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产业发展状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省际比较、省内比较和国际比较,探讨了广东旅游产业在全国和亚太地区的定位,并据此对广东旅游产业的发展得出了几点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假日经济迅速升温,对旅游业产生强烈的需求。我国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也使各地将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视野由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广东旅游产业因其强烈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区域性旅游资源优势和良好市场条件,被确定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起全省的普遍关注。对广东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作省际、省内和国际的全面比较分析,无疑有利于正确认识广东旅游产业在全国和亚太地区的定位,推动其健康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际比较
根据笔者完成的广东省旅游局的“广东旅游产业定位分析”研究课题,各省市的旅游增加值比重与五个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密切相关。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而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使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由于全国仅统计旅游总收入而没有统计旅游增加值,我们按广东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估算了全国19个省市旅游增加值(见表1)。广东旅游增加值占GDP的4. 53%,仅小于新疆和海南0·32、0·15个百分点,在被统计的19个省市中居第三位。考虑到划一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①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新疆和海南的旅游增加值的高估因素,广东省旅游增加值比重与其差距应更小。1996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4·53%,高于全国平均值2·73%1·8个百分点。在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65%的背景下,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比重高达16·03%。1997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的4·6%,比全国平均值3·21%高1·4个百分点。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13·61%,远高于当年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51%的水平。换言之,全国旅游服务产品(增加值)的七分之一是广东提供的。这说明广东的旅游发展的相对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了广东不仅是一个经济大省,而且是一个旅游大省的地位。
二、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内比较
表2列出了各市旅游业的相关指标。按旅游增加值的比重,广东省不同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种状况。
1·旅游业发展高水平地区:珠江三角洲。旅游增加值为283·15亿元,占当地GDP的5·4%,高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8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84·1%,比当地GDP占全省的比重高12·3个百分点。这说明,珠江三角洲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高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2·旅游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粤北。其旅游增加值为7·71亿元,占当地GDP的3·88%,低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7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2·25%,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0·5个百分点。这说明,粤北地区旅游业在全省的地位,略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3·旅游业发展低水平地区:粤西、粤东。其旅游增加值分别为20·60亿元和24·42亿元,占当地GDP的2·85%和2·2%,约为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的一半;旅游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6·12%和7·3%,大大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9·96%和15·5%)。这说明,粤西、粤东地区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大大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见表2)。
按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序,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旅游高比重市(4%以上):穗、深、珠、清远、汕尾、东莞。其中,广州、深圳和珠海,提供全省旅游增加值的58·6%,旅游总收入的64·9%,与其他市相比呈压倒优势。转贴于
第二层次:旅游中比重市(3-4%):湛江、云浮、河源、肇庆、潮州。
第三层次:旅游低比重市(2-3%):中山、汕头、韶关、阳江、江门、惠州、佛山。第四层次:旅游甚低比重市(1%以下):茂名、揭阳、梅州。
三、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
1.广东入境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比较。近年来,广东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表3展示了广东入境旅游在全国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和外省口岸的增多,来华游客从广东口岸入境的比例由1980年的93%,下降到九十年代中期的80%左右。同期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从广东入境游客的比例由16%下降到7%左右。1991-1996年,广东(旅游系统)接待入境游客占本省入境游客的比重由8%下降到6%,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全国入境游客的比重由6·7%下降到4·9%。
2.广东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的比较。1995年广东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入境旅游市场中约占1·4%的份额。广东接待入境游客数约是朝鲜的10倍,蒙古的10倍,文莱的2倍,柬埔寨的5倍,老挝的17倍;大致相当于中国(大陆)的1/18,中国香港的1/9,中国澳门的1/4,中国台湾的1/2,新加坡的1/6,马来西亚1/7,泰国的1/6,日本的3/5,韩国的1/3,印尼的1/4,菲律宾的3/5,越南的4/5,澳大利亚的1/3,新西兰的3/4。
3.旅游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如果我们以加拿大旅游消费作为国际旅游消费的参照系,通过分析加拿大统计局1994年的《旅游卫星报告》,就可以大致了解广东与国外旅游消费结构的异同。
比较分析表7-8可看到,广东旅游增加值构成体现了国际旅游业的共同特征,大约30%-35%是物品性消费, 65%-70%是服务性消费。差别在于加拿大的旅游消费中饮食和长途交通比重大大高于广东。其航空、宾馆和餐厅服务消费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5%。饮食消费比重高于广东4·5个百分点,高于中国5·6个百分点,长途交通消费比重高于广东12·5个百分点(国际旅游)和18·7个百分点(国内旅游)。这些差异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 (1)饮食消费比重的差异可归因于中国农产品便宜和人工成本较低,使人民币的食物购买力较高。(2)长途交通服务的差异反映了中国和加拿大人出游交通方式的不同:加拿大乘飞机或私家车出游比较普遍,使旅游活动半径扩展到国外和洲际,旅费明显上升;中国乘火车或汽车出游相对来说比较普遍,旅游活动半径主要限于国内。这又由两国的收入水平的差异造成。
四、基本结论
通过对广东旅游业的省际、省内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5个基本结论:
1.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与人均GDP密切相关。广东旅游产业的比重所以居全国前列,主要原因是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广东省的旅游大省是由经济大省的地位确定的。旅游业只有依托国民经济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各地在“十五”发展计划中规划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目前和将来达到的水平(本地的和旅游产品销售地)为基点。旅游产业超前或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2.旅游产业与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关注这些互补性行业的配套发展。针对广东目前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实施广东服务环境大变工程,通过规范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市场,组建第三产业各服务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对服务业实行行业管理,大张旗鼓地开展”有法必依,严格执法”的宣传教育活动等方法,改善广东旅游产业的软硬环境。
3.旅游服务产品的占有量与人口绝对数量相关程度低,与人口的经济收入和购买力水平相关程度高。由于广东省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且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希望在短期内打破省内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是不现实的。旅游资源相对密集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地区(如粤北地区),难以形成以本地人为销售对象的旅游服务市场,应以经济发达但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为旅游服务的主要销售市场。为此要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旅游服务业,重视服务输出。这应是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向。因此,广东省各地确定旅游产业的布局、结构、重点,要有全省“一盘棋”的观念,避免发展那些从局部看是可行的,而从全省看具有强烈消费替代性的旅游服务产品。转贴于
4.广东省的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接待的入境游客总量多于5个国家(或地区),超过8个国家(或地区)的1/4。要正视广东省作为入境旅游过境地的地位上升,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要重视利用入境游客数量在亚太地区所占的一定优势,以吸引过境游客扩大旅游消费为着力点,设法延长过境地游客在广东的停留时间,另一方面利用珠三角“72小时免签”的有利条件,吸引在港澳地区入境的游客(占亚太地区18%)顺道来广东游览消费。
5.对广东与加拿大旅游消费结构的分析表明,交通消费是制约广东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广东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交通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将使广东旅游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广东要把加速发展现代交通业,作为培育旅游产业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来抓,通过发展省内高速公路网和轻轨交通,为广东人游广东,为过境客多游广东,为港澳入境游客增游广东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发展航空业务促进海外游。
关键词 油茶产业;发展状况;问题;对策;江西萍乡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85-01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ZHOU Wei-ping 1 MEI Shan 2 XU Jing-ping 3
(1 Nankeng Forest of Pingx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Pingxiang Jiangxi 337037; 2 Forest Seedling and Forest Management Station of
Pingxiang City; 3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s Center of Pingxiang City)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analyzed the problem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ingxiang City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and build a green ecological Pingxiang.
Key words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Pingxiang Jiangxi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植物。江西省各地均有油茶林分布,是全国油茶原生区和两大中心产区之一[1]。但长期以来,由于萍乡市各地油茶管理措施不当,导致油茶低产,究其原因:一是品种不良导致产量偏低[2],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油茶作为一项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二是缺乏有效管理,杂草、灌木丛生,高大乔木入侵,导致油茶林通风透光不良,林木生长发育恶化,病虫害严重,产量降低,甚至绝产。为了促进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萍乡的具体情况,优化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构建完善的油茶产业发展体系,以将萍乡市打造成全省油茶大市、油茶强市,确保萍乡实现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不断提升萍乡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
1 油茶产业发展状况
1.1 油茶经营面积
据2014年萍乡市“森林资源补充调查”和近期油茶产业发展规划调研数据显示,萍乡市现有油茶林总面积5.63万hm2,占萍乡国土总面积的14.7%,占林业用地的21.2%,其中:安源区800 hm2,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353.3 hm2,武功山风景名胜区2 093.3 hm2,湘东区9 766.7 hm2,芦溪县9 520 hm2,上栗县1.63万hm2,莲花县1.75万hm2。油茶林资源按产能划分:低产林3.71万hm2,占65.95%,中产林4 860 hm2,约占8.64%,高产林2 346.7 hm2,约占4.17%,2009―2014年新造林1.19万hm2,约占21.23%。按龄组划分:产前期9 160 hm2,约占16.28%;初产期3 320 hm2;约占 5.90%;盛产期1.13万hm2,约占20.21%;衰产期3.25万hm2,约占57.80%[3]。
1.2 种苗繁育现状
萍乡现有省级定点油茶采穗圃1处,即莲花县棋盘山林场油茶采穗圃,面积14.2 hm2,良种穗条年生产能力 10万支。省级定点油茶育苗单位2个,即赣西油茶繁育中心、萍乡剑郝专业合作社,生产“长林系列”等高产无性系油茶苗品种,育苗面积逾13.3 hm2,良种苗木生产能力500万株。
1.3 油茶加工状况
现有油茶加工企业上百家,基本上以作坊式粗榨生产茶油毛油为主,消费形式多为自产自销毛油。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油茶深、精加工逐渐被重视,经过多年培育,现已形成了一小批以精制茶油为主的油茶加工企业。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的江西绿海油脂有限公司年生产“绿海”牌茶油1 000 t;莲花县工业园区的绿莲实业有限公司年生产“贡安”牌茶油500 t。另有一小批企业如芦溪县一村食品公司生产“一村”牌茶油;湘东区木林森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木林森”牌茶油等。萍乡市油茶产品畅销上海、南京、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油茶深、精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1.4 油茶产量与产值
据2015年统计,萍乡油茶籽产量2.1万t,生产茶油逾5 000 t,全市油茶产业总产值达6亿元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2.1 油茶经营管理粗放
现有油茶林特别是原有的老旧油茶林多数还是处于“人种天养”的自然生产状态,且大部分面积为天然林或20世纪50―60年代所造人工林,品种单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劳动力外出务工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严重的油茶林荒芜,树龄老化,以及病虫害和火灾频繁发生,加上萍乡市又是一个工业城市,部分地方工业污染较重,致使油茶单位面积产量低,全市茶油年均产量仅有75 kg/hm2,低于近90 kg/hm2的全国平均水平。
2.2 科技推广有待加强
在油茶生产整个过程中,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落实不够,企业、大户初期大面积造林技术不规范,后期管理不到位。不少林农个体种植户缺乏技术,有的地方仍然采用常规造林方法来造油茶林,造林后未及时进行修剪、施肥和抚育,使得一些种植高产品种的油茶林不能达到预期产量和效益目标。除此之外,一些种植户未经过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向供应使用油茶苗木,甚至把实生苗当作嫁接苗用于油茶造林。
2.3 缺乏资金投入
油茶林新造、更新改造的前期,一般投资超过22 500元/hm2,第4年才开始结少量果实,一般8~10年后才到盛产期。如此长的投资回收期,对于一般农户和企业来说较难接受,也难以承受。虽有各级财政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但远远不能调动茶农的积极性,油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受到制约。
2.4 经营机制不活
萍乡老油茶林主要以农户自主、分散经营为主,组织规模生产难度较大。油茶未到生理成熟,一般每提前收摘1 d,出油率减少1%。而新造油茶林,对一般个体农户而言,由于经营规模小、信息不对称、技术未掌握等原因,营造林标准低,而企业、大户规模经营则因土地流转集中难,后期管理技术难按要求到位,加上部分地区油茶采摘秩序混乱,不时发生偷摘、哄抢、乱摘、滥采现象,导致经营者提前采摘、丰产不丰收。
2.5 综合加工利用率低
萍乡油茶主要加工产品为一般食用油,没有标准化生产技术,缺乏深加工、精加工。萍乡市尚缺乏化妆品茶油、茶壳综合利用、高等级保健茶油、茶皂素提取等技术工艺,对茶枯、茶壳的利用基本上停留在菌类栽培、制取有机肥等方面,缺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产品单一,产业链延伸不够。
3 油茶产业发展对策
3.1 科学制定规划
各县(区、管委会)应因地制宜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定位、区域布局、建设重点以及目标任务等,科学布局油茶生产基地,并将油茶产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实现油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3.2 创新经营模式
不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和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的要求,充分调动企业、大户、林农的积极性,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的有效经营管理模式,采取多种形式(承包、拍卖、股份合作制、租赁等),引导企业参与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设,促进油茶产销有机结合,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3]。
3.3 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
保证油茶产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油茶产业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化事业发展。应逐步落实增加对油茶项目的科研立项,引导企业和民间资金向油茶科技创新的投向,加大各级财政对油茶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油茶综合生产技术”项目的支持和培训,建立优良高产油茶新品种和系列配套技术种植的示范基地,加大油茶产业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及整合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防火林带、科技创新等项目资金等多项举措。
3.4 扶持龙头企业
依托龙头企业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生产加工一体化,扶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各级政府应主动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在财政投入、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运用“茶油冷榨加工技术”“茶皂素提取和纯化工艺”“工业废水处理转化技术”等绿色生产技术模式[4-5],支持开发茶油新产品,着力打造拳头产品,形成萍乡油茶核心品牌,使萍乡市茶油、茶皂素等系列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4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厅.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R].南昌:江西省政府,2011.
[2] 徐京萍,徐鸣,王学红,等.低产油茶林改造技术[J].国土绿化,2011(8):42.
[3] 江西省萍乡市林业局. 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R].2015.
【关键词】砂岩 石材产业 发展状况 调研
砂岩是一种生态环保石材,其产品具有无污染、无辐射、无反光、吸热、保温、防滑等特点。砂岩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用石材,主要运用在大型公共建筑、别墅、家装、酒店宾馆的装饰、园林景观及城市雕塑等。云南砂岩主要出产于禄劝、武定两个县,按色彩分类,有黄砂岩、红砂岩、绿砂岩、紫砂岩、白砂岩;按纹理分类,有木纹、山水纹等几种。
禄劝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砂岩资源分布广、储量大、种类多,是云南省砂岩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石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目前已探明的石材品种多达30多种,其中砂岩更是以结构好、硬度高、纹理流畅、底色稳定闻名全国,主要有木纹砂岩、山水纹砂岩、红榉砂岩、粉黄砂岩、紫砂岩、红砂岩、绿砂岩、七彩玉大理石、冰洲石、墨玉大理石等,探明的资源储量约3.5亿立方米,现已开采利用的约有2平方公里,年开采量约2.5万立方。
一、砂岩开况
2000年,云南丽石石材工贸有限公司率先开发禄劝境内木纹砂岩,到2012年,在禄劝发展的石材企业已超过40家,主要有天雄、隆辉、鑫潮、邦洲等龙头企业。其中投资协议金额过亿元的企业4家、过5000万元的2家、过3000万元的3家、过1000万元的5家,已开发矿山15座,就业人员达2100余人。产品从简单的板材加工提升到规格板、异形线条、圆柱、雕刻、工艺品等,有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也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石材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欧洲、澳洲、北美及日本、台湾、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禄劝砂岩石材加工业,是一项新兴产业,2010年,在禄劝县委、政府的关心下,在禄劝县发展改革和经济贸易局直接领导下,由禄劝、武定两县具有代表性石材企业、团体发起成立了石材商会。禄劝石材商会代表当地大部分石材企业从业者的共同利益,以促进当地石材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维护行业、企业的合法权益,整合资源,搭建行业平台,从信息、技术、商务等多层面服务于会员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禄劝县委、政府将全县石材资源开发作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规划了占地约500亩的“禄劝石材产业园”,吸引、整合石材加工企业逐步进入园区,积极谋划将禄劝建设成为云南乃至中国最大的砂岩石材生产区、展示区和交易区,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世界砂岩之乡。
二、石材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随着禄劝工业园区的建立和发展,禄劝石材加工企业也得到了引进和提升。通过园区引进了隆辉石材、鑫潮石材、邦洲石材等企业,逐步实现了从矿山到成品的产业一条龙生产链,大大提高了石材开发利用能力。2012年禄劝石材企业行业实现生产总值5.1亿元,占全县gdp总额10.25%,产值比2008年增加了3亿元,占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税收0.8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总额的11%,比2008年增加了0.5亿元;实现利润8000万元,比2008年增加6000万元。以隆辉石材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在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20亩,总投资约1.5亿元,2008年正式投产,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239万元,实现利润225万元;2011年实现收入2,352万元,实现利润556万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505万元,实现净利润698万元。
三、金融机构支持石材产业发展情况
禄劝石材企业发展主要是由外地企业带动和发展起来的,在前期开发过程中,大企业进入的较少,而以零散户加工为主,随着大企业的进入后,县政府对本地散户进行了整合,形成规模化加工企业。从2010年开始,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石材开发企业,贷款总量逐年增加,2010年信用社贷款15万元;2011年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信用社都对禄劝石材企业发放过贷款,当年贷款余额5,250万元,全部为当年新增贷款;2012年石材企业贷款余额8,200万元,全部为当年新增的信用社贷款。
四、石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行业整合力度不够。禄劝石材产业园区虽然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整合力度
足,小型、微型加工仍然存在,不仅浪费资源,也不利于提高石材品牌。
二是石材行业研发能力不足。在42家企业中,正常生产的有30家。少数企业因生产能力不足、资金周转困难、市场销售不旺等原因,处于半停产状态。
三是金融支持不足。调查显示,企业有相互调剂周转资金情况,表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相对不足。由于部分企业无有效抵押物,融资贷款无法落实到位,资金短缺仍制约了企业发展。
四是房地产市场变化对石材业影响较大。2012年下半年,受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强和国际房地产景气度影响,石材销售量增长缓慢。
五、相关建议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禄劝石材产业园区政策扶持力度。政府部门应积极落实园区企业土地使用权,使园区企业可以借助土地使用权抵押解决部分资金需要,对园区企业给予适当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石材企业打造出优质的砂岩石材产品。
二是强化石材企业整合力度,促使石材产业向集团化方向转变。要利用当地储藏丰富的砂岩资源优势,积极引进省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品牌和规模效应,打造附加值高的高档石材品牌企业。
一、我国轿车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轿车的供给和需求都保持了快速增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特别是轿车的生产和消费都进入了高速增长期。轿车市场经过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的“井喷”行情后,2004年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步入了平稳增长阶段。从供给方面看,我国轿车市场在这一运行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厂商加入,产能扩张明显;从需求方面看,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轿车需求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后,2004年呈现出在较高水平上保持低速平稳增长的态势。2001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率达7.9%,轿车产量34.52万辆,同比增长30.66%,下半年,美、日、欧经济放缓,9.11事件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油价上涨,出口困难,对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我国2001年全年经济“前高后低”,全年GDP增长率回落到7.3%,与此相应,轿车市场发展受影响,同比增长14.9%。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良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GDP增长率恢复到8%,轿车年产量110.3万辆,同比增长56.8%。2003年车市依然兴旺,CDP增长率达到9.1%,轿车年产量203.8万辆,增长率84.7%。2004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轿车市场由连续两年的“井喷”式增长转变为平缓增长,2004年我国轿车销售232.2万辆,同比增长13.5%,比2002年下降51.5个百分点。其中国产轿车销售224.3万辆,同比增长13.3%,比2003年下降55个百分点。
二、新发展总体轨迹分析
(一)2002~2003年我国轿车产销量高速增长轨迹分析。我国轿车业在2002年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间,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轿车市场表现出的轿车购买能力更加坚实。纵观此段轿车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其总体发展轨迹从供需经济模型可以较清晰地反映出来。供需经济模型的既定性前提:模型立足于轿车业处于2002年“井喷”行情后的总体快速发展环境中,外部环境持续向好;轿车业开放度越来越高,厂商竞争激烈,但仍有丰厚的利润空间;轿车业的需求和供给均富有弹性,即轿车价格的变化能够导致销量和供给量的敏感反应。从总体上看,经由上述的发展竞争过程,轿车业规模得以突破式增长,2002年全年产量达到100万辆以上,销量超过全年产量。轿车业的新发展成需求拉动型,表现为2003年产销量近乎翻番,产业进入成长期,但厂家对“井喷”行情的认识有所不足。之后,过度竞争导致厂商经营承受巨大的压力,体现在库存增加、市场份额和价格战等方面。2004年轿车市场对“井喷”后持续的高增长进行了调整。
(二)影响2004年我国轿车产销量大幅增长的因素分析。2004年我国轿车销售量为224.3万辆,同比增长13.3%,较2003年下降55个百分点。轿车市场增长速度的显著下降,原因多种多样。
1、国家宏观调控对轿车市场的滑坡产生了根本性影响。2004年4月下旬开始,中央相继出台了以控制贷款规模、暂缓土地审批为代表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信贷规模、投资等对汽车影响敏感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轿车销量的显著下降也始于2004年5月份,在实践上与宏观调控的时间点完全吻合。
2、轿车长时间、频繁、无规则的降价,严重影响消费者购买信心,产生等待观望现象。2004年轿车厂家直接降价的现象贯穿全年,在记入统计的67款轿车车型中,共有44款车型厂家宣布降价,占总车型的66%,其中21个车型在一年内两次以上宣布正式降价。与此同时,以各种名目展开的厂家、商家优惠促销也接连不断,几乎所有的车型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促销,乘用车车型普遍以低于厂家指导价的价格销售,整个车市价格体系一片混乱,无任何规律可循。
3、对2002年至2003年轿车需求增长曾经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其他因素的正效应在明显弱化。2002及2003年消费信贷迅速发展,新产品大量增加,各地消费环境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对轿车需求的超高速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而这些因素的促进作用在2004年已经不同程度的弱化了。
三、轿车需求和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一)轿车需求影响因素。所谓轿车需求,就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轿车商品的数量。影响轿车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二是轿车的商品价格;三是轿车消费的政策约束;四是消费者养车的压力因素;五是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因素。
(二)轿车供给影响因素。所谓轿车供给,就是生产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轿车商品的数量。影响轿车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轿车厂商的目标和对未来的预期;2、轿车价格和行业利润水平;3、要素的供给;4、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5、生产技术的变动;6、国家政策;7、轿车关联产业的发展。
四、我国轿车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一)探索自主品牌的开发。实现自主品牌轿车的目标,就是以自主产品开发项目为载体,实现和形成自主品牌轿车的开发和经营能力。大的轿车企业应凸现和完善自主产品开发经营主体和开发链,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自主开发路线,选择和考虑多元的开发策略和多种开发途径。世界汽车产业格局经过合并、重组和分化,其中一度新兴的企业走向没落,或希望另谋出路。我们应利用世界汽车产业重组的机遇,寻找自主开发的机会。通过收购买断技术和品牌,获取快速实现企业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发展的捷径。
自主开发可以采取共用平台的策略。轿车生产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租用其他企业的平台和产品技术,或利用现有合资企业的平台和生产能力,实现自主开发。从国际惯例看,为降低成本,共用平台战略不仅局限于战略联盟之间,在竞争对手之间也时有发生。通过深化战略合作,引进国外技术,采购国外汽车公司的成熟平台、成熟技术,包括投资国外设计公司,开展自主品牌开发,开发速度快,风险小,效果较佳。
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发展,也就是独立开发,或者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知识品牌开发。大的轿车生产企业的开发体系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主产品开发。自主开发的设计也可委托专业设计公司进行,企业自主开发系统承担技术管理和开发管理,将产品开发的规划和决策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与专业设计公司一道从事产品的设计开发,更有利于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 林业产业 恩施市 林业管理
恩施市地处湖北省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之南清江中游,东瞰江汉,西接渝蜀,南控潇湘,北通豫陕,是镶嵌在鄂西南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拥有举世罕见的硒资源而被誉为中国“硒都”。全市国土面积3967平方公里,辖10个乡、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7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总人口78万,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占38%。有香獐、猴面鹰、红腹锦鸡等省级以上保护动物40多种。有各种药用植物2000多种,享有“天然植物园”、 “华中药库”美称,其中板党、窑归、紫油厚朴等名贵中药材为世界独有。这里是“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人均林地面积近5亩。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速生用材林、经济林、苗木花卉、林下种养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木材加工业、经济林产品加工业和森林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
我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通过各种措施,强化了林业产业建设,使林业产业建设有了良种的起步,取得一定成效。
(一)商品林建设步伐加快。近几年来,借助林业重点工程的带动,全市新增人工商品林20万亩,累计达到40万亩。
(二)干鲜果产业初见成效。全市干果类面积17.88万亩,其中:板栗15万亩、银杏1.5万亩、核桃1.38万亩;其它经济林漆树3.6万亩。
(三)药业产业渐成气候。截止2008年12月年底,全市中药材留存面积达25.5万亩,其中木本17.7万亩,草本7.8万亩。全市各类型的药业企业及经营户达50个,其中圣峰药业和弘翔药业被评为省级林(药)业产业龙头企业。2008年全市主导药材品种当年产量14130吨左右,实现中药材原料药产值13872万元。
(四)苗木花卉初具规模。全市现有种苗基地0.5万亩,花卉经营实体共39个,其中花卉企业15家,花店24家。 2008年产销花卉盆景130万盆,产销切花切叶60万支,花卉产业产值达1800万元。
(五)野生动物养殖起步良好。目前,恩施市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共有10家,其中:驯养繁殖中华大蟾蜍2家,蛙类2家,野猪1家,豪猪1家。上规模的有2家。
(六)林业企业逐步成长。我市从事木材加工、经营个体工商户、企业已有295家,其中朋利木业、裕锦木业已成长为规模企业;主要从事茶油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企业2家。
(七)森林旅游业蓬勃发展。恩施坚持把林业产业建设与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集中打造森林公园等重点旅游景区,依托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促进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坚持把林业产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高效经济林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恩施市林产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恩施市林业产业现状分析。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林业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资源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撑较弱
我市现有林地398.29万亩,森林蓄积量567.2万立方米,仅占全州森林蓄积的12.97%。我市264.28万亩有林地的亩平森林蓄积量为1.99立方米,低于全州2.57立方米/亩的亩平蓄积量;我市人均森林蓄积量仅7.2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州11.30立方米/人的人均蓄积量。森林资源供给不足,严重困扰着林业产业的发展。 (二)企业实力不强,龙头带动能力弱
我市林药业企业中年产值在500-1000万元的只有圣峰、朋利、石田、裕锦,绝大多数企业弱小,实力不强,生产工艺落后,加工水平低下,大都还属原料初加工。市场潜力小,发展壮大难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弱。
(三)林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
1、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滞后。油茶等附加值高的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还处于筹备阶段,才刚刚起步。
2、科技推广流于形式。由于缺乏投入,林业科技推广只是在点上进行,没有面的扩大,基本上流于形式。
3、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科研人才和企管人才严重缺乏,研发创新能力不强,林农科技素质不高。
(四)林业管理体制落后,政策僵化
1、现行林业行政管理不利于林业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是采伐指标不足,有关手续审批复杂。管理环节过多,难以调动农民积极性。
2、天保工程政策,只强调资源管理与保护,避开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3、政策支持不足,影响农民经营山林的积极性。林地分散且林地贫瘠,很难形成规模,林木生长周期长,短期难以见效,加之缺乏信贷、保险等扶持政策,农民没有经营山林的积极性。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制约我市林业产业发展的各项客观因素,在天保工程区如何发展林业产业?
(一)立足资源,转变思维兴产业
恩施市林业产业的发展虽然客观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但拥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的美誉,拥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且被纳入“鄂西生态旅游圈”之列。因此,我市的林业产业可借助国家天保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之机狠抓人工商品林建设基础上,将干鲜果、中药材、花卉苗木、生态旅游和动物繁殖驯养、林业化工作为新型林业产业的亮点和重点加大发展力度,修订完善我市林业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明确重点,跳出林业抓产业
一是以林业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狠抓人工商品林基地建设。要积极鼓励大户、木材加工企业利用林改成果,实施林地流转,通过低产林改造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加大杉木、日本落叶松、马褂木、柳杉等商品林建设力度,为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突出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干鲜果基地。根据恩施市的林地资源、森林风景资源和气候条件,按因地制宜、照适地适树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经济林发展品种。
三是借“华中药库”之誉,壮大中药材基地规模。坚持现代工业化理念原则、龙头企业带动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科技支撑原则和产业化经营带领农民致富原则,发展中药才、药企业及品种的推广。
四是积极支持企业培植繁育野生动植物。在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鼓励多种经营主体开展野生动植物基因保护、种源培育和基地建设,扶持多种经营主体驯养繁殖(培植)野生动植物,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五是着力打造森林旅游线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以天保工程成果和自然保护区为资源,巩固有现有森林景区景点建设成果,打造新的森林旅游线路。
(三)营造氛围,形成合力谋产业
内容简介:中部苗木花卉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较大的成功。但近几年销售状况每况愈下,部分品种价格大幅下跌,销售困难。通过商品标准和标准化生产,培育发展乡土树种,利用互联网促进销售,来化解其发展的困境。
【关键词】生态文明 苗木花卉产业
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是十确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造林绿化是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手段。国家林业局公布《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7平方米,随着绿化率提高,促使苗木花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美好家园,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各地加大对生态平静环境保护投入。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村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35%,军事管理区绿化覆盖率达到65.6%。各类城市建设,文明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都需要大量优质苗木花卉。美好乡村建设;各种特殊用材林,退耕还林都需要大量苗木花卉。由于国家政策刺激和市场对苗木花卉的需求持续增加,江浙沪苗木花卉产业的转移,苗木花卉收益良好的预期,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优惠政策,促使近十几年中部苗木花卉产业迎来超常规的大发展。
中部苗木花卉生产和交易基地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肥西县苗木花卉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有了很大的发展。“三岗”花木商标已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三岗”品牌已经成功申报为安徽省著名苗木花卉商标。全县形成三岗为中心,规模约30万亩左右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之一。
然而近几年,中部苗木花卉的销售状况大不如以前,部分苗木价格大幅下跌,行情十分低迷。苗木花卉产业近几年销售状况低迷,原因有多种。一是大路货多,精品少,高品质的少,特色品种少。苗木花卉产业高速发展时期,苗农和苗木花卉企业非理性的扩张生产规模,粗放式生产,部分品种同质化严重,生产的多是统货,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二主要是自产自销,经纪人销售,单位上门采购。网络销售比例很小。三是地栽育苗多,容器育苗少,全冠缩坨苗少。地载育苗占95%,容器育苗很少,只占总量的5%。
如何化解这种困境?
一、苗木花卉的商品标准化和生产标准化
绿化工程和美化环境对苗木花卉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苗木花卉商品标准和生产标准化是我国今后苗木花卉市场的主要方向。然而苗木花卉生产者占80%是小规模生产的苗农,以家庭为单位少则几亩多则十几亩,生产各种规格产品一致性差;苗木花卉分归类不清晰,部分品种规格同质化严重,不能实行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只有实现苗木花卉的商品标准化和生产标准化,才能够满足大批量的量化指标;批量生产一致性强的苗木花卉,便于定价拍卖和网上交易。
怎样制定苗木花卉的商品标准和生产标准?可以根据苗木花卉生长周期和市场前景,制定出具有市场前景好的的商品标准和生产标准。各主产区商品标准的制定,由林业管理科研部门及园林设计部门牵头,绿化施工企业,广大苗木花卉生产和营销从业者共同参与制定,其标准才会合理。按这样标准生产的苗木,才会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细分苗木花卉的商品标准。苗木花卉商品标准单一,会导致商品规格同质化,限制了商品的市场空间;对同一品种制定出多个商品标准,就能开拓出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空间,获取更大的效益。以商品生产标准为准,制定生产标准,以生产标准化实现苗木花卉产业现代化和规模化。苗木花卉标准的推广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产区的农林部门和相关的苗木花卉协会起推广责任。标准的推广可由规模大的企业起的引导示范,对众多小规模的苗农开展各种培训,系统传授有关标准化生产的理论知识。苗木花卉商品标准和生产标准的修订要与时俱进。根据当下的市场需求甚至是几年后的市场需求制定苗木花卉的商品标准,改变现在相对粗放式的培育技术规程。
各地苗木花卉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协会应多组织专场信息交流会,动员园林设计部门和园林绿化公司和广大苗农积极参加。园林部门可对苗木花卉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绿化工程公司可以说明绿化工程对花木标准的要求;园林科技专家可对苗农如何实现苗木花卉生产质量标准化提供建议和指导。供求双方对接交流,才能使苗木商品标准和生产标准与市场完美结合。
二、大力发展具有本土特色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是地方特色品种,只有本地才可以培育,在苗木花卉市场上具有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安徽合肥培育的徽梅系列品种,供不应求,市场放映良好;安徽特色品种桂花,庐阳金桂,大叶金桂,浓香四季桂市场前景都很好。
三、发展容器育苗
相比传统育苗方式,容器育苗有很大的优势。不受季节限制,不受地域限制,不受空间限制,成本低;便于标准化生产。在今后的绿色的文明城市和美好乡村建设中,大批量使用容器育苗和全冠缩坨苗,是大的发展趋势。
发展特点
一是发展势头强劲。从年8月份开始至今,羊毛衫加工厂点迅速增加。目前,全县毛衫加工企业(点)近百家,织机总数4000多台,年产各类羊毛衫800多万件,年产值3亿多元。
二是办厂形式灵活。一台织机1500元左右;羊毛衫织机属人力操作,家用照明电即可,集约、分散均可生产,场地要求不高。
三是技术培训点跟进成立。县城等乡镇已建立羊毛衫加工培训班、培训点10余个,就近、从快培训熟练工。
四是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据调查。熟练织工月工资在8001200元之间。乡村羊毛衫厂,有织机50台,吸纳100多人就业,人均月工资800多元,年生产加工毛衫10万件,产值达90万元,税利8万元。
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品效益低下,大多数加工企业和加工厂点处于毛衫产业链条的最下游,只能为外地企业加工初级产品或半成品,生产效益不高。
2监管不力市场无序。相关部门对毛衫经营加工市场管理的覆盖面不宽,管理力度不足,毛衫加工厂点之间恶意竟价,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方存在地下加工厂、黑市加工,偷税漏税现象。
3缺乏龙头企业。
目前我县拥有自主出口权的毛衫企业尚属空白。
4生产链条不完善。
发展理念
引导其健康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在毛衫产业发展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政策导向、强化监管。就县委、县政府如何正确引导和积极强化毛衫产业管理方面提出的确立的几种理念和方法措施告明如下:
1树立三种理念。
一是整合资源。加工网点和一些固定非固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拥有良好的资源基础,但目前整个毛衫产业还处于一种分散、凌乱、一盘散沙的状态。如何整合整个产业资源,并且优化配置不但是发展毛衫产业的工作重点,也是整个指导思想上应当确立的一个重要理念。如果能够把生产要素尤其是大的集团公司、加工网点、技术工人和劳力良好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将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极为有利。从产业全局来看,毛衫行业如果不进行有效整合,就很难完成产业升级。现有的企业目前只停留在加工半成品的阶段,还不是完整的生产链条,只整合资源才能找出哪些是优势,哪些是产业链条短缺的地方,才能扬长避短。目前,毛衫行业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劳动力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如果不从根本上整合,错失了发展机遇期,整个产业就逐渐萎缩,如果我能够把握历史机遇,对毛衫行业从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市场现状,包括产业链等其它配套产业进行重新洗牌,从根本上整合,就能使毛衫成为继地毯产业之后成为镇平又一项富民产业。
二是打造品牌。羊毛衫产业还没有叫得响、打得出的自主品牌,各类企业并没有长期战略思考,树立起品牌理念、名牌意识,生产仍然属于来单加工阶段,仅依靠赚取较低的利润,产品附加值低,要想使毛衫产业迅速做大做强,成为中原最大的生产加工基地,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三是规范管理。就要树立规范管理的意识。目前,毛衫产业存在大部分问题,都是规范管理不到位引起的规范管理的缺失,导致无序生产,暗地加厂现象时有发生,旺季抬价,淡季压价,恶性竞争层出不穷,欺诈生产,欺骗客户现象时有发生,心存侥幸,偷税漏税屡禁不止。只有规范管理,从源头上杜绝类似现象,才能保证产业的良性发展,保证税收不流失,农民增收入,使毛衫真正成为强县富民支柱产业。
2坚持三项原则。
一是产业化发展。毛衫产业必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才有前途。就是要产品、技术、加工、销售市场成为一个产业链。目前的毛衫产业只是单独的成品加工产业集群没有最终形成,对外地企业引力弱小,纺纱、印染、包装等生产上下游环节的配套厂家几乎没有,销售、出口也是依附外地企业完成。没有形成原料、加工、生产、包装、销售的一条龙。今后,要着重引进发展纺纱、印染等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深度,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全面提升毛衫产业的整体集聚效应,增强竞争力。
二是市场化运作。当代中国是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而不能以行政的办法干预,强扭的瓜不甜”通过行政强行干预有可能一时使镇平的毛衫产业集中起来,但却会因为缺乏根本的利益驱动,使之很快流产,从而损害毛衫行业的发展积极性,使之停产关闭,甚至转移别处,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的萎缩。只有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使各个集团公司。加工厂点、个体经营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凝神聚力,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吸引外地公司来镇兴业,也才能提高打击不法外来企业的不正当侵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规范化管理。所谓规范化管理。依法办事,不能让非法经营绕乱市场秩序,不能让背信弃义、欺诈行为在镇平有市场,工商税务等部门通过有效地法制手段为主,以行业协会协助为辅,调节产业中存在不规范行为,让依法经营得到保护,让违法经营得到制裁。
3健全管理体系。
一是整合资源。组建“龙头+子公司+加工网点”集团化经营模式,形成集团化大网络。龙头集团进驻县纺织工业园、享受省、市优惠政策,二级公司进驻各乡镇、办事处的民营小区,集团内部实行“六统一”即统一供料放活、统一工艺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价格核算、统一对外销售、统一规费征管,形成严谨的利益共同体,聚合生产要素,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
二是成立协会。行行直接干预管理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各类行业协会成为主导产业发展的主体。毛衫产业也要抓紧成立统一的行业协会,并发挥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主导毛衫产业发展。行业协会除发挥统一价格,统一竞争等作用外,每年还要通过行业协会评定当年各加工公司、网点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信誉等指标,优良的给予奖励,差的给予惩戒,伪劣的记入黑名单,使其在整个行业中不得立足,无法生存。
三是规范执法。对于违法经营侵害行业利益的行为,行政执法部门必须发挥主要作用给予打击。重点清理“无证照、无诚信、无技术保障”三无”厂点,第一次发现给予警告处理,第二发现立即关闭停业。
四是培训人才。就很难实现快速健康发展,集团公司、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训制度,大量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建立行业长效发展机制
一是扶持龙头企业、支持产业整合政策。如土地使用政策、资金政策、生产要素保证政策等。
二是建立鼓励返乡创业政策。
三是进入行业范围内的企业以及经营者、生产者的权益保护政策。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
四是必要的执法保护政策。如权益保护、合法经营保护、品牌保护等。
1赤峰市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1.1物流产业初具规模
经过多方考察调研,赤峰市在中心城区打造占地面积6.7㎞2、计划总投资60亿元的红山物流园区和规划占地面积2㎞2,重点发展农用机械、生产资料等专业功能区的松山物流园区,同时,在与新城区相毗邻的喀喇沁旗打造总占地面积3.2㎞2的和美工贸园区.此三大物流园区已列为赤峰市规划发展重点,并写入自治区“十一五”物流业发展纲要中.三大园区建成后,赤峰市将成为构建东北、环渤海两大经济圈和辐射华北、东北和蒙东的重要商贸节点.
1.1.1红山物流园区从2006年破土动工至今,红山物流园区已累计投资60亿元.总规划面积6.7km2,已有50%以上的区域建成投入使用.园区内的物流配送、仓储、建材、汽贸、粮食中转、矿业物资转运、综合服务七大业态功能已初步发挥集聚效应.沿铁路专用线的粮油、生资、木材、小商品市场和汽修汽配城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之中.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物流企业纷纷入驻.汽贸产业异军突起,2009年园区内32家汽车4S店销售量达2万辆,交易额25亿元.
1.1.2松山物流园区占地面积2km2的松山物流园区位于京通铁路、306国道和农研地区形成的三角地带,园区主要划分为农用机械、农业生产资料、农畜产品、建筑装饰材料、小商品、建筑工程及矿山机械、五金机电、大型仓储、加工等专业功能区.园区现已完成投资3.5亿元.园区内路、水、电、暖等配套设施已陆续投入使用.占地面积0.32km2的钢材木材交易区,已有50多家商户进驻经营,年营业额3亿元左右.完成了占地面积0.2km2的农机交易区营业用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已引进100多家农机经营户,近期全部投入运营.总投资6800万元、占地面积0.22km2、设计煤炭接卸能力300万吨/年、位于当铺地乡的煤炭物流园.2009年8月份已投入运营,目前每日接卸煤炭达到1.2万吨.依托赤大白铁路为赤峰热电厂、元宝山电厂及赤峰周边多家用煤企业提供煤炭销售服务,实现了白音华煤炭在赤峰地区的中转,缓解了赤峰地区煤炭供应紧张局面,使赤峰成为向辽宁、河北地区转运煤炭的集散地,带动了汽车运输业、煤炭深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1.1.3和美商贸园区随着全国建材家居第一品牌红星?美凯龙入驻和美建材城,占地面积3.2km2的和美商贸园区将成为蒙东最大并辐射蒙、冀、辽的家居航母.
1.2现状特点
1.2.1整合了赤峰市物流资源,提高了物流水平现代物流园区有效整合了赤峰市内各类物流资源,极大地提高了赤峰物流水平.目前,内蒙古红山物流园区内,金融、通信、保险、商店、饭店一应俱全,商检、公安、税务等部门纷纷入驻,已基本形成开展业务足不出园.在红山物流园区,越来越多的汽车4S店在这里集中,方便人们在本地购买、维护、修理汽车.2010年7月13日,赤峰商贸城、赤峰青年创业大厦相继奠基,标志着多业态、高科技的物流业已开始向园区集聚.正在建设中的松山物流园区将成为蒙东地区甚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农机销售地.以前赤峰市的农资市场过于分散,造成农民购买成本上升,并且质量和服务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现在,农民可以在松山物流园区“一站式”购买所有农用物资,方便、快捷有保证.
1.2.2改善了赤峰城市环境,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近几年,赤峰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就业形势日渐好转,物流园区的建设功不可没.以赤峰市红山物流园区为例,目前已建成面积3.4km2,进驻各类企业149家.2009年,物流园区完成交易额55亿元,实现税收1.2亿元,安置就业1万人.到2011年全部建成后,可实现交易额15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吸纳4万人就业.而松山物流园区全部建成后,仅在农机方面年营业额就将达到15亿元,吸纳2000多人就业,将成为蒙东地区乃至东北地区最大的农机销售地.赤峰市正在成为内蒙东部地区重要物流枢纽,以此推动赤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2赤峰市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赤峰市物流产业发展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存在着部门分割、行业垄断、自成体系,独立运作,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等问题.
2.1物流观念落后,管理体制滞后,管理人才短缺
物流观念落后导致不论经济发展还是企业管理均不重视物流,缺乏规划,投资严重不足,现有的储运被当作是物流的全部内容.在体制上,物流产业仍然是分散的或者为多元的管理方式,涉及到发改委、交通、工商、外贸、能源、农业等众多部门.由于体制不顺,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短缺成为限制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国内一些大专院校已开设了某些与物流相关的课程,但物流知识尚缺乏实际运用,企业方面也没有对员工进行相关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培训,不能使企业得到有效的管理.尤其一些民营物流企业属于“家族企业”,不可否认这种类型的企业在创业初期有一定的“向心力”会使企业有较快的发展,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技术上的逐渐升级,家族化的固有缺陷如投资主体单一化、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管理制度难以有效执行、外部人员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就会出现,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2物流专业化程度低,物流技术单一
物流企业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横向联合薄弱,物流管理手段落后,没有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众多企业继续搞“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现有的物流企业是过去仓储、运输的简单转行,物流技术单一,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尚未建立.由于物流专业化程度低,很难为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的产品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也很难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一体化.
2.3物流与电子商务脱节,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将使传统的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重新整合,但当下却呈现出重商流、轻物流,重硬件、轻软件,重电子、轻商务的倾向.运作的相对独立性导致传统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效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无法满足现代物流要求.尽管信息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电子商务方面的差距就更大了.一方面由于资金不足,使技术进步缓慢;另一方面则在经营理念上未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大多数物流企业不愿意在发展电子商务上投入资金;而且即使已经建立了一定档次的电子商务系统,也未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2.4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改革
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主要是指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或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的改革,目前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企业在提高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重新配置.而由于上述制度改革尚未到位,企业根据经济合理的原则对物流资源的再配置就会受到阻碍.
3赤峰市物流产业的趋势
3.1把握区位优势———“对接东三省,挺进京津唐”
“对接东三省,挺进京津唐”,是赤峰市发展区域经济的目标,促进物流园区的建设速度,提升物流园区的品位.作为自治区第一人口大市,赤峰市矿产资源丰富,制造业有一定基础,更具有农牧业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医药、食品、建材、纺织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其地理位置处在蒙冀辽交界地带,北通蒙古国和俄罗斯中西伯利亚地区,是内蒙古东部地区重要的市场集散地,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的很好的市场基础.赤峰已经具备良好的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已发展成以京、津、冀为主的华北地区和以辽宁为主的东北地区为两翼,面向东北亚“,北上出境,南下出海”的物流通道.赤峰市素有“旱码头”之称,是蒙东、辽西、冀北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境内已形成快速对接华北、东北、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立体交通网.赤峰至大板、赤峰至通辽、赤峰至朝阳、赤峰至承德4条高速公路、7条铁路、7条航线纵横赤峰城区.中心城区占地6.7㎞2计划投资60亿元的红山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和蝶形高速公路入口南北呼应,一个伸向全国的公铁联运网已初具规模.
3.2赤峰市物流产业趋于信息化、立体化
信息化让传统的物流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园区的信息中心,新开通的蒙冀辽物流信息网实现与全国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客商只要拨打96345短号码就能联系到园区内的任何一家企业.在网上打开园区的三维地图,街路、企业的立体影像就会在眼前真实再现.呼叫中心产业是红山物流园区引进的一个新兴高端产业.在园区内的“中国草原绿色食品调度中心”,一期拥有40个坐席的呼叫中心平台已经建成.通过这个平台,最大程度整合牧民、畜牧公司、物流运输机构等资源,选用全部经过筛选认证的草原绿色食品,通过全国统一号码、呼叫中心客户服务平台、客户管理平台和坐席代表,将内蒙古大草原绿色、无污染、营养价值高的食品直接供给用户.电子商务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企业和用户间架起了一条快速的物流通道.今年,由北京恩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营的呼叫产业项目也将开工建设.这座高12层、总面积1.6万㎡创业大厦建成后,可容纳5000个呼叫坐席.可承接保险、银行行业和大型企业的呼叫外包业务,年产值近10亿元.
4推进赤峰市物流产业的发展策略
房地产开发结构失衡房地产市场产品大多以高层为主,同质化现象严重,社区规划理念、不同功能需求的户型设计、建筑质量(建筑用材)、景观园林的实景展示、社区内部配套等方面存在不足。其次,商品住宅中,高端产品与中低端产品的比例关系不够协调,市场以中高档商品住宅为主,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房源供应不足,住宅整体价格偏高,超过低收人家庭的承受能力。
房地产行业存在较高金融风险房地产开发商的建设资金多数来源于银行贷款,而对贷款的偿却依赖于未来预期收入,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或其他不可确定性因素的发生,都有可能影响开发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偿还,给银行带来诸多风险。另外,大多数购房者的首付额只占房价总额30%左右,房价总额的70%来自银行贷款,如果其住房贷款偿还出现压力,则最终的风险也将转移给银行。
房地产价格与居民收入不协调目前商品房的价格已超过了中低收入者的实际购买力,中低收入人群无法将其转为有效需求。另外,很多人利用房地产进行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房地产价格。
房地产市场秩序有待完善房地产市场中,部分房地产企业经营者存在销售行为不规范,乱收费,物业管理跟不上以及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给业主购买及入住带来诸多不便。另外,由于缺乏真实有效的信息来源,购房者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甚至上当受骗,影响了市场交易。
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政府应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办法,合理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依法整顿房地产市场经济秩序,改进和加强房地产市场信息统计工作,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市已初步建立了市场供应与社会保障相适应的住房保障体系。但是,商品住房的购买者主要是中高收入者,仍有相当一部分中低收人家庭买不起住房。为此,政府应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同时对于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居民要严格审查。集中建设廉租住房,继续稳步扩大廉租房受益面,切实保证那些真正需要住房保障的城镇低收入家庭能够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优惠政策待遇。
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建设基金多数来自银行放贷。但是随着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不断深入,银行贷款逐渐降低。房地产企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实行多元化融资。房地产企业要积极争取信贷资金的支持,可以采取多种渠道融资,如信托投资、民间投资以及发展产业基金等,从而为房地产行业健康有力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目前,房地产开发商应抓住宏观调控的有利发展机遇,重视品牌建设、提高楼房质量并强化服务,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开发商应注重提高住宅品质,加强质量监控,满足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提高环境和质量水平。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住宅的适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根据红政生物办电〔XX〕8号《关于开展全州生物产业开发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指示,我办严格按照通知要求,认真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企业对全县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进行全面调研,现将调研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物药业发展成效明显
1、灯盏花产业稳步推进
XX年,我县计划推广种植灯盏花10000亩。XX年1至6月,龙头企业红河千山公司完成灯盏花一期(春季)种植面积5635亩,同比增长40.2%,主要分布在中枢镇、舞街、永宁、旧城等乡镇。目前,已采收1150吨,平均亩产值达4150元,同比减少1.2%;农民创收2300万元,同比增长64.3%;实行利税1190万元,同比增长42.5%;实行销售收入3746万元,同比减少9%;实行利润590万元。二期(夏季)已经落实种植面积4500亩,在6月份完成全部播种任务。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公司在白水镇工业园区内新厂开始大批量生产,同时还在玉溪江川代加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质量稳定,至6月底已生产灯盏花素22.2吨,同比增长52%。销售部门在维护好原有老客户外,还开发了一些新客户,目前销售市场以**制药企业为主,辐射到省外的部分制药企业。
为更好地服务灯盏花产业开发,打造公共知名品牌,工作中我办专门安排一名副主任多年跟踪企业服务,全力做好灯盏花产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和省、州项目的实施。今年4月中旬,在舞街镇山林哨村灯盏花产业片区开发工作中,部分群众由于科技素质低,苗床地管理不到位,发展起步受挫,我办及时与舞街镇党委政府和红河千山公司协商再扶持的办法,使群众的50多亩灯盏花苗床地再次得到每亩600元的补尝,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发展灯盏花产业的信心。
2、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发展向规模化迈步
三七、草乌、半夏是我县继除虫菊、灯盏花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兴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县山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培植好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办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实地考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至XX年6月,全县共种植三七6300亩,其中,我县群众种植的460亩,主要分布在三塘、向阳两个乡,比去年同期增940亩,增长17.5%。今年3月因受霜冻灾害,全县三七产业受灾4600亩,直接经济损失4600万元;种植草乌4222亩,比去年同期增2925亩,增长225%,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三个乡镇;种植半夏1015亩,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旧城四个乡镇。
在中药材产业培植中,今年3月2日和4月22日我们先后两次分别与**鸿翔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云河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洽谈,邀请他们到我县开发中药材产业。针对我县目前三七种植面积广,管理技术相对不高的情况,为进一步整合全县三七产业资源,提升**三七品位,我办到向阳乡同该乡党委政府和三七种植户一道,共同探讨我县三七产业发展事项。
(二)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1、除虫菊产业在无公害需求拉动中发展
关键词:汽保设备;发展;状况
中图分类号:T-09 文献标识码:A
营口享有“中国汽车保修检测设备的摇蓝”和“中国汽车保修检测设备生产基地”的美誉,是中国最早、最大的汽保设备生产基地。创造了中国汽保行业的多项第一,1966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汽车电器万能试验器,1990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台轮胎动平衡仪,2008年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汽保行业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2010年开工建设中国第一个汽保工业园。2013年中国(营口)汽保工业园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授予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1 产业规模与现状
2013年,营口汽车保修检测设备生产及专业配套企业已达18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家,亿元以上企业4家,实现生产总值126亿元,同比增长3.7%;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其中直接出口1亿美元;间接出口1.8亿美元(含零配件)。主导产品有车轮动力平衡仪、四轮定位仪、轮胎拆装机和举升机等15大类200个产品体系。产品国内市场覆盖率超过85%,产品销往3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占全国汽保产品出口总额43%。已累计拥有产品各类专利技术及软件著作权280余项。全年共争取国家级、省级专项资金支持621万元。营口汽车保修检测设备产业现已成为营口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随着相关产业链的建成,将会极大拉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整体带动营口地方经济发展。
2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影响力,营口汽保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全国汽保行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还存在着企业同质竞争激烈、产品附加值不高、缺少标志性龙头企业、没有著名品牌等问题。同时,营口汽保行业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企业分工,在全地区180家汽保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30家,其中亿元以上4家,中小企业数量居多。企业普遍存在小规模、多品种的“小而全”模式,低附加值产品多,产品重复性生产过多,造成了人为的价格战,不同程度制约了整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2.2技术研发薄弱,技术人才缺乏
由于本地区受到科研院所较少、技术人才缺乏、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等诸多因素影响,汽保企业整体上虽具优势,但在自主创新、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处于落后局面,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已成为制约汽保产业发展的第一瓶颈,严重影响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3 对策建议
3.1依托研发平台,加速产业升级
以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营口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服务龙头,背靠政府,联合中科院金属所、中科院自动化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科研院所搭建营口汽保设备公共服务研发平台、营口汽保特色产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着力开展汽保行业的共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在研发、分析、检测、培训等方面为汽保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加速汽保产业不断升级。
3.2实施科技助推工程
一是加快汽保行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助推产业升级。在营口大力汽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高新技术企业基础之上,继续筛选具有研发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企业,给予重点培育和政策扶植,进入高新技术企业阵营,打造行业科技创新的领军型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汽保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是加快营口汽保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助推产业升级。围绕中国(营口)汽保工业园升级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的有利契机,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提供优惠政策和保姆式服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建设中国汽保研发中心,提升超前研发能力和水平,解决企业发展共性问题,打造最具活力的创新体系,成为自主知识产权企业集聚地,引领汽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向该产业倾斜,以提升平台研发和服务能力,发挥政策、资金、管理、服务等导向作用。
四是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把电子商务平台引入汽保传统业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推介产品、与国际市场对接、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
3.3创新载体,引进人才
一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智力优势,组建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智能服务,实现借“智”生“才”。
二是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留住人才。鼓励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行按任务、岗位、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充分体现人才、知识的市场价值。同时,探索和鼓励科技成果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人才资本和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把知识、管理、专利、商标、科技发明和原创科研成果等有形或无形资产转化为货币或股权,实行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制度。
3.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汽保行业的融资担保、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物业管理、仓储物流、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等为代表的中介服务机构,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以行业自律、反倾销诉讼、产业信息、技术交流、对外协作、招商引资、职工技能培训和营销联盟为服务重点的行业协会的作用,需要不断挖掘和提升,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以金融网点、公交运输、医疗卫生、商业餐饮等为代表的配套服务机构设施,需要不断设置和完善,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便捷性和从业人员的生活舒适度。
枫林镇地处永嘉县北部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大气、水源、土壤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标准。全镇有山场867hm2,其中坡度小于25°的低矮山地近600hm2。土质以壤土为主,土质疏松、肥沃。作为传统的脐橙种植区域,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术。
为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优势,枫林镇党委、政府把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有了初步规模,2008年全镇脐橙种植面积1218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0%,产量达5011t,枫林镇已成为永嘉县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脐橙育种育苗、需水需肥规律等基础研究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枝量、疏花疏果、防晒措施、分期采收、病虫草害综合治理等栽培技术的研究。探索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脐橙质量标准,实现果品生产技术规范化,对果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进行绿色A级、AA级脐橙生产关键技术和脐橙农药残留、有害元素含量快速检测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为绿色脐橙生产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体系。
发展特点
一是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不断扩大。全县除乡针织厂起步较早外,从2005年8月份开始至今,羊毛衫加工厂点迅速增加。目前,全县毛衫加工企业(点)近百家,织机总数4000多台,年产各类羊毛衫800多万件,年产值3亿多元。
二是办厂形式灵活,经营方式简便。具体表现:设备投资成本低,一台织机1500元左右;羊毛衫织机属人力操作,家用照明电即可,集约、分散均可生产,场地要求不高。
三是技术培训点跟进成立,便于从业人员就近学习加工技术。目前,在县城等乡镇已建立羊毛衫加工培训班、培训点10余个,就近、从快培训熟练工。
四是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据调查,目前该产业已就地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余人,熟练织工月工资在800-1200元之间。乡村羊毛衫厂,有织机50台,吸纳100多人就业,人均月工资800多元,年生产加工毛衫10万件,产值达90万元,税利8万元。
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深加工能力差,产品效益低下,大多数加工企业和加工厂点处于毛衫产业链条的最下游,只能为外地企业加工初级产品或半成品,生产效益不高。
2、监管不力市场无序,整个毛衫产业分散、凌乱,相关部门对毛衫经营加工市场管理的覆盖面不宽,管理力度不足,毛衫加工厂点之间恶意竟价,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方存在地下加工厂、黑市加工,偷税漏税现象。
3、缺乏龙头企业,没有自主品牌。
目前我县拥有自主出口权的毛衫企业尚属空白,缺乏打得响的自主品牌。
4、生产链条不完善。
发展理念
政府在毛衫产业发展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政策导向、强化监管,引导其健康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就县委、县政府如何正确引导和积极强化毛衫产业管理方面提出的确立的几种理念和方法措施告明如下:
1、树立三种理念,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升级。拥有许多返乡置业的熟练工,加工网点和一些固定非固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拥有良好的资源基础,但目前整个毛衫产业还处于一种分散、凌乱、一盘散沙的状态。如何整合整个产业资源,并且优化配置不但是我们发展毛衫产业的工作重点,也是在整个指导思想上应当确立的一个重要理念。如果能够把生产要素尤其是大的集团公司、加工网点、技术工人和劳力良好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将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极为有利。从产业全局来看,毛衫行业如果不进行有效整合,就很难完成产业升级。现有的企业目前只停留在加工半成品的阶段,还不是完整的生产链条,只整合资源才能找出哪些是优势,哪些是产业链条短缺的地方,才能扬长避短。目前,毛衫行业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劳动力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如果不从根本上整合,错失了发展机遇期,整个产业就逐渐萎缩,如果我们能够把握历史机遇,对毛衫行业从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市场现状,包括产业链等其它配套产业进行重新洗牌,从根本上整合,就能使毛衫成为继地毯产业之后成为镇平又一项富民产业。
二是打造品牌,建立产业基地。目前,羊毛衫产业还没有叫得响、打得出的自主品牌,各类企业并没有长期战略思考,树立起品牌理念、名牌意识,生产仍然属于来单加工阶段,仅依靠赚取较低的利润,产品附加值低,要想使毛衫产业迅速做大做强,成为中原最大的生产加工基地,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三是规范管理,有利富县富民。要推动毛衫产业上档升级做大做强,就要树立规范管理的意识。目前,毛衫产业存在的大部分问题,都是规范管理不到位引起的,规范管理的缺失,导致无序生产,暗地加厂现象时有发生,旺季抬价,淡季压价,恶性竞争层出不穷,欺诈生产,欺骗客户现象时有发生,心存侥幸,偷税漏税屡禁不止。只有规范管理,从源头上杜绝类似现象,才能保证产业的良性发展,保证税收不流失,农民增收入,使毛衫真正成为强县富民支柱产业。
2、坚持三项原则,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一是产业化发展。毛衫产业必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才有前途,所谓产业化发展,就是要产品、技术、加工、销售市场成为一个产业链。目前的毛衫产业只是单独的成品加工产业集群没有最终形成,对外地企业引力弱小,纺纱、印染、包装等生产上下游环节的配套厂家几乎没有,销售、出口也是依附外地企业完成。没有形成原料、加工、生产、包装、销售的一条龙。今后,要着重引进发展纺纱、印染等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深度,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全面提升毛衫产业的整体集聚效应,增强竞争力。
二是市场化运作。当代中国是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毛衫产业的整合壮大也必须按市场理念运作,而不能以行政的办法干预,“强扭的瓜不甜”,通过行政强行干预有可能一时使镇平的毛衫产业集中起来,但却会因为缺乏根本的利益驱动,使之很快流产,从而损害毛衫行业的发展积极性,使之停产关闭,甚至转移别处,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的萎缩。只有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使各个集团公司。加工厂点、个体经营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占的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凝神聚力,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吸引外地公司来镇兴业,也才能提高打击不法外来企业的不正当侵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规范化管理。所谓规范化管理,就是各级执法部门联合执法,依法办事,不能让非法经营绕乱市场秩序,不能让背信弃义、欺诈行为在镇平有市场,工商税务等部门通过有效地法制手段为主,以行业协会协助为辅,调节产业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让依法经营得到保护,让违法经营得到制裁。
3、健全管理体系,推进产业标准化生产
一是整合资源,集团化经营。依据“县建龙头集团、乡级二级公司、村建加工网点”的思想,组建“龙头+子公司+加工网点”的集团化经营模式,形成集团化大网络。龙头集团进驻县纺织工业园、享受省、市优惠政策,二级公司进驻各乡镇、办事处的民营小区,在集团内部实行“六统一”,即统一供料放活、统一工艺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价格核算、统一对外销售、统一规费征管,形成严谨的利益共同体,聚合生产要素,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
二是成立协会,主导产业发展。现代产业发展中,行行直接干预管理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各类行业协会成为主导产业发展的主体。毛衫产业也要抓紧成立统一的行业协会,并发挥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主导毛衫产业发展。行业协会除发挥统一价格,统一竞争等作用外,每年还要通过行业协会评定当年各加工公司、网点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信誉等指标,优良的给予奖励,差的给予惩戒,伪劣的记入黑名单,使其在整个行业中不得立足,无法生存。
三是规范执法,治理“三无”厂点。依法经营的由行业协会规范其经营行为,对于违法经营侵害行业利益的行为,行政执法部门必须发挥主要作用给予打击。重点清理“无证照、无诚信、无技术保障”的“三无”厂点,第一次发现给予警告处理,第二发现立即关闭停业。
四是培训人才,扩大管理队伍。管理也是生产力。一个产业没有成群的管理网络和管理队伍,就很难实现快速健康发展,集团公司、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训制度,大量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4、健全政策服务,建立行业长效发展机制
一是扶持龙头企业、支持产业整合政策。如土地使用政策、资金政策、生产要素保证政策等。
二是建立鼓励返乡创业政策。
三是进入行业范围内的企业以及经营者、生产者的权益保护政策。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
四是必要的执法保护政策。如权益保护、合法经营保护、品牌保护等。
关键词:计算机;计算机产业;硬件;软件;网络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340-02
人类社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着知识经济时代迈进。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遍布全球的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以极快的速度获取大量的信息,真正做到了“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全球经济网络化与一体化成为时代特征。在20世纪人类科技进步史上,计算机的问世与计算机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普及应用可称作最伟大的发明。计算机及其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式,推动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以其神奇的威力,使这个世界发生着巨变。
1 世界计算机产业发展概况
计算机产业是更新发展速度较快、受科技影响变动较大的一种产业。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代电子计算机问世于美国开始,人类社会自此进入了以计算机的开发利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信息革命时代。计算机从发明到现在仅仅60余年的时间,经历了大型电脑,迷你型电脑,个人电脑和网络系统电脑四个发展阶段。仅从计算机芯片的技术发展速度就可以反映出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从产品研制到形成批量生产,4K存储器用了35年,16K用了33年,64K用了2年,256K和1M(1兆位)各用了3年。20世纪70年代,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微处理器芯片,微型计算机诞生;80年代,微型计算机生产的工业标准化平台产生,有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从而导致全球计算机产业二十几年来的加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在功能和应用范围上也从最初的数据计算和处理,扩展到办公事务处理和工业控制以及数据库、网络、图形处理等方面。
美国是世界上计算机技术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政府对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革命极其重视。1992年美国率先提出兴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投入巨资,从而把全球计算机技术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人类社会也进入了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阶段。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世界带进空前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时期。
2 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从引进前苏联的计算机技术开始到目前形成比较完整的计算机产业体系,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56年至1965年的萌芽阶段;1966年至1977年的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至80年代末,中国计算机产业化进程真正开始;第四阶段是90年代计算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以来,计算机产业和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年平均增长率高于42%,中国计算机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1)计算机硬件方面。计算机硬件主要包括个人电脑(PC机)、外部设备及网络设备,其中PC机包括台式PC机、笔记本电脑、PC服务器和工作站等。
①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重点还在硬件制造业上,约占计算机产业总产出的65%左右。
②中国计算机硬件市场以微机为中心,外部设备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微机市场的高份额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微机市场的迅速扩大,国内计算机外部设备市场格局已形成。其中硬盘、显示器和终端的市场均由国内厂商占据。
③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知名品牌的涌现对我国计算机硬件工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联想、方正、长城、浪潮等。
(2)计算机软件方面。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软件是全球最具有发展前景与开发潜力的产业之一,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软件市场大致可分为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工具软件。其中,以应用软件为主约占73%。中国计算机软件产业不论是整体市场规模还是增长率都低于硬件市场,但其发展势头较好。但是,我国目前的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市场主要被外国厂商占据,在基础操作系统软件上(如windows)几乎是空白,所推出的软件都是在别人的操作系统上开发的,即“外挂”式中文处理环境,这与我国对软件发展的需求还相差甚远,还需积累足够的力量。
(3)计算机应用及网络化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多媒体、网络化也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①我国计算机工业在取得不断发展的同时,在应用和普及方面也卓见成效。每千人个人电脑拥有量从1990年的0.43台增加到1997年的6台。到2008年初,中国的网民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
②网络化给社会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八五”以来,我国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重点建设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科技信息计算机服务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十多个国家信息系统。目前,全国已建成60多个行业计算机网,有些网络还实现了国际联网。
(4)中国计算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形成的基本标志是其企业的成长、形成体系并达到一定规模。随着企业的壮大,计算机产业的生产规模得以较快发展。
(5)中国计算机产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成长。计算机产业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国际化表现之一是计算机业的产出以外资企业的产出为主,国际化表现之二是国际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市场。表现之三是民族企业逐步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经营。
3 发展我国计算机产业的设想及对策
(1)要充分认识采取必要的措施支持民族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根据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支持计算机产业发展的经验,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是有意义的。无论从政治、经济、科技的任一层面看,民族计算机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意义都是不容置疑的。
(2)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是计算机产业不断发展的关键。中国计算机产业是在我国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政府对计算机工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并积极加以引导。但因财力有限,财政支持仍显不足。在这方面,今后还应不断加强与倾斜,为中国计算机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3)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让企业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平竞争,有效竞争机制,给企业宽松的发展环境。
(4)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培养,让更多的计算机人才脱颖而出。一个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高素质的人才,人才即是资源,要充分发挥我国计算机人才的专长及优势,制定保护人才的政策,建立良好的用人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民族计算机业服务。
(5)发展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事业。支持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企业成长。
(6)支持计算机市场的扩大和升级。鼓励计算机业特别是计算机服务业与电信业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