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范文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5: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综合素质重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

篇1

(一)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专业技能素质教育现状: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传授,“一言堂”、“填鸭式”教育,学生不能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很低。因而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实施课程改革,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多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教学相长。采取简单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困难问题小组合作完成、复杂问题教师引导完成的策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使学生能更轻松地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得到灵活的应用,从而提高专业技能素质。

2、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要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和市场需求改变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并根据专业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二)就业技能素质教育。就业技能素质教育现状:

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训课时量不足,缺乏实践锻炼,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毕业后不能马上就业,就业后不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现象。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去那些第一线基层岗位工作,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就业技能素质教育。就业技能素质培养对策:

1、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训课时量,改善学校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践锻炼,将生产车间作为主要的学习场地,边学边练,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联合办学,多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和实践,感受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生产,提前为就业做好思想和能力的准备。

2、其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就业环境和现状,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让他们明确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可请企业员工到校介绍企业工作情况,使学生感同身受,明确自身价值和优劣势,准确找到自身定位,发挥自身特长。

3、教师还应向学生传授应聘技巧和方法,模拟应聘现场,增强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就业素质。

(三)德育素质教育。德育素质教育现状:高职学生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德育素质,关系到他们是否能高质量地完成社会任务,承担起社会责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目前部分高职生德育素质较差,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不讲礼貌、不讲诚信,缺乏社会公德,因此加强学生德育素质培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素质培养对策:我们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遵纪守法、讲文明懂礼貌;培养他们的意志、毅力和高尚的人格。

1、教师是学生愿意模仿的对象,在授课中教师应将德育素质培养贯穿在其中,言传身教,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才。

2、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学生德育素质培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结合时事新闻和身边小事,定期开设德育教育讲座,为学生分析、讲解大事小情所折射出来的做人的道理,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

二、结语

篇2

一、发挥素质综合评价的导向作用,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综合素质评价不只是期末时的一个分数,而是贯穿于学生整个的发展过程。我在教学别注意进行不同阶段的评析。记得2009级有个学生,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他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老人对孩子溺爱,疏于管教,使得他身上有很多的不良习惯。学期初,我主要帮助他从个人习惯方面定好目标:衣着整洁、按时到校、按时完成作业等。一段时间后对他进行逐项评定,根据他的表现提出表扬。然后进一步对他提出要求:能主动帮助别人、作业认真书写、积极回答问题等。这样的阶段性评价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情况,不断地修正目标,帮助学生巩固已取得的成绩,发现不足,继续进步。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

综合评价特别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评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更懂得自己的“闪光点”,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在我的课堂上有很多这样的声音:“老师,××的回答基本正确,但我想补充一下……”“我有不同的意见我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我觉得××进步很大如果在……地方改一改就更好了。”本来很严肃的课堂鲜活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三、多使用激励性评语,能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3

一、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解析

此次方案是在2006年北京市教委下发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京教基[2006]9号)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一)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方案指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初中阶段学生进行的全员、全方位、全程评价。其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全员包括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等;全方位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成就、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发展六方面;全程包括初一至初三共6个学期的过程性评价。全面发展,即着重于全面素质中的基础性部分的发展。“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需,也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所在。个性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下的个性化发展,在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出来。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需要引导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观念转变。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发展观、学生观和评价观,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和方式,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并促进教师发展;引导家长和社会逐步形成科学的观念,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评价内容既考虑与高中阶段评价内容的衔接,又力求体现初中生的教育目标和发展特点

确定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基本依据是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以及学科学习目标。同时在确定评价内容时既要考虑与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衔接,又要力求体现初中生的教育目标和发展特点。因此,评价内容中一级指标由基础指标和发展指标两部分构成。基础指标是初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所有初中学生都应达到的目标,包括:思想道德(包括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学业成就(包括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业情感)、合作与交流(包括自我认识、人际交往、适应环境)、运动与健康(包括体育锻炼、卫生与保健、体质健康)、审美与表现(包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等五方面。发展指标则旨在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如特长和有创意的成果等。

此外,在确定评价内容时应考虑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时代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性是指评价内容包含对于学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时代性是指评价内容要力求体现北京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可操作性是指评价内容要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使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具可行性。

(三)评价标准多样,关注学生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

“标准”是对事物进行评判的具体尺度,评价标准的确立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价值取向。评价结果可以是定性的,如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优劣评论和描述;也可是定量的,如测验分数。因此,在评价中应提出明确的评价标准,指导评价者给学生一个明确和准确的结论,采用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体系。绝对评价反映学生与客观标准的差距,相对评价呈现学生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由于在实践中教师过多地运用相对评价标准,将同学和同学进行比较,因此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我们特别强调评价主体运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在充分认识学生成长环境的基础上将学生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或者对学生若干侧面进行比较,及时发现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成长中的优点,真正达到以评促发展的理念。

(四)评价主体多元,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特别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本人、同学、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等都是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而且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是综合素质发展记录的主要记录者。一般来说学生本人根据自己在思想道德、学业成就、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发展等行为记录的数量、种类和来源。分析自己在这六方面发展的主要成绩、进步和问题。并做出评语描述,就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基本手段,也是学生自我诊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从评价类型上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形成性评价最重要,它记录了学生成长的过程。形成性评价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能为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供参考信息,也为学生和家长确定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提供参考依据。形成性评价过程记录中不仅要记录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记录学生个性的发展,记录学生成长中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总之,形成性评价是以促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当然,方案中也指出终结性评价的主要用途:“一是为学生和家长选择适宜于学生发展的学校以及在高一级学校更好地学习提供参考;二是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及新生入学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参考:三是为开展区域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提供信息依据。”然而在实践中,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关注如何依据终结性评价的结果选择学生等,往往显得功利性太强,反而丢失了教育本真和本质的东西。

二、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设计

上面提到形成性评价的过程记录,学校以纸质为主。当前,电子平台是服务于北京市初中学生发展的专业评价信息管理平台,是为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等多主体提供评价信息采集、存储、管理与监控的信息化平台。根据北京市的实际,项目组探索在信息化背景下以电子方式呈现评价结果,即:形成性评价在全市统一的电子平台上进行,必填的形成性评价结果必须按时通过网络传输到市级数据库中。这个在全国首先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省级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库为开展区域和学校教育质量监控创造了条件。

(一)功能设计

1.从研究层面看,为市、区、校提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

2.从教育层面看,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能力:为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改进教育策略提供信息依据。

3.从技术层面看,电子平台系统集采集、存储、传递、汇总和应用等功能为一体,为采集、更新和维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信息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呈现、传递提供了支撑。

4.从监控层面看,以评价来监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可分市、区县、学校、班级等不同层面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数据中的规律,为教育质量监控提供信息依据。

(二)栏目内容设置和权限要求

依据评价方案,电子平台设计共分为9个一级栏目,26个二级栏目。9个一级栏目包括:新学期伊始的我,学期结束时的我、思想道德、学业成就、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活动和个性发展;每个一级栏目又下设二级栏目,比如“新学期伊始的我”下设“刚开学时的我”和“我的发展目标”两个栏目。在设计中有必填的内容,也有鼓励填写的内容,不同评价主体针对不同栏目的权限不同,所填写的要求也不同。比如,表1是家长作为评价主体的权限及要求一览表,只有“家长评语和期望”内容是必填,1学期1次,并在学期结束后1周内完成:其他内容,家长可以有选择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价。

这是市级一级平台,全天开放。不同评价主体可以随时登录,查看或填写信息,不同的用户权限不同。目前电子平台与北京市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CMIS)实现部分数据融通和共享。

三、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

为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更有效地实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让广大的干部教师和家长深刻认识评价的意义,在推进方式上应采取以下策略:

策略一:在行政的支持下,开展初中干部教师层面综合素质评价理念培训

为了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工作贯彻下去,在市级层面上要根据需求召开全市主管主任和初中学校干部教师层面的培训会,一是要正确认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和重要性;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学校日常教学管理中去:三是电子平台只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如何通过过程性评价,多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策略二:完善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机制

为了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核心业务,作为全体高中干部、教师的职务行为,学校层面必须建立两个层面的机制:

一是学校必须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小组由分管德育和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大队辅导员、年级主任组成,同时由一位副校长主管,监督、指导评价工作的实施。

二是以班级为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工作。以班主任为主,组织科任教师、学生参加,并以适当的方式吸收家长加入。

策略三:以学校开展的评价为基础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北京市的方案毕竟是总纲性质的,电子平台填写的内容也有限,如何真正发挥学校的创造性,又能发挥学校的特色,最佳的办法就是结合学校已有的学生评价研究、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在继承和发扬中把此项工作进行下去。

篇4

一、如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多元主体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相结合”。其出发点是良好的,但由于教育评价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果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一线教师都难以保证准确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遑论学生、家长和社区工作者?教师可以由学校组织培训学习,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家长和社区工作者,又该由谁来组织培训学习?即便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组织培训,又怎么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评价的家长和社区工作者都能按期参加培训学习?没有参加培训学习,他们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我看来,评价主体缺乏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就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二、如何保证实证材料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由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大板块,在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每一板块都要提供相应的实证材料,工作量相当大,如在“道德品质”中要求有每位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记录”及“言行习惯方面的特例记录”;“交流与合作”中要求有每位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典型表现记录”;“学习态度与能力方面”要求有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情况记录”和“课外阅读笔记等的自学成果”;“实践与创新”中要求有每位学生的“理化生实验记录”“技术课课堂表现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运动与健康”中要求有每位学生的“平时锻炼身体的观察记录”“课堂表现记录”“心理健康状况的观察记录”等等。限于职责,学校和教师可以注重平时积累,努力搜集尽可能多的材料,家长和社区工作者能够象学校和家长这样做吗?如果不能,那他们搜集的材料,就不容易保证最基本的数量、质量和可信度了。

三、如何保证各评价主体之间沟通交流的现实性和制度化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规定“要形成评价主体之间定期交流、分享、研究评价信息,共同探讨发展策略的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评价主体之间能够定期交流、分享、研究、探讨,的确是使评价走上科学有效道路的良方。然而,由于学校并非社会管理部门,老师也不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将社区工作人员列为评价主体之一,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权限,他们更无权要求作为评价主体的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参加研究评价信息的活动。另外,绝大部分家长都不是自由职业者,尽管他们想参加研究评价信息的活动,又怎么保证他们每次都能够从单位请下假来?众多因素制约着分散在全社会的众多评价主体,通过什么途径,使用什么方法交流、分享和研究评价信息,又怎么能使这种交流、分享和研究持续下去,大有研究的必要,否则,评价主体之间的交流、分享和研究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这对评价的实施有害无益。

篇5

关键词:分岗位教学;教师综合素养;学生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财会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分岗位教学又在此基础上增强了它的技能操作性,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对该教学方式的完善,不仅需要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努力,更需要财会专业教师在知识储备上的不断更新、专业实践上的娴熟以及企业相关内控原理的设置理念上不断充实并更新。

一、存在问题

1.财会专业教师实践经历不足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中职学校的财会教师一般都是从大学毕业就进入学校教学岗位充当老师角色,财务方面的实践经历不够,也不能够完全讲清楚会计岗位的具体分工以及凭证的传递流程和规定。所以传授给学生们的知识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不够生动,不够完整,案例性也不强,有些脱离实践。也不能很好体现分岗位教学的专业特色和教学理念,教学效果也就势必打折扣了!

2.财会专业教学与实践脱节

大部分中职学校根据要求都开设了相应的财会专业课程,可是能够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的课程却不是很多,针对分岗位教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更少了。凡此种种原因导致了财会专业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已经取得财会类毕业证书,但动手能力不强的所谓的“人才”,给用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二次培训的麻烦。

3.财经法规、准则、制度更新快,部分老师跟不上步伐

2011年7月19日第三次修订的《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2011年9月1日起实施; 2011年1月1日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首先实施,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1年10月18日颁布,2013年1月1日实施等等。近几年我国的财经法规、准则、制度修订的步伐很快,有些内容已经赶上了欧美等西方国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可是部分教师由于继续教育没有及时跟上,作为知识的先行者,自身知识的更新不够及时,就很难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实践了。

二、几点思考

1.建立“财会专业教师的理论轮训”制度

每年派部分财会教师参加财会新知识、新理论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并形成一个对储备知识不断更新的制度。然后对其他教师进行再培训,让整个学校里面弥漫起最新、最全、最准的信息。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去浇灌每个学生,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一股关于财会新知识、新理论竞争学习的正能量,用这样的正能量去辐射其他学生的学习气氛,形成良性循环。

2.建立“财会专业教师岗位轮训”的制度

每学期寒暑假安排部分财会专业教师去知名企业进行再学习和再培训。让我们这些缺少实务工作经历的财会教师经过企业的实战锤炼,在企业的财会各个岗位上进行轮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相信经过这样的几次轮训,我们的财会教师一定会对那些写在课本上生硬的理论有一个感性的再认识,那么讲授给学生的分岗位理念一定是活生生的、真实的案例。这种“财会专业教师岗位轮训”制度的建立,能够让学校里面每一个财会教师都有可能接触实践,有机会在实践中夯实并完善自己的理论基础,每一个完美的个体最终就组成了一个实力雄厚具有强大阵容的集体了,那时我们的教师团队将会是一个“金刚之躯”了!

3.建立新型财会模拟实验室实训基地

这个新型财会模拟实验室的“新”主要体现在:设施、岗位和内控制度应尽量地完善。其具有的功能不仅能模拟出一般会计凭证在企业中的传递流程和规范,同时也能尽量多的模拟出财会不同岗位的专业角色,并且在设置岗位时考虑企业内控的相关规定以及审批授权程序等等。尽量使得这个财会模拟实验室呈现出完整企业的一面,进而让学生对企业整体有感同身受,对自己充当的岗位有感同身受,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全局观念的新一代财会人才。最好每周都安排企业指导师前来一线指导,这样做会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真实感,让学生越学越喜欢,越学越有味道,给财会实践教学增加不同的色彩。经过这样反复的理论——实践、实践——理论,三年系统的学习和实训,每个财会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可望被打造成一名全面合格的甚至优秀的财会毕业生。

4.建立企业顶岗实习制度

以上介绍的是一般中职学校财会分岗位教学背景下,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如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点建议。有条件的中职学校还可以建立企业顶岗实习制度。即让每位财会专业学生经过学校的一系列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后,有机会走进企业内部,进行顶岗实习。对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和岗位分工、职责、流程以及企业内控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学会与其他同事的团结协作,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并且提前积累工作经验与经历,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财富,他们会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1]孙振丹,郭军.会计分岗位实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舒岳.会计分岗位实训[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3]刘秀丽.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财会教师的综合素质[J].岁月(下半月),2011(07).

篇6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驶入深水区

中考改革:克服唯分是举,导向综合素质提升

文 | 张磊

原文刊于《今日教育》2016年12期

2016 年 9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中考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明确了中考改革的方向和要求。

这次中考改革的目标是:到 2020 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其中,有几大重点任务和变化值得关注。

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

《指导意见》提出,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 “两考合一”,合并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所有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但并不要求将所有科目纳入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这次改革提出,语文、数学、外语为基础学科,统一作为录取计分科目。将体育也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第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同时,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由试点地区确定其他“录取计分科目”,防止群体性偏科。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门科目合格的前提下,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但是,不能只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要文理兼顾。

在考试内容上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绩呈现方式上,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改革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结果使用上,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破解唯分数是举。

在严格程序、评用分开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保障客观真实。

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招生录取时作为参考。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鼓励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

为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中考改革,《指导意见》明确了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安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统一要求;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意见,2017 年 8 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选择有条件的地市扩大综合改革试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般由地市组织实施,要求地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综合改革试点从 2017 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

>>>>

观点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管理机制,与高考改革相衔接、相协调,改变了传统考试“唯分数”录取模式,给不同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发展希望和公平机会,是充满公平理念和创新思想的改革举措。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过去我们比较重视传统意义上的中考科目,所以中考科目方面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相对而言,其他科目的师资力量就比较薄弱。这次改革,意味着更加重视全面基础和素养。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解决各学科师资配备均衡的问题。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改革成败的关键。综合素质评价的推出,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扭转以考试成绩和分数单一评价学生的局面,克服了仅仅用终结性的中考成绩来选拔学生的弊端。只要能做到客观真实的过程记录,公开透明的公示体系,能确保评价的性、科学性和公平公正性,那么综合素质评价就一定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重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制定时间表和线路图

2016 年 5 月 17 日,重庆市教委印发《重庆市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重庆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时间表和线路图。

重庆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时间轴

2015 年,启动重庆市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完善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和就近入学制度;逐步建立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高中阶段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2018 年,建立依据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从当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出台《重庆市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方案》。完善出台《重庆市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重庆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2021 年,基本建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教育考试招生基本模式,健全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学生多次选择、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2018 年入学学生高考科目“3+3”,文理不分科

篇7

在认真总结20*年初中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省、市教育厅(局)有关20*年考试和招生工作的原则意见,联系*区实际,特制定20*年初中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工作意见

指导思想: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淡化升学竞争,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快高中教育的普及;有利于逐步完善我区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一、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1.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学业考试”),其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2.学业考试的对象为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具有本区常住户口的初中学生。(非本区户籍的浙江省内学生原则上回

户口所在地求学。已在我区初中借读、要求在我区高中借读的,由本人提出申请,原借读学校核实并统一报教育局普教一科审批后方能参加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录取后收费与*户籍考生相同。)非本省户籍的学生不得报考我区普通高中。

3.学业考试命题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命题将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和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严格控制试题难度,不设置偏题、怪题。难度系数仍然控制在0.75左右.

4.学业考试的组织、报名、施考、阅卷和成绩评定,由我区统一组织实施。学业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可参加由各初中学校自行命题、组织和阅卷的补考。补考成绩不作为升学成绩。

5.学业考试的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政治社会(包括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等五科,考试安排在20*年6月中旬进行;体育测试时间安排在4月上旬,测试成绩满分为30分,并计入招生考试总分,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考试科目所用时间、卷面分数、考试形式见(暂定):

*

6、学业考试成绩以分数制和等级制两种方式同时呈现,等级分为A、B、C、D、E五级,分别代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其中“优秀”为15%左右,“良好”为20%左右,E控制在5%以内。

二、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

1.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检测初中毕业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手段。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2.综合素质评价的对象和学业考试的对象相同。

3.综合素质评价应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校应当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全程、全面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内容包括各学期的状况、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励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20*年应届毕业生要求建立三年(20*、20*、20*学年)的学生成长记录。

4.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由“综合评语”和“测评等第”两部分组成。

综合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也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综合评语应当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老师评价、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反映的情况,由班级评定小组讨论,初三班主任撰写,学校评定领导小组审核确定。

测评等第:主要对能够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部分项目进行定量测评,即: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劳动与技能;探究与实践。测评等第的认定和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

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音乐课、美术课的出勤情况,参加活动记录、学具准备、学习态度、作品获奖等情况,依据全区统一的测评标准,通过查看《学生成长记录册》,给予学生音乐、美术两项测评等第P或E(P为合格,E为不合格),如果两项中有一项为E者,则审美与艺术为E级。在获得审美与艺术合格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选强项(音乐、美术两项中任意选择一项),参加全区统一组织的A级(优良级)测评。测评的内容和标准由区教研室统一制定,测评获得A级者,则审美与艺术为A级。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平时的音乐、美术等活动,对初中三年学习阶段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凭有关证明,经区教育局认定,直接确定审美与艺术为A级:

①参加浙江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特长测试》,并获得A、B级者;

②参加*区及区级以上艺术节比赛的学生;

③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各辅导站组织的艺术节活动(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学生。

(2)运动与健康(体育、健康)

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上体育课,做广播操、眼保操,参加课外活动的出勤率及学习态度,查看《学生成长记录册》,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学生达到的等第和身体素质测评成绩,给予学生运动与健康A、P或E级评定。凡是要求继续升学的学生必须参加由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身体素质测评,测评的内容和标准参照*市教育局初三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的有关要求。测试项目分为三大类9项,学生从三大类中各选一项进行测评。每项最高分为10分,满分30分。全区测试成绩汇总后由教育局统一划定A、P级分数线,(18分及以上者一定为P级)。为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和比赛,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凭有关证明,经区教育局认定,直接确定运动与健康为A级:

①初三学年参加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学生运动会田径项目比赛的队员;

②获国家体育部门认定的等级运动员。

(3)劳动与技能(劳动技术、信息技术)

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劳技课、信息技术课的出勤率、学具准备、课堂参与度、完成作业等学习态度、所取得的成果,依据劳技课、信息技术课测评的内容和标准,通过查看《学生成长记录册》,给予学生P或E的认定。为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劳动与技能活动,对初中三年学习阶段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凭有关证明,经区教育局认定,直接确定劳动与技能为A级:

①省、市、区劳技创新操作大赛和科技创新大赛或竞赛获奖者;

②*区及区级以上(包括假日活动中心组织的“假日杯”)中小学科技节(包括劳技作品展,空模、海模、车模竞赛,科技创新竞赛等)获奖者;

③省、市青少年无线电测向和“电子百拼”锦标赛获奖者。

④参加浙江省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考试成绩以最好一次计算,获得优秀、良好级者。

⑤参加区级(假日杯)及区级以上信息技术各类竞赛中获奖者。

(4)探究与实践(综合活动课程、实验操作)

综合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总课时及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学习和活动的态度及获得的成果,依据区统一测评的内容和标准,通过查看《学生成长记录册》,给予学生P或E的认定。学生综合活动课程成绩评定后,在达到P级的基础上,又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认定为A级:

①学校每学年制定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含校本课程的课程计划和实施纲要)需提交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审核通过的学校具有校本课程学习学生素质测评A级认定资格,学校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评出本届学生总数5%以内的学生为校本课程学习优秀生,给予A级认定。

②初中阶段三年学习过程中,参加区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论文)评比,获合格论文及以上奖项者,给予A级认定。

③参加区团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并获“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者,给予A级认定。

④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各项征文、读书、演讲等评比活动,评比活动内容与地方课程内容相关的,并获区教育局颁发的三等奖及以上者,给予A级认定。

实验操作: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实验课准备(预习)情况,实验课的出勤率,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等情况。依据区统一测评的内容和标准,给予学生P或E的认定。在学生获得实验操作P级的基础上,可自愿报名参加由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实验操作A级测评,其测评内容、标准、操作方法由区教仪站制定。

综合活动课程和实验操作考查两项中,只要任意一项获得A级(优良级),其探究与实践为A级。

5.综合素质评价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及其家长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如有异议,学校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

6.区教育局负责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机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解释,并对全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之一,“等第测评”中优良级的认定工作,由我局委托各辅导站负责组织实施。各初中学校要根据教育局的实施方案,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专任教师、家长代表组成,校长对测评工作负全责。

三、高中招生录取

1.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原则和依据

①原则:要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改变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既要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衡量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参考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总体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某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

②依据:A、学业考试成绩(含加分),B、综合素质测评等第,C、综合评语,D、《学生成长记录册》。

2.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办法

20*年,我区高中招生继续分三类:即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测评等第,确定报考类别和学校,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可以兼报、分批次录取.第一批为公办普通高中并轨生,第二批为公办普通高中择校生和国有民营、民营普通高中,第三批为职业高中(含我区技校)。*市的中专和技校的招生在招生计划指令下达后再另行填报志愿。录取时以综合评语和《学生成长纪录册》作为必备条件,以综合素质测评等第作为前置条件,根据学生所填报志愿,按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含加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各级各类高中招生录取的综合素质测评等第前置条件为:

①要求获得省一级重点普高(*高级中学、*第二高级中学)保送生资格及省级重点普通高长生资格的、要求升入省级重点普通高中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等第必须全部合格,且在此基础上再获得2A及2A以上。

②要求升入其余各普通高中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等第必须全部合格,且在此基础上再获得1A及1A以上。

③要求升入省级及省级以上重点职业高中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等第必须全部合格。

④除以上学校外,要求升入其余各学校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等第四大类项目中,必须有两大类合格及以上。

3.根据省市教育厅(局)有关文件精神,20*年在各类高中招生中,将继续保留体艺类、科技类加分,部分保留政策性加分。(具体办法另行发文)

4.20*年,我区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高级中学、*第二高级中学)将继续实行保送生制度。人数为400人左右、8个班级。(两所学校均分)提前报到,单独编班。为进一步加强保送生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今年将按保送生人数扩大5%的额度分配到各初级中学,然后由各招生学校进行非纯文化课考试的综合素质测试,淘汰5%上报教育局批准。具体分配依据和选拔办法另行发文公布。

5.为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学校办出特色,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各类高中学校自主招生权,继续允许学校自主招收特长学生,省一级重点普通高长生人数控制在各校招生人数的7%以内。省二、三级重点普通高长生人数控制在各校招生人数的5%以内,其它普通高长生人数控制在各校招生人数的2%以内,学生只能限报一所高中。各校必须在招生前制定本校特长生招生方案,报区教育局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四、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通过制度创新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应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培训与考评制度等,杜绝腐败现象。

1.公示制度

本方案及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学生成长记录册的要求、保送生条件及选拨程序、考试费用的收支、高中招生办法等,应提前向社会公示,通过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使每一位教师、初三学生和家长都知晓《实施方案》,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2.诚信制度

逐步建立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成长记录和高中招生的诚信机制。参加组织施考、监考、阅卷、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的有关人员,要签定诚信协议,并建立诚信档案;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有关人员严格履行诚信责任和义务。

3.培训制度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每位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培训,使有关人员明确各项目测评和综合评语撰写的内容、基本程序和要求,统一标准和尺度。总之,要通过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评价能力,以确保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及权威性与可信度。

4.监督机制

纪检监察、教育督导、教育行政等部门应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高中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实行领导责任制,同时制定相应制度,实行社会监督。

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对于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招生中,可能危害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结果存在异议的,可向区教育局或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投诉。

篇8

为了认真做好我县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录取工作,根据《*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录取工作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组织形式

继续实行*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学业考试”),这是义务教育阶段终结时的省级考试,目的是全面反映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命题与考试

(一)命题

初中学业考试中的文化考试由市教育局委托*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命题。命题以《*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为依据。试卷卷首统一冠以“*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市卷)”字样。

命题注重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探究能力、对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能力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各文化课全部实行闭卷考试。

(二)考试科目

1、文化考试

学业考试的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政治社会(包括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等五科,注:①初中地方课程内容列入《社会·思品》考试范围,包括省、市两级地方课程,共10分。②各科考试均不再允许使用计算器。

2、技能测试

(1)体育测试。满分30分。测试要求按附件一《*县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实施办法》。

(2)实验操作。由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县教育局负责实施,满分15分。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3)信息技术测试。由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县教育局负责实施,满分5分。具体办法另行通知。*省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二级以上合格者,可以申请免考,分数按满分计。

3、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总成绩包括文化考试590分和技能测试50分,总分为640分。

(三)阅卷与成绩评定

1、阅卷工作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主观题的阅卷分科目由各县(市、区)教育局轮流承担,客观题由市教育招考中心统一组织。

2、试卷的评分标准应科学、合理,并体现开放性、宽容性、激励性以及思维的过程性。对开放性、探究性的主观题,阅卷前要统一评分标准,阅卷后认真复查,作文阅卷要坚持三人独立阅卷制度,确保评分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3、考试成绩以分数制和等级制两种方式同时呈现。初中毕业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等级分为A、B、C、D、E五级,分别代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待及格”,其中“优秀”为15%左右,“良好”为30%左右,“待及格”控制在5%以内。各等级所对应的分数线由各县(市、区)教育局统一划定。学业考试成绩待及格的学生,可参加由各初中学校自行命题和阅卷的补考,补考成绩不作为升学成绩。高中招生以分数形式呈现。

三、综合素质评价

评价方案见《*县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四、优惠加分

(一)下列考生享受5分加分:

1、*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B级获得者。

2、参加市级各项素质特长比赛(学科竞赛除外,以下同),前1-3名获得者;

3、参加县级体育竞赛个人项目前3名、集体项目第一名的队员。

4、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5、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三等奖、市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获得者。

6、父母双方均为农村户口且已领证的独生子女。

(二)下列考生享受10分加分:

1、*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获得者。

2、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全国会演、竞赛获三等奖以上,省级会演、竞赛获二等奖以上,市级会演、竞赛获一等奖以上者(限四人以下的演唱、演奏、舞蹈、美术及书法五类)。

3、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者;

4、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二等奖获得者;

5、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三)下列考生享受15分加分:

1、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科技发明奖获得者:

①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获得者;

②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2、参加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省级体育竞赛个人项目前六名,集体项目前六名的队员;市级体育竞赛单项前三名,集体项目第一名的队员(集体项目必须是主力队员,且不超过全队人员的50%)以及获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称号的应届毕业生。

(四)下列考生享受20分加分:

1、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受到省级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英雄模范人物。

2、参加重大国际比赛(由世界及国际体育比赛组织举办的各种体育单项比赛、锦标赛、综合性比赛和运动会)以及由国家举办的全国性比赛(全国运动会、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体育比赛选拔赛以及全国竞赛计划中安排的各种全国性体育比赛)获前六名的考生。

(五)少数民族考生享受35分加分。

以上五项优惠不重复累计享受,如同时符合上述一项以上条件的考生,按其中高分一项享受。没有特殊说明,特长类优惠加分项目时限均限定为初中阶段。

五、高中招生录取工作

1、普通高中招收的高一新生分正取生(含委培生、分配生、普通生和民族生)、县内择校生、特长生三大类六小类。

2、从开始取消省一级重点中学跨县(市、区)招收择校生计划,任何重点普通高中不得擅自跨县(市、区)招收择校生。其他各类高中学校(含民办学校)要进行跨县(市、区)招生,必须进行招生计划申报,经批准后执行。

3、为保障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严格控制学生跨县(市、区)择校的数量,确保高中招生计划的严肃性,有效引导部分学生不盲目到外地区择校。从开始,对有意愿到*中学和缙云中学就读的学生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实施。所招收的学生以委托培养的方式,由*中学和缙云中学组织教学。

委托培养招生计划由市教育局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招生,学校没有招生录取权。除委托培养计划外,学校不得再向其他县(市、区)招收学生。委托培养招生实行在“初中学业考试”前,由学生根据招生计划情况和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同时在学业考试报名时报名和在*教育网上报名),由市教育局根据学生志愿和初中学业考试文化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实行统一录取,并向社会公布。有关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4、凡要求在*市范围内从初中升入高中阶段入学的所有初中毕业生必须参加学业考试。没有初中学业考试成绩的学生不能注册高中学籍。

5、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应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适者录取”的原则。既要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衡量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参考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总体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某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

6、综合素质测评等第为各级各类高中招生录取的前置条件,所有要求升入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的学生,必须思想表现优良,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达到2A2P及以上。要求进入其他普通高中、综合高中、职业高中学习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达到4P以上。

7、不再执行一级重点普通高中保送生制度,但继续实行音体美特长生、少数民族计划单列等招生制度。

有招收特长生计划的学校,要在学业考试前对要求“特招”的学生进行特长测试,并根据招生计划按一定比例划线入围;入围的特长生在学业考试后再根据学业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录取的名单须向社会公布。有关特长测试必须制定测试方案,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后施行。

8、继续实行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分配生制度,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的分配生计划为50%。分配生必须参加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县教育局根据初中毕业生数将名额直接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并向社会公布,以校为单位根据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划线录取。分配生录取划定最低控制分数线,具体最低控制分数线由县教育局确定。

9、普通高中和中职校招生计划严格按照普职1∶1比例编报。

10、各校要高度重视高中段民族教育的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初升高比例。

11、烈士子女可根据志愿录取到当地省级重点中学。

六、普通高中新生学籍录入及审核

1、各普通高中学校必须严格按分配生、普通生、民族生、县内择校生、特长生五类别申报招生计划。各校一律不得无计划和超计划招生。市教育局按下达的高中招生计划设定各校新生学籍数量,无计划和超计划招生一律不编学籍号。

2、学校在初中学业考试成绩公布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招生录取工作并根据录取名单录入新生初始电子学籍,市教育局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学籍审核工作,并产生正式电子学籍。

市教育局的电子学籍审核工作,严格按录取名单对照初中学业考试报名名单等相关信息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方能通过。

如发现学校提供的县内录取名单与县内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报名名单不符,委托培养名单与市教育局统一录取的名单不符,或发现私自跨县招生,一律不予通过审核。

3、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学校以外的各类高中学校不得向省一级重点高中转学。高中学校间转学必须经县教育局同意报市教育局批准,电子学籍方可进行变更。

七、配套制度

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通过制度创新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应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培训与考评制度等,杜绝腐败现象。

1、公示制度

学业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学生成长记录册的要求,考试费用的收支,高中招生办法(含收费标准、退费办法、贫困学生的补助办法)等,应提前向社会公示,使每一位教师、初三学生和家长人人知晓,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各地各校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2、诚信制度

建立和完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成长记录和高中招生的诚信机制。各级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考试诚信教育,参加组织施考、监考、阅卷、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的有关人员,要签订诚信协议,并建立诚信档案。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有关人员严格履行诚信责任和义务。

3、培训制度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每位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培训,使有关人员明确各项目测评和综合评语撰写的内容,基本程序和要求,统一标准和尺度。通过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评价能力,以确保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及权威性与可信度。

4、监督机制

纪检监察、教育督导、教育行政等部门应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高中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实行领导责任制,同时制定相应制度,实行社会监督。

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对于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招生中,可能危害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结果存在异议的,可向县教育局或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投诉。

5、考评制度

篇9

从小学二年级起,父母便四处打听为我制定升学路线,在权衡了各种因素之后最终选择了交通便利且在我爸单位颇有口碑的一六一中学,于足便报名上了一六一中学办的培训班;接下来的四年便是风雨无阻地跟着培训班学习一路坚持下来。四年的学习使我增添了很多的新知识,接触到了许多爱学习懂方法成绩好的同学,这种熏陶使我获益非浅并促使我在本校年级中的成绩名列前矛。几年来我先后被评为区三好市三好及市红领巾奖章等;这些对目前的小升初政策注重综合素质评价非常适用。今年的小升初第一阶段我报考了三所心仪的学校,很快就接到了其中两所的通知,最终我去了一六一。

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足要想考上一所好中学,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确立一或两个心仪中学的目标,再去参该中学的培训班。在培训班中的成绩十分重要。就拿我来说吧,一六一中学的两个计算机实验班,和科技班都要培训班中选一大部分学生。今年最后的几次培训课都是在考试,而那几次考试直接决定你是否可以被该学校录取。如果你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参加心仪中学的培训班,也不用着急。据我所知,大部分的重点学,除了在培训班内招收学生,还要在全区或全市公开招收一些好生源,所以这对于没有参加培训班的学生来说还是有很大机会的。

按今年小生初面试入学来说,除了要面试测试以外要看评价手册,成长手册,和一些分量级的证书和奖状。比如说:华杯赛,希望杯赛,北京市红领巾奖章,北京市三好学生等。所以在大家发奋学习语、数、英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大部分重点中学面试时都会从智商和情商两方面为重点依据去挑选学生。所以必然会进行综合素质的考核。这期中包括一些生活常识和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能力。而我想,要成为一名重点中学中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综合素质应该是最基本的第一步。

篇10

一、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缓解升学竞争,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我市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体系,促进我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改变以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衡量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和高中招生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个方面有较大突破;

2、自2009年起,实施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合格毕业的参考依据,也是高中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

3、自2009年起逐步实行重点高中和重点建设高中自主招收保送生制度,普通高中自主招收艺术、体育等特长生制度。

三、改革内容

1、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分由*分提高到16分,计入中考总分,考试方案由市装备站制定,报市中招委审定后执行。

2、实行初中毕业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为了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2009年,要全面实行初中毕业生综合评价。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评价,是检测初中毕业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手段。其评价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合格毕业的参考依据,也是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A、B、C、D四个等级,综合素质评定等级达到“C”(含C)等以上方能发放初中毕业证书和报考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组织、评定的方法等见《关于印发新余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余教基字[2*]*号)。

3、实行保送生招生制度

重点高中和重点建设高中学校应从高中统招计划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保送名额。

(1)保送生资格条件:

(A)必须是应届初中毕业生(不含初中阶段休过学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B)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为B等(含B等)以上;

(C)在初中阶段参加相关竞赛获国家级、省级一、二、三等奖或全市一等奖,并且获奖奖项必须是国家、省、市级(市级竞赛必须是与省级竞赛项目相对应)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与其他部门联合举办的竞赛活动,主办部门行文公开的获奖名单和等第。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信息技术、科技创新、机器人竞赛等;或参加全国少儿计算机考试,在初中阶段获得银牌及以上证书者;或初中阶段参加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或联合举办的体育竞赛或艺术展演活动竞赛,体育竞赛获单项前三名,艺术展演活动获一等奖的获得者。

(2)保送生资格认定及公示。由市、县中招办认定,保送生须提供获奖证书原件,中招办严格对照获奖名单公布文书审核获奖证书,确认准确无误方可认定。资格认定后,由市、县中招办向社会及考生所在学校公示一周,接受社会监督。

(3)有资格招收保送生学校:新余市第一中学、新余市第四中学、新余市第十中学、新余市第七中学、分宜中学共五所。

(4)保送生须参加中考报名,但可自愿确定是否参加中考文化考试。

(5)保送生指标:2009年全市保送生指标共*0名,有资格招收保送生学校各20名。若学校保送生指标未完成,转为统招生指标录取。

(6)招收范围:各有资格招收保送生学校只准招收学生生源所在的行政区域内的学生,不准跨县区招生。

(7)保送生的报名、测试及录取:由市、县中招办统一组织、实施,报名及测试时间另行通知。测试方式以笔试为主,笔试内容为中考考试科目所规定的内容。录取时根据考生的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已录取为保送生的考生,不再参加其它高中招生录取。

4、实行特长生招生制度

普通高中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特色发展的需要,可从高中统招计划中划出一定比例招收艺术、体育特长生(不得收取择校费)。

(1)特长生资格条件:

(A)必须是应届初中毕业生(不含初中阶段休过学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B)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为C等(含C等)以上,须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学业考试,学业考试成绩达到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最低文化分数线。

(C)在初中阶段参加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或由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合举办的体育竞赛或艺术展演活动等比赛,体育竞赛获得省级单项前六名(或市级前三名)或省级集体项目前三名(或市级前二名)的主力队员;艺术展演活动获得文艺、美术、书画、摄影作品等省级一、二、三等奖(或市级二等奖及以上)获得者(比赛项目见省、市相关文件规定)。

(2)特长生报名

由考生携带相关证件在中考报名规定时间内(4月*-16日)到所在初中学校报名,也可个人到所在市、县中招办报名,仅限报一所高中学校,各初中学校统一收集好相关证件,在4月18日前统一到所在市、县招生办报名、审核。

(3)资格认定

由市、县中招办认定,考生须提供运动成绩证书、秩序册、成绩册原件、获奖证书原件。资格认定后,由市、县中招办向社会及考生所在学校公示一周,接受社会监督。

(4)统一招收艺术、体育特长生资格学校:新余市第一中学、新余市第四中学、新余市第十中学、新余市第七中学、分宜中学共5所。

(5)专业加试

特长生需通过专业加试后择优录取。高中学校需招收艺术、体育特长生的,应在当年3月30日前向市中招委提出书面申请并申报招生方案,获批准后,由市、县中招办会同招生学校共同组织实施。特长生加试时间全市统一为4月26日。加试地点设在招生学校内。

(6)各招生学校须将特长生专业加试成绩于4月30日前统一上报市、县中招委审核,审核后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无误,中考分数公布后,市中招办将中考成绩不低于招生学校统招(非均衡生统招)录取分数线70%的考生档案提供报考学校,由学校根据招生规定进行预录。

(7)各招生学校须将特长生预录名单于7月5日前统一上报市、县中招委审核,无误后,由市、县中招办统一录取,发放录取通知书。已录取为特长生的考生,不再参加其它高中招生录取。

(8)招收名额和范围:上述5所统一招收艺术、体育特长生的学校,招收名额共50名,每所学校各*名,各招生学校只准招收学生生源所在的行政区域内的学生,不准跨县区招生。

(9)其它普通高中需招收艺术、体育特长生的,招收条件、

人数及方案由学校自定,学校自行组织招生,结束后将录取名单报市、县中招办备案。

5、建立学生就读职业学校补助制度

对新余籍初高中毕业生就读本市职业院校的,除每学年给予1500元生活补助外,由市、县(区)政府额外给于一定的学费补助。

四、保障措施

要加强组织管理,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各相应学校要成立初中生综合素质考核领导小组和高中保送生、特长生招生领导小组,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高中招生方案,对学生每学期、每学年综合素质作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要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培训制度、监督评估制度、申诉、复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公正、公平、公开,杜绝腐败现象。

1、公示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严格的公示制度。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包括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方法、程序、评定等级,保送生、特长生招生方案和加试办法等,均要提前向社会公示,保送生和特长生名单应在学校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2、诚信制度

招生学校须在当年3月15日前将招收保送生、特长生的招生简章报市中招办,经市中招委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并严格执行。要建立考试、综合素质评定和高中招生录取的诚信机制。参与命题、阅卷、测试、综合素质评定、招生录取的人员,要签订诚信协议并建立诚信档案;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有关人员严格履行诚信责任和义务。对招生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学校,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培训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参与招生、考试管理和综合素质评定的人员进行培训,在省级培训的基础上做好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和校级培训,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确保考试评价与招生录取的信誉。

4、监督评估制度

教育行政、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对各项考试、综合素质评定以及高中录取工作进行监督。教育行政部门要全程监控各项工作进程,对工作中可能危害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要给予公正、及时的处理。

5、申诉、复议制度

考生如对综合素质评定结果、考试成绩和录取有异议,可直接向所在初中学校招生学校或招生部门提出申诉,由学校和招生考试部门进行调查,实事求是地做出恰当处理。学生不服学校处理意见的可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复议,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裁定。

篇11

新课程 改革教学 实施学生 素质评价

新的时期就需要有一种新的评价方式与之相适应。当某种评价方式变异为一个纯粹选拔与淘汰的无情的机械工具时,其价值功能已经丧失殆尽,带来的是它的化。孩子的创造性、批判性被这个工具所扼杀!孩子的理性、智慧和思想被这个工具所扭曲!为什么有本事考进名牌大学的刘海样竟干出把硫酸泼向黑熊的蠢事,而那个没本事考进重点学校的学生能写出让大作家们大跌眼镜的《三重门》。我们看待和评价当代中学生受传统观念束缚,遭遇困惑在所难免。

未来社会渴求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在一个多元,变化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而青少年恰恰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最少保守思想,能最快的领悟到什么样的行为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的中学生对个性自由发展充满渴望,充满热情。他们非常希望家长和教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社会每个成员潜力的最大调动,就不知不觉地发生在每个人对自由的这种追求上。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和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过去那种“大人管小孩”的方式对待他们,或者“恨铁不成钢”的过多干预他们的行动。现在需要反思的也许是我们的学校、家长和老师自己,我们的教育方式评价机制能够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的需要吗?能够适应这些充满激情和个性的中学生吗?

正确评价和看待中学生要符合时展的新的学生观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变革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多变的时代特点,赋予了他们极易接受新事物的品格和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兴趣广泛,善于交际,求真务实,这些优点都是过去的中学生所不具备的,时代的差异导致了现在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之间的各自时代的特征。如果把过去的观念强加与现在的学生,用传统的标准评价现在的学生那显然是不公平的,也自然难以奏效。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大都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受旧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影响很深,当面对新的时代观念的中学生,由过去的惯用的教育方法再沿续下去,必然失灵。

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新的评价机制产生。我们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只是关心学生能否在各类大赛中拿名次,获大奖,还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做人的素质。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其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具有各方面发展的潜能。“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长”因此,评价学生的标准应该包括考试评价,心理品质评价,动手能力评价在内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应当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观察与研究,积累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使评价能准确、公正、科学,使评价真正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乃国家之大计!教育更应当从娃娃抓起!中学阶段是学生们从幼年向成年转变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所以,搞好中学生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我市的中学生素质的不断提升出谋划策。

一、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要素

1、心身健康

心身健康主要指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而在现代的中国社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身体健康更应当成为社会、学校给予高度关怀的重心!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再好的身体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关心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培育是社会、学校和家长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因此,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素中的第一要素应当是:心身健康!

2、团结协作

作为中学生,豆蔻年华的季节!是培养他们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在生活中、学习成长中与人合作、相互团结的最佳时期。让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做任何事,与人合作的成本是最低的、收益是最高的(社会利益或经济利益)。明白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爱护他人就是爱护自己。因此,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素中的第二要素应当是:团结协作!

3、勤奋求知

在人生的道路上,唯有丰富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积累,才能使人生的道路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中学生正处于学习、积累前辈间接经验的黄金期。勤奋学习,努力求知是每位学生必备的优良素质。所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素中的第三要素应当是:勤奋求知!

4、表达能力

人类作为高级动物,与低级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语言的丰富、系统。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交流必须通过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言及体态语言充分地表达出来。由此,对于中学生而言,正是其口语、书面语及体态语言从初级走向高级的重要时期,高度重视学生的口语、书面语及体态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则是家长、学校及教师的重要责任。

所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因素中的第四要素应当是:表达能力!

5、实践能力

现代中国,更加重视人的社会参与性。学生在努力学习前辈积累的间接经验的同时,更应当将这些间接经验用于生活、学习实践中,并总结出新的经验,而不是仅仅为了学习而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勇于实践,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理论结合实际、活学活用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所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素中的第四要素应当是:实践能力!

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

篇12

【关键词】考试;招生;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承担着维护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正的主要责任,不仅是人们群众最为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整个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杠杆。由于考试招生涉及学生、家长、教师、中学、大学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并与教育制度以及现实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具有很大的难度,成为一项复杂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对考试招生制度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原则、步骤和要求,针对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按照整体谋划、逐步探索、渐进发展的方针,平稳、有序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针对小学、初中提出了“就近免试入学”的改革措施;针对初中升高中,提出了“优质高中定校配额制度”加“综合素质评价”;针对高考,重点确定了以“分类考试”为重点解决不同高校分层分类招生问题,以“多元录取”为创新点推进各类优秀人才选拔。

1 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1.1 完善中小学就近入学制度。中小学“就近入学”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关心和着力实施的一项教育改革措施,总体上看已经有了明显的成效。此次《规划纲要》提出要在此基础上完善这项改革措施。作为保障少年儿童平等受教育机会的基本措施,就近入学是许多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实施的一项政策。在我国,“就近入学”也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项政策,并明确写入了《义务教育法》,具有法律效力。

1.2 完善就近入学的制度政策措施。但是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由于种种原因,就近入学实施过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择校年龄重心下移,呈现低龄化趋势;择校现象地区差异明显,城区学校择校生比例远高于农村学校,呈现较强的扩大趋势;学校层次与择校生数量之间呈现反差趋势,层次越高,择校生比例越低;教育品牌与学生择校的关系日益密切。

2 完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

2.1 积极推行分类考试的制度。

2.1.1 分类考试代替一元化考试。为解决“不同层次、类型院校使用同一张试卷”和“考试内容不利于素质人才培养”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招生制度改革中提出了“分类考试”。从本质上讲,分类考试的核心就是“稳住两头,开放中间”,按照学校的不同分类和层次考试招生,重点大学可以依据自身特点深化自主招生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探索与地方重点中学联合推荐、选拔的制度。大学层次的高考着重考测学术发展性向和能力,专科层次的高考侧重考测理解与运用能力,两种高考各司其职,体现出一定的多样性。

2.1.2 一元化考试的主要弊端。目前实行的一元化高考制度的一大问题是录取标准的单一性、评价维度和评选手段的单一性,分数是唯一的、刚性的指标,导致了人才选拔方向和培养模式单一,每个学生的求学命运无不围绕分数展开。用现行单一的考试形式和录取标准来选拔从研究型大学到高职高专众多专业的学生无疑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此外,一元化的高考制度在保证公平性方面也面临困境。由于各省录取指标投放很难均衡,导致各地分数线的差异;而分数地区差异又导致高考移民屡禁不绝;各种各样的加分政策又对未加分的考生造成不公平;复读和补习严重,也造成对新生的不公平。

2.2 完善中等学校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

2.2.1 以综合素质评价实现选拔多元化。为避免“单纯依靠高考成绩,选拔标准单一”的问题,解决初高中评价标准单一,改变以往高校“以分取人”的刚性机制、单纯以学业成绩为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标准,引入具有相对弹性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成为必然。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是指除了考试分数是对学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外,还要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这两项实际也是对学生更全面的评价。到了条件成熟的时候,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将会作为选拔学生的依据之一。

2.2.2 引入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学业水平考试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是否达标进行鉴定,作为达标性的学业水平考试,其考查标准和内容是一个合格的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内容和理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评价引入中招带来教育的无限生机,主要体现在:①教育目标从只关注分数,开始到关注全面素质的养成;②教育内容从只关注主考科目开始到关注各门课程的学习;③教育视野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④学生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按章行动。

3 建立健全适合各类人才的多元录取机制

3.1 多元录取破解单一性选拔模式。在录取方式上,我国目前存在两大问题:①高校自主选拔不足,对各类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具有特殊才能人才的渴求不能满足;②鉴于我国目前分省定额的录取方式,各省入学机会差异巨大。以上情况导致各类高校和社会民众对录取方式的诸多责难,为此,《教育规划纲要》在以往择优录取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支持多元化录取方式,这是招生录取制度的重大变革和突破。

多元录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针对示范性高职学院,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开放录取;二是畅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渠道,针对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高职院校可免试录取;三是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学生,依据面试和测试结果自主录取;四是对在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学生,实施推荐录取;五是对在实践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或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具体来讲,就是根据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来择优录取,同时高校逐步扩大自主录取的比例,以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和破格录取的多元方式,招收不同才能的学生,特别是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这样就可以突破目前高考招生制度对学生评价的局限。

篇13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新乡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新乡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篇14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南阳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南阳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