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5: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学历晋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学习策略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而言,物理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很难把握基本的学习技巧。因此,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发展现状
对于物理课程的教学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合理地结合物理实验进行教学,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物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现阶段的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知识点灌输的方式,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去完成教学内容,虽然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束手无策的状况,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性。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实现有效性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有效性教学,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由于初次系统地接受物理知识,所以很难理解部分教学内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沪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摩擦力》这一节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摩擦力,整个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建立多样性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通过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来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多样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知识点的讲解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课程讲解的难点所在。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化的物理概念变得形象化,通过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在定义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简化复杂难懂的物理知识,进而丰富教学的基本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建立有效的发展方向。例如在学习沪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让电灯发光》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建立丰富的电路设计图,也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现简单的电路连接,从而将复杂的物理知识进行简单化的处理,使学生们对电路的连接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为学生运用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我尝试着利用我区推出的“三导”(导学、导疑、导练)教学模式进行课堂设计和教学。“三导”教学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课堂容量大大增加,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教学成绩有了质的飞跃。通过“三导”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明显变化,愿学、会学、善学,成了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价系统,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一、影响学生地理兴趣发展的因素
(1)内容枯燥,方式单一。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对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式进行自主改进。新课标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改变传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让学生达到地理教学大纲中提到的标准。而许多教师并没有能力和精力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二度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数教师仍是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许多初中课堂仍旧是“一言堂”,枯燥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资质量存在问题。地理课在有的学校得不到重视,从事地理教育的教师也较少,包括农村、县城在内的许多中学的地理教师并非专业科班出身,甚至有一些教语文等其他科目的教师兼顾地理教学,真正学习地理专业的教师却是凤毛麟角。非专业的地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地教育学生,他们自己的地理知识尚且不足,教授起来自然吃力,也不会有生动的实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因此,学生也不会对地理的学习有多大的兴趣。
(3)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教学理念,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尤其是地理这类在许多教师眼中并不重要的学科,更是存在严重的教学方式的问题。许多教师仍旧是以应付考试和课程标准为目的,只是教授学生一些理论知识,而对于所谓的“实践活动”多是敷衍了事。其实,课程标准中也规定了地理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参加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各类方式,让学生把理论转变为真正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电影《可可西里》,观看后由学生来总结一些相关地理知识。如:当地的气候条件是怎样形成的,当地的降水如何,主要农作物都有什么,等等。这种形式有助于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成绩。
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在学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今天,学生本身就不够重视地理这一学科,如果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宁愿去花时间复习语、数、外等“主课”。因此,教师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注重充实、生动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兴趣,自然愿意学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有关地图的拼图,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的地理知识,还可以举行小型比赛,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制定不同的比赛内容。这些带有趣味性的学习内容,自然会大大地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教育要求,“一言堂”的教学效果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首先要做的。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学习、布置课后作业等方式,让某一组或某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每堂课都为学生准备出几分钟的“演讲时间”,主题只要是与地理有关即可,比如:“我最喜欢的地方”“季节变换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同一纬度或经度的两个地方的气候差异”等等。演讲题目不一定要多深奥,但是一定要有学生的思考在里面。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这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3)多多利用教学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教学中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学生不再喜欢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而教师可以通过地理图册、插图及多媒体等工具辅助教学。地图是学习地理最基本、最主要的工具,学生通过观察和学习地图,可以在地图上获得许多地理知识,可以说,地图是地理最常用的语言。而地理课本中的插图以及一些地理图册中的图片,也是很好的教学工具。学生通过这些图片,可以很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图文结合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另外,多媒体工具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完成,但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关键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
为了能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为了能实现面向全体,实现公平教育的理念,学校不设重点班,均衡教师资源,均衡学生分配,让学生享受公平教育。消灭“学困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是我们在教学中急需要做的事情。
将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后,对教学进行反思,发现我校的物理教学在采用模式教学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疑惑。如机械使用模式教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很难提升上去,体现不出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优势;采用模式教学后,让教师感觉不能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凸显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起来束手束脚,对这一模式教学持怀疑态度;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依然不高。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积极主动的动起来。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很困难,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等。下面谈一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进而自主探索 教学中首先利用大家曾学过的课文“死海不死”的奇怪现象引起学生的疑问,再利用乒乓球被稳下去又自动浮起来的现象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到底为什么?好奇感又促使他们做更多的尝试,以至于好多同学想着把身边的一些物体都投入到水槽中尝试。尝试的结果会让他们看到并思索出这样的结论:轻的物体都能飘起来。自然联系到要用密度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从理论角度,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开心中的疑问,进入主动的学习过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并不是教师灌输进去的,而是通过自己主动的思考、探索,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后自己建构起来的。
2. 教师的适时点拨促使学生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积极主动的建构 在上述课例中,当学生发现了与密度有关这一现象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总结出:所有密度小于水的物质组成的物体都能漂浮在水面上,都受到了水的浮力。当学生对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了为什么“死海不死”的一个原因后,引申挖掘,提出:如果密度大的物质组成的物体,在水中会怎样?学生会乘着兴趣自主探究,尝试,看到下沉的情况。这时会产生疑问:不受浮力吗?在这里,学生往往会产生相异构想,受和不受浮力两种思维结果产生冲突。利用学生的相异构想,既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感到受重视,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又给学生以问题:怎样能证明受浮力?引导学生进一步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建构主义“主体-主导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教师的适时点拨促使学生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积极主动的建构帮助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达到自主学习的第2个层次。自主学习分3个层次,第1个层次,也是最低层次,就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探索。第2个层次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在思考的基础上能够做到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学生能够做到学习过程中自觉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便达到了第2个层次。教师采取了分层教学的方法,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浮力存在的实验探究后,在设疑问:“物体在水中位置下降,浮力会不会改变?浮力到底跟什么有关?怎样计算浮力?”再次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交流纠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浮力的几种计算方法。在这里,教师在设置学习目标时,是根据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层次递进的设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逐步达标,逐步发展,也参考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分层教学,分层达标。
目前,案例教学在我国大学高师教育类课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而在中学教学中,其应用尚不够成熟。笔者曾对烟台市和威海市80位初中生物学教师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超过95%的教师都会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实例引进初中生物学课堂。但当谈到对案例教学具体过程的是否了解时,75%的教师表示比较模糊或知之甚少。由此可见,实例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只起到解释说明理论的辅助作用,其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并没有发挥出来,也没有具体的生物学案例和教学方案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因此,设计出具体可操作的生物学案例和案例教学程序对初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现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初一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为例,结合笔者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和探索,介绍案例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案。
1 选编案例
生物学教学中,案例指的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核心,有着自己固有的结构和模式。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等特点,可以将真实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工具。
对于本节课,笔者选用的是19世纪中叶,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的进化过程,具体内容如下:在19世纪中叶之前,分布在英国曼彻斯特地区附近的森林中的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和苔藓,分布在该地区的桦尺蛾都是翅膀上长有黑色斑点的浅灰色的蛾子。到183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变成了工业化国家,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该地区树干上的地衣和苔藓也逐渐地被黑色的煤烟取代了。1848年,细心的昆虫学家首次在曼彻斯特附近采集到了黑色翅膀的桦尺蛾标本。之后,人们采集到的黑桦尺蛾的标本越来越多,而且都集中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化地区。到后来,在这些工业化地区分布的桦尺蛾几乎全部是黑色翅膀的。而在非工业化地区分布的桦尺蛾,灰斑蛾仍然占绝对优势。之后,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些黑色翅膀的桦尺蛾,繁殖的后代的幼虫也是黑色翅膀的。
郑金洲教授指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本案例既描述了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环境与桦尺蛾的变化,又呈现了事件间的冲突:黑色翅膀的桦尺蛾是黑色煤烟造成的吗?如果是,为什么黑色翅膀的桦尺蛾繁殖后代的翅膀也是黑色的?通过设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呈现案例,调动兴趣
案例的呈现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目前,运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印发文字案例,投影仪投射案例,教师诵读案例,多媒体呈现案例,播放视频案例,教师或学生形象表演案例等。本节课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将案例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课前,教师将已编好的生物学案例以及相关材料发到学生的手中,师生都要为课上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上,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非工业地带树干与灰色桦尺蛾的颜色对比图片和工业地带树干与黑色桦尺蛾颜色对比图片。教师结合图片,对20世纪中叶前后,曼彻斯特地区环境的变化以及桦尺蛾的进化过程进行激情的演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案例材料,将口读、眼看、手写、脑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刺激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增强阅读的高效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边勾画出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挖掘案例材料中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
3 设置问题,启发思考
案例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充分挖掘案例材料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而不是由教师将问题抛出。在这一过程中,既能锻炼学生从案例材料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学生抓住事件间的冲突,提出以下较有价值的问题:① 这些黑色的桦尺蛾的翅膀是被空气中煤烟染黑的吗?若不是,那是为什么?② 工业地带导致灰斑蛾变成黑斑蛾的原因都有哪些?
4 案例讨论,展现自我
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课上讨论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本节案例教学中既采用了小组讨论,又涉及到了全班讨论。
对于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根据案例中的问题各抒己见,教师不需要过多地干涉和指导,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对其他同学的见解提出质疑或做出评价。在这一阶段,学生达成共识或得出问题答案的同时,对案例中的问题做到更深的认识和剖析,明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
为了提高讨论的水平,教师还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与教学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及应用。例如:① 影响桦尺蛾发生变化的空气和它们的天敌分别属于什么因素?② 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请举例说明。③ 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请举例说明。对于教师提出的引导性的问题,则由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在全班讨论中,教师的作用显得举足轻重,充当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地位。
5 概括总结,理论升华
这个阶段不仅是课堂理论的升华,也是案例教学的升华。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得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小组代表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对于讨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做进一步的拓展和升华。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大气的污染导致桦尺蛾的变异,引导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的恶变而引起生物种类变化的例子,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生物之情,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既然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那么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生物的生活?又该如何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呢?伴随着教师的设疑,引出下节课的内容――“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实验。教师通过联想、拓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升华,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评析
一、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后进生对
物理的学习兴趣
1.尝试体验,调动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处在叛逆性,做什么事都爱争强好胜,后进生也一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教师可以开展物理竞赛,进行物理知识竞答等,对于难以理解或内容太过模糊的章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小题目,让学生自己指定人来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的人选择别的问题来请别的同学回答,使课堂形式多样化,提升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进而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后进生就有了学习动力,很容易提高物理成绩.
2.创设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
对于物理实验,学生都比较有兴趣,特别是后进生.物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穿插些实验,鼓励学生多注意生活细节,多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废品用做物理实验的器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实验器材供学生在实验课上使用,让学生自由选择他们需要的器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自己喜欢的实验.这样,能够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热情,思考更多的物理现象,把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地发挥出来,拉近与优等生的距离,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3.培养观察兴趣,深化理论知识
物理的学习不同于其他课程,它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观察力,特别是对物理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只有多观察,才能发现物理中的奥妙.对于后进生,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有些实验学生做起来难度较大,所以必须由教师来进行演示,通过多媒体放映到屏幕上,这时就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才能准确地描绘物理现象.借助多媒体演示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象直观地把知识传递到学生的大脑中,深化后进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
习能力
1.强化问题,加强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知识不断发展的动力就是问题的存在,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可以促进知识的创新.同时学生也能更深入地了解知识.所以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它也是后进生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概括知识间联系,提高系统性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理论知识比较多,特别是有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后进生最痛苦的事就是背这些理论.教师要帮助后进生建立系统的概念体系,帮助他们理清头绪,学习效率能够有效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类比、归纳等方法去记忆理论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掌握概念.
3.及时复习,重点突破薄弱环节
在课上学习的知识,还要注意课下复习.后进生基础都比较差,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主要是他们在课下没有复习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后进生突破薄弱环节,巩固基础知识,制定学习时间表,拿出时间复习课上学过的知识,把课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及时给予帮助,增强后进生的
信心
1.鼓励后进生大胆尝试
后进生基础差,学习缺少自信,不敢尝试着去解决问题.为了增加后进生的信心,教师应设计一些简单问题,让后进生回答,不管答得好与坏,教师都要给予鼓励,找出答案之中的亮点,沿着这一方向进行分析引导,对不全面的部分进行补充,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教师不能吝惜对后进生的表扬,哪怕他们只取得了一点进步,也要给予肯定,指明他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促使学生克服困难,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2.与后进生多交流,加强他们学习的后劲
关键词:初中生;化学;模型思维能力;学习进程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虽然在相应课程文件中均强调模型的重要性,但对于什么是模型、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能力却没有明确的说明。基于己有研究,笔者将有关模型思维能力的学习进程如下进行。
一、化学模型思维能力的
近年来,为促使学生对化学概念及化学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许多学者都强烈呼吁在科学教学中务必让学生积极从事模型的理解、建构、评估和实践活动。
(一)模型
“模型”其实是原型的一种抽象,其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的本质特征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而作为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是科学认识过程中抽象化与具体化的辩证统一。同时具有如下功能:
1.描述功能 模型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简化描述,它简化且理想化地再现原型与研究目的有关的各种基本因素和基本联系,略去次要的、非本质的细节。
2.解释功能 通过模型形成了一个关于事物内部如何作用的假想机制,然后模拟、类比和推测事物的结构和过程,从而达到对现象的解释。
3.预测功能 在模型的抽象过程中,舍去了大量次要的细节材料,突出了事物或过程的主要特征,因而更便于发挥逻辑思维的力量,使得模型的研究结果能够超越现有条件,指示研究的方向,形成科学的预见。
(三)模型思维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以情景中建构新的信息,通过形成、使用、修正与强化的反复过程,使心智模型得予建构,并不断地矫正模型,延伸自身的知识或进行概念转变,最终形成模型思维。
(四)化学模型思维能力
化学很多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的建立,往往都是以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某种简化模型为基础的,化学的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建立模型、运用模型和修正模型的过程。例如科学家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先后提出了“实心球”、“葡萄干蛋糕”、“电子云式”等原子模型,从而不断深化了对原子结构本质的认识;为了解释化学变化的本质及其能量变化,化学家提出了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理论模型;为了研究气体的行为提出了理想气体模型……模型思维方式把化学事物加以高度抽象,抓住原型客体中的主要矛盾及主要特性,从而揭示更深刻的本质和规律性。
总之,在化学学习中,当客观对象并不能直接研究时,在进行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对所获得的科学事实进行初步的概括之后,常常要利用想象、抽象、类比等方法,建构一个简化的又能集中反映客体本质关系的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研究揭示原型客体的形态、本质和特征,此即模型思维方式。
二、初中生模型思维能力的学习进程
欲培养学生模型思维能力,必先了解模型思维的学习进程,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化学的相关概念、微观物质结构等知识内容。对“模型”的学习要求涉及到对模型本身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多种模型去表征和解释现象以及建构模型并评价模型等。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各个水平上的具体表现,本研究借鉴杨玉琴博士对模型学习水平的研究,以及我国的初中化学课程的具体内容,建立了如表1所示的“模型思维能力”学习进程。
然而,在建构“模型思维能力”学习进程时,对模型的理解是一个单独的水平,建立在对模型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学生模型思维能力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他们的先前知识和能力,以及学生对要建模的系统的理解,当学生的理解发展时,他们的模型思维也将更加精致。
三、教学建议与展望
化学模型是依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对原型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简化,突出原型客体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暂时地忽略了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这种简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即模型的建立是对原型有条件的“摹写”。
因此,由化学模型来认识原型,会与原型实际并不完全一致。故在应用化学模型去解决与原型相类似的化学问题时,应注意化学模型的适用范围,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参考文献:
[1] 陶忠华.生物学模型教学探析[J].生物学教学,2006,31(8):17-19
一、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创新,营造创新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因为那样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阻碍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尝试.因此,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营造创新性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创新性氛围中获得启发,成就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课本中的固有知识和内容,要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积极地创新,可以把一些课本之外的实例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创新无处不在,给学生营造出创新的氛围,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习声音的利用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声音可以利用的信息,我在结合课文内容中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的案例以外,还给学生们加入了这样的案例:在养鱼场里,人们创造性地利用声音,来开展捕鱼作业和鱼的养殖工作.在水下给鱼儿播放它们喜欢的声音,从而引诱鱼儿进入事先准备好的网中;不仅如此,给鱼幼苗喂食的时候,播放一种固定的音乐,经过长期的坚持,鱼儿就在饲料和声音之间形成了固有联系,引起了鱼儿的条件反射.只要给鱼儿播放声音,鱼儿就会到声源附近来觅食.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量降低鱼饲料的散失,降低养殖成本,帮着养殖场实现超额利润.创新性教学案例的引入,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创新的热情.
可见,在传统教学中,有很多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因素,教师要结合创新教学的要求,积极打破传统的旧有思维,践行创新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创新,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给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扫清障碍,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的创新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智力活动,更是一种情感渗透,如果学生对教师创设的创新行为没有半点兴趣的话,我们的创新行为将付之东流,反之,如果创新行为不仅有创新,更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再现,将实际情境和创新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学生会兴趣倍增.因此,我们的教学行为中,教师要积极地创新情境,通过创新性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行为.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情境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更可以让学生实现创新性的情感体验.学习了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后,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王欣的体重是100斤,而李明的体重是90斤,在身上都背着一样重的书包,站立在三楼的教室中.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吗?此时,有学生问到:老师,王欣和李明都站在相同的高度上,他们的重力势能是否相同呢?其他学生对这名学生的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除了与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系.之后,我问学生: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两个学生的重力势能变得相同呢?学生又开始了交流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让王欣把书包中的物体拿掉10斤.也有的说:我们可以让王欣把书包中的重物给李明五斤,这样两个人的重力就相同了.还有的说:我们可以让李明站到桌子或是凳子上,或是让王欣从三楼走向二楼.学生在教师创新性情境的引导下,开拓了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
可见,初中物理教学中,优秀的情境能够给与学生不一样的感受,在新奇的教学情境引导和激发下,学生的创新意识被点燃,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激活.教师要认识到创新情境的积极作用,大胆地实践,积极地创新.
三、教师引导学生实践创新,锻炼创新能力
知识与技能只有得到真正的应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创新教学亦如此,教师要将创新活动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创新,敢于创新,慢慢的,教师通过专业智慧的引领,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激活学生创新的灵感.
学习平面镜成像知识的时候,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用镜子的经历,大胆地猜测和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之间所具有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模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采用身边的一些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的实验.有的采用玻璃板和蜡烛展开实验;有的采用圆珠笔和镜子进行实验;有的则采用钟表和镜子开展探究.学生发现,如果不像教材一样,拘泥于玻璃板,也可以进行实验的探究.在这些探究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
1.生活经验的影响
主要指在学习物理知识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事物和现象的看法。一方面,这些经验对物理的学习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另一方面,会对学生接受物理知识形成一定的阻碍。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塑料、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很容易就接受浮力的概念,但是同时也会对沉入水底的石子、铁块也受到水的浮力感到不解,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难以纠正这种生活经验的影响,使得知识的传授十分困难。
2.相似知识点的影响
指之前学过的知识点与后继学习的知识点相类似,对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这样的现象也就越来越频繁,对相似知识的辨识越来越困难。例如,在学习压强的概念时,固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F/S,而液体压强的公式为p=pgh,之后再讲气体压强,使得学生的认知混乱,难以区分,导致学习效果无法提升。
3.抽象概念的影响
物理是脱胎与生活和自然现象的自然学科,许多概念都是从物理试验或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学生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加上知识自身多涉及公式或定理,枯燥无味,难以理解,使得学习困难。例如,初中物理中的静电现象,对于实验中的摩擦生电,学生往往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摩擦生电的原因,则表示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其涉及到电荷的转移,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进而对之后电流形成的原因,也就是电荷的移动表示更加难以理解。
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措施和方法
1.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物理学习中,只要掌握解决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时,要注重方法的传授,注重五个基本方面:
(1)感悟:要引导学生立足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的知识点进行感悟,改变原有先下定义后强调的教学方式,通过试验或现象,引导学生自行感悟新的知识,加深记忆。
(2)思考:思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思考的学习知识死板的记忆,没有任何意义。
(3)活动: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必须以学生的活动和交流为主,在教学中多运用试验和事例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中加深理解,明确认识。
(4)生成:物理学科的学习是对学习经历,生成技能的过程,知识点和技能应当在学习中不断生成,并进行重新组合,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
(5)应用:同活动一样,必须提升动手能力,切实保证对知识的应用,并在应用中深化认识,进行反思和巩固。例如,在对长度测量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行制作刻度尺,对其规格进行规定,如材料为硬纸板或布条,测量范围0~10cm,整体宽度为2cm,分度值为1cm等,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充分掌握知识。
2.改变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必须对于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安排,根据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也可以打破教材的章节限制,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其次,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探究式教学或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畏惧和抵触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理论结合实践
物理学科每一个理论知识点几乎都可以进行实验验证,这是物理学科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加大实验课程的比例,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对课本上得来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总结,加深学生记忆,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加强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对学习的强烈愿望。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使学生可以自主对知识进行预习、梳理和总结,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知识点之间相互连结,使得记忆更加牢固。
三、结语
初中物理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启蒙阶段,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生涯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79-02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对于另一种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对新的学习产生有利影响的迁移称为正迁移;相反,对新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进入初中,学生虽然是初次接触物理知识,但小学的自然知识与初中的物理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初中教师要把握小学自然知识和初中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正迁移的产生,避免负迁移的出现,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小学自然知识学习的先导和铺垫作用
总体来说,小学自然知识学习对初中物理知识学习有一定的先导和铺垫作用。教师在讲述初中物理知识之前,要深入了解小学自然知识与初中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找准这两部分知识的结合部,运用教育心理规律,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产生正迁移,使学生的小学学习和初中学习很好地衔接,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自然学习对初中物理学习的先导作用,体现在初中物理学习的一些内容如热膨胀现象、杠杆、电磁铁、凸透镜等,在小学自然课中都有一些讲述。这些讲述多集中在直观现象方面,而且这些现象学生在生活中都有了一些感知,相关的自然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到验证。例如,小学自然课在讲温度时提到,温度表示的是物体的冷暖,越冷的物体温度越低,越暖的物体温度越高。在初中物理课中,要求学生对温度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对物体冷暖的直观感知上,而要进一步知道温度是对物体冷暖程度的量化表示。因此,初中生的物理学习是在小学自然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自然学习对初中物理学习具有先导和铺垫的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必须对小学自然知识进行细化、深化、广化。如在小学自然课中学习的水的三态变化、浮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等,在初中物理课中内容似乎与之相差无几,而且学生通过对小学自然科的学习,对这些比较直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了解。在初中物理课上,就必须对这些已存在于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零碎、孤立的知识点进行广度扩展和深度挖掘,并将之与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构成学生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才能顺利开展。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正迁移的产生
物理课的内容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新奇、神秘的,他们往往会带着好奇心来学习物理。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通过引导将其发展为求知欲,然后再通过教学进行知识的再现和深化、理论的归纳和总结。这样就能实现学生知识学习的正迁移。因此,物理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小学自然知识,深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找准从小学自然知识过渡到初中物理知识的切入点。例如,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到沸腾的现象,然而对沸点和气压的关系一无所知。在教学物理相关内容时,教师准备好教学器具,在课堂上先对学生学过的沸腾现象进行演示,然后置半杯温水于烧杯中,放入抽气机的密封玻璃罩里,用抽气机抽去玻璃罩内一部分气体,学生便观察到烧杯中水在沸腾。在学生的惊奇之余,教师可以顺理成章地讲述液体的沸点和气压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小学学的知识得到重现和加深,形成的新知识能很好地嵌入学生的旧知识体系中。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善于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部,并处理好结合部的教学
按照知识建构理论和学习迁移理论,发生学习迁移和进行知识构建的必要条件是新知识与旧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小学自然知识与初中物理知识的结合部,并设计好结合部处的教学。例如,在讲解初中物理课的蒸发知识时,考虑到小学自然课中已经讲了相关的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学过的液体蒸发的内容,然后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加入初中的新知识,充实、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一语道明了旧知识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用旧知识引导新知识的学习,不但能够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旧知识,而且能够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在学生学习迁移的过程中注意防止思维定势的干扰
从迁移理论来说,旧知识的学习也可能会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干扰的作用,从而会妨碍新知识的建构,这就是上面所说的负迁移。负迁移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思维定势。例如,教学物态变化讲到窗花的形成时,冬天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低得多,学生往往会从学过的温度低容易结冰的道理认为窗花是在室外形成的,这就是思维定势的表现。为了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教师应通过实际事例纠正学生的这种认知。在讲这一节课前,应直观地向学生做出相关的理论解释,并尽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去观察真实的现象,防止学生形成错误的结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080-02
初中生物是一门生活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心理学指出,中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接近性,与其生活相近的知识更容易引起其兴趣。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要利用好身边的生活资源,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好细节,做好联系,搭建平台,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用生活细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细节蕴含丰富的生物知识,这些藏在生活细节中的知识比教材上静止的知识,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地依照课本、教案灌输知识,内容单调死板、缺乏趣味。学生对于这样的内容毫无兴趣,或是发呆走神、或是各做各的,课堂效率低下。生物教师应从细处着手,从生活处导入,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趣事进行融合,用“小百科”“小妙招”作为载体,体现生活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初中生物课堂既活跃又高效。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时,笔者在上课过程中,无意发现坐在前排的王同学衣服上有一些污渍没有洗掉,笔者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细节,导入“消化酶”的知识点。笔者首先笑着对王同学说:“小王,你衣服上的这些污渍有些顽固呀!”
王同学听了有些害羞,忙说:“是的老师,我洗了很久都没能洗掉。”
笔者点点头,故作严肃地说:“是呀,很烦人呢,老师以前也总洗不掉,但后来老师发现了一个秘密武器。”
“什么秘密武器呀?”笔者与王同学的谈话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兴趣,一个个都正襟危坐、全神贯注,等待教师解答。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酶”的概念,并让学生对比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的差别,从而得出“酶可以有效去污”的结论。随后教师又提出问题:“‘新开封的洗衣粉’和‘放置数月之后的洗衣粉’哪个去污能力更强?”让学生进行比较思考,得出“酶的活性会逐渐降低”这一结论。
生活细节的引入,使课堂气氛变得十分热烈,笔者顺势将内容引导到课程上,开始详细阐述酶的生物特性。这样,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细节结合起来,从细节处发现精彩,有效地勾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改变了学生认为生物课堂枯燥乏味的看法,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用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探究
笔者认为,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认知错误,对学生的思维习惯造成冲击,形成认知冲突,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的认知形成矛盾之后,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会产生解决这些难题的强烈欲望,于是他们便会自觉地进行学习和探究。
例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生物的生殖与发育》这一章节时,为了串联课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兴趣,实现知识的转化和生动再现,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笔者上课后就直接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今天老师去了一趟农场,看了马铃薯的栽种过程,有哪位同学知道马铃薯的种植方法呢?”
“用种子啊,我们把马铃薯的种子种到地里,秋天就能长出很多马铃薯。”一位学生回答。
“不对,马铃薯不是用种子的。”另一位学生反驳道。
“不用种子用什么?所有的植物都是用种子种出来的不是吗?”又一位学生加入辩论。
气氛越来越热烈,学生因为认知的不同形成巨大冲突,几番争辩不下后都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教师。笔者顺势抛出“植物无性繁殖”的概念,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寻找答案。通过这样引入生活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渴望解决矛盾却不得后,教师再适时介入,稍加点拨,学生便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中去。这样的自主学习效率高、效果好,能有效促进生物教学。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各种经验表明,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更容易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应用,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认知习惯的养成。初中生物的实践性更强,可操作形式多样,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多媒体设备、仪器设备、教具学具,创设学生喜欢、便捷高效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铺好知识应用的大道,促进学生知识框架进一步完善。
例如在教学“食物保存”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让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生活中保存食物的实例,让小组成员用所学的微生物知识解释该实例中食物的保存原理。笔者为第一小组提供的实例是:“我们为了避免食物变质,会在保存的时候给食物封口,请用所学的微生物知识进行解释。”
笔者听了第一小组的讨论,其中王同学说:“微生物是导致食物变质的原因。”张同学接茬说:“微生物滋生的条件是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给食物封口阻碍了水和空气的进入,减缓了微生物滋长的速度,因此食物比较不容易变质。”李同学补充道。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之后,笔者让他们课后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并提交实验报告。于是学生准备了两个样本:一个样本完全封口;另一个样本也封口,但定期注入空气和水。经过比较,他们发现注入空气和水的样本果然比较容易变质,结论得到验证。通过这样,给予学生一定引导后,让学生思考并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夯实了基础,又拓展了知识。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鼓励式教育;英语教学
一、鼓励要做到公平
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人有思想,是一种喜欢被别人夸赞、被人理解的高级动物种群。特别是思想意识单纯、心灵纯净的孩子,更是需要教师的关注和赏识。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孩子们,往往是自信心爆棚的阶段,这时候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或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内心深处播种一粒自信的种子,等待未来某天长成参天大树。根据心理学家们的发现,如果教师只关注部分学生,忽略对其他学生的关心和照顾,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内心发展,使得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对待一些事物秉承着公平性原则,关心每一位学生,将鼓励的小苗播散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二、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初中教学阶段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欲望,产生下一步学习的动作。为此,教师要特别关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要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常见的导入教学方式有总结复习式、承上启下式、启发式以及渲染气氛等,这些导入课程的方法对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初中英语教师普遍都善于应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切入,先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寻找恰当的时机进行切入,进而顺理成章地学习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单词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网络上优美的背景图片,与单词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勾起学生好奇心的目的,进而增强了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学要详尽一切办法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鼓励初中生敢于发表观点,进而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值得不断探究和完善的问题。本人从教二十多年,始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就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许多学生和家长更加注重学习成绩,对思想品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现在的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中更是娇生惯养。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情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肯吃苦,不尊敬师长,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没有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对青少年的德育教学方面还比较薄弱。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应该放到重要的日程上来。历史教师应该以历史教学为突破口,运用好历史教材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从中受到感化,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继承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现状
在中考的压力之下,许多教师、家长和学生所看重的仍然是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是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考试成绩,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样不仅使历史教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1.在历史教学中,仍然是注重学生的历史成绩,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分数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具有主要地位。一切教学为了考试服务。只要学生成绩好,其它方面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机械记忆,以取得好成绩。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德育教育被忽视,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有着制约作用。
2.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仍然是成绩
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差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优秀的品质,学生得不到正确的评价,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和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教学观点是相违背的。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之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教师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挖掘德育教学内容
历史学习包括丰富的内容,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挖掘出对学生品质有教育意义的材料,结合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古代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形成“ 以德治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形成民族荣辱感。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介绍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司马迁狱中忍辱负重,坚韧顽强,谱下历史巨作《史记》;张骞不惧路途的遥远与劳累,勇于开拓,出使西域;李时珍用毕生的经历,尝遍百草,终于完成《本草纲目》等等。增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激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2.树立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深化思想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众多的杰出人物,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的选择正面的人物,对其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介绍与点评,指出积极学习榜样的哪些方面。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呼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等等,都是当代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联系现实生活,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会对自己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自己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应该是综合教育。在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德育教育也不容忽视。初中历史教师要发挥出学科教学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当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找准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朱汉国.初中历史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朱汉国.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2007年.
[3]沈宏.浅谈中学历史教学[J] .吉林教育.2010年.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是次科,次科不参加升中考,可学可不学,考得好不好根本没人关注……这些负面的影响给生物老师的工作带来了麻烦,学校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学生当然也不会重视!如何促进生物教学?根据国内外关于智力发展的研究证明,人的智力因素要发挥最大的效能,必须有突出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它们虽与学生的智力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些因素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去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和创造,从而推动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生物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点,那么怎样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达到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激发其学习热情。
二、善用生活事例,紧扣学生心弦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物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的知识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彻底抛掉“学习无用论”。例如在讲心脏时,笔者以一个真实事件拓展知识:有一个人到北京香山游玩,中途突发心脏病,现场群众马上进行急救,并拨打120,十分钟后救护车赶到,这个人得救了。7年后,他在家又突发心脏病,当时家中有不少人,可是没人懂得只需在他的心口上“打两拳”就可以活命,等医务人员到时却再也无法令他起死回生,因为他已经错过了急救的“黄金四分钟”。同一个人、同一种病、不同的观众造就了两种天壤之别的结果!这一实例让学生明白:在千钧一发之际,赢得时间就意味着留住生命!
又如,英国一个年仅6岁的女孩在医生到达之前,居然通过正确操作为妈妈接生,原因是她曾通过电视看过一些相关知识。活生生的案例紧扣学生心弦,有的追问:“老师,在没有人在旁时心脏病发作怎么自救?”显然,学生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知识的重要性并产生了浓浓的兴趣,懂得主动去思考问题并积极地寻找答案。
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增加一些急救、自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使其在今后遇到紧急情况时能派上用场,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可以学以致用、有机会大展拳脚的知识,学生当然会更用心学习!
三、给学生展现才能的机会
新课程改革要求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成为真正“主导”的秘诀不是“霸占”课堂,而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为学生指方向,把学知识、练能力的主阵地留给学生。课室是学生学习和展示的场所,谁能讲谁上讲台。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要进行“填鸭式”教学,在一节课四十分钟里滔滔不绝地讲,而应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多收集资料,这也是新课程强调的内容之一。在课堂上笔者会腾出六、七分钟,分别让两位学生上台讲“生物小故事”,即他们所收集的资料,最后由师生共同来总结评出优、良、中三个等级。学生都有好胜心理,为了拿到更高的等级,为了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他们会主动、积极地去收集各种各样有趣的生物奇闻,并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且兴致极高。所谓“一人计长,两人计短”,通过“生物小故事”这一环节,学生所学的知识不仅仅来自于教材,从而大大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实践证明,把讲台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展现的机会,其实也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妙用角色扮演
学习活动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每节课怎样让学生去发现、探索、创造是教师应考虑的核心问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8单元第23章第1节《生态系统概述》一节内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的知识,但不全面。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加深对生态学有关知识的理解?通过思考笔者做了以下处理:①组织PK大赛,看哪个小组知道的生态系统种类最多,激发学生兴趣。②让四个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动物、植物、微生物、非生物环境。让学生自己看书、找资料确定剧本,在课堂上以幽默搞笑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来演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功能,最后总结出:动物、植物、微生物、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了我们优美的大自然,它们各具特色、各司其职。就像我们的班集体,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同学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我们每个人只要尽心尽力、真心真意地为班集体做贡献,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总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开发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行学习、思维,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促进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伟欣.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人民教育,1998.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新课标强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中必须在贴近生活方面进一步加强,要求必须紧跟时代需求,紧贴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在课堂情景创设中,要把教学课堂情景与学生的实现社会生活、外界客观世界以及科学发展潮流紧紧相连。而教学实践与经验表明,如果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教学,其所教学的知识和内容往往是浅薄的、低效的、肤浅的。相反,如果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越是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得越紧,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原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印象就越深刻、越透彻、越持久、越有效。下面就如何让初中物理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进行探讨。
一、注重引入生活化素材进行教学。
当前,正在紧张地推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要求教学必须紧贴学生实际生活。而现实的物理科学知识也告诉我们,我们人类各种知识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并回归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加以应用和验证。物理课堂是物理知识教学的重要场所,因此,作为科学教学的引领者,教师更加应该将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空间紧紧相连在一起,挖掘出丰富多彩的教学题材来丰富多样化需求的教学课堂。初中物理教学除了应用好课本中引入的生活化素材外,要善于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捕捉到教学素材。例如:针对学校经常通过高音喇叭广播“通知”、“寻物启事”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将这一熟悉而似乎深奥、神秘的现象引入到教学中来,探究它的奇特之处,对学生提出:声音是如何通过电线进行传播的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声音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体验从现实生活迈向物理科学世界。
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物理科学,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爱上物理教学。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体验物理科学的奇特,迎合了学生爱好进行奇特想象的心理特征,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科学原理。不仅给学生在学习过程带来更多的乐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些有趣的实验,制造出一些新奇的物理现象,并加以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讲解,来引导学生体验物理科学。例如,在“液化”教学过程中,首先用烧瓶将水烧开,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水烧开的过程,然后用带有导气管和夹有夹子的乳胶管的橡皮塞将烧瓶塞紧,接着用冷水喷洒烧瓶,让学生体验烧瓶内壁水珠形成的过程,进而引出“液化”这一物理名词,让学生记忆和理解尤为深刻,进而再将烧瓶倒置过来,将乳胶管浸入用蓝墨水染色的盛水杯中,然后再将夹子松开,立即便产生出美丽奇特喷泉。让学生体验物理科学的奇特美丽的同时,感觉到物理科学就在身边,简单而朴实,并不抽象而生涩。
三、引领学生从物理科学世界中回归到现实生活。
物理与其它学科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引领学生紧密联系具体生活实际,利用好就在眼前的物品,进行相关实现,引领学生进行物理现象的分析,这样不但可以引领学生培养出浓厚的学习物理兴趣外,还可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体验和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建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进行室外物理现象现场观察,建立课外小实验室。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景,早上妈妈把刚刚煮好鸡蛋从锅里捞出来时,用手直接去拿,虽然比较烫,但还可以忍受得了,然而,过了一会儿,当蛋壳上的水分干了以后,就感到鸡蛋反而比刚捞起上的时候更烫了,进而再问:为什么反而会更烫呢?引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从物理科学世界中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又如:教师在教学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之后,紧接着便可以引领学生回归生活体验,将现实生活的理发室的吹风机、家庭晾晒衣物、树木移栽时进行枝叶的修剪等等社会事物和现象引入到物理教学课堂当中来。
四、注重应用生活化教学语言进行教学。
初中物理是孩子们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如何让学生快速地适应物理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较好教学质量,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地关注物理的理性和抽象思维,从而导致教师所用的教学语言过分“专业化”或过分“物理化”,以至于制造出沉闷的教学课堂,有力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培养反而极其不利,更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能力的培养。让物理回归于生活是物理教学的理念突破口,教学语言的生活化是教师教学的切入点,教师首先要加强对教学基础知识和基础原理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化的口头交流语言,对相关知识和原理进行讲解,并引入许多生活化素材,促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浅显,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还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进而促使学生更爱上物理课。
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更快地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方长友.论中学物理教学意境的营造[J].内江科技,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