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运行形势分析范文

经济运行形势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04

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篇1

同志们:

这次召开的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会议,主要是总结回顾上半年的经济工作,分析我当前的经济形势,动员全上下抢抓机遇,再接再厉,扎扎实实地做好下半年的工作,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前面建明长对我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下一步工作做了详细安排,我都同意,各单位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着重强调三个问题。

一、正确分析和把握当前经济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强化中心意识,切实把经济发展当做第一要务牢牢抓紧抓好

今年上半年我经济形势,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一)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多数经济指标实现了时间任务同步或超时间进度。今年以来,我各级党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委五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精神,按照党委四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坚持“发展壮大,致富职工群众,增强戍边实力”的工作目标,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月全累计实现生产总值万元,同比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万元,同比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万元,同比增长,其中:工业增加值万元,同比增长,建筑业增加值万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万元,同比增长。

今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我们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重点,农业生产和粮食种植规模得到扩大,畜牧业平稳发展。全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万亩,其中粮食面积万亩,同比增长,粮食播种面积完成计划万亩的。畜牧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快,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和小额贷款等政策的落实,使职工养畜积极性空前高涨,月全累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同比增长。二是抓调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牵头冠总的工作,牢牢抓住不放。继续加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特色农业种植播种面积不断扩大,棉花生产,番茄种植,亚麻种植,各温室大棚蔬菜等特色农业经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在不断显现。今年全粮经草播种面积为万亩,比重为。粮食面积增长,经济作物面积增长。畜牧业规模化发展较快,全千只以上的大户有多户,示范带动作用日益突出。畜牧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虽然全月末牲畜存栏头数同比下降%,但肉类产量同比增长了%,奶类产量同比增长了%,同时水产品产量累计完成吨,同比增长了。以资源为依托,组建成立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围绕发挥我地理环境的优势和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上半年全累计完成货运量万吨,同比增长,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同比增长。三是抓投入,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上半年,全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同比增长。和什托洛盖万吨水泥厂竣工投产,组建的煤业集公司正常运转,建设和经济适用房建设速度加快,大棚建设得到重视,乔尔玛公司小麦深加工项目,号小区的集中供热工程,传染病医院、急救中心、垦区法院审判综合楼、连连通道路、边境连部道路硬化和边防公路,四个小城镇建设等项目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一些新建项目陆续开工,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四是抓改革,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按照“”文件精神,不断加大企业重组和调优工作力度,组建企业集,充分挖掘企业生产潜力,提高了有效资产利用率。上半年成立了煤业集,企业改制工作正在加快进行,一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农牧紧紧围绕“两自主”、“两个扩大”,狠抓文件的落实,土地固定率进一步提高,承包年限普遍延长,两费自理率明显提高,收费增加,实力增强。基层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两公开”得到全面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民选连长达到。大力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进一步推进了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五是抓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大突破。党委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狠抓工作落实。油化公司与法国公司的合作、膨润土公司与中国建筑材料公司的合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效。直单位和一些招商引资项目也得到了较好落实。六是抓社会事业,各项工作协调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绩,扩面工作顺利开展。教育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普及率、高中升学率及高考上线率在本地区均为最高,高级中学高考上线率达到。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医院依靠优质的服务、一流的设备、较高的医术和科学的管理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信任,门诊

率、住院率、治愈率大幅度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二)经济运行中暴露出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自然灾害较多,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今年以来天气变化无常,自然灾害较多,特别是低温、风灾、雹灾、洪灾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给作物田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六月份,遭受到冰雹重创,受灾面积达到总播面积的一大半。随后,、又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蝗虫灾害。二是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都有较大的增速,但建筑业增加值的增长和施工产值的负增长,给第二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种假象。并且建筑施工业今年任务少,开工较晚,加工企业原料不足等都是影响第二产业发展速度的原因。三是固定资产投资明显不足,上半年全固定资产投资在去年本来就较低的情况下降低了,给实现全年投资计划造成了一定难度。并且由于续建、新建项目少,且项目总投资不大,开工又晚,直接影响了建筑业施工以及与之相关的建材、运输业等生产。四是三产业中运输业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减少,使货源不足,货运量没有明显的提高,客运量也没有大的发展。同时由于旅游业的降温和国道部分路段施工,直接影响到我住宿餐饮业及旅游业的发展,对三产业造成较大影响。五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机关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六是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篇2

关键词:海南;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与预测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2-0030-06

一、2009年海南省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一)经济运行逐季回升,第三产业支撑力度突出

2009年,全省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6.6亿元,增长11.7%,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1.93亿元,增长7.2%,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43.43亿元,增长12.6%,同比提升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41.24亿元,增长14.1%,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28.1%、26.9%和45.0%,第三产业总量和增速均高于其它两大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工业增加值V型回转,大企业拉动作用明显

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77.1亿元,同比增长7.5%,增幅比上年高1.5个百分点。在2008年工业增加值增速走低的背景下,逐步实现恢复增长,特别是四季度各月增速均高达20%左右,工业增加值走势呈现较为明显的“V”字型回升曲线。

分轻重工业看,2009年,全省轻工业增加值64.38亿元,同比增长7.4%;重工业增加值212.79亿元,同比增长7.6%。在全省2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8种产品保持增长,占比约七成。

1-11月,全省列入统计的4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5.34亿元,同比增长1.88倍;产品销售收入886.7亿元,同比下降8.3%;亏损企业户数142户,同比增长5.2%;亏损面30.9%,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企业综合效益指数283.2%,同比提升51.7个百分点。全年发电125.07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6.9%。与上年同期相比,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增多,工业利润出现大幅度增加,主要原因是油价上涨,上年曾出现巨亏并拖累全省工业总利润的海南炼化今年扭亏为盈。

(三)旅游业平稳恢复,入境游客降幅达四成

2009年,全省共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250.33万人次,同比增长9.2%,旅游收入211.72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国内过夜游客2195.18万人次,同比增长11.9%,旅游收入192.82亿元,同比增长16.9%。入境游客55.15万人次,同比下降43.7%,旅游收入18.9亿元,同比下降30.8%。

(四)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亿,房地产投资占比居首位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2.5亿元,同比增长41.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43.43亿元,同比增长41.3%。全省在建项目(未含房地产投资)1725个,同比增长39.7%。新开工项目1117个,同比增长38.4%。三次产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分别为1.55、14.97、83.49。第三产业占比明显高出其他两大产业。其中,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开发投资316.63亿元,占全部投资的33.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187.0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19.8%,是全省投资规模超百亿元的两个行业。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财务资金来源1388.61亿元,同比增长64.4%,资金到位率147.19%,有力地保证了投资的快速增长。

(五)消费市场持续较快增长,房产汽车家电强力带动

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4.51亿元,同比增长19.2%,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21.0%。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25.6亿元,同比增长19.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08.91亿元,同比增长18.6%。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40.59亿元,同比增长20.2%,零售业零售额383.69亿元,同比增长19.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95.55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他行业零售额14.68亿元,同比增长7.3%。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住房装修、家电、汽车等行业升温。

(六)外贸进口波幅较大,出口增幅年末转正

2009年,全省进出口总值89.6亿美元,同比下降14.9%。其中,出口额19.0亿美元,同比增长2%。进口额71.0亿美元,同比下降18.5%。

进口方面,从全年各月的走势看,上下波动幅度较大。主要是少数大企业,如海南炼化及海南航空两家公司的进口份额较大。出口方面,上年大幅增长的水海产品出口3.44亿美元,同比下降10.47%,占出口比重相对较低的加工贸易今年出现较快增长。

(七)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环保、民生支出投入增加

2009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8.2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税收收入151.2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4.9%,同比增长25.4%。税收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一是第三产业税收收入较快增长。尽管2009年工业增长受到较大影响,以工业为主导的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东方市未完成财政预算,但旅游业、房地产业等发展迅速,带动三产占税收比重逐步提高。二是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增强,促使市县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省17个市县超额完成年度收入预算,16个市县增长幅度高于20%。

2009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485亿元,同比增长36.2%;基金预算支出117.24亿元,同比增长45.4%。财政在环保、民生及基础设施方面支出明显加快。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1.79倍、1.5倍、57.4%和57.3%。

(八)价格指数同比负增长,下半年环比持续为正

2009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下降0.7%,其中,12月份同比上涨2.0%,环比上涨0.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累计下降9.4%,其中12月份同比下降2.4%,环比上涨0.2%。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RMPPI)累计下降14.7%,其中,12月份同比下降5.7%,环比上涨0.9%。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累计下降1.5%,其中,12月份同比上涨1.3%,环比上涨0.5%。

尽管从全年各类物价指数同比仍为负增长,但从月度走势看,7月份以后,CPI、PPI、RMPPI环比连续6个月为正,物价指数攀升趋势明显。

二、2009年海南省金融运行形势分析

(一)信贷投放强劲增长,增量为历史最高水平

12月末,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40.86亿元,比年初增加555.12亿元,同比增长40.13%,贷款增势明显加快。由于政府投资项目陆续启动,带动全省信贷需求增加,信贷增速出现近十年来最高水平。改变了过去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状况。

1.中长期贷款放量增长,短期贷款停止下滑,票据融资继续减少。12月末,全省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1435.14亿元,比年初增加463.44亿元,同比增长47.70%。1-12月,全省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83.48%,成为拉动全年信贷增长的主力。短期贷款余额393.95亿元,比年初增加47.14亿元,同比增长13.68%。在12月之前,全省短期贷款曾连续6个月出现减少。票据融资余额89.05亿元,比年初增加28.7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2.60亿元,同比增长47.60%。9-12月,全省票据融资余额连续4个月出现下降。票据业务规模下降,与各家银行前期买入的短期票据陆续到期有关,从全年票据融资的走势看,呈现较为明显的前高后低态势,商业银行“以短换长”特征较为明显。

2.贷款投向行业集中,个人消费贷款快速增长。2009年,全省新增贷款全部分布在第三产业。且行业集中度相当突出。新增贷款最多的三个行业依次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新增167.26亿元,占31.7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111.56亿元,占21.19%;房地产业增加87.10亿元,占16.55%(12月末房地产业贷款余额148.29亿元),其余行业,除制造业减少29.15亿元外,贷款均有不同幅度增加。随着房地产市场较快复苏,以购房贷款为主的个人消费贷款较快增长。12月末,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78.26亿元,同比增长38.07%,占人民币贷款余额的10.87%。

3.国开行贷款增量最为突出。2009年,国开行新增贷款284.77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51.30%;五家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新增贷款198.0亿元,占35.67%;光大、深发展两家股份制银行新增贷款15.33亿元,占2.76%;农信社新增贷款38.49亿元,占6.93%。

4.人民币贷款持续增长,外汇贷款十二月放量。12月末,全省人民币贷款余额1731.13亿元,比年初增加509.10亿元,同比增长41.74%,比上年同期高19.40个百分点。外汇贷款余额30.72亿美元,比年初增加6.76亿美元,同比增长28.23%,比上年同期高4.27个百分点。12月份,全省新增外汇贷款4.97亿美元,占全年新增外汇贷款的73.51%,主要是海航及金海浆的流动资金贷款。

外汇贷款全年走势呈现较为明显前低后高的特征,可能与近期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及本外币利差持续扩大有关。

(二)存款总量超过三千亿,活期化趋势较为明显

12月末,全省本外币存款余额3175.72亿元,比年初增加823.49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45.43亿元,同比增长35.03%,比上年同期高9.51个百分点。剔除季节性因素后,各项存款环比折年率80.29%,存款增势加快。

1.储蓄存款稳定增长。12月末,全省本外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97.12亿元,比年初增加224.52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8.44亿元,同比增长20.88%,比上年同期低1.43个百分点。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711.99亿元,比年初增加177.26亿元,同比增长32.97%。定期储蓄存款余额585.12亿元,比年初增加47.27亿元,同比增长8.79%。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占比45.11%,比上年同期低4.89个百分点,储蓄存款活期化趋势较为明显。

2.企业存款快速增长。12月末,全省本外币企业存款1373.36亿元,比年初增加447.16亿元,比上年多增253.74亿元,同比增长48.72%,比上年高22.02个百分点。分期限看,企业活期存款余额1136.06亿元,比年初增加422.09亿元,同比增长59.50%;企业定期存款余额237.30亿元,比年初增加25.08亿元,同比增长12.03%。企业存款总量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今年贷款快速增长导致派生存款增加;二是在省内项目投资、房地产投资扩大过程中,外地投资资金持续流入。

3.其他存款增加较多。12月末,全省其他存款496.0亿元,比年初新增153.09亿元,占全省新增存款的18.59%,其他存款的增加主要来自于企业保证金存款,如企业购汇、贸易融资以及票据融资等。

4.本外币存款双双增长。12月末,全省人民币存款余额3107.90亿元,比年初增加801.06亿元,同比增长34.75%;外汇存款余额9.93亿美元,比年初增加3.29亿美元,其中,12月份新增4.17亿美元,同比增长49.55%。12月外汇存款增加较多,主要是境外汇入资金增多,且没有及时结汇。

(三)银行经营较为稳健,业绩持续提升

1.流动性有所下降。12月末,全省各商业银行备付率2.21%,比年初下降1.97个百分点;贷存比59.45%,比年初提升2.16个百分点,银行业流动性较为充裕。

2.贷款质量有所提升。12月末,全省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次级+可疑+损失)51.65亿元,比年初减少5.97亿元;不良贷款率2.66%,比年初下降1.50个百分点;收息率90.8%,比年初提升14.9个百分点。

3.经营收入不断提升。受商业银行贷款多增及不良贷款双降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利润不断增加。2009年,全省各商业银行共实现利润40.3亿元,比上年多增16.97亿元。

三、2009年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加快,国内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信贷投放一改前几年的颓势,增速不断创出新高,有力地支持了省内重点项目,促进经济较快回升。同时,当前还有些问题,亟需引起关注:

(一)经济增长依赖投资推动

海南省出口额小于进口,净出口对GDP的贡献为负,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消费拉动。近几年,全省投资率逐年、消费率下降的现象日益突出。面对外部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2008年四季度以来,全省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在上年同期增长40.5%的基础上,再度增长41.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但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拉动,可能造成产能过剩、经济增长结构失衡和地方财政难以持续等问题。在扩内需、保增长的同时,应关注进一步落实相关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通过调结构的方式从根本上保证全省经济持续增长。

(二)涉外经济仍相对低迷

海南省经济走势呈现出企稳向好的态势,由于全球经济尚未出现根本性好转,省内涉外经济仍呈现出持续低迷的态势:首先,外贸进出口持续下滑。2009年,全省外贸进出口89.6亿美元,同比下降14.9%。其次,利用外资大幅下降。全省实际利用外资9.43亿美元,同比下降26.6%,新签协议合同外商投资额4.18亿美元,同比下降72.5%。三是涉外旅游业持续低迷。全省入境旅游者同比下降43.7%,入境旅游收入同比下降29.1%。海南省涉外经济尚未走出低谷,既有历史原因,也由于当前形势使然。[1]过去,全省涉外经济基础较薄弱,发展水平较低,具体表现为省内进口市场狭小,出口产品以资源性产品和收购内地货源为主,投资软环境较差以及旅游市场开发、管理落后。当前形势不利主要表现为外资流入减少和境外市场疲弱。

(三)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

去年下半年房地产价格出现较快上涨,至年末,全省房产均价6294.57元,同比上涨55.44%。2010年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健康,风险可控:一是销售面积与房屋竣工面积的比值为1.5。二是在房地产市场销售过程中,一次性付款占比较多。2009年全省购房贷款新增50.6亿元,占房屋销售额的比重仅为14.4%。三是海南省房地产市场面向全国,目前外地购房者占全部购房者比重超过80%。四是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之和占银行贷款的比例仅为17.7%,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1月份,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意见的正式出台,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短短十几天,部分楼盘价格涨幅超过50%,一旦信息逐步消化,房地产价格会有所回调,但给全省经济带来的负面冲击不可低估。

(四)流入实体经济信贷资金不足

2009年,省内信贷规模大幅增长,信贷总量和增幅均处于近年最高水平,但实际流入实体经济的信贷资金依然不足。从行业投向看,今年以来全省新增中长期贷款60%以上是通过政府融资平台流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房贷占去一定比例。1-12月全省工业贷款减少5.98亿元(其中,制造业贷款减少33.77亿元)。从企业投向看,少数大型企业的信贷资金得到了满足,但中小企业获得的信贷支持不足。截止12月末,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808.93亿元、345.11亿元、122.48亿元,分别占企业贷款的63.37%、27.04%、9.59%。造成当前信贷投向偏向于基础项目、大企业的原因与海南省中小企业的信用程度较低有关,这种现象持续必然造成信贷投向集中,不利于增强经济的活力,使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五)金融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存在差距

2009年底,国家出台了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若干意见,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海南面临建省以来的第二次发展机遇。当前金融部门提供的服务与国际旅游岛建设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融资渠道相对不足。当前海南省融资来源主要依赖于信贷资金,而债券融资、股票市场、产业发展基金等直接融资渠道相对不足,规模较小,一旦2010年国家信贷政策出现微调,资金供给会出现困难。二是资金结算方面服务仍相对不足。主要表现为当前全省各种资金清算服务、刷卡消费普及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求。三是在贸易结算、货币兑换等方面机制仍不健全。目前我省尚未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货币兑换机构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涉外贸易、旅游的发展。四是旅游保险业务品种较为单一,不能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金融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支持力度

金融部门应在金融制度、管理和业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为全省的投资贸易便利化、货币兑换便利化、刷卡消费便利化、资金汇划便利化提供支撑。一是充分发挥海南特区优势,探索金融制度创新,包括金融调控与监管制度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制度创新、融资制度创新、经营管理制度创新等。二是推进中间业务产品开发。通过加强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合作,拓展中间业务发展空间。三是完善全省金融电子化工程,提高现代金融服务水平。通过积极推广和普及银行卡以及资金汇划的电子化水平,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网络化发展,促进金融服务在时间、地域、手段、效率等方面得到提升。[2]四是提高外汇管理水平。恢复市县支局外汇管理业务功能、简化金融业务行政审批手续。

(二)增强涉外经济活力

外贸进出口方面,一是优化出口结构,扶持优质产品,强化进出口产品的质量监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及附加值,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二是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解决企业融资困难;三是通过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涉外旅游业方面,一是加大外资的引进建立旅游产业基金,做大做强旅游企业,改变目前旅游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服务差的状况。二是发展旅游购物,开拓旅游客源,提高旅游业的产业附加值。三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国家旅游形象,积极引进国际元素,开拓国际市场,带动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利用外资方面,一是创新招商投资方式,通过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等招商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国际经贸平台,吸引外资;二是集中对省内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产品优势、优惠政策、重点招商项目进行宣传,提高海南“健康岛”的国外知名度,吸引外资投资开发。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通过税收、土地等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来海南省投资低碳、能源等有特色的产业,提升外资的质量。

(三)提高房地产市场调控能力

当前外部资金流入炒作,房地产价格出现快速上涨,省有关部门应厘清思路,找准定位,完善调控措施,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发展。一是加大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的投入量,有效改善房地产市场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平抑房价,保障低收入者的住房要求。[3]二是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的监测、分析,完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及时向社会提供可靠的市场信息,正确引导消费预期,同时加强管理,打击房地产商不法行为。三是搞好房地产开发规划,形成高端旅游房产,普通商品房和中低收入保障住房三个层次,引导房地产热钱投资房地产信托基金,旅游产业基金、股权酒店等。

(四)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

针对海南省银行有效信贷投入不足,相当部分资金外流和贷存比偏低的问题。一是省级财政应加大对政策性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公司的资金支持力度,突破因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障碍,同时创新担保公司的融资制度,吸引民间资本,壮大担保公司的资金实力。二是商业银行应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在合理规避风险的基础上,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三是在合理增加信贷投放的同时,商业银行强化资本金约束和流动性管理,关注不良贷款反弹问题,防止新一轮银行债务问题的出现。■

参考资料:

[1]覃道爱,肖毅,石海峰.2008年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分析[J].海南金融,2009(3).

篇3

一、上半年全区经济运行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1—6月,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1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98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24亿元,同比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3.88亿元,同比增长11%。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69亿元,同比增长18.9%;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09万元,为年度预算的53.07%,同比增长10.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其中完成新改造投资5875万元,同比增长2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亿元,同比增长10.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87元,同比增长2.87%;招商引资来势喜人,新签外来投资项目13个,合同引进资金6.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3亿元。

2、国企改革推进有力。一是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取得突破。上半年,全区商贸流通企业按照“五统一”原则,以化解银行债务为突破口,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推进企业改制。全区共注销国有商贸流通企业8家,其中商业系统3家,粮食系统5家,完成年度计划的88.9%;消化债务4533万元,完成年计划75.3%,为企业全面改制扫除了障碍;处置了7家企业的8宗资产,拍卖成交额3863.85万元,完成年计划的63.3%;转换职工劳动关系574人,完成年计划的56.7%。二是工业企业改革全面铺开。今年确定的机床总厂、轻纺大楼、瓷厂、煤矿、镀膜玻璃厂、水泥厂、建装厂、华西公司、矿山物质公司等10家国有企业和原子印章厂等2家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有序推进,化解银行债务1.2亿元,置换职工身份600余人;床单厂、毛纺厂、针织厂三厂联合开发有序展开,职工安置、住房搬迁、资产处置等具体工作正加紧运作。

3、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原创:一是中央1号文件得到认真贯彻落实。上半年,全区组织了近千名干部“三带四送”进村入户宣讲党的一号文件,落实粮食直补面积9.77万亩,金额79万余元,落实良种补贴面积9.87万亩,93个村审核张榜公布率达100%,组审核张榜公布率达99.6%,全区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增收有了切实保障。二是农业税降税工作全部清册到户。全区减少农业税计征税额202万元,其中正税168万元,附加税34万元,全区农民人均减轻税负39.3元。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上半年全区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74处,完成退耕还林2万亩,新建续建沼气池233个,进一步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政府承诺的“九件实事”基本完成。一是自由贸易区南街高棚架市场平稳拆除。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精心运作下,3月底顺利完成南街市场163户经营户的拆迁安置工作,彻底消除了消防安全隐患。二是五溪文化广场一期工程竣工开园。一期工程总投资3000余万元,主体工程于“五一”顺利开园,并成功举办了“五溪文化周”、“消防之夜”等大型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城东新区的品位,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三是杨黄公路砂改水泥进展顺利。完成路基改造工程26.04公里,完成投资421.8万元,可望10月底全线通车。四是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上半年,全区认真实施下岗失业和农村富余人员就业的优惠政策,全区新增就业岗位2700余个,占全年任务的67.5%,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00余人,占目标任务54%,帮助“4050”人员及困难职工再就业767人,占年计划的153%,培训人员4360人,完成年计划的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五是罗家湾生态农业园建设来势喜人。目前已完成整体规划,形成了15个专业园区,栽种各类树苗8万余株,完成投资300万元,整个园区初具雏形,二期工程的开工也已准备就绪。六是10户五保户和无房户的建房工作全面启动,可望10月底完成。七是鸭嘴岩工业园建设有新起色。到目前为止,共签约7家企业,即恒裕钢屋架构件厂、旭丰锰业、正久兽药、恒福车业、怀仁制药、凌云机电等。其中恒裕公司投资3800万元的钢屋架构件项目已开工建设,可望10月底投产;旭丰锰业、恒福车业正在进行土地报批和征地拆迁工作。八是清水井蔬菜基地续建工程进展顺利,省级蔬菜基地资格认证正在进行之中。九是杨村120亩花卉苗木基地建设顺利完成。完成征、租用土地120亩,基地建成了花卉展示区、大苗生产区、温室花卉区、轴线景区和休闲办公区等五个功能区,共栽植绿化、花卉苗木11万株,完成投资200万元。

5、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普九”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基本医疗条件得到改善;生态区建设全面推进,计生工作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进一步落实和规范;科技、文化、体育、旅游、街道等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

二、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1-6月份经济运行态势,我区GDP保持了9.5%的较快增长,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为实现全年的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受宏观经济政策编紧等影响,全区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1、民间投资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不足。从目前我区经济运行情况看,政府投资特别是国家和省、市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较大,民间投资明显不足,2002、2003年和今年1-6月政府投资比重分别占75.4%、72.1%、69%,民间投资每年都不到三分之一。国家和省、市在我区投资方向主要是基础设施项目,一旦项目完成,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必然受到影响。今年上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下滑9.2个百分点就是很好的例子。

2、工业经济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支柱产业尚未真正形成。从产业结构看,目前我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10:40.00:47.90。按照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这种“三二一”的结构似乎是合理的,但实质上我区第二产业并未得到充分发展,绝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整个工业规模经营水平较低,对财政的贡献率不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经济发展环境仍不够理想。上半年,我区在整顿规范经济秩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仍不够理想:“四乱”现象屡禁不止;重点工程建设环境不够理想,阻工频繁。这些问题和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影响和制约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4、财政运行艰难,收支矛盾突出。上半年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4.18%。但上半年完成财政支出6708万,为年度预算的60.72%,比上年同期增加1225万元,增长22.34%,支出的增长速度远远高出收入的增长速度,收支矛盾较为尖锐。2004年未能纳入年初预算的刚性支出有2000万元,加上偿还农金会、城信社借款本息,将突破4000万,年度财政运转还将十分艰难。

三、全年经济形势预测及下半年经济工作对策

根据上半年全区经济运行情况和目前调查掌握的情况综合分析,今年年初确定的综合经济目标预计可以实现: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今年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将会大大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招商引资将面临更多的机会。在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经济环境偏紧的形势下,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缺土地、缺能源、缺劳动力,资本和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将进一步加大。在这一梯度转移中,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土地价格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投资和运行成本相对较低的中部地区,将成为投资者的首选目标。这为我们扩大招商引资提供了重要契机。三是湖南西部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已出台,它为全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经济指标任务,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用足用活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湘西地区开发的各项工作

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同时也是我区当前最为现实、最为难得、最为实惠的历史性机遇,6月28日,省委、省政府在湘西自治州召开了湘西地区开发工作会议,会上,省委、省政府还下发了《关于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决定》和《湘西地区开发规划》两个重要文件。这两个文件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涉及到产业发展、市场准入、财税扶持、金融信贷、建设用地、人才吸引等许多方面。当务之急是要把这些政策学好、弄透、用足、用活。一是抓好政策的研究学习。区政府将组织专门班子,认真学习研究省里的文件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切实把握原则和标准,把优惠政策逐条逐项地吃深吃透。二是抓好政策的宣传贯彻。通过召开会议、举办讲座、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把有关精神和政策宣传贯彻好,使全区上下形成共识。三是抓好政策的落实和运用。政策的效应最终体现在具体运作之中。要从项目的准备、开发、审批、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入手,把各项政策逐条逐项、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要把优惠政策充分运用到招商引资、启动民间投资上,努力形成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增强项目招商的吸引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上吸引外资、启动民资。目前,我区已有3个项目进入湘西开发笼子,下阶段重点要抓好这三个项目的衔接和落实,同时要尽快组织一批新项目,积极争取,力争进入湘西地区开发的笼子。

(二)加快资源整合,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

一是努力盘活国有资产,加快企业改制步伐。按照“摸清底子,分别对待,三年退出”的总体要求和年初确定的目标,坚持五统一原则,即“统一政策标准,统一资产处置,统一收益审批,统一费用结算,统一操作部署”,大力推进国有商贸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下半年,重点抓好国营商场、副食品公司、糖酒饮料公司、商业批发公司、五交化公司等企业的改制工作,消化债务1100万元,盘活资产1500万元。

二是整合市场资源,构筑大商贸格局。充分利用现有区位、交通优势,把传统的商贸流通与现代商贸流通,把服务生活型商贸流通和生产配套型商贸流通很好地结合起来。下半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区商贸流通重点抓好“一路一圈一点”建设。“一路”指从人民路到舞水路交汇处的一条主线,以正在修建的琼天广场,正在筹建开发的怀化灯饰市场,以及现有的怀仁医药大楼、一新百货、邮电通讯、佳惠百货、飞达商业广场、家佳加购物广场、东兴购物广场等为载体,发展大型购物、高档休闲、品牌中心,形成怀化城区的“南京路”,提升城市品位;“一圈”主要以嫩溪垅改造为契机,把怀化副食批发城、东兴商贸广场、嫩溪垅商贸中心连为一体,打造集副食、针纺织品、服装、鞋类、家电、音像、日用百货等批发、储运、加工为一体的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成为辐射五省市周边的商贸“核心圈”;“一点”是以城东五溪文化广场为核心,加快风俗民情一条街、富发大市场的建设,大力发展以特色服务和文化教育服务为重点的三产业,形成鹤城商贸的新“亮点”。

(三)突出产业发展,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拓宽工业发展融资渠道。采取合资、参股、控股、并购等多种形式,推动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开展合作。进一步创新招商机制,建设一支开拓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招商引资队伍,把外地的钱引进来,把本地民企的钱掏出来,把银行里的钱贷出来。配合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鼓励国家工作人员下海创业,以智力优势提升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奖励力度,让一批行家里手脱颖而出。进一步整理招商引资项目,扎实抓好项目库建设,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优势项目参与大型招商活动。重点强化签约项目跟踪落实,尤其要抓好湖南西部开发项目的整理、衔接和落实。

二是突出抓好企业改制,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原创: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继续采取建立企业改制调剂资金,合理核销企业债务,协商降低补偿标准的办法,集中精力,抓好攻坚,努力完成15家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任务,实现置换职工身份4225人。

三是突出抓好鸭嘴岩工业园建设,搭建工业发展新平台。按照“商贸立区、工业强区”的战略,集全区之力建好鸭嘴岩工业区,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规划和运作,以地生财,强化招商,力争短期内形成规模,抢抓区域工业发展机遇;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工业布局调整、优势产业培育相结合,运用市场经济的思路和办法,引导和督促工业企业和项目向工业园区聚集,做到合理布局,集约经营,统一管理,规范服务,形成鹤城经济的支撑点和财政的增长点;重点扶持恒福车业的二汽4S项目开工投产,积极做好怀仁制药、凌云机械等落户企业的服务工作,帮助企业尽快建厂投产。同时,积极拓宽视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新项目,全面完成年初招商任务。

(四)突出“一线一圈”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抓好示范基地建设。继续抓好石门高效农业示范园、杨村大型绿色农业生态园、鸭嘴岩畜牧良种繁育示范区以及盈口食品加工小区的建设。以高新农业科研成果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进行经营建设,力争把示范园建设成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化运作的现代农业样板区。

二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小城镇建设,以鸭嘴岩、黄金坳小城镇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继续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好防汛抗灾的各项措施,重点完善防洪和抗灾预案,安排好防汛抗灾物质和资金,确保安全度汛;抓住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的时机,搞好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工作;认真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落实。同时继续抓好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的落实,确保农村经济稳定。

三是抓好农民工和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依托农科教、农广校等机构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建立和完善区、乡、村三级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基地,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力争今年完成1.4万人素质培训和3.7万人的劳务输出任务。

(五)加快城市亮点建设,提升中心城市品位

一是抓好城东新区建设。通过几年的发展,城东新区已成为怀化城市建设的新形象,特别是五溪文化广场的开放和城东五一文化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城东的品味。我们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继续保持新区建设的速度和热度,进一步加大在建工程的建设力度和项目的引进力度,使新区的建设、管理进一步规范。二是加快劳动大厦的建设,力保工程尽快启动。三是对上半年启动的一批重点项目进行认真清理,力争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和资金,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六)突出重点整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优化政务环境。以7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提高政府依法办事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政务环境。优化市场环境。突出市场消费环境、农产品流通环境的规范和整治,坚决禁止乱收乱罚等变相设卡行为。优化重点工程建设周边环境。强化部门责任,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杜绝各种阻工现象;严厉打击强买强卖、强装强卸、强包工程等违法行为;坚决打击盗窃、哄抢、损坏施工设备、危害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优化执法环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必须对本部门本行业的经济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找准问题,逐一解决;对整治不力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点问题,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七)强化财税征管,确保正常运转

全力抓好收入征管。进一步加强对财税工作的领导,强化督查,严格考核,确保收入按时、按进度均衡入库;加大对偷、逃、骗、抗税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征收秩序。严格财政支出管理。继续加大对在编不在岗人员的清理力度,加强工资专户资金运行管理,减少追加支出,按轻重缓急拔付资金,确保重点支出到位。积极争取市财政对区财政的支持。加强与市直有关部门协调,按照有利于调动市、区积极性的原则,考虑鹤城区财政运行的实际困难,做好各项汇报、衔接工作,争取上级的支持。

(八)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切实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

积极拓宽就业和再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形成运行良好的再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强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管理,做到应保尽保;扩大城镇养老、医疗和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力度,提高保障能力。切实关心弱势群体生活。动员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资助特困家庭子女就学。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和城镇职工的解困工作,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高度重视做好工作,坚持不懈地维护社会稳定。及时掌握集体上访、大规模苗头,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坚持不懈地抓好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放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全力排查安全隐患,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九)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篇4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累积效应下,全市经济下滑势头有所趋缓,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工业生产仍处于调整中,市场需求不足状况仍在进一步发展,财政收入形势不容乐观。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农业生产开局较好,畜牧、水产生产稳步增长。

一季度农业生产开局较好,农、林、牧、渔各业呈现全面增长的态势。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副渔业产值34.92亿元,同比(按可比价格下同)增长5.49%,其中,农业增长7.53%,林业增长4.96%,牧业增长4.92%,渔业增长3.87%。种植业中蔬菜产值增长7.53%,畜牧业中家禽产值增长12.44%。一季度,全市出售及自宰的肉禽达1333.06万只,禽肉产量达1.94万吨,同比增长14.45%。全市肉类总产为10.30万吨,水产品产量达8.2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90%和6.86%。

(二)工业经济低位运行,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我市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市工业均处在低位运行状态。3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8亿元,同比增长15.15%,比上月回落了16.86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5.17亿元,增长16.7%,增幅比上月回落2.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7.0个百分点。但与去年11月、12月大幅下滑的情况相比,出现了一些好转迹象。

一是部分行业生产有所回升。一季度,全市36个行业有28个行业完成产值较上年同期增长,20个行业完成产值增幅达两位数(不考虑价格因素),一些主要行业增速仍然较低。

二是**石化效益有所好转。1—2月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2.55,比去年同期上升37个百分点,工业效益整体好转,主要是**石化效益有所好转所致。1-2月,中石化**分公司实现利润1.13亿元,去年同期亏损3亿元,实现利税近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成多,去年同期利税为负。

从工业目前存在问题看,我市工业生产形势仍然较严峻,主要表现为:

一是支柱产业生产降幅过大,经济恢复任务仍然艰巨。一季度我市石油加工炼焦业下降32.7%、电力生产供应业下降9.12%。另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仍处于低速增长。由于我市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生产下滑或低速增长,直接导致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大幅缩水,给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增加了较大难度。

二是企业开工明显不足,企业用电量持续下降。一季度部分企业处于设备运转较低的状态。反映企业生产的重要指标用电量明显下降,3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为41641万千瓦时,比上同期下降20.95%。1—3月份用电量为114571万千瓦时,同比下降21.51%,这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状况仍很困难。

三是工业品出口受阻严重,产销衔接水平降低。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为159.44亿元,同比仅增长2.03%,其中出货值为9.87亿元,同比减少7.17%,这是近年首次出现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3.76%,同比下降3.65个百分点,销售不畅问题依然存在。

四是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回落,市场需求仍显不足。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延续降势,3月份下降9.32%,降幅比上月扩大0.77个百分点。一季度平均下降8.7%(去年同期为上涨6.19%),比全省低1.9个百分点。价格的持续下降,反映出相关产品需求仍然相对不足,前期产能过剩矛盾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受到外需下降的抑制。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房地产投资出现下降。

1—3月份,全市城乡50万元以上及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即城镇50万元以上、农村非农户50万元以上及房地产开发投资,下同)72.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4%,投资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增幅较上月下降6.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去年1—3月投资增幅为62.2%,是20xx年月度增幅最快的月份)下降28.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65.87亿元,同比增长27.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50亿元,同比下降16%;农村非农户完成投资6.95亿元,同比增长45.5%。其运行主要特点:

一是在建投资项目增多。今年1—3月份,全市城乡50万元以上在建投资项目1004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47个。

二是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从投资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65亿元,同比增长54.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7.01亿 元,同比增长39.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3.15亿元,同比增长17.1%,占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3.6:50.8:45.6。

三是县域投资增长较快。八县(市)投资完成50.15亿元,同比增长32.6%,城区完成投资22.67亿元,同比增长21.5%。

四是房地产投资下降。从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情况看,今年1—3月完成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15.2%。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碧桂园完成投资4亿元,导致去年同期基数高。从商品房销售情况看,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7.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9.6%,销售额为11.14亿元,同比增长83.2%。

投资存在主要问题是新开工大项目少。今年1—3月新开工项目355个,均为亿元以下项目。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完成投资分别为47.56亿元、18.48亿元,与去年同期比分别增长6.7%、31.7%。

(四)物价继续走低,消费市场增势逐步减缓。

自去年5月份以来,我市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逐月回落,至今年2月份同比上涨仅为0.2%,3月份则进一步演变为下降1.6%。从类商品看,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价格分别上涨0.1%、4.3%、0.6%和0.1%;烟酒及用品、衣着、交通和通信、居住等价格分别下降0.7%、2.5%、0.1%和9.7%。

3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6亿元,增长15.4%,增幅比上月、去年同期分别回落4.3个和3.35个百分点,为20xx年8月份以来最低水平。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95亿元,增长19.3%,增幅比上月、去年同期分别回落2.6个和1.6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农村消费市场回落快于城市。3月份,县及县以下市场实现零售额为3.85亿元和6.25亿元,分别增长8.8%和14.0%,分别比上月回落8.1和4.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与上月相比,零售业增幅回落4.1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幅回落9.1个百分点。从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增势初显减缓迹象。

(五)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减少,居民收入、在岗职工工资增势趋缓。

一季度,全市财政收入19.48亿元,增长3.9%,增幅比上月提高4.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9.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23亿元,同比减少4.2%,比上月、去年同期分别回落2.7个和38.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4.37亿元,同比减少16.5%。

受企业效益下滑影响,职工工资增幅放缓,加之部分企业裁员,影响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0.66元,同比增长8.1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8.78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减少7.64%。一季度,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为5460元,同比增长14.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8个百分点。

(六)外贸出口严重受阻,外商直接投资下降。

1—2月份,全市进出口总额6699万美元,下降3.71%,其中,出口4813万美元,同比下降15.29%,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市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其原因是金融危机对我市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逐步显现,目前我市一部分外贸企业订单大幅减少,出口数量下降,资金回笼放缓,经营利润下滑。一季度,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家,合同利用外资3179万美元,一季度实际利用外资4026万美元,同比仅增长1.7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比上年减少6.3%。

相关数据表明,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仍在继续恶化,全国经济尚未出现明显转暖迹象。从我市一季度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中央和地方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很大,但市场需求不足状况仍在发展。

二、几点建议

当前,**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机遇与困难并存,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一)扩大投资保增长。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继续把投资拉动作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举措。一是积极争取中央预算投资项目。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符合国家政策的项目进“笼子”,争取更多的国家项目资金对我市的支持。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牢固树立“项目立市”的理念,依托基础产业引进大项目,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突出抓好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大拉动作用的产业项目,招大商、引巨资,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要加大民间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拓宽民间投资融资渠道,促进民间投资加快发展。四是优化投资结构。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调整投资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大项目资源,促进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项目投资水平,以大项目建设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推进经济快速增长。五是确保房地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的投入,以起到维持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条件、扩大消费的目的。在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和投入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引导房地产价格向合理水平过渡,缓解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困难,推动房地产市场持续活跃,促进房地产业走上平稳、健康、良性发展轨道。

(二)抢抓工业稳大局。要继续把发展工业作为振兴**的核心任务,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发展石油加工、精细化工、汽车配件、建材、医药、纺织服装、造船、食品等支柱产业,快速壮大其规模和竞争力,着力构筑支撑新型工业化的支柱产业体系。二是不断壮大规模经济,加快扩张优势企业,按照优势优先、扶优扶强的原则,从化工、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建材、纺织服装、造船等行业进行评估和筛选,积极培育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采取企业上市、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协作配套、产品延伸等多种手段,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公司,增强核心企业对全市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三是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提高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保障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四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联动政府、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构建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增强创新能力。着力从企业内部挖潜增效,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内部效益,提高企业自主生产能力。五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要切实落实好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抓住央行“两率”下调,银根松动的机遇,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获准新增信贷额度的“解困”和“扶持”作用,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三)提振需求增活力。要积极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基础。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要尽快完善社保,加大财政补贴,增加就业机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和用好消费政策,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二是完善消费设施,提升消费市场。要在合理规划城市商业网点,改造提升大型综合商场,积极发展连锁、超市、大卖场等新型流通业态的基础上,活跃城乡流通,培育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切实抓好“家电下乡”及配套措施的完善。重点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的机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三是提高消费层次,培育消费热点。要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扩大消费,用政策合理引导住房、汽车、通信等消费,全面拓展信息、教育、文化、旅游、健身休闲等消费领域。

篇5

一、2014年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总体表现平稳增长,增长速度滑入中档区间

在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建材工业已从高速增长转入平稳增长阶段。2014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万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同比回落6.2个百分点。与一季度13.6%、上半年13.2%、前三季度11.5%相比,增速回落态势明显。

从目前趋势看,建材工业增长速度虽然高于工业平均水平,但较之以往,全行业整体已经进入换档区。其中,水泥、建筑卫生陶瓷等传统建材产业仍占据着建材工业发展主体地位。

2.利润增幅收窄,盈利水平下降

2014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356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水泥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780亿元,同比增长1.4%,占建材行业实现利润总额的23.2%,份额最大;平板玻璃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4.9亿元,同比下降64.9%。2014年建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增幅逐月收窄,与一季度32.5%、上半年21.8%、前三季度13.6%相比,回落速度呈加速态势。10月份以后已经从前10个月两位数增长降为个位数增长,全年利润总额增幅同比减少15.5个百分点。2014年建材工业盈利水平下降,规模以上建材工业销售利润率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3.主要产品产量增速回落,水泥等传统建材产品产销低位徘徊

受宏观环境及行业内部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传统建材产品增长速度大幅回落。2014年全国水泥产量24.8亿吨,增长1.8%;全国平板玻璃产量7.9亿重量箱,增长1.1%。全国陶瓷砖和卫生陶瓷产量增长率都在7.9%以下,低于建材和工业增长速度。2014年水泥产品产销率98.9%,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平板玻璃产销率96%,同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

商品混凝土等低能耗及加工制品产业增速回落,但仍保持中高速增长。2014年规模以上商品混凝土工业企业产量突破15.5亿立方米,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两位数增长。2014年全国技术玻璃、石膏板产量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4.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2012年以后,原本高速增长的建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逐渐与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同。2014年建材工业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增速同比略升0.1个百分点。建材投资低于全国投资增速,高于工业投资增速。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建筑用石开采与加工业、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业、轻质建材制造业占据建材投资前4位,水泥制造业投资由2009年第1位下降到目前第5位,连续4年下降,年投资完成额从高峰期占建材投资总额的23.8%降到2014年的7.4%,卫生陶瓷制造业、平板玻璃制造业、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为负增长,建材工业产业结构将继续朝低能耗、低排放方向优化。

5.出口增速回落,进口超过出口

2014年建材及非金属矿出口超过360亿美元,同比增长11%,增速同比回落10个百分点。剔除汇率和价格因素,2014年建材及非金属矿实际出口数量同比仅增长5.3%,出口增速放缓,对建材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

2014年建材及非金属矿进口高速增长,并于7月份以后形成贸易逆差,这是自新中国以来,继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的第二次。2014年建材及非金属矿进口超过460亿美元,同比增长110.8%。其中钻石、宝石、翡翠、软玉四种产品进口同比增长225%,占建材及非金属矿进口的75%,除去这四种产品,其他建材及非金属矿商品进口金额仅增长2.3%。

二、建材工业经济运行特点及主要问题

1.建材工业运行呈现新常态特征

2014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7%,是2002年以来增速最低的一年。传统建材产品生产增速低位运行。2014年9月份以后,全国水泥、平板玻璃月产量同比增速都出现负增长。全年水泥产量增长速度从上年的10 010回落至1.8%;平板玻璃产量增长速度从上年的13.3%回落至1.1%。2014年全国水泥产量的年增长率是24年以来我国水泥产量最低年增长率。2014年全国平板玻璃产量年增长率,也是新世纪以来少有的低增长年份。

2.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持续增加

建材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明显加快。2008年以后建材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每年递增量都在2000家以上,2014年也增加了1500余家。其中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等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减少300余家,而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砖瓦、建筑用石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则大幅增加1300余家。2014年建材工业增加的规模以上企业,为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增加了650亿元左右的销售额和产值,拉高增长速度约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增加约15万人。

3.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建材行业中低耗能和加工制品产业持续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向低能耗、低排放方向优化倾斜。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成为建材最大产业。2014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收入达到1万多亿元,超过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标志性地成为建材工业最大产业。2014年规模以上技术玻璃制品制造业销售额已经达到平板玻璃制造业2倍以上。建筑用石加工业已成为建材行业第四大产业。2014年,以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建筑用石、技术玻璃、轻质建材等为代表的建材低耗能和加工制品产业,销售额比重已经占建材工业48.2%,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

4.主要产业产能利用率保持平稳

新常态遏制了建材产能过剩行业产能增长,落后产能淘汰持续进行,新增产能势头被遏制,水泥、平板玻璃产能净增长量都趋于停滞。2014年水泥熟料新增生产线减少17条,与此同时,全年关停30条水泥生产线,水泥生产企业数量减少近400家,减少水泥熟料生产能力1500万吨,减少水泥生产能力1.4亿吨,水泥新增生产能力和关停减少能力基本持平,这是水泥工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来的第一次,水泥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水泥熟料能力利用率达到76%以上,水泥能力利用率也保持在75 010以上的合理区间,这两项产能,利用率都比2013年有所上升。平板玻璃2014年新增浮法玻璃生产线减少5条,减少平板玻璃生产能力1784万重量箱,关停产能与新增产能相抵,平板玻璃生产能力增长基本停滞,产能利用率与2013年基本持平。

5.建材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产能过剩持续常态化,各建材企业集团积极探索国际化市场拓展,“走出去”战略初显成效并且步伐有所加快。华新水泥继2013年塔吉克斯坦亚湾项目投产后,2014年开工建设塔吉克斯坦第二个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收购、控股柬埔寨卓雷丁水泥有限公司;海螺水泥印尼南加海螺项目2014年顺利投产,缅甸项目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福耀玻璃俄罗斯卡卢加州汽车玻璃项目完成国际知名汽车厂商的配套资质认证,进入转产切换阶段,美国俄亥俄汽车玻璃项目完成企业注册等前期工作,购买PPG公司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两条浮法玻璃生产线,计划进行升级改造成汽车级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

6.行业经济运行质量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营成本上涨幅度超过主营业务增长

2014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和“三项费用”总额增长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与此同时,由于建材工业仍没有摆脱规模数量型增长模式,产品销售量和价格的持续走低,使建材工业自2012年开始毛利率持续下降,2014年建材工业毛利率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2014年建材及非金属矿出厂价格全年平均比2013年上升0. 2%。受2013年主要建材产品价格走势“前低后高”影响,2014年建材主要产品出厂价格环比逐月下滑,目前已经回到上年最低价位。水泥价格2014年前9个月持续快速下跌,9月份以后全国当月水泥产量同比持续下降,水泥价格止跌趋稳。2014年末,全国通用水泥月平均出厂价格比2013年每吨略微下降0.4元。平板玻璃价格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环比持续下跌,2014年8月份以后止跌低位徘徊,2014年末,全国平板玻璃月平均出厂价格比2013年每重量箱下降4.1元。从目前趋势看,建材主要产品价格短时间内仍将处于低位态势,全行业下行压力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

7.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产成品库存增加显著

2014年末,建材工业应收账款近5000亿元,同比增长12.7%,占主营业务收入10. 4%。建材企业面临的紧缩的金融环境以及应收账款居高不下造成的呆坏账风险加大企业经营压力,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水泥制造业尤为突出。2014年末,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5.7%,占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2.8%;水泥制造业应收账款与2013年末持平,占水泥主营业务收入的7.7%。2014年末,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13.2%,增长幅度高于销售和成本增幅。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产成品存货可供销售天数12.4天,同比上升0.4天。其中产能过剩的水泥制造业产成品存货可供销售天数同比上升1.0天,平板玻璃制造业上升0.1天。

8.融资难问题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因素

2014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0.9%,其中主要是利息支出增长。2014年建材工业利息支出和财务费用增长速度都高于收入增长速度,也是影响成本上涨的主要因素。建材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对于建材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产业转型和长远发展的瓶颈作用日益明显。

9.行业两极分化明显,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问题凸显

面对形势变化,建材大企业集团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某两家集团缩减平板玻璃产能,致力发展加工玻璃,实现利润占建筑技术玻璃行业利润总额30%。某5家大型水泥生产集团实现利润占行业利润总额近半数。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2014年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企业亏损面达到24.2%,同比增加3.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近100亿元,同比增长21.4%。平板玻璃行业自2014年二季度以来,由于产能释放较大,价格、效益持续下滑。2014年规模以上平板玻璃制造业企业亏损面29.5%,同比增加5.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近35亿元,同比增长147%,行业形势尤为严峻。

10.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转变全行业发展方式任重道远

目前建材传统产业及传统延伸产业利润仍然占全行业利润75%,建材新兴产业仍处于规模外延扩张的初级阶段,未成气候,其在建材工业总量占比仅约10%,还不能承担起支撑建材行业快速增长的重任。这也是随着投资增速的下滑,建材行业增长速度、利润增幅也随之放缓,仍然表现为明显的规模数量型增长特征的根本原因。而在新常态中,水泥、平板玻璃等建材传统产业面临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和产能过剩所形成的双重压力,低速增长将是长期趋势,建材工业发展将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三、2015年全年趋势及一季度运行情况判断

从宏观环境判断,建材行业平稳增长的基础面没有改变。国民经济仍保持增长态势,工业化、城镇化仍将为建材行业提供市场增长空间,新常态以来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及项目核准效应将会得到陆续发挥。201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50万亿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达到34万亿元。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保持在15%左右,年完成投资额增加量将在7.5万亿元以上,建筑安装工程增加量在5万亿元以上,都远远高于以往20%以上增长速度所带来的绝对增长量。按建筑安装工程对包括钢材、水泥在内的建材产品消耗计算,建材产品需求量年增长量在2万亿元以上。2015年投资增速拉动的建筑材料需求绝对数量仍然可观。

从行业内部分析,工业化进程仍将推动规模以上建材工业较快增长。建材行业工业化进程还远未完成,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将为全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2015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建筑用石、砖瓦及建筑砌块、砂石等传统产业的工业化进程,将继续推动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保持中速平稳增长。2014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销售额超过水泥制造业,但从混凝土与水泥的生产比例计算,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的销售额应该达到水泥制造业的2倍或3倍,即2万亿元或3万亿元。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砖产量刚刚达到全社会产量的50%。全社会建筑用石和砂石企业都有1万多家,规模以上建筑用石企业只有2000多家,规模以上砂石企业只有1000多家。规模以上建材工业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但与此同时,随着建材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深化,结构性矛盾与市场需求不足对行业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剧,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仍然凸显、新的增长点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全行业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将持久存在。 综上所述,建材行业2015年仍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将持续中档运行。全年建材工业增长速度预计增长10%,与2014年增长持平。水泥、平板玻璃、玻璃纤维等产业仍将低速增长,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建筑卫生陶瓷、建筑用石、砖瓦、技术玻璃以及轻质建材、防水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行业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受季节因素及2014年趋势影响,2015年一季度水泥、平板玻璃等建材主要产品产量增长继续呈现缓慢增长态势,建材产品价格趋稳,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将基本保持在合理区间,但需要全行业加以警醒,密切关注下行压力影响。

四、政策建议

1.加强相关市场的引导和开拓,培育目标市场

与其给企业减免税,不如给企业创造培育一个市场。“十五”时期的在全国大中城市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政策,催生了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这个庞大产业;“禁实限粘”政策,促进了规模以上砖瓦制造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建材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新兴产业和新兴市场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实施绿色采购、升级标准规范等措施培育和发展新兴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开拓新兴市场、鼓励企业加大对新兴产业产品的科研投入,加大对如低辐射(Low-e)玻璃、防水材料等既是建材行业发展方向又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性产品的支持力度.为企业进入新的应用领域提供条件和相应的支持政策,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2.呼吁为优秀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建材产业特别是水泥、平板玻璃行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愈加突出,难贷、惜贷现象频繁显现,部分企业甚至出现银行抽贷的情况。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利率不断提高,部分企业贷款利率在银行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5%~20%,企业融资成本不断增加。呼吁对符合产能置换条件、技术先进和节能减排项目放宽贷款限制。此外,优秀企业上市之路艰难。目前,建筑技术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行业许多“领头羊”还不是上市公司。呼吁加快启动股市体制改革,为优秀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3.培育健全市场机制,推进先进企业做大做强

2014年建材工业生产和销售增速放缓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反映,而经济效益增速的放缓,既有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因素,更是建材自身产业结构问题矛盾的暴露。水泥、平板玻璃经济效益的下滑,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是水泥、平板玻璃企业竞争力差异问题。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建材工业已经出现一批达到国际水准的先进企业,但我国目前建材企业先进与一般并存,多数企业在技术、管理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解决建材工业健康发展问题,关键还是提升建材企业竞争力。鉴于建材企业先进与一般并存现状,建议企业兼并重组政策做精细化微调。通过培育健全市场机制,推进先进企业做大做强。“大”并不等于“强”,以产品能力或产量衡量的产业集中度是片面的,过度追求产能集中度将会加剧产业产能过剩,而没有技术和管理含量的产能集中度也是没有用的,并不能体现企业的竞争力。在经济新常态下,应该引导企业从规模扩张向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高竞争力方向转变。政策调整方向应该是建立公平公正市场秩序,让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脱颖而出。

4.遏制水泥、平板玻璃产业盲目新增产能应建立长效机制

当前行业下行压力不断放大,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产能过剩问题,表现为一边遏制一边新建;矛盾的焦点是41号文件的贯彻遇到了各种形式地方保护主义的杯葛。解决这些矛盾的突破点,就是改进新建项目管理方式,落实项目核准(备案)权限下放后的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建立一套由政府主管部门、国土、环保、标准、金融税收和协会共同联手的、公平、透明、公正的制衡监管机制。对违规建成项目按有关文件精神要坚决贯彻国务院41号文件精神,坚决遏制并查处违规项目建设;新建项目必须符合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并严格监督检查。研究制定新形势下的淘汰落后产能标准,应提高标准和要求,并更多地以质量、环保、能耗等国家强制性的标准、法规为依据,加大淘汰力度。

5.支持争取和落实水泥窑协同处置的相关配套优惠政策

2014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能源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促进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及产业废弃物工作的意见》(发改环资[2014]884号)。从国家层面上鼓励和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及产业废弃物的导向是明确的,但在一些具体财税优惠和补贴政策方面还有待细化、完善落实。如建议比选焚烧发电和水泥窑协同处置方案的优劣,明确水泥窑协同处置可享受垃圾焚烧发电相同的扶持和补贴政策。

2015年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工作要点

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经济规模巨大,关联产业众多,资源能源高度密集,当前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需求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等诸多突出问题,转型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2015年,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重点,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重点抓好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不断深化行业管理改革,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解决制约原材料工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和军民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努力保持原材料工业持续平稳增长,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着力化解过剩产能,推进建立长效机制

(一)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严禁以任何名义备案钢铁、电解铝、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新增产能项目;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必须坚持等量和减量置换原则,制定并公告产能置换方案,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要实施减量置换。加大产能过剩行业在建项目监督力度,继续做好未经合规审核项目的认定和公告工作,未经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有关部门认定和公告的在建项目一律不得续建。加快建立本地区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项目基础数据库,及时掌握行业产能变化情况。以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实施为契机,会同相关部门加强产能过剩行业监管,遏制产能盲目扩张。

(二)推动存量调整优化。组织实施《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优化乙烯、对二甲苯(PX)等重点石化产业布局。稳步开展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提高原料多元化水平。认真总结水泥错峰生产试点经验,逐步推广并建立北方采暖区水泥错峰生产长效机制。鼓励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化肥和轮胎等优强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推动已重组企业实现实质性整合,打造一批市场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加强“走出去”工作的协调服务,支持有条件的钢铁、有色、建材等企业在海外建立资源开采、冶炼和精深加工基地,带动工程技术、设备制造和咨询服务企业开拓海外项目市场。组织做好符合准入规范条件企业评价和公告工作,加强已公告企业动态管理。加强原材料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示范成效。进一步规范化工园区发展。

(三)扩大高端材料应用。围绕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先进装备制造等需求,强化服务理念.加大政策支持,积极推进高品质、高性能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应用。依托高强钢筋、高性能电工钢、船舶和海洋工程用钢等协调机制工作组,发挥电工用钢等应用示范平台作用,加快标准制修订,研究取消进口关税减免等政策措施,推动关键高端钢材应用。建立交通运输、航空用铝材上下游合作机制,加强产需衔接,推广交通运输用铝合金车厢和飞机用关键铝材。组织做好绿色建材产品评价通则和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的组织实施工作,搭建绿色建材产品公共服务平台,绿色建材产品信息。筹建石墨、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完善下游应用产业链。推动高分子材料在轨道交通和高端装备领域的应用。

二、加强转型发展宏观指导,推动行业向中高端迈进

(一)加强行业运行监测。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协会、研究机构等行业支撑力量作用,摸清行业发展基本现状,监测分析生产运行态势变化,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突出困难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引导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认真总结原材料行业“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制定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落实有关配套政策措施。协调组织铁矿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原材料重点行业“十三五”规划和煤化工重大问题研究,明确“十三五”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提炼一批具有重大引导示范意义的专项工程,细化制定政策措施。组织做好技术改造工程高端材料及新材料专题、强基工程关键基础材料领域的相关工作。推动“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相关地区抓紧研究提出原材料工业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措施和重大项目。

(三)深化行业管理改革。推动钢铁、水泥等行业建立以能耗、环保为主的落后产能判定标准。改进行业准入及规范管理,在水泥行业开展企业自我申明符合规范条件试点,逐步建立企业自我声明、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加强规范准入管理与金融、环保、能源等方面的政策衔接,落实差别化政策。修订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及其管理办法,以及铅锌、钨锡行业规范条件,建设规范钢铁企业信息综合数据库。研究制定煤制烯烃、对二甲苯(PX)、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脂(MDI)、铬化合物、商品混凝土等行业准入规范条件。编制化工园区规范条件,修订完善农药生产管理办法。

(四)强化专项工作指导。制定促进铝、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石灰和砂石行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编制建材工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方案。推广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及产业废弃物的成套技术,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推进清洁生产,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编制化肥转型发展方案,推动氮肥原料结构调整和多元发展,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引导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示范及推广,发展环保型农药品种和制剂。开展打击地条钢专项行动,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摸清家底,提出企业名单,配合质检、工商等部门打击地条钢生产、销售行为。

三、结合流程工业特点,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一)落实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计划。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按照《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计划(2015-2018年)》(工信部原[2015]25号)要求,结合本地区原材料行业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年度任务和目标,研究提出支持措施,加强完成情况督促检查。进一步加强标准和制度建设,做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评定试点工作,以公共平台建设、智能工厂示范、技术推广普及为着力点,努力实现集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流程工业全链条智能化。

(二)抓好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专项工作。一是开展智能工厂和物联网试点示范。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领域开展智能工厂、数字矿山、物联网发展试点示范,积极推进以提升安全管理、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的智慧化工园区等原材料智能制造示范区试点。二是推进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普及推广可编程逻辑控制(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基础数字化技术,开发应用先进过程控制技术,进一步突出实时控制、性能优化和综合集成,大幅提升原材料工业重点行业的生产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三是扩大关键岗位机器人应用。在健康危害和危险作业环境、重复繁重劳动、智能采样分析等岗位推广一批专业机器人。四是大力发展电子化学品、3D打印材料等新材料。

(三)推进原材料产品网上销售和物流信息化发展。以产业链协同发展为目标,培育石化、钢铁、有色、稀土、建材、危化品等专业物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提升企业对物流和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支持第三方原材料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壮大。鼓励行业协会、电商公司和农资企业建立农资电子商务平台。发挥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方面的主导作用,支持大型原材料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开放平台转化。积极推动汽车板、造船板等个性化订单加工配送。

(四)建立重点行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支持原材料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发挥大数据对行业管理的支撑作用。继续推进农药、监控和危险化学品等领域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依托6家大型稀土集团,建设稀土矿山开采监管系统。研究利用稀土产品包装标识编码、企业生产台账、稀土专用税务发票、出口统计数据等信息,建设稀土产品追溯系统,实现稀土产品开采、生产流通全程监控。

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

(一)强化新材料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推动重点新材料研发和应用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论证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实施方案。推动建立并支持各地探索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风险补偿机制,努力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二)夯实新材料行业管理基础。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材料统计体系、认定体系建设试点,继续组织实施《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各地组建新材料行业协会、产业发展联盟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深入新材料科研院所、生产和用户企业开展调研,掌握第一手情况,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三)推动战略新材料领域健康发展。制定石墨烯等专项行动计划,统筹部署研发、产业化、推广应用等创新环节,探索解决新材料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重复和分散问题。发挥有关产业联盟作用,调动产业创新力量,组建碳纤维、石墨烯、稀土等新材料产业联合创新中心,重点突破共性技术、专用装备、高端品种等制约。促进军民新材料在研究、开发等环节有机衔接,加快军民共用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五、加强战略性资源管理,全面落实行业管理任务

(一)加快稀土大集团建设。2015年底前6家稀土大集团整合完成全国所有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实现以资产为纽带的实质性重组;建立集团协作机制,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国家有关部门将利用现有政策,优先支持全面完成整合任务的集团;对集团外企业,不予核准新建矿山和冶炼分离项目,大幅减少直至取消年度生产计划。

(二)深入打击稀土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监管主体责任,严肃查处存在问题的企业和个人。国家有关部门将适时检查地方稀土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并请新闻媒体曝光典型案件。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加大打非治违奖励力度,对取得成效的单位给予奖励。建立稀土产品追溯机制,利用稀土专用发票、出口数据等信息,倒查违法违规企业产品来源。6家稀土大集团带头签订《维护稀土行业秩序倡议书》,稀土协会引导会员单位规范经营,签订《会员企业维护稀土行业生产经营秩序自律协议书》。

(三)大力发展高端应用产业。通过财政资金、产业基金、上市融资等渠道,继续支持和引导稀土高端应用产业发展。发挥稀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用,加强稀土企业与应用企业合作,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瓶颈,支持稀土企业主动参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

(四)加强生产和流通管理。严控新上稀土矿山开发和冶炼分离项目,严格稀土、钨、萤石生产总量控制计划管理。制定出台稀土产品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国家强制标准,规范稀土产品出口。发挥协会、学会等中介组织作用,引导会员单位规范经营,加强自律。

(五)继续完善行业管理政策法规。抓紧出台稀土、钨、钼资源税改革方案。加快出台《稀有金属管理条例》,同步制定实施细则。修订《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管理办法》、《稀土行业准入条件》。调整规范稀有金属、萤石等生产计划下达方式,探索下达仲钨酸铵冶炼生产指标。

(六)加强铁矿石资源保障。支持资源储量大、生产水平高、节能环保符合国家要求的大中型铁矿山建设,保持稳定供应能力。研究调整国内铁矿山税费政策,借鉴国际矿业大国做法,推动国内矿山减负。继续提升国内现货平台、铁矿石期货、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等对铁矿石市场的影响力,促进建立公平公正的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

六、统筹履约和转型发展,做好监控化学品管理工作

(一)深入推进依法履约。修订《(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做好监控化学品行政许可下放的工作衔接。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履约工作的领导,强化履约工作体系和队伍建设,切实落实《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赋予的各项管理职责,层层落实履约责任,强化事中事后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二)扎实做好接受国际核查等工作。加强与公安、国安、外事、安监等部门的工作配合,认真制定接受国际核查预案,确保每次核查顺利通过;继续配合做好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核查、促日销毁和防扩散工作。完善宣布信息系统,组织在线宣布培训,按时保质完成国家宣布。

篇6

(一)2010年全年工业经济走势判断

从前三季度的发展势头来看,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不出大意外的话,预计2010年全年将保持恢复性快速增长的格局,增速将超过去年水平。但由于受近期宏观调控政策和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第四季度增速很有可能较前三季度有所回落,工业增速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预计我国工业增加值2010年下半年增长10%左右,全年增速将达到15%以上。

1、“促内需、保增长”的基本政策没有改变,出口恢复性增长趋势明显,工业发展整体向好的趋势仍然存在

2010年的宏观调控仍以“促内需、保增长”为主要基调,采取“结构从紧、总量从宽”的政策思路,内需增长是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自2009年以来,国家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了内需的较快增长,弥补了金融危机以来外需不足的影响。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6.5%。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1.5%,国内贷款增长22.6%,自筹资金增长30.5%,利用外资增长3.9%。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492亿元,同比增长18.2%。当前消费者预期指数仍处在上升阶段,虽然7月份呈现小幅回落态势,但总体趋势而言,向上攀升的势头依然明显,说明消费增长能力仍有一定保证。进入2010年,全球经济和世界贸易显现复苏迹象,我国出口快速回升并创下新高。统计数据表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继续走强的趋势,鞋类、塑料制品和玩具的出口增速大于整体的增速,服装出口也在加速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目前还未大幅损害劳动力密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2、投资的超高速增长势头正在减弱,消费增长在短时期内很难替代投资增长

一是随着四万亿投资计划的逐步完成,短期刺激政策效应趋于减弱。2011年是此轮应对金融危机刺激政策和10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期的最后一年,各项资金投资将陆续完成,各项短期刺激政策陆续到期,投资对工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趋于减弱。二是为防止通胀和抑制流动性,紧缩政策出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8月份,CPI同比上涨3.5%,涨幅比7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年内CPI月度同比涨幅回落到3%以下难度很大。三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组合政策的实施显示了国家打压房地产泡沫的决心,后续可能还会有一系列政策跟进。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基本建设和房地产的投资增速将放缓,这将直接影响到以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为主的重化工业和其他关联行业的增长。预计第四季度工业经济增速回落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对过剩产能的抑制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进,也将对短期内的工业增速产生影响。

3、世界经济复苏形势不明朗,人民币汇率升值和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出口需求的增长存在一定的变数

受全球主权债务危机及各国财政压力、美国内生经济增长动力乏力、全球不均衡复苏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2010年二季度全球经济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显示复苏势头在减弱,除了国际因素以外,在国内则主要体现在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两个方面。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开始呈现震荡向上的态势。从短期走势看,这种扩大波幅的升值模式将加大出口企业在汇率方面面临的不确定性,也会对本身议价能力较低的出口企业利润产生压缩。而今年国家加强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对于改善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特别是优化出口产品产业结构的政策也表明,中国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将是长期性的,它反映了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还将进一步取消或降低其他“两高”产品的出口退税。出口加工类产业受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进而影响到工业经济的整体运行。

(二)2011年工业经济形势预测与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中心工作已成定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节能减排”将是“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分析,相对于2010年的高速增长而言,2011年的工业经济整体将保持平稳趋缓的增长,增速将很有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增长模式将使工业行业发展出现分化格局。

在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我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日益迫切,工业发展将加快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不同行业的发展也将发生结构性变化。一是在投资减弱和节能减排措施的影响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将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以能源、原材料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增速或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产业波动风险加大。二是在持续的政策支持和需求带动下,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密集型和高加工度的产业有望获得较快增长,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有所增强,对我国工业结构改善的积极作用也会逐步显现。三是在外需再次面临压力的条件下,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制造等部分外向型产业在恢复中有望再次面临调整,尤其是受到原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的双重影响,部分处于低端产品制造环节的企业生存压力将再次凸显,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转移的步伐将会加快。四是以内需为导向的轻工、家电、食品等消费品工业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部分产品可能出现较快的增长,但受制于居民消费倾向的惯性作用,消费品工业整体增速出现大幅变化的难度较大。在宏观经济短期复苏与经济结构长期转型的双重作用下,未来我国工业企业经营状况也会呈现加快分化的趋势,部分粗放经营、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面临经营困难,被加快淘汰的困局,而具有核心竞争实力和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经营状况将会继续改善,并面临兼并重组做大作强的战略机遇。

二、政策建议

(一)立足扩大内需,引导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1、继续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需求

以“十二五”规划为基础,在保障房建设、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投入,民生、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薄弱领域,积极增加新的项目储备,财政预算预留必要的支出空间,一旦社会投资增速出现大幅度回调势头,适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同时,继续加快带动和启动民间投资,提升民间投资的信心和意愿,推动民营企业投资逐步接过国企投资的“接力棒”,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加强国际合作,有针对性地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尽快扭转利用外资增速下滑的局面。

2、制定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相关措施,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

继续实施促进家电、汽车、节能产品的消费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继续采取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等措施刺激节能、环保、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引导消费升级。紧紧抓住3G发展、宽带建设、三网融合等市场机遇,加快推进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以及工业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开拓新型消费领域。

3、加快推进城镇化,切实提高居民收入

以城镇化为依托,调整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整不同阶层、区域、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结构,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逐步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

(二)积极调整外经贸政策,继续改善出口环境

1、加强国际合作,及时调整外贸政策

针对当前出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形势新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发布国际市场和贸易政策信息,协调贸易摩擦,根据产品出口形势,灵活调整出口退税等相关贸易政策,不断改善出口环境

2、灵活调整人民币汇率政策

继续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协调国内外金融政策,充分考虑汇率平衡的长短期因素,根据形势适时保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贸易结构乃至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3、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走出去”效率

及时抓住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的良好机遇,积极引导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外投资领域,提高战略资源掌控和跨国经营的能力。

(三)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尽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1、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的门槛作用,对不符合要求的落后产能坚决淘汰。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加大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促进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积极支持企业改造升级。

2、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加强行业分类指导,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淘汰技术落后、污染环境、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引进节能减排的先进设备;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投资、补贴、价格等经济杠杆,从研发、应用、推广等各环节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

3、积极推动大企业集团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加快清理废止各种不利于企业兼并重组和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制定有利于推动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整合内部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建立健全有效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继续抓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信用制度建设,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抢占行业制高点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尽快拟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一是把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支持和鼓励中资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发展,着眼各环节关键技术,集中人力和财力,实施重点攻关,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重要自主创新成果并形成产业化。二是积极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产业提高国际分工和合作地位,不断提高与跨国公司的分工、合作的层次,引导跨国公司研发、关键制造领域向中国转移。三是支持国内相关企业之间的收购、重组和兼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大型内资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和示范效应,抢占竞争先机。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篇7

在迎接建国60周年的关键时期,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会,目的是回顾总结全县前三个季度的 (二)从产业结构层面看:产业结构矛盾突出,表现为一产不强、二产薄弱、三产虚高。在农业产业上,生猪“一县一业”受市场影响,还处于艰难的过渡时期,产业链条不够完善,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规模和效益比较低下。在工业产业方面,企业规模小,骨干企业少,规模工业现价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与目标相差很大,矿产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建材公司按政策已经关闭,加之一些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自身融资能力不强,企业发展困难多,难度大。在第三产业上,主要依赖工资性增长带动消费增长,缺乏新的增长点的强势带动。

(三)从社会稳定层面看:自然灾害安全隐患较多,矿山安全必须随时引起高度警惕,道路交通安全任务艰巨,工程建设安全隐患较多,形势不容乐观。社会保障能力与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不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加, (三)抓生猪产业,着力实现农民收入增加。要把农村经济作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基础,突出抓好生猪“一县一业”,各乡镇要以“双万”工程为抓手,加快生猪养殖万头村和万头生猪养殖场建设步伐,确保已经启动的13个万头村和10个万头养殖场在年底完成设施能力建设;要继续推广普及“**模式”,加快标准化圈舍建设步伐,确保完成8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化圈舍任务。县农业局和各乡镇要引导农民密切关注生猪市场信息,紧紧抓住生猪市场价格上扬的机遇,积极搞好生猪补栏,扩张养殖数量,确保新增7万头以上商品猪目标顺利实现。县产业办要搞好对生猪养殖户建设的验收考核,确保将奖扶资金尽早兑现到位,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生猪产业的信贷支持,从根本上解决生猪“一县一业”发展融资难题。要继续深入推进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工作,确保完成土地流转1万亩任务,在明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林改工作;同时,要加快培育林业市场,发展林业经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要积极搞好粮食秋收和药材销售,认真组织搞好小秋收工作,千方百计拓展返乡农民工就业渠道,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完成农民人均增收600元的任务。

(四)抓城镇建设,着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要紧紧抓住文彩新区建设机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县文彩新区被列入全省107个重点镇建设之一,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密切配合,扎实搞好文彩新区建设各项工作。县计划、财政、城建等部门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尽快按省上要求完善各类项目申报资料。要切实做好文彩新区过渡时期的管理,重点做好规划区内的土地管理,维护好生态环境。要迅速启动水利、电力、环保等专项规划,集中包装项目,争取建设资金。要制订完善新区开发所涉及的征地补偿、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户籍管理、绩效考核等相关政策措施。要在加快县城整体规划修编的前提下,推进县城重点工程建设,要克服一切困难,切实加快南江栈道建设,确保年内全面竣工,坚决杜绝城镇建设中的“半拉子”工程;要加快推进廉租房、柿子树坪小区、邮政大楼等住房保障工程建设,确保工程按期投用;要迅速启动县城主街道外墙美化装饰工程,提升县城品味。坚持以“双创”为抓手,加强城市管理,出重拳、下猛药,努力扭转屡治不见效的局面,实现标本兼治。要强化责任意识,以不出成效绝不罢休的责任意识,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风,对破坏城市形象、秩序的人和事出狠招、彻底根治,对执法不严、不公或是消极应付的,要敢于“打板子、摘帽子”,确保“双创”目标顺利实现,树立**良好对外形象。要加快推进集镇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完善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篇8

摘 要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的支柱企业,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之间的经营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新经济形势之下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己经难以完全满足目前国有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由于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近几年来,国有企业通过不断地改革和脱困,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某种程度上,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健全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机制。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只有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保证国有企业主体地位不动摇。本篇文章通过对新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合理对策和方法,能够有效指导国有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从而实现国有企业的的平稳持续发展。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分析

一、引言

在某种程度上讲,国有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的一种管理和控制系统,想要建立健全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需要引进以及借鉴国外相关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理论依据。因此,相对于其他管理体系,可以从中借鉴与创新,企业内部控制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性,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目标

国有企业的平稳发展是关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内部控制是通过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来实现目标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决策管理机制、预防管理机制等。因此分析并解决新经济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确保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方而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实现有企业的资产安全、企业财务报告资料的完整性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规范性,完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国有企业成本,从根木上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管理水平,推动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文化建设不完善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风险意识相对较低,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尽管许多国有企业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系统,受固有文化传统的影响,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宣传和教育,致使企业文化难以深入人心。企业员工未将企业组织目标成为员工个人的努力目标,部分员工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团队协作,缺乏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二)新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一部分管理层并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企业是否合规操作上,忽视了内部控制方式的跟进。从而能导致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比较浅显。使得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如同虚设,难以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运行的改善方案

(一)建立企业员学习内部控制的氛围

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提高国有企业工作效率,实现国有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来解决。全体员工是国有企业的主体,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的领导、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首先需要提高全体员工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识,加强宣传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的重要性的力度,增强员工对国有企业内部的重视,积极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二)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

健全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监督机制是保证国有企业内部运行的关键环节。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监督机制是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有企业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等方法实现。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从根本上保证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以及监督管理结构的有效运行。

五、结语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是改善新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问题的关键途径。国有企业经济利益的获得,从根本上影响到我国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只有紧密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地改变和调整,通过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巩固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国有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工伟.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研究团[J].现代商业,2012.10:179-180.

[2] 吴俊英.浅谈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与运行团[J].商场现代化,2007.5.17.

[3] 刘赞.公司制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6.

[4] 张艳.试论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西部财会,2008(9).

篇9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农业生产开局较好,畜牧、水产生产稳步增长。

(二)工业经济低位运行,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部分行业生产有所回升。一季度,全市36个行业有28个行业完成产值较上年同期增长,20个行业完成产值增幅达两位数(不考虑价格因素),一些主要行业增速仍然较低。

从工业目前存在问题看,我市工业生产形势仍然较严峻,主要表现为:

一是支柱产业生产降幅过大,经济恢复任务仍然艰巨。一季度我市石油加工炼焦业下降32.7%、电力生产供应业下降9.12%。另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仍处于低速增长。由于我市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生产下滑或低速增长,直接导致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大幅缩水,给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增加了较大难度。

四是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回落,市场需求仍显不足。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延续降势,3月份下降9.32%,降幅比上月扩大0.77个百分点。一季度平均下降8.7%(去年同期为上涨6.19%),比全省低1.9个百分点。价格的持续下降,反映出相关产品需求仍然相对不足,前期产能过剩矛盾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受到外需下降的抑制。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房地产投资出现下降。

一是在建投资项目增多。今年1—3月份,全市城乡50万元以上在建投资项目1004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47个。

二是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从投资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65亿元,同比增长54.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7.01亿元,同比增长39.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3.15亿元,同比增长17.1%,占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3.6:50.8:45.6。

投资存在主要问题是新开工大项目少。今年1—3月新开工项目355个,均为亿元以下项目。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完成投资分别为47.56亿元、18.48亿元,与去年同期比分别增长6.7%、31.7%。

(四)物价继续走低,消费市场增势逐步减缓。

分地区看,农村消费市场回落快于城市。3月份,县及县以下市场实现零售额为3.85亿元和6.25亿元,分别增长8.8%和14.0%,分别比上月回落8.1和4.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与上月相比,零售业增幅回落4.1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幅回落9.1个百分点。从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增势初显减缓迹象。

(五)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减少,居民收入、在岗职工工资增势趋缓。

受企业效益下滑影响,职工工资增幅放缓,加之部分企业裁员,影响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0.66元,同比增长8.1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8.78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减少7.64%。一季度,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为5460元,同比增长14.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8个百分点。

(六)外贸出口严重受阻,外商直接投资下降。

相关数据表明,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仍在继续恶化,全国经济尚未出现明显转暖迹象。从我市一季度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中央和地方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很大,但市场需求不足状况仍在发展。

二、几点建议

当前,**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机遇与困难并存,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一)扩大投资保增长。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继续把投资拉动作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举措。一是积极争取中央预算投资项目。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符合国家政策的项目进“笼子”,争取更多的国家项目资金对我市的支持。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牢固树立“项目立市”的理念,依托基础产业引进大项目,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突出抓好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大拉动作用的产业项目,招大商、引巨资,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要加大民间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拓宽民间投资融资渠道,促进民间投资加快发展。四是优化投资结构。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调整投资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大项目资源,促进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项目投资水平,以大项目建设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推进经济快速增长。五是确保房地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的投入,以起到维持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条件、扩大消费的目的。在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和投入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引导房地产价格向合理水平过渡,缓解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困难,推动房地产市场持续活跃,促进房地产业走上平稳、健康、良性发展轨道。

(二)抢抓工业稳大局。要继续把发展工业作为振兴**的核心任务,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发展石油加工、精细化工、汽车配件、建材、医药、纺织服装、造船、食品等支柱产业,快速壮大其规模和竞争力,着力构筑支撑新型工业化的支柱产业体系。二是不断壮大规模经济,加快扩张优势企业,按照优势优先、扶优扶强的原则,从化工、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建材、纺织服装、造船等行业进行评估和筛选,积极培育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采取企业上市、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协作配套、产品延伸等多种手段,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公司,增强核心企业对全市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三是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提高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保障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四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联动政府、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构建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增强创新能力。着力从企业内部挖潜增效,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内部效益,提高企业自主生产能力。五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要切实落实好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抓住央行“两率”下调,银根松动的机遇,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获准新增信贷额度的“解困”和“扶持”作用,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篇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生产及居民生活对电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电力所占有的市场比重也越来越大。就目前而言,虽然现今电力的经济运行情况整体呈现良好态势,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电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阻挡了我国整体经济前进的脚步。

 

现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这对于电力的经济运行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项挑战。电力的发展应符合国情及群众的需求,与经济发展相统一,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1电力经济运行现状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越来越注重电源技术的升级以及结构的调整,我国的核电建设已取得一定成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建成装机总容量高达870万千瓦的秦山、田湾以及大亚湾三大核电基地。总体来说,我国电网经过几十年风雨发展,电网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电网的规模以及输变电容量也在不断增大。目前我国电力经济发展现状在总体上较为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电力发电量逐年增加,并保持上升趋势。当前,我国电网系统已经初步实现了全国联网,优化了电力资源的跨区配置,使我国区域电网之间的电量交换频率日益频繁,并产生了多种电量交换模式。实现了我国部分电网长期大功率跨区域、跨省送电,为电力紧缺区域或省市的供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省市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2)电力需求量持续增长。当前,我国的电力需求量较为旺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电能的需求量十分庞大。

 

(3)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较为稳定。

 

2电力经济运行的弊端与不足

 

2.1电力系统精细化管理水平低下

 

在我国,电力系统管理工作必须要求精细。电力企业多为国有控股,竞争意识不够强烈,企业管理制度上缺少细化,责权分工不清,奖惩机制不活跃,加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覆盖面窄,因此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精益化管理水平,加强风险防控,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要点。

 

2.2电力经济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人工智能技术需提高

 

电力经济发展离不开人,但庞大的电力系统生产运行及运营等过程更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过去,电力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人的力量,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在电力系统管理中应用虽然越来越广泛,但是应用范围和应用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电力经济信息化管理的落后性,制约了电力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中技术落后,信息反馈不及时,电力信息化平台建设缓慢等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2.3电力经济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落后

 

电力经济的发展既要追求市场利润,同时电力作为一种能源,区别于普通商品,还必须要考虑到电力经济运行中的安全性。是否能够保障安全生产,预防事故隐患是制约企业健康长久发展的重要环节。电力经济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安全管理不重视,安全事故常发,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极大危害了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制约了电力行业发展。

 

3新形势电力企业管理目标

 

(1)根据国家电力管理规范要求,严格遵循电力行业的标准化管理。作为电力行业的监督者和管理者,电力企业应该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始终根据国家标准执行。不擅自调整电力价格,不违规操作,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背离规范化要求,各项工作要符合规范化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2)根据国家电力管理规范要求,严格遵循电力行业的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建设的电力系统既是电力行业的目标,也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作为电力经济宏观系统的管理者,国家要担负起自身责任,不断制定更加符合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管理标准,针对各地不同情况,制定指导意见和方针,为电力经济的规范化管理保驾护航。

 

(3)提高电力系统精益化管理水平。管理者深刻影响着精益管理的质量成果,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完善电力经济系统内的组织架构,将管理成果与部门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形成顺畅的工作流程,以此来规范具体管理工作中的环节,保证目标的实现。

 

(4)改进新形势电力经济运行的安全质量管理。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安全事故和安全危害时有发生,既对人民群众和广大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同时也制约了电力行业的发展。在新时期,电力行业应更加关注经济运行的安全性和运行的质量。

 

在电力系统内,要加强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安全管理的意识。与此同时,制定企业内的安全管理规范和相关惩处措施,用制度化的管理约束员工行为。此外,安全质量管理要求电力经济运行要注重对环境的影响,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降低能源损耗,电网配置更加科学规范,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语

 

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电力行业应明确自身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顺应发展潮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战略,从电力经济发展的标准化、精益化、安全化出发,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电力经济地平稳健康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作为电力经济的参与者,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电力专业知识,为电力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篇1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农业生产开局较好,畜牧、水产生产稳步增长。

(二)工业经济低位运行,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部分行业生产有所回升。一季度,全市36个行业有28个行业完成产值较上年同期增长,20个行业完成产值增幅达两位数(不考虑价格因素),一些主要行业增速仍然较低。

从工业目前存在问题看,我市工业生产形势仍然较严峻,主要表现为:

一是支柱产业生产降幅过大,经济恢复任务仍然艰巨。一季度我市石油加工炼焦业下降32.7%、电力生产供应业下降9.12%。另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仍处于低速增长。由于我市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生产下滑或低速增长,直接导致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大幅缩水,给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增加了较大难度。

四是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回落,市场需求仍显不足。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延续降势,3月份下降9.32%,降幅比上月扩大0.77个百分点。一季度平均下降8.7%(去年同期为上涨6.19%),比全省低1.9个百分点。价格的持续下降,反映出相关产品需求仍然相对不足,前期产能过剩矛盾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受到外需下降的抑制。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房地产投资出现下降。

一是在建投资项目增多。今年1—3月份,全市城乡50万元以上在建投资项目1004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47个。

二是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从投资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65亿元,同比增长54.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7.01亿元,同比增长39.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3.15亿元,同比增长17.1%,占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3.6:50.8:45.6。

投资存在主要问题是新开工大项目少。今年1—3月新开工项目355个,均为亿元以下项目。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完成投资分别为47.56亿元、18.48亿元,与去年同期比分别增长6.7%、31.7%。

(四)物价继续走低,消费市场增势逐步减缓。

分地区看,农村消费市场回落快于城市。3月份,县及县以下市场实现零售额为3.85亿元和6.25亿元,分别增长8.8%和14.0%,分别比上月回落8.1和4.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与上月相比,零售业增幅回落4.1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幅回落9.1个百分点。从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增势初显减缓迹象。

(五)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减少,居民收入、在岗职工工资增势趋缓。

受企业效益下滑影响,职工工资增幅放缓,加之部分企业裁员,影响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0.66元,同比增长8.1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8.78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减少7.64%。一季度,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为5460元,同比增长14.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8个百分点。

(六)外贸出口严重受阻,外商直接投资下降。

相关数据表明,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仍在继续恶化,全国经济尚未出现明显转暖迹象。从我市一季度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中央和地方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很大,但市场需求不足状况仍在发展。

二、几点建议

当前,**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机遇与困难并存,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一)扩大投资保增长。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继续把投资拉动作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举措。一是积极争取中央预算投资项目。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符合国家政策的项目进“笼子”,争取更多的国家项目资金对我市的支持。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牢固树立“项目立市”的理念,依托基础产业引进大项目,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突出抓好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大拉动作用的产业项目,招大商、引巨资,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要加大民间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拓宽民间投资融资渠道,促进民间投资加快发展。四是优化投资结构。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调整投资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大项目资源,促进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项目投资水平,以大项目建设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推进经济快速增长。五是确保房地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的投入,以起到维持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条件、扩大消费的目的。在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和投入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引导房地产价格向合理水平过渡,缓解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困难,推动房地产市场持续活跃,促进房地产业走上平稳、健康、良性发展轨道。

(二)抢抓工业稳大局。要继续把发展工业作为振兴**的核心任务,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发展石油加工、精细化工、汽车配件、建材、医药、纺织服装、造船、食品等支柱产业,快速壮大其规模和竞争力,着力构筑支撑新型工业化的支柱产业体系。二是不断壮大规模经济,加快扩张优势企业,按照优势优先、扶优扶强的原则,从化工、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建材、纺织服装、造船等行业进行评估和筛选,积极培育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采取企业上市、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协作配套、产品延伸等多种手段,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公司,增强核心企业对全市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三是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提高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保障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四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联动政府、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构建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增强创新能力。着力从企业内部挖潜增效,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内部效益,提高企业自主生产能力。五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要切实落实好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抓住央行“两率”下调,银根松动的机遇,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获准新增信贷额度的“解困”和“扶持”作用,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篇12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我省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经过几年的快速增长,已逐步呈现出高位趋稳的走势。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3049.8亿元,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444.0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1513.0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1092.8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7.9:47.3:34.8调整为14.6:49.6:35.8,一产比重继续下降,二产比重稳步上升,二三一结构继续得到巩固。

1、产业支撑基础较为坚实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今年以来,我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稳定粮食生产和大力促进农民增收两大主题,狠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达到702.7亿元,增长6.7%,同比加快0.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早稻喜获丰收,总产量145.8亿斤,增长4.7%;单产每亩709.5斤,增长2.6%。二是二季晚稻种植面积稳步增长,种植面积2193万亩,增长2.2%,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可达378亿斤。三是烤烟、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烤烟22.2万亩,增长39.1%;棉花95.9万亩,增长0.7%。四是畜牧业稳定发展,肉类总产量167.8万吨,增长1.4%。五是渔业持续快速发展,水产品产量118.9万吨,增长5.5%,其种水产品产量37.6万吨,增长15.5%。

工业生产平稳快速增长。我省坚持以工业崛起加快江西崛起,着力做大工业规模,增强工业主导地位,优化工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新型工业化推进加快。前三季度,全省工业增加值1227.7亿元,增长18.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3%,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工业主导经济增长的地位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34.2亿元,达去年全年水平,增长21.9%。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77.2亿元,增长27.4%,比重工业快8.1个百分点;重工业完成增加值557.1亿元,增长19.3%。二是小型企业增速强劲。小型企业完成增加值337.8亿元,增长34.9%,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3.0个百分点。三是私营企业比重快速提高。私营企业完成增加值226.6亿元,增长32.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7.2%,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四是支柱产业支撑作用突出。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493.5亿元,增长25.3%,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4个百分点。五是园区经济加速发展。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540.0亿元,增长34.3%,同比加快3.1个百分点。六是工业品出口高速增长。工业品实现出货值215.2亿元,增长71.6%,同比加快19.9个百分点。

2、三大需求协调发展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5.6亿元,增长34.1%。在总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投资结构不断优化:①非国有投资贡献率超七成。非国有投资完成830.9亿元,增长42.2%,比城镇投资增幅高8.1个百分点,对城镇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3.7%,是推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②薄弱环节投资继续加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投资完成3.9亿元,增长1.4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完成140.3亿元,增长35.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完成17.3亿元,增长48.1%。③国家重点控制的行业投资稳步下降。钢铁、水泥等行业投资得到有效抑制,钢铁投资同比下降45.7%,水泥投资下降13.1%。④房地产开发投资运行平稳。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10.7亿元,增长23.3%。产销衔接良好,房屋竣工面积587.9万平方米,增长2.4%;商品房销售面积978.3万平方米,增长16.5%。⑤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省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85.5亿元,增长28.4%。其中,江铜年产22万吨铜杆线、南昌生米大桥、九江出口加工区、浙赣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工程等10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武宁至吉安高速公路、鄱阳湖粮食产业基地、江西艺术中心、江西省森林防火监测总站等7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3.5亿元,增长15.3%,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创1998年来同期最高增幅。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一是城乡市场同步加速发展。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480.9亿元,增长13.5%,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532.7亿元,增长17.0%,同比加快1.0个百分点。二是住宿餐饮业增幅继续居各行业之首。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3.8亿元,增长18.6%,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高1.6个百分点。三是主要大类商品持续热销。家具类商品受商品房销售快速增长的带动,销售红火,实现零售额1.2亿元,增长51.4%;汽车类商品一改去年低迷状态,实现零售额31.8亿元,增长46.8%;受供需结构影响,石油及制品类销售再次大幅增长,实现零售额71.2亿元,增长42.4%。

出口增势强劲。前三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42.91亿美元,增长44.5%,同比加快30.3个百分点,总量已超过去年全年40.63亿美元的水平,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26.15亿美元,增长48.1%,同比加快24.1个百分点,增幅跃居全国第一,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1.6个百分点;进口16.76亿美元,增长39.2%;实现贸易顺差9.39亿美元,增长67.2%。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加工贸易完成出口5.86亿美元,增长1.1倍。二是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发展,高新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机电产品完成出口4.26亿美元,增长26.5%;高新产品完成出口8574万美元,增长80.1%。三是对外贸易往来市场多样化。在巩固美国、日本、欧盟和香港出口的基础上,对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市场的出口迅猛增长,分别增长1.7倍、104.7%、78.8%。四是外资企业出口增势强劲。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8.71亿美元,增长86.8%,比全部出口增幅高38.7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稳定增长。我省围绕重点市场、重点领域抓好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实施东南亚招商、香港活动周,开展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签订了一批重大项目。全省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42个,增长9.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9亿美元,增长11.2%。

(二)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1、财政收入加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省财政总收入379.2亿元,增长25.4%,同比加快4.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223.6亿元,增长28.0%,创1996年来最高增幅。财政支出369.4亿元,增长23.2%,其中:医疗卫生支出16.0亿元,增长38.3%。

2、企业效益大幅攀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23.3亿元,增长88.0%;利税总额272.9亿元,增长50.6%;主营业务收入2775.9亿元,增长42.1%。重点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共实现利润81.3亿元,占工业利润的66.0%,增长67.5%。园区效益快速增长,实现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88.9亿元和1630.3亿元,分别增长44.7%和55.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5.1,同比提高23.2个百分点,再创新高。列入考核的七项指标有5项优于上年同期,其中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提高2.22、0.67和1.2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加快0.43次,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1.0%。

3、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77.9元,增长10.0%,工薪收入、转移性收入增长成为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2.46%和24.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94.5元,增长13.2%。其中工资性现金收入人均948.8元,增长18.9%。

(三)经济运行环境总体保持稳定

1、消费物价温和上涨。前三季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升,总水平上涨0.7%,涨幅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居住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分别上升5.8%、1.6%、1.1%、0.1%;交通和通信类、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下降1.1%、0.9%、0.6%;食品类价格与上年同期持平。

2、企业景气指数持续上升。据对1000多家企业的景气调查显示,我省企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企业家对宏观经济走势保持乐观向好态度。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33.9,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上升2.1个百分点和5.4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0.6,比上季度上升2.3个百分点,两大指数都在130点以上的高位运行,表明企业家信心依旧乐观,企业生产经营继续向好。

3、金融平稳运行。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5122.2亿元,比年初增加687.1亿元,同比多增95.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比年初增加183.8亿元,同比多增149.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383.4亿元,同比多增10.8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458.7亿元,比年初增加448.5亿元,同比多增117.7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29.5亿元,同比多增111.2亿元。前三季度,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653.0亿元,增长12.9%;现金支出9351.6亿元,增长12.8%;货币净回笼301.4亿元,增长15.0%。

(四)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

1、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全省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三季度,财政支农支出24.0亿元,增长26.9%;城镇农业投资完成10.2亿元,增长30.3%;9月末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比年初增加53.8亿元,同比多增3.8亿元。

2、就业稳步增加。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大力开发社会公益岗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也为扩大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3.6万人,完成年计划的80.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2万人,超额完成计划目标。9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处于调控目标以内。截止9月底,全省已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7.39亿元,直接扶持创业人数5.2万人,带动就业人数14.64万人。

3、社会保障面进一步扩大。我省继续加大“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力度。前三季度,共为109.5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51.19亿元,为8.3万失业人员发放保险金1.14亿元。为100万城镇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28亿元。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惠及102万生活困难农村居民,已发放低保金0.79亿元。

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十一五”开局起步良好。这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结果,是全省各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的结果,同时也是我省经济发展基础更加坚实、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的体现。

二、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并面临一些新情况,需高度重视。

(一)企业效益分化更趋严重,部分行业效益不佳

从前9个月的情况看,虽然工业效益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利润主要集中在有色、非金属、电热三大行业,这三大行业共实现利润79.2亿元,增长2.0倍,占工业利润的64.2%,同比提高22.4个百分点;对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90.9%,同比提高24.5个百分点。仅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就实现利润50.3亿元,增长高达1.8倍;总量占工业利润的40.8%,同比提高13.5个百分点。与上述三大行业利润大幅攀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国际原油价格高位上涨导致化工类企业大额亏损。中石化九江分公司亏损额继续居亏损企业首位,九江化纤、三九宜工生化亏损额也进入亏损企业前四位,这三家企业共亏损15.9亿元,占亏损企业亏损额的51.9%,增长3.0倍。

(二)企业信贷资金供需形势不容乐观,中小企业融资仍较难。

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448.5亿元,已经完成全年500亿元预期目标的89.7%,同比多增117.7亿元。但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银行放贷谨慎,同时,资金主要投向少数大企业、利润好的资源类企业以及房地产业,不少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紧张,尤以广大中小企业反映最为强烈。据企业景气调查,中小企业融资和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一直未摆脱不景气局面,运营资金不足的矛盾仍较为突出。三季度,中小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75.1,中小企业流动资金指数为87.1,比上季度下跌3.0,两大指数均处于不景气区间。

(三)节能降耗工作难度较大。

由于我省属缺油少煤的省份,电力消费在能源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今年来,我省在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电力消费规模继续扩大,增速加快。前三季度,全省全社会用电量329.9亿千瓦时,增长14.7%,同比加快2.5个百分点,比生产总值增速高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156.2亿千瓦时,增长17.4%,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由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需要一个过程,加之我省工业处于一个相对较快的发展时期,对电力等能源的消费需求仍较大,因此短期内较大幅度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的难度较大。

三、对全年经济走势的判断及对策建议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新的起点上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其驱动力主要体现在: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主要动力的中国经济仍处在新一轮增长周期,为江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一系列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将继续加快,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在动力;全民创业形成新的驱动力。

为继续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建议今后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农业自主增长能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一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银行信贷等方面适当向农村倾斜。二要加强规划,循序渐进,分类指导,不断探索和总结,走符合江西实际的新农村发展路子。三要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四要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努力形成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坚持扩大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要重视扩大消费需求对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作用。一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二要稳定居民支出预期,增强即期消费。重点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减轻居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三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四要完善消费环境和政策,改善居民住、行条件,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五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娱乐、中介服务、旅游、餐饮等行业的质量和档次,特别是要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培育壮大旅游龙头骨干企业,提高旅游业竞争力和整体水平,做大做强旅游业。

(三)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子,通过购买专利、合作开发、兴建技术开发机构等多种途径,形成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持。二要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加快实施企业上网工程,开发应用信息资源,发展网上采购和网上营销。积极将信息技术导入传统工业产品,提高产品性能和附加值。三要加大调整存量资产的力度。推动生产资料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同时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资金对调整存量资产的作用,注意技术改造与企业改组相结合。

(四)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大力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必须进一步加快开放步伐,加深与发达经济体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较高层次上融入国际价值增值链。要建立健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形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我省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努力提高外贸依存度。要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并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外商投资现代农业、汽车及零配件、化工纺织、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利用外资水平。要加强口岸建设,继续推进电子口岸建设,积极抓好出口加工区建设,促进九江出口加工区招商引资,加快和推进南昌出口加工区启动工作,着力打造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篇13

一)县政府于每季度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分析全县经济形势,查找存在问题,研究对策措施。

二)各副县长按工作分工,原则上每月初分别召开分析会议,对分管部门和行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并解决相应的困难和问题。

三)建立经济形势季报制度。县发改局、扶贫办、经贸局、财政局、农牧局、水务局、劳动保障局、商务局、统计局、物价局、人行县支行等部门,按季向政府报告经济形势。

二、认真做好经济形势分析会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经济形势分析会的主要内容

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加强对各类经济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县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研究分析国家、省、市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关注周边省区、市县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经济指标,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全面准确客观反映全县经济运行情况,深入分析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县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加强对生产总值、工业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支、物价、节能减排和就业等主要经济指标变化走势的监测预测。

1工业经济运行方面。主要是全县工业经济运行特点分析,包括生产情况和发展趋势如何,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效益状况,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和运行情况,对工业经济发展全局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情况,主要工业品产量和价格变化情况,全县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变化等情况;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高科技产业培育、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品开发、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情况;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能源原材料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2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主要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候环境等条件变化影响分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进展情况,节水增收、农业生产有关环境等条件变化影响分析;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服务等;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种植业生产面积、产量;畜牧情况,包括主要畜禽产品的存栏量、出栏量变化,肉、奶、蛋等产品产量增长情况;农畜产品流通情况,包括农产晶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及其带动农户增产、农民增收的情况;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输转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打算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

3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方面。主要是全县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城镇、农村、三次产业和重点行业投资完成情况;投资来源和构成分析,包括政府投资、银行贷款、企业情况和非税收入情况;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包括一般性转移和专项转移支付情况;财政执行情况,包括项目建设资金配套情况和公共财政支出情况;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结构和运行态势;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4财政金融方面。主要是财政收入情况,包括税收收入情况和非税收入情况;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包括一般性转移和专项转移支付情况;财政执行情况,包括项目建设资金配套情况和公共财政支出情况;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结构和运行态势;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5服务业方面。主要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传统服务业、生产业和生活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6消费和价格方面。主要是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主要消费品的市场容量、供应状况和价格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城乡分布;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能源原材料供应情况和价格趋势;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及价格走势;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化;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7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主要是全县就业情况,新增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城镇职工、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规模及动态变化,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就业培训和拓宽就业渠道的政策措施;养老、失业、医疗及城乡低收入群众社会保障和基本政策和实施情况;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8为民办实事方面。主要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每年确定为民办的实事。年省、市、县政府承诺为民所办实事工作进度和落实情况;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二)工作分工

经济形势分析牵头和协调组织部门为县发改局,注重对经济形势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各参与部门侧重于对本行业、本系统运行情况的具体研究分析,确保信息资源采集准确有效,不断提高经济形势分析的质量。发改局重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的综合分析,侧重于全县投资形势和项目建设进展分析,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统计局汇总、整理全县和省内外有关县区统计资料,会同发改局共同做好全县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每月定期报送政府办公室、发改局和相关部门。经贸局负责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反映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及生产运行情况,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突出问题,提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建议。扶贫办负责农村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分析,及时反映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及时发观和反映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农牧局负责全县农业经济现状、趋势和阶段性的特征分析,及时反映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况,反映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商务局重点做好主要农产品市场信息的运行监测、编报和分析,及时对重要工业品、原材料、农产品和消费品市场做出分析预测,提出建议对策,特别要及时反映市场建设中存在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基本数据统计汇总整理,按月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料及用工公告。物价局负责全县群众生活必需品、重要商品和服务监测,及时反映市场价格运行情况,并提供分析报告。人行县支行主要负责全县金融运行和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针对金融运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提出金融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信息中心主要做好国际国内经济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解掌握全国、全省、全市和市内务县区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情况的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其他部门结合本部门职责范围和工作特点,及时收集整理本行业的相关资料,分析存在问题和原因,提出对策。

三)材料准备

由县扶贫办、经贸局、财政局、水务局、农牧局、商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局、物价局、人行县支行、信息中心等部门每月5日前将上月的分析汇报材料汇总,送县政府办公室、县发改局和统计局具体掌握每月各行业部门的经济分析情况,于每季度第一个月8日前,将上一季度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上报县政府。

三、有关要求

一)切实加强对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经济运行分析工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议程,指定专门工作人员,切实做好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本部门、本系统经济运行中存在突出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二)充分发挥发展改革和统计部门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职能作用,加强协作。县发改局、统计局要共同做好全县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向县政府汇报,并及时向各部门通报情况。统计部门要及时做好数据统计工作,每月5日前完成数据统计,为经济运行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县发改局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衔接,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做好相关统计和分析工作,及时报县发改局汇总。

三)充分发挥统计部门的统计职能和行业部门、基层单位的基础统计作用。要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各部门、基层单位要及时按要求向统计部门报送基础数据,统计部门要及时做好数据统计工作,为经济运行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四)不断改进分析方法,加强分析的实用性,严格把好季报检测分析质量关,做到月度有行业分析,季度有综合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提出能见实效的对策措施。同时,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深入调查,快速反映,立足于“短平快”专题分析方面有新突破。

篇14

[关键词]宏观经济;领导干部;把握能力

[中图分类号]D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9-0056-04

同志曾在讲话中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而正确分析把握宏观经济形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能力之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深刻转型的特殊时期,“十二五”开局已经两年,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分析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能力尤为重要。

一、增强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大量存在。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之中,但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矛盾也仍然不少。从深层次和长远来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呈现出一种常态化,并将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清醒地认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妥善处理好长期累积和不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关系到能否巩固当前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的趋势,关系到能否顺利为“十二五”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把握能力,积极引导经济社会良性有序发展。

导致宏观经济形势复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现已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多元所有制结构。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资本所有者、中介组织人员以及民营经济、“三资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新的经济利益主体大量出现。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各自有其独立利益,分别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以及对经济活动的预期等相互博弈、分散决策,从而增加了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初步建立阶段,经济运行市场化的基础已经确立,但计划经济的思维和管理方式仍然在现实中存在一定“市场”,企业和政府的行为机制具有双重性和复杂性,正如同志讲话所言,市场经济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再次,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还没有完全改变,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城市化进程滞后,城乡关系不协调,特别是在当前各类问题叠加而致的“矛盾凸显期”,使宏观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客观上增加了正确把握经济形势的难度。最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产要素、劳务、资本、技术等流动更加迅速,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国际产业转移、各国经济政策制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更加明显,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

二、增强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的有效途径

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借助于经过经济发展实践检验相对成熟的经济学理论和各种有效分析工具,辩证认识经济运行的主客观现状和条件,致力全面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规律。

1.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理论基础。领导干部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目前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所依据的凯恩斯理论等更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务必熟知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等多领域内的有关理论,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题是发展。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分配理论,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系列内容;对外开放的理论,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1]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凯恩斯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应主动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该理论认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这里所称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生产厂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生产厂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生产厂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2]在干预经济的方式上,凯恩斯强调运用财政政策,而且主要是赤字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没落应运而生的,他的理论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为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已经历经30余年的计划经济时代所导致的“短缺经济”仍然有其影响。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社会生产力逐步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至20世纪90年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鉴于此,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与调控充分借鉴凯恩斯经济理论,以其所主张的“逆经济风向行事”和“相机抉择”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原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行的“需求管理”的方式运用到中国经济的实践之中。应该说,在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影响下,无论是通过直接增加需求还是通过影响人们的预期,都使总需求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都没有被带动起来,总需求仍然不振。这主要因为凯恩斯理论在我国运用的市场体制还不够成熟,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时,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为主的西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但必须充分与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更好地利于我国宏观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2.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原则。分析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被实践证明科学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科学通行的分析工具,遵循宏观与微观结合、总量与结构结合、现状与趋势结合、国内与国际结合的原则,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并用,准确判断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和主要问题,丰富和深化对经济运行总体状况的认识,正确确定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重点和政策组合,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变化的维度。

要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宏观分析是把握宏观形势的基本依据,微观分析是宏观分析的基础,没有宏观分析的微观基础,宏观分析无异于缘木求鱼。宏观分析,重点进行总量、结构、财政、金融分析;微观分析,重点考察企业行为:销售、利润、库存、订单、企业家信息(11项PMI指数),居民行为:收入、消费、储蓄、信心(消费者信心指数)。要把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结合起来,总量分析是宏观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最高层次,因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关系是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主线,总量分析主要分析总供给和总需求,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在我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以结构变革为中心的新成长阶段,结构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结构分析主要是分析各主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区域、收入分配等。要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加强趋势分析,现状分析,主要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趋势分析,主要进行增量分析、边际变化分析、环比分析(趋势往往领先同比1-2个季度)、景气分析(先行指标分析)。要把国内经济放在国际环境大背景下去审视,重视国内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国际分析主要分析国家经济和政策、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国际商品市场和价格、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汇率、利率、股市、资本流动等),在分析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时,必须做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3.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方法。西方宏观经济学主要运用总量分析方法来研究市场经济运行。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凯恩斯主义调控宏观经济。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出现“滞胀性”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的科学性在西方经济学界因此受到质疑,新自由主义逐渐开始盛行。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尤其是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至今余波未平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新自由主义的地位迅速动摇,西方经济学界“回到凯恩斯”的声音日益强大。尽管对于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系列矛盾,西方宏观经济学也在与时俱进,并先后出现了“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等多个流派,但是这些理论并没有超越或代替凯恩斯主义,而是与凯恩斯主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凯恩斯主义在实践上已证明其存在难以言说的种种弊端,可以称得上与其一脉相承的改良后的各种西方宏观经济学流派也非促进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走向科学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学界一直关注与宏观经济分析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受制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的观念束缚,早期的研究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舍弃了商品与货币流通、资本流通等,对马克思宏观经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或片面性就成为了必然。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学界开始普遍关注市场经济的流通关系,尤其在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实证方法和预测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是,过犹不及,在拓展研究视野、方法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严重倾向:有人把凯恩斯主义奉为唯一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并将之作为一种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甚至认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操作实践只能依赖于它,并发展到直接套用凯恩斯主义来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并提出对策。而对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应用和发展置若罔闻,甚至将其完全抛弃。事实上,要实事求是地调控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必须抛掉对于凯恩斯主义的迷思。宏观经济分析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进行过一系列科学的宏观分析。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认真继承、研究、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显然是可行且不可缺失的。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是科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经济学领域的体现和应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唯有与新的经济实践相结合,以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为主,博采凯恩斯主义等西方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众家之长,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三、提高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的素质

1.加强学习打好基础。对于同样经济现象的分析,理论素养不同,分析水平就不同。提高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的素质,首先必须加强学习。要加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当下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举措的新的理论概括,又是关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规律和本质的探索和总结,尤其应该进一步深刻领会。要理解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了解价格、税率、利率、汇率等调控手段的特点,把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要加强学习掌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理论。比如:现代产权制度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关系理论、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理论,了解资本流动、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特点。要加强学习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史特别是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理论和工具,不断总结实际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2.调查研究掌握实情。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重视调查研究,加强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调查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导方法和领导环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了解实际情况。只有掌握了实情,才能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如果没能完全了解实际情况,甚至被虚假信息所蒙蔽,那就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和把握。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围绕大局,把握中心,确定调研方向,在宏观上把握大局,在微观上抓住重点,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的实质,发现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社会、一个信息时代,处处留心皆信息。领导干部只要心细,随时随地注意掌握情况,都能为自己的调研找到准确、实在的第一手资料和有参考价值的情况。调查研究要调查了解和听取各方面的情况反映,“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好的坏的都要听,要广泛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情况反映。在掌握相关资料后,要认真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形成有质量、有深度的调研材料。领导干部工作忙,时间比较紧,动手写文章的时间可能不多,但也要抽时间多写调研文章。

3.科学分析准确把握。掌握实情,是分析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和前提,但要真正准确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各级领导干部还必须密切结合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审核、检验、分类、汇编等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深入解剖经济现象之间、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抓取主要的、关键性的信息,努力从经济运行的现状中找出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表象中揭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切实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脉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能力是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之一。针对当前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各地各部门应充分创造条件,以增强领导干部分析把握宏观经济形势能力素质为重点,优化领导干部队伍知识结构,提升领导干部队伍服务发展能力。比如可以组织领导干部成员到知名高校进行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题培训,或者邀请高层次专家教授举办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专题讲座,通过从理论到实务的专题化学习,全面提升领导干部对宏观经济形势、外向型经济等专业知识的掌握理解水平和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高效服务的能力。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是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于协调,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缓解,但是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比以往更加重视和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工作,为有效调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力求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参考文献:

[1]张根海.美国金融危机的社会根源及凯恩斯主义的回归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12).

[2](美)曼昆.宏观经济学(6)[M].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2.

[3]邓小平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3.

[4]高新民:论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