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范文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5: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篇1

关键词 高职 优质核心课程 课程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09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ior and core curriculum play a key role in talent training. In this paper, we have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and main goa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ior and core curriculum, and researched the main contents and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uperior and co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hought

优质核心课程是指对本专业培养目标起关键作用、影响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并运用系列的教学措施与手段的实施,教学质量优良的课程。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生源状况的变化,一定要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加强课程建设。笔者认为以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可以带动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资源等建设和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从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专业核心课程是支撑学生未来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技能,有些课程甚至可以说是学生的“饭碗”课程,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的未来职业成长的帮助较大,是其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使之更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的需要,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需求、适应就业岗位要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专业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云平台”和“互联网+”等大数据时代要求升级精品课程建设,将核心课程建设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网络云平台实现共享,可以满足服务毕业生和社会从业人员的需要,甚至可实现远程教育。同时,通过课程本身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将会整体提升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课程团队培养和提升的需要。课程组成员通过全程参与课程建设,以及让课程组成员主持或参与其他课程建设,将使课程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可防止由于原课程任课教师的工作调动导致课程授课教师出现“真空”或教学能力下降。

2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1)课程内容建设目标――建成优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邀请汽车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将课程建设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使课程既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满足学生从事该岗位的工作需求,同时,又能为从事(或准备从事)相关工作的企业技术人员和毕业生的后续发展服务。

(2)课程团队建设目标――培养提高课程团队教学能力。让课程组成员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并身入其中,让其在参与中体验和体会、在尝试中感知和升华,培养和提高建设团队的微课、MOOC等资源制作能力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能力,为推动本专业的建设发展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3)课程资源建设目标――整合开发课程优质教学资源。联合企业技术专家,共同优化课程标准、细化课程整体设计,共同设计和优化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任务单、教案等系列教学资料,完善实习实训条件,整合学习资源,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库。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打造育人教育平台,且兼具企业培训课程功能,为社会相关从业人员和毕业生提供课程产品服务。

3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3.1 课程内容改革

(1)优化完善课程标准。利用校外课程组成员的人脉优势,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一起进行课程标准研讨,进一步把握行业、企业技术现状,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优化完善课程标准。

(2)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选择和序化上,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以满足学生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为根本,以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同时融入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规范,使课程内容更具真实性、典型性和可迁移性。

(3)细化课程整体设计。以2或4个学时为教学单位,细化课程整体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学生的技能训练、过程考核等,使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更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4)补充完善课外内容。进一步收集和整理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教学资料(如视频、动画、技术资料、网站等),以便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拓展学生视野,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2 课程实施改革

(1)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以“按需施教、以学为本、学以致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大胆探索与实践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合一,使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课前自主预习、课后自我复习,课堂成为查漏补缺、自我巩固的环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探索和研究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为主,采用示范教学法、练习法、相互学习法、任务驱动法,实现手把手、半松手和放开手,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3)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改变传统多媒体教学独霸一方的格局,利用网络平台,探索和尝试微课、MOOC和网络答疑等网络教育教学手段,挖掘典型的教材案例,尝试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应用和推广,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以服务社会。

3.3 考核模式改革

课程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情况的手段,加强能反映学生平时学习和掌握情况的过程考核模式探索与研究,将考核贯穿分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赋予不同权重,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的过程性考核方案,涵盖考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技能掌握等。探索构建出“考核模式多样化、考核内容系统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对象差异化、考核实施易操作化”的课程考核模式,充分发挥了考核环节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②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

3.4 课程团队建设

利用地方区域优势,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课程建设,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课程建设。让课程团队教师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并身入其中,鼓励教师平时潜心研究教材教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深入教学改革,积极参与课程教研活动和教学研讨。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以老带新”进行传帮带,“以说评课”进行教学研讨,助推青年教师的成长,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才、脱颖而出。选派教师到企业培养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选派教师外出技能培训和学习交流,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申报各类教科研课题、撰写教科研论文,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3.5 教学资源建设

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与能力培养相匹配的一体化教材、学习任务书、教学视频、在线模拟学习等资料。整合相关互联网学习资源,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库,为教师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4 结语

社会在不断进步,企业产品在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有人需求也会产生变化,课程和课程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动,因此课程改革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和适应时代的变化需求,不断总结、探索、研究、创新,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更应又好又快地改革发展,切实进行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关键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篇2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能力;实施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外贸单证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探讨,是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真正融合、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质量保障。

一、工学结合《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工学结合已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模式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无论是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日本的“产学合作”,还是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提倡的“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它们的中心都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二)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建设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外贸单证实务》是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展工学结合《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提升技能,课程的教学难点将在实际操作、切身体验中突破。因此,建设工学结合《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有利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来说,是必要和紧迫的。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的课程建设理念

课程建设理念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培养外贸单证员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报关员报关工作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建立基于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做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并重,将陈述性知识穿插于程序性知识之中,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最终形成“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资源共享”的全新课程体系。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建设的实施

(一)加强课程内涵建设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内涵的建设。课程内涵建设包括确立课程地位、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它们构成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依据职业岗位分析,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与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有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国际货运员、报关员。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是国际商务单证员。先修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后续课程主要是《外贸单证实务实训》和顶岗实习。按照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要求,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将国际商务单证员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目标、专业技能目标和专业素质目标落实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环节中,构建“理论教学+课内实践+课程仿真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的课程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构建与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确定内容选取模式、教学内容的选取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采用基于双元课程建设主体的DSIE内容选取模式

为了突出国际商务单证员的职业能力目标,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打破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创建了DSIE内容选取模式,即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授课和共同对学生进行辅导、共同命题,进行双元课程建设(Dual curriculum consruction),直接从企业的现实情景中筛选素材(Selecting material),并实施教学(Implementing teaching),培养学生掌握制单结汇职业技能,通过教学效果检验修改(Examing and repairing),发现偏差进一步改进教学技能点和教学项目,如此循环进展,使教学总是与实际岗位相贴近,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模拟工作流程实施教学过程

在课程内容的排序方面,突破按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排序,以岗位工作过程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参照系,按照对实际的工作流程经过归纳整合后的岗位工作顺序排列技能项目,同时安排与技能集成的陈述性知识,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3)构建多层次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使实践项目与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相对应,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教学法,按照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再到顶岗实训的多层次螺旋式上升的渐进式模式,由简单到复杂,对学生进行反复强化训练,保证实践教学效果,体现实践教学的生产性、职业性、开放性,实现教、学、做合一。

3.选择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方法上抛弃了传统的讲授式、单向式的教学方法,选择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教学方法。主讲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团队合作法、实物展示形象教学法、角色扮演模拟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方法有机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心由“教”转向“学”,学生多动脑、动手,以学生的操作训练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主要以启发、激励、答疑解惑、团队合作等形式体现。在教学活动安排中,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分角色业务实训,在操作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而教师的作用则以引导、督促、检查、有针对性地讲解、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现“教、学、做”相结合,实现“学中练,练中学,业务训练完整化,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

4.推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内容体系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面向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课程考核的原则和考核内容体系既要考虑专业能力,又要考虑专业之外的能力,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等。

课程考核内容体系包括职业素质考核、理论知识考核、综合技能模拟实训考核(包括撰写实训报告)三项。其中,职业素质考核占30%,理论知识考核占30%,综合技能模拟实训考核占40%。职业素质考核标准包括纪律表现、思想修养、动手能力、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加大实践技能的考核力度,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变。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

核心课程师资队伍是决定优质核心课程质量的首要条件。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师资队伍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为教学服务,专任专业教师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切实规划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2.采用“走出去”的策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走出去”,即积极安排主讲教师定期到单证岗位第一线接触实际的单证结汇业务。通过实际的演练和操作,增强教师对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难点的更深认识。进一步强化和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三)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建设

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基础,它既是课程教学目标和职业技能目标的具体体现,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1.加强教材建设

在教材的建设上,我们把握的原则是:一是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二是必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实际水平。

2.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课程组经过两年的努力,建设了《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网站和4A网络教学平台。今后还将不断完善。

学生可以利用课程网站自我检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利用课程网站在课余时间向教师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可在线答疑并参与学生小组讨论。

4A教学平台不仅仅是将教学材料在网上,而更多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与交流。该平台一方面为教师在网上实施教学提供全面的工具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在平台上先行组织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并且师生利用平台即时讨论交流、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协作学习,具有发挥团体智慧、实现“1+1>2”的差异化效益。

3.密切校企合作,提炼完善工作项目

现阶段,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完成各个学习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成为“工作”的主体,教师则成为项目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并在运行中搜集多方的反馈建议,进一步提炼完善工作项目。

(四)坚持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融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针对职业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的融合也将是必然趋势。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优势,改变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传统角色,使学生成为教学中心,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但传统教学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外贸单证实务应在坚持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实施网络教学,力求使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开展“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对于带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与完善,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课程教学与专业岗位零距离无缝对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1).

[2]梁莹莹,等.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8(6).

[3]魏艳秋,等.高职院校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的困难与对策研究[J].教育论坛,2010(9).

[4]潘琦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J].南昌高专学报,2010(2).

篇3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新形势及新任务,高校发展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教学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教学中存在浮躁现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适时推出,不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还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它是一项以点带面的改革,即以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点,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水平课程;以整体教学内容改革为面,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是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之举,对于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理解优质核心课程的内涵是建设优质核心课程的前提和基础。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一直是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特别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推出了一系列有关课程建设的重大举措,课程建设更是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因此,目前推出的优质核心课程是多年课程建设优秀成果的全面总结。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必须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课程建设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着不同的特色。优质核心课程评判标准必须科学地、完整地反映优质核心课程的基本特征。随着认识的逐渐加深和对课程要求的不断变化,其标准也会随之发展变化,而且任何一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都应是一个不断吸收新成果、适应新形势的动态发展过程。

2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优质核心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的课程体系,体现着现代教育的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涉及师资、学生、教材、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我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打造出了中医美容技术核心课程,而该核心课程的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1中央财政重点扶持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作为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校方投入了大量资金,为中医美容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提供政策、措施、奖励等保证条件。学校对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动态管理,要求核心课程负责人组织该课程组成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累教学资源、及时更新优质核心课程。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优质核心课程资源,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并将遇到的实际问题与任课教师互动、交流。

2.2优化教学团队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我们聘请本市多家综合性医院临床一线的医师及知名美容机构技师和我校中医教研室教师共同组建专兼结合的中医美容技术课程教学团队,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着力培养能够担任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定期以教研室为单位,召开教师教学观念专题会议,共同探讨教学理念,保证新的教学观念贯彻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2.3整合教学内容,教法灵活

中医美容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我们打破多年延续的中医美容章节式教学套路,在教学中继承传统中医美容的精华,结合现代美容医学理论,把中医美容的优势与特色继续发扬光大,依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贴近未来职业岗位最实用的传统中医美容技能,以实用技能引出相关理论,以够用为度,同时适合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反映中医美容临床、教学的最新发展成果,不断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充实进课程内容中,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融入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采用启发、讨论、案例、问题、情境等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教学着重解决难点、重点问题,适当运用PBL教学,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国内学生存在着中医基础理论与美容实践技能脱节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现有阶段式的教育模式缺乏基础知识与实践之间贯通的桥梁,而学生也只是将考试过关作为学习目标。另外,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间隔较长也是一个不利因素。而PBL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复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和最新文献,将基础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起来,善于动脑、善于动手、善于实践、善于创新。

2.4建设特色立体教材

中医美容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应反映中医特色的学术观点和教学思想。中医美容技术优质核心课程教材是基于高职统编教材基础上配套体现中医特色技术的立体化教材,学生通过学习优质核心课程教材拓展知识、增长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识、理解和归纳能力。随着我校教学软硬件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利用学校网络进行教学及管理,有效地利用教学课程标准、教学方案、教学课件、教学习题、实训指导、图片库、视频等立体教材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2.5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中医美容技术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多媒体资源,把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形式的相关信息融入到课件中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手段,以弥补书本教材的不足,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真实地展现中医美容技术实际运用的场景,注重以教为本,教学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教学质量。

2.6开放实训室

中医美容技术作为职业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实践教学注重课上实训与课下实践相结合,注重对课堂实践技能学习的巩固和加深。课程组青年教师和辅导员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在实训室分组训练技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有了很大提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开放实训室,弥补了课时有限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

2.7转变考核方式

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学习和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针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在课程理论考核方面,采取平时测验、提问、闭卷理论考试等方式,在实践考核方面,则采用随堂单项面试操作与综合技能考核,并且实践考核比例已占学期总评成绩的37%。本课程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体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篇4

研究核心素养,明确发展愿景

课程建设的价值导向是“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课程是否具有高品质主要看其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素养发展的可能。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细化。这要求我们首先要研究核心素养,明确其内涵。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则指向“精品课程建设”。基础教育阶段“精品课程”广义上指学校课程的整体优化,具体则指向学校设置的每一门课程的优质化。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从课程研发到课程教学实施及至评价的持续历程;在课程管理与实践范畴涵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包括自主研发地方和校本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指向完备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上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必备品格,从实施效果上看要经过教育教学检验,效果显著,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校课程不仅要在框架和单门课程上建立与核心素养的实在联结,更要能够不断凝练核心素养具体内容,保证学校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是适切的,并且学校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此外,还应明确区域总体的发展愿景。发展愿景应展现如下要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分散资源的分享要合法化;重视对话与合作;学习是脉络化和情境化的;在实践中构造文化共同体。

区域应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发展愿景,具体细化区域课程的核心目标。以海淀区为例,课程的核心目标为培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家乡地域情感、积极道德心理品质、坚实科学与文化素养、良好体育艺术修养、勇于创新探索、富有国际视野和爱国之心的“海淀学子”。在此基础上,五一小学提出培育学生一生幸福必备的素养,为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清河中学提出“自主行动、自主参与、自主能力”核心素养目标等。

加强整体思考,做好统筹规划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具体表现在:区校课程规划滞后于实际课程建设、滞后于学生和社会发展需求,缺乏顶层设计;学段间不衔接,学科间不融合。为此,区域应加强整体思考、高位引领,整合区校育人资源,协调区校各方力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1.注重课程整体规划和研究

应“由改变个别课程或某一部分学科和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到面向整个学校的所有课程、所有的学科以及整体和系统进行优化”。课程结构优化首先应从学校做起。例如,人大附中构建“优化基础课程、完善综合课程、建设拓展课程、提升德育类课程”的课程结构;首师大附中构建了与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相一致,有利于夯实学科基础、促进专业发展、提高综合素养、形成自主能力的“基础通修+兴趣选修+专业精修+自主研修”的课程体系。而在区域整体的站位上,海淀区启动14所小学“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项目,也是从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入手,对学校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此外,开展九年一贯制课程建设和小初高一体化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对区域课程整体优化进行积极探索。

2.注重课程资源统筹与研发

区域应研发课程教材资源,并积极促进资源统筹与共享。以海淀区为例,一方面,重点研发了《走近圆明园》《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等课程教材,供学校结合各学科落实10%实践活动打通使用。另一方面,统筹各类优质课程资源。包括每年坚持录制课改新教学课堂实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微课教学研究;通过高中协作体和跨校选修平台的建设,促进资源统筹和共享等。

3.鼓励学校自主创新促进整体优化

优化区域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整体格局,还应鼓励各学校发挥自主创新能力,自主优化学校课程建设,由点到面,由先进带动后进,发挥课程建设优秀示范校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区域整体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例如,北大附中在多元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下,采用学院制、书院制发展模式,形成了“二部、四学院、五中心、七书院”的全新组织架构。高中部实施学院制,建设差异化课程体系,提供多元发展模式。成立艺术、体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心理辅导五大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开设活动课程,提供基础设施,培育发展中心社团及俱乐部。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多元、更加适合不同需求的学习方案,将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新规划,将高中部分设为四大学院。学科类课程分为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行知课程、理科深入学习的元培课程、文科综合深入学习的博雅课程以及中外对比的道尔顿课程。区域内玉渊潭中学作为普通中学,也自觉开展学校课程规划编制与实施研究,经过三年的课题实践,形成了以人生规划为导向,夯实基础素养课程、奠基职业素养课程、发展创意设计课程的课程体系,引导了学校课程的整体优化。

创新工作机制,形成组织优势

课程建设走向素养化、精品化和整体优化需要突破一师、一校、一地的视野、思维和能力局限,需要有合理的组织机制和规范的制度,以保证其有序、稳步、科学地推进。

海淀区从区域和学校层面确立了五项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区教委领导下课改办计划总结交流机制:通过定期例会,分析课程建设需求、趋势和整体优化重点工作,计划行政、业务和研修部门工作要点,注重总结和经验分享,提炼和反思问题。二是项目管理机制:建立区级项目管理工作规范,实行项目负责人研究责任制,按时提交项目计划,积极组织项目研究,适时下校指导进展,组织展示与成果提炼。三是队伍建设机制:各校结合实际逐步成立课程管理部门,包括课程研究院、课程中心或课程室,对接区域相关工作,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形成了组织优势;以重点团队建设和现场范例培训带动整体优化,提升干部教师课程领导力、执行力;以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团队的经验促进整体优化;以课程建设研究成果示范推动整体优化。四是市区校联动机制:市区校联动协同贯通了市课程改革政策、理念和要求,融合了三级课程建设主体的共同愿景,搭建了市域视野下的多方互动学习交流平台,市区校各自找到了切入点,形成了协同一致的课程建设合力;区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管理、研究、指导和协调作用,学校师生则充分释放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效果与鲜活经验。五是评价激励机制:组建专家、行政、教研、科研等组成的评价组,对校本课程进行审议及跟踪改进。中小学校本课程备案审议主要审学校的课程文件,包括课程开发方案、学科课程纲要以及相关课程资源、总结、报告等。审议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反馈意见的撰写上,海淀区组织了专家支持的区域联动审议协作组,在专家指导下与行政教研科研共同形成反馈意见,重点指向实践改进,突出解决校本课程设置粗放、理解偏颇、实施随意等问题。

建立适宜标准,落实分层实施

篇5

关键词:研究生优质课程;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理念;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42-02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和创新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研究生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现象,这制约着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影响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1]。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2009年开始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组织开展了重庆高校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的立项建设,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2]。研究生优质课程是指课程目标定位明确、课程教学团队优秀、支撑课程学科实力较强、资源具有较大共享价值的示范性课程。优质课程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改研究和实施方面成绩明显[3-4]。重庆理工大学《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于2011年通过专家评审开始“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立项建设。《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是信息类硕士研究生的一门核心学位课程,课程系统介绍软件设计中常用的算法分析与设计技术,为学生独立设计算法和对算法进行复杂性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以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为契机,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为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升级特别是如何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的升级是目前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转型

研究生教育教学观念必须先更新,教学模式才能转变。地方高校硕士生生源主要来自于三本院校,要引导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发现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转变,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素质及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及“用最优质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原则。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强化应用创新能力、倡导自主学习”的课程建设目标,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自主学习,以促进个性发展,从而全面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适应终身学习和国际化要求。教学观念转变后,教学模式相应地从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单一知识传授型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素质与创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及以课堂讲授为引导、以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中心和以教材学习为基础、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改革升级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升级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更新,关键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学内容更新。“算法设计与分析”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通常包括:关于算法复杂性分析的理论研究,如问题复杂度分析、函数渐进分析等理论;各种基本和经典的算法,如分治法、贪婪法、动态规划等算法;各种新兴算法,如人工智能算法、并行算法等方面的理论及应用研究[5-6]。依据《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理念,本着“设计与分析并重、理论与应用结合、经典与现代互补”的原则,按照基本内容、专题讲座和教学案例三种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引入篇”介绍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如“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算法设计过程、函数渐进分析方法等内容。“核心篇”介绍各种常用的算法策略,如分治法、贪心法、动态规划、回溯法及分支限界法等,并对算法策略进行总结比较。“应用篇”针对具体的应用案例,采用不同的算法策略进行算法设计和效率分析,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篇”介绍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结合科研项目用专题讲座形式讲述搜索引擎等算法,引导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方法改革。(1)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课堂讲授采用引导式、启发式和探究式讲授;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自学;以问题讲解为核心,以算法思想与方法教学为重点;适当减少讲授学时,加大讨论课学时比例;讨论课以团队为单位,以解决应用问题为目标,注重算法思想的表述、算法实现,特别强调算法的比较。当然,网络学习资源是课堂教学改革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2)教学考评体系的建立。研究生教学需重视“教师教”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学”的评价,特别强调转变教学评价观,将评价教学由知识观转变为素质观、能力观[7]。课程的成绩由课程理论考核(50%)+实验作业(20%)+课堂讨论(20%)+论文(10%)构成,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由于学时的限制,研究生《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往往没有安排实践学时,但鉴于课程实践性强的特性和课程建设目标,实践环节基本安排在课外完成,但其考核在实验作业和课堂讨论两部分中实现。实验作业内容按难易程度分成3类:①验证型。对经典算法用高级语言加以实现并验证。②拓展型。利用新技术将实现的算法抽象拓展成为通用函数库(类库)。③应用型。选择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中的应用型问题,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和应用型实验的设置使部分学生能体会到创造和征服困难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热情。

三、教学资源建设升级

网络的可自学性、可交互性和海量信息资源为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提供了资源平台和技术支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推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的特色[2]。

研究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升级强调教学适应性、学习实用性和实际使用效果,资源的表现模式和技术升级强调适合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开发强调方便学习者参与的教学过程可交互性。

1.基本资源。基本资源涵盖学习者基于网络能自主完成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必要环节的必需教学资源,能反映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主要包含:(1)课程计划: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实施教案(文字稿及电子演示稿)。(2)教学录像:按教学计划学时的全程授课实录,注重教师与学生互动。(3)学习指导:学习要求、重点难点、知识脉络、学习方法、典型例题、常见问题、扩展知识、参考书目。(4)练习系统: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及应用练习的题目、做题指导及自检。(5)基本实验:基本算法验证和演示性实验视频资源和仿真系统。(6)自测考试:学习者自主能完成各部分内容学习自测自检和课程模拟考试。

2.拓展资源。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习者选择与组合,不同内容深度需求的拓展性资源,需要联合共建与共享。常常包含:(1)专题讲座录像:围绕课程内容各专题深入探讨的讲座录像,适合各专业和学生的个性学习。(2)作业习题库: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应用练习、扩展及探究创新类习题库。(3)教学案例库:课程教学和软件设计与分析等教学案例。(4)试题试卷库:试题试卷、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试卷分析。(5)课程实验系统:虚拟及仿真实验系统。(6)创新教学资源:创新题目、创新指导、作品展示、创新心得。(7)学科方向介绍:面向学生、教师及公众不同层次学科方向与进展介绍。

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点,结合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实际,《算法设计与分析》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需以教学理念的转型为中心,以教学改革升级为关键,以教学资源建设升级为重点,既要体现学术水平,也要体现技术水平,更要体现教育水平。因此,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优质意识,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创建真正的研究生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1]高英彤,刘亚娜.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术交流,2012,(2):201-204.

[2]李玉兰.研究生优质课程立项建设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2,(1):37-40.

[3]丁钢.杰出人才培养:一个制度文化的分析视角[J].探索与争鸣,2010,(3):4-5.

篇6

【关键词】重点课程 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80-02

校级重点课程是指在学校设置各本科专业中,专业办学水平各项主要指标处于学校领先水平的课程。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院系要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主,合理的规划课程建设工作,以重点课程建设推动学校专业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一、重点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课程是整个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目标与价值的主要载体。独立院校在课程建设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建成一批影响力大的优质课程资源,可以大范围的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的良好氛围。这也是学校创立特色、保持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重要环节。教育部2003年文件《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亦为课程开发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以商学院《国际经济法》重点课程建设为例,《国际经济法》作为教育部确定的法学高等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个独立的法学部门,属于专业必修课,而且还是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必考科目。本门课程以国际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国际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涵盖了国际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国际贸易关系、国际投资关系、国际金融关系、国际税收关系等,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经济活动愈加频繁,使国际经济法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显示了该门课程需要规划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重点课程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重点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

重点课程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对高等院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1)教学内容建设。这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要反映国际经济法的实践需要和应用水平,体现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同时,根据本院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要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先进、适合的教学理念,就不可能有优秀的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建设就沦为空谈。《国际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体现为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建设中应紧紧围绕提高独立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在大篇幅、整个章节的理论教学中,深入浅出,内容安排上突出浅显易懂,点到为止,应多融入实训内容。在实践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加强与已经建立良好关系的实习基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的业务合作,展开针对性的职业岗位模拟培训与实习。从而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商学院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国际经济法体系繁杂,内容丰富,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常常感觉知识覆盖面广而乱,整个学期后仍不能对课程体系有清晰的把握。对于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54课时/学期)完成教学,往往无法面面俱到。尽管该课程教材的章节不尽一致,但是课程体系基本是一致的,可将知识内容化整为零,从结构上划分合理的框架,从讲解内容上建立知识模块的联系,突出重点、难点,加强练习与讨论,既能分清主次顺序,又能将相关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如此一来,学生通过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学习,能清晰地理顺学习国际经济法的纵向体系,并结合以往的知识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难点。

(2)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载体,重点课程建设需要有一支师德高尚、学术精湛、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重点课程建设,在不断积累经验与实践探索中,为课程的持续性建设注入新的能量,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加强教学督导、教学交流等环节,督促他们进行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其次,课程建设负责人应充分发挥在实际教学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教学团队结构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最后,主讲教师的“双师型”特征,要求授课教师除了富有激情、专业的讲解技能外,应积极地参加实训工作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以达到“双师”素质。学院应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采用兼职或特聘方式将专业技术人才落实到教学一线,组成重点课程教学团队,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3)教学方法的创新。重点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国际经济法内容庞杂,传统教学手段已无法将其全部演绎,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保障教学质量,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如VCD、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不仅能使平面、刻板的书本文字生动形象起来,而且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教师授“课”而非授“书”,如何将“静态”的教材讲授为“动态”的课程,不仅需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上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设备,还要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不断更新、提高与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造优质的教学条件。

国内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教材为中心,重在教师对学生“灌输”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概念。国际经济法的讲解如果停留于表面的概念与理论知识上,学生只会感觉乏味、生涩与厌倦,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更谈不上教学效果。应当打破传统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将学生吸引到课程教学中来,针对国际经济法各个模块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兴趣导向,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而不是单向“灌输”,以案例教学、主题讨论、诊所教学等为媒介,开展互动式教学,良好地引导学生由“被教、被考查”向“主动提问、主动思考”转型。

2.重点课程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关系

独立院校重点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建设高水平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基础。校级重点课程不能简单理解为学校独立规划的课程,它的发展仍需要国家、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提供资源和组织协调,它与国家课程的发展处于相互依赖和互补的动态调适与优化关系之中。

(1)特色与全面的关系。课程建设既是各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亮点,也是各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但是仅把特色项目建设好还远远不够,应正确处理特色与教学整体工作的关系,要集中精力抓特色,统筹兼顾抓全面,最大限度地发挥重点课程的带动效应。

(2)个人与团队的关系。重点课程负责人与参与建设的其他成员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负责人是课程建设中的关键人员之一,他需要有领导和管理技能,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优秀的科研能力。如果负责人缺乏研究经验,课程建设中有关科学的规范和管理就可能无法维持。课程建设团队应结构合理、来源多样。团队中应稳定发展一批核心成员,既能增进机构知识,又可促进课程的持续建设;适当的聘用(兼职或特聘)校外人员则可为课程建设提供最新的思想动态,也可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保证高校与更广泛的研究群体间有持续不断的交流。

(3)运行与发展的关系。重点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需要经历建设、整改、组织实施和评估验收四个阶段。为确保完成建设任务,必须建立一个连贯的课程管理运行体系和严格有效的研究发展系统。课程研究与发展系统对于课程的持续发展十分必要。其中,一个前沿、有创意的研究思路和一个指向教学实践领域的研究计划是核心要素。

三、重点课程向精品课程的跨越

精品课程是具有鲜明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课程,是课程中的优秀代表,在课程建设中能够起到引领和表率作用。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流”的标准应当是重点课程建设的标杆,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重点课程到精品课程的显著变化,实现了课程数字化。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传并在规定的范围内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集、参考文献目录等上传至网,这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服务,推动了高校网络远程学习环境。在重点课程建设中,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现在各院校都在积极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独立院校要突出课程的特色,反映国际经济法在本校长期办学和课程建设中形成的独特风格,而这种特色的形成在于创新。因此,在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应积极进行改革,才能体现本学科和学院的特色。

第一,要重视教学研究。湖南工业大学的张昌凡老师曾提出,“如果参加评审的课程中关于教学的学术研究论文很少,甚至是没有,就很难通过初级评审。”这反映了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学习钻研、思考和研究的不足,会导致教师教学思路狭窄,没有引入新知识和新思路,对于无论是提高主讲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还是加强青年教师的梯队建设都是有害无益的。因此,应在课程建设中,大力提倡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为创建精品课程奠定基础。

第二,要重视深化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职业素质为导向来指导教学改革;其次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视野;最后是考核方式的改革,变封闭、单一式的考核为开放、多元素的考查,既能客观地反映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真实学习反馈结果,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重视度,逐步改变学生为考试而学、为学分而学的学习态度。

第三,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保护。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应具有共享性,让更广泛的人群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相关专业更多、更全面的交流。由于目前尚无合理的保障体系、制度,知识产权被侵害的现象屡禁不止,这又制约、减缓了重点课程向精品课程推进的步伐。

第四,完善学校课程管理体系。重启动轻跟进,重建设轻维护,重数量轻质量无疑也阻碍了重点课程向精品课程的转变速度。学校作为中心指挥,应从课程建设的启动、进程、内容安排、评审、网络资源有效保护和后期维护等环节都予以全面的督导和支持。只有先进、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将课程建设落到实处。

独立院校课程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由重点课程建设入手,以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来推进具体工作,循序渐进完善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充分体现课程建设的价值所在,以此带动教学团队建设、自主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教学质量水平综合提高、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等多方面的建设与完善,从而使课程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凸显本院校“质量工程”的特色与亮点。

参考文献

1 何元贵.大学精品课程持续建设问题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1)

2 余巍巍、许俐俐.从重点课程到精品课程的跨越[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 李伟.关于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0(4)

4 宛立群.高职专业外语类精品课程建设中“三个度”问题的探讨[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5 徐亮、翟丽玲等.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8(6)

6 黎荷芳、孙永安.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及有效利用问题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4)

7 杨春华、贾建忠、姜锐.精品课程建设对高职教师教学的影响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2)

篇7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resources, several problems were pointed ou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talents by 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was illustrated,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our current constructing excellent and open course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doing excellent and open courses was expounded. It is a key step to optimize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resourc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excellent and open courses.

关键词: 课程;精品;开放;共享

Key words: curriculum;excellent;open;shar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71-02

0 引言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高校必须不断提高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进一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1 高校课程资源的建设意义及建设内容

培养人才的最总手段是课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实际是要在提高每一门课程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整体课程体系的质量。课程资源建设至关重要,它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学校育人环境,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必须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1.1 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 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每个学校可能因学校性质、类别、以及办学理念不同而存在部分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模块: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1.2 加强课程的综合设置 专业领域人才是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重要的资源,但是,目前大量需要的应是具有综合知识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设置综合课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和优良的综合素质,消除由于知识被人为的划分所造成的知识割裂与世界整体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所以,课程设置应由纵向深入型转为横向宽广型,打破学科界限,要求大学生要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以及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打好宽厚的基础,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加强科目之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横向沟通,融合文理,整体优化,综合设置,在文科专业增设科学课程,在理科专业增设人文课程,以丰富学科课程体系,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1]。

1.3 加强课程内容国际化 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妁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培养走国际化道路,要吸取先进成功的经验。教育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就要求课程建设要具备国际化的特征,为此课程内容应体现国际视野,要充分反映当代科技的最新进展和成就,应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借助课程教学掌握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知识和先进的技能。

1.4 加强建设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共享课程,是一项系统的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每门课程从体系建立、逐渐完善、教学实践的不断调整到日趋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少要数年的时间。精品课程建设重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2]。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提高教学效益,改进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今,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上的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材体系、整合师资队伍等,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课程教学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质量工程”很显著的一个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带来的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在组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重视教学课件制作质量和效果。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探索。特色课程就是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上独具特点的自主课程,它与学校特色紧密相关。精品课程首先应是特色课程,特色是基础,精品是提升。

2 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意义及建设内容

精品开放课程可以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同时它又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提上日程。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既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行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提高高校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同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是课程资源建设的新高度,高校应该将优秀教师、优秀团队的精品课程推向社会、推向大众,让全社会受益。

2011年,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时候做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提出要建立教育规划纲要,并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积极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并逐步的进行普及和共享。为了贯彻的讲话精神,加速我国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随后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意见中支出要开展我国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主要是面向高校师生的,同时也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里面包含着精品视频的公开课程和一些精品资源共享,旨在进一步的优化我国的教育资源,使得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能够接受到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2.1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一种主要面对高校学生的项目,而且也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主要包括一些精品视频公开课和专家学术讲座等。精品视频公开课在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科学理论和主流文化,对现代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广泛的传播,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带动社会大众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砖添瓦,并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对于中国精神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要是以一些名师名课为基础,以选题,内容,效果为依据,并结合社会的认可度,展现教师的学术水平,并充分发挥其教学特色和人格魅力,各方面共同构建出精品的视频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是由政府主导的,由高校自主建设,通过专家和广大师生共同评选,借助广大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并为精品视频课广泛推广的一种建设模式。 “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建成精品视频公开课1000门[3]。

2.2 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主要面对高校师生,同时也为社会各个行业的学习者提供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各科目的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主要是对我国高校的优质课程的共享,对我国高等教学观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顺应了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求,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质量有巨大的提升。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最基本的要求,并且要对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程都覆盖,再借助共享系统,将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给高校的师生们以及社会的学习者们,此举对推动我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具有重要意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各个高校发挥自身能力自主建设,经过专家,高校师生以及社会学者的参与和评价,不断的创新,不断的优化,最终得到共建共享的目的。“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国家

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000门。

课程资源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精品开放课程是提高高校课程资源质量,增强高校教师团队交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做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是我国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3 课程的建设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课程资源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涉及到教师队伍培训、教学内容升级、教学方法革新、教材建设优化、教学管理改革等很诸多方面内容,这些方面恰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质内容。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

见》,就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三十条意见。指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容,指明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向。其中第二十三条要求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指明了课程资源建设的方向。

高校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示范推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加强中青年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授课教师队伍水平、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以创建精品核心教材推进配套课程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以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不断加强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技术基础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工程实践和创新意识培养,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育资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完善考评机制,有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威.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12):3-5.

[2]陈再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J].高等教育论坛,2012(13):8-9.

篇8

关键词 精品资源共享课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①在这一重要项目建设背景下,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发展的规划和专业建设需要,推举了几十门需要建成精品资源共享的课程,其中就有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这门课程。

SMT(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即电子装联生产中的表面组装技术是将电子元器件组装到印刷电路板上的综合性技术:通过自动化设备将适量锡膏印刷到PCB板上,再贴装元器件并对贴片元器件进行焊接。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要求掌握组装生产线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方法、维护维修方法,是电子工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为了适应国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求,我们课程组骨干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就SMT设备操作与维护的课程建设理念、课程建设内容、课程建设特色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调整。笔者作为本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在本优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与大家探讨。

1 资源共享课建设理念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其与原来国家要求的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服务对象不再单纯是高校教师,还包括高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

对高职院校而言,其目标是培养“以能力为核心”的高技能型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实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手段和方法。鉴于此,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应注重能力的培养,重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体现在课程设计理念上应突出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就是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教学内容的实施就是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也是其将来在工作岗位需要做的工作任务。为了兼顾社会学习者,所以在SMT设备类型的选取上尽量丰富些,将主流大的厂商如SONY、MPM的SMT设备作为基本教学内容讲解外,还将松下、西门子等厂家的SMT设备作为拓展教学内容展示,以便适应不同的需求者。

2 课程建设的内容

一门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不仅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还包括该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完善等建设工作。2012年,我校的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申请到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建设,中央与地方财政加上学校的专业建设资金有240万。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作为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这样的好的背景下,各方面的建设都颇有成效。下面就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这门课程教学团队与教学内容的建设实施过程,与大家交流与探讨。

2.1教学团队建设

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这门课程在我们学校开设有8年了,从事过本门课程及SMT相关课程教学的本校专任教师有8人,学校的教师大多都到富士康科技集团公司进行过专业培训,获得了富士康科技集团公司颁发的SMT讲师证书。他们都是“双师”教师,且教学经验丰富,德艺双馨。有央财专业建设支持后,不少老师又到京东方、常州奥斯特、昆山彩晶等电子企业调研、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为本课程的教学与建设作了很好的铺垫。

去年寒假、暑假电子工艺与管理的些老师到欧洲多国学习交流与考察,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等养分,为本课程的建设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程还有来自企业(主要是富士康科技集团公司)的8名兼职讲师,他们有丰富的现场SMT生产设备操作、维护维修知识与技能,他们的加入使本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更生动形象,更贴近企业生产。

2.2课程内容建设

作为精品优资资源共享课程,其课程内容要能涵盖本课程基本的知识、概念、原理、方法与技能,课程教学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经过近5年的建设,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这门课教学内容已都成型,虽然有些方面还有待更新与完善,但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

(1)基本教学内容建设。课程标准是由课程负责人、课程组成员和兼职教师及行业专家根据岗位需要及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讨论制定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都作了详细具体的要求。教学内容及学时根据企业对能力要求,分配合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较系统完整地上传到课程网站。

(2)拓展教学内容建设。为了满足优质资源共享课各种服务对象的学习要求,拓展的教学内容中尽量多地涵盖了不同厂商生产制造的印刷机、贴片机、回焊炉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掌握一个品牌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方法、设备编程技巧、维护维修经验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特点、性能及操作方法。拓展的资源还有:SMT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平台、在线答疑、学生自测等。

2.3 教学评价机制的建设

对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管理要严格、规范:建设的课程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能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这些需要教务监查、教学督导、教师听课、学生评课、学生考试成绩分析等多方面参与综合测评,科学合理客观地评定课程建设的质量。我们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务管理人员对共享课程做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其内容是否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课程是否有更新。并对不合要求的课程停发建设资金。

3 资源共享课建设成果

(1)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我们就联合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老师共同开发了本课程的校本教材建设,在后面两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进。2013年元月份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发行了《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这本书。

(2)实验实训设备设施建设。2007年富士康科技集团公司为校企合作办“SMT专班”时,就赠送了我校一条完整的SMT生产线,依托这条生产线,建成了SMT生产实训室,本课程所有的教学单元内容就是依此实训室已有的设备设计的。

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建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SMT生产线虚拟制造实训室的建成与投入使用。该SMT生产线虚拟制造系统可以模仿电子产品从设计到组装的全过程,包括电子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分析,生产线设备操作、设备编程、模拟生产组装等,都可以用这套虚拟制造系统平成。该实训室解决了教学用设备数量不足、设备类型不全等不足,为老师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方便。

(3)资源共享网站建设。本课程资源共享网站建设的内容是在原来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础上增添许多新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录像是资源共享课程必需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增添了些来自企业的真实生产操作过程视频、生产设备拆装与维护视频,行业专家视频讲座等,极大地丰富了视频教学内容,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者。在线答疑、在线自测、行业专家互动给不同需求的自主学习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提高其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4)教学质量的提高。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由于教学用设备数量的局限,以前学生普遍反映实操机会太少,教学流于理论等形式,实际的操作维护编程技能很难得以实践和巩固。现在有了SMT生产制造虚拟实训室和网络教学平台,硬件的设备通过虚拟的软件得以实现,每个学生都有重复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出,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4 结束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探索、改进和完善。不论是教师团队建设、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实验实训环境建设还是教学评价机制的建设,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同时还能满足教师与社会学习者的需求,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2012-5-21.

[2] 教育部.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2]135号2012-9-17.

[3] 宋丽娜.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5):87-89.

[4] 李建强,徐卫林.“纺织材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践的关键点[J].2013(2):115-118.

篇9

摘 要: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活跃因素,课程建设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精品课程建设体现课程建设的水平,并且对其他课程起辐射、带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教学考核评估等多方面的建设,其在推动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全面推动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精品课程 高职教育 要点 意义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要点

(一)提高认识是前提条件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同时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建设是核心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是相呼应的。精品课程的内容必须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要设计合理;同时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要齐全,使之符合课程设计要求,并且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三)队伍建设是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历来是学校建设和教改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首要指标。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是主讲这门课程的教师长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结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 形成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精品课程负责人应是由具有较高科研水平、较强管理能力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他应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又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也是教学研究以及课程资源的学术组织者,对课程或课程群的建设质量和教学水平起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手段建设是切入点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不仅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更方便了学生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五)考核评估是保障

课程质量评估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开展课程评估是做好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开展对课程的硬件和软件的评估,可以了解课程建设的进展情况,把好课程建设质量关。通过课程评估和对合格课程的检查验收,为制定重点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规划提供依据。学校、系主管教学工作的部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要亲自抓好这项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保证。

二、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精品课程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必然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业务素质、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从而保证优质课程和资源的丰富。而且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团队形式出现,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由一个人牵头,带领团队齐头并进,整体提高。不但从根本上取代了传统的“传帮带”模式,而且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训练营。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二)有利于全面推动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

精品课程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例如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这一目标的。广大师生想要从事精品课程建设或使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就必须提高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对各级教育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品课程的一些评判标准也是对参评学校的网络建设、网络连通率等间接地起到了强制性改进作用,一旦有问题暴露,马上推进问题的解决。

(三)有利于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精品课程建设,一方面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尽可能去拓展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求开放精品课程网站,扩大对外影响,让更多的人可利用这种资源来学习,使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前者是开发利用资源,后者则是校际间的共享,这种共享只有在精品课程建设框架下方可实现。精品课程汇聚了最优质的教学教育资源,各高职院校通过网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将减小资源浪费。在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中,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必须要上网,并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一并上网。精品课程建设中,从课程的筛选、申报、评审到公示、公开和使用,都要通过网络进行,最终必将充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和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四)有利于推动专业系列课程整体建设

面对高职院校大量扩招,师资紧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矛盾突出的现状,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所提供的优质资源也影响着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它的建设还推动着专业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推动着专业系列课程的整体建设,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精品课程是相对基础的,同时又能使多数人从中受益的课程。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搞好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此外,高职课程有示范性和推广辐射作用,通过宣传和推广精品课程,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期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应重在过程和发展,使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学校常规教学管理的一部分,并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洪一、杨东铭.能力本位与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55-58.

[2]罗然.精品课程建设十大辐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9(1):62-64.

篇10

关键词:示范建设 医学高职高专 体育课程 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10

1 政策导向

体育作为医学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基于学校示范建设的需要,有必要在政策解读中寻求某种与课程改革的契合,进而提升本课程的内涵。笔者对示范院校建设政策进行了解读,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政策导向进行了归纳(见表1):

[[导向\&1:基于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方向\&2:基于专业及课程建设方向\&3:基于素质教育和具体专业及课程建设方向\&政策来源\&教高[2006]14号[1]\&渝教高〔2008〕27号[2]\&《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3]\&具体描述\&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全市内重点建成30个特色专业群,100门优质核心课程,100种特色教材和课件\&1、突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医学职业道德、医学责任感的培养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群,《中医养生与保健》列为重点建设的优质核心课程\&]

表1

]

2 基于政策导向对我校体育课程内涵建设的审视

2.1 基于导向1的审视:在研制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应当体现体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体育具有教育、经济、文化、政治、保健、体育法制等多项功能。其中,体育的保健功能与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契合,隶属于社会服务功能范畴。

体育的保健功能具有多方面的针对性,体育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多方面兴趣爱好,形成性格开朗的个性特征,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体育能有效缓解中青年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保持他们旺盛的精力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高效率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育对老年人来说,能丰富闲暇生活,防止疾病,是他们重要的社交活动。

如果我们培养的医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体育的保健知识来指导他们的医护实践,那么将来他们的受众(患者)必将受益,因此我们在研制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标准时务必要强化体育的保健功能。

2.2 基于导向2的审视:体医结合是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体医结合内容应当纳入课程规划

我校尚不具备申报体育专业的条件,因此只能为专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和服务,但是可以将优质核心课程或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作为努力的方向。前提是能够充分支撑起某个重点医学专业的建设,因此,在课程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到“医体结合”在某个专业建设中的高度契合,所以,我们在审视的过程中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体医结合”是指集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康复医学、健康评估、医学营养、运动处方等众多知识体系于一身的一门学科,知识面几乎涵盖了所有与运动有关的一切医学内容。“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体育与医学两个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能力聚合而成的智能结构的人才。

2.3 基于导向3的审视

2.3.1 审视一:在体育课程规划中对医学人文素养的渗透需要加强

“医学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内化为人的高贵品质,在医患关系中的具体体现。体育作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中灌输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必修课程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全面贯彻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中理应首当其冲。

2.3.2 审视二:我校体育课程建设与中医学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存在契合

我校中医系开设有《运动学》、《中医养生与保健》课程,其中《中医养生与保健》属于我校示范建设的优质核心课程。

《运动学》涵盖运动解剖和运动生理方向,尽管体育师资在培养过程中也曾做过系统的学习,但是基于培养的侧重点有别,以及自身文化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本门课程在教学设计上以纯理论的形态存在,体育教师在担当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还是有些吃力的,同样专业课教师在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运动实践环节,同样会面临尴尬,因此,我们在构建这门课程时应该把握两个基本点:第一,《运动学》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必须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体育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专业课教师应当注重运动实践。

《中医养生与保健》课程大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①饮食营养;②睡眠起居;③精神调摄;④休闲娱乐;⑤药物针灸;⑥运动锻炼;⑦武术气功;⑧按摩导引;⑨个人卫生;⑩两性生活。其中,体育运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养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武术和传统功法是我校体育课中的重要教学内容,由此可见,我校体育课程中的“传统保健体育”内容与《中医养生与保健》这门课程的内容本身就存在从属,而且我校具备武术专业的体育师资条件;指导运动锻炼则属于体育师资的基本功范畴,所以,体育有责任和义务介入这门课程的构建。

3 结语

“体医结合”已成为当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体育科学和医学之间正进行着跨学科、跨专业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为此,众多医学院校开始利用自身专业学科优势,积极申报体育(康复保健方向等)专业,培养体医结合综合型人才,这将极大的鼓舞我校朝着这个方向拓展专业办学口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2006.

[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实施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Z].2008.

篇11

关键词:课程 建设 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09-01

1 课程现状

《数控机床编程及操作》是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针对数控技术专业职业岗位中核心岗位职业―― 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程序员、数控工艺员要求而开设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目前,根据《数控机床操作工国家职业标准》对应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内容选取上,普遍实行的是通才教育模式,即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都要进行学习,使得每位学生对于三种机床操作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然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不能直接胜任职业岗位,往往还要在企业培训或师傅的带领下才能胜任岗位;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该课程在《工程图学》、《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等课程之后实施教学,同时也是《数控机床操作与加工实训》、《数控中级认证强化实训》等课程的前导课程,该课程建设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系《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校内精品课程网站已成功上线,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然而在课程资源、教学实施手段等方面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上还有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将继续推进对该课程建设。

2 建设目标与建设项目

为了切实推行机电工程专业群建设和学院的教学改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水平,将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保证课程建设持续发展。以省级精品课程为标准,在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科学的教学方法实践、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目的,充分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和显著地教学效果。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社会化考证和行业认证为主的专业考核体系和以用人单位反馈为主的能力素质考评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快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进一步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见表1)。

3 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在规划期内将我校《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标准要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坚持每期期初召开一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会,研究部署课程建设工作,每月进行一次检查,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解决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期末进行检查总结。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让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当好参谋,唱好主角。要严格落实工作制度,确保项目建设在制度的规范下实施。建立项目建设监督机制。要实行领导监督,群众监督,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监督;要坚持全程监督,全面监督,让课程建设在监督机制的制约下进行,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建立奖惩机制,学校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相关责任人年度考核内容,与政治、经济待遇挂钩,实行奖惩;确保项目经费能确保按时足额到位,课程建设专项经费要具有严格的计划性、监控性,不仅能投入到位,还能产生良好的效益。

篇12

关键词:课程地图;主干课程群;核心能力培养

0 引言

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了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奠基性工作,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基础,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办学理念的不断改革使各专业在招生规模和就业等方面的竞争日趋加大,专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方面,课程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其建设水平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构建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优质资源,是提升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

主干课程群建设是与单一课程建设相对应的更为复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本科课程建设中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智能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科技及经济发展需求关系密切,要求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要满足专业知识全面性的要求,显然单门课程建设已经难以收到全面教育和综合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对学生未来就业的规划。因此,借助课程地图的构建,结合课程规划以及学生未来的升学就业,分步骤、有计划地研究并建设智能专业的主干课程群体系,有利于改善本科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升学习兴趣,进一步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规划4年本科的学习路径。

纵观近年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特性、学生未来就业规划及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将专业中对应核心能力的主干课程按照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间的关联性进行课程群建设和优化,这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改革趋势,也是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加强对课程群建设的实践。因此,以课程地图构建为切r入点,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主干课程群的改革创新和建设,带动教学内容、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建设和快速发展,使本科人才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养,从而切实提高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最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经积极开展课程群的建设工作,形成了“以一带多,共同提高”的课程群建设思想,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的辐射示范作用,有效带动课程群中其他主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改善相关课程的教学条件,并根据专业建设定位,结合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以优化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结构为目标,协调课程群之间的教学关联和内容建设,突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构建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的高水平和系列化本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台湾各高校构建的课程地图已经比较成熟了,例如台湾中正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国立成功大学、交通大学、台北科技大学等,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地图构建经验。但国内高校还未大规模开展课程地图的构建工作,主干课程群建设也还未达到辅助学生自主设计本科学业计划和规划未来就业目标的程度,因为学生们不是特别清楚所学专业相关课程能够对应培养什么样的就业核心竞争能力,因此出现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等方面相互脱节和割裂的现象,导致了专业发展受阻和人才培养不利的状况。

对应以上课程地图和主干课程群的建设工作长期被分割成两个独立教学改革项目的问题,笔者从课程地图构建人手,研究并挖掘课程群建设与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相辅相成的关联关系。目前国内外还不多见相关课程地图构建与主干课程群建设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举措,因此该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以课程地图建设为推手,促进主干课程群的建设和优化

高校课程地图和主干课程群建设是围绕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改革工作,而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就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首都师范大学的课程地图构建在国内起步较早,其中,智能专业通过近3年的课程地图与课程群建设相结合的探索研究,明晰了“教”与“学”的课程与核心能力培养双方的对应关系,同时也为学生将本科学习与就业规划结合起来,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学习规划路径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台湾各高校的课程层次与我们专业课程在体系结构上比较相似,表1所示为台湾中正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智能专业的本科专业学业计划结构,因此他们构建的课程地图(课程地图框架见图1)的经验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的专业课程主要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显然,不同层次的课程对应的教育目标不尽相同。

人才培养侧重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培养,具体由专业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因此在确定了分类课程的教育目标后,还需要细化每门课程,使其与专业预期培养的核心能力相对应。所以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课程的教育目标,并挖掘不同层次课程对学生的跨领域思考能力、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国际竞争力、宏观视野、自主学习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辅助学生对学习路径做出规划。具体的研究思路为:明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结构,研究主干课程群与核心能力之间的关联性,以课程地图构建为切入点,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主干课程群的改革创新和优化建设,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本科人才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养。

2 建设优秀教学资源,强化智能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及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以优化和整合课程群资源、提高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紧紧围绕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通过不断探索,构建部分知识传授与核心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高水平、系列化智能专业本科主干课程群体系,并通过精品课程本身的特色、可示范性、高水平及良好的推广性,有效地带动主干课程群教学资源的整体建设和优化发展,明湿改善专业基础课程和技术核心课程的教学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优质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效推动智能专业建设的发展。智能专业部分主干课程群的教学内容关系如图2所示,部分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如表2所示,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

篇13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引导广大高等学校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切实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改善和加强高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的教学资源上网并共享,并在更大范围内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晋升高职院校后,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工作随之跨上了新的台阶。2008年7月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示范专业以及精品课程的建设,成为当前形势下时间紧迫,刻不容缓的学院重点工作。通过这两年多来的课程建设,我院共建成了2门国家级、16门省级、4门教育部教指委级精品课程。在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我深深体会到建设精品课程决不仅仅是建设若干门一流的示范性课程,而是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我认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更应体现学校的定位与特色和学科特色,重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与本科院校的“宽口径,厚基础”不同,基础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专业技能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的需要,以体现社会发展要求。

2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

首先课程内容首先应该是活跃的、不断充实、更新的动态过程,要能跟上日益发展更新的本学科的科学体系。其次,课程教学内容要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否则其它各个方面的建设就无从谈起。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课程内容应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来优化,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具体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大纲的编写应当在非常熟悉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需要,深人企业收集资料,以体现目前比较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逐步完善大纲内容。

3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优劣。传统的授课方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老师是边讲边写,学生边听边记,课程讲授大多沿用概念—原理—运用的传统方法,学生参与程度低。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建有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但在利用程度上还参差不齐。精品课程的建设正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一种模式。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并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这次我院各系在精品课程的制作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努力将传统的讲授方法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和纺化系,在这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较好地体现了其学科特色,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化改革走出了第一步。但同时也可看出,我院一些精品课程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表现教学内容与教授方法的协调应用上还显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改进教学效果和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固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再完善、再精致,都不能替代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不能替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和把握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所以优化教学手段还要处理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显现出手段的优化对教学质量的优化所具有的优势。

4教材的整合优化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建设是衡量一个课程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教材质量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均有直接影响。因此,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认真分析高职高专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选用与高职高专相配套的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注重教材的系列化和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的相呼应,并注意保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此外,教材建设除了选用以上这类优秀的成品教材之外,我们还应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中青年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例如,我院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结合学校专业情况和行业需求,编写了51本特色教材,进一步完善了主干教材的系列,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篇14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课程;项目导向;数字媒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36-04

2012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开放资源,创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解决了原有精品课程中出现的实用性不够、交互性缺乏、平台不统一、利用率低下以及后续维护弱等问题,推动了高职院校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一、企业调研,共建数字平台

(一)校企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平台

在平台建设中,校企双方不断进行资源交流与互动,由专业教学团队策划,引进企业实际的情境、设备、工艺、技术等应用实例,进而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供教学使用。在整个平台的开发阶段,服务功能、信息统计、检索、在线交流、后台管理等模块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进行代码编写、网络空间安全等方面的设计。这要求学校必须和企业合作,采用动态网页设计等各类管理技术,从而更好地为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服务。

(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功能设计

教学资源平台是汇集师生教学资源、配合教师课堂教学、共享作品互动交流的一个虚拟共享空间。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要与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企业调研资料和市场需求为依据,构建资源库的框架,设计平台的功能。资源平台应易用、可扩展、可共享,包括教学资源素材采集、资源组织与集成、资源与应用三个步骤。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涵盖集资源库的动态建设与管理、日常教学活动支持、资源共享与展示、资源建设质量评价以及教学管理等功能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建设。首先,建有一个综合学习的平台,包括专业群介绍、新闻动态、主干课程、师资团队、作品展示、视频播放等几个栏目,全面展示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的基本面貌,供学习者浏览和查询与专业相关的各类信息。然后,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网站,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交流空间,网站至少涵盖以下几个区域:

资源区:包括课程授课计划、教案、教学日志、课题作业分析等一系列与课程相关的表格或文档材料,可以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评价提供依据。

测验区:大量的作业习题库以及教师点评,可以在满足日常课堂考核之外,为课外拓展训练提供资源。

演播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丰富的教师授课课件以及视频资源,为学生课后温习、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交流区:通过论坛的形式发帖交流、上传资料交流、即时群聊交流、留言板块交流,方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校企之间的沟通与信息的传播。

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是一个设计部门颇多、建设过程复杂、投入资金大的合作性系统工程,前期需要科学的设计,基本建成后还需要科学的管理,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调试和维护教学设施,以保证教学资源平台有效利用。

二、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始终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市场调研,召开职业分析与专业水平评估会议,着重分析毕业生从事的主要岗位以及岗位所需专业技能,形成一套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项目。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包含动漫设计、游戏美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四个专业,主要面向影视动画、游戏制作、网络多媒体、电视影视传媒、平面广告等行业,培养掌握媒体设计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适应从事二维三维动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网页设计等工作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基于“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原则,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大部分: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专业平台课程群是专业群中四个专业共享且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为相关专业的方向课程打下重要的理论、技能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基础,也为学生就业提供充足的基本技能。该课程群主要开设造型基础、设计概论、构成设计、图形图像处理、字体设计、分镜头脚本绘制等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群是专业群中四个专业分立的核心课程。每个专业是根据各专业岗位需求而确立与岗位相关的课程,课程通过企业项目的贯穿,真正达到核心职业技能的培养。动漫设计专业主要开设课程有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等课程;数字媒体专业开设影视特效与后期编辑、网页设计等;视觉传达专业主要开设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课程;游戏美术专业有游戏美术设计、游戏美术制作等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群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延伸专业覆盖面的课程群。专业群中四个专业相互选择,如,动漫专业的拓展课选视觉传达中的核心课程,反之亦然,真正达到高层互选。

三、项目引领,丰富教学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在原有精品课程基础上产生的,要求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专业课程设计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体现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

(一)以教师为主导,组建开发团队

一门优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建设团队。原有的精品课程体系是以“评审”为目的,教师的主导地位难以凸显。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将权利交给教师,保障教师的知识产权,高效利用课程资源,使学习者获益,真正达到开放共享。课程团队在结构上,应该由老、中、青组成,发挥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经历的优势,并保持课程可持续发展;在成员上,应包括教学一线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专业背景、科研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负责人。鼓励教师通过积极参加技术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等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丰富资源内容,课程动态共享

课程教学资源与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构建。将优秀的教学课程文档素材、数字化媒体素材、示范性教学案例素材与可扩充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相结合,将企业行业技术标准、开发管理规范与专业群课程体系相结合。

课程教学方案的修整。通过组织教师开展市场调研、听课议课和开会研讨等形式,完善和修正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项目式课程设计方案、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方案、考核评价体系等,更好地推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涵建设。

优质教学视频和课件的制作。课程视频的录制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总结课程的结构和框架,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研究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力求将课程课件建设达到国家一类课件的标准。

教材的编写与再版。课程实施改革后,需要新的教材与其相适应,所以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显得至关重要。作为课程负责人和实施者,正式出版课程相关教材或者校本教材,才能将教学经验与成果展现给共享资源的学生或学习者。

课程教学成果的归纳和收集。将教师和学生的作品、证书、论文、图片等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统筹管理、开放共享相关资源。

(三)教学方法革新,专兼合作实践

采取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项技能分方向进阶,核心技能逐层推进、反复进阶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采用“一专一兼一课程”项目式教学方法。

(四)评价体系多元,保障课程质量

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法,由基础理论知识考核、校内实训考核、企业实践考核三部分组成。评价主体由学校、教师、实训小组和学生顶岗实践的企业、行业专家等组成,全方位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形式多样化:将分析报告、参赛成果,提案表达、顶岗实绩等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考核地点灵活化:考核地点随教学内容的变动而变动,分布在教室、校内网络实训室、校外基地、实习企业等。

四、优化管理,拓展服务

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平台系统主要分为前台显示模块与后台管理模块两大部分。前台模块主要向学习者提供有关资源的检索查询、资源下载、讨论交流、评论反馈等功能;后台管理主要是方便管理员对后台数据库和媒体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主要包括对用户信息、资源信息、交流信息以及检索方式等模块进行及时更新、处理和维护。教学平台WEB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该课程管理模式使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校内甚至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首先,优质的管理模式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采取分类审核、上传下载、修改更新等手段来达到新知识、新资源的积累、交流以及共享目的,有助于构建一个操作简便、功能齐全、网络稳定、运行快捷、管理有效的网络平台。其次,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数字化平台的开发具有高效性。作为学校数字化办公和教学科研手段的有利补充,有效的课程管理手段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原有教学资源以及设备的功效,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

[2]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3]丁兴富,王龙.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评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