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5: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发展与经济的关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宜宾市;民间金融;区域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5(a)-078-03
1研究背景
民间金融在经历了2014年汇通担保事件等一系列崩盘事件后,整个资本市场对民间借贷一度丧失了信心,民间金融的发展正在经历一场生死考验。在近两年发生的民间金融崩盘事件中,凸显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及相关监督机构对于民间金融的监管力度在突发事件中严重缺乏,导致大量民间资金人间蒸发,投资者的本金利息欲讨无路;另一方面,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对民间资金的需求持续升温甚至完全依赖。这两方面的问题使得民间金融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民间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呈有效的正相关关系?如何才能正确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力量?这是我们主要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以宜宾市经济金融数据为数据样本,运用计量经济学手段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2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的测算——运用θ值法估算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
2.1θ值法的假设基础
θ值法即经济金融相关系数法。它根据资金投入量与GDP的比例来测算民间借贷的规模。它有两个假设前提。第一假设在经济活动中,投资与产出的比例保持一致,即各地区资金投入量和GDP值保持固定的比例。本文将资金投入分成正规金融(FormalFiance,FF)和民间金融(InformalFiance,IF)。正规金融主要包括银行短期贷款(BankLoan,BL)、股票市场融资(StockFinancing,SF)和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FDI)。第二个假设选取北京市作为参照物,假设其民间金融规模为零。这是由于北京金融业比较发达,所以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北京的民间金融规模较小,假设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北京市的资金投入主要由银行短期信贷、股票市场融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正规金融渠道构成,而其他省市默认为民间金融存在。
2.2θ值法测算宜宾民间金融规模
该方法假设各地区各年度的经济金融相关系数θ是相同的:上式中,θ为各地区第t年的θ值;BLyt为宜宾地区的第t年的年度银行短期贷款;SFyt为年度资本市场股票融资额;FDIyt为年度外商直接投资额;IFyt为年度民间金融规模;GDPyt为年度国内生产总值。BLbt为北京的第t年的年度银行短期贷款;SFbt为年度资本市场股票融资额;FDIbt为年度外商直接投资额;IFbt为年度民间金融规模;GDPbt为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因为假设北京不存在民间金融,资金全部来自正规金融,所以,北京第t年的θ值为:由于假设各地区各年度的θ值相等,因此,宜宾地区民间金融规模:表1是北京市2004年~2014年的银行短期贷款额、股票市场融资额、本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并运用θ值计算公式可求得北京市2005年~2014年每年度的θ值。从表1θ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市各年θ值的取值范围界于0.6819到0.8876之间,均值0.7676。根据调查,宜宾市主要金融指标,并根据公式测算出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数据(如表2)。
3宜宾市民间金融发展趋势特点分析
(1)宜宾市民间金融发展迅速。据统计,2014年宜宾市GDP为1443.81亿元,较2013年增长8%,虽然总量仅占四川省GDP总量的5%,但仅次于成都(10056.59亿元)、绵阳(1579.89亿元)和德阳(1515.65亿元)之后,居于四川第四,但宜宾市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却与成都、绵阳、德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宜宾市正规金融发展缓慢,而市场资金需求巨大,这为宜宾市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迅速扩张。民间金融的规模从2005年的173.328亿元扩张到2014年的875.719亿元。(2)宜宾市民间金融呈波浪式发展特点。宜宾市民间金融比较活跃,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但是,在某些年份发展停滞甚至出现萎缩,比如2007年~2009年间基本停滞不前,在2008年甚至出现萎缩现象,其原因在于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2010年~2011年增长放缓,是由于2011年受欧债危机以及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民间金融均出现明显的发展规模下降。(3)宜宾市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同步发展。宜宾市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同步迅速发展,并且,在2005年~2012年间,民间金融规模甚至超越正规金融,这是由于宜宾市企业大多为中小、小微企业,民间金融成为9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2013年~2014年,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与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规模大致持平,民间金融已经成为宜宾市企业资金融通的重要途径。综上,通过θ值测算方法虽然是间接测算,不完全精确,但基本能够反映宜宾市民间金融的大体状况:民间金融发展迅速,形态呈波浪式,规模庞大,在宜宾市区域范围内是本土企业的重要融资来源。
4宜宾市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过程
4.1方法选择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具体采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检验宜宾市2005年~2014年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与民间金融规模(IF)两个时间序列间的平稳性、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
4.2变量和样本选择
在研究宜宾市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中,我们拟选取宜宾市2005年~2014各年度的IF和GDP两个指标,其中国民生产总值(GDP)为被解释变量,宜宾市民间金融规模(IF)为解释变量,用以构建本研究的基本实证模型:
4.3分析过程
4.3.1平稳性检验(Unitroottest)检验LNGDP和LNIF数据序列的平稳性,采取单位根检验(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检验方式,由于序列图形显示其偏离0而随机变动,并且被检验序列的波动趋势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趋势,因此,回归方程中需要包含截距项(Trend)和趋势项(Intercept)。分别选取水平序列、一阶差分序列、二阶差分序列三种序列,并基于施瓦茨准则(SIC)确定滞后期数,LnGDP分别取2、1、1滞后期,LnIF分别取2、1、0滞后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结论如下:LNIF和LNGDP水平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均不平稳,二阶差分序列在1%、5%和10%置信水平上均大于t统计值,因此序列是平稳的。因此,LNIF和LNGDP是二阶单整序列。4.3.2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test)首先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方程:LNGDP=1.224426+0.899406LNIF(1)(3.398994)(15.15860)其中,括号内为相应系数估计值的t统计量值。接下来对残差et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根据方程(1)和表4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回归方程的R2=0.966356,说明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同时,由于残差et序列的ADF检验在1%、5%、10%水平上均是平稳的,说明LNGDP和LNIF存在协整关系,即区域经济发展与民间金融发展规模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于变量LNIF系数估计值0.8994,说明民间金融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约0.8994个百分点。该项检验表明民间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促进作用,并且这种关系在一定的时期内平稳、均衡发展。4.3.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testofcausality)本文拟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检验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二者的影响方向,即究竟是民间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了宜宾市民间金融的持续发展?由于前述平稳性检验已经得出序列LNGDP和LNIF是二阶差分平稳的,因此可直接对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从表5中,对于第一个原假设“LNGDP不是引起LNIF变化的原因”,其F统计量=4.49608,相应的概率值P=0.1251,大于10%的检验水平,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可认为“LNGDP不是引起LNIF变化的原因”;对于第二个原假设“LNIF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原因”,其F统计量=1.84012,相应的概率值P=0.0300,小于5%的检验水平,因此拒绝原假设,即可认为“LNIF是引起LNGDP变化的原因”。根据以上分析,宜宾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和民间金融规模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即民间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一定是民间金融发展的原因。
5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宜宾市金融市场尚不完善,90%以上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无法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通过票据融资数量较少,外商投资稀缺,民间金融成为宜宾市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来源。宜宾市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民间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二者在一个统一经济体内共同持续、稳定发展;根据统计数据,民间金融每增长1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增长0.8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民间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力较强。宜宾市民间金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民间金融还大量存在,我们在积极发展民间金融的同时,应正视民间金融的负面效应。因此,应该建立健全民间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或规章制度,对该形态下的资金借贷进行规范,并明确纠纷处理受理机构。同时,完善民间金融机构内部组织结构,建立合理可控的信贷风险控制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引导民间金融发展方向,使其发挥正面效应,进一步促进宜宾市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康顺.中国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及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2]刘希章,李富有,南士敬.民间投资运行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基于区域差异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7).
[3]刘钰.我国民间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应及对策[J].云南社会科学,2015(01).
1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的代数计算步骤[3]如下:1)确定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由于研究涉及农村金融发展水平5项指标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项指标17年间的统计数据,因此,定义比较序列xi={xi(1),xi(2),…,xi(k);i=1,2,…,5,k=1,2,…,17},参考序列yj={yj(1),yj(2),…,yj(k);j=1,2,3,k=1,2,…,17}2)对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研究涉及的数据属于增长型,因此采用初值化变换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基于上述方法计算得出1996—2012年新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关联度,根据表3得出:1)从整体上看,y1和y3对应的关联度值均大于0.7000,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各项指标与农林牧渔总产值(y1)和农民人均纯收入(y3)的关联度均较大。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两者具有突出影响,因而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越快。除x2行外,y2对应的关联度值均小于0.7000且都小于其他两列,说明,农村金融发展与乡镇企业总产值(y2)的关系没有与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紧密。这是由于乡镇企业主要依靠内源资金和引入资金解决融资问题,同时还可以从其他金融机构得到金融支持,对农村金融的依赖程度不高。2)从单一指标来看,x3对应的关联度值较大,说明农业贷款规模(x3)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即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大,越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x1和x2分别对应的关联度值也较大,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x1)和贷款规模(x2)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较大,但后者的影响程度相对更大。x4对应的关联度值相对于上述3行较小,说明农业保险规模(x4)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小,这是由于新疆农业保险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业保险规模较小,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x5对应的关联度值最小,说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x5)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小,这与乡镇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规模过小有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其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十分突出。从影响程度来看,农业贷款规模的影响尤为明显,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的影响次之,而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的影响较小。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并未有效形成对农业的直接支持。农业保险规模的影响也较小,表明农业保险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较弱。乡镇企业贷款规模的影响最小,说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
3.2建议
关键词:城市管理;经济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01
近几年来,各地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都不断加大了对城市的管理力度,实施了综合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加强城市管理,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会带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并最终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城市管理的概念
管理从其本质而言既具有领导、规范和约束职能,又具有激励、引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能。关于城市管理的内容、定义和表述,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1.认为城市管理就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市容、环境卫生的管理。可称之为现行体制说。
2.认为城市管理是城市政府的全部行政职能。它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司法、公安、生态环境等。可称之为政府职能说。
3.认为城市管理的真正内涵为:市政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市容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公用事业、城市交通邮电及其设施的管理;园林、规划、房地产开发的管理;市场管理;抗展防灾及其设施的管理等。称之管理职能说。
二、我国加强城市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城市的现状是:一方面,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城市道路建设落后、基础设施陈旧。例如南京人均道路面积为6m2,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同时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速度又很快,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的经济增长都保持了10%以上的速度,给城市的各项资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迫切需要城市加快硬件建设;另一方面,城市各种资源浪费也触目惊心。以交通为例,有关方面对南京、郑州、合肥等9个城市的调查表明,9城市的结点即交叉口高峰小时约40%的时间是堵塞的,只有30%的时间是流畅的。这说明这些城市的结点管理有很大问题。另外我国不少城市在交通道路设施严重不足的同时,却有约50%的道路通行能力因管理原因被白白浪费掉了。所有这些都表明城市管理已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
三、城市管理与发展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城市本身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发展是城市繁荣的主要支撑力,也是推进城市管理的内在动力。从局部来说,两者有时是有矛盾的:通常,经济发展了,城市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就会尖锐起来;强化城市管理有时会影响少数部门、单位和个人的暂时利益;城市经济实力是有限的,用于发展的投入多了,用于管理的投入就可能少一些。但从长远看,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物质财富的增加,在增加城市负荷的同时,也为推进城市管理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反过来,城市管理搞好了也必然会为城市运行拓展新的空间,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城市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其发展进一步加快,城市资源压力充分暴露出来,城市基础设施不足、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矛盾呈现全面释放的态势。同时,经济的发展和矛盾的释放,也为搞好城市管理、推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四、城市管理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城市管理是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发挥正常使用功能的前提,也是保证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得以正常进行,使城市综合载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更是使城市产生聚集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规范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约束条件,是做好城市其它各项管理的基础,是实现城市现代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导条件。
1.城市管理是城市政府搞活微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城市政府通过对地租和房价的管理来平整房地产市场,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通过加强对市政公用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和适当的政策倾斜,为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创造条件;通过强化市容管理来规范和引导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2.强化城市管理是服从和服务于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强化城市管理,可以使城市基础设施发挥最大的载体功能,保障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秩序,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服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和精神生活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势必需要我们搞好城市文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在保持整洁文明的街容市貌的同时,用不同风格的建筑、独特的园林和雕塑艺术勾勒出一个城市独有的风貌和文化氛围,借以鼓舞人们的士气、陶冶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3.城市管理工作是经济工作的剂。任何人都不会生活在真空里,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外界的协助,包括人员招聘、岗位培训、劳动安全、交通运输等等,这些都依赖于一个完善的城市管理系统。而随着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经济体之间的协作越来越多,这都需要城市管理来起着沟通、协调、规范的作用,保证市场正常运作,引导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五、加强城市管理的途径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加强城市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消除部分群众对加强城市管理的误解,理直气壮地宣传加强城市管理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促用和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方面的作用,为加强城市管理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2.改革城市管理体制,调动基层单位工作积极性。明确划分各单位责、权、利,完善城市管理职能,下放城市管理权限,明确条条与块块的责任,真正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体制。
3.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执法力度,做到城市管理和经济建设双丰收。
总之,加强城市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是当前各级政府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不断探讨加强城市管理与促进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和解决二者结合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耀厚.提高管理水平 让广大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J].中国建设信息,2007(21).
[2]杨月,胡世钦.抓住理念创新与奥运契机 实现城市管理跨越式发展——北京市西城区市政管理工作巡礼[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7(04).
[3]李薇,张逸飞.城管执法新风尚:心诚、形正、情真——访山东省高密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贺仁富[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
关键词:芒果,元江,气候特征,经济
Relationship on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nd mang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uanjiang
Mao ShengpanChen Biao
(yuxi teaching college resources environment institute)
Abstract:Yuanjiang is known as "sun city",and has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climatic resources, there often plants mango and tropical plants in the city of Yuanjiang. Yuanjiang should use its own climate characteristic to develop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dustry, not only it is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peasants' incom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or the climate from Yuanjiang,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mango, yuanjiang,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economy
1.芒果简介
1.1芒果在植物学上的分类地位【2】
芒果学名:Mangifera indica Linn又名:檬果、漭果、闷果、蜜望、望果、面果和庵波罗果等等。
生物学分类:真核生物域(Eukarya)、植物界(Plantae)、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无患子目(Sapindales)、漆树科、芒果种。
形态特征:常绿大乔木。叶聚生枝顶,革质,长圆形,长披针形,圆锥花序生枝顶,花小、淡黄色,花后结核果。果大,歪卵形,成熟果黄色。性喜温暖,不耐寒霜,喜光。在平均气温20~30℃时生长良好,气温降到18℃以下时生长缓慢,10℃以下停止生长。最适宜的年降雨量范围为800~2500毫米。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有机质丰富、排水良好、质地疏松的壤土和沙质壤土为理想,在微酸性至中性、pH5.5~7.5的土壤生长良好。芒果分布很广,世界有70多个国家生产芒果,90%集中在亚洲。我国云南的芒果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文山、红河、玉溪、丽江、昭通、思茅和西双版纳等地(市、州),以景谷、景东、新平、永德、双江、河口和景洪等县(市)为主产。其中元江生产芒果的趋势不容忽视,元江芒果的商业化栽培可上溯到清康熙年间,《元江府志》( 康熙50年,即公元1712年出版)中已有记载。元江作为下一个芒果生产专业县,依据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推行芒果经济的发展战略路线是可行的。
1.2芒果的开发价值【4】
芒果速生,结果早,丰产,收益时间长,是著名的经济果树。芒果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各种产品,如芒果原浆、芒果汁饮料、芒果果脯、甘草芒果,或加工成芒果小食品,如芒果果冻、芒果什锦等。选用新鲜、果核未变硬的落果,削成片状或条状,晒软后再加入适量食盐、辣椒粉、花椒粉、八角粉等装入陶罐密封腌制成开胃菜,市场销售情况良好。芒果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投资,适合一般老百姓的投资。元江是一个农业县,发展投资芒果产业,有利于元江发展民生和农民经济。
2.芒果生长特性与元江自然环境吻合性【5】
元江位于干热河谷区域,其气候特点是降水少,年均降水量796.3mm,蒸发量大,年均湿度较低,为71%;最大月平均相对湿度85%,最小月平均相对湿度为51%;四季温暖终年无霜,年平均温度较高为23.8℃年平均日照时数长达2291.7h,太阳辐射量126.495千卡/,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16.8℃,是芒果种植的最佳环境。通常情况下,在湿热地区种植芒果病虫害发生较严重,不利于芒果的开花和坐果。而元江气候干热,尤其在冬、春季芒果开花期间,环境的相对湿度较低,有利于芒果开花、授粉和坐果。芒果性喜高温,怕霜冻,气温在20-35℃时生长最快,花期遇15℃以下的低温时间较长则授粉不良,花期在晴朗干旱的天气授粉良好,遇阴雨天气、湿度过大时嫩梢、叶、花穗及果实容易流行白粉病及其他病虫害;5℃以下或出现霜冻时,嫩梢、叶、花穗及幼果产生冻害;果树耐旱力强,喜通风透光环境,4级以上大风对花果有伤害;芒果对土壤要求不严,以Ph值5.5-7.5,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最适宜栽培。元江土壤有燥红土,赤红壤,紫色土,石灰岩土等多种类型,其气温条件也非常适合芒果生长发育。从芒果生长习性上来看,元江发展芒果是十分有优势的。
3.元江芒果的种植概况
3.1元江的芒果种植面积
元江芒果的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600-1100m.其中海拔在600m以下区域的种植面积达709.4,海拔在601-700m的种植面积为317.9,海拔801-1100m的种植面积为115.1,元江芒果的生产分布随着海拔升高,生产种植面积急剧减少。这与芒果的生长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不利于芒果更好的生长和繁殖,元江对芒果生产基地的布局是十分合理的。
3.2元江芒果品种及优势【3】
元江芒果总的种植面积达1142.4,通过引种、繁殖、收集、保护和改良现有芒果品种132种,如本地大核芒、三年芒、元江象牙、台农一号、三蜜芒、青皮芒、吕宋芒等等,都是一些在市场上经济效益较好的品种,使元江成为芒果品种最多的专业县之一,此外中国所有芒果品种(包括引种、改良)基本在元江都适合生长,依据元江自身独特的气候条件,促进了元江芒果种植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的增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再加上元江对芒果品种进行了合理划分,根据芒果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指导生产,安排品种搭配和种植布局,使芒果均衡上市,避免了集中上市带来的不利后果。元江芒果还具有一批适合元江生产的具代表性的早熟的优良品种(见表一),使元江芒果上市时间从每年的4月中旬开始延续到九月份,芒果的收获期长达半年,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且为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工作路子。
表1元江芒果早熟优良品种
序号 早熟品种 序号 早熟品种 序号 早熟品种
1 本地大核芒 1 吕宋芒 1 红象牙
2 三年芒 2 虎豹牙 2 马切苏
3 元江象牙 3 红光6号 3 秋芒
4 金凤凰 4 水英达 4 桂热10号
5 台农一号 5 金皇 5 泰国四季芒
6 留香芒 6 爱文 6 帕拉英达
早熟品种具有开花早、结果早和成熟早的生理特点,有利于获得较好的市场价位,这对促进元江水果产业发展扩大是十分有利的,也为一些以种植芒果为业的农民扩展了致富的道路。
3.3元江重要芒果品种的调查
3.3.1元江象牙
1990年元江县林业局从元江大水平乡土锅寨村徐世栋芒果园象牙芒实生优良株选出。1995年参加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获优质芒果金奖。
3.3.2台农一号
中国台湾农业实验所用海顿与爱文杂交选育而成。1998年从海南引种,早熟品种。
3.3.3泰国四季芒
2002年从泰国引入,种植于元江县经作站。可做反季结果栽培。
3.3.4金皇
1997年引自中国台湾。可作为元江生吃品种栽培。
3.3.5马帅
于1998年引自缅甸,种植于元江县经作站。可作为芒果发展的后备品种。
3.3.6翠绿
为泰国著名生食品种。不宜过熟采收。
3.4元江芒果产业拉动的第三产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元江芒果产业的迅速发展,元江县建立了“老虎箐”、“芒果森林公园”、“芒果长廊”、“芒果山庄”等集芒果生产、经营、繁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基地园区,不仅提高了芒果的经济效益和产品附加值。由此可见芒果的经济效益还是很大的。鼓励元江发展芒果经济是必要的。
4.芒果对元江经济的影响
4.1芒果对元江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农民增收关系
2009年元江政府坚持以热区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德策略,实现农民收入3560万元,比上年增加330万元。实现水果收入4000万元,比上年增加351万元。这说明元江坚持以发展以芒果为主的热带水果产业的政策是正确的。
2010年芒果成熟比去年较早,芒果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预计芒果产量5473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616吨,预计芒果产值1532.44万元,同比增加182.44万元。增长13.51%。
农业产值 14881万元,同比增加1941万元,增长 15%(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 %);这增长中其中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以芒果为主的水果产业高幅度增长。
2010年上半年元江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41元,同比增加143元,增长11.9%。其中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芒果的高效增产,赢得了较好的市场定位。
4.2云南大旱,元江芒果增收,芒果经济对农民经济收入的保障。
2009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云南受特大干旱影响,云南省蔬菜、花卉、甘蔗、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减少。到目前为止,全省蔬菜产量同比减少30%左右,鲜切花产量减少30%左右;甘蔗累计入榨1195万吨、减少284万吨,产糖154万吨、减少32万吨;春茶产量9914吨,减少51%。严重干旱使小春粮食减产幅度加大,蔬菜、甘蔗、茶叶等特色作物绝收面积扩大,畜牧业也遭受严重损失;加之干旱缺水直接影响大春按节令播种,依靠大春生产挽回小春损失的困难和压力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可想而知农民的收入得不到保证。
但是在干旱之年,元江县热带水果竟然出现了高产的现象。元江芒果大旱之年反而高产,今年雨水少,日光足,芒果糖分足,产量大。这与芒果的生长习性是密切相关的。作为元江芒果等热带水果主产区红桥社区的负责人李万福说:“今年芒果亩产可以达到30吨左右,是近3年来最丰收的一年。”
这个实例也说明,在云南很大一部分农民还是经营着一种靠天吃饭的产业,当气候条件出现差入时,很多农民的收入是得不到保证的。从这方面来讲,元江发展芒果经济对农民的收入的一种保证,是最基本的民生措施。
4.3元江芒果节对元江旅游业、服务业的拉动关系。
元江以芒果为主题的“元江红河谷金芒果节”,不仅提升了元江的知名度,还拉动了饮食、住宿、运输等行业,尤其是对旅游业的强力促进作用。至元江举办芒果节以来,元江每年接待游客3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966.3万元,增753.3万元。旅游业的发展还拉动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为提高农民收入更加拓宽了路子。
5.对元江发展芒果经济的建议
(1)元江独特的气候特征与地理环境与芒果的生长环境基本吻合,政府应该大力支持鼓励发展芒果经济,为农民的增收提供可靠的保证。
(2)如期举办元江芒果节,提高芒果生产的知名度,为芒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商业平台,从而拉动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农民致富拓宽道路。
(3)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的特点对芒果进行改良,引进一些新的芒果品种,促成芒果生产专业县的建立。
(4)充分挖掘芒果的附加经济值和芒果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施宗明.芒果优质丰产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
[2] 吴国芳,冯志坚,马炜梁,等.植物学(下册)[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78-343
[3] 孙立红.元江芒果生产及产品综述 [J].云南农业科技,2008(5):31-34
[4] 马蔚红,姚全明,孙光明.芒果种质资源果实重要经济性状多样性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05,5(3)
A Case Study of Ansai County
Hu Ming
(渭南师范学院,渭南 714000)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本文通过对安塞县近几年来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可以表明随着延长石油集团公司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中油香港华油天然气公司LNG液化天然气项目、陕西大秦生物制药等项目引进,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加、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导致本县的经济结构成分、发展模式、结构类型都生了相应的改变,最终促使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sai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it shows that with introduction of extending CNPC oil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projects, CNPC Hong Kong Huayou Natural Gas Corporation LNG liquefied natural gas project, Shaanxi Daqin bio-pharmaceutical proj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industry is promoted, retail sales of social consumer goods are increase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increased and the income of farmers is increased, which leads to corresponding changes of the structural components, development pattern, structure types of the county's economic, finally leads to who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关键词:安塞县 县域经济 第三产业
Key words: Ansai county;the county economy;the tertiary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15-02
0引言
第三产业是指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和对生产者(包括三个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本文通实地调查与统计数据相结合应用数据折线变化趋势分析法,全面分析安塞县经济发展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一二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模式,为今后安塞县经济的发展模式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1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自然条件安塞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位于陕西省北部东经108°05′44″~109°26′18″,北纬36°30′45″~37°19′03″,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县境南北直线距离92km2,东西直线距离36km,总土地面积2950.2km2。地面相对高差比较大,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1]。境内有延河、大理河、清涧河3条水系,年平均气温8.8℃(极端最高温36.8℃,极端最低温-23.6℃),温差相差较大,年平均降水量505.3mm,最多为645mm,最少为296.6mm),年日照时数为2395.6小时,日照百分率达54%,全年无霜期157天。
1.2 社会经济概况在1990年之前,安塞县是国务院确定的592个贫困县之一[6],县辖14个乡(镇),211个行政村,1018个自然村。2006统计资料表明,全县总人口16.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89万人,占人口中的78.41%。全县总的耕地面积7.1万。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6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7.99亿元,与“九五”末相比,年均分别递增为11.1%,36.54%,25.3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693元,农民的收入方式也发生很大的改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总体上来说较“九五”末有所减少,由“九五”的13.73万变为现在的11.21万。
2分析与结果
2.1 安塞县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在1989年以前安塞县的第三产业发展非常缓慢几乎处于零发展水平,但“十五”以来,安塞县依托资源优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实施“石油强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得到了长促发展。
如图1可以看出,自1998年来第三产业产值不断增加。由1998年的15038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30086万元年增长值达到了2989.6万元之多[2]。且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到2003年增加量超过了30000万。在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在20世纪初期第三产业的增加较缓慢而到21世纪初期第三产业的增加较为显著,究其原因在于早期的安塞县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16.39万人中农业人口占到12.55万人且人均占有土地面积29.5亩,保持着从土里刨食的传统耕作方式,粮食生产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收入相对较少勉强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没有过多的劳力投入到其他行业中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第二、三产业占有很小的比例,生产结构比较单一,且结构不合理,致使早期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如今第三产业产值在结构优化过程中不断增长,已成为本县经济结构中的主导产业,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力。
2.2 安塞县第三产业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图2分析可以得出,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20世纪初期,第一产业产值增加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产值增加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钟型”,第三产业产值增加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3]。
随着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第三产业的产值也逐年增加,并且两者的发展趋基本相似,但是在20世纪末期以后的几年内第三产业的产值有超过第二产业产值的趋势,说明在近十年内在第二产业的带动性发展下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和调整第二产业的产值与第三产业的产值变化幅度始终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并且基本呈现出相似的趋势。这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第一产业产值却相对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变化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有下降的趋势。
如图3,表示的各乡镇不同行业从业人数的年变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96―2002年之间从事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的人数不断增加,同时从事第三产业的交通邮电业和商业的人数也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且随着第二产业的变化而变化。这会使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减少,而更多人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来,进而使的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得比例不断提升,这样就会使的劳动力从农业向服务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图3所示,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使的第二、三产业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这样第一产业的产值就会有相应的降低,从而导致本县整个经济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本县依赖石油财政支撑,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加大农业投入,使的第一产业的产值有所提高,同时千方百计的搞好资源协调、餐饮服务、环境保障、运输管理、治安维护、安全生产和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等第三产业方面的问题,为促进石油企业加快发展,从而使的本县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呈现出经济结构合理化,多元化的态势,也使的本县经济发展的方式得到了相应转变。由以前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变为现在的以第二产业(石油)为主导同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从而使的本县域的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第三产业成为了该县经济的度量器,反映该县域的经济发展,并且基本和本县经济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成为影响该县经济的主导因素,而一直以来影响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有所下降。
2.3 安塞县第三产业与居民人均收入的关系(图4)
从图4可以看出,在1991-2001年的十年中,安塞县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长趋势与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的增加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同时在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这十年之中,安塞县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与城镇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增加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第三产业的产值的不断增加,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也逐渐增加。根据安塞县统计数据,当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都增加由1991年的2677万到2001年变为22435万元增加了将近八倍。而其他行业,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的增长幅度较小。因此,本县域经济增长主导产业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了调整,使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促进了本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由1991年的835元增加到了2001年的3620,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有1991年的419增加到了2001年的1806,年平均增长速度超33.2%。安塞县从1991-2001年之间城市经济的发展大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开始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在1989年以前安塞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还不足5%,所以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较低,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农村居民的平均的消费水平相对城市消费水平相差也较小,所以在此之前第三产业对安塞县域经济的影响较小。
根据实地考察研究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以及以往对安塞县经济的研究可知,在1994年以前,安塞县从事第三产业产业如教育事业、工商业、金融业等的劳动力占总劳力的比例一直小于2%,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农业收入。随着工业建筑业的兴起(尤其是石油产业的快速发展),1996年以后石油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的兴起使的大量的劳动力逐渐转入第二产业如建筑业、石油等行业,使的人均收入受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大。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需要改善,这就要求第三产业能够不断发展以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所以在随后的4年期间安塞县的第三产业伴随着第二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于是在2001年前后安塞县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96年以前安塞县的农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一直占到70%以上,但是在之后的的近10中该比例迅速下降,在2004年农业下降到20%左右,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50%左右,伴随着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产值也由以前的5%到2006年的30%[4]。
因此,1996年以后安塞县的第三产业开始发展,对安塞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此时安塞县经济结构已经从由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模式转变为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同时随着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教育事业,金融业等迅速崛起,为第二产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便利,进而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带动性的作用,成为安塞县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的因子,对安塞县未来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5]。
3结论
3.1 安塞县第三产业在1996年之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小于5%,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70%左右,但是在1996年随这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产值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以前的不足5%,到2004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占到了30%。
3.2 第二产业尤其是石油产业发展产生的带动性作用使得在今后的几年里第三产业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并成为安塞县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柱,预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将成为安塞县经济发展的新的突破性产业与安塞县未来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密切的关系。
3.3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一、二产业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所以安塞县今后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应加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使其为第三产业的顺利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虎陈霞,傅伯杰,陈利顶.浅析退耕还林还草对黄土丘陵壑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安塞县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7(20):67-72.
[2]安塞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安塞县志.3-4.
[3]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0,55(6):698-706.
[4]马继东,胡明.安塞县梯田建设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研究,2007,(3):202-203.
[5]李江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第三产业现代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0,(4).
――――――――――――
关键词:循环经济 对外贸易 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 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 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 促进科技进步,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 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 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 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 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 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 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 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对进口方面来讲, 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 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 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 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 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都是以粗放式发展道路为主:出口产品高耗能且附加值低,且某些进口资源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粗放式发展道路与循环经济产生了诸多矛盾,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下,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紧迫而有效的路径。本文在深刻剖析我国传统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的种种矛盾以及所面临的外贸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4]麦文伟.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新趋势及策略选择[J].中国检验检疫,2006,(7)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关系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这是继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出台指导意见之后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三步走”工作部署全面完成,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阶段。中原经济区作为中部地区的区域经济优势进一步凸显,这也为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内涵阐释
(一)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内涵
科学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中心环节离不开教育和科技,没有高精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就形成一句空话。研究型大学、学术型大学是形成创新人才的基础和摇篮,只有不断的提高这些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才能不断的为国家输送大量的高端创新人才,从而推动科技的发展。同时,职业学院、民间办学等各种形式的办学又为国家输送各式各样的专门人才。
1. 高等教育与区域教育结构的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在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没有基础教育的健康、稳序发展,就不会有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应统筹兼顾,要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一个良好的轨道上运行。
2. 高等教育结构内部之间的协调发展
要注意高等职业教育、综合研究型大学、普通本、专科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同区域之间,可能对学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在人口劳动力都很丰富的河南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这是当前国家职业人才的一个缺口,各地用工荒就说明了这一点。如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应加大对研究型大学、学术型大学的建设,争创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也应加大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力度。
(二)经济的科学发展内涵
经济的科学发展是指落后国家摆脱贫困,最终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经济问题增长和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政治结构等之间的协调和优化。经济的科学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也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仅仅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的产出(Output)的增长。经济的科学发展则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等在内的变化。经济增长的概念较狭小,偏重于数量的统计,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既包括数量又包含质量。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不等于经济发展,它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早期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混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中单独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却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局。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了经济增长也不一定有经济发展。如果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产出增长的结果是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产出有快速的增长,但产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无益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及广大民众的福利,不考虑付出的社会代价,就不是经济的科学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和资金作为后盾,高等教育培训人才又哺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是一对相互依存的互补关系,只有两者的同时发展才能起到一个合力,促进区域各种产业及文化的科学、合理、稳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学视角的二者关系分析
经济增长为教育科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教育科学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统筹兼顾。在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上,要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差距,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全国的经济发展,就要发展全国的高等教育,不能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仅仅几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发展好东部、沿海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应积极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各个地区经济结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合理高速教育结构,从而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应兼顾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在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上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一个学校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投入问题。只有高校各个部门的建设、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等都需要资金支持,只有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才能换来各类人才的回报社会。
(二)教育学视角的二者关系分析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教育经费和基本教(下转第282页)(上接第280页)育支出等。同时,又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人才。高等教育通过各类高校为经济发展培养大量人才,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稳定了经济秩序的运行;但另一方面,如果高等教育办学、学科设置等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1. 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其一,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图书购买,以及各项软硬件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资金基础和物质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作为前提条件,教育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
其二,经济的发展程度又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规模。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对教育的投入也就越多,教育的投入首先是义务教育,其次是高等中等教育的各项其它教育。因此,在国家经济实力落后的前提下是没有精力去投入教育的,可想而知,如果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都很难稳定,那么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就无从谈起。就一所高校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就很难进行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等学校发展建设,学校的规模也就无从谈起。
其三,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和体系。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教育的体系和结构就不够完善,且教育结构单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就无法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纵向教育系统和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高校之间的横向系统等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
2. 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高等教育可以转化为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科学研究,技术更新,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等方面,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首先,高等教育对经济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在“产学研”一体的情况下,如何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如何使高等教育服务于生产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产学研”结合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企业生产、高新技术的研发结合起来,高等教育在新技术的研发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为企业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的区别,对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与一般工人与所差别。
其次,随着高等教育在众化的程度一步步提高,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教育投资也必然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从长远来看,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回报社会,又反过来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4.
[4]刘国瑞.区域的经济发展与高校学科建设:基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4.
关键词: 经济发展 体育发展 互动关系
1.引言
生产力变革引起了生产方式和劳动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变化使得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凸显,而这种价值就在于适应生产力变革引起的身体机能的变化。正是因为这样,体育运动才有了真正走向社会并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依托。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生产水平是体育产生的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水平决定了社会对体育的需求性质和程度,社会生产水平决定了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体育运动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协调,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了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指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众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已经比较成熟。如,在美国体育产业总值超过千亿;在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产值达到上百亿美元;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迅猛发展,被誉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体育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资料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体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是人为了身心需要、社会交往的需求,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性需要。而人类社会对体育的需求,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物质生产资料所决定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用于生产劳动、工作、家务劳动的时间逐渐缩短,用于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逐步增加,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时间必然越来越多,体育活动内容也日益丰富。例如:社区体育的迅速发展,娱乐体育、康复体育、保健体育、体育旅游就是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产物。
3.经济对体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经济制约体育运动的规模和水平,体育的发展必须依靠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其他物质条件。欧洲之所以成为现代体育的发源地,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主要是看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而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总收入,经济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统计结果表明:(1)亚运会、奥运会成绩与本国经济实力高度相关,而与本国经济水平相关不显著;(2)竞技体育水平与经济实力是同步发展的,群众体育水平与经济水平是同步发展的;(3)体育整体发展既包括竞技体育的发展又包括群众体育的发展,既与经济实力高度显著相关又与经济水平高度显著相关。
4.双向互动的利益取向
体育运动与经济结下的不解之缘,以及这种融合产生的巨大魅力,促使人们极力把握由此产生的巨大机遇。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竞相角逐国际性体育大赛的主办权,以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主办权的争夺最为激烈,一旦拥有,便大举筹资,悉心操持,锐意经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承办体育竞争不仅盈利,还给主办国和主办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诱导效应。之所以这样,除了竞技体育本身蕴含的激励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经济。
通过体育竞赛获取巨额利润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现代体育运动对国家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莫大助长,即间接的经济诱导作用,借助体育运动和运动竞赛的舞台,激烈竞争,开拓市场,开辟财源,开发产品,开掘技术。体育运动与经济发展唇齿相依、水融而密不可分,体育依赖经济,经济借助体育,这是双向互动的利益取向使然。
5.结语
经济基础决定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体育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体育运动已成为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在相对劳动时间缩短、余暇时间增多的未来社会,体育将成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要落实到体育运动的智慧开发和运用上。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更离不开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这足以表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张志云.浅谈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9).
[2]蒙钢.浅谈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今日南国,2009,(145):59-60.
[3]杨美芬.试论体育运动与经济发展的互动策略[J].体育与科学,1998,19(6):32-34.
[4]张剑珍.论体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9-22.
关键词:会计;经济环境;关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227-02
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会计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每一次经济环境的大变化都会对会计的发展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一般可概述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经济业务和会计实务就越简单,那么所需的会计知识就越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所需的会计知识就越多,会计的认识也会越科学,同时会计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经济环境的变化,所以研究会计的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关系也就显得越来越必不可少。
一、会计的发展历程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工作,是人类社会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的产物。会计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重要阶段,目前我国的会计依然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
古代的经济活动比较简单,会计活动也比较简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于是出现了复式记账,我国的近代会计出现于复式记账前后,而以“公认会计准则”的“会计研究公报”的出现为起点我国进入了现代会计阶段,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二、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关系
(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会计的产生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人们为了使剩余的产品得到保留、交换或分配,于是出现了管理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以简单的人脑记忆和计算为主的记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复杂的商业行为,于是出现了会计的管理。会计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管理、生产行为的需要,是符合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是商品经济活动生产和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的萌芽引发复式记账方法的出现,工业革命导致成本会计的产生,经济危机情况下出现“公认会计原则”,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的产生。
(二)经济环境能够影响会计的发展
经济环境是会计发展的前提,经济环境决定了会计的存在形式。经济发展状态对会计的发展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比如说现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对会计的发展就有积极影响,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对会计人员的培养由仅仅侧重于会计、财务、审计等经济管理知识向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发展,并提出了完善环境会计的对策:1、完善环境会计体制,健全环境会计法律法规。2、明确会计核算主体,确立低碳经济环境责任。3、规范环境会计的披露方式,完善低碳经济披露。
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的发展有利,但是也有不利的影响,比如说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多数企业为了度过难关,不惜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以便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种不良的经济态势严重影响了会计的正常发展。所以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会计的发展。
(三)经济环境的变化给会计发展带来了挑战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同时也会给财务会计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比如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不仅促进了会计记录和数据处理上的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因为信息技术产业和互联网的发展,会计工作本身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子商务的无纸化,使得传统会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原则难以应用。而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其实时性特点也会对定期进行会计报告的会计制度提出质疑。
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大提高。而如此重要的知识资产,在传统会计中却得不到反映,使一些技术型企业报表披露的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会计信息使用者仅仅通过媒体或传闻来了解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这无疑会增加会计信息使用者与企业之间的隔阂,甚至造成误导,这是与披露会计信息的初衷相违背的。
(四)会计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会计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是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向着多元化发展,企业内部结构也逐渐呈现多元化,此时就需要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通过会计活动,进行企业内部监督、控制,促进企业内部积极有效地执行经济活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从国家角度来看,国家有关部门通过提供的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手段,监督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正确的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管理,从而避免限制、阻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协调因素,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的互动。
会计作为一个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它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合理有效的会计信息,为经济发展服务,所以,不单是经济环境影响会计,会计也反作用于经济环境,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那么如何实现经济环境与会计的和谐互动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府合理干预经济,规范市场经济环境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吸收国外市场经济的优点,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建立起来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本身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使市场实现社会供求平衡。但是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各种经济行为,这就需要政府出面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合理地干预经济,规范市场环境,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稳定的、成熟的经济环境。
(二)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
目前,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国必须加快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参照国际会计惯例变化的趋势,尽量减少会计准侧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避免主观随意性,减少因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多种选择性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三)改进会计核算和计量模式
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决定―个公司生存发展的不再仅仅是产房、设备等有形资产,更重要的是人力资产、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和金融衍生资产等。因此会计核算的重心应从有形资产转到无形资产和金融衍生资产上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计量模式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采用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缺陷也日益突出。货币计量的最大局限性体现为将会计片面理解为关于计量和传递货币性活动的学科,把大量对使用者的管理和决策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非货币信息排斥在会计信息系统之外,严重制约了会计学科在企业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因此,会计必须扩大会计信息的容量,增加非货币信息,同时采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提供传统会计信息所不能容纳的企业员工素质、市场份额等非货币量化的信息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使得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全面有效。
总之,社会经济环境的状况与会计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我们要更加注重会计与经济环境的互动,以使我国的会计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晓丹.浅谈会计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M].中国外资,2010,7.
【关键词】宏观教育 经济 良性互动
宏观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宏观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其发展水平的肯定,良好的教育标志着人们拥有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宏观教育可以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技能,而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有利于劳动者效率和收入的提高。掌握技能较多的人可以更快地适应工作,在更短的时间内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更快、更多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2.宏观教育有利于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
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竞争,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是各个企业之间主要的竞争武器。宏观教育机构本身就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宏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3.宏观教育本身刺激着经济的发展
目前,无论是正规的普通高等院校,还是电大、成人高教、函授等,几乎每年都在扩招,每年的学生人数都在不断地增加,学校的扩充除了场地的增加之外,学校购买器材及教材量也会增加,学生本身的消费也会促进周围经济的发展。所以说,教育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刺激元素。
经济的发展对宏观教育的反作用
1.宏观教育的规模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宏观教育的对象较广,层次较多,机构较杂,其规模大小不一,与经济本身的发展密不可分。其机构健全度、规模大小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教育规模大的需要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多,故其发展规模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换言之,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一个地区宏观教育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它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
2.宏观教育的发展速度受经济发展的制约
经济的发展是宏观教育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宏观教育发展比较快。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教育提供足够的资金,购置足够的教学设备,传递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使教育占据了有力的地位。占据着丰富教育资源的教育机构的发展必然比较迅速。
3.宏观教育的结构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宏观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最终要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所以,就业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学科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人才的选择,进而决定了专业的规模和发展前景。宏观教育必然会围绕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来不断地调整学科的结构,进而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不断需要。
宏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宏观教育与经济是一种协调发展的关系,宏观教育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要想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必然要大力发展宏观教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取决于经济发展的侧重点,要与经济的发展步伐相协调。而教育本身又可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的本身也离不开教育,宏观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度,才能充分发挥经济对教育的支撑作用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因此,取得宏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非常必要。
如何取得宏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联系以及相互间的影响作用,给予宏观教育以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政府可以让更多的公民认识到教育对个人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各个教育机构的扶持力度,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用科学教育来解决企业中的主要问题,为企业提供其最需要的人才。
总体来说,宏观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宏观教育可以为经济的发展输送大量的人才,提高社会生产率,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的发展可以扩充教育的规模,提高教育的发展速度,改善教育的结构,只有把宏观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利用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提高经济的创新性,也才能利用经济来支撑教育更好地发展,使宏观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作用方式。
参考文献:
[1]孔养涛.浅谈宏观教育的内涵与应用分析[J].湘潮,2012(02).
关键词:竞技体育;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如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竞技体育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这些指标间关系如何?笔者运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方法对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探讨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以便为制定我国竞技体育宏观发展战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1 竞技体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我国每四年一次的全国运动会是对各省市区竞技体育水平的大检阅,全运会综合评分是根据各省市区运动员在全运会上的比赛成绩、参加奥运会取得的成绩、运动员交等多方面计算所得,能全面反映一个省市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因此笔者选用各省市区在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上的综合评分作为反映该地区竞技水平的指标。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体育科研、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教练员队伍建设、训练基础设施建设、运动员的多年培养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选取4个总量指标2个人均指标反映经济发展水平,4个总量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出口总额,2个人均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众所周知,竞技体育的成绩是要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才可取得的,四年一次的全运会是对一个地区四年内竞技体育水平的总检查,从投入产出角度来看,各省市区全运会综合得分就是该地区四年内对竞技体育投入后的产出,在分析十一运会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相关关系时,用某一年(如十一运会举办年2009年)的经济数据是不合适的,而应用2006-2009这4年的平均值比较合理。
从2009年中国山东第十一届全运会官方网站(http://www.11th-games.org.cn)获取31省市区十一运会综合得分(见表1),从江苏统计年鉴电子版(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获取31省市区2006-2009年各有关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后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见表1)。
2.1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单相关分析
将以上数据输入SPSS系统,计算各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系统(见表2)。
从表2不难发现,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经济发展指标皆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所有相伴概率P全小于0.001),按相关系数大小进行排序结果是:地方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此外,这些经济指标间大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指标间有可能存在的共线性关系,这使得上述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各经济指标间的相关系数不能真实地反映它们间的相关程度,为真实地反映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各经济指标间的相关关系,需进行偏相关分析。
2.2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偏相关分析
从表2可知,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地方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861,相伴概率为0.000,与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897,相伴概率为0.000,显然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地方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皆存在高度相关关系,但同时也应看到地方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也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我们有理由怀凝,在除去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之后,地方生产总值还会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吗?或除去地方生产总值的影响之后,地方财政收入还会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吗?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进行变量间的偏相关分析。在多变量的情况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很复杂的,只研究两变量间的单相关系数,往往不能反映两变量间真实的相关关系,只有除去其他变量影响后再计算两变量间相关系数,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偏相关分析就是在其他变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计算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这样的相关分析叫偏相关分析,所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叫偏相关系数。偏相关分系数更能真实地反映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所以在多变量情况下,特别是多变量间相互存在相关关系时,经常对变量间进行偏相关分析。
从单相关分析结果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地方财政收入,同时地方财政收入与其他经济指标皆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为此我们来考查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其它经济指标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偏相关系数(见表3)。
从表3看出,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仍相关(相伴概率皆小于0.05);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皆不存在相关性(它们对应的相伴概率皆大于0.05),这说明它们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相关性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来实现的。这一点可通过计算在控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偏相关系数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见表4)。
由表4可知,在分别控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仍存在高度的相关性(相伴概率皆小于0.001)。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地方财政是影响十一运会综合得分最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地方财政收入代表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体现政府汲取资源的能力与调控地方经济、各项社会事业的能力,是实现政府各项职能的财力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事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其所需的经费主要来源政府财政拨款,各地区为了在4年一次的全运会上取得好的成绩,不断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多财力雄厚,其对竞技体育的支持力度也就相应地大。
十一运会综合得分前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为:1625.177亿元,后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为267.462亿元,它们间差距极大,前者是后者的6.08倍。
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单相关系数虽然达到相关显著水平,但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后,它们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不存在相关关系,其根源在于它们与地方财政收入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变量间存在共线性的作用,其对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影响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的。
3 结论
(1)不管是单相关分析还是偏相关分析,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成绩都存在高度相关性,十一运会综合得分前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是后10名的6.08倍,地方财政收入是影响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最主要的经济因素。
(2)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不相关,它们对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影响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王湃.区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8
(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会计的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人们为了使剩余的产品得到保留、交换或分配,于是出现了管理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以简单的人脑记忆和计算为主的记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复杂的商业行为,于是出现了会计的管理。会计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管理、生产行为的需要,是符合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是商品经济活动生产和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的萌芽引发复式记账方法的出现,工业革命导致成本会计的产生,经济危机情况下出现“公认会计原则”,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的产生。(二)经济环境能够影响会计的发展经济环境是会计发展的前提,经济环境决定了会计的存在形式。经济发展状态对会计的发展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比如说现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对会计的发展就有积极影响,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对会计人员的培养由仅仅侧重于会计、财务、审计等经济管理知识向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发展,并提出了完善环境会计的对策:1、完善环境会计体制,健全环境会计法律法规。2、明确会计核算主体,确立低碳经济环境责任。3、规范环境会计的披露方式,完善低碳经济披露。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的发展有利,但是也有不利的影响,比如说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多数企业为了度过难关,不惜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以便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种不良的经济态势严重影响了会计的正常发展。所以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会计的发展。(三)经济环境的变化给会计发展带来了挑战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同时也会给财务会计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比如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不仅促进了会计记录和数据处理上的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因为信息技术产业和互联网的发展,会计工作本身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子商务的无纸化,使得传统会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原则难以应用。而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其实时性特点也会对定期进行会计报告的会计制度提出质疑。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大提高。而如此重要的知识资产,在传统会计中却得不到反映,使一些技术型企业报表披露的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会计信息使用者仅仅通过媒体或传闻来了解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这无疑会增加会计信息使用者与企业之间的隔阂,甚至造成误导,这是与披露会计信息的初衷相违背的。(四)会计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会计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是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向着多元化发展,企业内部结构也逐渐呈现多元化,此时就需要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通过会计活动,进行企业内部监督、控制,促进企业内部积极有效地执行经济活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从国家角度来看,国家有关部门通过提供的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手段,监督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正确的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管理,从而避免限制、阻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协调因素,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的互动。
会计作为一个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它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合理有效的会计信息,为经济发展服务,所以,不单是经济环境影响会计,会计也反作用于经济环境,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那么如何实现经济环境与会计的和谐互动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政府合理干预经济,规范市场经济环境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吸收国外市场经济的优点,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建立起来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本身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使市场实现社会供求平衡。但是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各种经济行为,这就需要政府出面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合理地干预经济,规范市场环境,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稳定的、成熟的经济环境。(二)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目前,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国必须加快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参照国际会计惯例变化的趋势,尽量减少会计准侧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避免主观随意性,减少因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多种选择性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三)改进会计核算和计量模式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决定一个公司生存发展的不再仅仅是产房、设备等有形资产,更重要的是人力资产、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和金融衍生资产等。因此会计核算的重心应从有形资产转到无形资产和金融衍生资产上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计量模式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采用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缺陷也日益突出。货币计量的最大局限性体现为将会计片面理解为关于计量和传递货币性活动的学科,把大量对使用者的管理和决策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非货币信息排斥在会计信息系统之外,严重制约了会计学科在企业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因此,会计必须扩大会计信息的容量,增加非货币信息,同时采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提供传统会计信息所不能容纳的企业员工素质、市场份额等非货币量化的信息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使得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全面有效。
三、结语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地区经济;发展关系
艺术设计的理念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方向,艺术设计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人类的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艺术设计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设计的方向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因此,艺术设计对社会经济有着一定的影响。要想做好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的方向带给艺术设计产生灵感。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1.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环境艺术设计”,简言之就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来改变人们居住的城市环境的艺术。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实用性强、艺术感染能力强以及对人们居住环境的影响力大。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艺术设计,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集中优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现代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艺术性提出了要求,要求居住环境不仅要具备实用性,同时还应该具备艺术观赏性和科学性。只有具备以上两点,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大环境下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2.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环境艺术设计在传统社会发展中是不存在的,随着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室外环境也开始有了新的需求,最后扩展到人们居住的整个城市的环境设计,城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标,因此,现代环境艺术的目标就是做好城市化建设。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公共场所艺术设计、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以及城市建筑整体规划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做到自然与人文协调发展。环境艺术基本的设计理念就是根据现有自然环境进行初步设计,对城市现有的自然环境进行人为改造,让自然环境具备人们的艺术观赏价值,所以,环境设计理念的基础就是做到自然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艺术性与无害性共存。要求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同时,要坚持崇尚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所以,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一定要突出无害性,要求艺术设计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这样才能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让人类居住的环境不受破坏,真正地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实用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室内设计的理念,所以环境设计不仅要体现审美价值,同时还要保证实用价值,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和方便人们的物质生活。只有具备实用性才会被人们所认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具备审美价值,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真正的做到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结合。(4)多样性与系统性的有机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室内布局设计,其体现在人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在环境设计中一定要体现出多样性的设计布局,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多姿多彩,这样有利于人们才能对城市环境做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和评价。
二、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联系
1.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自然性。环境艺术设计者的设计思维需要与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相联系,不能禁锢自己的思想,不仅要广泛地学习国内外优秀城市的经验,来拓展自己的创作灵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还要突出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将设计理念融入到城市建筑、绿化、雕塑中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突出本地区的地方特色,有助于构建一个自然与艺术并存的城市环境。突出地方特色的城市有很多,体现出了艺术与自然有机结合。例如内蒙古高原的蒙古包、福建土楼建筑、陕北窑洞建筑等,这些形态各异的地方建筑,给人一种精神文化的艺术享受,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让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2.经济因素主导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发展过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经济的发展方向主导着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因为其发展必须得到经济发展的支撑。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为社会环境的建设出谋划策,这就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经济因素主导着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全过程。环境设计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到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首先把涉及到的因素列出来,加以分类和整理,最后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中,需要考虑设计对象的市场价值、人文需求和对城市经济建设的影响力等等,这些方面的因素都离不开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影响着设计方案的构建和实施的各个环节,因为设计的实施需要各种行业的参与,每一个步骤的实施都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持,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让完美的设计方案得以实施,这就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就体现在经济发展现状之上,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与经济建设互利共生的理论体系,科学有效地做到经济主导环境艺术设计的步伐和方向。
3.改变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历史性。环境艺术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是自己的设计能得到人民的普遍认可,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上留下辉煌的成就。纵观历史发展的步伐,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本地区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地区环境设计就要呈现出地域文化的特点,只有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城市建设当中,才能突出城市特色,让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永久传承。传统的文化影响了本地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环境艺术设计就需要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去。简言之就是,按照人们的喜好和习惯,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观的建筑和环境,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精细建筑的有机结合。这属于东西方两种文化理念的碰撞,在现代文明的推进下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人民都各自将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永久的传承。
4.改变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创新性。艺术设计者在设计初期,需要考虑多种外在因素,对本地区居民的性格爱好和审美观都有一定的研究,人们对美的理解要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这样的设计方案才能被人们所认可。伴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兴技术的诞生,也让环境艺术设计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近两年的环境艺术设计比赛中,都会看到一些新型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元素,这就得益于设计者的不断探索和新技术的导入,新的技术可以让以前无法实施的方案有效实施,让环境艺术设计更加科学化和全面化,体现出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独特性。
三、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1.环境艺术设计带动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改变,同时也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目的就是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于人民。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了解本地区人民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只有了解的人们的喜好,环境艺术设计才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也需要高新技术作为支撑,利用一些新型技术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便利,可以使用多样化的设计手段来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同时也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推动本地区城市化建设步伐。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人们需要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环境设计出来的产品,这些产品既要体现实用性价值,同时还要兼顾艺术审美价值,这就对环境艺术设计者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需要从思维方式、建筑材质、科学技术等方面来策划设计方案,设计实施的过程需要社会经济的有力支撑,只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环境艺术设计方案才能有效实施。从某个角度来说,环境艺术设计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助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实施。人的审美观念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向,使用性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人类的各种需求,都需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最大可能地体现出来。环境设计的方向是针对人们的需求,对社会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来用于服务于社会,其主要目的是针对人。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同样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条件,通过对环境的不断改造,让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是按照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注重个性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才能对社会环境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造,让人们从中获得享受,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科技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城市的形象是对本地区人文历史文化的最好诠释,为了更好地传承地域性的特色文化,环境艺术设计理念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地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城市化建设中去,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地区经济的发展让环境艺术设计方案得以有效实施,有助于城市化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金班逸,王晨松,张一峰.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195-197.
[2]张子晖.浅谈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版,2016,(11):154-156.
[3]孟晓军.论人文主义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体现[J].戏剧之家,2016,(24):215-217.
[4]向荣荣.传统纹样在现代酒店软装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版,2016,(11):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