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5: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程团队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教学团队 ERP系列课程 SAP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精神可以看出,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对于强化质量意识,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因此,学校应继续大力推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学团队应该紧密联系学校的发展实际,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优化课程结构,协调不同课程之间关系,从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主讲教师等方面下功夫,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本文结合我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谈谈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
一、教学团队的组成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可以从管理思想、软件产品、管理系统三个不同角度来理解ERP。
1.从管理思想角度
ERP 是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 Garter Group Inc.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MRP-II)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
2.从软件产品的角度
ERP 是综合应用了 B/C/S 体系、大型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成果,面向企业信息化(或数字化)管理的软件产品。
3.从管理系统的角度
ERP 是整合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制造资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以ERP相关课程教学工作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立足于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牵动,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ERP相关课程建设、ERP实训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以及专业建设的队伍。
目前,教学团队主要承担企业资源规划、SAP Business One平台应用课程、SAP R/3应用课程、SAP R/3开发课程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该系列课程既有ERP的基础理论课―企业资源规划,又有ERP的典型产品的课程―SAP Business One平台应用课程和ERP的高端产品课程―SAP R/3应用与SAP R/3开发课程,是发展较为完善和建设较为成熟的系列课程,企业资源规划课程是该系列课程中的基础而又核心的课程。系列课程构成如图所示。
根据学校的“实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ERP基础理论,更注重ERP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技能。因此在课程总体设计时,既注重理论教学的设计又加大实践环节的设计,通过典型ERP平台(SAP Business One)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对ERP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概念层次。另外,为了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性,针对那些对ERP感兴趣、想进一步深入理解或者想毕业后从事与ERP相关工作的同学,教学团队在《企业资源规划》理论授课结束后的实践学期,设置SAP Business One 平台应用课程,通过SAP平台强化学生ERP实际应用的能力,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同时针对学生对ERP高端知识体系的渴望,教学团队又开设了SAP R/3应用课程与SAP R/3开发课程。
基于这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总体设计思想,教学团队抛开了传统教学框架,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尝试。特别是2006年东软集团与SAP公司实现了战略合作,为教学团队的新型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与模式打下了基础。
东软集团与SAP公司的战略合作实现了将世界上著名的ERP供应商SAP公司的SAP Business One平台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课程体系中的飞跃,将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知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学生讲解最优秀、最适合的管理方案;同时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教学团队将SAP的开发技术ABAP纳入ERP的系列课程体系。
二、教学团队的特色
1.合理的教学梯队
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梯次合理的队伍。成员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相对优化,团队中既有教学、科研骨干,又有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还有相应的学科依托和支撑。
2.鲜明的团队精神
“让每一个人都成功”的理念是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所倡导的团队精神,是整个团队的境界、追求、模式、标准的集中体现。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能够给予那些诚心、无私的奉献者以适当的回报,个人的价值也会因为这个团队而变得更大。民主和谐、理解信任、支持帮助,使团队形成有机的整体;积极进取、敢于创新、追求卓越,为团队的成功开辟道路;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协同合作使团队目标得以实现。
3.明确的发展目标
“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的应用型人才”是学院的培养目标,也是整个教学团队的发展目标。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在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下,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成功和成才为目标,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中,设定明确、可行的教学改革目标,有相对集中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方向,工作有新思路、新措施,设计合理、实施有效。
4.显著的建设成果
通过多年不断地培育和建设,团队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建设基础和一定的教学改革经验积累,并取得企业资源规划省级精品课的标志性成果。教学创新团队同时取得较大的科研工作成果,并能够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引入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领域,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专业设置特色
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支柱课程,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掌握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IT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工作的人才。
本专业依托东北大学计算机学科优势、东软集团IT产业优势以及大连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环境优势,建立集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同时,通过学院与SAP公司的国际化合作,引进国际前沿的IT知识,实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为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大量的SAP专业化人才。以此为契机,教学团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培育与东软集团等公司的“校企合作”、“3+1”等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团队建设的创新性
1.学院强化IT技能实践、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根据东软的企业优势和软件学科优势,学院实施一种《面向领域的课程体系反向推导流程》,即根据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体系上,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以IT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为导向,采用素质、能力、知识的倒推流程,构建出全新的IT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以应用为导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形成有技术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有实验课、实训课、概念实习、技能实习、项目实习等多种形式。教学大纲按照“精讲多练”的模式,突出实践。
2.“1321”的教学管理模式
“1321”的教学模式,即1学年被安排成3个学期,2个学期基于案例的理论教学,1个学期的实践教学。根据学生专业学习进度情况,把整个学生在校实践分为概念实习、技能实习、项目实践、毕业设计四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均需进行答辩。“1321”的教学模式是学院创新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形式,它的实施加快了学生学业的进程,使学生有机会在SOVO公司、合作企业参与最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与实践,保证了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广阔的视野。
3.以研发中心为平台、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训体系
研发中心是以项目研发及企业信息化实践为主要活动的学生组织。研发中心是以完善的组织体系结构为支撑,强大的师资力量为后盾,以培养与企业实现无缝链接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生实践平台。研发中心下设研发部,商务部,SAP事业部和研究生部。其中SAP事业部以学习、研究SAP的ERP产品为主要工作内容,辅以项目实践,主要分为SAP Business One和SAP R/3两个方向。研发中心最终由信管系专职教师负责,各部门由具有相关资质或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在时时处处贯彻信管系的亲情教育精神的同时,集中的内部培训和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保障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发中心致力构建与企业协作的桥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经验,真正的把时下的大学后教育移到学历教育中来。
参考文献:
[1]孙福权王晓煜吴迪王琨:企业资源计划(ERP) [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2]温涛梅丛银:Neusoft/SAP Business One 敏捷商务解决方案[M].大连:东软电子出版社,2007
关键词:“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建设
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强校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以本科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在原“安全防范技术”课程上进一步发展,加入安防工程这一全新内容,是对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的一项巨大的挑战。在课程团队建设的工作中,就需要充分了解团队和团队精神的定义和内涵,把握课程团队的特征,使课程团队建设得到健康发展。
一、团队内涵
团队的概念最初来源于企业,在经济信息化冲击下,西方许多企业正在逐步摒弃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传统垂直功能化管理组织模式,形成一种全新的,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式过程化的管理组织模式。在实践中证明,团队比传统部门更加适应多变的环境,可以快速地组合、重组或解散,反应更加灵敏、迅捷,是组织提高运行效率的可行方式,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人员才能。教学团队也是为了适应当前学科专业教学发展、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改革和研究能力,完善教学条件、完善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规范教学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整体建设。
团队是一些才能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团队的类型和组成方式很多,考察高效团队,其有效的运作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明确的目标
任何团队的建立都是以目标明确为前提条件的,团队通过切实可行的目标来寻求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
(二)良好的沟通
团队的组织由不同的部门,不同技能的人员构成,团队工作的价值观念是鼓励倾听、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的兴趣和成就。这些价值观念使团队成员之间更能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能够帮助团队发挥最大功效,同时提高个人以及组织整体的业务表现。
(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成员们能够为之信服的目的。团队成员在明确的目标下,分工协作,责权利落实到每个成员。成功的团队中,每个成员如何为集体目标贡献最大力量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二、课程团队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应组建课程负责人制的课程团队,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的整体构建和实施,团队成员由相关专业教师构成。课程团队通过对学习领域需求和培养目标的分析,决定其相关学习内容和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教学标准。通过建立课程团队既可以使教学内容符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又可以发挥教师的各自不同的专业特长,同时也加深了各专业教师对新方案的理解,更加有利于课程的构建和实施。
建立起团队,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并不意味着立即会具备“团队精神”,必须通过培训或引导,培养上述的软件条件,才能建立合格的、富有“团队精神”的工作团队。通过协作和授权来培养“团队精神”,建立自我管理小组,赋予他们完成其工作任务的权力,有意识地在组织中努力开发有效的工作小组,这就是团队建设。学术团队的建设是一项比建立更加艰巨和长期的工作,只有在团队建设上下功夫,才能使学术团队健康地发展起来。
三、课程团队的建设
结合公安院校的特点,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建设良好的“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合培养人才
通过深入公安实战部门调研,构建“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体系。与公安一线专家、业务骨干的共同论证编制“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方案;根据公安工作特点,组织教师和公安机关教官联合编写“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教材、讲义;聘请实战教官参与“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教学,承担相关课程或专题教学任务,保证鲜活的案例及时入课堂;选聘业务骨干或技术能手担任见习或实习等实践环节指导教官、安防企业优秀的工程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吸收公安机关实战教官参与课程、技能的考核工作,用实战的标准和要求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邀请实战教官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督导和评价,充分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推进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
(二)联合培养教官队伍
一方面,各级公安机关由政工部门牵头、相关警种分工协作明确晋职晋级评先评优政策导向,支持各级领导和有教学能力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担任“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的实战教官,补充学校专业教学力量,完善“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建设。另一方面,建立教师实践锻炼制度,在广泛吸纳实战人才充实“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队伍的同时,定期安排教师到业务对口部门或公安机关基层所队挂职锻炼;分批安排干部教师到基层公安机关当民警,通过实践锻炼,使教师及时了解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的最新信息、最新经验、最新成果和最新要求,并及时充实到教学中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战性和时效性,全面深入了解公安工作的发展变化,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能力。
(三)建立“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与公安机关挂钩调研和互助双赢机制
按照业务对口原则,建立“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与公安机关主要业务处室和基层实战单位挂钩联系制度,为“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教师开展教学调研、课题研究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基地和渠道。实战部门邀请“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教师参加业务会议,开展专题调研,起草规范文件,编写工作手册。“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安排学生参加公安机关的重大保卫活动和专项治理工作,为公安机关提供警力资源,教师到公安机关挂职锻炼在吸取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协助公安机关破获重大、疑难案件。
(四)建立教育教学督导制
督导组对“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教师教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团队学习、案例研讨、现场研究、专业实训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学员运用“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知识及相关学科理论分析、解决警务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学员毕业论文、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 分析、毕业设计,警务实战实训考核以及“顶岗实习”等教学实训活动进行专项督导,实时监控和分析反馈教学实训信息。
(五)建立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制
对毕业学员的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研究,改进教学实训工作,确保培养质量。
(六)依托实验室建设开展实训课程,加强团队科研能力
为提高学生对“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认识,针对“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特性,设计多类型课程实训、实验项目并进行实验室建设。同时,邀请公安一线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共同设计教学训练方案,确定训练专题开展模块化教学,一线教官将公安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进行模拟训练,双方共同对实训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和考核,通过实战化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加强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
四、结束语
在“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教学中创建、发挥课程团队的作用,是我们开设“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需要,是培养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的需要,也是我们课程教师团队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小勇,宋文学,嵇宁. 发挥专业教学团队作用推进精品课程建设[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2] 段相林 常彦忠 樊玉梅 于鹏,刘敬泽.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意义、建设内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间的相互关联——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之一[J]. 解剖科学进展,2012(02)
关键词 教学组 课程建设 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lying on "Teaching Group"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
JIA Ying, ZHAO Housui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25)
Abstract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the military administrative teaching group construction,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teaching group" based on the "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military academy, which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eaching group construction , it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in military academ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and the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m spirit,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 pattern of activit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It should be strive to explor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teaching team training and building suitable actual systems for the military academy,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teaching group;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quality; teaching staff
0 引言
军队院校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肩负着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部队三大职能作用。军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军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充分加强以“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建设,打造通过课程或课程群为纽带的教员共同研究、交流、成长的平台,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整合提升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从而提高整个教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推进质量工程的建设,把我军院校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1 目前军校“教学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学组大多是以学科组或课题组的形式存在,而军校的教学组多是行政教学组,存在泛行政化和弱化教研的倾向,教员们也存在忽视教学组教学科研功能,缺乏集体建设意识的问题。针对教学组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层分析,找出问题根源所在,以便研究对策,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水平和教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1)教学组职能定位不明确。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组的职能任务是组织教员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教员素质和教学质量。而目前军校教学组的活动基本上是在规定的时间传达上级精神和布置工作,甚至有的教学组形同虚设,一切活动均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教学组“研究”的气氛淡薄, 教研功能萎缩,甚至研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基本上没有开展,更没有教学组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等。(2)教学组教研内容单一。教学组的活动仅局限于听课、完成日常教学事务等教研活动的浅层次上;局限于为单纯教学活动而活动的目标上;局限于“教研是软任务、软环境,一时难见效”的认识上。所以这样的活动基本上不是真正从教员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出发,其实际效果大打折扣。(3)教学组教研效益不佳。教学组很少开展针对教学改革或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学习教育理论往往不能与实际教学工作相联系。专题研究不深,缺乏突破性的开展。教学组日常工作没有抓准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结合点,以科研促教学,促课堂教学改革,教研效益不佳,教员个体从中的受益甚微。
以某一课程或课程群为纽带的课程教学团队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依托“课程教学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能的关键举措,也是弥补目前已有行政教学组功能定位等不足的有力举措。以课程或课程群为载体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提高教学效益,既能建立和共享优质、稳定、高效的教学资源,进而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能,又能有效整合优化师资队伍,进而全面推动军校学科专业建设。
2 加强 “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课程教学组是承担同一门课程或相关课程群的教员探讨交流的一个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在现有体制下行政教学组所无法满足的功能需求。课程教学组以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某一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以“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建设,发挥更大的教学效益,优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弥补行政教学组功能的不足,同时也是课程建设规范化、精益化的重要标志,在军校现有教学体系运行过程中才能更好实现其功能。
以“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是以某一课程或课程群建设为载体,以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梯队为重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充满生机的师资队伍。军校教研室及行政教学组通常组织效能有限,在促进青年教员综合能力提高方面,虽然有一些行政引导措施与激励机制,但主要还是依赖教员自身的个人努力,因此,采用以“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建设的方式培养历练师资队伍则更具组织优势。首先,尽管教学团队没有行政职能,但在团队带头人的领导下,可以通过集体说课、集体备课等过程中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质和参与教学建设、改革的积极性,强化团队内教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发挥团队自组织功能与团队核心成员的“传、帮、带”作用,营造健康良好的互助氛围,合力培养教学团队。
其次,军校教员专业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学科研活动。教员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依托“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采用“以课育人”的方式,紧密围绕课程教学改革、教科研成果反哺课程教学,实现“师资―课程―教学科研”一体化协同建设,课程教学质量随团队中教员个人综合能力的进步协同提高,因此,通过课程或课程群教学组建设可以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教学团队,也能为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提供一个可靠的人才储备资源库。
另外,通过“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可以进一步组织实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和有关平台搭建,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从而提高团队核心力和教学质量,是新形势下军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实用选择。采用这种建设模式,能够加快师资队伍培养步伐,有利于形成优秀的军校课程或课程群教学团队,并可通过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发掘军校课程标准建设的内涵,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对整个专业及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以“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为课程标准建设以及课程教学资源平台搭建等提供人力支持。
3 加强以“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教学团队建设在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军校行政教学组的有益补充,在创新教育的今天,如何加强军校“以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学资源建设和军校教学质量已成为大家关注与探索的课题。
(1)加强课程和课程群建设。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团队建设也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在课程和课程群建设过程中,要依托团队优势,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的辐射作用,加强集体备课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员的传帮带作用,同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在互动共生中创造优秀的教研成果,并做到从教学中来又回到教学中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2)完善制度建设。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障,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组建设的规章制度,是搞好团队建设的重要保证。比如,教学团队带头人制度,集体说课、备课常规活动制度,师徒结对制度,案例、教学法研究制度,科研课题研讨制度等。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
(3)重视教学团队精神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一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业务过硬、能吃苦的教员队伍。教学团队精神的建设,首先要注重教员个体师德教育,其次课程教学组成员的组织结构,发挥教学组的整体功能,促进教研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合作”是创建课程教学组文化的方式,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员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以某一课程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软资源”内容。
(4)建立有效活动的模式。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工作是要帮助教员做好课堂教学的基础工作。组织教员学习和贯彻课程标准,组织课程教学组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说课活动,组织教员要相互听课,广泛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相互听课活动,按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评议和说课,全方位关心年轻教员的成长,对年轻教员施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其次,改变教员的观念,加强教研教改研讨活动。推进教学改革首先要引导教员学习理论,提升教学理念。教员要在实践中成长,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实用的研究方法,形成较高的科研能力。因此,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使教研活动这一沿袭已久的教员业务学习方式注入新的活力,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教员能有所作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得到实化、教学研究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使课程教学组真正成为教员汲取精华快速成长的重要组织,有效地促进教员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专业素养。
(5)加强科研学术研究活动。教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与周围同事的合作交流以及教学组的氛围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员要想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科研水平得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确立合作促发展的思想,加强科研学术交流,主动地向他人学习,主动地与他人交流,以课程教学组为基本平台实现信息沟通,协作共享,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良性互动局面,有利于教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快速成长。
4 结束语
以“课程教学组”为载体的教学团队建设对于推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进而促进全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军校整体教学质量,是新形势下军校教学质量建设的一种实用选择,是对目前行政教学组建设的有益补充。采用这种建设模式,能够加快教员队伍的培养步伐,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教学团队,并可借此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对整个专业学科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海仔.加强教学组建设的调研与思考[J].江西教育,2006(5):28.
[2] 王海冰等.二级学院课程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8):167-168.
[3] 李红卫,张丽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以2007、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7,8):57-61.
[4] 朱海洋,尹湛华.以“课程教学组”为载体的高职教学资源建设简说[J].职业教育研究,2010(4):27-28.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
管理学课程是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和基础课,也是大学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发展中的学科,它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特点,又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既要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同时要求管理学老师要不断摸索与总结,设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改进管理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学教学团队建设回顾
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在多年课程建设中,不仅积极争取教学改革项目,取得一定成果,并且主动、有效地将教学改革成果推广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为企业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中,取得良好成效。
1、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坚持新教师试讲制度,同行之间相互听课、教学检查、研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修订、教材选用等教学活动,备课、讲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实践、成绩考核等教学环节严格按有关制度严格执行,落实到位。结合本科教学评估,对课程体系的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和实践指导书进行了修订,完善了教学文件和教学环节。
2、能采用恰当形式实现师生互动,运用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均制作了教学课件,使用多媒体授课。实践教学方法得当,利用各种教学软件、计算机及投影仪现代化工具,讲授最新管理理论。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已有显著成效。
3、以教学团队成员为主校企合作共建的ERP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发展,特色鲜明,获得ERP大赛奖项,示范效应显著。实习要求严格,指导耐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消化所传授的理论知识。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出该课程的系列讲座,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对活动进行设计,对活动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二、未来管理学教学团队建设的设想
(一)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
教学团队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为主线,着力改进教学方法、手段为重点,增强教学实效性为目的,培养优秀教师队伍为前提,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型改革措施。
1、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热点与针对性相统一
重构教学内容体系,以企业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作为教学关注点,增强课程内容的热点和针对性,以视频和案例研究等教学方式提供课程讲解的质量与效率。
2、拓宽实践基地,知与行相统一
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加强并拓宽与教学实践基地的联系,确保知行合一。
3、创新教学方式,体现热点与互动性相统一
改变传统单一讲授、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企业实地考察、经典和本土案例研讨、归纳与实证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管理学”课程的热点和互动性,拓展理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实行集体备课,开展互相听课制度,解决教师交流少,难以形成教学合力的问题。
4、建立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要求,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建立“试题套”、“案例库”,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对教学的规范性、合理性、评价真实性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5、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凸显教学目的
教学团队通过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理论考试与现实表现相结合、课堂讨论与课后调研相结合等方式改革考核体系,把成绩分解为两个部分,即学生实践作业与课堂汇报表现、期末考核,两部分分值比例大致确定为6:4。这种考核方式相对弱化卷面考核,注重分析解决实践问题能力。
6、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水平
有计划地提升教学团队师资学历层次,开拓教师视野,更新、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同时,有效发挥经验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作用,建设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
7、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学科发展
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中心,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企业管理专业研究课题,以科研带动教学,开展专题教学法改革,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实践性教学建设
本课程与企业管理实践密切相关,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搞好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设计具体课题;结合课外创业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等多种实践教学活动解决这些课题,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延伸,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课外实践:教学基地
继续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团队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充分利用新疆优秀企业,如特变电工、新天和天业等教学基地开展课程实践。组织学生到上述大中型企业具体参与企业管理实践,了解和感受企业管理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加大专业实验室建设力度,做好ERP实验教育中心的升级项目,提高实验中心的使用效率。
2、第二课堂: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完成项目研究
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帮助学生就企业实际观察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立项研究,撰写调查研究报告,不仅有效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三)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团队以《管理学》课程为依据,提供多种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
1、图书资料库建设
团队教师依据各自专业研究和教学方向提供图书信息,补充院图书馆企业管理藏书。
2、课件建设
教学团队设计制作了统一的多媒体课件,将案例教学、企业实地考察、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讨论与点评、辩论与总结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并且在教学与课程建设中不断改进与完善教学体系与方法。
3、网络资源建设
组织学生建立以QQ群为核心载体的班级网上资料共享平台,在网站上开设“理论前沿”、“大学讲座”、“工管课程学习课件”、“工管推荐书籍”“工管推荐影视”、“工管推荐专业网站”等开拓式学习信息。在这些网络资源中,包括经济频道的“决策”、“经济半小时”、“波士堂”和“焦点访谈”等相关视频与专题网页链接,均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还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立体思路。
4、实践基地建设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支持下,“管理学”教学团队已经拥有以新疆和兵团大中型企业为教学实践基地,使课程在实践性教学环境方面有极大改善。
(四)网络教学建设
教学团队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正在努力开拓网络教学资源,争取将《管理学》建成精品课程网站。目前本课程网站建设所需资料已经初具规模,涵盖本课程各章节全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案文档、教学计划和大纲、案例教学汇编等资源已准备完成。届时,学生和教师进入网站均能够较好地展开有效的互动。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曾艳.《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3]胡兰英.《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一、课程产品观的提出
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如教学管理、教师队伍素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最终落脚点在于课程。目前高职教育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上存在很多问题,如新增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定位模糊不清,在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偏离,对教学质量的测量没有考虑测量的手段和方式方法等,这些都对高职教育质量产生较大的危害。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对课程进行重新认识,以期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
(一)学校有产品吗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由不同的经营单位组成的,每个经营单位都有自己的产品,并遵循市场法则进行公平交易。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虽然高职院校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但高职院校的教育服务并非免费提供,从而具有一定的经营性质,显然任何主体的经营行为都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因此学校可以被视为市场环境下的一个经营单位,这个经营单位显然应该有自己的产品。
(二)学校的产品是学生吗 既然学校有自己的产品,那么学校的产品是什么呢?传统的观念认为:学校的产品是学生,学校的任务是生产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单位需要的人才。在这种观念下,学校的产品是学生,学校的客户就是用人单位。然而,用人单位在从学校签约领走产品时却并没有为从学校领走的商品支付任何代价,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这种认识的本质是“学生产品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实质是把学生物化成学校的产品。既然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也就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几年的教育成为学校的最终产品,并最终进入市场变成市场的商品,那么学生必然具有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与使用价值,市场价格是商品价值在市场上的体现,然而在市场交易中,用人单位并没有支付学校任何代价就领走了学校已经完工交付市场的商品,也就意味着对学校而言商品的价值没有能够得到实现,显然这违背了商品的二重性,不符合市场经济对商品的定义,也就是说学生不是学校的产品。
(三)学校的产品是什么 既然学生不是学校的产品,那么学校的产品必然另有其物。在学校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在未来能够找到心目中合适的工作岗位,选择在某特定的学校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拿到能够证明其具有某项特定工作技能的文凭和学历,学生通过学费形式作为对价支付给学校,也就是说,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学生在支付费用购买学校的产品,显然,在这个购买过程中,学生才是学校的客户。那么学生到底是要购买学校的什么产品?为了在完成学业时,能顺利找到心仪的或者合适的工作,学生选择了到特定学校接受一系列的专业教育并按照学校对产品的公平定价支付给学校价格不菲的学费,作为等价交换学校提供给学生一定形式的教育,这种特定形式的教育才是学校的产品,具体的说,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一系列系统的课程才是学校的产品。为了购买学校的产品,学生支付给学校对价,并接受学校的系统教育。
简单来说,学校的产品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一系列课程,学校通过开发一系列课程,把学生培养成未来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并找到合适工作的人才。这是一种把课程作为学校产品的观点。认可“产品观”,即认可学校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单位,学校办学的中心任务就是根据客户的需要,开发一系列能够帮助其在未来顺利谋取合适工作单位的课程。“产品观”突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校的教师则是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的工作者、课程大纲的设计者、大纲教案的编写者、实训项目的建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答疑者等。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产品是一系列的课程,学校的客户是学生,然而这里的客户也就是学生只是过程客户,市场的最终客户是一个个的企业。企业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行业对学生的要求也各有差别,同时,学生的喜好也各有不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着自己特殊的喜好。学生为了能够进入自己心仪的企业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会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课程。反映到学校,学校就应该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课程设计和建设。
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设计与建设
会计职业能力是由一门门的课程提供的,一门门的课程有机结合组成会计专业。如何设计会计课程体系呢?由于学生是学校的过程客户,企业是学校的目标客户和终端客户,遵循市场经济公平交易原则,为了避免学校的产品(课程)滞销,学校需要设置一系列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需要的课程,而企业的需要显然影响着过程客户(学生)的需要。
(一)课程体系设计 会计职业能力包括:核算的能力、信息化的能力、财务管理的能力、税务筹划的能力、财务报表分析的能力等。为了培养过程客户以上各方面的能力,学校有针对性的开设一系列课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核算能力,需要开设基础会计、会计实务、财务会计等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化能力,需要开设ERP概论、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为了培养学生财务成本管理的能力需要开设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为了满足过程客户对会计职业能力的需求,学校还需要结合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对会计专业课程进行优化设置,并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要求,如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需要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初级、会计中级职称证书,结合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把从业资格、会计初级、会计中级考试大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融合到课程设置中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通过研究过程客户和终端客户的需要,学校将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改为以工作实践所需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以满足实践工作需要,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建立“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理论为实践服务,理论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加强实训课程学习,围绕实训课程辅以理论课程。为此,大一围绕会计专业的通用课程开设,大二分方向开设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大三进行顶岗零距离实习教学。
(二)理论课程设计与综合实训设计 根据会计职业能力的发展阶段确定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理论课程开设为实训课程服务。将会计职业能力划分为会计基础能力、会计专业能力和会计发展能力三个阶段并根据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对会计技能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
大一为会计基础能力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设置会计基础课程,每门课程由基础理论和实训课程组成,其中基础理论课程由基础理论和课内实践组成,实训课程则是课外实践,主要是该门课程的综合实训。在第一学期主要设置会计基础、财经法规、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数学等课程。在第二学期主要设置出纳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经济法基础、中级财务会计(上)等课程。在第二学期,由于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初级会计电算化已经开设,本学期鼓励和安排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第二学期结束后的暑假,学校可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一般由教师带队。由于高职院校一般要求教师为双师,教师也需要到企业进行相关的实践锻炼,因此由教师带队到企业参加实践学习,也给教师提供了实践机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初步认识和了解企业的会计制度、财务工作流程甚至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轮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完成实习报告。
大二为会计专业能力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教学目标是提高会计专业能力,在进行理论课程设置时都是难度较大的相关课程。第三学期主要设置中级财务会计(下)、经济学基础、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在第四学期主要设置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企业财务审计、个人投资理财等课程。大学二年级的课程因学生未来职业规划不同可设置不同的课程,如审计方向的学生审计是必修课,财务管理方向的学生财务管理是必须课,会计电算化方向的学生则ERP概论、会计电算化是必修课。
大三为会计发展能力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发展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在大学三年级第五学期设置了八周的课程,主要是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高级应用、会计制度设计等课程。八周的课程结束后,学生开始毕业论文设计。为了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对未来感兴趣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对该行业的会计课程达到非常熟悉的程度,会计制度设计要求结合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相关课程有针对性的进行,并由双师型教师进行指导,以帮助学生在进入行业时已经对感兴趣的行业和相关财务会计制度有相当的熟悉程度,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毕业论文的设计持续时间较长,直到第六学期的五月初最后定稿,并安排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三)课程产品售后服务 懂知识不一定有能力,只有在实践中能够学以致用并解决实际问题,才说明学生已经把知识转化成为工作中的实际技能,并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从知识到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再实践进行升华。学校的产品和企业的产品有所不同,企业的产品要么是生产资料要么是消费资料,学校的产品则是课程,通过教师提供课程培养过程客户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验证,需要工作一段时间后通过学生是否能够适应并独立承担工作和独立决策来进行检验,有的需要三五年时间,有的甚至需要若干年才能完全体现学校课程产品的质量,因此对课程产品的售后服务有一个动态的持续认证过程。学校一方面通过统计学生毕业去向并动态跟踪,了解毕业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和进一步需求,另一方面统计招聘会上各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便学校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为了使产品更切合过程客户和终端客户的需要,学校也可与部分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服务,即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以期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需要,部分学生可以在假期进入订单企业进行零距离顶岗实习。
三、会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产品观”突出了过程客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校的课程服务是由学校的教师提供的,学校的教师是为过程客户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的工作者、课程大纲的设计者、大纲教案的编写者、综合实训项目的建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答疑者等。可以说,学校的产品课程是靠教师队伍提供的。学校要提供好的产品,首先要有设计良好的课程体系,才有购买课程的学生,进而才有优秀的学生,而优秀的课程体系既要有课程开发,又要有课程建设,课程之间还需要有认知上前后相继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这些优秀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发与建设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团队建设。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企业培养具有相应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通常要求教师具有双师资格,既有较高学历,并从事职业教育拥有相应的讲师、副教授、教授职称,又要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会计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甚至鼓励部分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并拥有执业资格或者成为非执业会员。具有双师能力的教师既懂教学,又懂会计实务操作;既拥有实务工作经验又有财务管理和税务筹划能力。教师团队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高职院校加强团队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打造双师型人才 高职院校应不拘一格降人才,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打造一批双师型人才。“引进来”就是指高职院校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领域专家到高职院校来兼职教学或者专职教学,或者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的专家到高职院校来兼职或者专职教学。通过“引进来”让企业的会计专家或者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或注册税务师给学校传授实训经验。“走出去”就是安排学校的专职教师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参加企业的实践,零距离综合实训。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其目的都是让教师可以结合终端客户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对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持续改革。
(二)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 鼓励学校的专职教师有针对性的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教师整体师资水平。对于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鼓励他们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资格,并利用假期参加企业实践,学习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对于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和学历层次欠缺的教师,鼓励其继续深造,通过在职读研或在职读博夯实理论功底。对于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但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师,通过组织教师培训来进行弥补。
(三)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 鼓励学校教师带队参加市级、国家级技能竞赛,通过与兄弟院校的技能竞赛来发现差距和存在的问题,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课程改革和学生知识、能力培养,将技能大赛内容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从而对课程体系进行动态调整,提高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另外,通过参加技能竞赛,以赛促教,可以加速骨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促使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积累教学经验,积极开设新课程,强化与企业的沟通,进一步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财会通讯》(综合)2011年第12期。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课程团队建设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1外贾英语课程群的提出
所谓课程群是指,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009年笔者发表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一文提出了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视听说和外贸岗位英语三门课程的外贸英语课程群的概念,即以外贸英语视听说为核心涵盖基础课程“外贸英语函电”和对其进一步拓展延伸的“外贸岗位英语”作为三门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
2.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
2.1构建前提
(1 )成员间相互补充的知识技能。这里主要是指在成员组成上要特别强调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行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融入到课程团队能够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2)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课程团队中的每个人对其他成员都应该尊重和信任对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深信不疑。
(3)成员能够实现有效的分工合作。面对教学改革目标团队的每个队员都有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但任务联系紧密,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能够服从大局为了共同目标的完成能负起工作与配合其他成员工作的责任。
(4)成员内部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团队带头人之间都能以他们可以清晰理解的方式传递信息.大家畅所欲言,及时消除误会.达成一致。
2.2建设目标
课程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为主要途径为完成目标任务而进行分工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部分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所组成的团队。高职外贸英语课程团队建设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在将单一课程整合成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团队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3.1吸收企业人才。形成专兼结合的课程团队
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团队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课程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有利于改善双师结构,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增加团队教师培训与学习机会
具体措施可以包括:选送教师参加外贸英语或商务英语培训:购买相关外贸英语学习资料。(2)定期选派教师去国内外贸专业建设较好的学校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其他短期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3.3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应紧密结合外贸专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本课程群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实现课程群教学的改进.加强与其它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经验交流探索适合本课程知识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3.4完善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
课程教材方面。三门课程均应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在经验充足和时机成熟的时候组织团队成员可以分工合作进行教材的编写把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其他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要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建设学校共享教学资源平台、教学论坛与教学网站:推荐优秀外贸英语课程与相关知识网站等。
3.5合理分担课程增进协作提高教学水平
总结以往授课情况进一步结合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相对固定成员的任教课程同时注意相互配合。尤应强调的是.第一外贸英语课程群所包含的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能有重叠的地方因此课程组成员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统筹兼顾,要尽量拓展整个课程群的覆盖面.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第二、三门课程之间教学难度是有所区分的.外贸英语函电作为基础课程学生掌握相对容易难度较低外贸英语视听说培养听说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 外贸岗位英语作为外贸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难度最高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难易程度.选用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教辅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一听说读写译技能。
3.6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团队各成员应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启迪其创新意识.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体会传授给学生激发其学习外贸英语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外贸英语学习方法等研究。
【关键词】高职高专;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焊接
0 前言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专业的发展,决定了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而教学改革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要有精干高效、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来保障。建设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是实施质量工程的核心。通过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为例,探讨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与措施以及对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 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及过程
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校企合作为宗旨,以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建设课程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教学改革、技术服务、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校企合作,共同承接课题、申报教学成果奖、参加教学改革经验交流、焊接新材料新工艺技术交流,凝聚成专兼结合稳定的专业课程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1.1 调整教学团队结构
构建《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教学团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从团队教学人员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以及专兼结构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专兼结合教师梯队。通过建设,使得团队教师100%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双师比例达100%。
1.2 开展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进一步明确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基于工作过程与任务的课程设计理念。
(2)以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方法为主线,以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规定的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工考核项目来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将专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过程中的任务分解,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技能要求,确定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以丰富的课程资源、真实的实践环境作为课程的基础和支撑;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课程融理论与实践,职业能力与素质为一体的教学形式。
(3)《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不同的任务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实施,强调采用“学中做”、“做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学性、主动性。
1.3 加强《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优化课程整体设计,选择更为典型的教学项目,并分解成与其工作岗位更为接近的教学任务;完成《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教学资源及课程教学网站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生产过程中的案例。完成《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教材的编写等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工作。通过《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的建设,带动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2 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
以江苏省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和服务产业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建设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
(1)以特种设备焊工考试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为平台,强化校企合作,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
目前,学院已建立了特种设备焊工考试中心,其主要功能就是按照特种设备制造相关标准为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培训及考核焊接技术人员,教学团队成员将在与企业合作培训及考核焊接技术人员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行业标准的应用能力,并能有效地把工程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江苏省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和服务产业重点专业建设方案中都把焊接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项目,课程教学团队将在现有焊接培训的基础上,在工艺研究和技术服务上又将开辟新的领域,并把工艺研究和技术服务的成果与学生能力提高相结合,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2)加强教师培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理念
每年不少于1人次参加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兄弟院校组织的职业教育研讨会,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具体程序、项目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把握、学校实训资源的配置及学校课程网络化问题、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创新、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组织中实施项目化教学,通过总结提炼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能力。
(3)课程教学团队教师主持教学研究课题,提高研究能力
课程教学团队参加教学研究课题,课题将包括课程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训中心运行机制、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等。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专业的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内涵和形式,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能力,更好开展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4)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提高教学团队整体水平
按照学院《关于实施青年教师“1358成长计划”的意见》,针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采用“1帮1”以老带新制度,作为助教参与指导老师的项目化教学,转变青年教师职业教育理念、提高运用项目化教学方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鼓励青年教师下厂实习,通过下厂实践,能够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工程经验,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更好的服务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
(5)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评聘合作企业中技术能力强、技能水平突出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同时加强兼职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开展日常教学规范、项目化教学方法和能力的培训与测试,促进兼职教师熟悉职业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将最新的生产技术、最精的操作技能科学地传授给学生,形成稳定的兼职教师库,构建优秀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3 结束语
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始终是高校改革发展中的永恒课题。通过以上的措施,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建设了3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团队结构合理,教学能力突出,协作能力强,团队教师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及教学设计创新能力,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韦小波.高职项目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8(10):15-16.
第一,开放大学教师的定位与角色类型问题。团队是从企业借用来的概念,一个团队内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才能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但就电大教师的现状来看,定位不明确、角色不清晰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前两年我们曾针对中央电大主持教师的工作现状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初级、中级、副高以及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同时担任着课程主持教师的角色,且其工作任务也高度趋同。这不仅给我们的教育教学,也给教师的个人成长均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认为,重新厘定开放大学的教师角色,明确各种角色的职责、任务和岗位标准,是建立课程教学团队的重要前提。
根据国内外有关开放大学教师角色的研究与实践,其角色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组六种:第一组是辅导教师和学科教师(包括音像教材主讲、文字教材主编等学科专家);第二组是主持教师(责任教师)和导学教师(班主任);第三组是课程设计师和媒体技术师。从这个角度看,对目前的电大教师来说,也许有几个方面需要调整:
一是主持教师(包括专业主持教师和课程主持教师)原有的职责需要削减或重新聚焦,主要是组织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及专业教学实施方案、课程教学大纲、一体化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和课程考核说明等基本教学文件,以及领导教学团队工作,包括开展专业与课程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等。如与英国开放大学相比,主持教师就是主要承担课程经理(course manager)和专职辅导教师(staff tutor)两种角色的工作。
二是将主持教师原有的部分职责剥离出新的两种角色:“学科教师”和“课程设计师”。这两种角色的缺失,可能是影响实现电大成功转型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国外开放大学的经验看,要想在社会上赢得声誉,一定要培养一批有影响的专职学科教师,在国家开放大学已获得本科学位授予权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制定相应的职责、标准来界定这两种角色,并鼓励部分主持教师从事此工作。研究人员也可以担任“课程设计师”,就像英国开放大学的IET的人员一样。
三是辅导教师作为开放大学的一线教师,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也许是中文翻译的问题,或者是历史的惯性的原因,国内对辅导教师的重视程度一直不够。其实英文的Tutor是“给予私人的、个别化的指导”的意思,并没有主、辅之分。在开放大学的教师队伍中,辅导教师应该是主角,主持教师(专职辅导教师)应该将为辅导教师提供服务、培训、测评等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之一。在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中,辅导教师更是不可或缺的,但现在电大团队吸收辅导教师参加的还不够多。
第二,课程教学团队的职能与结构问题。无论是英国开放大学,还是电大的开放教育项目,都曾建有“课程组(course team)”。但电大系统的课程组,过去基本上以教学资源建设为主,对于教学过程介入的还比较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电大才要借鉴普通高校的教学团队建设经验,提出了开展“课程教学团队(course teaching team)”试点的构想。但是,课程教学团队的职能究竟是什么?和课程组的关系如何?其结构应该怎样?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是课程教学团队的职能还需要重新厘定和聚焦,不能寄希望于通过团队来解决课程教学的一切问题。比如说,是否将课程资源建设的功能也纳入其中?从7个课程教学团队的试点来看,虽然建设动态的课程资源也是团队的工作任务之一,但现在还是以落实实际教学过程为主。在开放大学的课程教学当中,我觉得至少要存在三个团队:其一是课程组,主要职能是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针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相对稳定的课程资源建设;其二是教学团队,主要职能是落实教学过程、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以及部分动态的教学资源建设;其三是在现有的教研室基础上应该建立科研团队,主要职能是开展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学科研究或学术研究。这三个团队的人员尽管会有交叉,但职能显然是不同的。只有将这三个团队的分工协作真正完善起来,电大系统的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素质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二是在课程教学团队的人员构成上,电大系统已经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开放性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比如,现在电大系统团队还主要是主持教师和责任教师为主,也就是主要以专职教师为主,同时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以及成员的系统层级上也都有一些明确的要求,但在吸纳课程的辅导教师、学科教师等方面还很不够。其实在课程教学团队中,辅导教师和学科教师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前者是直接面对学生的,在教学问题的调研、反馈和教学经验的推广上担负着核心角色;后者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保证针对性等方面不可替代。此外,正如有的教师所说,行业企业的专家甚至学生也有必要参加到团队中来。当然,由于每个在团队的具体任务不同,中央电大鼓励建立了多样化的团队,如“课程群”团队或专业课程团队等。
三是目前课程教学团队的规模普遍太大,有必要进行分层管理。目前参与试点的团队,规定核心成员为10人,骨干成员为30人,总人数是没有限制的。从执行的情况看,可能需要在省电大建立“分团队”,根据各地不同的教师情况和学生情况,进行分区、分层或分问题管理。据我所知,有的团队如“离散数学”团队,已经通过虚拟的形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而实际上,目前各省电大也都建有自己的教学团队,今后可能需要团队之间进一步充分沟通、共享经验。
第三,课程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问题。目前各个课程教学团队在落实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模式以及运行机制上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团队协作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如集体备课机制;教学内容更新机制(素材、试题);统一平台答疑机制(中央平台分区答疑);教师定期培训机制(一年两次,面对面+网络)等。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有些问题可能还是基础性的问题。
一是团队管理的制度建设。就像多数老师所言,电大系统不是英国开放大学那样的垂直管理体系,因此团队只是个“松散的联合体”,彼此之间的合作尚缺乏刚性制约。目前我们的团队合作,还是靠激励机制为主,并特别注意通过荣誉性的奖励、情感性的激发来进行激励,如为每个团队成员发放聘书,把成员参与团队工作纳入年终工作考核,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挂钩等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问题是,在中央电大的各项管理制度中,目前还没有课程教学团队的正式规定。建议今后国家开放大学颁布专门的“课程教学团队管理制度”,并在“开放教育工作协议书”等相关的教学文件中,明确课程教学团队的具体任务,包括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以及团队的绩效考核制度、验收标准等。说到底,制度建设是保证团队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
二是实体课程教学团队与虚拟课程教学团队的关系。目前很多教师和研究者提到了“虚拟课程教学团队”或“虚拟团队”的概念,并在试点中进行了大胆尝试。如离散数学团队就基于Web2.0的理念与技术,核心组教师在网上采取轮流值班制,通过QQ学生群、课程论坛、预约答疑和邮件反馈等手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再如人体生理学团队有定期的QQ交流,以团队首席主持为主,核心成员在专题研讨时进行主持或参与主持。当前国家开放大学正在推进“网络教学团队”建设,将为每个学生、教师建立“网络空间”,凭借新的技术,虚拟课程教学团队的作用肯定会有更大发展。但这种线上的“虚拟团队”是否可以完全取代线下的“实体团队”?如果无法彻底取代,那么如何处理两者之间越来越微妙的关系?这都是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探讨的新命题。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改革;团队建设
近几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大幅增长,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高专教育已占半壁江山。教育部教高[2006]16 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当前高职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调内涵建设,其中,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不仅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改进,还要打造一支教学团队,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能与高职快速发展相匹配。教学质量好、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团队建设的意义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和学生数量激增,教师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以我院英语教师队伍现状为例,主要体现为师资力量不足。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少有时间从事科研,在一定程度上,这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想要跟上高职教育的改革步伐,只有依靠“团队作业”。以课程建设为平台,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发挥集体优势共同解决在实际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一方面使教师在工作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相互的交流与合作中产生凝聚力。
二、高职英语团队建设的实践
(一)团队教改理念与思路
学院建立了“三维一体一适合”的教学模式:以适合学生为前提,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技能为特长。高职英语教学团队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开展实践探索,让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我们着手对公共英语课与视听说课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设计工作任务。发挥团队成员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团队的教改理念融入课程设置、教材开发、评估手段改革等方面,在促进教学改革的同时推动团队建设。
(二)团队成员的组成
高职英语公共课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团队由2名组长和9名组员组成,其中含有两名专业教师。2名组长带队,根据组员的个人情况,从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年龄结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分选组员,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负责英语公共课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项目,设计工作任务,使项目化教学贯穿英语教学过程。
(三)带头人作用的发挥
要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作用至关重要。首先要业务过硬,有工作热情,有发展眼光和前瞻意识;要敢于承担,要服务群众,要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组长要明确教学设计,合理分配团队成员的教改任务,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四)改革模式与手段
团队构建了适合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全程互动式三位一体化”教学模式。全新的“全程互动式三位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言实践因素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把传统的黑板+教师+录音机的平面教学模式转变为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的立体式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对高职基础英语课程和视听说课程进行项目教学,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以5人小组为单位,根据不同主题,设计对表演主题,并上传音频。每一个项目完成,学生在语言表现力,沟通能力,语言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而且充分利用了现有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通过与专业相形结合,强化职业英语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单一考试模式,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实施与发展。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和过程,如课前演讲、英语口语对话、角色扮演和英语应用文写作等。以多样化的考核手段替代了单一的试卷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评r考能比较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
(五)团队教学研究
高职英语教学团队作为课程教学活动最基层的组织,其成员多属高职英语学科,使得高职英语教学团队能够实现与科研团队建设的有机融合。科学研究能够帮助教师视野开阔、关注追踪前沿动态、加深高职英语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够成为新开设课程的生长源,促进课程的体系不断优化,并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此外,竞赛也是促进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举措。以同一课程建设为基础构建的高职英语教学团队,通过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团队成员通过研究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在观摩与研究中实现互补,从讲好一堂课到讲好一门课,从提高一堂课一名教师的教学质量到提升一个团队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合作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团队的魅力就在于合作,团队出于自觉自愿合作时,会产生一股持久而且强大的力量。没有合作就不会有团队的成功。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应该逐步放弃“手工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和科研方式,以合作的态度,将每个教师的技能特长、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和认知态度凝聚在一起,通过相互交流、分工合作,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研讨,加强经验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 TP3-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水平与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我国各高校都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队伍。在成绩的背后,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队伍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讲,课程任课教师队伍虽然规模比较庞大,但课程教学队伍还没有完全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优势的整体合力还没有发挥和释放出来。如何通过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形成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组织实施的整体合力,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2]
1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
1.1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教学活动就是课堂讲授与理论灌输、机械的知识复制与短期记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压,教学活动实施效果不理想。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这样一门本来突出强调应用型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的主导,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被解读为:相关理论的灌输与基于操作系统的几个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程序的枯燥的反复操作与记忆。一方面,限制了任课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选择;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任课教师对于课程内容广度与深度的拓展。这就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出现教师与学生“教”、“学”的积极主动性都不高,课程教学实施效果可想而知。
1.2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前面已经提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应用型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基于信息技术与信息时代应运而生的,信息技术与以往的其他学科领域有所不同,信息技术无论是理论、理念还是技术本身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这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另一方面,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机会不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把握不准,同时,自身实践能力一般,社会服务意识不强,包括网站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维护在内的实践工作技能有待提升。
1.3没有形成团队合力
现阶段大多高校都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组建了教研室,这样的教学、教研基层组织与管理机构,内部构成人员较为松散,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规律与要求,与高校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也是不符的,这样的教学、教研基层组织与管理机构,对于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与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的能力一般。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年学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解、落实课程教学任务,组织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这样的教研室的发展与现状不可能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更不可能形成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局面。
2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2.1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在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了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教育教学环境。这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新型教育教学观奠定了前提基础。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教育教学观才能够调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教学教研的积极性的同时,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热情。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教育教学观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才会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与尝试新型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开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新局面。
2.2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任课教师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是确保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高校如若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任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升首当其冲。一方面,高校应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与制度倾斜,鼓励《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通过学历提高、外派访问学者、参加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等努力提升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选派优秀教师深入如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网站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等相关实践工作,在实践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在实践中提升锻炼任课教师。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形成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另一方面,教师应以育人为己任,树立远大理想,树立终身学习观,加强团队学习,努力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努力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弄潮儿。
2.3形成教学科研合力
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首次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新举措和重点建没项目之一。此后,教学团队建设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践和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一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内涵
目前,我国明确将办学定位为“应用型”的普通本科院校的数量已近200所。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了既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也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普通本科高校要实现应用型转型,—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对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准确理解。从宏观上,人才可划分为学术型(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从人才培养上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适合全方位的社会需求。从专业设置上,应用型本科院校能更广泛地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从课程与教学方面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教学,能够很好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因此,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的转变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有挑战性的要求。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可以说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
二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障碍
1 工作环境的分散性使团队成员参与度低
“单兵作战、松散式管理”是对我国高校教师职业特征和管理方式的典型刻画。由于工作特点的原因,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大都是独自面对特定的教育与教学情境,同事之间因而也缺乏合作与交流的氛围。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决定了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分散性,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编写教材等都可以个体独立完成,对他人依赖程度低,这一特点阻碍了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的积极性,削弱了教学酬队的凝聚力,致使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团队的动力不足。
2 团队定位及管理上存在认识误区
从教学闭队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发展的情况来看,一些高校对它的内涵与功能在认识上还较为模糊。比如有的学校视教学团队为一种行政机构,于是在建设中就注重其层级与权力的分配。有的学校将教学团队等同于传统的教研室,认为教学团队不过是将传统的教研室重新换了一个名称而已。还有的学校把教学团队看成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群体,因而在团队建设上就缺少统一的目标与相应的管理措施。更有不少学校将教学团队等同于科研创新团队,所以就注重其科研能力的提升,而忽视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有上述不恰当的认识,所以就直接导致了教学团队建设未能达到当初的预期目标。
3 教学团队建设缺乏现实载体
在我国,一直以来教研室是高校的教学基层组织,负责相关专业(学科)或具体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后来受高校管理行政化因素的影响,成为一个行政组织。部分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相继以“系”、“研究中心”取代“教研室”,“把‘教’字丢了”。教学、教研教改工作失去了载体,因此在制度层面上也约束了教学团队的建设。因此,部分高校尝试按课程将教师分组怍为高校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以促进教学与教研教改。
三 以课程为导向的教学团队应是我国高校教学团队的基本运行模式
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已经在政府、高校及教师中达成了共识,但团队设立的依据是什么又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要形成稳定、高效的教学团队,就必须依托一种全新的、稳定的组织运行模式。从2007年至今,我国的国家级教学团队中,课程群型教学团队数从平均比占90%逐年提升至接近100%。这种比例构成及变化说明,以课程为导向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是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逐步探索形成的共识。授课面向较广的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或者同属一个学科方向、内容体系紧密相关的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程组,不仅具备合适的团队规模,而且具有学科方向研究内容的内在逻辑,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为依托的内在联系纽带,因而具有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觉性,是教学团队建设最合适的基本运行模式,也是教学刚队建没的基本内容,并且能够化解科研与教学矛盾,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真正融合。
四 山东交通学院经济学教学团队的实践探索
山东交通学院始建于1956年,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为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获批成为山东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该校经济学教学创新团队(以下简称“该团队”)自2010年组建以来,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较系统的课程建设理念和教学实施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2013年该校获批应用型大学后,该团队更是紧紧围绕“应用”理念不断调整团队发展方向,在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1 丰富团队成员构成,实现师资多元化
该团队成员的构成打破了过去以教研室成员为主的固有思路,提出课程组,系列课程、“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等思想,以课程为导向组建教学团队。团队一般由5到10人构成,成员既来自不同的教研室甚至不同的系或学院,也聘请来自企业单位有实际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加入,更鼓励教师成员到企业中挂职锻炼,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这样建立越来的教学团队就能够围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建没工作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并在教学及教学改革工作中优势互补、紧密协作,通过强化课程团队建设,打造出了一支专兼职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 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第一要务。经济学对于经管类各专业来说都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好经济学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酱通本科院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工具性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的课程教学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该团队根据学校的交通行业背景、应用型大学定位和转型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经济学课程的特点,扩大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协调本校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积极改进、更新各专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于2014年成功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主编出版了全新的《经济学》教材和案例库。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能运用经济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去深入研究经济学的理论本身。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与学的互动,引入“训练式”课堂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并重,避免过多繁琐的数学推导,将基本思想与原理讲解清楚,让学生理解透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应用领域,并通过图表以及一些贴近经济现实和日常生活的例子,结合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这些革新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大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往的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足偏重课堂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这也是学生对经济学课程兴趣较少的重要原因。该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实现了重大改进,转变实验辅导为实验引导,转变静态实验内容为动态实验内容,转变面向结果为面向过程。即激发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兴趣,注重实践方法与实践过程,提倡自主性实践。如布置课程论文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选取课题、收集数据、设计实验方案、运用计量软件得到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学生自己完成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
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在学习期间接触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团队在吸收校外专家的基础上,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联系校外企事业单位接收本校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充实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全面训练学生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4 提高科研转化为教学的能力,实现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
课程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该教学团队内教师多属同一学科方向,因此以课程为导向的教学团队中,教师能很好地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教学团队建设能与科研团队建设有机融合,该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不但实现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科学研究帮助教师开阔视野、追踪前沿、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从源头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二,科研成为新课程的生长源,促进课程体系优化,能够形成经典与现代有机结合、新兴交叉及前沿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第三,科研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第四,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未知的思维习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第五,科研还能够促进学生创新。科研优势和优质的教师资源为学生全面接受科研训练提供了系统保障,学生通过课程了解学科前沿,进而加入到教师的实验过程中来。迄今为止,该校已有近千名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并屡次获得不同等级的各类奖项,同时在全国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从该团队建设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过程中,建立以课程为导向的教学团队应该是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俞祖华,赵慧峰,刘兰昌.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4).
[3】臧兴兵,娄星,略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
[4]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2008(1).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14-02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开始鼓励创新团队建设,2007年提出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并要求“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教学团队是建立有效合作机制的有力保证,已经成为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自2012年以恚团队以食品微生物学为核心课程,包括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艺原理、乳品工艺学、食品卫生检验学、分子生物学、酿酒工艺学等课程,组建了食品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师创新团队。团队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团队运行管理模式,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素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产、学、研”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团队结构明显优化,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尤其是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地方企业方面成果显著,走出了一条具有高校特色的教学团队建设新路。
一、团队建设的目标
以食品微生物学为核心课程,开展与之密切相关的系列课程的教师团队建设,加强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相关的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方法改革;以教学课程为主体,结合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利用教授课程内容相关性和科研方向一致性条件,利用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团队优势加强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型特色创新团队,促进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师资水平、科研实力和办学能力提升。
二、团队建设的内容
1.调整食品微生物系列课程的课程结构。课程是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单元,基础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任务。建立食品学科核心专业课程体系,要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把拓宽专业口径与柔性专业方向,加强基础与强调针对性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专业品牌,设置与市场对接和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内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团队成员根据课程内容共同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更合适。通过共同探讨学科研究进展,讲授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习兴趣,配合具体的案例讲解,使学生感受到相关课程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性。共同研究如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团队的建设模式研究。以教学课程为主体,结合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利用教授课程内容相关性条件,加强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相关的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利用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团队优势加强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交流,建设系列课程教学创新团队,更好地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团队建设方法和实施
1.以吉林省食品加工与食品安全问题为前提,不断优化授课内容、课程体系。为了提升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团队先后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滚动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团队教师既加快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与提高,也积极发展新专业,并充分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使新的课程培养体系建设保持整体性的同时,兼顾前瞻性与动态性。目前,团队教师针对课程内容侧重于食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增加了食品加工过程中以及贮藏、销售过程中微生物引起的安全性等内容,同时增加了食品微生物相关的毕业设计内容。
2.通过团队合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环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广泛,涉及多个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组教师的研究方向采用分章节轮流授课的形式,不仅将微生物学知识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联系起来,将新近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学科前沿知识,而且每个教师结合自己具体的科研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采用讨论式、换位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式,促进主动学习;对于学生们容易掌握的部分课程内容,安排学生自学,等等。
3.利用好实践基地,提高团队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食品微生物学系列课程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为了提高团队教师教学水平,团队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利用学院自有的中试车间和董事会办学条件,经常进行生产实践,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指导。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获得了第一手的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团队教师已经熟练掌握了酸奶发酵工艺、啤酒发酵工艺、乳酸发酵工艺等。
4.加强教学团队科研能力,科教相长提升教学水平。团队有资历的教师有计划地带动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参与或承担相关科研课题,特别是与教学相关性较大的研究课题,使得年轻教师在科研工作获得收获的同时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大长进,从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上培养青年教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平台建设支撑教学,目前团队建有吉林省食品生物制造科技创新中心,中心为团队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向所有团队教师及其研究生开放使用,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为了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团队教师开展了经常性学术活动,每周组织教师进行一次学术报告或读书报告;利用科研经费为青年教师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机会,通过交流,一方面丰富了团队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视野,另一方面可提高教师的表达能力,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5.加强国内外访学及学术交流,发挥团队优势。通过积极参加国内外访学和学术交流,跟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最新发展,利用团队优势,为青年教师提供国际交流途径及资金等帮助。目前团队教师有1人获得日本博士学位,4人到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以上的访问学习,另外1人正在美国访学。每年平均有3―5人次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5―20人次参加国内学术和教学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有效提高了团队教师的科研及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了团队的优势。
四、结束语
通过团队合作,可以有效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可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效实现了资源整合,保证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相关性,有利于教学水平提高。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不仅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其内容和涉及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相关科研领域。目前团队成员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几乎都与微生物学内容和相关技术有密切关系。因此,通过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科带头人、整合科研方向、培育特色学科、促进学科交叉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并催生重大科研成果,对于提升教学研究型大学师资水平、科研实力和办学能力具有战略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3):75-79.
关键词:学习型团队;高校;考核;运筹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39-02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高校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教的主体并未特指教师,学的主体也并非局限于学生。因此大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应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加强自我学习能力,提高知识能力水平,培养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缺乏求知意愿,课堂参与度低,教师缺少教学激情,教学质量更是差强人意。这些问题突出反映了我国高校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可以说,对高校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现状问题
(一)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权威性,往往以单向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是以被动接受的客体角色参与课堂活动。这种教学形式难以有效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由此也导致当前高校课堂上睡倒一片,课堂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有些高校为了遏制课堂手机控现象,也采取过诸如手机课前统一上交、教学区域信号屏蔽等举措,但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学生身在课堂心却远在课堂之外。即便极少数同学能够认真听课,但缺乏师生互动的学习也容易产生对知识理解不够深入、掌握不牢固等问题。
(二)课后主动学习不足
高校课程具有数量多,知识内容广泛、教学进度快等方面的特点,学生必须在课后主动进行适当的预习和复习才能跟上课堂节奏。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欠缺,以及学生对实用性的盲目追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时间往往被睡懒觉、玩电脑、搞活动等所占据。即便部分教师通过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来弥补学生课后主动学习动力的不足,但由于缺少有效监督控制、学生自制力的欠缺,很多学生往往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去完成作业。从网络中直接下载、作业雷同、抄袭借鉴的现象严重。
(三)课程考核手段单一
目前,高校的教学考核评价依旧主要采用传统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这种只注重结果考核的评价方式一方面忽略了教学过程,导致学生只会考前突击复习,将学习重点放在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上,未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结果考核属于事后控制范畴,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依旧没有掌握,而教师基于自身、学校以及学生毕业的考虑,往往也陷入严格把关还是全面放水的两难境地。
二、学习型团队教学模式的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现代教育相关理论,本文探索建立一个以学习型团队为组织形式,以全员参与式教学为表现形式,以过程性考核为实践保障的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上下、师生之间的互通互动,打破传统重课堂轻课后,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自学,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评估的弊端。通过一个可量化的、体系化的过程考核体系,在提高考核客观性和公平性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打造学习型团队
学习型团队是指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手段,按照特定的规则和流程,通过充分、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进行信息和各种资源的共享,最终实现每个成员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提升的群体。学习型团队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发挥团体智慧,得到比个体学习更广泛、深入、有价值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枯燥的、机械的,而是主动的、有趣的、新颖的,有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习型团队的组建具有多种方式。一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名单进行随机组队,或者按学号排序依次组队。这种方式能使团队快速形成,但强制性的组队往往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适用于临时性的短期课程;二是完全由学生自行组队,教师不做任何干涉。这种方式形成的团队更加具有协作力和凝聚力,但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容易导致不同团队之间的实力差距较大;三是由教师根据其他课程成绩选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然后由组长自行选择组员或学生主动申请加入的方式组队。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资源配置,形成若干实力均衡的团队,而且团队中有一个核心组长,便于引导团队开展学习活动。
(二)全员参与式教学
全员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其主体不局限于教师,学生也可以辅助教师承担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例如对课程中难度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分类,难度低的知识点由各团队委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教师则承担诸如纠正、补充以及知识扩展等方面的辅助职能。难度较高的知识点则由教师讲授,并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对于课后作业同样需要各团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进一步强化对复杂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也不局限于课堂,课下在学生之间也可以产生交互性教学。尤其学习型团队的构建为全员教学提供了基础条件,实现团队内部互教互学的常态化。在团队的引导下,能帮助那些学习主动性不足、成绩略差的学生跟上教学节奏,带领其逐渐脱离“差等生”的队伍。
(三)过程性量化考核
对于课程的考核评估应注重过程性、客观性和公平性,避免教师有过多的主观臆断。因此需要建立过程化、可量化、多维度的课程考核体系。全员参与式教学为课程的过程性量化考核提供了较好的实施环境。由于教学组织形式以学习型团队为主,因此课程考核指标由个体成绩和团队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个体成绩主要体现在课堂出勤、课堂提问互动、课后作业以及期末考试等方面,团队成绩则主要依据团队成员的课堂讲授、作业讲解以及主题竞赛情况进行评定。除了期末考试属于教学结果考核,其他各考核环节都发生在教学过程中。
(四)竞赛式学习激励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已满足生理、安全和社会需要的学生更关注于自尊和成就方面的需求。因此竞赛作为一种激励策略可以显著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进取、消除懈怠,达到价值的自我实现。此外,基于学习型团队的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应变、统筹规划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竞赛内容应做到点面结合,所谓“点”是指由教师结合课程内容中的某些知识点自拟题目,提出现实问题,让学生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所谓“面”是指紧紧围绕整个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根据各团队的课堂讲授和作业讲解表现来进行评比,以此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运筹学教学实践
运筹学是一门集应用数学、图论、排队论以及博弈论等学科为一体的跨领域综合性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属于偏难的课程类型。而且由于运筹学中各个知识点之间具有很强关联度,非常容易出现“落下一节课,落下一门课”的情况。对数学底子薄、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讲,很容易脱离课堂教学节奏,并导致最后放弃学习而成为“差等生”。基于此,笔者将上述学习型团队教学模式在运筹学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应用。
首先,按照每组4~5人的标准将全班分成十几个学习型团队。其中团队组长由教师指定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负责组织团队成员进行课后的互教互学,并带领团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在此过程中要确保每个成员都能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和要点。
其次,将知识点按难易程度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复杂知识点,如灵敏度分析、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等;另一类叫简单知识点,如运输问题的最小元素法、西北角法以及一些基本概念等。对于复杂知识点,主要由教师进行讲授,简单知识点则由学生讲授。
最后,对于复杂知识点,不仅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讲解,还对应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待作业上交后,依据每个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个人得分。此外,还要从每个团队中随机抽选一个成员作为团队代表对课后作业的解题思路、方法和要点进行讲解,讲解的正确与否则作为团队课后作业指标的给分依据。
按照上述教学模式和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基于学习型团队的教学组织形式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后主动与教师沟通学习问题,而且通过课后的团队内部互教互学,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甚至能发现教材中的一些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于改善大学教学质量具有参考意义。
四、总结
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需要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改革,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推动教学主体的转变,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同样也需要在考核体系方面进行改进完善,建立过程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考核体系,实现对课程教学的评估与控制。学习型团队教学模式不仅挖掘并建立了课后学习机制,提高了学习趣味性,激发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而且为教学主体从教师向学生转变和过程性考核体系的实施提供有利条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心智发展。高校教学模式的发展创新是教育事业的永恒话题,这里所阐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仅仅是一种尝试和探索,希望可以为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忠华,王超.论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趋向[J].煤炭高等教育,2011,(5).
[2]赖绍聪,华洪.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
要完善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将学科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使课程价值和功能充分发挥,从而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一,学科课程。大学生创业的学科课程是高等院校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水平,并从学校的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高等院校先现有课程进行重组,或选择大学生创业所需知识的相关课程、或在已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学科间的融合,最终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创业教育与现有的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相同,同样包括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三大种类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学科学科课程目的在于通过个学科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因此,各高校应落实好学科课程的科学设置。一是落实好公共课的设置。公共课主要是涉及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人文知识、法律常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主要目的是形成与创业紧密相关的知识结构,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得学生懂得市场经济特点、规律和应对方法,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税收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投资分析知识、公共关系知识、创业心理知识及技能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内容。二是落实好专业课的设置。专业课是强化大学生基本功能的学习,它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技能、职业指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及各类专题报告等方面的知识。专业课是强化大学生基本功能的学习,它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技能、职业指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及各类专题报告等方面的知识。专业课的是学习与创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是落实好选修课的设置。选修课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的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与传统教育学科相比,各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时,应遵循三个原则和实现四个转变,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并达到实际的效果。设置创业课程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把创新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二,注重把握综合性和侧重性,注意学科之间的交叉,同时根据所学方向有所侧重;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注意社会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创业学科课程的变革主要包括:一是改变过去过于依赖课本的专业知识的现象,将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二是改变过去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三是改变过去单一的用知识和技能来作为考核标准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而通过学生的创业能力来评定学生的质量;四是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鼓励大学生相对的独立与自由,使其完善精神人格。
二,实践课程。创业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要去除只学于校的弊端,积极走出去,搞校企联合的模式,开设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以天下为师,广泛涉猎,惟其如此,才能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