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范文

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

篇1

关键词 语文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质性评价

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中,构建一个符合初中语文教育规律及学生心发展特点的综合评价体系是必要的。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评价模式。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标准,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过程性评价要求内外结合开放的评价方法,主张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评价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渗透。过程性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力和质量水平做出判断,找出不足,肯定成绩;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作为终身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实现终身的可持续学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依据科学的学生评价理论体系,是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动态的分析评价。“语文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养成、语言表达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几项内容,“过程性性评价”是一个多次综合动态综合分析并预见学生发展趋势的评价。

一、初中语文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通过“特色卡”给予关照和偏爱,倡导“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得有所长,无论哪些方面作出成绩都可得到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使其不断进步。

2.全面性原则

新课改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的。“特色卡”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三维目标而设计的:从体现能力的优秀作品卡,到注重过程的精彩发言卡、创新思路卡以及培养正确情感态度、评价观的文明礼貌卡和积极合作卡,基本涵盖了课程目标,突出了课程评价的主体性、综合性和形成性,并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3.平等性原则

首先,“特色卡”中的十二项内容占分比重都一致,从客观上肯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特色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设计内容宽而广,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善待学生差异。“特色卡”面前人人平等,从而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4.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时效性非常强,评价越及时,激励作用就越大,这样就要求评价的操作必须简单易行。课堂上学生妙语连珠的发言、灵感智慧的闪光、作业的认真、学习的进步,亦或课外文明礼貌的表现、热爱集体的努力,只要教师稍加注意,在这红色的荣誉卡背面签上字就可以发给这些表现优秀的学生了。学生整理好放入自己的成长袋,每月一统计,每学期一评比,非常便于操作。

二、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的构建及实施步骤

1.等级评价框架的构建及实施

(1)框架的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核心,并结合中学各阶段语文的教育教学目标及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确定为评价的基本内容。根据以上内容在中学不同阶段语文素质评价中的重要性以及各阶段不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与学生及有关人员充分互动的基础上,分阶段制定评价要点、标准和评价级别。

(2)实施步骤。首先,在单元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学生按照具体的评价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单元涉及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进行评价。考虑到多主体评价的实效性,在等级评价中不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淡化他们之间的等级比较,而是引导学生互相关注他们的长处和优点,避免产生互不服气的现象和把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如果在等级评价中,简单盲目地套用多主体评价,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还会在家长与教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造成误解,影响评价结果和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最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下一次评价的实施增加无形的阻力,所以在等级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的选择需要慎之又慎。依据中学语文的特点及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阅读项目定为认读理解能力与鉴赏能力。

然后教师把每次的现状评价结果记录到过程性评价表中,根据几个单元的评价结果分析判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发展趋势。

2.质性评价的构建及实施步骤

质性评价与等级评价同样要经过多次观察记录来完成,体现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在语文教学及学习过程中,教师及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学习专题与学习方法的选定过程、学习成果的展示,对某一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及语文创新能力用叙述性语言进行记录。在评价过程中,鼓励学生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家长也可以通过观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对以上几个方面内容进行评价。学生本人也要通过自我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以找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质性评价特别重视日常的观察和资料的收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变化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通过分析等级评价和质性评价结果,教师为每位学生的语文学习作出诊断,指出学习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预期学生的发展趋势和潜力,最后交给学生一张能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表。此表由学生本人保管,以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对照分析,充分挖掘潜力,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不断地提高和进步。

篇2

一、注重评价的客观性

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充满激励的氛围,只有在那样的氛围中,他们才能成长,不断进取,成为永不气馁的人才。从前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是一切围绕“应试”的需要。考什么教什么的封闭式教学,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且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采用这样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一旦走出校门,就会感到书本上所学来的知识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很难适应极速变革的现代社会。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个性特点与知识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根据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二、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必须被教师接纳,如果给教师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自然就会没有生长的沃土。为此,在实验初始,我们应该先取之于民,让每位教师就学校实验方案提出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级方案,在运行中,教师提出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用汉字记载有困难,针对这个情况就应该专门召开研讨会,可用小红花、小粘贴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记载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基本上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主要起督促指导作用。整个实验过程既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过程。教师没有丝毫的负担,这也是这一实验能够得以迅速完善、羽翼丰满的主要原因。通过实验,课堂上的气氛、学生的积极性、精神风貌均有明显改变。后进的学生在迅速转变。

三、注重评价的实效性

以往的教学评价是把优异成绩给予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获得的只是凤毛麟角,把评价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而我们所实施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我们说,不要吝啬表现,不要把表扬看成是给学生的赏赐,而是真诚的送一份赞许,这里我们提出在课堂上评价要研究学生的差异,分层加以鼓励。这就如同摘一棵树上的桃子,有的伸手就可够到,有的跳脚才能够到,有的需要踩高凳子。教师分层鼓励就是在教给学生跳脚,搬矮凳子,换高凳子,坚持每个学生都得分,获得小红花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这样既重视了课堂的评价,使学生总处于“我能行”的积极状态中学习,又能在期末时对学习状态给予科学的评价,始终让学生处于喜悦的竞争状态中。

篇3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

传统的评价学生方式是先考虑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怎样,在班里排多少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评价手段,准确的呈现学生的差异,但是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是发展的、多元化的,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把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内容。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须。

我觉得学生除了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外还应该和课堂上的学习量化挂钩,制定出相应的评价细则,例如积极回答问题加几分,考试成绩进步了加几分等等。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

原评价模式一般情况下只有班主任一个人的评价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而现在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也需要多元化,既要重视学习成绩,又要重视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标准也不应单一化,既要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应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会让综合素质评价更趋于合理,增加评价的公平性。。

1、学生 自评:就是让学生在每一学期结束时,对照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的各项内容,回顾一学期的各项表现,找出依据并量化,打出等级。学生个人评价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各种表现,并能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好办法,它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同学互评:同学互评,指一个班的学生相互评价。有以下三种方式:全班互评、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首先成立由班委会部分成员与学生公推的学生代表组成的班级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参考学生个人自评和量化扣分以及学生日常各方面的表现,找出依据,进行讨论,最后量化,判定等级。在评价的过程中应避免造成同学之间互不服气,只关注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并要关注并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及评价可能对同伴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而且要注意应该进行随机分组。

3. 教师评价:评价结果包括综合性评语、评定等级两部分。

(1)评语:每位任课老师依据每个学生日常表现及日常量化扣分情况,找出依据,共同讨论,判定等级。教师作为评价者需要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对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有比较深刻的认同和理解,富有责任感。第二,对被评价的学生要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了解。第三,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若干方面的表现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于评价的各个环节有恰当的把握,如在评价过程中能够清晰、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能够听取他人的想法。同时,要在制度上对教师评价的客观性提供保障。然后由班主任参考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以及学生成长性记录等情况, 对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评语以定性描述为主。结果记录在《中学生素质成长报告册》中。

(2)评定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表示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具体等级评定参照《初中生基础性发展素质等级评定参考标准》。

(3)实践与创新活动评价。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信息技术四项。班主任组织班级评价小组对每个学生的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进行评价。按预定等级比率打分并划定等级,计入档案。

篇4

关键词:中学生 篮球训练 身体素质 综合素质

中学阶段,学生身体的机能尚处于发育加速时期。篮球运动对促进人体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功能,是一种增进学生健康的有效手段和锻炼工具。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篮球运动教学和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激发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然而,传统的篮球体育课教学内容单调以及教学方法枯燥、单一,让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时间大多用来单独练习,从而导致学生不能胜任更复杂的篮球比赛环境,最终导致学生喜欢篮球运动而不喜欢篮球体育课的现象更加突出。介于此,研究篮球运动训练对中学生身心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为今后的中学更有效开展学校篮球训练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篮球训练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一)篮球训练对中学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篮球运动训练对于发展中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具有一定地促进作用。柔韧性的训练方法有动力拉伸和静力拉伸两种,或者叫主动练习法和被动练习法。根据篮球运动柔韧素质训练伸展规律,针对中学生生理解剖特点,安排学生做篮球操动力性主动练习,发展的柔韧性。学生掌握技术后,通过传球、行进间运球等基本技术动作训练中,使学生在主动和被动因素中使练习部位逐渐地受到被拉长的刺激。发展中学生柔韧素质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强度适中、保持和巩固等原则。

(二)篮球训练对中学生力量素质的影响。

篮球运动是以技术为主,以战术配合为特点的集体项目。比赛中的急停、突然变向、传接球、投篮、抢篮板球及频繁的身体接触,都要求具有明显的专项力量素质特性。教师应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安排学生变向变速运球、全场配合传球等基本技术训练,使学生在了解该项动作原理基础上发展上下肢力量。

(三)篮球训练对中学生速度素质影响。

速度素质是人的一种重要的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学生参加篮球行进间运球、变向运球、队员间分组对抗等基本功训练,来发展其速度素质。由于篮球训练中强调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的强化练习,中学生更在发展速度素质的同时,其他各部分素质如力量、耐力等综合素质也得到激发。因此,篮球速度素质的训练,就是利用有效的手段,使速度素质的潜能被充分激发,使各部分的综合速度素质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

(四)篮球训练对中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

耐力跑是评价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最简便的方法之一。篮球训练中可以采用间歇式滑步、间歇式运球折返跑与急停运球等间歇训练法,对学生进行耐力素质的训练。耐力素质在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过程中,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篮球是一项高强度、对抗激烈的综合性的运动项目,其技术动作是由多种强度不一的动作组合而成。因此,篮球运动对于学生的生理机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篮球训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心理现象与体育活动之间存在着双向影响的关系。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在认识水平、心理变化、同伴交往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其心理健康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篮球运动具有团体合作多特点,队员不仅要观己形、观敌形还要视微形,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质,运用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比赛。同时,了、开展篮球比赛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团队精神。通过篮球规则、技战术运用等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心理素质得到非常好地发展。由此可见,篮球训练,为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是由篮球运动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三、篮球训练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学生评价要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改革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在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同时,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发展性评价不只是对学生发展结果进行评价,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通过评价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以及审美与表现等。通过学生参加篮球训练,中学生在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方面表现为更懂得珍惜时间和青春,接受能力较强,热爱学习,尊敬师长,劳动积极等,而女生更能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等。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供人在运动中健康身心。篮球作为一项独特的运动项目, 要求队员在有限空间和规则内自由做运、传、投、抢、盖、断基本技术动作和传切、突分等战术配合,本身具有重要的运动价值。与此同时,在篮球竞赛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如提高人的社会素质、促进社会交往、增强国家与民族自尊心等。

四、结语

篮球是中学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学校应充分发挥其在发展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加强篮球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评价模式地改进,使篮球运动中适当的竞争因素加强,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热爱篮球这项大众体育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张庆建.高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途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2 ,6 .

[2]侯根学.中学体育课篮球教学尝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5.

[3]张会菊.浅析篮球运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4]刘洪迅,龙斌.速度素质在现代竞技运动中的作用、影响因素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9 .

[5]刘金波.篮球专项力量素质的特征及训练因素[J].湖北体育科技,2005 ,10 .

篇5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素质;构成;测评

一、语文素质的构成

什么是语文素质?我们先看看《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以上这段话明确地提出“基本语文素养”的概念。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它应该培养未来的公民具备如下基本语文素养:

1.民族母语情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情结”,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就是一种爱国情怀。语文教学天经地义地要培养学生具备热爱祖国语文的基本素质,这是一个民族的母语情结。

2.言语交际能力

言语能力,说得具体点就是用母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一个人的言语能力的成熟,具体表现在对母语的感受能力,对母语文字的感悟能力,对母语思维的敏捷程度,对母语表达的准确、快速能力,这是一种言语的综合能力。母语运用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这是必不可少的语文素质。

3.言语行为风格

一个人说话有文野之分,有雅俗之别,这是由于他的言语行为造成的。一个人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会选择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他的言语行为、言语风格即成了能否表达成功的关键。

二、语文素质的测评

中学生语文素质评价就是以中学生语文素质为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具有甄别、选拔、改进、导向、教育和激励等功能。中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应是侧重于学生语文素质的优化与提高,促使学生发展的一种评价。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其导向、改进、教育、激励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呢?笔者认为以下原则是必须遵循的。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整体把握评价目标的内涵、指标体系、整体结构和评价全过程的准则。

(1)评价对象的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和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质,要大胆地进行语文考试改革,科学、合理地评价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

(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根据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的语文素质可以诠释为三个维度和五个方面。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五个方面: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都是学生语文素质评价的内容。其中包括书面能力的评价,口头能力的评价,还有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决定了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要全面评价学生的书面能力、口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就必须笔试、口试、实践考核等方式相结合进行各项能力的评价。还有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小组交流评议、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

(4)评价结果的完整性。全面地评价了中学生的语文素质,还要注意完整地展示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结果。这个结果,应该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既有专项能力的评价,又有综合素质的评定。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评价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构学生的发展。

首先,评价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多用“肯定评价”的手段,真正点燃学生心中情感的火花,使学生树立起对自己的能力的自信和获得成就的勇气。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积极追求、主动进取的状态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

其次,在评价过程中,要努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测评全过程,变单纯的被动应检为主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合作,勇于探索,既评价了别人,也提升了自我。

再次,实施语文素质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学生的成就、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妨碍心理健康,妨碍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满足这些高级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展示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