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范文

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6: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

篇1

>> 物联网技术在海事监管的应用和发展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和展望 2016年大数据和工业物联网技术趋势展望 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景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展望 嘉绍大桥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公安领域应用展望 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前景展望 物联网技术现状及应用前景展望 “物联网技术”教学实践与思考 高职《物联网技术概论》教学思考与实践 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技术探析 浅析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浅谈 物联网技术论文 浅谈物联网技术 浅谈物联网技术和建筑智能化 浅谈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 浅谈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戴国华,余骏华. NB-IoT的产生背景、标准发展以及特性和业务研究[J]. 移动通信, 2016,40(7): 31-36.

[6] 杨旭,李俊宏. 无线多址接入网络编码中继的信道分配算法[J].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14,40(1): 21-25.

[7] 鄢林. 物联网中有线与无线通信接入选择研究[D].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12.

[8] 张景柱,柴焱杰. 60 GHz宽带超大容量无线接入技术研究进展[J].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14,40(4): 27-32.

篇2

[关键词]家禽;疫病;防控;物联网;使用意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30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03

0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家禽疾病的蔓延,家禽养殖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其升级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加快推动传统家禽养殖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从散养方式向集中规模化养殖转变,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畜禽养殖的质量及安全水平。而农业物联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家禽业生产的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在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物联网已成为畜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猪、牛、鸡等畜禽养殖实现了全程监控和实时监测,有效防控了家禽疫病的发生。2009年8月,提出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的战略设想,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提供契机和动力。此后中央1号文件也多次提出要加大力度推广农业物联网的使用。

但近年来,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遇到了障碍。企业和科研投入大量资源研发和推出物联网技术,如温氏集团成立的物联网研究中心,但这些新技术却得不到真正的应用。这个问题涉及养殖户的行为。因为养殖户是物联网技术的直接应用者,他们的使用意愿直接影响了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假设养殖户是一个理性经济人,那么养殖户作出经济行为选择时,必然考虑收益和成本问题。

因此,本文在了解家禽养殖疫病防控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养殖户行为、技术接受等理论,评估养殖户的物联网使用意向,找出影响使用意向的因素,从而为相关政策建议提供证据和参考,以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家禽疫病防控领域的应用进程。

1 研究综述

农业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包括农业动作物生产智能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立、智能农机和农业信息传送等多个方面。学者对物联网在畜禽养殖监控和疫病防控方面的应用作出了相关研究。颜波提出,畜禽养殖的规模化让人工操作的弊端逐渐突显,农业物联网的出现为大规模高效管理提供了支撑。周茁 等通过研究,总结出了适用于我国生猪养殖的农业物联网体系结构,该结构包括育种繁育、数字化精细喂养、个体行为视频监测、疾病诊断、猪舍环境监控、粪便自动清理及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应用7个应用模块。王海则基于牛羊养殖过程中的信息可追溯层面,提出通过给牛羊佩戴电子耳标实现一对一的电子建档,当发生疫情或畜产品质量等问题,就可以追溯到源头禽只。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关于农业物联网在畜禽养殖方面应用的研究已有不少,并且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但是从当前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目前的研究大多数涉及猪、牛、羊和水产品的安全养殖领域,对养鸡的物联网应用探索很少。而且,大多数研究都是集中于研究技术的使用现状和前景,较少关注物联网直接使用者的行为和技术的使用意向,这关系到技术的推广可行性,是技术被充分应用的前提条件。因此,本文将基于前人的研究,利用对广东温氏集团实地调研采集的数据,分析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家禽疫病防控方面的应用现状,同时对养殖户的物联网技术使用意向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2 家禽养殖疫病防控与物联网应用

温氏集团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自1991年启动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以来,温氏应用物联网技术以协助生产养殖管理,实现现场的实时监控、环境自动检测、生产设备自动控制等,向着机械化、精细化、智能化迈进,这些技术在奶牛和生猪的养殖上应用广泛,例如:奶牛生理特征监测传感器项圈,实时监测奶牛的生理特征,实现奶牛期预测等异常行为判断,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S着家禽养殖自动化和智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温氏也加大了家禽智能化养殖的研发力度,如禽舍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并在养殖场设点应用和推广,将实用性强、效果好的技术设备通过补贴购买的形式推荐给养殖户使用。但调查发现,这些研发出来的物联网技术在家禽养殖领域的应用现状却远远比不上在猪羊养殖领域。

2.1 家禽安全溯源体系形同虚设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多数养殖场只能根据禽只的特征或特殊标记识别家禽,无法对家禽建立档案信息系统,构建家禽安全溯源体系。当家禽出现疾病时,无法及时和准确地追踪到疫病源头禽只,从而导致家禽疫病的扩散和蔓延。

为了进一步建设动物标志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实现重大家禽疫病及鸡肉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快速追踪,温氏已逐步向旗下养殖户推广使用电子脚环,但是该项技术只局限于二维码识别。二维码系统里记载的只是温氏产品的相关“广告”信息,和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建档、信息可追溯相比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2.2 禽只个体实时监测无法实现

基于引种选育和日常养殖两个重要环节的实时监测现状,调查数据如图1所示。

在调查的养殖户中,有10.38%的养殖户认为自己的养殖场不能做到逐步淘汰异常禽只,达到净化禽群保证禽群优良的标准;剩余的89.62%则表示自己只能根据经验,通过人为观察禽只的行为变化和健康状况,淘汰异常禽只。

图2显示,几乎所有的养殖户都通过观察家禽的行为、精神状态和排泄物来辨别和发现异常禽只,在“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下,41.51%的养殖户表示管理员定期对家禽进行抽检诊断也能帮助其及时发现异常禽只。

由此可见,养殖户在逐渐实现养殖的规模化,却还远远达不到规范化,由于养殖密度过大,养殖场不能对家禽个体进行实时监控,只能凭经验观察禽只,做不到实时监测和落实到每只禽只,因此不能及时检测发现病禽,为家禽疫病的滋长提供了机会。温氏技术人员反映,实现家禽养殖的个体体征智能监测及疫病预警诊断,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成本,并且家禽个体特征等原因也会阻碍该技术的应用。

2.3 鸡舍智能测控系统未能普及

温氏集团在改善鸡舍环境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加大了鸡舍智能测控系统的研发力度,并积极向养殖户推广使用,但似乎效果不佳。

表1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养殖场主要是通过人为改善禽舍环境,如人为通风换气、调节禽舍光照温度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养殖场,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其弊端也逐步凸显。禽场人员配备和管理水平跟不上规模的增长,导致禽舍内空气卫生状况较差,氧气含量减少,空气中有毒气体、灰尘含量和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不断增加;加之不能及时监控和改善禽舍环境,从而导致禽群抵抗力下降,严重时将引发疫病。

尽管鸡舍智能测控系统已经在温氏集团开始推广使用,但被调查的养殖户中真正使用的仅有5.66%,表明该项技术未能普及。

2.4 家禽粪便处理设施落后

对家禽排泄物的清洁及处理是家禽饲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日一清洁, 一日一消毒”能在源头上杜绝病菌的传播,而对排泄物应该进行无害化处理,既有效回收利用又能达到环保的目的。

被调查养殖户表示,目前通过人工对家禽排泄物进行清洁。之前温氏集团向养殖户推广的粪便自动清理机器,由于成本过高、效果不明显而被搁置。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来说,其人员配备少,难以做到每日清洁。

养殖户还表示,家禽排泄物堆积到一定量时统一由鸡屎厂或化肥厂收购,不存在直接丢弃、人为掩埋和人为焚烧等不正确的处理方法。但在排泄物从囤积到出售期间,病原菌不能有效地被杀灭,将长期藏匿于养殖场,提高了疫病爆发的可能性,也是家禽反复发病的原因之一。

3 养殖户的物联网使用意向分析

立足温氏集团“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的研究,运用养殖户行为理论,参考技术接受模型,通过李克特量表评估养殖户的物联网使用意愿。调查数据显示,有大约15.24%的养殖户对在养殖过程中投入使用物联网技术表示完全不同意,34.74%觉得比较不同意,28.78%觉得不确定,还有14.84%认为比较同意,仅有6.4%的养殖户表示完全同意。

由此可知,养殖户对使用物联网的意愿并不高。笔者通过分析量表的度量因素,发现影响养殖户的物联网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是:感知易用性、养殖规模和使用成本。

3.1 感知易用性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物联网使用意愿

养殖户对使用物联网技术的难易程度的感知直接影响了其物联网使用意愿,感知易用性越大,则使用意愿越强。而掌握一项技术的难易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等,或是使用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养殖户温氏旗下的养殖户大多学历水平较低,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如果一项新的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使用难度和障碍,将会大大降低使用者的接受和使用意愿。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家禽养殖过程中,对于知识水平有限的养殖户而言,这一项技术是否容易操作,难度系数是多少,这都是养殖户会考虑的问题。

3.2 养殖规模越大,养殖户的物联网使用意愿越高

温氏旗下的养殖户养殖规模大小不一,而规模是影响其对新技术的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从养殖场的主观条件出发,大规模养殖场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边际成本较小,有利于养殖户增加收益,而小规模养殖场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问题,其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收益可能小于成本,所以小规模养殖户的使用意愿相对较低。

3.3 使用成本是制约养殖户使用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因素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技术的成本是制约养殖户投入新技术的主要障碍,一项新的技术被采用,很大程度是由这项技术的应用成本和所获得收益的差额决定,即应用该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具有导向作用。由于养殖场的选址有一定的要求,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上,养殖户除了要负担本身技术设备的成本,还承担着网络设施成本、技术使用培训成本等,这些成本都会让收入单一的养殖户不轻易投入使用一新技术。

4 在使用物联网防控家禽养殖疫病方面的建议

对温氏集团的案例分析发现,目前物联网应用于家禽养殖领域的现状并不乐观,家禽养殖疫病防控方面仍存在许多漏洞,养殖户的物联网使用意向不高。为促进物联网在家禽疫病防控环节的推广使用,提出以下建议。

4.1 政府提供技术补贴,落实惠农政策

生产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加速转变的重中之重。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民往往无力承担技术设备的投入成本,而先进技术设备的匮乏,又会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使其收入减少,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所以,关注“三农”问题,贯彻落实惠农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向投入使用物联网技术的养殖户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助,从而降低养殖户的物联网使用成本,提高农民使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

4.2 深化“公司+农户”合作模式

物联网技术的推广有助于家禽养殖业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使用成本较高,如果养殖户无法承担这一技术的应用成本,那么再好的技术设备也将被闲置。

因此,笔者建议温氏深化“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利用温氏集团雄厚的财务实力,为养殖户提供融资渠道或者直接提供贷款,使养殖户具备扩大养殖规模、购买物联网设备的资本。此外,也可以采用物联网设备租赁的方式,将折旧周期长的大型物联网设备通过租赁的方式租借给养殖户使用,既降低了养殖户的使用成本,也给温氏集团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继续维持共赢局面。

4.3 鼓励小规模养殖场的合并

温氏旗下的小规模养殖户居多,所有养殖环节都依靠人工操作,使生产效率和利润率较低,从而导致物联网技术无法在小规模的养殖场内投入使用。养殖场的逐步扩大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促进物联网的推广使用。因此,温氏可以鼓励旗下的小规模养殖户进行合并,从而扩大养殖规模,利用规模效应解决应用先进技术成本过高的问题。另外,小规模养殖场之间的合并也有利于温氏对养殖户的管理。

4.4 面向养殖户建立物联网使用培训体系

首先,在物网技术的研发过程中,技术研发人员应当充分换位思考,从农户的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农户使用习惯、和农户认知理解水平相匹配的相关技术,降低使用难度。

其次,面向养殖户建立物联网使用培训体系,对新技术投入使用的具体操作、注意事项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培训指导,落实到每一位养殖户,帮助他们克服接受新技术的障碍。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渝,杨保建.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发展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2]何莲,凌秋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2(2).

[3]李容,尹兴旺,蒋祖玲,等.“公司+农户”养禽模式的考察报告――汉川广东温氏家禽业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畜牧兽医,2009(4).

[4]王海.基于农业物联网的安全养殖探析[J].农业灾害研究,2015(1).

[5]吴胜香,陈芳,吴胜峰.规模禽场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0(5).

[6]徐海斌,王鸿翔,杨晓琳.现代农业中物联网应用现状与展望[J].江苏农业学,2013(42).

[7]颜波,石平.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智能化监控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14(1).

[8]张建华,赵璞,刘佳佳.物联网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及展望[J].农业展望,2014(10).

[9]E Spiesslmayr.Electronic Identification (RFID Technology) For Improvement of Traceability of Pigs and Meat[C]//European Conference on Precision Livestock Farming,2005.

篇3

【关键词】 物联网人才;物联网人才培养

The research of the professionals’ training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Yu Jinrong,Huang Gang

(Colleg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03, China)

【Abstract】The progres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technology will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s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round world.And the professionals’ demands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ertainly increase year by year.But currently in our country the special subject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technology have not establishmented,and the professionals are very deficient.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mand for the professionals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professionals’ training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and the some measures for how to train the high quality professionals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Key words】the professional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the professionals’ training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中图分类号】 C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60-02

1 引言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它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国际电信联盟指出,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未来几年,伴随国内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逐渐成熟,必将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将成为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1]

2 物联网人才的需求现状

为了顺应国际形势以及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需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中选择了68项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优先主题,其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由于“感知中国中心”在江苏无锡的建设,带动了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对物联网与传感网技术的人才需求。同时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全国各地对物联网与传感网技术的人才需求将呈指数性增长。

产业的需求无疑带动了人才的需求,国内支柱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物联网与传感网技术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导致此类人才成为企业的注目焦点。物联网与传感网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物联网与传感网技术及相关领域内的科研、教学、应用、开发、生产、管理工作。同时,物联网与传感网技术专业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多个领域,随着国内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对信息网络技术需求的不断扩大,人才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是持续增加的。[2]

根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和人-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意味着物联网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根据江苏省人才市场招聘需求信息,2007年计算机/互联网/通信专门人才的需求总数为319168,其中研究生需求数22960,本科生需求数143765;2008年计算机/互联网/通信专门人才的需求总数为401127,其中研究生需求数13122,本科生需求数200493;连续两年列第二位,且不断增加。随着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以及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大力支持与推动,相关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由此可见,物联网与传感网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相关的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即将走俏。南京邮电大学于2009年9月率先成立了物联网与传感网研究院和物联网学院,开展人才队伍的培养。本文就高素质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几点想法。

3 物联网人才培养的综合性

物联网广泛涉及RFID、传感器、嵌入式软件及传输数据计算等应用领域。物联网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物体的标识与识别技术、物体感知的传感网络技术、物体“思考”的智能技术等,涵盖了计算机、现代通讯、新材料、智能控制等前沿尖端技术。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培养具有以下三大类综合性专业基础技术的物联网人才:[3]

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及通信类: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应用涉及物联网的各个领域,主要从事物联网通信系统与网络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具体包括:数据挖掘与采集、软件开发、系统设计、嵌入式软硬件设计、模拟硬件研发等。其中,嵌入式软硬件的应用最为广泛。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整合。因此嵌入式软硬件设计技术是物联网人才培养的关键。

应用物理/应用数学类:应用物理的测控技术、光学精密测量、遥感遥测、纳米技术及光学工程,应用数学的计算数学、组合数学等专业在物联网领域中都有重要应用。这些相关技术成为物联网人才培养的基础。

电子/电气/自动化类:电子(尤其是微电子)、电气、自动化类的微纳机电系统、微传感器与微执行器、微机器人与微装配系统等技术成为物联网科学研究、设计制造、产品研发需求的重点。

有机地整合上述相关专业知识,以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体系,用以支撑物联网与传感网的技术与应用需求是物联网与传感网技术专业的核心问题。

4 物联网人才培养的措施

物联网在国内尚属于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结合社会需求也是近年来提出、尚未真正解决的难题。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来源地的高校,应将物联网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教学实践、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研究,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将课程与实践相结合,把高校自身教学优势和企业用户整合起来,开创出实用的物联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措施。

*设置合理的教学体系:

根据物联网所需高素质人才的综合性,在设立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时应分别侧重于上述三个方向。以信息网络为主干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与物理技术等交叉学科;设立电子识别技术与应用、传感器与测控技术、通信系统原理、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传感器件与编程技术、ZigBee协议与应用、物联网中间件技术、网络协议及网络互连、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智能信息处理、CPS原理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技术、无线通信与网络技术和软件工程等主干课程。根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特点,保证教学内容紧紧跟随国际主流物联网技术的发展。[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寻找能让学生尽快掌握教学内容和形成技能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将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方向理论贯穿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践中,构成日趋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特殊性,可考虑通过校企合作,研究和建设开放的物联网平台,建立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实验室,进行物联网相关平台的构建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南邮物联网学院将主要着重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重点:

1、物联网组网技术与协议的研究:开展物联网组网相关理论与协议的研究,为中国通信业的物联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接入C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功能网关设备研制:研制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和Internet等网络的多功能网关设备。

3、服务构件化的嵌入式空间智能感知系统的研制:构建面向目标人的嵌入式智能服务节点(包括摄像头、激光及声源节点),使这些空间分布的服务节点形成网络化智能环境系统,实现该系统下有效的目标活动、行为及声音等方面的检测及识别,为人提供多方位的智能服务。

4、物联网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开展物联网安全技术的研究,为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安全、可信的环境。

5、物联网示范应用系统的开发:开展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研发并力争实现产业化,为中国通信业的物联网建设提供应用示范,并推动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

通过实验与实践保证学生在动手能力得到锻炼的基础之上,又有所拔高,经过这一遍遍的专业培养或专门训练,可以成为具备物联网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校企之间通过整合人才和设备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强创新能力、先进制造能力、市场服务能力建设,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可持续竞争力,最终完成从互联网时代到物联网时代的产业升级。

5 总结

目前,中国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与国际同步,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并做到了部分领先。有关专家表示,物联网将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中国也将率先感受到物联的世界和智慧的地球。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对物联网与传感网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必将逐年增加,预计这种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然而,当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物联网与传感网技术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匮乏。因此,设置物联网与传感网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物联网与传感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信息网络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迫切的。

参考文献

[1] 李江.物联网的瓶颈以及未来分析[J].射频世界,2010,(02):48-50.

[2] 刘伟.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N].杭州日报,2009.

篇4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6-0098-01

在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应用得到全面普及的应用的前提下,我们又研发了一种物物相连的物联网技术,它相当于世界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必将推动信息技术的所有行业进入更深一轮的信息化浪潮。物联网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拥有万亿级市场,将有效抑制金融危机的发生,同时,还能更深程度的振兴经济的重点领域,最终使得我们拥有更智慧的城市。

一、物联网技术的定义和原理

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在依照约定协议的前提下,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最终达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以及管理全面实现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的原理就是把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与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个全新技术。它是依靠计算机互联网的前提下,利用射频识别和无线数据通讯技术,研制出来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

二、新时期的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新时期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虚拟网络和现实网络世界的实时交互,虽然被称为物联网,但是它的基础和核心仍然是互联网,是改革和发展了的互联网,所以依然可以和电信网、广电网等等一些公网进行互联。同时,随着电信网络特别是无线网络的扩展,以及传感技术的发展,我国推广物联网的条件已经逐步趋向成熟。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被予以是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来研究的推进。其中,国务院在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就有设计互联网的内容。另外,2009年,总理在无锡考察的时候还就物联网的发展提出了三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二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三是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近几年来,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完善,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市场培训得到了深化,同时产业的投资也有了大幅度增长。

一旦物联网技术得到普及,就会有更多的物品需要加装更加小巧智能呢过的传感器,同时使得那些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等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数量也将急剧上升。物联网的应用将很大程度上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并且给国内行业带来巨大商机。

三、物联网实现的架构和关键技术

物联网技术包括了信息、通信、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的综合技术。另外,可以划分为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三个层次的关键技术。

(一)感知层关键技术

感知层的技术又可以具体分为统一标识技术、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传感器自组网技术等。所谓的统一标识技术是为了解决对物体进行统一标识的问题;RFID技术是关于一些超高频和微波频段问题的;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是为了研制出来一些体积小、低功耗、自供电集成的中央传感器以及未处理系统等各种新型芯片;传感器自组网技术是为了避免出现移动、有线和无线的多层次组网现象。

(二)网络层关键技术

首先,要想有效的使用物联网就必须能够充分的利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等,积极的推动三网融合,将带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其次,互联网在应用过程中无法避免的要传输大量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配备一套使用新材料研发的新型传输网络。最后,一个有效的物联网的建立离不开各种传感网络的互联,数据之间的交互和共享,以及应用上的规模性。

(三)应用层关键技术

所谓的应用层关键技术包括中间件技术、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处理中心和系统集成技术。由于物联网的中间件处于数据和应用程序两者的中间,所以,它就如同整个网络的神经系统一样存在着。它可以完成数据的过滤、聚集和信息传递,使得互联网能够在混合组网、异构环境下高效的运行。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处理中心技术主要包括了:云计算架构技术、快速部署技术、资源调度技术、多租户技术、海敏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大规模分布式存储技术等多个方面。另外,系统集成技术是用来提高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硬件操作界面及功能控制、系统级软件等技术能力的。

四、物联网的应用

现阶段,物联网的发展速度在急速上升,它的应用形式已经多种多样,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改革和创新,应用种类仍然在不断增加。现在的中国物联网已经融入到了实际应用的很多领域中了,使得一个完善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得到了初步形成。

物联网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家居和智能交通等几个方面。所谓的智能家居产品就是把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融于一体,使得各种家庭设备都能实现自动化和远程操控的目的,这样不但使得家庭的安防系统更智能化,还有利于提高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而智能交通系统则包括了公交行业无线视频监控平台、智能公交站台、电子票务、车管专家、公交手机一卡通和测速E通6种业务。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在不断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这使得物联网在很多行业的信息化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物联网是一种智能服务的行业,它是感知中国和世界的技术。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一系列的应用和服务都将产生,这样可以带动出来新的产业链。

虽然现在的物联网还不成熟,只是一个雏形,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但是它将来所带来的前景却是不容置疑的。我们要坚信中国未来的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它的推广和普及将很大程度上加快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清楚在物联网领域,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站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我国必须抓住历史机遇,突破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建立自主化技术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可持续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消防信息化;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9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2-0180-02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来实现生产、生活各领域的智能信息自动化已成为顺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趋势和方向,由此,在目前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层出不穷,其中物联网作为新兴的技术和产业,在社会经济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物联网的由来和发展方向

物联网可初步理解为物物相联的互联网,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最早的物联网概念是在二十世纪末期提出来的,中国科学院1999年组成的传感网技术研究团队在微型传感器、传感终端设备、网络通信技术、芯片开发以及无线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研发水平居世界前列。2005年突尼斯举行的国际信息社会峰会WSIS对物联网的概念下了定义,随后物联网概念得到普及。2009年,物联网得以大力发展,国际商业机械制造公司公布了“智慧的地球”策略,将智能化理念带入基础建设执行中,拓宽了物联网的发展空间。

随着近些年来的发展和进步,物联网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并在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均以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消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环保、智能农业、智能司法、智能文博以及M2M平台等相继出现,这些都为物联网提供了发展方向。

2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国际电联报告将用以感知的传感网络技术、用以识别的RFID技术、用以思考的智能技术以及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提为物联网的四个关键性应用技术。

1)传感网技术。传感网络是在诸多空间上分布的自动装置使用传感器对不同空间地域的物理和环境状况进行监控,无线传感网络技术通过对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以及现代网络等的综合,实现了采集、传输并处理分布式信息的一体化,利用微型传感器对个空间环境及监测对象进行实时感知和监测。

2)RFID技术。RFID可在无人工干预的各种恶劣环境中利用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来获取数据信息,RFID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的电子标签、能对标签信息进行读写操作的阅读器以及用以传递标签机阅读器之间的射频信号的天线三部分组成。

3)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是利用相关技术和手段将只能系统植入物体以实现物体的物体智能化,进而与人或其他物体进行沟通交流。

4)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综合利用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将单个原子或分子制成有优良性质且可投入应用的微型纳米材料。

目前,全球范围内物联网的产业实践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一是“智慧尘埃”,主张实现各类传感器设备的互联互通,形成智能化功能的网络;二是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网,主张通过物品物件的标识,强化物流及物流信息的管理,同时通过信息整合,形成智能信息挖掘;三是被称作数据“泛在聚合”意义上的物联网,认为互联网造就了庞大的数据海洋,应通过对其中每个数据进行属性的精确标识,全面实现数据的资源化,这既是互联网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物联网的使命所在。

3 物联网技术在消防领域的具体应用

《武警消防部队“十二五”信息化建设项目总体规划》提出,消防部队的广泛业务涉及面及庞杂多样的装备器材,需要对物联网的规划作出统筹设计,实现对物、事、人的高效一体化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消防安全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消防监督、灭火救援、部队管理的动态化、智能化、网格化管理。

3.1 物联网技术在城市消防安全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防火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消防水源的动态管理。传统的工作方式是定期派出专人对城市消防水源进行实地巡检,然后将检查情况录入相关数据库。这种方式效率低下,不能动态地、及时地获取消防水源信息。借助物联网技术,我们可以给每一个消防栓制作电子标签,设置触发传感器,将位置、水压、管网等关键信息实时通过3G网络传送至消防信息中心,为灭火救援行动提供实时动态的水源信息。

2)建筑设施的消防智能化管理。目前大部分建筑的均安装了内部消防设施,检查这些设施的好坏,通常是通过消防检查来定期对其检测,这些行为都受制于检查人的精力、专业素质、能力高低,往往出现失控漏管的现象。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消防设施与消防信息中心的联网,可以实时掌握建筑消防设施工作状况,监控消防安全通道的是否占用等。通过这项技术,可以极大地减轻消防监督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3)重点单位、危险源的实时管理。我们可以在重点单位的重点部位、危险源安装传感器装置,实时采集易引发火灾的大气、水、浓度、压力等环境信息,采集的信息传送至消防信息中心,由专门的信息系统立刻对采集的环境数据进行分析,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过短信、语音实时报警。这样可以第一时间对致灾因素进行处理,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篇6

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和概念,已经在国内外各国受到高度的关注。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环境监测领域具有不可

>> 浅析物联网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口试+操作”考核方式在大气环境监测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传感器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解析 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分析 传感器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大气环境监测中对于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应用 遥感FTIR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新发展 试析数字化测量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运用 遥感FTIR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最新发展 物联网技术在高层建筑物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大气环境监测的数字化测量 大气环境监测的分析与思考 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浅析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和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研究初探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ITU St rategy and Policy Unit (SPU).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R]. Geneva: International Tele2 communication Union (ITU), 2005.

[3] van Donkelaar, A., Martin, R.V., Brauer, M., Kahn, R., Levy, R., Verduzco, C., Villeneuve, P.J., 2010. Global Estimates of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Concentrations from Satellite-Based Aerosol Optical Dept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J].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8, 847-855.

[4] 金众范, 王勇, 盛国松, 张秀梅, 陈书权, 寇泽峰, 赵丹, 王英亮, 2001. 辽宁省地热观测现状及映震分析[J]. 东北地震研究, 17(3), 25-32.

[5] 何世钧, 陈中华, 张雨, 周文君, 2011. 基于物联网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J]. 传感器与微系统, 30(3), 13-15.

[6]李虹杰, 马建武, 范新峰, 2009. 大气环境监测仪器研究进展[J]. 科技创业月刊, 2, 75-77.

[7] Watson, J.G., 2002. Visibility: Science and regulation[J]. J. Air Waste Manage. Assoc., 52, 628-713.

[8] Malm, W.C., Sisler, J.F., Huffman, D., Eldred, R.A., Cahill, T.A., 1994. Spatial and seasonal trends in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and optical extin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99, 1347–1370.

[9] Malm W.C. and Schichtel B.A. Pitchford M.L. Ashbaugh L.L. Eldred R. A., 2004. Spatial and monthly trends in speciated fin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OL. 109, D03306, doi:10.1029/2003JD003739.

[10] Chow, J.C., Watson, J.G., Fujita, E.M., Lu, Z., Lawson, D.R., Ashbaugh, L.L., 1994.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PM2.5 and PM10 aerosol in the southern California air quality study[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8, 2061–2080.

[11] Chow, J.C., Watson, J.G., Lowenthal, D.H., Egami, R.T., Solomon, P.A., Thuillier, R.H., Magliano, K., 1998.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particulate precursor gases and photochemical reaction products during SJVAQS/AUSPEX ozone episode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2, 2835–2844.

[12] Im U., Markakis K., Unal A., Kindap T., Poupkou A., Incecik S., Yenigun O., Melas D., Theodosi., Mihalopoulos N., 2010. Study of a winter PM episode in Istanbul using the high resolution WRF/CMAQ modeling system[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4: 3085-3094.

篇7

【关键词】 物联网;物联网技术;高等教育

2009年8月7日,总理考察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使物联网概念得到升温。到了2010年,物联网发展被正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同年我国物联网产业成为热点。伴随着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实际应用,“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建筑”等词语越来越多的提到城市发展规划中来,众多物联网相关领域的企业纷纷投入到物联网产业研发应用中。

一、物联网的概念及特点

2009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物联网与企业环境中欧研讨会”上,欧盟委员会信息和社会媒体司RFID部门负责人Lorent Ferderix博士给出了欧盟对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

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特点,使得城市管理变得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和简单化。传统的以人工采集数据的方式,不仅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较差,而且人工采集的范围有限。物联网不仅可以实时采集海量数据,而且能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鉴别。物联网可以部署在移动、恶劣、危险、复杂的环境中,并且可以实现无人值守。

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物联网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应用。IBM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其本质是把各种传感器嵌入到国家电网、铁路、桥梁、公路、隧道、供水管网、油气管道、堤坝以及建筑中,试图通过智慧的连接构建基础设施的物联网。

此外,全球范围内频发各种自然灾害,使得物联网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得到全世界的重视,如:美国两年前出于安全的考虑,提出国家基础设施保护计划(NPI),目的是保护基础设施不受恐怖袭击,同时防止大电厂停电、大坝崩溃等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三、陕西省物联网高等教育现状

2010年6月10日,江南大学为整合相关学科资源,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江南大学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立“物联网工程学院”,也是全国第一个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1年初教育部表示,在2011年高考中,全国30多所高校将新增一个热门专业――物联网工程。同年,共有700多所院校申请增加这一专业。经过严格审核,北京、江苏、天津、武汉、四川、黑龙江等地的30多所院校获得了新增资格。最终通过申请的30多所高校中,绝大多数为211和985工程学校。

陕西高校通过新增“物联网工程”专业申请的有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三所高校。

通时,陕西省作为全国著名高校聚集地,集中了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著名理工可院校,为物联网的支撑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综合性院校为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优良的成长环境。此外,西安欧亚学院等民办高校还在积极探索物品编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等物联网基础技术条件的应用。这些高校都正在成为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学术力量。

四、陕西省物联网高等教育的外部条件

1、政策支持

陕西省近期出台的“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计划组织实施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能环保、智能物流、智能能源、智慧城市、智能安防、旅游等行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为更好地建设和完善科研平台,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物联网产业相关学科的研究,并支持构建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结合研究平台。

2、经济环境

随着西安市国际港务区的建立和保税物流中心的不断完善,西安作为全国性的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辐射能力无可限量,在智能物流的研究和应用中也会随之得到进一步深入和发展。物联网做出全球新兴技术产业蕴藏着极大的商业机遇,同时,它对物流、交通、建筑等相关产业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小觑。

3、应用环境

随着西安公路网络、国际港务区的不断完善,西安对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综合物流、零售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形成中心辐射作用。加之西安作为全国教育中心之一的独特角色,技术开发业和实际应用能够形成双向有序链条,从而形成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有利应用环境。

4、学生就业前景

因为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广阔,包括政府部门、设计公司、涉外企业等行业的电子工程、智能化管理、传感设备等方面,加之物联网近几年持续得到社会各界的极高重视,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也是十分乐观的。

此外,西安市在成为全国最大的陆港城市的同时,能够以其便利性和功能性特点吸引一大批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企业。这些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能够扮演高校教育成果实践场所的角色,成为高校教育的推动力量。

将企业拉入物联网高校教育中来,不仅能够为物联网技术和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条件,更能够使物联网高校教育达到“育得其所,学其所用”的实用性目标。

五、对陕西省物联网高等教育的思考

1、开设有针对性、有特色的专业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行业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全国高校争相开展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开设。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开展有特色有针对性的物联网相关专业并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实际环节,就成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2、实现“高校――企业”双向对接

从前述物联网的特点和物联网在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现实应用来看,物联网技术已经在社会安防、地震预知等特殊环节中“高、精、尖”的深层次应用。而陕西省大部分以“物联网”概念为经营方向的企业只局限于条码、RFID等物联网子技术的基础应用,应用的社会层面较窄。陕西省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在技术的应用和开发中做好“学校――企业”的相互对接,实现物联网技术的宽且深的发展。

六、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实现理论发展和提升的关键环节。除了关注研发的物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还要关注物联网技术能够率先得到应用的行业,以发挥其辐射作用,开拓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因此,关注物联网的高等教育应从技术研发和应用两个方面着手。同时,为促进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在相关方面的长足发展,应该对开设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进行更多的理性思考。本文希望能够对陕西省物联网高等教育的推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梅方权.智慧地球与感知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分析.农业网络信息,2009.12.

[2] 宁焕生,徐群玉.全国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电子学报,2010.11.

[3] 王晴,王建华.物联网发展与高职教育之探讨.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4] 李耀华.我国物联网正呈现“羊群效应”.通信世界,2010.18.

[5] 刘明彦,王忆.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基于物联网课程设置浅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X.

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 智慧技术 物联网技术

0 绪论

如今,中国城市化的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在多数城市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兼顾城市的高速发展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和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是摆在每一个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重大挑战。随着各种智能化应用的兴起,城市信息化正向智能化发展[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问题,已成为建设和谐城市的有效途径。

1 智慧城市

1.1智慧城市的定义及关键技术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2]。“智慧城市”的定义为: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物联网、互联网、无线网络、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的支撑。其中,物联网是建设“智慧城市”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

1.2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状况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全球普遍的信息化浪潮[3]。美国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接着,欧盟又着力推进“信息社会”计划,并确定了欧洲信息社会的十大应用领域,作为欧盟“信息社会”建设的主攻方向。最近欧盟委员会更将信息和通信技术列为欧洲2020年的战略发展重点,制定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

在国内,尤其是近两年,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呈星火燎原之势: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南京、无锡、杭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长沙、西安、昆明等多个城市将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升到战略层次[4]。以上海市为例,“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将率先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这也是进一步延伸世博后续效应的重要内容。

2 物联网

2.1物联网概念及其特征

“物联网”就是由多个具有更透彻感知能力的传感器形成的自组织、智能化多传感网络体系,再辅以智能化的计算与泛在的互联技术支撑,从而实现信息的协同融合、泛在聚合、交互共享、智能处理的过程,最终构建成物―物互联的综合智慧网络[5]。

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还有,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2.2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而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

3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关系

3.1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内涵关系

物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物质支撑。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手段和工具,是承载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可以说,正是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智慧城市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发展的具体应用。

3.2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依托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城市各领域的智慧化发展与建设。在市政领域,将实现城市市政建设的智慧化,大大促进了城市市政管理的效率。在物流领域,可以实现物品快速标识、准确定位和实时跟踪,同时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实现智慧物流的建设。在制造领域,实现生产制造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设备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交通领域,为公众提供出行参考,改善交通状况,最大限度地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实现城市交通的智慧化管理。在医疗卫生领域[6],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实时的健康监测、保健咨询和紧急呼救等服务,同时可实现医院日常管理的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减少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4 结论

智慧城市建设事关长远发展、关乎民生改善。目前,我国的城市信息化整体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以智慧城市为旗帜,将更有利于加速提升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管理水平。如今,随着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相信,在政策导向与市场拉动下,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产业也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数字城市:升级智慧需众人拾柴[N].计算机世界报,2009―12―28.

[3]陈聊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

[2]IBM.智慧城市在中国[EB/OL].(2010-05-20)[2011-01-21].http:///cn/zh/.

[4]张永民.构建智慧中国的模式与对策.中国信息界,2011(6).

篇9

关键词:物联网;三位一体;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167-02

一、引言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已经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所谓的物联网,是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技术和物品电子编码技术,给每一个实体对象一个唯一的代码,构造的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物联网”已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正是在国家和政府政策倾斜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及高质量物流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提出的。提出在示范性区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施物流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型培养模式的研究。

二、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物流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现状

高校双语教学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必然要求关注和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环境建设。高校双语教学应注重微观的学校内部环境建设,同时也需要,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09年6月,欧盟执委会发表了“Intem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物联网发展和管理设想,并提出了12项行动保障物联网的加速发展。在交通领域,通过智能交通系统行动计划积极促进部署和发展物联网。如在医药物流中使用物联网,促使各成员国在药品中使用专用序列码,确保了药品在到达病人前均可得到认证,减少了制假、赔偿、欺诈和分发中的错误,也可方便地追踪到用户端的产品,大大提高了欧洲在对抗不安全药品和打击制假方面措施的能力。欧洲已形成的以冷链物流为核心的冷藏食品专营超市和专营物联网产品的智能超市,英、法、德等国也分别在机场货品分检、集装箱海关通关等环节开展RFID应用的实验。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高宇在《物联网创新实训室建设思考》中提到研发供教师教学适用的物联网教学管理平台,以及学生实训适用的停车管理平台等;陆晓东在《基于物联网的五年制高职IT类专业结构调整与课程设置优化策略》中提出,将物联网技术结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造,嵌入物联网技术课程,优化课程建设;杨海英在《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研究》中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高校实验室的有效管理。从国内学者的研究中不难看出,目前,高校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多数在于对于实验室的建设、相近专业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改造,以及纯粹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还鲜有将物联网技术引入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研究。

三、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思路

(一)提出物流人才培养战略

1 明确物流人才的学历教育体系及教育目标。物流操作型人才由主要由高职、中职院校培养,培养的重点是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本科教育主要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的知识面和理论应用能力。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刚层次的管理人才、科研人员及高校教师,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知识结构。

2 积极推动高校联合、组织专家研讨会、政府间互派人才学习、委托高校定向培养,加快物流人才体系的建设。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有关科研教育单位的专业力量,研究制订物流科学的具体计划,分别对企业物流、社会物流的技术、经济、管理等问题展开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和规划我国的物流发展战略,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

3 推动职业培训教育,强化物流人才再教育。职业培训机构是职业培训的主力军,因此在先导区内重点扶持几个专业的物流职业培训机构,以培训物流人才为主,形成以点带面的局面,为先导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库。

(二)引入“物联网”理念,构建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物流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物流人才。根据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制约瓶颈,我们提出要建立政府、教育基地和企业“三位一体”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所示。

1 在经济战略实施初期,企业实现物流可能导致成本提高,因此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增长势头并不强劲。政府要通过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国际合作,加快物流人才市场规范及网络体系建设,地方政府可引导社会力量建立物流人才培养协调委员会,协调教育基地及企业之间的关系。

2 教育基地是“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主体力量。教育基地包括高校、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三种部门,根据物流人才类型和市场需求,三部门各自发挥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高校应率先开展有关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研究,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为其他教育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 企业是物流人才的主要需求者和实践基地,是决定物流人才培养规模和程度的关键。当企业认识到建立型的物流运作体系从长期来看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时,就会自觉在企业内营造物流发展的氛围,引导企业员工自觉参与到开展物流的工作中来,在客观上直接起到推动物流人才培养的作用。

(三)引人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

通过在物流管理教学实训场所采用设备GSM模块、设备无线模块、地区GSM模块、中央GSM模块、智能化管理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教学及实训过程的智能化和科学化管理,将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学生、教师团队、学校管理层协调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避免出现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教学体系与执行教学体系不相匹配、校内外实训场地利用不充分、教师教学质量不稳定、教学质量测评方法落后等问题。建立基础数据管理、实训基地管理、实验室管理、日常教学管理、监督管理、与第三方接口六个模块。其中,基础数据管理包括:组织结构、职位、用户、功能模块、课程库、师资及文档库;实训基地管理包括:场地、设备、制度、实训申请、实训安排、成绩查询、企业需求查询、设备异常处理和GSM管理;实验室管理包括:时间及设备、实验安排、成绩查询、设备年检安排;日常教学管理包括:学生日常管理、设备检修监督、教学管理监督、缺课监督、实验质量监督和实训质量监督及教辅人员监督;第三方接口包括:上级主管部门、企业需求、数据导出和导入。

参考文献:

[1]饶增仁,郭明超,RFID及识别技术在开放实验室中的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F06)

[2]颜辉,CDIO教学实验系统中RFID的应用与实现[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5)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地球;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0、引言

物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被关注才只有十几年时间,而引起重视并获得快速发展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却已经开始在军事、工业、农业、环境监测、建筑、医疗、空问和海洋探索等领域投入应用。随着教育部批准各高校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以来,国内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基础的高校陆续响应,积极投入师资力量和硬件资源。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各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是培养具有多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当前国内物联网技术以应用为先导的特点,大部分高校在注重物联网理论知识体系架构的同时,还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为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为信息产业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人才。显然,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使得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步提高。面对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如何培养面向广大应用市场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和科研人才,成为现阶段物联网教育领域的一项研究课题。

1、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物联网的技术架构可以概括为c3sd,即建立在传感网络fsensor network)之上的通讯(communication)、计算(computation)、控制(control)、数据海(data ocean)集成的架构。物联网由通讯系统、计算系统、控制系统、感知系统和数据海5大技术系统支撑。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必须是以物联网体系结构为核心进行设计和技术开发。相应地,我们在学生培养的不同时期设置不同的物联网专业实践课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物联网5大技术的不同层次的开发和集成应用,具有较强的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设计、实施、管理和维护等相关工作。

2、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以物联网专业的需求为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应用方向和已有物联网领域知识进行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巩固已有的物联网专业理论知识,形成将理论学习与运用创新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在注重物联网理论知识体系架构的同时,也加强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学习

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式的侧重点在于全方位的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物联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局限于单一行业的知识运用需求。区别于计算机专业学习,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将计算机知识如数据结构和算法、编程语言设计、数据库等运用到物联网实际应用领域中,通过数据处理、算法分析、系统开发等实际应用验证计算机和物联网理论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算法和理论进一步理解物联网技术原理,尤其是通过相关实训应用程序开发(传感器原理及应用、re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物联网通信技术、物联网控制、物联网信息安全等)进行物联网理论和方法相关课程的创新思维培养,达到创新性学习。

2.2 以工程应用需求作为创新性培养方向

基于工程应用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建立在市场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有较高的物联网发展洞察力、解决特殊问题的创新能力等要求基础上。学生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对当前物联网工程应用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切入物联网的兴趣点,将物联网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如智能交通、智能仓储,进入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以及利用问题促进理论创新的良性循环。

将计算机、物联网理论和工程应用相结合,为物联网理论创新性教学提供了一个方向。目前,计算机学院已建设智能交通、智能仓储等实训综合平台,基于工程应用需求不断更新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训和实践能力锻炼,采用项目案例库的方式培养学生物联网工程设计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2.3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创新

在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

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允许学生自主选题并自主研究,将自身兴趣、专业知识和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尊重学生的思想独立性,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机和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和自身的兴趣爱好,结合物联网技术具体应用,选择自主研究领域。同时,为学生提供开发资源如开发平台、数据库系统、rfid+gps物流管理系统(利用rfid技术、gps定位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网络通信设备等搭建物流管理实验平台)等,让学生从实际应用中体会物联网的体系结构,针对不同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开展具体的研究并不断创新。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思考物联网技术问题,鼓励学生从计算系统以外的角度进行系统创新,将计算机和物联网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程运用需求相结合,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3、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自主科研能力培养方式

篇11

关键词:物联网;税源信息;无线定位;终端管控

中图法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4)04-0072-04

0 引 言

在国民经济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税源信息承载着基础的微观经济信息,是税源分析、税收负担能力测算和评估的基础。“金税工程”的不断推动和发展,使得我国税务信息化的进程也日益加快。然而,这些发展和进步相对于我国经济的行业多样化以及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相对欠缺的现状来说仍显不足。现行财税制度下,财税工作部门未对财政收入和税源信息进行充分的标准化,缺少有效的税源信息采集工具和渠道,不能实时采集税源信息,没有判断实际税负高低的充分数据依据,造成无法准确评估纳税人及公民的税收负担能力,并最终导致诸如:扭曲税收信号,影响投资行为;导致偷税逃税行为的发生,造成大量税收流失;影响税收的公平性,加重收入分配的不均等负面影响。

随着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成为了全球一大新兴产业,成为各个行业角逐的焦点。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知识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如何将物联网的技术优势与税源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工作相结合,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因为税源信息采集不完整而导致的各类负面影响,从而使税务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精细化,是值得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目前国内税源信息管理的现状,再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税源信息采集和管理方案。

1 我国税源信息管理的现状

税源信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一般而言,按照税源信息的内容可以将税源信息分为基本税源信息、经济税源信息和其他税源信息。其中,基本税源信息是反映纳税人注册资本、经营内容等静态特征的税源信息;经济税源信息是反映纳税人购、产、销活动等动态方面的税源信息;其他税源信息是反映纳税人经营之外融资、改组等方便的税源信息,具体如表1所列。

随着中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发展,政府预算体制的改革使政府财政收支的口径、管理方法、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划分都处于调整变动中。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财税体制,各税种在不同地区基本采用统一的税率标准。但由于省以下各级政府财政还没有完全实行分税制财政分配体制,加之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经济结构、税收征管能力和税收征管成本的差异性很大,各级政府部门也迫切地想了解各级行政部门行政规费收入情况,税收收入情况,地区的税收征收潜力情况。各级政府的上述需求均离不开科学、有效地采集、分析和利用税源信息数据。

通过税源信息采集、管理和分析来准确地预测税收收入能力是制定国家经济战略、测算财政收支缺口、调整税收负担、促进公民收入合理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同时,对微观经济活动细致而准确的统计分析与“宏观和微观计量模型”测算,可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设计经济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提供数据依据。因此,无论是基于国家社会稳定,还是税收制度改革,准确地采集和利用税源信息,深入地进行税源分析、研究评估公民及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能力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技术型、知识型、信息型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市场经济领域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纳税人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活动也不断创新,这就导致了产业分工日益专业化、精细化,并且由于财税管理本身事项纷繁复杂,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愈加突出,传统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税收征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工作中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针对于税源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获取税源信息的渠道有限

目前,获取税源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仍然是通过税收征管系统来获得,税源调查和部门协作只起辅助作用。根据上文税源信息的分类情况,这些获取方式对于基本税源信息的取得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但是对于经济税源信息和其他税源信息中的各项内容并不能够准确有效的得到,在当前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相对欠缺的背景下,这些残缺或者错误的税源信息将使税务机关无法掌握纳税人为传输或申报的交易数据信息;

(2)交易数据信息采集设备过少,功能单一

由于税控设备有一定的功能缺陷,不法纳税人可以选择性使用该设备开具票据,导致申报税款数据失实,破坏了税源数据的完整性;政府部门不能及时、完整地接收纳税人税源信息,不能将税款及时入库,减少了财政收入,一定程序上影响了经济发展;

(3)财税部门采集税源信息不完整,无法进行有效准确的税源评估

如税务局主要采集发票信息和税务申报信息,财政局仅采集与税源信息相关的财政票据信息,社会团体及各种基金信息虽已存在,但没有有效采集相关信息。上述哪个部门仅采集了销售环节的交易信息,未采集购进环节的抵扣或税前列支的交易信息;

(4)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税源信息交换存在一定的障碍

不同政府部门从各自角度出发重复采集数据,同一政府部门的不同管理机构也从各自角度出发重复采集数据,还不能很好的共享信息,加大了政府部门的管理成本,给被采集信息的广大企业和民众带来了困扰,降低了数据的利用效率。

虽然国家对于财税信息化的改革不断完善,但是要从经济的源头和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仅仅从颁布各项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角度来规范税源信息的采集工作很难解决当前的税源信息采集和分析工作中的问题。因此,本文探讨通过不断发展和成熟的物联网技术来解决当前税源信息采集工作中税源信息缺失和错误等问题,从而保证财税决策数据依据更加充分可靠。以此为出发点,我们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税源信息采集分析系统解决方案。

2 物联网的概念、结构和应用

2.1 物联网的概念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首先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并提出了结合物品编码、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和互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同年6月,欧盟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7月,日本IT战略本部颁布了日本新一代的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同年8月7日,总理提出了“感知中国”概念,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物联网成为了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的物联网建设也开始由概念宣传向实际操作方向转变。

虽然物联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有关物联网的定义和技术的共性问题仍未明确统一。目前,国内比较普遍的“物联网”定义为:“物联网是指利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各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就是使所有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使得识别和管理更加方便[1]。物联网把网络所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互联通过技术夸大到了所有事物之间的连通,不但使得现实世界的物品互相连通,而且实现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互联,从而有效地支持人机交互、人与物品之间的交互、人与人时间的社会互[2]。物联网的核心特征是泛在的感知、互联互通与共享以及智能的服务[3]。

2.2 物联网的结构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知识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围绕物联网架构体系,物联网关键技术体系有感知层关键技术、网络层关键技术、应用层关键技术,以及物联网共性技术和安全可信网络建构技术。

从功能上来看,物联网可以归纳为是对物-物之间信息的感知、传输和处理,因此,物联网网络架构被认为是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中间件层组成,图1所示是物联网网络架构。

图1 物联网网络架构

在图1中,感知层主要实现智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物体识别。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送和通信,网络层可依托公众电信网和互联网。应用层中的物联网业务中间件主要实现网络层与物联网应用服务间的接口和能力调用,包括对业务的分析整合、共享、智能处理、管理等,具体体现为信息管理、服务管理、用户管理、终端管理、认证授权、计费管理等。应用层中的应用包含各类应用,例如环境监测、智能电力、智能交通、工业监控、等。

3 物联网技术在税源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应用,例如环境监测、智能电力、智能交通、工业监控等。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财税领域的应用案例。为了整合分散在各个层面的财税税源信息,需要研发一套创新的集税源信息采集、管理和分析等功能的财税物联网系统。

税源管理是整个财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和基础,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以信息系统为依托,以涉税信息流(纳税人生产经营及交易信息、申报信息和第三方涉税信息)为核心,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财税税源管理,构建为财税服务的物联网,可以全方位地满足“税源信息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为国家提供全面有效的基础经济数据,进而支持经济决策。

全方位感知、安全可靠通信和智能化管理是物联网的三项关键性技术,利用这三项关键技术,能够实现财税机关对各类税源信息及时准确的采集、税控终端的信息定位和管理。针对于在税源信息中,经济税源信息难以获取或者获取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采用物联网技术设计的税源信息无线采集器(税源终端、智能电表、智能水表等设备)作为典型的物联网部件,可实现税源信息(主要是经济税源信息: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等经营过程信息;收入、成本、利润等经营成果信息;房产、存货、投资等信息)的采集、存储、发送和打印等功能。实现物联网在税源信息管理中信息采集、传输、管理以及分析等应用,为财税机关提供准确完整的税源信息。

3.1 物联网在税源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税源信息无线采集器以可插拔方式安装在税控收款机、POS机以及水表、电表等设备中,实现编码唯一,与纳税人信息进行关联,实时采集纳税人相关的各项交易数据、能耗数据、资产数据等各项税源信息,实现实时、准确、完整的数据采集,实现了这些设备的智能化。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使现有的各类设备在安装了税源信息无线采集器后更加智能化,通过物联网技术,这些设备可是实时的采集纳税单位的能耗信息,以及通过纳税人的电子标签以及商品货物的各类标准编码,可以实现对纳税人信息、商品信息、买卖双方信息等各项信息的采集,最终将这些信息通过相应的传输路径分别传送到相应的管理部门,减轻了数据采集和整合的困难,同时也加大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

将无线数据传输技术、语音通讯技术、IC卡信息认证技术、二维码生成及识别、光学引擎扫描方位试读技术、触摸屏手写输入技术、热转印打印及电子导航技术等各类高科技技术进行结合,设计并研制了新型无线税源终端开票机,可以支持各类规模、各种行业的税源信息采集。

3.2 物联网在税源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使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无线税源终端和无线税源采集器,财税机关可以实时对纳税人的交易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对纳税人的一些非法的行为(异地开票、代开发票、偷水偷电等行为)可以及时制止,可以大大减少非法行为的发生,避免了税款的流失和能源的损耗。

无线税源终端和无线税源采集器具有无线定位功能,并且可以通过3G/4G的数据交换功能实现基于物联网的数据交换。通过物联网技术与后台终端管控系统的结合,可以实现在终端管控系统平台中对各类终端进行监控和管理,随时对设备的税源数据进行采集,实现了税源信息采集的实时性,并且通过对税源终端和无线税源采集器的实时监控与管理,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些设备出现在非指定区域内交易而造成发票假开、能源虚耗等情况的发生。例如,如果相关的设备所采集的税源信息不符合纳税人的基本情况,或者出现不符合常理的情况,就会在终端管控系统中对该设备及纳税人进行报警,财税部门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报警信息对相关的设备进行警告、锁定等相关的操作,并对交易数据进行查看和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非法行为,如确实存在违法行为,可以对设备对应的纳税人进行相应的处理。这样,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阻止非法行为的延续。

3.3 物联网在税源信息安全中的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家税务部门登记的纳税人有法人纳税人约4 300万户,个体工商户约1亿家。如此庞大数量的纳税人,税务管理部门只靠人力以及法律效益很难进行良好的监控和管理,依托目前的基于IC卡或者U盘等媒介的报税方式,对于各个纳税人税源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也很难有比较好的保证。

通过对无线税源终端和无线税源采集器进行安全设计,采用安全芯片实现数据加密、签名等功能。在每次纳税人发生交易行为之前,都需要对无线税源终端或者无线税源采集器以及交易行为操作人进行有效身份认证,结合数字证书、生物识别、二维码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手段来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可靠。搭建专门的网络信任基础设施(各类支持物联网的3G/4G网络和专门服务于税源信息管理的APN专线相结合),构建身份证书管理系统及应用安全支撑平台,实现对各类无线税源信息采集设备和人员的统一身份认证。在交易发生前,得到了准确的身份认证以后,才允许该终端及相关操作人员进行交易,否则将通过对各类终端的锁定来禁止非正常交易行为的发生,这样就可以保证税源信息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通过采用身份认证、授权机制、数据存储加密等技术手段,实现大规模网络数据存储隐私保护系统。将访问控制和保证数据安全和隐私的方式相结合,采用例如单个数据密钥加密数据元组、不同密钥加密不同数据元组、密钥推导?等不同的方法来增强访问矩阵中的访问授权,这样就在基于物联网的终端及系统后台的访问权限上提供了有效的访问策略。

3.4 物联网无线税源信息管理系统与网络开票系统的比较

在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在税源信息管理中的各项应用之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无线税源信息管理系统相对于目前的网络开票系统,具体一定的优势,表2所列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无线税源信息管理系统与网络开票系统的比较。

4 结 语

税源信息是统计国家经济发展各项指标的基础数据来源,是反映国家纳税能力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等综合实力的重要依据。通过加强对税源信息的管理,包括其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等各项管理工作,都将会大大加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优化经济结构的准确性。随着国家“金税工程”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普及基本税务法律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减轻各类信息的采集难度,实现税源信息采集的智能化,如何能够从税务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从税源产生的根源进行采集和分析也日渐重要。虽然国家对于税源信息管理的投入力度日益加强,但是对着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仅仅依靠于人力进行税源信息管理已经不能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力度的要求。因此,通过借鉴物联网技术在其他各个行业领域的应用,本文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税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所带来的技术优势和实用性,将在税源信息采集方面大大减轻目前税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并从税源产生的源头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大大避免了一些违法行为的发生,这样既对税源信息进行了采集和使用,又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税控终端等信息采集设备进行了良好的监管,对于国家进行税源监管也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0,38(11):2590-2599.

[2]李卢一,郑燕林.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8-10.

[3]朱洪波,杨龙祥,朱琦.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1):1-9.

篇12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物联网得到了更大的认同与关注,同时它也极大的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本文主要从最初的提出与发展对物联网进行探讨,然后针对物联网在我国当前的趋势以及面临的问题加以分析,最后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有关的思考建议,以不断促进我国物联网全方位应用的顺利健康展开。

【关键词】物联网 发展与应用 问题 建议

1 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

“物联网”的概念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在1999年提出的,IBM在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构想进一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中国人们对物联网的关注始于温总理在2009年提出的“感知中国”,这一系里事件都预示着物联网在21世纪的新时期所得到的关注。可以说,物联网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的革命,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之后掀起的又一次产业浪潮。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预测,随着物联网全方位应用的展开,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与人人通信业务的比例将达到30:1,正式步入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有纳米技术、传感网络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智能技术这个关键技术的应用。在应用领域方面,物联网能够运用于包括公共安全、精细农业、家居安防、工业自动化控制、交通安全以及健康监控等领域。目前,在我国得到最有效应用的应属三大通信运营商,从机器到机器的通信(M2M)是现阶段物联网的主要应用形式之一。

2 物联网发展中现存的问题

虽然当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然而其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面临很多挑战。例如,物联网的需求挖掘的应用领域在哪里?怎样不断完善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现有的物联网技术改如何突破?物联网的标准该如何制定与规范?等等。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安全问题

主要就是指数据保密问题,应该如何实现大量数据以及应用隐私的保护。

2.2 技术标准问题

标准是一种交流规则,各国存在不同的标准,因此要求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标准。

2.3 终端间题

物联网终端除具有本身功能外还拥有传感器和网络接气等功能,比不同行业需求各异议,如何满足终端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是一大挑战。

2.4 协议问题

物联网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议基础。

2.5 费用问题

如何有效解决芯片等组件的费用较高这一问题。

2.6 如何实现规模化的问题

2.7 商业模式问题

由于我国物联网的应用开展的较晚,至今还没有形成较为成功的商业发展模式,尤其在应用方面,很多商业模式的发展还不是特别明朗,因此还需要继续探索适合发展的成功商业模式问题。

3 针对我国物联网全方位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物联网应用的全方位开展,我国应加快建立相关的研发团队,培训推广人员,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的全方位开展。针对我国当前物联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在全方位应用物联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主要有:

3.1 首先要建立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和产业,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问题,例如在人才培养、产业规划与协调、企业信息保密、商业竞争、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都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因此在全方位开展物联网应用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首先要出台和完善配套的规章政策等,以保障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的健康、有序。

3.2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物联网技术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已为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因此为了促进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政府不仅要引导企业打破地域限制,整合各类资源,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打造一个利于该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

3.3 掌握自主创新技术,积极推进产用研结合

现阶段我国应用物联网技术还不够成熟,例如,目前RFID产业仍然是以高频为主,还未掌握高端芯片这一核心领域,芯片成本高,且无法规模化、产业化,因此要加快自主创新技术,加快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快建立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此外,还要坚持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推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领域的协调发展,在注重技术实用性的同时加快技术应用的转化,促进物联网应用的全方位开展。

3.4 注重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

产业的发展与繁荣要依赖一定的产业链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换句话说,某一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多方联合与推广,通过各方努力共同打造适宜技术发展的生态圈与商业圈。所以,在全方位展开物联网应用时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我国金融机构、服务商,尤其是信息产业、电信运营商等的积极性,通过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物联网应用的发展。

3.5 运用多种商业模式,实现共同发展

虽然物联网市场的前景较为广阔,但是该行业目前并没有出现一种较为稳定的,有收益的商业模式,当然更没有哪一种商业模式能够在这一领域内引领物联网发展应用的浪潮。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要保证合作型、定制型、混合型、自营型等多种商业模式的共同发展,通过各方竞争最终发展出更好的商业模式。

4 结语

总之,在当前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背景下,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大好,必然会成为工业甚至其他更多行业发展一个重要突破口。物联网的应用将会更为普遍,会为很多物品安装小巧智能的传感器,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未来传感器的应用量将远远超过手机的运用量。物联网市场的全面开展将会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高科技市场,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欧晓华.我国物联网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商论,2013(1Z):176-178.

[2]林赛君.物联网革命[J].江苏商论,2009(31):64-66.

[3]曲成义.物联网的发展态势和前景[J].信息化建设, 2009(11):16-18.

[4]袁国智,董毅明.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11(4):28-29.

作者简介

李浩(1984-),男,浙江省建德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浙江新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管、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应用。

篇13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技工院校 物流专业 发展策略

一、前言

从目前技工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情况来看,主要存在针对学生素质的理论研究不够,学生逻辑思维没有得到有效拓展、学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校企合作有待加强等几方面问题,制约了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在物联网技术下对技工院校的物流专业发展进行改革创新,从而有效地提升物流专业的教学水平。

二、技工院校物流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针对学生素质的理论研究不够,学生逻辑思维没有得到有效拓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上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素质及创造性思维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在不断地增大。但是,技工院校物流专业没有结合市场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理论研究,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拓展,进而影响到物流专业学生的良好发展。

(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

从目前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其存在着应用程度较低的问题。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学校不重视物联网技术,进而没有引进物联网技术;此外,资金不足导致学校无法大量购买物联网相关的设备,从而影响到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办学质量,长此以往也会阻碍学生的良好发展。

(三)校企合作有待加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技工院校对学生的就业也越来越重视。技工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不仅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同时对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也有着一定的作用[3]。而从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校企合作有待加强,再加上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足,对物流行业的操作流程了解不够深入,造成学生所学习物流专业知识不符合物流行业的人才要求,从而影响到技工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顺利就业。

三、基于物联网技术下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策略

传统技工院校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这些问题也是阻碍技工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改进措施,会影响到物流业的发展。在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对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下面笔者主要从深入改革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完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深入改革教学方法

陈旧的教学方法将会对物流专业的发展造成极大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的良好发展,应深入改革教学方法。首先,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方法应不断改革和创新。应用现代化物联网技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以及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应改进物流专业的教学形式。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推进了物流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应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学习,如,无线射频识别、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物流管理软件等,这对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就业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在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新技术,而在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硬件设备作为支持。因此,应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引进,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流装备的发展。此外,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主题演讲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切实有效地完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合理、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就业发展,因此,基于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应切实有效地完善技工院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首先,应关注物流业前沿技术,并将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化繁为简。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技工院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应摒弃传统物流专业课程的枯燥教学内容,凸显出线射频识别、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物流管理软件等新型物流模式的地位,加强学生对新物流技术的了解和学习。其次,应强化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应注重物流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职业道德的培养,主要包括以礼貌待客、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保证客户的服务质量、诚信、环保意识、节省能源等,应将其融入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中,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各方面意识。

(三)加强校企合作

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显得更加重要,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推动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所谓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共同合作,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平台,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首先,应拓宽渠道,打造校企合作的新道路。就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分析,主要合作模式包括实验设备附带的合作服务,即设备使用、教师培训等以及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专业人才,还有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建设实验室、校企合作基地。例如,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实验室、校企合作基地等。在今后还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研究中心,联合开发实验设备及实验教材,订单式培养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专业人才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应不断地创新理念,推动校企合作新发展。如,监理物联网产、学、研的联盟,使物流专业有着更好的发展。

(四)加强对学生素质的理论研究,切实地扩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技工院校物流专业实际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素质的理论研究,切实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的专业素质应以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主,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物流企业对于物流人才有哪些方面的需求,进而结合物流企业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素质的理论研究,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良好发展。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培训、日常训练的方式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

技工院校物流专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要不断地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积极引进各种物联网设备,以供学生的学习之用。此外,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应该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通过合作的方式办学,从而为学生提供多种物联网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促进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良好发展。此外,在引进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之后,应鼓励学生高质量地使用相应的物联网设备,进而将物联网设备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实现最佳的应用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推动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物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如人才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这给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通过本文对物联网技术下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研究,笔者主要对传统物流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几方面不足展开分析,也提出了在物联网技术下如何发展物流专业,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希望能够为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启发,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边金良,彭霞,刘焱.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1).

篇14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吴韶波(1970-),女,江苏常熟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系,副教授;李振华(1977-),男,吉林长春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系,讲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级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ZD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51-03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性质,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嵌入式、分布式信息处理、网络与无线通信、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对任何需要监控、连接或互动的物体和过程进行实时的采集,得到有关声音、光照、温度、电压、力学、位置等信息,通过选择各类网络接入,从而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突破领域,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等十大领域重点进行部署。

随着物联网产业迅速膨胀,高层次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供不应求。预计5-10年后物联网的产业规模将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的教育势在必行。2010年教育部首次审批通过了物联网工程新专业,几年来,全国已有近千个学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各个学校原有学科优势不同,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其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在此,重点介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新办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有关思考。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具有时代特色鲜明、学科交叉基础雄厚、产学研用结合紧密、系统工程能力突出的工程化特色,既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注重锻炼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注意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学习,具有深厚的理论与广泛的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其目标是培养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和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电子、控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以物联网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信息安全、系统工程等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为应用平台,以物联网工程领域为应用目标,重点突出我校在通信传输与信息处理方面的技术优势,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能胜任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维等工作的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跨度较大,是发展中的集成创新型技术。目前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都难以满足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需求。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必须处理好物联网技术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关系、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关系、课程设置与已有成熟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学生能力培养与学校办学特色的关系,以及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精通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和实践。

1.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

物联网产业的涵盖面极宽。整个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各层次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应体现出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关键技术,如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无线传感网、无线通信与网络、软硬件、智能信息处理和安全隐私等技术,其核心技术是嵌入式。结合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四个层次,可以从信息感知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应用四个环节进行课程的有关设置。信息获取包括传感器以及信号检测相关知识;信息传输包括网络、无线通信、通信协议等;信息处理则包括数据融合、云计算、安全等。

2.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物联网技术和产业正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物联网工程专业才开办几年,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先例可以借鉴。经过广泛的调研与论证,听取早期已经介入到物联网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通识教育规范、专业基础扎实、专业应用精选、实践环节突出为指导思想,本着充分发挥本校已有学科基础与优势,从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所需的能力要求出发,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取舍。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专业课程体系围绕涉及到的学科知识领域和知识点,尽可能多地对专业知识体系进行覆盖,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索,课程之间相互支持与衔接,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基础,外语四年教学不断线,包括三大必修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在此之上有选择地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物联网的领域应用模块课程(见图2),配合实践教学体系可充分体现突出我校通信传输与信息处理特色,体现出当前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内容;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主要特色,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感知技术——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传输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网原理及应用;物联网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该课程计划引入企业专家进行授课,培养学生对专业产业的兴趣,激发创业意识,加强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3.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如图3所示。实践教学从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到综合创新、工程实践逐渐提高,四年不断线,除了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核心课程实验包括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传感网原理及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等课程的课内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包括感知、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多个课程设计与独立实践环节;充分突出了实践教学在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作用。实践课程包括选修(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实践课程,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挑战自我,勇于创新,提高学习目的性和主动性。

4.教学体系具体实施的一些措施

目前,在实施培养专业创新人才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新的问题,还需要从4个方面加强。

(1)加强学科交叉,培养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集成了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化等多个专业的知识,科研与应用性极强,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一方面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鼓励教师取得行业培训、认证证书,加强企业实习,尽快全方位了解物联网专业的基本技术;另一方面可优先引进本、硕、博有跨专业学习经历的人员担任新教师,进一步加强科研能力,对相关专业知识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会有较深理解。

(2)统一课程内容,避免重复教学和遗漏重要知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涉及多个交叉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上难以抓住重点,教学内容可能会出现多门课程有重复知识的现象,需要多门任课老师仔细讨论,区分在哪门课重点讲授,避免多次讲多次讲不透,或者大家都不讲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某门课程是原来多门课程的浓缩,如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内容集中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等相关内容的知识,需要根据物联网特点,明确基本概念,简化内容,为后续嵌入式课程的开设打好基础。

(3)汲取多学科精华,加强物联网专业教材建设。专业建设中,教材的建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早期,由于专业刚刚建立,可以找到的物联网专业教材较少,各个学校纷纷出版自己的教材,但这些教材良莠不齐。解决方法:一是需要进行一定的分析比较,找到适合本校学生使用、口碑较好的现有教材,并针对本校专业特色和需要适当修改教学模式;二是吸取现有教材优点,在综合必要教学内容以及物联网技术研究发展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自主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

(4)贯穿整个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物联网工程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工程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以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进行理论教学,还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数,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及科研项目,学以致用,培养兴趣,以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综合实训以项目案例驱动,促进学生在知识掌握、动手实践、团队合作等多方面得到锻炼。

三、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设立的新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得科学、合理、可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本专业制定的教学体系在理论课程中既考虑学生出口,包括传统相关专业的核心内容课程,又有贴近前沿的现代技术的大量课程;实践环节比例占到22.75%,通过大量的实验与课程设计使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得到加强;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在科学文化、思想道德、身体等方面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忠望.“物联网工程”新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109-110.

[2]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