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范文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 问题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工作,而是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新形势下,面对严峻的就业挑战,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拓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正确而有效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迫在眉睫,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概况及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概况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大学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所做出的计划,它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主要通过对自我客观立体的探索、对职业世界深入全面的了解,依据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的变化,目前,教育部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面开设,对于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也有利于自身规划意识的提高及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1.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自我认知为切入点,其首要内容就是进行自我探索,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了解全面而立体的自我,能够对自身进行正确而全面的定位,从而减少择业时的盲目性、避免陷入就业过程中的误区。此外,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了解职业的内涵、就业形势及影响就业的环境因素,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建立危机感,增强主动性,增强自我规划的意识。

2.提高就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纸上谈兵,更不只是理论的灌输,而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提高。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自我有较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掌握自我探索的技能、生涯决策的技能以及求职技能等,这都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及就业信心。此外,有效的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有利于其结合自身特点对知识、技能、素质的学习和提高,并能充分发掘自身潜能,锻炼各方面能力,从而增强社会竞争力。

3.有利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人们的择业观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找到一份工作,而更多地是要考虑到职业的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及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注重大学生个体特性,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最大化。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匮乏,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依靠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担任,虽然他们对学生工作和学生就业比较熟悉,但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相关的理论储备与专业性技能不够。其次,由于这些老师平时都有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且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加之人员变动较为频繁等,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于老师跨学科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个体咨询,对于老师的沟通、表达、理念等方面的要求跟高,目前的师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建设不完善、缺乏科学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人发展的一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理应涵盖整个大学阶段,实行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而事实上,很多高校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一方面课时较少,另一方面缺乏科学性,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规划教育体系。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系统性、连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这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大大弱化,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往往很有想法,可能会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但随着课程的结束,这种积极的影响也日趋减弱,很多学生的职业规划仍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付诸行动,更难以取得理想成效。

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讲求个性化的指导,而目前职业规划课程以相同的内容面向所有学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也是导致目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内容、方法有待改进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虽然目前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大多贴近学生实际,但也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论脱离现实,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特别是有些老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大部分老师都能够综合性地使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课堂活动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但仍存在部分案例陈旧、缺乏针对性、为了活动而活动等问题,此外,还有些老师过于偏重自身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忽略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鉴于当前建立完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仍有很大困难,应当从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当前师资队伍入手。只有选拔和培养一支具有较扎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职业测评工具运用,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良性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政策倾斜或考核奖励,鼓励任课教师加强自身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提升自我技能。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或成功的企业家来讲座授课。

(二)建立职业规划辅导长效机制,课堂普及教育与课后个体咨询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规划辅导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不仅体现在时间跨度上要涵盖大学四年,也包括内容范围上的广度与宽度,也就是说,职业规划教育不一定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后咨询辅导,也应该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同时,分层次、分步骤、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通过多方位的,持久而系统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当然,由于大学四年学生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不同,相应的规划辅导内容也应有所差别,针对学生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段性目标细分,进而提高规划的实效性。

对于学生个体化差异的问题,可尝试将课堂上的普及教育与课下个体咨询、专题活动相结合。由于课堂上面对的是所有同学,教学内容也具有概括性、一般性等特点,无法对个性化的学生做出针对性的辅导,另一方面,由于课时较少,也难以取得良好的规划效果,而普及教育与咨询辅导相结合可以有效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建立职业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老师来进行个体咨询,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清自己,主动思考,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做出更加有效的职业规划。

(三)注重实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

职业规划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兴趣、进行职业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职业规划的自我责任感。首先,教学内容上一定要“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可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来引入知识的讲解。其次,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在案例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另一方面要比较新颖、典型,可以是学生的师兄师姐亲身体会,甚至是老师自身的经验教训,这样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具有可比性与借鉴性。第三,教学形式上尽可能辅以游戏、提问互动、讨论分享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测与完善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是,仅仅有课堂上的参与和实践还远远不够,大学生还应当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职业规划。高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活动,如心理测试、生涯人物访谈、职业规划技能大赛等,此外,可邀请校外专业人士进行简历撰写指导、模拟求职等等。鼓励学生在制定个人规划之后,勇于寻求机会实践或专业实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检测自己的规划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个人能力是否胜任工作等,从而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职业目标规划。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初探.廖国声.理论研究,2012,3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亓小林.科教导刊,2010(中)

篇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研究课题,对大学生规划未来发展、衡量自我、实现人生目标有着深远影响。而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认清自我价值,使大学生能够规划出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本文就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改革

我国每年高校大学生都会面对就业问题,而独立学院的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现象更为严峻。研究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改革的就业趋势,并解析其中的问题和缺点,研究其改革对大学生未来就业、提高能力、转变思想观点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改革是就业发展的必经之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749万,比2014年727万增加了22万,创下历史新高,各高校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据相关教育法明文规定:高校有义务为其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和实习企业,使学生找到自身存在的特性,将其特性与专业相结合,尽快可以找到一条与自己职业规划相符合的岗位,为社会作出贡献。但据目前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率低和企业招人难的现象尤为突出,所以,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改革具有教育性意义。

(二)独立学院改革是就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于母体学校学生来说,他们志向高远,但文化课基础水平薄弱,意志力差;有坚强的自立认识,但自我控制能力差;个性张扬,但缺乏自信心。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不仅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更要重视学生的自身性格特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改革,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社会价值,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自身潜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独立学院改革是独立学院政治教育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能够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理念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发展,使学生对自己的价值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定位,充分掌握社会环境的变化,合理进行职业规划,适当调节知识结构使之与新时代的发展相吻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四)师资团队没有专业能力技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综合性较高的特点,其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技巧较高,专业程度涉及范围广。根据我国就业形势的发展,社会上对大学生个人能力的要求较高,这对教师专业知识、社会经验、逻辑思维等提出了挑战,实质上,独立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由专项的部门来做,而事实上,大多院校只是由院级或系级导员来做,使之没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更缺少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使得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力有限,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的创建。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技能型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团队是职业规划中的主体力量。独立学院需要根据自身院校的办学特点,从社会上召集大批人才,并使其成为重点发展对象,增强技能培训,巩固专业知识,为其师资团队的创建提供有力条件,在培训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自身能力,如自主学习,课题研究或咨询专业人士等,以此增强教师专业技能,通过专业人士的点评,或参与竞赛的方式,教师增强课堂积极性,使教师在擅长的方面无限地发挥其潜力;通过教师不同的能力特点,可以将教师划分在不同的小组学习,通过一起探讨、分析、研究,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教师进行手把手的教学,让教师在每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道路上起到辅助作用。

(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独立学院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对其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建立一个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符合的教育制度。在内容上,根据当前形势,由教师为主体,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导向,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尽快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形式上,打破传统形势的课堂教学,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报告、名人事迹等不同形式,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实践机会。独立学院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与社会上的相关企业合作,提供给学生一个就业的平台,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在实践中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能够帮助学生规划出属于自己正确的人生职业目标,这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使之在职业规划教学里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可以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等进行言传身教,使大学生对专业技能与职业规划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就业观念的认识,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影响,更需要学生的实践体验,最后,独立学院可以通过招聘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职业。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进行社会调研,培养职业目标。近些年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独立学院相继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那么要构建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首要任务就是根据独立学院的发展形势,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生成长为落脚点,展开调研活动,以培养学生成才的观念,将大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转变成在实践中应用,以此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热情,找到属于自己在社会中的就业岗位,以此培养大学生在心中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改革效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冲击,更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从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被动学习,导致教学改革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各院校需要创新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创新,使职业生涯这门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发展应用性教学,使学生通过应用性教学从中能够有所收获,而这种收获便于学生改变自身的不足。

(三)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在原来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教学时间,完善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教育环节,以职业生涯计划为题进行竞赛,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通过竞赛评价、就业调查、模拟考试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专项研究,将课堂学习的知识技能与自身职业规划相结合,进行调研活动,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特点,制定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项系统的过程,需要学院相关部门的配合,实现共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改革的成功与否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意识。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各学院已经被普及,那么我们就要把握住机会,制定出一条符合自身院校的改革计划,尽快完成职业生涯的改革,目前,这项工作成为了新时期下独立学院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钟淑萍.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2

[2]刘慧莹,林井祥.谈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3]方华军.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4]肖舒匀,庄丽.谈独立学院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新校园,2016,3

篇3

[论文摘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 ;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应进行“本土化”改良;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方式和内容要有所差别;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在各大企业引起广泛的重视。近年来,由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高校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始大力推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师资队伍专业素质薄弱;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改良;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策略。

一、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没有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模糊设置,必然导致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毫无计划性。目前,多数大专院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大多是“时隐时现”,界定不明确,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质认知严重不足,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漫不经心、毫无计划性。只有对这门课程做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例如属于全校性选修课,还是必修课,或是限选课等;学生修完该门课程后可以得到几个学分;学时是如何安排的;等等,学生和老师才会对该门课程的性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上起课来也才有的放矢。例如云南财经大学就是采用必修课程的形式来开设这门课程的,所有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生涯规划与“三生教育”》课程,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职业发展与创业》课程,每周2学时,属于必修课,1学分。据笔者的调查,修完课程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受益匪浅。

二、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来源于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管理领域,且大多没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教学经验,熟悉学生情况,但专业化程度较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对社会上企业的用人情况及人员发展道路缺乏全方位的了解,使得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仅停留在做职业测评和讲解就业政策等较低的层面上。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必要的教学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坊),同时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使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经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通过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考试,具备职业指导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担任该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专门研究,而且应与学生的对口单位有紧密的联系,了解这些行业对用人的要求以及人员发展道路。因此,学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制度,让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到校外进行考察、学习,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指导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考虑聘请校外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员兼任该课程的教师,甚至参与教材的编写,以此提高课程的适用性。据笔者对云南省五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主要的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这个问题上,49.7%的学生选择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仿真。由此可见,该门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很看重的。

三、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应进行“本土化”改良

目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以及授课方式等,很少考虑到“本土”学生的实际特性以及专业特色。如目前我国使用的测评工具很多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很多测评脱离我国的实际,导致测评结果的科学性被怀疑,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经常感觉到与自己的实际特点不相符。

职业测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应以测评建设为首要切入点。职业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我国大多数测评体系来源于国外,甚至照搬照抄,缺乏与我国大学生个性特点相匹配的测评体系,对于个体的“自我”测评正好是职业教育的首要步骤,因此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测评体系建设,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四、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方式和内容要有所差别

许多院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不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级、专业差别,授课时各个年级与各个专业的学生“一锅端”,脱离实践谈理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自我、专业、职业的模糊认识问题,亦无从谈起对职业人生的合理规划。

大学一年级: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把就业指导与国防教育、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相结合,侧重专业感知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奋斗目标。许多新生进入高校后对自己的专业与未来十分迷茫,要想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要从入学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结合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等个人特质,初步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其次,由相关教师开设系列讲座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大学环境及人际环境。第三,向新生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相应的工作领域及其发展方向。

大学二、三年级:培养和提高职业所需的基本素养与修养,使大学生熟悉自己的专业与行业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对职业的熟悉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该行业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前景的掌握,使规划者对职业具有宏观的认识;二是了解行业内各种职能的分工及其发展道路,使规划者对职位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助其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此外还有对职业操守、人际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职业交际能力方面的掌握,使规划者全方位地了解职业的特点,做到既懂“做事”,也会“做人”。这样,规划者结合对自身及职业的了解,更易于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及规划出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

大学四年级:辅导相关求职技巧。面临找工作的毕业生在最后一年应结合前三年的职业规划,加强求职技巧的训练。就业指导老师应对毕业生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面试礼仪、现场应变能力测试等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相关理论是新近引入的理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这一理论比较陌生。只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它是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知识的必由之路。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的基础建设、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选择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和案例集、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同时,探索现代化的授课方法,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辅助教育平台,提供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实施的优势资源,包括发展和强化职业指导机构、设置信息化和网络化互动平台、配置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人员、引进科学的职业心理测试工具。

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课程,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切实地了解自己、职业以及社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求职、工作经验。这种教学目的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需要开创灵活、实用的方式,并争取使考核具有实践意义。切忌成为背概念式的测量考核,偏离了课程的实用意义,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舒怡.高等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10).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 课程需求

一、研究背景

2014年全国毕业生达727万人,比2013年多出28万人,2015年大学生就业人数也将超过700万,加上社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公招性岗位招聘数量缩减等原因,2015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可以说十分严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及早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内外部条件,做出合理的规划,并坚定的实施,在未知的前路上增添一份胜算。

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其选择一份兼顾社会需要和个人意愿的职业,以减少他们在就业选择时的盲目性和增强在工作中的竞争力是极为重要的。为了解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的需求情况,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我们特进行了此次调查。

二、研究概况

根据本次研究了解大学生职业规划类课程需求的目的,我们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由于进行职业规划大体需要具备认识自我的能力和对职业及就业市场的了解,因此我们针对大学生是否能准确认识自我、对职业及就业市场的了解深浅进行了调查。此外,问卷还调查了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的具体要求。

调查以随机发放的形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1200份,回收1190份,回收率99.17%,其中有效问卷1180份,无效问卷10份,有效率99.16%。有效回收的问卷中,样本的年级构成状况为:大一370人、大二430人、大三290人、大四90人,比例接近4:4:3:1。

在进行本问卷的信度分析时,采用的是内在信度分析,具体为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中的同质性信度法。对有关课程内容需求方面的题目进行检测后,所得克伦巴赫α系数为0.616,大于0.5,说明问卷测试题目可信,调查问卷具有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本问卷的效度分析是进行的效度分析中的结构效度分析法。对问卷全部题目进行结构分析之后,KMO值为0.520,划分为十二个维度。删掉由一个或二个题目组成的维度,整理之后得出KMO值为0.684,划分为三个维度。这与预先设想的三个维度相吻合。所以本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三、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普遍对自我有着较强的认识,知道自己在进行职业规划时的不足在哪,但是对职场和就业市场的认识虽不够成熟还有待加强但也较为理性。大学生们对职业规划类通识课程有着多谢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不是空谈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性。

(一)大学生自我认知感比较强

1.职业目标明确,选择灵活

职业目标的选择关键要依据自己的实际,通过数据统计我们发现,有72.88%的同学都对自己的个性适合何种职业都有较深度的了解,这说明同学们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必然要面临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有50.8%的学生都想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也可以接受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另有33.05%的同学在找不到紧密对口工作的前提下也可接受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这表明同学们对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比较灵活,不一定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在讲授职业规划课程时要注意学生这方面的取向。

2.针对不足,对症下药

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十分重要,对症下药才能够克服困难,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大学生们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问卷所涉及到的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经验、技能和创新能力、适应复杂环境能力、社交圈太窄四个选项同学们的选择比较平均。克服这些困难所需要的能力,有的是可以在课程教授时能够涉及的例如规划理念、规划技巧、创新能力和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有的就只能随个人的成长逐渐增强,例如经验和社交圈的扩展。在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最需要提升的也是学习工作技能和社会经验方面,分别占到了38.14%和44.92%。这说明我们的职业规划类课程既要注重理论的教授又要给大学生们提供机会来增长工作经验。

(二)大学生对职业及就业市场的认识较为理性

1.最关注行业长远发展

进行职业规划时需要对自己喜欢的或者适合的行业有所了解,从行业收入、地位、所需素养和发展前景来看,学生选择最多的是该行业的发展前景,这一选项占到了58.47%,超过一半的选择率说明了大学生们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最为关注。选择行业所需素养的占17.8%,选择收入的占16.1%,说明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想要了解所喜欢职业对员工素养的要求和工资收入。

2.不排斥创业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所以有必要了解同学们对于创业的想法从而加以指导和帮助。调查显示,76.27%的同学选择了先找工作,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创业,可见他们对创业并不排斥,但还是想以找工作为主。

篇5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程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由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最早提出,起初主要用于职业辅导。随着社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现成为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较为成熟,他们对国民的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早至中小学。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我国开始了全面推行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随着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学生人数的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成为当前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也为高校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带来了挑战性。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思想和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资源配置能力或数量不够、学生重视度参与度较低等不足,而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导致毕业时发生择业障碍。

二、创新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既是大学生完善自我、提升综合素质,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阶段,也是进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关键期。传统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在理论讲述、知识传达,忽略了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度,由于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个体把课程教学被动接受,导致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缺乏认同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以自己大学毕业后所想为职业目标,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为自己制定一系列的短期目标,并通过不断努力和调整来实现的过程。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调动其兴趣,通过不间断地学习和调整自我让其作为个体积极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成长,从而为积极就业做准备,这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安身立命所在。基于此,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创新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具有了现实意义。

三、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

(一)提高师生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全面认识

由于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起步较晚,重视度不够,因此师生未全面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出现了职业规划课程不合理、教师资源配置能力或数量不足,学生上课因重视不够不能积极对待,导致错过了在人生关键期进行自我定位和选择的重要阶段,在毕业季则出现了择业障碍。

事实上,求职和就业看似是在大学生大四阶段完成,其实从其进入大学就开始了,提高其自我综合能力素质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同时,大学生个体清晰地认识自我和职业分析定位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也需要其在校期间正确认识自我,确定人生方向和努力目标,发挥自我潜能,充分利用大学时间完成自我人生的蜕变。

因此,应在全校范围内加大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宣传、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让师生首先从思想上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学会认真对待、积极参与、学会规划。

(二)合理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部分高校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由于认识不到位,课程设计没有针对学历层次、年级层次、专业不同进行区别,授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因此教学效果不佳。

合理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坚持“全程指导、分段教学”原则――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实现分段教学,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进行教学。第一个阶段可主要通过开展认识职场环境、认识自身能力、确立近期目标等专题让大一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认识和了解,从而也为大二大三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做铺垫,第二个阶段可主要在大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让学生提前感知职场,同时为求职做准备。

(三)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够给予学生除知识之外更多的东西,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更多地需要调动自身积极性,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挖掘自身特点,制定目标并努力完成。

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是指引者,他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更多地是引领学生去自我发现和成长,所以对承担该门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除了熟悉课程教学相关知识外,还要了解当前所授课学生特点和目前就业市场特点,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这些能力都需要授课教师定期参加职业生涯培训来输入新鲜血液。

(四)建立职业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个体服务

课程学习由于时间的限制造成的客观原因,授课教师在上课之外不能再和学生亲密接触,对其进行个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为了拓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受益群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职业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个体职业咨询服务。为学生解决进入大学无所适从、没有目标、没有状态、对专业不感兴趣、纠结于考研还是就业等困惑,机构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资深教师或是学生发展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让其通过一对一的个体面谈、非正式的评估手段,结合学生当前自我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帮助其明确发展方向。

(五)完善职业生涯测评体系,辅助课程教学

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大学期间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理解自我,理解就业环境,并充分做准备,是大四顺利就业的前提。“知己”就是要自我体察和评估自己的价值观、自我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但自我认知由于带有主观性,不能全面客观地做出评价,因此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科学地测评价值观、自我能力、兴趣、性格具有了现实意义。

通过搭建测评人员建设和扩充测评手段,进一步完善职业测评体系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成长和进步空间。从事职业生涯的测评人员需要是心理测量学科的专业人员,因为只有具有专业性才能给予测评对象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在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估时需要借助多种测评手段,而测评手段需要结合最新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完整的自我认识和定位。

(六)开展职业生涯校园活动,构建职业生涯实训平台

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校园活动,构建职业生涯实训平台,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提高其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

高校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相关主题活动,以专题讲座、采访优秀校友、辩论赛、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策划大赛、创业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形式,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反思、总结,结合自我能力及外界因素学会自我规划,进行自我约束、激励和管理。

学校可建构职业生涯实训平台,通过志愿者服务、三下乡、带薪实习等载体让在校大学生可以感知提前职场,因为职业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撞击、感悟、反思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个体通过职场体验,发现和完善自我不足,通过重新自我调整、自我定位和积极改变,让自己离自己喜欢的行业和岗位要求更进一步,从而能够确立大学的行动目标,实现自我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

篇6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自上世纪末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开始,毕业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矛盾日显突出。尤其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帮助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是解决此矛盾的一个重要方式。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程。1986年在深圳大学率先开展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其中之一就是开设就业辅导课。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成立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1994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始组织各高校负责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明确提出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进入21世纪,变得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国家和学校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2007年国家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从加强领导、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等五个方面,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措施的出台,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程有了坚强的政策后盾,有了科学的指导,为该课程在全国高校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标志着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最先进的生涯规划理念为指导,全面细致地对指导工作的展开进行规划,并以相应的保障措施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这些势必会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化,并实现由经验指导向科学规划的深刻转型。”[参考文献:

[1]马艳芬.从边缘到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演进历程及重要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一、大学生职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从无到有,从盲目指导到经验性指导再到科学规划,经历了曲折的道路。虽然目前来看还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相比以前在课程建设上还是取得了很大进步。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逐步向科学化转变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开始开设之初,都是依靠担任过毕业生工作的辅导员来兼任,没有科学的指导,主要依靠以往的工作经验,讲授内容随意性也大。自《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后,预示着课程开始走向科学化建设的道路。

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目前几乎所有普通高校,都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全体在校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进入学生的课程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已经渐渐步入正轨。教学大纲和各年级的教学专题也基本达成共识。在大一主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等制定自己的短、中、长期生涯规划;对中年级,主要围绕落实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职业发展储备知识和能量等教育;在大四,因面临就业,主要是开设职业适应、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等内容。

2、对任课教师培训力度加大

国家重视并加强了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引进了职业规划教师资格考证学习与培训,虽然目前参加培训并取得资格证的教师还只占一小部分,但这是一个趋势。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凭证上岗了,这是对教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一个表现。

各高校的管理部门也开始重视此门课程,很多高校采取分专题讲授,集体备课的形势,把每一个教案都反复修改,集体打磨,把每一堂课都打造成精品。一名教师一直担任一个年级的课程,即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又让老师教有所专,深入了解所带年级学生需求,利于深入研究课程内容,为提高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度有所提高

课程设置之初,很多学生把这门课作为校选课之类的课程来对待,各年级学生都不认真,随意旷课。上课的学生也是空手而来,带笔记本的很少,上课说话玩手机的也不在少数,上课时教师要用不少时间来管理课堂秩序。经过几年的发展,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和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学生也开始意识到这门课程对就业的指导重要性,认识到对职业生涯的指导作用。现在学生上课,课堂秩序好转,记笔记和主动和老师要教学课件的学生越来越多。从此可以看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渐渐被学生接受和认可。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重就业技巧轻生涯规划的倾向较明显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之初,只针对高年级即将毕业的学生,当时存在课程开设滞后,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现在基本上做到了大学期间全程化辅导,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此门课程的认可度不高。所以学生上课不认真,旷课学生也较多,上课只是为了取得学分,课程效果不理想。大三大四学生因面临就业,开始意识到就业前准备的重要性。但他们更多的是重视的招聘考试的要求、就业应聘技巧、自荐书制作、就业礼仪、服饰搭配等技术性的东西,而没有和一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联系在一起。而就业前的指导只是生涯规划中的一个部分,学生们存在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视野,这样的后果就是就业盲目性大,就业后会存在频繁换岗位的情况,不利于一生的职业发展。

2、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

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最终是教会学生学会在职场上生存,在职场上建功立业。需要学生了解就业环境、社会需求,并具备从业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工作能力,而这些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必须通过实践环节的参与才能提高自己。实践环节的缺乏是导致此门课程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3、大班上课影响教学效果

到目前为止,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学生多,教师少,一般情况都是大班上课,很多班级有一、二百人。班级容量大,加之教师以讲授为主,造成整体效果不理想。时间久了,会影响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这样将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效的对策

针对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引进科学的适合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测评体系,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打好基础

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能力、职业取向,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等。而职业能力测试是学生自我认识的重要手段。职业测评体系是否科学是否适合我们的大学生直接决定了测评结果的可用性。

现在很多高校使用的职业测评体系一般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而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教育差别、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非常之大,这势必会影响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所以能否能开发出一套适合我们学生的职业测评体系是我们能否较科学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取向的重要工作。

2、培养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效果的关键环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另一关键因素是任课教师。目前各高校的任课教师一般是辅导员和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这些老师很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专业背景多样,知识层次理论素养参差不齐。他们担任课程多半凭借的是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相对来说,这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很多,但对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掌握不够,对就业心理、交往礼仪等知识不熟悉,对就业法规、劳动人事制度知识更是欠缺,因此在上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针对性不够,有时还会误导学生。这样的课程怎么能吸引学生?

因此,教育部门、政府有关机构和高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任课教师的培训,“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理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就业指导技巧等业务培训,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员既拥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知识”[[2]宋继勋朱新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培养一批专业化、专家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另外,要保证这些任课教师的相对稳定,不要因辅导员和行政管理岗位的聘任而大批轮换任课教师。在有条件的重点高校,可以开始相应专业,培养就业指导的专门人才。

3、讲授内容应合理优化,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并加强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结合

就业指导课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经济情况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动及社会需求的改变随时调整授课内容,与时俱进,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因此,像某些课程一样几年用一套教案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教师要随时关注就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上课内容,才能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而且,目前很多高校授课方法上也存在形式单一,停留在只讲不练的阶段,以教师教授为主,不太关心授课效果。而就业指导课最终目的应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本课程的终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加强实践训练环节。

其一,在就业指导课程安排上,要加入模拟面设,毕业班已就业学生的就业经验交流或者请社会成功人士开讲座等形式,鼓励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让学生在体验中进步,在感受中提高。同时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就业形势调研、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亲身感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职场的艰辛,从而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其二,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假期的义务支教支农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就业见习与实习等,通过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动手能力的要求,激励大学生联系实际,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素质。

4、积极开展个性化和专业化辅导

目前来看,各普通高校在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上,都存在集体讲授多,而个体辅导少的情况。集体讲授更多的可能是关注普遍现象,而个体情况千差万别,个体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心理趋向等截然不同,因此集体讲授是不能满足这些个体需求的。这时就需要任课教师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有区别的就业指导。尤其是对学生中的特殊学生,比如心理问题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要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引导和职业辅导,培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正视自己,面对现实,积极提高自己能力素质,勇敢地面对社会的就业竞争,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职业规划;学习成效;相关研究

1 研究背景

受就业制度以及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底子薄、起步晚等多种因素影响,职业指导目前在高校还是新生事物,大多数高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仍复制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经验,欠缺深厚的理论支撑,存在内容零散,形式单一,时间安排不合理;职业辅导随意性大,缺乏专业有效的个性辅导等问题。所以,本此课题在丰富和完善职业规划及其相关学科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过程

本n题以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课程学习成效的关系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清晰度对其后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学习成效的影响,主要从专业课程学习的态度、成绩、动力、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学习时间分配、学业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3 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真实具体地分析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课程学习成效关系,我们调查小组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情况及其与专业课程学习成效关系进行调查问卷研究,于2017年2月18号至3月10号在江西财经大学校区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为大学本科生,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

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数据整理统计,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专业课程学习成效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选择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中认为对他们的专业选择和学习存在影响的占了93.55%;未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中认为对专业选择影响只占59.38%。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大。

3.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课程学习态度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其专业课程学习态度更加端正。有61%的人认为其有利于专业课程学习兴趣增强,4%没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中,课余学习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人达到55.6%,3小时以上的学生只有22%;而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中,课后花在专业学习在1小时以下只有17%,32%的学生为3小时以上。可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对学习兴趣增强,课后学习也时间更长,反映其专业课程学习态度更加积极。

3.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课程学习动力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动力加强。制定职业规划的大学生中64%认为其有利于专业课程学习兴趣的增强,即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动力的增强;同时,50%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使他们学习时间增加;70%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的制定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使他们的学习动力加强。

3.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分配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分配在专业课程学习上的时间更长。制定职业规划的大学生有88.89%认为对专业的学习有所帮助且其课后时间花在专业学习在1小时以下的,只有16.67%,48.15%的学生专业学习时间为1至3小时,35.18%课后学习时间为3小时以上。由此可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对学习兴趣增强,课后学习也时间更长。

3.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课程学习效果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效果更好。没有制定职业规划的学生中44.4%的加权分在70到80,其余为80-100之间,并对自己的专业成绩是不满意的。而在制定职业规划之后,有25%的学生直接认为专业成绩提高以及对于学习课程的满意度也在增强;在加权方面,仅25%的学生是70到80,相之对比,加权有所提高。这些数据综合说明,职业规划的制定与否,对专业学习加权分以及满意度是有影响的。

4 结论

(1)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职业生涯规划会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学生会自主确定奋斗目标,“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主动要求发展自己、提高各方面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追求较好成绩的动机增强,进而更努力地学习。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系统的动态过程,包括理想职业目标的确立、自我评估和环境分析、选择职业生涯路线、制定行动计划以及反馈调整等五个步骤,从而解决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学习盲目性严重和学习动力不持久等问题。

(3)自我时间管理能力差与学习有最为密切的关系。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的特点是目标的可操作性和长期性,它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操作方法都非常具体。因此,依据事情的紧急性和重要性合理安排事情处理的先后顺序,合理分配时间,就可以帮助学生成功驾驭时间、学习自我时间管理,成为一个高效率学习者。

(4)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产生目标引领、障碍突破、潜能激发的作用。通过职业生涯教育,或通过已毕业的学生、相关专业人员的讲解,帮助学生明确大学学习的意义,确立学习目标,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5)职业生涯规划核心部分是设定符合自己的目标和规划可行的行动计划,进而引导大学生设置合理的成就目标。确立具有一定挑战性和难度但不超出自身能力外的目标,再根据个人规划方案,坚持不懈、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红兵,刘娜. 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学习拖延的有效干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1):139-142.

[2]李春灿. 职业生涯规划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调查分析―以郑州部分高校为例[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2):50-54.

篇8

(中山大学,广东珠海519082)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国内起步较晚,如何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商学院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其大学生职业规划更要求与社会和行业接轨。因此,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文章借鉴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进行了有实践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商学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49-02

收稿日期:2015-01-13

作者简介:吴(1978—),女,安徽怀宁人,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研究。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2012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商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41000-1163006)

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大学生毕业前开设就业指导课这一传统做法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积极应对新挑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但由于该课程起步较晚,缺乏理论指导,在理论体系、课程开发、内容建构等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1。课程设计也未能结合不同的专业和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本文结合商学院经管类专业偏向实践应用型的特点,探讨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强调成本收益,基于此,在生涯辅导实践中,该理论提出三种水平的职业生涯服务:自我帮助服务(self-helpservices)、他人协助服务(briefstaff-assistedservices)、个案管理服务(individualcase-managedservices)[2]。这三种服务方式分别对应于个体不同的职业生涯准备状态(readiness),即在生涯发展过程中复杂因素的影响下,个体进行合理决策的能力。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证明了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有效性,该理论用于生涯服务的各个范围,研究者也设计出了大量咨询与辅导材料,该理论能为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涯辅导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商学院大学生毕业流向的特点

(一)以就业为主,注重行业准入资格

对国内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流向的统计调查表明,这类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就业,而不是升学深造,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工作来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有部分学生会选择在毕业若干年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再去继续学习。学生在读期间更加注重考取各类职业准入资格,例如:证券从业资格、特许金融分析师、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为未来在行业内更好地发展积累条件,获取更多的认可。

(二)行业集中度较高,就业与行业接轨

相对于基础学科而言,商学院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相对集中在银行、保险、证券、会计师事务所等财富管理行业,在就业时所寻求的职业通常与专业的相关度较高,就业与行业密切接轨,这需要学生对相关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三)注重毕业生实习实践的经历以及专业素养

在求职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实习实践的经历,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相对更加有优势。在进入面试之前一般需要经过严格的有关专业知识的笔试考核,对学生的专业熟悉程度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二、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目标和原则

(一)把握认知信息的特点——系统性、互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设计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要遵循学生认知信息的规律和特点,在内容上要具有系统性、前瞻性。表现在内容上要完整,涵盖从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再到评估决策和执行加工的全过程[3]。另外,在信息认知和加工的过程别要注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注重个体对信息的反馈,对于认知的信息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调整和预测,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全方位和更为准确的指导。

(二)拓宽认知信息的途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根据上述特点,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帮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去认知信息,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除了教师的讲授以外,更需要学生在课外通过实习和社会实践来不断认知自我和认知职业。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设计不同的互动内容来帮助学生加深体验,对于认知的信息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在课外还可设计阅读、访谈、参观、讨论等不同的行动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各种认知的信息;帮助学生养成多途径获得职业信息的习惯;帮助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将在第一课堂学习的研究技能运用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和决策制定中。

(三)丰富认知信息的内容——多样化的师资组合与教学素材

职业规划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学人员除了需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否则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会有一定的随意性。在课程设计中,除理论模块外,还可以根据不同职业发展路径或不同行业选择设计专题讲座和工作坊,聘请业界人士或资深校友担任兼职导师,组成多样化的教学师资队伍,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素材,丰富认知信息的内容。

三、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

(一)推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全程化

大学生职业规划不等同于单纯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大部分学生认为到毕业时再接受就业指导为时过晚,因此尽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更早更准确地使学生了解自己,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和生活。因此应从大一起开设该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大一、大二教学内容侧重职业规划,主要包括大学生涯规划、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等;大三侧重就业指导,包括求职技巧、就业政策、就业环境等。课堂教学模块集中在大一至大三,四年级则设立职业咨询工作坊,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咨询活动。

(二)规范并强化课外教学模块的内容

结合各年级特点,精心设计课外教学内容,例如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开设素质拓展训练营,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游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设计生涯人物访谈,通过对校友、业界知名人士的访谈等帮助学生强化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在大学三年级时可以通过组织模拟面试、开设简历修改工作坊等帮助学生进行求职技巧的运用和提升;在大学四年级可以开设职业咨询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决策咨询。另外,在各年级的寒暑假应安排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等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充分的实习实践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了解职业和行业,增强竞争力。

(三)增设有关实习与实践的课堂教学内容

实习和实践对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认识和了解相关的行业和岗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学生在实习和实践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而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职业规划课的课堂教学中可增加有关实习和实践的培训内容,例如“如何进行社会实践”、“实践项目设计”、“社会调查方法与报告撰写”等,引导学生较早接触社会和行业,并教授学生相应的方法,提高学生实习、实践的质量和水平。

(四)在职业认知课堂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设计不同专题内容

还可以根据学生未来在学术研究、出国深造、求职就业等不同发展方向的需求开设专题讲座,在求职就业方面可细分到不同的行业,例如金融、会计、管理咨询等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等,以专题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同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有关行业认知的竞赛,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调研来完成有关行业认知的报告书,增进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认知。

(五)增设创业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让商学院真正成为未来企业家的摇篮。在课程设计中应增加创业启蒙认知的内容,介绍现代社会创业的基础知识,了解企业的成长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结合综合性大学的特点,还可以在课外鼓励学生跨院系组成创业团队,进行创业模拟和实践,参加创业比赛,激发学生创业的冲动和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

(六)实现职业辅导、学业辅导和心理辅导一体化

在大学期间,很多学生产生学业或心理方面的困惑,缘于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因此大学生的职业辅导应与学业辅导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更好地厘清个人发展定位。对于商学院的大学生而言,在经济和管理两个大的专业学科门类下,如何细化金融、会计、营销等专业方向的选择,与未来职业的选择也密切相关。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应推行一体化辅导。

参考文献:

[1]葛长波,孙鹏燕,杨蕊.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6).

篇9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5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生由稀缺转为过剩。大学毕业生在拥有更多自主择业机会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求职挑战。为了帮助大学生尽早做好就业准备,掌握求职技能和工作本领,适应劳动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被引入高校课堂,为大学生搭建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的桥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与提高就业能力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设职业规划发展与规划必修课的要求,到每年国家、省、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术的数量到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都体现了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受关注程度。[1]但是教学效果的体现不仅是教师怎样设计他们的教学活动,学生如何理解教师所呈现的课程也非常重要。因此,深入分析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情况,寻求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深圳某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问卷调查,通过预测,剔除一些项目,最后分析筛选出17个项目,组成正式的调查问卷。调查采用目的性抽样,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8.67%。其中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为98.65%。自编访谈提纲,访谈15名同学,每次访谈30分钟至1小时不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几个维度,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学生学习行为上存在学习投入思考层面多、落实行动少,缺乏将实践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能力,课堂参与热情高与课堂表达能力低并存这几方面问题。

1.学习投入思考层面多、落实行动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对自己和意向职业做出客观而准确的评价,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职业概念。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自己从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能,所以会给同学们带来思想上的冲击,留下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调查显示:在课堂学习中收获颇丰的占68.52%,收获一般的占35.1%,没有收获的1.85%;经常反思职业规划问题的同学57.41%,偶尔反思职业规划问题的40.74%,不反思的1.58%。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关于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方面探索的欲望。同时调查也显示,虽然同学们在课上课后关于自我和职业有很多思考,但反思的内容却没能及时落实到行动上,能执行自己规划的只有13.86%,部分执行的有38.28%,不执行的有47.86%。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前经常预习的只有3.7%,偶尔预习的51.85%,从不预习的44.44%;按时完成课后作业的有52.32%,有拖延但完成的36.53%,不完成的11.15%。但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是通过行动体现的,没有行动的思考和规划将无法体现它的意义。

2.缺乏将实践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能力。在调查中,希望学习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的同学有24.97%,希望能学习应用于职业规划的实践知识的占64.81%,同学们在认识上,希望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尽快地适应职场需要。但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同学们将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实践知识,等同于形成了实践经验,忽略了实践经验需在具体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积累,缺乏将实践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能力。部分学生在学习思考和学习行动上仍存在惰性,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是希望有人能帮助他做出最优的决定。经常会有同学提这样的问题“我不喜欢现在学习的专业,老师我应该转专业吗”,“老师我是考研还是考公务员”,“老师我应该选择设计类的工作还是施工类的工作”,等等。同学希望教师能明确地告诉他们要怎么做,步骤越具体越好,缺乏自主探索的精神。

3.课堂参与热情高与课堂表达能力低并存。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同学们愿意参与比较活跃热闹的课堂互动,调查显示:有75.95%的同学希望多一些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时同学院愿意积极参与的占40.74%,一般愿意的占55.56%,不愿意的占3.7%;在讨论过程中态度认真的占46.15%,一般的占50.16%,不认真占3.2%。在课堂活动中多数同学表现得积极踊跃,但是如果要在互动后独立总结和反思就有困难,每位同学的表现差异也很大。每次活动过后表现积极,发言踊跃的集中在一小部分同学。调查表明:经常发言的占11.11%,偶尔发言的占66.67%,从不发言的占22.22%。大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缺乏课堂与老师和同学沟通的技巧。调查显示:有20.37%能够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77.78%有想法但表达不出来,有1.85%完全不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对策与建议

1.教师需以学生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大学生的职业经验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将对学生感知并体验教师的教学设计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学。了解学生过去掌握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已有经验更好地联系起来,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建构。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感受,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状态的机会,分析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从被动接受课堂学习到主动展开学习行为。大学生若要学习好职业生涯规划课,具备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展开主动的学习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如课堂听讲、记笔记、回答问题已经不能满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应增添多元的主动学习行为如:思考、交流、提问、质疑、合作、反思、评价等学习行为,在学习行动中领悟学习内容,转化学习经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针对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采用不同的学习行为,理解不同的学习行为将会为自己成长形成怎样的学习经验。

3.拓展学习空间主动寻求职业体验。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是职业经验学习的一部分,学生需意识到要想深入地了解和培养自己个人的职业能力,将学习到的所有材料整合起来并加以结构化,才能知道自己的职业定向是否合适,有没有需要调整。最好的体验就是兼职或做临时工作以获得关于职业的第一经验。工作体验的方式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时间亲自体验真实职场上发生的各种事物,在参与职场人士的探讨和协助中,加深自己对工作需求的理解,进而帮助自己确定职业生涯与发展。[2]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探索、体验和批判的动态过程,只有通过主动行动才能体会到规划的可行程度。一份完美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若没有具体的行动措施保证就无法落实,规划也就没有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52-02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必要性

1.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目的的内在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旨在通过课程教学,在认知层面上,引导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知识层面上,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发展阶段特点,清晰了解并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职业分类知识;在技能层面上,通过课程教学使大学生掌握自我探索、职业世界探索、生涯决策以及求职等方面的技能。从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上来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实践环节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2.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是由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经验课属性所决定的。根据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中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属性更为重要”[1]。

(二)重要性

1.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能够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充分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开展实践课程,结合多元教学方法对理论课程加以补充,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兴趣,提高其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度,达到课程预期的教学效果。

2.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可以深化大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通过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并增加课外实践体验课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能够切实增加学生生涯规划实践体验,将学生在理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切实掌握相应理论技巧,提高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一)构建系统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离不开理论课程的建设,系统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是开展实践课程的前提条件。通过理论课教学,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相关理论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并结合生涯规划指导案例,加深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课堂中,能够将理论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评估并调整自己的规划,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实践学习,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

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对于课程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教师队伍培养上,应不断输送教师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就业指导、个体咨询、生涯教练等专业化培训,不断推动指导队伍的专业化与专家化;同时利用寒暑假社会调研等机会,组织实践课教师深入企业单位进行调研和实地体验,真实了解企业单位需求,从而弥补实践课教师在校外工作经验缺乏的弱点,切实提高其实践指导的教学水平。

在教师结构配置上,可引进具备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的企业家、咨询师作为实践课程导师,充分发挥其在相应领域从业经验丰富的优势,在职业发展方向、职业选择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同时不断吸纳学院就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加入就业实践课程教师队伍,发挥其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经验优势,有意识地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融入日常班会、团体活动中,达到“处处有指导”的效果。

(三)加强资源整合,合力推进实践课程建设

在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的过程中,要注重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实践课程的发展。

1.应深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基地建设。结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如职场体验、面试实战模拟等实践服务模块,将实践课程与实践基地整合成统一的教学体系,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发展方向等个性需求制订实践成长计划。通过系统的体验式学习,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2.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相关实践教学资源,将线上图书、视频教学资源、校友信息资源等进行整合,使W生能够在实践课程过程中,结合自身学习需求,主动寻找相应学习资源,从而通过培养自主式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

3.应注重校企合作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提供大学生实习实践方面的优势,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渠道,深化实践体验,从而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效。

4.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考核体系。要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经验课属性建立考核机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不同于理论课程教学,不能单单从学生考试卷面的分数高低对实践课程教学成果加以评价,而是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环节,把理论考核同实践考核相结合,从而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开展形式建议

1.在团体辅导模式下引入导师制。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形式[2]。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可改变以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动辄一百余人的授课容量,调整到小班容量,以团体辅导模式开展教学;引入导师制,针对授课对象的专业及学科特点,配备专业导师作为实践课程讲师,通过结合专业特点,提高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群体问题的梳理,⑽侍饨行分类汇总,并形成记录档案,同时在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及特点,更加灵活化、系统化、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环节活动,从而确保实践指导的高效性。

2.借助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学校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可以将课堂从传统的教室搬到企业中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根据学生专业需求的不同,结合学科与生产企业特色,建立实习、就业见习基地,从而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引入到企业中去。通过在企业实际参观、学习,学生能够切实了解其员工工作内容,岗位招聘需求以及对求职者能力要求等,从而为大学生在毕业择业的过程中提供参考目标,引导毕业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形成符合学生特点的职业规划路径。

3.借助品牌学生活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可以改变以往“教师―学生”的授课方式,将实践课程以系列性学生活动、团学活动以及班级活动形式开展。借助学生活动这一平台,实现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通过定期举办校友沙龙、校友讲座等活动,针对校友对职场经验、工作经历以及工作岗位需求等主题进行分享,使在校生更加全面掌握职场需求,做好职业选择准备;通过整合学校学生需求,开展个性化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将毕业生需求较为集中的培训模块进行整合,从而实现“高效、精准、个性化”指导。实践性的学生活动能够以其长期性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短暂性,将活动趣味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切实起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一、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适应就业形势、增强社会竞争能力的需要,它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并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合理的定位,做好人生规划。

“2008年,国家教育部明确要求所有高等学校都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走向理想人生。”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并把这些课程列入必修课或公选课,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选派部分教师进修学习相关业务知识,采购各类职业测评软件用于教学当中,并开展相关课程的调查和科学研究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逐渐受到高校、教师、大学生和社会的关注,都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仍存在着问题,亟需正确对待、认真解决。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涉及教与学的过程,通过对学校教育和指导及大学生自身实践实施的现状分析,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

1、重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轻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实践,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主要由招生就业处或是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一般为新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三下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课程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或是情景模拟,大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只能学到一些理论知识和方法,缺少运用与实践机会,实践环节缺乏;同时,《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远远缺少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系统指导,流于形式。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教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的教师主要由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学校行政人员、辅导员和部分专业教师组成,他们当中部分拥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教学经验和理论功底,但他们当中很少人具有职业规划师职称或资格证,缺乏相应的系统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如劳动合同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学、职业道德等,无法有效开展职业设计、职业测评、职业指导等专业性强的工作,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效果不是很好。

3、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大学生充满活力与激情,进取心强,学习能力强。但他们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许多在校大学生存在着不清楚自己的潜力、自我发展的趋势、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等职业问题。这表明感觉和认知之间的矛盾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意识淡薄,这必将对其职业的选择和人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做到“知己”和“知彼”,定位不清晰,在心理浮躁因素的影响下,往往追求环境舒适、待遇较好、工作地点繁华的工作,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职业精神不强,易受挫折。

三、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的措施

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高校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指导,注重学思结合,倡导教师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思考人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中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如访谈成功人士,调研企业人才招聘流程等。同时,高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实践的直接性;注重因材施教,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不单单仅局限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而于将课程体系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过程,还涵盖《劳动合同法》、《心理学》、《职业道德》、《职业生涯社会调查》等课程,有针对性地、系统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2、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去职业化、专家性教师队伍。“打造一支职业生涯辅导教师的团队,建立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机构,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成立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聘请一批具有人才资源管理、职业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理论的教师以及企业、政府等具有丰富经验的社会人士担任学生的‘职业启航导师’,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和咨询服务。”只有打造这支拥有丰富知识、实战经验的职业生涯课程教师队伍,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辅导和指导,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体系 构建

职业生涯规划是英文“career planning”的意译。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的环境形势,方向性地计划安排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特别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长计划的合理安排。

一、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缺失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笼统的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填报志愿时很少或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倾向,同时对高校各专业的社会前景缺乏客观认识,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造成大量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不能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及专业学习。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起步较晚

1994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指导办法》,明确规定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国家教委文件指出学校职业生涯辅导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兴趣、才能和体质等特点,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这些探索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发展存在地域差异

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内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 。

(四)专业化师资队伍匮乏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是专业化不强,一般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科学的操作技巧,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二是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不稳定,专职人员匮乏。

(五)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职业准备不足

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充分,职业需求模糊、职业期望过高、职业起点偏高、职业准备不足、职业攀比模仿。 2005年《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的现状”调查中,有51.4%的人队自己的职业发展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有17.6%的人只有3—5年的规划。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将无法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建设与发展

西南林业大学自2003年以来,面向全校本、专科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课程主要讲授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礼仪等。同时邀请用人单位hr和校友到校给学生做“实战讲座”等形式,这样的职业指导存在随意性和临时性的问题。2005年引进了教育部与航天四创合作开发的就业卫星精品讲座,同时开设校内就业指导系列讲座,聘请校内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讲座教师,并将就业讲座纳入课外学分体系。2008年购买北森公司careersky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在全校进行推广使用。2009年,向2009级新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讨论、比较、筛选的基础上选择了理论完整、操作性强的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1、组织管理机构。就业指导中心为负责组织和实施课程管理的机构,根据学校及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统一制定教学内容。负责培训担任课程的教师;做好课程的日常教学管理;安排班级、课时、教学时间与地点。

2、课程性质与任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为必修课。课程包括自我知识、职业知识、经济环境趋势、人际沟通,面试、简历撰写、工作适应等问题的分析和指导。

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组织学生完成课程配套的careersky测评系统的使用,通过实践教学、职业测评、以帮助学生获得清晰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职业认知,了解企业文化、掌握创业、就业技能等方面,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实现人职匹配。

3、课程结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作为必修课而设立的,学分设置为2学分,共计38个学时,根据院系、专业在本科生一、二年级实施课堂小班教学。

4、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教学方法:按专业相关性划分小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理论分析与测评软件,结合案例研讨与课程活动。

考核方式:学生完成测评报告和大学阶段职业发展初步规划为成绩合格,记课外学分2学分。

5、教师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等组成。每位教师在承担课程任务前都经过高校职业规划教学培训,并取得ttt认证培训资格。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评价与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的客观反应。在09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0名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软件对其在接受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后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前后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为:

(1)了解自我:此项测评前后差距不大,原因是09级新生刚入校后就进行心理普测,其中有卡特尔多项人格测试(16pf),该测试旨在让学生对自我有更清晰的了解,同时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也开设有关了解自我、解释测评报告的专场讲座。这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共同点的。

(2)了解职业: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后对自身专业、社会环境、就业形势方面都有了更客观的了解,他们也认为高中对职业方面的认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行动力度: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为个体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后,学生的行动力得到了提升,这和目标缺失的行动力是有差异的。

由于上述的调查是基于同一群体在时间上纵向研究。为更加直观的体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中的差异,又抽取了600名未接受过该课程教育的08级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对其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是和09级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在careersky的反应是趋于一致的。

2、学生参加课程后的感受和收获。通过对学生在使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后留言进行了主观分析和统计,总体分布如下:

三、西南林业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于访谈和对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分析,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师资队伍问题以及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西南林业大学的个性问题,也是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共性问题。

(一)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

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计划,该课程从大一学生开始,持续两年,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将在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引导下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白皮书。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缺乏全程化的专业指导,院系在专业与职业发展的个别化指导上也十分欠缺;职业指导理念还偏重于就业率的提高,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倾向于知识与理论的灌输,而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则相对较少;课程相对单一独立,未能和社会实践、心理调试、专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

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基础、师资水平、教学设施与环境,还与教学管理部门息息相关。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监督、管理和评价势在必行。

(三)师资队伍问题

高品质的课程,是由教师团队的专业资质所决定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基本都是学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组成的教师队伍,相应的专业人员极少。同样,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环节时缺乏实战经验,不少学生认为行业人士的讲座更有吸引力。

(四)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对学生课后感受与收获调查发现,有37%的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往往只有到了毕业学年,才会在即将面对社会、面对责任等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思考、学习了解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

四、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议

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积极构建和完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一)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

(二)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位;

(三)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pazy a. joint responsibility: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ers[j].grou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1998,(20):311—331.

[2]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问题、实例、解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吴秀霞.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4]杨琼.云南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科爱好者,2010,2。

[5]桑志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14—215。

篇13

【关键字】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服务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4SJGLX49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田蕾,河南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0-0034-03

当下,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数量的连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持续不乐观。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种种不利因素使得大学生就业逐渐发展形成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不但关系到其自身的未来发展,也深刻影响着国家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有必要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的构建问题作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

一、构建全方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校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身处境和外界环境的前提下,明确自身职业方向与目标、制定自身教育与发展计划,并出台具体实施方案的动态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旨在为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便利,它以常规课程教学为基本形式、以职业实践和网络平台等为辅助工具,具有全过程、全覆盖及点线面由浅入深等特点。

从作用上讲,大学生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首先,政策上,教育部曾明确表示,未来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应逐步向“信息化、全员化、专业化、全程化”方向发展。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的构建就是高校对教育部相关工作要求的积极响应。同时,从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讲,该体系的出台也是发展“社会、高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式高等教育模式的重要一步。其次,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是对高校以往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深入发展与补充。它的出现有利于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促进大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规划自身未来职业发展。这样一来,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都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困难、岗位适应力差、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二、当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往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中存在很多显著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实效,同时也必须在未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建设中引起注意:首先是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调查显示,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明显不够,部分高校甚至无视其中区别、干脆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完全混为一谈。同时,不少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面向毕业生开放,并且在课量、课时段及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存在诸多不科学之处。这使得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沦为摆设,难以适应学生们的客观需要;其次是服务内容陈旧、服务形式单一。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在国内高校已经出现并发展了一段时间,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服务形式创新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仍旧以常规理论课或主题讲座为主要方式。更重要的是,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起源于西方,国内高校在对这一理念的借鉴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将其与地方特色及高校实情相结合。这使得多数高校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内容陈旧、流于表面、缺乏技巧与方法;最后是缺少实践支撑。由于毕业生数量众多,高校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合适的社会实践和职业实习机会,这使得很多大学生缺少职业实践经验,难以形成具像的职业认知。实践支撑的不足迫使大学生只能将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停留在理论层面,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现实功能也因此受到较大限制。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

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质量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工作的基础,抓紧其教学质量建设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科学理念的传播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启蒙。做好这项工作不妨由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正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触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建立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最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质量,必须予以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有三项主要目标:第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职业观与就业观,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第二,要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所长、了解行业特点并学会观察社会环境,鼓励他们学习相关政策法规、主动发掘就业市场信息,使之至少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创业知识;第三,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求职技能、职业生涯决策技能、信息搜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以及人际交往技能,将他们打造成“高分高能”的市场型人才。

其次,对高校当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作出相关规范。第一,为了强化课程效果、突出课程的重要性,高校应当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正式列为必修课;第二,考虑到职业生涯规划课以体验式教学为基本方式,应对其采用小班授课模式。高校需充分考虑自身师资力量及软硬件条件,科学设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堂规模,最好能做到每班以40人为上限;第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组织形式应当灵活机动。一来要兼顾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做到以研究性教学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巧妙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调查及角色扮演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师生研讨互动的热情。

最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当分阶段、贯穿式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教育,它应当分层次覆盖学生的整个大学时期:大一阶段的教学应当侧重于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借用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己、明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技能特长;大二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展开职业认知。具体而言就是认清外界环境、自身专业等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初步定位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并有意识地对这些行业的工作内容、薪资水平及技能要求展开了解;大三阶段的教学则当以决策培训为主。也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决策观念与方法、引导他们正确认知自身的决策风格,从而帮助他们提升职业意识、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最后,大四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重点则在于引导学生完善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为求职行动的展开作好准备。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就业观。故此时不妨适当多开展些求职培养,帮助学生们树立信心、坚持信念。

2.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课外辅导

不论是保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实效,还是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都不能单纯依靠课程教学,还需要同步展开更具针对性和触动性的课外辅导。课外辅导能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补充作用,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课外辅导形式多样,但最具实效性和推广价值的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又可以分为大班辅导和小班辅导。大班辅导以人数较多的群体为对象,强调并利用辅导对象的群体性,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辅导。大班辅导的主要方式是借助一定的策略与方法促进群体中不同个人的双向、多向互动,旨在借助这种互动提升各成员的观察与体悟能力,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同时,大班辅导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求职自信的发展。与大班辅导不同,小班辅导人数更少、实践性更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为突出。小班辅导中,教师负责主持活动流程和启发学生思维,同时借助职业咨询、个人演讲及团队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和分享各自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从中发现问题、拓展思路,并最终达到平衡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提升职业生涯规划品质的目的;二是个案咨询。职业生涯规划个案咨询指的是单个大学生在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师的一对一帮扶下展开深入自我认知与潜能认知,并最终确立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过程,具有很强的个体针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不同个体独特的人生经历、自然性格及生长环境所决定的,它会深深地影响到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故自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堂教学和团体辅导能够起到传播与补充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作用,但对于个体而言,它们缺乏量体裁衣和对症下药的针对性,而这些正好是个案咨询所擅长的。

3. 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验途径

当下,实践支撑不足是国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这一问题应当在未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得到重视。为此,我们必须将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验视作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并从下述方面入手:第一,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争取职业体验机会。一般来说,企业倾向于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这样不但能节省人员培训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投入,还能有效应对某些突发性的人员需求。正是因为如此,岗位实训等职业体验机会对大学生而言就显得十分宝贵。因为它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岗位甚至行业的现实需求,能够促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高校方面应当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争取职业体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走进企业内部,让他们深入地体会企业文化、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培养出更高尚的思想境界和更突出的知识才干;第二,鼓励学生展开企业调研活动。企业调研指的是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未来想要从事的行业,通过深入行业内部、采访行业代表性人物等方式调查行业的概况、现状、趋势以及入职要求、薪资待遇、潜在机会、典型案例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们及时补充、调整和完善自己已有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同时,在展开调研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锻炼自己的问题处理能力和信息掌控能力,并了解到更多有利于自身就业竞争力发展的行业知识;第三,积极组织职场代表访谈活动。职场访谈是大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面向大学生群体的职场人物访谈一般由高校组织开展,校方负责邀请职场代表、提供访谈场地、设计访谈流程并组织大学生参与访谈。职场人物访谈能够丰富学生们对职场的主观印象、帮助他们进一步印证自己平时收集的职场信息的科学性,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工作的日常内容、技能要求、升迁路径及潜在发展等重要信息。通过职场人物访谈,学生们不但可以检验以往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性,还能够明确自己与理想工作岗位的现实差距、激励自己寻找努力的途径并为之不断奋斗。

全方位服务是未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发展走向,其体系建设的好坏不但关系到高校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质量,更影响着毕业生群体的未来职业发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严把相关课程质量、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外辅导和网络服务,并积极充实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途径。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全方位”,才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实质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清芳.服务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4,(02).

[2] 杨继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开展高职就业教育―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人力资源管理,2014,(04).

[3] 周文军,袁艳.一站式服务理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体系中的运用――以独立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2).

篇14

关键词:职业 生涯规划 课程 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学生却缺乏对以后可能从事职业的认识,对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基础不够扎实,不能理性地对自我定位。因为以上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在高校引起了关注,但还在摸索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来源于西方,在温州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形成了适于温州本土的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现状分析

1.本课程主要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学生不仅学习理论性知识,更提倡“做过才明白”的理念,科学地组织学生参加体验活动。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最终实现就业的目标。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现有考试评估由理论课教学占70%、实践教学占30%组成。理论课是以课堂表现、课堂作业、活动感言等作为评分的载体;实践部分则是以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以及实践作业的情况为基础进行的综合评分。

3.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指导思想,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调查分析

笔者对温州七所高校的在读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高校在读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85份,其中有效问卷952份,有效率为95.2%。

1.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得到启蒙,但规划实效还不理想。温州市七所高校基本上都设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不同的是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学生是基本上参与了该课程的学习。一所高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作为选修课,三所高校将该课程作为必修课,在高年级开设;另外两所高校将该课程贯穿大学四年。

(1)大学生自我认识状况良好,但满意度不高。从问卷中了解到,对自身的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基础,只有在自我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制定最佳对策。此次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我认识状况良好。当问及 “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的了解状况”时,有55.6%的学生回答“基本了解”,有9.6%的学生回答“非常了解”,两者占了72. 5%,而回答“不了解”的仅27.5%。而对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满意度调查时,表现出对自我的规划却不是很理想,从侧面可知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在一个启蒙初期。

(2)大学生自我规划意识薄弱,职业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当问及“你觉得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时,被调查的学生回答“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不会结合实际做职业规划”的各占28.9%和31%,还有25.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懂得如何决策,剩余的14.9%没有考虑。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实践体验。在访谈中得知,温州市各高校缺少成熟的教材,缺少实用的测量工具,所以在温州该课程的教材还未得到统一,导致这种原因的出现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公开出版的教材尚未有特别专业的;第二,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开发出新的测量工具,导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第三,最为关键的是对教材征订工作懒散,从而课程的安排出现随意性。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实施时间短,师资贫乏。由于开放时间短,我们同样面临缺少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如何针对学生来设计规划方案成为了该课程的要点,需要专业教师的点拨,就调查现状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在师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教学内容涵盖面不广, 课程教学单一。当问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贴近大学生实际状况”时,尽管有53%的学生认为贴近生活实际,但是仍有26.7%的表示不确定和20.3%表示不贴近,所以,在讲课内容上有待进一步改善,以便贴近学生的实际。

(2)师资力量贫乏。调查显示温州市大部分高校这个比例超过1:1000。

温州市7所高校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配备情况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温州市大多数高校所成立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机构形同虚设,学校没有拨专项经费来支持该专业的发展,该课程的授课老师几乎没有机会走出校园接受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理论培训,缺乏对专业的正确认识。

三、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对策

1.学校要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当给予高校大力支持,提高领导认识,加强重视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增加经费投入,设立专门的指导部门,推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2)合理安排课时。我国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纳入公共课程时间并不长,其存在与发展尚处在探索阶段,所以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课时设置都比较随意。每周至少安排两个学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的总学时应不少于64学时。

(3)革新课程教学。应该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乃至环境课程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程实施效果。激发学生对新形式的课堂教学感兴趣,形式又多样,聘任成功人士和用人单位来校担当客座教师,通过讲座形式,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了解用人单位,在实践中体验职场。

2.学生要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长远规划意识。随着社会革新进程,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观念、内容不断地被丰富充实,地位逐渐提高。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高校在校生面临相似问题:合适的个人自我定位,兴趣与职业冲突,能力的正确评估,没有科学规划意识等。由于学生的生涯短暂引起的职业生涯规划具动态性,所以就在校生而言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树立科学规划意识。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部分高校在校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没有全面正确的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牵涉多学科多方面的综合性课题,与社会实践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要想真正领悟它深刻内涵,必须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检验。

(2)合适定位和自我评估。要想飞,先要有翅膀;要想谋一份符合自己期望的理想职业,就先要对自身进行一个准确的评估和定位,从而达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目的。所以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条件就是个人应该明确自己的追求和所要的实现的人生价值,想要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就要剖析自己,通过自我的评估和定位,为职业生涯规划打好基础。

3.教师要加强指导队伍建设和理论学习。培养高质量强能力的人才是一个时展的需求,教师的课程运用能力和教学指导水平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教师自我完善是提高课程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关键,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针对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样式的培训方式,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出国学习参观、国内集训、与兄弟院校进行合作交流等。此外可以从有意向从事就业指导的优秀才人中选拔,充实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中来。同时要善于“纳谏”,积极听取一线指导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指导理论体系建设。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灌输给他们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

参考文献:

[1] 黄炳煌.教育课程发展模式之研究[M].台北:景文.1988.

[2] 曹广辉主编.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陈宪,张健等.面向21世纪一种新教学模式的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