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童教育心理范文

儿童教育心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8: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儿童教育心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儿童教育心理

篇1

范先佐在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发现,留守生活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柔弱无助,自卑闭锁,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心理上寂寞空虚;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对父母充满怨恨,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挣钱。[2]还有研究发现,“留守孩子因缺少父母关爱,极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如变得忧郁、不自信、没有安全感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日常行为和价值判断”[3]。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心理上的烦恼和困惑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诉说,要么变得沉默,要么变得暴躁。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耐心的倾听、友善的态度等可以让留守儿童获得安全感、尊重感,让他们彻底打开心扉,把内心的苦闷和烦恼等讲出来。实际上,当留守儿童愿意敞开心扉向咨询师讲述自己的留守生活经历和体验时,他们内在的压力、孤独、寂寞等消极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会获得合理的释放,同时会感受到来自咨询师传递给他们的理解、关爱和支持。

二、有助于留守儿童清楚认知真实处境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还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帮助来访者分析和澄清问题以使来访者认识问题的本质。总之,心理咨询师就是一面“镜子”,来访者通过这面“镜子”,能够看到自己当前真实的状态。正如GeraldCorey认为,“在我看来,咨询最核心的作用是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他们自己的能力,发现是什么阻止他们使用他们的能力,澄清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4]。德国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认为,儿童的生命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意义”[5]。他认为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形式包括危机、号召、告诫以及遭遇等,儿童只有在积极应对生命发展中的各种非连续性事件过程中才能成长为真正的自我。对于教育者来讲,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儿童认清自己的真实处境并唤醒和激发他们内在的具有本源性的道德意识,让他们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和困难。留守生活是留守儿童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形式,是留守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给他们带来了消极影响,同时还意味着新的起点。[6]留守生活能够促使留守儿童通过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成长为真正的自我。因此,在留守儿童教育中,教师首先要让留守儿童清楚自己留守生活的真实处境,鼓励他们积极应对留守生活中的困难,并战胜它们。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通过和咨询师的对话,他们能够认清自己当前的留守生活处境,并能够消除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发现和体验到自我的力量和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路径。

三、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自立自强地成长和发展

篇2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加强爱心教育与学生做朋友

摘 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就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见。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 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 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11年第4期

篇3

〔关键词〕自闭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2-0004-03

一、引言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发展疾病,由于其大脑神经组织受损,造成大多数患者出现社会交往、语言发展障碍,同时伴有一定的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等特征。目前自闭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是我国幼儿残疾发病率的第二大源头,仅次于弱智。据联合国统计,全球自闭症患者已达到了3500万人,而我国自闭症患者人数在700万以上。2012年深圳自闭症儿童“被退学”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无论是数据还是事实都表明:自闭症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

自闭症儿童并不像感官残疾和肢体残疾儿童那样有明显的身体障碍,从身体发育和外表上来看,和正常孩子大致一样[1]。加之自闭症儿童大多对人和事表现冷淡,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对他们的教育一直被社会所忽视。轻度自闭症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但普通学校教师缺少教育自闭症儿童的信心和能力,结果“随班就读”成了“随班坐读”[2],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于特殊学校。这不仅不利于自闭症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而且不利于开发其潜能,有碍自闭症儿童的健康发展。

2008年,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一切从“积极”出发,从积极的视角发现积极的途径,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思想,用积极的思想找出问题的积极因素,从而在积极的过程中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强化积极的效果,成就积极的幸福人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心理教育理念不再强调就问题解决问题,找病源下对药的传统病理式教育,而是强调寻找儿童身上的各种积极因素(包括外显和内在的),重在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为目标,创造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3,4,6,7]。积极心理教育以“积极”和“发展”理念为价值取向,为自闭症儿童的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当前自闭症儿童教育的不足和局限性

(一)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缺陷取向,阻碍自闭症儿童潜能开发

郭文斌、方俊明等人认为,我国近十年来针对自闭症儿童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学龄前儿童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围绕自闭症儿童存在的发育障碍进行诊断治疗和训练;教育方式主要是缺陷补偿的教育治疗法,针对自闭症儿童存在的行为障碍、语言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实施补救措施[8]。这种教育方式片面注重自闭症儿童的身心障碍,不注重开发他们的潜能;过分关注自闭症儿童的“缺陷”,忽视他们的“能力”,从而导致自闭症儿童积极性越来越低,自信心下降,严重阻碍了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我国自闭症融合教育发展不足,无法满足自闭症儿童教育需要

学校教育是自闭症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外全纳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本土化的融合教育取得了较大进步。“反标记”和“常态化”的教育思想使得部分轻度自闭症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9],和普通孩子一起接受教育。然而,伴随融合教育班教师的消极对待以及家长的积极反对,自闭症儿童的这一有效的教育方式受到极大阻扰。改善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困难,比起其他特殊儿童,他们更需要社会环境的包容和历练。在学龄阶段,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共同交往至关重要。但统计发现,我国大概只有18%的自闭症儿童能够接受融合教育,其他自闭症儿童的这一教育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人们正确对待他们,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自闭症儿童由于发展障碍,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特点。积极心理健康理念倡导的用“积极”的心态看待事物,有助于我们从积极心理出发,看待自闭症儿童的这些特征,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在认知方面,研究表明(Osterling﹠Dawson,1994),自闭症儿童缺乏必要的眼神交流;对周围人的注意明显不足,甚至更倾向于注意物体;但是有的自闭症儿童在空间知觉、机械记忆、计数、艺术和操作等方面表现出超凡的能力[1]。教师或家长立足于积极的理念,引导自闭症儿童加入与人的交流和嬉戏中来,强化他们的能力,帮助其建立生活和学习中的自信心,有利于他们追求幸福生活。

一般情况下,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冷漠,对新奇的事物缺乏应有的兴趣。但在遇到不顺心或是看到讨厌的东西时,又表现出不适宜的、异常、激烈的情感反应。实行积极心理健康理念教育下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要求人们在理解和宽容自闭症儿童的基础上,从自闭症儿童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出现情绪问题的原因和接受程度,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和相应的措施处理加以处理。

(二)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去标签化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倡导潜能开发,减负增效。即倡导人们消除先入为主的观念,任何人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需要积极开发其潜能,尽力降低其劣势,使其优势最大化。

提到自闭症儿童,人们会想到诸多不好的表现,如大哭大闹、攻击性强、智力低下、不理会别人等。自闭症儿童的标签化,使得家长和教师对他们能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1938年特南鲍姆(Tennenbaum)提出的标签理论表明,个体被贴上标签后社会将对其另眼相看,个体的自我形象将加强,逐步使自身标签行为合理化[10]。标签效应的危害性显而易见。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将从关注自闭症儿童的“障碍”转移到关注他们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缺陷补偿,而是更多关注他们潜能的开发,由此把自闭症儿童从“问题儿童”中分离出来,有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积极发展其社会性。自闭症儿童在音乐、画画、记忆力方面的才能,证明自闭症儿童不仅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而且在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的前提下,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发展。将贴在自闭症儿童身上的标签去掉,努力挖掘其潜能,是实施自闭症儿童有效教育和适合教育的前提。

四、基于积极心理教育理念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反思和建议

自闭症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自身的价值。我们不仅要运用积极心理健康理念实行自闭症儿童教育,还要根据自闭症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实施教育,其中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对其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转变观念,抛弃社会偏见和比较心理,以创造幸福和谐的人生为终极目标。

(一)积极接受自闭症儿童

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最好的教育干预时期是在三岁以前,此时干预能够使其症状大大缓解。自闭症儿童表面上不易被察觉,他们的安静常使父母忽视问题的存在,即使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察觉,但是常无法相信自己生了有障碍的孩子,耽误了自闭症儿童的早期治疗。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为明显,这一阶段的耽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终身无法弥补的。家长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首先应积极接受孩子的情况,耽误时间就等于延误孩子的生命质量。另外,父母对孩子的积极接受,能够影响教师及身边人群对自闭症儿童的接受度。自闭症儿童只有在被接受、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够正常地学习和交往。

对自闭症儿童的接受,是人们心态放平衡的积极表现,周围人群的漠视、偏见减少,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积极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

(二)积极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自身发展优势,最大限度挖掘其潜能

据广州市最大的自闭症儿童就读学校——公立越秀启智学校的校长陈凯鸣介绍,学校就读的自闭症儿童中,有些六七岁大的孩子能把广州自来水管的走向摸得一清二楚;有的对美国白宫研究非常透彻,知道总统住哪间房子,警察和保镖的住处在哪里……自闭症儿童虽然存在兴趣狭窄的不足,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范围小,造就了他们对事物的高度关注,拥有比常人更好的记忆力。天才的一个必要共性就是高度的专注力,“牛顿煮怀表”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

自闭症儿童确实存在社会交往困难、刻板行为等缺陷,但这并不妨碍其发展某一特长的可能性。台湾大型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中的自闭症患者庄天岳,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父母教他穿衣服可能要花好几天甚至是用月、年来计算的时间,但只要是他听过的音乐,他就能完整地将其弹出来。在钢琴演奏舞台上,他就是钢琴家,没有人能够看出他是个自闭症患者。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智力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等。现阶段我国教育评价中过分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有失偏颇,且不利于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整体智力水平,误导其片面发展。这样的评价体系对自闭症儿童更是不公平。一般来讲,自闭症儿童比正常儿童智力偏低,但有的自闭症儿童在空间知觉、机械记忆、计数、艺术和操作等方面具有超凡的能力。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看待自闭症儿童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学会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深度挖掘自闭症儿童的个人潜能,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且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

自闭症儿童有时在公共场所表现出极不适宜的行为,如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就去摸;看到讨厌的东西就要摔了等,更糟糕的是自闭症儿童有时伴有打人、咬人等攻击,使得大众对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敬而远之”的态度。这种外在的表现,导致社会公众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带有明显偏见,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缺少家教的表现。部分父母在这种言论的压力下,选择尽量少带孩子外出,使其远离人群。这样教养的方式不仅剥夺了自闭症儿童的自由,还将加重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恐惧症状。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的关系,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参与实来现教育目的。因此,在自闭症儿童教育过程中,提供一个安全、自由且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很重要。一方面,家长应尽可能地为自闭症儿童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应正确看待自闭症儿童,给予他们适当的关注,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社会环境;最后,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自闭症儿童的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权利,为其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自闭症儿童是儿童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社会的公平对待。

(四)构建自闭症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积极发展自闭症融合教育

在国际上,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融合教育已成为主流。相关研究表明,融合教育对自闭症儿童具有积极的影响。自1988年公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首次正式提出随班就读(融合教育)这一概念以来,融合教育在我国取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学校、教师和其他正常儿童家长的不支持,我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呼吁我们普通学校、教师及家长,能够正确地对待自闭症儿童,关注自闭症儿童的能力而不是缺陷,积极实施融合教育,使自闭症儿童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

目前我国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对象十分狭窄,这与世界“全纳教育”理念是不符的。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发展急需构建自闭症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为自闭症融合教育提供保障措施。这方面我国的经验还较少,但是不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澳大利亚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其模式是针对整个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但其中的“自闭症融合支持计划(ISP)”是为自闭症儿童更好地进入普通学校而设立的。该计划要求普通学校中具有自闭症专业知识的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校长和其他教师与负责人一起为建设融合校园努力。另外,澳大利亚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中建立了一项在线教学支持计划——“以能力为基础的学习和教育支持计划(ABLES)”[11],这项计划的鲜明特色就在于把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中心,确保评估过程基于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缺陷”。这样的教育理念对自闭症儿童潜能和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体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观,值得我国自闭症融合教育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6-306.

[2] 高健.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小学现状的探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5,137(2):33-34.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有成人生[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8.

[4]孟万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奏响幸福主旋律——先让学校幸福起来[J].中国特殊教育,2011(9):5-7.

[5]孟万金.支持特殊教育 共创幸福美好未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 开创特教新局面[J].中国特殊教育,2013(1):3-6.

[6]王新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92-96.

[7]孟万金.和谐社会呼吁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创新[J].中国特殊教育,2008(4):7-10.

[8]郭文斌,方俊明,陈秋珠. 基于关键词共词分析的我国自闭症热点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2012(1):128-132.

[9]吴重光. 当今特殊儿童教育思潮概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6(6):14-16.

[10]冯维,王飞飞.国外学习障碍儿童的非标签化教育取向[J].中国特殊教育,2005(6):46-50.

[11]刘鲲,杨广学.澳大利亚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维多利亚的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2012(9):13-17.

[12]魏轶兵,卢珺等.改善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状况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7):37-41.

[13]连福鑫,贺慧中.美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1(4):30-36.

[14]雷秀雅,杨振,刘愫.父母教养效能感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0(4):33-36.

[15]甄俊,袁爱玲.幼儿自闭症的教育治疗[J].研究与探索,2003(11).

篇4

一、音乐治疗的起源与发展

(一)音乐治疗的起源

早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人们把音乐治疗就当作一门专业学科来进行研究和学习。可人类文明的历史上认为音乐可以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刻影响则可以追溯至人类发展史的早期。在人类早期的部落文明中,一些巫师及宗教就使用音乐对人类精神世界进行“教化”,以达到净化心灵,驱除妖邪的作用。

(二)音乐治疗的发展状况

时至今日,音乐治疗在医学界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全球有200多个国家都拥有独立的音乐治疗组织。每隔两年,都会如期召开音乐治疗相关的学术研讨峰会。

1.国际发展状况

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人就提出“音乐对人的身体是有影响的”这一论点。而真正将此论点加以运用的应算是古希腊人。古希腊人认为“音乐可以驱除人心灵上的病痛”。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对音乐对人们情绪的影响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音乐是人体健康的预防性药品”这一观点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由Robert Burrton所提出。那时的医生用音乐去治疗人和动物忧郁、自闭等心理疾病。音乐治疗的实践性大幅度提升,为日后的理论积累留下了宝贵财富。

到了17世纪,人们不再把音乐治疗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实践,而是更多的加入了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科学理论。音乐治疗的理论性进一步进行扩充,作为治疗焦虑、惶恐,使人放松的重要手段。

18世纪后直至20世纪末,音乐治疗的主要发展国家在美国、英国和法国。

2.我国的发展状况

音乐治疗方法在我国起步较晚,据资料记载,在1980年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讲座活动中,“在6月27日的最后一次讲座中,刘先生(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介绍了‘音乐治疗学’,第一次将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自此之后,音乐治疗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高等院校教育方面,多个院校开设了音乐治疗课程,为音乐治疗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各个医院也在临床治疗时关注到音乐治疗这一治疗手段,在对于治疗患者的心理疾病、减轻患者生理痛苦等方面都开始着手运用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案。而在学术界,众多有关音乐治疗的研究相继问世,也为其在临床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音乐治疗在心理障碍儿童教育中的方法与运用

(一)心理障碍儿童病情简介

常见需要进行治疗的儿童一般分为智力障碍和心理障碍两种。智力障碍,就是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而导致的智力低下;而心理障碍,则一般是说孩子由于家庭、学校等环境因素而导致的某些自闭、自卑、抑郁等心理现象。在对待这些孩子时,我们作为治疗人员应该有区别的去对待不同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不同的,而其在日常中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如有些孩子会沉默不语,不与他人交流;有些孩子会在教室来回走动,情绪波动较大;而有些孩子则会时而沉默寡言,时而热情活泼。因此,我们在面对不同孩子的时候,都应通过他日常的行为去分析他深层次的内心活动,然后对其进行相应的治疗。

(二)音乐治疗的方法简介

由于音乐治疗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还没有形成非常体系化、系统化的治疗模式。又因为在面对不同患者时治疗师对于整个的治疗过程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因此音乐治疗的方法可谓是多姿多彩,各有不同。在下文中,笔者将就其中主要的三种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1.歌曲治疗

歌曲治疗是在音乐治疗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我们知道,嗓音是由我们的声带振动带动空气振动而发出乐音的,它不通过任何外在的乐器,是我们人类直接发出的声音。因此,歌曲演唱相对于器乐曲等其他形式来说会给患者带来更加亲切,更加适应的感觉。同时,又因为在歌曲中含有歌词这一特殊的音乐内容,这就使得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也可以在歌词上面做文章,通过叙述、描写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引导患者进入美妙的音乐世界。在具体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会带领患者聆听音乐、理解音乐、讲述音乐,然后通过回忆、探讨等多种手法帮助患者缓解压力,获得愉悦。

2.乐器治疗

相比于歌曲治疗,乐器治疗显得覆盖面更广。我们知道,不同的乐器有着不同的音色,因此,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就会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乐器对其进行引导。如患者精神压力大,需要进行疏导时,就可以欣赏优美流畅的提琴、长笛等音乐;而当其精神萎靡时,则可以欣赏钢琴、交响乐等热烈、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以此来振奋精神,重拾信心。同时,通过对某样乐器的学习还可以建立患者的自信心,这尤其适用于经历挫折、信心受挫的患者。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当有一天患者可以把一件乐器很好的掌握,去演奏乐曲时,他的内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自信心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3.音乐教育法的应用

相比于之前的两种音乐治疗方法,音乐教育法的应用为音乐治疗的整个体系增加了非常重要的一环。前两者不管是歌曲治疗还是乐器治疗,主要就是以对音乐的欣赏为主,这对于帮助患者舒缓心情、排解压力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它也有力所不能及的方面,如在面对创造力、想象力较弱的患者时,上述方法就无法对他们进行帮助,这时,音乐教育法作为综合性的、自然的教育方法,就可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例,其强调的是解放人们的天性,提倡用即兴性、原创性的音乐对患者有所启发,使得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同时,由于音乐教育法中运用的音乐通常是很多患者一起进行协调创造的,因此这对于一些在交际方面有困难的患者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治疗方式。

(三)音乐治疗的方法选择与所要达到的效果

音乐治疗方法的选择对于音乐治疗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一个好的方法的选择对于治疗过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治疗方法选择错误,则会使得治疗的效果下降,过程延长。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治疗师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选择不同的音乐治疗方法。这就是说,我们应该结合患者具体的心理问题来选择适当的音乐治疗模式。如对于一个存在自闭、自卑、不善与人交往等现象的儿童,我们就应该多让他进行即兴性、创作性的群体音乐活动,使其在音乐中找到乐趣,并能够融入正常的生活当中。音乐治疗师还要在治疗过程中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予其鼓励,让他在鼓励中慢慢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从而摆脱心理问题。其次,音乐治疗师还应选择孩子所熟悉的音乐形式对其进行治疗。因为一个熟悉的歌曲或器乐可以给其带来舒适感,容易使其与治疗师进行良好的配合,而一个陌生的治疗环境不仅会使孩子毫无兴趣,更可能导致其产生抗拒心理,拒绝治疗。

我们应该明白,音乐治疗并不是为了使孩子们都成为音乐家或具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而是通过音乐的引导来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的困扰,给他们一个舒适自然的内心环境。因此对于音乐治疗师来说,正确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他是音乐治疗能否达到预定目标的关键。

三、音乐治疗的前景展望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精神压力逐渐增加,社会迫切需要能够排解压力的治疗方式。音乐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分支,以其简单易行的可操作性、温柔自然的舒适性及效果卓著的实用性,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也在社会上逐渐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然而,由于音乐治疗法进入我国时间较短,我国高等院校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这就使得目前的音乐治疗市场纷乱嘈杂。一些没有经过合格培训的音乐治疗师责任心缺失严重,为了一己私利对患者进行盲目治疗,不仅破坏了整个行业的风气,更重要的是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了一定的延误。因此,笔者认为,就音乐治疗这一行业来说,整体的前景是良好的,值得人们期待的。但是,对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需要从学校教育中就开始抓紧。同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整个行业的标准,让人们能够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去正确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治疗模式,而不会被某些没有良知的治疗师所欺骗。

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社会关爱

一、绪论

依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排名中,贵州省为5.29%,排名第31,远低于全国平均比例8.86%的水平。安龙县与望谟县均为贵州省贫困监测调查县名单之中。闭塞的地理环境和较低的人均收入导致该地区两县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论文以贵州省兴义市安龙县和望谟县的五所学校为调查对象,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情况,比较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主观方面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方面存在不足,上课经常走神,或是经常不完成作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上进心,缺乏积极性,有一些留守儿童认为学习无用,农民的孩子就做农民。同时,性格行为表现怪异,自我封闭,自卑心理严重。许多学生的心理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有自卑、嫉妒,自我封闭,某些行为表现怪异,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并且收到长期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保守落后。通常表现为性格比较内向,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比较悲观消极,缺乏自信心、缺乏安全感,自卑自闭等。

2客观方面

许多教室的门破烂不堪,室内灯光也比较暗,主要是由于村镇上资金不足导致的教室年久失修。即使有的村上的学校是三层小楼,也只是虚有其表。同时硬件资源严重缺乏。教学设备的缺少,学生的音体美器材严重不足,相关实验设备因没有开设课程成为摆设而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同时,留守儿童需承担较重的农活和家务劳动。而由于留守儿童中缺少父母这样的年轻劳动力,他们需要承担的劳务就更重,年纪越大的任务就越重。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习方面

1.1“学习无用论”作祟

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许多孩子甚至是家长都认为“读书无用”,很多家长们认为九年义务教育已经足够,再念书就是浪费钱了,学费太高,还不如早点外出打工挣钱。有的家长,特别是女孩子的家长,觉得女孩子念太多书没用,初中毕业就嫁人就可以了,从而导致学生和家长没有继续深造的想法。

1.2缺乏家长监督

负责照看留守儿童的是上了年纪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独立生活。这些监护者一般都是老年人,年龄较大,身体条件差,文化素质低,不能给予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有效的指导。监护人本身视野面相对较狭窄,多数最远只去过县城,很少给孩子传递一些外面的信息。大多数留守儿童几乎没有课外辅导资料而且会利用学习时间干农活。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

1.3师资力量薄弱

主要存在教师不到位,教学主体的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学校很少有家长会或心理辅导培训讲座,对学生关注重点偏向成绩高低,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多数是民办老师而且薪酬待遇特别低,导致老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

2心理方面

留守儿童在受伤害时主动寻求帮助的第一对象大部分都是父母,而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许多孩子在收到欺负或伤害时无从寻求帮助,只得忍气吞声,久而久之,这会给这些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因为害怕受到欺负而不与他人沟通和接触,导致其越来越孤僻,甚至产生心理疾病。一般时候他们都不愿谈及到父母,甚至有一些孩子已不记得父母的样子了,只留下模糊的记忆和一线的期盼。

四、针对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对策

1大力发展当地经济

2014年,安龙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492725.9万元,增长15.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5416万元,增长21.6%。2014年,望谟县少数民族人口占80.1%,少数民族主要有布依族、彝族、壮族、回族、苗族、佤族、拉祜族等。独特的结构,精致的风格和独特的吊脚楼是布依族民间建筑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优质的产品,独特的自然风光,美丽的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非常适合发展两县的旅游业。利用旅游业创收,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有利于缓解大批年轻劳动力外流导致的留守儿童众多问题。

2完善留守儿童帮扶制度体系

2.1改革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

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让农民工子女也可以享受当地居民的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切实可行的措施。

2.2建立专项监管机构

建立专项的留守儿童监管机构,负责探析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及有效对策。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形成留守儿童资料,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共性问题及个性问题进行研究,形成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3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

3.1营造良好学习成长氛围

扩充城市教育资源,扩建校舍,扩充师资队伍,让务工者子女在城市获得免费义务教育。加大农村教育投入,适时维修教学设施,添置教学器材,适当扩充师资队伍并优化教师年龄结构,为老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方面学校要注重留守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多给留守儿童做一些心理疏导工作,多一些肯定和鼓励,杜绝言语上的刺激和身体上的惩罚。

3.2丰富学生文化课程

关于课程内容方面,建议给留守儿童多开设塑造良好人格的课程内容,尤其是《弟子规》《论语》等国学课程,教孩子一些法律安全、礼仪、心理健康等方面知识,并相应增加一些兴趣特长类的科目。还可以建立一个学校小图书馆,积极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认识到外面的世界。

4提高亲情陪伴的比例

4.1督促监护人做好监护工作

监护人在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监管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有问题应尽快的教育并及时向家长反映。定期督促农民工家长要加强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与其他方面的关系的理解。同时要经常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并进行有效沟通充分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及行为表现情况,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

4.2强化家长家庭教育责任

强化家长家庭教育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思考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影响。就近务工的选择,既方便联系子女,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同时也能与学校老师取得及时联系,获取来自学校的全面反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保持与临时监护人的联系和学校对孩子的评价,发现并及时解决孩子的问题。

4.3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主动学习。学习目标明确并掌握正确的方法学习。培养学习兴趣,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完成家庭作业,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培养良好兴趣爱好和特长。

(2)热爱生活,坚定信念。乐观态度看问题,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多与同学交流互动,多参加集体活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不嘲笑欺负弱小,主动帮助他人;学会节俭,不攀比,不乱花钱;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