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就业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61-05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根源于传统建筑行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触、接纳与融合。1984年,当马克?吐温家乡哈特福德那座实现了办公、设备和通信自动化改造的旧楼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后,智能建筑[1-3]的概念开始在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大陆地区得以传播、认可和实施。智能化建筑是现代高科技成果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之一。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载体,同时需要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和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不仅需要各种IT硬件,而且需要对整个建筑设备系统进行优化管理的软件。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目前中国智能建筑技术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然而,中国智能建筑现状调查表明,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中国高校各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具备以上跨学科知识,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是阻碍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
文章从历史沿革、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现状,剖析了招生、培养与就业需求、行业发展的矛盾,提出了矛盾解决方案并展望了专业发展前景。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许多高校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了与智能建筑
相关的专业方向,以适应蓬勃发展的智能建筑工程对人才的需求。1997年,哈尔滨建筑大学、重庆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牵头承接了建设部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楼宇自动化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使众多高校联合起来,共同研究、探讨楼宇自动化相关课程
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以及系列化建设等问题。该项目通过长期的实践取得了宝贵经验,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另外一个类似该专业的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专业代码080710S)也于2003年招生。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修改意见的通知》(教高厅函〔2011〕28号)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和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合并为专业目录内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在专业(专业代码081004),在文章后面的内容中,如无特殊说明都将称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到2012年3月,中国大陆地区共有39所院校获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招生资格,另外4所暂时按照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名称继续招生。在现有43所招生院校中,包括江苏10所,上海、湖南、吉林、河南各3所,北京、广东、山东、安徽、陕西、河北、重庆各2所,浙江、天津、四川、江西、辽宁、广西、黑龙江各1所。除了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有单独的教育体系外,全国仍有湖北、福建、内蒙古、山西、云南、新疆、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未实现该本科专业招生。从地缘分布看,招生院校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知识体系
针对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组织全国专家对培养规格和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探讨。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管理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1]。培养的人才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4-6]。详细培养规格如图1所示。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
文章介绍的专业知识体系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两部分,不包括通识基础知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图2)涉及12个知识领域:电路理论与电子技术、电气传动与控制、检测与控制、网络与通信、计算机应用技术、土木工程基础、建筑设备、建筑智能环境、建筑电气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工程技术基础、建筑节能技术。该12个知识领域包括56个知识单元,其中核心知识单元25个(实线框),选修的知识单元31个(虚线框)。
在图2所示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专业知识培养只占总体培养规格体系的小部分,在实际课程安排中也是如此。以某校某年级培养计划为例,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占总学时47.0%,学科基础课程占23.9%,专业课程占8.6%,经济管理法律、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心理健康等通识教育课程占6.0%,留给选修的31个知识单元占总学时的14.5%。
(商丘工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摘 要:文章简介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历史沿革、招生现状及就业前景,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形成背景、基本概念、技术基础、就业趋势等方面剖析了该专业的相关内容,提出了招生现状与就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并依据矛盾提出了解决方案,为该专业今后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起源;招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198-02
1 引言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对建筑的影响越发潜移默化,科技使建筑功能有了“质变”的飞跃。现代IT技术赋予建筑以“灵魂”是对建筑最为突出的特征赋予,使可持续性建筑(Sustainable Building)具有高产出、高效能和生态平衡能力的特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使得建筑能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逐步成为具有与人和社会和谐、与人和自然平衡共生的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智能化”建筑或“智慧型”建筑。
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历史沿革
从1984年美国的一座38层高的旧金融大厦取名为City Place(都市大厦)开始,“智能建筑”一词便形成且得以广泛的应用。从第一座大厦诞生后,智能建筑便以蓬勃发展的势头在世界范围形成。
我国智能建筑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0年建成的北京发展大厦是智能建筑的雏形。1993年建成的广东国际大厦为我国大陆首座智能化商务大厦。它具有较完善的“3A”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通信网络系统(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CNS),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 System,OAS)】及高效的国际金融信息网络。政府也加强了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管理,先后出台了相关的规范和规定,2001年建筑部87号令《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设立了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资质。
目前,智能化建筑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具体表征。智能建筑可以利用楼宇自控系统作为快速数据处理的手段,预先计划并周期性地作出报告,且当今世界,国民经济对数字化城市、绿色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就应运而生了。
3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现状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教育部2006年新批准开设的本科专业,此专业的设立顺应了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历史需求。截止2009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高等学校有近30所,设置相关专业方向的有近百所,申请该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
3.1 基本概念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就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学科,它是介于土建和电气两大类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学科。
3.2 技术基础
(1)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构成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结构形式一般可分为集中式系统、集散式系统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2)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是智能大厦的核心技术。涉及通信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延伸到大厦的各个楼层及角落。
(3)现代通信技术基础
现代通信技术基础是实现大厦内部、大厦与大厦、大厦与国内、国外信息交流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现代通信的内容涵盖了多媒体通信、计算机通信网络、个人通信、数字图像通信、移动卫星通信、程控交换、信息高速公路等。
(4)照明系统
当今建筑,灯光越来越重要,且照明系统的改善、节能和科学管理在现代建筑中也被更加重视,采用建筑电气的智能化系统,合理的选择光源、灯具、电线及性能优越的照明控制系统、提高照明质量及节能效果,改善现代建筑的环境。
(5)火灾报警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在现代建筑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使用也越来越普遍,根据不同工程的不同要求与各种灭火设施及通讯装置联动,形成中心控制系统。即由自动报警、自动启动灭火、安全疏散指令、系统过程显示及消防档案管理等组成一个完整的消防控制系统。
(6)BA系统的检测技术基础
在智能建筑中,应用大量检测设备(传感器)及执行机构设备,在智能楼宇内对各种物理量的检测与控制的执行和这些设备运行状态密切相关。
(7)楼宇智能化系统的集成技术基础
楼宇控制系统包括以下内容:冷冻站设备的控制和监视,空调机组的控制和监视,新风机组的监控和监视,给排水系统的控制和监视,供配电设备的监视和安防系统等。
4 就业趋势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工程单位,从事建筑电气的构图、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作为近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建筑电气智能化给人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及经济效益,是现代建筑行业中发展较为迅猛的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将会越来越大,其就业前景相当广阔。
5 招生现状与就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及解决方案
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为新开专业,很多人对其并不了解且缺乏对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所以目前招生现状并不乐观,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形成矛盾,除此之外,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也不能满足社会的切实需求,所以,提出解决方案,学校应加大对该专业的宣传,让报考学生充分了解该专业的基本信息及就业前景,鼓励学生向社会最需要人才方面发展,更要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定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供配电设计及管理,各种电气设备的安装、运行、调试与维修等知识技能。
2.能够从事信息科学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建筑智能化技术方面有关的工程设计、实验分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
3.能够从事自动控制工程及智能化领域的工作。
4.能够从事物业管理方面的技术管理工作。
5.能够从事建筑工程、房地产公司的现场施工管理或监理工作。
6.能够从事现代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管理、调配与维修工作。
6 结束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一个综合多种学科的新专业也是一种新事物,往往新产生的东西都会给人带来疑问,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质的改变,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发展奠基,缓解人才紧缺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景芝,李志平.建筑智能化系统概论[M].2005.12.
[2] 杜明芳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内涵及发展定位探析[J](ICCCT2010).
[3] 杨绍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入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
停止招生。我们明确了专业发展,在课程设置上与改革之前还是有衔接的。经过调研首先明确市场上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与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范围区别,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在市场上是主要从事消防与安防、电视电话、网络、门禁等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在市场上主要从事水电安装,有配电、照明、防雷、接地、进水、排水等安装与维护。这两个专业都是根据社会经济、市场需求而发展起来的,该院是由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向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转变而来的,专业发展与电力工程系的发展历史、硬件软件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专业有自己的特色,最主要的是适应于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到今天,亚洲成为世界最大的建筑业市场,而我们的国家又成为亚洲最大的建筑业市场。这几年,我国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和建筑业智能化的逐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工程公司、四星级或五星级宾馆、高档酒店、大型商场、高档写字楼、医院、物业管理公司、停车场等企事业单位急需要大量从事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施工人员、监理人员、管理人员、测试及推销产品人员,并且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与建筑智能化发展速度保持同步。建筑专家委员会对78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楼宇智能化专业本科毕业生、高职毕业生、中专毕业生的用人比例为1∶6∶3,高职生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主流。
国家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执行的《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把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列入其中;2005年,国家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施工和工程监理持证上岗的规定。楼宇专业技术较高,工艺精,难度较大,不是一般的普工能完成的,要求有专业技术基础,要能懂得专业相应的法律法规、工程规范和技术要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来担当。至2005年,湖北省各类建筑业施工企业1910多家,建筑业从业人数90多万人,其中大中型建筑业占60多万人。湖北具有楼宇智能化专业资质专业技术人才只占建筑业从业人数的极少部分,楼宇智能化专业资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很缺乏,很多公司由于没有专业的楼宇智能化专业管理和施工队伍,不能进行专业的管理和施工,或凭经验管理和施工,造成工程质量不能保证。武汉有近500家消防公司,但是专门学习消防技术的高职生非常短缺,安防就更缺了,安防比消防发展前景更好。掌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技工人员,月工资收入比普通工程师要高1000元左右。预期未来10年内这类技术人才的收入将有20%的增长幅度。湖北人才交流中心的信息及近年高职院校毕业生招聘情况也可充分说明,楼宇智能化专业市场需求与人才紧缺的矛盾非常突出。
2同类专业比较调查
我们对湖北2所高职院校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调研,了解了他们学校的硬件设备和师资队伍的专业构成、最主要调研了他们开设的课程和就业方向。
2.1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2013年招生:共计100人,其中文史22,理工41,单招37。主要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技术、供电与照明、电气控制、网络工程、弱电技术、楼宇设备安装与调试、综合布线与消防报警及联动、可编程控制器与直接数字控制器、安全防范工程、微机原理及应用、楼宇智能化技术、智能化管理系统、电气施工、电气工程预算、课程训练、认知实习、专项训练、综合训练、顶岗实习、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
2.2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3年招生:共计100人,其中文史38,理工42。主要课程:电工技术、工程制图及CAD、电子技术、电气控制及PLC、楼宇自控技术、传感器与调节阀技术、楼宇设施使用及维护、安装系统规范与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建筑智能化技术、楼宇设施安装与调试等。
3毕业生跟踪调查
我们对建筑电气0801班、建筑电气0901班、建筑电气1001班的毕业生进行了调研,统计了一些学生的就业单位,并对学生就业能力要求和人才需求进行访问,整理要点如下:
①企业对毕业生要求:具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团结协作的精神;普遍强调的还是基础知识、理论和基本技能,因为这是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从毕业生公司负责人那里了解到从事本行业的学生刚开始上岗都需要师傅带上半年,然后可以独立从事相应岗位工作。
②毕业两到三年的学生在本行业工作的,幸福指数相对要高,因为学到了技术,有的学生两年就当上了技术管理人员,收入相对也高些。大多数的学生对这一行业还是很有信心,再过两年就可以带徒弟了,可以成为技术骨干或工程管理人员,并且从事工程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要考注册资格证书,有三位学生已经拿到了二级建造师证书。
③学生提出要根据行业国家标准或规范来学习专业知识,不懂相应的国家标准或国家规范,工作中容易走入误区。
④毕业生提出要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在学校要做职业规划,不浪费时间,认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应用型;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67-0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为适应社会需求,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必须以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提炼、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问题和实践教学方法,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本文就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近几年的专业建设探索实践,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模式进行探索和总结。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中还不能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专业教师团队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专业建设时间不长,导致本专业长期教学积累有限,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校外专家和行业专家指导,不能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与市场需求对接。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不能满足企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新兴专业,专业建设时间不长,人才培养方案由团队教师制订,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不能反映市场的最新动向,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得 到行业和企业认可。
(三)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比重较大,实验实训类实践环节比例不高
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应着重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不恰当,受实践场地影响,实验实训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比较低。
(四)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缺乏,不能产教融合,影响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和提高
专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有限,大多实践课程安排在校内或是演示教学,学生不能根据具体工程项目需求独立完成工程设计,缺乏工程应用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方法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加大实践学时比例,校企共建实习单位,提高人才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就业市场竞争力。
(一)抓好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团队素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把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鼓励本专业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参加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和江苏省建(构)筑特种行业执业资格等行业资格认证考试,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进行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引进与本专业相关专业教授、博士和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素质。
强化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鼓励本专业教师到南京普天天纪楼宇智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电子有限公司和南京消防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实验室参与企业科技攻关,进一步提高教师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聘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通过培训、学术讲座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同时,邀请“建筑智能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专家进行专业发展及专业实践教育等方面的指导,校企共同建设实验教师队伍,开展实验、实践教学。
形成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及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校企结合,高学位比例高,爱岗敬业,能满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的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
(二)以行业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到专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就业指导体系中来。行业专家与企业技术负责人,校企共同确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能力要求;由企业联合学校组建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专业突出工程应用,整合知识能力体系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行业特色,构建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拓展课程和工程实践五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理论基础和工程应用能力,如下图所示。
(三)基于理论课程学习,加大实践教学课程培养比重,结合工程项目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结合实践课程强化学生创新应用能力训练,开展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根本的实践教学,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实践类环节在总学时中的占比,并形成鲜明的工程技术特色。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工程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暑期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科研创新及各类竞赛,将实际工程融入课程设计、工程实习中。
通过上述环节,学生已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和技能,在毕业时,基本能够胜任岗位需要。
(四)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产教融合,实行学历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相结合
加强与行业主管机构、相关企业产学合作,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能力本位制的培养模式。联合相关企业,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广泛建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并共同建设了智能消防系统、智能安全防范系统、楼宇电梯监控系统、暖通空调实训系统、信息化智能小区实训系统、系统集成实训系统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所特有的实验实训平台,这些实验实训平台为学生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针对具体工程项目联合攻关,让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施工中来,以应用能力为核心指导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学生毕业时即拥有从事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和光缆认证测试工程师(CFTT)证书,以及安防维保、消防维保等执业资格证书。
三、结论
通过近几年对该专业教学体系的探索和改革,使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得到了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逐渐得到增强。从就业后收入水平来看,本专业人才就业薪水平均高于省内非211高校的平均月收入。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社会竞争力,与企业对接的有效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世斌,郄海霞,余建星,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2] 靳宏,陈虹,莫岳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2012(12).
关键字:高职、智能楼宇、人才培养
智能楼宇专业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对智能楼宇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这一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办学的热点,如何办好该专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智能楼宇业内人士关注和思考的内容。
一、对智能楼宇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目标分析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楼宇智能化或智能综合布线设计所(室),有些省市还设置了智能综合布线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楼宇智能化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楼宇智能化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调查情况显示:湖南省拥有楼宇智能化和综合布线技术人才约25000至30000人左右,其中90%以上从事建筑智能化设施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工作。通过调查表明,迫切需要熟悉智能化系统设计规范与标准,能进行各子系统设备配置的设计人员,懂得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组织与管理的现场专业项目经理,智能化系统工程现场施工的设备器材安装调试人员以及售后服务的专业维护与保养人员。此外,房地产开发商也需求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现场专业管理人员;工程监理公司大量需要专职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
可见,本专业所培养的掌握智能楼宇专业具有强弱电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和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的人才社会需求量很大。今后随着智能楼宇专业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和行业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急需一大批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只要我们培养学生真正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就会在楼宇智能化行业上大有用武之地。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智能楼宇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智能楼宇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根据人才社会需求目标制定并逐步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智能楼宇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办好智能楼宇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2006年高考招生增加了25个新专业,其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包含其中,本专业是一个跨学科、交叉学科专业,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比如不但要掌握侧重于强电的建筑电气基本知识,还要具有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弱电技术知识(包括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报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生应该喜欢上述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本专业实践性较强,学生应通过学习实践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对数字化城市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开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或与此相关专业方向的高等学校自然会越来越多。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2007年开始招收“智能楼宇专业”专业高职学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智能楼宇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电气工程、自动控制和计算机专业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智能楼宇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智能楼宇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智能楼宇专业的关键。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的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的教师充分意识到建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在深入贯彻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后,明确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为重点,加强专业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跨学科设置交叉专业,是培养和发展智能建筑领域“智能楼宇专业”新兴学科的重要途径。“智能楼宇专业”的支撑学科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因此通过这一专业的学习,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掌握了上述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多学科、跨专业、密切联系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结构。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把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在技术应用性人才上。所以本专业为企业提供的专业技术人才大体上可分为:在建筑、安装、装饰、物业管理等企业中,承担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及一般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和管理工作,包括电气照明、楼宇自动控制、建筑弱电系统及楼宇智能化等系统的工程设计、安装施工、调试检测和操作维护工作;承担楼宇智能安装工程的概预算、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管理和各专业间的协调工作;同时还可承担楼宇智能化工程及一般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监理工作和相应的物业管理工作。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楼宇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土木工程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智能楼宇专业的特点,以建筑设备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树立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思想,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及实践;创建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市场要求适时调整。我们应充分认识社会对智能楼宇专业施工及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智能楼宇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智能楼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施工及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智能建筑人才市场对研究、开发、设计、施工、运行、维修、管理各个层次的人才都有广泛的需求。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电气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学习阶段强调以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智能楼宇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智能楼宇专业建设
智能楼宇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 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的实践教学从实训室延伸到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项目这样真实的教学平台后,完成了实践教学由模拟环境向真实环境和技术实践向工程实践的转化, 强调“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作综合能力,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从而较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职场岗位间的“短距离对接”。把学生培养成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关键词:建筑电气;专业建设;课程;教学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关系到民生民计的重点行业。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使我国楼宇智能化技术迅速普及,智能建筑不断涌现,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建筑电气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工作特点鲜明、技术内涵丰富的新行业,同时,也就促进了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发展前景
笔者通过对广东、黑龙江、辽宁、浙江、四川等省市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及物业公司等78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建筑电气类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的用人比例为1:6:3。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毕业生仍是建筑电气行业的需求主流。被调查单位认为高职高专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符合他们的要求,因而更倾向于使用高职高专类人才。
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共有71所,目前只有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开设了本专业,年招生人数仅三百多人。即使纵观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这个专业也是非常稀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开设此专业将极大的有利于推动广东乃至全国的现代化智能型建筑的发展。
二、专业建设目标
1. 专业建设基础。
紧密依托建筑设备专业群中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广东省省级示范专业)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广东省重点培育专业),在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成果和教学资源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保障本专业的教育要求。
2. 专业建设目标。
依托建筑行业,形成突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成一个集教学、培训、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一体的技术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建立一支特色鲜明、专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努力通过三年的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院级示范专业。
3.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建筑电气施工、设计、管理第一线,从事建筑供配电系统、建筑照明系统及建筑电气控制系统的施工、设计、调试、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工作,具备建筑电气系统施工能力;建筑电气设计能力、建筑电气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电气系统调试与运行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岗位、建筑电气设计岗位;拓展就业岗位是建筑电气系统调试运行、建筑电气造价、建筑电气设备销售、物业管理维护、楼宇智能化设施安装等岗位。
三、专业建设的思路和设想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意与本专业所在专业群相关专业核心就业岗位的交叉平行关系,并兼顾专业群教学资源的共享。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本专业始终将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放在首位,定期进行人才需求、产业发展以及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需求、主动适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根据调研反馈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和内容,主动适应产业的发展。
通过企业调研,最主要的是为以后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取得了一些建设思路和专业建设设想。
(1)从用人单位方面的需求来看,在校期间要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打好基本功。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尤其要加强设计能力。公司对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或者学生掌握了什么样的技术,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学生的责任心、可塑性。尤其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2)专业定位一定要依托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不能只定位于施工管理岗位,还应看到行业对建筑电气专业设计人才有很大需求,同时要注意与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在定位上的区别。
(3)从专业建设方面来看,通过企业调研,课程设置上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不断改进。通过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水平。
(4)通过企业调研明确企业用人要求,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着力点,不断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以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效果。
(5)课程改革要有自己的思路和特点,不能照搬别人或者单纯去学习某一种模式,传统的但是很好的教学和培养模式甚至可以保留。如:建筑电气专业可以适当保留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6)健全制度,促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下企业锻炼教师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条件下,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及咨询,这样不但可以为社会服务,也大大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7)积极贯彻素质教育,重视职业指导与学风建设。通过深化常规管理、狠抓考试纪律等途径深化班风、考风、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和建议
1. 师资队伍方面。
高职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的教学改革,主体是学生,关键在教师。当前绝大部分教师学历高、专业精,从学校到学校,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少。教师参加科研和生产工作的机会很少。为此需要想尽各种办法,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教师全面的工程素养:通过校内校外导师指导、赴设计施工单位锻炼等措施,解决青年教师特别是课程设计、实训、实践指导教师工程素养提升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引进具有丰富的设计和施工经验、具有较大行业影响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来完善师资队伍。
另外,尽管专业课教师基本上都是“双师型”,但是“双师”并非意味教师的技能就很强。应该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允许专业课教师到中小企业做兼职锻炼,必要的时候可以脱产,支持教师参加建筑电气执业资格证书专项培训,这样既有利于专业课教师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训课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够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创造条件。专业课教师应该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2. 实践教学方面。
随着本专业和建筑设备专业群招生规模的扩大,客观上造成了个别实训场地、工位的紧张,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以采用课后增加实训课时的方法和添置移动式实训操作板的方式给予有效解决,相信随着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以上问题和矛盾会迎刃而解。
3. 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方面。
鉴于目前校内实践条件及师资队伍有限,目前本专业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尽管顶岗实习有相应的管理机制,但由于顶岗实习学生比较分散,部分学生顶岗的岗位离学校的距离很远,有的甚至在外省,还是给管理和考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这方面还要花大力气进行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一套更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同时,顶岗实习对毕业设计造成极大冲击。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加强培养的是侧重于施工方面的能力,学生设计能力还有待提高,才能更好地和主要就业岗位中的建筑电气设计岗位相吻合。为此,随着校内实践条件的改善和师资队伍的不断完善,可考虑将“2+1”培养模式改成“2.5+0.5”培养模式,在校内增加一学期的毕业设计加强设计能力;或者开展学生结合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的尝试,如学生结合实习项目完成施工组织设计、监理方案和细则等作为毕业设计,可能也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研究”(课题编号2012-1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显林,李忠岘.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探析[J].高教研究,2012,(3).
[2]季建华,钱海燕.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几点思考[J].语数外学习,2012,(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一、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存在的误区
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存在误区可以分为浅层次的外因和深层次的内因,浅层次的外因包括对工作单位具体情况的误区还有就是对今后发展方向的误区。而深层次的误区主要是学生内在的,对自我认知方面上的误区和对社会环境的误区。
(一)浅层次的外因
1.对工作单位具体情况的误区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生从就业去向来说可以主要分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从传统观念来说,设计单位相对比较稳定,工作环境较为优越,是女生比较适合的地方;施工单位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似乎就业等级低于设计院;监理单位也是在工地工作,所做实质性工作比较少。在传统观念的驱使下,该专业部分同学追求设计院的工作,而施工单位相对得到冷落。其实这正是就业方向上的误区。
2.对今后发展的误区
关于就业发展上的误区主要就是设计单位会比施工单位好,选择施工单位的同学积累工作经验以后可以晋级到设计单位。
(二)深层次的内因
1.自我认知不够准确
自我认知主要是指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认知。学生在就业之前,一定要全方位正确了解自己,找寻自己动力和快乐的源泉—兴趣,探讨一下自己的兴趣归属,实用性、研究性、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型。找寻自己的性格维度,外向或是内向,感觉或是直觉、思考或是情感、判断或是知觉。找寻自己能力在哪些方面更优越,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还是自我管理技能。找寻自己真正需求什么,想要追求的生活又是什么,这就是价值观的内容。
2.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不够准确
学生在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的认知不够准确,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来说,对口方向是设计院和施工单位等,而设计院对人才的要求是踏实稳定,现在更重视的还有再学习能力,设计院现在不乏名校学生,城建大学的学生踏实稳重性够用,而且实践能力较强,颇受设计院欢迎,甚至在设计院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受重视程度还会比名校高很多,但是再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建筑电气工程师现在实行注册制度,这个考试难度可以说是比较大,而我校该专业毕业生通过此考试比例也是相当低(事实上,全天津市通过比例也很低,考试含金量较大)。所以说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以后发展的方向,学生需要稳重也需要提高自己的再学习能力。
二、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无论哪种就业途径,都会有其相应的优缺点,先说设计院,工作环境确实优越而且给人心里稳定的感觉,但是据现在设计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设计院的工作强度其实是很大的,而且加班是常事,还有就是现在设计院门槛较高,一般小型的私人设计院招人的定位都开始面向研究生。所以说,对于现在的本科生来说,去设计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天津市唯一一家,所以此专业同学去设计院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关键要重视今后的发展,应该下定决心继续再学习,拿下注册电气工程师。对于施工单位来说,还是会得到一些男生的喜欢,做施工的同学会根据工程的需要经常性地出差,他们常驻扎在工地,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心里稳定性较差,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场所进行工作对于个人成长尤其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在施工单位工作的同学前期较为辛苦,但是成长较快,对于男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肯拼搏,将来的发展也许会超过刚开始条件优越的设计院。而监理单位虽然也在工地工作,但是多是从事监督层面,工作较为轻松,这也就决定了其成长速度会比施工人员较慢。
三、对学生就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
外层次的原因会解决一定问题,但是内因问题的解决就要学生工作教师下大力气,对学生进行关于就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在的本科生随着扩招越来越多,其本身的竞争力已经相对弱化,但是若是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也会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以下几点是笔者认为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加大力量对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更正
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较为根深蒂固,所以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这里必须指出,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等于就业,但是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使学生正确理解自我、正确理解环境,从而对自我进行正确的分析,结合内因与外因,分析适合自己的工作类型。并不是所有学生最后的工作方向都是与自己专业相关,只要正确地探索自身,就可以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不一定要是设计院、施工单位等对口单位,寻找自己正确的就业方向然后从事之,必定会事半功倍。在这里,就要求我们带领学生正确探索自我,从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入手,探索之后就要行动,根据自己行动的情况对比自己对自己的剖析,然后再思考再执行,最后总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就业方向,这就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电路所学习的反馈电路一样,在电路中出现反馈后,根据输入和反馈信号不断调整自己的输出,从而正确的探索自我。
(二)迎合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指引
学生在进行自我探索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去找寻适合自己的工作,工作不一定要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但是一定要找到属于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如何迎合市场的需求,就以毕业后从事设计院工作为例,设计院工作需要踏实稳定,需要再学习能力。其实所有工作都是相通的,如果在自我探索之后不能做到“爱一行干一行”,那么就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这就是所谓的爱岗敬业;在工作中还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踏实稳重;提高自己的再学习能力,充实自己,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从思想上鼓励学生全面提高自己
1.多读书,多吃苦
读书使人明智,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要全方面充实自己,重视基础,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还是自我管理技能,用在校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做好自我积累,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基础准备。要培养吃苦精神,大学生活是自由的,学生的自由时间多,但是多些时间进行知识累积,学会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非常重要,以后的工作不会像大学生活那样自由,若是说有些苦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提早体味吃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也是对生活充实感的追求。
2.有目标,有梦想
要提早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所谓目标是要明确的、具体的,可以量化的、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要有意义、有价值还要制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时间表。每一个比较大的目标都可以细化成小的目标去分步完成、实现。为目标努力拼搏的过程是幸福的,这也是所谓追求梦想的过程。
3.多锻炼,要乐观
强壮的体魄是学习生活所必需的,参加工作后锻炼身体有时候可能是奢侈的,良好的习惯对于以后的生活非常重要。每一天要有充实感,做好每一天的小规划,积少成多,积跬步以至千里,因为充实所以快乐,保持乐观的心情,也是有力量追求梦想的条件。我们要鼓励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乐观向上,事情没有发展到最后一步就不要轻易放弃,遇到困难时只不过是事情还没有发展到最后。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就业、提高就业能力也是我们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当学生存在误区时,我们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帮助他们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或是说先做好大学规划,将是我们长期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沙翠霞 单位:天津城建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 实践教学 弱电系统
0 引言
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兴旺,带动了楼宇智能化迅速发展,楼宇智能化在安全、舒适、低碳、节能全面优势突出,各地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楼宇智能化项目普遍受到购房者的青睐。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加之政府对楼宇智能化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的引导,业内普遍看好楼宇智能化的发展,市场急需要楼宇智能化方面的人才[1],其中对技能人才尤为突出。
楼宇智能化专业是工程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学科,许多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2]。为适应楼宇智能化专业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将介绍楼宇智能化实践教学,通过“认知观摩―技能实操―弱电设计”,分三步进行实践教学,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1 实验方案设计
1.1 认知观摩实验设计 由于学生前阶段已修《智能建筑概论》、《安防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关于楼宇智能化系统的理论课程,一方面已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另一方面始终没接触各设备,因此在理解方面稍有欠缺。实验室里的楼宇智能化子系统实验平台和楼宇智能化工程实训系统等设备能让学生理解每个设备原理,为后续实践课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认知观摩课程包括:①楼宇智能化子系统实验平台:平台包括可视对讲系统、IC卡一卡通系统、LONWORKS总线型安全防范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水电气远程抄表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结合实物和原理图,介绍各平台的特点、作用以及接线原理。②楼宇智能化工程实训系统:该系统在结构上以智能建筑模型(包含了智能大楼、智能小区、楼道和中控室等典型结构)为基础,涵盖了对讲门禁、室内安防、视频监控、消防、综合布线和DDC控制六个子系统,它们既可独立运行,也可综合运用。除综合布线系统外,其他子系统均可实现系统联动。通过对模拟智能大楼和智能小区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楼宇智能化系统在现实建筑中的安装和应用。
1.2 技能实操 在认知观摩实验课中,学生对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各设备已有感性认识,而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分为施工和设计两大类,该技能实操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施工能力,因此实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实操训练中,包括设备安装与调试、DDC编程与楼宇智能化监测,通过一连串的训练,让学生体验到智能化楼宇现场操作。
①通过安装调试实现对讲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功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现场设备操作能力。主要有:实现室外主机、室内分机和管理中心机的可视对讲,并能利用IC卡、密码和室内分机进行开锁动作;实现不同的布防和撤防功能,在布防情况下,设定的探测器均能正常工作;实现摄像机的视频信号能输出到监视器,并能切换监控画面;控制云台操作,并实现动态监测录像;实现电话机通话正常,并能正确使用跳线。②通过DDC编程让学生掌握该专业软件的使用,利用DDC内部逻辑编程,实现智能照明和消防设备的控制。③楼宇智能化监测:利用组态王、力控等组态软件对模拟楼宇智能化的各输入、输出状态从而达到监测效果,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楼宇智能化监控画面。
1.3 弱电设计 弱电设计是楼宇智能化专业学生的另一就业方向,因此弱电设计是针对就业方向开设的专业实践课程。受吴君胜等人[3]的启发,在该课程设计里,以某小区工程作为实例,主要从三方面入手,让学生理解整个弱电设计的流程。
①熟悉行业设计规范。弱电行业设计规范主要有《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建筑通信布线系统标准》、《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等等。每个楼宇智能化子系统均有其设计规范,通过阅读设计规范,了解各系统的设计图例、布点和布线原则以及标注的表现形式等等。②弱电平面图设计。弱电平面图是根据建筑物的每层建筑平面进行的弱电平面设计,根据行业规范要求,对各系统设备进行合理的布点布线,确定线路主要敷设方式。学生通过CAD进行弱电平面设计,能深刻地认识到建筑每层平面的弱电系统的施工依据。③弱电系统图设计。弱电系统图是针对整个建筑物或建筑物群的各弱电子系统的示意图,通过统计每层的布点数量来设计的子系统结构。学生通过CAD进行弱电系统设计,理解到不同的子系统运用对应的设备,并认识到整个项目子系统的构成。
2 结语
楼宇智能化实践教学,能让学生了解到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各类设备,提高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对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的现状、行业的发展、就业的方向和毕业可从事的工作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从施工和设计两大就业方向出发,制定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就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操技能。
参考文献:
[1]许锦标,张振昭.楼宇智能化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石爱业,张振.基于项目导向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2010(13):p.137-141.
[3]吴君胜,曾海.开放教育楼宇智能化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关键词:职业学校 基本技能 操作性 电工基本知识 楼宇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58-02
高职电气类专业《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这一课程,是给学生们讲述基本的电工技能知识的,该课程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在这门课程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好课程的定位、授课方式方法以及授课目标等,建设好课程的主体架构。另外,在日常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增加实用性案例,丰富学生们实践操作训练环节。这样会起到更好的课程建设效果。
1 课程的主要容
1.1 主干内容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的主要内容包含两大部分:第一,电气专业相关的电工基础知识;第二,电气电工的实际使用技能。这两部分内容,构成了该课程的主干内容。在建设过程中,要围绕这两部分主干内容进行。
1.2 充分考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程与其他专业的课程,存在较大差异。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很高,在建设该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因为,电气专业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学生们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进行实践操作,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生产领域。
2 课程设置的要求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包括人才的知识结构、实际技能等。电气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关注企业的用工需求,毕竟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要面临就业问题。所以,要做好人才需求的调研工作,课程设置要在满足学生们掌握基础电气电工知识的同时,注意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3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课程的建设方向
3.1 互联网信息化
高职电气类专业《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其互联网信息化水平。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其应用范围已经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该课程在建设时,要重视课程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与网络知识信息结合,接受外界更加先进的电气类课程的专业知识和前沿技术信息,形成一个开放、包容、促进变革发展的课程体系。
3.2 实践技能化
针对电气类专业课程较强的应用实践性特点,《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课程在建设时,要进一步提升相关知识的训练水平,给学生们增加实践训练机会。对一些基础的、运用较多的电气基本技能知识,要进行重新梳理,提高学生们学习的集中性和深度。并在此基础上,向实践技能化发展。在课程内容中,要穿插一些易学易用的电工技能训练,如线路诊断、电气设备安装试运行阶段的故障分析与排除等。通过这些简单使用的训练活动,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们实践技能素质水平。
3.3 与学科前沿知识接轨,提高专业知识的横向联合能力
高职院校电气类课程,同很多其他专业都有着很强的联系。《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课程的建设,要注意加强同相关专业的结合紧密度,例如,物理专业、数控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因为,随着现代电气专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生产实践领域,电气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电磁学科、智能化等,更是被综合地应用到一起。从这个角度分析,课程的建设,要加强同相关学科的联系,更好地结合生产、生活实际。
4 课程建设的措施探索
4.1 提升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前瞻性
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电气类相关专业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主流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提升专业课程内容的前瞻性。例如,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增加对一些前瞻性技术发展趋势的探索。未来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应该更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如家用机器人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从这中理念来看,增加行业前瞻性的理念,帮助学生加深对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洞见能力,显得非常必要。
4.2 优化楼宇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智能楼宇管理是集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等多专业知识交叉、综合性强、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职业岗位,该专业人才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房地产物业管理、电信、电子以及智能化系统工程集成科技公司等行业。高职院校在该专业课程的设计建设方面,要把握时展的方向和人才需求的特点。要集中培养学生对于智能项目的学习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高技能水平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4.3 结合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加强重点知识的建设
高职电气类专业,《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课程在建设时,不能单纯地从课程教学进行,要着眼于未来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增加重点知识的建设模块数量,强化学生们重点知识、常用知识的模拟和训练,例如,电气类专业学生们的就业岗位电力监控SCADA。该岗位要求员工了解用户的操作要求和操作方式,明确用户的网络结构,以及用户的过程控制DCS系统、楼宇自控BAS系统和消防FCS系统。工作中需要将中压的配电系统图、低压的配电系统图、继电保护方式等写入SCADA的数据库和专用界面中;要用PLC作为通信管理机来读取中低压的各种电力仪表、继保装置、脱扣器、电力变压器、遥测遥信数据采集装置,并在SCADA主机中设置和绘制相关的各种专用界面;模电和数电、计算机通信、各种开关电器的参数性能、配电系统的工作方式和短路故障应对措施,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等,这些都必须十分熟悉才行。这些内容的要求十分明确具体,需要在课程建设时着重考虑。对于学生,一定要读好学校安排的所有课程,而且要深入地理解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另外,对于学校安排的各种实验课,也一定要认真地完成。这些都是将来进入职场后的知识基础。
5 课程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新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在电气电工领域,智能化、绿色化、人性化、信息化、自动化正在以集合的形式,在各种现代化电气设备上应用。学校在培养学生们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建立良性的校企沟通,保证学生在实际学习后,进行集中化的实践操练。职业院校要着眼于新科技新技术的发展,课程设置要具有前瞻性,电气课程要增加一部分智能控制的内容,集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职高能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鲁爱斌,韩磊.高职电气类专业《电工工艺》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6(6):90-92.
[2] 孔鹏珂.高中、高职课程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 王静,张艳燕,琦.研究型教学中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6-88.
男生吃香的六大专业
1、计算机类
计算机类是以软件和系统开发方向为主的计算机相关学科,计算机技术具有明显的综合特性,它与电子工程、应用物理、机械工程、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学等紧密结合,发展迅速。
2、土建类
土木建筑类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包括城市规划,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学科。主要学习的专业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学、城乡规划等。
3、经管类
经管类要学习的专业有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学、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专业很适合理科类的男生报考。
4、电气电子类
电气电子类是研究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和控制技术与设备的工程领域。可以学习的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等。
5、海洋交通类
海洋交通类学习的专业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航海技术。
6、机械类
机械类学习的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等。
男生就业的方向有哪些
1、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优秀“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就业方向主要有工程技术方向、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工程检修方向、公务员、教学及科研方向。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毕业后科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与实施、工装设计与实施、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等工作。
3、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
4、软件工程专业,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和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工作、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与开发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有关工作。
同目前的热门专业如管理、计算机等相比,地矿类专业相对属于冷学门专业。开设地矿专业的大学也因为专业研究的关系,通常地处内地或偏远地区。因此,在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时候,地矿类专业往往被“冷落”。
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和交流增多,地矿专业的学生所接受到的训练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狭窄。有些地矿类大学受到冷落可能只是地域原因,其实也有相当有实力的。属于工学学科的地矿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又可分为采矿工程、矿井建设、勘查工程、矿山通风与安全、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选矿工程和石油工程等专业方向。工作性质多数为研究实验或加工生产,与工业关系密切。
从专业层面看,地矿类专业以极高的就业率傲视其他专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身体不好者不适合报考地矿类专业。
材料类
材料学分为三个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大部分高校会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下又分出几个方向,针对性地学习这三大类的知识,并且它还与其他一些工程科学相重叠,因此在各大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都有若干分支。
材料学森罗万象,无所不包,是国内外各行各业发展都离不开的一门基础而重要的学科。目前据相关专家分析,我国在材料成型设计方面缺乏的人才在 20 万~30 万之间,并且呈逐年递增趋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成了“抢手货”。目前我国整个材料行业都缺少高精尖人才,人才缺失问题已经成了众多企业发展的桎梏。
机械类
机械被称为“工程之母”,几乎所有的工程行业都需要机械专业人才。从设计、制造和大规模生产一条龙,从地球到宇宙空间,都有机械人忙碌的身影。该专业也不局限于传统的机械行业,在许多尖端科学领域,机械往往也是该领域所依托的基础,像在航空航天业里,飞行机械师就是必不可少的人才。
机械专业属于教育部规定的一级学科,因此它底下设有许多二级学科,虽然各个大学具体开设的方向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有这么几个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
仪器仪表类
仪器与仪表类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是光学、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学科。仪器仪表设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各行各业的仪器仪表正从自动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需要大量的测控技术及仪表专业的人才。
能源动力类
能源是维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它与材料和信息构成现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三大支柱。能源动力专业又可分为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等二级学科,主要为航空航天动力工程及自动化、汽车动力工程、电厂热能动力及自动化、制冷及低温技术、能源与环境工程等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能源动力学科和机械学科关系甚为密切,因此许多大学常把能源动力类专业归并到机械学院。比如清华、同济的热能工程系隶属机械工程学院、上海交大则有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浙大设有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电气信息类
由于目前我国重视高科技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从而带动了与此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以及通信专业人才需求的大幅增长,近两年国家每年对通讯基础设施的投资多达近两千亿元。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已成为朝阳行业,更将成为今后国民支柱产业,因此就业前景长期向好。按照教育部划分标准,电气信息类专业主要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光电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电气信息工程等专业。
环境与安全类
环境工程是研究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是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收集和处理污染物,消除污染,净化环境,使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水治理是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常常是环境治理最初着手的领域,所以在很多院校,该专业与给水排水工程与环境工程也设在一起。
在高校专业的分类中,跟环境工程分在一起的还有安全工程。安全工程,简而言之,研究的是生产、工程或者说是行业的安全问题。很显然,不同行业需要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安全措施,所以,安全类专业是依托于各个行业的。
土建类
土建类专业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景观建筑设计、水务工程、农业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景观学、风景园林、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在土建类中建筑学是重中之重,建筑学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和较强动手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历史、美术的基础。国内大概有70多所大学设有建筑学专业,此专业的名校生非常有竞争力,此专业的学制一般是五年。
水利类
水利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专业。之所以说它古老,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人类靠渔猎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部族定居以后,需水日增,人畜供水和生产用水的引水、供水工程就产生了。
在信息化时代,传统水利行业面临全面技术提升和改造的历史任务。该专业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水利行业进行改造,如采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自动化技术等进行技术改造。水利类包括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三个专业。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怡.教育本质和通识教育.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年会论文集.2005.
关键词 西部地区 物业管理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西部地区物业管理教育体系主要独立院校和成人进修及等构成,学历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等,十几年来为我国物业管理输出了几十万名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他们与其他专业类的毕业生一起, 正逐步取代过去国有后勤改制转行的后勤人员及房地产转行人员,成为物业管理的中坚和支柱。但是随着近年房地产和物业管理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方面所表现出的巨大反差导致物业管理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学生的就读就业热情遭受一定打击, 一些曾经开设了物业管理专业的院校招生困难,至取消招生。
目前西部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学校主要有:长江师范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四川文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西昌学院,成都工业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兰州外语职业学院等。
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各高校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情况的认真调查和仔细研究,目前有这样三种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服务理念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服务理念为中心的模式―以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以服务理念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服务理念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与业主交流的技巧,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经过对各个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研究,我们认为西部地区有多所高校的培养模式是以服务理念为中心,如长江师范学院,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院等。现以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培养方案为例:
培养方向:能在物业管理企业、房地产中介从事客户服务、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基层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能力要求:物业招投标能力、制图与识图能力、物业管理投诉接待及处理能力、签订物业管理合同、协助编制物业管理方案的能力、房地产中介服务能力。
课程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企业管理原理、经济学原理、房地产市场调查、商务秘书实务、物业管理概论、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屋销售及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建筑基础、居住区规划、制图与识图、物业管理实务、园艺绿化管理、物业修缮技术、房地产经纪、物业招投标等专业课程
该模式的优点是:物业管理人员能以服务取胜,有利于树立企业的品牌,缺点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难以胜任总体管理工作。
二、以技能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以三峡联合职业大学为例
该模式由一些有理工背景的院校创立, 以技能教育为中心, 重视技能的培养, 培养物业管理人员具备解决技术性问题的能力, 将职业资格准入引入学历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和管理人才。
该模式旨在培养从事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能源和室内环境品质管理及大型物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现以西部地区有三峡联合大学培养方案为例: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物业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物业常用设备设施的结构性能及操作方法。
专业课程:工程制图、电工及电子技术、建筑CAD、建筑电气控制、物业管理法规、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财务基础、给排水工程、电梯控制技术、空调系统运行与管理、智能化物业管理、房屋修缮管理、房地产开发与营销、毕业实习等。
就业去向:在大中型外贸企业、物业管理公司、写字楼、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安装公司等单位从事物业管理、物业设备设施的施工安装及维护管理工作
该培养方案就明显的体现了培养学生技能的意识。这样的培养模式的优点是:物业管理人员有能力为业主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容易出实效。缺点是缺乏服务的意识,不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
三、复合型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为例
复合型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吸取了前两种好的办学经验,走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道路。尽管这条路还不成熟,但它毕竟代表了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西部地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房地产学院等正尝试采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培养方案为例:
主要课程:物业管理专业英语、经济学、管理学、物业管理基础、物业管理会计、建筑制图、公共关系、物业环境生态、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招投标、物业管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智能建筑、物业智能化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物业管理市场营销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在政府办公楼、高档酒店商厦、写字楼等单位担任物业总管,维护管理各种智能设备、设施,并从事物业规划、管理及经营等工作。
从该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及就业方向来看,该校尝试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基本体现了文、理、工相结合的理念,毕业生既能学习一定的管理财务知识,又能掌握基本的物业操作技能。
(作者:2008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供职川外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统计类)
参考文献:
[1]符培尧,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北京房地产 2007
[关键词]产学研 电气 实践 模式 企业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09-03
自“十一五”之后,我校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努力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并对其进行了不懈的实践,初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一、电气信息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校企合作
(一)依托地方产业,把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变成培育地方专业人才的摇篮
河南城建学院地处河南中南部平顶山市,本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越来越为中外所瞩目,现已成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化工等工业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目前,平顶山还处在中原经济区范围之内,政府对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给予厚望。
在这种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我们深切认识到地方性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必须依托地方产业,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办出自己的特色。经过充分调研,我们发现企业的新进人才不能快速地融入企业生产当中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经我们调研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校园教育中知识老化不能跟上企业发展需求以及高校教师对企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认识较为模糊。鉴于此,我们在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编写大纲时,除了听取高校教师意见外,还听取并采纳了参加工作之后的毕业生以及企业内资深专业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高校教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和交流。这样也就为后期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于是,我们制定了培育出“勤于思考、积极进取、会做研究”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做好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整;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改革;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比重进行调整,加大实验教学课时量;加大教学投入,增添先进实验设备,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校企合作由横向应用向纵向开发逐步推进,与一些地方支柱企业如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平顶山广电局、平顶山联通公司等紧密合作,并在这些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开展广泛合作。此外,我们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以及学院的办学方向,在原有专业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的基础上,又适时增开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这样,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就具备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地方电气信息类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
(二)面向市场,把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办成地方中小企业的研发中心
平顶山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在中原经济崛起的势头下,平顶山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电力产业发展,促进化工资源结构调整。现阶段,平顶山的大多数企业正处在成长期,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是很高,急需更新换代,可是苦于技术力量薄弱,无力进行技术开发研究。同时,大型企业在进行资源开发、生产方案论证、技术更新等情况下,又需要有具备一定理论专业素养的人才参与进来。针对此种现状,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做了以下两件事。
1.动员、鼓励全系专业教师进企业
电气与电子工程系要求每一位专业教师都要有工程、项目实战经验,没有项目或工程经验的老师必须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主动联系企业,到企业参与生产锻炼。任课教师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参与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工作。这样会对任课教师的理论教学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在授课时更加有的放矢。通过对产学研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与企业合作更加密切,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和数学建模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大批具有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优秀毕业生进入企业,为企业解决了不少技术上、管理上的难题,使企业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2.建立专业的科研团队,开展技术服务工作
电气系对新上岗的年轻教师进行岗前工程锻炼培训,帮助年轻教师渡过工程教育关,实行“一帮一”、“传、帮、带”的制度,制度性地进行实践环节教学观摩、实践教学评奖、现场顶岗实习等,培养实践教学名师,强化实验教学中心功能,定期进行实践教研活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保证实践教学、科研质量。同时,电气系根据企业的需求,会投入一定的经费和奖金,以学生为主体承担力所能及的电气信息类工程项目,达到以企业项目驱动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
目前,电气信息类专业有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任教师48人,其中:硕博士以上40人,教授2人,副教授10人,高级实验师3人,来自生产厂矿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兼职教师10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6人,更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基础课教师队伍,已形成一支治学严谨、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完全可以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开发的要求。
电气系一方面培养、锻炼了“双师”队伍;另一方面,吸收了高年级部分优秀的学生参加一些工程项目,使他们的技术应用研发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电气信息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对策――教学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专业设置要有时代性和地方性
电气系在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时代性和地方性,对老牌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实时更新,确保其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我们从校企合作过程中了解到未来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本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聘请了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副总经理、地面厂处技术负责人等一批具有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企业资深人士担任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电气信息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电气系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依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来优化传统专业、设置新专业。例如,我系在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索中,了解到平顶山及周边地区目前及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急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方面的专业人才,于是主动与企业联系,组织专家进行专业论证,并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并于2012年正式招生。
(二)教学环节改革――突出实践性
首先注重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定青年教师必须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来检验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鼓励、支持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主动承担企业的科研、工程项目。通过这些途径,迅速提高“双师型”队伍的素质。其次,加强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开设校内工程项目训练教学基地和校外工程项目训练教学基地。历经五年建设,实习基地数量已增至10个以上,其中2个为校内实习基地,8个为校外实习基地。并且对实习基地中规模较大的要充分挖潜,使每个基地每年能接纳30~40人进行实习。使集中实习的学生比例达到85%以上,丰富了学生们的实践经验,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保证实践环节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制定了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计划,使实践教学的总学时达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37.41%,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要求其社会实践2学分,科技创新2学分,集中实践环节为40.5学分,这些共计占总学分的24.86%。近2年我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横向合作项目如表1所示。
(三)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改革――突出灵活性和实用性
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在大学中要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敢于突破传统的思想定势,提倡实用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我们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制定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现代实践教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手段等等。在教学管理上,积极围绕河南城建学院的改革,配合灵活性的教学管理深入贯彻实施学生综合量化考评办法,以此来督促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专业课学习中,从而使他们的自身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三、电气信息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激励办法――动力机制
走出学院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到学院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层次合作方式,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工作和人才培养管理过程,促进现代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使各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实践表明,要使产学研结合工作顺利开展,就必须利用一定的利益机制来加强系部和企业、学校和企业、学校和系部之间的亲和力和向心力,这也是建立健全动力机制的必要性所在。
(一)校企之间建立双赢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建设,需要多个部门的政策支持,尤其需要众多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支持。要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之间、高校和企业之间、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共同采取措施,破解难题。因此,我们加强与工业企业界的合作,精心组织计划的实施,鼓励本学校系部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建设,并对本学校参与计划的系部予以重点支持。
我们在做产学研调查研究时发现,从河南省及平顶山周边地区煤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人才匮乏具有共性。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人才需求计划,其中对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 2008年~2010年每年需150人。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电气系从企业最需要、最关注的方面切入,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河南城建学院电气信息类毕业生已形成了“电气+信息”、强弱电兼备的突出特征,系部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同搞技术开发、设备改造。
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建立,校企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共同推动双方的科技进步。院系认真听取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意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支付企业内实习指导教师相应的课时酬金。合作企业可以优先在毕业生中双向选择优秀毕业生就业。校企之间双赢机制的建立,为电气信息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院系内部自身的激励机制
高校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校内基金和经费优先支持师生开展国内工程学术交流和国内外企业实习或者工程实训。通过改革和院系内部引导措施的实施,电气系内部已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动力机制。
四、讨论
(一)课程设置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顺利实施、取得成效的关键
设置的课程既要体现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同时还要考虑现有的条件。培养出的人才既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多方面需求。本课题组基于上述考虑,建立了由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校企合作,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实施“订单式”教育,学校也相应建立起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为企业的发展“量身定做”人才。企业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开发,突出课程体系的灵活性、职业功能性。校企共同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其课程的设置兼顾了教学、科研及学生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顾及不同层次的需求,填补了专业空白,经过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离不开院系多方面的支持
全国范围内的产学研结合工作正在蓬勃开展,制约产学研结合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经济发展对产学研结合的内在牵动力不足;学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不够开阔;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产学研结合开展,校企合作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发展;目前产学研结合更多地还只停留在学校与社会层面上,对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还做得不够。
在政府的引导、院领导的支持下,同时得到众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我系目前的实习基地达到20个,为工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不但更好地为师生的学习、科研及实习提供基础,还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近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表明,此模式有利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发展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林,肖玉超,王永宁.基于产业集群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11-15.
[2] 王玉梅.产学研知识联盟运行和发展机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情报杂志,2009,28(9):135-139.
[3] 龚荒,吕开全.高校自主创新与产学研联合创新运行机制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2):157-158.
[4] Gregory N Stock.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0,(12):7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