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范文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篇1

实践中可以看到,以综合职业能力作为目标的当前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工作要求为中心,对课程体系及内容进行选择、并且组织课程内容。基于对工作任务和过程的分析,获得工作岗位所必须的知识、态度以及技能,并以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对于课程内容而言,其主要是由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项目等组成,因此通称为项目课程。

2综合职业能力目标下的电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基于以上对当前综合职业能力目标下的电工专业课堂体系特点分析,笔者认为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中职院校电工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主要是确保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电工技术理论知识要全面、扎实的中高级应用技术人才。从当前就业市场形势来看,电工专业学生多面向各类企业、服务单位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基于此,电工专业又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方向,第一,机电一体化,其主要是培养从事机电设备、维护、维修及设备管理工作;第二,维修电工,其主要侧重点是各种电气设备、工业过程控制系统、自动检测系统的使用、维护、调试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2.2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主要以市场为基础,与现场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岗位要求调研,按照职业岗位流程要求,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同时,对就业市场形势进行分析,将电工专业课程进行分模块,文化基础、专业通用以及专业技能等三个课程模块。

2.3项目驱动专业课程的有效实施

在综合职业能力目标下,可采取项目驱动模块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而且课程内容应当紧贴企业生产实际以及科技前沿。通过让学生对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切身体验实际工作情境,完整作业流程执行完成后,注意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介绍项目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实践中可以看到,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有代表性的电路设计、分析和制作,同时对电路设计全过程进行掌握,按照相关要求熟练制作具有专业化水准的电路。对于直流稳压电源而言,其作为一个大的教学项目,可分解成变压器、滤波电路以及稳压电路和整流器等小的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根据进度要求,选取相应的小项目教学单元,边讲解、边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与分析研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小项目设计具有相互连接性,而且是环环相扣的。在掌握所有小项目后,通过综合项目来考查学生的综合技能掌握水平,并且以此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结语

篇2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2-374-02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Software Technology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Thinking

WU Ping-gui

(Chongqing Zhengda Softwar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Software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6,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oftware market, shortage of qualified personnel, while software technology vocational graduates in the profession difficult issue,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measures and conduct an active explor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目前高职学生就业难,从事本专业更难,据笔者统计,软件技术专业的高职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数不到30%。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突破学科教育体系,课程体系不合理造成学生的岗位能力弱。

我国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沿袭本科教育的思想,过分重视学生的软件专业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岗位能力培养。软件技术专业通常按照本科院开设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离散数学等课程,综合起来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为3:1,高职总课时与本科教学相比相对较少,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不如本科生高,造成了高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不如本科生,专业技能却达不到岗位能力要求的现象。

二是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学生所学技术未出校门已遭淘汰。

目前软件开发平台(如NET平台、J2EE平台)平均2年更新换代一次,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使用的软件技术专业教材,一般需要3~4年才能更新一次。因此,最新发展技术与传统教材更新难以同步。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学生所学技术未出校门已遭淘汰。

三是采用传统考核方式,造成学生综合素质低下。

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是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的目标。而软件开发能力是软件文档编能力、功能模块开发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市场观念等综合素质体现。目前对高职软件专业学生采用的是考评形式单一,考核的重点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的教学重点导向重视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综合素质培养。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校企合作,明确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首先要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制定软件专业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由公司编写实训项目,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有机结合;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

其次确定课程体系改革原则。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群核心课程,即软件专业开发平台;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岗位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第三明确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能反映当前社会技术水平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即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及精选内容。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明确各门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明确各门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形成有机的理论教学体系;基础理论课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课程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第二方面,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学生岗位职业的能力。

依据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当前的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和提高,使该体系成为一个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三年制大专学生为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设置研究专业核心主干课程。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通常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完成。

第一学期:计算机知识扫盲教育。先对刚入学的高职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扫盲,开设计算应用基础,程序语言设计教学。还可以开设计算机数学课程,为学生毕业后打基础。通过程序设计基础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编程的规范,熟练掌握程序的调试技巧,为以后程序开发做准备。

第二学期:胖客户端C/S程序设计。按照高职高专教学以知识够用为原则进行专业课程的整合,可以按照程序设计语言方向进行划分。NET方向:前台开发语言用VC#.NET,后台用SQL Server数据库;J2EE方向:前台开发用JAVA语言,后台用Oracle数据库,SQL Server程序设计。

第二阶段:开发技能提升阶段,通常在第三学期完成。

第三学期:瘦客户端B/S程序设计。以Web应用程序设计为主线,NET方向以程序设计+三层框架,J2EE方面JSP+(框架struts spring hibernate),还需要开设数据库设计原理、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强化学生的软件理论基础。

第三:在经验积累阶段,通常在第四和第五学期完成。

第四学期:安排实训课程。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对其进行分组实训。优等生参与商业项目的开发,先按照立项、审评、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代码重构五个步骤对学生进行短期强化训练后,进行顶岗实习。差生再次软件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与项目案例学习。

第五学期,全部进入顶岗实训阶段,为学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安排结构如图1。

第三方面,建立一个新型的考核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发展。

通常情况下,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二部分组成,其公式为:学生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这种考试模式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期末成绩高低,平时成绩考核主要依据学习作业完成情况来判定。为了强化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改革考试模式,学生学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编码成绩、期末项目实训成绩、素质考核成绩四部分组成。其公式:学生学期期末成绩=平时成绩(20%)+平时编码成绩(40%)+期末项目实训成绩(20%)+素质考核成绩(20%)。根据专业班主任的布置专业训练任务,学生平均每天要做不少于50行的代码任务,根据完成的编码任务确定学生的平时编码成绩。软件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需要完成20000行代码量,初步达到软件公司程序员的用人标准。

其中,素质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纪律、团队合作精神、获取信息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文档规范与处理能力、项目实际完成能力,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结构如图2。

目前,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成为重庆市特色专业,《VC#.NET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成为市级精品课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项目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列为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毕业生从事本专业从原来的35%上升到84%,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对其它的高职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池瑞楠,蔡学军.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7).

篇3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建设思路;体系结构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转变,课程网络化成为教育方式多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网络化是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意义与目的

“人文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以人地关系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由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课程资源极其丰富,因此,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进行人文地理学课程资源网络化建设,对于深化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以及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人文地理学有着复杂的学科体系,具有众多的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人口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军事地理、旅游地理、社会地理等,各学科互相交叉,构地理综合体。复杂的体系结构,困扰了很多刚入门的学生,需要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将这种体系结构展示出来。

其次,当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第一手资源虽然有着亲身体验,印象深刻,但是人的直接行为空间毕竟有限,通过间接行为空间,获取间接资源,同样很重要。

再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在不停地运动中,并且运动速度相对于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要迅速很多,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学习与研究人文地理学,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特定的环境下,而要有时间跨度,这样的学习和研究才更有深度。而传统的媒体资源更新较慢,不能响应更新频繁而迅速的人文地理研究对象,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媒体资源来支持人文地理的学习与研究。

最后,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各种地图、动态和静态的图像以及大量的统计数据等。因此,人文地理研究不能单纯地依赖某一种媒体,要多种媒体结合,使用各种媒体资料。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人文地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由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逐步转变为课堂讲授与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模式,扩展学习主体自主学习的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平台,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是“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二、“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思路

1 运用多元化理论指导。根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即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因此,“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应在现代课程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等多元理论的共同指导下进行。例如,根据现代课程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总要融入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形成不同意义的生长域。因此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与教的具体情况下和在学与教的互动中发展演化的过程。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在“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时坚持教学设计和系统设计并举。其中,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教学对象、课程特点,合理地选择和加工教学信息,设计和组织教学环节。同时特别注意网络的教学环境和课程特点,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实时互动的优势,追求创设支持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使课程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教学过程个性化、自主化。

2 体现人文地理学科特色。人地相关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始终贯彻在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一条主线。在选取课程资源、构建网络课程体系、进行授课辅导时要始终贯穿人地和谐的思想,并突出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学科,不仅研究内容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而且人文地理的社会性还突出表现在其历史性上,比如人口的分布、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聚落的形成与分布等,在教学资源建设时既要突出现状,也要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地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区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因此在课程网络化建设时要突出区域性特点。人文地理学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的综合性,而且体现在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密切联系,如政治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的发展,都大大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因此在课程网络化建设时,不仅仅着眼于人文地理学本身,还要与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核心内容紧密结合,并且利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比如将地理信息技术引入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

3 发挥网络平台教学优势。网络平台具有以下教学优势:一是直观性。网络课程资源具有图文并茂、音画俱全的特点,针对人文地理教学中难懂难教的问题,以地图、图片、图表、视频、动画和逻辑示意图等多种形式展现,直观、形象、生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互动性。网络平台具备网上论坛、电子邮件、聊天室等工具,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模式,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随时与教师沟通,答疑释惑。三是友好性。网络平台界面美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提示信息详细、准确、恰当,使师生都能够容易操作。四是创新性。在设计上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如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根据自身特点,自行浏览课程知识,及时查漏补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互动工具就教师提出的主题进行讨论与思考等。

4 展示自身学科建设成果。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是共性与个性的综合,一方面网络课程需要较为稳定和规范的结构,涵盖教学必须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课程特点及自身学科建设及教学与科研成果,设计个性化的内容,体现课程特色。

例如,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地理学具有众多的分支学科,除人文地理总论以外,各分支学科也需要配套的教材与论著作为课程教学的支撑。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自创立之初,老一辈著名地理学家李旭旦、金其铭等先生陆续出版了多部极具影响力的人文地理教材及著作。在课程网络化建设中,将教材建设成果作为一个特色模块,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研究方向和动态,方便学生查阅、比较和学习。

5 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课程网络化建设不仅是以网页形式呈现课程的内容,而且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是网络教学的支撑环境。它可作为课堂环境和课外环境下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学生的许多学习活动都是在网络的支持下完成的。因此,课程网络化建设除了内容的展示,还必须增加强大的学习功能,保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钻研精神和科研能力,是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的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三、“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体系结构

课程网络化建设的体系结构设计十分重要,它是网络课程整体设计理念和指导思想的体现。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整体结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整体页面层次和各层页面中内容的组织。学生是通过访问各层次进行学习的,整体层次及各个层次页面中的具体内容及其结构必然对学生的学习直接产生影响。

人文地理网络课程结构分为四大模块,即课程模块、教学模块、互动模块和特色模块(见下表)。

特色模块是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化建设的一大亮点。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起系列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导航、实践拓展训练和中外文献选读四大特色栏目。

1 教学资源导航。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也就无法建构起理想的教学环境。网络教学资源是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培养营造理想环境的基础。根据人文地理学课程特点,教学资源导航栏目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包括英汉对照人文地理词汇和国外人文地理学者两个子栏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国外人文地理发展和人文地理大师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经历。目前已有国外著名高校34位人文地理学者的简历及其相关网址,涉及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专业领域。第二部分为主体教学资源,包括专题地图、实景图、规划图和统计年鉴等子栏目。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语言,用地图说明问题往往比文字更有效。教学资源包括经济、聚落、文化、人口等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景观图片、专题地图等,所有图片均使用高分辨率图像;同时,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规划工作的方法与技能,分类搜集整理了国内外众多具有代表意义的规划图件。另一方面,随着数学方法的引入,人文地理研究越来越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教学资源的统计数据库涵盖了中国经济、社会、城市、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权威统计年鉴,便于教师、学生及其他研究人员的查阅。第三部分为考研指导,主要是提供国内绝大多数人文地理学招生院校及网址信息,并提供部分院校历年人文地理考研资料。

2 实践拓展训练。实践教学与训练在人文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已经建立了南京市城市地理、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黄山与宝华山风景旅游区、庐山区域地理等实习基地。同时,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规划制图、论文写作等实践性选修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依托地理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了“虚拟实习”的特色栏目,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地理环境模拟实验室,增设了城市景观三维表现、数字小区三维表现、主要商业区三维表现、城市交通流三维表现与模拟等极具特色的实验项目。

3 中外文献选读。人文地理学科历史悠久,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人文地理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出版了众多的教材和专著。为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人文地理的理解,设立中外文献选读栏目,精选各种经典文献,包括国内外代表性教材、中外著作和词典以及国内外人文地理相关资源网站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结合对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也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形势下,高校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知识的组织者,也应成为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共同促进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丽,从学习策略规律思考高校课程网络化建设[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77-79

[2]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

[3]贾雪梅,杨改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若干趋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1):55-57

[4]曾海文,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4):137-138

[5]吴传钧,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4(Z2):4-5

篇4

关键词:转型发展;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营销正成为一片孕育着无限宝藏的神秘土地。同时,传统企业面临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高达76%的传统企业求才若渴,互联网营销人才稀缺。所以我校经济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根据转型发展背景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积极进行专业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其中重点之一就是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建设,因此,本文提出了转型发展背景下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建设的框架,以期为该课程体系的深化建设与改革提供思路与方向。

二、内容框架

(1)研究目的与意义:转型发展背景下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与意义;(2)互联网营销人才岗位和能力的需求

调研与分析:确定目标行业与企业、确定目标岗位、确定调研方法、问卷设计、实施调研、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形成调研报告;(3)基于岗位和能力的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知识单元的构建:

包括岗位层次与岗位结构分析、岗位职责与岗位要求分析、岗位需求与能力需求分析、能力结构分析、专业核心能力与知识单元的匹配、知识单元集群分析、基于知识单元集群的互联网营销课程的构建、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构建;(4)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理论环节的建设内容:包括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每门课程的重难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理论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5)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的建设内容:包括每门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每门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每门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资源建设、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6)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办法:包括多专业共建、多专业开设、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教学队伍建设、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与创业课程体系资源共享、经管系与九州通共建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1)颠覆了传统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从市场对互联网营销人才的需求出发,首先调研目标行业与企业的互联网营销人才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层次与岗位职责,通过问卷调研和企业访谈的方式进行互联网营销人才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的调研,梳理出互联网营销人才的目标岗位群与能力分布,根据互联网营销人才的能力需求与能力结构梳理出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知识单元,进行知识单元的集群划分,进而得出基于知识单元集群的互联网营销课程以及课程体系,采取的是“专业+行业+职业岗位+专业核心能力+知识单元+课程”于一体的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2)在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实践环节的建设与设计,确保实践环节在学时分布上占课程学时的30%以上;(3)该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建设辐射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三个专业,采取的是多专业共建、多专业开设、与创业课程资源共享、与企业内训课程嫁接的教学实施办法。

(二)创新之处。(1)课程设置的创新。对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建设遵循的是“专业+行业+职业岗位+专业核心能力+知识单元+课程“于一体的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思路,严格按照该专业方向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进行设计,提高专业教学的职业化程度,形成应用技术型的专业课程体系。(2)教学方法的创新。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模拟、创新大赛、专题培训、能力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通过实体公司互联网营销具体业务的开展,并结合大学生网店创业的运作,创造性地将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建立具有创新特色、虚实结合的应用技术型的互联网营销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模式。(3) 教师队伍的创新。扎实开展教师下企业锻炼活动,积极鼓励教师下企业进行岗位工作,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定期开展应用技能大比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重点抓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工作。建立一支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国际经济与贸易自有教师及校外企业专家相融合的教师队伍,实现校企合作、教师共享、队伍共建、知识与实践互补,打造一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互融共建的优秀教师团队。

篇5

[关键词]:系统优化 任务驱动 课程模块

中国分类号:C41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职学校办学基础能力显著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不断加强。但是,目前一些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同普通教育模式趋同,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脱节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积极探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重要课题,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结构应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过程应体现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特点。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系统优化原则。教育有其自身规律,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开发,在强调市场需求导向的同时,必须考虑学校专业结构的优化以及自身实践实训条件,能否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第二、实践性原则。实践性课程是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了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素质,并且能体现可操作性。第三、实用性原则。课程要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职业潜能,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开发应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保课程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实用价值。

二、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课程体系开发设计首先应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明确课程目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课程新技术的发展确定课程内容,以及职业教育课程观、教学观、能力观,以问题关联教学为导向来组织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以完整的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完成课程的实施;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察和评价,来完成对课程的考核。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应该对接岗位职业能力,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二、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分析

目前中职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的教学,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比较薄弱。根据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管理体制,结合市场调研和岗位分析情况,科学设计职业教育课程框架体系(如图),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围绕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等三个模块进行课程建设。第一、文化基础课程模块服务于职业生涯发展。文化底蕴与修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不竭源泉。第二、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学生就业,强调技能培训,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实习两个模块是专业课程开发的重点和突破口,需要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工作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科学设计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第三、实践实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以工作岗位任务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本位,重新设计和研发教学环节和内容,建立完善的实施和管理细则。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探索

课程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中职学校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或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体系。第一、采取多种途径,开发课程资源。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依托学校专业建设,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尤其应注重争取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参与课程体系开发,整合跨界专家资源,优化课程开发团队结构,或者引进优质专业课程资源,学习借鉴再创新。开发校本教材,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第二、“理实交融”的课程实施模式建议。工学交替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的内容进行整合,以学生为中心来实施教学。在教学中应积极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综合使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合一”。第三、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尤其应注重技能考核。将考核评价重点放在考核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上,一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性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的状况;二是考核学生利用本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笔试和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注重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竞赛相结合,实现课程考核评价的多元化、全程化、自主化。

【参考文献】

【1】杜连森:谈析“职业带”理论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3.15(旬刊)

【2】叶澜主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培训 课程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训开展的基础性工作。课程体系能否实现预设目标,需要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评价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比较,方能得出结论,而课程体系及建设的改进、调整和不断完善也必须依据评价的结果来进行。因此,为更好的规范全国工商系统培训工作,统一培训标准,全面提升教育培训的工作质量,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有关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成为当前培训工作中有必要研究的一个前沿性课题。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系统构成

(一)设计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用以系统地、客观地反映评估对象的全貌。评估的意义在于对工作的指导和质量检查,因此研究评估体系应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方向性原则

评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评估的结果往往反作用于工作实践,并按照评估的标准指导实际工作,在确定评估要素和评估标准时,应本着有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能力水平的提高的这一建设宗旨来构建。

2、全局性原则

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于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国家工商总局及以下各级培训机构主要担负着处以下等各级干部的培训工作,这其中既有综合素质培训,也有专项业务培训。按照公务员培训的分类,还包括初任、任职、更新知识、专门业务和后备干部培训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培训,因其具体目标和任务的不同,培训的课程体系也不同。在进行评价体系设计时,应考虑系统实际,从全局出发,在充分分析各级各类培训特点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出具有共性特征的一般要素,选择能够广泛适用的表达形式,以适应系统主要培训类型对课程体系建设评估的要求。

3、完整性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应全面地、系统地再现课程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指标设计时,应考虑到整个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主要因素,使评估者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地考察分析课程体系建设的全貌。

4、实用性原则

根据操作的实际,指标体系在设计时注意以下几点:1/对末级指标的评价标准,尽可能地使用量化标准或一些可操作化的语言来概括表达;2/在计算上要尽可能少的使用数学表达式,使计算通俗化;3/尽可能地避免指标的繁复设计;4/注意挑选主要因素作为评估指标。

5、科学性原则

(1)广泛征询专家和业内人士的意见,严格遵循科学研究的方法,仔细斟酌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确立的每一项指标和指标权重都言之有据。

(2)对评估工作的各个方面给出操作规范,避免因使用不当而造成结果失真。

(二)系统构成

评估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评估的指标和指标的评价标准两项构成。前者是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及其工作成果的真实再现,后者是工作及其成果质量的衡量尺度。因此,该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是:在工商行政管理培训的总体目标指导下,以能力研究为基础,适应各级各类培训课程体系评估的要求,从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和课程体系两个方面分别建构指标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体系及其建设两个层面,其中,课程体系评估是对课程体系的状况进行考察,课程体系建设评估是对课程体系形成过程状况进行考察。

(一)关于一级指标

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有两个主要环节,即课程体系建立与课程体系调整,分别设计为两个一级指标。课程体系本身评估是对课程体系本身的检测,表现为内容和使用说明两个方面,内容是课程体系的构成问题,使用说明是课程体系的使用方法问题,本指标体系分别将课程体系组成和课程体系说明作为课程体系评估的两个一级指标。

(二)关于二级指标

1、课程体系建立的二级指标分解

课程体系建立在课程体系建设整个过程中具有前端性和基础性,是影响课程体系质量的首要因素,其不仅体现了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还引导着课程体系的发展方向,最终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和结构。为更好地做好课程体系建立的二级指标分解工作,研究了如下问题:a)培训有哪些类型,确定开发哪些类型培训的课程体系,它们之间有否相同;b)根据前述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需要了解学员的需求,需要进行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能力分析和研究;c)什么样的开发人员具有研发能力;d)课程体系建立应有怎样的科学保障。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建立的二级指标设计为:培训类型分析、培训需求调研、能力标准研究、开发人员组成、评估五项。

2、课程体系调整的二级指标分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随着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培训也必然随之调整。因此,为干部培训建立的课程体系也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内容、监管方式方法手段以及监管对象等监管体系和模式的变化,课程体系必然适时做出调整,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实践,辅助因素是来自培训环节的反馈意见。为此,把课程体系调整的二级指标设计为:监管体系研究、教学意见收集、方案调整三项指标。

3、课程体系组成的二级指标分解

课程体系组成指课程体系包括什么具体内容和怎样构成,即课程体系内容和课程体系结构,把二者设计为课程体系组成的二级指标。

4、课程体系说明的二级指标分解

对课程体系说明的考核,一是应当克服课程体系研发的随意性,避免课程体系研而无果的现象,或草率应付,简单列一张课程体系表敷衍了事的做法;二是应当考虑是否为培训中的具体使用提供了便利,对课程体系的内容是否作出了必要的解释,对课程体系的一些使用方法和建议是否作了明确的规定。说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说明,二是使用说明。本分课题研究把这两个方面作为课程体系说明分解后的两个二级指标。

(三)关于三级指标

课程体系建设的三级指标来自对二级指标的进一步分解。三级指标从内容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总体来说是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层面或不同角度确定的,在确定三级指标时,更多考虑的是可测量性和是否为主要检测项目等技术因素。

转贴于

1、课程体系组成项下的三级指标

课程体系组成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它是课程体系考核的核心内容,在研究中主要考虑了三个问题:

(1)课程体系的组成是否与能力标准相适应(注:①能力标准包括内容、等级与能力组合;②能力标准应按照不同岗位、不同职级来建构);

(2)课程体系的组成是否突出了行业特色;

(3)有助于能力培养的互动式教学,在课程体系中是否占有足够的比例。

2、课程体系说明项下的三级指标

课程体系说明是课程体系得以使用的文献依据,因此,它应对课程体系中每一单一课程的教学要素都应说明要求,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在课程计划编制中的参考价值,这是其一;其二,任何课程体系的设计都是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的,也都有其局限性,为了正确的使用,必须就其使用范围做出说明,以增强课程体系的适应性和它的服务性功能,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可留有自由调整的余地,并在使用说明中加以叙述,使课程体系更为完善。综合这两点,课程体系说明的三级指标共设计了六项,详见课程体系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表。

三、指标解释和应用说明

(一)课程体系建设主要评估指标解释

1、“通用能力”:指由国家人事部门和组织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对公务员制定的一般能力标准。

2、“专业能力”:指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决定的依法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能力,它包括依法行政的学习理解能力、依法监管的运用执行能力、执法办案的技术技巧等。

3、“岗位能力”:指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具体业务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一般根据岗位职责和行政职务级别的要求来确定。

4、“开发人员”:指直接参加课程体系研究和建设的工作人员。

5、“一线任课教师”:指正在教学岗位上执教,所任课程与拟开发课程体系有关的教学人员。

6、“教务教研管理人员”:指正在从事教务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工作人员。

7、“专业课程”:指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业务课程。

8、“实践课程”:指以师生互动为特征,以培养学员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课程,它通常包括现场考察、讨论、辩论、案例分析与研讨、情景模拟、执法课堂等教学模式的课程。

(二)指标体系应用说明

本评估体系针对不同培训类别建立,相对比较宏观,一般不针对一期或一次培训班来使用,否则评估结论会有偏颇。如果某一类型的培训只做过一次,可直接应用本体系;若其培训周期较长,分别几个阶段完成,应对整个周期开设的全部课程进行评估。

(三)指标评价标准与权重的设定

1、评价标准

在评价标准中凡是涉及到以数字比例确定标准的,均采用了访谈法或座谈会法或实证法或三者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下面以课程体系组成指标为例,叙述数字标准的研究。

课程体系组成评估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构成方面,都需要以一定比例数据作为评估标准。在实际确定其数据比例时,它主要有这样三个来源:(1)源自一定数量的有经验的教务、教研、教学人员座谈会取得的经验数据,具体做法是课题组成员先拟定初始数据,然后组织人员,召开座谈会,通过讨论加以确定;(2)源自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培训中心和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学校构建课程体系模式的调研文献资料。(3)源自2001-2005年五个单位(国家工商总局、新疆工商干校、河北工商干校、内蒙古工商干校、江西工商干校)各类培训班的课程计划。

根据三个来源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1)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比例在综合培训中最低为26%,最高为71%,多数在40-50%,而在专业培训中一般为100%;(2)实践课程。在综合培训中为10-17%之间,专业培训中基本为0;(3)创新类的特色课程4%左右;(4)综合素质培训中,与能力对应的课程类别的覆盖率最低为50%,最高为87.5%。

篇7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cor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becomes the key to construct professions.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reflect the featu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mphasizes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Problems emerge in some curriculum systems,such as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With analyzing tasks and processes of vocational posts and determin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teaching projects,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rebuild or construct,to build the curriculum system with ability as the core,and to meet the goal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curriculum system;professional competence

1 引言(Introduction)

课程体系就是一个专业全部课程的综合,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的关键,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2]。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等基层岗位,强调专业能力的训练[3]。所以从普通高校继承、压缩来的面向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领域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满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建设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针对该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和建设的思路,根据岗位需求确定专业能力,根据职业专业能力确立专业课程群。根据我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社会定位,提出了突出特色的专业能力结构,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出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最后对未来更深入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展望。

2 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at present)

(1)受限于传统课程体系的结构和课程模式

传统课程体系特点是以知识理论体系和系统知识的传承为目标。其课程与面向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相左。所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面向系统专业理论和系统知识学习的体系,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缺乏先进理念指导、违背认知规律

职业导向、工学结合、能力本位、学生主体、项目载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等重要原则,在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充分体现。专业课程体系往往按照专业的知识逻辑安排课程,没有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构建,不符合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初学者认知规律[4,5]。

(3)受限于人和教材

因人开课、根据教材开课是传统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按照课本的名称和内容排列课程顺序,忽略教学目标。

3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Ideas of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CNT)

(1)岗位(群)分析

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首先联合企业,双方共同以职业岗位群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确定了“建网、管网、用网”三个主要的岗位群和对应的任务,详见表1。

(2)确定职业专业能力

依据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核心的原则,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专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详见表2。

围绕着这三个层次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课程体系建设个性化的原则,提出了“基本能力标准化、核心能力个性化、社会能力多元化”的能力培养理念,将其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构建课程体系的主导思想。

(3)设置专业教学项目和课程

根据工作岗位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逐级分解成综合能力、单项能力目标,在课程中完成综合能力和单项能力的训练。在构建教学项目和课程设置的顺序时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在课程的评价考核时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详见表3。

(4)设置“理实一体”的课程内容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系统理论知识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分散到每个项目中,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并开展教学,实现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4 结论(Conclusion)

课程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种持续的建设过程。随着课程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首先,还需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的需求做进一步的调研,完善教学项目和课程内容。其次,在强化能力训练的同时需要对学生自主时间学习引导,突出第二课堂的作用和地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参与自主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社会实习。最后,通过更广泛地参与或举办技能竞赛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将竞赛内容分解并融入到课程当中。改进后的课程体系能够更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达到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池瑞楠.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7):65-67.

[2] 张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3,(1):338-339.

[3] 谢锦平.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教育,2009,(8):45-47.

[4] 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11):23-24;26-30.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高职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277-03

1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高等教育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任务之一,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那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就尤为重要,我们在开发本专业课程体系之前首先明确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大量企业走访,深入了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数量需求,明确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群。然后针对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解剖,从中提炼出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以适应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为主要依据进行课程体系构建。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课程体系进行反复论证,开发出具有行业特色,符合高职实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课程体系。

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现状及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化,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从事网络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网络软件开发、测试,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工具。

3 职业目标及岗位群分析

3.1明确职业目标

本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大量、长期的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数量需求,最终将培养的毕业生的职业目标定位于面向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的工作过程,该工作过程的流程如图1所示。

3.2 确定岗位群及核心技能要求

在完整的面向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的工作过程包括了售前、售中和售后三大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的岗位群、岗位职责和所要求的核心技能有所不同,但有许多共性,具体如下。

3.2.1工作过程:售前阶段

工作岗位:售前工程师;售前技术支持;系统工程师。

岗位职责:跟踪和挖掘客户需求,完成方案编写、投标、产品选型、售前交流、售前测试、客户引导、产品演示等销售支持工作,协助项目经理协调管理客户关系。

核心技能:有较强的口语表达力、沟通协调能力、项目组织能力; 较强的网络方案规划、设计和方案撰写能力;熟悉国内外主流网络设备厂商产品的最新应用。

3.2.2工作过程:售中阶段

工作岗位:系统集成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测试工程师。

岗位职责:制定合理的网络架构和网络解决方案;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技术交流及研讨,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完成系统集成项目中的设计、实施、测试、维护等工作。

核心技能: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熟悉各类网络主流技术,精通国内外主流网络产品的配置、优化与测试;能熟练搭建主流服务器,并对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优化。

3.2.3工作过程:售后阶段

工作岗位:网络信息管理员;运维工程师;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

岗位职责:及时对客户提供维护管理技术支持,并为客户提供相关培训;对网络监控进行分析为客户提供故障诊断和排除以及网络优化设计;分析评估安全漏洞,并制定相应安全管理策略。

核心技能:具有良好的文档撰写与培训能力;熟悉各类网络监控技术,具备网络故障的分析、判断、解决能力;熟悉主流网站开发技术,能对网站进行维护、更新、升级。

3.3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本专业的职业目标主要定位于每一岗位群中要求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及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中级职位。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也是紧紧围绕着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过程中需掌握的核心技能。

5 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撑

1)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

无论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应先行一步。因此有计划、有目的让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为教师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成立工程团队,多做工程,多做项目,通过项目锻炼教师实践技能,这样才能造就一支真正适合高职特色的师资队伍。

2)深化产学研、为专业发展提供可靠依托

产学研结合要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定位,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按市场规律推进产学研的多赢局面,充分调动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支持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使双方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

3)突出高职教育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很大的不同就是要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并在这些实践环节中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培养,按行业标准组织项目实施。突出我国高职教育优势,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认证。

将行业认可度高的国际认证的配套课程引入到专业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加CISCO、Microsoft等国际认证考试,通过大规模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认证,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障学生的就业质量。

6 结束语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我院的“12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高职教育近十多年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新路子。我们在“122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开发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相信这篇文章对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6(35): 14-15.

篇9

1过去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深职院网络专业从成立开始,就成立了由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管理委员会,并先后与Cisco、华为、微软、CIW、Sun等行业龙头企业及许多深圳本地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到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室建设,到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和课堂教学的设计,校企双方在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合作,进行资源共享、专业共建和人才共同培养。特别是在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紧跟技术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实际岗位需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方面作了许多研究和实践,并曾经尝试将企业培训课程(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课程)直接纳入教学计划,替代部分相关课程。但是,后来考虑到以单一企业设备为平台来实施教学,有违公平、公正的教育理念;所以,后来我们取消了以单一企业设备为主的教学计划,而是在消化吸收思科、华为等多家企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重新合理构置课程体系。

1.1课程体系建设的“四化”

我们将建设的基本思路概括为“四化”。

(1) 课程设置模块化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网络专业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可以通过科学划分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依此构建课程体系的模块,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在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

(2) 课程评价标准化

考虑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很多业内龙头企业的标准就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而且这些企业掌握了大量的技术专利,在技术上走在行业的前列,因此可以根据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这些龙头企业的国际IT认证标准,建立网络专业的课程评估体系,尽早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3) 课程建设精品化

利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努力抓好几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将这些课程从校级精品课程逐渐建设成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4) 专业教材系列化

专业教材是课程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载体,通过规划好专业教材,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贯彻根据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的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适合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1.2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想,网络专业采取措施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1) 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划分课程模块

我们将网络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定位为“网络组建”,以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网络编程、网络安全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概括起来分别为“建网、用网、管网”。对这三种专业核心能力,分别确定其课程主线。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按照“学网”、“用网”、“组网”、“管网”、“建网”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并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强化某个方面的课程模块,兼顾其他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的模块化划分上,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按照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原则,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6大模块:计算机技术通用模块;网络技术通用模块;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模块,网络工程施工模块――“建网”模块;网络编程模块――“用网”模块;网络安全与管理――“管网”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 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利用业内主流企业的认证标准和培训资源

我们在制订课程体系时,参照了Cisco、华为、微软、CIW、Sun等业内龙头企业国际IT认证的中级考试标准,根据其对各项能力的要求,设置对应课程训练学生相应的能力。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将业内主流企业的培训资源(例如培训教材、电子课件、在线考试系统)免费“拿来”,以内容置换等形式加以利用吸收,融入到专业技能课程和整周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中,使得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层次,进一步扩大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努力实现学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 加大课程建设力度,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组成课程建设小组,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进行攻关,以核心课程为先导,带动专业课程的精品化建设,“网络互联技术”在2006年取得突破,先后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4)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突出重点,保证质量,作好系列化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深职院网络专业配合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努力做好教材的编写出版规划,做到:

① 将教材编写重点放在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上,放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资源充足的课程上,放在教学内容经优化整合后的新课程上。

②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优点,推广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尽快完成在编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③ 鼓励教师摆脱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编写教材。

图1 深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2 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应该实施学分制,并且是充分的、完全的学分制。虽然我们现在也有学分制的一些要素,但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应该加以改革,进一步推行弹性学制,完善学分机制。要探讨一个自主学习模式,在现有的体制下尽量给学生增加一点学习自,通过自主选课、学分累计,让学生能够正常毕业,甚至还可以多学一种技能、一个专业。这应该是未来几年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在原来课程建设“四化”的基本思路下,为了适应完全学分制,需要及早对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进行调整。我们通过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工学合作机制,专业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合作、多层次合作,引进企业人才标准,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岗位能力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进一步细化,将课程模块进一步细化和优化,为学生选课提供更大的便利。

3 具体建设思路和措施

3.1引进行业人才标准,准备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订

专业通过合作渠道获得大型IT企业的“企业网络人才标准”作为参考(见图2~图4),使我们对于企业对网络人才的能力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些标准对不同级别角色进行了定义(即关于各级别可承担角色的描述,包括掌握本领域内知识技能的宽度和深度;能够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难度;在本领域内的地位;能够承担的职责),提出了各级任职资格的人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专业还进行了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人才市场调研,进行了 “网络专业往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在今年四月份召开专业管理委员会会议,进一步了解企业对各岗位人才的最新需求状况和进行岗位人才的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职业岗位能力进一步细化,并根据新旧技术在各岗位中的应用情况探讨课程体系中相关内容的增减,讨论以往专业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的长短与得失,从而为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订作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2007级的教学计划,交由专业管理委员会的企业专家审定。

图5 2007级教学计划专业管理委员会企业专家审定意见(部分)

3.2对课程体系的模块进行细化和优化,方便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

在对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进行调整时,遵循进一步完善以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实际过程为引导,以“组网建网”的核心能力为依据设计过程,按照网络工作过程和所需要的能力群优化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调整和充实按照企业“建网”、“管网”、“用网”等主要岗位的能力群要求来构建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按照“学网”、“组网”、“建网”、“管网”、“用网”的能力和学习过程进行课程模块化的细化和优化,构建更为细致合理的“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课程体系;从而通过为学生选课提供更大的自主性,真正使学生按照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既能逐步掌握相关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又能通过自主选择某个方面的课程模块,强化相关能力。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力分解见图6。

图6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力分解图

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把全部专业课程划分成五个部分,共16个模块(见图7),同时对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基本设想:“学网”和“组网”为必修部分,学生在完成“学网”、“组网”的学习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在模块⑼~模块⒃中自由选择,达到规定的学分总数、获得专业认可的相关证书就可以毕业。从而尽量在现有的体制下给学生多一点学习自。通过自主选课、学分累计,学生不仅能够正常毕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目的地选择多学一些技能,为就业作好更充分的准备,为将来事业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同时,遵照课程建设“四化”的基本思路,目前我们正在参照企业人才标准,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岗位能力标准,并参照业内龙头企业国际IT认证的中级考试标准,适当提高要求,建立本专业人才技能水平评估标准,然后分解到课程,建立每一门课程(或者课程模块)的评估标准,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建立试题库和网上实操考核平台,理论与实操测试二者结合,来客观评估学生的能力。继续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把多年来课程建设的积累加以总结和提炼。经过努力,《Windows Server 网络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工学结合水平,根据专家意见,由《计算机网络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实训》整合而成)成为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取得了课程建设方面新的突破,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2门。

图7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模块

虽然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专业建立时间还不长,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也不够,专业建设的积淀尚不够,加之教师工作量很大,在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建设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难免存在缺陷和错误,有待在今后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也欢迎专家、同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帮助我们提高。

参考文献

[1] 池瑞楠.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07,(13):65-67.

[2] 李圣良.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6(35): 14-15.

[3] 浦江.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8(4): 69-71.

[4] 丛俊歌.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置[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1(1):57-58.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就业;课程体系

1.引言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基础课的大学英语也不例外,在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提出了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等。以就业为导向,坚定立足于这个方向,不断推动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使研究成果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探索高职英语教育的革新是时代的呼唤和就业的需要。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从职业岗位的微观角度把握人才的培养规格,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的角度,分类、总结、提炼出不同岗位群对英语能力的需求和要求,以此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整体的英语课程设置。这符合新形势下国家对高职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思路与途径探索

2.1 改革思路探索

(1)以就业为导向,分析和研究现状,从职业岗位的微观角度把握人才的培养规格,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的角度,分类、总结、提炼出不同岗位群对英语能力的需求和要求,以此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整体的英语课程设置。构建合理的、规范的、趣味的以及实效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和教学新模式。

(2)以人才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为主线,从课程设计: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课程模块的比重调整以及网络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实践教学环节,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突出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3)实施课程教学体系的依据和基础,构建创新型高职英语人才的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等,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高就业率,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2.2 途径的探索

(1)以就业为导向,深入市场调研,以专业为基础,个性化设计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整合教材,科学调整模块比重,使基础英语向专业(行业)英语自然过渡。

(2)根据各专业的就业去向,合理细化课程设置。打破将“听、说、读、写、译”于一本书的“综合教程”。

(3)教学中引入“人机互动”的交互式英语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根据各自英语基础有选择地进行自助式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4)课业考试与职业资格考试并重,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资格证书。

(5)创新“多媒体网络”教育平台,设计个性化的网络课程教学。

3.总结

构建合理的、规范的、实用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以人才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为主线,从课程设计: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课程模块的比重调整以及网络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并结合实践教学环节,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突出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以此作为实施课程教学体系的依据和基础,构建创新型高职英语人才的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等,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高就业率。

创新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的改革与创新,高职学生才会有出路,高职院校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坚定立足于这个方向,不断推动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使研究成果与实践紧密结合。总结出一套适应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模式,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率,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川子.中国高等教育:直面入世冲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2-3).

[2]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5).

[3]贾方.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1).

[4]周晓敏.对高职教材建设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3.

篇11

【关键词】中职 课程体系建设 问题 措施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而理论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合理的优化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学和实践双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能源。

1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1.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

由于是中职学生,学生的知识面往往很窄,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困境。当今,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仅仅是包含了英语、数学、语文、政治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学生在学习阶段不能接触更多的知识层面和领域,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范围片面,在面对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只能止步不前,在工作选择的范围不得不缩小,面临想就业却不能就业的窘境。

1.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大量数据表明,在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大部分从事的是计算机销售、文秘等工作,处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领域的最低位置,而在相对高端的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以及网站制作、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岗位上就业的人员相对较少,这主要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脱离造成的。

1.3 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投奔高端的教育,中职教育的学生面对生源压力开始招收素质较差的学生。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基础素质差的现状。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设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不能改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出来的毕业生不仅没有实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需的能力,通过在校学习还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导致中职教育输送的人才不达标不合格,学生面临着不能就业的困境。

2解决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中职院校也负有一部分的责任,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中等院校的领导者应当高度的重视,制定合理的措施完善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注意在以后的教学的过程中,避免发生该问题,本文制定解决措施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合理的建设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了一种人才招收趋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当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求,除了传统的教学目标中要求的,数学、语文、英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基础认识,比如信息、法律、金融、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供学生学习,强化学生学习的综合意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开拓学生的发展眼光,此外还应当加强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美术、书法等方面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解决学生面临的就业的窘境。

2.2设置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质的课程

既然不能缓解当前生源紧张的局面,那么中职学校所能做的就是在中职学校收纳学生后,对其进行严格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弥补他们的不足。中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当前阶段学生素质有待提高的局面,还应开设道德强化的课程,比如开设职业道德和品德教育的课程,综合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2.3注重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说欠缺的就是综合实训,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综合实训。首先,这种综合实训不是简单的知识考核,而是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在社会上去进行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安排综合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三点原则:第一点,针对性原则;第二点,实用性原则;第三点,可实施性原则。

3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成符合社会或者企业发展要求的合格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的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先进适用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的方式,采取灵活积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筱敏,周海泉.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2014,(23):95-95.

篇12

>>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建设思路 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本土化视角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新探 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 浅谈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试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工商融和视角下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电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初探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医药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 单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谨,软件质量管理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3.

[3]SQuBOK策定部会,软件质量知识体系指南[M],杨根兴,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6.

篇13

关键词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13-02

正确认识高职数学的功能定位是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前提。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建设是改革的首要问题,弄清了“教什么”,才能有效地“施教”,进而达到数学教育的目标,促进高职数学教育的发展。

1 正确认识高职数学课程的功能定位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怎样的高职数学教育功能定位才能符合这一目标的要求,使得高职数学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非常明确的。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人们已经摒弃了片面的只强调数学教育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功能,从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重新进行功能定位。一方面,数学教育要支撑专业教育、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功能没有变,因为高职的专业教育确实需要数学,可以说没有数学教育的支撑,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就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高职数学教育的功能也体现在“通识教育”方面,因为在社会实践中,各行各业都需要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是人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素养。作为高职数学教育的两个重要功能,不能厚此薄彼,应同样重视。高职数学的课程改革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才能不偏离方向,使得高职数学教育健康发展,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是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是课程体系改革,怎样的数学课程体系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适合高职数学教育的功能定位?“教什么”弄不清,何谈教育教学改革成效?

“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是目前高职数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础模块的内容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专业模块包括微分方程、无穷级数、线性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等,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进行取舍;拓展模块包括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这一课程体系的实际作用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适应吗?实际上自我国高职教育出现到发展以来,数学课程的体系内容基本没有变化,只是数学建模是随着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才加入的。从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现实来看,这种课程体系中的内容有很多并不适合现在的高职教育,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建设并没有与时俱进。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深刻的体会。

近年来的高职数学教改关注点更大程度上是放在了“怎样教”,在这方面确实取得不小的成效,但“教什么”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建设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实实在在地思考现在的高职数学教育到底应“教什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教改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3 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建设要体现文化教育 课程建设要关注人的成长,课程应适合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是一种必然。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应充分体现。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等非自然科学领域越来越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应从更广泛的视角审视数学文化的含义与作用,不能把数学教育仅仅视为单纯的知识应用的教育与数学能力的培养,还应该让数学课程成为一个数学文化的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看到数学的社会与文化价值,欣赏数学之美,学习数学模式与方法,领会数学辩证而深刻的思想。这种文化的教育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基础。

课程建设要勇于创新 教育创新是课程建设的生命力,是教师的责任,没有创新的教育就没有教育的发展。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要去逻辑化、一元化,进行专题化与多元化的建设。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考虑现实具体的学情与教情,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禁锢,根据专业需求,按专题的形式开发建设课程,加强针对性。根据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采用多元化的形式选取课程内容。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要走出数学课程的自我封闭系统,进行逆向思维,思考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企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以学生职业发展与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和丰富课程内容。开发基本素养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开发数学思维与方法训练内容,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开发数学课的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开发真正与专业需求紧密联系的课程内容,实实在在地让数学走进专业教育。

改造现有的数学课程,这种改造应是全面的。根据培养技能人才的要求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改造,可以打破原有系统,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与整合。这种重组与整合一定要淡化数学的纯粹的逻辑化、形式化与系统化。

课程的建设要体现系统性原则 在进行课程建设中要综合分析数学课程在职业教育课程系统中的地位,还要分析数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应该注意到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数学课程体系内容应充分体现常识性的通用知识、数学的理性知识、具有实践性的数学实践知识,学习专业所必需的知识。要把数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放在整个高职教育系统中去考虑问题,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确定不能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知识内容选取的恰到好处是必须坚守的。

4 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实施

课程体系的建设以模块化体现,这种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是不同于“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意义下的模块化。

一是数学基础素养模块,它体现文化教育功能,包括常识性的数学方面的知识、人文素养知识(如数学史、简朴的古今数学思想等)、科学素养知识(如数学是什么、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数学的价值等)。这一模块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作为合格社会公民应有的基础数学素养。

二是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模块,它体现培养高技能人才应有的数学基本能力与素质,包括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这一模块的作用是培养作为高技能人才应有的良好数学思维品质、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数学实践模块,它体现数学的实践性,包括数学实验活动与数学建模活动。达到从“学数学”到“做数学”而后进入“用数学”的较高层次。这一模块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数学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生产与生活问题的能力,着眼点应放在学生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是专业学习支撑模块,充分体现数学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功能。此模块内容的选取要经过长期深入的调研,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业务沟通,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对现有课程内容的整合而产生。这一模块的作用是数学助力专业的学习。

上述课程建设模块化在本质上区别于现有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是从高职数学课程的功能意义上去设计的模块化。因此,不是现有课程体系的简单改造,而是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及高职数学的功能定位决定的,是现实意义下的课程建设的改革。不改变几十年来的课程逻辑结构意义下的模块化、形式化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高职数学的这种模块化建设思路适应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尝试。这种课程体系与结构要求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也要采取与以往不同的方法,对于这种数学课程体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施教。如专业学习支撑模块可以用必修课的形式进行,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方式教学;数学实践模块可以用选修课的形式,或是课外学习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数学思维和方法模块可以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教学;数学素养模块可以采用教师写成读本或学习材料发给学生,以学生自学的形式学习,教师定期进行辅导。有的模块的内容完全可以融入平时的课堂教学。总之,各个模块的教学形式要根据学生及教学条件,采用必要的形式进行教学。

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当务之急,要勇于创新,要突破传统的束缚,要与时俱进,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完善与健全,使之在高职教育中起到应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含.关于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4(9).

篇14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地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服务,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构建符合家具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改革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构筑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从而促使我们专业针对家具市场、促使毕业生适应家具市场、促使高职学生就业。本专业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源于家具企业而又服务家具企业、高于家具企业。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划分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重视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和技术应用性。职业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技术能力、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和设计能力;既可以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也可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比例不同。如: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以培养操作能力为主;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设计、技能和操作能力,以技术、动手能力为主;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研究、设计、技术能力为主。建设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培养经济建设一线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要把课程建设当做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做。家具专业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提高认识、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接触企业、了解市场,积极进行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使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途径

高职教学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的核心则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家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管理制度等方面全面进行建设和改革,才能达到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目的。

(一)市场调研

《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从市场、岗位需求调研入手。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了解本专业在市场的地位,明确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构建课程体系提供依据。如下图所示:

成都是全国第三大家具生产制造基地,也是全国板式家具生产制造基地。这样的背景对我们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必须要坚持校企合作,把企业的需求纳入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中,将企业的生产任务和岗位(群)进行筛选和归纳,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群),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家具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技术和动手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确定本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与上述分析相结合,我们专业的核心课程需开设:家具造型设计、坐具设计、卧房家具设计、客厅家具设计、商业空间家具设计、板式家具结构与工艺、实木家具结构与工艺等。支撑课程需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表现技法、家具材料、家具制图、家具木工机械、人机工程学、传统木工技艺、中外家具史、家具生产管理、家具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需开设:室内设计、家具展示设计、图形与创意表达、传统家具鉴赏、涂装技能、家具质量检测、建筑测绘等。

(二)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家具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突破“用学科教育的观念和思路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惯性,认真分析职业教育的特点,用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构建课程体系,开展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使专业课程与家具行业职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对接,这就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除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求教师去家具企业,一线实习锻炼。掌握企业工厂的各个岗位和工作内容。如何熟悉岗位工作的需求,胜任岗位工作,将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清楚掌握通过教学手段展开实施,教授、传达给学生,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针对现实市场企业的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达到真正的企业人才需要。同时也锻炼教师,要求教师也必须是“双师型”人才。我们可以使用以课程体系建设促使教师竞争上岗的策略,这样做可以达到以下几项效果:

(1)通过课程建设和改革,不断促使教师对课程内容及教学行为进行深入思考、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整个课程体系,而且根据岗位需要来设置课程,使课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突显出来;

(2)通过市场、企业需求变化,激发教职员工的岗位意识、教学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专业教师的岗位意识得到增强,其责任意识也随之增强,教学意识增强其编制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质量意识也会增强,从而增强教师的危机感和进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