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

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5: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

篇1

 

  1.想提升学历

   

只要想提升学历,那大家只能选择非全日制研究生,该方式属于学历教育,可获得学历与学位证。

 

(1)报名

 

每年10月份,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11月份参加现场信息确认。

 

(2)考试

 

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与全日制研究生考试形式完成一样。

 

初试为全国统一考试,均属于笔试,考试时间为12月底。复试为学校自命题考试,属于笔试+面试,考试时间由学校安排。

 

(3)录取

 

采用淘汰制,择优选择,排名越前,通过考试的概率越大。

 

  2.想以简单方式报考

   

在职研究生中最简单的方式就属同等学力申硕,该方式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达到招生要求之后就可免试入学。

 

(1)报名

 

先学习后考试,学员需要先报名参加课程班学习,一般分为春、秋两季招生,想报名可随时咨询。

 

而申硕考试报名时间由国家统一规定,一般在每年3月份报名,需登录“学位网”。

 

(2)考试

 

学员在完成课程班学习后,需要参加课程班结业考试,由学校自己命题,通过考试后可获得结业证书。

 

申硕考试时间在每年5月份,会在一天内完成。

 

(3)获证

 

考试采用及格制,只要各科达到60分,即为通过考试,但是还需要完成论文答辩,最终能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3.不想参加全国统一考试

   

在职研究生中唯一不需要参加统考的方式是中外合作办学硕士,但是该方式也要考试入学。

 

(1)报名

 

报名时间一般分为春季和秋季,想报名可以随时咨询。

 

(2)考试

 

考试属于学校自命题考试,主要以面试为主,而部分院校也要求笔试,只要能通过考试就可以入校学习。

 

(3)获证

 

学制一般为1.5年,完成课程班学习后,学员可以获得国外院校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认证后与国内双证作用相同。

 

篇2

关键词:管理;学校;后勤服务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学校人数不断增多,这对学校后勤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提升后期服务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学校后勤服务质量现状

1.后勤人员文化素质有待提升,对后勤服务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作为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信息化使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但其也有显著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参与者需要有较高的学历。根据相关统计:国内学校后勤管理人员中有73%的为初中学历,18%的学历为高中,大专以上文凭为总数的9%,但是在后勤从事工作的人员仅仅有30%想要继续学习。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学校后勤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有待提升。

2.后勤服务人员具有明显的老龄化趋势

年龄越大提供的劳动质量及其创新意识越低,然后就是服务水平的降低。当前国内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年龄超过40岁的后勤人员占总人数的65%,这和“90后”“00后”为主的校园学生群体存在较大的年龄差异,不管是交流方式还是思维意识均存在一定的代沟,存在显著的匹配性差异,这对国内学校后勤服务质量的提升造成严重影响。

3.后勤缺乏资金,服务质量的提升受到阻碍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原来校舍和学生的需求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扩建校舍或者营建新校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导致学校后勤管理部门的职能进一步扩大,需要的资金也增多,但是由于现实资金情况的影响,在短期内教育教学经费难以大幅提升,与后勤服务单位所需资金存在显著矛盾,因此,资金不足是影响学校后勤部门服务质量的另一因素。

二、提高学校后勤服务质量的措施

1.强化人员的管理与更新

由于当前国内学校后勤工作人员存在显著的“低学历、高年龄”情况,严重影响后勤部门服务质量的提升。因此,就需要学校建设科学、高效以及完善的现代化后勤服务体系。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差异化、分层等方式进行。如,可以使用“内退”“分流”“赎买”等方式解决学校后勤部门人员存在的上述情况,同时对学校的社会改革步伐深入分析和研究,革新学校后勤用工制度,依托市场化进程,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努力招聘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素质较好、熟悉信息化技术的专业性人才,这对后勤实现信息化具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重组学校后勤部门,出台各项措施,保障后勤部门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2.强化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

实现学校后勤部门的信息化需要有足够的智力支持,这就要求后勤部门需要有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工作队伍的向心力,使其综合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强化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强化思想教育,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态度和境界不断提升,满足新的历史时期背景下学校后勤的发展需求;其二,创新培训工作内容,丰富后勤服务业态,从整体上提升后勤服务队伍的综合水平和能力;其三,鼓励后勤工作人员进行进修教育,在信息化背景下,后勤服务管理内容、形式、手段等更新,这就要求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学识,提升工作经验,这对学校科学高效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奠定良好的智力基础。

3.管理制度务必注重环保节约再循环

对后勤管理部门而言,资金不足是最严重的问题,如何合理使用有限的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益,这就要求后勤工作人员对节能和再循环加以重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构建节约型校园”,而节约后勤建设是上述的基础,同时这对学校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推进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不管怎样,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发现,随着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学校后勤保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必须提供科学的配套服务。我们必须立足学校实际情况,改变管理意识,完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效果,重视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学校要重视后勤管理工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这对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钟永权.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8).

[2]张建明,张洁,张连春.大学生安全危机诱因及防控途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黄柏玮,吕斌.大学校园食堂低碳绩效研究以北京大学康博斯食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篇3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了德国“双元制”及国内“双证教育、多证教育”等职业培训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认定三者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旨在解决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成人教育的职业取向和学术取向问题,企业用人的诉求问题和培养中的“社会评价”缺失问题。“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满足了成教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且对国家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有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本文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 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湖南农业大学在“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基础上提出了新思考。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办学过程注重“效益”

部分助学机构只把成教当作其创收手段,把考试通过率当作衡量助学成效的唯一标准;还有部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办学指导思想落后,大多数职业技能培训处于助学的边缘化。

(二)培养计划突出“学历”

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不重视市场规律,简单复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不注重成人的学习规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技能培训等问题。

(三)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一是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着课程内容重复,许多课程跟不上科学研究的最新进程,与社会实际需求脱离。二是课程结构体系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学科之间的的渗透、融合度不高。

(四)教学方式缺乏“参与”

一是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依据教学诸元素的需要而选择、整合各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缺乏学生的参与度。二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盛行,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三是仍然存在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

(五)校企合作存在“困难”

一是成人高校与企业双方没有建立利益共同体,企业对建立教学基地的积极性也不高。二是缺乏激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效机制,企业只接收与指导学生,目前缺乏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思考

根据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农业大学提出了新思考。

(一)立足政策环境的实质性,实现助学与办学的结合

强调助学与办学的结合,是在保障考试通过率的同时,明确办学理念和助学使命。通过二者的结合,通过积极实践“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开设了校企合作技能培训课程,包括综合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旨在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探索出适合学校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分法”与“融合式”并举的新模式:率先推出“三统一”(学管理、统一住宿安排、统一团学活动)全日制自考生源组织模式,率先实施“三分法”学生管理(分类、分层、分段)、探索成人教育“网络化”(互联网+教育)助学,推进继续教育“融合式”(函授与自考融合、面授助学与网络助学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企业内训与学校培训融合等)发展,创办了“弘毅致远”实验班、提出“导师制”和“导学制”等特色项目,在助学过程中注重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形成一套特色的制度体系。

(二)注重培养计划的实用性,实现选才与育人的结合

1.突出“职业性”

为企业塑造专业的技术人才。学校以建立职业型新体系为目标, 根据设置该专业的目的和市场需求,制定和执行专业教学计划。同时,重点强化应用型教学方式,提高专业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论和职业技能的掌握能力。

2.坚持“高等性”

实现与普高一致的育人目标。学校依据成教学生的特点,按照普通高校本科生标准,制定与实施培养方案,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作为重点培养目标。同时,积极探索基于“弘毅致远”实验班的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融合式”教育教学模式,开展成教学生的考研培训导师制。

3.强化“成人性”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成教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学习动机等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思维、学习目的、学习形式等方面。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权利义务符合成人教育的成人性。

(三)突出课程设置的实际性,实现目标与过程的结合

1.开设“四大模块”课程,整合课程价值取向、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

宁波大学乐传永教授提出的四大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考证考级课、职业素质课、实训实习课”四大模块课程,呈“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梯度。这四大课程模块把专业和技能结合起来,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学校以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为培养内容,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性质和学生特点,整合这几者之间的关系,避免成人教育中出现“教非所需,学非所用”的问题。

2.开发“精品网络”课程,整合课程平台的多样化与开放化

学校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课程,特别是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课程资源开发与推广应用模式等。为此,学院将以全国自考学习服务中心为基础成立网络资源部,采取外引内联、服务外包等形式,优先开发学校自考、成教主打成教专业的网络课程,推进继续教育的网络化改造,启动网络教育联盟的建设。

(四)加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实现理论与技能的结合

1.推进以学生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上特别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如让实验班学农的同学进行实验科研基地种植、培育育苗等,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型小组、班级或集体的建设,开展一些以学术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2.在实践教学上开展课外研究和社会实践项目训练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学校加大了财力、物力的投入,走向社会,找到实践教学相结合点,建立校内院系之间,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重点抓好实验基地教学、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学校积极开展“名企行”活动,让学生走进工厂、走进企业,从而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

(五)提升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实现专业与职业的结合

1.建立企业、行业、区域等共同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渠道

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将人才培养的途径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借鉴成功案例,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基地和研究基地上,实施方案共订、资源共享,联合企业进行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教学。同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行业企业的具体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根本需要对教学内容不断地进行更新,推进学习内容广度、深度和结构设置的变革,将教学内容与学习者需求进行衔接。

2.创新合作办学、委托培养、项目承办等联合培养新方法

这不仅是对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短板的填充,也促进了成人教育机制内外部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学校积极探索企业委培方式,委托企业直接培养学生,让学生用实践的方式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乐传永.成人教育转型与发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宁新文.宁波大学成人高教培养“灰领”人才[N].光明日报,2012-4-7.

篇4

关键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基础教育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安排直接关系到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情况。为紧跟教育领域创新改革的需求,进一步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促进教育课程优化,做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优化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问题的存在会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基础领域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解决好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优化势在必行。下文对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

一、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课程实施形式、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模式上都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程结构问题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典型的结构不平衡问题。在本科学历课程体系中,多数高校必修课比例偏高(超过2/3),选修课比例较低,不受重视。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教学技能的教学人才。尤其小学教育专业本身作为典型的师范专业,更重视学生各个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力求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学校必须紧跟小学教育工作特点、教师专业技能需求及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兴趣爱好等,科学合理地设置选修课与必修课,从而满足小学教育专业在学生兴趣爱好、专业能力、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诸多培养要求。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在理论课程、技能实践课程安排上普遍存在理论课程比重超过实践技能课比重的现象。同时,在音乐、美术、绘画、舞蹈、书法等艺术技能课方面着力较小,课程设置直接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结合国内本科院校情况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仅仅保持在10%~25%之间,与教育专业本身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等特点背道而驰。虽然学生本身理论基础稳固,但实践技能方面不可避免地较为薄弱,形成了典型的高学历、低教能现象。课程结构设置上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现状不符,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与提高并不理想,能力与学历不相符合,同时也制约了未来教育人才对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办法的应用,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小学教育人才。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问题

在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典型的人文教育部分。国内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中,通识教育课程单纯只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在人文素养培养、视野拓展、创新探索精神培养与锻炼上还较为欠缺。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通识教育课程及相关艺术课程的缺乏,直接制约了学生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一些资源与条件欠缺的本科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上自然落于下乘。目前,国内的东部院校及重点院校相关课程开设比例较高且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及各地方院校则相对缺乏。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普遍较为单一且缺乏新颖性,课程内部结构的设置也不合理。比如,学科基础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共性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多以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等为主,与小学教育相关的儿童身心发展与研究课程则偏少,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领域涉及都不多。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未来主要从事小学教育,而这一内容的缺乏直接影响他们的从业技能与素质。虽然也有个别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无论是资源丰富程度还是分门别类情况都欠佳,实质性效果也欠佳。课程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教育专业个性、实践性类课程。比如,国内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不同培养方向的专业教师,诸如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教师等,随着偏向的不同也有所差别。有些分类较为细致,如小学英语、美术、体育等,通过细致划分,培养各个学科的优秀从业教师;有些则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为主,结构设置上以综合教育为主。另外,在教师教育课程上,诸如汉语文化。绘画基础、舞蹈美术等较为欠缺,也使得课程结构缺乏科学性。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的缺乏及实践范围的狭窄意味着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实践类课程的低学分、低比例设置也使学生对这类课程不加重视。还有部分实践课程流于形式,缺乏操作性与实践性,教师在课程安排上也并不尽心。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意味着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必须在课程设置上有所进步与改善,以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进步与发展。

(三)课程设置观念问题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观念上片面追求理论知识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国内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坚持学科本位,虽然学生能获得系统、完整且全面的知识体系教育,但在育人功能的发挥与挖掘方面则颇受限制。这无疑与现代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背离,同时也忽略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这一功能。过于强调理论性将会制约教育专业的进步与发展,既不利于学术研究的进步,也不利于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整体而言,小学教育专业的育人价值与专业性得不到完整体现。

二、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完善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结构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要积极完善课程设置结构,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识课与学科专业课及教育专业课的关系,以及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在选修课与必修课方面,要走出单纯的主次之分,以功能、特色与目标进行设置。必修课解决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遍性问题,选修课则解决特殊性问题,体现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选修课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长,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深度,贯穿本科四年教育,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多个性化教育的机会和选择。要明确认知教育专业课、学业专业课、通识教育课的地位、功能与价值,按照主次、轻重及内在逻辑关系安排课程,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需求来进一步优化。为突出教育专业的实践性,重点要突出教育专业课并提高其比例,面向小学教育做好教育人才的专业技能重点培养与锻炼,提升学生的未来职业素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要注意解决好结构性矛盾,真正解决好“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通过交叉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做到学为所用。

(二)关注儿童发展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未来主要面向儿童教育,必须坚持“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开设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相关课程,以便让学生掌握有关儿童健康成长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未来就业及职业发展服务。儿童发展课程的设置要紧跟小学教育工作的需求,围绕专业本身的教学目标,以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顺利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真正在未来服务儿童教育。要使“以儿童为本”这一教育理念深入学生内心,要将其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念进行重申,确保教育理念在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中得到贯彻与实施,将有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作为教学重点,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同步发展。小学教育专业要将尊重儿童、关注儿童身心需要作为学生未来的从业道德与准则。在开设课程时,重点针对这一方面进行改进,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根据教学情况及就业需求对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引入儿童医学、儿童社会学、儿童文化学等课程,充实教学内容,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业与发展提供支持。

(三)培养优秀人才

高校要积极完善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科研型、反思型小学教师为目标,强化其专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及时反思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要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理念与技术,通过应用新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以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能力及先进的教育技术打造优质的小学教育,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要围绕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优化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要面向小学教育需求,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手段;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成优秀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结构不均衡、内容设置不合理等,直接影响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高校要直面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领域中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弊端,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完善课程结构,引入儿童发展课程,培养优秀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促进本科学历小学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邹娟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丽芳.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构想[J].新教育(海南),2014(3):26-26.

[2]蒋蓉,李金国.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及原则[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38-142.

[3]赵东金.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的本源性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4):29-32.

[4]任德华.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现状、问题与思考[J].学理论,2015(17):136-137.

篇5

毕节学院面临着所有新建本科院校所面对的困境,如何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挑战中准确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毕节学院作为省地共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始终围绕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服务地方的办学路径。特殊教育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对从业人员有较强的技术性要求。这些都驱使着特殊教育专业要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依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人才的培养。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具备发展空间的大学四年制本科应用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主要为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班、特殊教育康复机构、福利院、社区等单位提供特殊教育师资力量。

二、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

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是在国家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虽然发展的势头强劲,发展前景明朗,但依然存在着不足。(1)专业开办历史较短,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不足。关于人才培养的规格、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有待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模式有待提升;(2)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规模缺乏科学性。为了快速解决特殊教育人才需求的缺口,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盲目地大规模招收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从2008年开办特殊教育专科专业至今,已经毕业特殊教育专业学生233人,特殊教育专业辅修学生120人,其他同类学校的招生规模远远小于毕节学院。(3)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表现为:师资数量不足,生师比不合理;师资流动性过大;学历层次不高,高学历人才匮乏;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比例小;学科背景结构不合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科研方向不明确,科研能力不足。(4)特殊教育专业学科发展方向不明确。既要顺应国际国内特殊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强调前瞻性,又要考虑贵州省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实现引导性,更要立足毕节试验区的实际情况,力求实践性。

三、促进特教专业发展,加强师资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考

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建设高效一流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必须加大自身的建设。

(一)培育符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发展的专业方向群

纵观国内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经验与规律,培育符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发展的专业方向群将是形成自身的特色的重要突破口。依据试验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境况以及毕节学院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毕节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形成了以“服务+实训”为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方向,并逐步形成专业方向群。主要形成了以特殊教育专业、康复训练专业、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教育专业为核心的专业方向群。

(二)构建与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师资队伍的支撑,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传统的高校特教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1)重理论轻实践;(2)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前瞻性;(3)课程内容孤立,缺乏整体优化;(4)课程类型单一,课程结构比例不协调;(5)课程设置忽略了学生个人的发展。毕节学院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在特教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注意课程的基础性、系统性、师范性、前瞻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课程设置要体现出模块化、弹性化、个性化、以及具有层次性。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按照公共基础课——师范课程——专业课程三个逐级深入的层次进行[6]。根据应用型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模块,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形式来增强课程模块的弹性,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未来职业选择的需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实践操作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培养出优秀的特殊教育师资人才不仅需要系统而完善的课程设置,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之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特殊教育工作较强的技术性和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较高要求,都迫切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改革教学方法,破除“灌输式”教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授”——“受”的方式进行,教师仅注意将知识进行讲授,强行要求学生囫囵吞枣式地接受。在此种教学方法之下:一方面,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形式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积极性弱。另一方面,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缺乏认识,也无法理解知识的内在涵义,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破除“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使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发散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取向,进行分层式教学。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试验活动,及时总结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达到树立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认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其探究能力的目的。

2.推广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特殊教育专业的临床性较强,需要呈现较多的素材以深化学生对特殊教育对象的认识,多媒体的音影设备正是呈现这些素材的最佳载体。传统的“纸笔”模式靠教师进行板书和挂图、模型等手段无法适应当今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也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互动性更强,教学内容的呈现与切换便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教学实践,强化教师基本功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与教学基本功的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其教学基本能力。一是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学术报告、一线教师经验分享等形式的学术活动;二是强化特教实践教学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手语、盲文、康复训练技术等;三是通过微格教学与课堂教学模拟活动,加强学科教学及教师基本功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特殊教育康复训练实践的见习与练习;五是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素质。

(四)构建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

通观国内特殊教育高校发展的规律,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是保障培养优秀特殊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兴办较晚,平台搭建有待完善,构建一只业务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职师资队伍是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努力方向。为此,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将从如下方向着手:(1)积极引进师资,合理调整生师比。(2)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环境,提供教师发展平台与空间,营造和谐人本的工作环境等措施,提高师资的稳定性,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与创造性。(3)完善师资进修方案,通过学历进修、西南大学对口支援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4)优化职称结构,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高级职称教师转入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学与研究等途径,逐步提高高级职称的比例。(5)优化教师的学科背景,重点引进具有特殊教育与康复学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6)完善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方案,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7)明确本学科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特殊儿童认知行为研究),制定相应的科研奖励政策,注重营造学术氛围,为教师搭建便利的科研平台,鼓励教师进行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促进教师跨专业的合作,以研促教,提升特殊教育专业的层次和社会声誉。

(五)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之一,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首先要赋予教师更多的自,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兴趣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定期举办各种师生交流活动或学术讲座。积极推进学分制和职业方向选择制,依照学生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职业方向课程。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让师生能够充分参与教学管理与评估,实现共同成长。再次,建立灵活高效的生态化教学考核体系,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体能力与素质。最后是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的建设

特殊教育专业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确保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是体现以“服务+实训”为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措施。毕节学院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具有如下功能:(1)专业实践教学的功能。(2)教研相结合的功能。(3)服务社会的功能。(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功能。(5)毕节试验区资源中心的功能。结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共建成了听力康复实验室、音乐治疗室、手语翻译实验室、蒙台梭利实验室、感觉统合实验室、视力检测实验室等实验室。并建成了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承担毕节试验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此外,毕节学院计划兴建认知训练室、言语康复训练室、动作康复训练室、心理辅导室等实验室,并将建成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同时,积极加强与地方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的合作,设立多家实习实训基地,并争取在更大范围内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

四、加强和完善毕节试验区特教师资职后培训基地建设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存在着如下问题:(1)特教师资欠缺,教师数量不足;(2)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3)特殊教育教师跨专业、跨学科、跨残疾类型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4)特殊教育对象结构性变化之下的教师教育转型困难;(5)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6)科学研究能力不足,研究层次不高;(7)教师学历层次不高;(8)教师专业背景不合理;(9)教师年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

通过对国内其他特殊教育学校职后教育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职后培训存在如下问题:(1)职后培训的机会少,覆盖不全面;(2)培训层次较低,以校本培训居多;(3)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用性不足;(4)理论知识培训居多,实践技能培训较少;(5)短期培训居多,长期培训较少;(6)培训考核缺乏,培训效果不佳;(7)培训形式单一;(8)职后学历教育缺乏特殊教育专业。

毕节学院特教师资职后培训基地的建设思路:(1)建立一支业务素质优良、稳定的师资培训队伍。(2)依据毕节试验区的特殊情况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培训形式,培训基地应可以提供校本培训、短期培训、脱产培训、函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非特教专业毕业教师培训、特殊教育高级研修班及其他培训形式。(3)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与评估体系,保障师资培训的效果和质量。(4)加强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教材的开发。(5)构建系统丰富的培训课程,如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6)发展学历提升教育,提供专升本、函授、特殊教育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教育培训服务,并创造条件发展特殊教育的研究生教育,满足提升毕节试验区特殊教育教师学历层次的需求。(7)建立资格证书制度,对于参加培训且考核合格的教师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8)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平台,着力打造以特殊教育实践技能培训为特色的培训服务,提升特教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篇6

关键词:企业;视频公开课;网络;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93-02

网易于2011年11月正式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频道,目前该频道已有6000集公开课上线,随后其又推出由国内多所高校共同录制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多所学校的数门视频公开课。世界名校和国内高校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其优质课程录像,受到网民的热烈追捧。网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社会已经就业人士即企业员工,但是他们仍热衷于“淘课”。企业继续教育应积极抓住这一难得的网络时代教育资源开放和共享的机遇,积极促进网络时代企业继续教育理念走向开放共享,继续教育模式走向多元,继续教育资源愈加丰富,继续教育方式更加多样。

一、企业继续教育理念应更加开放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企业继续教育一直是关注知识、专业和技能教育、培训,通识教育、成“人”的教育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或者被践行。这种指导思想其实是有缺憾的,成人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很多企业员工渴望的。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其实,国际成人教育理念,一开始就关注成人自由教育和社会构建,围绕成“人”这个目的而逐步形成了开放的成人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为终身教育、学习文化、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方向指导。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会的形成,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开放和共享日益成为各种形式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我国企业继续教育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跟上时代和国际步伐,形成开放式教育,致力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如刚刚召开的“2011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与服务成果展览会”的主题就是“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开放,搭建优质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服务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视频公开课将全世界知名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享用从在校学生惠及至社会大众,与此同时也将高等教育的外延扩大至终身教育。众多知名高校在开放视频公开课的同时就在无形中建立起了一所世界性、全球性的开放大学,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一个时时、处处、人人可学习的线上教育资源宝库。视频公开课的大部分观看者,也被社会称为淘课者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从IP地址来看,大约40%的用户为非教育网用户。”[1]视频公开课的热播,使得名校的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成为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谢谢公开课,让我们这些没有机会走进名师讲堂的人有机会听到名师讲课。一节高水准的公开课,让我们受益匪浅。希望更多的教育资源能共享。”[2]

网络时代的企业继续教育,应通过多种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网络学习平台,汇聚个体的智慧。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把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把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有机结合,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发、拓展企业继续教育,使企业员工能随时随地学习。

二、企业继续教育模式应更加多元

我国当前的企业继续教育,一是定期进行一些技能或者知识培训,二是激励员工通过函授、电大、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以获得学历为目的的继续教育。获得学历的继续教育模式深受员工喜爱,因为其可以直接带来福利待遇的提高。但是以获得学历为目的的企业继续教育模式滞后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多元期望,使得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更是无法满足当今社会企业员工的多元学习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12月在巴西召开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的主题为“走向美好未来的生活与学习——成人学习的力量”,即成人学习的根本力量应是指向未来的美好生活,而非功利性的获取学历。其实,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视频公开课的上线,越来越多的人群不再以获得学历为目的而观看内容丰富的视频公开课。人们将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由自觉的学习,要么是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要么是关注自己的心灵成长,要么是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接受高等教育时所选择的专业由于教育异化现象的存在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办法为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学习,视频公开课的出现满足了相当一部分人发展兴趣爱好的需要;如视频公开课的观看者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社会职场人士,他们不是出于提升学历,而是丰富知识的同时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

企业继续教育应顺应新形势,发展继续教育模式,变单一学历教育、知识技能模式为多元教育模式,不能忽视甚至无视员工的非学历教育需求。在网络教育、网络学习日益盛行和普遍的网络社会,企业继续教育在重视员工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应提升网络视频学习认证等非学历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比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和网络社会背景下,某些人群迫切需要的和可行的往往是各种非学历教育,如工作充电需要,职业发展需要,个人兴趣爱好以及休闲欣赏等精神上的需要,企业继续教育应积极把握新时期员工对教育和培训、学习的新需要,大力拓展非学历教育,真正实现企业继续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三、企业继续教育资源应更加丰富

当前我国企业继续教育的资源主要是具有举办成人教育资格的高校或者民办教学机构按照相关规定订购和使用的一些教材、校园网络平台上的一些教学录像和课件、教学光盘,部分省市建立的企业继续教育网等。这些教育资源的主要针对或者使用人群接受成人教育的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取得学历。但是这样的人群在企业继续教育的接受者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而代之以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等为目的的自由而灵活的继续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有非常丰富的继续教育资源做基础,否则企业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都将成为无米之炊。新形势下,企业继续教育的发展和外部条件的变化都提出了企业继续教育资源丰富性要求。企业继续教育的任务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逐步把关注点由专业教育转移到技能培训、人文教育如娱乐休闲、文化艺术、生活礼仪、公民教育等方面。

“我们正处在教与学的全球性变革之巅。全世界教育工作者在因特网上开发出大量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向任何人开放并供他们免费使用。这些教育工作者正在创造一个世界:地球上每个人都能获取人类所有的知识,每个人都能对人类知识的汇集作出贡献。”[3]其实视频公开课能够顺利上线,尤其是国外视频公开课能够广泛流行,其背后就有一大批志愿者把其他国家的语言翻译成中文,然后供我国网民免费下载、观看,志愿者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就是职场人士。所以,企业继续教育在建设、开发教育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自觉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在免费索取的时候无偿奉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其它教育信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增值。总的来看,目前的企业继续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目前占主流地位的系统是提供静态信息,而不是更丰富的、更具参与性的网络学习资源,不是设计参与性的深度学习体验”。[4]企业继续教育资源的建设在注重加大信息、知识供应的同时,也应加大针对相关教育资源进行互动的氛围营造和平台设计,让企业员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实现群体创造式、个体协作式学习。

四、成人学习方式应更加多样

我国当前的企业继续教育需要多是在外在动机尤其是学历动机激发下产生一种教育行为或者学习行为。与之相适应,企业继续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员工的学习方式也主要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的授课和各种形式的作业、论文。离教育的真正目的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不过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各种免费教育资源唾手可得,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自觉将学习的范围扩展至网络空间,开始进行灵活机动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企业员工自我教育和学习已经日渐流行开来。

人们对视频公开课感兴趣的原因包括:“可以自定步调学习、能获得额外帮助、个人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已经具备研修更高级的课程的能力等等。”[5]视频公开课可以把学习者带到更为灵活的、以学习者为主导的学习计划中去,能够让学生参与到那些真正有意义的内容与活动之中,使很多学生重新找回自信和学习及接受教育的动力。“与昔日的信息匮乏时代相比,Web2.0充分第汇聚个体的智慧,形成集体智慧,将我们置于一个信息极度丰富的时代——参与性学习时代。”[6]从本质来看,观看视频公开课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企业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观看的内容、时间。在观看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跟帖等方式与观看同一门视频公开课的学习者进行互动和交流。尽管是观看教学视频,但是与远程成人教育有本质区别。远程成人教育的视频课程的观看带有强制性和获得学历的目的性,观看视频公开课完全是企业员工自觉自愿教育需求的体现。企业员工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出的是研究性学习和互动式学习,学习的动力来自内部而非外部。企业员工或者职场人士往往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很少能长时间进行学习交流,视频公开课传播的全天候性和可互动性有效克服了企业继续教育的时空限制,还能够实现员工们的主动学习。

篇7

据世界酒店组织预测,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酒店业发展最快的第一大国,巨大的市场决定了对人才旺盛的需求。由于酒店属于资金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企业,科技含量较低,长久以来酒店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具有本科学历的员工并不多见。酒店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生具有很高的期望,认为他们在各个岗位上都应该出类拔萃,然而当被录用的本科生开始实际工作后,酒店发现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差,几乎完全需要从新培训,而且又没有技术特长,如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远不如英语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突出。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也因为在酒店工作均要从基层开始,从事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等原因,在酒店工作待的时间较短,离职现象普遍,致使酒店留不住本科学历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因此在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日趋增长的大好形势下,却出现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与旅游企业供需两旺,但成交不高的供需错位现象。因此,提升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研究开始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关注,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意义

( 一) 社会和酒店市场的需要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高生活品质居住空间和饮食需求日趋强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为中国高、中、低档酒店业市场提供更广大的发展空间和舞台,需要更多的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高的服务行业专门人才,也为我国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时代需要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应是一种具有高知识水平的实用型的人才,需要建立融合专业基础知识、横跨多个知识门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实践平台,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系统和专门化训练,实现提升实践技能的目的,满足社会和市场多元化、多层次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需求。

( 二) 国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导向的需要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战略主题中提出的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以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中强调应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 学时) 。当前国家这些政策导向无不提醒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在改革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以能力培养和提升为中心,制定适宜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重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培养适应时展所需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三、国外酒店管理本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经验纵观

国外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排名数一数二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和美国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以及作为后起之秀的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各大学开办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它们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得益于他们实践教学的特点: 将实习纳入了日常的课程设置,即实习技能的锻炼己经渗透在了实践教学的各种形式中,其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占据比重较大。

它们实践能力提升的策略主要有:

( 一) 理论、实践课程均倡导重视实践教学。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特色是强调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方式是书本知识的教授与实际操作的指导相结合,学院在课程设置、师资选择、教材编写和学生管理上都十分重视这一原则。

( 二) 实践设备完善,依托酒店实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提升实践能力。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和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都拥有一所真正的酒店,内设饭店、会议厅、宴会厅、客房等部门,酒店和教学区相邻,学生不仅作为客人住在酒店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员工或主管或经理经营管理着酒店,这样学生们就有机会接触到全功能的酒店,这些身份角色的转换使得学生在获得管理理论知识外,获得实践操作经验,提高实践技能。

( 三) 师资力量强大,职业经理人授课居多。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老师都经过严格的选拔,洛桑教师的职业运行模式教师酒店教师模式,绝大多数有在酒店工作的经历和丰富的职业经验,不少人甚至担任过酒店总经理等高级职务。美国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在酒店部门或酒店相关企业任职以及曾经任过职的人员,他们可以把行业中的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新观点带进课堂,通过案例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国内酒店管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内容的组成

目前国内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如课堂实验、课后参观、毕业论文设计等; 一类是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具体运用在实践中,如专业认知实习、专业生产实习,使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并最终向就业靠近; 另一类是社会实践项目,包括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旨在锻炼学生探索创新、全面发展的能力。

( 二) 实践能力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内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和其他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的研究较多,关于具体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 学者蔡平、罗清德在2005 年提主要从基本能力、业务能力、社会能力、创造能力四个方面分析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结构。但是当时酒店管理专业没有成为教育部一个本科专业名目,其主要是从酒店管理专科学生层次提出实践能力的结构。在2010 年,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恢复独立招生后,学者龚敏等2010 年简单比较中瑞酒店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情况后从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方面提出提升酒店管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改革对策。2011 年杨樨从科学管理角度提出构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议从实践的目的、内容、管理和评估的四个方面实现提升酒店管理大学生实践能力。2013 年于荀、李秀彦把握实践教学规律基础上,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培养原则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提出抓好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教学模块,校内实训基地教学模块,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模块这三大模块建设,提高各教学环节的整体质量,提升实践能力。

( 三) 酒店管理本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方面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总体来说,实践能力培养意识有待增强。国内学者吴志华、傅维利研究认为要想把握实践能力的内涵,首先要明确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哲学上的研究内容,哲学上说,实践是一个主体改变客体的过程,它的表现在一个人通过认识指导行为。在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过程中,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目前缺少了自我培养的意识,缺少了主动在生活、学习、实习过程中自我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识和实践,那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空间会大大缩小,也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实践能力培养提升的效果。

2. 学校教方面

总体来说,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是2010 年重新恢复招生的本科专业,经过多年的专科专业教学的实践之后,在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中强化的是理论知识的教学,有意无意的疏忽了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在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中,往往存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较少、实践教学内容模块有待优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有待构建等现实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很多本科院校在开展酒店管理本科中,受教师招聘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师有了学历和学位,往往缺少在酒店工作的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能力较弱,老师往往在课堂教学、服务技能操作实习等方面帮助学生培养和提升实践能力作用发挥较小。

3. 实习单位方面

长期以来,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单位都安排在高星级的酒店,主要在前厅、客房、餐厅等前台服务部门从事对客服务工作,小部分同学安排在人力资源部、工程部、销售部等后台服务部门工作。酒店虽然欢迎实习生,大部分酒店在酒店实习生的管理、使用方面缺少长期规划,很多酒店把大学生当成廉价劳动随意使用,管理不规范; 现在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在酒店工作期间往往有个心理适应期,受本科实践教学时间的限制,一般都在20 周到6 个月之间,大学生调整好了心理,刚适应了实习岗位要求,来不及感受酒店工作的魅力,思考酒店工作的规律和要求,实习就结束了,致使他们在实践能力的提升有限。

五、酒店管理本科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对策

( 一) 厘清就业市场需求,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当今酒店就业市场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服务技能的就业者,更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兼具创新能力的员工。学校要厘清就业市场需求动态变化,帮助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要好好把握市场就业需求,通过一些系列的教学活动、实践安排、酒店高层讲座、模拟招聘、校外兼职、生产实习等活动尽早的让学生体验、感受、参与到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越早让本科专业学生见识到真实社会的就业需求,就越早能提高他们的紧迫感,从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让他们能够从自身增加学习的驱动力,增加提高实践能力的意识,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进步。

篇8

进入21世纪,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对传统教育领域所带来的颠覆性革新正在被大众所认知和接受。近几年,在线网络和高等教育的融合日益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学者和专家关注的热点。2005年,GeorgeSiemens首先提出网络时代的连通主义学习理念。他指出,传统的静态、分类与层级化的知识发展到网络时代已变成动态的、网络化的知识流,因而学习也应是在动态连结的知识网络中形成知识节点的过程。张振红等(2013)指出,国外从开放课件(OCW)运动到现今的MOOC学堂的流行,正是体现着学习本源的回归,MOOC应和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无时间和地域要求,无费用和学历限制的学习环境[2]。陈希等(2014)认为MOOC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克服了传统教学中老师授课的不可逆性,利用移动设施将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得以利用。此外,刘继斌,赵晓宇,黄纪军等学者也介绍了MOOC教学模式设计的一些基本思路[4-6]。总的来说,目前国外很多专家及组织针对于MOOC和高等教育课程设计进行了研究,但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国内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MOOC课程旨在进行大规模学生交互参与和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资源获取的在线课程。虽然仅仅发展数年,但其实践却走在理论前面,在探索中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的研究、探索MOOC的课程模式,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已经与Eddy合作,其他知名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也开发了MOOC课程等,国内MOOC课程的发展越来越具规模。在投资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虽然已有一些高校对网络课程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还比较少见,因此,设计基于投资学专业的MOOC教学模式,并提高投资学专业的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投资学MOOC教学改革内容

针对MOOC和投资学专业课程的特点,依托MOOC在线教育相关设计原则,我们提出包含“MOOC课程的硬件设施建设”、“投资学专业课程的流程再造”和“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机制改革”等三方面的投资学专业MOOC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1)MOOC课程的硬件设施建设。MOOC课程的核心在于在线网络的建设,像界面交互平台等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获取答案和信息的效率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的可能性。在引入先进的MOOC平台的同时,注意其适用性。

(2)投资学专业课程的流程再造。MOOC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投资学课程教授方式,需要围绕学生设计的学习规则和学习能力规划新的授课流程,加强对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培训。强化课外和课堂学习、线上和线下学习功能互补的特征。

(3)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机制改革。结合MOOC的在线评分、学生互评等模式,设计团队学习模式,改进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

三、投资学MOOC教学改革目标

简而言之,投资学MOOC教学改革目标位: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对基于MOOC的投资学专业课程的设计,有效降低学生在学习时间、地域方面的限制,利用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内部交流等方式,提供有效的资源扩充渠道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及时强化专业学习的效果。同时这也是顺应网络技术和高等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潮流,创新投资学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在网络时代的知识学习能力。具体来说,教学改革的目标包含以下几个子目标。

(1)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同学间的互教互学、教师的关注和反馈等,强化学习效果。

(2)顺应科技对于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方向,锻炼学生利用网络新技术持续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利用投资相关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通过MOOC教学模式改革,改进教师群体对自身角色定位的新认识。研究式教学、知识的更新、新教学模式的实施,都要依赖教师的努力工作,新技术下教师既是教学方式倡导者也是亲身实践者,这有助于实现从单纯的“教”到全方位辅助的转变。

四、投资学MOOC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网络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意味着教学内容,教学网络技术、授课模式等多方面的变化。技术是基础、内容是核心,MOOC课程的引入需要循序渐进。总体上通过对硬件技术、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革来逐步实施。

(1)建设投资学专业的MOOC网络平台。利用近年来国内外知名高校发展MOOC平台的机会,基于投资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入合适的MOOC平台,通过合作等方式将一些优质的投资学相关公开课程引入到专业学习中,提升课程质量。

(2)结合MOOC的特征对投资学课程和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构建投资专业授课小组,以学生学习路径为核心对投资学课程进行设计。对课程目标设置,话题、时间及作业安排等进行规划,按照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地组织和编排课程内容、强化投资学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增加课程视频、在线测试练习、网络讨论版等丰富教学内容。

(3)改革教师的学习支持服务。发挥教师在引导学习方面积极作用,建设投资学专业的主题教学模式。一方面,学生依据学习主题,在课后通过材料以及和同伴沟通等获取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利用MOOC平台加强对投资实景演练以及实验、案例教学的投入,强化强化复杂学习任务的实践。

(4)创建共同合作的学习情境。利用MOOC平台构建协作式学习系统,发回网络技术优势,使得教师团队及时追踪学生的学习实践,协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来建构知识。同时,利用论坛、聊天室、学习小组等方式构建交互式合作学习,促进其协同解决问题。

篇9

(一)研究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对于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并未引起教育者与培训者的重点关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建设者与参与者的农村妇女知识与技能高水平的缺失,将会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如何更好地调动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真正了解和把握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培训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选取宁波市农村妇女作为调查对象,设计了专题问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宁波市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现状进行专题调研,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010年1月,教育部、全国妇联下发《关于做好农村妇女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决定共同开展农村妇女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村妇女发展现代农业及创业就业能力。本课题抓紧这一契机,充分利用这一政策优势,以宁波为个案研究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需求和开展实施措施,为全国妇联开展妇女培训工作提供借鉴。国内对于女性教育的研究,较多关注女性主义理论的建构,大多从哲学角度入手分析和建构理论,实证对策和实用主义的理论稍显单薄。本课题则从调查问卷入手,充分利用电大行政管理专科学生多、遍布广的优势,在宁波全市范围内广泛选取样本,通过数据统计系统对问卷进行科学的分析,从不同侧面区分不同层次的妇女的情况,反映不同调查主体的需求,并形成具体的调查报告,可以弥补已有女性教育培训理论关注实践视角的不足与缺乏,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村妇女学习需求,提高农村妇女教育水平。

(三)关键概念的界定本研究中的农村妇女指户籍为宁波地区的非城镇户口,且以在农村生活、工作为主的妇女,要求专科及以下学历,年龄18岁到50岁之间。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调查选取18岁到50岁的宁波地区农村妇女为主要调查对象,样本取自宁波市所辖的九个市县区的农村妇女,共收集问卷3506份,其中有效问卷3506份,有效问卷的比率100%。

(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以统一设置的《宁波市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和学历教育调查问卷》,问卷涉及调查者基本情况、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情况、教育和培训需求、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及希望和要求五个部分,采用客观选择和问答两种形式。调查的实施借助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的实践环节进行。

(三)数据收集和处理问卷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要求被试在三周内结合学习实践完成,在被试填写量表之前,由主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告知调查目的,讲解填写方法。被试答完后统一收回问卷,回收后根据要求剔除无效问卷,并将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调查数据的结果

(一)宁波市农村妇女的基本情况1、从年龄和文化程度来看从图1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的3506名受访对象平均年龄为33.9岁,主要集中于21-45岁之间,占总数的89.9%。其中又以年龄段26-35岁最多,占总人数的39.5%。说明宁波的多数农村妇女正处于青壮年时期,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最佳时期。从图2可以看出,宁波市农村妇女中高中学历人数最多,人数1314人,占38.5%,其次是初中水平,人数1103人,占32.3%,大专有572人,占16.8%,还有324人只有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占12.4%。总体看来,宁波市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以初高中学历为主导,大专学历的比例相对来说比较低。说明宁波地区的农村妇女学历水平存在极大的上升空间,宁波市的农村妇女学历教育对象中,12.4%农村妇女只有小学学历或文盲,这也说明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是迫切的,也是必要的。2、从工作单位和职业来看调查发现,65.6%的受访者在集体企业或个体企业打工,而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的人数很少,只占14.4%。从所从事的职业来看,超过38.7%的受访者在企业从事生产工作,18.2%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有近12.9%的受访者从事个体经营,14.5%的受访者务农或是做家庭主妇。以上数据表明,宁波市农村妇女基本都在家庭附近的个体企业打工,而且所从事的多是较初级的工作,说明宁波市农村妇女客观上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学历或职业技术水平,以适应21世纪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调查中也发现,农村妇女干部、乡镇干部、居委会干部等所占比例较小,均小于2%,说明宁波市农村妇女参与事务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亟待提升。3、从工作状况和工资收入来看宁波地处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工资收入较高,调查数据显示,75.5%的受访者收入大于1500元,甚至10%的人超过了3000元,农村妇女较高的工资收入一方面为继续学习提供了经济的保障,另一方面也会使农村妇女安于温饱,不愿意继续学习和深造。针对目前的工作状况,超过47.3%的受访者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50.4%的人感觉一般,也有5.8%的人感觉不满意。总体来看,宁波地区农村妇女工作状况总体满意度不高,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对工作状况感觉不太满意。因此,通过教育培训改变农村妇女的工作状况,来提高他们工作的满意度是当前比较重要的工作。但是当调查这些女性业余时间的处理与安排时,她们又表现出很高的盲目性,只有19.2%的受访者表示会利用业余时间安排学习,而超过90%的人选择聊天、看电视、打牌和逛街等消遣类的活动,说明农村妇女自主学习的意识还较差,需要加以帮助和引导。

(二)接受教育和培训情况分析针对宁波地区的农村妇女接受教育与培训情况,设置了针对农村妇女的社会适应性及工作状态、培训需求及培训动机、培训重点等几个维度进行调查。以期了解农村妇女针对教育培训的态度和见解。1.从社会的适应性及工作的状态来看在社会适应性方面,74.9%的受访者认为她们的知识与学历结构基本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25.1%的人认为自己的知识和学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工作状态方面,59.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应付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40.3%的人认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解决工作、生活的问题方面存在欠缺,处理工作及生活问题时存在困难。一方面说明宁波农村妇女社会适应能力一半以上较强。但是存在社会适应性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有必要通过学历教育增强自身知识水平,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需求。2.从接受培训的情况及对培训的要求来看针对培训活动的举行频率及培训周期的问题,超过94%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单位或社区基本没有举行过教育培训活动,反映出社会有关方面对农村妇女培训与教育缺乏重视,尤其是一些个体企业,对单位职工的培训支持力度不足。同时,调查中发现,70.3%的受访者希望能够自费接受教育培训,而且希望能够每月或每周举行一次半天到两天的培训,说明农村妇女自身关注教育培训,希望能够接受一定形式的培训教育,并不过度关注培训费用的来源,当然也有16.5%的农村妇女希望能够接受免费的教育培训。3.从接受培训的动机及培训重点来看关于接受培训的动机和培训重点的调查是两个多选题,限选三项,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培训动机的选择,最多的三项是获得文凭、更新知识和胜任工作,占到所有受访者的62%,基本代表了农村妇女参加培训的最基本的目的。多数农村妇女希望通过更新知识,获取文凭来更适应自己的工作需求。当然也有12%的受访者认为通过培训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但此项是建立在前边三项实现的基础上。而对于培训意愿和培训重点,从所选答案来看,无论从事哪类工作,最主要的是综合素质,占到了所选答案的67.4%,这可能也是宁波市农村妇女愿意接受培训的重要原因。其次是沟通和心理调适及家庭关系调试问题,占到22.8%和25.5%,相对于这三者,参政议政、公共管理公共关系等退居次要地位,这也说明农村妇女视野较窄,只关心自己自身素质及自己的心理调适问题,只想经营好自己的小家,而对国家大事不够关心。4.女性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培训的因素针对女性发展面临的问题,这是一个多选题,限选三项,从选择的结果来看,受访者认为女性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生存与竞争压力大、学习与晋升机会少、提升素质动力不足,此三项占所有选项的72%,这是宁波市农村妇女希望参加培训的主要动机所在。而影响宁波市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因素主要是内容缺少趣味性、工学矛盾、培训时间选择少、学习地点不便利四个方面,占所有选项的74%,说明宁波市的农村妇女目前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增强生存和社会竞争实力,同时提升自身的素质,增强晋升职位的机会。但是她们认为一些客观的因素如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工学矛盾等因素影响了她们接受培训或参加培训。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政府和培训机构的重视,政府及培训机构应重点解决农村妇女关心的问题。

(三)教育培训需求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100%的农村妇女愿意继续学习。其中最希望提升学历的有1657人,占48.6%;希望参加短期培训的有1755人,占51.4%。两者基本持平。1.接受学历教育方面第一,从图3来看,48.6%的受访者希望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自身的学历水平,其中,中专占22.7%,大专占50.7%,本科占26.7%,说明成人业余学历教育存在巨大市场空间,其中以专科和本科学历教育为主。农村妇女相较于宁波的女外来务工者,外来女工更愿意拿到高一点的文凭,作为自己立足宁波和找到更好工作的敲门砖。第二,专业选择上,从图4可以看出,30.7%的受访者选择会计学专业,经济学、行政管理及企业管理也有较多农村妇女选择,主要是由于这些专业与农村妇女所从事的行业有较大相关,这也为成人教育专业设置提供良好的参考信息。第三,在学习方式上,54.5%的受访者选择业余学习方式,并且大多数倾向于选择晚上和周末业余时间学习方式,35.8%的受访者希望通过脱产或半脱产学习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学历证书。这些农村妇女希望通过学历教育及技术培训,能够获取进一步拓展工作范围的机会。第四,在培训学校的选择上,从图5可以看出,有占66.1%的受访者认为广播电视大学是最佳的学习途径,说明电大的学历教育在社会的认可度较高。选择自考、普通高校、其他成人高校、中专技校等的人数比较平均,均在10%以下。但综合却达到了36.9%,说明虽然电大在成人学历教育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势,但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2.从接受教育培训方面来看第一,从图6可以看出,农村妇女的短期培训需求丰富多样。选择创业技能、管理能力培训和计算机应用列前三,总和占50%,说明宁波市农村妇女希望通过技能培训获得一技之长,用于改善自己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烹饪技术与教育子女问题也比较受农村妇女关注,说明部分受访者的关注度仍旧停留在自己家庭生活中,也说明开展短期培训的必要性,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农村妇女的现实需求开展更多的培训项目。目前,她们最感兴趣的是创业技能的培训,反映了她们创业意识在不断地增强;面对生产和竞争的压力,她们也比较关注心理卫生与生理保健知识的培训;此外她们对类似理财与投资、市场营销等也有一定的关注。第二,由图7可以看出,在希望参加短期培训的农村妇女中,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希望参加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的比例最大,占到了48.1%,其次是当地政府和妇联组织的短期培训,各自占到了21%和13.5%。说明农村妇女对宁波电大的培训寄予厚望,也希望当地政府和妇联能够在妇女培训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分析针对宁波地区农村妇女目前最关心的问题设计,主要是希望了解当前农村妇女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从图8可以看出,当前农村妇女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子女升学与就业、农民养老及医疗保障问题,三个选项占到所有选择的51.9%,子女升学及就业占19.2%、农民养老占17.4%,医疗保健占15.3%。这基本反映了现代农民家庭最重要的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养老及医疗保障问题。这些最原始的民生问题,是与农村妇女最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她们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愿望。如果这些问题得到了良好解决,能够去除农村妇女的后顾之忧,将会帮助农村妇女释放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学习,反之,她们就很有可能放弃继续学习。关于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也占的比例比较高,分别达到了8.6%和7.0%,此外也有一部分农村妇女比较关心其权益保障、就业问题及就业技能的培训问题,说明部分农村妇女也在尝试着经济独立。与此相对比,外来务工妇女则关心的是打工挣钱,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的问题,同时还比较关注子女上学与就业问题,除此之外,她们还比较关注打工中的工伤及劳动报酬的足额发放问题,这与外来务工妇女的现实工作环境相关。

(五)希望和要求此项调查包括2道主观题,主要是希望了解当前农村妇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的学习需求及对宁波市的妇女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进一步做好农村妇女的教育与培训工作。第一个问题是:您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及学习需求,还有什么希望和要求?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希望政府重视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社会应多支持低文化的农村妇女,挽救那些错失学习文化机会的农村妇女;2)希望自己有机会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技能,增加自己的工作能力;3)希望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不冲突,单位能够组织一些培训,更好地适应工作;4)希望社会能够提供农村妇女展示自己的平台;5)希望能够不断充电,以更大的信心迎接挑战;6)努力促进自己各方面发展,适应社会,提升生活品质。综上所述:农村妇女希望政府、企业和社会更多关注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强专门针对农村妇女的培训;也希望企业、政府与社会能够创设条件允许自身参加教育培训,并且能够获取展示自身的机会,希望能够通过培训改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技能改善生活,提升生活品质。针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农村妇女由远及近的人生需求,是教育培训者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您对宁波市妇女教育培训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一些实用性培训;2)培训时间上能够考虑农村妇女的实际特点;3)在学费上能够免费或少收一些学费;4)多组织就业培训,提供一些就业机会;5)培训的内容最好丰富一点;6)培训最好能与妇联或社区联合起来;7)能够进行定期、定点的培训,特别是增加培训地点。等等。以上回答基本反映宁波市农村妇女对于教育培训的需求,较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妇女的心声。宁波市农村妇女针对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培训费用、内容、时间、地点、性质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她们重点关注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条件的便利性、学习费用的低廉性,基本反映多数农村妇女的观点。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可知,宁波市农村妇女以青壮年为主,高中学历人数最多,多在集体或个体企业从事较初级的工作,她们对自己的生活、工作状况基本满意。但是她们面临着较大工作压力,有较强教育培训需求,希望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和技术能力,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近些年来,宁波市在农村妇女教育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调查数据也反映出宁波市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思想认识方面,对于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认识不到位,宣传不到位,行动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各基层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培训效果较差。其次,是培训内容,培训质量不高,培训缺乏针对性,导致农村妇女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再次,是缺乏农村教育培训社会化的服务体系,虽然政府投入很多,但是部门之间协调不够,教育培训各自为政,培训的效果与中央的目标要求相差较远,与农民所需求的培训也有差距。

五、研究对策

针对宁波市农村妇女目前的教育与培训的现状,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地注重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培训的力度,切实改进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高对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理性认识对于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各级政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转变工作模式,把原来以工作为中心,转变为以农村女性的个人能力与需求为中心。把教育培训与农村妇女的需求结合起来,使培训贴近妇女、贴近生活,使妇女真正得到实惠。各级政府要把提高妇女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建立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引导农业部门等单位积极开展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工作。

(二)改进农村妇女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各农村教育培训机构应以农村妇女的实际需要和发展为根本,在内容组织、时间安排、地点选择、授课方式上应灵活多样,让更多的农村妇女愿意参加培训,让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村妇女有地方、有时间、有能力参加培训,让参加培训的农村妇女切实感受到学得懂、学得有用、学得方便。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科学的设置培训内容、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的基础上,重点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以质量来吸引广大妇女参加教育培训。

(三)构建全方位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与服务平台一是充分发挥宁波高校的教育优势。可以利用高校的地缘优势,全方位开展教育培训。建立多样性短期培训、夜校、双休日班、随到随学班等培训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平台,广泛开展农村妇女教育培训。二是校企合作培训。主动联系地区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村妇女的就业结合,针对企业的需求合作培养企业急需人才。既可以解决目前的“民工荒”问题,又可以为农村妇女提供就业机会。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合作,举办针对行业特点的专业技术培训。各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往往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负责人,他们和政府的联合,有助于从技术与政策层面保障农村妇女的就业渠道与高薪技术技能的提升,能够加速农村妇女对先进技术经验的融合与参与。

六、结语

篇10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前不久在总结“十二五”以来的教改成就时曾提到,积极稳妥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提高,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资源持续增多,5年新设4所中外合作大学,新增643个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海外办学迈出实质性步伐,已有4所机构、98个项目在境外落地。

但是,随着中外合作学校和项目的增加,社会上对中外合作的质疑之声似也不断,舆论普遍呼吁要整顿公办高中的国际班,而一些高校的国际学院,在高考招生中,也遭遇生源危机,需要通过征求志愿才能完成计划,甚至完不成招生计划。

“合作”价值及实现情况

怎样看待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和项目,其出路何在?这就要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价值了。在笔者看来,中外合作办学,应该有三重价值,但目前这三重价值的实现程度都不一样。

第一重价值,是给我国内地考生提供多个教育选择。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中外合作学校和项目,显然可以丰富我国的教育资源,也给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选择,比如高中国际班,如果学生希望接受不一样的高中教育,就可以选择高中国际班,通常其课程体系是和国外高中接轨的,事实上,近年来各地高中国际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就是因为有旺盛的需求――选择读国外高中课程的学生越来越多。中外合作大学和学院,也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希望通过引进优质资源,提升当地的高等教育品质和国际化程度。

第二重价值,是实现我国内地学生不出国门的“本土留学”。选择读中外合作学校或者项目,也被称为“不出国的留学”,即不需要离开国门,就能接受和国外学校一样的教育。现在不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也是以此作为“卖点”的。因为相对出国留学来说,中外合作办学的费用较低,而且可以减少父母对学生出国留学不适应的担忧。此外,纳入计划内招生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学生还可获得国内高校文凭和国外合作高校的文凭。

第三重价值,是增加我国内地办学的竞争,推进教育改革。这是社会对中外合作办学最大的期待,希望通过加大教育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像国际高中,可以给内地高中带来新的办学理念,同时促进内地高中的变革――如果不提高办学质量,更多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国际高中,而中外合作办学大学,也可给高等教育带来“鲇鱼效应”,促进内地高校竞争。

总体看来,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实现了第一重价值。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增加,内地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学生的选择也增多了。然而,目前合作项目存在泛滥和同质化的问题,可谓鱼目混珠。有的中外合作项目并未通过正规途径,合作学校甚至是“野鸡”大学。教育部门一再提醒学生、家长要防招生欺诈,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对国外教育制度和办学环境不了解,一些学生、家长还是受骗上当,花钱买了一张不被认可的“野鸡”大学文凭。而我国也成为美国“野鸡”大学的最大用户,这些“野鸡”大学贩卖文凭,通常是通过在我国境内的合作办学机构,这些机构不属于计划内招生,而是非学历办学。对此,有必要通过加大信息公开,来让公众增加识别能力。

在第二重价值和第三重价值的实现上,有些问题就值得重视了。比如,有些高中国际班,说要给学生国外高中一样的教育。但是,除了用英文教学,学习几门国际课程外,其基本办学模式和国内高中差不多。国外高中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选择权,实行学分制教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而国际高中,有不少针对申请大学的要求,只开少数课程,要求所有学生都学这些课程。这就把国际高中教育变异为留学应试教育,根本没有学到国外高中教育的精髓――重视个性、兴趣,给学生提供多元选择。出现这样的问题,与国际高中缺乏师资及削减办学成本有关,要开设众多课程供学生选择,必须投入大量的师资和成本。另外,这也是办学只追逐功利的升学目标的必然。很多国际高中项目,是通过本校有多少学生被海外名校录取来招揽生源的。

这就使国际高中对国内传统高中的示范作用较为有限。从某种程度上说,国际高中只是出国留学班。国内传统高中追求的是升学,国际高中追求的还是升学,只是参加的考试不同,升学的渠道不同而已,办学并没有关注学生个体的完善。因此,大家可见的,就是公办高中校内举行的国际班,都和本校其他学生没有多少交流。由于对国内高中办学的促进作用有限,加之收费高,管理不规范,公办高中国际班面临全面叫停的命运。从学校办学角度看,公办高中国际班被叫停是大势所趋。在叫停国际班之后,公办学校应大力开设国际课程,供每个学生自主选择。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才是真正的国际化――国际化绝对不是把少数有出国留学打算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留学相关内容的教育,而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中外合作大学项目也是如此,有些“2+2”“3+1”国际合作项目,前2年或3年在国内学习,收很高的学费,但是,却上和其他院系一样的课程。这和招生宣传中说的国际课程、师资相去甚远,无疑是打着国际化的旗号,赚学生的钱。这些合作办学项目陷入生源危机,是迟早的。另外,虽然相对于其他学校、学院来说,中外合作大学和学院的办学自有所增加,但是,还不够充分,这也不利于中外合作大学、学院办出特色。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眼里,中外合作大学、学院,不过是留学的跳板。一些中外合作大学、学院,只把本科毕业后,有多少学生到国外名校深造,作为办学的业绩,从中可见学校的办学导向。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由于收取学费高,引进了国际课程、师资,其对教育教学的重视要比国内其他大学高。但是先别急着赞美,因为如果收取了那么高的学费,却没有更高的质量,学生和家长是会有意见的。对于中外合作的办学者来说,应该对办学有更高的追求,即让选择本校、本项目的学生,在中国内地得到货真价实的一流教育,让他们虽然不出国门,却有国际化的视野,成就为能力杰出、责任感强的国际化人才。

应该给“合作”更大的空间

毋庸置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若受到功利化的一定影响,将使中外合作办学对国内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大打折扣。这就要进一步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了。目前,我国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到内地来办学,采取了合作模式,即在内地必须找一家教育机构合作。这种方式,是希望起到1+1>2的效果,从实际运作效果看,仍有提升空间。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和项目,包括高中国际班,现在都纳入计划内招生,采取和其他学校一样的评价和录取方式――中外合作大学,是根据学生的高考分数,结合学生填报的志愿录取;高中国际班招生,也要以中考成绩为基础,否则就属于非学历教育,这些学生读完国际高中,在内地没有高中学籍,只能参加国外高考。这就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变为体制内的一所学校或辖属部门,不会对其他学校产生多大的冲击。对考生的吸引力也受到局限,像中外合作大学和学院,如果列入二本招生,就是一所二本院校,学费那么高,有多少学生会选择?如果家庭经济情况允许,语言能力过关,这些学生就直接选择出国留学了。在众多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办得不错的只有少数几所,而他们的招生,基本上是安排在一本批次,或是提前批次。

中外合作办学能够推动国内教育改革,但首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需要更大的办学空间,大胆尝试一些内地正在推进的教育改革。比如,对于高中国际班,如能探索建立内地的认证制度,即不把参加中考作为是否给学生中学学籍的条件,而是评价学校的具体办学质量是否达到高中教育的水准,效果会更好。国外大学在录取时,可以认可我国的国际高中,而我国大学在招生时却不能认可,这是很怪异的,这是因为国外实行认证制度,而我国还实行计划管理。这一问题在大学办学领域更突出,南方科技大学多年前尝试的改革,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就是希望打破招生、管理、学位授予的计划体系,但改革无疾而终。相对而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更有条件突破计划体制。

对于中外合作大学,国外大学的招生模式和管理模式值得借鉴。在招生时,允许学校完全自主招生。所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可以自主提出申请者的统一测试成绩,达到成绩要求者,可自主申请多所机构及项目,学校自主进行评价、录取,一名学生可以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后再做选择。这不就激活了中外合作大学的招生?随着这一招生模式的成熟,我国内地其他大学的自主招生也可逐渐采取这种方式,如此,就形成了大学间的良性竞争,并推动高考改革,按照招考分离的原则推进。

篇11

【关键词】会计专业,个性化,运行模式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经验不够丰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多面性和多样化,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行改革,但如何改革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纳入整个教学模式的大框架下进行,没有分析学生的优势特点,进行系统化的设计,没有形成有效的人才个性培养的改革方案。

一、企业对会计人才培养满意度分析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各行业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对会计人员的综合性需求日渐明显。第一,专业知识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的会计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和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较丰富,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而大专毕业的会计人员实践动手能力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较匮乏。第二,职业资格证书方面,所有会计人员基本都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资格的会计人才较饱和,中高级会计人才及具备会计相关专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较少,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第三,综合能力方面,计算机能力基本可达企业要求,英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第四,学历方面,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学历比较满意,中小型企业需求大专及以上学历,而一些高端企业、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则需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第五,基本职业素养方面,大部分会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政治素养,但是心里素质较差。

从企业的满意度的程度看,现阶段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除了强调过硬的职业技能外,还应加大人才培养的维度。

二、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分析

伴随企业人才需求的逐步高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并获得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对于新生来说,在迈入大学门槛之时,竞争便已悄然开始。高职院校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是否在其他方面具有学习的目标,是否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有所规划,是否有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这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调研显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具有多样化学习需求,这些需求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众多学习需求中,希望获取专业证书的人数最多,达到了调查人数的61%;其次是英语能力提升的需求,占调查人数的40%;28%的学生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提升学历;超过1/5的学生愿意通过参加技能大赛提高自身素质;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学生具有出国深造、学习计算机技能、社交礼仪等需求。

三、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块设计

通过对企业级学生的需求分析,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同一的培养模式下,系统化的设计个性化培养模块,加大学生的培养维度,为学生化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供平台,彰显学生个性的同时满足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第一、立足人才培养“普适性+个性化”的需要,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设计组建“专升本”、“资格考证”、“技能大赛”、“英语能力”等课程组,遵循“广出路多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采取灵活的选课机制通过选择参加“第二课堂”、学生社团等方式,打造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专卖店”,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

第二、 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和引导,可借鉴台湾德育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品格教育和职涯的指导,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明确发展方向,培养积极向上、专业技能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学生,实现精细化育人。

四、学生个性化培养运行模式的思考

现阶段高职院校多采取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执行统一的培养标准,虽然设计了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时间,但却疏于管理,没有起到培养学生个性的需求。笔者认为在不打破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下,可加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和管理,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学生课外活动,达到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目的。

第一、重视德育教育,突出职涯规划的指导。通过德育教育,激发学生自身发展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做出职业发展的规划,从思想上深刻领会到综合发展的重要性,能够积极、乐观的进行课外学习及发展的延伸。

第二、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组建“专升本”、“资格考证”、“技能大赛”、“英语能力”等课程组,延伸常规教学。课程组的运行需要进行科学、可行的课程设计,做到有制度、有规范,能够建立激励机制和绩效机制,激发教师业余指导的积极性。

篇12

正方 出国留学,更广阔的未来

有国内的留学机构曾经对某市一位15岁的留学生进行采访,该学生15岁去到美国留学,到美国之后,入住到当地一个美国寄宿家庭,成为一名寄宿生。由于此前打下了较好的语言基础,不到3个月,她就迅速适应了美国的中学生活,甚至还拿到了全A成绩以及奖学金。除了学习外,她还经常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并加入了校拉拉队,成为学校小有名气的中国学生。平时在寄宿家庭里,也十分懂事,经常分担许多家务。当她假期回家时,父母都非常惊讶于她的改变。

通过她的留学案例可以看出,留学可以给青少年带来以下好处:

首先,出国留学能够开阔眼界。出国之后,可以更多的看到其他国家的景色,感受不同的文化,这种直观的感受和国内电视上看到的有所不同,会让人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世界很大,人们都应该出去走走。而留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很好的机会。

其次,能够让孩子的生活变得独立。有很多学生在国内的时候可能是父母眼中的“小少爷”,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在有的父母看来,会觉得直到他们上大学了,才是一个人真正独立的开始。而去到国外则会有所不同。就像文中开始提到的女孩子一样,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自己来做,比如洗衣服、独立学习等。如果不是住在寄宿家庭中,还要自己搬行李,找房子,做饭等,这些在国外高中时就已经开始做的事情,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

再次,能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出国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很多家长正是看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机制和国内的差别,所以才将子女送到国外。以大学为例,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的大学和国内有很大的差别,入学后没有固定班级,可以按照自己所选学科门类和学分要求自选课程和授课教师,因此班级是流动式的。完全由学生来主宰自己的学习行为。此外,老师讲课很精,并会鼓励学生去阅读、思考、写文章,完成各类作业,这些都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能够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以美国为例,美国无论在高中还是大学,都会鼓励学生积极加入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中,有共同爱好的人可以相聚在一起,彼此之间也能够有很好的沟通。虽然最初可能会有语言方面的障碍,但是随着沟通的增多,语言能力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此外,作为多元化移民国家,美国吸收着来自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因此,学生能感受不同思想的碰撞,对于视野的开阔和人际关系的提升都会有较大的帮助。

综上,出国留学对于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项很好的投资。

反方升学,一种理性的选择

和出国留学相比,也有很多家长选择让子女继续在国内接受教育。家长们在了解过海外的留学生活状况后,发现部分留学生身上会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中国留学生扎堆,难以融入国外生活。一些适应能力较强的人,能够很快融入到国外的文化,和国外的学生迅速成为朋友。同时,也有一些中国留学生出国之后,难以适应外国人的生活方式,于是很多出国的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圈子”。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法其实和国内的文化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第二,部分留学生生活难以自理。有很多学生在国内的时候就是“小王子”“小公主”,出国留学后,自然而然也就将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带到国外。甚至有的学生买了很多衣服袜子,换了之后不洗,邮寄回国内让母亲“代劳”。也有的学生在和室友相处的过程中,受到以前国内生活习惯的影响,不愿意帮助室友共同分担家务,影响到室友之间的友谊。

第三,部分留学生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出国留学的学生中,也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和大多数留学生不同,只是想在国外混沌度日。于是整天招摇过市,经常逛夜店,吃喝玩乐,生活萎靡。类似的学生,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并不会有太好的前程,留学的时光也就成了所谓的一场空虚。

此外,出国留学考验着家庭的整体经济实力,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负担的起。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在国内升学也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海归硕士求职被开价1600元月薪,感叹自己的学历遭碾压”的消息曾经刷爆朋友圈。于是,不少人表示对海归就业问题颇感担忧,海归的就业困境可见一斑。如今海外很多发达国家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很多出国留学的学生纷纷回到国内求职。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回国之后,就业竞争力甚至还不如国内的毕业生。面对着几年的海外留学投入无法收到预期回报,也有很多人开始对留学持怀疑态度。

因此,相比于出国留学,不如选择在国内升学,通过努力,未来同样会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人才。

总结陈词

出国留学,能让个人有更广阔的未来,生活变得独立、独立思考能力也会有所增强。这些都是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篇13

一、引言

2006年2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文件,该文件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同时实施中国高等学历教育和外国学历学位教育,并颁发中国学历、学位证书和外国教育机构学历、学位证书的,其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应当满足双方的学术要求和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2007年4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教外综[2007]14号)文件,该文件提出,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研究和发展规划,切实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切实加大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借鉴外方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尤其是能源、矿产、环保及金融财会等领域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此外《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指出,鼓励和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究与制定,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以上政策为开展中外“2+2”(会计)双学历认证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指导思想。开展中外会计双学历认证课程对接,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探讨如何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复合型、管理型会计人才,进而推动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内涵建设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该院重点建设专业、广东省高职教育重点培育建设专业、2013年省级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资金拟资助建设的专业。该专业拥有良好的办学基础,目前拥有在校生1000多人,该院会计专业于2011年与英国某公立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协议规定,学生完成国内该院专科大一、大二的课程后,以转学分的方式申请英国某大学并顺利完成该大学2年的课程,可同时申请获得该院毕业证书和英国某大学的本科学位证书。

二、中外“2+2”(会计)双学历认证课程对接意义

(一)有利于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会计类专业办学水平,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促进学生就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大批精通国际事务、熟悉国际化经营管理的复合型、管理型会计人才。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为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型、复合型会计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指出,高职院校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在于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而中外双学历认证课程对接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内容,课程对接的目的在于将最新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会计审计标准、会计审计服务规范等内容引入国内高等教育会计专业教学中,从而提升专业办学理念、改善专业课程结构、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二)有利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开展双学历认证课程对接,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专业教材、教法、师资、教学模式等,将会在多方面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如在教学中多元文化的介入、原版教材的引进等,使教师接触到了最新的国际会计学科相关的知识(如国际会计审计准则最新进展),而且接触到了西方会计文化,增加了相互间的了解,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从而拓展了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此外开展中外会计双学历认证课程对接,优化了会计类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开展中外会计双学历认证课程对接,为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理念,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有利于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育理念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如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中外合作协议规定,为促进和深化两校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合作、为学生及教职员工介绍在英国留学访问的机会,合作双方将保持密切联系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定期互派,提升教师国际化教学水平。因此开展中外“2+2”(会计)双学历认证课程对接,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中外“2+2”(会计)双学历认证课程对接内容

(一)中外会计双学历认证课程对接的原则与程序 该院会计专业本科项目合作方是英国某高校,其学制一般是三年,因此该院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前两年的课程要涵盖英国某大学第一年的课程。由于双方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和学时有较大的差异,因而采取了学分互认、课程对接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课程对接时,需要遵循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教外综[2006]5号文件规定,中国教育机构在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要对以替代中国学历教育的课程进行认真评估,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1/3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1/3以上。该院首先根据双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学分互认和课程对接的原则,进行理解分析和整合吸收,制定了一个适合该院学生实际和教育部要求的合作办学会计专业(国际会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根据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外“2+2”(会计)双学历认证课程设置计划;最后将执行课程设置计划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外方。该院在中外课程对接中具体程序如图1所示:

(二)中外会计双学历认证课程对接的实施 该院会计专业与英国某大学开展中外“2+2”(会计)双学历认证课程对接过程中采取了如下做法:(1)分析外方课程描述,找出中外互认课程。一般而言外方课程综合性较强,因此该院会计专业在对接课程过程中,部分课程采用一门对接多门课程的做法,如外方课程《Financial Skills and Numeracy》经过分析,对接该院会计专业的《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基础》课程;再如外方课程《Tax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对接该院会计专业的《税法》和《税务会计》课程等。(2)将中方无而外方有的课程,作为引进课程。如外方课程《The Language of Critical Evaluation (ESL)》作为引进课程,用于强化语言训练等。(3)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方式,提前适应外方专业课程。如外方开设了《Enterprise Operations》课程,中方的《管理学原理》采用双语教学,提前适应外方部分专业课程。(4)设置为后续学习外方课程而提供知识基础的课程。如《国际经济法》课程将为后续学习外方的《Law Relating to Financial Services》提供知识基础等。(5)制定整体课程对接表。前两年的对接表作为向外方派送国际会计学生的依据,整个四年的对接表作为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支撑材料。

(三)中外会计双学历认证课程对接内容 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资源互补、共同发展的愿望,以学分互认的形式合作开展“2+2”双学历项目。根据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外方承认被录取学生在中方两年所修的学分,学生顺利完成前两年专科会计专业的学习,雅思成绩达到6.0且单项不低于5.5或通过外方内部语言测试,可转入外方本科项目进行最后两年本科会计专业学习。

(1)中方前2年课程与外方第一年专业课程对接设置。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在合作期间,中方与外方教师共同对双方开设的课程以及课程内容和进度等进行研讨和评估。经过双方对课程设置的认真评估,互认双方学校的学分。该院前2年课程与外方第一年专业课程对接设置如表1所示。

(2)为学生后续学习外方课程而提供知识基础的课程对接设置。学生转入外方本科项目进行最后两年本科会计专业学习期间,需要学习《Financial Management》、《Financial Reporting》、 《Manage-

ment Accounting》等专业课程,因此在中外“2+2”(会计)双学历认证课程对接中,需要考虑设置为学习外方课程而提供知识基础的课程,具体如表2所示。

(3)引进教学资源、强化英语训练,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的课程对接设置。成功进入该院中外“2+2”项目的学生,英语程度暂时未达到要求的可先读衔接语言课程再读学位课程,费用由学生负担。为强化语言训练,在课程对接中需要设置强化英语训练的课程,语言课程长度根据学生的英语程度不同而设置,随每年的学校政策变化有所调整,具体用于强化英语训练的课程设置如表3所示。

(4)校外顶岗实习课程的对接。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要确保学生有半年以上时间顶岗实习。该院会计专业实施“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前2年完成专业理论学习和校内生产性实训,第3年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由于合作方英国某大学在Stage 2设有《Learning Through Work (WBL)》或《Measuring Organisational Success (WBL)》的课程(均为20个学分的Designated课程,其要求是Students must have completed 100 credits at Stage 2 to take the optional placement year);在Stage 3设有《Accounting and Finance Dissertation》(40个学分Designated课程),因而第3年的校外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视同在国外进行,相应承认对方的学分和课程。

(5)后续两年在国外大学主要课程对接设置。按照双方评估确认的Accounting and Finance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专业后续两年设置高级会计与理论实践、投资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商法及法律环境、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所得税、审计、财务报表分析、项目管理、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财务战略、国际贸易、国际结算、运营管理等专业学位课程。

四、结论

(一)中外会计双学历认证课程对接应考虑学生实际和符合中国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 在对外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解分析和整合吸收的过程中,应考虑中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语言层次的要求等),同时应符合中国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规定。教外综[2006]5号文件指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中国高等学历教育,并颁发中国学历学位证书的,其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应当符合中国的有关规定。如对于公共选修课诸如《军事理论与训练课程》、《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应当综合考虑并纳入课程设置表中。再如按教职成[2011]12号文件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时应当符合上述文件的规定等。

(二)中外会计双学历认证课程对接教学内容要满足中外双方的学术要求 教外综[2006]5号文件指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同时实施中国高等学历教育和外国学历学位教育,并颁发中外学历学位证书的,其教学内容要满足中外双方的学术要求,如该院为满足“2+2”国际会计学生获得双证,在培养方案中增设外方培养方向的考虑。

(三)中外会计双学历认证课程设置的量化指标要符合有关规定 教外综[2006]5号文件指出,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1/3以上,外国教育机构师资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门数和全部教学时数的1/3。这是中外合作办学中唯一一个量化指标,也是合作项目试评估、项目延期、更换合作方及新合作项目申报的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教育部最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对量化指标1/3有以下新的提法:引进并由外国教育机构教师在国内面授的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核心必修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项目全部专业必修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1/3以上。这可以作为以后培养方案制定的具体依据,但要注意控制在“1/3以上”。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跨境‘2+2’双文凭项目(会计)的建立与认证研究”(编号:20130201070)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14

关键词:石油行业;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69-02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要求“稳步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并“实施本专科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此外,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对石油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针对我国油气资源的现状,未来的油气勘探开发对象将逐步向深层、深海和自然地理位置十分恶劣的沙漠、高山和高寒不毛之地转移。要满足未来的石油需求,推动石油工业发展,人才资源的匮乏将成为最严重的挑战。有鉴于此,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是石油行业成人高校急需面对并重视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学生来源、质量保障等方面均面临着诸多新问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着普教化严重、行业特色不足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培养规格整齐划一、课程体系单一僵化、课程内容贪多求全、实践环节薄弱、教学方法单调及考试考核模式死板,整体缺少办学特色和优势。尤其在教学方式上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主,考核方式实际上也仍然是以考核学员的机械识记力为主,使学习与实际应用、理论与生产实际相脱节。这样的培养模式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层次性,忽视了教育对象――“成人”自身的特点,也忽视了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质量观的封闭与单一、短视与功利、保守与片面是紧密联系的,两者互为因果,共同影响了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如此种种,使得成人高等教育长期处于质量和社会认同率偏低的尴尬处境。因此,要推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大发展,关键在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特色。

二、石油行业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作为一种过程范畴,它具体体现在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设计、结构、措施和管理等环节上,且具有某种程度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

国内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美国的CBE模式、英国的CBET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台湾地区的“产教合作”模式等,这些培养模式各具特色,但均体现出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开设课程的实用性等显著特点,为我国石油行业成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成人高校应深入研究我国石油行业和社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探索确立以市场化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位、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创新型培养目标,为石油行业和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性、特色性专门人才。切实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专业知识作铺垫、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以“专业素养+职业技能”为目标定位和教育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多维度、全方位提升学员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把学员培养成专业基础牢固、职业技能熟练、社会适应能力强、满足石油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石油行业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石油行业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在于学员的差异性、学习的随机性、办学的灵活性和层次的多样性,故要解决高等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培养目标、学习方式、课程开设等方面开动脑筋、努力探索,构建符合成人特点和石油行业特色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供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教育理念,适应石油行业人才需求

现行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子,很多人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偏差,认为其仅是一种学历补偿教育,基本排除了成人在工作、家庭及学习之间存在的必然矛盾。在新的形势下,成人高校应根据石油行业、岗位的现时需要和未来发展要求,合理定位针对在职、从业成人所实施的、贯穿个体生命历程的、层次各异、形式多样、速成速效式的高等继续教育培养目标,建立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发展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按需施教、掌握技能、注重实效、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的人才培养结构框架,切实树立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理念,真正彰显石油行业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特色。

(二)修订培养方案,满足石油行业人才培养规格

成人高校应主动争取当地石油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充分利用行业和社会资源,拓展办学思路和办学空间,修订、完善具有鲜明石油行业特色并适应本地区、本行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应针对学员离校时间较长、平时忙于现场工作没时间跟踪学习前沿理论、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部分学员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有所欠缺等特点,本着有利于发展成人学员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原则,积极开发和构建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具有高等继续教育石油石化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和强化实践、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加强对学员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公共课和基础理论课范围适当缩小,相应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时;专业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学时适当增加,并强调新颖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特别加强职业资格考证课程和技能鉴定考核环节。

(三)改革教学模式,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

石油行业成教学员大部分来自生产一线,地处偏僻且交通不便,传统面授教学方式导致工学矛盾现象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成人高校应充分考虑数字化油田企业学员的学习条件、能力和要求,积极探讨运用科学、先进、适合成人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尤其是积极推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创导并赋予传统、单一、落后的教本传递过程或课堂教学环节在数字技术及计算机网络辅助系统支持下,更加体现出全面、系统与直观的教学特点和实训优势。采取实时、灵活、便捷而实效的网络课堂、远程辅导、在线研讨、社会调查、考证考级等数字化教育平台,积极为“教与学”双方展开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提高不同岗位或层次学员的综合能力创造条件。

(四)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全程监督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满足目前及未来职业生涯的需要,它是专业素养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的结合,不能仅靠期末考试成绩来界定。应从理论到实践、知识到能力、课堂到社会、专业到职业进行多维度的科学评价,确立以考核实际能力为指标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设立和健全专门的教学督导机构,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保障体系,加大质量监控力度,实现对教育教学环节的全程监督、检查和指导。

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成人高校应直面石油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多方面深入研究突出石油行业特色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行业地域优势,彰显学科专业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石油工业发展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推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浩平.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3,(11):34.

[2]沈维梅,桂步祥.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改革[J].成人教育,2008,(4):72.

[3]邓玉.论石油高校继续教育创新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0,(2):24.

[4]刘义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途径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