中美两国是世界玉米最主要的生产大国。图10、图11是中关两国玉米带的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指示玉米带)。美国农业部预测,美国年度玉米剩余量将达到1.1875亿吨。据此回答1~3题。

1.影响中美两国玉米带分布的共同自然区位是( )

①平原面积广大②气候条件优越③人均耕地多④机械化水平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东北是我国玉米集中产区,与美国玉米带相比,我国东北玉米产区单产相对较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生产方式落后

B.玉米品种差

C.自然条件较差

D.经营方式受限

3.近年来,美国玉米产业迅速向现代玉米能源加工业(以玉米为原料开发生物乙醇)转变,针对其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玉米生产过剩

B.玉米能源加工产业链长

C.玉米深加工技术水平提高

D.国际能源紧张

(改编)读我国四个地区农业分布图(图12),回答4~5题。

4.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四个地区全部位于季风区,都利于农业发展

B.甲、乙两地均以畜牧业为主

C.甲地和丙地农业发展的相同限制性因素是干旱、风沙危害

D.丁地粮食作物以冬小麦为主

5.四个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 )

①甲地区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②乙地区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③丙地区改造盐碱地,提高单产④丁地区大力发展机械化,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原创)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过去的塞拉多,土壤酸性大,贫瘠,不宜大片种植,农业基础极为薄弱。但在研究人员的大力改造下,塞拉多180万平方千米的荒原76%变成沃土良田(约合1.33亿公顷)。如今,巴西70%的粮食产量来自塞拉多。塞拉多也成为巴西“谷物带”的别称。图13示意塞拉多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塞拉多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的条件。

(2)分析研究人员为开发塞拉多地区可能采取的改造措施。

(3)“塞拉多奇迹”能否复制到我国的西北草原地区?为什么?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本题考查农业区位。根据图中信息和有关区域地理知识,可以发现中美两国玉米带分布的共同特点是都位于广阔的平原,属于温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长。

2.A本题考查农业区位比较。与美国玉米带相比,我国东北玉米产区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投入较少,导致单产较低。

3.B本题考查农业与其他产业(能源加工业)的联系。影响美国玉米产业迅速向现代玉米能源加工业发展转变的原因是美国玉米和能源的供求关系以及相应的技术保障。

4.C本题考查农业区位。首先区域定位: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乙地处于云贵高原,丙地位于黄淮海平原,丁地位于三江平原。乙、丙、丁三地在季风区内,甲地在非季风区内。甲地以畜牧业为主,乙地以种植业为主,丁地粮食作物以春小麦为主。甲地气候干旱,丙地春旱严重,两地都有风沙危害。

5.D甲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扩大灌溉面积不切实际;乙地区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需要保护植被,防治水土流失;丙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要注意对盐碱地的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丁地区地广人稀,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6.(1)为高原地形,地面平坦开阔;人口密度小;耕地连片,面积广大。

篇14

关键词:术语;农业专业术语翻译;农业项目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36-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日益频繁,各类农业外宣资料、合作手册、科技信息和国别报告等均涉及农业专业术语翻译。这些术语承载着大量农业科技信息,在农业国际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规范、专业地翻译农业术语对于准确传递信息、规范术语使用、推动农业交流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所指的农业专业术语不仅仅是指一般狭义的种养农业,而是指涵盖了“农、林、牧、渔”各个子领域的广义上的农业术语集。

二、农业专业术语的特点

1.专业性强。农业英语属于科技类文体,而用词专业化是科技文体的特征之一。笔者参与的项目中专业词汇丰富,例如ammonium sulphate“硫酸铵”、potassium chloride“氯化钾”、calcium ammonium nitrate“硝酸铵钙”等。

这些农业术语专业性强,客观、准确地表达某一农业专业概念。在翻译时译者必须查阅相关农业专业词典,才能了解其确切含义并且做出符合行业规范的翻译。

2.缩略词多。农业英语中有大量术语,为了便于使用和记忆,人们按照有关缩写规则为这些术语制定了缩略形式,即缩略词(acronym)。缩略词是指把一个名词词组的各组成单词的首字母拼在一起,此种表达方式非常简洁[2]。这些缩略词也逐渐为业内人士所熟知。例如:Sub-Saharan Africa(撒哈拉以南非洲),人们通常缩略为SSA;Ministry of Food and Agriculture(食品和农业部),通常缩略为MOFA;而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灌溉和排水国际委员会),通常缩略为ICID。这些专业缩略词涉及与农业相关的方方面面,翻译时要求译者了解其全称、内涵,并给出符合国际惯例的中文释义。

3.派生词多。为了保证农业术语的精密性和简约性,大量农业术语都是通过派生方式构成的。这些派生词是在词根的基础上添加词缀(包括前缀和后缀)衍生而成的新词,并且在整个农业英语术语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例如:agriculture(农业)即有前缀agri-(农田)和词根culture(培养)组成;hydroelectric(水力发电的)由hydro-(水的)和electric(电)组成。

面对这些派生词的翻译,译者需要了解每个派生词的构词方式,清楚其前、后缀和词根,并根据专业词典做出相应的准确翻译。

4.复合词多。除去上面提及的缩略词和派生词,农业英语中还有海量的复合词(compound)。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构词方式:(1)单词型复合词。指不用连字符,直接由两单词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如livestock“牲畜”、coconut“椰子”、cottonseed“棉籽”等。(2)连字符型复合词。指由连字符连接而成的复合词,如combine harvestersCthreshers“联合收割脱粒机”、track-laying tractors“履带式拖拉机”等。(3)短语型复合词。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以短语形式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如cash crop“经济作物”、deciduous forest“落叶林”等。

三、农业专业术语的翻译难点

1.词汇空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我们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下生存,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夏鄂琼指出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不存在的,那么语言就有可能出现空缺现象[3]。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词汇空缺。

在翻译农产品shea butter时,笔者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开始,笔者在诸多农业专业词典中均未找到该农业术语的释义,只好求助于网络。百度百科上的解释为:“乳木果油(shea butter),是从乳油木的果实中萃取出的珍稀油脂。由于气候及种植业方面的原因,乳油木只能在非洲大陆存活。其果食可供食用,果仁则用来生产乳木果油。”从该释义中可见,shea butter原产于非洲,因气候原因在国内几乎见不到农民培育该农产品。这也是造成词汇空缺的主要原因。因此,笔者在处理此术语时结合网络资源、护肤品介绍以及求助非洲留学生的方式,最终处理成“乳木果油”。像这类因文化差异导致对等词空缺的术语,译者一定要多方查证。

2.译名混乱。另一大难点是译名混乱。在整理和翻译农作物生产情况时,笔者发现某个农作物在不同的资料中竟有好几个不同的中文释义,主要表现为以作物的别名代替中文名。这给术语翻译标准化和规范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也违反了术语翻译单一性的原则。例如加纳主要的粮食作物plantain。了解加纳当地人民的饮食习惯和风俗的人应该都有所了解,加纳有一种大蕉,比我们国内常见的香蕉大3~4倍,是当地人民的主食之一。大蕉必须做熟以后才能食用,炸熟或者煮熟之后变得甜软可口,广受加纳人民欢迎。目前笔者看到的plantain的中文译名有“芭蕉”、“大蕉”、“车前草”等。在《英汉畜牧词典》上,其释义为“车前草属、车前草”。而《简明英汉农业词典》的第二条释义为“芭蕉、大蕉”。根据加纳人民的实际饮食情况,plantain应翻译为“大蕉”。

3.普通名词专业化。上文已提及专业性强是农业专业术语的一大特点,也即我们熟悉的日常英语词汇在农业领域被赋予了特定的专业含义。这类普通名词专业化现象也给我们的农业术语翻译带来了挑战,需要译者仔细斟酌并根据其所运用的专业领域选择其专业释义。如术语monoculture由前缀mono+词根culture构成。Culture在普通词汇中是“文化”之意,但在农业领域就转变成了“种植、培育”之意。而结合前缀mono(单一),我们可以推测monoculture为“单一种植”或“单一培育”的意思。根据《英汉畜牧词典》,monoculture的释义为“单播”,即单一播种,是指当时加纳很多大型农场采用了单播的方式,比如专门种植可可、橡胶或者椰子,不与其他作物混种。再如术语cash crop中的cash,本意为“现金、现款”,但跟crop结合后,cash crop却转义为专业术语“经济作物”之意。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这些带有普通词汇的农业术语运用在农业领域时,便具有了独特的专业释义。这类专业性强的术语比比皆是。译者在翻译时,要对那些似是而非的单词特别敏感,及时识别专业术语中的词义转换现象,切忌望词生义。在结合各专业背景知识的同时,通过查阅相关专业词典,准确辨别每个术语的内涵和专业用法,做出符合行业规范的翻译。尽量避免因滥用、错用词汇而引起歧义[6]的现象。

4.译者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农业术语翻译的好坏还与译者本身的专业素养有关。目前很多从事农业专业的技术人员没有受过专门的翻译培训,翻译出来的农业资料生硬、可读性不强。另一方面,职业翻译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双语能力,但因不熟悉农业各个领域的专业背景知识,往往死译术语,造成农业专业术语的误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对外交流。例如上文提及的国家农业推广计划中的“农业推广”一词的翻译,如果按照词典的解释很有可能会翻译成“promotion program”。而事实上,专门从事农业推广工作或者有一定农业相关背景知识的人一般了解农业推广的专业释义为“extension program”。虽然是一词之差,但翻译的地道、专业与否,行家一眼就能看个究竟。因此,要把农业术语译的规范、可读性强、可接受度高,译者的专业背景知识积累相当重要。

四、结语

农业专业术语量大面广,要准确、规范地翻译好这些农业科技术语,译者不仅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还要了解农业专业术语的特点、构词方式、基本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及丰富的农业专业背景知识。此外,碰到自己不熟悉的新术语时,还需要本着求真务实和与时俱进的态度,及时参考国内外第一手文献资料,或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查阅专业字词典,或结合农业英语语料库等方式多方查找专业释义,切不能只照搬字典上的释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规范、统一农业英语术语译名,为农业英语教学、农业学术研究,以及农业国际交流和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莉.农业专业术语翻译方法管窥[J].海外英语,2011,(4):164-165.

[2]汪庆伟.农业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方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4-128.

[3]夏鄂琼.浅谈农业专业术语的翻译[J].湖南农业科学,2005,(2):68-70.

[4]英汉畜牧词典编纂委员会[Z].英汉畜牧词典.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