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总结范文

宏观经济总结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宏观经济总结,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宏观经济总结

篇1

20*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深化之年。一年来,我局始终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综合经济管理职能,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参谋助手和综合协调作用,有效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围绕发展,谋划全局,开展了计划规划的编制和宏观经济运行的预警监测。

1、认真抓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突出科学性。一是及时制订年度计划。年初组织议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年度计划”,经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及时下达,同时加强了对计划实施工作的检查和监督。二是认真编制重大发展规划。加强部门协调,平衡衔接,编制完成了《*湾港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开展了《*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市大中型水库移民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前期准备工作。三是积极组织规划实施。将“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乡镇进行考核,对规划中的能耗、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和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预期性指标,进行年度分解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实施。

2、及时做好经济运行的预警监测,突出针对性。密切掌握全市经济动态,对国民经济各阶段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先后完成了第一季度、1-4月、1-5月、上半年、1-8月、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材料和人大汇报材料,剖析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提供决策和建议。特别是在上半年,我局针对重点工程和固定资产投资进展不快的状况,深入分析原因,提出了对策措施,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了全市重点工程攻坚会议和电力攻坚、工业区进场攻坚等会议,成立专门班子抓落实,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和社会建设。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市产业集群化发展思路和具体工作》、《*、瑞安、温岭经济社会发展横向比较》等材料提交市领导参阅。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的基础上,预测判断全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提出明年工作思路,安排20*年计划指标,着手起草市十四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发展计划报告。同时坚持定期、定时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省发改委上报我市经济运行情况,市府每季一次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加上专题汇报,市人大专项汇报三次。

3、积极开展影响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调研和政策研究,突出实效性。针对我市“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完成了《关于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加强调控和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13个全局性发展问题的课题调研报告。《构筑和谐社会要在高起点上建设新农村》和《关于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与建议》两个课题分别获*市发改委调研课题一等奖和优秀奖。完成了“关于对瓯江口区域开发建设情况的意见”,分别上报市府、*市发改委建议调整《瓯江口开发建设规划研究》中有关影响*发展的布局、方案和思路,在*市发改委的支持下,*市政府基本采纳了我们的意见。针对我市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研究提出加快发展思路和方案,受到了市政府的采纳,市政府决定抽调人员组成服务业发展办公室,挂靠我局开展工作,起草了《*市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实施“退二进三”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培育和鼓励企业上市的实施意见(试行)》、《*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20*年*市服务业工作部门分工》、《*市服务业发展部门工作要求》等一整套方案材料,调查搜集“服务业建设项目”,较好开展了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前期工作。

(二)引导投向,突出重点,加强了投资的综合管理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

1、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综合管理。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不规范、超概算情况严重的状况,我们从规范办事程序着手,加强了管理。一是加强财政性投资项目的规范化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精神,研究起草了《*市政府投资管理实施细则》提供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并实施。进一步明确了要求,规范了审批,特别是加强了对政府性投资项目投资概算的管理。对城市景观、市民生活和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以论证、调查或其他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努力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效率。切实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服务,推行基建项目立项和核准并联审批制度,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或备案制,1-12月项目立项337个,总建筑面积127.69万平方米,总投资41.83亿元,项目备案181个,总建筑面积200.60万平方米,总投资51.39亿元;项目核准15个,总建筑面积72.99万平方米,总投资33.61亿元;全市下达年度计划176个项目;窗口承诺件提前办结率为96.7%。三是牵头组织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项目清理工作。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项目专项清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对我市自20*年1月1日以来开工建设的项目、所有在建项目和已审批尚未开工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做好自查工作。

2、狠抓重点建设项目的工程进度。年初编制了“*市20*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建议表”提交市政府审核。经审核,计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37项(其中省、*市重点建设项目5项),总投资1*.9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00亿元。积极履行综合管理职能,加强重点工程督查、协调工作。一是积极探索重点工程监管新方法,编制了《*市20*年重点工程建设计划分解表》,将重点工程投资进度考核与形象进度的考核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重点工程执行情况的动态管理。二是加强重点工程动态管理。组织人员经常性深入重点工程建设现场,实地督查核实工程进度,了解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困难,及时向市领导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确保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协助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重点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和重点工程建设专题分析会,实现重点工程建设市长督查汇报会、分析协调会制度化,全力为重点工程建设破解难题,排除障碍。全市重点工程总体进展较为顺利,截至12月底,全市在建重点工程共32项累计实现投资额19.1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0.88%,比上年同期增长12.95%。

3、主动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制定了20*年*市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做好已列入重点工程预备项目名单的35个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建立了20*年招商选资项目库,主动参与招商活动。积极配合做好高速公路复线,*至*第二通道以及*市大门大桥二期(翁垟至万岙高速互通公路建设)工程、*市中心区至*湾港区大道建设工程、*南北通道工程、*湾港区船舶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多次陪同上级有关领导和专家沿途考察走向、勘探地形、测量,帮助收集资料和协调沿途有关地方之间关系。

(三)积极协调,深入调研,推进了企业改制和上市工作。

积极参与工业企业改制协调会,稳步推进我市农村综合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工作。完成了房管局和劳动局下属各1家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参与了乐申鞋厂、五龙控股公司和通用机械厂等3家企业改制。整理我市有关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非公经济发展工作材料向市政协汇报,根据上级文件结合本市实际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实施意见》。认真做好省中心强镇(柳市、虹桥)调研、申报工作和上市企业资源调查工作。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完成年度工作目标,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全年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投保户达26.6103万户,占我市农户总数的92.6%;能繁母猪保险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4200头任务数,走在全省前列。及时开展受灾理赔工作,确保农户损失得到补偿并及时恢复生产。全年我市经历数次台风影响,两项农村政策性保险共理赔1228.61万元,其中农村住房保险理赔391.19万元,农业保险理赔837.42万元。

(四)依法治价,强化监督,规范了市场价格秩序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

1、加强重要商品、服务收费的价格管理。积极稳妥推进我市供水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调整了乐成、虹桥片区的自来水价格和淡溪、十八玍、西山水库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及时落实水资源费的征收,开展了全市供水价格成本监审,促进水利和供水企业健康发展。加强住房价格管理,积极探索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价格管理形式。认真审核了万岙农场康居工程销售价格,及时审定了“交通大厦”、“新世纪花园”、“县浦公寓”等项目的建筑安装工程费,努力规范房地产价格。深化药品价格政策导向,继续分批降低政府定价药品价格。重新公布了我省937种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和2945个规格的降价药品的价格,并督促各医疗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切实减轻患者的负担。建立健全价格监测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价格监测预警作用。进一步完善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坚持每月两次对8大类54个品种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测和分析,尤其是针对下半年以来,受国际市场油价高涨和国内部分生产资料、消费品价格上升影响,我市成品油、液化气、猪肉、食用油等价格持续较快上涨的状况,及时启动价格预警实施预案,密切关注市场物价动态,加强监测分析,第一时间向市领导反馈信息,报告价格上涨原因,提出应对建议,努力确保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2、开展清费治乱减负工作。部署并开展了20*年度收费验审工作,对全市20*年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垄断经营性收费以及以收费形式征收的各种基金、集资、附加的近150个执收单位进行全面验审。安排对白蚁防治行业收费进行专项验审,调查了近三年我市白蚁防治总收入、总支出情况,总结出我市白蚁防治收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向上级部门提出规范白蚁防治行业收费管理的建议。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对全市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单位的收费许可证进行全面换证。规范和调整了建设、土地、公安、工商、交通、人事和农业等16个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停止执行部分收费项目。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办班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对全市职业学校、公办幼儿园办学成本进行测算,加强收费管理,规范教育收费行为。根据省定价目录和听证办法的要求,先后组织召开了关于制定16路公交车和雁荡山公交车票价听证会,出台了16路公交车收费标准。认真审核了11个强制性培训班收费。

3、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根据省物价局文件精神,联合纠风、教育等部门分别开展春季、秋季教育收费大检查,采取点面结合的形式,重点对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落实情况,高中“三限”政策落实情况,违反自愿原则强制收取服务性费用的行为进行查处,共检查中小学校64所,查出的违价金额达185.84万元,已责令清退91.17万元,立案3起。根据省物价局、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省人民政府纠风办《关于开展全省涉农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的通知》(浙价检[20*]67号)文件要求,开展了包括规划、土地、房管、乡镇政府在内的涉农价格收费检查,共检查单位11家,立案2件。根据省物价局《关于开展全省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检查的通知》[浙价检(20*)156号]文件精神,分别对市二医、三医、中医院、妇保院的药品及医疗服务价格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各大医院不同程度存在着自立名目,扩大范围收费,提高差率,推迟降价时间等违法行为,查出违价金额达90多万元。春节、“五一”、“十一”期间,组织开展了对副食品市场、各大超市、旅游行业的明码标价情况检查,针对主要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的各种收费进行专项检查,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认真做好价格举报工作,共受理群众投诉96件,办结96件,办结率100%。全年共立案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18件,查出违价金额403.02万元,其中退还消费者115.61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02.56万元,罚款6.3万元,上缴财政1*.87万元,其他的正在处理中。

(五)培育市场,强化调控,确保了粮食安全和社会粮情稳定。

1、稳步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制订了《粮食收购许可证》的办理制度,建立用粮企业粮食经营台帐,及时掌握具有粮食收购证企业粮食收支基本情况。认真做好全市粮情监测点的监测和粮食信息的采集分析及统计上报工作,及时为粮食购销企业提供粮食产销和市场价格信息。积极与财政部门协调,确定并落实了20*年度粮食各项补贴,提出了20*年度附营企业特困资金分配方案,并进行监管,真正使特困资金用到实处,有效地解决了特困企业的难处。加强企业财会基础工作,指导企业开展会计核算,按时编制会计报表,及时汇总上报,提供财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完成粮食收储公司的组建和财务合并工作,做好粮食附营企业改制的准备工作。同时,认真做好拥军慰问和军粮供应工作,并率先在市军供粮站和雁荡代销点正式实行军粮刷卡供应。

2、扎实开展粮食安全工作。一是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及时调整了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和领导责任制。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执法年活动,并在11月中旬召开全市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举办消防器材的应用演练。组织4位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参加全省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培训,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防范意识和管理水平。根据市府办《关于组织开展全市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的紧急通知》,组织开展了全市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地毯式”检查,对6家存在安全问题的单位当场发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检查不合格整改书》和《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检查不合格强制整改书》,并督促及时做好整改。二是认真抓好粮食储存安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按季组织开展全市粮食收储企业仓储“一符四无”粮情安全检查和仓储千分制考核。指导和督促收储公司认真抓好仓库修理、器材维修以及仓容的安排和落实,有效保证了粮食储存安全。同时,积极开展市地方储备粮中心库(二期)建设项目相关前期工作。

3、保证社会粮源和质量。发挥粮食部门引导、服务生产的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按照订单、核单、定单、盯单、买单的工作链条,认真做好粮食订单跟踪服务,发放预购定金66.8万元,全年收购“订单粮食”10000吨,完成率为95%。及时轮

换储备粮,确保库存粮食的质量。根据储备粮管理规定和市政府的要求,今年落实轮换储备粮10000吨和储备油75吨,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委托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公开拍卖,保证了地方储备粮油的推陈出新,有计划有步骤平稳了粮食市场。坚持定期检测储备粮油产品,加强粮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及时完成了省、市、地方的检测任务,共抽取粮油样品228个批次,其中早籼谷204个批次、晚籼谷42个批次、食用油4个批次。认真做好日常粮油检查,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和企业,及时建议有关部门进行查处,确保市场粮油质量过关和居民放心吃粮。

(六)发挥优势,履行职能,推进了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进一步扩大联网范围,巩固网络安全,努力建成一个统一、安全、稳定的*市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按照省电子政务网络技术规范,继续做好市电子政务外网改造、IP地址调整和各单位业务专网的接入工作。对电子政务网络进行调整和完善,增强了网络管理能力,进一步巩固网络安全,并完成了部分乡镇的电子政务外网改造。同时,积极主动做好市电子政务网络迁建的相关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普及短信息办公业务,推广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努力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完成安装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软件及环境配置,更新了短信网关模块。分三批对全市相关单位办公室主任和负责电子公文收发工作的文秘人员进行运用操作培训,确保了自8月1日起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在全市机关范围内的正常、良好、安全运行。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扶持信息产业发展,努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认真做好*市软件及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20*年度项目申报和20*年项目验收工作。协助做好“浙江省电子元件*市生产基地”的申报工作,并于11月6日获省信息产业厅批复同意立项。配合做好电信助推农村信息化试点乡镇(10个)和试点村(100个)筛选、确定等工作。此外,按照市纪委的要求,关闭了电子政务网络有关股票端口,对机关单位联网电脑使用股票软件进行封锁,确保电子政务网络真正用在政务方面。

(七)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作风建设,实现了机关管理和队伍建设有序推进。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精神,积极部署、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创建“六型机关”,继续开展机关“四好科室”创建活动,机关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各类学习经常化。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支部学习会、机关“学习夜”、“解放思想”和“端正机关作风、建设‘六型’机关”大讨论、“作风建设”网上在线知识竞赛等活动和安排在职各类学习培训,实现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二是机关管理制度化。通过开辟网上专栏征求意见、交心谈心、“阳光行动”、访基层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全局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汇编,进一步规范机关内部管理,逐步形成一套长效管理机制。三是政务公开网络化。除了在局机关办公场所设立固定公开栏外,还在*市发展改革网站上公布审批事项的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及办事承诺,并每月公开审批结果,接受公众监督,真正做到了能够公开的事项一律对外公开。四是廉政监督信息化。除了继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定了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外,每逢节假日局纪委办公室通过政务工作平台向全局同志发手机短信息,强调要遵守好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做到警钟常鸣。

篇2

关键词:利率期限结构 宏观经济因素 货币政策

一、引言

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不同期限资金的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不同期限的资金供求关系,揭示了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方向。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等原因,利率作为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价格变量及货币当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观测变量,其在金融市场上所起的杠杆功能显得日趋重要。

对于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解长久以来都是金融家和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但是,二者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区别。一方面,金融家主要集中在有价证券利率的预测和定价上,并没有指明利率期限结构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家专注于理解利率、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关系,为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往往信赖“预期假说”,而不管其贫乏的实证记录。结合这两条线的研究似乎是富有成效的,因为两种方式都有潜在收益(Hordahl等,2006)。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将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进行联合研究的成果,从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审视利率期限结构,以此加强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解。本文主要包括加入宏观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利率期限结构与单一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以及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研究。

二、加入宏观经济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传统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主要是针对期限结构本身的研究,没有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随着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人们开始重视利率期限结构中包含的宏观经济信息,并尝试将宏观经济变量引入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发现在模型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后,对利率变动的解释度显著增强(Kozicki和Tinsley,2001;陈哲,2008)。

1.国外研究现状

泰勒规则和新凯恩斯理论的提出,引发并促进了加入宏观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即宏观-金融模型(Macro-finance Model)的研究。Kozicki和Tinsley(2001),Ang和Piazzesi(2003)首次在期限结构模型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并证明这样做是合适的。Ang和Piazzesi认为宏观经济变量对收益率起到重要的解释作用,这些变量在期限结构模型中能改善其预测效果,在这一开创之作后,宏观-金融模型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并不断被修正和发展。

Hordahl等(2006),Rudebusch和Wu(2008)将期限结构模型追加到新凯恩斯宏观模型中。Hordahl等构造了一项完全基于宏观经济因素的动态期限结构模型,模型包括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三个关键的宏观经济变量,考虑了短期利率到宏观经济产出的明确反馈。Rudebusch和Wu的建模与前者类似,他们均在建模过程中将定价核心看做是外生决定的,但二者都在供给和需求方程中添加了带有几分任意性的滞后结构。

由于大多数的宏观模型中的关键变量是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但是由于这类模型的过度简化揭示了非常有限的有关货币权威性和私下部分(private sector)的信息量。众所周知,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是需要大量的数据的,所以,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难以充分地预测货币政策未来的表现。因此,Bekaert等(2010)完善了带有无套利仿射期限结构模型的结构化新凯恩斯宏观经济框架,与前面所提研究不同,除了通货膨胀、去趋势化的产出和短期利率以外,他们在潜在的宏观模型中引进了两个不可观测的变量——随时间变化的通胀目标和输出的自然增长率,构建了一个五因素的清晰的结构化模型,促成了期限结构动力的一个有意义的经济解释。

此外,学者通过不断修正和完善,将宏观—金融模型进行拓展。例如,achter和Iania(2011)通过引入额外的流动性相关和回归预测因素,扩展了仅包含标准宏观经济因素的基准宏观-金融模型,模型在使用横截面数据修正收益率曲线上,显著优于Dew大多数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宏观-金融收益率曲线模型。Benchimol和Fourcans(2012)遵循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提出并测试欧元区的模型,特别强调了风险规避和货币的作用。Dewachter等(2012)开发了空间向量自回归模型,在模型中同时考虑了经济冲击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通过这一框架来分析欧洲地区通过宏观经济冲击(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利率)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的传播。

2.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因而有关宏观-金融模型这一领域的理论及建模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新起的研究都是基于国外学者的理论及模型框架上进行的。

朱波,文兴易(2010)根据宏观经济结构和微观金融模型的结合方式,对国外新近的宏观-金融模型进行区分,主要分为仅在仿射期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宏观经济变量的简约型宏观金融模型,以及对利率期限结构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考虑的结构化宏观金融模型两种类型。沈根祥,闫海峰(2011)也是在国外文献的基础上,按照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因子来源将其分为内基模型和外基模型。其中内基模型的因子不可观测,其经济含义往往难以解释,而外基模型中的因子为宏观经济变量,模型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

孙皓,石柱鲜(2011a,2011b)首次使用宏观-金融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但他们并没有构建新的模型,而是基于Oda和Suzuki(2007)的模型框架,先是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动态过程中的时变宏观经济风险价格进行定量估计,随后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

三、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利率期限结构中包含了宏观经济的信息,同时,宏观经济因素会对利率期限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1.利率期限结构与单一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

目前,研究宏观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主要包括生产、消费、投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供给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宏观经济因素,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利率期限结构与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情况。

(1)利率期限结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利率期限结构包含通货膨胀的信息(Mishkin,1990a,1990b;Fama,1990),对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Ang等,2006),李宏瑾,钟正生,李晓嘉(2010)通过对中国银行间市场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短期利率期限结构(特别是中短端)包含了未来通货膨胀变动的信息,可以作为预测变量用来判断未来通货膨胀走势。

但是,不同学者关于利率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功能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Ribba(2011)通过将预期通胀对利率冲击的瞬间响应限制到零,发现短期名义利率不能作为通货膨胀的预测器来解释,至少不是长期预测器。陈鹏,徐炜(2009)则认为10年期与7年期利率差对未来3个月的通货膨胀预测能力最强,利差增大预示着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增大,而陈红霞等(2011)表明市场利差与未来通胀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对未来通胀具有持续显著的负效应。

除了能够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功能外,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Yuksel和Akdi(2009)就探讨了不同通货膨胀对美国利率不确定性测度的影响,脉冲的不确定性对短期和长期利率有负面影响,而结构的不确定性对短期和长期利率有正面影响。Tillmann(2011)在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框架内,根据货币传导成本渠道,评估了利率对通货膨胀动态的影响,研究表明,更高的利率转换成更高的边际生产成本,并最终成为更高的通货膨胀。Hagedorn(2011)根据理性预期和全可信度下的标准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模型预测,名义利率应该下降以实现低通货膨胀目标,而实际利率大致维持不变。Ehrmann等(2011)使用高频率债券收益率数据来研究欧元区的通胀预期,发现更低的长期利率,更高的稳定性,以及更好的锚定反应,能够大幅增加长期通胀预期的锚定。Wright(2011)提供了期限溢价,通胀不确定性和二者关系的跨国实证证据,这些证据表明长期通胀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收益率曲线斜率向上进行解释。

(2)利率期限结构与实际经济增长的关系。关于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早在Estrella和Hardouvelis(1991)就通过美国季度数据,证明10年期和3个月期的国债收益率之差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的消费、投资和产出情况。Haubrieh和Dombrosk(1996)通过研究说明利差对GDP增长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走势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孙皓,石柱鲜,2011),利率期限结构是宏观经济波动态势的“指示器”(孙皓等,2012)。

于鑫(2008)认为长短期利差对我国未来经济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利差的边际预测效果较差。况山(2009)研究发现银行间市场不同长短期利差结构对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的预测能力不同。其中,2年期国债利率与同业拆借1天的利差对一致指数解释力度较强,且一致指数与利差呈负相关关系系,利差越大,未来10个月的一致指数越小。陈鹏,徐炜(2009)则认为10年期与3年期利差对经济增长的预测能力最强,利差增大预示着未来经济的增长。此外,利率期限结构对还能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预测,孙皓,石柱鲜(2011)研究表明,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变动能够较为稳定地指示未来3个月的经济周期波动状态。

最新的研究由Favero等(2012)等做出,他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状态空间模型框架,用来分析无套利和大型信息集的预测功能,发现非套利模型在较短的期限较短的范围内更有用,大型信息集则在较长的范围和较长的期限内更有用;收益率曲线模型可以利用宏观经济变量来预测宏观经济。

(3)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大量文献都表明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率期限结构中蕴含着货币政策信息(徐小华,何佳,2007;郭涛,宋德勇,2008),通过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中央银行可以获得金融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以及利率变化的预期信息,从而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同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它的具体操作和传导机制对利率期限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Dai和Philippon,2006)。另外,贾德奎(2010)还从货币政策透明度角度上进行研究,发现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更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和形成稳定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

不同期限利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不同,货币政策对我国短期利率的影响要远大于对中长期利率的影响(刘海东,2006)。货币政策对期限结构不同因子的影响效果也具有显著差异,孙皓,石柱鲜(2011)表明货币政策作用下,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和曲率因子减小,而斜率因子增大。在货币政策的宽松期和紧缩期,面临货币政策从紧的冲击,水平因子的响应分别为正向和负向,而斜率的响应均为负向;当货币政策由宽松期转向紧缩期时,水平因子变大,斜度变小(潘敏等,2012)。但是沈根祥(2011)的研究指出,货币政策和利率期限结构之间的短期动态影响表现出非对称性,即债券市场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反应较为迟缓,但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的变化反应敏锐。而长期均衡关系则表明,货币政策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有显著影响,但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央行的利率调控目标不敏感,不能形成明确预期。

2.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研究

除了分别研究利率期限结构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外,国内外学者也尝试着探索利率期限结构与多种宏观经济因素间的动态关系,从整体上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胡雪琴,陈勇(201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我国国债市场的三因子动态模型,分析利率期限结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三者的关系。Reschreiter(2011)研究货币政策制度的转变对英国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目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货币政策改变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实际利率的均值回归水平下降,实际利率的波动性也降低了,实际利率偏离均值的持久性则增加了。Orphanides和Wei(2012)则探索了宏观经济结构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表明实际GDP增长、通货膨胀和名义短期利率的递归估计的VAR产生与调查预测更为一致的预测。

宏观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也引起学者的关注,但宏观冲击对不同期限利率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货币冲击、供给冲击和价格冲击对短期利率具有持续显著的影响,而对长期利率则没有显著作用(刘金全等,2007)。同时,不同类型宏观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也不一致,于鑫(2009)认为利率的水平因子受价格水平的影响最大,货币政策变化主要引起倾斜和曲度因子的变化,但季绍波等(2010)则认为货币政策主导水平因子变化,实际经济变化才是倾斜和曲度因子变化的主要原因。孙皓,石柱鲜(2011)模拟了宏观经济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冲击效应,认为宏观冲击长期对利率期限结构的整体水平具有明显影响,而对坡度的影响仅在短期内有效。

四、研究评述和未来研究展望

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当前,各个高等院校在进行经济学讲解中,都采用了把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分开讲解的方式,微观多置于宏观之前,这主要是沿袭了凯恩斯以后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流派的做法。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多地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化解社会中不同利益的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稳定,主要关注资源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大区别,但是又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

1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差异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同属于经济学科,很多教材甚至把他们编著在同一本书里,但是两者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差异。

首先,两者的基本假定具有较大差异,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假设分别是:完全理性、市场出清和完全信息,总体是承认市场的完善性,反对政府干预;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和政府具有调节经济的能力。

其次,研究的内容看,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围绕两个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和两个主体(企业和消费者)来进行论述的,主要研究的是最为基本的单位,居民、厂商、市场等个体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立足于经济体整体,把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规律。两者的研究对象的差异,导致了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的方法,考察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由于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

最后,两者解决的问题不同,核心理论差异很大。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是资源的配置问题,研究市场经济如何使得资源配置优化,进而增加社会福利,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为价格理论,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其它内容都是围绕价格理论展开的,微观经济学体系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主张政府不要对经济进行过多干预。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解决的是资源的利用问题,研究使现有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较好地保持经济稳定和增长,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其它内容也是围绕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这一核心理论展开,并指出市场不能完善地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进行政府的有效干预。

2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相互联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是也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两者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学分析体系。

首先,两者研究的目的都是探究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从而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使得整个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和有效利用,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其次,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内容上存在相互联系和补充,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如何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是研究资源是如何被充分利用的,因此两者的研究内容缺一不可,缺失一个那么整个研究就会不完整,单一方面的研究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最后,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很多研究方法和思想,而宏观的很多内容必须依赖于对微观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同时,微观和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经济学,不进行价值判断,只是对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描述。

3 教学中如何利用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问题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着很多差异,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总的来说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科学和教学体系中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两者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要在讲解其中一门课的时候,有意识地涉及另外一门课的相关内容,比如我们在讲解微观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时候,应该提及到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经济增长时要应用此函数。同样,我们在讲解宏观经济学时,也应该对相关的微观内容进行引用和比较,对两者内在的逻辑性给予必要的阐释。

由于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很多地方具有统一性,因此很多微观创立的思想在宏观经济学方面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均衡的思想,是贯穿经济学的一个主要思想,它是由微观经济学所创立的,但是在宏观的很多内容研究上都得到了使用,尤其是在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上,均衡思想被大量应用,这样在讲解时,最好能够把均衡思想在微观经济学的使用和在宏观经济的使用对比,联系起来讲解。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很多方面有联系,在很多方面也有区别,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两者之间比较大的区别详细进行阐述,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建立起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比如,微观经济学先是提出了几条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对整个经济学问题进行分析,他本身具有更为浓厚的演绎方法;而宏观经济学在研究时,是对已发生的经济现象进行总结,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经济规律,更偏向于归纳性的思考体系,这两种分析问题的差异在学习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深入学习和掌握。

篇4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组织体系

(―)国外“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组织体系

1.P产缪尔森体系

1936年凯恩斯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看作第一部系统论述宏观经济问题的著作,也是凯恩斯学派出现的标志性著作。凯恩斯认为席卷世界的经济大萧条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接下来30年中,凯恩斯的思想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其中之一就是萨缪尔森),于20世纪60年代建成了一个系统化、模型化的“凯恩斯学派”。各种“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是学者对经典宏观经济理论的总结,教科书中比较经典的宏观经济理论内容差异不大,但在具体内容的组织安排上体现出编者的观点和思路。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占据主导地位的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占据当时教科书的主导地位,这和当时正处于顶峰时期的学派有直接关系。总需求理论是萨缪尔森体系的核心。

2.曼昆理论体系

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时期,西方世界普遍蔓延着滞涨现象。这种通货膨胀和失业相伴的经济现象是“凯恩斯主义”所不能解释的,于是新的经济现象激发了经济学家的思想火花。弗雷德曼和他的“货币主义”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高峰。之后,以卢卡斯、穆斯、萨金特、巴罗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发动了“理性预期革命”。学派纷争最后的结果是很多宏观经济学家对经济理论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多数学者认可“古典理论用来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规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在解释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行为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的说法。聚焦到教科书理论体系上,萨缪尔森第15版《经济学》被一些评论家委婉地挑明“其流行势头似成强弩之末”。斯蒂格利茨和曼昆的教科书都开始引起轰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在内容组织上很明确地将宏观经济理论分成两部分内容一长期和短期分析,这基本是古典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不同时间范畴的应用,称之为曼昆体系。

(二)国内“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组织体系

国内“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组织也经历了从萨缪尔森到曼昆体系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经济学课程引入国内,萨缪尔森体系也就最早地体现到国内教材中。“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编著大体按照短期到长期分析的理论演变脉络,按如下顺序安排宏观经济学内容:基本概念和理论铺垫、宏观经济分析概述、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其中以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下)为代表。随着曼昆体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著作的中译本在中国的流行势头逐渐超越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成为国内选用较多的原版经济学教科书。同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理论体系也逐渐被更多的中国经济学者接受,成为国内学者编著“宏观经济学”参考的对象,黄亚钧的“宏观经济学”即为主要代表。

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架构及在中国的教学实践

(一)“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架构

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前者是以价格理论为核心,采用个量分析方法,分析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优化资源配置;后者是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宏观经济学学科体系由一个总量指标、三大模型和四大问题构成。总量指标指国内生产总值GDP;三大模型分别指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以及AD-AS模型,核心是IS-LM模型;四大问题分别是失业问题、通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和经济周期问题。整个体系框架包含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首先对宏观经济学进行概括性描述。分析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进,以及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其次,阐述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重要的IS恒等式,为引入三大模型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是封闭条件下的三大模型,重点阐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观点及总需求分析模型。一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该模型假定投资需求为外生变量,不受利率影响,只分析产品市场的均衡,也只涉及消费需求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二是IS-LM模型。与简单模型不同,该模型假定投资需求为内生变量,是利率的减函数,引入投资变动分析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进而分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三是AD-AS模型,为接近现实,放宽假定,引入AD-AS模型,分析总需求、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其中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也有非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第三部分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问题分析。通过引入BP曲线,建立IS-LM-BP模型,分析讨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问题。

第四部分是宏观经济学问题分析。运用上述模型探讨失业、通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四个主要宏观经济问题。

第五部分探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主要分析货币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流派的理论观点及政策主张。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在中国的教学实践

1.经典宏观经济理论在中国不完全适用

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看,宏观经济理论从来都是与现实经济环境紧密相连的。虽然不同学派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得出不同的经济理论,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环境的。市场经济在发达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对中国说来仅仅几十年的事情,几乎是全新的概念。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建立的过程中,通货膨胀、失业会出现明显的过渡阶段的特征,成熟市场机制下的的失业、通货膨胀理论有时难以准确解释中国特有的失业、通货膨胀现象,出现非完全的适用性。

(1)失业理论在中国的非完全适用

自然失业、周期性失业是基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运行历程总结出来的失业理论。最早定义自然失业概念的弗里德曼主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周期性失业由凯恩斯提出,他认为经济衰退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周期性失业的根本原因,主张以扩张需求为手段,通过看得见的手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的国家,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体制仍然存在,且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够通畅。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二元经济中的农村失业、转制过程中国有企业的隐蔽失业转化为公开的失业,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除。因此,中国特有的失业背景是我们参考借鉴发达国家的失业理论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2)通货膨胀理论在中国的非完全适用

依据发达国家发展规律总结出来的通货膨胀理论一般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两种。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通货膨胀是微弱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严重,如果忽略中国经济转轨的背景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经验标准,显然不够准确。中国80年代末到90年中期的通货膨胀从生成机制上看更多的是和当时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有直接的关系。经济转轨中,市场货币化表现为长期的成本推进,从而造成了结构性物价上涨。经济转轨之前,中国的初级产品、基本服务实行福利化低定价,工业品高定价,生产要素的低回报。转轨过程实际是上述价格向市场化合理价格的调整过程,表现为工业品价格小幅上涨,初级产品、基本服务价格价格回归合理、价格上涨,实物性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推开基础上的工资成本真实化。这样的过程分解到各年度表现为成本推动,也必然会使各年度物价水平出现上涨。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经过程。

2.对经典“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继承和丰富

中国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需要从别人的实践中获取经验,因此,对于经典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国内教科书大都予以继承。要完成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使命也需要从现阶段实践中总结教训。加入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意图,同时也是宏观经济学现实性的一种体现。

(1)对经典“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继承

总体看我国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组织体系可以分成萨缪尔森体系和曼昆体系,围绕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开放经济等基本问题展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但上述理论源自于对西方经典教材的借鉴,也就是以西方国家的国情为基础的,其中的案例和资料、数据也以西方国家为主。

(2)“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丰富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既要体现理论性又要体现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更加客观。西方经典宏观经济模型和理论得出的假设前提当前在中国适用与否、中国特色宏观经济问题出现的现实背景一定要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明确,这更加能够体现“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实用性。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引中国宏观经济问题进入教科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引入后,篇幅的大小也需要谨慎对待。目前看国内编者主要的引入方式有以下三种:第一,以案例或者阅读材料的形式将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引入“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同时详细论述该问题的市场条件。第二,在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后,在章节总结处,通过介绍理论在中国的不完全适用性引入并简单交代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第三,单独列出一个篇章,详细讲解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以第一和第二种方式引入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一般所占篇幅不大,论述不够详细,但重在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和西方经济理论的直接对比,结论鲜明。第三种方式虽然论述全面,但初次接触宏观经济学的学生容易产生中国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理论脱节的印象。总之,任何方式引入带有中国市场条件基础的宏观经济问题都有其优点,缺憾也无法避免。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的主体内容

目前围绕“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改革,国内学者并没有很大争议,主要原因就在于讲授式的教学很难解决理论的抽象性,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想完成宏观经济理论同时结合中国宏观经济实践,有一定难度。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却可以根据不同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讲授宏观经济的测量时可以采用仿真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理论的掌握也就更加准确。对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学习可以采用专题报告的方法学习,通过课前的资料准备和课堂上的分组报告使得复杂的理论更加条理化,不仅满足学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现实愿望,也能降低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难度的愿望。同时,多样化教学包含学生课前准备的阶段,课时安排也会缩短。

(二)互动式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

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为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即改变教师一言堂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研究式教学适合培养理论研究型的重点院校的学生;由于普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优点高度契合,因此互动式教学是普通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比较适用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的实现可以有很多方法如专题讨论、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以下以自然失业理论为例对互动式教学课前准备和具体过程设计做一简单陈述。

1.教科书选用

选择一本合适的具有中国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理论体系清晰完备的教科书是互动式教学的首要课前准备。本次互动式教学教科书选用贺金社编著的《经济学:回归亚当?斯密的幸福和谐框架〉〉(下),2014年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该教科书内容的特点是借鉴曼昆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和理论框架,反映经济思想的演进历程,同时注重理论内容和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

2.内容选取与教法的确定

其次,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互动方式选择对互动式教学的成败也很关键。失业问题一直是宏观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宏观经济问题,大学生会由该问题直接联想到自己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因此对国内的就业环境和失业的具体情况有很强的了解动机,具备了学习失业理论的强大意愿。同时在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已经学习了不同类型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方式。在宏观经济部分学习了测度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指标。该部分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如下的知识基础:世界劳工组织对于失业的定义、失业率测量方法,我国的失业率测量手段,我国官方失业率统计数据的局限性。学生具备了学习失业理论的基础知识。我国的具体国情是缺乏实际的失业率调査数据,较难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失业理论学习采用专题报告和讨论具有可行性,但专题讨论更加适合学生高度参与。自然失业理论为教科书的第十七章,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本章内容课时设置4个学时。2个学时时间可以安排第一至第二节“失业的分类和职业搜寻”理论。

3.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内容

开展互动式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做到对教学目标和内容了然于心,以免互动中偏离主题。本次失业理论的学习最后要达到以下效果:

(1)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自然失业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另外失业理论与现实联系紧密,对教学内容应该适当展开,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寻找“中国目前失业总体状况”这一问题的答案。

(2)教学内容

主要完成三部分教学内容:失业的分类,职业搜寻理论对自然失业的解释,我国的失业现状及治理。

4.互动式教学的任务驱动

基于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教师和学生应该做到互动前心中有数,互动时言之有物。因此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做足课前准备,査阅资料、预习理论内容,否则,互动讨论或者转化为教师的一言堂,或者浮于生活争论,脱离理论学习。

(1)教师的任务驱动

教师将学生分成4组,然后分组抽签,根据教学大纲设计自然失业的4个讨论主题,分别为自然失业的分类及中国现阶段的自然失业类型、职业搜寻理论以及中国就业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动趋势、发达国家的失业治理对策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失业治理对策。基于讨论主题,制定3篇必须要査阅的经典参考文献,组织学生査阅资料,引导各小组成员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其他组成员可以反驳、质疑该观点,进而形成辩论、产生思想碰撞,最后主讲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2)学生的任务驱动

本次课要求学生对失业理论和中国的失业现状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作为讨论课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根据教师的安排每组学生必须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査阅以下3篇参考文献:(1)袁志刚的《失业理论与中国的失业问题〉〉?;⑵张怡的〈〈有关中国失业问题的思考》CT;⑶张少为、贾明德、刘艳的《改革30年中国失业统计的测算与评析》。然后根据本组抽中主题,小组成员进一步査阅及丰富参考资料。根据本组抽中的讨论主题,合理安排宣讲组员、辩论组员、质疑组员等身份,团结协作。

5.互动式教学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小结

第一,国内教科书呈现百家争鸣状态,很多高校都编著了自己适用的教科书,因此互动式教学教科书选取面很广。教科书选取应该关注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是否具有经典性、教科书中理论是否和现实有机结合。

第二,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丰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可能都有比较适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每个教师可能都会针对自己的授课对象和授课内容做出选择,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相对于授课对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对象的可参与程度。

第三,互动式教学最忌形式主义,互动一旦脱离教学目标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互动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要严谨,确保内容能够互动,同时互动不脱离内容。

第四,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一个主导者,无论是生生互动还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掌控互动不偏离主题;内容上,教师设计的程序合理、任务驱动准确是关键所在。好的程序设计不仅能使学生始终不偏离主题,而且能充分考虑授课时间。好的任务驱动应能够在内容主题下实现充分互动,不至于无话可聊。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

第一,由上述“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丰富是以现实的经济环境为基础的,体现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现实性兼具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中国宏观经济问题被引入到教科书中,为中国“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基础。

第二,随着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引入中国,“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也顺应趋势出现,这就要求“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不能仅是西方经典理论的总结,如果加入中国实际的教学内容则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容易开展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又进一步加速了教科书的改革。

第三,“宏观经济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共融共生、联系紧密,抛却其中一个谈另一个问题很难说清,这也是本文将它们放在一起讨论的最主要原因。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间互相促进的良性作用下,教学机制得以改善,最终达到契合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推进“宏观经济学”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在教材中加入更多的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任何一种教学法的实践或教学理论的提出,往往是通过教材来实现的。因此,提高互动式教学效果,教材建设是基础。为了使学生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内经济现象,教材中应该加入更多的中国宏观经济问题。

第二,进一步改进互动式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的形式应灵活多样、不断创新。借鉴国外互动式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可尝试采用以下方法:(1)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特点是图表多、模型多,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对模型、图表有更直观的了解。⑵开展课堂讨论,加强师生、生生互动环节。

篇5

(一)国外“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组织体系

1.萨缪尔森体系

凯恩斯认为席卷世界的经济大萧条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接下来30年中,凯恩斯的思想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其中之一就是萨缪尔森),于20世纪60年代建成了一个系统化、模型化的“凯恩斯学派”。各种“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是学者对经典宏观经济理论的总结,教科书中比较经典的宏观经济理论内容差异不大,但在具体内容的组织安排上体现出编者的观点和思路。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占据主导地位的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占据当时教科书的主导地位,这和当时正处于顶峰时期的学派有直接关系。总需求理论是萨缪尔森体系的核心。

2.曼昆理论体系

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时期,西方世界普遍蔓延着滞涨现象。这种通货膨胀和失业相伴的经济现象是“凯恩斯主义”所不能解释的,于是新的经济现象激发了经济学家的思想火花。弗雷德曼和他的“货币主义”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高峰。之后,以卢卡斯、穆斯、萨金特、巴罗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发动了“理性预期革命”。学派纷争最后的结果是很多宏观经济学家对经济理论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多数学者认可“古典理论用来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规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在解释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行为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的说法。聚焦到教科书理论体系上,萨缪尔森第15版《经济学》被一些评论家委婉地挑明“其流行势头似成强弩之末”。斯蒂格利茨和曼昆的教科书都开始引起轰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在内容组织上很明确地将宏观经济理论分成两部分内容———长期和短期分析,这基本是古典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不同时间范畴的应用,称之为曼昆体系。

(二)国内“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组织体系

国内“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组织也经历了从萨缪尔森到曼昆体系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经济学课程引入国内,萨缪尔森体系也就最早地体现到国内教材中。“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编著大体按照短期到长期分析的理论演变脉络,按如下顺序安排宏观经济学内容:基本概念和理论铺垫、宏观经济分析概述、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其中以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下)为代表。随着曼昆体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著作的中译本在中国的流行势头逐渐超越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成为国内选用较多的原版经济学教科书。同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理论体系也逐渐被更多的中国经济学者接受,成为国内学者编著“宏观经济学”参考的对象,黄亚钧的“宏观经济学”即为主要代表。

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架构及在中国的教学实践

(一)“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架构

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前者是以价格理论为核心,采用个量分析方法,分析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优化资源配置;后者是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宏观经济学学科体系由一个总量指标、三大模型和四大问题构成。总量指标指国内生产总值GDP;三大模型分别指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以及AD-AS模型,核心是IS-LM模型;四大问题分别是失业问题、通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和经济周期问题。整个体系框架包含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首先对宏观经济学进行概括性描述。分析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进,以及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其次,阐述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重要的IS恒等式,为引入三大模型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作了铺垫。第二部分是封闭条件下的三大模型,重点阐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观点及总需求分析模型。一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该模型假定投资需求为外生变量,不受利率影响,只分析产品市场的均衡,也只涉及消费需求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二是IS-LM模型。与简单模型不同,该模型假定投资需求为内生变量,是利率的减函数,引入投资变动分析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进而分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三是AD-AS模型,为接近现实,放宽假定,引入AD-AS模型,分析总需求、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其中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也有非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第三部分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问题分析。通过引入BP曲线,建立IS-LM-BP模型,分析讨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第四部分是宏观经济学问题分析。运用上述模型探讨失业、通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四个主要宏观经济问题。第五部分探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主要分析货币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流派的理论观点及政策主张。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在中国的教学实践

1.经典宏观经济理论在中国不完全适用

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看,宏观经济理论从来都是与现实经济环境紧密相连的。虽然不同学派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得出不同的经济理论,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环境的。市场经济在发达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对中国说来仅仅几十年的事情,几乎是全新的概念。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建立的过程中,通货膨胀、失业会出现明显的过渡阶段的特征,成熟市场机制下的的失业、通货膨胀理论有时难以准确解释中国特有的失业、通货膨胀现象,出现非完全的适用性。

(1)失业理论在中国的非完全适用

自然失业、周期性失业是基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运行历程总结出来的失业理论。最早定义自然失业概念的弗里德曼主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周期性失业由凯恩斯提出,他认为经济衰退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周期性失业的根本原因,主张以扩张需求为手段,通过看得见的手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的国家,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体制仍然存在,且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够通畅。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二元经济中的农村失业、转制过程中国有企业的隐蔽失业转化为公开的失业,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除。因此,中国特有的失业背景是我们参考借鉴发达国家的失业理论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2)通货膨胀理论在中国的非完全适用

依据发达国家发展规律总结出来的通货膨胀理论一般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两种。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通货膨胀是微弱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严重,如果忽略中国经济转轨的背景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经验标准,显然不够准确。中国80年代末到90年中期的通货膨胀从生成机制上看更多的是和当时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有直接的关系。经济转轨中,市场货币化表现为长期的成本推进,从而造成了结构性物价上涨。经济转轨之前,中国的初级产品、基本服务实行福利化低定价,工业品高定价,生产要素的低回报。转轨过程实际是上述价格向市场化合理价格的调整过程,表现为工业品价格小幅上涨,初级产品、基本服务价格价格回归合理、价格上涨,实物性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推开基础上的工资成本真实化。这样的过程分解到各年度表现为成本推动,也必然会使各年度物价水平出现上涨。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经过程。

2.对经典“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继承和丰富

中国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需要从别人的实践中获取经验,因此,对于经典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国内教科书大都予以继承。要完成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使命也需要从现阶段实践中总结教训。加入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意图,同时也是宏观经济学现实性的一种体现。

(1)对经典“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继承

总体看我国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组织体系可以分成萨缪尔森体系和曼昆体系,围绕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开放经济等基本问题展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但上述理论源自于对西方经典教材的借鉴,也就是以西方国家的国情为基础的,其中的案例和资料、数据也以西方国家为主。

(2)“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丰富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既要体现理论性又要体现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更加客观。西方经典宏观经济模型和理论得出的假设前提当前在中国适用与否、中国特色宏观经济问题出现的现实背景一定要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明确,这更加能够体现“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实用性。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引中国宏观经济问题进入教科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引入后,篇幅的大小也需要谨慎对待。目前看国内编者主要的引入方式有以下三种:第一,以案例或者阅读材料的形式将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引入“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同时详细论述该问题的市场条件。第二,在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后,在章节总结处,通过介绍理论在中国的不完全适用性引入并简单交代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第三,单独列出一个篇章,详细讲解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以第一和第二种方式引入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一般所占篇幅不大,论述不够详细,但重在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和西方经济理论的直接对比,结论鲜明。第三种方式虽然论述全面,但初次接触宏观经济学的学生容易产生中国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理论脱节的印象。总之,任何方式引入带有中国市场条件基础的宏观经济问题都有其优点,缺憾也无法避免。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的主体内容

目前围绕“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改革,国内学者并没有很大争议,主要原因就在于讲授式的教学很难解决理论的抽象性,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想完成宏观经济理论同时结合中国宏观经济实践,有一定难度。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却可以根据不同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讲授宏观经济的测量时可以采用仿真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理论的掌握也就更加准确。对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学习可以采用专题报告的方法学习,通过课前的资料准备和课堂上的分组报告使得复杂的理论更加条理化,不仅满足学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现实愿望,也能降低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难度的愿望。同时,多样化教学包含学生课前准备的阶段,课时安排也会缩短。

(二)互动式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

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为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即改变教师一言堂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研究式教学适合培养理论研究型的重点院校的学生;由于普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优点高度契合,因此互动式教学是普通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比较适用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的实现可以有很多方法如专题讨论、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以下以自然失业理论为例对互动式教学课前准备和具体过程设计做一简单陈述。

1.教科书选用

选择一本合适的具有中国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理论体系清晰完备的教科书是互动式教学的首要课前准备。本次互动式教学教科书选用贺金社编著的《经济学:回归亚当•斯密的幸福和谐框架》(下),2014年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该教科书内容的特点是借鉴曼昆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和理论框架,反映经济思想的演进历程,同时注重理论内容和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

2.内容选取与教法的确定

其次,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互动方式选择对互动式教学的成败也很关键。失业问题一直是宏观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宏观经济问题,大学生会由该问题直接联想到自己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因此对国内的就业环境和失业的具体情况有很强的了解动机,具备了学习失业理论的强大意愿。同时在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已经学习了不同类型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方式。在宏观经济部分学习了测度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指标。该部分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如下的知识基础:世界劳工组织对于失业的定义、失业率测量方法,我国的失业率测量手段,我国官方失业率统计数据的局限性。学生具备了学习失业理论的基础知识。我国的具体国情是缺乏实际的失业率调查数据,较难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失业理论学习采用专题报告和讨论具有可行性,但专题讨论更加适合学生高度参与。自然失业理论为教科书的第十七章,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本章内容课时设置4个学时。2个学时时间可以安排第一至第二节“失业的分类和职业搜寻”理论。

3.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内容

开展互动式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做到对教学目标和内容了然于心,以免互动中偏离主题。本次失业理论的学习最后要达到以下效果:

(1)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自然失业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另外失业理论与现实联系紧密,对教学内容应该适当展开,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寻找“中国目前失业总体状况”这一问题的答案。

(2)教学内容

主要完成三部分教学内容:失业的分类,职业搜寻理论对自然失业的解释,我国的失业现状及治理。

4.互动式教学的任务驱动

基于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教师和学生应该做到互动前心中有数,互动时言之有物。因此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做足课前准备,查阅资料、预习理论内容,否则,互动讨论或者转化为教师的一言堂,或者浮于生活争论,脱离理论学习。

(1)教师的任务驱动

教师将学生分成4组,然后分组抽签,根据教学大纲设计自然失业的4个讨论主题,分别为自然失业的分类及中国现阶段的自然失业类型、职业搜寻理论以及中国就业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动趋势、发达国家的失业治理对策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失业治理对策。基于讨论主题,制定3篇必须要查阅的经典参考文献,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引导各小组成员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其他组成员可以反驳、质疑该观点,进而形成辩论、产生思想碰撞,最后主讲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2)学生的任务驱动

本次课要求学生对失业理论和中国的失业现状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作为讨论课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根据教师的安排每组学生必须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查阅以下3篇参考文献:⑴袁志刚的《失业理论与中国的失业问题》;⑵张怡的《有关中国失业问题的思考》;⑶张少为、贾明德、刘艳的《改革30年中国失业统计的测算与评析》。然后根据本组抽中主题,小组成员进一步查阅及丰富参考资料。根据本组抽中的讨论主题,合理安排宣讲组员、辩论组员、质疑组员等身份,团结协作。

5.互动式教学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小结

第一,国内教科书呈现百家争鸣状态,很多高校都编著了自己适用的教科书,因此互动式教学教科书选取面很广。教科书选取应该关注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是否具有经典性、教科书中理论是否和现实有机结合。第二,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丰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可能都有比较适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每个教师可能都会针对自己的授课对象和授课内容做出选择,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相对于授课对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对象的可参与程度。第三,互动式教学最忌形式主义,互动一旦脱离教学目标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互动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要严谨,确保内容能够互动,同时互动不脱离内容。第四,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一个主导者,无论是生生互动还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掌控互动不偏离主题;内容上,教师设计的程序合理、任务驱动准确是关键所在。好的程序设计不仅能使学生始终不偏离主题,而且能充分考虑授课时间。好的任务驱动应能够在内容主题下实现充分互动,不至于无话可聊。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

第一,由上述“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丰富是以现实的经济环境为基础的,体现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现实性兼具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中国宏观经济问题被引入到教科书中,为中国“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基础。第二,随着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引入中国,“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也顺应趋势出现,这就要求“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不能仅是西方经典理论的总结,如果加入中国实际的教学内容则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容易开展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又进一步加速了教科书的改革。第三,“宏观经济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共融共生、联系紧密,抛却其中一个谈另一个问题很难说清,这也是本文将它们放在一起讨论的最主要原因。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间互相促进的良性作用下,教学机制得以改善,最终达到契合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推进“宏观经济学”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宏观经济政策;作用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引言:循环经济视角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转变的前提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视角。循环经济的发展主题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能够发展绿色化、环保程度较高的经济方式。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思考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将国家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观念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不足

1.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是存在一些发展上的滞后的。循环经济模式提倡的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开展更高效的、更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而纵观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主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实现经济发展的高速性,而完全忽略了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的经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仅仅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性,是不能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水平的。

2.忽略了自然环境的保护。从循环经济模式的角度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在经济发展中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了资源能源的较大浪费。宏观经济政策所起的主要是统筹经济整体发展趋势,促进整体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追求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则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中,耗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与能源,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的质量。

3.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发展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调控手段还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一种国家调控经济发展态势的手段工具,对经济整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循环经济视角考虑当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发展经济政策中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比较单一,手段也较少。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手段。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1.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立足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循环经济模式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思考与追求,旨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而宏观经济政策则主要对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做出一个调节与掌控作用。二者相互结合,结合循环经济模式的理念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结合现代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度。

2.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来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还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实现了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高质量。循环经济模式考虑的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这符合经济增长向着内在化要求转变的发展趋势。能够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实现经济速度与质量的有效统一。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与宏观经济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可持续性,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

3.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同步。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还能发现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仅仅追求经济发展上的速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了环境资源的极大破坏。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下,更注重对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的保护,资源能源的节约。这样就能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步进行,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

三、如何促进宏观经济政策更好制定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的,保证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才能实现政策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终目标。在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注重质量的背景下,要实现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高效性,就要立足于循环经济模式。将循环经济模式的环保发展理念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工作相结合,才能立足于现代经济社会的真实现状,提高经济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性。而且循环经济政策的发展理念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有效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四、总结

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对宏观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析与探讨,对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的。通过以上对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发展中的不足以及针对缺陷需要进行的改进措施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璐.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作用评析[D].内蒙古大学,2013.

[2]肖光进.循环经济视角下中国矿产资源安全供给研究[D].中南大学,2012.

[3]崔雪竹.可持续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代谢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4]张太富.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中国人口城市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篇7

关键词:宏观经济;运行;隐患;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一个高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规模已于2010年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经济规模的膨胀是建立在投资拉动、政府主导以及粗放发展的基础之上,这种模式本身不具有可持续性,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尽管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但是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必然会危及到宏观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质量。

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

我国经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供给失衡的视角出发来进行阐述。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是通过供给之间的匹配实现的,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基本上都可以归结到供需失衡这一层面,具体分析如下:

从供给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供给过剩,我国众多产品的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例如水泥、钢铁、纺织品等等,产能的过程一方面意味着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意味着供大于求,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而目前我国在上述行业的投资力度依然没有减缓,这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来看,一旦产能过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影响。供给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结构的失衡,即我国社会产品的产出结构失衡问题极为严重,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即产能过剩的行业基本上都是属于低附加值、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更多的是依赖能源消耗,其发展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鉴于资源的有效性,如果不尽快进行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基础必然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从需求方面来看,我国需求不足是制约当前宏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是依靠投资、消费以及外贸这三驾马车,而从发达国家的需求结构来看,消费往往占到一国GDP的7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3左右,外贸占GDP的比重高达30%以上,内需额不足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不牢,一旦外贸以及投资出现波动,就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我国经济外需急剧萎缩,就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冲击。目前在消费需求方面的不足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社会保障缺位、房价高企、通过膨胀等,都大大削弱了居民的消费需求,这也必然会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健康与稳定。

二、推动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策略探讨

针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在对发达国家经济调控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解决: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开始遭遇瓶颈,未来宏观经济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央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的原因。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践证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点在于加强科技创新,让科技引领经济发展,国家应从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优惠支持,让企业、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的主体更加积极地去进行科技创新,从而实现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减少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以及环境的危害。

2.采取措施扩大内需

针对目前我国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现状,国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升社会的消费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这样能够缓解目前我国储蓄过高,消费不高的情况,可以一定程度上打消人们消费的顾虑。二是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着力提升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这样能够为内需的提振夯实基础。三是鉴于目前我国通货膨胀高企,严重削弱了人们的消费能力这一问题,国家在未来应将通货膨胀的降低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这样能够保证居民的收入增长少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四是尽快解决目前房价收入比过高的问题,房价过重的制约了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同时房地产的泡沫已经威胁到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3.调整我国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明显失衡,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按照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比例,第三产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如果说第二产业主要是依靠投资形成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在我国已经是弊端频现,产能过剩、重复投资问题严重,那么第三产业就是依靠消费拉动的,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可以减少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因此未来应进一步的调整产业结构,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国家主动地调低经济增长速度,辩证的来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遇到的不稳定因素,虽然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阻碍,但是这些不稳定因素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是一个机遇,我国应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之上,彻底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加以破除,从而实现宏观经济在未来一个阶段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韦森.通货膨胀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格局[J].传承,2011(4).

[2]王薇.浅议中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1(8).

篇8

【关键词】VAR模型;宏观经济;预警

宏观经济描述的是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经济高速的发展、较低的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在实际中,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经常会出现起伏波动,要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抑制超常规的经济波动,我国的管理部门就要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预警。河北省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也在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过渡,要想实现河北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就要密切关注全省的经济走势、制定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一、研究现状

我国宏观经济预警理论的研究是从经济循环波动问题入手的,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颜德林、周鸣(1993)用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研究广西经济周期波动规律,对广西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预警、预测。王慧敏(1998)从讨论和分析宏观经济预警系统的研究发展入手,引入西方理性预期的AD-AS模型作为宏观经济预警的基础,构建了基于理性预期观的经济预警系统。贺京同和潘凝(2000)把模糊系统理论和神经网络相结合,构建了宏观经济非线性预警模型。以往关于宏观经济的研究,只是局限于对宏观经济现状的描述,无法实现对经济的动态预警。采用VAR方法构建预警模型,它可以将变量当做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符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

二、VAR经济预警系统的构建

1.建模思路。对于河北省宏观经济进行预警,实质就是对河北经济运行中的“关键点”进行监控,我省多年来经济调控的目标就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就业充分”,所以本文选取了能充分反映三个目标的经济变量:河北省的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人均现金收入(PCCI)三项指标,河北省GDP反映的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人均现金收入(PCCI)代表的是增长质量。在宏观经济预警中,要特别注意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在河北省的宏观经济预警中,还要研究宏观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具有怎样的关系,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预警依赖于监测,监测离不开指标,宏观预警指标体系通常只选择反映经济运行特征的指标。本文从宏观经济运行稳定的角度出发结合经济增长、供需变化、内生增长动力等因素,最终选取了反映宏观经济增长情况的河北省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人均现金收入(PCCI)三项指标来构建宏观预警的VAR系统。

3.模型的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 regres

sion)通常用于相关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随机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模型避开了结构建模中需要对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关于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函数的建模问题;应用样本可以确定一个多变量VAR系统的参数,从而得到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向量自回归模型是分析多变量时间序列的有力工具。一个n维随机向量服从p阶向量自回归过程,记为VAR(P),其数学表达式为:

(1)

其中,yt是m维内生变量向量,是d维外生变量,A1…AP和B1…BR是待估的参数矩阵,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分别有p和r阶滞后期。是随机扰动项,其同时刻的元素可以彼此相关,但不能与自身滞后期和模型右边的变量相关。鉴于本文中所选择的指标为河北省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故这三个变量构成的p阶VAR模型可以表示为:

(2)

三、分析过程及结果

传统的回归方法一般假定所使用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然而许多经济现象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倘若采取传统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就会出现伪回归和无意义回归的现象。基于这一原因,恩格尔和格兰杰首先提出了一种处理非平稳序列的协整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在两个或多个非平稳的变量之间寻找均衡关系。因此,对VAR模型中各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是我们判断地区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人均现金收入(PCCI)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基础。

1.单位根检验。由于讨论序列协整性的前提是各序列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所以第一步应该分别对各个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我们采用ADF检验法,检验的结果汇总在表1。

2.协整关系检验。为了检验上述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多变量Joh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和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的结果如表2。

经过协整检验可知三个变量间没有协整关系的假设,且均通过至多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故可断定模型中的GDP、CPI和PCCI之间有且只有一个协整关系,将协整关系标准化后写成数学表达式,并令其等于vecm,得到:

(3)

对序列vecm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其已经是平稳序列,并且取值在0附近上下波动,再次说明协整关系是正确的,即GDP、CPI和PCCI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通过协整关系(3)可是,社会消费品销售额对地区生产总值有正向的拉动作用,而CPI对地区生产总值有反向的抑制作用。

3.VAR模型计量结果。根据以上对时间序列的检验可知,三个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且协整检验证明三者存在协整关系,故可对三者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经过初步计算可以得知,在滞后期为1的时候,VAR模型的AIC值最小,故建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为一阶模型,系数估计结构和对单个方程的总结具体如下:向量自回归方程总结:

从表可知,三个方程的F统计量都远大于临界值,故知三个方程式显著的。同时,可以看出三个方程是显著的。同时,可以看出三个方程调整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670、0.747365、0.724552,说明三个方程的拟合效果都较好。且从参数的估计结果来看:GDP受上一期的GDP和商品零售价格的变化影响较大,且均为正相关,这说明经济增长的较高基础和商品零售价格的增加都会带来下一时期经济的增长。同时结果也显示,CPI的增加会给下一期的经济增长带来负效应。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1.从长期来看,河北地区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人均现金收入(PCCI)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在短时间内,这些变量可能会偏离均衡值,这主要是因为市场随机干扰的存在,但这种偏离是暂时的,这些变量最终会回到均衡状态。GDP受上一期的GDP和人均现金收入的影响比较大,都为正相关,这就说明人均收入的增加会刺激和加速经济的发展,但是CPI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了不利于现在经济的增长,所以当前的河北应该加大对物价的控制力度,增加人均收入。

2.人均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具有正向的拉动作用,积极的作用表现为人均收入每增加1%,会引起地区生产总值1.0965%的增长。CPI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负面效应表现为:CPI增加1%,就会引起地区生产总值下降0.4986%。在长期均衡趋势收敛的作用下,GDP、PCCI和CPI分别是以12.87%、16.97%和6.23%是速度想均衡状态靠近,但是由于随机扰动的存在,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靠近的实际速度往往慢于理论速度。3.本文构建的VAR预警系统中,主要是描述的是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可以直接根据被解释变量的过去值来进行预测。本文的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经济的发展具有惯性,人均的收入对经济增长也有正相关的拉动作用,在当前CPI较高的情况下,应想方设法使物价逐步回落,以减小经济波动,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参 考 文 献

[1]王慧敏.基于西方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预警[J].系统工程.

1998,16(3)

[2]陈守东,杨莹,马辉.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7)

[3]易正俊.宏观经济预警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1(6)

[4]万正晓,吴孔磊.构建我国宏观经济预警模型的几点建议[J].统计与决策.2009(6)

篇9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法;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79-02

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教程中,如计算机、MBA课程等,并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灵活分析运用典型案例,由此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国内高校教师在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大都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方法,而大量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1]。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宏观经济学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是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在经管类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经管类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去认识和解决诸如失业、滞胀等宏观经济问题。但在学习过程中,因其涉及大量数学模型、几何图形和专业术语,学生往往感觉这一课程内容庞杂、晦涩难懂。针对这一情况,科学合理地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对于该课程的教与学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案例分析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透彻分析,让宏观经济学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与现实联系更加密切,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第二,案例分析教学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引入大量的案例,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为主”的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进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今社会更加重视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为社会培养真正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第三,案例分析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提供具有契合基础理论的典型案例后,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形成文字,以案例分析报告或者是以小论文的方式展示出来,改变传统课堂上“填鸭式”的做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案例分析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分析教学法要取得显著成效,必须遵循一套科学程序进行规范操作。下面我们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例,阐述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①提前充分准备案例。在授课之前,教师必须全面详细了解案例及其所要阐释的基本理论,并就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充分考虑,比如:何时导入基本理论和怎样导入基本理论?引入该案例可能会产生什么教学效果?该案例提出了哪些关键性问题?用什么思路去解决这些问题?经管类专业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最终形成的结果与答案是什么?等等,2,3]提前组织学生准备。教师首先根据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一般以同宿舍6人为一个团队,由宿舍长负责召集和工作分解内部与协调。然后介绍案例的主要内容并发给案例材料,要求学生课前仔细阅读熟悉材料,并对本小组讨论、分析、提问等内容形成文字,写出初步的案例分析报告。②案例初步分析。经过认真阅读和理解,经管类专业学生把自己分析的问题、观点及其理由形成初步案例分析报告,带着思考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针对某一专题进行理论讲解并引入具体案例,进行案例初步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③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教师在进行基础理论讲解和案例初步分析后,经管类专业学生结合本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主题,就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或者课堂全体讨论;或者推举主发言人,其他同学做补充;或者采用更灵活的形式,如安排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通过“小品式”演示、讨论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在案例讨论前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由讨论、民主发言的氛围,不宜过多干预讨论过程,只在必要时作启发性的诱导和提示。也就是说,案例教学过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限定的主题范围内,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讨论与探索,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讨论与点评。当讨论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针对案例及时进行分析和讲解,梳理思维过程,比较各小组的表现并进行适当点评。指出讨论是否热烈、踊跃,问题是否分析透彻、深入等等,为学生课后进一步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指明改进方向。④经验总结与推广。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对案例教学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进行总结,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进一步更新和完善案例。通过认真总结经验,循序渐进、不断完善,使案例分析法逐渐成为经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

三、案例分析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要真正发挥案例分析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案例要密切联系现实经济问题。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理论与现实经济的相结合。学生学习起来才不会感觉枯燥,而是和现实密切联系的,由此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时,可以结合地下经济、灰色经济等来介绍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局限;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时,可以结合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实际运行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经济形势下应相机采取何种宏观经济政策。在讨论投资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时,可以引入国内外的边际消费倾向并进行对比分析。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大是因为收入增加比较小,而发达国家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小是因为增加的收入比较多,因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根据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并不能够说明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大小。通过引入诸如此类的案例,不仅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用所学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课堂中所引入的案例一定要具有时代性,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过时的陈旧案例容易使学生产生老调重弹的感觉,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教师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余时间,教师要多关注新闻报道、热点话题、经济学专著等素材,能够根据这些素材选取出契合相应理论的典型案例。这要求教师对现实生活有着较深刻的理解,积累大量案例,在课堂上能信手拈来。如“中国多次降息对居民储蓄及投资的影响”、“人民币应该升值吗”、“我国现阶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等等,案例不仅要与课堂的授课内容契合,更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其次,教师提前应反复审阅案例,对案例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案例本身可能并没有标准答案,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自己先将问题吃透,才能够达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目的。另外,教师在课下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做好案例教学的反馈总结工作。

第三,注重理论与案例的结合与促进。案例分析法作为宏观经济学理论教学的辅助方法,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理论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在对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和难点内容,达到大纲要求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和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或许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兴趣大于纯粹的理论教学,但宏观经济学教学不能像MBA教学那样以案例教学为主,教师不能只重视案例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应当注重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与促进。

四、案例分析法的实施应用效果

从学生角度来看,案例分析法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把过去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学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将学生被动听的课堂变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解释运用所学知识的场所,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教师角度来看,通过搜集筛选分析典型案例,案例教学补充了教材内容,也增长丰富了教师的学识和经验,同时也创造了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集思广益的教学方法。实践表明,案例分析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应用,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更能够提高学生实际思考、合作与创新能力,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实施应用案例分析法将会较好地弥补传统“填鸭式”教学法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饶先龙.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商业经济,2007,(10):123-124.

[2]李品媛.试论管理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法[J].管理学报,2008,(3):340-343.

[3]杨峰.对目前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2,(7):81-83.

篇10

随着国际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我国宏观经济复苏的脚步开始迟缓,并且呈现出经济增长速度变慢、经济泡沫出现、资源减少、经济发展瓶颈出现等局面。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中国2011年的经济走向进行回顾,总结规律,并且对2012年的中国经济趋势进行预测。

一、2011年宏观经济的具体表现

(一)物质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

在过去的2011年中,中国的物质类经济复苏的步伐开始变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2010年gdp发展变慢的影响;第二,由于外界环境和中国内部政策两方面影响,造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减少了。同时国家内部市场的需求并没有起到抵消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的作用,因此,两者相互比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不上减少的速度,因此中国经济进入了疲软期。

(二)投资的风险开始增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物质类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的同时,中国的金融业同时出现了价格变化加剧、资源搭配不当、风险增加的局面。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策出现了失误,导致地方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的状况、部分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行为,以及民间私人集资行为的出现,这一切都在暗示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特点

在经济发展速度变慢和经济扭曲程度加深的同时,中国经济的结构并没有按照预想的情况发生结构性的调整,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没有出现明显改善的情况。这一切的事实都在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所具有的惯性也在不断地进行强化。这样的后果,将使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也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将主要着眼于民生问题和种种社会问题。

二、201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以及展望

(一)风险不断增加的国际环境以及复苏中遇到的困难

在2012年的开春,传来了一系列的消息。欧洲债务危机开始爆发、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变慢、阿拉伯之春、华尔街散步……这些世界性的政治和经济骚乱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从2007年以来的这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些事实说明,美国的所谓的次贷危机并没有真正离我们远去,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像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的,是充满曲折的。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远远比我们原来想象的更加复杂。世界性经济的结构根源决定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变化充满了周期性和种种不确定性。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2012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且,为我们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找到了一个立足点。

(二)房地产经济市场的深层次调整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历经国家两年的大力调控之后,将在2012年迎来更大的更深度的调整。调整的方面将包括交易额、交易价格以及投资力度等多个方面。而且,房地产的投资,消费等资金链,将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发展的幅度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从目前所得到的房地产数据进行分析,虽然房地产在销售,储存,资金链,以及资产等指标上都出现了不断恶化的情况,但是房地产市场目前仍然处于僵持阶段。相信随着国家对房地产政策的不断调整,2012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将会出现大规模的投资减少,价格下降,交易额度减少等状况。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对政府的政策是高度依赖的,并且在实际上,人们对房地产潜在的需求仍旧非常大,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会发生崩溃性下降的情况,价格的变化幅度也不会超过百分之二十五。

(三)前低后扬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参数

2012年,推测中国gdp的发展速度将出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情况,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政府房地产政策的影响将导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出现短暂的变化。但是,由于市场的不断稳定,以及中央政府政策的转变等诸多原因,将使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显著反弹的局面。从资源供应的角度来看,农业的基础性设施建设速度和规模将会不断地加快,国家在支农项目上投入将会不断加大,因此供应资源将会显著地得到提升。

三、对宏观经济的总结与预测

2012年初期,宏观经济将继续延续2011年回落的态势,并且导致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进行大幅度转向。宏观经济将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彻底反弹的情况,从而使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成功避免第二次衰退的情况。估计2012年的gdp增长速度为8.5%左右,并且将呈现出不断变慢放缓的态势。因此,政府2012年的工作重点应当从控制通货膨胀转变到稳定增长上来。并且中国在2012年经济政策的核心,应当包含防范金融变化过大和资源分配不合理带来的风险。

四、总结

篇11

关键词:案例教学 宏观经济学 案例资源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自1936 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在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两个主要议题上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宏观经济学的规律主要隐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很多原理经过高度浓缩和抽象,内容晦涩难懂,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把其庞大的体系和复杂的内容通俗化,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该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我们认为,案例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学生缺乏兴趣、知识难度大、内容枯燥乏味是公认的事实。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经济学理论的适用性和实用性,58%的学生认为理论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对教师讲解的范围和大纲的要求,就是尽量缩小范围,挑实用的讲,讲解透彻。在学习经济学的态度方面,54% 的人认为是在应付考试,18%的人认为学习经济学是一场噩梦。对学生喜欢听什么样的经济学理论,41% 的学生不喜欢听,认为太理论化,枯燥。

三、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1.何谓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的枯燥难懂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带来较大的困难,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媒介。鉴于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大学的初级阶段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有利于他们在整个大学期间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另外,它有助于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案例教学法生动形象,从案例的分析中导出一般原理和理论,易懂好记,学到的东西能真正被学生所掌握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得以运用。例如,在介绍GDP的概念时,拿同学们身上穿的衬衫来举例子,并引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概念,在讲述GDP作为衡量国民收入的主要指标而存在的局限性时,可以与对地方政府官员业绩考核标准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是任由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短期经济增长,还是计算绿色GDP,从而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

3.宏观经济学应用案例教学的优势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解释、概括和预测经济现象的理论学科,在很多方面具有案例教学的条件。首先,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是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是解释和预测经济实践的理论,其理论的成长和创新都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案例在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基础。其次,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可以选择的案例,这就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最后,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在很多方面表现为逻辑推导、图表、公式及其数学证明等内容,比较抽象,而经济案例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具体实践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运用。

四、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中的实施

1.综合运用多种案例教学形式

(1)讲解式(课堂穿插案例)。讲解式讲授案例侧重于讲述与解释方式呈现案例,用于说明和论证经济学原理与规律。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基本原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讲解式讲授的案例主要是针对知识点,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

(2)讨论式(章节总结时分析案例)。讨论式即是由教师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从而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讨论式的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在某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抛出一个或几个案例,在课前以书面形式将案例素材交给学生阅读并准备,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式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3)辩论式(综合运用案例)。在案例教学中,采用专题辩论的方法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兴趣。组织辩论就需要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选择案例后,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通过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充分发挥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功能。组织专题辩论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选择案例材料

当前经济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案例资源匮乏,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目前,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大量案例,不是从国外的经济学教材中摘取的,就是从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MBA 教学案例中移植过来,缺乏符合经济学教学特点,既有中国特色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反映中国经济现实的案例。建议在选择案例教材时,注意如下几点:

(1)适宜性。所选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案例;另外,结合学生特点及教师的能力,所选案例的难度要适宜。适宜性还体现为案例的适当本土性。例如,在讲授经济周期内容时,除了拿上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举例外,还最好联系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变化。

(2)时效性。即尽可能选择社会经济与环境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通过案例讨论了解社会经济与环境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性,选编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而应是与时俱进的。例如,在为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部分的综合案例分析选取材料时,探讨当前我国“积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比探讨金融危机更具时效性。

(3)典型性。一方面,要针对重点和典型的理论知识开展案例教学,另一方面,要选取典型案例。典型性的要求是由学时的有限性、知识体系的庞杂性以及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性等因素决定的,调查也显示,多数学生希望尽量缩小范围,挑重点和实用的讲,讲解透彻。

3.科学设定考核标准

学生在教师讲授中穿插的案例和章节总结时分析案例中的表现可以计入平时的课堂表现,而对于综合运用案例,因为多数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讨论或辩论的,所以建议把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结合起来,既考察个人表现,也考察团队合作能力。

需要注意的问题,评价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以及分析解决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应该是案例教学考核的重点。凯恩斯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经济学真正的精髓不是在于结论,而是在于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只有在考核中着重评价学生掌握方法和能力的程度,才能激励其在日常学习中强化对方法和能力的锻炼。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综合性的案例讨论中学生是表达和交流的主体,看似学生主导着案例讨论的成败,而事实上,真正的“操纵者”仍然是教师,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理论功底、洞察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反应的机敏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掌握案例讨论的主线,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跑题甚至谬误及时进行提醒和澄清,及时进行启发和点拨,最终引导学生达到教师预定的认知状态。

5.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关系

倡导案例教学决不是否定理论讲授的作用,至少对于像宏观经济学这样具有相当难度和复杂理论体系的课程来说,在日常基础教学中必须以理论讲授为主。理论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该方法非常适合运用在抽象程度高、学科体系复杂的宏观经济学课堂上,在教学重点、难点、小结和归纳等方面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宏观经济学流派的介绍、学科知识的拓展、原有知识的复习、概括和总结等方面运用讲授法,都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理论讲授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分清主次结构,在主干基础上进行扩展。将凯恩斯理论体系作为主干,再此基础上补充其他较有影响的经济理论学说。第二,对于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基本原理和结论,对推导过程只作一般了解。例如,对于IS曲线或LM曲线,只要求学生掌握曲线的含义和画法、斜率的表达式、何时发生移动,而推导过程较难理解且对分析解决问题的效果影响不大,因此不必要求掌握。

五、结论

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知识难度大,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容易缺乏兴趣,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克服这些难题。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案例教学形式,正确选择案例材料,科学设定考核标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关系,可以让案例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强.刍议《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实践及创新[J].财经政法资讯,2008 ,(3 ):19-22.

[2]窦莉梅等.经管类本科专业经济学教学方法问卷调研报告[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3):80-85.

[3]张作民.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 (24 ):239-240.

篇12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初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的过渡性课程。《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国内著名专家和学者们编撰的经典教材。这些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确立的理论体系、章节构成基本一致,因此教材特点也相似。一般认为《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重点在于经济学理论的传授、解读经济学章节之间的关系,厘清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强调经济学原理的融会贯通。在这一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加之教材所具有的严谨性特点的约束之下,《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严格且丰富、教学手段单一、有较强的数学化倾向。《高级宏观经济学》一般直接选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目前国内只有极少数“985”高校针对本科生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多数学校的这一课程是在研究生阶段或者博士阶段开设,选用教材各不相同,但多为英文原版教材。《高级宏观经济学》除了有系统性、连续性强的理论外,还有若干的宏观经济学学专题问题的研究。因此,《高级宏观经济学》与《初级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理论研究方法、理论构建方式以及理论体系完全不同。《高级宏观经济学》强调科学研究方法的先进性,注重学科前沿性问题的探讨,授课内容多以专题的形式展开,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授课方式上相比《初级宏观经济学》而言也是多样的,较多的采用presentation和seminar形式。《中级宏观经济学》则正好处于两者之间,中级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较为全面、深刻地理解宏观经济规律,从而实现从具有“基础理论”到掌握“系统理论”的飞跃。如果说《初级宏观经济学》是让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来认知宏观经济现象,那么《中级宏观经济学》就是让学生获取一种解读经济现象的能力。通过《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时总结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并结合相应的宏观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到该现象的合理解释。相对于《高级宏观经济学》而言,《中级宏观经济学》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逻辑更加严密,所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能够弥补其理论完整性的不足;《中级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与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更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其现实意义更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加直接明显;《中级宏观经济学》研究问题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相对《高级宏观经济学》而言比较简单,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不至于经济学过分的“贵族化”。如果说《高级宏观经济学》对多数经济学本科生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那么《中级宏观经济学》就是低调的奢华。

二、《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解读其他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性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解读其他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性课程。经济学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分析工具的运用,这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由于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样,譬如《计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课程所涉及的经济学理论和知识充满着复杂的数学推导,缺乏现实经济背景的融入和经济学内涵的解读;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所研究的问题专业而深入,既可能有复杂的数理模型,又可能有论证严密且极其抽象的理论描述,也可能有复杂实证分析,还可能有充满争议的案例。学生若没有学习《中级宏观经济学》,若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经济学修养,一般理解起来就相对困难,不能够了解数学背后的经济学含义,或对经济学的真实世界背景了解不深,同时也容易被数学公式和符号所迷惑,从而影响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效果,同时还会降低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也可能使得少数学生对自己过度自信,在解读问题时容易出现理解的偏差,从而产生知识应用上的偏误。

三、《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科学研究的基础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笔者所在学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科学研究的基础课程。作为国家二类特色专业,科研是本院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一大特色。本院对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和申报科研课题给予奖励,并专门针对本科生制定了科研计划和奖励办法。笔者认为科学研究必须由兴趣使然才能持久、才能出成果,科研兴趣是学生从事科研的基础和动力。《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与学生的科研兴趣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在涵盖的内容上,《中级宏观经济学》比初级和高级宏观经济学更为广泛,《初级宏观经济学》更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一般性,缺乏深度和广度,而《高级宏观经济学》更密切的关注宏观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前沿性问题,虽有深度,但太难问题也比较专一。其次,从《中级宏观经济学》提供的理论供给来看,要远多于《中级宏观经济学》。再次《中级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社会现象结合更为密切,留给学生解答和提供思考的空间要大于初级课程。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重在解释现实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曾经说过,谁能够解释中国经济现象,谁就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不同于西方一般市场经济国家,也不同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和历史,中国现阶段需要迫切解释的经济现象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不需要运用到高深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所提及的主流经济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但是又并非初级经济学理论知识轻易能够解释清楚的。若忽视《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将已经学习到的经济学知识应用到分析和研究实践之中,这样的脱节当然会影响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四、《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目前,经济学专业招生过程中绝大多数学校更愿意招理科生。因此,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多数为理科生,这一类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相比《微观经济学》要难度更大一些,因为微观经济学更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基本理论都是从行为主体的理性出发,运用最优化的方法推导出各个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这一思路与理科生的思维方式比较接近。《宏观经济学》则不然,在其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时候,经济学家们往往无法达成统一的认知,意见分歧大,争论激烈。也就形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众多流派,这些学说基本都无法做到同时具备逻辑一致性、与事实保持一致和成功预测的要求。这就容易使得学生对《宏观经济学》产生困惑,因此,《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开设,就能够比《初级宏观经济学》更为深入地学习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各个流派,更细致地了解各个流派产生和发展的现实经济背景,更清楚地了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演进和发展。在学习宏观经济学各个流派的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不同的分析方法,如归纳、演绎、经验检验和历史的分析等,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一学习过程也是学生们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进一步学习、适应和掌握的过程。

五、《中级宏观经济学》是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创造条件的补习课程

篇1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继承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分工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正是通过这种分工与协作实现了国家经济发展快速化要求。宏观经济作为国家整体经济的体现,不可避免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如何坚守适合本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是每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所需要深刻研究的内容。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参与经济全球化,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经济管理必然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自己的准则,总体上看去,全球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的影响有三大方面。

(1)影响我国经济主权问题决策

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含义即指技术与生产力目前都还属于较低水平,因此在参与全球化合作时,我国必然会处于产品链的最低端,受到发达国家经济的制约。

(2)对管理规则的影响

加入WTO后,意味着我国在经济领域实行全方位、全行业的对外开放,从宏观经济管理理念方面来看,这预示着我国之前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都将重新洗牌,为了适应WTO环境下的经济政策,我们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必须得按照国际化的经济标准来制定,同时还需要为国际间的经济接轨而作出适当的政策贡献。是对过去封闭经济管理理念的全盘抛弃还是审时度势,将其中有价值的证明成功的管理理念进行保留继承,需要通盘考虑。而一旦继承之后,我们又要面临如何将这些理念进行发展的问题。必竟任何理念与模式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都会显得过时,因此这方面的影响不容小视。

(3)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经济全球化是在世界各方力量处于相互制约、向均衡化发展,从而最终使世界经济格局处于相对缓和,众多国家参与进来,但各国又将注意力集中于本国在生产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促使社会分工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发地紧密,那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旦某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混乱,其它国家也势发受到影响,当这种影响全面曼延开来时,就会造成整体局面的失控,从而影响了各国的经济秩序。当稳定性受到影响时,宏观经济的管理就会变得俞发地困难,也俞发地重要。要想抑止衰退的扩大化,那么就必须经济职能部门采取有效地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本国的宏观经济,从局部改善,进而改善整体世界的宏观经济局面。

2、 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宏观经济管理理念

(1)宏观经济管理的转型

历史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已经历经了两个主要阶段与一次转型,目前正在面临着第二次大的转型,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客体又将迎来一次实质性的变化,这必然要求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进行第二次转型。宏观经济管理的模式的转型将会是这次转型的主体内容,舍弃掉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管理理念,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政策有力引导为辅的新型经济管理模式。

(2)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所采用的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一切手段。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促使国家政府必须创造出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管理手段。其中包括软件方法,如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同时也涵盖了各种硬件,如不同的传媒与网络。利用信息化的高速飞展,政府已在着手建设数字信息化管理手段,即所谓的地进行电子化政府建设。中国政府的庞大,管理起来必然有着非常大的难度,但是通过建设电子化政府网络,实现了垂直化的管理反应速度,对于国家的经济层面进行统筹,任何地方的经济信息可以上网查询,而一个经济行政命令的下达后产生的效果,都可以尽快了解到。实行现代化与网络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政府构建了覆盖全国的“政府网”体系,这正是新经济形势下,政府将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及时应对新环境下宏观经济有可能面临的来自世界和国内的挑战,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3)求发展应对突发事件

所谓的突发事件,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实际就是发生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前兆,而对于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的世界经济体来说,突发事件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越迅速,突发事件来之迅猛,影响巨大,比如之前的美国信贷危机,虽然开始仅限于美国,但不久就曼延至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我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美国出现次贷危机之后,也不能独善其身,美国经济一下滑,我国的制造业受到重挫,最终问题都会反映到宏观层面而来。那么如何应对这种形势下的经济突发事件,是我国对宏观经济进行良性管理不可逃避的问题。面对这场危机,我国集所有力量,通过4万亿的建设资金来救市,而后各个职能部门在统筹规划下进行充分配合,这就是一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机制的培养。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要时刻要作好应对措施,也就在制定相关制度,调节我国经济社会的运行,面对突发事件,常用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一定程度上会有过时的可能性,那么根据新经济体系来发展这些管理政策符合了时代的要求。比如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存储基本利率,这些措施一般是遇到经济事件时,国家常采用的一般经济调控手段,但是现在的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比以往都要大,因此如何在这些固有手段内容上再继续发展,将它们的内容涵盖的范围更加广,解决的矛盾更加彻底,是当代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经济手段的不断创新,加强国家自身应对危机的准备基础。

3、总结

宏观经济始终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石,它的变动影响到国家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不论在哪个时期,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管理是国家职能部门发挥作用的工作重点,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建立自己的经济管理体系是目前国家经济改革的首要任务。

篇14

一、2011年宏观经济的具体表现

(一)物质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

在过去的2011年中,中国的物质类经济复苏的步伐开始变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2010年GDP发展变慢的影响;第二,由于外界环境和中国内部政策两方面影响,造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减少了。同时国家内部市场的需求并没有起到抵消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的作用,因此,两者相互比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不上减少的速度,因此中国经济进入了疲软期。

(二)投资的风险开始增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物质类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变慢的同时,中国的金融业同时出现了价格变化加剧、资源搭配不当、风险增加的局面。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策出现了失误,导致地方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的状况、部分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行为,以及民间私人集资行为的出现,这一切都在暗示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特点

在经济发展速度变慢和经济扭曲程度加深的同时,中国经济的结构并没有按照预想的情况发生结构性的调整,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没有出现明显改善的情况。这一切的事实都在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所具有的惯性也在不断地进行强化。这样的后果,将使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也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将主要着眼于民生问题和种种社会问题。

二、201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以及展望

(一)风险不断增加的国际环境以及复苏中遇到的困难

在2012年的开春,传来了一系列的消息。欧洲债务危机开始爆发、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变慢、阿拉伯之春、华尔街散步……这些世界性的政治和经济骚乱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从2007年以来的这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些事实说明,美国的所谓的次贷危机并没有真正离我们远去,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像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的,是充满曲折的。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远远比我们原来想象的更加复杂。世界性经济的结构根源决定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变化充满了周期性和种种不确定性。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2012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且,为我们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找到了一个立足点。

(二)房地产经济市场的深层次调整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历经国家两年的大力调控之后,将在2012年迎来更大的更深度的调整。调整的方面将包括交易额、交易价格以及投资力度等多个方面。而且,房地产的投资,消费等资金链,将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发展的幅度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从目前所得到的房地产数据进行分析,虽然房地产在销售,储存,资金链,以及资产等指标上都出现了不断恶化的情况,但是房地产市场目前仍然处于僵持阶段。相信随着国家对房地产政策的不断调整,2012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将会出现大规模的投资减少,价格下降,交易额度减少等状况。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对政府的政策是高度依赖的,并且在实际上,人们对房地产潜在的需求仍旧非常大,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会发生崩溃性下降的情况,价格的变化幅度也不会超过百分之二十五。

(三)前低后扬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参数

2012年,推测中国GDP的发展速度将出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情况,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政府房地产政策的影响将导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出现短暂的变化。但是,由于市场的不断稳定,以及中央政府政策的转变等诸多原因,将使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显著反弹的局面。从资源供应的角度来看,农业的基础性设施建设速度和规模将会不断地加快,国家在支农项目上投入将会不断加大,因此供应资源将会显著地得到提升。

三、对宏观经济的总结与预测

2012年初期,宏观经济将继续延续2011年回落的态势,并且导致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进行大幅度转向。宏观经济将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彻底反弹的情况,从而使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成功避免第二次衰退的情况。估计2012年的GDP增长速度为8.5%左右,并且将呈现出不断变慢放缓的态势。因此,政府2012年的工作重点应当从控制通货膨胀转变到稳定增长上来。并且中国在2012年经济政策的核心,应当包含防范金融变化过大和资源分配不合理带来的风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