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区经济分析范文

地区经济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5: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区经济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区经济分析

篇1

1关于资源诅咒的一个综述

发展经济学的先驱Prebisch和Singer首先发现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并不能成为本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他们从国家对外贸易的结构差异出发,发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是一种历史趋势,并提出了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理论[2]。

1993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的诅咒",这一概念是指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对经济有着极强的抑制作用。Sachs和Warner(1995)的研究发现,在1971年自然资源产品出口占GDP较大比重的国家在接下来1971-1989这18年中都经历了低的经济增长率。这种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在排除了其他影响因素(如初始人均收入水平、对外贸易政策、政府效率和投资利率)之后被证明是客观存在的。Sachs和Warner(1995)指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固定的模式。那些严重依赖资源发展的国家将成为经济发展方面的失败者,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如俄国,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都经历了相对缓慢的经济增长,相反,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和瑞士这些只有有限自然资源的国家却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率。Sachs和Warner(1995)总结说:"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令人吃惊的特征便是那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不如资源匮乏的国家。"1997年和2001年,Sachs和Warner用初级产品出口占GDP的比重作为资源丰裕度的度量指标,对87个国家的跨部门数据进行了分析,引入了许多特定变量,包括当时的经济类型变量(初始GDP、商品价格趋势、投资)和结构类型或制度类型变量(经济开放度、法律制度的力度),结果显示资源丰裕度与人均收入增长存在负面的相关关系[3,4]。中国学者徐康宁、王剑(2006)以中国省际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资源诅咒"假说进行了检验。计量结果显示,该命题在我国内部地区层面同样成立,多数省份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反而制约了经济增长[5,8]。

2甘肃省经济增长具有资源依赖型特征

2.1甘肃是我国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

甘肃省是我国能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能矿开发已成为甘肃省的重要经济支柱。目前已探明储量的81种矿产中,在全国排第一位的有11种,前五位的有29种,前十位的有53种[6,7]。2007年甘肃省主要能矿资源基础储量在全国31个省份中均处于中上游水平。

2.2甘肃优势工业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型行业

利用波士顿矩阵进行工业优势行业的筛选。

以2004-2007年间甘肃省名义经济增长率16.97%和2007年各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否大于5%可以将各行业分为四类。根据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上述Ⅰ类行业为主导产业,特点是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有较大比重,且增长速度高于GDP平均增长率,这类行业需要加大投资以支持其迅速发展。Ⅱ类行业属于问题行业或潜在优势行业,特点是高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对这类行业应采取选择性投资战略。III类行业属于衰退类行业,其特点是低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对这类行业应采用撤退战略。甘肃省4个Ⅰ类行业均为资源型行业,Ⅱ类行业中有一半是资源型行业。再从工业增加值来看,2007年甘肃省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63.84亿元,其中石化工业完成增加值271.0亿元,有色工业完成增加值225.88亿元,电力工业完成增加值124.83亿元,冶金工业完成增加值92.89亿元,这四大资源型行业占到工业增加值的67%以上[12]。由此可见,甘肃省优势工业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型行业,其经济增长具有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特征。

3甘肃省资源依赖型经济的资源诅咒分析

3.1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

为了采用量化方式具体分析甘肃省资源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本文采用以各省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矿产资源的基础储量占全国的相对比重而构造的资源丰裕度指数(RAI)来衡量各地区自然资源贫富的差异,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煤炭约占75%,石油约占17%,天然气约占2%。

在各地区物价基本统一的基础上,选取各省区1991和2007年的名义地区生产总值来计算各省区年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同时选取2007年各省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三项指标来度量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①。分别以各省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纵轴,以RAI为横轴,做四组散点图(图1),可以清晰地发现一个规律:四组图中各散点均非常近似地收敛于由高向低和从左到右的一条拟合线,即我国资源丰富地区(RAI值较大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要比资源贫穷地区(RAI值较小的地区)低很多。在上述5项指标中,甘肃省的RAI值在26个样本省区中位列第11位,处于中游水平,而1991-2007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200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6个样本省区中分别位列第23位、第25位、第26位和第26位,明显处于最落后省份水平。在图中,甘肃省始终位于拟合曲线的右下方,这说明相对于甘肃省拥有的资源优势来说,其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明显偏低,远不如浙江、广东等资源贫乏的省区,由此可以认为,甘肃省经济发展被资源所"诅咒"。

3.2资源诅咒的成因-要素转移效应引发"荷兰病"

20世纪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以削弱其他行业发展为代价使资源型产业在繁荣时期膨胀发展的经济现象被称为"荷兰病"[11]

。文中认为,甘肃省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荷兰病"的困境。

3.2.1资源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投资

甘肃省在资源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生产要素将向收益高的部门聚集,自然会吸引投资向资源型行业集中。1994-2007年间,甘肃省国有经济中采掘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在4~10%间波动,总体水平高于全国采掘业占总投资的比重,如2004年甘肃省国有经济中采掘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6.435%,高于全国采掘业投资占总投资3.40%的比重[12]。

3.2.2资源型产业的挤出效应削弱了甘肃省的总体竞争力

经济学认为资源始终是稀缺的,如何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甘肃省在资源型产业的投资比重过大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产业发展所占需的要素投入,从而使甘肃省的经济发展陷入进一步依赖于采掘业和资源型产品加工业的循环之中,而决定现代区域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始终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弱势地位又进一步拉大了甘肃省与全国及发达省份间的相对差距,最终便甘肃省的综合竞争力处于较低水平。肖红叶等人的研究表明在1985-2004年间甘肃省竞争力总指数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从未进入过前20名,最高是在1991年排名第20名,最低是在2002年位列第29名,其中2004年位列第25名;从产业竞争力来看,甘肃省在20年间排名最高为第18位,最低为第29位,自1990以后,甘肃省产业竞争力持续走低,其中2004年排第27位[9]。

4摆脱诅咒的路径选择-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第1期周亚雄等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依赖型经济的资源诅咒分析·27·世界工业化历史进程表明,一大批资源依赖型区域在市场竞争的驱动下,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要素,提高了其经济发展的效率,改善了资源、环境利用方式,改变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为资源依赖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4.1甘肃省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优势和机遇

4.1.1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指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欠发达地区能够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教训,有效地利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先进技术,学习移植发达国家或地区先进的制度,使潜在的后发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0]。从甘肃省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来看,甘肃省仍属于发展水平较低的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从而存在着较大的后发优势潜力。

4.1.2政府部门对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视

近年来,甘肃省政府一直将科技创新作为全省发展的核心战略,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相继制定颁布了相关条例、规定,较大地改变了甘肃省科技创新的大环境,推动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快速发展。

4.1.3国际国内技术、产业的转移加快

利用国际技术扩散,加强与技术交流合作及产业协作,不仅可以改善本国、本地区的技术能力,还能通过各种渠道和机制促使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机制的形成。当前,国际新一轮产业、技术转移正在持续深入,这为甘肃省提供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4.1.4国家对资源型地区(城市)转型的重视

至2009年3月国务院共确定了包括甘肃省白银市、玉门市在内44个城市为国家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这些城市转型发展的资金支持。

4.1.5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国家创新体系在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等方面具有高度关联性,国家创新体系必将以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为依托,通过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来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提高,这意味着甘肃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将在政策和财力等方面获得国家的支持。

4.2甘肃省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推动型转变的路径选择

4.2.1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

从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自主创新主体和区域创新网络体系尚未形成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甘肃省经济及创新发展的趋势,在甘肃省科技创新应选择从引进模仿、学习合作创新提高研发能力自主创新的动态转型之路。

4.2.2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管理创新包括企业管理创新与政府管理创新两个方面。甘肃省企业管理创新应遵循从以模仿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辅,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创新路径,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管理模式。甘肃省政府管理创新应以自主创新为主,政府职能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政府管理理念从控制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创新,政府组织结构从机械封闭式到弹性开放式创新。

篇2

论文关键词: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环境污染,计量经济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而民族地区大多又是西部地区12省中比较落后的地区。民族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宁夏、西藏、广西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还有少数民族聚集的青海、云南、贵州3个省区。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经济虽然较东部地区仍然落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在民族地区却日益凸现。研究如何协调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环境的发展,避免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Grossman和Krueger1991,1993)提出来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EKC)是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的经验总结。近年来许多文献应用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对各地区的EKC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同时间序列相比,面板数据能够将变量的截面和时序信息综合在一起,利用各变量在时间和截面上的差异所提供的信息,拓展样本的数据点,增加模型的自由度,显著减少缺省变量带来的问题。

国外,CrossmanandKrueger使用跨国PanelData模型对一些国家地区进行了EKC实证检验;国内,包群等利用1996-200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与6类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李刚利用面板数据对中国环境Kuznets进行了检验;王彦斌对面板数据对中部六省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这些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1.许多文献在利用面板数据进行方程回归时没有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这就容易产生虚假回归并且不能保证方程的稳定性。

2.许多文献在得到方程后,仅仅得出EKC的形状,没有求出曲线的拐点,这对经济和环境关系的研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拐点两侧的环境和经济政策是不相同的。

3.一些文献直接用二次型的EKC模型进行估计,这必定会带来方程设定错误。

4.对民族地区8省区经济增长和环境协调发展,还没有基于PanelData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

基于上述的分析,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改进:

1.利用拓展的Kuznets曲线三次型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且先对面板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以克服虚假回归和方程不稳定的缺陷。

2.分析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同环境污染的一般关系,并找出各个省区各自独有的EKC和相应的拐点,为民族地区环境政策制定和经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3.利用的19992008年民族地区最新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会更实用(2009年数据所在的《中国统计年鉴2010》尚未出版)。选取的是西部大开发10周年时间段,也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冲突最为明显的阶段。

二、模型建立与数据选取

EKC的形状不尽相同。CrossmanandKrueger证实了倒U型的库兹涅茨环境曲线存在;Kaufmann(1998)等人的研究表明人均收入和SO2排放量之间存在U型关系;根据其他研究资料表明库兹涅茨环境曲线有倒N型、N型、线型多种形状。

为了保证研究的一般性,本文采取CrossmanandKrueger(1998)拓展的包含上述五种类型可能性的的库兹涅茨环境曲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根据计量分析最终确定各个省区到底是属于倒U型、U型、直线型、倒N型、N型中的哪一种。模型形式为:

Y=α+β1X+β2X+β3X+u(1)

其中Y为环境污染指标;X为经济指标;u为随机误差项。

根据模型回归结果可以判断环境曲线关系:若β1>0,β2则为倒U型曲线关系;若β10,β3=0,则为U型曲线关系;若β10,β3则为倒N型曲线关系;若β1>0,β20,则为N型曲线关系;若β1≠0,β2=0,β3=0,则为线性关系。具体的判断表如表1所示:

表1环境Kuznets曲线形状判断表

β1

β2

β3

倒U型

>0

<0

=0

U型

<0

>0

=0

倒N型

<0

>0

<0

N型

>0

<0

>0

直线型

≠0

篇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JY033)。

作者简介:

胡毅(1951-),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分析、区域经济。

摘要:文章应用协整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新疆1952-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出口贸易总额这两个重要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问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在所选取的样本区间内这两列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的,并且都是单位根过程,随后验证了它们之间存在唯一协整关系。最后,论文给出了上述两个重要经济指标的协整方程以及误差修正模型(ECM),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出口贸易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11-0080-03 收稿日期:2007-09-05

一、引言

新疆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从1952年的7.9亿元增至2005年的2064亿元。出口贸易总额从1952年的5437万元增至2005年的237.7亿元,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通常出口贸易被认为是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和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的出口贸易对GDP具有显著影响,表明经济增长对该地区的对外贸易有依赖性,即该地区

经济发展符合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假说(Hypothesisof export-led growth,ELG)。近期国内外学者对二者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由于新疆外贸远期出口量较小,而近期出口量增长很快,但主要是“通道效应”所致,即内地通过新疆向泛中亚区域的出口贸易量快速增长,大多为非新疆本地产品的出口。故新疆的出口对经济增长作用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是不可靠的,因为当两列时序都具有很强的趋势性时,即使它们生成过程毫不相关,也往往表现出它们之间的高度相关性,Granger和Newbold称之为“伪回归”。

新疆出口贸易总额(XJTE)与新疆国内生产总值(XJGDP)两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较强的趋势性,为了避免“伪回归”,本文运用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研究它们之间关系,它从分析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着手探求非平稳变量间是否蕴含着长期均衡关系。为深入了解两者关系,本文还应用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进一步探讨新疆地区出口贸易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检验与建模

(一)变量选择和数据的处理本文研究过程中采用1952~2005年的新疆国内生产总值(XJGDPt)和新疆出口贸易总额(XJTEt),均以现价形式表示,并使用以1952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t)对以上两个变量进行缩减,以消除物价因素影响。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和容易得到平稳序列,同时削弱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数据取自然对数处理,即LXJGDPt=Ln(XJGDPt/Pt),LXJTEt=Ln(XJTEt/Pt),t=1952,…,2005,并记其一阶差分序列为LXJGDP、LXJTE。图1显示LXJDXP与LXJTE都呈上扬趋势,有非平稳变量的特征,而且有共同的发展趋势,图2显示了两个变量一阶差分序列有白噪声的特征。

(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根据协整理论对变量IXJGDP,LXJTE作ADF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变量LXJGDP、LXJTE的ADF统计值都大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而ALXJGDP和ALXJTE在各种检验形式下ADF统计值都小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从而认为变量LXJGDP和LXJTE都是I(1)序列。

(三)变量的协整检验 采用JJ(Johansen-Juselius)“极大似然法”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

拒绝零假设r=0,即LXJGDP和LXJTE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似然比统计量LR=3.379979小于临界值9.16,接受零假设r≤1,即LXJGDP和IXITE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进而得到协整方程为:

(四)误差校正模型 由上述结果知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而为了进一步说明它们之间短期动态与长期调整特征,获得如下误差修正模型(ECM):

方程(2)表明:滞后1期的经济增长变化将对本期的经济增长变化有正向促进作用,滞后l期的经济增长变化1%将引起本期的经济增长同向变化0.3202%,而滞后2期的经济增长变化1%将引起本期的经济增长反向变化0.3664%,这反映经济增长的延续性和波动性。而出口贸易总额滞后1期和滞后2期差分项的系数均不显著,因此出口贸易对新疆的经济增长只在当期有影响,而长期影响不显著。误差修正项系数的估计值(-0.0168)反映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的长期均衡使得短期内XJGDP的非均衡状态逐渐向均衡状态趋近。

(五)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应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分析新疆GDP与出口贸易总额之间的内在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表4和表5,模型滞后阶数的改变导致检验结果变化较大,一不具有一致的结论。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的核心思想,新疆样本的Granger因果检验没有较大的可靠性。

三、结论

1.新疆的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尽管各自是非平稳的,在短期内可能表现出非一致性,但协整关系检验表明,长期而言新疆经济增长和出口贸易构成稳定的均衡关系,表现出协同变化的一致趋势,呈现出相互促进的良性经济循环态势。尽管近十几年新疆出口的工业制成品60%以上来自内地,但这种通道贸易就对新疆的经济发展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新疆的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这反映出新疆经济增长的变化对出口贸易的变化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同时有直接的滞后作用。

3.出口贸易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仅仅限于一年滞后期内,这反映出由于新疆本地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导致当年出口增长所拉动经济增长影响力在第二年就基本消失。因此在努力增加对外贸易总额同时,要积极拓展出口产业关联度强、附加值高的新疆本地工业产品的种类,着力开发跨行业、跨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出口工业制成品。

篇4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检验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9-0069-03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越来越多的实证表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正相关,较高水平的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较高水平的金融发展水平。在欠发达地区,由于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限。本文运用实证检验的分析方法,选取陕西省经济总量指标与相关金融指标之间的历史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试图证实陕西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并以金融支持为研究视角探寻构建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思路。

二、文献综述

关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国外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戈德史密斯(1969)采用金融中介资产对GDP的比重代表金融发展水平,得出“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上层结构有关的增长比国民总收入及国民财富所表示的经济基础结构的增长更为迅速,因而,金融相关比率(FIR)(即某一时点上一国或一地区金融工具的市场总值与实物形式的国民财富的市场总值之比)有提高的趋势”的结论。麦金农和肖通过研究金融受到抑制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提出“包括利率与汇率在内的金融价格的扭曲以及其他手段所造成的金融抑制,会使实际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同时金融抑制的战略严重妨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的结论。

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金融发展以张杰为代表,主要包括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框架的构建,在该项研究中界定了金融成长的概念,并提出了金融成长的内生分析框架,研究了经济状态、经济结构和金融努力对金融成长的影响。谈儒勇(1999)运用OLS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线性回归,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周立、王子明(2002)则通过对中国各地区1978―2000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两者密切相关,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对于长期的经济增长会带来良好影响。王志强和孙刚(2003)的研究则认为我国金融规模与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徐璋勇(2006)通过选取陕西关中地区1990年到2003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并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陕西关中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单项的,表现为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刘志友,王家华(2008)实证分析得出江苏地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存在统计上的显著稳定关系,而且互为因果关系,相互促进,而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三、数据选取与实证检验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本文结合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建立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指标,运用1978年到2007年的数据对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其中,主要运用协整方法与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来研究陕西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增长的度量上,采用陕西省人均实际GDP(ARGDP)作为衡量陕西省经济增长指标,人均实际GDP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用人均GDP可以消除模型中的人力资源因素,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消除物价扰动因素。在金融发展的度量上,结合Goldsmith的研究,选用金融相关率FIR,即用金融资产与GDP的比重来表示金融发展以及金融深化程度。选用存贷款余额代替金融资产总量。在数据处理上,对所有变量均取自然对数。

(二)实证过程及分析检验

本文采用Eviews3.1统计软件分别对样本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1.平稳性检验

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大部分都是非平稳的,在进行后续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之前,采用单位根检验来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为消除变量间的异方差,对ARGDP和FIR这两个变量都取对数,记为LNARGDP和LNFIR,并采用标准的单位根检验方法――Augmented Dickey Fuller(ADF)检验方法分别对取对数后的LNARGDP和LNFIR和一阶差分后的ALNARGDP和ALNFIR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单位根的检验来看,对于水平项的陕西省人均实际GDP以及金融相关率的对数序列的ADF统计量都大于10%的显著性水平的MaeKinnon临界值,无法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其对应的序列是非平稳的,对两对数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处理,然后进行ADF检验,发现两对数序列在一阶差分条件下的ADF统计量都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的MacKinnon临界值,在此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绝原假设,接受其对数序列是平稳序列的结论。这表明分析的这两个变量是一阶单整的,即是I(1)的,对此非平稳的经济变量可以用协整方法进行分析处理。

2.协整关系检验

对于非平稳的经济变量不能采用传统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协整检验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常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这是一种在VAR系统下用极大似然估计来检验变量的协整关系的方法。本文采用Johansen提出的检验方法来检验经济变量和金融发展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对陕西省人均实际GDP以及陕西省金融相关率的对数序列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以上的分析,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可以拒绝原假设,说明二者不存在协整关系,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也就是说,陕西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两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只能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但未指明因果关系方向,下面对经济增长变量与金融发展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之前对所有的变量进行差分,使被检验变量变平稳。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结果可知,对于陕西省零假设“经济增长不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发生的概率为0.05101。因此,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应陕西省经济增长是其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对于

陕西省零假设“金融发展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发生的概率为0.76717。因此,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应陕西省金融发展不是其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三)检验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检验,用来表示陕西地区经济增长的指标――陕西地区人均实际GDP和用来表示陕西地区金融发展的指标――金融相关率,其对数序列是非平稳序列。但从协整分析中可看出,陕西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并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稳定关系,而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有限是金融发展不足的实证反应。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可得到以下结论:陕西省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发展,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这说明陕西省的金融发展不足,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限。为此,笔者认为一是要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二是陕西作为资源大省,可以充分发挥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借助直接融资,推动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三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认真解决金融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四是完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促进金融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Goldsmith.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8.

[3]张杰.中国金融成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4]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6]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

[7]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

篇5

区域经济差异;绝对差异;相对差异;中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224;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04-02

中部地区处于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辐射八方的作用。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定量分析中部地区的区域差异,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的成因,对制定合理的发展对策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部地区省际人均GDP绝对差异的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人均GDP的标准差来分析其绝对差异。1978-2008年间中部地区各省的人均GDP的标准差总体上一直呈现扩大的趋势,由1978年的51.14元到2008年的2611.5元,扩大了51.07倍。在1990年以前增长缓慢,之后增长幅度迅速,总体上各省间绝对差异的标准差一直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从1993年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到2002年十六大的召开,这段时间各省人均GDP的绝对差异比1990年以前扩大的速度加快,而在2002年之后,各省的人均GDP绝对差异比之前的扩大更加加快。

二、中部省际人均GDP相对差异的分析

1.极差率分析

极差率是指地区人均GDP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1978-1999年间人均GDP的极差率总体上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但波动幅度较大,下降趋势缓慢,极差率从1.5733下降到1.2385,下降了0.3348。自1999-2008年间人均极差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1.2385上升到1.4847,上升了0.2462。总体上说,中部地区的贫富差距是在波动中缩小,又在波动中渐渐扩大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2.变异系数分析

变异系数是将标准差与其平均数对比所得的比值,又称离散系数。反映了各地区人均GDP偏离总区域人均GDP的集中或离散程度。变异系数越大,说明区域间经济差异就越大。

图1中部地区省际人均GDP的变异系数折线图(1978-2008年)

由图1的变异系数变化图中看以看到,各地区的人均GDP相对差异在0.1769和0.1445之间波动。其中在1978-1999年间总体是下降的,在1999年达到最低值0.0833。1999-2008年间上升和下降交替出现,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三、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

1.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中部六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总体上都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和战略的影响,中部地区受到国家开放政策以及发展战略的影响较小,经济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部地区各省的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区域经济差异逐步显现。

2.经济整体性差,中心城市功能不足

由于中部地区行政分割严重,区域间的合作水平较低,存在区域经济利益的冲突。再加上政策措施上不得力的原因,区域经济整体性较差,影响了发展的潜力。目前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功能不足,其聚合力和辐射力较小,不能撬动起区域发展的战略支点。

3.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工业结构均以重工业为主,使得各省没法发挥各自的优势,投资和生产分散,导致资源重复配置,同时生产能力也闲置。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1978-2008年间中部地区省际间经济差异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区域间存在明显的经济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最近几年扩大的趋势比较明显。为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各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中部地区各地方政府可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保障彼此的合法权益,推动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可以建立行业协会、联合商会、中部地区规划组等,扩大中部地区间的合作范围。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各省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避免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现象,建立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同时,把区域内的相关产业形成一个整体,优劣互补,提高区域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以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

[1]草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119.

[2]陆大道.区位论卫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2):36―39.

篇6

【关键词】多元统计 经济关系 互补关系

地缘经济关系主要是指各个地区不同的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政治面貌等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并且地缘经济关系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也有着重大影响。这种关系即存在竞争性关系,也存在互补性关系。

一、吐鲁番地区各县市地缘经济概况

吐鲁番地区辖吐鲁番市、鄯善县和托克逊县。

吐鲁番市位于新疆东部,距乌鲁木齐市180千米,面积13650km2,2011年末人口283,536人,市辖七乡两镇两场三个街道办事处,60个农牧区行政村,18个城镇社区。自然条件独特,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在科教文化事业的推动下,依托自身的地缘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经济增长较快。同时,吐鲁番市是吐鲁番地区行政公署和市政府所在地,是吐鲁番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鄯善县位于天山东部南簏的吐鲁番盆地东侧,北与木垒县、奇台县为邻,东经七克台镇连接哈密市七角井乡,西部与吐鲁番市胜金乡接壤,距乌鲁木齐 281公里,兰新铁路、312 国道、亚欧光缆贯穿全境。全县总面积39548km2,总人口229,467人(2011年)。鄯善县下辖5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土壤资源非常丰富,自然风光奇异,民族风情浓郁,文物古迹遍布全县,物产独特,农业文明奇特,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形成了吐哈石油主战场,戈壁沙滩上井架林立,火车站开发区高楼耸立,是新疆县级城市富民强县的典型。

托克逊县总面积16561.47km2,总人口118,880人(2011年),下辖3个镇、4个乡。地理环境独特,地缘优势也十分明显,处于北、南、东疆交汇之地,交通方便,为托克逊县发展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吐鲁番地区各县市地缘经济关系测度

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欧氏距离法(Euclidean Distance)(欧氏距离也称欧几里得度量、欧几里得距离,是一个通常采用的距离定义,它是在m维空间中两个点之间的真实距离。在二维空间中的欧氏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直线段距离),对吐鲁番地区其地缘经济关系进行测量。具体方法可以分成三个步骤:1。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2.对被选的指标进行无量化处理,3.计算欧氏距离。

(一)指标的选择

地缘经济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决定了地区之间的竞争性和互补性,一个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从它的经济、劳动力、原材料、自然资源、生活消费品等看它的流动性。流动较大的地区、效率高的地区都是经济比较占优势的地区,而通常资源会从丰富的地方流动到相对贫乏的地方,效率也由较低的地方流到较高的地方,这种资源流动就需要有一定的指标构造来反映资源的流动性,这样便于经济的开发和更好的利用市场,而且相关的指标筛选应为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可量化因素。由此,本文选取了三个综合性指标 X、Y、Z来概括地反映和衡量各要素在地区内的流动性:

X=某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该地当年GDP;

Y=某地职工工资总额/该地当年GDP;

Z=某地当年工业总产值/该地农业总产值

其中,X的大小反映了资金的余缺或投资效率的高低,X越大说明该地资金越丰富,投资的效率也就越高,而反之,则相反。Y主要是反映劳动的就业率以及劳动的效率。当Y较大的时候,工资总额在该地当年的GDP的比重也会相应的增加,这就表明该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性增加,反之,表明流动性较小。Z就主要是反映资源与产品在对外流动的能力。第一、二产业的产品一般是在满足本地的需求后,在充裕的情况下才会向外地输出,否则需要从外地引进。Z的大小与本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成正反比。当Z越大,说明本地农产品资源丰富,对外的流动性也比较强,是本地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是相对应的工业产品就比较贫乏,需要从外地输入以满足本地的生产。而当Z越小时,证明当地工业资源丰富,满足本地生产的同时,可以对外输出,而相反的农业产品就成为本地薄弱的环节。以上指标均采用相对数,以此说明流动性的强弱更为合理。

(二)无量化处理

吐鲁番地区各县市X、Y、Z值以《2012年吐鲁番统计年鉴》的相关数为准计算而得,X’、Y’、Z’数据是X、Y、Z标准化处理的结果。标准化的公式为:

=

式中:Xi 为第i 个地区第一项指标的原始值,E(Xi)为第一项指标的平均值,S(Xi)为第一项指标原始值的标准差,Xi’为第Xi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指标值。Yi’、Zi’的计算方法与Xi’相同。用下标1、2、3分别代表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所有数据计算结果为:: X1’=-0.742、Y1’=0.125、Z1’=-0.701;X2’=-0.672、Y2’=-0.120、Z2’=1.414;X3’=1.413、Y3’=-0.005、Z3’=-0.704。

(三)欧氏距离

计算指标间的欧式距离,使用吐鲁番地区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Xi’、Yi’、Zi’分别计算鄯善县、托克逊县与吐鲁番市的欧氏距离值D,计算公式为:

Di =

式中的Dxi为第i个城市与第一个城市第一指标的欧氏距离值,Dyi、Dzi 值计算方法同上。D数值越大的时候证明该地区与吐鲁番市存在互补的关系,正值越大,互补性越大;而反之,就说明两地区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负数越大,竞争也就越强。经过以上公式可得到吐鲁番地区各县市的欧氏距离值,结果为吐鲁番市与鄯善县的距离值为4.577,吐鲁番市与托克逊县的距离值为9.151。

三、计算结果分析和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策略的探讨

篇7

关键词:江苏;地区经济综合实力;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56 -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大力发展经济是我国各项建设的中心。江苏省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龙头位置,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开放的深入,国内各种产业逐步放开迎接外来企业的挑战,增强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显得尤为重要。仅仅用某个产业的产值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程度是不够的,因当从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去考察,看各项生产情况的综合效果。同时通过综合评价,帮助我们发现社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影响总体发展水平的因素,为各地区的综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14的年的经济生产情况做出统计评价,分析各个地区在江苏经济中的地位。

二、数据来源和使用的方法

我们选取9个反映地区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1)x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 x2:工业生产总值(亿元);(3) x3:农业生产总值(亿元);(4)x4: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x5:第三产业总收入(亿元);(6)x6:粮食产量(万吨);(7)x7:财政收入(亿元);(8) x8:外贸出口总值(亿美元);(9)x9:邮电业务总量(亿元)。

所有的数据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15》以及整理的数据。用SPSS19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由于原始数据有不同的含义,并且量纲也不同。故将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经过标准化以后使数据集中,每个变量的变化范围大致相同。这样再进行分析就有较强的客观性。

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其主要思想就是把变量进行线性组合称为几个综合性的指标,选取几个能尽可能多的反映原变量信息的指标,然后再进行线性组合构建评价模型,其指标的权重根据各综合指标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

设原始变量:x1、x2、…、xn;主成分:z1、z2、…、zm

则各因子与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主成分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1)为了排除数量级和量纲不同带来的影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xij为第i个指标第j个分区的原始数据,xi和σi分别为第i个指标的样本均值和标准差。

(2)根据标准化数据矩阵X’n×p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n×n,其中:

(3)计算Rn×n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根据特征方程R-λI=0,计算特征根λi,并使其从大到小排列: λ1≥λ2≥…λn,同时可得对应的特征向量u1、u2、…,un。它们标准正交。

(4)计算贡献率 和累计贡献率 ,其中m为主成分的个数。

(5)计算主成分

(6)综合分析。一个k维主超平面究竟以多大的精度来近似代替原始变量系统,才能确保尽可能多的原始数据信息? 这可以通过求累计贡献率Ej来判断。一般取Ej大于80 %的最小k(k

(7)计算综合得分。第i个地区的第k个主成分得分:

;i=1,2,…,n。第i个地区的综合得分: 。

三、结果分析

根据软件输出的结果,我们的到的综合指标方程为:

y = 0.78648Z1 + 0.15994 Z2 (1)

由于这两个公因子能解释的总方差的百分比达到了94.64%,因此我们选择两个公因子已经足够。

表1给出分析的因子载荷矩阵,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因子主要由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总收入、财政收入、外贸出口总量和邮电业务总量决定,载荷分别为0.997、0.952、0.948、0.964、0.986、0.884和0.966;第二因子主要由农业生产总值和粮食产量决定,载荷分别为0.973和0.847。

结合式(1)和表1,我们计算出由选取的9个指标组成的线性函数所表示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得分:

Score= 0.7361x1+0.7078x2+0.1155x3+0.7278x4+0.7206x5-0.15

83x6+0.7528x7+0.6572x8+0.7303x9

四、结论和建议

经过上述的计算,我们得到各个城市综合得分的排名如下表:

说明:该得分通过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所以会出现负值,这仅仅表示排名。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苏州地区经济的综合实力最强。这和它紧邻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上海周边的昆山、吴江、太仓等县市更是如鱼得水。另外,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有着比其他城市类似工业区的更大的规模和更好的发展前景。一个很明显的对比就是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和南京浦口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两个园区是差不多时间建成的,但是从发展来看南京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远不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所以分析的结果是南京稍逊于苏州居第二。从总体来看,苏南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要好于苏北地区。在前六名中,苏北的城市只有两个,即南通和徐州。所以,苏南的城市应该抓住良好发展势头的契机。苏北的城市客观上受到地域的限制,但可以发掘自身特色,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寻找适合自己的产业经济,加快经济发展。例如徐州,这几年依靠自己的一些特色产业如板材和家具,使得该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前几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镇江邻接南京,处于有利位置,但其经济综合实力却相对靠后,这是不正常的。究其原因可能是管理跟不上,没有坚持“从管理中要效益”的原则; 同时,不太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太重视鼓励企业积极重用新技术、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技术改造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挂钩合作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利用专利技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应利用其紧靠南京的有利的地理位置,促进自身经济的腾飞。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通过选取适当的指标,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少数几个主成分,化多为少,起到简化的作用,并且其方法简单易行。从实际情况来看,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江苏省2014年各个地区经济实力的结果是合理的。说明所用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任若恩,王惠文.多元统计数据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

[2]三位工作室. SPSS V10.0 for Windows使用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 产业发展路径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人才强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划时代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建设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发展是关键。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且素质较低,收入偏少,基础设施落后,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多。笔者认为解决的最佳办法是通过推动产业发展来振兴农村。发源于日本的“一村一品”,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模式,值得借鉴。在当前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推动产业发展,不仅是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产业强村富民的战略举措,也是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建设新农村的战略和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战略基点。它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欠发达地区一定要把握好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抓紧生产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资源优势,选好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通过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人才强村,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发展提供强劲的产业支撑和可持续的长久的旺盛的生命力,振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民强国的目的。

一、大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

发展“一村一品”,首先要在“品”字上做文章。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特色产品,都有自己的发展强项。应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大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一要从优化农产品结构出发,选准一村的主导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特别是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二要从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出发,培育一村的主导产业。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 积极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食品的生产, 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加快形成一村的主导产业。

围绕主导产品和产业,政府要有重点地扶持某些产业的发展,或是鼓励农民做强优质粮食产业,或是鼓励农户壮大良种畜牧水产业,或是促进农村园艺产业发展,或是推进农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目的在于开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特色产业,形成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从而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的持续发展。

二、做大做强产业

1.打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一村一品”,要从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出发,打造一村或多村甚至于一乡(镇)或多乡(镇)的产业集群。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引导“一村一品”向优势产业带聚集,改变以往“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优势互补,提高集群内及其周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和区域化,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的竞争力。一要选择一些具有较强经济和社会基础的区域,努力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二要促进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区域产品的竞争力。三要加强集群发展的环境建设。四要促进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培植企业的地方根植性。

2.加快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能使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成为“龙型经济”,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一要构建产业的市场联结机制。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农民专业协会连接,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龙头带基地,基地和协会联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形成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以及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向市场延伸。二要提高产品的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依靠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在主导产品基础上建设原料基地,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制,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销售前景好的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三要扩大产品的经营规模。加强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的长效机制,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大力发展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四要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发挥龙头企业在科技推广方面的作用,带动农户使用统一的良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3.提升产品品质。产品品质就是产品的品牌和质量。品牌就是象征,而产品质量却是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谁能够在优良品质基础上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就有可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笑傲群雄”。所以,企业一定要重视产品的品质,创建产品品牌,坚持“品质立企、品牌强企”,用高品质的产品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一要高度重视和执着追求卓越的产品品质,视产品品质为企业的生命力,坚信精湛的产品品质来源于先进的技术。二要坚持“质量第一”标准,让产品质量得到消费者的长久信赖。三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让质量成为企业的信仰,主导企业的一切经营行为。四要加强品牌经营。

篇9

(一)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最直接、最明显。一季度,投资、进出口、消费和工业增加值同比仍在下降。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一季度,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65%,比2008年同期低了4.07个百分点,在4大板块中也是最低的。东部10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为51.31%,比2008 年同期下降了4.53个百分点。

2、进出口总额大幅度下滑,占全国的比重略有下降。一季度,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5.14%,回落了48.10个百分点。东部10省市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88.07%,同比下降了0.36个百分点。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保持增长,但增幅下降。一季度,东部10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比2008年同期下降4.93个百分点。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的增长速度同比降幅均在4个百分点以上。

4、工业增长明显减速,占全国的比重略有下滑。一季度,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9%,比全国5.10%的平均水平低1.21个百分点,比2008年同期低11.85个百分点。东部10省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9.24%,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1.01个百分点。

(二)西部地区

受惠于国家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以及“家电下乡”等利好政策,一季度,西部地区投资和消费同比增长都比较快,但受原料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下滑的影响,进出口同比下降的幅度非常大。

1、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大,占全国比重稳步提升。一季度,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6.14%,比2008年同期高18.47个百分点,在四大板块中仅次于东北地区的增长速度。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1.70%,比2008 年同期上升了2.69个百分点。

2、进出口总额下滑较快,占全国比重降低。一季度,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0.75%,比2008年同期回落68.05个百分点。下降的幅度在四大板块中都是最大的。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4.05%,比2008年同期上升了0.21个百分点。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中有升,态势良好。一季度,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达到18.75%,在四大板块中仅次于中部地区。

4、工业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一季度,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7%,尽管比2008年同期低8.43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97个百分点。在四大板块中,也是增长最快的。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15.40%,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0.75个百分点。

(三)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经济外向度不高,受外界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相反,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给其固有经济潜能的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投资和工业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占全国的比重有所上升。一季度,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83%,比2008年同期高23.5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23个百分点。在四大板块中是增速最快的。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67%,比2008 年同期上升了0.91个百分点。

2、进出口总额下降,在全国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一季度,东北地区进出口同比下降20.66%,但比全国平均下降速度低4.24个百分点,在四大板块中也是下降幅度最小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4.20%,比2008年同期上升0.22个百分点。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缓步增长,态势平稳。一季度,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达到18.40%,在四大板块中仅高于东部中部地区。除黑龙江省与2008年同期持平外,辽宁和吉林的增长速度均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

4、工业保持低速增长,占全国的比重略有升高。一季度,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0%,尽管比2008年同期回落10.10%,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四大板块中仅次于西部地区。由于工业保持了低速增长,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9.46%,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0.24个百分点。

(四)中部地区

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有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逐步传导的趋势。一季度,中部地区的投资、消费和工业等方面的增速在四大板块中表现仅好于东部地区。

1、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占全国的比重相应上升。一季度,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72%,比2008年同期低1.50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12个百分点。在四大板块中仅高于东部地区。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2.33%,比2008年同期上升了0.95个百分点。

2、进出口总额下降的幅度较小,占全国的比重稳中有升。一季度,中部地区进出口同比下降26.17%,在四大板块中下降的速度最快。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008年同期的3.75%下降到2009年的3.68%。

3、消费水平平稳增长,内部不平衡已然显现。一季度,中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为19.66%,在四大板块中最高。总体增长较快。除山西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5省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

4、工业增长速度放缓,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一季度,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61个百分点,在四大板块中位居第三。6省中,除山西为负增长外,其余5省均保持正增长。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比2008年同期的15.88%提高了0.01个百分点。

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形势普遍严峻,中西部农民工问题比较突出

从东部地区来看,由于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营出现困难,企业用工量大幅度减少。根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显示,求职总量首次超过需求总量,求人倍率降至0.95,其中普工的求人倍率为0.8。这意味着相当部分的农民工难以找到工作。

另外,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超过600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产业高级化和“保增长、保就业”存在冲突

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势必提高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占GDP的比重。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的“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的目标,5年间第三产业比重要提高6.4个百分点。而珠三角近几年重工业的发展趋势比较明显,还将陆续上马一批重化工业项目,实现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目标将非常艰难。除此之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保增长”、“保就业”的指导方针,也会使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有所放缓。

(三)东部地区对外依存度高,经济恢复快速增长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自2008年第4季度以来,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环比逐月下降,2009年1月份环比甚至下降21.90%。2月环比下降的幅度虽有所降低,也达到11.35%。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等虽为正增长,但在四大板块中均居末位。这表明,目前东部地区经济还处于低增长的水平。

从国际上看,虽然G20金融峰会推出的1.1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提振了市场信心,但金融危机是否触底还有待观察。即便如有些学者乐观预期,1.1万亿美元陆续得到落实,欧美市场的复苏也要等到第二季度。此时,东部地区进出口才可能出现回升。

(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2004―2008年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依靠30%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拉动经济增长。2009年1―2月份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达到新高。但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这种高投资拉动的高速增长是难以为继的。最近2―3年的情况也表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的增长速度也开始下滑。

而进出口和消费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拉动作用相当有限。中西部和东北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在45%以上,而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2%左右,这表明其经济的外向程度远低于东部地区。尽管2009年1―2月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消费增长整体优于东部地区,但主要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节日消费;二是大量返乡农民工的消费;三是2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的“家电下乡”的主战场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农村地区。

三、对策建议

(一)把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提高消费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要为广大人民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老百姓提供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基本设施和基本保障。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再加两年的免费职业技术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谋生的基本技能,是目前社会最需要的。建议在现行合作医疗的基础上扩大覆盖面,在免费防疫的基础上增加免费体检,在各建制镇建立不以盈利为目的、适宜规模的医院,配备必要的检查设备、医护人员和病床。加快通村道路、农田水利、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要把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温饱问题作为政府的重中之重。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发达地区对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是应鼓励的,欠发达地区的低收入群体更为需要,也应该有计划地发放,作为扩大内需的措施。应把最低生活保障列入政府预算,当地政府财政解决不了时,由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释放农村需求。除继续提高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外,还要扩大“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覆盖范围和品种。

(二)加倍重视农民工问题,拓宽就业渠道

异地就业的农民工所在城市应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在遇到企业倒闭或企业裁员时,政府应伸出援手。制定和完善融资政策、科技服务政策、税收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鼓励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允许各地方政府向企业发放就业补贴以鼓励企业招聘更多的人才。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拓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渠道。加强和免费提供农民工培训,并提供一定数量的生活补助,强化农民工的技能培训。

(三)鼓励企业间兼并重组,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步伐

要鼓励企业进口先进设备,政府和金融机构应为企业提供设备进口信贷和进口设备补贴。要强制淘汰耗能高污染重产品质量低的生产线和设备,鼓励和支持各地区设立产业准入门槛。应结合十大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实施规费减免、加大财政支持和规范行业管理等,重点支持并大力发展包括第三方物流、营销服务、产品设计、融资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和进出口服务在内的现代服务业。通过推动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卫生领域的机制体制创新,促进旅游、休闲、时尚、传媒和体育等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港口优势、资本市场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

(四)加强对包括资源型城市在内的问题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重点关注资源型城市、贫困地区、干旱地区、地震灾区等问题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国家财政应重点予以支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篇10

一、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分析

200*年一季度,××地区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12.01亿元,占年计划的24.02%,同比增长16.06%;完成工业增加值6.41亿无,占年计划的24.86%,同比增长18.91%;实现营业收入40.21亿元,占年计划的23.79%,同比增长15.82%;实交国家税金0.65亿元,占年计划的17.41%,同比增长29.03%;从业人员达27.5万人,同比增长12.2%;实现劳动者报酬4.75亿元,同比增长10.47%;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222万元,占年计划2.96%。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好的原因是:

1、受金沙火电厂和纳雍火电厂的拉动,原创:原煤市场越来越紧俏,许多外商纷纷到我区投资兴办煤厂。由于几年来国家对小煤窑的整、提高,煤炭企业越来越规范,规模企业也逐年增多,产品产量直线上升。一季度,我区乡镇企业累计生产原煤363万吨,同比增长32%。

2、生铁产品自去年以来市场持续看好,价位保持在2000元/吨左右。大方、金沙、赫章、威宁等主要产区的生铁企业不断上马。2003年至今,仅大方县凤山乡就新建投产4家铁厂。在高利润的剌激下,生铁产量持续上升,元至3月份,全区乡镇企业累计生产生铁7万吨,同比增长47%。

3、硫磺市场保持平稳,价位既高不上去也没有低下来,企业长期保持在微利经营状态,善于经营的企业情况较好些,否则就差一些。元至3月份,全区乡镇企业生产硫磺2万吨,同比持平。

4、白锌的价位自2003下半年以来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精锌11000元/吨、粗锌9500元/吨,因而生产形势很好。但粗锌的生产情况要好于精锌,精锌企业存在“吃不饱”的问题。一季度,全区乡镇企业累计生产精锌2.09吨,同比减少8.73%,累计生产粗锌0.83万吨,同比增长13.08%。

5、黄磷价位比去年高,因而金沙黄磷厂及沙土黄磷厂生产积极性高涨,一季度累计生产黄磷958吨,同比增长5%。

6、建材企业市场继续看好,产销两旺。原创:由于公路、城镇建设及大型建设项目的上马,建材市场经久不衰。砖、瓦、灰、砂、石等产品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水泥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逐步向着规模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产品产量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增长,元至3月份,全区累计生产水泥20万吨,同比增长66%。

7、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势头

来越好。金沙的冠香坊、温馨醋园、平坝养鸭场、大方的石老祖公、琼芳食品厂、织金的马师傅辣椒系列、赫章的苦荞糊、核桃乳等企业正为当地种养业的发展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200*年3月16日,威宁威力淀粉有限公司正式建成投产。该项目总投资6500万元,年设计能力2.6万吨、产值1亿元。威力淀粉有限公司的建成投产、壮大了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队伍,并将为威宁及周边县的农民发展种养业,增加收入作出巨大贡献。

二、产业完成情况及分析

200*年元至3月份,××地区累计完成乡镇企业一产业产值1.7亿元,同比增长16%;完成二产业产值22.86亿元,同比增长13.56%;完成第三产业产值15.26亿元,同比增长15.26%。一产业的比重为4.27%,二产业比重为57.42%,三产业比重为38.31%。从比重上看,二产业占大头,依次为二、三、一,从发展速度看,一产业较快、三产业次之、二产业最末。因此,我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是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的。

三、存在的问题

1、乡镇企业管理粗放,财务帐目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导致经济效益不佳。

2、小规模重复建设严重。乡镇企业小规模重复建设是长期以来的老问题,某一产品的市场情况好,就一哄而上无数个相同产品的企业,如过去的粗锌炉、砖瓦窑、现在的铁厂,重复建设的结果就是哄抬原料价格,造成原燃材料紧张、短缺、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于是部份厂家生产不正常。

3、部份乡镇企管站人员缺编,无办公场所,缺少经费。或者就是企管站人员由于从财政上拿工资,受乡镇政府调遣,成年忙中心工作,顾不上做报表,导致县级乡镇企业管理局报表收不齐,缺报现象严重。

4、流动资金不足是长期而普遍的现象,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产品的市场情况不够好或季节性生产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1、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应把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乡镇企业各种管理人员的素质及乡镇企业的形象。

2、控制小规模重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为就一个县(市)、一个乡镇而言,企业的兴旺发达所带来的是财源滚滚和增加农民收入,是割舍不掉的政绩利益,就理所当然要采取保护政策。

3、各乡企站缺编缺资金的问题早已是老生长谈的问题了,各县(市)局应争取县(市)委政府的支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今年农村工作会及乡企工作会召开后,发展乡镇企业的氛围有所改观,各县(市)应抓住这一良好机会,争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利乡镇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原创:

4、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每年省、地、县都解决这一些,但资金有限,乡镇企业点多面广,终究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建议各企业在打造自己的信誉形象的基础上,通过吸收民间股份解决这一难题。

五、下步工作打算

1、搞好各重点骨干企业的调研工作,争取每个季度搞一次调研,尽到我们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服务、协调职能。

篇11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问题

1.房地产经济的分析

1.1 房地产投资波动大。尽管由于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收益前景看好,但是房地产投资需求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投机性,因此也就缺乏消费需求的长期稳定性,导致在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波峰阶段,投资需求加剧了开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在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波谷阶段,由于缺乏足够的消费需求,只会加剧房地产经济衰退的恶化,从而导致房地产经济剧烈的波动。并且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于产量、产值在原有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基础上的扩张或收缩,而不是伴随技术水平的升级和产品结构的高级转换,是一种数量型的简单扩张或收缩。另外,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造成产品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房地产需求,房地产产品包括经济适用房、中档商品房、高档商品房和别墅等三部分,相比之下高档商品房的波动幅度和频率都高于中低档商品房,表现为明显的高档商品房倾斜性波动。投资效益过低是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另一大弱点,投资效益低,乘数效应小。导致房地产经济效益低,从而影响了下一年的资本形成,使连续的投资扩张不能继续,投资扩张推动房地产行业增长的链条出现中断,行业增长不可避免地下降。

1.2 政策周期性波动明显。转型期间我国房地产经济出现了明显的政策周期性特征。近几年,央行对房地产信贷规模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信贷管理,以防止房地产泡沫的出现,并通过提高购买豪华住宅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取消住房贷款优惠利率、提高第二套住宅和购买高档住房的贷款利率等措施,调整和改善房地产信贷结构。房地产信贷管理政策和旨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利率政策对房地产经济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1.3 市场结构不合理。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保障性住房供给短缺。从目前住房保障政策的干预结果来看,经济适用房的供给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供给逐年下降的情况,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总额的涨幅明显低于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保障性住房供给严重短缺主要是由于政府对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管制限制了开发商的利润空间,使得他们选择投资利润率高的住宅建设。另外,由于有效的监督机制缺乏,地方政府为增加土地出让价格收益而不愿增加经济适用房的供给。同时,住房保障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住房保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实施对象难以区分,经济适用房不经济、不适用等现象,影响了住房保障政策发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作用。

2.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脱离市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让城镇土地使用权,其地块的选址、规模、范围和时机的选择,应该是市场的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由政府的供给决定的。但是,现在我国不少地方政府把厂房、住宅、交通、商业区、环卫等预先规划实施好,然后以优惠条件吸引投资者。这种做法虽然也有成功的,但是不成功者居多。这说明脱离市场实际需求的盲目“筑巢引风”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实际上这是产品经济“以产定销”的翻版。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做法是只能按照需求决定供给的原则,进行规划协调,才能使房地产市场的供需运行保持一种良性状态。

2.2 调整脱离市场化。在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平均利润规律作用的结果,市场导向既有盲目的一面,又有合理的一面,政府的理性思考是尊重其合理性,调整其盲目性。在地产市场中政府利用批租权实现其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城市集聚经济的功能。现在的问题是,或者不顾投资者的经营方向,下命令定指标,谁出高价就批租给谁;或者不尊重投资者的市场取向,强行改变投资方向,片面追求高技术、高消费的高层次产业。

2.3 地产市场不成熟。土地本身不是商品,在市场经济中它的价格不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所决定,而是地租的资本化,也就是由对土地的投资收益率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现在可供计算地价的方法有“收益还原法”、“成本法”、“比较法”和“剩余法”等等但可靠地运用这些方法的先决条件是地产市场已经成熟,有已经积累的市场统计数据作参数。可是,我国地产市场的“买方市场”还并未真正形成,确定土地的批租价格很大程度上靠“拍脑袋”。有两个问题显得很突出:(1)盲目的高价行为表面看来,地价高的国家总是收益大,其实不然。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地价过高会使房地产业投资或成本上涨,商品房价格上涨又会限制生产和消费,这反过来会导致经济萎缩和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因此,盲目性的高地价对经济增长并不利,是一种非理。(2)行政和政策上的需要,竞相压低土地价格,这带来了土地投资的盲目性,实物地租的无谓流失,这种行为暴露的是现行政治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4 经济泡沫和金融风险。房地产泡沫是由于虚拟需求的过度膨胀造成的价格水平相对于理论价格的非平稳性上涨,泡沫可分为安全区、警戒区、危险区、严重危险区四个阶段。安全区的泡沫通常有积极作用,而危险区与严重危险区的泡沫则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地产泡沫的破裂还产生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房地产过热,必然形成泡沫,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升很容易产生虚假需求信息,影响开发者和消费者的预期,而且虚假需求造成的过度供给,又会形成新的房产积压,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大而长期的负面影响。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影响着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业的稳定发展,而且当前房地产业己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至关重要。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包括单项业务、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也包括整个房地产金融体系的风险。

3.房地产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向

3.1 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搞好“城市经营”。很多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单纯通过土地出让增加财政收入,以房地产开发拉升GDP。这种简单的“城市经营”理念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房地产开发项目有的是短期通过出售直接获利,比如商品住宅、小商铺等;有的是长期出租或经营获利,比如大型商场、写字楼等;有的是通过其他经济行为的加入而长期获利,比如工业厂房、娱乐用房等;有的则作为公共设施本身没有获利能力,但却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资金或客流前来投资置业或旅游观光,使城市经济收入增加。

3.2 将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化。综合当前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及房市表现,从房市周期论的角度分析,我国房地产投资目前还处于繁荣期,整个房市还处在有利的上升阶段,但从市场表现看,房市则处于不成熟到成熟前的调整期。在未来的几年里,市场理性将逐渐回归。毕竟房地产开发是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参与者,城市运营商很多,而房地产消费属于长期使用的大宗物品,盲目不得。从当前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和市民购买力分析,只要经济形势保持平稳增长和楼市不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楼市就不会倒掉。近期,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强了对房地产的词整,这种调整并不是指楼市崩溃,而是引导房地产业进入一个成熟理性的稳定发展期,将涌现越来越多的性价比优越的产品,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

3.3 将地价趋于合理水平。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对GDP增长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同时又依赖于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市场需求取决于经济增长所决定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加强宏观调控,借助规划、计划、行政、法律和经济等宏观调控手段,适当调整地产价格,使之趋于一个合理的水平,引导和保持房地产市场繁荣稳定发展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这是因为,房地产业是一个土地与金融两种要素紧密结合的特殊产业,土地是一种极度缺乏供给弹性的要素,而金融资源则是理论上可以无限供给且极具流动性的要素。一旦房地产业深入投机要素,将会在短期内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地产市场资金链突然中断,泡沫经济将会立刻崩溃,自然将会给关联产业及整个城市发展带来致命破坏。

3.4 防范房地产泡沫。(1)加强房地产价格监测,预防限制房地产投机和炒作。建立健全城市基准地价与地价公示制度以供市场交易参考,建立房地产交易价格评估制度、商品房出售网上申报制度,监视土地交易价格、调查地价与土地交易情况,对取得优惠政策受让的土地再交易进行严格限制,以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对房地产价格的监测与调控。(2)建立全国统一的房地产市场运行预警预报制度。加强和完善宏观监测体系通过对全国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及时归集、整理和分析,就市场运行情况做出评价和预测,定期市场分析报告,合理引导市场,为政府宏观决策做好参谋。(3)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机制。各级政府要根据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强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加强对当地房地产市场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研究,科学设立符合当地房地产市场规律的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和主要指标的量化区间,有计划地建立符合自己城市特点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防范房地产泡沫。

篇12

【关键词】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对策建议

一、武陵山区概述

武陵山横亘在中华腹地,绵延于湘、鄂、黔、渝四省市,处于我国国土的中心位置,生态结构良好,有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号称中国的“绿心”。这里是出川入蜀的重要通道,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纽带,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分水岭,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和最好的实验基地。武陵山区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只能用“穷”来概括,它的特征:一是地缘关系密切,人文同脉。是一个自然结构和社会发展方面都有较强同一性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地理单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二是区域城市空间松散。武陵山区主要由重庆市渝东南一区五县、湖北省恩施州八县一开发区、怀化市二区二市、贵州铜仁市十县等71个区县组成。

二、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渝东南、湘西、鄂西、黔东北虽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但地理上相邻相连,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是东南西北人流、物流、经济流的交接、汇集处。同时,随着渝怀铁路、沪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张家界机场、万州机场、黔江舟白机场的新修(扩)建,以及湖北利川至重庆涪陵铁路、重庆黔江至湖南张家界铁路等被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建设规划,该地区的交通条件即将得到极大改善,独特的区位优势将得到凸显。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是水能资源丰富。武陵山区地下水储存量丰富。乌江、沅江等主要河流,水量丰沛,是全国十大电力开发基地之一;二是生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达1100多种,植物种类达3700多种;三是矿产资源丰富。武陵山地区已探明的矿种达79余种,且具有组合配套优势。四是旅游资源丰富。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古朴的民族风情,都具开发价值。

(三)国家高度重视和优惠政策。由于武陵山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享有国家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2010年,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又将武陵山地区确定为6个重点区域之一。更重要的是,2011年11月,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召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随后公开扶贫新战略的重点,部署14个特殊片区。这其中包括武陵山区。2011年国务院已批复《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可以说,武陵山地区是集多种优惠政策于一身。

三、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条件滞后,交通不畅信息闭塞。武陵山区地质条件复杂,交通、通讯、农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加之各地经济实力较弱,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交通方面,武陵山地区交通运输渠道单一,特别是与大中城市的链接通道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成为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主要经济指标存量处于垫底地位。经济实力整体偏弱,人均水平较低,经济发展面临边缘化危机。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总量偏小。从人均来看,武陵山区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千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行政区划壁垒严重,经济要素流动受限。武陵山区是由若干个互无隶属关系的行政区域组成,这种行政划分与区域资源整合发生严重冲突和矛盾,阻断了交界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联系。各地区只关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行地区贸易保护政策,限制各种经济要素流动,阻碍地区经济统筹协调一体化发展。

(四)产业发展雷同且结构不合理。武陵山地区由于地理特征趋同,自然、人文环境相似,因此,各地在产业发展中,几乎都是依托现有资源。从产业结构来看,武陵山区各县(区、市)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产业发展的雷同与结构的不合理,在推进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发展过程中,必将带来产业的重组、取舍和利益的博弈问题。

四、促进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经济发展条件。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促进作用,而且会给整个地区人民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主要体现在生产和运输方面,良好的基础设施件才可以使得生产顺利完成,只有足够的供水、供电乃至灌溉设施,才能使产品生产得以实现,而原材料和产品的空间转移,则需要快捷便利的交通。因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经济发展条件,成为了区域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发挥区位优势,培育产业集群。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是优化产业区域分布,使产业空间格局合理化。在发展规划中,各地应从全局出发,摈弃小而全的发展思路和做法,突出重点,分清优劣,根据协作机构所制定的发展规划,找准位置,合理进行产业开发,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造成的不必要浪费。

(三)加快金融体制创新、要素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流动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推进武陵山区经济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要素自由流动市场建设,应根据“政府引进、市场运作、企业为主、全面合作”的原则,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体系。要打破市场的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强市场主体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通过加快金融体制创新、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提升市场经济的总体效益和效率。

(四)借助外力协助,发挥优惠政策效用。武陵山区发展中,应注意加强与周边城市地区的协作。要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带动产业发展,吸引外来投资,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以商品流通量的扩大促进规模生产和利润增加。进一步开放市场,减少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发挥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政策优惠和产品成本较低的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把特色产品和资源推销出去。

参考文献;

[1]戴楚洲.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J].三峡论坛,2010.(1).

篇13

关键词:铁路客货运 京津冀 区域经济

1 概述

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联系的纽带,客、货流量的变化反映了区域内城市之间运输联系的密切程度(李平华和陆玉麒,2005)。作为中国最早建设铁路的地区,铁路运输对推动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截止2011年,京津冀地区共建铁路里程达到7265公里,其中北京1228公里,天津867公里和河北5170公里。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积极进行战略转型,区位分工进一步明确,这使得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动等因素极大地改变了地区经济空间结构特征。不少学者借助铁路客货运数据的分析来研究地区经济结构变化的特征,如徐建和曹有挥(2008),张蕾等(2010)分别对长三角地区的货运特征进行了分析,但是目前很少有研究侧重于京津冀地区铁路客货运的变化特征。对此,本文选择采用多种方法对京津冀13个主要城市的客货运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以此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进行研究。

2 客货运特征分析

2.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1995-

2011年,分别选取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市、唐山市、秦皇岛市、邯郸市、邢台市、保定市、张家口市、承德市、沧州市、廊坊市和衡水市11个地级市,共13个城市的铁路客货运输数据。主要从客货运生成密度、重心、分布百分比和地域分布非均衡系数四个方面来分析京津冀地区铁路客货运在空间结构上的变化特征。

2.2 分析指标

2.2.1 客货运生成密度

客运生成密度是指各地铁路客运量与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人次/万元),主要反映人口流动与产出的联系程度。劳动力为经济发展一大要素,但城市发展对人口素质的要求将逐渐超越数量。因此,客运生成密度通常会呈现出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反的变化趋势。

如图1所示,京津冀13个城市铁路客运生成密度整体上都逐步降低,目前密度值都低于1。这其中,1994年客运生成密度最高的承德要实现一万元GDP需要承担5.11人次客运,而到2010年已经降为0.55人次。2010年沧州与衡水成为京津冀地区内铁路客运生成密度最低和最高的两个城市。地理位置上看,两个城市相互连接,沧州周边还有天津、廊坊和保定,东部有天然港口优势;衡水与石家庄、沧州和邢台相接。此外,沧州市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比相对衡水市高出了8.5%,工业产值更高出了近3倍。

货运生成密度是指地方货运量与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吨/万元),反映货运与产出的联系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了产品能耗和大宗原材料消耗,单位产出所需负担的货运工作量逐步降低,同时各地产业结构调整也会产生影响。因此,该指标通常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

图2显示整个地区的铁路货运生成密度均有下降趋势,其中唐山和邯郸下降最为明显,沧州、北京和廊坊最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地区内货运密度差距明显缩小,各地区定位更为明确,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间运输货物的附加值较高。河北作为重要资源供应区,随着产业转移与重工业的兴起,资源与产业空间距离逐步缩小,铁路货运生成密度也有显著降低。

2.2.2 客货运重心

区域经济重心借用了物理重心的概念,一般是指区域内各点受到要素牵引的合力通过的那个点。本文选取京津冀内13个城市作为铁路客货运量为重心的度量对象,通过计算要素重心,可以反映区域内该要素密度的动态变化,其坐标公式如下:

■=■Q■X■■Q■■=■Q■Y■■Q■

公式中(■,■)为客货运数据重心的坐标,Qi为各个城市的客货运量。为了更清晰地反映重心变化同时降低计算量,本文以4年为时间间隔,分别计算1994、1998、2002、2006和2010年京津冀客货运重心点的坐标,结果如下:

图3中的十字即为2010年京津冀地区铁路客运重心位置,在北纬39°09',东经116°24',河北霸州附近。同年的货运重心较客运重心稍微偏南部一些,在北纬38°79',东经116°27',大致位于任丘市东北部。值得注意的是,货运重心客货运重心都不在京津唐核心三角中,而是位于京津保三角的中部。河北省北部只有张家口和承德两个地级市,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两地的经济总量在省内都排位靠后,南部地区城市更多,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因此,客货运重心都略向南部偏移。

从数据纵向对比来看,2010年铁路客运重心较2006年有较大的移动,纬度和经度分别增加了31'和59',重心向东北部移动的倾向明显。在同时间段内货运重心只在经度上向西移动了26'。这表明产业升级推动地区人动重心向京津唐三角区靠拢,同时传统产业转移使河北西南部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2.2.3 分布百分比

表2数据显示北京市、天津市和石家庄市一直保持前三位,但石家庄占比总体趋势向下,天津在2010年扭转了向下的趋势,北京则创下客运占比新高,这个数据和客运重心北移是一致的。北部的张家口和承德两市都存在下滑的趋势,人口转移对两市客运影响较为明显。衡水占比也逐年增加,与其客运生成密度较高也较为一致,当地第三产业占比较大,人口流动较为明显。

北京铁路货运逐年下降,天津则逐年上升,唐山从1994年第一位下降到第四位,张家口近几年占比增加较快,这与其承担资源运输有着较大的关系(见表3)。天津、秦皇岛货运占比增加也有类似的因素,作为港口城市,有广大的经济腹地和密集的铁路网络支持,进出口贸易占比较大。东部的天津、西北部的张家口和南部的邯郸承担了本地区过半的货运任务,这三个城市都位于京津冀地区与外部省份或海港相邻的地区,地区分工区位因素非常明显。

2.2.4 非均衡系数

客货运地域分布非均衡系数(δ)是根据区域分布比求得的标准差,δ越大分布越不均衡。式中Pi为各城市的分布比,P为分布比的平均值,n为城市数。

δ=■

从表4非均衡系数整体上看,京津冀地区客货运分布状况没有较大的改变,2010年客运系数较1994年增加了将近2%,这反映出整体稳定的情况下出现了局部聚集的情况,北京客运量大幅增加影响较大,其占整个区域的比重将近一半。货运虽然整体稳定,但从北京、天津和唐山货运占比的变化来看,区域内经济结构调整非常明显。部分城市所承担的角色及其影响已经超越自身所管辖区、周边邻近地市,成为真正的区域核心城市。

3 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用客货运生产密度、重心、分布百分比和地域分布非均衡系数四个指标来分析京津冀地区铁路客货运数据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可以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和京津冀地区特征来分成两个方面:

一般特征:

①区域客货运生成密度都随经济发展逐步下降,这表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再依赖纯要素投入,经济总量增加很大程度上依赖经济水平的提高。

②产业升级推动地区人动重心向京津唐三角区靠拢,同时产业转移促使河北西南部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区域特征:

①区域内城市角色发生明显调整,北京和天津铁路客货运占比的变化表明区域内各城市分工定位已非常明确,合理的区域经济关系有利于实现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②沧州与衡水两个邻近城市的客运生成密度最低和最高,区域内城际发展分化,区位特色促使城际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值得指出的是,离散城市间产业结构层次相差不大,经济联系较为薄弱,而各城市对资源的争夺又使得竞争大于合作,这对该类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总的来看,京津冀地区内部分工已经逐步明确,地区间竞争与合作也日益强化,铁路运输对于地区经济关系的影响也已达到细致入微的地步。各地区经济容量和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也需要对铁路网络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城市圈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步,产业结构不一致,而各地区经济容量都在不断上升,地区铁路建设在网络密度、路网等级等方面要适应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平华,陆玉麒.长江三角洲空间运输联系与经济结构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1):16-20.

篇14

关键词:井漏;迪那地区;井漏处理;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E28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目的及意义

迪那地区井漏事故频发,造成钻井成本大、风险大,严重影响阻碍了该区的钻井开发。加强迪那地区井漏处理的研究已迫在眉睫。分析迪那地区井漏事故的原因、类型、分布,结合现今主流的井漏处理措施提出可行性的方法。为堵漏的预防及措施选择奠定一定参考基础,对降低漏失的发生、减少堵漏的损失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2迪那地区井漏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迪那地区自上而下钻遇地层为第四系、上三系、下三系、白垩系与侏罗系,这一地区的井漏主要发生在上第三系和下第三系,迪那地区上三系有三组分别为吉迪克组N1j、库车组N2k、康村组N1-2k。井漏主要类型为诱导性漏失、压裂性漏失、渗透性漏失,其中诱导性漏失处于主导位置。N1j吉迪克组是主要的漏失位置,N2k库车组发生渗透性漏失一次,N1-2k发生渗透性漏失四次。

下三系分为E组、E2-3s苏维依组、E1-2K、E1-2km库姆格列木组,下三系漏失类型为诱导性漏失、压裂性漏失、渗透性漏失、裂缝性漏失。其中诱导性漏失处于主导位置,压裂漏失次之。E组为主要漏失组,E1-2km发生两次压裂性漏失,E1-2k发生一次诱导性漏失、E2-3s发生一次诱导性漏失,三次压裂性漏失与一次裂缝性漏失。

迪那地区上三系井漏主要原因是压力平衡窗口较窄,吉迪克组岩层变形产生裂缝。根据漏失损失时间看,工具磨损及人为操作影响最大,且主要造成渗透性漏失。其中平衡窗口较窄造成井漏损失较大,是重点解决对象。下三系的主要漏失原因为泥浆密度过高压破地层和地层承压能力过低。

3迪那地区处理井漏的主要技术措施

(1)桥接堵漏

桥接堵漏材料包括各类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单一惰性材料及级配而成的复合材料。桥接堵漏经济价廉,使用方便,施工安全,现场已普遍采用。对付由孔隙和裂缝造成的各种漏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桥接堵漏使用率占50%-70%以上

(2)水泥浆堵漏

该材料包括水泥,石膏,石灰,硅酸盐类等混合浆液。以水泥为主,通过添加各种水泥浆处理剂和改善灌浆工艺来提高封堵效果。其承压能力强,用来对付严重漏失层效果显著,但容易被水稀释冲走。

(3)膨胀性堵漏

现场使用的主要有胺脂泡沫膨体堵漏剂、TP-1090、SYZ膨胀性堵漏剂。

这些混合体水化后大幅度膨胀,几小时内就能风度非常严重的大漏失。

(4)超低渗透(无渗透)钻井液技术

超低渗透钻井液技术利用表面化学原理,在岩石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超低渗透膜,这些膜在滤饼和岩石表面浓集形成胶束,该胶束在弱地层孔隙或天然裂缝处形成屏障,膨胀变大限制渗透,在漏失处锁住堵漏材料,通过压力作用从颗粒中基础滤液。

(5)随钻可视化与精细钻井地质评价技术

防漏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简单方便直观的监测漏失层和简单有效的应急措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随着国内外钻井技术发展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发展,各类随钻测量与测试工具,仪器,方法不断涌现,如MWD、MWD、DWD、WD等,实现了钻柱/工具/仪器一体化。

(6)欠平衡钻井技术

发展欠平衡钻井技术,实现从根本上解决井漏问题。欠平衡钻井技术在国外已经很成熟,各大石油公司已作为常规钻井技术来开发一些衰竭、低渗、易漏油藏.。国内虽已进行了一批欠平衡钻井攻关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均是从国外引进的。

4建议

(1)井漏应以预防为主,前期就应该准备应对措施,提高井壁承压能力,加强迪那地区膏盐层的研究,寻找盐膏层和低承压地层之间的平衡,减少井漏的发生。

(2)井漏与人为操作关系密切,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对井漏事故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议加强施工的标准性,减少应对不当造成的损失。

(3)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新的高科技钻井技术在解决井下复杂情况上有着巨大优势,我们应该加强对国外先进钻井技术的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当下开发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