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劳动力流动的形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人口现状
自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海南人口的输出就以逆差方式进行,入岛人口远超出岛人口。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三亚市总人口为68.54万人,因经商、就业、度假原因流入三亚的人口有20.01万人,从各省省外流入外来人口12.13万人,在省内流入外来人口7.88万。
(二)人口流动特征
三亚人口流动的特征和我国其余地区截然不同。整体主要分四类,一为居住半年型人群,又称“候鸟型”人群;二是外来务工人群;三是高端科研、技术型人才群;第四为短期旅游的游客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热带风情的城市特色,海岛独有的民风民俗,堪比夏威夷的度假氛围决定了作为旅游胜地的三亚独特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人口流动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候鸟式经济发展
在三亚,每到9、10月份开始就会形成一波强大的“迁徙群”。从内陆涌进海南,次年的3、4月又集体出岛北归。这在三亚已经成为一种显著的标识,我们称其为“候鸟”群体。近几年三亚年平均接待游客量已突破千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冬季到三亚过冬的候鸟一族每年有40余万人,并在逐年增加。根据三亚市的异地养老老年协会提供的统数据计可以看出,截止2016年11月三亚养老的异地人为50万左右,哈尔滨籍的养老人口占20万之多。庞大的养老群体极大促进了养老行业的发展,催生出诸多衍生行业和新的就业岗位,三亚经济由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以及政府层面的工作,吸引了更多的外地游客来岛度假和消费,极大的带动了三亚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与此同时,岛外度假游客的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的不断进驻,以及大陆内部游客的来岛购房热情,导致三亚房地产市场十分火热,商品住宅销售连年连创新高。三亚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到:“近四成的商品房都是华北一带户籍的人购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买给来岛度假的老人,用以养老居住。”从此看出,候鸟人群的到来极大推动了三亚房地产业的发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房地产业都将会成为三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为三亚的经济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候鸟族的“迁徙”方式也成为三亚地产行业淡旺季分明的主要原因。每年11月份就会有各地的老人陆续来三亚过冬,加上亲戚朋友的探望,在农历新年达到一个人口的顶峰值,然后在次年的4月份老人基本都会走完,这之后大量住宅小区开始长达半年的空置,年复一年。许多住宅一年到头空置。变化明显的外来人口对三亚市的基础设施产生了较大影响,如交通、物价、风俗习惯、贫富差距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某个特定时间段会特别突出。进而对三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高端技术型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引进
正是由于三亚这种独特的人口流动模式,引发了三亚市劳动力市场的变革。三亚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已经远超本地人口数,仅靠三亚本地人口根本无法接待日益增多的游客。大量优质的外来劳动力进入三亚劳动力市场,其中不乏外来人口在三亚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投身人才市场。优质劳动力一方面拉动三亚消费,另一方面给三亚带来了行业发展所需技能和劳动贡献,为三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造了可观的价值和利益,对三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和游客数量的增多,各大景区,饭店,旅馆等行业的工作人员都是外地人,而海南本地居民只能在景区外面卖卖假的珍珠贝壳首饰或槟榔。三亚这种独特的人口流动模式使得三亚在旅游旺季时的物价明显上涨,生活消费大幅提高,大量外来人口使当地的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生活质量下降,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海南本地居民的就业压力及经济压力。
(三)短期旅游的游客群
三亚市作为热带风情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必然是经济无法动摇的支柱性产业。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三亚凭借着自然地理风光的优越性,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大批游客到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养老行业、房地产行业、酒店行业等。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税收,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游客数量的增多,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劳动人员收入。
但由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经济过度依赖外来消费,区域内实体经济三亚物价上涨幅度较大,过度依赖季节性旅游业,影响了三亚市的经济稳定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三亚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从总量来看,整体非常的丰富。三亚常住劳动力中,来自农村户口的从业人员占多数,具体比例超过半数;且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数量较少,比较集中在餐饮和服务业等行业;从产业的构成、受教育的程度、年龄的构成、流动区域的分布方面看,三亚农村的劳动力呈现以下特征:
产业构成方面,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超九成;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分别为0.3%和8.4%;农作物种植业行业占八成左右,第三产业就业人群主要集中于服务业。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为第二、三产业的10倍,大量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二、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在产业结构的分布上极为不合理。
年龄的构成方面,三亚转移劳动力情况以年轻成年子女为主,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统计的结果看,16―30岁人群流动的比例最大,占转移劳动力人数的80%,90后正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体人群,劳动力转移家庭普遍的情况是,户主在家务农、子女外出打工,村寨老年人居住比例较高。
受教育的程度方面,三亚转移农村劳动力群体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受过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人数比例很少。目前三亚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转移劳动力占总数的66%,高中程度占30%,而大专以上占不到4%,转移群体整体的文化素质低。此外,三亚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占到19.4%,远远低于发达城市和地区的水平。
流动区域方面,三亚目前的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海南省内,且以三亚市市内为主,转到海口市的农村劳动力约占总数的25%,转移到省外的人数则更少,占比不到8%。由此可以推测,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扩大,三亚市整体的规划,后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培训和引进安排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根据权威机构调查,三亚农村劳动力外出渠道数据显示,三亚市的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中,经由亲戚和朋友的介绍、自发自动转移的人数占到80%左右,其中亲戚和朋友介绍的约占42%;自发自动转移的约占37%;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私企组织的仅占总数的8%,以其他形式转移到三亚市的占12%。以上数据表明三亚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极为明显的自发性质,而在这其中,政府、中介组织的转移服务业务则滞后太多,需要在此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经费。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三亚市的不断发展,三亚作为国际旅游岛核心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区域性旅游品牌的吸引,促成了城市更多的就业?C会。更多资本和个体商户的加入,更多岛外旅游客流量带来巨大的旅游收入。同时也因为旅游业是城市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人民大量的工作岗位和机会,为三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出长久、稳定的出路。但深入了解现状发现,三亚旅游业在初级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着行业观念落后和企业及地域品牌意识淡漠的情况,一味迎合“低价”竞争手段,较少花费精力用于服务态度的提升、旅游质量的升级、设施的改进和品牌效益的建立方面。
经过调查发现,旅游市场中环境遭受破坏的情况十分严重,地区生态环境在过度发展中岌岌可危,大片地区遭受环境威胁。三亚湾片区、大东海海域环境已不复以往,海滩沙质粗粝化,填海造陆和海水排污已经明显改变了海滩环境。旅游业作为三亚市的支柱型产业,环境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好才有可持续的吸引力。而三亚的发展现状、城市的进一步升级反向要求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安排需更加深入。三亚农村就业人口从业时间长、人力提升稳定,具有丰富经验和较强可塑性,引入劳动力,开展培训,提升城市整体文化素养和服务质量需要结合就业人员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情况,这其中往往也迎合了机遇和挑战,对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要求较高。
五、影响与总结
为了掌握各区、县实施“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的工作情况,根据劳动部《关于印发〈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的通知》(劳部发〔1996〕137号)的有关要求,劳动部及市劳动局将组织对各地执行《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实施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现将这次检查工作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此次检查内容为《实施计划》中提出的五项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其中,第一、第五全面落实流动就业凭证管理制度及流动就业统计工作为对区、县检查的重点内容;关于建设三大区域劳动力信息网的情况不列入对区、县的检查范围。
二、检查工作分为自查和抽(互)查两个阶段进行,以自查为主,抽(互)查为辅,自发文之日起至12月20日为自查阶段,96年12月11日至12月20日劳动部将从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抽调人员进行抽查。北京市作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的重要输入市将是被抽查的重点,请各区县劳动局做好准备,认真积极配合。
三、检查工作完成后,各区、县劳动局应将《实施计划》的完成情况,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拟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形成书面报告于12月25日前报市劳动局就业管理处。
劳动部关于印发《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的通知
(1996年4月22日 劳部发〔1996〕1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自1994年实施以来,进展顺利并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基本制度、信息系统和服务网络,特别是在1995年和1996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根本上解决流动盲目无序的问题,还需经过艰苦努力。继续实施“有序化工程”是“九五”期间劳动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将全面推进这项工作。为此,我部研究制定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切实抓好落实,以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
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一)初步形成跨地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以下简称“民工”)按需流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单位跨地区招用的新民工80%实现证卡合一,持证就业。
(二)新民工有组织地输出、输入的比例和老民工有组织地探亲、返岗的比例明显提高。
(三)初步建立与跨地区流动就业相关的服务制度和服务规范,持证就业的民工凭证享受服务。
(四)1997年春运期间盲目外出的新民工明显减少,基本消除因民工流量过于集中而造成的交通客流严重积压现象。
二、具体任务
(一)全面落实流动就业凭证管理制度
1.劳动力输出地普遍对新民工实行外出前凭输入地劳动部门认可的用工信息登记发卡的制度。劳动力输出地区劳动部门根据输入地区的管理要求制定简便易行的工作程序,建立监督机制,使大部分外出民工纳入管理;逐步提高劳动部门组织输出的比例。
2.全国各主要城市和重点劳动力输入地区严格实行新民工凭卡办证、持证就业的制度,同时继续与劳动力输出地配合,为1996年春节以前就业的老民工补发证卡,力争在1996年12月31日前使所辖单位使用的外省民工领到标准式样的外来人员就业证,并做到证卡合一。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跨地区流动就业凭证服务制度,制定并公布凭证服务和跟踪服务项目,明确输入地和输出地各级劳动部门的服务职责。
4.争取制定统一的流动就业有关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在全国统一标准未出台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应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制定本地区统一的收费标准,并对有关收费的程序和用途明确规定,严格管理。
(二)建设三大区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
1.保证足量、准确的信息上网,并做到信息传输顺畅。北京、上海、天津市要做到劳动部门新批准跨地区招用民工的全部用工信息上网(已招到的注明);广东省今年联网的市要做到新招外地民工的全部用工信息上网(包括就地招收转换职业的外地民工,已招到的注明)。各省级站保证一定数量的跨地区求职人员群体和个体信息上网,最低数量由三大网中心协商各省级站确定;主要输出地要做到全部由劳动部门组织输往外地的人员情况以群体信息上网。建立用工和求职信息的修正制度和程序,保证网上信息的准确性。
2.各入网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地、县级信息站和信息收集、传报制度。广东、上海、北京对本地各区、市级信息站建立跨地区用工信息传报制度。其他入网省年内至少建立5个地级站,其中至少2个站使用计算机联网,其他站以传真方式传报信息,并建立跨地区求职信息和劳动部门组织输出人员信息传报制度。各主要输出地区至少建立一个县级劳务基地,根据用工信息开展培训,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并做到基地劳动力资源信息上网。
3.劳动部就业司与信息中心联合建立三大网信息监测分析制度,由信息中心具体实施监测。从1996年7月1日起,对三大网网上信息每两周汇总分析一次,并随时对各省级站信息上网情况进行抽查。就业司和信息中心向各中心和省级站定期分析数据。
4.各入网劳动力输入省、直辖市与劳动力输出省、自治区相互配合,探索建立以信息引导为主要手段实施宏观调控民工流动总量的机制和制度。
(三)发展服务网络,开展流动就业各环节的服务
1.大力发展乡镇劳动服务机构。年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乡镇劳动 服务机构的现状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和分类,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对已建立的乡镇劳动服务(管理)站、所加强管理,落实职能,切实将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落实到基层。乡镇建站比例达到80%以上的地区,重点完善机构,强化职能,使乡镇就业服务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乡镇建站比例未达到50%的地区,重点在输出劳动力较多和乡镇企业较发达的地区发展机构,年内争取使建站比例提高5-10%,并通过建立中心站扩大服务的覆盖面。
2.整理跨地区劳务工作机构。各输出地对驻外地劳务工作机构进行一次整顿,明确职责,提出规范性要求;三大劳务协作区分别制定跨地区劳务工作机构管理制度;各主要输入、输出地共同总结推广跨地区劳务工作机构的典型经验,指导其开展跟踪服务,协助当地劳动部门搞好跨地区就业民工管理,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
3.开展对持证民工的服务。输入地与输出地劳动部门加强配合,以多种形式为已领到流动就业证卡的民工服务,广泛宣传服务内容,并协调有关部门为持证民工提供各种优惠和服务,争取让每个持证民工了解能够享受的服务项目,并凭证享受服务。
4.加强对民工的培训。各地劳动部门将提高民工素质作为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的重要措施,列入计划,作出具体安排。输出地劳动部门发挥乡镇劳动服务机构的作用,在民工外出前加强有关知识教育,并根据用工单位的需要,积极开展就业训练;输入地劳动部门指导企业对民工进行必要的教育,组织民工根据工作需要参加各类培训。劳动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对持流动就业证的民工可给予优惠。
(四)做好1997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
1.各主要输入、输出省、自治区、直辖市对1996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向地方政府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和1997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方案。
2.在坚持前两年各项有效措施的同时,1997年春运前集中力量做好民工返乡、返岗的组织工作。指导企业分期、分批安排民工休假;输入、输出地劳动部门共同对民工返乡、返岗进行登记、预测;加强与铁路、交通部门的信息沟通,扩大预订团体车、船票的比例,尽量使春运期间民工客流量保持均衡。
3.下大力气做好宣传工作,加大管理、监察力度,尽可能减少春节后一个月内新民工外出的人数。
(三)加强流动就业统计工作
1.将证卡发放与登记、统计工作相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充分利用登记资料,较准确地掌握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情况。
2.按照劳动部《就业与失业统计报表制度》(劳部发〔1995〕436号)中“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情况统计表”的要求,落实责任,逐级做好统计工作,保证报表质量,按时将报表汇总后报劳动部。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目标责任。劳动力输入、输出较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确定主要领导牵头,专人负责“有序化工程”的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凭证管理制度、乡镇劳动服务机构建设和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工作。上述各项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劳动部门,并列入工作考核指标。
(二)加强部门间协调。劳动部和地方各级劳动部门与有关部门建立协作关系,主动协调政策,开展合作,争取支持,共同研究制定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开发就业的政策措施。
(三)制定工作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实施计划制定具体工作计划,作出各阶段工作的安排,并报劳动部备案。
(四)建立检查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1996年7月底和12月底前对所辖各地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写出阶段小结和总结报告。劳动部就业司将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抽查。
(五)补贴工作经费。对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按时报送计划、总结、报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根据工作量和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少量工作经费补贴。
四、活动安排
鉴于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与“有序化工程”实施联系紧密,故将有关活动作出统一安排:
5月10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实施有序化工程工作计划。
6月30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乡镇劳动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报告及典型材料(调查的具体要求另行通知)。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省上报试点工作总结报告和试点县、市经验材料(试点总结的要求另行通知)。
7月31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流动就业凭证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小结。
8月下旬,召开全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试点地区促进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和各地开展乡镇就业服务工作的经验。
10月下旬,劳动部对各地实施“有序化工程”情况和1997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准备情况进行检查。
[关键词] 双侧骨神经;阻滞麻醉;双膝关节置换术;血流动力;苏醒时间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5(c)-001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effect of bilateral femoral nerve block anesthesia on blood flow dynamics and relief tim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ouble knee replacement surgery.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planning for double knee replacement surgery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mplemented bilateral femoral nerve block anesthesia , the control group implemented general anesthesia before operation, and the HR and mean fluctuating pressu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esthesia , after induction of general anesthesia, immediately after induction of general anesthesi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operation, after 60min of operation, after 120min of operation and at the time of awakening of patients, and the operation time and hemostatic ti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dosages of propofol, fentanyl and remifentanil in operation were recorded, and the awakening time and extubation time of patients were observed in detail. Results Both groups successfully finished operation after anesthesia, and 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operation tim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was an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hemostatic tim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y comparison.[(109.3±21.1) vs (122.5±21.6)] min, the drug dosage of propofol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awakening time and extubation tim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obvious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Bilateral femoral nerve block anesthesia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ouble knee replacement surgery is superior to general anesthesia obviously, which can reduce the use of intravenous sedation and analgesics by patients in operation, better stabilize blood flow dynamics and shorten the awakening time of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
[Key words] Bilateral femoral nerve; Block anesthesia; Double knee replacement surgery; Blood flow dynamics; Awakening time
人类在医疗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现在,寿命得到了相应的延长,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也在到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在不断的增加[1-2]。双膝关节的同时置换,只需要进行一次麻醉这样可以有效的缩短病程,同时可以降低医疗费用的消耗,因而被广大中老年人所广泛接受。该文对该院自2014年2月―2015年2月接收的60例双侧股神经阻滞麻醉患者进行了研究,在老年双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和全身麻醉进行比较,分析前者对老年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和苏醒时间的影响。
1 主要资料和麻醉方法
1.1 主要资料
该实验方便选择该院自2014年2月―2015年2月接收的60例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60~78岁,同时以上所选的病例中患者没有严重的心肺疾病以及重要的脏器功能的衰竭,没有严重认知障碍,病情基本稳定。其中老年合并症中高血压21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患者20例。实验将60名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前需签订和实验内容的相关协议,并对实验情况完全知晓。该次实验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两组实施不同的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30 min前均进行常规的肌注射阿托品0.5 mg,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使用检测仪对患者的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脑电双频指数进行监测。两组患者中对照组不进行双股神经阻滞穿刺。实验组患者实施全麻诱导前神经刺激器的协助下对双侧骨神经进行穿刺。对实验组患者的腹股沟韧带下2 cm的位置定位股动脉,将50 mm长的电刺激针于股动脉外侧1 cm处与皮肤形成30度进针,刺激电流1 mA,患者的股四头肌出现明显收缩或是伴有膝盖跳动时,降低刺激针的电流至0.3 mA,股四头肌仍有明显收缩时注入0.375%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060137)3 mL,此时对患者观察5 min后患者没有局部麻药中毒反应后,单侧缓慢推注0.375%罗哌卡因17 mL,推注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血液是否出现回流的情形。双侧股神经穿刺给予0.375%罗哌卡因40 mL。
1.3 对两组患者进行的观察
观察麻醉前、全麻诱导后、全麻诱导后即刻、手术开始、手术开始60 min、手术进行120 min、患者苏醒时HR、平均脉动压进行比较。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进行的手术时间以及止血所用的时间。术中使用的丙泊酚、芬太尼、瑞芬太尼的用量做出记录,对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
1.4 统计方法
该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均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P
2 实验结果
两组患者全部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是(171.2±42.6) min和(165.2±20.6) min,手术时间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止血带应用的时间分别是(109.3±21.1) min、(122.5±21.6) min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我国的老年双膝置换手术中经常使用的麻醉方法是椎管内麻醉会使实施全身麻醉,该种麻醉方式对于存在脊椎骨质增生的患者来讲,韧带钙化普遍,导致麻醉穿刺过程中难度增加,对患者造成了手术的痛苦,并且会出现麻醉风险[3-4]。神经刺激器和超声下的辅助穿刺极大的提高神经阻滞的成功率。神经阻滞对患者的循环呼吸影响也比较小,不但很好的和硬膜外镇痛产生了相同的麻醉效果且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吗啡需求量[5-6]。在单侧膝关节置换术中经常使用的神经阻滞方法是腰丛和坐骨神经同股神经阻滞相结合的方式,但是腰丛坐骨神经的位置比较深,在对患者实施穿刺时需要患者的侧卧位的配合,姿势保持时间比较长。相比较之下股神经穿刺的位置相对比较浅,患者在穿刺的过程中只需要保持仰卧位即可,神经刺激仪能够很好的对神经进行定位,保证了麻醉实施的成功率[7-8]。在研究哌罗卡因的剂量最大为150 mg,但未出现麻药中毒的不良反应。
冠心病、缺血性脑梗死在老年患者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老年人对麻药的耐受性较差,手术的刺激很容易引起老年人血压的升高而发生脑血管意外。在该研究中的患者中有近一半的患者由高血压和糖尿病,因此物在老年患者中的使用要更加谨慎[9-10]。
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在进行麻醉后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止血带应用的时间分别是(109.3±21.1)min、(122.5±21.6)min,两组的数据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实验组的丙泊酚等药物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该结果同李红培等人[1]的研究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71.3±42.5)min、(165.0±20.2)min,止血带应用时间分别是(109.4±21.0)min、(122.6±21.5)min]保持一致。
综上可知,双侧股神经阻滞麻醉同全身麻醉相比在老年双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的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在手术中减少对患者使用静脉镇静和镇痛药物,稳定患者血流动力,缩短了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
[参考文献]
[1] 李红培, 李皓, 公茂伟,等. 双侧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双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 2014(19):71-73.
[2] 马冬梅, 梅静, 徐桂萍. 股神经阻滞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22):30-33.
[3] 王凯, 韩威利, 孟瑞霞. 超声引导的股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嘧啶在老年患者单侧膝关节清理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5):882-883.
[4] 罗振国,肖莉,吴刚,等.不同下肢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老年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5(7):657-660.
[5] 李飞, 张柏银.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4(18):29-30.
[6] 郑晓铸, 夏燕飞, 周嘉莉,等. 下肢神经阻滞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 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3):491-492.
[7] 周日永, 胡霞蔚, 徐旭仲. 右旋美托咪啶对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中止血带耐受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现代实用医学, 2014, 26(11):1389-1391.
[8] 赵方, 银瑞, 尹彩星. 坐骨神经阻滞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单侧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24):7111-7113.
[9] 杨丽, 董文理, 张A,等. 不同方式给予右美托咪定对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镇静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临床外科杂志, 2014(12):952-954.
关键词:教育;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工作流动;作用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1-004-03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产业升级使得产业所需的文化技术成分日益厚重,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逐步提高。教育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力随之显现、形成、深化。在此环境下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和流动显得尤为重要,当劳动力流动所需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流动就会受阻。二者之间实际的作用关系错综复杂,笔者引入“力”的概念来助于明晰,以“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作为切人点,初探教育对劳动力工作流动的作用力,只是抛砖引玉,期待学者们的深入研究。
一、教育水平对劳动力工作流动的作用力大小
教育被认为是一种生产、积累和维持人力资本的方式。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而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正规教育。
劳动力流动为劳动者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的更换和转换,也包括正在求职的失业者的移动。其中,宏观劳动力流动是指各地区的户籍流动抑或劳动者地区性的转移。而本文旨在研究的微观劳动力工作流动是指雇员从一个工作单位转换到另一个工作单位,或者说是雇员的雇主发生了改变。按照工作流动的性质,劳动力工作流动可以分为辞职和被解雇。正规教育(即学历)与劳动力工作流动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正规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工作稳定性,而劳动力工作在向上流动中会产生教育需求,当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作流动就会受阻。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正规教育与工作稳定性呈正相关。大专及以上学历换过工作的比率明显低于大专以下学历,这多半也是由于工作性质决定,学历较低的劳动者多以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求职,故换过工作的比率更高。同时可以看出大专及以上被辞退的比率最低,行政级别及晋升比率也最高。一方面,初中以上学历主动跳槽率较高,且初中、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主动跳槽率基本持平;另一方面,学历越高,被辞退的比例越小,劳动力流动越少。文盲/半文盲主动跳槽和被辞退的比例也都较小,与其所受教育水平以及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有关。
在表2的2010年城镇失业人员比例中,明显可以看出初中及以上学历失业人员比例呈急速下降趋势,因为我国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所以暂不考虑初中以下学历。
综上可见,正规教育水平越高,雇员的工作稳定性越强,雇员在劳动力工作流动中的被动性相对减弱。
二、教育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力方向分析
教育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力极其明显。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对改善当前处境的愿望比较强烈,对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更加敏感。同时,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在劳动力市场的回报也更明显,从迁移中获得的收益也更大。二者的作用力显而易见,但作用方向还需探究。
借鉴唐纳德博格、朗格辛、罗理和穆勒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劳动力流动“推一拉”理论来分析,劳动力流动是由来自两种不同方向的力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力量,即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正面的积极因素;另一种则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力量,即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负面消极因素。据此,笔者试从推动力和拉动力两个方向分析影响劳动力工作流动的因素,又分为工作和个人两个维度,整理见表3。
表3从推动力和拉动力分析了影响劳动力工作流动的因素,众多因素中教育虽然不一定是主因却占有很大比例,成为重要作用力。此外,需要补充以下三点:第一,对个人而言,教育水平较低或只接受一般培训的员工容易在经济危机或者公司效益减少时被解雇。反之,高学历可作为一种信号容易被雇主识别,从而成功转换工作单位和角色,也会得到大于或等于之前的工作报酬。第二,对子女考虑,教育具有地区差异,较低的教育条件和环境不利于子女的长期发展。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不少父母选择辞职,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自古就有孟母三迁的佳话。由于能够为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而对劳动力工作流动构成巨大拉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拉力只对部分家中有学龄子女的劳动力构成拉力。第三,对企业而言,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由于培训体系完善,对员工进行特殊培训或长期培训,员工所学的知识只能在该企业运用,这也极大降低了员工辞职率,减少劳动力的工作流动。比较而言只接受普通培训或培训不足的员工在离职人群中占较大比例。
三、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力点分析
1 教育能够增强生产能力,提高人力资本配置能力。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通过直接提高个体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了个体的收入,也带来了溢出的社会效益,也即教育具有很强的生产功能。因为教育、培训和劳动力流动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三个主要渠道。教育能增强人的生产能力,进而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劳动生产率越高,收入就越高。人力资本的关键性投资在于教育,通过分析“教育投资一劳动生产率―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证实了教育的经济价值。
相反,筛选理论承认教育对于劳动力流动的推动力,但否认是教育提高了生产率,认为教育和生产率之间只是一种间接关系。教育只是表示个人能力的一种工具,为雇主选择、识别高能力的雇员,便于能岗匹配,即承认教育的配置能力。所以,教育程度越高,生产能力和(或)配置能力就越强,劳动收入就越高,更有助于优化劳动力供求市场。但是这一能力的实现也是有条件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在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和限制劳动力流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受教育程度者的收入差距很小甚至颠倒。赖德胜也提出,教育收入功能的发挥程度是有条件的,只有具备相应的条件,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才能充分增加劳动收入、合理配置人力资本。
2 教育能够提供筛选信号。首先,筛选理论认为雇主与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相遇时,由于并不能直接了解这些人的内在能力和特点,便凭借天生的“标识”(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和后天获得的“信号”(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特别是通过受教育信息了解求职者的能力,这意味着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更容易克服工作流动中的障碍。其次,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并且这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缺乏流动性。处于由小公司组成的收入低、晋升机会少、工作不稳定、易被解雇的次要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很难进入到由大公司、政府管理部门等组成的收入高、晋升机会多、就业稳定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而教育是决定求职者进入哪一种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概率就越大。瑟罗(Thurow)也认为教育并非单纯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生产率,事实上,它还为雇主提供受雇者是否具有可培训性的信号。因此,教育是一种筛选工具,它能提供有关受雇者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信息。
3 教育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弱化具有一定作用。雇主们希望公司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应该由受过足够教育、掌握足够知识技能的工人担任,因为这些工人具有可培训性。因此,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工人如果缺乏足够的教育知识技能,就只能待在次要劳动力市场。Bosanquet和Doeringer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虽然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政府的人力资源政策,但教育对弱化劳动力市场分割有一定作用,是工人由次要劳动力市场向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动的基本条件,因为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4 培训对劳动力工作流动的作用力点分析。Jacoby曾提到在20世纪初,进步的管理者们开始意识到:劳动简化存在诸多局限性,培训成本往往很高,尤其是劳动力流动率高和劳动力不稳定意味着对劳动力的更换将带来额外的培训投资。因此,雇主开始注重技能培养和降低人员的流动率。加里・贝克尔也认为培训在形成人力资本中有重要作用,并把在职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即现在把培训根据成本收益分为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普通培训即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企业同样有用。特殊培训即培训所获得的技能仅对目前受雇的企业有用。
从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两个角度分析其对劳动力流动会得到不同答案。从特殊培训出发,较之次要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的特殊培训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对雇主和雇员都显得尤为重要。Bosanquet和Doeringer指出:企业特殊培训是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使得主要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都有动力建立比较稳定的雇佣关系,因为雇主提供较高成本为雇员进行特殊培训,如果此雇员离开,雇主还得再次对其他雇员进行培训,所以,雇主不希望经常性地更换雇员;而对于雇员来说,他在公司里接受的培训仅仅在这家公司有用武之地,所以,雇员也不愿经常性地更换工作。因此,特殊培训会抑制工作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一般培训增加了雇员的通用人力资本,雇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工作流动。
四、启示
1 以青年教育为核心带动劳动力生产水平整体发展。正规教育和培训对劳动力工作流动的作用力相对复杂,对个体、企业、国家作用力的大小有别,关键点在于加强对青年的教育。青年是企业未来的脊梁,寄托着国家的希望,青年个体素质的整体提高将带动科技创新及高新产业的发展。在微观上促进就业;在中观上缩小劳动力市场分割,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在宏观上拉动经济水平,提升产业发展。欧盟负责就业事务的委员明确指出,欧盟一半失业者因缺乏专业技能而不能适应目前劳动市场的需求。“欧洲工业圆桌会议”发表的报告也明确表示,现在“雇主需要的是独立自主、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和不断迎接新的挑战的人”。为此,欧洲卢森堡就业问题特别首脑会议曾决定五年内把25岁以下青年失业人员的培训率从目前的10%提高到20%。对青年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此作为核心带动劳动生产力的整体发展不失为有效途径。
【论文摘要】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弥合城乡之间断裂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在阐述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吉林省省情提出相应措施,从而为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积极探索。
一、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基本状况
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拥有数量巨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农民增收缓慢,总体水平不高,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转移就业压力很大。吉林省现有农村劳动力669万人,到2006年底转移出241万人,其中常年在外打工的110万,出国的6.8万人,其他均属于临时性、季节性的转移。按现在农业生产能力计算,种植业有200万人足够,这意味着吉林省还有220多万人在农村属于绝对的剩余,而且每年新增大约100万左右,农业人口中还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农业劳动力,还不包括临时性、季节性返乡者。如何根据国情和省情,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吉林省政府从本省实际出发,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优惠政策,召开经验交流会、建立输出基地、开展技术培训,设立“阳光工程”,从上到下掀起“春风行动”等,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虽然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有了一定发展,已取得一些成效,但与其它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流动速度慢、流动半径小、缺乏品牌意识
首先,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速度仍然较慢,总体水平和输出层次仍较低。近几年,从劳动力当年流动速度来看,始终排在全国第25位以后。其次,在劳务输出上缺乏品牌意识,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致使输出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最后,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对外省劳务用工信息不通畅影响,大部分劳动力仍是在省内寻找就业机会,表现出流动半径小的明显特征。
2.技术含量低,择业机会少
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吉林省农村劳动力以粮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粮食生产以外的劳动技能低下,以从事简单的生产性劳务为主,胜任不了技术较高的生产性劳务。因此,外出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基本上是靠出卖体力而获取就业机会。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中,90%以上从事纯体力劳动。另外,在全部劳动力中,受过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的只占4.5%,说明吉林省农村的成人职业技能教育薄弱。这就造成了吉林省农村外出打工人员从事劳动密集型劳务的比重大,技术密集型劳务的比重小。因而,劳动力就业机会少,劳务收入低。
3.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弱,劳动力外出务工热情低
劳动力愈来愈强的外出打工欲望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积极因素,但如果农民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或受到损伤,势必打消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热情。首先是工资无保障。有些用人单位故意长期拖欠、克扣务工人员工资,不按期发放。据500户农民问卷调查资料显示,有54%的农民反映“打工收入不能及时足额兑现,收入没保障”;其次是缺少必要的生产安全保障。如一些在建筑、运输、化工、采掘等单位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及保护用品,使其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最后是子女就学无保障。一些常年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其子女上学非常困难,需要交一些赞助费或高价学费才能入学。因此,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热情。
三、促进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措施
1.从战略的高度充分重视
应从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应有一个长远的考虑并制订出相应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组织协调机构。在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方及有关群体对政策执行的程度,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出台配套的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并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保证出台的政策能够严格执行。
2.采用系统的观点整体推进
从系统论的角度,把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政府、社会、教育等相关各主体单位的共同努力。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很多,有户籍歧视制度、城市就业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素质等。应深入研究各种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以便于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流动。通过宏观调控进行制度创新,如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稳步慎重推进农村土地承包与经营权的流转、进一步清理取消对劳动力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等,采取积极措施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只有内外环境和谐,才能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整体和谐发展。
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当地政府应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实施项目兴县战略,努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流动。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就地流动的主要途径。发展县域经济主要包括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小城镇建设、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拓展县域经济四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也是县域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例如可以通过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以及相关的专业化组织使更多的劳动力加入进来,还可以带动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力在于特色。当地要进一步结合本地优势资源、综合考虑交通区位、产业结构、市场定位、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国、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
4.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培训
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培训工作,围绕全面建设和谐吉林的目标,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整合使用相关资金、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定点就业培训机构。要进一步调动农民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行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逐步形成市场配置、政府促进、管理规范、流动有序、素质准入的城乡一体化就业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