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学校课程建设范文

小学学校课程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学校课程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学校课程建设

篇1

【关 键 词】 高校;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 韩光明,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教学论及实践教学研究。鲍炜煜,新疆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知识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远距离开放教育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课堂面授教学不再是教学的惟一形式。跟随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美国的高校中首先创建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美国“MIT Open Course ”、英国“Open Learn”等项目的建成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这些项目通过网站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给更多人提供了学习机会和平台,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对于“终身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利保障。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推动下,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随后,全国高校陆续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主要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良性循环,要作为今后高等教育建设工作的重点。然而,笔者通过与部分本科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对于精品课程的知晓和使用情况并不乐观,多数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精品课程,对于学校已有的精品课程资源,许多学生表示不知道、不了解或是知道但没有根据其进行学习,相对于国外的“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哈佛大学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等,许多学生却表示有所了解,部分学生还会主动上网进行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究竟我们的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存在怎样的问题?如何才能让网络精品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何进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笔者曾亲自参与了校级精品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设,搜集整理了关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大量资料,对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有自己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二、精品课程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精品课程建设正式启动,各省市教育厅也相继下发相关通知,纷纷采取措施和策略,力图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由于现代教学中,信息量大量涌入,教师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能够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网络精品课程的建成,将会对教师的职后学习提供帮助,教师只要具备使用网络精品课程的计算机水平,便可以利用精品课程网站的各种功能,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借鉴网络精品课程中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实现自我提升,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精品课程,是“精品”加“课程”的产物,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由六个方面构成: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和机制的建设。精品课程作为一种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网站教育资源,从而构成网络精品课程,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3年我国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逐步展开重点建设,目前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已经收录到颇具影响力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该网由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依据教育部教高厅函[2007]32号文件而设立,旨在向高校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运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收纳国家、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成为教育资源使用与共享的平台。到目前为止,共有14234门本科课程,包括文学、历史学等13个门类,5843个高职高专课程,包括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等20个门类。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已有的本科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省级、校级),共14234门,教育学类只有600门,理学和工学分别为3023门和3910门,教育学本科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中仅占4.22%,与理工类课程建设数量相比,相差甚远,对于其他课程门类而言,发展十分缓慢,情况不容乐观。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是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为根据,根据学习者对课程资源的需求进行建设的开放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质量的好坏,课程实施顺利与否,对小学教育的发展,对师范生的就业和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具有直接影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名称是逐步演化而来的,主要经历了“教学法――教材教法――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关于这一课程名称的改变,反映出人们对本课程认识的不断探索与深入。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共经历了中师、大专、大学本科三个阶段。“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以课程论和教学论两大理论为支柱,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

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基本情况

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两门课程,分别创建于2007年和2008年,网站运行时间已经超过五年,属于已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因此下文主要对这A、B两所学校的网络精品课程进行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关于本课程的网络精品课程尚处在初始阶段。首先体现在已建成网络精品课程的数量上,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所学校;另外,目前已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存在诸多问题,网站建设过于简单,部分重要的模块没有发挥作用,关于本课程的学习资源极为有限,网络精品课程资源没有实质内容。基于目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仍存在很大缺口,必须加强其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努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课程学习,发挥网络精品课程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信息技术革命、教育全球化和远距离开放学习――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1届年会学术报告评述(Ⅲ)[J].中国电大教育,1998,(7):26-29.

[2] 袁驷.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J].中国大学教学,2004,(7):9.

[3] 黄德群.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特点、问题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0,(5):64.

[4]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4-8.

[5] 吴启迪.国家精品课程[J].科教文汇,2005,(2):22.

[6]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benke[EB/OL].2013―4―18.

[7] 孙建龙,王云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2):65.

[8] 杨满福.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6):75.

[9] 肖阳,冯玲.高校本科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2):326-327.

[10] 陆海棠.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以广西民族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教育研究,2011,34(2):41-43.

[11] 何克抗.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66.

[12] 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5.

[13] 马俊.以学生受益为中心开展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88.

[14] 王爱华,汪琼.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共享利用的对比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6):16-21.

免费资源取代教辅

从今秋新学期开学起,山东省东营市教科院专门编写的义务教育学段各学科电子版教学资源,依托东营市教育信息网公共服务平台,专门开设了“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实现了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的网上免费下载、自主选择与学习应用。“这让师生告别了人手一本甚至多本教辅资料的历史,开启了全市师生网上免费下载学习资源的新模式。”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召华说。

“我们整合全市资源编纂了义务教育各学科网上学习资料,实现了师生免费下载、自主选择。”东营市教科院院长宋国香说。

篇2

基本理念

从培养目标看,缺少终身学习的理念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热爱小学教育专业,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终身学习,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以小学生为主体,促进其健康、快乐发展。能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通过比较分析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09级、2010级、2011级、2012级四年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以下简称为《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尽管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不断变化,但是培养目标始终不变,一直都是: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笔者发现,《培养方案》目标和《标准》的基本理念还是比较吻合的,但是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最重要的师德方面,《培养方案》目标上仅仅要求了热爱小学教育事业,而没有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纳入其中,而且忽视了终身学习,这是不足之处,但是相比于笔者查阅到的其他19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目标几乎都是培养小学教师,特别是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等已经全面了很多,比如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具有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的骨干教师。某综合性大学是使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忠诚教育事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强教育、科研、管理能力,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小学教师。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在我们的《培养方案》中更强调师德,加入终身学习,那就和《标准》的基本理念更吻合了。(见表一)

从课程设置看,师德、终身学习方面课程有待加强 仔细分析从2009年至2012年的《培养方案》,我们不难发现,每一年教育类、心理类以及实践类、专业类课程都占绝大部分,说明已经根据《标准》大力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各种能力,当然,笔者认为,欠缺的还是师德、终身学习方面的课程,当然这个可以在每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即我们所说的隐性课程,可渗透实施情况究竟怎样,这是很难把握的,所以,适当的加一些这类课程也是有必要的。

基本内容

从课程设置看,课程体系构建基本符合《标准》要求 小学教育专业有别于教育学科类专业。其他教育学科类的专业主要是培养教育学科类的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和教育管理行政人员,而小学教育专业则主要培养小学包括数学、语文等各科教学人员。培养目标不同,决定课程设置不同。虽然都设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史等教育类学科,但其他教育学科类专业是以此为主,而小学教育专业虽然也非常重视教育类学科的设置,但还必须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我们的《培养方案》中也正体现了这一点,见表二:专业课学分共计100分,专业必修就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共计18.5分,占18.5%,而方向必修占了39.5%,可见小学教育专业对专业知识培养的重视程度高;还可以看出,实践类课程占了32%,小学教育专业对于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同时,从表三可知,《培养方案》的设置基本符合标准要求。

从课程实施看,需要注重教学质量提升 “教师决定学校教育改革的成败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教师是教学素质的保证人和学校教育改革的仲裁者和执行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往往决定改革的成败”,“教师既是大多数批评的靶子又是改革的唯一希望”。以上这些都说明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质量,而这种教师培养的媒介之一就是师范学校里所学习的课程。而师范学校里所学习的课程就必须依托于大学老师的教,大学老师的言传身教,绝大部分课程、绝大部分老师都能按照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进行教学、进行评价,不管是过程评价、闭卷考试、开卷考试,都选择了最好的考核方式,但是也不排除个别教师一味的按照自己之前准备好的课件去读,而不考虑学生已有水平或者学生要求。仔细阅读《标准》,发现我们对于职前教师的培养确实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课程设置再好,也需要正的实施好每门课程,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

通过比较《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不难发现其契合度之高足以令人赞赏制定者的高瞻远瞩。但是《培养方案》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对师德训练方面的课程、终身学习方面的课程以及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课程比重都不大等。总结建议如下:

加设阅读类课程 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大学就算什么也不培养,也要培养一个会主题阅读的人,所以在必修课、选修课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关于阅读的课程,以培养会基础阅读、分析阅读、检视阅读、主题阅读的准教师,通过对这样的课程的学习,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可以更有效率的涉猎更多种书籍,通过大量阅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创新能力的准教师。教师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教师本身教育理念正确、先进,教师修养高,知识储备丰富、人格魅力强,才能更好地学、更好地教。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职前小学教师专业知识、阅读能力、学习能力、个人修养方面的培养,而不只是停留在注重知识与技能发展方面的训练方面。通过阅读课的开展,学生很多能力自然就得到了发展,《标准》要求的小学教师关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增加与小学学科教学相关的课程,整合其他课程 《标准》中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方面分别从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等方面都给予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课程在我们的《培养方案》中都有所体现,在学科知识方面,也明确指出: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培养方案》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学科知识方面做得显然是不够的,真正针对小学学科教学的课程每个专业方向只有一门课:小学数学(语文、英语、科学)教学论,因此,我们需要整合培养方案,多开设学科教学方面课程,比如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材解读、小学数学教具制作等,这样能让我们的学生学科知识突出,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学生熟练掌握小学教材所有内容,熟练所有内容的教学设计,面试官有可能淘汰这样的入职老师吗?

丰富社团课类别,改变社团课的上课形式 《标准》中多次强调小学教师少先队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切实保证并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进而增强我院学生未来在小学教师职业中的竞争实力,初等教育学院师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完善和发展既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群策群力、集中智慧,制定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可是,学院大力着手的社团课的开设情况究竟怎样?老师怎么上课?学生社团怎么组织课?学生到底为什么选这门课?通过这门社团课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发展?笔者对初等教育学院大二、大三共三百六十个未上过、正在上、已上过社团课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社团课建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应付学分、内容形式单一,并不是很受大家欢迎,比如实用写作,如果内容是通知、邀请函、请柬、文件等写作方面的是不是更好;教师讲课的时间比较少,优秀的学生代课没有权威性,不擅长组织,授课有些懈怠,学生没有太大兴趣;社团课招收人数太少,不公平选拔;组织纪律上有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反映的问题。

作为一名小学准教师,实践能力是很重要的,所以实实在在的培养锻炼是必须的,而社团课就是一个培养实践能力的载体,因此,只要把社团课落到实处,我们培养出的小学准教师能力就会更强。

参考文献

[1]解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9.

[2]教育部(2011).顾明远详解《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3]张巧文.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理念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9).

篇3

论文摘要:为深化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及较高素质的普通中小学体育师资,建设面向21世纪的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体系成为当今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学校体育学的学科建设,必须基于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依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心理学发展规律,从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实践出发,不断完善学科课程自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一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体育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试就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的起点,对学校体育学学科建设,从教育学角度,作尝试性探讨。

1 对学校体育学课程体系的几点认识

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体系,自1983年以来,经历创建、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已经有好几个版本。经过十几年的学科课程建设,其在教材体系、知识结构、理论深度及引进相关世界新信息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但是现有教材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第一,在学科课程的体系和内容上,它还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大的“学校体育教育学”,既有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又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内容、学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管理内容等;其中“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一章的内容,既包含关于学校课余训练的一般概述,又包含课余训练的原则与方法、计划等内容,似乎它将要包含所有关于“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内容;而有的章节内容之间,缺乏有机或必然的联系,表现为只顾示全而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第二,学科课程的理论与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大多课程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与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由于过多偏重于对学校体育理论的思辨研究,学校体育学这一学科,就忽视了结合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的实践经验和实验成果,从而使课程内容显得抽象理论过多,且晦涩难懂。第三,学科课程体系中重复内容较多,每个问题似乎都可自成一体,全面论述,结果概念或论断重复出现,使学科体系稍显烦琐。同时,课程内容中某些章节内容还同人体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等学科内容相重叠,反映出相应学科之间仍缺乏必要分工的问题。学生对相关知识反复学习,虽有利于巩固学习结果,但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建设起点审视

现今的学校体育学课程缺乏实感,过分抽象,不以学习者熟知的学校体育现象的分析为起点,而是?一开始就用定义、规则、普遍的原则,分类以及类似的东西,这是最常见的错误”。“把内行专家的终点当作初学者的起点,这是荒唐可笑的,极不合理的”。笔者认为,现今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的起点:第一、理解困难,机械记忆。“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学生要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关联起来的意向;第二,学习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可以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联系”。现今学校体育学学科体系不适合高等体育院校专业学生的已有经验准备。因为,初学这门课程的学生,虽有近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学校体育学习经历,但他们一直作为学生角色出现,因此所感知的现象及问题,受其自身体育兴趣和视野的制约;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受其所处的位置制约。对于涉及学校体育方方面面工作,尤其是体育教师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及遭遇到的各种问题,较少关心,较少了解,或仅知其一,不知其二,更少分析。即使对于自己的体育学习实践和生活,也很少以旁观者的身份,从教育学的角度,全面深人地进行观察与分析。在这种对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尚缺乏全面深人地感知、了解的经验准备状态下,直接引人概括化的概念、原理、理论等为起点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的教学。而“没有首先让学生熟知定义和概括所需要的种种个别事实,学生便很难接受,觉得相关理论空洞抽象,不易理解。即使机械记忆下来,也很快遗忘。因此。学校体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应注重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不断展开以描述学校体育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开始,从而“尽可能以学生直接的亲身体验作为统觉的基础,进而分析、探讨并解决相关问题。第二,学习动机缺乏,学习态度消极。由于学校体育学课程体系多以概括化的定义、规则、理论作为学科课程起点,学生往往无法感知所学知识对解决学校体育实践中的问题有什么价值、觉得所学“无用”。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即使在教材的绪论中再三强调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也无济于事。但是,如果课程从学生了解的学校体育的各种现象人手,进而引导他们发现其中一连串问题,激起学生探究其中道理的迫切愿望,则易于使学生投人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时候,学生感到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来分析、解决学校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而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为读书而读书”,因而。易于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第三,不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今学校体育学课程以概括化定义为起点,学生只需进行接受学习,没有发现学习的机会,而若以他们所了解的学校体育现象作为学科课程体系的起点,引导学生发现学校体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再提供给学生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思考、讨论、发现学习的机会,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容易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于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3.1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

在奥苏伯尔的《教育心理学》中,他把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放到了极重要的地位l4J。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学习材料要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又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学习材料具有逻辑的有意义性(1ogicalrrleani础1.ness),即学习材料可以在人类学习能量范围内与相应的有关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二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新材料建立上述联系的适当观念”。根据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让他们首先了解相关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从而为他们学习相关理论提供经验背景。“……学习有自身的独立过程。教本无独立过程,它是学习的外部条件,为学服务,离开了学,就没有教E6J。学科设计注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其实质作用在于能够促使学生对学习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自觉地进人学习情境。另外,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提高教材的可懂度。“设计组织者改进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它已被大量的研究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

篇4

0 引言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场面:一是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投入,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另一种则是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做题,呆板的教学方法,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同样的教材、类似的学生、同样的课堂45分钟,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从事基础数学教育的教师们今天所要反思研究的话题。单调的授课方式使课堂缺乏生气,沉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辅助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直观;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效率更高。“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是当前转型发展改革的重要实践课程,是针对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

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初步掌握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具有较强的教学活动能力及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的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教师。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直接面向小学数学教师的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技巧,通过数学课件来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和使用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几何画板、数学公式编辑器等;使学生能运用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处理,具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能胜任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的一线岗位。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说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后续课程,是小学数学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支撑和促进作用。

1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是根据小学数学教师职业岗位,开展广泛调研,在邀请本市教育局教科室专家,从事基础数学教育的地方完小长期从事一线的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师岗位典型的工作进行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小学数学教师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基本教学技能”工作项目设置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教师从业资格证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展现“小学数学课堂设计”,根据数学课堂教学原则,突出小学数学课堂的设计理念,把握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启、读、练、知、结五个环节),使学生了解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掌握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包括语言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总结技能等;熟悉数学教学课件的评价标准。培养能结合基础教育的特点,选择并运用适当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能力,具备把握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技能的一线人才。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课程初步确定以后,课题组在本市26所完小进行了在职小学教师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65.8%的小学教师回答“自己制作课件但水平一般”,65.8%的小学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对课堂的重要性 “基本重要,课件提高课堂质量”,76.9%的小学教师回答作为中小学学校的老师,认为“非常必要必要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80.14%的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使用了PowerPoint软件,76.9%的小学教师认为“开设小学数学课件制作课程,对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技能上有帮助”。

立足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调查资料,本课程结合高等教育师范类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我国基础教育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据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工作领域制定了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目标分别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课件设计、Power Point的应用、数学公式编辑器和几何画板的使用、综合课件的开发五个方面。

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结合着这一目标定位进行。

依据上述课程目标定位,本课程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以使课程内容更好地与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技能及其学习要求采取了“能做………”的形式进行描述,知识及其?W习要求则采取了“能描述……”和“能理解………”的形式进行描述,即区分了两个学习层次,“描述”指学生能熟练识记知识点,“理解”指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及及其关系。

课程以教学技能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学要点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方法,并尽量把概念、程序、方法等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2课程目标

(1)能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2)能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3)能进行小学数学课堂课件设计;(4)能描述Power Point的知识和应用;(5)能理解数学公式编辑器和几何画板的使用;(6)能进行小学数学综合课件的开发。

5 结论

篇5

该项评选是在所有区县进行初评推优的基础上进行的,被最终推荐参与市级评选的成果和先进单位基本能反映区县一定时期内课程建设的水平,并能折射出一定时期内北京市课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特质和存在问题。

一、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特质

1. 学校课程建设注重对教育政策的回应

不论是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还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近期的《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都在学校课程建设成果中有所体现。

很多学校开发出国学、书法、中医、民俗、传统节日、武术、面塑、剪纸、古代文化名人、国画等包含传统文化内容的课程。这些课程开发者能选取传统文化中与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相契合或关联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深入发掘,使课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很好地展现学校的办学意志,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例如,北京四中人文游学课程将阅读与行走紧密结合起来,以行走印证阅读,以阅读促进思考,体认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将历史时代、地域文化、民族先贤融合在一起,整理出丰富的课程内容,以信息、知识为前导,以认识、思考为本质,以活动、交流为形式,以致敬先贤、塑造品格为内核,明确人文教育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指向―用民族精神和一切文明进步的事物丰润学生的生命质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刚健挺拔、昂扬奋发的心性与积极努力、勇于担当的情怀,做自尊自信的中国人。

《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突出语文学科对学生文学素养及阅读能力提升的关注,对于科学学科则强调实验教学以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很多学校对语文学科课程进行改造,一些学校在科学实验和实践课程的开发中展开积极探索。

例如,北京景山学校的初中(五・四学制)语文教材建设,加强了文言文及古诗词教学,教材中还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该教材历经十年的实验证明其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还体现了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此外,北京二中开发的语文阅读校本课程、北京市平谷区第三小学开发的阅读指导课程等都是基于“大语文观”的视角,实现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在阅读中体味和感悟幸福而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开展初中物理活动课的研究,该项研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体验、合作、探究类的学习活动。燕山前进中学、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及大峪中学则开展生物实验、物理实验及实践课程开发研究。这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力地回应了学科改进意见中的相关要求,为文件的落实提供实践参考。

2. 课程设计关注学段衔接和一体化建设

由于北京市大部分学校是单纯的小学、初中和高中,这样的学段设计造成各学段之间只关注自己的教学内容而忽视学生在本阶段的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后续学习时出现知识储备不足的现象,同时也带来学生在学习内容上的前后交叉。因此学段间课程衔接的问题一直是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很多学校也将其纳入学校课程设计中加以思考。例如,很多学校在小学六年级设计“毕业课程”,这些课程是针对小学生如何认识和了解初中学习生活而设计,为学生能顺利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还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关注不同学段间课程衔接的问题,尝试通过课程开发加以解决。例如,北京小学红山分校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学校结合社区内儿童幼升小就学的现实需求,开发建设“慧玩乐学”幼小衔接课程群,依托三级课程平台,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建设,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玩”中学习,发现学习乐趣,适应学校生活,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而那些包含两个学段以上的一贯制学校,也在实践中对学校课程的一体化设计进行有效探索,特别是参与“遨游计划”项目学校,很多都在课程一体化建设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使学制对于学生培养的优越性得以充分体现。例如,北京市育英学校在开展“九年一贯制课程建设实践研究”中,通过综合各学科的育人价值,贯通学段间的学科知识,研发并开设一系列九年一贯制学科课程,使学校九年一贯制的育人特色得以彰显。

3. 学校课程建设注重对本土知识的开发

本土知识是指某一文化或社会所独有的知识,在这里指那些具有区域特色的知识。在以往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更多注重的是“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不可否认这种教育立场的正确性与重要性,但学生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却表现出一种习惯性的漠视,对置身于其中的地域文化并不知晓,这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种缺失。近些年学校课程的开发中,本土知识开始以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为依托进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例如,各个区县开发乡土地理、历史,以及各个学校开发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像房山区史家营小学开发的“百花系列课程”、密云县不老屯镇中心小学开发的“云峰山不老情”校本课程、大兴区采育中学开发的“大兴乡土史”、燕山区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开发的“燕山水生态”等,这些课程都是课程开发者针对当地丰富的人文、物产文化开发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

4. 课程开发方式逐渐成熟多样

课程开发可以包含多种形式,可以是学校自行开发,也可以是对已有课程的引入与课程改造等。但在学校课程建设之初,原创课程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唯一形式,随着北京市学校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学校已经尝试引进并改造一些已有的成熟的课程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式。例如,石景山高井中学基于学校领导者对学生需求和对课程的价值了解,引入由“真爱梦想”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合作设计的“真爱梦想”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还根据学生实际对原有课程进行内容上的选择与改造。此外,课程引入与改造还在很多学校开设的国学课程上得到充分体现,这些课程都是在对国学经典文本进行校本化改造后被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

5.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真正实现

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国家课程校本化一直是学校课程实施中的一项重要方式,也是课程建设中的一个热点。但国家课程指的是什么,怎么才算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以及如何真正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却少有学校关注。很多学校想当然地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等同于课堂教学的模式化,这种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理解是片面的。近些年一些学校开始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本质进行研究,并在尝试通过对学科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使其得以实现。这种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是通过深入研读国家学科课程标准,以标准的操作化、层级化分解为支撑,以国家课程不同版本的教材为依托,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课程。海淀区玉泉小学的语文课程结构化以及大兴区第二小学的“语文主题大单元教学体系”建构等研究就很好地体现了学校对语文课程校本化改造。

二、北京市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校课程规划不能指导学校课程开发

在申报优秀成果的材料中,具体门类的校本课程占据突出比例。这类课程的申报主体多为负责该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任课教师,他们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能注意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上关注学生的认知兴趣与认知水平,但却游离于学校的课程总体规划框架之外,即教师的关注点还局限于自己所负责的课程,未能在学校课程总体规划的框架下设计课程,使之真正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服务。

2. 学校课程设计重视“名词”的创造而忽视课程的本质

不论是先进校评选还是在优秀成果评选中,都会看到一些非常“亮眼”的学校设计的课程名称,比如“幸福课程体系”“理想课程”“理性课程”“和谐课程”等。然而,这些课程的内涵是什么?学校如何通过整体的课程设计体现课程的幸福、理想、理性与和谐?学校的课程与其他学校的课程差异在哪里?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对此做出很清晰的说明与

解释。

3. 课程评价在学校课程建设研究中依然处于边缘地带

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是优化学校课程品质、实现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从2015年度的申报材料来看,申请者多将课程评价方式仅视为研究方案的一个要件呈现出来,评价方式的具体内容针对性较差,实效性不强,反映出课程开发和建设者对这一环节还不够重视。

4. 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性差异逐渐显现

在课程分权之初,很多专家和学者包括学校的管理与实践者认为,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很好地解决区域间学校的差异,在校本课程建设之初也确实涌现出一批通过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而使学校办学品质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的所谓薄弱校。但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优质学校由于占有更多的课程资源、更优秀的师资、更有保障的专家团队以及更多的机会所形成的视野上的优势,使得他们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的步子越走越快,与一些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对今后北京市课程建设的改进建议

1. 提升基层干部教师及研究人员的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是课程管理者及其团队,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包括课程价值的引领能力、课程规划的设计能力、课程开发的创造能力、课程实施的驾驭能力、课程评价的导向能力、课程管理的决策能力以及课程改革的推动能力等。这些人员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能直接作用于学校课程建设上,使学校课程的品质得以保证,价值得以实现。

2. 更多关注课程建设相对薄弱的地区

区域间课程建设的差异显现,很可能造成教育的新的不公平。缩小差距,弥补由于课程自进一步下放而可能带来的更大的发展不平衡,就需要对这些区域给予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是课程专家的积极介入,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直接性和持续性的指导,以提升区域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也可以是不同区域间学校课程建设的相互扶助,以优质学校来带动薄弱学校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3. 发挥课程建设优质区域和学校的辐射作用

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和先进单位的评选,一方面是了解北京市课程建设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发现区县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以及课程建设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成果在推动全市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作用,让更多的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鉴。目前,北京市的基本做法是将优秀成果和先进单位评选中发现的好的经验、研究报告结集成册作为范本发放给学校,另外就是通过召开全市性的课程建设研讨会进行成果的推广。但是这些方式能切实行之有效是需要一些基本条件的,一是需要学校干部、教师具有学习的自觉,二是需要学校主管领导的积极关注,显然,这两个条件不是所有学校都具备的。因此在后续成果推广方面,还需要研究出更加切实有效的方法,以发挥先进优势带动后进发展,从而实现北京市区域及学校课程建设整体发展。

4. 重点组织有研究能力的学校开展课程评价研究

篇6

一、 完善数学阅读工程

点燃阅读激情,在乐读中入门。我们运用数学童话、数学歌谣、数学谜语等,有效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后,运用预习式、背景式、参访式等形式,做实课前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运算定律、计算方法、概念公式等关键字词,让学生在讨论、比较中体会数学语言的精当。延伸式、调查式、专题式等,也成了有效的课后阅读路径。要体现分层阅读,低年段以读图、读符号、说情境图为主;中年段则增加概念、定理、课外的数学故事为主;高年段以数学科普读物、名家传记、趣题巧解等为主。

体悟阅读策略,在会读中入情。课本阅读中的标题、概念、定律、公式等,其关键字词、重要结论要反复咀嚼,准确理解,弄清条件、联系实例、学会推导、灵活引伸、注重变式,在顺逆向、正反例中建立起清晰准确的表象,内化这些基本的数学知识。重要句段、例题阅读、应用题阅读的教学中,我们突出“三步”阅读方法:默读全题、圈读字词、说题明路。

依托阅读活动,在活读中入境。我们设计并开发了特色、有效、系列数学阅读活动。首先,阵地活动常态化。其次,读写活动多样化。如写童话、编小报、写摘记,开设个人数学微博、出刊数学班报等。再者, 练赛活动立体化。课课口速算、天天故事会、分月主题赛,已成为我们数学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校际竞赛、班际考级、年度校节活动等,学生在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尽情畅游、努力收获,创新与实践能力得到了稳步提升。

二、 创新数学校本活动

系列化的活动、递进式的实践,是我们校本活动创新的法则。

项目活动助成长。近年来,我们确立了“以社团为载体、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师生社团建设”思路。其中数学社团中的项目活动,像数意诗情、巧算24、智拼七板、数学综艺、数棋、数书阅读等,各社团师生共同商定活动方案。

校节活动展才技。“‘金头脑’数学文化节”,已连续成功开办了14届,逐步形成了典礼、主题、拓展、探究、交流五大板块;做到“主题、计划、普及、序列、趣味、操作”的“六统一”;突出低年段的游戏、竞猜活动,中年段的比赛、操作活动,高年段的阅读、展演活动。其中,名家小故事、目澜小讲堂、景点小讲解、生活小课题、数学小论文、成长小手册、研究小展评、快速小竞赛等的“十小”校节活动,成为师生向往、乐此不疲的品牌活动,为“六朵金花”校节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

特色活动练心智。我们“整体谋划、分段推进、扎实实施、全面落实”六年特色活动:一至三年级为珠算式心算教学、四年级为数学项目活动,五年级为JA商贸活动,六年级为思维拓展训练活动。

三、 改进数学课堂教学

积极探索模式。我们从“以学定教”思想出发,以数学学科特点为基础,将“生活化、探究式、成长型”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善思维、厚基础、有个性、强发展的学生。从“导究式”到“‘和智’课堂”的转型,形成了基本的生活数学课堂模式:创设情境――趣味尝试――自主探索――互动反馈――活动拓展――反思评价“六步模式”。模式充分体现了“生为主体、情为动力、思为核心、练为主线、发展为本”的理念。

创新校本教研。我们在正常开展推门听课、同题异构、多重赛课等常规管理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独特优势,改进校本教研范式,以教研的主题化、系列化、专业化、过程化来安排学期教研,做到“内容、主讲、效果”的三落实,促使教师深度参与、广泛介入。重点推行校级层面的点课、跟帖、联合教研、网络评课等新形式,不断提高教师驾驭教材、创新生成的专业能力。

强化课题研究。直面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开展长、短线课题的研究。我们扎实、科学地推进了《农村小学开发数学文化教育价值实践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如何更好发挥传承数学文化的功能》、《利用SWOT分析法,促进小学生师生社团建设的行动研究》的主课题,规范、有效地实施《农村小学生活数学实践研究》、《关于“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验与探索》等25项教师课题。

四、 架构数学评价机制

数学评价包括着社团建设、阅读工程、学生发展、课堂教学、教师专业等等,这一体系中,我们相当注重学生发展方面的评价方式架构。

拟定评价指标。为规范学生的数学行为养成,我们拟定了《数学项目学习“争卡竞证”制度》、《学生数学学习行为“十要求”》、《数学课外阅读日记周报表》等,运用评价指标改进教与学,使得教师评有方向、促使学生学有规范,努力实现数学教育目标和学校的育人要求。

注重全面评价。从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关注学生的说“思”讲“学”、延迟评价等,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创造性思维,在数学经历中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篇7

关键词:汗学院;视频课程建设;视频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5-0166-04

1、可汗学院简介

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是由美国教育家萨尔曼·可汗(Salman Kahn)建立的。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可汗学院吸引了超过20 000万人次观看。每个月有600万学生使用这个网站,过去1年总共有4 500万学生,它总共解决了75 000万个问题,平均每天200万个,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志愿者把Khan的视频翻译成了24种语言,包括乌尔都语、斯瓦西里语,以及中文。2012年萨尔曼·可汗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比尔·盖茨在推荐信里写道:“就像很多伟大的革新者一样,萨尔曼·可汗原先并不打算改变世界,他只是试图帮助在美国另一头的中学生表妹辅导代数课。”

可汗学院的建立要从2004年8月萨尔曼·可汗答应帮纳迪亚辅导数学作业说起。纳迪亚在新奥尔良上七年级,她有点跟不上私立学校的数学课,而对于当时28岁的可汗来说,数学是他的强项。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专业之一就是数学,同时学习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课程,获得硕士学位。后来,他又在哈佛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波士顿的丹尼尔·沃尔对冲基金公司担任基金分析师。

起初可汗利用雅虎通的涂鸦功能来图解数学概念。然后他编写代码,出一些练习题,让纳迪亚在网上练习,以检查学习效果。在可汗的帮助下,纳迪亚的数学进步神速,她的弟弟阿尔曼和阿里也要求可汗做他们的家教辅导。随后,他们又带来了一些朋友,可汗的网站不断扩大。他将很多概念做成“模块”,并建立数据库,以便跟踪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进度。由于雅虎通无法让很多观众同时观看,于是可汗开始制作教学视频,并上传到YouTube网站上。每段录像约10分钟,包含两部分:黑板上的草图和画外音,对一些概念进行讲解。

2006年11月16日,可汗了第一段视频,解释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概念。很快,其他学生,包括一些成年人,开始搜索和观看他的视频,并给他留言,感谢他拯救了自己的数学学业。不到5年,制作教学视频已经从可汗的副业变成他的职业。如今,他俨然已成网络数学“教父”。迄今为止,可汗学院的视频数量超过3 600段,从小学的简单加法到大学微积分课程中的格林定理,内容非常广泛。他正在添加更多领域的教学视频,比如会计、信贷危机、法国大革命、SAT和GMAT考试等。他先自己掌握这些知识,然后传授给他人。截止到2012年12月,他个人录制了超过3 000个视频。

在Khan Academy的首页右上角,可以看到可汗学院网站(http:///)所提供的5个主要功能:观看视频(Watch)、做练习(Practice)、提供指导(Coach)、志愿服务(Volunteer)和个人主页。其中观看视频和做练习是学习者参与学习的主要手段。每个学习者都可以在自己的个人页面选择指导者,而每个指导者则可查看用户的学习进度,与其它视频课程网站最大不同的地方在于,可汗学院提供了实时的教学评价,可以随时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志愿服务则是提供给愿意为视频翻译做出贡献的志愿者。下面详细介绍每个部分。

1.1 观看视频(Watch)

教学视频是可汗学院主要的教学手段。视频主要是电子黑板上面汗讲解的录制,与其它视频课程相比,教师个人的形象不会出现在黑板上,学习者只听得到可汗讲解的声音,让学习者更专注于学习的内容。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可以反复听,可以暂停。Khan Academy将图片素材串接在讲解过程中,在讲解中大量地用手写画使得学习更容易理解。视频涵盖数学、科学、金融经济学、人文科学、考试准备和教师培训资源等6大类42小类3 600多个视频。

1.2 做练习(Practice)

观看了视频后,针对每个知识点,Khan Academy提供了即时的练习。进入练习界面后,学习者可以看到一个星空图,其实质是建立了一个基于知识点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图,图中标识了每个具体的知识点,画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根据学习者的知识点选择,Khan Academy按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给学习者推荐下一步学习的内容。知识点以颜色作为区分,分别是代表未学习的浅蓝色、已精通的蓝色、建议学习的绿色和复习的橙色4种状态。

具体点击一个知识点后,进入练习界面。该界面包括问题区、作答区、成绩区、帮助区、提示区。问题区是系统生成的一系列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学习者在答题区做出解答,系统将会即刻判断作答情况。如果学习者对问题不知道如何做,可以点击帮助区域,每点击一次,提示区域将会出现一步提示。与其它学习系统相比,Khan Academy不是单纯给出一句话的简单提示,他按照问题分步解答,给出了针对性的提示,以帮助学习者自己思考,这样做可以使学习者清楚地了解自己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完成后会有一个成就系统,经过提示完成给1片叶子,不需要提示完成给2片叶子,第一次尝试就完成给3片叶子。而完成1个知识点需要回答8个问题,在8个问题回答完毕之后会有统计。目前可汗学院已经做了345个知识点的练习。

1.3 提供指导(Coach)

学习者可以添加一名或者多名用户作为自己学习的指导者。Kahn Academy为指导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工具,指导者可以在Coach界面看到选择自己为指导者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学习者不同的学习情况,每个知识点下面以带颜色的图块表示学习的状态,浅蓝色代表正在学习,绿色表示已精通,红色代表学习者遇到了困难,橙色是在复习。指导者可以据此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

1.4 志愿者服务(Volunteer)

Khan Academy希望建设一个世界性的教育网站,因此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把Youtube视频翻译成为不同的语言。不过好在Youtube已经提供了英文原文,这项工作没有想象中复杂。同时网站数以百万计的学员也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提供指导,帮助学员快速掌握知识。网站为志愿者尽快掌握指导技能提供了大量帮助。

1.5 个人主页

点击右上角的用户名称,将进入个人主页,主要分为3部分:左边的导航区、右上的成就区、右下的学习管理区。导航区包括完成情况(成就区和目标区)、富有活力的数据分析(活动、关注、技能学习进程和技能学习分布)、社区(讨论和指导);成就区让学习者在学习后能立刻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效果,以类似于游戏成就的形式,让学习者对学习有成就感;学习管理区管理学习知识点的具体情况。

2、可汗学院教学特点

在可汗学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观看可汗的视频,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可以在任何不懂的地方暂停、重播而不会觉得尴尬。通过类似于ipad这样的移动工具,学习可以发生在教室、在家里,在任何条件许可的地方。汗的讲课方式能够让如此多的学习者接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是如何成功的。

(1)视频时间较短,能够让用户更专注。可汗学院的每一段视频都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它的时间长度都是10min左右。对于学习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长度。研究表明,应使你的视频尽可能短小并直达主题,否则观看者可能关掉或者放弃。可汗学院的视频只有学习内容,而没有教师出境,这可能让学习者更专注于学习内容本身。

(2)与传统的视频公开课相比,数据分析是可汗学院一大特点。可汗学院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分析,以尽可能地帮助学习者。其数据系统包括:第一种数据是活动分析的柱状图,以日期为横坐标,以每日在网站看视频和做练习花费的时间为纵坐标。在图上可以看到,学习者每天看了那些知识点的视频,做了几个练习,花费了多少时间,获得了哪些成就,精通了哪个知识点。数据分析图是实时更新的,指导老师可以清楚地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第二种数据是学习知识点的饼图。饼图分为外圈和内圈,外圈表示做过练习的知识点,内圈表示现在在观看的视频知识点。鼠标移到外圈不同颜色表示的知识点上,可以看到该知识点的名称,练习共用了多少时间,完成了多少道题目,正确率如何,是否精通。

第三种数据是技能学习进度。该表格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块表示学习进度,白色的表示该知识点尚未学习,而浅蓝色表示已经开始学习,深蓝色则表示已精通,红色表示该知识点学习者学习起来有困难,橙色表示学习者在复习该知识点。指导者根据这一数据,可以清楚地掌握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学习上有哪些困难,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

第四种数据是练习过程的柱状分析图。该图以题目序号为横坐标,花费的时间为纵坐标,展现了知识点练习过程中所做题目的完成情况。蓝色表示该题完成很好,而红色表示错误。根据统计,学习者可以再学习,而指导者可以做出针对性的指导。

可汗学院提供的数据分析对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指导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巨大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批改作业或考试来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都是相对滞后的,并且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也很难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可汗学院的数据分析提供了这样一个可能,那就是可以随时了解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不会让每一个学生落下。学习者将不再被贴上“慢生”与“快生”、“好生”与“差生”的标签。通过可汗学院与Los Altos学校的合作,我们了解到有些学生在几周前学习情况可能落后,但是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后,后面的学习却一马平川。毕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挑选出金字塔上面1%的精英,而是为了百分之百地发挥下一代的潜力。

(3)按照知识点来录制教学视频。可汗学院把学习内容分割成一个个知识点,根据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图。学习者选择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后,可以按照知识树的逻辑关系学习下一个知识点,让学习更容易。知识树告诉学习者,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现在做到了哪一步,下一步你需要怎样做,让学习者不再迷茫。没有了跳跃性的知识学习,避免了知识学习逻辑先后顺序颠倒造成的障碍。学习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来安排时间,在精通一个知识点后再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按照知识点来学习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录制时间在10~15min以内的简短视频,让学习者更轻松。

在练习过程中的提示很有针对性,一步一步的提示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支架,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在提示完成自己的支架功能后,可汗学院希望能够逐步撤去支架,让学习者最终能够独立完成。

(4)成就设计让学习者能更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状态。可汗学院首席运营官Shantanu Sinha和硅谷顶级游戏公司高层关系很好。他从一个游戏公司CEO那里了解到,如果他们的一个游戏,无法连续45s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他们就知道需要改进了。“想想教育,我觉得我几乎在整个学生生涯里都在走神,而且我不是个案。”因此可汗学院正在为学习者提供游戏化的学习,期望能够让学习者学得更多。

大多数游戏是具有评价体系的,如果你可以看到你的进步,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而可汗学院现在试图引入这样一个系统,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安排了8个练习题,每完成一个题目,根据完成的情况会给学习者1~3片树叶的标记奖励。学习者肯定会希望自己每一次完成都是完美的3片树叶。可汗学院还引入了徽章系统,完成一定成绩可以获得一个徽章。这样可以激发学习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徽章而努力。与之相似的还有能量点系统,每观看一段时间的视频或者完成一定量的题目就可以获得一定的能量点。当然整个系统还在完善之中,目的是摸索怎样让学习者不感到枯燥,愿意一直学习下去。

(5)可汗学院为学习者提供了指导功能。传统的视频课程完全是单向的,学习者得不到任何指导,只能孤独地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上,学习者可能羞于向教师提问。可汗学院引入了志愿者系统来完成指导工作。社会上有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有志之士愿意为学习者提供免费的指导。交互性志愿者通过可汗学院的数据分析功能了解到学习者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6)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可汗学院把课程搬到了ipad、tablet、smartphone等移动设备上,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我们可以随时接触到这些课程,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达到无缝学习的效果。因为便捷,这也将极大地提升受众数量,提升可汗学院的影响力。

3、可汗学院对我国中小学视频教学建设的启示

(1)改进视频录制方式。目前我国视频课程录制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来进行的,即完整的录制整个课堂进程,忽视了学习者的需要。学习者不想从头到尾把整个视频看完,而是期望尽快找到自己不懂的某一知识点,直接观看。现实却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视频中寻找自己想要的视频材料。

我们可以把整个学科按照它的内在逻辑联系,划分为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点,建立一个学科知识结构网络图。对每一个具体知识点进行单独讲解,并录制视频。学习者学习知识网络图上的知识点,有了很强的针对性。通过这样的学习,还可以了解到知识点之间相互的联系,对于学习者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有所帮助。TED-Ed上提供的视频切片功能让我们不必重新录制视频,就可以取得一样的效果。即把目前的视频按照知识点进行切片分割,再按照相互联系就可以建立知识结构图,以利于学习。也可以根据视频内容在视频上某一特定帧上加上内容提示,使观众可以直接了解视频内有哪些内容,以决定从何处开始观看。

国内的微课网视频做得很不错,跟可汗学院一样都是短视频。微课网将一个大的知识块拆解成一个小的知识点,然后将每个点的讲解录制成短视频片段,是微课在国内的创新。但微课也仅仅完成了可可汗学院20%的工作。

(2)建立学习进程数据库和分析评价体系。我国目前视频公开课建设的一大问题是:没有学习情况记录的数据库,也没有建立评价体系。这样的视频公开课是80年代电视课程的重复,不过是从录像带转为数字化存储而已,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在线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课程是数字化的,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记录分析学习过程的数据库,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得到实时的数据,对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对比,使用数据挖掘技术了解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从而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3)让视频课程也能提供双向交流。视频课程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没有双向的交流,缺乏互动。类似于爱课程网的视频课程网站都只提供视频教学资源,没有交流。而让学习者深入学习视频的方法是提供反馈或者根据所看内容提供相应的交互活动。单纯提供视频资源,对学习来说肯定是没有效率的,建立配套的学习资源势在必行。招募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爱心人士对中小学学生提供指导是切实可行的,特别是有了学习情况数据库后,更能有针对性地指导。

(4)为视频课程配上字幕。目前我国视频课程大部分都没有字幕,不能充分发挥视听材料的作用。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过的关于人类获取信息来源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视频课程没有字幕,学习时间一长,学习者很难光凭听觉就完全理解讲授者所表达的意思。只有加上字幕,学习时,听久了才不累,而且把字幕导出,学习者也容易做笔记记录要点。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教师说话带有地方口音,对于全国各地的学生理解造成一定困难。因此,加上字幕对于推广视频课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样可以把字幕翻译成多国语言,推广出去。

(5)视频课程成本问题。可汗学院没有华丽的舞台、三机位的大场面,没有使用专业人员拍摄,他的拍摄成本很低,却能够吸引学习者目光,说明重要的是课程内容本身。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成本投入到如何组织课程、以怎样的方式传递内容中去。

(6)可汗学院的内容还不够丰富,题库还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主要是数学题目,其它科目比较少。在建设题库时,完全可以多学科共同完善。开发时可以把各学科的内容建立知识结构树,多学科之间的内容综合形成一个网络化的科学体系。另外可汗学院提供的学习视频主要是为了让学习者入门,没有深入的讲解。如何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水平,在内容设置方面还要花更多心思。

(7)可汗学院的数据库及数据分析系统仅仅是对学习者学习情况的直观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建立起学习者自适应的学习环境。通过对学习者表现进行深度分析的数据挖掘,追踪学习者的学习习惯,以了解学习者目前知道什么以及怎样学习最有效果。例如系统知道你在早上9:30至11:00之间学习数学最好,你通过视频片段或者小游戏学习效果比课本更佳。而在建立自适应学习系统上,美国Knewton公司走在了前面。可以把他们的先进思想结合起来,建立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构建我们自己的“汉”学院。提供学习分析系统,以更好地建立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这也是现在发展的趋势。

(8)可汗学院的课程内容同样有大量针对美国中考或高考的内容。建立这样一个学习系统肯定不单纯是为了学生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水平。怎样在实践中把握其中的尺度,值得我们深思。

篇8

一、思考

大班额教学和小班额教学,从表面看是学生人数的多与少,其实质是量与质的区别。减少班级人数使教师有更多机会对学生进行适性教学。

适性即是指适应学生发展及教育的规律,适应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间的差异。那么我们的课程建设如何发挥这种优势,凸显[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每一位教师个性特长,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又如何让课程去适应每一名学生的需要,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可能?基于这两个层面的思考,我们确定以小班化课程建设为切入点进行探索实践。

二、实践

在实践的前期准备阶段,我们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广泛调研,其目的是摸清家底,发现学生、教师、学校等课程资源的优势与不足。二是头脑风暴,以系统思考来进行顶层设计,构架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三是统筹协调,以分步实施、推进课程建设的具体项目。

(一)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夯实基础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质就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1.对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和联动。我校学生80%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动手能力强,但课外学习积淀不够,学习方式单一。为此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拓展和联动。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针对节选课了如下拓展:节选的课文(语文课内学习)——阅读课文的原著——读书交流会等等,这样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也扩大了每个学生的阅读量,更在读书交流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还将语文乐园中的探究性学习与社会生活联动,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等。

再如,英语学科,由于家庭学习环境等原因,英语一度是我校学生学习短板。学校发挥英语师资力量强的优势,依据教材拓展了英语绘本表演和课本剧表演,与“三声满校园”“阳光体育半小时”和“国旗下演讲”相联动,开展英语歌曲大家唱、快乐口语活动,并率先在武汉市尝试让学生进行国旗下双语演讲。2013年12月武汉市小学英语综合展示活动现场会在我校举行,师生的精彩表现震撼了全场,学生的短板成为他们综合发展的亮点。

由此可见,适性教育不仅仅是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与优势,更要关注学生不足之处,适时帮扶。

2.在课程实施中探寻学习方式和课堂模式的变革。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我们借助我区小学数学课题《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选择及其教学策略研究》进行了数学学习方式子课题的研究,构建了教材文本与学习方式相关性模型,探索了数学常用学习方式及其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如图1)。

学习方式的研究及运用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体育教学具有特殊性,分层教学的落实程度、个别化的精细指导、男女生的分类教学等方面仅靠一位教师难以到位。为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我们在全省率先进行了体育双师整合教学模式的探索。“整合”涵盖两个层面。其一是班级人数整合。即将同年级两个自然班合并成为一个教学整体,这种整合只能在小班条件下成立,人数在40—60之间。其二是教师资源整合也就是双师教学。双师教学是指同一课程或教学项目(单元)由两位教师根据各自的教学风格、知识结构、学科理论背景和研究专长,在同一教学地点和时间单位内面向同一授课对象,按分工合作原则有目的地进行互动式组合教学活动。这是我们对《前滚翻》一课的教学比较测量,透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双师整合教学在课程实施质量上明显优于单师(如图2)。目前这个项目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课题。

(二)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凸显学生个性需求和能力发展

作为小班化背景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们力求做到多元化、活动化、个性化。我们开发了三类课程(图3)。其一是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课程;其二是基于学生个性特长的菜单课程;其三是基于主题实践性课程即我校的SPE整合课程。正是这三类课程的开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程生活,让每一名学生都在适性的课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活动性是小班化教学三大原则之一,它要求突出体验与实践,提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应用程度,将讲台上的学习转化为课桌上的学习。那么如何设计活动性的学习以发挥课程助学和育人功能呢?我们以综合实践为点,把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作为目标,开发了“SPE整合课程”(Study学习;Practice实践;Education教育),实行大单元整合教学(如图4)。也就是以一个活动主题为载体,整合相关课程。这是具体的操作步骤。(如图5)目前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如风筝课程。我们尝试在五年级研究开发了“风筝课程”,围绕风筝的历史、制作与放飞,将语文、数学、美术、劳技、体育、科学、信息这七门功课进行整合教学。语文课上学生们学习古诗《风筝》、《村居》,并了解风筝的历史;数学课学习轴对称图形在风筝制作中的应用;美术课运用构图与色彩的对比,设计风筝图案;劳技课制作风筝;体育课组织学生放飞风筝;科学课让大家讨论风筝为什么会飞起来,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信息课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制作幻灯片的知识制作有关风筝的PPT。最有意思的是一名学生在风筝制作评比中以一只漂亮的大金鱼风筝一举获得一等奖,可在接下来的放飞活动中他的“大金鱼”却始终飞不上天,最后他悟出失败的原因在于他选用的骨架材料太重、风筝线所系的点不是轴心。在我校对全区展示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风筝课中,不仅是孩子们迟迟不愿下课,就是与会的校长主任们也欲罢不能。那么是什么扣住了大家的心弦呢?是课程,就是这种抓住了儿童甚至成人爱玩天性的课程。学生们对风筝课程的喜爱与专注也让我们找到了一种融教育与教学为一体的载体。

学校还开发了“三八唇膏课程”“端午课程”“清明祭英烈课程”和“微景观课程”。

反思我们的SPE课程为什么能受到每一名学生 、每一位教师甚至每一位家长的欢迎?第一,它顺应了学生的天性;第二,它适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第三,它弥补了传统文化的缺失;第四,它让每一位学生即使是学习最困难的学生,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而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更是在这种做中学,玩中学中得到培养,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

篇9

一、校本课程研发的初衷

学生因年龄不同,兴趣点也不同。故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显示,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方面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拓展课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基于学生兴趣点,学校在三至五年级开设了与动物、植物、微生物相关的课程。之后又陆续开设了《21世纪――生命科学的新世纪》《营养、菌群与健康》《生物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人类、科技、未来》等有关生命教育的各类科普讲座,将校本课程建设引向深入。

二、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学校为了开设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在教材的研发和学生实践活动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整编系统知识,为学生提供生命教育的学习平台。在教材编撰时,学校积极与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研讨,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避免与现有《自然》课本知识的重复。学校首先根据知识体系确立每个单元教学的内容,然后对照现在使用的《自然》课本,删除重复的内容,使教材更加科学化。

二是关注生命成长,搭建生命科技的实践平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笔者让三年级的学生亲自体验选蛋、孵化、照蛋、孵出小鸡的全过程。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此外,在学校四楼楼顶的平台,学校还开辟了一块生命科学实践基地。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学生们进行蔬菜的播种、浇水、观察、收获等操作,菜的品种也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而不断变换。

三是为学生提供灵动的实验教育平台。在实验室,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花朵、树叶、果实等进行解剖,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也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实物标本。

四是以校外参观与实践,丰富学生体验。鉴于每个年级学习的主题不同,笔者根据课程安排,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定期举行不同主题的参观活动(每个年级每年大约有4次参观活动)。例如,五年级的课程中有“微型自来水厂”的内容,笔者便联系闵行自来水厂,联合创立学生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自己设计“微型自来水厂”的同时,可亲自前往“闵行自来水厂”参观,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实验内容。

五是组织专家学者大讲坛。学校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相关讲座,除了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外,还给学生提供与专家教授互动的机会,收获颇多。如四年级的校本课程,其主题围绕植物而展开,需要安排学生参观“辰山植物园”。在参观之前,学校就先邀请专家对相关植物进行介绍,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对之后的参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举两得。

六是让科学商店入驻校园。课题组在学校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和科学商店。这意味着学生有了一个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实践锻炼的学习平台。针对学生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科学商店的大学生们利用每周一次的中午时间,来到学校为小学生进行科学小知识的解答与互动,及时答疑解惑。此外,大学生志愿者还协助教师们开展课内小实验,使得校本实验课程的内容更加扎实有效。

七是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与竞赛。学校还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和竞赛,如昆虫识别竞赛、校园植物识别竞赛、微型自来水厂设计比赛等。学校鼓励全员参与,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呈现出来。活动与竞赛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延伸学习之中。学校会从中挑选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如上海市“宝山杯”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评选、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大赛等活动。

八是认真开展小课题研究。从2014年起,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探究,笔者每年都在学校范围内进行“预备小院士”的招募,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专家,对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进行评价,最终确定学校生命科学预备小院士立项课题。在小学和大学教师的共同指导和帮助下,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已完成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并完成了课题小论文的撰写,解决了自己的很多疑难问题,也为其他同学的学习提供了参考。

三、校本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

经过几年的建设,校本课程从无到有,形成了以“生命科学”教育为主线、以“探究课程”为载体的特色课程,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提升。

一是学生层面。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实践,将原本可能在大学才能接触到的生物实验、课本知识,下移到小学,使学生能了解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方面的知识,不仅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还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在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暨课题答辩活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重要比赛中,取得市级以上奖励六十多项。

二是教师层面。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丰富的是教师的知识面,提升的是教师的专业广度和业务水平。课程内容从最初的框架到现在的初稿,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整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篇10

中职教育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也不例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不符

由于对相应职业标准缺乏系统的研究,没有科学的计划和组织,专业教学与考证结合不紧密,使得学生既要在课堂上学习教材内容,又要在课外报辅导班学习资格考试的相关知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证书获取的比例不高。

(二)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

教学重专业需要,轻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据调查,绝大多数中职学生是“被”上中职的,他们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没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专业课的接纳程度也较低。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知专业课教师的尴尬和无奈:除正常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使出浑身解数纠正他们的行为,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然而,实践证明收效甚微。

(三)课程评价不合理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质量保证,美国课程专家比彻姆认为,“课程系统的每一方面都必须置于评价的显微镜下观察,否则,这个系统就会由于缺乏生机而退化”[1]。课程评价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重教学轻课程、重结果轻过程、单一的目标评价模式,极大限制了课程评价功能的全面发挥。据调查,中职学校在课程评价方面普遍存在体系不健全、机制不合理、方法单一、过程形式化、结果失真等现象。这不仅不能使课程评价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而且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二、以需求为导向课程建设的释义

(一)需求

以需求为导向课程建设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受教育者个体就业和发展的需求。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以创新型人才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看重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创新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2.用人单位的需求

通过网络搜索近期河南省企业招聘会计人员的信息,从中选取150家,就学历、年龄、工作经验、专业岗位、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在学历方面,大部分企业要求中专及大专以上。其中,要求大专学历的为68.67%,中专学历的为23.33%,本科以上学历的占8%。在年龄方面,企业一般要求在20~40岁之间。其中,在22~40岁之间的占76.75%,在30~40岁之间的占34.89%,没有年龄限制的占23.25%(通过电话咨询,用人单位更多的是招聘年龄稍大、有经验的会计人员)。在工作经验方面,抽取的样本中有39.13%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有1~2年的工作经验,要求应届毕业生及2~3年工作经验的均为10.87%,工作经验不限和要求3~5年工作经验的企业均为19.57%。专业方面,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应聘者的从业资格和实操能力,90%以上的企业要求应聘者具有会计相关证书,熟悉计算机操作,75%的企业要求应聘者熟悉企业账务,22%的企业要求应聘者具有会计相关知识。在职业素质方面,要求应聘者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严谨、责任感强;吃苦耐劳、诚实稳重;有原则、不拖拉,雷厉风行;勤奋敬业、努力进取、开拓创新、勇于挑战。综合上述招聘条件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中职3年制以及3+2分段制毕业生很难有机会直接从事会计岗位的工作,他们中大部分人毕业后至少需要2年才能有机会从事会计工作。理由如下:其一,按照初中毕业生15岁的年龄计算,到读完中职3年只有18岁,读完3+2大专也才20岁;其二,没有工作经验;其三,不熟悉实际的会计事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职业素质欠缺。

3.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笔者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从课程设置、学业发展、就业愿景等方面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9份),大部分学生对现有的课程设置不满意,认为会计专业理论课难度大,不容易掌握;教师讲的多,学生做的少;学习理论多,实账训练少,从来没有到岗实践过;要求多做多练,最好去企业实习。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业发展和就业前景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二)以需求为导向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如同人才加工,受教育者是其“产品”,接收单位是其顾客,“产品”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选择权的人。“产品”是否合格、能否被顾客接受的关键在于是否按照顾客的需要设计、组织“生产”;职业学校有没有“货源”则取决于被加工的“产品”本身是否满意,是否符合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中职教育的顾客既有高职院校和企业,还有受教育者个人。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同样,竞争也要求职业教育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

1.有利于中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更加强调中职教育的目的性,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职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受教育者需要什么,中职学校就给什么:学生要就业,就培养他们就业的技能;他们要继续升学,就对他们进行考试辅导;他们想工读间隔开来学习,就允许他们分段。满足需求,真正做到“订单式”培养,中职教育的目标便顺利实现了。

2.有利于优化中职课程体系

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根据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紧紧围绕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辅导升学;由企业、学生以及家长等需求各方共同参与课程评价,从而优化中职课程体系。

3.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社会的认同度

进行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尊重学生的选择,依据学生需求开设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社会的认同度。

三、以需求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策略

(一)构建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需求合理设置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考试辅导课。针对就业需求,中职学校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具体要求,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要,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化基础,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设置专业课程;针对升学需要,学校要研究不同升学类型(包括对口升学、3+2升段、成人高考等)的考核内容和特点,编排不同内容的课程。

(二)定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目标

根据前述对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条件的分析以及对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中职毕业生“零距离”对口就业的只占少数,大多数学生从事的职业与专业的吻合度并不高,还有一部分选择了继续升学。中职会计专业教育必须依据不同需求,准确定位课程培养目标:一是为高职等高学历教育输送具备一定理论基础、有学习能力的人才;二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劳动者;三是培养具备会计专业基本技能的初中级会计人员。

(三)有效组织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任何课程设计只有付诸实施,才具有实际意义。要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必须充分认识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充分发挥实施主体———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认真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及时纠偏、调适和完善,课程实施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课程实施的准备

一要发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中职教师长期由于地位低、不被尊重,大多处于“教育疲劳”状态,要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必须下大力气动员广大一线教师全身心地参与进来。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对课时的安排、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等都要进行周密的部署。三要对任课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质量观、人才观。

2.课程实施

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二要营造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三要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四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对口就业、一般就业、升学等),采用不同授课方式和教学手段。

(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以尊重被评价对象为基本前提,遵循客观性、全面性、激励性原则。

1.构建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完整的评价系统应当包括评价目标系统、评价指标系统、评价标准系统。整个评价系统的设计应当体现以下特点: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统一性与个别性相结合、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结合。

2.组织评价内容

课程评价内容应当包括课程目标和计划的评价、课程准备和投入的评价、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

3.选择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方法是实施评价的重要保证,立足中职学校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特点,确定评价方法。如采用个人内差异评价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等多样化的评价法。

四、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中职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对领导观念、教师素质、硬件配备、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职学校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以保障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1.转变领导观念和领导作风

根据组织变革理论,组织变革是对现状的打破,它需要一种催化剂来推动,而组织中的管理者往往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并承担了变革过程的管理责任,他们是推动组织变革的主要力量,其他人员只是作为推动变革的辅助力量而存在[2]。因此,变革要从领导观念的转变开始,进而改变领导作风和工作方式。树立中职学校“以需求为主导,因需施教,培养素质,发展能力”的办学理念和服务意识,使中职学校功能多元化———就业、升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真正做到“双证融通”“中高职衔接”“职前职后一体”。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领导者必须改变“唯上”的工作作风,进行民主决策,到广大教职工中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使一线教师由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合格的教师才能有效实施课程改革。教师要适应课程改革理念,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思路、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要制定适宜的教师能力培养计划,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企业文化、社会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会计专业课教师还应该到企业参加专业实习,把职业要求和先进的专业技术引入教学。

3.加强实用性教材建设

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好坏。要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结合区域经济特色,编制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教材。教材的编写,既需要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加,又需要在实际工作岗位的专业人士参加。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听取会计行业专家的建议,共同编写高质量的实用性强的教材。

4.加强会计实训基地建设

篇11

1、社会实践的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2、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校内实践活动: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可以以郊游或远足的形式,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商业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宣传甚至于政策制订,参与企业策划等。

科技性实践活动: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参与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是学校提供与学生自主选择的结合。学校为学生提供两个、三个或多个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性地选题和开展实践活动。

3、课程管理组织形式

2.工作小组

组长:

成员: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小组的指导下实施,在学校德育处、教科室、教务处和总务处的通力合作下完成。德育处负责社会实践课程的规划,教导处、总务处等积极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德育处要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年级组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

班级成立学术委员会,实施对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的自主管理。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以由三、五个学生经自由组合形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每小组推举小组长一名,根据活动项目聘请指导老师1—2名,提倡根据活动项目的需要聘请校外人士充当指导老师。

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完整的活动方案,要告知班主任和家长并征得班主任和家长的同意。班主任和家长要在活动方案上签字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对该活动方案提出详细、具体的活动建议,以确保活动能安全、顺利在进行。指导教师也要就活动的开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军训作为特殊的实践活动项目,要严格按照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实施。

4、课程配置与时间安排

军训是全体学生的必修项目,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共一周时间,完成者得2个学分;学校设置一个“社会实践周”,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次主题活动,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完成者得2个学分;

其他2个学分由学生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兴趣爱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假期时间自主安排活动得到,可集中安排进行某一主题活动,时间不得少于7日,也可分散安排多项活动,时间累计也不得少于7日。分散进行的活动要尽可能多样化,以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收获。这2个学分的认定时间为高二第二学期末。

5、活动实施的过程

5•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5•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5•3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5•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的总结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5•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进行初步的学分认定,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专家小组进行学分确认,教导处完成学分登记。

6、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6•1、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6•2、评价内容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2)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

(3)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4)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

(5)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

6•3评价方法

实施档案袋评价。学生建立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袋,里面应装有能反映小组和个人活动过程的种种记录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提供核实方法或途径(如实践单位的地址和电话,相关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在进行考评价时,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人提供如下考评依据:

军训评价。军训评价由出勤情况、学习或训练态度、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考核情况、个人军训日记或小结等方面构成。

附军训评价表

项目项目考核得分百分比折算得分备注

出勤情况20%项目考核得分为百分制,折算得分之和就是最后得分。

学习或训练态度15%

军事知识考核25%

军事技能考核25%

军训日记或小结15%

最后得分

主题活动评价。详细的小组活动方案和个人活动计划,小组社会实践报告与个人活动小结,活动记录与活动证明,主题活动的成果,相关单位的评价和学友的评价材料。

附主题活动评价表

项目分值得分备注

出勤情况20累计各项得分除以2就是最后的得分

实践活动态度30

活动选择与活动设计40

活动体验和心志发展40

活动成果和社会效益30

活动创新性和实践性40

最后得分

分散组合活动评价。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各项活动的单位证明、各项活动的计划,各项活动的过程记录与小结等。

分散组合活动评价表

活动名称活动用时活动态度活动收获活动得分备注

综合得分累计得分÷活动项目数

()

6•4评价程序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级交流及互评——导师(或班主任)进行初评、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学校综合实践专家小组进行最终的定性评价,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得分90分以上的为A等,75分——89分为B等,60分——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7、奖励与重修

篇12

关键词: 科学预设 语文高效课堂 发展空间 质疑平台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问题生成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生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才会真正进步。问题生成对提高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促进语文课堂问题的生成,从而创建高效语文课堂呢?

一、促进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动态生成。预设体现对教材的尊重,而生成则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与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在教学中所强调的内容是不同的。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没有生成的预设是低效的。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呢?

1.深研教材、洞悉学生,为科学预设与生成奠定基础。

以情境展示教学目标是北师大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教材的编写特色给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教师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懂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对教材的独到见解,把握教材的精髓,把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最终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且既要有深入教材的能力,又要有走出教材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为科学预设和课堂有效生成打下基础。其次要了解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一堂课能否实现多维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优劣。教学设计的优与劣就要看教师所进行的预设适不适合所面对的学生。同一种教学设计方案在A班教学可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设计,但在B班却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学设计没有针对性,不适合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真实地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因此,深研教材、洞悉学生是教师科学预设有效激发生成的前提和基础。

2.预设要给生成留有空间,将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

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如何将这两个矛盾体有机统一起来?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学生的生成留有足够的生成的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预设课堂上的一切,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或有效控制,生成自然就没有立足之地。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生成意识。教师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生成的动态性,上课不是执行课前的教学设计而是教案的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比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可以这样处理:

(1)学生用18分钟读几遍课文,教师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①为什么将之称为“死海”;②为什么“死海”不死;③你认为“死海”会不会“死”。

(2)师生共同整理并解决主要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几个问题:

①课文第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神话故事,它不是虚构的,不能作为不死的理由。这一段与文章中心联系不紧密。

②课文最后给我们阐述了死海不死的原因,但又写到“死海真的要死了”,是否偏离了中心呢?

③“死海真的要死了”,我能怎么办呢?

学生主要针对是与不是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内容涉及神话与现实的关系,神话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写作中中心内容与次要内容的关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问题等。

这样的教学预设,教师在教学过程只是给学生指明学生学习的大方向,掌握学习的大节奏,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就不断有新知火花的迸发,这些火花就是课堂生成。预设要给生成留有足够的空间,使生成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的预设不会因为教师的课前设计而限制学生课堂的生成,让课堂成为封闭僵死的操练,学生的课堂生成不会因为教师课前的预设而成为胡乱无序的盲动,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教育目标。

二、创建质疑的平台,开垦生成的土壤

1.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新课程设计必须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以可亲的教态和饱满的精神,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有的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或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老师也要对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教师更要重视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表扬。有一次,我在板书“看着”这个词,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指出了我把“着”写成“差”的错误,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使他找到自信,学习劲头更足。以往,教师在课堂上常说:“没想好,不要急于发言。”“想好了再举手。”或者有时把没回答出来问题的学生撂一边等。显然这些做法都是不妥当的。一个人说错了,其他同学就会积极思考,很快能找到正确答案,从这一点看,说错的同学还有大功。这样就体现了新课程要求下的宽容性。

2.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的欲望。

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前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始终遵循“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的原则,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合适的问题环境。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因为知识的局限性与阅历的有限性,往往不知道如何提问。教学中,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质疑。对每位提出问题的学生都给予表扬、夸奖;对提得好的进行奖励,号召同学们学习;对不爱提问的,多让他回答问题,启发他发现问题,甚至可以故意出错让他改错;对在旁边笑话的同学进行私下教育,引导他们向敢于提问的同学学习。

3.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篇13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英语;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大,不再只是那种简单的纸上谈兵的理论教育人才,更需要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新课程改革是为了顺应这种社会的发展,更是为了教育事业的新突破,能够带动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

一、新课程的成功引导

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开始就源于引导,教师在每堂新课的过程中都要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彻底地了解和掌握这个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一堂完整的课。小学英语的教育可以说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所以在这个时期教师并不需要给学生讲解很复杂的词语和语法知识,而是要以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学英语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这为他们以后英语的学习做了很大的铺垫。

二、应用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是很死板老套、缺乏趣味的,即使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在重复单调的使用下也会变得没有新意和乐趣,很难让学生持续学习英语。所以,教师应在不同的教学课程中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和单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教师在平常的备课中认真研究,取得不同的创新教学方式。

三、要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学生之间也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可能喜欢英语的听说,有的学生喜欢实际应用,还有些喜欢教师讲解等,他们喜欢用不同的方式来得到知识的体会,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把涵盖的知识都放入其中,并且做到不失去趣味。新课程改革后的重要引导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对全体的学生实施正确的素质教育,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尊重学生,创造和谐的氛围

在新课程改革后,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拓展中,构建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心里,尊重每一位学生,成为他们的朋友。尤其针对在英语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在他们每次进步时给予鼓励和奖赏,让他们对英语的学习更加积极,这样便增强了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更要注意那些调皮的学生,他们实际上很喜欢参与到教学中,只是知识的不足,才会导致他们调皮,时间一久他们就变得不爱学习英语,所以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学习和互动学习,给他们肯定的鼓励,让他们慢慢地不再对英语有抵触心理。

2.展示灵活开放的教学手段

小学英语的教学在不同的阶段是不相同的,不只表现在教学目标上,而且表现在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的结合过程中。假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轻松地掌握好目标,那么结合不同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小学英语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更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技能。在小学的英语课堂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长处来开展教学。比如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把句子和词语画出来,并不是把画画当成专业的训练,只是把小学英语的知识和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小学英语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让他们对小学英语学习充满自信。

四、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

教师在训练学生时要从基础做起,要从各方面开始培养,但是要遵从学生本身的差异。尊重学生差异有两个不同的方面:第一,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之间不是一样的,都是有差距的;第二,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导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得明白。

教师不能否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都是不同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种性格和思考方式。教师只有承认学生的独特性,才能够有效地开展英语教学。此外,小学生处在一个萌芽的时期,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不成熟的,对学习更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所以在学习小学英语时就会存在缺陷。但是这个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让小学生都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小学生对小学英语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在教学的环节中多加研究和探索更多的创新性教学方式和模式,为学生今后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打下坚定的基础。为了让这样的新成果快点诞生,教师要学会在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成功影响,创新更多的不同教学方式,创造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真正做好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陈露露.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9).

篇14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程建设;差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56-02

一、理县通化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英语学科课程发展水平及特色估计

1、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我校地处理县通化乡,位于国道317线,距理县县城33千米。学生主要来源于边远的村寨,95%的学生属于羌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学校。由于受地域环境、经济差异和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英语教学一直比较薄弱。但是,本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家长培养学生的愿望较高。地处羌族居住区,历史人文景观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羌族丰富的民俗文化,能歌善舞,热情大方,个性鲜明、活泼张扬。这一特点又为学校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

2、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26个字母的认读与书写方面容易与汉语拼音混淆,同时对英语书写体和印刷体相混;单词发音不准,用汉语拼音代替;课时较少,课后基础知识的练习较少,课堂教学设计形式较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与监督力度不够,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缺少接触外语的环境,口语表达能力较弱,课堂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会使用工具书,不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没有良好的学习计划。没有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中差生比例由所增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二、通九小学英语学科课程构建的主题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交流的工具,在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英语,能够更好促进国际交往、文化理解和交流。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英语学科建设的核心主题:“让学生快乐学习英语”

内涵:“回归语言本色”、个性化的语言学习

“创设情境(Situation)――角色扮演(Role-play)――任务活动(Task)”(SRT)实施差异教学,注重以学定教,因学施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最大的收获。这是我们英语团队正在努力尝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的追求,是回归“情境英语”,让老师们领着孩子在特定的场景中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不断提高他们学习英语兴趣。

三、英语学科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

聚集于学生口语表达和乐趣、学生思维发展,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真实的语境中,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语境中取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最后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

1、课程设置思路:

尊重差异:开设丰富多彩的英语课程,让每个生命都精彩,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以及培养他们善交际、会思维、。

2、课堂建设思路:

(1)、差异教学:差异教学又译为“分化性教学”。美国教育学者Carol Ann Tomlinsom指出:差异教学是教师主动关注学生的教学,它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与学习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行动态的监控,对教学进行调控。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随时监控学生与学习任务之间的匹配程度。差异教学的精髓在于“面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它的关键在于,诊断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多元性的学习活动,设计分化式的学习任务,使用弹性分组教学。美国学者尼克森也指出:未来的教学技术应当朝着促进和推广”教学个别化“的方向前进,任何期望所有学生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等程度的掌握特定的材料,具有同一的兴趣型式,处于同步的动机水平变化状态,这都是毫无道理的。我们开展差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更要通过长善救失,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①学生分层:研究学情分析,我们主要通过日常观察,与家长交流沟通,与学生进行访谈交流、兴趣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分层学习;②课堂实施:在课堂教学前,根据具体情况写教案,我们会设置分层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差异化的学习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设计分层学习活动。我们注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保持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兴趣。在课后,我们设置有差异的分层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最终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2)、情境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启发――引导――链接这样一系列的环节来组织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感知――领悟――创设――迁移,进而获得自己真正所能掌握的语言知识。

3、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以视听为主导的教学

丰富学生的视觉信息源。(视觉输入)

创设视觉化的信息环境。例如:班级中英语文化布置。

视觉化学习资料的大量呈现。例如:借助Ipad等多媒体手段提供丰富的视听一体化资源。

激发学生的视觉思考。(信息内化)

类比联想、感知领悟

鼓励学生的视觉表达(语言输出)

视觉化笔记(思维导图:本课的、单元的知识点梳理)

绘画。(制作英语小报、编一些简短的小故事、图片词典等)

语言交流本身的乐趣--口语交际最真实、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生动的语言场景,活泼的语言交流。

四、英语学科课程内容的设计

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PEP)(三年级起点)》教材为主。该教材的主要特点:体现了交际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材在整体构思、内容安排、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选用等方面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贯彻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应用的基本原则,把知识和技能目标融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从而体现了把“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的总思路。本套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起始阶段采用“全部动作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让学生在有节奏的歌谣中体验语言,在活泼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语言,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活动中输入语言,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唱中学,在玩中学,从而为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支持材料基本齐全,除了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以外,还有MP3/磁带:包括所有听力活动和悦耳的歌曲歌谣;视频导引,从而为学生提供地道英语环境。

五、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