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范文

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

篇1

关键词 语文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质性评价

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中,构建一个符合初中语文教育规律及学生心发展特点的综合评价体系是必要的。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评价模式。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标准,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过程性评价要求内外结合开放的评价方法,主张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评价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渗透。过程性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力和质量水平做出判断,找出不足,肯定成绩;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作为终身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实现终身的可持续学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依据科学的学生评价理论体系,是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动态的分析评价。“语文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养成、语言表达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几项内容,“过程性性评价”是一个多次综合动态综合分析并预见学生发展趋势的评价。

一、初中语文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通过“特色卡”给予关照和偏爱,倡导“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得有所长,无论哪些方面作出成绩都可得到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使其不断进步。

2.全面性原则

新课改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的。“特色卡”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三维目标而设计的:从体现能力的优秀作品卡,到注重过程的精彩发言卡、创新思路卡以及培养正确情感态度、评价观的文明礼貌卡和积极合作卡,基本涵盖了课程目标,突出了课程评价的主体性、综合性和形成性,并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3.平等性原则

首先,“特色卡”中的十二项内容占分比重都一致,从客观上肯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特色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设计内容宽而广,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善待学生差异。“特色卡”面前人人平等,从而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4.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时效性非常强,评价越及时,激励作用就越大,这样就要求评价的操作必须简单易行。课堂上学生妙语连珠的发言、灵感智慧的闪光、作业的认真、学习的进步,亦或课外文明礼貌的表现、热爱集体的努力,只要教师稍加注意,在这红色的荣誉卡背面签上字就可以发给这些表现优秀的学生了。学生整理好放入自己的成长袋,每月一统计,每学期一评比,非常便于操作。

二、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的构建及实施步骤

1.等级评价框架的构建及实施

(1)框架的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核心,并结合中学各阶段语文的教育教学目标及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确定为评价的基本内容。根据以上内容在中学不同阶段语文素质评价中的重要性以及各阶段不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与学生及有关人员充分互动的基础上,分阶段制定评价要点、标准和评价级别。

(2)实施步骤。首先,在单元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学生按照具体的评价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单元涉及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进行评价。考虑到多主体评价的实效性,在等级评价中不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淡化他们之间的等级比较,而是引导学生互相关注他们的长处和优点,避免产生互不服气的现象和把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如果在等级评价中,简单盲目地套用多主体评价,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还会在家长与教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造成误解,影响评价结果和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最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下一次评价的实施增加无形的阻力,所以在等级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的选择需要慎之又慎。依据中学语文的特点及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阅读项目定为认读理解能力与鉴赏能力。

然后教师把每次的现状评价结果记录到过程性评价表中,根据几个单元的评价结果分析判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发展趋势。

2.质性评价的构建及实施步骤

质性评价与等级评价同样要经过多次观察记录来完成,体现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在语文教学及学习过程中,教师及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学习专题与学习方法的选定过程、学习成果的展示,对某一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及语文创新能力用叙述性语言进行记录。在评价过程中,鼓励学生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家长也可以通过观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对以上几个方面内容进行评价。学生本人也要通过自我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以找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质性评价特别重视日常的观察和资料的收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变化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通过分析等级评价和质性评价结果,教师为每位学生的语文学习作出诊断,指出学习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预期学生的发展趋势和潜力,最后交给学生一张能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表。此表由学生本人保管,以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对照分析,充分挖掘潜力,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不断地提高和进步。

篇2

一、注重评价的客观性

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充满激励的氛围,只有在那样的氛围中,他们才能成长,不断进取,成为永不气馁的人才。从前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是一切围绕“应试”的需要。考什么教什么的封闭式教学,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且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采用这样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一旦走出校门,就会感到书本上所学来的知识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很难适应极速变革的现代社会。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个性特点与知识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根据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二、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必须被教师接纳,如果给教师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自然就会没有生长的沃土。为此,在实验初始,我们应该先取之于民,让每位教师就学校实验方案提出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级方案,在运行中,教师提出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用汉字记载有困难,针对这个情况就应该专门召开研讨会,可用小红花、小粘贴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记载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基本上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主要起督促指导作用。整个实验过程既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过程。教师没有丝毫的负担,这也是这一实验能够得以迅速完善、羽翼丰满的主要原因。通过实验,课堂上的气氛、学生的积极性、精神风貌均有明显改变。后进的学生在迅速转变。

三、注重评价的实效性

以往的教学评价是把优异成绩给予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获得的只是凤毛麟角,把评价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而我们所实施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我们说,不要吝啬表现,不要把表扬看成是给学生的赏赐,而是真诚的送一份赞许,这里我们提出在课堂上评价要研究学生的差异,分层加以鼓励。这就如同摘一棵树上的桃子,有的伸手就可够到,有的跳脚才能够到,有的需要踩高凳子。教师分层鼓励就是在教给学生跳脚,搬矮凳子,换高凳子,坚持每个学生都得分,获得小红花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这样既重视了课堂的评价,使学生总处于“我能行”的积极状态中学习,又能在期末时对学习状态给予科学的评价,始终让学生处于喜悦的竞争状态中。

篇3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

传统的评价学生方式是先考虑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怎样,在班里排多少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评价手段,准确的呈现学生的差异,但是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是发展的、多元化的,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把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内容。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须。

我觉得学生除了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外还应该和课堂上的学习量化挂钩,制定出相应的评价细则,例如积极回答问题加几分,考试成绩进步了加几分等等。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

原评价模式一般情况下只有班主任一个人的评价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而现在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也需要多元化,既要重视学习成绩,又要重视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标准也不应单一化,既要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应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会让综合素质评价更趋于合理,增加评价的公平性。。

1、学生 自评:就是让学生在每一学期结束时,对照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的各项内容,回顾一学期的各项表现,找出依据并量化,打出等级。学生个人评价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各种表现,并能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好办法,它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同学互评:同学互评,指一个班的学生相互评价。有以下三种方式:全班互评、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首先成立由班委会部分成员与学生公推的学生代表组成的班级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参考学生个人自评和量化扣分以及学生日常各方面的表现,找出依据,进行讨论,最后量化,判定等级。在评价的过程中应避免造成同学之间互不服气,只关注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并要关注并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及评价可能对同伴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而且要注意应该进行随机分组。

3. 教师评价:评价结果包括综合性评语、评定等级两部分。

(1)评语:每位任课老师依据每个学生日常表现及日常量化扣分情况,找出依据,共同讨论,判定等级。教师作为评价者需要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对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有比较深刻的认同和理解,富有责任感。第二,对被评价的学生要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了解。第三,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若干方面的表现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于评价的各个环节有恰当的把握,如在评价过程中能够清晰、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能够听取他人的想法。同时,要在制度上对教师评价的客观性提供保障。然后由班主任参考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以及学生成长性记录等情况, 对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评语以定性描述为主。结果记录在《中学生素质成长报告册》中。

(2)评定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表示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具体等级评定参照《初中生基础性发展素质等级评定参考标准》。

(3)实践与创新活动评价。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信息技术四项。班主任组织班级评价小组对每个学生的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进行评价。按预定等级比率打分并划定等级,计入档案。

篇4

关键词:中学生 篮球训练 身体素质 综合素质

中学阶段,学生身体的机能尚处于发育加速时期。篮球运动对促进人体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功能,是一种增进学生健康的有效手段和锻炼工具。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篮球运动教学和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激发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然而,传统的篮球体育课教学内容单调以及教学方法枯燥、单一,让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时间大多用来单独练习,从而导致学生不能胜任更复杂的篮球比赛环境,最终导致学生喜欢篮球运动而不喜欢篮球体育课的现象更加突出。介于此,研究篮球运动训练对中学生身心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为今后的中学更有效开展学校篮球训练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篮球训练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一)篮球训练对中学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篮球运动训练对于发展中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具有一定地促进作用。柔韧性的训练方法有动力拉伸和静力拉伸两种,或者叫主动练习法和被动练习法。根据篮球运动柔韧素质训练伸展规律,针对中学生生理解剖特点,安排学生做篮球操动力性主动练习,发展的柔韧性。学生掌握技术后,通过传球、行进间运球等基本技术动作训练中,使学生在主动和被动因素中使练习部位逐渐地受到被拉长的刺激。发展中学生柔韧素质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强度适中、保持和巩固等原则。

(二)篮球训练对中学生力量素质的影响。

篮球运动是以技术为主,以战术配合为特点的集体项目。比赛中的急停、突然变向、传接球、投篮、抢篮板球及频繁的身体接触,都要求具有明显的专项力量素质特性。教师应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安排学生变向变速运球、全场配合传球等基本技术训练,使学生在了解该项动作原理基础上发展上下肢力量。

(三)篮球训练对中学生速度素质影响。

速度素质是人的一种重要的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学生参加篮球行进间运球、变向运球、队员间分组对抗等基本功训练,来发展其速度素质。由于篮球训练中强调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的强化练习,中学生更在发展速度素质的同时,其他各部分素质如力量、耐力等综合素质也得到激发。因此,篮球速度素质的训练,就是利用有效的手段,使速度素质的潜能被充分激发,使各部分的综合速度素质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

(四)篮球训练对中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

耐力跑是评价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最简便的方法之一。篮球训练中可以采用间歇式滑步、间歇式运球折返跑与急停运球等间歇训练法,对学生进行耐力素质的训练。耐力素质在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过程中,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篮球是一项高强度、对抗激烈的综合性的运动项目,其技术动作是由多种强度不一的动作组合而成。因此,篮球运动对于学生的生理机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篮球训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心理现象与体育活动之间存在着双向影响的关系。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在认识水平、心理变化、同伴交往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其心理健康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篮球运动具有团体合作多特点,队员不仅要观己形、观敌形还要视微形,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质,运用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比赛。同时,了、开展篮球比赛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团队精神。通过篮球规则、技战术运用等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心理素质得到非常好地发展。由此可见,篮球训练,为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是由篮球运动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三、篮球训练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学生评价要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改革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在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同时,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发展性评价不只是对学生发展结果进行评价,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通过评价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以及审美与表现等。通过学生参加篮球训练,中学生在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方面表现为更懂得珍惜时间和青春,接受能力较强,热爱学习,尊敬师长,劳动积极等,而女生更能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等。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供人在运动中健康身心。篮球作为一项独特的运动项目, 要求队员在有限空间和规则内自由做运、传、投、抢、盖、断基本技术动作和传切、突分等战术配合,本身具有重要的运动价值。与此同时,在篮球竞赛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如提高人的社会素质、促进社会交往、增强国家与民族自尊心等。

四、结语

篮球是中学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学校应充分发挥其在发展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加强篮球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评价模式地改进,使篮球运动中适当的竞争因素加强,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热爱篮球这项大众体育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张庆建.高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途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2 ,6 .

[2]侯根学.中学体育课篮球教学尝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5.

[3]张会菊.浅析篮球运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4]刘洪迅,龙斌.速度素质在现代竞技运动中的作用、影响因素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9 .

[5]刘金波.篮球专项力量素质的特征及训练因素[J].湖北体育科技,2005 ,10 .

篇5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素质;构成;测评

一、语文素质的构成

什么是语文素质?我们先看看《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以上这段话明确地提出“基本语文素养”的概念。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它应该培养未来的公民具备如下基本语文素养:

1.民族母语情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情结”,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就是一种爱国情怀。语文教学天经地义地要培养学生具备热爱祖国语文的基本素质,这是一个民族的母语情结。

2.言语交际能力

言语能力,说得具体点就是用母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一个人的言语能力的成熟,具体表现在对母语的感受能力,对母语文字的感悟能力,对母语思维的敏捷程度,对母语表达的准确、快速能力,这是一种言语的综合能力。母语运用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这是必不可少的语文素质。

3.言语行为风格

一个人说话有文野之分,有雅俗之别,这是由于他的言语行为造成的。一个人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会选择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他的言语行为、言语风格即成了能否表达成功的关键。

二、语文素质的测评

中学生语文素质评价就是以中学生语文素质为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具有甄别、选拔、改进、导向、教育和激励等功能。中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应是侧重于学生语文素质的优化与提高,促使学生发展的一种评价。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其导向、改进、教育、激励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呢?笔者认为以下原则是必须遵循的。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整体把握评价目标的内涵、指标体系、整体结构和评价全过程的准则。

(1)评价对象的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和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质,要大胆地进行语文考试改革,科学、合理地评价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

(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根据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的语文素质可以诠释为三个维度和五个方面。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五个方面: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都是学生语文素质评价的内容。其中包括书面能力的评价,口头能力的评价,还有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决定了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要全面评价学生的书面能力、口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就必须笔试、口试、实践考核等方式相结合进行各项能力的评价。还有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小组交流评议、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

(4)评价结果的完整性。全面地评价了中学生的语文素质,还要注意完整地展示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结果。这个结果,应该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既有专项能力的评价,又有综合素质的评定。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评价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构学生的发展。

首先,评价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多用“肯定评价”的手段,真正点燃学生心中情感的火花,使学生树立起对自己的能力的自信和获得成就的勇气。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积极追求、主动进取的状态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

其次,在评价过程中,要努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测评全过程,变单纯的被动应检为主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合作,勇于探索,既评价了别人,也提升了自我。

再次,实施语文素质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学生的成就、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妨碍心理健康,妨碍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满足这些高级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展示的空间。

篇6

为进一步深化学生评价制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等部门《关于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和《县教育局关于改革中小学生评价机制、实施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评价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教育实际,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强调评价的科学性、过程性、自主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健康全面发展。

二、工作要求与方法

1、“全面发展的学生”标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了中小学生6个基础性发展目标,即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初中学生的评价标准执行《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小学生的评价标准执行《县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市、县教育局分别编印了《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和《县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供各学校使用。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使用与成长记录档案的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主要内容有学生基本情况、学业考试或考查等级、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综合性评语等,学生人手一册,在此基础上为每位学生组建成长记录档案,学校应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评价小组,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代表组成,负责学生成长档案的记录与管理。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主要由班主任老师保管,定期整理、展示,及时向学生家长反馈。学校应将评价手册的使用和学生成长记录档案的建设情况纳入对班主任和教师的考核。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与“全面发展的学生”的产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原则上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价的方法按评价主体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评价小组评价三种,三种评价在综合评价结果中所占的比重可因年级变化有所调整。学生自评最高不超过30%,互评由本班全体学生或学生代表参与,最高不超过30%,评价小组评价最高不超过70%。初中学生评价可借助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完成。基础性发展目标等级分A、B、C、D四等,分别代表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学生各维度评价等级要依据各评价主体评价的结果综合生成。在学期末综合评价中,六个维度均合格且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达到良好以上的学生,即授予“全面发展的学生”称号,对在某一维度达到“优秀”标准的学生,可授予“**星”称号。

学期末或学期初,学校应对本学期或上学期“全面发展的学生”和“星级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彰奖励,如召开学生大会或家长会、印制光荣册、在校园广播或校园网上展示等;同时将“全面发展的学生”名单上报县教育局普教股,县教育局将在教育信息网上进行展示表彰;初中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照市教育局规定纳入高中学校录取依据,对连续三年获得“全面发展”称号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推荐到高中学校,由高中学校优先录取。

三、工作重点

各学校要根据市、县教育局文件精神,立足学校实际,制定完善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方案要体现可操作性、实效性、导向性,突出重点,突出特色。让学生学习有目标,发展有方向;使教师评价有依据;学校引导有层次。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各学校要切实转变德育观念,认真探究符合当代青少年实际的德育模式与方法。注重德育活动的开展,做到德育活动序列化、生活化。继续推进感恩教育和“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断丰富其内涵。让学生在环境熏陶中感受德育,在活动中体验德育,在日常行为中体现德育。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和公民素养的培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坚持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与落实课程方案结合起来。要把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着重抓好音、体、美、必修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学校课程的开设,在确保开全课程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坚持依法治教,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与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各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各级主管部门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将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规定落到实处;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文化艺术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

四、组织保障

1、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评价制度改革与“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工作,全面落实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成立由校长、德育处等部门负责人、教师和家长代表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负责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学校要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以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当前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

篇7

[关键词] 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互评互互评法;自评自改法

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评价是贯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无时不有,考试的分数是评价,作业的批语是评价,集体活动的小结是评价,学期的评语是评价,个别谈话是评价,家访也有评价。评价在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受传统评价观的影响,教师认为进行评价是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之外另加的环节。如何利用好评价这个教育工具,真正起到为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航的特殊作用,这不仅仅是教师,也应该是教育行政领导关注的问题。

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构建的直接依据是中学语文教学论及中学各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此确定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评价项目为: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及综合能力。

一、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的内容:口语能力方面的评价;阅读能力方面的评价;写作能力方面的评价;以及综合能力的评价。

三、评价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则

四、评价的过程及方法

(一)、口语能力的评价

我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利用课前5分钟演讲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口语活动要求每位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能力。因此,首先,要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参与的过程;其次,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等,因为,在活动中能够反映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有的认识问题追求深刻,有的认识问题倾向全面,有的认识问题热衷新颖独特,有的认识问题讲究辩证,这些不同的个性特点都应予以保护,尤其要对那些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要给予理解和尊重,但要防止学生认识问题过于偏激,思考问题走入极端;再次,要注意评价学生在口语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文明修养,这是交际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评价方法有二:1、可以让学生之间互评,评价要点包括:说话的语速和声音,说话的态度,说话的流畅程度,等等。活动一:要求学生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2、可以提前给每位学生一个评价表,要求填写:口齿是否清楚,问题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有中心,礼貌用语等等。评价表可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商定。

(二)、阅读能力的评价

在阅读教学方面:1、要注重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从中感受人情美、人性美,从而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评价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对张洁的《捡麦穗》中“小女孩”和“卖灶糖老汉”的感情的认识和理解。文中刻骨铭心的“常常想念他”,正表明对真情的怀念与渴望,而越是怀念这种感情,越说明今天的社会十分缺乏这种感情,字里行间包含着对真情的热情呼唤。2、要注重对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的考查。在阅读中,除了看学生是否掌握必要的字词知识、作家作品知识外,重点要考查学生是否形成了自己阅读文章的方法:将整体阅读与重点语句赏析结合起来,将文章的语言美与理解文本内容结合起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体会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一些独到的感悟与独到的见解,逐步形成独立与文本对话习惯,提高自己的评价与审美能力。如朱自清的《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朗读时节奏如何把握?感情如何处理?重音应该放在哪些词上?等等,细节都要让学生仔细体会,从而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

(三)、写作能力的评价

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考查学生的写作,不单要看最后完成的那篇作文,还要看写作之前的准备情况。所以写作之前的讨论不仅仅为了互相启发,也为了考查学生写前的心理状态。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关注周围环境与自然状况,用心观察。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生活,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从而学会爱生活、爱社会的良好风格。

我采取了同学之间互评互互评法、自评自改法、习作上墙大家共同评价等方式,以利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操作方法:1、两节课连上,中间不下课。前20分钟讲方法或讲评,中间40分钟作文,最后30-40分钟互评自评自改。2、在互评的30-40分钟时间里,最后的5-10分钟是“自评自改”,也就是接着互评的传递,在剩下的5-10分钟的时间里,很自然的将作文传回本人进行“自评自改”。这种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训练了师生对写作能力的评价,也加强了语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慧莲. 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初探[J]. 课程.教材.教法, 2002, (12)

[2] 刘全利. 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途径[J]. 安徽教育, 2000, (11)

篇8

关键词: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学生学业业成绩评价 现状 分析与探讨

随着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以传统的一次性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已不能全面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改革目前只注重中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和发展性评价的现状,建立起评价主体的多向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过程系统化的评价体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业成绩,使评价成为中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是我们每个体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1.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现状

对中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不仅评价内容单一,而且评价方法也较单调,传统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对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大多只限在运动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忽视了对中学生的学习过程、锻炼习惯等方面的评价。

1.1评价内容单一

表1表明,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从技术、技能70%,出勤及平时表现10%,以及体育理论知识20%三方面进行评价(详见表1)。对中学生技术、技能的评定以考核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对中学生心理、情感、学习态度、体育意识、锻炼能力、习惯等方面关注不够,对中学生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也很少评价。依据中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而评定中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这种方法过于简单,不能真实反映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测试只凭一张试卷评定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不能有效地反映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与了解情况。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导致了评价与课程目标的严重脱节,使中学生只追求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忽视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1.2评价方法单调

表1表明,对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评价形式主要采用一般性评价、教师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现行的一般性评价是以统一的内容和要求作为标准来衡量全体中学生,这种方法易于操作,但忽视了中学生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及中学生“平等享受体育教育”的理念。它只要求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中学生的成绩完全靠教师的秒表、皮尺来决定。教师评价是以教师为主的一种主要评价方式。评价时,中学生只与教师制定的标准相比较,不进行相互比较,一切都由教师决定。终结性评价是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由于这种评价方法往往是在阶段学习或学期、学年结束时进行,因而很容易失去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对激励中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作用不大。

2.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的分析与探讨

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成绩的评价,不仅要体现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评价,还要对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与态度及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要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法。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体育学科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发展趋向,笔者设计出以下评价模式(详见表2)。

2.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健康是指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学业的评价应根据新的健康理念及结合体育的特点,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5个方面入手,形成一套比较切实、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详见表2)。

2.2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和综合性,力求真实全面地评价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行为表现及进步情况,应具有鲜明的过程评价特点。

2.2.1体能与技能的评价方法。

对体能与技能的评价方法可采用定量评价,把握综合评价及可操作性原则,注意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在项目的选择上,以对中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典型的项目为主,但要注意给中学生在同一项群中提供更多的选择的机会,并把中学生的进步与特长发展也纳入评价的范畴。

2.2.1.1体能评价的方法。体能评价主要评定中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在以往的测定中往往用二表(秒表和评分表)一尺进行终结性评价。但这种评定方法过于简单、内容单一,很难正确、全面地反映出中学生体能状况。例如测试男生臂力的方法(引体向上),体重50公斤的中学生绝对优于体重75公斤中学生,但如果举相同的重物,后者的优势就会很明显,那么到底谁的臂力大呢?体能测试与评价应当使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具体步骤如下:1)起始班在学期开始测试50米、立定跳远、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及肺活量等数据作为中学生体能的基础数据,非起始班则用上学期的成绩作为本学期的体能基础数据;2)期中或期末再测上述数据,依据《中学生健康标准》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或《考核评分标准》进行绝对评价;3)依据中学生体能的基础数据进行对照评价,即取得进步幅度的相对评价;4)体能总分=体能测试分(绝对评价)+进步分(相对评价)。

2.2.1.2技能评价的方法。技能评价容易操作,但要避免技能评定竞技化。例如:单杠支撑前后摆动,只要中学生掌握了直臂顶肩,以肩为轴前后摆动,表明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技术要领,应能拿到该项目的基本分,至于他的腿直不直,幅度有多大,便可归于艺术分。如果满分为10分,基本分占8分,艺术分仅占2分,这样大多数中学生就能顺利通过,并感受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感。技能评定的项目可在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本校教材中选取。教师应在其中选取多个项目,学生再从中选择几个项目作为技能评定项目,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2.2中学生认识与知识的评价方法。

2.2.2.1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卷面测试一些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保健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短文写作、提问、讨论、口头演说、角色扮演、健康测试等方法让中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内外所获得的科学锻炼方法、自我保护的能力、体育欣赏的能力等。

2.2.2.2对中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方法。采用建立中学生健康档案袋的方法,档案袋中记录中学生定期体检的结果,包括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疾病状况等原始记录,以及中学生日常病假考勤的情况,要将中学生的体育达标与体检的身体指标相结合。同时将中学生生长发育状况、生理健康状况也纳入身体素质的评价中。

2.2.3对体育与健康课认识及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方法。

可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具体可按照主体的不同来确定评价的方法。

2.2.3.1教师评价。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方法相对复杂,不同于体能和技能评价,它具有即时性和隐现性,需要教师平时对每个中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积累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具体做法:通过访谈,了解中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建立中学生课堂行为、态度记录表,此表主要记录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意志品质、自信心、自尊心和合作意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记录可由体育委员和各组组长负责,如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等。教师主要负责记录隐性的情意表现,如意志、合作与竞争意识等。教师要及时捕捉中学生各种隐性情感的表露,为此课后要做好小结,及时追忆并记录中学生个体的情绪、情感表现等。

2.2.3.2学生自评。中学生自己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识、态度、常规的执行情况的评定,可通过建立独立锻炼日志(包括健身计划与锻炼效果的自我评定)、能力展示、口头演说、反思记录等方法。

2.2.3.3同伴评价法。在自评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评定,有建立小组学习档案、相互观察、记录进步、分组讨论、投票表决等方法。

最后,教师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多方收集的资料对中学生进行评定。

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成绩的评定,应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对体育认识及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相互评价等方法,要充分体现鲜明的过程评价特点,注意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终身体育能力及创新意识和精神等,以达到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从而促进中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1.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篇9

一直以来,语文课程评价机制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比如评价目的片面、方式单一、范围狭窄等。进行具体评价时,内容也比较简单,未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作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新的组织形式,其评价机制没有跟上其进度,继而影响了其评价结果。因此,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而已,制定一套与之配备的评价制度是当务之急。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相关策略

新课改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亮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中转变观念、完善评价机制,丰富学习形式,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1.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要正确认识到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意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得新的知识。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起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能够锻炼其交流、合作的能力。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而综合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参与到活动当中,锻炼其语文能力要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综合性学习的意义,下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丰富学习形式,实施多维化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的乐趣,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文学活动、读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获得情感体验,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获得知识;其次,让学生学会体验式学习。要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知识为目标,在综合性学习中实施角色扮演、观察想象等活动,亲身感受相关活动的内容,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最后,进行探究式学习。能够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解决问题,并提高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实践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充分的利用学校及家庭、社区等可以应用的教学资源,合理的组织一些综合学习活动。让学生们真正走进生活、合理接触社会,促使其多涉及某些社会性活动场合,带领学生们去社区街道、图书馆、科技馆以及某些行政机关,但前期要与这些场地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因为并不是所有部门都会积极的配合教学。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题目:我也追“星”,若是学生只是对相关媒体报道的整合,那只能说明学生仅仅是展开了最简单化的材料收集训练,要真正意义上的走进那些名人并感受他们的积极精神,普通的初中学生怎么能办到呢?因此,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引导。前期可以合理找寻本地可接触性较强的名人,并与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沟通,再指导学生做出与名人沟通的基本流程框架,让学生能够面对面的、从容的与名人进行沟通。

三、结语

篇10

1.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呈多元化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培养人才,渗透德育教育成了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2011年我国教育部出版修订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每一个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责任。

3.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会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结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心理疏导,以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4.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决定。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与德育结合的更为紧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的特性主要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二、在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措施和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兴趣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在课堂中利用一些精彩的事实、动人的案例、相关的背景知识,创设有趣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彻底实现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2.科学制定符合思想品德学科特点的德育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可见,教师必须围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和知识”去设计教育目标,突出和注重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3.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彻底转变教师角色。角色的转变,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开始。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切实成为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善于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得课堂教学由单向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转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激情四射、思维碰撞与智慧生成的活动过程。

4.深入学习,认真研究,透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完善。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思想品德》中几乎每课都配有一些德育内涵丰富的插图、名言警句、人物故事、典型案例等,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充分发挥学科德育作用,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这些典型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

5.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使得激励性评价与课堂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到一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多种措施,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评价功能。

6.结合时政教学,突出思想品德课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单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一定要结合时政进行教学,要把学习的范围延展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把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内容更加丰富,过程更加清新,方式更加鲜活。平时备课要注意把报刊、杂志上有用的教学资料搜集整理积累起来,要抓住时机把当前社会热点、焦点、疑点问题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有关世界政治问题时,可以利用美国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事实,来说明人类的和平事业依然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和平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体育;教学

体育起初就是一种有纪律的组织人员参与游戏活动等一系列的活动,实现身心放松、愉悦,强健筋骨的作用和效果。这种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而演变成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意在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学生的身心,达到此类的效果和功效。体育课程在学生上学的一刻起就一直伴随学生成长,让学生有好体质参与学习和活动。体育教学评价是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在学校内部教学的实践基础上,对于现代教育教学实践作出的分析和评估,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学校内部教学的质量和能力,是否真正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教学标准,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高中体育教学评价正是在此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给予体育教学新的方向和成长,让其实现对学生的义务承诺。

一、转换体育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成长和学习为教育根本进行整合分析

目前,许多学校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采取不适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学模式,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一贯的教育形式,因循守旧般的不予突破原有的教学形式,不能真正让学生参与和锻炼。教师为了提高表面成绩,强制学生进行各类运动和体育练习,这种方式的持续和延长,非但没有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压力,还给学生造成相关困扰,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在新课改的统一标准下,严格教学体系,实现教育与训练的相辅相成,保证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到知识的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

素质。

二、结合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和分析

在高中体育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各个学生的自身能力和水平各不相同,学生自身资质不同,在进行体育训练和练习时就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积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分析和指导,但现在有许多教师仅仅顾及整体形象,对于个别的训练不足的学生不予重视,对于教学也是心不在焉、漠不关心,这样的教学形式不能真正造福于高中学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对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和活动进行合理评价和分析,实现对高中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提高。

三、阶段评价与综合评价相互交叉,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

高中体育作为一门提高学生体能、放松学生身心的学科,在进行高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要在课堂上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和思考,不断激发学生在课堂、课外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性,积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简单的阶段评价,从本质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的目的。将学生内部学习情况整合、串联起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分析,实现阶段评价与综合评价相互结合,真正促进现代教育与高中教学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课程的普及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高中体育教学的状况、质量、效果等进行评价和分析,能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的综合提高。高中体育的教育教学实践,需要落到实处,真正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所帮助,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综合式的评价和分析,实现时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现代教育与高中教学相结合,高中体育的教学肯定会有所成长和进步,相信在以后的发展和进步中,高中体育教学在综合评价的帮助和监督下,教学质量会越来越好,教学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教育教学将更加积极地向前发展和进步,在高中体育教学的真正贯彻落实下,高中学生将以全新、强健的姿态呈现在现代不断发展的舞台上。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探索;综合素质评价;思考;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意识的觉醒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取向。其中对学生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教育改革。造就符合将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和形势的要求。但是,目前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升入高中的唯一标准,致使一些家长、学生、学校、教师片面的只追求学生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节假日补课之风屡禁不止,社会上各种提高学习成绩的辅导班越来越多;一些学生只顾自己的学习,不关心班集体,不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甚至不参加体育锻炼、卫生扫除等,这些现象的发生原因就是评价的目标单一、方式简单,“一张试卷定乾坤”,它导向人们只注重学生的学习,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规范化的评价制度,开展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做好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我市开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适逢本人担任班主任工作,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评价维度和我们日常进行的德育教育及班级管理的主要依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其一致性:那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利用这个契机,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方法就要求从班级管理做起。我在班级管理、教育活动中就和综合素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从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5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教育和促进学生向评价的方向发展。

一、做好动员工作,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开好学生会,任课教师会、家长会,宣传我市开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关政策,发放《固原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解读,指导本班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积极征求家长、学生、任课教师的意见,不断进行完善。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十分重视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作用,积极倡导成立本班的家长委员会,由家长选举产生,通过家长会及家长委员会有利于引导家长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笔者积极和任课教师沟通,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健康发展。在家长、教师的育引导下,促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向评价的方向发展。

二、落实好平时评价

管理好一个班级民主、科学的管理方法不能丢。对班级要有长远规划,就是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从德、智、体、美、劳这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初一开始我给学生建立了一个“班级管理小档案”,这个档案袋收集三年来学生的成长信息,三年中十二次考试成绩,每学期两次考试(期中、期末)单科、总分成绩,与上次比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六次体检表,每学年二次体检表,从身高、体重、视力等方面有一个比较来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情况。三次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要求家长写孩子的优点,每年一次)。六次学生的自我反思,要求每学期学生对自己进行一次反思,反思一学期来的得与失,我对学生的六次评语,有表扬有希望也有不足,切合实际还不失幽默。另外我还收集了学生的获奖情况、给灾区捐钱、捐物,一些课内外实践活动记录情况,做好人好事、拾金不昧等等。所有这些我都是利用每周一次班会上去做。另外我从初一开始写班级日记,初二建立学生日志。初三我又建立班主任日志。记录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主要是结合每周班会有十分钟的“说说心理话”,可以写自己、其他同学、班级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等。

每学期放假前我会把各自的档案袋发到学生手里,让学生了解自己一学期来在校各方面的表现情况,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假期反思自己的不足,确定下学期的努力方向。利用“班级管理小档案”和三年来所写的班级日记、学生日志、班主任日志是我在班级管理上显得得心应手,这些材料在初三的综合素质评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为学生创设条件,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向评价方向努力

我认为要提高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需使其从真正意义上读懂“感恩,回报”,从真正意义上懂得爱。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比如; 班会时他们讲一些感恩小故事,读一些感人的文章,让学生写出最让他们感动的一件事,视频播放一些歌曲的背景、一些感恩、回报的图片,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后把我看到、听到救人、捐款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大爱无私,真爱无价。利用我市在参选宁夏绿色环保城市为契机,开展了保护环境,下乡回收废旧电池、光盘等废物,并宣传让市民们有环保意识。在每年的母亲节到来之际,我都召开《鲜花献给妈妈》的主题班会,通过这样家长会、主题班会让学生和家长之间有了沟通,交流,拉近了父母和孩子的距离。另外通过参加一些区级、校级的各种大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让我们从方面、多角度去了解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向上精神。

四、实施效果及评价结果

篇13

将分层教学应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也就是对全体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和归纳,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水平层次,将教学任务分成不同的项目模块,面对学生差异分层施教,根据实际状况制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测试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量化考核。

1.1归纳差异学生分层

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于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单一性的教学模式下只是满足了中间一小部分的学生对于体育发展的需求。集体操练、统一行动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锻炼需求又导致了运动水平低的学生跟不上集体步伐落后于人,增加心理负担。分层次教学要求教师全面系统的分析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以及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需求,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把各方面情况相似的学生归到同一层次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实际情况下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例如某高中年级可以针对全年级的综合情况对全体学生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期望把全体学生分为三到四个层次,对第一层的学生强调联系的综合性和能力的提高性;对第二层的学生以巩固练习和尝试提高为主;对第三层的学生实施学习性练习和复习性练习。尽量为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

1.2体育项目模块划分

高中学生体育基础参差不齐,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曾经对体育项目进行过的训练也各不相同,体育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按学生不同的技术基础,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分层次教学不单是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简单的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也要对体育项目进行归类划分。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对全体学生统一进行体育项目的训练,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体育教学成绩提高缓慢。要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就要在素质分层的基础上按照体育项目的不同,实施体育项目模块划分教学。例如每学年对整个年级的教学任务进行分类,把体育项目分为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趣味类运动等几大不同的类别,在学期开始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众多体育项目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锻炼形式,根据自己的特长报名参加本学年的体育训练。这样身材魁梧的学生可以选择举重、投掷一类的项目;擅长奔跑的学生可以选择足球项目;反应灵敏的学生可以选择羽毛球、乒乓球一类的项目。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模块,提升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活力。

1.3面对差异分层教学

客观分析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训练项目的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是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体现,是适应各层次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方法,也是分层次教学中最难实施、最重要的一部分。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任务不再是集体性讲解示范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体育运动的规律,让学生主动寻找技术动作要领,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启发点拨,让中游学生组成小组,探究技术动作的要领技巧,为领悟能力较弱的学生讲解示范动作,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某高中体育课堂上,乒乓球项目模块的老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客观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去发现体育运动的规律,对于第一层次学生的犯错情况稍加点拨,使其独立改正;让第二层次的学生分组探究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商量改正的办法;为第三层的学生要示范动作要领,教授学习技巧,督促成绩提高。

1.4测试标准分层制定

对于不同身体素质、体育水平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测试标准。测试标准的分层并不是完全和学生的分层对应的,是对每个层面的学生制定基础标准、提高标准、发展标准等不同层次的测试标准。标准检测可分期进行也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在学年开始测试最简单的基础标准,要求学生完成最基本的目标,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让学生向着提高目标的方向努力,在学年结束前要求学生完成发展目标。使学生反复练习向着更高标准不断努力,以此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例如教师为本学年制定不同层次的标准也就是制定合格、提高、优秀的底线。低层次的学生必须从基础性目标开始,达到高中学生最基本的体育能力素养。中、高层次的学生在完成合格目标的基础上,要尽力提高自己的成绩,努力完成训练项目,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各项测试项目成绩优异的高素质高中生。

1.5学习成果分层评价

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成绩评价采取单一性的评定标准,在这种评定标准下学生攀比心理严重,不重视学习的过程,把年终评估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偏离了体育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身健体的设立目的。分层次教学的成绩评定也要分层次进行,要求体育教师采取多样的方法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综合性评价,为高层次学生制定高标准,严格要求各项成绩,对于低层次的学生,降低评价标准,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成绩的综合评定以学生自身的成绩进步为主要评价标准,学生达标成绩为参照标准并且结合小组的激励性评价。分层评价使师生正确认识评价的功能,摆正教学与评价的关系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年终测评的时候,不再采用单一的评定指标来进行简单的测评,为高、中、低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测试标准,高标准促进高层次学生成绩不断提高,降低低层次学生的评价标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另外把每个学生的成绩进步也作为一项评价标准计入总成绩,分小组对学习态度、上课积极性进行打分评定,对迟到、早退等情况给予适当的扣分处理,最后评定的综合成绩作为学年测评的最终成绩,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结语

篇14

而现实学生的状况是这样的,他们中的大部分缺乏毅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竞争合作意识,不会独立,过分依赖,对人对事缺乏谦让、理解,社会责任感不强,学习上抄作业,不假思索的起哄,对坏现象吹捧,以对抗规则而获得别样关注,肆意讲话等。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出台,适应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提供了依据,新世纪人才要有世界眼光,要有国际意识及,并非一句空话,更非三年一次的综合性评价就能形成,所以我们更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懂得它是一个不断积累,逐渐发展的过程。

对此,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1.一改三年一次的评价体系。从学生入学开始,增加了月评,学期期中,期末,学期,学年的评价次数,这样做使学生能时刻感受到他的存在,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要按照规则行事,不至于到了毕业时临时突击,拼命表现自己,从而失去了评价的真正意义。

2.“少则得,多则惑”。本着评价内容标准由少增多的原则,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为依据,结合我校寄宿制的特点,先选择一部分操作性较强的条款具体量化,如:公民道德修养一项中,把学生出勤具体量化,迟到、早退、旷课加以区别,采用百分制,以递减形式操作,同时又加入学生早、中、晚纪律卫生的检测标准。年级不同、评价标准、内容不同,逐年递增,每月或每学期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量化内容。

3.量化评价表公开并张贴在教室。评价采用多元化形式,根据内容由班干部、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值班领导填写。

4.每月评价结果公示。除了以分数形式呈现外,还要评选出每月的道德之星、进步之星、特色之星等。人数根据学生总人数按比例确定,优秀的加以奖励。

5.期中、期末、学期、学年评价结果形式多样表现形式为:分数+等级+评语+改进意见,由班级成立的领导小组评价,评语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填写,本着全面公正的原则,对每个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其中委婉指出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一项尤为重要,要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知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知道如何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个别学生需要以面谈的形式进行。

6.综合性评价是在多元化评价基础上的总结。所谓多元化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任课教师、班主任评价和家长评价。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要把日常评价与学期评价综合,注重品德与特长评价,在现实生活中,中考无疑是重要的指挥棒,综合素质评价状况令人堪忧,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此而教,这种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使好学生全面发展,大多数学生找回自己的优点,找回自信,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7.要做到综合评价的前提是立足情感。德育是针对人心灵的工作。德育带有强烈的感彩,对于身心尚未发育健全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获取知识、生活经验乃至品德的动机大都是从最爱开始,这些爱源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而现实网络沟通和传统沟通大有平分秋色之势,孤独已成蔓延之势,因此立足情感,让学生情感回归现实非常重要。综合性评语不应仅限于学生毕业的评价,而是要把它贯彻教学始终,每月、每学期、每学年都应该有针对性的评价,这种评价应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了新的目标,力争品学兼优;成绩较差的学生除了与优等生缩短差距外,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空间;一般的学生也能扬长避短,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每月的结果公示后,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及改进建议,力求它的全面性与公正性,学校评价小组也可根据发现的实际问题添加考核评价的项目。群策群力,民主和谐,会使我们的评价方法更为完善。

评价的目的一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中考至今还是唯一能具体量化的一种检测学生知识水平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不可能取消,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以评促学,以学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