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国家经济形势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库存;周期;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10-0001-05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为深入挖掘经济运行规律准确判断形势,本文基于经济周期波动理论,从库存变动、投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角度分析了国家及北京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分析得出,当前国家及北京市正处于库存周期的衰退期(去库存)、固定资产投资周期的衰退期、产业结构升级周期波动的收缩期。根据周期变化规律初步判断,在没有巨大的意外冲击的情况下,我国及北京市经济运行在未来1年~2年将延续下行态势。
一、 经济周期波动理论
经济周期是指一定时期内市场经济活动不断重复从复苏、扩张、收缩到衰退这一循环过程的内在变化规律。经济周期理论一般将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中长周期和长周期四种类型。引起四类周期波动的内在动力及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不同,但同时又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短周期
短周期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Joseph Kitchin)于1923年发现,这一规律又被称为基钦周期或商业周期。一般平均波长为3年~4年; 短周期体现的是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规律,主要是由存货投资的周期性变化引致的。
(二)中周期
中周期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lement Juglar)于1862年研究英、法、美等国家工业设备投资的变动情况时发现,因此又称为朱格拉周期,平均波长在7年~8年;中周期体现经济运行的中周期波动现象,一般采用设备投资为研究对象。
(三)中长周期
中长周期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30年研究美、英、德、法等国家工农业产品价格的长期波动问题时首先发现的,因此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平均波长在15年~25年;引致中长周期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等。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变化均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因此,引致中长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最终可归结于产业结构的变化。
(四)长周期
长周期又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主要与引致产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和革新有关,平均波长在50年~60年。由于我国及北京市数据时序相对较短,在本文的分析中不对长周期波动进行分析。
二、 国家和北京经济运行中的短周期性波动特征
(一)国家和北京市短周期波动特征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扩张时,生产量和收入、消费会上升,导致销售量上升,会使存货下降,从而增加存货投资(补库存)。由此生产量和收入、消费继续上升,销售量也持续上升。当经济扩张到一定阶段,销售增长率和存货增长率将下降,导致生产量和收入、消费下降,进而存货继续下降(即去库存)。随着经济收缩到一定程度,各种下降将逐渐放慢。当收入、消费有了新的增长时,销售量开始上升,由此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本文使用工业产成品库存指标来反映存货变化。
如图1、2所示,按照波峰—波峰计算,从1999年至2011年我国库存变动的波动大致有4个周期,每个周期平均波长为33个月;北京市库存变动的波动大致有7个周期,每个周期平均波长为22个月,比国家周期波长要短。
从波动频度的比较来看,北京市的短周期波动频度相对国家更为频繁。从短周期的各个阶段比较来看,国家和北京市总体都体现出去库存波长(下行周期)短于补库存波长(上行周期)的特点;从国家来看,除了1999年~2001年6月这个周期,后3个周期补库存波长比去库存周期波长分别长16、2和8个月。从北京市的情况来看,除了2003年4月至2004年8月这个短周期,其他周期补库存周期波长均比去库存波长要长。
(二)国家和北京市短周期的未来发展走势判断
国家及北京市分别处于2011年4月和2011年3月库存增长下降,而后上升,实际上于2011年10月和2011年11月开始去库存周期。按照最近的一次库存周期的特点计算①,国家完整的库存周期波长为38个月,去库存行为比补库存周期少14个月;北京市完整的库存周期为44个月,去库存周期比补库存周期少12个月;据此推算,国家工业企业去库存行为将继续到2012年年末,北京市工业企业行为将持续到2013年一季度。
三、 国家和北京市经济运行的中周期波动特征
(一)国家和北京市的中周期波动特征分析
在分析经济运行的中周期特征时,一般采用设备投资指标,但是由于缺乏完整的设备投资时间序列资料,在分析国家及北京市经济运行的中周期波动时,本文主要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通常的分析方法,采用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②序列指标来分析经济运行的中周期。
【内容提要】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价格比较稳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同时,经济生活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主要是:投资增长偏快,货币供应量偏高,对外贸易顺差偏大,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政策配套,努力实现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总体最优。在宏观调控中,应注意把短期问题的解决与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上半年的情况看,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价格比较稳的良好局面。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结果。分析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总结宏观经济工作的经验,可以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成绩、确保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良好
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平稳较快,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国内外需求比较旺盛,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良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GDP在连续3年增长10%左右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增长率又达到了10.9%。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保持着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现价增长了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现价增长了29.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23.4%,为全年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创造了条件。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得到逐步落实,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夏粮获得丰收,全年农业生产有望继续取得好成绩,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生产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1,748亿元,同比增长17.0%;实现利润62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8.31,比去年同期提高13.87点。
国家财政税收形势较好。前5个月财政增收超过5000亿元,增长率高达22.8%,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已经完成过半,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大。
市场价格基本稳定。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但价格总体水平保持稳定,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属于相当温和的水平。投资品价格上涨幅度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也为中长期保持总体价格水平稳定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主要是:投资增长偏快,货币供应量偏高,对外贸易顺差偏大,房价上涨过快,以及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增大等。它们有的是长期以来已经存在但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有的是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新出现的,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积极解决。
与消费需求增长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仍然偏高,投资增长仍然存在反弹压力。2006年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3%,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近4个百分点。从投资的月度增长数据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一定的增速反弹态势。2005年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产能过剩,其直接原因是2003年部分行业特别是上游产业部门的过度投资。产能过剩会造成相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可能增加银行坏账,加大潜在的金融风险和社会就业压力。然而,2006年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似乎并没有出现严重后果,表面上看,工业快速增长,企业利润也有较大幅度上升。这是因为,目前过快增长的投资吸收了一些原来过剩的产能,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产能过剩问题。但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消费需求增长速度的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扭转,不仅不利于保持“合理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这一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任务的实现,而且可能引致新一轮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与生产增长速度相比,货币信贷增长速度仍然偏高。目前货币总量增长较快,2006年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9.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4.4个百分点,连续12个月超过央行设定的预期目标。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3.6个百分点。货币供给的过快增加造成信贷的过快增加,截止到5月末,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比去年同期高3.6个百分点。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约为1.78万亿元,同比多增了7939亿元,而央行全年的信贷投放指标仅为2.5万亿元,前5个月就达到了全年计划的71%。
M1和M2两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仍延续背离的趋势。M1和M2增长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存款结构的变化,构成M2主体的银行存款的增长率远远高于构成M1主体的活期存款增长率。此外,基础货币增长率的逐渐回升,也成为M2增长率快速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贸易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导致国内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加大了货币供给的压力。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尽管个人、企业、商业银行持汇额度和头寸均有所放开,但市场主体多倾向于短期结汇。“双顺差”不断转变为外汇储备,中央银行需要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大量投放人民币资金,扩大了人民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增长又通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机制转化为货币信贷的增长。2005年“宽货币、紧信贷”的金融格局,在今年一季度转变为“宽货币、宽信贷”。
“双顺差”继续扩大,对外贸易不平衡压力加大。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速为25.2%,仍高于进口增速3.9个百分点,顺差达614亿美元,同比增长54.9%。贸易顺差大幅度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对外贸易不平衡。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在于:国际经济形势较好,国内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出口愿望强烈。前些年投资累计形成的加工生产能力现在逐步释放,使得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而我国出口中加工贸易比重大,较少受国内限制因素的制约,只要存在外部需求,加工贸易出口就可快速增长。此外,出口退税政策等也刺激了经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而近两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一直处于高价位,特别是近期国际油价再度暴涨,致使进口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进口需求。过大的贸易顺差,一方面造成贸易摩擦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需求某种程度的不足。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也加大了经济增长的风险。造成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特殊地位,因而短期内迅速调整、实现贸易平衡的难度很大。从长期来看,应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实现贸易平衡。
房地产行业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现阶段,房地产业中存在的房价上涨过快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住房需求,而且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构成潜在威胁。由于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基本来自金融机构,买房者的资金大部分也来自按揭贷款,在房价上涨过程中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就可能引发房地产危机和金融危机。当前的房地产问题突出表现为市场化过度以及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严重不足。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应被视为“准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承担住房保障的责任。帮助中低收入阶层解决住房问题,是调控房地产价格水平重要且有效的措施。
此外,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增大的问题也很突出,需要我们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努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
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 实施工作 执行情况 困难和问题 工作建议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央财政于2008年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的设立和实施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提供了持续稳定支持,对推动重点实验室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开展创新性的自主研究和自由探索、吸引优秀年轻人才和对外开放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实验室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面提升。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专项经费的实施情况、执行进度和具体效果,帮助管理决策部门和相关高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笔者面向有关高校对专项经费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分析情况总结如下:
1 专项经费执行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对象涉及47所高校、12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合建),调研内容主要包括:2008-2010年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等。
根据调研结果,截至2011年上半年,各高校专项经费执行情况较好,平均执行率为81.17%,其中专项资金执行率为100%的重点实验室有7个,执行率在90%以上的实验室有43个,执行率在70%以上的实验室有100个。
2 专项经费实施基本情况
相关高校自获得专项经费支持以来,依据国家有关规定,高度重视专项经费的使用、组织与实施,以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并全力推进专项经费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
2.1 注重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所调研高校均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组织管理模式,基本保证了专款专用。有些学校为加强管理,专门成立了校级领导小组,明确了专门管理部门,并形成了相应的监督与评估机制。据统计,40%的高校成立了校级专门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专项资金实施的重大问题,组长多由校级领导担任,成员由科技、人事、财务、资产、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等部门的负责人担任。70%以上的学校将科技处作为牵头部门,全面负责重点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
2.2 明确经费使用,规范管理监督。为做好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保证资金使用效益,各相关高校根据科技部要求和财政部下拨的年度专项经费指标,将专项经费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按用途分类实行不同的预算管理方式,制订重点实验室日常管理和运行的经费支出计划,同时,优化经费管理模式,加强经费使用的过程管理和考核监督,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在实践中,各高校形成了符合各自特点、灵活多样的具体做法,例如,北京大学专项经费的重大支出必须经过教授联席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经费支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专家咨询组监督与评估专项经费使用情况,促进提升了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
2.3 合理设置项目类别,优化支出结构。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相关高校根据各类专项经费的建设内容及目标进行项目设置和资金分配,并制定相应的预算管理和经费实施办法,以发挥专项资金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设备购置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例如,北京科技大学通过设置自主研究项目支持有潜力科研人员开展持续深入的基础性和交叉新兴学科研究,并以此为种子基金推动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和承担;北京理工大学定期通过信函和网站向国内外开放课题指南,积极鼓励相关研究领域人员共同开展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南京农业大学将专项经费的60%用于设立围绕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组织团队开展持续深入系统性研究的固定化支持自主研究课题上,促进了人才团队的培育和成果的持续、稳定产出。
2.4 强化使用效率,注重绩效评估。专项资金使用“零余额”的账户管理方式,这给高校经费管理带来难度和挑战的同时,也为进一步规范学校科研财务管理带来了机遇。所调研高校高度重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在充分讨论和协商的基础上,确定经费使用额度和经费支出预算,明确各项经费使用的责任、验收和审计主体,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提高经费执行效率,确保专项资金的高效、安全使用。同时,为加快执行进度,重点实验室采取多种措施,推进经费的使用。例如大连理工大学财务处与实验室按月整理经费使用状况并形成明细表,定期通报给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与实验室经费使用责任人,以方便随时掌握经费的执行进度和状况。东南大学定期通报专项经费使用情况,对使用进度较慢的责任人分阶段及时提醒并实行负责人约谈制,确保专项经费的合理使用。复旦大学定期对于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对于专项经费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总结。北京理工大学与课题负责人签订承诺书,办公室人员按月督促和提醒加快经费的使用和验收报账。
3 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实施中,多数高校严格依照科技部制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以完成科学研究任务、促进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为目的,按照有利于学校教育与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校办学资源的效益发挥、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原则实施,基本做到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专款专用,但是,由于专项经费的实施时间较短,在具体实施思路和方式上缺乏一定的借鉴经验,导致在专项资金实施工作上存在的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3.1 专项资金的拨付时间与实际使用存在矛盾。由于专项资金采用“零余额”管理模式,经费使用时效性强,而不同类型项目或课题需根据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相应支出,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项目或课题经费的支出进度可能与经费计划支出不一致,容易导致突击盲目花钱的现象。
3.2 仪器设备购置经费管理不够合理。目前,部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购置必须按照财政部有关文件进行招投标,持续时间较长,同时,对于分期付款的仪器设备,依照合同约定未支付尾款的,无法进行设备报账,影响经费执行进度。
3.3 开放性课题经费使用方式有待改进。实验室设置的开放课题由非实验室人员承担,课题负责人有不少非本校或者外省市科研人员,而按照现行规定课题经费不能外拨至承担人所在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开放课题经费使用和报销存在困难,影响了专项资金的执行进度。
3.4 部分学科更新设备需要不能够及时满足。部分学科(如生命、信息等)发展速度较快,对实验设备更新的需要较为强烈,但是,现有相关管理办法只允许每年提交一次设备购置或更新申请,限制了上述学科的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
4 下一步工作建议
专项经费的实施主体分为两个层次,财政部、教育部作为宏观管理主体承担制定政策、分类指导和进行绩效评价的职责,各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校作为具体实施和管理的主体承担着微观管理、自我评价和基层创新的职责。如何进一步提高两个主体对专项经费的管理和实施水平,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进一步做好专项经费实施工作的重要课题。针对两个主体承担职责和具体分工的不同,笔者分别提出如下建议:
4.1 针对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建议
4.1.1 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和拨款方式。由于专项经费按照“零余额”方式管理,在每年的年底经费要使用完毕,而距离下一年度拨款还有一段时间,因此给实验室的工作带来了一些不便。建议部分经费可跨年度使用,适当延长其中少部分经费的使用期限,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同时,为适应快速发展学科(如生命、信息)实验设备更新的需要,建议在一个评估周期内做两次设备购置的申报工作。
4.1.2 进一步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边界和范围。目前,依托单位和多数实验室均参照国家基础类纵向科研项目的支出比例来使用,造成经费实际使用与目标实现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既能突出专项资金的导向性,同时明确经费使用的若干边界和范围,以利于实验室健康持续的发展,提高专项资金效益。
4.1.3 改进专项资金外拨机制,促进学术资源共享。根据科技部对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所有开放课题经费不能下拨到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这大大增加了课题负责人用于经费核算的时间和物力成本,建议将用于开放课题的经费按照任务完成情况分批划拨到开放基金承担者所在单位,降低经费使用和核算的难度和成本,提高设备和资源的开放共享率。
4.1.4 增加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培养和引进水平。为引导并保障科研人员安心基础研究工作,吸引年轻科技人员投身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建议适当提高人员经费比例或设立专门人才培养和引进基金,鼓励部分科研人员围绕实验室研究方向进行自主性探索,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研究学者在实验室从事开放课题研究,为实验室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针对相关高校的建议
4.2.1 完善专项资金的体系化建设。目前,国家对学校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主要由“985”工程、“211”工程、“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等国拨资金组成,是提升高校学科创新水平、科研综合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学校整体条件的经济来源。上述专项资金建设内容互为条件和基础,相辅相承,密不可分,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建设体系,不能割裂单独发展。各相关高校应根据各专项的建设内容和目标,从学校战略发展全局的角度进行总体规划,统筹配置,不断完善现有经费管理体制,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真正使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办学能力和效益上水平。
4.2.2 加强以科研基地为核心的科研创新能力一体化建设。专项经费的设立归根结底是用于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相关高校的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是学校自主创新体系的重点组成部分,也是汇聚大项目、大团队、大成果的重要载体,如何真正发挥其作用,形成领军人才――科研团队――重大项目――创新基地一体化建设格局,对于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综合发展水平至关重要。目前,各高校在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的稳定支持外,应为对接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优化学校学科总体布局进行战略谋划,重点考虑充分利用专项经费,资助有潜力、并与“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的研究方向,加大扶持力度,筑就高校新的科技高峰。
4.2.3 加大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人才是科学研究的关键,专项经费设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用于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潜力的青年科研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各学校应制定灵活有效的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机制,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侧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资助,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人才评估体系,在实验室范围内设立更多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科研项目,让青年教师有机会、有能力在科学道路上健康发展。
4.2.4 加大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培育力度。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学科和科研特点,对部门专项经费的使用进行调整和完善,更要凸显重点学科布局和发展,重点支持前瞻性创新性的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加大问题导向类项目的培育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和科研发展相对接,培育一批原创性科学研究项目和研究队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光明日报,2006-
02-10.
[2]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8] 531号,2008-12-26.
【关键词】 公交车票价补贴 效果 交叉弹性
一、概述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之中,2000年城市人口比重为35.8%,2011年该比重已升至51.27%。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在城市的大量集中都加重了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建设部于2006年颁布的《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若干经济意见》明确指出,政府对公共交通进行财政补贴,是公交优先政策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是公交优先政策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经济手段。公交补贴政策的主要政策目标是体现公益性与解决交通问题,缓解交通压力。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汽车产业极速扩张,大量私人汽车进入家庭,城市内超过65%的小汽车为私人所有,这无疑加剧了城市交通的道路拥堵问题。以北京市为例,2011年北京常住人口1961.2万人,与10年前相比增加了604.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8%。表1显示,2010年私人汽车保有量更是达到374.4万辆,私人轿车为275.9万辆,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4.7%和26.5%,比2005年末增长了1.4倍和1.8倍。1994年时,四环内主要干线道路高峰平均车速45公里/时,2005年该数值已为10公里/时,此后平均车速虽有所增长,但增幅不大,2012年北京晚高峰最低时速仅13.7公里。大量私家车上路出行是造成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各国对公共交通的建设投入主要体现在直接的财政补贴上,即从国家财政或征收的税金里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弥补公交企业经营的亏损及进行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北京市为例,2011年,北京市财政收入3006.3亿元,市政府投入公共交通补贴达到1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6%(见表2)。
政府投入大量财政收入实行公交补贴政策的一大目的就是通过降低私家车上路率来缓解交通问题,低廉的票价是否能有效吸引原以私家车作为主要出行方式的人群转而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目前对于公共交通补贴效果问题,从公交车与私家车交叉需求弹性角度进行验证的相关研究并不充足,且并未直接建立出公交票价与私家车上路率的关系。就整体城市轨道交通补贴机制而言,有学者指出轨道交通在不同投融资模式下对投资回报的不同要求和在不同运营阶段的特点,均会对补贴机制的激励约束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情境下适宜的激励性补贴模式可在符合社会利益目标的同时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提高效率(赵源、欧国立,2008)。而针对研究城市公交票价与私家车出行量之间关系的需要,有学者提出了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私家车出行成本等因素对私家车出行需求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交叉弹性理论进一步得到公交票价和私家车出行需求之间的弹性关系,得出城市公交票价的变动对小汽车出行几乎没有影响的结论(邱杨、丁卫东,2009)。在此之后,有研究成果指出收入水平高低是影响私家车数量的关键,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是提供人们的收入水平。周娜、陈维宣、陈珊、王建(2012)将出行选择私家车和选择公交车纳入模型之中,从对城市交通私家车与公交车使用需求的分析中发现影响城市交通使用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到达目的地所费时间、所需费用,不同乘车方式对社会地位表征的影响以及其他包括座椅舒适度、车厢内温度、车厢内气氛、安全系数等。这些研究并未对公交车费用对私家车上路率的具体影响进行探索,且其中涉及到庞杂的多种因素。除了上述回归分析方法,还有学者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影响居民选择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因素。结果表明,出行时间、出行费用、出行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出行目的对于出行方式选择结果有显著影响(姚丽亚、关宏志、严海,2007)。但这样的研究结果过于泛泛,并未直接计算出出行费用对公众出行选择方式具体影响程度,即没有准确衡量出公共交通费用对公众选择是否乘坐私家车的具体影响。此外,有学者从博弈原理探讨政府单纯征收拥堵税或进行公交补贴及两种策略共同实施的角度对出行者的出行行为选择进行研究,通过运用混合战略模型中的效用函数综合分析政府和出行者的期望效用,探讨出政府通过经济政策来缓解交通拥堵的本质是引导私人小汽车向公共交通出行转变,得出对私家车征收交通拥挤税、向公共交通出行者提供经济补偿对缓解大城市高峰时期交通拥堵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同时应将拥挤税税额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董甜甜、谭建春,2012)。
国外,不少学者直接对政府补贴对公共交通服务的效果进行研究。有学者具体验证了服务价值定价理论,分析了出行基于价格的价值选择影响。还有学者从成本条件和政府对于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投入关系进行分析,将新古典主义定理中的优先限制条件纳入考虑范围之内,结果显示城市公共交通成本条件对于提高城市公交服务水平并不十分有利。
综上所述,虽然有大量研究在探讨公交补贴的效果问题,但城市公交票价与私家车出行量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影响城市交通使用需求的主要因素方面,直接计算出出行费用对公众出行选择方式具体影响程度的文章并不多。因此,本文研究有利于北京市正视公共交通补贴的效果,以便调整政策,解决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首先定性分析了影响私家车上路量及上路率的因素,探究了北京市近10年来私家车保有量与上路量上升趋势的原因。而后从公交车与私家车需求交叉弹性角度入手,从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出发,利用弧弹性计算公式,分别计算2007—2011年间公交车与私家车需求交叉弹性,并用此弹性衡量了公交车票价降低对私家车上路量减少的贡献。
由于降低公交车票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情况,即降低私家车上路量,通过公交车与私家车需求交叉弹性的计算可以直观地看出降低票价对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性。
二、北京市私家车上路量的影响因素
1、私家车拥有量
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私家车实用性等因素会增加北京市私家车拥有量。而摇号购车等政策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私家车的购买。但近几年来北京市私家车拥有量仍呈上涨趋势。
(1)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家庭的平均收入等会直接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从而影响私家车拥有量。由表3可以看出,2000—2011这11年来,北京市人均家庭总收入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皆持续上升。人均家庭总收入总涨幅达295.57%,人均可支配收入总涨幅达317.91%,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而私家车拥有量也从2000年的49.4万辆增加到2011年的389.7万辆,增长额达78.8%。可支配收入及家庭总收入的增加无疑对北京市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2)城市规模与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影响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范围,从而影响城市居民对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们更偏向于使用私家车出行,以便快速、便捷地到达目的地。同样的,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也直接影响城市私家车保有量。城市面积越大、人口越多越密集,私家车保有量越多。
由表4可知,200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538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5.3万人,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2006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581万人,比上年同期又增加了43万人,也相当于增加一个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2007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63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2万人,相当于增加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200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69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2万人,也相当于增加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
(3)私家车的实用性。近年来北京城市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愈发感觉时间宝贵,因而,私家车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并且由于私家车在远途旅行方面具有优越性,许多市民购买私家车以满足周末或假期的出行意愿。另外,许多家长会选择驾驶私家车接送学生,既能保证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又能节省上下学的时间。再者,私家车的舒适度较之其他交通工具都较高,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因此,私家车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偏好的交通工具。
2、私家车上路率
(1)油价。私家车上路有一定成本,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油价,油价的上涨可能抑制私家车的出行,而油价的下降则会鼓励私家车的出行。一般私家车使用93号汽油,在2000—2010年间,93号汽油平均油价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2000—2010年,油价总体趋势为上涨,且涨幅较大,总涨幅达到132.56%。尽管油价的上涨对私家车上路有抑制作用,但北京市私家车上路量仍然逐年递增。
(2)尾号限行措施。从2008年10月11日开始,北京市连续实施了三个阶段的机动车按车牌尾号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措施遵循机动车每日按尾号限行、每13周轮换一次限行日、每日限行时间为7时至20时、限行范围为五环路以内道路(不含五环路)等内容。同时,对非北京市进京载客汽车采取在7时至9时、17时至20时禁止进入五环以内等交通管理措施。限号措施是利用政策措施直接限制私家车上路的手段,对私家车上路率的下降有显著效果。
(3)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实用性与舒适性。作为私家车的替代品,公共交通如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等是市民除了私家车外其他可选择的出行工具。并且由于公共交通尤其是公交车、地铁的票价较低,公共交通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私家车上路率。改进公共交通降低私家车上路率的方法有:公交专用道的开发与完善,保证在上下班高峰期或拥堵时段公交车平均速度高于私家车平均速度;完善公交车与地铁的换乘系统,方便市民乘坐公交车、地铁出行;增多公交车的发车频率或改善公交车、地铁内部设施,增加公交车、地铁舒适度,减小其在舒适度上与私家车舒适度的差距。
三、公交车私家车需求交叉弹性计算
1、公交车私家车需求交叉弹性
由于政府大幅度补贴公交车票价,并希望通过降低公交车票价吸引更多市民乘坐公交车出行,减少私家车上路量,以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因此,计算公交车私家车交叉弹性,通过弹性衡量1单位公交车票价变动能够引起多少单位私家车上路量变动是十分有意义且重要的课题。
若以A、B代表两种商品,EAB表示需求交叉弹性系数,PA表示A商品的价格,PA表示A商品价格的变动量,QB表示B商品原来的需求量,QB表示因A商品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B商品需求量的变动量,则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EAB=■
需求交叉弹性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它取决于商品间关系的性质,即两种商品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具有互补关系的商品称之为互补品,具有替代关系的商品称之为替代品。
在互补商品之间,EAB
在替代商品之间,EAB>0。对于替代商品来说,一种商品需求量与另一种商品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所以其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正值。如桔子和苹果、汽油和机油等,这些商品之间的功能可以互相代替,其交叉弹性系数就是正值。一般来说,两种商品之间的功能替代性越强,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的值就越大。
若两种商品既不是替代品,也不是互补品,EAB=0。若两种商品的交叉弹性系数为零,则说明A商品的需求量并不随B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发生变动,两种商品既不是替代品,也不是互补品。
本文中,私家车与公交车应为替代品,即公交车票价的下降会引起公交车客流量增加,从而降低私家车上路量,弹性为正值。在后文中,我们将验证并具体计算私家车与公交车的需求交叉弹性。
2、计算方法及结果
由于缺乏2000—2010年私家车上路量的数据,而用私家车拥有量代替私家车上路量进行计算是不准确的,因而我们只能将2007—2011年私家车上路量代入弹性计算公式,分别计算这几年私家车与公交车需求交叉弹性。为使公交车票价更加合理,我们用环比CPI值对公交车票价进行了调整,反映真实的公交车票价。私家车上路量及弹性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私家车与公交车需求交叉弹性在5年间绝对值皆小于0.5,最低达0.2,极度缺乏弹性。并且2007—2011年间,交叉弹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弹性逐渐降低,即通过降低1单位票价而能够减少的私家车上路量逐渐减少。其中,2008—2009年间,弹性出现负值,表示2008—2009年间,较低的票价非但没能降低私家车上路量,反而增加了私家车上路量。原因可能为,2007年实行较低的公交车票价政策后,公交车客流量明显增加,导致在早晚高峰等时期公交车拥挤度上升,舒适度下降。且由于公交车平均速度以及公交专用道完善度、换乘便捷度等指标并未提高,因此在较低的舒适度下,公交车的实用性及舒适性并未上升,导致更多的公交车乘客再次转而驾驶私家车出行,甚至有一部分原公交车乘客也转为驾驶私家车出行。2008年后,由于低票价造成的客流重新分配再次趋于稳定。因此,之后几年中,交叉弹性再次恢复为正值并且呈较稳定的下降趋势。2010—2011年间,交叉弹性降低至0.231,即降低1单位公交车票价仅能减少0.23单位的私家车上路量。
四、结论
尽管北京市政府采取了购车摇号、出行限号、降低公交车及地铁票价等措施,但北京市近5年来私家车上路量与私家车保有量皆呈上升趋势。其中,降低公交车票价对抑制私家车上路量增加有一定作用,即公交车与私家车需求交叉弹性大部分时候为正,当降低公交车票价时私家车上路量有所下降,由此可知2007年公交车票价下调是有意义的。
但由于交叉弹性较低,降低票价对抑制私家车上路量增加的作用有限。且由于弹性逐年递减,在今后若还想通过降低公交车票价继续抑制私家车上路量效果不大,是不可行的。因此,若想进一步降低私家车上路量,除限号等措施外,仍需要从公共交通方面入手,如提高公交车、地铁的舒适度,加强对公交车专用道的关注,更为合理地设置公共交通路线,并建立较大的交通枢纽,促进私家车、公交车、地铁之间的换乘。
(注:其他课题成员:邹汶君,孙颢文。)
【参考文献】
[1] 邱杨、丁卫东:关于公交票价与私家车出行关系的研究方法[J].科技研究,2009(4).
[2] 周娜、陈维宣、陈珊等:对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研究——基于私家车和国民收入的视角[J].中国集体经济,2012(16).
[3] 姚丽亚、关宏志、严海等:公交票价比对公交结构的影响及方式选择模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33(8).
[4] 郭玉环、郭法霞: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浅析[J].城市公共交通,2007(6).
[5] 韦异丽:北京市私家车拥有量影响因素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
[6] 肖海燕、王先甲:政府参与模式下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0,24(2).
[7] 华新、苏舟:看国外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J].中州建设,2011(4).
[8] 张敏、欧国立:城市公共交通补贴问题分析[J].城市公共交通,2001(3).
[9] 王珺:我国私家车拥有量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18).
[10] 施凤丹、徐婕、郭红燕等: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8(4).
[11] 董甜甜、谭建春:博弈原理在解决交通拥挤中的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2).
[12] 赵源、欧国立:城市轨道交通补贴机制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
关键词 26%吡・西・扑草剂可湿性粉剂;机插秧水稻;一年生杂草;防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S4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138-02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田杂草的发生种类多,危害重,是水稻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加之近20多年来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成为水稻生产中的一大重要问题。因此,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促进水稻可持续生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机插秧这一种植方式省时省本,但水稻田间杂草发生量远远大于传统的人工插秧。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水稻除草剂对于及需省本增效的水稻种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试验在盐城市农科院试验基地进行,土壤为轻质砂壤土,pH值为8.2,有机质含量为1.3%,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作物为大麦,没有使用除草剂,常年种植大麦和水稻,为老稻田区,属里下河与苏北滨海稻区交界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小区耕作采用深耕方式,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杂草以稗草、异型莎草、水苋菜和鳢肠为主。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为26%吡・西・扑草剂可湿性粉剂(吉林市新民农药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江苏瑞禾化学有限公司),25%西草净可湿性粉剂和4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均由吉林市新民农药有限公司生产。供试水稻为盐稻12号,于6月5日育秧,6月28日机插秧。
防除对象:机插秧水稻田中一年生杂草,试验田主要有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nv]、水苋菜(Ammannia baccifera L.)、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 L.)和鳢肠(E.prostr-ata L.),长年稻麦两茬,杂草基数较大,田间草相分布较均匀。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9个处理,分别为26%吡・西・扑草剂可湿性粉剂600 g/hm2(A)、900 g/hm2(B)、1 200 g/hm2(C)、1 800 g/hm2(D),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50 g/hm2(E),25%西草净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F),4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750 g/hm2(G),人工除草对照(CK1),不除草对照(CK2)。4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为20 m2,小区间筑小埂,以防串水。
1.4 试验方法
试验于6月5日播种,6月25日旋耕时施腐熟厩肥15 t/hm2,6月28日机插秧,7月5日人工撒毒土施药,即水稻机插秧后第7天施药,每个处理药剂按225 kg/hm2拌毒土人工撒施,此时水稻3~4叶1心,田间杂草尚未长出。7月15日施促蘖肥用尿素180 kg/hm2,8月15日施穗肥尿素150 kg/hm2、氯化钾75 kg/hm2;9月15日施粒肥尿素75 kg/hm2 [1-3]。水浆管理采取“浅水插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保水抽穗扬花、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苗期及穗期用噻虫嗪、吡蚜酮、三唑磷、毒死蜱、阿维菌素、纹霉净、爱苗喷雾防治稻蓟马、稻飞虱、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及稻曲病等共14次[4-6]。人工除草3次,分别为7月26日、8月12日、8月27日。
1.5 施药时天气及田间管理情况
施药当天:7月5日天气晴,温度23~30 ℃,风向为东南风2级,风速为2.7 m/s。
1.6 调查内容及方法
1.6.1 杂草调查。杂草调查采用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点面积0.25 m2,分别于施药后15、30、45 d调查每小区定点存活杂草株数(分类记载),药后45 d还要调查各类杂草鲜重。调查时间分别为7月20日、8月4日和8月19日。
1.6.2 作物调查。作物调查共5次,分别于药后5、10、15、30、45 d调查试验药剂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观察叶色、株高、分蘖,如有药害发生,根据药害分级标准,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另外,水稻收获前测产。试验数据采用DPS方差分析法比较各处理防效的差异显著性,评价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据田间调查,吉林市新民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26%吡・西・扑草剂可湿性粉剂600~1 200 g/hm2对机插秧水稻安全,药后5、10、15 d观测,未发现水稻生长有明显异常表现。
2.2 除草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各药剂处理以处理D在药后15、30、45 d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最高,随着26%吡・西・扑草剂施用浓度增加,防效逐渐增加。
2.3 产量
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C产量最高,比CK2增产16.92%,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CK1,产量增加16.10%;处理B增产12.18%;处理E、F、G的产量与处理B相当,四者产量差异不显著;CK2产量最低,为7 120.0 kg/hm2。
3 结论与讨论
26%吡・西・扑草剂可湿性粉剂用于水稻机插秧田土壤封闭除草剂,在水稻机插秧后5~7 d,杂草萌发前,排干田间水,用药量按制剂量900~1 200 g/hm2拌细潮土225 kg/hm2均匀撒施,药后保水5~7 d,可以有效防除机插秧水稻田中的稗草、水苋菜、鳢肠和异型莎草;1 200 g/hm2处理药后45 d株防效可达85.32%,药后45 d鲜重防效可达90.95%。对照药剂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50 g/hm2对杂草防效与26%吡・西・扑草剂可湿性粉剂900 g/hm2处理相当,但是其鲜重防效极显著低于后者;25%西草净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以及4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750 g/hm2处理的对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与26%吡・西・扑草剂可湿性粉剂900 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是两者的鲜重防效极显著低于26%吡・西・扑草剂可湿性粉剂900 g/hm2处理。试验结果表明,26%吡・西・扑草剂可湿性粉剂900~1 200 g/hm2用于水稻机插秧田土壤封闭除草剂,可以有效防除机插秧水稻田中整个生育期的稗草、水苋菜、鳢肠和异型莎草。
4 参考文献
[1] 张宏军,崔海兰,朱文达,等.五氟磺草胺和氰氟草酯复配剂对水稻直播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植物保护,2011(2):177-181.
[2] 张文君,朱文达,何燕红,等.莎稗磷乳油防除杂草对水稻移栽田光照和水肥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1(6):86-88.
[3] 李宏,张雷雷,朱文达,等.二氯喹啉酸・吡嘧磺隆WP防除水稻直播田杂草的效果及对养分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2(3):501-503.
[4] 李林,张佳,朱文达.吡嘧磺隆・五氟磺草胺防除水稻直播田杂草的效果[J].湖北农业科学,2014(24):6008-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