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联网技术就业范文

物联网技术就业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5: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物联网技术就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物联网技术就业

篇1

目前,高职学生就业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1)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与企业文化格格不入的现象。(2)高跳槽率,频繁更换就业岗位。(3)对自身发展茫然,缺乏工作中必要的自我发展。造成以上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缺少了解,缺乏感性认识,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高职学生在获取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2)缺少高效率、全方位、立体式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导致学生盲目就业,难以找到真正符合自己专业技能的工作。(3)高职学生不能准确的进行自我职业定位,同时缺少十分专业的职业测评机制,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不高,致使其在工作中难以找到前进的方向,严重影响学生自我发展。

二、物联网技术对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服务

2.1构建全国通行的就业指导服务网络平台

围绕高职学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需要,完善平台各个模块的功能,优化平台运作和软硬件系统,统一各外来平台的数据信息,利用大数据库开发整合社会用人单位资源,通过线上就业指导服务,推进对高职学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开展个性化深层次服务,增强平台的吸引力。开展就业指导咨询,线上答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逐步引入专业化服务。学生可根据就业信息指导,了解最新就业政策,有助于确立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平台提供的就业信息权威、针对性强、可信度高。运用物联网技术,就业平台的动态信息都是经过严格的筛选和甄别,将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薪酬等重要信息涵盖其中,能满足高职毕业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就业信息需求。学生可以通过就业平台了解最新的就业信息,进行自我职业定位。平台根据以往毕业生的去向进行跟踪,实现就业反馈,以便保证就业指导的实效性、科学性。

2.2建立高职学生与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的互动交流平台

为满足高职学生的不同个性化需求,可建立学生与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的互动交流平台。高职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个人爱好,自主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互动交流,根据平台给予的企事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可有效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营造自助互动的就业氛围。根据以往高职毕业生就业受诸多方面因素限制的状况,在物联网技术下,用户可与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及时自主互动交流,丰富毕业生用户的择业领域,提高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自由度,能充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自主就业,有效改善以往出现的高职毕业生盲目择业,对未来工作没有明确方向以及高跳槽率等现象。

2.3提供系统性的就业信息查询业务

利用物联网技术将高职院校毕业生与企事业单位紧密联系起来,由此达到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效果,实现高职毕业生与其自身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衔接的紧密性。构建系统的就业信息查询业务,毕业生用户可以通过平台实现修改口令、查看留言、查看专业及非专业的招聘信息、修改个人资料、查看重要通知、查询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查询用人单位录用信息、查询所报单位统计、查询面试时间地点、查询近期单位面试报名情况等功能。让毕业生用户及时咨询到最新最权威的就业信息,缓解高职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受限状况,增强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及感性认识。

2.4开发职业测评系统

为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由此开发职业测评系统。选取目前最科学、最准确、最实用的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基本性格、基本素质、心理特征、职业性格、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六大方面的测评,能准确记录学生测评结果,能详细统计分析学生测评情况,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准确有效的职业定位,在物联网技术下,开发职业测评系统,全方位高效率的对高职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能够有效节约毕业生的就业成本,还能有利于满足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保证用人单位能够应聘到专业的适合本单位发展需求的高职人才。有效的职业定位,能使用户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就业方向以及适合自己的工作,节省了毕业生的就业时间,及时的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紧密结合起来。

2.5有效促进我国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发展

物联网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服务平台,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有效结合,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高效、全面、优质的就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我国近几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也成为社会的焦点。本平台能够根据毕业生个性化的需求,通过多种渠道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并提供大量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便于毕业生就业及提高就业质量。缓解了我国出现的毕业生就业率低,高跳槽率,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有利于改善我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矛盾,直接促进我国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发展,为国家创收做出重大贡献。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技工院校 物流专业 发展策略

一、前言

从目前技工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情况来看,主要存在针对学生素质的理论研究不够,学生逻辑思维没有得到有效拓展、学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校企合作有待加强等几方面问题,制约了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在物联网技术下对技工院校的物流专业发展进行改革创新,从而有效地提升物流专业的教学水平。

二、技工院校物流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针对学生素质的理论研究不够,学生逻辑思维没有得到有效拓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上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素质及创造性思维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在不断地增大。但是,技工院校物流专业没有结合市场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理论研究,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拓展,进而影响到物流专业学生的良好发展。

(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

从目前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其存在着应用程度较低的问题。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学校不重视物联网技术,进而没有引进物联网技术;此外,资金不足导致学校无法大量购买物联网相关的设备,从而影响到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办学质量,长此以往也会阻碍学生的良好发展。

(三)校企合作有待加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技工院校对学生的就业也越来越重视。技工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不仅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同时对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也有着一定的作用[3]。而从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校企合作有待加强,再加上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足,对物流行业的操作流程了解不够深入,造成学生所学习物流专业知识不符合物流行业的人才要求,从而影响到技工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顺利就业。

三、基于物联网技术下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策略

传统技工院校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这些问题也是阻碍技工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改进措施,会影响到物流业的发展。在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对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下面笔者主要从深入改革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完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深入改革教学方法

陈旧的教学方法将会对物流专业的发展造成极大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的良好发展,应深入改革教学方法。首先,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方法应不断改革和创新。应用现代化物联网技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以及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应改进物流专业的教学形式。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推进了物流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应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学习,如,无线射频识别、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物流管理软件等,这对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就业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在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新技术,而在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硬件设备作为支持。因此,应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引进,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流装备的发展。此外,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主题演讲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切实有效地完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合理、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就业发展,因此,基于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应切实有效地完善技工院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首先,应关注物流业前沿技术,并将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化繁为简。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技工院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应摒弃传统物流专业课程的枯燥教学内容,凸显出线射频识别、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物流管理软件等新型物流模式的地位,加强学生对新物流技术的了解和学习。其次,应强化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应注重物流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职业道德的培养,主要包括以礼貌待客、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保证客户的服务质量、诚信、环保意识、节省能源等,应将其融入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中,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各方面意识。

(三)加强校企合作

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显得更加重要,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推动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所谓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共同合作,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平台,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首先,应拓宽渠道,打造校企合作的新道路。就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分析,主要合作模式包括实验设备附带的合作服务,即设备使用、教师培训等以及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专业人才,还有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建设实验室、校企合作基地。例如,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实验室、校企合作基地等。在今后还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研究中心,联合开发实验设备及实验教材,订单式培养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专业人才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应不断地创新理念,推动校企合作新发展。如,监理物联网产、学、研的联盟,使物流专业有着更好的发展。

(四)加强对学生素质的理论研究,切实地扩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技工院校物流专业实际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素质的理论研究,切实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的专业素质应以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主,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物流企业对于物流人才有哪些方面的需求,进而结合物流企业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素质的理论研究,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良好发展。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培训、日常训练的方式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

技工院校物流专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要不断地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积极引进各种物联网设备,以供学生的学习之用。此外,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应该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通过合作的方式办学,从而为学生提供多种物联网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促进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良好发展。此外,在引进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之后,应鼓励学生高质量地使用相应的物联网设备,进而将物联网设备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实现最佳的应用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推动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物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如人才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这给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通过本文对物联网技术下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研究,笔者主要对传统物流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几方面不足展开分析,也提出了在物联网技术下如何发展物流专业,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希望能够为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启发,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边金良,彭霞,刘焱.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1).

篇3

同时,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逐步向校企合作模式靠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由于校企合作模式和物联网应用技术总体起步较晚,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育尚不成熟。

针对国内外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可知,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合作模式推广力度及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的研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在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需要全面落实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以实现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1.1国外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最早起源于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推行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随后在1906年推行“工学交替”这一典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后来美国安提亚克大学又在1921年全面提出合作教育模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呈现全球发展趋势,受到各大高职院校的欢迎[2]。

当前形势下,国外主要存在企业访问模式、与企业合作创办新型的职业学校模式、“双元制”模式以及企业―职业教育契约模式四种典型的职业教育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企业访问模式是指学生借由对相关企业的走访,掌握企业生产及业务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将来的就业机构和岗位。企业访问模式多见于日本,许多职业学校配备有专门的企业信息室和专业指导老师,帮助学生进行企业信息的采集、被访企业的选择、被访企业的联络、企业访问计划的制定、企业现场访问的记录以及访问结果的反馈等各项企业访问活动,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感。与企业合作创办新型的职业学校模式是指通过政府的发动号召,企业主动参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学校联合举办职业培训学校和机构,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专业技术型人才,该类人才培养模式于1988年在英国城市技术学院开始实施,发展至今已在英国大多数职业学校中取得卓越成就。

“双元制”模式是指学生在职业学校和企业两元之间同步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双元制”主要应用于德国、印度等国家,要求学生在职业培训学校学习两年,随后在企业实训一年,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和职业经验的双重收获。企业―职业教育契约模式是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工商协会等组织经协商签订契约,约定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此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见于美国,主要有波士顿教育协定和底特律契约两种形式,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经由专业全面的考核制度得以确保。

国外四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如下表1所示。

从上表可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才能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对于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言,需要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认识到我国与国外在政治经济制度、传统职业教育、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参考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的优势,取长补短,深入进行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建符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

1.2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对来说,国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改革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末国务院才开始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3]中明确提出进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有订单式、校企联合式、工学交替式、产学合作式以及校企互动式等五种高职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1、订单式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提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订单,随后高职院校依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特殊培养,保证培养出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达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其中,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订,以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方面的实际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2、校企联合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常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办班的一种办学形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企业与学校成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的责任承担方和利益共享方,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建设。

学校获得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同时企业获得符合自身人才规格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

3、工学交替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是指校企双方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逐步形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学校的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就牵手订立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更高一些的实践技能培养由企业来承担。

4、产学合作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合作”培养模式,是由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通过“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学校获得企业资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师生可以通过观摩生产过程和接受技术人员的指导,接触并学习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

5、校企互动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互动”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主动为企业培训员工,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企业主动接受学校师生实践、学习的一种职业教育合作模式,借由校企双方主动参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识,保证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资源得到满足的同时,符合企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中,不同的院校依据自身发展的传统、优势和需求,都在探索合适的合作模式,有的院校在实践中并不局限于一种合作模式,而是多种合作模式的组合融汇,以期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高职校企合作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有待提升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由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起步较晚,企业并不愿意全面主动地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企业技工人才的补充。同时,高职学校由于自身办学水平有限,企业基础服务能力不够,企业和职业学校双赢的合作目标难以实现。

2.2高职校企合作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长久性有待加强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通常借由政府、学校和企业(包括行业)的综合实情考虑进行相关制度的建设,进行自身和彼此间结构的完善和调整,强化各参与方的合作意图,确保合作能力的提升、合作过程的规范、合作结果的监督,进而保证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稳定、有序、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由于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关制度建设的保障和约束得不到满足,校企合作体系构建中的非制度因素过多,合作关系十分脆弱,难以承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因为不愿承担太大的代价而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损失,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持续有效开展[4]。

2.3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性有待强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虽然我国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已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对成功实践经验总结推广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仍然没有及时跟进,对于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研究、发展趋势研究、动力机制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主体,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新技术专业建设中能否长期合作,合作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合作中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建立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机制、激励导向机制和科学评价机制,是当前校企合作中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建立法律保障机制,才可使校企合作双方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教,使双方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建立激励导向机制,可以激发和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可以衡量校企合作的成效,对校企合作中的各环节进行反馈和改进[5]。

3.2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确保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效益的全面发挥,专业建设负责人需要进行企业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的专业分析,根据物联网专业的实践特性要求,在综合考虑感知、传输、网络、应用等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添加专业拓展类课程,根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覆盖知识面广、应用产业链长、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要尽可能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尽可能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国际视野,尽可能消除与关联专业之间的障碍,消除与国际物联网技术之间的差距,以此进行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定,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6]。

3.3统筹建设人才培养团队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效益的发挥,主要在于人才培养团队的统筹建设,要求相关工作者注重物联网高端人才的引入,构建高技术、高含量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同时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强化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的建设,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的配备建设,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以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为重点,实行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多元化评价,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效益[7]。

3.4加大实训平台建设力度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效益的发挥,还在于企业实训平台建设力度的加强,确保校企合作中企业与学校的主体地位,深入促进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力度,强化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力度,要求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从技术和资金两方面加大人才实训平台的建设力度,配备优质的培训技能教师以促进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以资金和设备等形式的支持优化学校培训资源的配置,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顺利开展[8]。

3.5全面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物联网新兴产业的不稳定成长性和发展前瞻性,需要普及学校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全面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要求的无缝对接,实时监测跟踪新兴产业技术的动态发展信息,建立全面完整的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体制,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最大效益,最大程度上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对新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9]。

篇4

摘 要: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将推动连锁零售业物流运作管理模式的变革,本文从共同物流与物联网两个方面对连锁零售业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物联网;连锁零售业;共同物流

一、有关共同物流的研究现状

Fawcett(1996)、Refik(2002)提出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企业主体通过联盟合作等方式构建共同物流体系满足其区域内客户的物流服务需求,通过构建的共同物流体系的开展共同物流服务,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区域内物流资源整合优化,达到物流资源的最佳配置,充分发挥其物流资源的效用,与此同时,共同物流的实施还能达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效果,有利于与社会、企业达到协同发展。

波弗尔(2005)认为共同物流的构建应该是突破传统物流节点、企业、行业的界限,运用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组织方式对整个供应链的角度甚至是整个全社会进行物流管理。Sink(1997)、Toni(2001)认为通过共同物流的实施在减少物流劳动资源的投入的同时实现其物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目标。

国外学者对连锁零售业的共同物流也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其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连锁零售业共同物流的发展模式方面,如连锁零售企业如何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物流联盟开展物流合作、建立连锁零售也的物流公共信息系统或平台、实施上游供应商管理库存或联合库存等管理模式等。Ploos van Amstel、Da-vid Farmer(1990)探讨了零售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建立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开展物流服务的模式,此种模式可以看作是零售业领域共同物流的雏形。Patricia J.Daugherty等(1996)认为一体化物流服务的提供在有效降低物流服务成本的同时还能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有利于企业物流发展战略的实施。随后,Jan C.Fransoo(1992)等学者从企业开展一体化物流服务有利于推动工商企业的发展方面开展系列研究,Huan NengChiu(1995)为有效开展零售企业的物流一体化实施,组织开展了针对40多家台湾零售企业的物流调查。Gensh-eng(Jason)Liu、George D.Deitz(2011)也通过对262个调查样本的分析与研究,探索了制造企业物流一体化的实施。

从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其研究的重点主要为微观层面的零售业与制造业“一体化物流”的实施,而对于政府层面的宏观管理与调控、推动方面研究较少。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对于共同物流的研究,如王之泰(1995)最早对共同配送进行了定义:同配送指多个客户联合起来共同由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来提供配送服务。同时,以湖南商学院黄福华教授领衔,单圣涤、周敏、袁世军、欧阳小迅等为主要参与者的研究团队自2007年开始专注于共同物流的研究,利用共同物流相关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中部地区零售企业城乡协调发展、城市群发展、湘江水系农产品、东北亚物流、湖南省农产品、中部地区商贸业、中小零售企业、环洞庭湖水运共同物流等领域的共同物流发展战略、模式、对策的研究,是进行共同物流研究面最广、最深的一个团队,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学者进行相应研究:李元(2007)、覃雅兰(2008)、于欢等(2011)、马茵(2012)从区域的角度研究了共同物流的实施意义与措施;彭志群等(2007)研究产业集群的共同物流方案的选择问题;倪玲霖等(2009)提出了共同物流实施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胡亚特等(2009)探讨了高速公路服务区共同物流模式;富立友等(2011)研究了制造企业共同物流网络运行中“库存-运输”费用和利益分配问题等。

当前关于共同物流运作模式与体系的研究以零星、零散的研究为主,缺乏系统的研究;且并未从政府、行业组织、物流企业三个层面分别研究。

二、有关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物联网是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早在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就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对物联网的研究逐渐明朗起来,最典型的解决方案有欧美的EPC系统和日本的UID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都是最先在物流管理领域得到实践、应用和发展。物流管理行业是信息化与智能化应用的重要领域。在我国,无锡市2009年9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合作协议,标志中国“物联网”进入实践建设阶段,近年来,有关物联网的技术在某些领域得到初步应用,如农产品溯源、智慧停车场、智能医疗等,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研究比较多的有:RFID技术在物流过程中的货物追踪,信息自动采集,仓储应用,港口应用,邮政快递等应用;GIS,GPS,GSM三项技术在物流运输、配送与快递服务等方面的应用等。

三、小结

综上所述,有关共同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城市群)、行业(中小零售企业、农产品为主)等领域;共同物流实施的对策主要以政府、企业的层面以管理的视角进行研究,而从技术层面,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连锁零售业共同物流的研究尚属空白,而当前物联网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及在相关领域的成功的应用,为基于物联网的连锁零售业的共同物流模式研究研究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基于物联网的连锁零售业共同物流模式的研究力求在把握连锁零售业物流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共同物流理念并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由政府、生产制造企业、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企业、消费者组成的基于物联网的连锁零售业共同物流模式,推动商贸流通产业、物流产业、物联网产业三业的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Abstract: Campus integration refers to the high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ollege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parks and jointly boosting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upgrading by the two. Through constructing the college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park, the college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park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integrated, the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service platform of th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Internet of things is constructed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is taken as a link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base,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system, entrepreneurial service system and 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capacity to create a good entrepreneurial atmosphere for the students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Internet of things.

关键词:校园融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创业服务平台

Key words: campus integration;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Internet of things;entrepreneurial service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206-02

0 引言

物联网基于互联网和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极具潜力的发展手段,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与关注。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实现了物质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连接,不仅包含着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动力,而且形成了基于物联网模式下的创业热潮。作为培养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更要利用物联网技术优势和创业教育背景,通过与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广泛的合作与融合,创设良好的创业氛围,建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创业服务平台,以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为纽带,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融合是将高职院校与大学生创业园高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物联网创业人才的培育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提升。大学生物联网创业园通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科研实验基地、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岗位基地等五大基地,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设立真实的创业情境,提供优质的创业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高职院校通过基于知识资源优势,利用创业园集聚的物联网产业优势,将物联网企业嵌入到高职院校物联网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同时发挥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与应用研究上的势,为创业园及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 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物联网企业运营的全过程,为实现创业而积累实践经验。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科研实验基地、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验基地和创业岗位基地等。其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设施中实践,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科学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科研实验基地建设是促进理论与实践转化的重要教育基地,让学生接触物联网技术研发,开展物联网技术的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业见习基地是通过让大学生亲身感知物联网企业的各个岗位及职责的重要教育场所,使学生通过短时间的接触,产生长期有效的震撼,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发展创业品质,培养创业精神;创业实习基地是让大学生结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所学知识,开展创业训练的实践场所,使大学生把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创业社团实践基地是通过建立物联网创业社团,开展创业学习与实践的第二课堂,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创业的学习与实践当中,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创业岗位基地是为大学生个体创设实践岗位的创业活动场所,培养大学生实现创业所需要等品质,提高创业风险防范与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