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联网的技术培训范文

物联网的技术培训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5: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物联网的技术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物联网;实时定位;配电运行。

引言

如何做好10kV及以下配电线路的运行巡视工作,提高巡视的质量,一直是困扰供电分局配电网运行的难题。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使监视记录运行巡视人员的工作轨迹成为可能,有效监督设备巡视管理工作,将有利于提高配电线路运行质量,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一、配网运行巡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客户对电网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企业内部对配电设备考核指标越来越严格,这就要求配网运行巡视工作必须到位,才能及时发觉和消除设备缺陷,减少请设备故障引起的停电事故。受到企业政策的限制,电网运行巡视人员始终维持在一个比较缺员的水平,意味着基层运行人员的数量比较少,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比较大,因此,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往往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处理引起停电的故障和紧急缺陷上面,忽视了最基本的巡视工作,或者出现巡视不及时的情况,长久下去,将会给电网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导致设备故障越来越多,运行人员工作越忙,日常巡视越被忽视,恶性循环。

二、物联网中的实时定位和轨迹记录技术研究

物联网中的定位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高科技技术。目前常见的定位技术主要有PPD定位技术、GPS卫星定位、蓝牙定位、WIFI网络定位、北斗定位、GPRS/CDMA移动通讯技术定位等。常用GPS卫星定位技术,用GPS同时测定3维坐标的方法,将测绘定位技术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整个海洋和外层空间,绝对和相对精度扩展到米级、厘米级,从而大大拓宽它的应用范围和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GPS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是美国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下面以GPS系统为例,介绍定时定位和轨迹记录技术:

(一)定位技术。当GPS接收仪器能够收到4颗及以上卫星的信号时,它能计算出物体所在位置的3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若只能收到3颗卫星的信号,它能计算出2维坐标:经度和纬度。GPS仪器通过计算获取物体的坐标,并通过一早绘制好的、存储在内存中的地图,标示出物体的实时的坐标地点。

(二)路线轨迹记录技术。GPS仪器除了记录物体的坐标外,还每秒更新一次坐标信息,所以可以记载物体的运动轨迹和时间点。一般GPS仪器能记录1024个以上足迹点,在一个预制好的地理图形上显示出来,以可调比例尺显示移动轨迹。坐标点的采样可以设置自动和定时两种方式,自动方式一般只记录方向转折点,长距离直线行走时不记点;定时采样可以规定的采样时间间隔。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开始记录、停止记录、设置方式或清空路线轨迹。

三、定位记录技术在配网运行巡视中的应用

东莞供电局组建了技术创新应用小组,分析总结配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了实施工作方案。结合GPS定位和轨迹记录技术,利用市面上现有的GPS配件和材料,组装了一种小型的、方便随身带的,具备实时定位,能记录巡视人员运行轨迹的仪器,并通过建立实时监视平台,实现仪器与仪器,仪器与监控中心对讲,总体实现配网巡视调度录音以及轨迹记录监控的功能。当运行巡视人员按照班长安排的工作计划,带上轨迹跟踪对讲仪器,对配电线路和设备进行巡视,班长可以通过设置在电脑上面的后台监控终端,实时掌控运行人员的巡视轨迹和地点,并进行对讲调度,随时了解现场的情况。

四、技术关键和创新点

巡视轨迹的可靠记录,要求对定位信号非常稳定,不允许出现GPS那种信号时强时弱的状况;相对于GPS系统必须装设在汽车上,而且耗电严重的缺点,研发的手持式终端将有明显优势;地理路线的显示,需要开发和整合一套功能比较图形显示系统。

五、应用前景

在安全生产方面,不仅能在配电线路的运行巡视中大量推广使用,还能应用到应急抢修工作中,对人员、车辆、工器具实时定位和统一调配,对提高配网运行管理水平具有极大的意义;在营销抄表方面,同样可以记录抄表员的轨迹,所耗时间等,既杜绝了抄表不到位的情况,同时为具体抄表工作的调配提供分析数据;在物流物资的调配方面,可以跟踪货物的实时轨迹。

六、结语

利用物联网技术,东莞供电局研发了集 “对讲呼叫+地图定位+工单管理”三者于一体配网巡视定位装置,采用先进的GPS定位和IT显示技术,实现了配网设备巡视的可视化、实时化和闭环工作管理,提高了配网运行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育技术 培训体系

一、当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现状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还远远跟不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脚步,笔者通过对50所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调查和对近4万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及家长对当前课堂教学最不满意的就是教学手段陈旧落后、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用。造成这种问题是多方面的,诸如高等院校信息管理技术传统落后、硬软件设施不足、现代化教育意识淡薄等。

虽然这几年,我国高等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还存在很长一段距离,尤其是在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技能方面。

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我国高等教学、教育发展优越的地区尚有1/4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了解。调查显示,高等教育、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大部分愿意实行教育技术培训,具有较强的学习契机。因此,如何对高等院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特别是如何更好的在高校实施教育技术培训,这就需要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深入的探索。

二、高等院校教师实行教育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的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能否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将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科学化的进程,甚至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复兴。由此,高校要培养出符合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必须强化高等院校的现代化进程,其中注重培养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等的应用性,这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技术改革的重要环节。

目前,发达国家都很重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2005年,国际教育技术组织制定了《高校学府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其中规章中规定了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标准,为了使高校教师达到该标准,从而需要对高校教师进行合理高效的教育技术培训。此外,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也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十分关注。

三、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体系

1.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

合理高效的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落实,重点是要新转变高校教师的传统理念,因此必须加强高等院校领导层、教师特别是高等院校非教育技术专业及中老年高等院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让他们从思想上抛弃传统、落后的观念,并构建现代化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理念,充分认识到教师教育技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中的作用。鉴于以上认识,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上,必须注重现代化教育理念的选择。在案例选择上,重要是体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最好具备良好的互补性,而不是对某科目过于专业,这更有利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知识的迁移。总之,培训的内容要兼顾到学科理论与实际实践的有效结合,既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实践操作性。

2.本校的培训:地方高校自身组织的培训主要指基于高校自身的培训,或基于本地区的培训

目前,全国132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教育技术培训体系,这类培训中心就是趋于本地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笔者认为对地方高校自身组织培训体系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核、考查、审批。这种在本地高等院校设点培训的模式从一定范围上讲比较灵活,其所处范围较小,能合理完善地控制、监管,对于组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较方便。但必须对地方高校自身组织的培训质量作严格的审核。对于这种地方高等院校为体系的培训中心,还可以结合当地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及培训方法等作灵活的处理、安排。

3.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方法:网络+面授

上述主要是以纯面授的教学模式进行培训,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网络教育理论的不断增强,通过互联网教学加面授的模式可算是一种理想的培训模式。对互联网培训来说,有诸多优点。

(1)可以节约大量人、财、物,为从事培训的高校教师、培训中心减少部分开支和节约宝贵的时间,既可实现实时、实地教学,也可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此更适合在职培训的特点。

(2)互联网还可以实现全国性的培训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有利于培训的质量和培训模式统一,这也是互联网远程教学的一大优点,是传统教学模式不能相比的。

(3)互联网教学本身就是现代教育技术有机体现,把培训搬到互联网进行,能合理有效地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进行支持,也是对教育技术诸多方面的检验,更容易增强高校教师学好并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信心,因此,互联网培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培训效果。

当然,单一的互联网培训模式,没有与面授的有机整合,也不一定能取取得突出的培训疗效,至少目前的互联网教育、教学如此。因此,对互联网培训必须辅之以必要的面授教学,才能实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整合。

四、小结

高校承担着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任务,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实现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化、信息化、现代化,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余飞.美国校董会如何推进“教师开发”.外国高校学教育,2004.

篇3

由于信息技术已经进人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学院的每一项工作几乎都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所以我们既要加强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道德修养.又要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使计算机、网络更有效的为全体教师服务。实践证明,采用校本培训是一条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以其低耗实效.面向实践教学需要.有利于灵活组织等特点.已成为信息技术培训中最具活力的培训模式。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模式.成为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研究课题。经过培训,要求教师独立制作课件、网页制作、电子备课、网上论坛、网上发表文章、网络安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为最终目的.体现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渗透.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2实施条件

学院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一切活动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各学科开展的电子备课、电子文章、教育论坛、教师网页、教师课件、电子试卷.整合课等等。学院24小时接入国际互联网.使得学院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力求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所提高.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实施过程

3.1首先对全院教师进行了摸底调查.掌握教师的信息技术基础.有利于我们分班培训通过我们对课题组成员的调查,我们掌握情况如下:①家里有计算机的老师人数占80%②家中能上网的占65%③上网熟练程度:“完全不会”的占5%:“一般”占40%:“良好”占30%:优秀占25%④多媒体及软件的使用情况:“完全不会”的占5%;“一般”占40%:“良好”占40%:优秀占15%。

3.2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别很悬殊。于是。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和教师的年龄特点开设甲乙两个培训班。每个班级都设有选修课和必修课甲班的课目安排如下:必修课:网络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Word2000Exce12000Flash网上发表文章电子备课选修课:AuthweaverDreamve&ver乙班的课时安排如下:必修课:同甲班必修课选修课:FIash。

3.3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三个层次!①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操作系统、字处理、浏览网页、信息搜索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③具体学科应用本学科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与经验、学科应用的案例警一个层次的目的是培训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使教师能够轻松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基础的内容.可分为选修和必修.以通过最低水平考试为准,不要求教师过于专注于技术:第二个层次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要掌握实际教学应用的策略和方法:第三个层次主要是介绍信息技术在教师所教学科中应用的经验.分析本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案例。

3.4培训的形式

此课题的培训采用了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网络通讯工具作辅助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了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培训。我们的校本培训由四名计算机课教师来承担集中培训的任务,但仅靠集中培训的时间和计算机课教师的辅导是不够的,我们还采取了结对子的学习方式以学年组和教研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二名信息技术基础好的教师作为小组长.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进行组内辅导,互帮互学。这种能者为师,信息技术骨干辐射,互帮互学的方式,减轻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4培训成果

培训结束后。通过从考试、作品、培训期间课堂表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四方面进行考核,结果全体参加培训的教师,有50%优秀、35%1~好、15%合格的成绩,而且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全部通过了我市组织的职称计算机考试。

5后期实验的思考

5.1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们校本培训的实施发现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与态度各不相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5.1.1愿学愿用型:这类教师愿意接受新事物,对于新奇的事物具有好奇感,愿意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对信息技术应用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学习信息技术.自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和生活中。这类教师主要是年轻教师

5.1.2无所谓型:这类教师对于应用信息技术缺乏积极性,“懒”于应用。他们嫌使用信息技术费时费力,没有主动、积极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5.1.3害怕恐慌型: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年纪比较大的教师中。由于年龄的原因.这些教师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认为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怕不小心就会把电脑用坏了.不敢动.不敢试。分析以上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来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客观原因.主要是由教师的年龄特点和平时的兴趣、爱好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培训任务安排的太密集,而且每个学科的课时太少,导致的个别教师有些囫囵吞枣的感觉.既跟不上课程.又不理解所学知识有什么好处。

篇4

“所谓反映或认识,实质上是一个获得信息的过程。当人们说对某种事物有了某种认识时,就意味着获得了关于该种事物的某种信息。”农民是从一定的信息来认识行业,并依据一定的信息进行行业选择的,并且行业认识和行业选择一旦形成,不仅影响农民个人的收入、发展前景,还影响农村、区域、国家的行业结构、经济发展等。那么,目前农村信息是如何影响农民的行业了解和选择的?从对“了解行业程度”的调查统计看:17%的农民认为“很清楚”自己所从事的行业,64.5%的认为“知道一点”,18.5%的“不知道”,可见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知道一点”的农民占了大多数;从“选择行业依据”的调查统计看:42.2%的农民是“看到别人赚钱后才开始做的”,33.4%的是“进行详细论证后选择的”,23.9%的是“听了别人建议后的选择”,盲目的行业选择比例较高。调查统计显示:“接受信息方式”对“了解行业程度”有一定的影响。“主动获取”信息的农民“很清楚”和“知道一点”行业情况的(90.7%)要明显多于“被动得到”信息的(70.8%);而“主动获取”信息的农民“不知道”行业情况(9.3%)却要明显低于“被动得到”信息的(29.2%)。

对“了解行业程度”与“接受信息渠道”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行业了解的程度与通过“上网”、“读书看报”等深入的专业渠道了解信息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电视”这个目前农村最广泛的大众传媒呈负相关关系(表3)。“了解行业程度”与“选择行业依据”的内在关系见表4。调查统计表明:行业了解的程度与科学地、理性地“进行详细论证后选择”行业呈正相关关系,与盲目地、感性地“看到别人赚钱后才开始做的”呈负相关关系。综合上述可以确定:接受信息的方式对行业的了解程度有一定的影响;信息渠道的深入、专业与行业的了解程度,与科学地、理性地选择行业呈正相关性关系;越主动地获取信息,就越能深入地、专业地获取行业信息,从而就越能深入地了解行业情况,因此就能越科学地、理性地选择行业。可见,获取信息的态度影响了行业信息的了解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科学的行业选择,所以为了科学地选择行业,就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即培养农民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态度。

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的电脑、互联网的普及、培训和效用性引导工作,因为通讯工具对“接受信息渠道”有较大影响,而在关于“通讯工具情况”的调查统计时发现:只有17.9%的农民接入了互联网,造成没上网的客观原因占52.9%,其中因为费用太贵占41.6%,“居住地没光缆线”只占11.3%;造成没上网的主观原因占30.2%,其中认为上网没有用的竟到占19.1%,不会用的占11.1%。最后,还要扩大图书、报刊、杂志的种类、数量和阅读量。因为在关于“文化消费的投向”的调查统计时发现:在农民的消费投向中,“买报纸、杂志或书”居第1位,表明农民这方面的需求比较强烈,而这些又恰恰是农民科学地、理性地选择行业的信息渠道依托。

2行业、生产技术信息与投资的内在关联性

“人还有超前反映的能力,可以预先知道未来将会发生的某些事件的状况。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在现存的事件中包含着某些未来事件的征兆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人们建立关于未来事件的科学假说、观念模型,作出关于实践行动的决策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获得的一切信息,最终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

目前农村、农民所获得的信息对其以未来收益为目的的投资影响如何?调查统计表明:当收入增加时,45.2%的农民选择先投资,40.1%的选择先储蓄,只有14.7%的选择先消费。在进行具体的投资决策时,“根据投资成本效益及投资前景分析决定”占46.2%,“根据往年投资成本效益决定”占25.6%,“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邻居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大多数人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共占27.7%,可见,目前农民的投资决策比较理性、谨慎、科学。“接受信息方式”对“投资方向”有影响。“主动获得”信息的农民在进行投资时,52.1%的“根据投资成本效益及投资前景分析决定”,22.6%的“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邻居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大多数人怎么办我就怎么办”;而“被动获得”信息的农民在进行投资时,39.3%的“根据投资成本效益及投资前景分析决定”,33.8%的“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邻居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大多数人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可见,“主动获得”信息的比“被动获得”信息的农民,在进行投资时更趋向科学、理性;而“被动获得”信息的比“主动获得”信息的农民,在进行投资时更趋向感性、盲目。

“了解行业程度”与“投资方向”的内在关系见表5。调查统计显示:随着“了解行业程度”的加深,“根据往年投资成本效益决定”、“根据投资成本效益及投资前景分析决定”投资的比例在递增,尤其是“根据投资成本效益及投资前景分析决定”投资的比例增幅较大,可见,“了解行业程度”与科学、理性地投资呈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了解行业程度”的加深,“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邻居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大多数人怎么办我就怎么办”投资的比例在递减,可见,“了解行业程度”与主观、盲目的投资呈负相关关系。对“了解行业生产技术情况”与“投资方向”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随着“了解行业生产技术情况”的加深,“根据往年投资成本效益决定”、“根据投资成本效益及投资前景分析决定”投资的比例在递增,尤其是“根据投资成本效益及投资前景分析决定”投资的比例增幅较大,可见,“了解行业生产技术情况”与科学、理性地投资呈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了解行业生产技术情况”的加深,“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邻居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大多数人怎么办我就怎么办”投资的比例在递减(表6),可见,“了解行业生产技术情况”与主观、盲目地投资呈负相关关系。综观之,积极、主动的信息接受态度,是进行科学投资的态度前提;比较清晰的行业和生产技术信息掌握,是进行科学投资的信息前提。

3行业、生产技术信息与家庭收入的内在关联性

获取一定效益是一切经济行为的根本目的,但这一目的的实现却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信息是其中之一。因为效益是对经济活动认识、决策、行动的结果,而人的一切认识和决策又都是建立在其掌握的相关信息的基础之上。那么,农村、农民所掌握的信息又是如何影响其收入的?“了解行业程度”与“家庭收入”的内在关系见表7。调查统计显示:年均家庭收入在3万元以下时,行业的了解情况与收入基本没有相关性,但年均家庭收入超过3万元以上以后,随着“了解行业程度”的加深,年均家庭收入在递增,并且增幅比较大,可见,行业了解情况与年均家庭收入明显地呈正相关关系。对“了解行业生产技术情况”与“年均家庭收入”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年均家庭收入在3万元以下时,行业生产技术的了解情况与收入基本没有相关性,但年均家庭收入超过3万元以上以后,行业生产技术的了解情况与年均家庭收入就明显地呈正相关关系(表8)。

综合上述可以确定:年均家庭收入超过3万元以上以后,行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了解情况与年均家庭收入明显地呈正相关关系。所以,为了不断提高农村生产、经济水平,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网络的构筑力度。从调查统计看:山东省农民所获取的生产信息,40.8%来自“自己经验积累”,26.5%“咨询已采用的人”,12.2%来自“大众媒体”,不足10%的是来自“农业部门”、“专业协会”、“高校和科研机构”。而先进的生产技术往往集中掌握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农业部门”、“专业协会”这里,所以,农民、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农业部门”、“专业协会”等都不得不做出决绝的行动———迅速加快农村、农民的生产技术的培训和信息的网络的构筑。从调查统计看:目前农民最想了解的信息是“种植养殖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优良农业品种、优质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工信息”、“打工就业信息”,这是农民的呼声,是农民之急需,是农村发展的真实切入点。

4家庭收入与最想了解的信息、培训的内在关联性

调查统计表明:58.6%的农民对目前的收入“不满意”,这是来自农村发展主体———农民的心声,是农村生产、经济进一步大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前面的研究业已表明:信息影响、制约收入。那么,为了不断增加收入,农村、农民又有哪些信息需求?这些信息与农民的家庭收入又有何内在联系?在“您接受过的培训”的调查统计中:37.4%的人表示“没有接受过”培训,而在关于农民文化消费类型的调查中,只有3.8%的人把“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列为了文化消费类型,两方面的调查都证实了山东省农民实际接受的实用技术培训比较少;而在关于培训的调查中,比例最高的、占41.6%的人希望接受“实用技术培训”,这也就是说农民有比较高的愿望接受“实用技术培训”,但实际却较少接受到培训,愿望与实际的矛盾如此突出的根源是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问题,但不论原因何在,这种巨大的差距本身就是问题,就是工作,就是急需,就是市场。

在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49.5%的农民认为是自身的因素如资金、技术、市场眼光、健康状况等影响,38.7%的农民认为是环境因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见农民认为目前影响其收入的第1位的原因是自身因素,其次才是环境因素。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环境占28.4%,自然环境占10.3%,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环境是主要因素。在自身因素中,缺乏技术(占22.9%)是最主要的因素,缺乏资金(占15.5%)是第2位的因素,缺乏市场眼光(占6.9%)是第3位的因素。并且男女对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的认识是有所差别的,男性(41.9%)较之女性(34.5%)更多一些地认为是环境因素影响了收入,而女性(52.9%)较之男性(47.0%)更多一些地认为是自身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探寻影响农民收入的第1位的自身因素发现:年龄与影响收入的市场眼光呈正相关关系,但却与影响收入的健康因素呈负相关关系;年均文化消费支出与影响收入的技术因素呈正相关关系;在文化消费类型与影响收入主要因素的相关分析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在文化消费中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是所有文化消费类型中比例最低的认为是技术因素影响自己的收入,可见,实用技术培训对减少其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对“家庭收入”与“目前最想了解信息”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看(表9):家庭收入3万元以下的较之以上的更关注具体的致富信息,如“种植养殖等现代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优良农业品种、优质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工信息”、“短平快致富项目信息”、“打工就业信息”等;而家庭收入3万元以上的较之以下的更关注宏观的、生活质量等信息,如“社会化服务信息”、“国家惠农政策信息”、“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信息”、“民主、法律、婚姻、育子等方面信息”。

综观之,在影响农民收入的诸多因素中,目前技术是最主要的因素,技术培训是解决的最为有效的手段,积极的文化消费也能够有效地获取技术;收入不同,对信息的需求也有所差别,因此,在信息传播时,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

5结论

篇5

正在全世界如火如荼的展开,产业规模的高速扩张背景下,必然存在着巨大的人才需求量。我院作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依据国家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部署,以及对《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就物联网极其相关产业的就业市场进行调研,于2012年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确立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良好道德、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物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物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应用,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能在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各相关领域中从事物联网专业的产品生产、技术服务、工程建设、网络管理、网络维护及方案设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人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2.1“行动导向、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为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行动导向、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实现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可持续学习能力和符合企业需求的物联网专业人才。课程的设置,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项目和学习情境的设立、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教学评价等过程,均通过校企合作来共同完成。

2.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确保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由于物联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电子、测控、通信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团队的成员要能够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进行专业建设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我院物联网专业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1)师资培训:根据师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师资队伍培训计划,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课程研讨及各类新技术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直叫理论和先进网络技术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2)顶岗实践: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地参加校内生产性实训锻炼、企业挂职锻炼和顶岗实践,使教师熟悉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车间管理制度,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解决理论教学中的困惑。3)人才引进:以更加开发的姿态和灵活的方式,吸引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部分教学的过程中,充实兼职教师资源库的人才储备。

2.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践课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直接关乎着实践课开展的效果。根据物联网技术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工作的需求,以真实项目为教学情境,逐步建设与完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在我院原有电工电子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训室,通信技术实训室的基础上,增设RFID系统开发实训室、无线网络实训室、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等,用以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应课程项目的实践教学及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

3课程体系构建

本专业通过对物联网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行调研,明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确立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会同企业专家针对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了工作任务,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行动领域,再转换为学习领域,完成面向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建设。

4职业实践活动设计

本专业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教学工程、校外实习基地开展“识岗、跟岗、顶岗”职业实践活动。其中识岗安排在第一、二学期,一方面由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教育,是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定位、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宣讲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岗位技术要求、企业文化、用人要求等,使学生加深对企业、岗位的了解,提早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跟岗安排在第三、四、五学期,通过跟岗职业实践,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理解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的管理规范,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不同岗位的职业要求。顶岗安排在第六学期,采用顶岗的形式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本,实现从学习到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