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范文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篇1

关键词: 高职涉外文秘 Office专家 课程建设

一、引言

涉外文秘,又叫涉外秘书,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扎实文秘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表达能力、办公室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档案管理能力,并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技术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涉外文秘专业是目前最热门的新兴专业之一,涉外文秘专业毕业生有广阔的择业范围和良好的就业前景,可从事办公室文秘、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档案管理、机关文职、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公关宣传、外经外贸、文化传播、广告策划等工作。

《Office专家》课程作为涉外文秘专业的理论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办公自动化能力,提高学生办公效率,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实一体化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原先已掌握的Office办公软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常用软件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其他Office组件。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以实际案例为载体,采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办公水平与效率。

二、现状

在Office软件的学习上,往年涉外文秘专业开两门课,第一学期上的是“计算机基础”,由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负责,与其他专业上一样的内容;第二学期由系部负责,主要进行二级辅导和考试。两个不同的教学部门相互独立、各自为政,教学上缺乏沟通。一个是为省计算机一级铺垫,一个直接考二级,都没有考虑文秘专业的专业特性和需求。

另外,由于地区差异和生源差异,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江浙一带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大多不错,中西部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一般不是很好;三校上来的基础较好,普高上来的基础较差。一般一个班级有各个地区和各种类型的生源,就造成了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三、文秘专业“OFFICE专家”课程建设

1.制定适合文秘专业的教学大纲。

为解决两门相关课程各自为政、不能很好衔接的问题,取消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开两个学期的“Office专家”。新的“Office专家”课程总课时为90课时,分两个学期。

基于涉外文秘工作中Word和PowerPoint用得较多,Word更是使用频繁,在教学大纲组织上,新的“Office专家”侧重Word,PowerPoint次之,Excel掌握基本技能即可。

课程分为两个学期,第一学期重在打好基础,培养良好软件使用习惯;第二学期分为两个过程:前半学期辅导学生通过浙江省计算机二级AOA(即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考试;下半学期着重复杂教学案例学习。

2.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第一学期主要讲解教材中简单的案例,对于部分复杂的案例中较难的知识点在课堂中铺垫,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讲解部分Excel的复杂函数为第二学期的二级考试打基础。第二个学期主要讲解计算机二级考试AOA试题和教材中的复杂案例。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案例、实训项目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尽可能地联系涉外文秘的专业知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例如“商业合同的制作”案例中的商业合同可以包括中文的和英文两种版本的商务合同;为提高学生长文档写作和排版水平,Word大作业中加入学生收集、整理资料书写长文档的作业;通过视频演示打印机、传真机和复印机的使用方式及常见问题处理方法。

3.由浅入深,分层教学。

为解决两极分化的情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兼顾两头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首先在课程开始的时候,不要一下子讲太难,由浅入深;布置学生实训作业时,布置基本实训任务和附加实习任务,基本实训任务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完成的,附加任务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

如果有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学期初期在课堂上给他布置他能完成的简单任务,课后布置预习和复习任务,并在下次上课前检查。

4.通过铺垫和重复攻克教学难点。

涉外文秘专业的Office专家是对Office软件的高级应用,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偏深。教学过程中难免碰到许多难点,学生一下子很难接受和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涉及学生难以理解的案例,先不要讲案例,把难点单独拿出来进行讲解和练习,学生初步掌握难点后再讲具体案例。当然,对于实在复杂的知识点或者Excel可以重复,多讲几次,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课程第一学期打基础为主,为减轻第二学期考证压力,在第一学期上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铺垫一些二级考试要点,比如长文档排版中的多级编号和样式的结合、域的使用、复杂的Excel函数等。

5.以考促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可以组织学生在第二学期前半学期参加浙江省AOA计算机二级考试。一方面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以考促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Office水平,增强课程学习效果。

四、结语

本文从制定适合文秘专业的教学大纲;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由浅入深,分层教学;通过铺垫和重复攻克教学难点;以考促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五方面,介绍了涉外文秘专业的“Office专家”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胡国民.《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堂教学之我见[J].办公自动化,2013,04:56-58+11.

[2]刘鑫.文秘专业《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设计[J].办公自动化,2013,08:48-51.

[3]肖燕.文秘专业办公自动化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2:114-115.

[4]夏其表,王洁,尹建新,计智伟.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多元化立体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02:79-81.

篇2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初期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8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81-02

一、引言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环节,对高等院校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影响,现已成为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明确它们各自的含义,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道路,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构建学科体系,应充分借鉴和吸纳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搭建一个布局严谨、结构科学、宏大开放的学科体系。这一学科基础建设指导思想的明确,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整合、人才培养规格的规范和课程设置的优化,避免由于学科发展的局限性而导致的培养人才的局限性。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也是新建本科高等院校基本建设的重要方面,这两方面建设的水平与质量决定学校的办学质量、层次和特色。硕士点、博士点建设是研究性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通常把研究生培养和科技创新称为学科建设,把本科、专科教育称为专业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在没有研究生教育前提下兼顾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仍然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关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内在联系

(一)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初期建设理应包含的专业建设

学科和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高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本科高校不仅要建设学科,不仅要建设专业,还要建设专业群。专业群的构成与发展规模直接关系到学科建设的方向和基础。因此,学科与专业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性。学科建设引导新建本科高校专业群,特色专业以地域特色为前提,特色专业建设具有新建本科高校专业群的核心地位,专业与学科不能相互替代,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矛盾体现为:教育资源的相争,工作目标不同,组织结构型态的相异,构成要素的分割。新建本科高校如不能科学认识学科建设内涵,便容易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错位:用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这种指导思想不利于学科建设,也不利于专业建设,其结果必然是忽视专业建设在学科建设当中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不利于学科建设的完善与发展。学科与专业的内涵各不相同,但两者间有内在联系。高校中学科与专业的实际划分的依据不同。学科与专业有着相近内涵,却又是不同的概念和领域,专业以学科为基础,学科以专业为载体,学科与专业建设分别体现高校的研究职能与教育职能,学科建设侧重于科学研究,其核心是知识体系建设;专业建设侧重于教学,其核心是课程体系建设,它们既相互独立,又联系密切,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互为一体。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整合的原则为学科建设以生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为导向,专业建设以学科为依托。学科与专业的区别在于学科偏指知识体系,而专业偏指社会职业的领域。专业以学科为依托、为后盾,学科的发展又以专业为基础。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师资培训、研究基地,而专业主要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和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此,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基本策略应该是:从学科建设出发,着眼于从发展规模、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方面进行专业建设,并给专业建设适当的地位和投入,在此基础上去着手学科发展才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最好结合。学科建设的水平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专业建设的水平则体现了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分别体现高校的研究职能和人才培养职能,并共同为社会服务。

(二)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初期建设的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龙头,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社会地位和声誉等方面的主要标志,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应当在思想观念上和实际措施上不断实现突破和发展。

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要素。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质量评价体系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检验标准。纵观我国一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规律:学科和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大学和学院的学科和专业都或多或少取得过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建设重点学科和专业。在中央财政、新建本科财政部门及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这些学科和专业共同筹措建设资金,有效地保证了学科和专业建设的落实,最终全部实现建设的预期目标,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他们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抓住社会需求,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适时地提出和进行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科和专业建设;以现有的学科和专业为基础,快速整合构建新学科的方向和新专业;吸引行业专家和学科专家参与,致力于建设一流的学科和专业;专业建设方面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进行人才订单式培养;重视优质资源的利用和建设;突破与创新结合,进行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在社会产生巨大反响。大量发展的实例证明:学科是专业的发展基础,同时,学科与专业建设必须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地发展,专业建设必须在学科建设的框架下才能发展的更好、更快。

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存在着一定误区,主要有专业设置趋同性严重、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不能协调发展、专业建设特色不够鲜明、师资队伍不能满足专业建设需要等。为此,应对策略应是严格区分不同学科内涵,促进学科与专业的良性互动,加大专业建设的改革力度,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多途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课程建设是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初期建设的着眼点和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基准,课程体系是专业内涵建设的灵魂,课程建设也应是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初期建设的着眼点和目标。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存在天然的联系,两者的良性互动是有效地解决高校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即解决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两张皮”问题,促进课程、专业优质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如何建立起促进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协同的新机制,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使有限的专业资源及时转化为本科优质教育资源,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办学水平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课程和专业既有差异性,也有同一性,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天然联系存在着结点。因而,作为促进课程水平提高的手段――课程建设与促进专业办学水平提高的手段――专业建设也存在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两者的目的均是为促进学科专业的知识共享与流动,提高课程与专业建设水平。课程和专业存在天然的结点联系,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能够促进课程、专业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因此,有必要实施促进课程、专业协同共生的“课程―专业”一体化建设。学科建设的水平体现了一所高校办学能力和水平,课程与专业建设的水平则体现了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学科建设和课程、专业建设分别体现高校的研究职能和人才培养职能,并共同为社会服务,三者是交集关系。因此,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发展建设,根据不同的建设目标,制定统一的建设方案,统一调配学校的科研与教学资源,结合年度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入手,探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明确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专业完整的学科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其质的结构、类的结构、层的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科基础建设,使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获得基本保障。才能使三方齐头并进,又快又好发展。

三、结论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初期不仅要侧重于构建学科与专业、课程一体化的模式,还要注意三者的相容发展,抓好学科与专业、课程建设,必须注意兼顾,注重抓好布局,加强科学管理与决策,这是搞好三个建设的前提;同时还要坚持以人才为本,建设一支过硬的有一定水准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专业技术队伍,这是搞好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根本;还要坚持以领先前沿、高水平的教研和科研为先导,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科的道路,这是搞好学科和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统筹兼顾,真正协调好三者关系,使管理、导向、目标、投入和信息等等均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祖德.以学科建设为核心 推进学校全面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01).

篇3

和声是音乐表现的重要元素,如果把旋律比作音乐的“骨骼”,那么和声就是音乐的“血肉”,只有有了“血肉”的音乐,才能形成立体、饱满的效果。对于我国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和声学是基础理论课程的一门核心课程。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和声学课程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和声学课程的探索与改革的方向。

一、当前和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对和声学这门学科的定位存在偏差,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也有一些问题。

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尚未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思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和声学课程照搬本科院校模式,培养目标延续了重视理论学习与研究的传统,只是缩短了课程开设时间以适应高职专科三年制的学制。这既违背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影响了后续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2. 教学内容选择不实用

和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及和声规则的遵循,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很难满足当下对应用与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声学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往往选用大部分本科院校使用的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教材,该教材中传统和声的归纳科学、缜密、井然有序,阐释合理透彻、丝丝入扣,但过于机械、刻板,有些和声手法理论价值大于实用价值。另外,其在训练形式上,注重传统的四部和声的写作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和声立体化音响的感知和培养,以及对学生和声分析能力的锻炼。

3. 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不灵活

在高职院校的和声学课堂上,大部分教师还延用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在黑板上讲授和声的种种规则,学生在纸上小心翼翼地恪守这些规则。在教学评价中,也是以这些规则作为衡量标准。学生无法感知和声音响效果的魅力,也无法从和声学课程中获取成功的愉悦体验。

二、和声学课程的探索与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高职院校的和声学课程必须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探索与改革。

1.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所有课程的设置都应以此为导向。和声学课程是后继大部分理论课程的基础,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后继学科的教学质量,如钢琴即兴伴奏、歌曲写作与小乐队配器等。和声学必须重视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以实用为目标导向,重点实现和声学与即兴伴奏课程的整合。

2. 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园、小学以及文化团体等,这些用人单位更为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学校应做到三方面。一是应坚持以大众音乐文化生活中常见的和声现象为主。例如,以大小调和声为基础和重点,适当加入我国民族调式和声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种风格民歌的和声特色,并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消化理论、应用理论。二是应涉猎20世纪以后的和声,尤其是流行音乐和声的内容。和声是在不断地颠覆中发展的。20世纪以来,和声的面貌已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三是要突出基础和实用。例如除了四部和声的写作之外,还应加强对和声音响的感知能力以及和声分析能力的训练。和声学教学作为一种多声部的音乐形态,需要加强和声色彩的音响感知。它需要加强立体化音响的听辨,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与实际音响的结合来实

转贴于

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更能提高学生的视谱、视奏、听觉能力,从而实现对视唱练耳、钢琴演奏等课程的帮助,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在听觉训练中,教师应多培养学生对和声的明暗、浓淡、和谐度、节奏疏密等方面的多声部整体音乐感受能力。

此外,为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听觉感受,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和声学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和声效果,把以前沉闷的板书讲解教学转化成生动而形象的音响教学,让学生在分析实例的同时获得听觉感受。

3. 强调实践,加强与后继学科的联系性

篇4

关键词: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 水文气象导论 水文学原理 课程建设

近年来,全球各地出现了很多极端水文气象事件和破纪录事件,包括欧洲和俄罗斯的热浪、美国的卡特里娜(Katrina)飓风、缅甸的纳尔吉斯(Nargis)热带气旋、巴基斯坦的水灾和亚马逊盆地、澳洲及东非的旱灾,以及我国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1]。为解决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种种极端水文气象事件,拥有“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凭借在大气科学方面的雄厚实力,于2011年9月率先成立了大气科学(水文气象)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成为我国首家培养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唯一具有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高校。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成立,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本专业有3届本科生,总人数160人。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基本内容、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奠基性工程。对于年轻的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来说,迫切需要开展课程建设并完善研究。本文就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水文气象导论和水文学原理课程建设和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和观点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1.水文气象导论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1.1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刚进大学的新生对所学专业及就业去向普遍感到比较迷茫和困惑,如果在学习基础课程阶段不及时引导,则会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起来甚为被动,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可能会直接导致4年大学生活缺乏规划,得过且过。因此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甚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背景和基本概念,熟悉专业知识链的构成,掌握大学时期的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2]。水文气象导论是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入门课程,它是一门面向大学新生、引导学生了解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入门课程,是解决新生对未来大学生活疑问与困惑的课程。水文气象导论的开设,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大学新生起着启蒙和指导作用,它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1.2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及授课方式探讨

水文气象导论课程主要回答学生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干什么的、学什么的和做什么的。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1)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最好的”;(2)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很有用。以问题激发兴趣,以兴趣唤起求知欲,以求知欲带动学习,在一个个具体的水文气象问题案例中引发思索。

目前尚未有正式出版的《水文气象导论》书籍可以直接借鉴。构建水文气象导论课程知识体系时,首先,应通过一个个具体水文气象极端事件案例及前沿信息,使学生深有感触,通过分析和关键问题的延展式探讨,启发学生思索和了解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干什么的及为什么要学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即使学生意识到作为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学生的无比光荣的使命;其次,通过讲述水文气象学的发展简史,引申亟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气象和水文相结合往往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一些工程建设和实际生产课题,并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了解。在此节的讲述过程中,除了讲述水文气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和重要人物及当时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之外,还应当重点剖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科学思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本学科的重大发现激励学生,以学科奠基人的故事吸引学生,以科学家对待实验的态度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下来以现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引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文献,相互探讨教学方法,从而刺激学生求知欲与探索欲,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最后在探讨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对本专业整体框架有一个了解。

2.水文学原理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2.1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水循环要素监测、精细降水预报、可能最大降水、防洪设计标准和水文气象集合预报和流量概率预报。水文学原理主要阐述水文现象的成因和机理,通常涵盖的主要内容有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及下渗过程与机理、土壤水形与运移、洪水波运动、产汇流机理等[3]。水文学原理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和基础特征,是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考虑到本课程对学生前期知识体系的要求(此课程需要开设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水力学等先行课程之后),目前将其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水文学原理起着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作用,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如果不打好该基础,不能牢固掌握灵活应用它,学生就无法学好工程水文学、水文气象集合预报等相关课程,因此,水文学原理在整个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2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及授课方式的探讨

目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所使用的水文学原理的教材是芮孝芳教授著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学原理》。该教材章节内容丰富、涉及知识广,难度相对较高。在教学计划中,本课程计划学时只有48学时,而水文学原理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仅仅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灌输,会使整个课程显得枯燥、乏味。水文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提问及互动探讨授课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上学时的限制,则要求教师除了认真钻研、精心备课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准确构建本课程知识体系。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一个新生的专业,构建水文学原理课程知识体系时,不能直接照抄照搬,复制克隆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应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敢于突破,搭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知识体系。譬如第九章地下水流、第十章地表水流第八节湖水运动、第十四章冰雪水文和第十五章水质及河流生态环境章节可以不做讲解;第八章产流机制和第十二章流域产流都是产流部分,可并做一章讲解;第十章地表水流和第十一章洪水演算也可并做一章讲解;鉴于天气学原理、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的开设,第四章降水第二节降水类型及影响因素,第五节雷达测雨可简单带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4]。在每章的讲解中,以问题为先导,带动好奇,然后以好奇带动求知,各章节主线问题见表1所示。

表1 水文学原理课程章节主线问题

3.结语

针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学生,本文给出了水文气象导论和水文学原理课程建设和完善的一些建议。另外,建议教师可以尝试每次快结束时课预留10分钟做Q-A环节(questions and answer)。大部分美国教授讲课,每讲完一个问题,教授就要问“Any questions”?有问题立即解决。在我国则不能照搬,但Q-A环节的增加对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大益处。“石本无火,相撞方显灵光。水本无华,相荡方显涟漪”。

参考文献:

[1]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The global climate 2001-2010 a decade of climate extremes summary report[R].Published by WMO,2013.

[2]李莉.导论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J].集美大学学报,2013,14(2):117-120.

[3]芮孝芳.水文学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4]侯立柱.“水文学原理”课程创新性教学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4):92-94.

篇5

关键词:课岗证赛软件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一、软件技术专业群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群主要包括软件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该专业群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综合素质,以期能培养出符合软件开发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软件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该专业群的核心课程体系存在与实际工作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课程设计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如下。

1.照搬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本科专业的课程设计更偏向于理论和逻辑性,而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抽象思维差的特点,照搬这套课程体系将使得高职学生很难适应,从而无法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学质量始终上不来。

2.各自为政,课程设置太杂

课程设置上没有主线,出现一门新技术就开设一门对应课程,这样使得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很小,学生学习的跳跃性太大,且核心课程设置过多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无所适从。

3.职业技能培养不足

大部分专业课程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用基于项目的任务式教学方法。但是在项目内容的选定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上比较随意,没有严格按照真实项目的工作流程和能力要求去设计课程内容,更大程度是停留在教学形式上的模仿,并没有真正领会任务式教学的精髓。实践环节没有做到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不足。

二、“课岗证赛”融合下的软件技术专业群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内涵

所谓“课岗证赛”融合,是指为了开发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软件技术专业群核心课程与工作岗位对接、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与技能大赛融合,将工作岗位中所要求的能力进行拆解,并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重新整理、规划,设计具体的知识点并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考试点按照由浅入深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课程的成就感和积极性,实现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技能大赛作为目前高职教育的风向标,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将技能竞赛关键知识点融入课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实现课程与技能大赛的融合。

三、“课岗证赛”融合下的软件技术专业群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1.以职业岗位对应的能力要求作为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

人才培养一定得与市场需求相接轨,这是课程设计的关键出发点。为了弄清楚企业对岗位的能力要求,笔者通过对IT企业的走访,以及对历年毕业生的跟踪调研,首先确定了软件技术专业群对应的核心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前端设计、javaweb开发、移动应用开发以及嵌入式开发等就业岗位。针对就业岗位设置专业课程,以岗定课,再以企业应用为背景,以软件开发市场需求为导向,分析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按照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从典型工作任务中提取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从知识、方法、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在确定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培养目标以后,以企业应用为背景,以软件开发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的对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出发点选取课程内容。

2.以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能力要求作为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

职业资格证书为从业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证明,它广泛被行业认可。因此将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融合,能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软件技术专业群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中级、高级)软件程序开发工程师、嵌入式开发工程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以及网页设计师等。这些证书的考试知识点分别对应java程序设计、arm开发体系结构、sqlserver数据库等核心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将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拆解,按照难易程度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对接,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程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增加了砝码。

3.以职业技能大赛对应的能力要求作为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

职业技能大赛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环境来开发竞赛标准,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软件技术专业群各个专业都有对应的职业技能大赛赛项,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软件测试以及虚拟现实(VR)设计与制作赛项等。在充分分析各项赛事的竞赛标准和竞赛环境后,针对性地开发专业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内容和教学环境能完全覆盖对应的技能竞赛考试标准。以赛促学,实现企业工作内容和课程教学的无缝衔接。

四、“课岗证赛”融合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的主要问题

1.课程内容选取很关键

“课岗证赛”融合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最终落脚点还是课程的建设。如何将工作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技能竞赛中的内容进行提取、加工,以高职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难点。在进行知识整合时,一定要注意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循序渐进引入知识点,既让学生理解了知识技能,又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对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点以及技能竞赛标准分析得很透彻,才能有的放矢的设计相关的情境教学。

2.师资队伍建设是重点

教师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因素,在课程教学中起到主导地位。“课岗证赛”融合机制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对教师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需要教师能明晰企业岗位需求,同时又要知晓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大赛对应的考试知识点。而目前大部分专任教师都是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缺乏实际企业工作经验。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让教师走出去,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同时从企业里面请进一批业务能力精湛、熟悉高职教育的能工巧匠。打造一批师德高尚、技术扎实、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可保证课程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

3.实训条件建设是基石

实施“课岗证赛”融合机制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有对应的实训条件做保障。软件技术专业群对应的核心岗位,其工作环境建设相对容易,主要以配置高性能电脑和服务器主机为主。而职业技能竞赛的实训准备就相对较复杂,需要按照企业标准建设整套的竞赛环境和硬件设备。除了学校的专项资金投入以外,还可以将实训场所搬到企业办公室,建立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以解决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4.积极构建“班级-专业-学院”三级竞赛体系

职业技能竞赛应该深入到课堂,全员参与,全员受益,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实际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为此,笔者构建了“班级——专业——学院”三级竞赛体系,完善了相应的竞赛制度。每学期上完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后,组织全部学生进行技能竞赛的测试,以此作为课程成绩的评价依据之一。同时推荐优胜者参加整个专业的技能竞赛选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整个学院的选拔。将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赛促学、以学促赛”。

五、教学实施方法的改革

要做到“课岗证赛”的深度融合,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必须要有所创新。笔者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总结了如下教学方法,即“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办法,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一步步地完成实训内容,其中针对问题的分解、讨论要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中,通过“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充分理解课程教学内容背景下,使用信息化技术展示关键知识点,如使用动画、屏幕录像及多媒体交互技术等。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痛点问题。

篇6



[摘要]到2010年,全国建成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同年10月,国家为进一步推进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而开始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在专业的“示范”、“骨干”建设任务具体内容上,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核心建设任务之一。结合当前高职高专“骨干”建设中课程体系改革的任务,笔者认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改革的主流方向,也是高职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6-0090-03

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并从2006—2010年实施。4年来的建设,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2010年6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在原有已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新增100所左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此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要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结合高职院校关于课程 “示范” 建设的成果,和“骨干”高职院校关于对课程建设的深化改革要求看,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改革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高职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应在包括课程职业岗位及岗位群、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职业技能标准的融入)、课程能力鉴定考核标准等主要方面的内容。

1课程设置中专业核心课程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总则第三条规定,职业教育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这是对职业教育目标的总概括。虽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术讨论一直在持续,多种观点并存,但总是围绕这个“第三条”。显然,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学校教育(包括中职教育及其他职业培训)的标志是高等技术,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相关规定以及技术人才从就业开始到以后的晋升成长途径,可以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是掌握高等技术的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技术人才群体里的高级人才。由此,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该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从社会的不同需求出发,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一句话,高职教育要把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放在首位。要实现这个目标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我们认为课程设置与专业核心课程界定的问题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构成影响最大,所以我们必须把课程设置与专业核心课程的界定作为该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按照各门课程在专业能力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将其适当的分类,分别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和多方面的辅助扩展能力。

对高职教育而言,对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核心课程的界定是必需的。就目前来看,多数院校将高职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三个部分:通识课程领域、专业基础课程领域、专业核心课程领域。其设置可以认为是采用的“知识素质渐进、能力(技能)素质渐精”的逻辑递进关系方式。

通识课程: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设置的与进入专业学习之前相衔接的一类课程。它是学生知识和逻辑能力提升的课程。一个院校中几乎所有专业均开设,差异很小。比如体育、数学、语文、英语、时事政治、计算机应用等课程。

专业基础课:一类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多门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门专业课的专业基础课。比如文秘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中外文学等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学基础、基础会计、社会经济调查、物流基础、客户关系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法律法规、实用物流英语等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指一个专业中开设的富有该专业特色,以该专业中以及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从对专业技能与素质的要求看,专业核心课程应是整个课程设置的重心所在,其占专业课程量的50%多。比如文秘专业开设的办公自动化、秘书实务、社交礼仪、速记等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设施设备认知与应用、国际物流实务、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配送作业与运营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等课程。

2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途径——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

篇7

关键词:教学改革;核心课程;课程开发

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它包含实现该课程教学所涉及的教材、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各方面。每门专业课都按照各自的特点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开发建设课程体系时必须做到论证到位、计划周密,根据每门专业核心课程不同的特点,建立各自符合课程特点的课程体系。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教材开发

专业教材开发是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建设的根本。教材的开发有三个方面: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要素,也是课程后续开发工作的基础。通过文字教材的改革,实现教材的趣味性,使学员能够主导学习过程,在学习上能够变被动为主动,由原来的“死记硬背”学习方式向“活学活用”学习方式转变。

2.多媒体教材

多媒体教材是辅助课堂教学的有力手段,自多媒体技术进入教室以来已经显示出它强大的功能。对于专业主干课来说多媒体教材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专业主干课介绍设备多,设备的结构特点与原理使用可在多媒体教材中得到良好的展现。

3.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的建设是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员将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平台是必须要做的,因此网络课程的开发也是必需的。

二、教学硬件建设

任职教育是以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建设有硬件教学平台,因此硬件条件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硬件建设是指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备的硬件条件,主要包括专业教学实验室的建设、网络教室建设、实装的引进等方面。要达到专业核心课程实施的理想目标,课程实施中的硬件条件必须建设齐全、教学保障到位,从而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实施效果。

1.专业教室实验室的建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专业教室或实验室教学平台为依托,那么该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将是不完全的。但是在论证建设专业教室实验室时要充分论证一个专业教室或实验室的建设可同时满足一门到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这就要求根据场地合理规划模拟训练器材的建设。

2.网络教室建设

网络教室是学员自学的平台。现在不少的专业核心课程都开发出了网络课程,但是到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网络教室来应用这些网络课程。网络教室的建设对专业课来说具有局域性和保密性,不用针对每门课程来建设,建设好一个容量足够大的网络教室各课程建设的网络课程可共同使用。

三、主讲教员培训

篇8

关键词:项目;基地;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面向岗位

本文系浙江省供销社项目“烹饪专业‘项目、基地、课程’相结合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研究”(编号:11SS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0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职业院校烹饪专业大量毕业生进入社会,当前高职高专烹饪专业存在的许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烹饪专业学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偏低;专业定位不准确,职业方向不明确;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对行业和就业市场了解不够;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等。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课程设置不符合社会需要。高等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其培养目标主要属于一种在理论研究层次方面低于本科、应用技能高于本科的教育层次,它是面向社会产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具有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性质的教育。促进学生就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导向,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中,针对一定岗位、行业所需求的人才质量规格进行课程设置、组合以及构建起符合一定的内在逻辑结构的课程体系的必然性。

当今中国的高职烹饪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学校模式,经过这几年的改革,虽然增加了不少的企业元素,但理论上还只是学校——企业模式(学校为主,企业为辅)。我们的教师主要以理论见长,我们的学生还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我们的教材还主要是为教师的教而编写,我们的教学设备还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分析相关研究现状及其优劣势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面向岗位工作过程的、以“项目、基地课程”相结合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

二、烹饪专业实施“项目、基地、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意义

1、高职烹饪专业课程体系和设置全面改革的需要。烹饪专业原有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文化课、烹饪理论课和烹饪操作课三大块。文化课沿袭了中国传统的专科模式,内容深奥繁冗,远远脱离了专业的需要和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烹饪理论和烹饪操作究竟包含哪些课程不甚明确,有不确定性,课程开设随机性较大。同时选修课的数量和质量与学生的现实需要又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原有单一的、基础文化课与专业技能课脱节的课程设置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和学分制的实施与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目标的烹饪专业新型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改革,必须在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综合,打破原有学科界限,重新组合,克服教学中知识技能不必要的重复、割裂、分散的现象,使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烹饪专业课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产生最优的教学效果,使烹饪专业的学生不旦形成与社会餐饮业相对应的文化资本和能力结构,而且还要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精神素养和心理结构,促使学生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项目、基地课程”相结合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为构建新体系提供了一条极为优良的纽带和桥梁。

2、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和企业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只有学校和企业双赢才能使合作长期有效地进行。学校获得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前提是企业能在校企合作中获利,即从学校获得高质量的人才,在技术和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得到学校的帮助。从这个角度说,学校能否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校企能否长期有效合作的基础,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是培养目标准确。对于培养目标,许多学校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仅仅作为是一种意识层面的认识,而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仍然以关门办学为主。而企业是一个生产、服务单位,其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是人才的使用而不是培养,除大型企业或个别特有远见的企业出于人才储备外,招聘的先决条件往往是要有相关经验,是不用再培训就能顶岗使用的人。所以,高等职业学校提出培养的人才目标,是一种以学历教育为基础,强调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具体的衡量标准就是零适应期,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企业能立即上岗。“项目、基地课程”相结合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就是根据餐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机制,以烹饪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轴,将原来的“模块”整合为“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餐饮企业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识,满足学生全方位的需要。

三、“项目、基地、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建设模式

篇9

【关键词】高职数学 专业 资源建设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该首先考虑到“职业”二字,因为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社会提供一流的实践操作与基础管理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核心,将教学内容与本专业相结合,使学生所学知识可以更好的为未来工作服务。因此,学习高职数学不但能够让学生提前打好专业基础,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高职数学如何做到与学生专业结合,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促进高职院校数学教育改革,是本文着重探讨点。

一、与专业结合建设数学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高职学校作为实践教育改革的先驱,优化了传统专业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符合现代教学需求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质量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在光芒的背后,还应该看到另一种现象,那就是公共基础课程被职业院校当做异类,教学质量不但没有提高,甚至在各门专业中都不受重视,定位混乱,甚至有的学校将高职数学摆在了无足轻重的位置。之所以出现目前的局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近些年来职业学校发展过快,在教学理念与资源配给方面缺乏经验,很多高职学校是在中专的基础上直接升格,学校的“底子”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是民办性质,师资力量很难达到国家的统一标准,办学资源缺乏核心竞争力,有的甚至直接借鉴普通高校。造成学校发展规划不足,教学形式陈旧单一,办学理念缺乏特色,发展方向模糊不清,既无法达到先进的教学管理水平,又缺乏具备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标准的专业人才呢?为了寻求突破,笔者认为颠覆传统教学观念,将高职数学与相关专业课程实现衔接教学,强化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与专业结合建设数学课程的途径

通过访谈、抽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高职数学的开设情况,以及学生数学基础。通过调研,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直接了解到学生对目前学习状况的满意程度,各门专业对高职数学功能的要求,挖掘出专业与数学的内在联系,形成调研报告,为数学与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资料。

为了进一步满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可以实行各门专业课程内容的分类开发。因为和普通高校不同,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更侧重于相关专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高职学校更注重数学与专业的关联性,以便合作教学。同时,要根据高职学校每个专业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

将专业分为几个大类,根据调研情况制定数学课程标准。比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实践能力、考核评价等,并提高学生对高职数学的重视程度,增强学习兴趣。其中,高职数学课程标准在制定时,要留有一定弹性,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根据专业特色稍作改动,使其能够满足高校多种专业的需求,成为相近专业参考实施的样板。

迎合专业需求,寻找有效资源。一直以来,高职数学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很大困难,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知识基础本身比较薄弱,进入职业学校的唯一目的就是学习一项技能,促进就业。而数学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对提高自己专业素养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与专业的有机融合,转变学生观念,使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同时,为了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应该才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教师走进企业考察的机会增多,多与企业和专家交流,根据社会行业的真实情况,挖掘有效教学资源,制定高职数学课程。根据专业不同,高职学校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为以下模块:

(1)公共基础模块与专业需求模块资源。为了强化学生的散发性思维,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操控能力,在教学设置上应该主要以实用为主,不要过于追求高难的教学内容。那么,专业需求模块资源建设都具备哪些要求,如何在专业背景下对数学课程进行构建,应该要求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方面的哪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来解决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专业案例。大量搜集各门专业课中与数学方面相关的内容,并通过数学思想进行解读,设计出简单易懂的与数学相关的专业案例。动画素材。为了方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计算机动画技术,并结合专业的学习情境进行展现,更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刻印象。实物图片。搜集生活中各门专业与数学相关的图片,为了方面学生解读,可以配上文字说明。专业应用实践题。按照各大类专业类别,开发整套的专业应用实践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素质拓展模块资源。数学技术。以数学软件为基础,将数学资源纳入高职学生练习范畴。数学技术资源包括数学实验、赛题解答、数学软件等。数学文化。数学文化的范畴很广,比如趣味数学、数学欣赏,数学探究过程中的创新精神,严谨的思维逻辑等,懂得欣赏数学中的乐趣。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明白高职数学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当高职数学课程建设与各专业进行有机融合,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大帮助。因此,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过程中,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应该保持端正的态度,重视高职数学在各专业的重要地位,积极探索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的先进理念。

参考文献:

[1]张海峰.整体观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问题[J].职教通讯,2006,(5).

[2]陈晓江,等.基于数学建模教学理念的高职数学教法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4).

[3]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系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7).

篇10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核心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51-02

一、引言

在电子信息学科技术领域中,《信号与系统》作为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或核心课程,对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很大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计划中也有着重要地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本核心课程具有更趋于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内容,体现了它是理论性与技术性都较强的一门课程,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是这门课程的一大特点,同时又要有较强综合应用的能力,可以说它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数学概念、物理概念与工程概念三者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与技术的结合;随着通信学科的不断发展变化和更新,其教学内容也在与时俱进,本课程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是通信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1]本科院校中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面临的学科、课程建设问题日益严峻。[2]在一些理工类和综合性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建设已经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要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以及现代的教学手段,同时,它还必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并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3]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日渐体现,科学技术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得通信相关领域的知识在不断更新,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跟上时代脚步,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对象也从原来的通信专业扩展到了所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内容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要符合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背景也从单一的通信系统扩展到了其他的信息处理系统。但是,无论课程内容怎样变化,课程体系则一直保留着原先的特色,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变革。

二、核心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信号分析是信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信号作为函数,通过数学物理方法对信号进行描述,提取特征。[1]本课程的重点是以信号分析为基础,系统分析为桥梁,处理技术为手段,系统综合为目的,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处理技术与实际应用。课程建设小组为了建设好《信号与系统》这门核心课程,对国内外相关课程体系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在课程的体系结构上,目前国内外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种是先介绍连续时间信号和系统、后介绍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另外一种将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穿插介绍,两种方法各有其特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连贯性,我学校采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先从学生熟知的连续信号和系统入手,把先修的高等数学和电路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再转入离散信号和系统;先时域后变换域;先理论后讨论与实验。在知识结构上,着重信号分析,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为重点,再到其他变换域分析,加强数学概念、物理概念与工程概念,突出重点,便于快速理解;着重数字分析方法,结合数字化时代的特点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连续与离散并重;着重两种卷积和三大变换的精讲,并与通信系统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而对于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的经典解法,由于以前学过基本不进行介绍,信号空间正交展开、离散信号的频域分析等内容课上只介绍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着重两大系统分析,连续与离散系统的数学建模及变换域解法为重点,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实现LTI系统的分析方法,以讨论课形式对实际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弱化电路分析方面的内容,更集中在信号和系统分析上,更加突出本课程的体系,便于学生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以通信系统为应用背景,突出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典型物理和工程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方法上,讲授课程过程中,重点和难点问题采用Matlab软件来计算或绘图,简单直观,以强化概念和完成各种计算,使学生随时学会用Matlab解决问题。[3]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使得本课程更能符合高等学校核心课程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的特征。结合信息化时代通信学科技术的发展特点,让学生更能了解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通信专业知识,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干,培养他们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自信,将来能为我国的通信事业添砖加瓦。

2.强化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信号与系统》课程概念比较抽象,要求学生数学能力比较强。有些内容很难理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改变过去本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分离,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情况,强化实验教学环节。(1)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仿真实验,让难懂的理论知识能与实践环节很好地结合。(2)采用Matlab软件仿真实验,并结合硬件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3)在学校的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开展网上在线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的新颖和互动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选编优秀教材。多年来,《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在我院本科专业一直使用郑君里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号与系统》,结合本专业教学特点。于2006年开设试点班,启用外文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让英语水平比较好的同学提前与世界接轨,同年,启用吴湘淇编写并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信号与系统》。与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信号的时频域的分析,注重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工程概念的阐述,更加着重信息通信技术的实例讲解,理论联系实际,更便于学生自学、能懂会用。

4.推M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在学校的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对本课程进行教学网站,课设以下几个栏目:课程沿革、教学大纲、进度安排、网络教程、学习资料、辅导答疑、历年试卷、网上专题、科研与学术交流,创建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更好地学好课程内容。核心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网络资源,建立较完善的师生网络交流园地,便于学生及时反馈和教师答疑。

5.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四位一体”(多媒体课件、黑板板书、仿真演示和课堂练习)的教学方法。[4]本课程较早就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不断总结完善,电子教案几经修改,由使用初期的“全屏演示”逐步改进为“逐段演示”。公式推导化整为零,更加朝着黑板化趋势发展。同时,针对使用多媒体中存在的诸如速度太快,学生没时间记笔记、一些数学推导不够详细等问题,我们注重多媒体与“粉笔加黑板”的有机结合,对于公式的详细推演过程、对于复杂场的演变过程用黑板讲解,勿让多媒体霸占了整个课堂。授课教师使用无线鼠标自动翻页,可以在教室的每个地方走动,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看的模式。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信号与系统》核心课程的建设内容,并介绍了具体的措施。希望通过对该核心课程的全面建设,能够整合和充实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实验和实践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彰显专业特色,并辐射至其他核心课程,从而带动整个电子信息类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更符合现代科学技术,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更能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湘淇.信号与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王皖贞,柴文妍.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4):14-18.

[3]卢贵主,杨杰,胡耀华,等.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2):36-38.

[4]金波,蔡卫菊.“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10):27-2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re Courses of "Signals and Systems"

LI Juan,CHEN Jun

(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China)

篇11

关键词:安全防范工程;核心课程建设

安全防范工程专业是根据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安全防范行业的发展趋势,由公安大学申请、经教育部批准、率先由公安大学设置的行业特点显著、专业特色鲜明的公安技术类专业。自1979年技防工作作为一项公安业务归口管理以来,30余年间,从公安部主管部门、各省厅、市局三级技防管理机构的建立,到包括分(县)局、派出所的专兼职业务岗位设置,形成了一支技防管理的有生力量。

鉴于公安技防管理深化改革、安防领域技术与应用的迅猛发展,以及我校近两年专业建设大幅度开展,安全防范工程专业建设已远远不能满足公安相关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和适应安全防范行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前公安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精神,针对新的培养需求和培养目标,科学、全面、合理的调整了课程的设置,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明确和建设。面对人民警察招录培养改革下,需要对课程体系结构进一步的优化,完善安全防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验体系和实训体系,切实贯彻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使安全防范工程专业成为实战需要的安全防范人才培养基地,为全国公安技防管理部门业务训练提供有力支撑。

一、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核心课程

安全防范工程专业培养忠诚可靠、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公安实战能力,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按照公安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实战化要求,系统掌握安全防范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的知识、方法,具有从事安全防范实际工作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能够在公安机关从事安全防范管理工作和其他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以及在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立足工科,兼顾法学、管理学和公安业务,以公安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专业理论支撑,以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安全防范系统与工程为专业技术支撑,着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安防规划、设计、运维、评估、管理、保障的基本专业技能,兼顾学生从事其他安防工作及相关工作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奠定学生雄厚的工科理论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之具有强劲的职业发展潜力。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最终确定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视频监控系统与应用、安全防范系统与工程、安全防范管理作为安防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二、核心课程内容设计与建设

(一)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

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设置为34学时,其中讲授22学时,实践12学时。主要讲授以入侵行为特征为探测对象的各种防入侵探测技术及设备,重点介绍各种探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安装、调试、使用、维护;讲授报警的条件以及报警控制、管理的自我完备性、闭环性,构成报警系统的技术要求等相关理论。

(二)视频监控系统与应用

视频监控系统与应用设置为54学时,其中讲授3时,实践15学时。课程主要讲授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功能、工作原理、主要设备等内容,在介绍视频监控基本概念及组成的基础上,重点讲述视频采集设备、控制设备、存储设备、显示设备等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讲授公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过程及重点难点问题。

(三)安全防范系统与工程

安全防范系统与工程设置学时为34学时,其中讲授25学时,实践时。主要讲授如何建立起安全防范系统的整体模型;阐明采用先进技术手段组成的安全防范系统的基本结构;论述各组成部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以及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和验收。

(四)安全防范管理

安全防范管理设置学时为34学时,其中讲授34学时,实践0学时。主要讲授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组织机构、管理的任务和原则、管理的依据、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管理的程序与要求等。使学生掌握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依法监督管理安防行业和用户单位,适时开展安全技术防范风险评估、合理规划安全技术防范活动、严格控制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质量、有效应用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科学评价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效能的能力,以满足公安安全技术防范管理业务对人才的需求。

三、安全防范工程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教学团队和核心课程建设思路,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首席主讲教师与课程负责人,建立主干课程组,对每门课程的内容体系和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梳理,使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更趋合理。将专业特色落实并体现在核心课程上,为了加强安全防范工程专业服务于警务实践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优秀教学团队。

加强教材建设。加强教材建设是核心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推动学科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为了适应培养方案,组织教师完成多类课程讲义、教材、实验实训教材等的编写任务,对现有建材体系进行改革。

加强试题库建设。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施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核心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钟新文.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大学教育,2013(7):34-35.

[2]李元元.加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9):25-27.

作者简介:

篇12

关键词:双语教学;材料科学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32-0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研究材料的合成/加工―组织结构/成分―性能―材料服役状况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材料合成与制备”主要介绍材料的合成、制备及设备,是一门讲述材料生产与应用方面的综合性技术科学的课程,是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开设的重要专业课。

一、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了解和掌握目前几种材料制备方法的发展概况、制备原理、操作设备以及制备工艺方法;通过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结合,学生能够熟悉几种常见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和工艺方法控制手段,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操作实验的动手能力,对材料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为今后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改革

因课程是建立在材料科学基础、金属热处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因而理论基础深而广,同时课程涉及内容(装置、设备、方法)都与实际生产、产品紧密联系,由于课堂讲授的限制,难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增加了理解难度。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能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进行项目评价和创新的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同时需要给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条件。本课程研究探索并实施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实验室―校外基地―专题讲座”多元组合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中为避免教师垄断课堂使教学氛围沉闷,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强化“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展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2.课堂教学中采用项目学习法(project base learning),分配给每个小组(4~5人)一个项目,提高学生学习批判性思考、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团队意识。

3.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引导学生关注大型工矿企业网站信息并总结目前世界和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4.进入我校的生产实习、校企共建实习和实践基地进行工厂和企业实际操作和了解工业生产过程。

5.邀请企业的生产主管和领导结合实际生产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三、实践教学内容

目前教学实践环节没有开设相关的实验,但是学校和学院设置的科研助手、“开拓杯”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基金等专业能力教学平台,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任务中,使学生不仅了解了科学研究工作的艰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科研论文的撰写方法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另外还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实践基地等专业实习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工厂中通过学习和具体操作加深理解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完善实验考核方式,采用“实验报告+口试”或答辩的方式等多种考核机制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开拓杯”、大学生创新基金以及全国金相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考核方法

在课程考核中既要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要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评价以及创新的能力,并保持考核的全面性和公正性。为避免学生通过最后突击一周通过考试,然后全部忘记的现象,考核方式更加细化。强化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的关注,在每章结束都布置课后作业。本课程加强对学生报告的重视,学生报告以某种材料的制备过程以及应用为主题,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材料。以4~5名学生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写一个报告,每名学生分工明确,包括资料查阅、报告写作、ppt制作和ppt汇报。学生报告的评定最主要的是公平性,能够真正体现出小组内成员的工作内容和贡献,因此要小组内的自评和老师考评相结合。

五、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是专业团队建设的关键环节,具体做法如下。

1.青年教师在上讲台前由一名老教师负责,并全程听一轮老教师的课,然后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讲授部分内容,教学效果达到良好以上时才能独立授课。

2.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在课程负责人的组织下,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大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资源共享,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掌握课程的重点、难点,把握教学进度。

3.互相观摩、轮流进修。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听一次其他老师的课,取长补短,并及时指出其他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问题。

4.开展校内培训工作,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就教育科学前沿理论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进行辅导讲座,组织教研会议讨论提高教学水平。

对于科学与工程专业来说,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较好地解决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同时加强对学生自学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完成本校材料专业的人才特色培养,必须由特色课程群的建设来带动。专业培养计划修订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实习教学等环节的衔接,完善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微观上,特色课程群建设,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宏观上,特色课程群建设,使培养体系更具科学性,更易组构专业的整体知识体系,避免课程设置过偏或过窄,这是培养计划修订面对21世纪教学改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曹新鑫,何小芳,管学茂,王李波,廖建国.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77-178.

[2]周涛,胡建军,夏华.铸造合金与熔炼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9):213.

篇13

【关键词】手机游戏开发;引擎;cocos2d-x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基于移动应用及游戏的开发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基于移动设备的游戏开发更加突出。由于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应用,使得基于移动平台的游戏的得到快速发展,但随之也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高等院校高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培养的学生与行业需要的人才存在差距等等。种种原因导致基于移动平台的游戏开发人才的大量紧缺。结合高校自生的条件,在高校开设基于移动平台的游戏开发专业课程,培养社会需要的紧缺人才,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手机游戏的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从2011年,智能机设备达到5千万台,这只是当年的市场存量。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的智能机设备达到2亿台,到2013年的2月份中旬,在2013年过了45天之后的一个新数据,中国的智能机是2.45亿台。也就是说,进入2013年以后,中国每天增加100万台智能机。2012年12月份,智能机第一次在中国市场互联网流量时长全面超过了PC。2013年2月份,美国的权威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机出货量全球第一。据统计,2012年中国智能机游戏市场规模为32亿元人民币,据估计,2013年,智能机游戏市场规模将达到80亿元人民币,到2015年,将达到240亿元人民币。中国的智能机Android和iOS是4:1的出货关系,每出货4台Android手机,有1台

iOS的设备。

二、当前高校游戏课程设置

目前,在移动游戏开发方向,高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面向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游戏程序设计》以及核心课程《Java手机游戏开发》《移动游戏开发》。所开发的游戏面对Android平台。然而,随之智能机的大量普及和2009年以来IPhone、IPad等苹果设备的风靡。游戏开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大量传感设备的大量使用,使用传统的开发工具开发游戏的周期越来越长,越来越困难,尽管游戏开发工具也在不断的发展。并且,苹果设备所需要游戏开发环境要求不直接支持Java等语言,这就使得高校在选择开设游戏开发相关课程时要考虑跨平台的特性,或者只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针对Android或者IOS或者其它。

三、选择cocos2d-x的理由

1.跨平台。Cocos2D-X是一款开源的移动2D游戏框架,基于MIT许可协议下。它是cocos2d-iphone项目的C++版。关于Cocos2D-X的开发目的是想通过其让cocos2d跨平台化。基于Cocos2D-X的框架下,移动游戏可以用C++或者Lua语言来编写,其使用的API完全兼容于cocos2d-iphone。Cocos

2d-x项目可以很容易地编译并运行在iOS、Android、三星Bada\

、BlackBerry Table OS等平台上。Cocos2d-x同样也支持Win

dows和Linux,因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桌面操作系统上

2.免费。cocos2d-x是免费的,不需要花钱就可以从官方网站上下载安装并进行开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随心所欲地开发基于iPhone、iPod、iPad、Android、WoPhone等的应用,无论免费或者收费都可以。引擎对开发者没有任何限制。学生甚至可以将自己开发的游戏卖给运营商。

3.开源。cocos2d-x是开源的,这意味着高校教师除了可以教授学生利用游戏引擎开发各种基于移动设备的游戏,从事游戏应用的开发以外,还可以带领学生自由地学习游戏引擎的源代码,并且需要时对游戏引擎做些改动。这使得cocos2d-x既可以扩展,又十分灵活。不仅满足了中低端游戏设计方面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满足了高端游戏引擎开发设计的需求。

4.技术难度低。使用手机游戏开发引擎cocos2d-x开发游戏起点难度低。cocos2d-x将游戏开发的一些原理性的知识进行了封装,用户使用cocos2d-x开发游戏就是使用一个API函数库,这样,开发人员在开发游戏的时候就可以只专注于游戏本身,从而提高了开发的效率,降低游戏开发的成本。基于cocos2d-x的框架下,移动游戏可以用Java、C++或者Lua语言来编写,目前又推出了HTML5技术的cocos2d-x。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程序设计语言都是从C语言开始,然后是Java、C++等其它内容。学生在掌握了C语言的基础上,再加上面向对象的技术就可以使用cocos2d-x来开发手机游戏了。另外,学生可以访问cocos2d-x中文官方网站和论坛免费下载和学习使用引擎开发游戏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或者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5.学校投入成本低。在学校开设cocos2d-x相关课程,学校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投入,cocos2d-x主要是基于C++语言开发的,学校只需要在C语言的基础上开设面向对象C++课程,或者直接从面向对象C开始,就可以开设cocos2d-x。学校的普通实验室只要能够满足安装visual C++2008及以上版本的需求就可以。对软、硬件的需求低。学校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先培养出熟练使用cocos2d-x的教学人员。在游戏开发应用方面行业走在高校的前面是不争的事实。

6.运营平台逐步完善。2013年4月13日,2013Cocoa

China(春季)开发者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大会议题为“IT’s A Circle”,旨在联合移动互联网行业所有开发者,一起打造健康开发生态圈。作为重要参会嘉宾之一,中国移动游戏基地副总端木文琳女士发表讲话谈到针对中小开发者的一个项目“游戏梦工厂”。“游戏梦工厂”免费向开发者提供游戏引擎(如cocos2d-x)等游戏开发工具,帮助中小开发者更为便捷地进行游戏研发并提供移动计费能力和运营平台,帮助中小开发者进行游戏运营。中小开发者,人力物力极其有限,“游戏梦工厂”项目就是提供中国移动游戏平台和计费能力给中小开发者或个人,希望能够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做出更多更好精品游戏。这也使得学校在进行游戏开发的产、学、研结合方面变得更加可行。

四、结论

正是由于Cocos2d-x的开源、免费、跨平台等特性,使得目前其在全球有26%的市场度,在中国更是有超过60%的市场度。将Cocos2d-x引入高校课堂,既符合高校自身的条件,也可以培养出满足行业需求的游戏开发人才,是切实可行的。

参 考 文 献

[1]陈昊芝.2013年中国手游规模将达80亿压力与机遇并存[R].Cocoa

China2013春季开发者大会.2013-04-13

篇14

关键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优质核心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37-02

2010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出通知,确定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教高函[2010]27 号),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名列其中,被确定为2011年启动建设的单位。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对于引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明确要求:各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教高[2010]8号)。

高职骨干院校建设提出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可理解为将“核心课程”建设达到“优质”的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所以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核心能力来确定核心课程,要使课程达到“优质”的水平,就必须坚持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改革和创新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

一、船舶电气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的船舶电气技术专业创立于1959年,1999年被确定为辽宁省教改试点专业。2003年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担任交通教职委 “船舶电气技术”主任委员单位。2006年被确定为辽宁省示范专业,同年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2008年被确定为辽宁省品牌专业。目前在校学生人数680人,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1.8%。作为学院的主干专业之一,近十年来,已累计为船舶行业培养3 000余名船舶电气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船舶电气建造过程对职业岗位的任务要求为依据,校企共同构建、实施和评价基于船舶电气建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施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从课程内容调整、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教材编写、网络课程资源、教学仿真软件等6个方面进行4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同时带动专业支撑及船舶电气专项技能训练等课程建设,最终建成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4门,其他课程11门;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4部,完成工学结合校本讲义11部。

二、船舶电气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规划

成立由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核心课程建设团队,以船舶电气建造过程为导向,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校企合作,进行4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通过船舶企业调研和企业专家论证,以船舶电气技术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参照船舶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和知识序列,设计教学情境。

基于教学情境的任务分析和完整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实施设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再现工作过程,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合作进行核心课程教学仿真软件的开发,实现教学形态创新。借助真实设备及其仿真系统,将船舶电气安装与调试典型任务的实际操作与仿真操作相结合,达到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建设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电子教材、项目化课程资源(包括:项目教学视频、动画、企业技术案例、虚拟仿真、行业企业标准、新技术新工艺)、习题、在线测试等。

在核心课程教学组织安排中,根据校内外实训条件,将不同学习任务分别安排在校内专业一体化实训室与校外教学性实习基地进行,由校内外专兼职

教师分别按照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实施课堂教学,按照课程改革要求培养课程教学团队,形成课程建设整体方案。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规划见表1。

三、船舶电气专业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过程

以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船舶电站安装与调试》为例说明建设过程如下:《船舶电站安装与调试》课程是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船舶电站及配电系统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现有技术,具有从事船舶电站及相关配电设备的初步设计与安装调试方面的专业技能,具备在专业领域继续发展的能力。课程教学设计以船舶电站为核心,以船舶电站建设任务为驱动,完成船舶电站建设项目需要的设备选型、设备安装、继电保护调试与试验;按照船舶电站的设备构成及内容,设置电源选型与设计、配电装置与调试和系统试验与管理维护3个学习情境;按照船舶电站安装调试与运行使用要求的具体工作内容——电站系统初步设计、发电机起压、继电保护与整定、发电机并车与调频调载、电站自动化、系泊试验及电站管护,设置了7个“调试”的项目任务,并对每个项目任务进行分解。

学习过程按照“教学做”一体化方式组织教学,实施基于船舶电站安装与调试工作过程的六步式教学法。通过在真实工作情景中的实践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船舶电站安装与调试工作过程的认识和经验,获得包括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职业技能全面发展的需要。

《船舶电站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在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要同时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船电气设备系统为载体,在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营造的一体化教学环境中,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一体化、课堂与车间一体化、学校学习与岗位操作一体化。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按照任务完成的六个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进行演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法、仿真教学法、实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

(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

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按照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要求,以船舶电气建造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引入船舶行业技术标准、企业技术规范、生产实际新工艺、新方法,建成船舶电气技术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教材4部,工学结合校本讲义11部。

(三)课程考核与评价

制定课程考核标准,提高能力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权重,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能力目标,实行过程考核、阶段考核相结合,采用理论考核、现场操作考核、实践报告、项目操作、口头答辩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最后,通过三年建设,将4门专业核心课程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验收标准,完成工学结合的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特色教材4部,同时带动专业支撑及船舶电气专项技能训练等课程建设11门,编写工学结合校本讲义11部。

参考文献:

[1]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eb/ol].http://topic.vecity.cn/bhcbzyxy/.

[2]张西振,陈金玉.高职示范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内容与方法[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