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5: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1.1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区别
竞技体育是以竞技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而群众体育则主要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以健身和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者之间本质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参与对象的差别、目的不同、组织形式的不同。
1.2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联系
1.2.1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的基石,竞技体育选拔竞技人才、竞技体育所取得的成绩均与群众体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群众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结果。
1.2.2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激烈的竞争、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强烈吸引着人们关注。竞技体育运动表现出的技术的规范性和锻炼方法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为群众体育锻炼提供较大了的指导和帮助,引导群众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状况
2.1 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我国竞技人才的培养采用“包办形式”,“职业化”趋势凸显;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训练实行的是“半训办学”的方针,极易导致我国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并影响以后的就业。其二,我国的竞技训练体制― “三级训练”、粗糙的运动员选材,不健全的退役后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造成我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效率较低。
2.2群众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群众体育人口的老龄化严重,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稀少;群众体育的组织率较低,以单独、结伴的形式较多;群体体育锻炼管理松散、没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性;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相分离,群众体育锻炼的指导力量相对薄弱,技能水平较低,运动项目大部分是为了自娱自乐。
3影响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因素
3.1我国的体育政策
加速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以奥运会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在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下形成的“举国体制”的三大体育政策,导致我国在政策和资金方面过多的投入倾向于竞技体育,导致了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开展不足,体育的内部结构严重失衡,特别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发展失衡。
3.2群众体育自身体制的不足
我国人民群众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片面地理解对体育的认识,忽略了更为贴近群众生活的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其次,我国的群众体育的法规建设及宣传工作不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了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经费不充足、体育的场地设施遭到破坏、健身市场发展混乱等现象不断发生。
3.3经济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影响
群众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够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取决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经济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1)经济制约着体育经费投入水平;(2)经济制约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水平;(3)经济制约着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4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途径
4.1正确处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通过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通过群众体育促进竞技体育的提高,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遵循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提到的引导下普及的原则,从而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4.2改革体育管理体制
4.2.1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群众体育
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持续发展,关键是以增强群众体质健康为目标作为国家发展体育的重心,群众体育工作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利用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为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健身场地、器材,创造优越参加体育活动的环境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尽量实现各类体育资源与群众共享。
4.2.2发展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推动作用,是向群众宣传体育文化最好的途径,同时也能够增强群众的体质健康,所以要加大对社区体育发展的建设力度,积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的体育系等。
4.2.3重视学校教育
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是衡量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竞技体育是在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向更专业化得发展;群众体育则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只有搞好学校体育,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更好的协调发展。重视和加强学校体育,把学校体育发展的状况作为衡量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能否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5结论
重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是体育事业深远发展的基础,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要想真正的做到协调发展,就要改善群众体育滞后的状态,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只有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我国才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70
On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Hunan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LIU Kemi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4)
Abstract High and low level marks the pros and cons of spor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are two important elements of national sports, but also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is crucial to promote China's sustained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sports undertakings. In this paper, interviews, documentation and other method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in Hunan province, the discovery of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despite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they do not co-development problems are more prominent. To this end, the author proposes a perfect combination with education system, improve sports-relate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hanges in thinking and other sports evaluate proposals to achiev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mass sports;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体育事业由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多种要素构成,其中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占据着核心地位,二者发展水平的高低、协同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怎样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同发展都是相关领域的一大热点研究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次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查阅国内有关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利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资源查询相关研究成果,将查询到的文献资料、政策法规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2)访谈法:通过电话访问或面谈的形式,向多位体育局相关领导、工作人员了解湖南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二者协同发展的一些看法与建议。(3)数理统计法:数据资料录入Excel 2003 软件中进行归纳、整理。
2 湖南省群众体育及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
2.1 群众体育发展现状
群众体育承担着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任,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全面健身热潮的兴起,湖南省的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居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健身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2.1.1 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比例不高
健身活动是居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湖南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也日益蓬来。然而,从调研结果来看,湖南省居民中仅有29%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8%,湖南省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河南、山西等中部省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41%、38%、32%,也都明显高于湖南省。由此可见,湖南省居民的体育锻炼参与积极性虽然在近年来有明显的提高,但仍然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其他省份。
2.1.2 居民锻炼组织形式松散
截止2014年底,湖南省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青少年俱乐部有150个,健身活动点逾9000个,老年体育协会2.5万余个,农村体育协会1500多个,居民锻炼场地与设施明显增加,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健身活动点成为了广大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阵地。湖南省为提高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加大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现在基本上能够达到每万人有3.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但是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都为非专业人士,对居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能力较弱。①在锻炼组织形式方面,居民多为自发性组织,且主要与朋友、同事、家人进行锻炼,组织形式松散,缺乏系统、规范的组织与管理。
2.1.3 基础体育设施有待完善
现目前,湖南省群众体育基础场地还较为短缺,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在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显不及竞技体育;修建在企事业单位及学校中的基础体育设施基本上不对外开放;大型体育场馆较少向民众开放;社区的体育设施配置较少,且规划欠合理等。基础体育场地与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
2.2 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湖南省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已经逐渐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轨迹,游泳、体操、羽毛球、跳水等都是湖南省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②虽然湖南省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有明显的提升,但任然存在整体实力不强、职业化程度不高、后备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
2.2.1 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不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湖南省就根据国家奥运战略,率先对竞技体育项目进行了大幅调整,以“女、巧、轻、小、水”为项目发展目标,对三大球等项目进行了调整,同时对非奥运会项目(如定向越野、航模、武术等)的发展进行了限制。③将竞技体育发展重点放在了羽毛球、体操、田径、游泳、网球、射击、皮划艇等项目上,在竞技体育项目调整后,湖南省的竞技体育项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从湖南省历年参与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取得的成绩来看,运动技能水平均有了全面提升,竞技体育发展势头强劲。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湖南省以15金、13银、13铜的成绩排在第11位,在本届全运会上,湖南省的水上项目和体操有明显突破,但羽毛球、跳水等重点项目无亮点,可见湖南省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仍有待加强。④
2.2.2 竞技体育的社会化、职业化程度偏低
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管理采用的是“举国体制”,这一体质的实行让全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让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进入到了全球先进水平之列。⑤然而,这种管理体制作为一种非营利性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逐渐凸显出一些不足。这种非营利性管理体制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其导致了竞技体育社会化程度的低下。湖南省目前采用的也是“举省体制”,尽管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实体化、社会化、职业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并且形式单一,所以发展情况并不乐观。
2.2.3 后备人才培养不足
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后盾。湖南省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建立了多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也创建了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级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级单项运动训练基地等,省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明显增加。逐步形成了高水平体育人才试点中学、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全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数量都有明显增长,但在国内外的参赛成绩却并不理想,可见湖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
3 促进湖南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积极完善相关体育政策法规
体育政策法规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的方向。要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首先就应从政策法规方面予以保障,政策法规应当在保证全省竞技体育水平的基础上,适度地向群众体育倾斜。在体育政策法规中要明确规定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指明其发展方向,同时还要与多部门联合执行,确保有利于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3.2 对体教结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进竞技体育发展
学校体育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为此,湖南省应当加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让竞技体育走入校园,能够将竞技体育中先进的技术与训练理论带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同时,竞技体育的引入也能够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厚的体育氛围,感染、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最终达到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三者共同协调发展的目标。
3.3 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转变体育评价思想
现目前,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明显优于群众体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均衡、不和谐的局面,根本性原因还在于人们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认识的不足。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形成了一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反应在体育工作评价中,就是以金牌数量来评价体育工作成绩。这样一来,来自社会民众的舆论压力,迫使体育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竞技体育,从而忽视了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扭转这一局面,首先就要转变人们对体育工作的认识。体育部门应当对民众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到金牌数量并不等同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体育发展水平,群众体育同样是反映体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才能让政府部门和广大居民更多地关注群众体育,在群众体育发展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最终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均占据着重要地位,湖南省积极完善相关体育政策法规,在政策法规上适度向群众体育倾斜,对体教结合制度加以完善,以促进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三者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转变体育评价思想,为群众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 汲智勇.关于体育强国认识的演变历程与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5):26-29.
② 王群,莫建明.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对群众体育的影响――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体育时空,2015(15):76-76,78.
③ 顿志强.试论体育强国建设中的群体竞体协调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3,7.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农村财务审计;群众参与;试论
1、现有农村审计模式弊端分析
目前,较多采取的农村审计模式,是由农经部门(或其内设审计部门)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审计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依据的是1992年农业部颁布的《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和《吉林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来设置的。这种模式下,县级农经部门对村级财务开展例行审计、审计和委托审计,受上级农经部门和当地政府双重领导。这种审计模式其审计人员通常由农经人员兼任,村级会计也有不少是乡镇农经员兼任。这样就形成农村审计人员既充当管理者,又充当监督者,造成县级农村审计部门工作量极大,审计风险也高,影响农村审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具体来说,当前农村审计模式弊端主要有:
(1)农村审计组织体系尚不够健全,缺乏经常性的审计监督机制。根据《吉林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审计工作。但近几年来,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所往往疲于应付辖区内的突发事件,再加上人手紧缺、经费有限等原因,尚未很好地履行起对农村审计工作的管理职权,尚未形成一种上下联动的农村审计体系和经常性的审计监督机制。
(2)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兼职现象较普遍。农村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但目前,绝大多数是各乡镇(街道)的农经干部和会计服务站会计,这些人虽然具备一定的财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审计专业培训和实践操作经验,很多人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仅局限于理账算账,罗列一些财务数据,对怎样从审计角度来看待问题、发现问题,特别是在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欠缺。
(3)农村审计行政执法职能尚不明确,在审计办案中调查取证难,审计处理决定执行难。因为农村审计具有审计对象多样性、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在审计实务中,往往要涉及到许多与村社有经济业务往来关系的党政机关、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企业等,但由于农村审计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作后盾,所以在审计调查取证中,往往得不到配合,致使审计案件的查办受到阻碍,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比较困难。往往采取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从而降底了农村审计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4)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落后。有些农村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操作程序不规范。有的甚至违背审计独立性原则,如有些地方在村干部离任审计时,只是由该村会计根据报表简单地罗列一下财务数据,根本就起不到审计监督的作用。另外目前农村审计仍以事后查账为主,基本上还停留在就账查账的水平,对在会计资料中未能反映的账外行为,审计监督就显得乏力和无策。
2、农村审计更加重视群众参与的必要性分析
2.1依靠群众可以分担现有农村审计制度的监督成本
目前农村财务普遍实行会计委托制。这种制度要求会计独立处理村级会计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试图通过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人事管理,来强化乡镇政府和农经部门对村级财务的监督和管理。但在实践中,会计对村内事务了解不多,没有否决权,且多为事后监督,因此并不能有效遏制某些村干部的违规行为。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基于此的农村审计是无法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的。 会计委托制的初衷是为了扭转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从一开始就承担了很大的责任,相应的也增加了制度实施的成本。同样,农村审计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是在特定形势下对特定资金的管理审计。它既具有政府审计的强制性,有社会审计的受托性,也有内部审计的多样性和内向性(审计目的是服务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范围涉及农民利益的方方面面)。农村审计的实施成本不仅仅是审计中心的设置和运行成本,更大的制度成本和风险来自村级财务监管的有效性,关系到农村大局的稳定。因此,在自上而下的农村审计面临极大的成本和不能轻易消除的控制风险时,应该考虑增强底层对上层的监督力量,让基层的群众参与到管理和监督中来,从而把管理和监督事务及其成本向下分担,以群众监督来增强对个人行为的调节作用。由此,促使集体经济管理者的行为动机注重舆论评价和长期后果,转而走向自律,而较少地依赖来自上级的监督和控制。
2.2当前农村各阶层的利益冲突可以通过让群众参与农村审计加以调节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农村内部形成了日益复杂的阶层关系。各阶层之间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相互关系并不平等,互惠合作和相互监督很难建立。比如,普通群众往往不信任村干部的努力水平、决策水平等,一些工作条件、经济指标和剩余的分配等更是很难统一。在农村各类中,反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及举报村级干部经济违法违纪问题的占了很大比例。处理这类案(事)件,大多需要受托进行财务审计。这时如果仅仅依靠会计中心提供的会计资料,往往是不容易充分解决问题的。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村民在审计结果出来后,认为没有审出问题,没有能够处理一些人,不满意审计结果,甚至要求重审。这种情况类似于管理学中的纵向合作博弈由于缺少信任基础而不能求解。在日本等国的管理实践中,解决这一困境的办法其实是我国创造出来,但后来又弃之不用的“鞍钢宪法”。它的内容被概括为“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其主旨是通过提供合作平台,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理解的机制。借鉴这一思路,在农村审计中注意更多地让群众参与审计的全过程,使其能够拥有对村干部等管理者的违规行为的“报复”手段。另一方面,村干部等在接受群众审计监督时,否决自己处于强势的特权,表现出合作意愿,从而削弱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增进相互的了解,也有利于化解矛盾,达成共识。
关键词 常农粳 8 号;机械化;高产;群体特征;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022-02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传统的以人为主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水稻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得到了迅速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指从育苗到整地、插秧、田间管理、收获、干燥等项作业实行机械化作业,或以少量手工辅助的机械化生产,是一整套的机械作业与栽培技术的有机结合。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抓好水稻全程机械化,对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提高稻米品质、保障食品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生产中选用米质优、抗倒性好、分蘖能力强、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是推进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措施[2]。由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的优质粳稻新品种常农粳8号,具有米质优、抗倒性好、分蘖力强、穗粒结构协调、熟期理想等特点,为机械化栽培理想应用品种[3]。现介绍其特征特性、群体特征及栽培技术,以供农户种植参考。
1 常农粳8号的特征特性
常农粳8号原名“常粳11-5”,由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7年以H07-37/武运粳23号杂交经连续加代选育,于2010年育成,2014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稻201412),属早熟晚粳稻品种。
1.1 稻米品质优良
据2011年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测试结果:出糙率87.5%,精米率76.1%,整精米率71.3%,粒长5.1 mm,长宽比1.8,垩白率25%,垩白度2.5%,碱消值6.8级,胶稠度87 mm,直链淀粉含量15.8%,透明度1级,达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2013年获江苏省第四届粳稻优质米食味评比二等奖。谷粒饱满,呈近椭圆形,颖壳秆黄色,商品性好。
1.2 株型好,综合抗性强
该品种的株高适中,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基部节间短,抗倒能力强,剑拔,受光姿态好,功能期长。同时,该品种抗条纹叶枯病、纹枯病,中抗白叶枯病,稻瘟病苗期免疫、穗期中抗。
1.3 穗粒结构协调
该品种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型较大,穗层整齐,着粒中等,穗形半直立,一般单产9.75 t/hm2以上,高产田块可达11.25 t/hm2左右;自身调节能力强,容易栽培。
1.4 熟期适宜
该品种叶色淡绿,生长清秀,后期灌浆快,熟相好,比对照武运粳23号早熟3 d,熟期理想[4]。
2 常农粳8号机械化栽培高产群体特征
该品种审定后,常熟市种子管理站和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常熟市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合作社共同组织开展了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先后在常熟市古里镇坞丘村、海虞镇郑家桥村、辛庄镇卫家塘村建立示范田。如表1所示,2014年常熟市古里镇坞w村7.1 hm2机械化栽培高产示范田,经实产验收平均产量11.35 t/hm2。2015年海虞镇郑家桥村10.1 hm2机械化栽培高产示范田,经实产验收平均产量11.63 t/hm2,最高田块产量达到11.87 t/hm2;辛庄镇卫家塘村8.3 hm2机械化栽培高产示范田,经实产验收平均产量10.93 t/hm2。
根据常农粳8号特征特性和机械化高产栽培试验示范结果,要获得11.25 t/hm2左右的产量水平,理想的群体穗粒结构为:基本苗数90万株/hm2左右,有效穗数345万穗/hm2左右,成穗率75%以上,每穗粒数135粒左右,结实率95%左右,千粒重27.5 g以上。
3 常农粳8号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要达到上述理想群体结构,较好地协调好穗数与穗型、结实率和千粒重之间的关系,在各生育阶段着重抓好以下关键技术措施。
3.1 育秧
在苏南地区稻麦两熟制栽培模式下,适宜播期为5月下旬,秧大田比例以1∶100 为宜。播前10 d做好秧板,秧板宽度1.4 m,秧沟宽0.3 m。需硬盘300~375张/hm2,采用流水线基质育秧,晒种后用药剂浸种,浸种36~48 h后催短芽播种,每盘播芽谷重170~180 g。播种结束后,叠盘堆放暗化2~3 d,催齐苗后摆放到秧板上,用无纺布覆盖。齐苗至二叶期保持秧盘湿润不发白,3叶后灌浅水层,保持营养土湿润。栽前2~3 d揭去无纺布炼苗,移栽前1 d用好起身药[5]。
3.2 移栽
根据常农粳8号的生育特点,叶龄3.5 叶、秧龄为15 d左右为最佳移栽期,采用座式高速插秧机栽插,栽插24.0万~25.5万穴/hm2,每穴3~5株,基本苗90万株/hm2以上。薄水浅插,插秧深度掌握“不漂不倒,深浅适度”原则。水稻移栽结束后如出现断垄、缺棵、漂秧等现象,要及时进行人工补苗,确保移栽质量,同时保持3 cm 左右浅水层3~5 d,促进秧苗返青活棵[6]。
3.3 大田管理
一是施肥管理。基肥使用大型施肥机喷施后翻耕,移栽后施肥采用小型电动或汽油施肥机喷施,确保肥料施用均匀。基肥施用45%高浓度复合肥300 kg/hm2、尿素150 kg/hm2。分蘖肥分2次施用,第1次为移栽后5 d结合除草施用尿素112.5 kg/hm2,第2次为移栽后15 d施用尿素75 kg/hm2。穗肥在主茎叶龄余数达3.5~4.0 叶、叶色褪淡后一次施用,施尿素150 kg/hm2、45%高浓度复合肥225 kg/hm2。全生育期施用氮肥控制在315 kg/hm2左右。
二是水浆管理。移栽后保持一定水层,以利返青活棵,分蘖期浅水勤灌,以促进分蘖发生。在合理基本苗的基础上,促进群体在有效穗分蘖临界叶龄期或稍早达到预期的适宜穗数的苗数,常农粳8号有效分蘖临界叶龄为11叶,根据其叶龄进程,其主茎叶龄达到11叶时,即在移栽后30 d左右,茎蘖数达到345万个/hm2左右。此后,以控制分蘖发生为主,高峰苗控制在450万株/hm2以内,并应多次搁田,直至搁透,后期干湿交潜,防止过早断水,以利养根保叶,确保活熟到老,达到高产、稳产目的。
3.4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抓准病虫情,以重点病虫为主,兼治其他病虫,进行病虫综合防治。在育秧阶段全部使用无纺布覆盖,减少秧田期农药用量,大田病虫害防治中重点抓好水稻纹枯病,以及二化螟、三化螟的防治,用好破口药,防好穗期病害,确保丰产、丰收。
4 参考文献
[1] 李轶楠.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J].农业工程,2014,4(5):31-34.
[2] 康洪灿,李国生,钏兴宽,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对品种的要求[J].中国稻米,2015,21(4):191-192.
[3] 赵品恒,王雪刚,季向东,等.常农粳8号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稻米,2015,21(4):85-86.
[4] 王雪刚,戴俊江,季向东,等.优质粳稻常农粳8号选育过程[J].现代农业科技,2015(6):39.
关键词 传播缺位 群众体育信息 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媒体群众体育信息传播的缺位与社会需求的悖论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总书记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明确了今后体育工作发展的方向和要求。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自然是其中应有之意。可是,多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一枝独秀,其他体育形态的发展相对滞后,如果不改变现有的不均衡状况,“体育强国”之路必将异常艰辛。
其实,早在1995年,我国就颁布并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纲要还对宣传工作提出了要求“加强宣传工作,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
但是,目前中国的体育媒体基本上是竞技体育报道一家独大的面貌,群众体育的报道却日见式微,表现为内容十分少见,而且所占据的地位也非常边缘化,体育记者很少触及或不愿参与此类报道,甚至成为体育信息传播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美国媒体体育强调动作、竞争、最终分数、成绩统计、记录、核心运动员和赛事、抱负、英雄行为,以及运动员的情感和个性。其实,当下我国媒体化体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各媒体竞技体育内容平均占到了媒体所有体育资讯的80%以上(《中国体育报》除外)。当人们沉溺于这样的体育传播环境里,长期以往,其体育观如何不受影响?有怎样的体育观,反过来又会对体育实践以影响。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如“中国学生体质调查:学生胖而无力危及国家竞争力”、“升旗也能累晕我国青少年体质如此孱弱谁之过?”就充分地说明了媒体群众体育信息传播的缺失所造成的弊端,以及由此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展体育事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社会中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组织体系。其中,要求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到占总人口的10%左右(其中城市达到15%左右);城市社区和乡镇建有方便居民进行健身活动的体育设施。而且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社会对群众体育类信息的需求在不断加大,从而导致了体育媒体的信息供给与社会的信息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这种状况,也使得体育媒体难以发挥其反映、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二、媒体传播群众体育信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 群众体育的进步和各类体育的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媒体的大力宣传与推广
信息社会中,媒体是社会的神经,以传播速度快、范同广、信息多、质量好等优势在信息市场占有得天独厚的地位,已成为传递信息、影响公众生活最快捷、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媒体在体育与大众之间建立了一座关于体育信息流通的桥梁(见图1),它扩展了体育信息及其文化传播的范围,并改变和丰富了大众接收和认知体育的方式。
因此,处于信息时代的大众接收体育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介,他们接触到的体育主要是媒体体育。媒体用大众普遍能够接受且越发认可的形式来阐释体育中那些既丰富又深厚的内蕴,没有大众媒体参与下的体育,满足不了大众体育文化的需求。同时也得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体育信息的传播速度由于传播媒介的出现被大大加快,所以广大群众对体育运动的了解和认识也大大提高。毫无疑问,传播媒介作为加快观众了解和认识体育运动的传播方式,其社会覆盖面将越来越广,影响力也越来越深。群众体育的主旨在于大众的参与。尽管体育在我国受人关注的程度有所上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将体育作为谈资,但是身体力行积极参与这些运动项目的人还很少,也就是说,大众关注的体育运动与实际参与的运动项目不尽相符,关注的力度也与参与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而要想让民众能够主动的参与其中,媒体对群众体育的作用、方式、指导等相关内容的大力传播必不可少。
我国竞技体育带来的光芒并不能掩饰我国群众体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现实。发达国家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无一例外把发展群众体育作为工作重点。因为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必须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才能使体育事业得到全面、扎实的发展。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属于体育强国,不应仅仅看竞技体育的成绩,还应参考国民身体素质、运动场所多少、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及广度等指标。而目前我国体育场馆、体育设施的修建远远不能满足大众健身的需要,国民身体素质整体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目前,我国媒体大量地传播竞技体育信息,使包括群众体育在内的其他非竞技体育信息的传播处于缺位状态,给公众造成“重竞技、轻群体”的主观印象;且媒体传播体育信息,更多地只是吸引一般受众成为“体育爱好者”,而在将“体育爱好者”引导并转化成“体育参与者”方面,效果甚微。因此,只注重竞技体育信息的传播并不能很好地引导教育大众参与到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当中来,不利于向大众传达我国国民身体素质急需通过群众体育的发展而提高的预警信息,不利于发挥大众媒体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的引导和监督功能,不利于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因此,媒体对体育信息的传播,首先要促进人们对于体育文化的理解和喜爱,使得人们增强了对体育的兴趣,丰富日常生活,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另外还要推动群众体育的开展。群众体育的开展历来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体育媒体的催化作用。普通老百姓越来越了解体育的魅力,逐渐消除搞体育是不务正业的思想,才能越来越多地真正投入到体育健身与运动中去。
2 群众体育的发展能够为媒体提供丰富的内容来源
较之于竞技体育信息,群众体育信息与社会有着更广泛的联系,它在内容的构成上没有边界,也没有既成的框架限制,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在中国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政府的有意提倡和引导,还是人们自身对体育的需求,都构成了社会体育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尤其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民间体育需求日益扩大、社会社区发展逐渐成熟的大背景下,群众体育信息的需求伴随着全民健身在全国的逐渐铺开将与日俱增。而面对今天媒体间的激烈竞争与挑战,竞技体育新闻传播报道“一边倒”的倾向,难以满足今天高品位的体育受
众对体育信息的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化的需求。
群众体育可以说是一个极具挖掘价值的新闻资源的富矿,只不过它现在仍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与开发。群众体育比竞技体育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它可以涵盖社会的不同人群、民族、种族、阶层而且贯穿人的一生。群众体育具有多样性,它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社区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等等。社会体育还具有灵活性可以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受限制可以创造新的方法手段,不断满足人们的体育娱乐需求。
现在由于各媒体将报道的力量都集中于竞技体育上,致使我国媒体的体育信息传播出现大同小异、内容高度重合、同质化严重的局面。尤其是在竞技体育信息资源匮乏的时期,比如联赛的间歇期、赛事的淡季时,媒体的信息传播更是捉襟见肘。
另外,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要坚持真实性、客观性原则。就事实来说,体育的形态丰富多彩,竞技体育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一味传递竞技体育的信息,自然与客观实际产生了差距。媒体要想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实现平衡与客观、真实的报道,就需要全面地反映事实,从事实的联系、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具体到体育信息的传播,自然不能忽视包括群众体育在内的其他非竞技体育信息的传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体育意识增强,群众体育信息的传播具有更强烈的需求,媒体要正确处理好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在内容构成、报道比例的分配、传播地位的安排等,准确的、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反映体育的事实。
三、媒体传播群众体育信息的策略与方法
1 树立完整的体育传播观
如今,体育信息传播越来越被媒体关注。但是,在竞技体育信息新闻的范畴之外,包括群众体育在内的非竞技体育信息却并没有得到媒体的普遍重视,这更多的是因为体育传播观念的束缚与限制。
其实,群众体育信息由于其关系到普通民众也就是既成的或潜在的媒体受众,存在着极大的信息需求,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社会中,群众体育信息因为关注普通群众的体育生活和需求,问或起到了引领校正社会观念、关注公民生存状态、引导生活方式的作用,因此更具社会意义。
所以,在进行群众体育信息的传播要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观念方面。对于体育内涵的理解,多少年来,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媒体使人们对体育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在接受媒体的宣传及人们自身的参与体验中,许多人逐渐的形成了正确的体育观念,认识到体育是与创新、与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地参与体育,将给人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更强的体魄去面对社会的挑战。正是由于体育价值观的合理定位,使人们能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介入到群众体育之中。第二,参与方面。观念的变化,促使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群众体育,并主动的参与其中。目前,国际上较为普遍地采用以体育人口的多少来衡量群众体育发展繁荣与否。第三,投入和消费方面。在传播媒体的促动下,社会的各方面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和消费更加积极。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群众体育投入;另一方面,群众体育的参与者们,也加大了对健康的投资,“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日趋深人人心。在群众体育消费上,人们根据健身锻炼的需要,积极地购买各种有关书籍、报刊,积极地上网等,各类收费不等的体育健身锻炼的场馆吸引了大量的健身爱好者们,功能各异的体育用品使人们乐于掏钱去购买。
群众体育信息的传播要紧紧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报道上一定不能与时代脱节。要抓住了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提高后,更关心自己的健康、更加注重身体锻炼这一特点而进行,并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体现记者的人文情怀,凸现了对人的关心,倡导了科学健身理念,使科学健身深入人心,才能够吸引眼球,赢得众人的注意力。当代社会已经转向休闲时代,体育必将实现“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从工具到玩具”的功能性改变,无论是体育组织还是大众传媒都应让体育倡导人文精神,服务和谐社会,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载体之一。群众性健身休闲娱乐不仅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且能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可能成为体育新闻报道的重点与亮点。
2 传播视角的转换与拓展
与传统的竞技体育信息不同,群众体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因为新闻主体的多元化,反映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态,具有更广阔的边际效应。群众体育新闻虽然在内容上有体育的成分,或者以体育形式为载体为媒介,但是因为参与的主体是社会民众,因此媒体的关注视角需要从单纯体育层面过渡到社会影响层面。即使是以赛事为主的群众体育新闻,在报道思路上也可尝试摆脱竞技新闻的思路。
不同的报道视角、不同的关注点反映出不同媒体的定位与态度。对群众体育信息的关注及报道态度,可以更全面的反映一份媒体的立场和态度。而这种态度必将影响到媒体长期以来塑造的形象。
群众体育信息的传播视角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体育领域,而是站在整个社会的视野和高度来看待其影响力,传播这样的信息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已经远远不止于以往,甚至可以说是体现了一份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自然,这样的群众体育信息在传播之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和潜在价值更是不言自明的了。
3 提高群众体育信息传播的策划水平
媒体对于群众体育信息的传播报道,完全可以跟竞技体育信息一样,有前期精心的策划、组织,有深入的采访与写作,有后期的强势包装与精心制作,从而吸引广大受众的长期关注。
日常群众体育报道要与规模报道相结合,因为规模报道有着日常群众体育报道无法产生的放大效应。规模报道要想使传播效应最大化,策划的水平就需要不断提高。传播学理论强调,公众的注意力转移,来源于媒介给予的最突出的地位,即媒介注意力的转移。议题设计的精髓,就在于它按照传媒给各个问题的重要性序列来分配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控制受众的目的。另外,传媒与体育组织完全可以联合主办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赛事,实现体育人口和媒介受众的双增长。其中,传媒组织与报道富于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能带给受众在空间与心理上极强的亲近感与自豪感,无疑会大大拉近受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媒体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