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013年1月14日起,连续三天的时间里,中国一些城市的空气都陷入了重度污染中,北京甚至变成了“雾都”,浓雾弥漫在整个城市的上空,威胁公众的身体健康,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硕果累累。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伴随而来了很多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酸雨。使社会、环境、资源等许多方面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的现代化步伐虽然有所加快,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毋庸置疑,传统行业、低效能产业依然占主导的地位,高新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则发展比较缓慢。“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但技术含量较少,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在我国的手机制造业中,国产手机所用的屏幕、芯片几乎全部来自国外进口。中国的电子巨头富士康,也只是雇佣国人廉价的劳动力,组装电子产品,而真正的核心技术,依然被国外掌握着。这反映出我国自己主导的产业技术相对较少,所以才导致国产手机大部分沦为大同小异的“山寨”产品。如何把“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成为产品链上游的供应端,才能使我们创造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才能使我们的企业真正走向现代化。
二、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创新
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到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统筹规划,按部就班地开展和实施。
(一)对经济结构重新审视和调整
“民以食为天”,农业方面,努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产工具的科技化,优化农产品种子的质量,更新农民的劳作观念。工业方面,更新效率低下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发展高新产业,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使我国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去,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服务业方面,在完善传统服务行业的基础上,拓展新型的现代服务业,使服务业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现在网上购物的兴起,为物流企业带来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物流企业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如何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使服务业更加人性化,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二)把科教兴国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素质和质量,而劳动者的素质和质量,则制约着该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而影响着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经济实现怎样的发展,发展的水平怎么样,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劳动者来实现。为此,国家应该继续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首先,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提高大学的录取率,给更多人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其次,加强职业教育的培训力度。目前我国政府在职业教育这方面还不够重视,投资力度也需要加强。再次,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重视,使不同地区的人都能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人才才能公平,各地区经济发展才能平衡。
关键词:经济稳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经济稳定是指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有序性及其发展态势的可控性。尽管总的来说,经济的稳定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直接导致经济的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它还可能造成经济波动乃至政治不稳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笔者将对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几个个概念进行分析,明确其内在关系。
一、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备受睹目,甚至联合国也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向发展中国家注入资金,就能使这些国家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并有效地提高社会福利。因此,二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实现工业化当做发展的主要内容。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战略的普遍实施,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全球危机,例如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社会贫富悬殊等。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十年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陷入了增长率下降和债务危机中,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国公司拥有产权的初级出口的增长,由于缺乏结构变革和制度变革,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其他部门的生产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改变;经济部门的效益也没有发生相应的增长,实际收入的利益没有在各个阶层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只是个别人获益暴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由于这种增长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是有增长而无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对增长即发展的理论进行反思,认为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目的,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并且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则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在他们两人看来,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内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的增加,主要是指数量上的变化,表现为GDP或人均GDP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更是一个多维度的质量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善、质量和效益、分配的合理乃至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包括了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也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而经济发展的含义则不止这些,它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之间投入分布的改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同人的成长一样,增长着眼于身高、体重,发展则注重于机能和素质的协调和改变,如学习能力等。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必然同步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一定是同步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稳定。相反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其实关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在19世纪、20世纪,把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国家进步的唯一标志的理论曾一度占据了主流。这种理论认为,经济的不发达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只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各种社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社会也就会保持稳定。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证明其武断性和不合理性。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社会综合运动,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达标”,它既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同时也包括国家的民主化、社会的城市化和价值观的个人理性化,其丰富内涵是GDP指标所难以涵盖的。在现代社会中,正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于生态的保护、忽视了人文关怀,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
严格地说,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是具有双面效应的,即同时存在对社会稳定正向的促进效应和反向的破坏效应,而最终结果则取决于两类效应的角力。由于这两类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关注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人民福利的作用。因此,要使经济增长在社会稳定中起到正向作用,就要在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求得一个相对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经济稳定应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稳定
【关键词】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方式 结构
一、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同内涵
在很早以前的的经济理论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一样的含义。“经济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通过增加人均产值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使每一个人都能消费得更多”[1]。当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般指的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各项经济指标在数量上的完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种片面地在数量上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经济结构失调、区域失衡、收入分配不均、工业污染及生态恶化等。于是,人们开始审视过去经济的发展态势,重新定义经济发展的内涵,把增长与发展明确的区分开来。认为增长指的是人均产品在量上面的的增加,一般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即人均GNP的增长率来衡量。而发展则包含两层含义,它既包含人均产值的增加,也包含另外一个指标:即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的必要性
(一)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各个地区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找出并好好利用自己的优势,才能缩小与其他区域的差距,实现我国经济在总体上的同步发展。目前,我们西部和东部在经济发展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总量和人均值上都要比西部高。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则相对落后,西部地区在资源、环境上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差异,致使很多西部地区的人们跑到沿海地区去打工挣钱。这导致本来就没有人口优势的西部地区陷入更加不利的处境,反过来使东西部经济的差异更加加剧。因此,统筹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才能推动整个国家向前进步。
(二)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013年1月14日起,连续三天的时间里,中国一些城市的空气都陷入了重度污染中,北京甚至变成了“雾都”,浓雾弥漫在整个城市的上空,威胁公众的身体健康,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硕果累累。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伴随而来了很多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酸雨。使社会、环境、资源等许多方面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三)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的现代化步伐虽然有所加快,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毋庸置疑,传统行业、低效能产业依然占主导的地位,高新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则发展比较缓慢。“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但技术含量较少,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在我国的手机制造业中,国产手机所用的屏幕、芯片几乎全部来自国外进口。中国的电子巨头富士康,也只是雇佣国人廉价的劳动力,组装电子产品,而真正的核心技术,依然被国外掌握着。这反映出我国自己主导的产业技术相对较少,所以才导致国产手机大部分沦为大同小异的“山寨”产品。如何把“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成为产品链上游的供应端,才能使我们创造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才能使我们的企业真正走向现代化。
三、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创新
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到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统筹规划,按部就班地开展和实施。
(一)对经济结构重新审视和调整
“民以食为天”,农业方面,努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产工具的科技化,优化农产品种子的质量,更新农民的劳作观念。工业方面,更新效率低下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发展高新产业,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使我国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去,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服务业方面,在完善传统服务行业的基础上,拓展新型的现代服务业,使服务业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现在网上购物的兴起,为物流企业带来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物流企业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如何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使服务业更加人性化,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二)把科教兴国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素质和质量,而劳动者的素质和质量,则制约着该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而影响着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经济实现怎样的发展,发展的水平怎么样,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劳动者来实现。为此,国家应该继续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首先,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提高大学的录取率,给更多人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其次,加强职业教育的培训力度。目前我国政府在职业教育这方面还不够重视,投资力度也需要加强。再次,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重视,使不同地区的人都能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人才才能公平,各地区经济发展才能平衡。
最后,经济发展在数量上的增长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片面追求增长,就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使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2]。”因此,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必须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乎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态势,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澳]海因茨·阿恩特. 经济发展思想史[M]. 唐宇华, 吴良健,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52.
[关键词]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总产出;就业增长率;
一、引言
世贸组织机制下的多边贸易谈判,现在越来越演化成一种程序之争,在旷日持久的谈判中达成一种均衡。国际贸易政策向强化双边贸易关系倾斜在世贸组织解决争端的能力弱化时,另一类实惠的国际性合作机制开始快速发展,这就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在各国的发展中,国际贸易对决定各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能力,以及一国经济地位的强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商品、劳务和生产要素的国际间交易日趋增加,各国都力图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高。这可从中国的发展中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利用“两种资源”和打开“两个市场”经济战略思想的指导。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积极打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并学会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使我国对外经贸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进出口总值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6207.7亿美元,增长了30倍。2002年我国外贸总量已位居世界第5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半。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上升新台阶,大进大出的格局基本形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85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出口额4384亿美元,增长34.6%;进口额4128亿美元,增长39.9%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在GDP增长中稳稳占据着三驾马车之一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今天,可以说,在我国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能有效刺激国内需求,从而为进一步促进GDP稳定增长发挥积极作用。总之,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对外贸易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都充分发挥了“发动机”效应,这也是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对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基本上达成的共识。
但是,中国入世后所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并不宽松,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区域经济集团会发挥更大优势的国际市场。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经济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大陆作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容量的扩张是有限的,特别是它无法满足旧经济行业的销售需求,也就是说中国大陆的传统市场马上就将陷入饱和状态。如果中国大陆与有关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有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者某个产业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抑或某项专项市场的共同开发计划,那么中国产品在海外主要市场上的境遇就会大不相同。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顺利进展,以及中国—南非商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节奏加快,从此中国步入“后WTO时代”。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继续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据WTO统计,到2002年底,全球有255个区域贸易协定(RTA),其中超过170个RTA已经实施。在所有RTA中双边FTA约占90%。至2003年4月底,WTO146个成员中绝大多数都参加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双边FTA。2002年1月至2003年5月,全球新建立19个双边FTA,另有70多个双边或区域FTA正在谈判准备实施之中。WTO估计,按照目前的态势,到2005年底,全球RTA将到达300个。但是,相比而言,中国到目前为此,仍没有参加任何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显然与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为了保持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逐步建立要素自由流动,内外经济相互融合的开放性经济体制,我国除了继续通过参与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获取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和更多机会之外,还应当积极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本文将先从理论上分析双边贸易协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再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定量分析双边贸易协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为了衡量双边贸易协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将使用总产出和就业增长率这两个指标来评价其影响。最后得出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非常积极作用的结论。
二、理论分析
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简写为FT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包括独立关税地区)根据WTO相关规则,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则指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约方所形成的区域。签署FTA的实质就是双方根据各自的条件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减少政府对贸易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步扩大开放程度,将一种受保护的贸易体制转向自由的贸易体制。这几年FTA的范围也扩大了,不仅包括商品贸易市场的开放,而且还涉及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更多领域的相互承诺。
FTA对自由贸易与经济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由于自由贸易区域内成员相互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措施之后,各成员间贸易增加所产生的直接影响;第二类是贸易自由化后,资源可以在区域内重新优化配置,进而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导致各成员经济增长加快的间接效用。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常用“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换效应”来描述第一类影响。贸易创造效应主要指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由于交易成本下降和贸易限制取消,导致本国的高成本产品被区域内其他成员低成本商品所代替以及本国的低成本商品在贸易限制取消后出口扩大,从而给区域内进出口双方带来更多贸易机会和经济利益。建立自由贸易区就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的交易成本,增加贸易需求,使区域内各成员的产业分工更加合理,进而推动各成员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Y=C+I+G+X-M ( Y代表总产出,C代表居民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我们知道,出口对总产出有正向作用,进口对总产出有负向作用。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则总产出将增加;如果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则总产出将减少。就业与总产出存在正相关关系,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总产出增加,就业率将上升;总产出减少,就业率将下降。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原有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由于区域内交易成本的降低而可能被区域内成员之间的贸易所取代。这样区域内成员就可以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有利于提高区域内各成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增长潜力。
第二类影响主要包括“市场扩张效应”和“促进竞争效应”。市场扩张效应是指贸易规模扩大,使生产和流通产生规模效益,并带来产业集聚效果。促进竞争效应是指随着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将促进区域内垄断行业的竞争,提高生产率。根据C-D生产函数Y=AγKαLβ( K是资本存量,L是劳动力数量,A是技术水平),我们知道,技术水平提高,总产出将增加。假定用市场效率来代指技术水平,则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就可以促进区域内的竞争,提高市场效率,进而促进区域内各成员总产出的增长。
三、实证分析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就是使协议双方之间的贸易尽可能的自由化,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直接度量为关税的下降,非关税措施和其它贸易限制的减少。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关税和实际关税往往存在巨大差异,且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定量化存在困难,数据难以收集,因此许多经济学者用贸易自由化的结果来近似地表示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在本文中,我们采用进口渗透率(进口额与总产出的比值)和出口导向率(出口额与总产出的比值)作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后双边贸易自由化的衡量指标。
1、总产出的计量经济模型
研究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总产出的影响,本文采用了Solow提出的含体现型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模型。此模型把技术进步要素作为一个变量,体现出其他要素质量的提高使得相同数量的要素投入量具有不同的产出效果。生产函数模型为:
Yt=AγtKαtLβt
(1)
式中,Yt为T期的总产量,Kt是T期的资本存量,Lt是T期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参数α、β、γ分别是资本,劳动力与技术进步的产出弹性。At是T期的技术水平,是随时间变化的量,根据Romer(1986)、Lucas(1988)等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贸易开放主要通过加快本国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我们采用Hine和Wright(1998)创建的模型,即:
At=eλ(M/Y)ηt(X/Y)δt
(2)
式中M/Y为T期的进口渗透率,X/Y为T期的出口导向率,λ、η、δ为参数。
我们将(2)式代入(1)式,并对方程取对数,可推出总产出与进口渗透率,出口导向率,资本存量及劳动力数量的关系。据此可建立回归方程:
LnY=C(1)+C(2)Ln(M/Y)+C(3)Ln(X/Y)+C(4)LnK+C(5)LnL
(3)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甘肃;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2.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145-03
1.引言
金融发展理论的核心是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家对这个理论进行较多的研究,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早在1911年,熊彼特就指出一个国家金融部门的发展对该国人均收入水平和增长率的积极效应,并认为功能良好的银行通过甄别并向最有机会在创新产品和生产过程中成功的企业家提供融资而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增长。1969年戈德史密斯通过对35个国家1860~1963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研究后认为:在一个较长的分析期内,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大致平行,在一些国家,甚至还出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与超出平均水平的金融发展关系这种情况。1973年肖和麦金农分别在金融深化论、金融压制论中,阐述了一国金融体制与该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的信贷配给理论论述了金融市场的内生性缺陷,从而客观上对金融深化理论起到了补充作用。金和莱文在90年代中期提出了一系列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并利用实证方法证明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尽管不同的学者论述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紧密关系。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探讨和研究。孟猛(2003)通过运用包含误差修正项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法,从实证的角度得出:长期看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深化之间存在供给导致的关系即发展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从长期角度看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史永东、武志(2002)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一种双向因果关系;沈坤荣、张成(2004)对金融的内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金融发展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一部分,在调节经济促进发展上发挥正向作用,1991年证券市场的出现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反映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成熟和不规范。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学者利用各种方法和各种指标对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但是这些学者的研究分析大多是将中国金融业当作一个整体,很少注重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差距。本文以国内学者研究为基础,利用甘肃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数据,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来检验甘肃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并据此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2.指标和数据的选择
本文选取三个指标来衡量甘肃省的金融发展水平,第一个是金融相关率即C/GDP,其中C代表的是金融机构信贷总额,用它来反映经济金融化程度。根据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率的计算方法即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的比率。我们在此选取存、贷款总额即信贷总额来代替金融资产总额,这是因为对甘肃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来说,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银行,而银行最主要的资产是存贷款,选取GDP来代替国民财富,这是因为GDP被通常认为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指标,金融相关率越大,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金融发展也就越快。第二个指标是证券化程度指标S/GDP。它指的是证券市场市价总额与GDP之比,它是反映证券市场经济化程度的指标。证券市值应包括股票、债券和基金的市值,由于股票市场在甘肃证券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同时我们所掌握的统计资料也难以查到全部证券的市值,所以我们把股票市场市值代替全部证券市值,而忽视了债券和基金市值的部分。第三个是保险经济化指标I/GDP,它指的是全部金融机构保费收入与GDP的比率。
除了三个金融发展指标以外,我们还需建立经济增长的指标,在本文里,我们以实际GDP作为衡量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用GDP*表示;以每年的GDP*环比增长作为衡量本地区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指标,用RGDP*表示。表1是我们收集到的各项指标从1990年到2004年的具体数据。
2.S(股票市值)是各上市公司当年的股本*该只股票当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累计之和
3.C为甘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
数据来源:《甘肃统计年鉴》、《甘肃年鉴》、《甘肃金融年鉴》各期,新浪网、证券之星
3.计量模型的建立
在建立模型之前,我们先以直观的图表表示甘肃省RGDP*、C/GDP、S/GDP、I/GDP的变动趋势,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甘肃省的RGDP*基本上保持不变,接近与一条平行与横轴的直线,但这也同时表明甘肃省的实际GDP保持着一个基本稳定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从1990年到2004年,甘肃省的实际GDP增长了3.5倍。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甘肃经济金融化程度、证券经济化程度、保险经济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经济金融化程度即金融相关率由1990年的151.10%提高到2004年的293.42%,净增142.32%;证券经济化程度有1994年的1.78%提高到2004年的16.43%,增长了9.2倍,保险经济化程度由1990年的0.84%提高到2004年的2.85%,增长了3.4倍。可见,在过去的15年中,经济和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图1所示,我们可以认为:
(1)甘肃省的经济金融化程度与实际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因为随着实际经济的逐步稳定增长,经济金融化率是大幅度提高的。这说明甘肃省金融发展迅速,金融资产总量不断增加,金融发展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2)甘肃证券经济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率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关系。因为在1994~2004年,甘肃实际经济增长率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而证券化程度先是快速上升,之后又大幅度地下跌。
(3)保险业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保险经济化程度是横轴上的一条水平线。这是因为甘肃地区保险市场起步较晚,保险业务规模小、保险公司数量少,居民对保险认同度不高。
根据图1,可以直观地看到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为了准确的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由于保险业务规模太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所以我们在模型中舍去了保险经济化程度这个变量,模型如下:
模型的Y表示经物价调整后的实际GDP也即GDP*,x1表示S/GDP,x2表示C/GDP,u表示随机扰动项。
4.相关检验与原因分析
按以上模型,利用甘肃省1990~200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EVIEW3.1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果如表2:
从回归结果看,方程的拟合度R2为0.9522,调整后的R2为0.9402,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结果,这也说明了甘肃的金融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D.W>du=1.36说明经广义差分变换后的模型已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关于t检验,模型中x2的t绝对值较大,通过的可能性很大,而x1的t绝对值较小,通过的可能性小,这说明x2与GDP*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而x1与GDP*的线性关系是非显著的,表明股票市场对当地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这一结论与哈尔锐斯的研究成果基本吻合,即“在欠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是非常弱的,而在发达国家股票市场活动水平的确有助于解释实际GDP的增长率。”股票市场对甘肃经济增长没起到很大的作用,其深刻原因一方面是我国股票市场成立时间不长,甘肃省更短,直到1994年才有第一只股票“甘长风”上市,不规范的地方仍然很多;另一方面是股票交易与股票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很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股票市场上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大多是国有企业,因此股票市场没能成为反映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此外,上市公司质量较低,投机性很强,资金大部分被大股东占用,未能把资金用来促进自身发展进而推动甘肃经济发展。在回归模型中x2的系数为正的3.09,这说明经济金融化程度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合的;同时系数值为3.09,意味经济金融化程度每深化3.09个百分点,才能使得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这说明甘肃的经济是靠高信贷增长为支撑的,金融的“高投入,低产出”问题突出,资金配置效率不高。
5.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经济金融化指标C/GDP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金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问题。②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有不显著的作用。③保险业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
针对以上结论, 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1. 调整信贷结构,优化投资方向,提高银行资金的运用效率
银行在信贷支持上最主要的是做好信贷的有效调节。一方面要在量上进行调节,保证信贷资金的适量供应,另一方面要在结构上进行调节,保证资金的合理投向,确保资金高效运用。甘肃省银行业和政府要积极协作,加强产业、行业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把握发展趋势,拓展项目范围,统筹制定技改项目支持重点,石油、化工、钢铁等重工业以及旅游业,它们既是甘肃省的传统产业,又是甘肃的优势产业,商业银行应增加对其支持。同时,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环境下,商业银行应在保证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对基础建设的资金支持,并对资金流向、运用情况要进行严格监控,防止投入资金的挪用和流失,使得甘肃金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
2. 积极发展、壮大、规范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目前,甘肃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规模不大,市场体系不健全。目前,只有19家上市公司,仅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1.4%,且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高,道德问题突出。因此要争取发展一些有潜力、运作良好的公司上市,并且积极推动本地区上市公司的重组,发挥其整合后的协同效应。同时要以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培育储备一定数量的准上市公司,争取上市融资或借壳、买壳上市,充实资本市场。积极利用债券这一手段,鼓励企业发行融资债券,吸引社会下闲散资金。通过不断寻求融资新渠道,整合内外各种资源,为甘肃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增强证券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此外还须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制止上市公司、企业的违规、违法行为。
3. 促进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由于甘肃省保险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小,因此甘肃省要有计划的批设一些新的保险公司,重点支持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的设立,培育多元化的保险再市场,支持保险公司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参股后设立再保险公司。鼓励引导保险公司调整产品结构,拓展网上保险、远程理赔等新的服务方式,满足多层次的保险要求。同时要搞好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鼓励有经济能力的人参加保险,提高保险市场在甘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重。
4. 建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平台
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市场、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目前甘肃省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信低,可供抵押的物品少,财务制度不健全,而且中小企业贷款单笔数量不大,频率又高,这样使得省内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放款单位管理费用高于对大企业的相对费用,出于盈利性和风险性原则的考虑,各商业银行不愿向其贷款。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些中小企业投资担保机构,为有条件、有效益、有市场的中小企业进行担保,提高其社会信用能力和向银行的融资能力。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面,尽管甘肃省已开始了有益的探索,成立了一些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但是目前从担保公司的运营情况看,其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美] 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美]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 周翔等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1994.
[3]周立. 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4]沈坤荣,张成. 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跨地区动态数据的实证研究[J] . 管理世界,2004,(07).
[5]史永东,武志.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预测,2003,(04).
[6]王满,余锐怀,杨二保.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5,(04).
[7]孟猛. 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对我国的实证分析[J] .2003,(01).
[作者简介]王晓鸿(1965-),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金融理论与政策
程贵(1980-),男,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