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命的开始范文

生命的开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5: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命的开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你来到田野,用春风吹绿了小草,它们弯着腰,好像在说:“谢谢你使我变得美丽!春天!”

你来到公园,染绿了柳树,把冻僵的河流叫醒了,它们也在唱着歌,跟小朋友唱的一模一样“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你来到大街,给小树焕发了新生命,让小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儿;让人们更加坚信: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有用之材。

你刚刚来到大地,燕子和迎春花便大声地念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你知道吗?它们那是在向人们汇报着你来了呢!

人们常说你是生命的使者,你让世界变得生机勃勃,在我的梦里,在你无私的奉献下,小草、小树、小河……一切都已被你渲染出生命的绿色!

篇2

我开话了,说:“大家给小宝宝取个名字吧!”表姐说:“要姓‘张’的,那就叫‘张泽东’吧,我就说:”可以用明星的名字,‘张翰’吧,还有的说:“用两夫妻的姓名中的其中各一个字组成名字。”……这些回答让我和表姐笑得连饭都吃不下了。

接下来,我们转移了话题:宝宝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然后又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我说:“可能是小舅舅讲了个笑话,很好笑,结果让小宝宝就从嘴里弹了出来。”家人们听着笑话得连饭都喷出来了。

晚上,妈妈带着我和表姐去医院看宝宝,还包了红包给他。小宝宝小小的,眼镜还没睁开,在睡觉,小舅母躺在宝宝身边,也在睡觉,她的样子十分没精神,很憔悴。妈妈说:“我就是这么样把你生下来的,然后又把你带到大。”

篇3

我开话了,说:“大家给小宝宝取个名字吧!”表姐说:“要姓‘张’的,那就叫‘张泽东’吧,我就说:”可以用明星的名字,‘张翰’吧,还有的说:“用两夫妻的姓名中的其中各一个字组成名字。”……这些回答让我和表姐笑得连饭都吃不下了。

接下来,我们转移了话题:宝宝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然后又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我说:“可能是小舅舅讲了个笑话,很好笑,结果让小宝宝就从嘴里弹了出来。”家人们听着笑话得连饭都喷出来了。

晚上,妈妈带着我和表姐去医院看宝宝,还包了红包给他。小宝宝小小的,眼镜还没睁开,在睡觉,小舅母躺在宝宝身边,也在睡觉,她的样子十分没精神,很憔悴。妈妈说:“我就是这么样把你生下来的,然后又把你带到大。”

篇4

关键词:高校德育;生命德育;德育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3-0070-02

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已经成为德育理论研究的新主题,这意味着学生的生命整体越来越得到重视。我们首先需要观察到学生整个人,也就是精神心灵与物质身体的相互作用。德育是高校教育的灵魂,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因此,使生命焕发生机,使生命茁壮成长,是德育必须承担的责任,完整的高校德育就必须从学生的生命整体开始――真正回到学生这个主体。

一、高校德育首先应回归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

学者普遍认为,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在于道德教育没有回归真正的主体――学生的生命整体。知性德育导致了德育与生活的割裂。德育要创新,就要转换与超越以知性和技术化管理为特征的德育范式。

也有学者认为,德育在生活层面上的回归,有利于克服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弊端,增强德育的生活化。但我们应避免实际生活对理想社会的僭越,防止生活取代教育危险的产生。德育的回归,反映了德育的超越性品质,目的是更好地建构生活。但应防止用理想取代现实,造成新的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教育形态。

生活德育的优势在于其整体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载体,道德教育总是借助于某种知识学习、劳动活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而得以实施的。生活德育的优势在于其整体性和社会性、实践性。只有根植于现实生活,德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针对德育低效问题,学者分析指出,去生活化是造成当前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德育观念上过度理性化,德育对象缺失主体地位,德育过程脱离学习主体的生活以及德育情境脱离社会实际等。回归生活是德育走出困境的现实路径,回归生活的内核是回归实践、回归多样、回归应用和回归交往。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学校德育观念、德育目标等均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

高校要尊重学生主体,把学生看作教育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把学生看作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和完整的生命个体,把外在教育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潜能。

二、德育要重视人的生命本体

现行德育范式应以生命为思维原点,探寻生命维度,形成关爱生命的德育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在生命内涵多维解读的基础上,着重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同时,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进行重新审视和更新。这种“生命关怀”取向的德育研究,突出表现在将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死教育、安全教育等作为新时代德育的内涵,生态伦理教育、科技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网络伦理教育等亦逐步得到重视。

生命德育是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命实践息息相关,教育现实也正在呼唤着学校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完善和生命实现。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学生的生命整体,它不仅是指身体意义上的生命,同时也是指精神意义上的生命。学校德育对于生命实践的脱离,一方面是学校德育在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没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成长,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主体来观照;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德育过分强调道德认知的发展。因此,应探讨人的生命本真,分析研究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融合,以及生命实践如何在学校德育中的具体实施,倡导学校德育对学生生命的回归,对德育过程进行审美化改造,以助于学校德育实践的改善,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三、高校德育要把学生真正看成完整的道德主体

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主体德育理论的旨归。多元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学生的理性选择。在学生选择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训导,是对话而不是灌输。道德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整体,它的最高目的是塑造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三大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直觉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就实践过程而言,有学者强调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应该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道德哲学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整合而构成的互补体系,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应该是课堂道德教学与课外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教育的科技手段与艺术手段的协调运用。

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主体,都是具有主体性和潜在主体性的人。其中,受教育者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是对立统一的。在两个主体性的相互作用之中,学生不断得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是不同性质的主体性,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建构的方式也不同。主体性教学建构教师和学生主体性,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建构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德育理论认为,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只有通过主体性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具有独立人格。但也有学者认为,主体性德育理论虽然有其意义,但也有缺陷,因为它未能走出个性主义的窠臼,把学生看成单子式个体,忽略了“共识”、“主体间性”的本体论意义。所以,在主体性德育理论之后,德育理论研究又出现了一个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的趋势,主体间性、交往理性、商谈伦理由此得到了更多德育理论研究者的青睐。

四、高校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尺度。这一思想付诸高校教育,在于帮助青年学子塑造理想人格,确立自我意识,发掘创造潜能。这是教育的“应然”取向。而今天的教育渐趋功利,偏离了大学的神圣使命。表现于教育教学模式上,是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于理想人格的构建和心灵世界的关照;片面强调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忽略了教育的“人本位”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专业遮蔽了人文,随之而来的是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缺失。

确立科学与人文融通的教育理念,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必然选择。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校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走出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误区,将教育同人的幸福、尊严、自由和终极价值结合起来。

惟其如此,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共同发展,成为一个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思想,确立注重素质教育,涵养人文精神,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提高于一体,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努力挖掘、优化教育资源,大力推进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德育为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篇5

一、观念引导

与复杂的社会相比,校园素来是人们心中的一片净土,然而,近年来常见诸新闻报端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学生轻生事件、师生关系恶化问题等,无疑给本应纯净的校园增添了许多不谐之音。细细推究,个别学生的素质自然是问题发生的直接诱因,但学校德育工作、生命教育的缺失也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要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让全体师生明确生命教育的内容,认识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教育家亚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年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及其存在的价值,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缺少这一内容,教育就沦为“知识训练”或“技能培养”,成为狭隘、功利的教育。

对此,学校通过请专家、办讲座的方式对全校师生进行教育理念上的积极引领,让师生进一步认识到教学业绩、学习成绩仅仅是教育、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学习生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与气质、个性与兴趣、情感与思想,每个人都有着无限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每个人都应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其次,学校开设以生命教育为专题的选修课,融合生物科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各种知识,以生命智慧认知自我,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实学生的头脑,提升了学生思考判断的能力。通过专题讲座与选修课程,全校师生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对教育工作、学习生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师生关怀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仅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来完成,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到师生交往的每一个细节,与中学教育、学习生活的全过程相融合。提起校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与教师,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巨大,教师的价值也常常是通过学生的发展状况间接体现出来。教师要想让学生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发展趋向,必须了解、尊重学生并给他们以自由发展的空间。所有教师都知道教育的对象是个性独具的生命个体,但在长期形成的功利氛围与应试思维的影响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做产品来进行“标准化加工”,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体现了“生命教育”的缺失。

在此背景下,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参加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培训与讨论,引导教师将生命教育融入相应学科的教学体系之中,让教师明白,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以自身对教育的深刻体悟及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实现教育教学功能的最大化。经过不断的实践、感悟、提炼、升华,金岭中学提出了“自然课堂”的概念,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和感悟,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营造平等、和谐、发现、创新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活力与人文气息,使得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这一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便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实践。虽然目前囿于教师素养尚低、时间仓促等因素,实际效果与心理预期有较大差距,但相信随着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定会实现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的良好融合。

除了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日常交往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契机。与书本世界相比,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动态的、本源的世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是自立的、思维活跃的、自我尊重的个体。日常交往中,教师对每位同学的尊重、信任、赏识、关爱,都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必须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自己的素养来影响学生。为此,学校有计划地创设爱与关怀的环境,如课外活动时间的辅导、交流,艺术节中的师生同台竞技,任课教师参与课堂管理等,引导教师把握一切机会开展师生对话、倾听学生心声,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为他们答疑解惑,让他们感受到生命关怀的魅力,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和对生活价值的体认。

三、内在生成

人们往往把德育工作与枯燥的说教联系在一起,其实真正的德育是鲜活的,是丰富多彩的,是受教育者在教育工作者的有效引领下内在生成的。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把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结在一起,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化学校期望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德育的内容也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内容和生活目标联系起来,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中学生充满朝气与活力,每个人都是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与创新能力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参与各种活动与实践、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强烈渴望。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脚踏实地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与生命有关的各种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与意识,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及社会责任意识。

对此,学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胜利纪念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开展以“传承精神,做新一代中学生”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等,使学生对社会责任的传承与个体生命的责任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到来之际,邀请家长到校,开展以“请妈妈给我算笔账”为主题的班会,培养同学们的感恩意识与节俭意识;适时举办艺术节、运动会等,全部交由学生自主组织、管理,培养了同学们的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能力。学校还组织多次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社会生活,进行传统文化、家乡地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调查,让同学们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与体验中增长了才干,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认识到了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篇6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可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亲情也是众多情感中最为重要、不可缺失的一种情感。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也是我们的教育前提。中华美德源远流长,以往的每一代人都能很好地传承孝顺的美德。可是现在的“新一代”,为什么将这种观念淡化了呢?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错呢?怎样让孩子懂得尊重、孝敬父母呢?

首先,我们看看古代真正的“小皇帝”是怎样孝敬父母的,看看这一美德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汤药,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这就是古代《二十四孝》中最著名的“亲尝汤药”的故事。可是,对于现在的一些独生子女,我们再也找不出如此的范例了。不好的例子倒是举不胜举,比如吃饭时,孩子爱吃的,全家人都不准吃,只能由“小皇帝”自己品尝,独占独享。吃过饭后,孩子放下碗就跑去玩了,全然不顾餐桌上的一片狼籍,更不要说帮着爸爸妈妈收拾碗筷了。父母的百般呵护、细致入微,换来的只是孩子的理所当然,凡此种种,都让我们忧虑。

那么怎样让尊重生命从尊重父母开始呢?

首先,让孩子知道长幼有别,尊重父母在许多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没有处在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上:要么就是疼爱过度,要么就是过于严厉,不左就右,很难权衡。为了让孩子学会孝敬父母,我们首先要懂得尊重孩子。只有将这个平衡点维持在最好的位置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能合理平稳地发展。孩子应该在我们的帮助与指导下生活与学习,而不是被父母完全掌控。我们只有给予孩子适当独立的空间,孩子才有思考的余地。否则,只是按父母的吩咐行事,就变成了我们跟孩子要孝敬,而不是孩子主动孝敬父母了。

让孩子了解养育的辛苦与不易,现在的孩子,多数不知道父母赚钱辛苦,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太小,与他们沟通工作上面的事情完全是天方夜谭。因此,孩子想要什么就给钱去买什么,不想掏钱的时候,就训斥孩子,这样的举动并无益于我们维持父母形象,也让无辜的孩子成了“牺牲品”。为了让孩子更合理地消费,让他们知道养育的辛苦与不易,我们应该适时提起自E-f-作上的事情,让孩子知道赚钱辛苦,不能一看见喜欢的就向爸爸妈妈要钱去买,不买就闹。这样,既恢复了孩子的知情权,也能让孩子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从心里产生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激。日后,当孩子再次看见喜欢的东西想要购买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赚钱不易,会思考完毕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其次,从生活小事开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我们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就是希望孩子能做到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而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我们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从幼年时期开始培养孩子。比如饭后要求孩子主动收拾碗筷、自己的小衣服可以自己洗涤、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等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要包办,而应该给孩子发挥的机会。孩子经常锻炼,自然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当然,一切不能操之过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及个性特点来具体引导、耐心培养、热情鼓励。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爱做家务的好习惯,也培养了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一举两得,我们做父母的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我们一直因为孩子对自己的恶劣态度而感到困扰不安,那么,我们对待自己的长辈是否就有良好的态度呢?孩子的好习惯是我们培养的,那么,孩子的坏习惯是跟谁学的呢?答案也是我们自己。孩子的模仿力与观察力都很强,我们对待自己的长辈是什么态度,孩子对我们就是什么态度,这就是最直接的影响,我们就是孩子或好或坏的榜样。所以,我们在工作之余要多与老人相处,自己首先要做到孝敬长辈。这样,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生命价值心理危机干预

[作者简介]黄励(1971-),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南宁530007)刘灿勋(1975-),男,湖南桃江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软件工程。(湖南娄底417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64-0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的事件不断见之于报端,从这些恶性事件的起因来看,大多与学业、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有关;从事件的数量与涉及人数来看,虽然这类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很小,但仍要注意到这类事件所产生的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大学生自杀及伤害他人的恶性事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突出问题。这类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抗挫能力较差,不够珍惜自己及他人生命,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欠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和生命价值教育不到位。因此,高校有必要把生命教育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在相关课程中开展生命教育的专题教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并能有效对危机行为进行干预。

一、生命教育的内容及目的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基于学生是一个物质性生命个体的前提,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引导学生追求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过程。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观教育。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首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大学生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大学生虽已是成年人,但仍要注意防止意外事件发生,树立强烈的生命安全意识,对自己和家庭、社会负责。

第二,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探索生命价值、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特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部分大学生把人生价值物质化,扭曲了生命的意义,异化了生命的本质。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引导大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人生的追求,帮助他们准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过有意义的人生。

第三,人生观教育。生命对于人来说具有不可逆性。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与磨难,这既是对人的一种考验,也是生命升华的开始。面对挫折,是选择直面、勇于承担,还是消极回避,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有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选择走向自我毁灭或危害他人,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人生观教育,并辅助开展抗挫训练,让学生经历磨难,体验生命升华的成就感,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珍贵,进而拥有自爱与爱人之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有限,有时难免会情绪冲动、失去理智。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利用危机干预理论使学生在危机状态下获取自救能力,并在他人的协助下恢复心理平衡。

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多方面的。从个人层面上看,可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找到真我、发展潜能,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可有效避免大学生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可教育大学生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调和个人生命和他人生命的价值冲突,尊重生命多样性,关怀他人生命,创造人际间的和谐互动,以维持社会永续、平衡的良好状态。从长远层面上看,可促使大学生深度思考人生与信仰、人类与宇宙等终极问题,从而追求超越有限生命、创造无限价值的生命价值观。总之,高校探索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方式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二、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

教师和学生直接讨论“自杀”“死亡”“生命价值”等看似敏感的话题,其实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引导学生直视生命现象本身,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机构人员在教学中、班会和校园讲座中可设计相关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获得生命价值教育。

1.通过死亡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教育者可紧扣当前的重大社会事件或典型法律案例,使学生直面死亡现象,开展珍爱生命的主题教育。死亡教育具有深刻的生命意义。死亡能使活着的人严肃地审视生命的价值,并更加珍视生命这脆弱的东西。中西方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方文化在生命价值观上有主张向死而生的观念,如法国文学大师蒙田曾说过:“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我们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借鉴西方文化。通过接近死亡、反观死亡使大 学生再次对自己的人生意义、人生目标等进行认真的领会与选择,教育和引导学生从各种无谓的焦虑与消沉中解放出来,珍惜现在,把握未来,克服各种威胁到自己生命存在的危险因素。对死亡的追思犹如一面生命的镜子,学生可在镜子中看到人类生命的有限性、生命历程的不确定性、生命美好却易逝,从而使他们更充分地领悟和把握人生的价值,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价值,思考如何在有限的一生中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价值。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只有死亡概念才可以把此在之存在的本真性与整体性从生存论上带到明处。”死亡教育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把握现在、活在当下,并促使大学生以更大的激情与勇气投入生活的实践,能促使他们思考活着的每一天对每个生命个体具有更为鲜明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一个大学生真正开始思考死亡的时候,他才能体验到生命及其意义。

2.感受生命的可贵,关爱生命本身。首先,关爱生命要爱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认为自己不够完美,并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不正确归因,再加上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他们会不断地陷入迷惘中,往往会为了得到某些东西而不断失去自我,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中真正需要什么,使生活失去了快乐之源。所以,关爱生命首先要爱自己,知道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知道自己内心的欲求,控制不符合实际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还可渗透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爱自己也是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的表现。许多大学生认为,自杀只是自己个人的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无论是伤害自己还是他人,都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巨大的伤害。据相关资料显示,一个人自杀,会给他周围6个亲友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自杀是目前中国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且因为个人的自杀,给其家人或亲人带来长期的心理创伤,甚至造成相关亲人的自杀。因此,大学生关爱自己也是爱护自己的亲人朋友的表现。其次,关爱生命还要教会学生关爱他人的生命,培育生命情感。部分大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为图一时之快不惜伤害甚至剥夺他人的生命,这不但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他人生命权利的践踏与摧残。反思我国的教育不难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严重忽略了对学生人格、人性、道德、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培育,从而使学生的智能发展与心智发展未能同步,而在真实的情境中对个体生命的漠视就是部分大学生生命情感发育不足的真实佐证。因此,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去呼唤大学生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是很有必要的。

(二)以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促使高校生命教育产生实效

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是理性层面的,从行动行为层面促使生命教育产生实效还需要指导大学生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对危及生命的行为能有效预见和防控。心理危机干预指的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者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治疗措施的一种,是从简短的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不涉及当事人的人格矫治”。由此可见,心理危机干预不涉及对学生的人格矫正,只是一个短期的帮助过程。心理危机干预能帮助正在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自杀)的人暂时放弃轻生念头,从目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是一般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通过倾听、疏导、宣泄、支持等方式,帮助心理失衡者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宣泄、释放情绪,接受现实,自我调节,尽快恢复正常状态的心理援助过程。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心理健康机构的咨询人员、辅导员及学生党团干部通过一定的学习和培训,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及技术,能及时疏导、解救和阻止自杀者,降低危机事件所产生的最坏效果。在危机干预结束后对求助者开展追踪,能更有效地巩固干预成效。以学生的自杀行为为例,自我的意识和旁人的救助对干预自杀行为是必要的。

1.自杀的预防要从自我做起。关爱自我要学会调节不良心态,当情绪低落时决不消极逃避,而是为自己寻找宣泄消极情绪的出口,找朋友倾诉,或在活动中升华,想办法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安慰,这是爱惜自己的表现。悦纳自我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当以上方式均无效而学生又意识到自己处于危机状态时可采取以下方式处理:及时向院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求助;及时向自己信赖的亲人、朋友或老师、同学坦陈自己的状态,求得支持;有意识地避免独处及回避对自己造成伤害的环境、药品、器物。

2.对自杀进行危机干预要从每个人做起。即启动社会支持系统,如来自于父母及其他亲人、来自于老师和同学、来自于朋友和社区志愿者的支持等。这种支持不仅包括心理和情感的支持,也包括一些实质的救助行动。当发现周围有同学处于危机状态时,应及时采取下列措施来解决问题:尽快将该同学目前的状况告诉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不要试图自行处理;尽快找他的朋友或同学陪伴他,避免让其独处;表示出对他目前状态的急切关心、担忧及深切同情,提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悄悄转移对他可能造成危害的药品及器物。

同时,以下行为对求助者无任何实质意义甚至有害,应极力避免:在紧急危机阶段,试图解决求助者当前的问题;责备和说教,与求助者讨论自杀的是非对错;以为问题已解决让求助者一个人留下;为求助者保守自杀的秘密;激强法,认为求助者的举动是吓唬人的。

生命是神圣的,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应放射出独有的光彩。大学生风华正茂,应该怒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就是从生命的视角思考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改革传统教育中生命教育缺位的弊病,促进大学生追寻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命质量,使个体成长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齐春丽.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生命价值提升[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许若兰,郭朝辉.论生命教育的缺失与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生命教育[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王晓坤,杨崇泽,姜春舟.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4).

篇8

1 对两岸开展生命教育的历史及现状评述

与大陆相比,台湾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和生命教育都开展较早,台湾的生命教育围绕生命自我存在、生命社会存在、生命价值、生命动力和生命权利五大主题,学生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正确地理解人生的幸福与挫折,并从中体会自身生命的价值,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能保持积极的心态。让他们了解生命的社会属性,了解生命存在对家庭和社会的价值与意义;了解生命的自然属性,理解人的生命本源;了解生命的精神属性,并最终实现生命所追求的价值和意义。1998年,台湾教育当局开始推动“生命教育”系列实践,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自此台湾生命教育迎来全面开展的时代。随后,台湾各大学就相继开设了“生命教育”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中国内陆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体现在当时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并着手研究生命与教育的内在联系。90年代中期大部分高校才将生命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并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工作则开展得更晚一些,而工作和课程教学的模式更多的是直接借鉴高校做法。直到近年来才渐渐涌现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模式的专题研究。

2 对台湾高校生命教育体系优势的思考

2.1 需在高职院校师生心中“植入”尊重生命的理念。

与台湾的学生相比,我们大陆的学生在接受生命教育的时长和程度上都明显不足,基本上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之前都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关于生命的教育。因为,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思路上必须以树立起学生对己对人生命尊重的信念为第一要务,换言之也就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生命教育的开展过程中给学生“植入”正确的生命观。让这一理念成为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

2.2 让学生“浸泡”在正确的生命观里。

在校院内的开展生命教育不仅是要满足学生的一种心理成长需要,有时还应该主动地承担起心理引领作用,应该在心理课程和教育活动中加入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并以这导向为开展各项生命教育活动的主旨,不断地扩大学校里正向引导的氛围,让学生可以“浸泡”在这种大环境中,并最终实现相互影响。这样的教育形式才有可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说教的对抗心理,真正的从心理上认同和接受生命教育。我们的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系统而专业的生命教育内容对提升大学生生命认同感的重要性。大学生心理问题往往内容广泛,并且很多学生自己也不能准确地了解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所在,只是单纯地被眼前的躯体症状困扰。有些学生带着这种情绪或是躯体困扰长期勉强学习和生活,但是一旦压力累加超出了心理承受,那么他们很可能做出不理智的选择。例如,有社交问题的学生,可能在一开始时还希望通过时间来缓解自己的人际问题,但是随着人际冲突的不断叠加,而自己又无有效的办法解决时,很有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最终选择轻生或是伤害他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时候不是简单的讲大道理,我们的任何工作的形式、内容和方法都必须要从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能够让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我们的工作一定要系统性强、专业性深,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命教育的活动中感悟和收获到正确的生命态度。

2.3 要“酝酿”生命教育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

生命教育工作不是学校里哪几个部门、领导或是哪几个人的事情。在校内我们必须树立好全员为学生生命教育负责的工作态度,真正地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方方面面,利用好学校内的每一个可能影响到学生的直接或是间接的宣传资源,在校内建立合理可行的全员参与生命教育的工作体系。例如,在每年常规开展的各项学生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在校内有意识地利用班会课、宣传窗、广播、报纸等形式进行生命教育的引导。

2.4 为学生生命观实现“发酵”找对方法。

善于利用好在校可利用的一切有效资源在学生的思想上植入“生命可贵”的思想。与台湾相比,我们的生命教育开始时间晚,力度和广度都有待加强。我们在开展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时刻了解到学生对生命教育接纳度以及制定适合的考量标准去评价教育开展的效果,建立有效的生命教育工作学生反馈制度,以便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真正将尊重生命的思想深种在学生心中。

2.5 要不断加强高职院校生命教育专业化队伍建设。

台湾当地对于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性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有了好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甚至是工作环境之后,我们更应该拥有一支强而有力的执行队伍,特别是针对学生心理工作的团队,更是必须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有了好的更为专业和稳定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到学生的心理动态,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困惑疏导方案。

3 对高职院校生命教育有效开展的建议

3.1 生命教育内容和目标的分层制定。

根据大一、大二及大三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分别制定与其相契合的生命教育内容和目标。大一以“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为教育目标;大二以“尊重生命、提升价值”为教育目标;大三以“实践生命、发展生命”为教育目标。

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制定相对应的工作方式。对大多数身心健康的学生工作内容和目标应定为普及、宣传生命知识;对于高危学生群体工作内容和目标应定为保障生命安全、提升生命认同。

3.2 建立全员参与的生命教育工作理念及模式。

高职院校应将生命教育纳入常规的教育体系中去,并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将教育活动开展得各具特色。针对全体辅导员开展生命教育的集中培训,让他们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以达到对学生言传身教的效果。同时,也需要对辅导员教师加强自杀前的信号知识了解,以便于在工作中第一时间识别危机学生。

3.3 借助校内资源高效整合与利用。

我们的工作目标应放在合理利用好现有的学校资源上,因为这样才能马上实现校内全面开展生命教育工作的理想。

3.3.1 借助学生社团。例如,借助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定期开展“爱心服务”系列活动,将活动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所得形成文字,使之成为一种学生间的直接教育资源。考虑成立校内的宣讲团,以学生的亲身经历或以参加志愿者活动后的感想为背景,深入到各分院宣讲自己对生命的感受。

3.3.2 借助各类宣传媒介。例如,在宿舍里利用海报的形式将有关珍爱生命的资料,如小故事、名人名言或是生命求助信息粘贴在门后。以这种直接的环境宣传达到即时救助生命、时时转变生命态度的目的。例如借助校报、校内宣传栅等宣传窗口,增加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篇9

——题记

生命,是初春时枝头冒起的新芽;生命,是立夏后树上知了的嘶鸣;生命,是秋天时峭壁松柏的耸立;生命,是冬天时墙角梅花的傲骨。对于我们来说,生命只有一次,短暂而有珍贵。在这滚滚红尘之中,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生命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生命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生命就像一盒糖果,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刻你会拿到什么口味的?但正是这样,生命才更加神秘啊!

昙花,一现。至今都还不能忘记初见昙花的那一抹惊艳,夜晚里,她缓缓的绽开离自己洁白的花瓣,动人的舞动。那一瞬间,我惊呆了:那是美丽的化身,美丽的诠释啊!但我却不懂:明明知道绽放的时间很短暂,明明知道绽放的路途很痛苦,明明知道绽放的过程很艰难,可为何还是要用那短暂的时光来展现美丽。总是对昙花有太多的喜爱,也不能避免我的困惑:这样做值得吗?

幽幽山谷之中,兰花在清冷而又皎洁的月光下尽情的释放着自己的独特魅力,挥霍着自己那开花以后所剩不多的时光。我突然想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看。不为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但是我很迷茫:利用自己少得可怜的生命绽放美丽,难道就是为了获得为世人那“空谷幽兰”的美名吗?

玫瑰,一种总是恣意地燃烧着自己的火红色的生命之花,却只是换来在世人眼中最美的那一瞬间。尽管,知道这样的美丽需要生命的代价,知道这样的美丽背后充满着狼狈,知道这样的美丽有着如此短暂的时光,但仍用尽自己全部的生命,开出了那似太阳一般耀眼的花朵。最后,花朵凋谢,花瓣凋零,化作为泥土的养料。我迷惑不解:难道是为了得到世人的称颂,或是学习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落叶吗?

我不懂,也不能够懂:生命的意义,难道就是要挥霍它吗?在我的眼中,生命无疑是宇宙间最宝贵的事物,它需要我们的珍惜与爱护。可是,为什么,一些人即便是要抛弃生命也要去守护一些东西。大人们告诉我:生命,理应如此。虽短暂,却留下了永恒的芳华定格在人们的心中。那我呢?我依旧不明白我活着的意义……

篇10

“1845年3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融,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

这是《瓦尔登湖》作者梭罗在得到湖边土地主人对他的居住许可后的一段愉悦而振奋的描述。之后他在这里完成了这本在西方世界获得重视的恬静之书,并从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这些生活必需出发,以经济作为书的开篇,可见他对日常体验与实践的崇尚。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人们开始渴望“生活在别处”的,但这本是法国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1968年5月,巴黎学生曾把这句话作为他们的口号刷写在巴黎大学的墙上,现在它被刷在了那些不安的旅行者心上。

“1955年9月下旬一天中午,我偷溜上一列从洛杉矶开出、朝圣巴巴拉(SantaBarbara)而去的货运火车。我头枕在行李袋上,翘着腿,注视着天上的滚滚浮云。那是一列慢车,我计划在圣巴巴拉的海滩睡一晚,隔天一大早再偷溜上一列开往圣路易斯・奥比斯蟹(San LuisObispo)的慢车,要不就是等到傍晚七点,溜上一列到旧金山去的直达车。”Jack Keruoac的《达摩流浪者》中所描写的,正是一种常常被渴望模仿的旅行开头。那些60年代的嬉皮士也正是这种旅行的实践者,他们用公社式或者说流浪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对越战和民族主义的反对,并对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的价值观皱眉。嬉皮士们从西欧出发了,以最便宜的方式逍遥自在地穿过欧亚大陆到达亚洲的印度或斯里兰卡。

我喜欢这书中时时透出的这种朴素的唯物观,并且这种喜欢有幸在另一本名为《迟到的间隔年》中得到了延续。

“2006年12月1日,我带着一张仅存有21000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带着一个不知道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的‘间隔年’主题。殊不知从原来计划的三个月走到十三个月,从原来计划的目的国印度变成一次横跨亚洲的旅途,从澳门经泰国、老挝、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到、尼泊尔,一路上边旅行,边以义工的身份服务于非政府组织,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人……”

2007年3月22日,《迟到的间隔年》作者孙东纯就坐在这些嬉皮士钟爱的旅游地加尔各答在Sudder Street的一家网吧里,他给自己的上司李主任写了一封邮件,邮件的主题是他的名字,内容大概可以概括为:3个月了,我才刚刚到达印度。我的旅途似乎才开始……

孙东纯在大学毕业后顺利找到了这份工作,和城市里的大多数人一样,每天对着电脑,时而出去开开小会办办事,工作强度不大,薪金也是可接纳范围。周末就开车去兜风、爬山、和朋友吃饭唱K,一年一次的单位旅游,时而和职场朋友聚会,回家弹吉他、看碟、听New Age、写东西……生活并不富足但也无可埋怨。这一点总是让他感到安慰,因为他说自己当初出来并不是为了逃避什么,而是为了寻找什么,而且是为了更好地面对原来的生活。嬉皮士那股子精神驱动力似乎此刻上了他的身,“认识自我”,“寻找精神家园”,“去与他人交流”。在邮件最后,他果决地敲上了:“我想,我的工作在这里才刚刚开始,可能不会这么快回去……如果单位需要人手,就请你招人吧……”

这本书打动我的地方并不在于一个新奇的“间隔年”概念包装,因为那也仅仅是人们为一种生活方式简单粗暴地命名而已。生活并没有间隔,一切突发都事出有因,经历和理念的潜流决定着生活的来龙去脉,就像梭罗后来的入狱其实并不难理解一般,人们只是始终在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来做,而最终是否回到原点就变得不那么重要。

孙东纯从广东出发,在所谓的“间隔年”旅行之中认识了自己现在的日本妻子沙弥香,并开始了旅居日本的生活。周末的时候沙弥香喜欢去机场,说到了机场可以看着飞机,想象着自己去旅行。每一个旅行的中转站都会变成人生的中转站,如果没有这次旅行,这个中转,结局会怎样呢?自然颇有一些难以概论。《瓦尔登湖》作者自己也失去过猎犬,粟色马和斑鸠,虽然这只是一个寓言。爱默生的弟弟爱德华替我们问过他是什么意思。梭罗反问:“你没有失去吗?”便再也没回答了。有评论家说,梭罗失去过一个艾伦(斑鸠),一个约翰(猎犬),可能还失去了一个拉尔夫(栗色马)。谁个又能不失却什么呢?要知道,那并不影响冬天与冻土一并消溶,也不阻扰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

① 电影密码

作者: 马原

出版日期: 2009-9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定价: 33.00

无论是选取电影的角度,还是分析的方法和语言,马原都充分展现出了一位极具特色的先锋作家的眼光和能力。与目前市面上影响较大的《一个人的电影》、《贾想》等作品相比,本书的人文气息与作家情怀更为强烈。

②中国怎么样

作者: 张志安 叶柳

出版日期:2009-10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定价: 20.00

这是一本近距离接触驻华外国记者,采用深度访谈法揭示其职业意识、报道方式和生产特征的新作,给国内记者借鉴外国记者的经验提供了生动的报道手册。

③中国导演访谈录

作者:易立竞

出版日期:2009-1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28.50

易立竞作为记者,她的写作是从“术”的层面回到“价值”层面的结果。“我是一个技术很棒的记者,我去采访一个导演,我给他下几个套儿,我弄死他”――你就成了一个最糟糕的记者了。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易立竞从不这么做,你能感到她总是心怀善意,混合着逗引与温情、心机与真诚,自有戏剧性可观。

④ 20岁跟对人,30岁做对事

作者:苏芩

出版日期:2009-11-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篇11

莲花象征着纯洁高尚,而石莲花习性强健,繁殖容易,大多数品种掰片叶子就能扦插成活,这正象征着勤劳的中国人民经历2008年的雪灾、5・12四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后以顽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被摧毁的家园将建设得更加美好。

基本特征

石莲花(Echeveria)为景天科石莲花属多肉植物的总称,约有160多个原始种,此外还有数不胜数的杂交种、栽培变种等园艺种。大多数品种植株呈矮小的莲座状,也有少量品种植株有短的直立茎或分枝,叶片的肉质化程度不一,有厚有薄,形状有匙形、圆形、圆筒形、船形、披针形、倒披针形等多种,部分品种叶片被有白粉或白毛。叶色有绿、紫黑、红、褐、白等颜色,有些叶面上还有美丽的花纹,叶尖或叶缘呈红色。此外,某些品种还有斑锦、缀化等变异。根据品种的不同,有总状花序、穗状花序、聚伞花序,花小型,瓶状或钟状,花色以红、橙、黄色为主。

石莲花属植物主要品种有石莲花(玉碟)、黑王子、黑王子锦、大合锦、吉娃莲、静夜、杨贵妃、锦晃星、雪莲、冬云、冬云缀化、红司、温金宝莲、相府莲、特玉莲、乙姬花笠、女王花笠、乙女梦、千代田之松、花舞笠、红边石莲、红稚儿缀化等,此外还有石莲花跟风车草属植物杂交品种“银星”以及其斑锦变异品种“银星锦”。

除石莲花属外,在景天科多肉植物中,莲花掌属的莲花掌、黑法师;风车草属的美丽莲、宝石花;瓦松属的富士、凤凰:长生草属的观音莲、卷娟等品种的肉质叶也呈莲座状排列,其形态也与石莲花属植物很相似,但他们的花形却有很大的差别。

栽培管理

石莲花原产于墨西哥以及中、南美洲西北部的干燥地区,生长在半高原沙漠的边缘地区,喜阳光充足,凉爽干燥的环境,耐干旱,怕积水。具有“夏季高温季节休眠,冷凉季节生长的习性”,为多肉植物中的“冬型种”。

夏季高温时大部分品种的石莲花都处于休眠或者半休眠状态,植株生长缓慢或完全停滞,可放在通风良好处养护,避免烈日曝晒,节制浇水,停止施肥,防止植株腐烂。春、秋季节是石莲花属植物的主要生长期,应给予充足的光照,否则植株徒长,株型松散,叶片变薄,叶色黯淡,雪莲等叶面有白粉的品种白粉减少,锦司晃等叶面上有绒毛的品种绒毛减少、变短,吉娃莲、锦晃星等叶尖或叶缘呈红色的品种红色减退,甚至消失。而在阳光充足处生长的植株株型紧凑,叶片肥厚饱满,叶色靓丽,叶面的白粉浓厚,绒毛浓厚,叶尖或叶缘上的红色鲜艳,具有较高观赏性。浇水掌握“不干不浇,浇则浇透”,避免盆土积水,否则会造成烂根,但空气湿度可稍大些,在空气干燥时可经常向植株周围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但叶面,特别是叶丛中心不宜积水,以免造成烂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避免雨淋,特别是长期雨淋,否则会因土壤积水引起植株腐烂。生长季节每20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低氨高磷钾复合肥,切忌将肥水溅到叶片上。施肥一般在天气晴朗的早上或傍晚进行,当天的傍晚或第二天早上再浇一次透水,以冲淡土壤中残留的肥液。冬季放在室内阳光充足的地方,倘若夜间最低温度在10℃左右,并有一定的昼夜温差,可适当浇水,酌情施肥,使植株继续生长,如果保持不了这么高的温度,控制浇水,维持盆土干,停止施肥,使植株休眠,也能耐5℃的低温,某些品种甚至能耐0℃的低温。

每1至2年翻盆一次,多在春季或秋季进行,盆土宜用疏松肥沃、具有良好排水透气性的沙质土壤,可用腐叶土3份、河沙3份、园土1份、炉渣1份混合配制,并掺入少量的骨粉等钙质材料。翻盆时剪去烂根,将过长老根剪短,以促发健壮的新根,用新的培养土重新栽种。还可在盆面铺一层石子或沙砾,既可增加观赏性,又可防止浇水、施肥时肥水溅到叶片上,影响观赏。

繁殖方法

石莲花的繁殖可用分株、叶插、茎插等方法。

分株:可结合翻盆进行,方法是将老株旁边生长的小株取下,有根的直接上盆,无根的晾几天,栽后也能成活。

叶插:可在生长季节进行,取肥厚充实的完整叶片,晾3至5天后,斜插或平放在土壤中,让其基部与土壤紧密结合,喷水后放在半阴处养护,保持土壤半干,不久基部就会生根,并长出幼芽。

篇12

关键词: 生命教育 重要性 途径

一、生命教育的涵义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在1968年《生命教育》一书中提出的。目前西方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是要帮助孩子们树立一个正面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远离危险,如、药物滥用、暴力和艾滋病等。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所谓的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即珍视和尊重个体自身、他人、自然界动植物的生命,人的生命价值首先在于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本身;广义的生命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全人教育”,它包括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生命价值的提高。而高校的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关注自身生命,同时学会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生命个体的完整价值。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是人之根本,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高校人文教育的最高要求,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高校中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可。那些越来越多地发生于、存在于高校中的自杀、他杀及其他犯罪行为,均说明了高校生命教育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所发挥的教育效果远远没能跟上社会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犯罪现象不容乐观:据媒体报道的不完全统计,仅仅在过去的一年(2010年)中就有53名大学生自杀,还有一些资料统计表明,我国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其他人群的2―4倍,并且呈上升趋势;大学生漠视他人生命,暴力伤人事件频频发生,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连杀四名室友事件,又如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在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事件等,这些暴虐对待自己或他人生命的事件暴露出了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此外,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常常会出现抑郁、焦虑、强迫症和敌对等症状,其原因包括就业、性和恋爱、社交不适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等。因为这些心理问题而导致自杀、犯罪的大学生人数和比例逐渐呈上升趋势。

以上这些现象反映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已经是一项不得不开展的课题,而且必须很好地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起来。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因此,正视生命教育、重视生命教育是高校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加强教育力度。

目前高校制定了选修课制度,可以把生命教育作为单独的选修或必修课,独立开设课程,独立开始生命教育课程是一种必要的形式,能有效凸显其地位和意义,也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和有效的途径。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课程目标设置上,生命教育要回归到生命本身,不断地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生命教育课程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现实需求,将这些内容融为一体;3.在师资选拔上,高校可以招聘或利用现有的师资,选拔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4.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时时让学生反馈真实经历和感受,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能在体验中获得乐趣和成果;5.在课程评价体系上,应当采取开放式的评价,不能单纯用成绩或分数来评定,因为最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过程。此外,在综合课程如心理课程、形势政策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或创业教育等课程中,可以单独设置一个模块――生命教育模块,让学生在接受常规系统教育的同时,能够多层次地接触到生命教育知识,能够真正重视生命教育,以点带面,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二)不断探索生命教育新途径,让教育更全面。

1.生命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各高校逐步重视起来,然而,由于受到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已被异化,变成了追求形式主义和应付。一味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性,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身特点,是关注个体生命成长与生命发展,以及生命自身的感受与体验。个体的生命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有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要把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这样才是一个双赢的组合。在大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将心灵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创作演出校园心理剧,以及组织开展心理活动月、活动周等活动形式都是很好的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要鼓励学生发挥个体的创新与创造能力。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而摒弃了最终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体验成长中的生命力量,让大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同时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和心理咨询教师团队的建设,组织深入学习和专业培训,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生命教育要与贫困生教育相结合

贫困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这个群体的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与其他普通同学不一样的观点和想法。他们怯懦、自卑、孤僻、焦虑,可能虚荣、妒忌,也可能正承受着经济、学习及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对待生命的看法是悲观的、绝望的,所以在贫困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让贫困学生明白,人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贫富家庭也是无法选择的,能够选择的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你笑着看它,它就是和善的、美好的;你哭着看它,它就是凶恶的、痛苦的。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别人给你多少财富,而在于你能创造多少财富。在高校,用爱心去温暖这个特殊群体,让他们尽快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让他们真正地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不卑不亢、自强自立,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生命教育要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虽然目前传统生命教育实践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传统生命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由于对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误解,一部分大学生即使认识到自己有接受心理辅导的需要,仍对当面咨询存在一定的疑虑。向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寻求帮助与支持时,他们往往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这使得青少年对传统生命教育活动缺乏主动性。由于网络特有的匿名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网络生命教育具有了特有的优势: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大学生都喜欢上网,所以在网络上进行生命教育,他们可以获取更多的认同感;网络可以匿名,学生可以想说就说、畅谈无阻,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又保护了学生脆弱的心灵;在进行生命教育时,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寻求帮助,增强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效果;网络教育形式多种多样,电子邮件、微博、QQ或MSN等聊天软件,普及程度很高;可以采取“一对多”的沟通方式,与传统的“一对一”相比,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4.生命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积极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围绕大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把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主体,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高校各负责部门要经常组织学生到孤儿院、敬老院、戒毒所等社会单位,去采访、体验,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生命的意义,看到还有多少人在为了生命、生活而努力着,进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利用寒假和暑假的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父母工作的工厂学习,到红色革命基地走访,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艰难,体验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人的生命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使学生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如果有条件,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的产房参观,使其了解到生命的起源,认识生命的珍贵。并让学生结合社会实践,组织开展“珍爱自我,热爱生命”、“珍爱生命,感恩父母”等公益演出和活动,体会到随意结束生命或破坏生命是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不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该有的行为,从而变得乐观、积极,健康向上。

生命是可贵的,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成长过程又具有不可逆转性和不可重复性,更重要的是人的成长是不可以用来实验的,教育应该承担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使命。本文从人的角度出发,寻找生命教育的途径:生命教育要以全新的理念,面对生命,面对生命成长,引导学生珍视生命存在,体验生命的丰富性,发挥生命的巨大的潜能,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的目标,从而使自身的生命价值不断升华,生命意义不断超越,最终使生命个体拥有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乔虹,陈家麟.网络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刍议[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7,(12).

[2]陈斯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高教探索,2007,(6).

[3]张彩艳.浅议在高职高专院校加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

篇13

一、巧用策略:给学生一对自信的翅膀

卢梭提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学习。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开始布置实践性作业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应尽量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做,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写作业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易于操作。教师要鼓励他们勤动脑,多动手,还要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实践作业的机会,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评定学生的作业,为学生的实践性作业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扩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范围,丰富学生的见闻和经历,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素材。在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培养学生留心自己周围的人物和事物的特性,通过语文学习积累知识材料,采用调查、观看、访谈等方法,引导学生养成思考、观察、探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应尽量少布置一些命题性实践作业,提倡和鼓励学生自主命题实践作业,让实践作业更加个性化。农村地区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行动对低段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研究。锻炼农村学生身为农民子女的自觉性和自豪感,是构建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桥梁,是连接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也是农村学生和教师的另一块更加广阔的创新天地。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倡学生寻找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教师不要总是用成人社会的要求来规范学生,要从学生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世界,打破过去命题作业的统一性,增加实践性作业的选择性。这种实践性开放式语文作业是“学以致用”的最好注释,它以学生的亲身感受来获取知识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各种能力,是书本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学生生活化实践性作业的知识点一定要精而有用,不必追求系统化,应少让学生做一些繁琐而无用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完善,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布置语文生活化实践性作业之前,教师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开展实践观察调查,与自己的同伴共同探究,合作完成各种实践性作业。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让他们互相帮助。在实践性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多创造一些交流机会,让学生在互评互助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将语文的理论化知识联系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学活语文,活用语文。

二、多种类型:给学生一个五彩的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1.实践性作业内容要综合性。这种作业内容必须丰富多彩,可以是听、说、读、写,可以是其他学科的课程,可以包含课内、课外,还可以包含校内、校外,包含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2.实践性作业内容要生活化。实践性作业开放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使学生的语文作业从封闭、单一的模式走出来,走向学生的生活和家庭,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它与传统的语文作业有很大的不同,每次作业的目标、过程、结果都是开放的。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作业,可以学到比书本更多、更珍贵的知识。

3.实践性作业内容要经验化。实践性作业大多以“问题解决”和“社会生活探究”为载体。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验,丰富学生的阅历,使他们掌握整合语文课本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生成新的知识和体验。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组织、协调、合作等能力的发展,将会比传统的作业训练更为显著。

4.实践性作业内容要个性化。生活化实践性作业不再是标准化、模式化的训练。在实践性作业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会不一样,因为它是一种充满个性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篇14

作为素质教育的最后一块“绿地”,保送生落到如此尴尬境地,令人痛心。

原国家教委学生司某领导认为,在现行高考制度下,有些品德好的、有特长的学生,往往因为分数低,考不上大学。保送可以弥补考试的缺陷。保送生是要为“偏才怪才”提供一个宽敞的绿色通道。保送生政策是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在不拘一格选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功效。

“好经”总会被歪嘴和尚念歪。笔者查阅了《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办法》,除了“外国语中学根据公布的推荐办法选拔本校综合排名前20%的学生,并在全校范围内公示”外,其他中学推荐的保送生,从报名、推荐、报送、录取等环节,都缺乏“全校公开”“提前公示”等硬性制度规定。于是几乎所有的基层学校的保送生工作多是在悄悄状态下进行的,一些中学甚至“推劣不推良、送官不送民”。比如2000年发生的湖南省隆回一中保送生舞弊事件,“隆回一中采取偷梁换柱和考试舞弊等手法,保送了多名成绩中下的权势子弟”“一名被学校推荐但保送未成功的学生,其高考分数仅347分,离专科最低分数控制线还差100多分”。等到大家得知与保送相关的消息时,录取通知书已经下达,有关部门当然懒得纠错、认错,造成事实上的“客观错误”。著名教授贺卫方痛心地表示:“我当然愿意相信,大多数保送生是以自己的真才实学而获得保送资格的,可是,在相关制度如此松弛,暗箱操作那样易如反掌的情况下,保送生这般容易堕落为‘特权生’,那么,‘保送生’的称号将由一个荣誉变为一个污点。”

在“公众认为目前的高考保送生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中,89.1%的人首选保优已经异化为“保权”或“保钱”。其他问题还有:46.8%的人认为保送生信息未向社会公开,42.2%的人评优执行程序不透明。只要保送生制度不走到阳光下,恐怕保送生受质疑的情况就很难改变。现行的《招收保送生办法》的保送条件多有“软化嫌疑”,比如保送条件是“省级优秀学生、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单说第一项“省优秀学生”,就显得过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