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堂探究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74-01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然而没有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学生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堂的参与意识呢?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1、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方面,平等地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格相信学生都能做得好。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更多的理解、信任和鼓励,让学生乐观而自信,生动而活泼,诱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课堂上教师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善于运用表扬、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和蔼亲切,感受到教师是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点拨者、服务者。
2、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参与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教师通过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讨论、商量,甚至是争论,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进而赏识其言行,培养其信心,发挥其才智。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 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一、数学课堂中,只有“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它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中去;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圆的周长》时,在课前运用CAI课件演示一个动感的画面:一只蚂蚁沿着一个圆爬行了一周,并用动画的效果把它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问学生怎样算蚂蚁爬行的路程(即圆的周长),这时学生个个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法,还积极动手操作、验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多种多样。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的教学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最终目的,而是在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深度、探求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为目的,即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所以,在课堂上要把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达到手、脑并用,使学生愿学、乐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尽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现实情境、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先让学生猜猜自带的圆柱体物品的表面积是多少,再让学生说出你是怎样算的,然后我以旁观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验证猜想、最后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全程投入,运用各种方法(剪、拼、补等),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做法,看到他们都在兴致盎然地“做数学”,都在数学活动的乐园中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答案,都在不知不觉地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我感受到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的集体智慧是不可估量的。
二、数学课堂中,只有“做”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我们力图“让课堂成为一个各抒已见的场所,一个探索问题的场所,一个聆听他人发言、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以猜想――验证――结论的顺序进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然后归纳出圆周率的概念,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测量,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圆周率的概念与取值,最后引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些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践的结果。利用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整堂课学生在主动参与猜想―验证―设疑―解疑的活动中,明白了数学知识可以先依据旧知进行猜想,再对猜想进行验证,然后在验证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直至获取真知。这样,学生就在“做”中不知不觉地获取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为他们今后自己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次在学生体验到探索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时,我也体验到“做中学”这种科学教育理念给工作带来的快乐和丰硕的收获。事实上,当学生在“做中学”的同时,我也在“做中学”,我们都在“做中学”的科学乐园里一起经历着探究和发现的快乐,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三、数学课堂中,只有“做”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镜中,愉快学习,学得轻松,学得开心,他们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他们有了充分自主活动的时空,有了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他们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在争论中活跃了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朵朵智慧的火花。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圆的周长》时,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时,有一组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64份,然后沿着半径剪开,再拉直,求出圆周率。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能够发挥想象,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迸发。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指出了初中数学教学要能使学生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面向生活的问题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理论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是新课标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对培训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能力的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该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了体现这一精神,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就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有了探究性学习数学课堂也不再是枯燥的了,这也许就是探究性学习的魅力所在吧!数学教育的中心将转向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的任务则变成如何去支持探究活动的组织。数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探究。在参与探究时,学生要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解释,根据已有数学知识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并且把自己的看法和意思传达给别人。学生要提出自己的假设,运用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考虑各种可能的解释。这样,学生就可以把科学知识与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为了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初中数学课堂需要创设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成长
以往的教学,我们所关注的是一节课中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作为教师,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灌给学生最多的知识。而现在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是否亲身经历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是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初中数学课堂需要有效地组织提问,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好奇心是推动探究学习展开的原动力,它不但能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能驱使学生去寻求答案。根据观察提出一系列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因此,提问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它在探究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故教师应设置情境,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并成为一种新型的思维习惯,促使课堂上形成质疑的风气,使学生自由地进入未知的领域去探索。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那些不能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转化为能够进行科学研究的问题,并且学会识别那些能带来收获的、持久的、足以激发我们开展丰富的研究活动的饶有趣味的问题。
(三)初中数学课堂需要有效地组织研究和探索,让学生探究过程更加和谐
这是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三个环节――实施研究和探索。学生开始着手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时,教师就应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如观察、实验、调查、测量、网络等途径;二是教师必须明确探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研究,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较多地获得他人的帮助;三是当探究过程受阻或学生无法研究下去时,教师可提供信息或提出新问题,帮助学生继续探究。学生在完成各自信息收集工作之后,重回探究小组,利用新信息来重新审视问题,进行质疑、交流、研讨,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给予积极和适时的指导,协调整个班级的活动,使研究过程得以和谐发展。
(四)初中数学课堂需要利用好问题的形成,激发学生探究的求知欲望
教学中我们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可以说充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提问,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索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什么是好的提问呢?我认为问题能直接给出的话最好,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探索学习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因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提要贴近学生自己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欲望。老师的神速一定会让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然后激发学生自己去探求,这实际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强烈欲望。
(五)初中数学课堂需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解释,让学生在合作中加强各方面的联系
学生在完成探究性学习时,他们需要得到帮助以弄清探究结果的意义。此时,仅仅收集证据已显得不够,他们需要更进一步着手解释自己发现的结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释过程时不仅要找到探究结果的模型,综合分析各种信息以便获得整体的意义并将其描述出来,还应考虑各变量间的联系,以及确定数据是否支持相关的假设。因此,将探究结果与起初提出的问题及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考虑,这一点在进行探究性学习中至关重要。
1.要拓展探究空间,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
把一些教材上没有的内容融进课堂里,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探究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而要拓展到广阔的生活空间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2.要拓展探究的空间,需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之后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课堂才会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吸引力,散发出探究的快乐。
3.要拓展探究的空间,需要选择灵活的方法。
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灵活多变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学生学习方法也应灵活多样,除了课内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还应引导学生拓展到课外:参观、调查、访问、实践等,这样才能使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总之,研究性学习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要我们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研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参与和改造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通过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实施的数学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掌握和运用一种现代数学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数学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学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老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学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 杜家栋,张丽玲:《论数学的本质》
关键词:简笔画;小学语文;写字课堂教学;生动性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逻辑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相对于抽象的事物,小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形象具体的事物。在传统的小学语文写字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写字教学方法往往枯燥无味,不仅不能够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成果,还很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开展简笔画在小学语文写字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将简笔画灵活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写字的兴趣,引导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写字课堂中获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成果。
一、简笔画在小学语文写字课堂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探究
开展简笔画在小学语文写字课堂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探究,首先应当明确简笔画在小学语文写字课堂中应用的重要性。相对于传统的小学语文写字课堂的教学模式,简笔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增强课堂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显而易见,更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将简笔画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也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性和互动性。由此可见,简笔画在小学语文写字课堂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简笔画在小学语文写字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方式探究
在明确了简笔画在小学语文写字课堂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后,开展简笔画在小学语文写字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方式探究。可以将简笔画在小学语文写字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点:
1.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写字课堂中集中自身的注意力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写字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建立完善的教学模式,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在应用简笔画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应当充分地发挥简笔画的趣味性,例如,应用彩色的粉笔增强简笔画的视觉效果。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学习接受能力都相对有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简笔画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尽可能地应用简单、便于观察的简笔画绘画方式,进而有效地降低小学生学习新的汉字的难度。小学语文写字课堂中教学内容趣味性的提升和难度的降低,将使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写字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提升,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参与到小学语文写字课堂教学的学习进程中,进而更加高效、稳固地完成汉字的学习。
2.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小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而高效地完成汉字的学习
简笔画在小学语文写字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际上也是应用了“象形文字”的表现手法,因此思维越开拓,想象出的简笔画与文字形状的联系越紧密,最终也就能获得更加理想的记忆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简笔画教学模式下的写字教学时,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小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在引导小学生进行汉字“意”的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形”的记忆。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猫”这一汉字时,很多小学生会感觉“猫”的偏旁很难写,因此,教师可以用简笔画将“猫”字的偏旁画出来,以便于小学生对于“猫”这一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又如,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立”字时,可以将“立”字应用简笔画,画成一个站立的人,进而也可以引导小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该汉字的记忆。
开展简笔画在小学语文写字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方式探究,可以将简笔画在小学语文写字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方式分为: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写字课堂中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导小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而高效地完成汉字的学习。简笔画在小学语文n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收获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总之,开展简笔画在小学语文写字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将简笔画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有机地与小学语文写字课堂的开展相结合,在提升小学生汉字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使小学生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月琴.农村小学语文十分钟课堂写字教学的科学实施[D].苏州大学,2015.
关键词:高效性;科学常态课堂;实效性
一、引言
现在,学生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此重任往往都是落在教师的身上。而对教师而言,教出好学生,教出优秀的学生就必须着眼于日常学习的课堂上。下面介绍具有高效性、科学性的课堂对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二、推行小组合作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方式。对此,就在现实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探究如何落实细节做简单介绍。
1.落实分组合作的细节
分组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出发,达到组员在性别、操作、个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方便合作探究时发挥各自的特点,并要保证每个小组的总体水平保持平衡,保证竞争公平。同时,组内组员分工明确,小组全体选出组长,由组长安排任务,起领导监督作用,组员要明确职务和配合组长合作。
2.材料,探究设计的准备
分组探究进行前,对材料的结构性和有效性的准备,是决定探究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在考虑准备材料时,必须考虑到材料的必要性、可行性、精确性。在探究活动开展之前,首先应该进行过程预设,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判断,这样可以正确地把握教材和根据学生经验找到切入点,使材料和预设方案贴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3.注重探究过程,结果的细节
虽然在合作探究合作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发挥时间与空间,但教师还是作为主要的引导者,在方法指导和真实演示等方面,一定要抓住细节这个点,引导学生向预设目标迈进。而在结束探究后,更要理解小组探究的起始期望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更显实效性。
三、总结
根据现在的社会要求和现代教育的改革,教育方式必须追求更高效率、更具实效性、更具科学性、更具参与性,让老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合作探究,创造高效课堂,让国家的花朵娇艳地绽放。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理 探究式 初探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为此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尝试,取得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已有知识去主动地探索未知,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的知识的学习活动,并使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会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加关心周围的环境,更加关心人类社会的和谐可持续性发展。
二、探究式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
探究式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学习方法上传统教学强调认知层面的记忆、理解,而探究式学习注重实践、探究,在做中学;在学习内容上传统课堂偏重对结论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而探究式学习则偏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偏重探究的过程。探究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范围和途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充分的自由,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名副其实的主体。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到探索研究、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操作,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聪明才智获得充分发挥,潜能得到开发和提高。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建立一种真正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者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系统传递给学生,而是经验比学生多些的求知者、组织者,平等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学生是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三、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
1.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从周围事物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逐步学会从物理学角度明确表述提出问题,并逐步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2.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逐步认识到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
3.知道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探究方案,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
控制方法,并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
4.使用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操作,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并认识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5.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猜想实验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并逐步认识在实验中进行分析论证的重要性。
6.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认识评估的意义。
7.写出实验探究报告,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合作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8.把探究性学习开放到课堂之外,进行课题研究,即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选题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
四、开展探究式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英语 自主学习 创新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社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仍旧较差,因此,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依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伴随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逐渐增多。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应当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以及英语交际能力[1]。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且要求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逐渐适应并且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应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发挥重要作用,探究学习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基础,将问题贯穿于探究的各个环节,从探究的引入到探究的终结环节,都是由不同问题衔接在一起的。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合理的设置问题,以不断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当严格依据教材内容,以使设置的问题具有理论依据,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而会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探究问题的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2]。
(二)不断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因此,教师应当经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对于部分存在学习困境的学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困境,树立学习的自信,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进而更好的投入学习中。对于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应给予一定的肯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创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教育心理学认为,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使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因素较多,例如,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个性。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建良好创新环境,并且还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耐心的解答,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逐渐树立创新意识[3]。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研究显示,在英语教学方法中,讨论法和质疑法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发散思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即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应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具有的创造性因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例如,在学到过去进行时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为学生呈现学生学习、妈妈洗衣服的图画,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应遮住学生在做什么的画面,并且向学生提问:What was the boy doing when his mother washing clothes?此时学生会纷纷进行讨论与猜想,并且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进而为学生创造出发散思维的机会。
(三)注重合作学习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每一位学生都应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形成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奠定基础。因此,通过小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4]。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我们能够看出,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伴随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并且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渐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戚桂敏,张雪飞,浅议中学生英语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03):259-261.
[2]吴菲,王艳华,如何激发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兴趣[J].科技资讯,2012,20(05):12-14.
【关键词】四步探究;素质教育;阅读质疑;自主探究;多元互动;合作探究;训练检测;目标探究;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2.2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112-01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有关社会常识教育的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他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机械、枯燥、乏味”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让学生厌倦,没有兴趣,课堂效果极差。
就此,针对我们中学的实际,为深化教育改革,倡导素质教育,我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在我县推广的“四步探究”教学法。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阅读就是通过眼睛这个感官接受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进入人的大脑的。这条渠道是否通畅,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可见,阅读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且教材内容并不深奥,许多概念、原理待学生读后一般都能理解。如果不阅读,直接进入教学阶段,那效果就完全不同。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预设问题,目标明确,来引导学生阅读。初中思想政治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重点、难点也都贯穿在其中,如果能仔细阅读,重点、难点也能领会,各个预设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九年级思想政治,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讲课时,我在基础相同的不同班级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个班让学生带预设问题自主阅读,学生自己找出问题自行探究,之后围绕教师的预设问题回答。另一个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生自主活动少,最后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前者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情趣十足,课堂效果佳。而后者学生上课参与度低,气氛沉闷,知识的掌握还不过半,课堂效果极差。从中不难看出,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不失为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法。
二、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此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不是像以前那样教师直接讲解,“填鸭式”教学,而是通过生生互动,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环节共同解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如:在讲维护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时,教师先创设活动情景,用多媒体展示前南斯拉夫内战的爆发,然后让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最终得出主要是由于复杂的民族矛盾引起的,总结出维护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多媒体展示2009年5月26日总书记与吴伯雄举行会谈就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提出“新六点意见”说明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小组可以参与辩论,最后归纳出我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用和平的方式解决。这是新形势下维护民族关系重要性的新举措。民族关系问题解决好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久兴旺发达。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政治学科的趣味性,让同学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接受新知。学习效果好。通过该环节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使学习者对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这一环节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也体现了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此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情况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重新回归教材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是解决开放性试题的能力,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用多媒体展示检测题,可以是学生自主做答,生生互动解决稍难问题,师生互动共同解决较难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归纳,讲解共性存在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课后可以不留作业,或者少留一些,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此方法和对照班级相比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让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让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情趣十足,课堂气氛活跃。
四、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放性试题日渐增多,在中招政治试题中常占有较大分值,于是。“以质量求生存的今天”此类试题的训练,不得不引起我广大师生的重视。开放性试题重在考查学生迁移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它常常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出设问,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认识,且答案不唯一。此环节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整合,一般作为课后作业,教育学生要学会 1、要学会审题,理清题意要求。有的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这很大程度是不能对所给信息材料进行分析,读题不够认真所致。2、要回归教材。这就是要以试题设问指向为目标,回忆所学思想政治有关知识,向教材求索,寻找试题材料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并按照解答问题的思路进行重新整合,有的放矢地分析和认识试题中的问题。3、要学会衔接。这句是在对前面分析,联系所得到的认识,要根据试题的设问,从材料与教材相对应的知识中筛选出最能扣题的关键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把问题与教材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条理清楚、准确完整的答案。切忌盲目地对材料、教材内容简单书写。
[关键词]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冲突平衡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5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发生了很大转变,特别是“突出生本教育,落实高效课堂”。教师要逐渐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合作探究”“语言表达”。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更重视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知识都是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导致部分学生逐渐依赖小组,忽略了独立思考,到了考试时,束手无策。面对这样的冲突,必须探索二者的有效平衡机制。
一、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合作学习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表达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度,了解和借鉴他人的观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在合作探究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实现兼容互补。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探究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独立思考学习成果的反思、升华和完善。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群众史观”时,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源泉”,第二节课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一个观点:人民群众本身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这个源泉只能是实践。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所以,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并不矛盾,要联合应用。
二、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现实冲突
部分教师对新课改存在误解,认为每堂课都不能缺少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认为小组合作能打造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而把让学生独立思考看成是一种封闭的孤军作战,不论教学内容难易都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然而经过课堂反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为对于难点部分,积极发言的总是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只是一个缺乏独立思考的“听众”。
曾有过这样的比喻,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其实这也彰显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但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时是“十根筷子紧紧抱成团”,到了独立考试时,却是“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少或消除两者的冲突,寻找一个有效的平衡点。
三、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在课堂中的有效平衡
(一)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灵活选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之前,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要求学生整理知识体系。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基础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当问题的难度不大时,可以让学生自学、独立思考,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思路进行;对于思维发散度要求较高的问题,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
(二)根据教材内容,寻求结合点
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促进学生个人与小组形成良好的关系。在教学重难点知识时,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还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联手”
关键词:快乐学习;乐于探究;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08-01
在小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并在学习中不断发展各项能力,不断品尝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成为乐学、善学的学习者。那么,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如何培养这些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上课前,老师要让学生准备好这节课要用的课本、练习本以及各种文具。如果同学们课前准备得迅速,全班都做好了,老师要表扬全班同学,并为同学们表演个节目,如讲个笑话、朗诵一首诗歌等。这样,同学们不仅在课前准备了学习用具,也有了愉快心情,有利于上课时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的习惯
课堂上,老师要让每一个同学坐端正。读书、写字、听讲时姿势端正,不仅有利于保护视力,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有利于守纪律,专心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要用目光及时提醒写字或者听课姿势不正确的同学,要经常表扬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善于倾听的同学。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促使全班同学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长期坚持,就会培养出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学习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细心审题、认真完成练习或作业的习惯
老师要联系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细心审题的重要性。如教学中有的题干含有干扰作用的信息,有的题因一字之差就会产生不同的解答方法。引导学生尝试去做这些题,让做对的同学谈谈成功的经验,有利于全体同学从中借鉴,有所感悟,共同进步。老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改正作业中的错题,让学生懂得及时改错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中领悟到细心审题的重要性,领悟到认真完成作业、认真改错题的重要性。
四、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总结出了复习的重要性。学生在写家庭作业前先复习,不仅提高了写作业的效率,还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
同样,课前预习也是非常重要的。预习有利于学生为学习新课做好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从而在老师的引领下突破难点,掌握重点;预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如教导学生复习要侧重于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等;预习时要把产生的疑惑带到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或在老师的引领下继续探索。老师要经常检查同学们的复习和预习情况,对复习和预习做得好的同学大力表扬。总之,老师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体会到复习、预习带来的成功和愉快。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养成复习、预习的好习惯。
五、培养学生乐于科学探究的习惯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领下科学探究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各种探究能力才会得以发展,科学探究的兴趣才会更加浓厚。老师要引领同学们在课堂上动手、动口、观察、思考,多感官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学习中,既要引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及时总结探究的方法和经验,总结出科学探究得出的科学原理;又要引领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老师对学生充满爱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老师爱学生,学生才会亲近老师,才容易在老师的引领下养成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老师对学生充满信心。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在学习习惯上有差别。老师要相信只要学生发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是愿意养成良好习惯的,最终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要多种形式表扬在某一方面有好的学习习惯的同学,坚持正面引导为主,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带来的成果。老师还要在同学们中间选出几名学习习惯较好的同学,要求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求老师有恒心和有耐心。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如乐于拓展探究的习惯、积累错题的习惯等等。这就要求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时有步骤有计划,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中也会出现反复,这也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老师这时就要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及时提醒,艺术地批评,让学生尽快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爱心、有信心、有恒心和有耐心,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就会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措施
一、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合作的探究学习模式,以探究性、开放性和主动性为代表,让学生构建自主探究数学体系,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通过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素质有很大益处。
二、应用探究式教学的措施
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
1.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探究式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发挥指导作用,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和数学结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分寸和角度,从引导者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数学素质的高低和学习的努力程度,引导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让他们回归课本,督促他们认真掌握基础知识,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加强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2.引入有效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一个开放的、高效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引入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引入团队学习等学习方式,将学生进行有序的分组,布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比如说,教师在进行三角形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测量某时刻旗杆在地面的投影长度,计算旗杆的高度,这类型的工作在团队工作中,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树立团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激励体制。探究式教学的本质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探究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探究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
关键词:时间管理;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3-0026-2
时间管理 (Time Management)是指在相同的时间消耗下,为增强个人能力和工作效率、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工作的有效性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1,2]。物理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包括时间的分配、利用与最优化等[3-5]。
然而,在实践教学中,部分物理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缺少时间意识,在课前没有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误区,导致课堂效率受到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物理课堂时间的科学管理。
1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问题分析
1.1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冲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合作与探究成为了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然而遗憾的是,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依旧是最受教师欢迎的教学法之一。课堂的时间老师基本上占用了,而学生只是体力消耗,自主与合作探究空间不足。因此,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传统与新型教学方法的融合与渗透过程中,找到最有利于课堂教学时间利用以及课堂教学效率最优化的平衡点。
1.2 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在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中,时间分配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现实的物理教学中,部分物理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课前的教案设计中没有对教学内容及时间进行有效的设置与分配,讲到哪算哪。从而导致各个环节的时间使用不合理,教学重难点时间分配失衡,课堂教学目标不能顺利完成并一拖再拖。同时,尽管部分资深教师已经意识到时间管理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却还依赖自己教学经验丰富而继续随心所欲,甚至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导致时间浪费,课堂教学效率低。
1.3 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不足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是物理课堂教学高效的基础。然而,在物理的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仍有待于提高。如在高中选修3-5的近代物理与核物理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足,不能很好地解析实验现象,只是匆匆一带而过,学生只能填鸭式的机械记忆,不得其解。
2 从时间管理出发,探析提高中学物理课堂效率的措施
2.1 采取新型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能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但教学模式单一,效率低下。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师生互动法等新型高效教学模式,被广大师生普遍接受。因此,物理教师们要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扩大有效学习时间。在融合吸取传统物理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型教学模式开展物理课堂教学。
2.2 强化教师课堂时间意识,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学校与物理教师自身都应该从思想意识上重视课堂时间管理,认识到时间管理对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时间管理下,物理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是低效与无效的。
在强化课堂时间意识的基础上,物理教师应对课堂时间做细致的规划,制定详细的课堂时间计划表,分配好教学重难点的时间。具体来讲,就是物理教师要根据教学流程,在45分钟内合理顺畅地分配好课堂导入部分、新授课部分、课堂小结部分等各模块内容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时效。
2.3 丰富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水平
众所周知,物理的课堂教学涉及多学科的融合与渗透。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应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多学习数学、计算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时间管理等相关知识。从而达到既融会贯通本专业知识,又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扩大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技能水平。
3 小 结
综上所述,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时间的科学管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的知识学习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和有效控制,既可以保证物理课堂教学的循序开展,实现课堂高效率,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同时也能够帮助与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王俊玲.中小学教师时间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周殷.优化课堂时间管理实现课堂有效教学[J]. 新课程导学,2014(4):19―22.
[3]王鲁男.效率取向:中学英语课堂时间管理研究[J].课程教学教法,2014(1):93―98.
作为一名教师,要认识到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学习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并且贯穿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化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经过初三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们对化学都形成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在化学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情况。进入高中之后,由于化学知识变得更加抽象,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上遇到困难,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降低。和初中阶段相比,学生们化学学习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怎样激发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效率呢?这是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所深思的问题,也是当今化学教学中噬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之路上进行了探究。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高中生化学学习中采取何种方法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走出传统教学理念的误区,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什么样的理念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授课,学生依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和训练学习化学知识,这种死学的方法虽然暂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长期记忆,更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影响着每一位教师。在新课改中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场所,从而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引导,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碱金属》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会涉及到“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把班级中的学生先进行分组,然后为学生设置疑问,布置任务:(1)Na2O2先与H2O反应;(2)Na2O2先与CO2反应;(3)Na2O2与H2O、CO2同时反应。接着,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和讨论,一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们不仅获得了化学知识,而且体会到了化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二、运用好化学实验,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实验进行化学教学,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在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习的效果。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化学实验一直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化学实验的利用率不高,及时进行化学实验,也是以高考要求为基础,使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化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化学实验在学习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并且把化学实验切实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只有做好化学实验,才能够赋予化学课堂以生机,使化学课堂更加活跃、轻松。
例如,在高一化学教学中进行《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学习时,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就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越性。在实验中,教师用脱脂棉包住氧化钠,然后往脱脂棉上滴水,这时,同学们看到脱脂棉立即燃烧起来,都感到非常惊奇。“水能灭火”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为什么水能生火呢?学生们都想一探究竟。这时,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本堂课中,教师运用化学小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营造出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化学学习的乐趣。
实验教学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做好趣味性小实验之外,教师还要发挥好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以及多媒体演示实验等实验形式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
三、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生活是知识的来源,许多化学知识也来源于生活实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化学内容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懂得化学学习的实际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把化学知识以丰富多彩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会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形象性、生动性,从而在生活中抽象出化学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关键词:数学计算;重要性;教学方法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里最基本的课程,计算能够对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有良好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有逻辑性和缜密性,因此,对于小学教学中数学计算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的探究,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思考的课题。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计算的重要性
小学的计算教学,必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中,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摆脱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困境。
通常情况下,教师要花费很多的课堂时间来对学生解释算术的原理,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枯燥难懂的,也不利于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计算练习的时间也不多,使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应当给计算课程留足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对课堂内容进行联系,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
二、小学教学中数学计算的教学方法
1.善用情境创设法
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的学科,小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计算这一数学手段来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学知识系统,使小学生深入、准确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
例如,在7+( )=11和4+( )=10这样的题里,虽然课堂上已经讲述了相关推导的公式以及相关知识,但是对小学生来说,这道题目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应当将抽象概念转变得形象而具体,比如,可以通过道具或教学工具等的物件来辅助教学。在对题目的讲解上,教师可以拿出11支笔来,让学生数一下笔的数量,并拿掉其中的7支笔,再让学生来数一数。通过让学生动手的方法,使学生形象具体地理解数量关系,并轻易地理解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师应当对学生实行严格要求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运算的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在平日练习里书写工整,按照数位对齐的原则来进行计算的书写,以降低运算的错误几率,使运算的速度得以提高。
教师应认识到数学计算的重要性,并善于使用情境创设法,重视对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