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5: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命的开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你来到田野,用春风吹绿了小草,它们弯着腰,好像在说:“谢谢你使我变得美丽!春天!”
你来到公园,染绿了柳树,把冻僵的河流叫醒了,它们也在唱着歌,跟小朋友唱的一模一样“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你来到大街,给小树焕发了新生命,让小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儿;让人们更加坚信: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有用之材。
你刚刚来到大地,燕子和迎春花便大声地念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你知道吗?它们那是在向人们汇报着你来了呢!
人们常说你是生命的使者,你让世界变得生机勃勃,在我的梦里,在你无私的奉献下,小草、小树、小河……一切都已被你渲染出生命的绿色!
我开话了,说:“大家给小宝宝取个名字吧!”表姐说:“要姓‘张’的,那就叫‘张泽东’吧,我就说:”可以用明星的名字,‘张翰’吧,还有的说:“用两夫妻的姓名中的其中各一个字组成名字。”……这些回答让我和表姐笑得连饭都吃不下了。
接下来,我们转移了话题:宝宝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然后又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我说:“可能是小舅舅讲了个笑话,很好笑,结果让小宝宝就从嘴里弹了出来。”家人们听着笑话得连饭都喷出来了。
晚上,妈妈带着我和表姐去医院看宝宝,还包了红包给他。小宝宝小小的,眼镜还没睁开,在睡觉,小舅母躺在宝宝身边,也在睡觉,她的样子十分没精神,很憔悴。妈妈说:“我就是这么样把你生下来的,然后又把你带到大。”
我开话了,说:“大家给小宝宝取个名字吧!”表姐说:“要姓‘张’的,那就叫‘张泽东’吧,我就说:”可以用明星的名字,‘张翰’吧,还有的说:“用两夫妻的姓名中的其中各一个字组成名字。”……这些回答让我和表姐笑得连饭都吃不下了。
接下来,我们转移了话题:宝宝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然后又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我说:“可能是小舅舅讲了个笑话,很好笑,结果让小宝宝就从嘴里弹了出来。”家人们听着笑话得连饭都喷出来了。
晚上,妈妈带着我和表姐去医院看宝宝,还包了红包给他。小宝宝小小的,眼镜还没睁开,在睡觉,小舅母躺在宝宝身边,也在睡觉,她的样子十分没精神,很憔悴。妈妈说:“我就是这么样把你生下来的,然后又把你带到大。”
关键词:高校德育;生命德育;德育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3-0070-02
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已经成为德育理论研究的新主题,这意味着学生的生命整体越来越得到重视。我们首先需要观察到学生整个人,也就是精神心灵与物质身体的相互作用。德育是高校教育的灵魂,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因此,使生命焕发生机,使生命茁壮成长,是德育必须承担的责任,完整的高校德育就必须从学生的生命整体开始――真正回到学生这个主体。
一、高校德育首先应回归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
学者普遍认为,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在于道德教育没有回归真正的主体――学生的生命整体。知性德育导致了德育与生活的割裂。德育要创新,就要转换与超越以知性和技术化管理为特征的德育范式。
也有学者认为,德育在生活层面上的回归,有利于克服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弊端,增强德育的生活化。但我们应避免实际生活对理想社会的僭越,防止生活取代教育危险的产生。德育的回归,反映了德育的超越性品质,目的是更好地建构生活。但应防止用理想取代现实,造成新的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教育形态。
生活德育的优势在于其整体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载体,道德教育总是借助于某种知识学习、劳动活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而得以实施的。生活德育的优势在于其整体性和社会性、实践性。只有根植于现实生活,德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针对德育低效问题,学者分析指出,去生活化是造成当前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德育观念上过度理性化,德育对象缺失主体地位,德育过程脱离学习主体的生活以及德育情境脱离社会实际等。回归生活是德育走出困境的现实路径,回归生活的内核是回归实践、回归多样、回归应用和回归交往。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学校德育观念、德育目标等均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
高校要尊重学生主体,把学生看作教育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把学生看作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和完整的生命个体,把外在教育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潜能。
二、德育要重视人的生命本体
现行德育范式应以生命为思维原点,探寻生命维度,形成关爱生命的德育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在生命内涵多维解读的基础上,着重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同时,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进行重新审视和更新。这种“生命关怀”取向的德育研究,突出表现在将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死教育、安全教育等作为新时代德育的内涵,生态伦理教育、科技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网络伦理教育等亦逐步得到重视。
生命德育是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命实践息息相关,教育现实也正在呼唤着学校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完善和生命实现。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学生的生命整体,它不仅是指身体意义上的生命,同时也是指精神意义上的生命。学校德育对于生命实践的脱离,一方面是学校德育在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没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成长,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主体来观照;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德育过分强调道德认知的发展。因此,应探讨人的生命本真,分析研究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融合,以及生命实践如何在学校德育中的具体实施,倡导学校德育对学生生命的回归,对德育过程进行审美化改造,以助于学校德育实践的改善,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三、高校德育要把学生真正看成完整的道德主体
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主体德育理论的旨归。多元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学生的理性选择。在学生选择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训导,是对话而不是灌输。道德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整体,它的最高目的是塑造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三大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直觉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就实践过程而言,有学者强调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应该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道德哲学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整合而构成的互补体系,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应该是课堂道德教学与课外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教育的科技手段与艺术手段的协调运用。
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主体,都是具有主体性和潜在主体性的人。其中,受教育者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是对立统一的。在两个主体性的相互作用之中,学生不断得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是不同性质的主体性,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建构的方式也不同。主体性教学建构教师和学生主体性,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建构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德育理论认为,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只有通过主体性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具有独立人格。但也有学者认为,主体性德育理论虽然有其意义,但也有缺陷,因为它未能走出个性主义的窠臼,把学生看成单子式个体,忽略了“共识”、“主体间性”的本体论意义。所以,在主体性德育理论之后,德育理论研究又出现了一个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的趋势,主体间性、交往理性、商谈伦理由此得到了更多德育理论研究者的青睐。
四、高校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尺度。这一思想付诸高校教育,在于帮助青年学子塑造理想人格,确立自我意识,发掘创造潜能。这是教育的“应然”取向。而今天的教育渐趋功利,偏离了大学的神圣使命。表现于教育教学模式上,是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于理想人格的构建和心灵世界的关照;片面强调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忽略了教育的“人本位”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专业遮蔽了人文,随之而来的是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缺失。
确立科学与人文融通的教育理念,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必然选择。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校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走出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误区,将教育同人的幸福、尊严、自由和终极价值结合起来。
惟其如此,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共同发展,成为一个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思想,确立注重素质教育,涵养人文精神,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提高于一体,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努力挖掘、优化教育资源,大力推进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德育为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一、观念引导
与复杂的社会相比,校园素来是人们心中的一片净土,然而,近年来常见诸新闻报端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学生轻生事件、师生关系恶化问题等,无疑给本应纯净的校园增添了许多不谐之音。细细推究,个别学生的素质自然是问题发生的直接诱因,但学校德育工作、生命教育的缺失也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要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让全体师生明确生命教育的内容,认识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教育家亚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年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及其存在的价值,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缺少这一内容,教育就沦为“知识训练”或“技能培养”,成为狭隘、功利的教育。
对此,学校通过请专家、办讲座的方式对全校师生进行教育理念上的积极引领,让师生进一步认识到教学业绩、学习成绩仅仅是教育、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学习生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与气质、个性与兴趣、情感与思想,每个人都有着无限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每个人都应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其次,学校开设以生命教育为专题的选修课,融合生物科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各种知识,以生命智慧认知自我,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实学生的头脑,提升了学生思考判断的能力。通过专题讲座与选修课程,全校师生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对教育工作、学习生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师生关怀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仅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来完成,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到师生交往的每一个细节,与中学教育、学习生活的全过程相融合。提起校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与教师,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巨大,教师的价值也常常是通过学生的发展状况间接体现出来。教师要想让学生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发展趋向,必须了解、尊重学生并给他们以自由发展的空间。所有教师都知道教育的对象是个性独具的生命个体,但在长期形成的功利氛围与应试思维的影响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做产品来进行“标准化加工”,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体现了“生命教育”的缺失。
在此背景下,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参加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培训与讨论,引导教师将生命教育融入相应学科的教学体系之中,让教师明白,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以自身对教育的深刻体悟及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实现教育教学功能的最大化。经过不断的实践、感悟、提炼、升华,金岭中学提出了“自然课堂”的概念,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和感悟,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营造平等、和谐、发现、创新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活力与人文气息,使得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这一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便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实践。虽然目前囿于教师素养尚低、时间仓促等因素,实际效果与心理预期有较大差距,但相信随着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定会实现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的良好融合。
除了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日常交往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契机。与书本世界相比,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动态的、本源的世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是自立的、思维活跃的、自我尊重的个体。日常交往中,教师对每位同学的尊重、信任、赏识、关爱,都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必须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自己的素养来影响学生。为此,学校有计划地创设爱与关怀的环境,如课外活动时间的辅导、交流,艺术节中的师生同台竞技,任课教师参与课堂管理等,引导教师把握一切机会开展师生对话、倾听学生心声,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为他们答疑解惑,让他们感受到生命关怀的魅力,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和对生活价值的体认。
三、内在生成
人们往往把德育工作与枯燥的说教联系在一起,其实真正的德育是鲜活的,是丰富多彩的,是受教育者在教育工作者的有效引领下内在生成的。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把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结在一起,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化学校期望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德育的内容也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内容和生活目标联系起来,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中学生充满朝气与活力,每个人都是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与创新能力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参与各种活动与实践、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强烈渴望。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脚踏实地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与生命有关的各种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与意识,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及社会责任意识。
对此,学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胜利纪念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开展以“传承精神,做新一代中学生”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等,使学生对社会责任的传承与个体生命的责任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到来之际,邀请家长到校,开展以“请妈妈给我算笔账”为主题的班会,培养同学们的感恩意识与节俭意识;适时举办艺术节、运动会等,全部交由学生自主组织、管理,培养了同学们的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能力。学校还组织多次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社会生活,进行传统文化、家乡地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调查,让同学们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与体验中增长了才干,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认识到了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