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5: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海洋经济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坚实基础;一核;三带;六区;多点;港;桥;滩;景
[中图分类号]17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081―02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宁波这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城市的宣传口号,昭示着宁波与海洋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早在唐代,宁波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开始了对外通商,并与扬州、广州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窗口。后,丧权辱国的《》将宁波列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这一切表明宁波以其特有的地理、经济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依托优良的港口条件、发达的民营经济,加紧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总量逐年递增。2010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到5125.8亿元,海洋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而作为身处其战略核心之中的宁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广阔。
1、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
海洋经济为宁波的产业布局、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提供了规划保障,为包括宁波在内的整个浙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加快打造国际强港、构筑现代都市、推进产业升级、创建智慧城市、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生活品质等方面将产生积极促进的影响。发展海洋学经济,是新时期国家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获批,为宁波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了条件。只有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才能统筹陆上、海洋两种资源,形成良性互动,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海洋经济的坚实基础
(1)地理优势。首先,宁波“以水为魂,倚港衍生”。宁波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核心地带,从海域上来讲,它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人海口,是连接长江三角地区与黄金海岸的纽带。宁波一舟山港口一体化的建设,使沿海港口物流、物资储运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的建成,促使宁波一跃成为连接上海、江苏、温州、金华、台州乃至福建南部地区的枢纽城市,为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上浙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港口资源优势。港口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龙头和领头羊的作用。宁波港口岸线总长1562千米,占全省的30%以上,其中可用岸线872千米,宁波港是我国大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深水岸线170千米。航道条件良好,北仑港区域可进出30万吨级船舶,拥有生产性泊位300多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象山可进出5万吨级船舶。港口岸线资源既是宁波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龙头性资源,也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浙江”最为独特的优势和载体。宁波港已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2010年宁波一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6.3亿元,跃居世界海港吞吐量首位。宁波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00.4标箱,居全球第六位。据统计,2009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成为推动宁波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岛屿资源优势。宁波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516个,约占全省的1/5,岛屿面积为524平方千米,岛屿岸线长758千米。岛屿周围海域渔业资源和贝类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潜力较大。
(4)滩涂渔业资源优势。首先,宁波拥有可围垦滩涂资源约140万亩,占浙江省滩涂总面积的34%,居全省首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象山港内、大目洋沿岸、三门湾北岸四大片。滩涂资源具有淤涨型、面积大、完整性好等特点,围垦开发条件优良。目前在建围垦工程有10处,共计19.6万亩,主要用于农业开发、湿地保护、城镇工业开发。其次,宁波紧邻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舟山群岛,渔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种群恢复能力强。在滩涂浅海,水产资源养殖的自然条件良好,依靠科技进步扩大生产范围、提高产品档次的潜力较大,特别是象山港,是我国沿海不可多得的鱼虾、贝藻类等海洋生物栖息、生养、繁殖和培育的优良场所。
(5)油气资源优势。东海一直以来被誉为“东亚的波斯湾”,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仅在中国大陆架上的天然气储藏量就有5万亿立方米,原油储藏量约1千亿桶,春晓油气田总面积22000平方千米,探明天然气储藏量达700多亿立方米。
综上所述,宁波拥有海洋资源、深水大港、海洋产业、旅游资源等优势,已经具备了发展海洋经济的诸多基础和便利条件,特色邻港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海洋交通建设设施网络逐步完善。
3、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广阔
海洋是宁波的优势所在,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宁波将扮演龙头角色。而对城市发展来说,宁波的发展重心将向滨海转移,宁波将全面由“三江口”时代走向滨海经济新时代。
(1)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标杆。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围绕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服务体系建设,锐意创新的宁波人已开始重新描绘“东方大港”的新蓝图――宁波将建设成为浙江省国家级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由“世界大港”向“国际强港”、“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海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性转变的步伐。
(2)一核、三带、六区、多点的海洋经济布局。提升“一核”,即以宁波一舟山港及其依托的腹地城市为核心区;形成“三带”,即杭州湾、象山港和三门湾及其附近区域,要建设成为宁波海洋经济的主体区域;打造“六区”,即重点规划建设杭州湾区域、镇海北仑区域、梅山一六横保税物流核心区、象山港区域、大目涂区域、三门湾区域,力争成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发展“多点”,即在发挥陆海资源优势、整合提升的基础上,在宁波和沿海地区规划建设一批海岛开发区、海洋高新科技园区、出口加工区、海洋风景名胜区以及生态农业集聚区域。
(3)以码头建设、海铁联运、优化无水港布局、港航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港口开发。“码头建设”,即推进梅山、大榭、穿山三个港口区建设;新增5000万吨的港口货物吞吐能力、600万标箱的集装箱吞吐能力。“港航
服务业“,以保税港区、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物流园区等为依托,出台政策、完善配套、提升功能,大力发展智慧物流,鼓励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进口分拨、出口配送等新型物流业态,支持拓展保税仓储、加工组装及配套增值服务,推进港口物流向价值链高端转变。鼓励航运金融创新,大力发展航运保险、船舶融资、资金结算等航运金融服务,培育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探索建立宁波船舶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租赁等业务。鼓励船务服务、港航培训等行业发展,完善港航服务体系。
(4)以海洋制造业、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为主的现代海洋产业。“海洋制造业”:指以石化、钢铁、造船、汽车、装备制造为主的临港大工业;以石化成套设备、核电设备、风电设备、海洋环保设备为主的海洋装备制造业;以加快储运交易基地建设、加大东海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开展象山、金七门核电项目前期研究,发展海岛和近海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海洋能源;以规划建设宁波海洋生物工程院、宁波海洋生物科技院,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生物保健品和海洋生物功能材料产业为主的海洋生物技术及其应用技术。此外,还有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服务业”:一是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配置中心,加快发展“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二是利用“港、桥、滩、景”等资源优势,推动象山港一石浦一三门海洋旅游板块发展,建设成为我国海洋文化和休闲旅游目的地;三是提升海水产品、海洋石油及制品等商贸服务水平,建设全国性的海洋产品和生产资料贸易中心;四是大力发展涉海企业投资、涉海法律与公证、涉海知识产权、金融和信息等海洋服务;五是积极申报国家海洋展览会和世界海洋展览会。“现代海洋渔业”:宁波将加强渔船管理,控制捕捞强度,优化捕捞结构。改造提升传统海洋养殖产业,优先发展高效生态海水养殖,建设一批生态友好型水产养殖区。以海水养殖业为重点,深化海产品深加工,延长海洋经济产业链,搞活海产品流通体系。
(5)海岛开发。推进南田岛、檀头山岛、象山岛中底部诸岛、渔山列岛与韭山列岛开发;形成综合利用岛、港口物流岛、临港工业岛、海洋渔业岛、海洋科技岛、现代渔业岛、清洁能源岛、海洋生态岛等主体功能岛。
(6)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多个在长江三角洲、全国甚至在全世界有影响力的交易平台,如:镇海液体化工产品交易市场、镇海煤炭交易市场、镇海钢铁交易市场、镇海木材交易市场、宁波铁矿石交易中心、宁波粮食交易中心等,到2015年实现市场交易额4000亿元以上。
关键词:海洋经济;区域海洋经济;空间计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 海洋经济概念
对于海洋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美国海洋研究中心主任杰拉尔德·J·曼贡(1977)在他的《美国海洋政策》一书中提及,但是并没有对概念进行表述[1]。在国外,海洋经济这个概念并不常见,仅见于少数的海洋统计报告、环境统计报告以及海洋发展政策中。
与国外相比,国内海洋经济概念研究的成果更为丰富。但由于研究视角以及研究者学科背景的差异,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明确、统一,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相对来说,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国家海洋局关于海洋经济的定义,即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国家海洋局,2007)。
2 国内外海洋经济研究现状
2.1 国外海洋经济研究现状
国外对海洋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海洋经济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和海洋产业经济研究。在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的研究上,Nathan Associates(1974)评估了美国海洋有关产业的生产总值[2]。Pontecorvo和Wilkinson(1984)分析了海洋部门对美国经济的贡献[3]。Kildow(2010)总结了各国研究成果,发现各个国家经济对海洋的依赖都不同,加拿大(RASCL, 2004)海洋经济占GDP1.5%,英国(Pugh,2008)4.9%,法国(Kalaydjian et al., 2008)和美国(Kildow et al., 2009)都是1.4%,澳大利亚(Allen, 2004)3.6%,新西兰(Statistics NZ, 2004)2.9%[4]。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经济学的相关分析、测算模型(如投入—产出模型)等。在海洋产业经济研究方面,重点研究海洋产业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国外学者还对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产业进行研究。
2.2 国内海洋经济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海洋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门学科:一是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海洋经济理论研究体系,认为海洋经济学属于经济地理学的分支;二是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海洋经济理论研究体系,认为海洋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地理学研究海洋经济,侧重于探究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及其形成的条件和发展规律。张耀光、韩增林(2010)应用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锡尔熵指数(锡尔系数)等定量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辽宁省辽东半岛、辽西走廊、辽河三角洲海洋产业的聚集程度的差异及海洋经济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5]。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2010)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长三角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不均衡,空间差异显著;海洋产业地域空间聚集态势明显,形成了以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和舟山为中心的三角地带,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为中心的北部轴线,以台州和温州为中心的南部轴线,所组成的“三角两翼”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6]。而经济学研究海洋经济,侧重于海洋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规律的探索。
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区域分别为环渤海区域、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但是在文献研究上却有明显的倾斜。对环渤海区域研究的文章很多,如张燕歌(2009)、孙群力(2007)、李靖宇和徐志坚(2006)、谭在仁(2008)、纪建悦(2007)、刘洪滨(2003)、李峰(2009)等;研究长三角海洋经济的文章相对较少,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有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
3 区域海洋经济研究方法
在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中,研究方法包括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数学或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等。
许旭(2008)在其硕士论文《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差异分析》中用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全面反映各省海洋经济发展条件、状况的差异,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沿海各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进行评价估计[7]。谭在仁(2008)先用实证分析法分析了威海发展海洋具备的条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继而结合国内外海洋产业经济理论进行规范研究,为威海海洋经济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8]。张耀光、韩增林等在确定主导海洋产业时,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9]。吴健鹏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与区位熵分析分别确定了广东发展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10]。
4 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研究现状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因为便利的水上交通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使得经济飞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海洋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如何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让海洋的生态环境得到应有的保护,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话题。文章就针对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
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
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转贴于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
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机遇;问题对策
一、引言
目前,海洋作为蓝色的国土,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所以海洋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海洋经济发展的意义说起,浅析了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具体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二、发展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把海洋经济纳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点,将山东半岛与浙江海洋纳入我国的试点区域,应该说我国的海洋经济迈向了新的起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海洋已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海洋的天然气资源、石油资源、海洋水产品、海洋水淡化、围海等活动,缓解了我们日常衣食住行的压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海底作业将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所以海洋将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2.海洋促进了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高达60%左右,其大部分运输是靠海洋,海洋是我国对外经济稳定的重要载体,所以开发与利用海洋是全球经济化的必然需求。
3.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实力提升的象征
维护海洋是我们的权益,开发与利用海洋不仅发展了我国的经济,也体现了我国综合实力的强大,保护国土的完整、人民的安全也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三、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海洋环境保护问题令人担忧
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降雨量分配不均,自然灾害频繁,加之工业化工、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以及周边居民非法无序地对海洋进行开发,使海洋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另外过渡地非法捕捞也使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许多鱼种濒临灭亡。这种缺乏高科技与高层次的破坏性开发破坏了沿海经济的平衡,也影响了我国未来整体资源的再利用。
2.沿海产业结构相同
我国近几年虽然对海洋管理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各个沿海区域也加以整治与规划,但是还是产业结构重复现象十分严重。其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渔业养殖、宾馆服务、海洋运输三大产业上。另外在海水养殖中,品种单一、技术落后、规模不大,这样不但增加了经营的风险,还会形成“遍地开花,一片红”的产销失衡。
3.海洋技术转换成果有待于提高
前面我们说过,海洋环境受到污染,非法捕捞得不到有效控制,产业结构单一重复这些情况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摆在我们面前。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海洋技术成果转换率低,海洋科研技术有待于提高。目前我国在国防建设领域居世界前列,但是在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上还有待于加强。再有现在是市场经济,海洋的科研技术应该与企业、市场有机结合,目前这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制约着我国海洋业的快速发展。
四、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1.抓好海洋区域的空间布局
针对海洋的特色资源,我国首先要抓好海洋区域的基础设施与周边的统筹安排。从陆海空一体化的角度安排海洋资源的空间整合,形成港城互补的经济中心,打造出特色的临海产业园区发展空间,并且加快海洋产业与临海空间的区域整合。这样可以形成后期的特色突出、优势互补海洋产业结构。
2.妥善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
应该说我国目前开发与保护一直是矛盾着的两个概念,其实开发与保护应该说是互补的,适当开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有效保护促进资源的开发。所以我们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做好开发的最佳时间与地点,避免盲目的非法捕捞,定期地观察与监督以及保护,并且对海洋进行污染的单位与个人要严格处置,绝没有商量。一定做到集中、治理、监督、开发、利用相统一。
3.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
这里的保护是在强大的监督力与执行力的前提下,首先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以整治海洋污染为重点,提高预警与全程监测的装备,尤其是对海洋区域周边的重大污染源如化工企业、重要的入海口要及时加以监测与查处,对污染企业一定要集中治理,以此切断污染源的源头。其次加大执法力度,做好依法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外推行目标责任制,号召沿海区域各级政府各负其责,责任到人。
4.依靠科技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振兴海洋产业才能振兴海洋经济。振兴海洋产业要靠科技,不能只靠传统工艺来发展海洋业。因为目前的海洋业竞争已经发展到世界领域,所以我们只有加强海洋科技的投入,才能在资源以及产品的深加工上获得领先地位,最终整体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科技能力。如要加大海洋生物、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水利用、海洋探测这方面的研究,并且还要积极地开展国际合作。总之要开展新的发展途径,提高我国整体海洋经济的利用率。
五、结语
总之,在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海洋经济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同时在各国已经兴起了深度开发海洋以及联合开发海洋经济的氛围。我国已全面着手开发与利用海洋经济势在必行。并且世界率先发起依海而发的国家经验告诉我们海洋的丰富资源已经逐步替代陆地资源枯萎的局面,所以我国一定要赶超世界潮流,在发展科技开发、合理保护海洋的前提下,捍卫我国海洋领土的完整。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海洋钻修井机;应用情况;故障分析
【分类号】TE921
海洋钻修井机是提升海洋油田勘探开发效率、提升维修作业水平的重要措施,高质量的海洋钻修井机应用是提升油气采收率、加快故障分析和排除的重要保障,是油井持续稳定生产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海洋钻修井机的应用和故障分析,提升海洋钻修井机的应用水平,更好地保障海洋油田勘探开发。
1 海洋钻修井机的应用
1.1海洋钻修井机应用改进的必要性
我国海洋钻修井机已经经历了20年的发展,在整机总体设计、并车作业、动力配置、底座及绞车传动等系统以及井架结构体系等方面也不断改进,整体上不断呈现出布局协调、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的特点,占用的钻井平台面积不断减小,适应了海上油田勘探开发的需求,同时,钻修井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等方面的线路保障能力也不断增强,整机经济性不断提高。
但是,随着我国海洋油田勘探开发力度加大,海洋油田平台类型日趋多样,油田所处海域环境也存在差异,同时为开发海洋油气田,各类作业方式和特殊作业要求也不断增多,需要海洋钻修井机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增强设备的标准化、可移动化和小模块化特点,更好地辅助海洋油田勘探开发。
1.2我国海洋钻修井机的应用特点
高质量的设备是确保使用持续性的必然要求,通过结合海洋钻修井作业实际进行设备应用和改进,可以更好地满足油田开发需要,有效减少设备故障。一是设备的标准化应用。钻修井机标准化应用以设备用途多样性、使用灵活性和作业快捷性作为目标,对主要构件实现通用化生产,对主要设备尺寸进行标准化组合,形成可批量生产、大范围应用的钻修井设备,便于设备维护保养及维修更换零部件,提升作业效率。通过一定区域内的标准化应用,使钻修井机上部和下部移动底座、泥浆罐、井架和钻杆等设备可灵活的进行自由组合应用,提升整机使用效率和寿命。二是设备的可移动化应用。海洋钻井平台相互之间距离较远,设备的搬迁和使用比较不便,因此,通过提升钻修井机的可移动性,可以便于设备在不同海洋钻井平台之间搬迁和使用,利用简单的大型起重船就可以进行搬迁使用,比如海洋油田中比较常用的HXJL80型可搬迁式海洋钻修井机,由钻杆堆场、配电间、井架、移动底座、泥浆罐、柴油罐和净化装置等部分组成,整体设计使用寿命可达20年以上,最大钩载一般为1800kN、最大可达2250 kN,利用88.9mm的钻杆辅助可进行6000m深度的修井作业,利用127mm的钻杆辅助可进行3000m深度的钻井作业,配备柴油发动机,适用钻台面积为170平方米、高度为8米,泥浆罐容积可达150立方米,下移动底座通过设置平台滑轨,可适应9-11米的移动。在具体吊装移动作业中,可将钻修井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一钩次吊装,可将修井机按照下部移动底座和上部移动底座加井架结构的方案分两次进行吊装,还可以进一步将上部移动底座与井架结构分开,进行三次吊装作业。在具体移动作业中,可综合考虑起重船的不确定性、井架的保护性要求以及施工时间、成本等因素,确定具体吊装作业方案,提前进行辅助吊装框、钓耳的设置。三是设备的小模块化应用。适应海洋钻井平台的应用特点,可在使用中进行小模块细分,优化钻修井机整体结构和功能,缩短施工成本和时间,便于出现故障后缩小故障判断范围和构件数量,提高设备故障排除效率。比如,可在平台群内的平台上分别设置HXJL80型的小模块钻修井机,通过设置最大钩载为1800kN的顶驱,配备相应数量的CAT3512型柴油发动机,确保满足钻修井深度要求,并能将钻屑从固控设备传输到处理设备内部,再进行剪切、研磨或筛选等作业,利用高压注入泵提供压力,确保岩屑可以注入地层内部。同时,通过小模块化应用,将钻机分为DES、DSM等模块类型,并细分具体应用模块,将不同模块利用销轴等构件进行连接,尽量将各小模块的尺寸控制在18.6×2.7×3.8米范围以内,将重量控制在25吨以内,便于利用平台供应船和吊机进行设备的维修和拆卸等作业。为后期应用提供便利,还可以将钻修井机设置为整体底盘和辅助吊装框架,便于分模块的应用。
2 海洋钻修井机的故障排除
对海洋钻修井机的故障排除,要在前文阐述的应用优化基础上,对易出现故障的主要设备进行分析判断。
2.1绞车的监测和故障诊断
绞车是钻井起升系统的主要设备,可对钻具进行起下作业,对套管进行下入作业,在钻进中还可以控制钻压、送入钻具,并能起吊重物。绞车故障主要包括噪音或振动异常、结构件毁坏、刹车失灵以及防碰天车系统异常等。可利用逻辑推理原理进行演绎分析,找出具体的故障事件,分析形成故障树,最终找到最小割集和故障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排除。
2.2钻井泵的监测和故障诊断
钻井泵作为钻井液循环的主设备,可以在高压作业下向油井中输送粘度、密度和含沙量较高的动力液,进而冷却钻头、携带岩屑,辅助进行钻进。主要故障包括泥浆渗漏、排压异常、支撑轴温度异常升高等,可利用与绞车故障分析相同的原理进行故障分析判断,形成故障树进行原因分析。
2.3振动筛的故障排除技术
振动筛主要包括筛网、筛架、激振器、减振元件等构件,可以通过机械振动作用和吸附作用将固体筛离。在具体应用中,可结合设备常见故障及特点,设计研发智能控件化振动筛动态特性检测仪,对振动筛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故障进行预判和快速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予以预防和排除。
3 结论
综上所述,海洋钻修井机作为海洋油田开发的重要辅助设备,对海洋油田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设备应用特点和趋势进行分析,并对主要设备的故障分析及排除技术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升设备使用水平,更好地辅助进行海洋油田勘探开发。
参考文献:
[1]宋丽,赵冰心,惠雅彬,赵子健.加强机械设备使用和安全管理的刍议[J].林业劳动安全,2013(12).
[2]袁俊和.钻井过程中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