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财务风险分析及对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往往会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企业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状况发生不良现象。企业在管理财务活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存在风险,对于每种风险都有可能使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1.客观性。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难免会存在财务风险,使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导致不稳定,因此需要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不可能彻底被消除,所以,企业在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时不能追求实现零风险,而应结合成本效益原则将财务风险有效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2.不确定性。风险是一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具体地说,风险会不会发生以及风险程度是强是弱都不确定。某些因素对风险程度的大小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如果对影响风险程度的因素进行充分了解和有效的控制,其具体风险的发生和程度就会被控制。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是有限的,相对于企业来讲,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难以控制,但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就有可能被控制。
三、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1.财务管理不够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相对来讲还不够完善,这也是造成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所以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监控机制,这样可以对财务管理进行管理和监控。现今,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都比较缺乏有效地管理和监控机制,有些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还会有粗制滥造的情况出现,会导致企业后期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企业需要对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在财务管理中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或风险,通过实际情况制定有效措施并合理采取措施进行解决问题和规避风险,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中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监控,是预防和规避财务风险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企业为了可以跟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出现盲目投资和随意对价格进行判断等现象导致管理上存在错误等一些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企业,每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其需求也会不同,只有市场环境中把握时机随机应变,对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了解,对企业财务中出现的风险及时应对和规避,这样才可以促进企业的顺利的发展。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做相应的投资等,难免会出现风险,这时应该制定一系列应对措施对企业财务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有效保证企业投资等项目顺利完成。
3.对财务分析不够重视。在我国,很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却忽视了财务分析,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其财务人员需要对新制度下的财务知识进行学习,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财务进行系统的分析。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把财务分析应用到实际中,使其成为了一种形式,这也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4.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起着主导作用,关系到其财务管理的顺利实施和发展情况,但目前仍有一些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不够完善,甚至对相关知识认识不全面,因此,需要加强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财务管理人员全面掌握财务管理工作并可以熟练操作,只有全面了解并掌握经济市场的发展情况,并同时具备较强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但如果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很容易因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上的失误造成企业经济损失。所以,在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选择时需要结合其综合素质及技术水平进行考虑,以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
四、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对策
1.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如果出现一点失误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完善。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有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存在贪图利益的心理,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导致走向违法的道路,这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及经济损失。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以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
2.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为了有效控制和规避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出现风险,需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有效提高整体素质以及业务水平,并提升对财务风险的意识。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新上岗的财务管理人员,通过有效的培训,来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及业务水平。通过培训,再进行相关知识考核及评估,达到考核要求的人员才可以正式上岗。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对有效控制和规避财务风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企业的投资要统筹兼顾。有些企业在对项目进行投资时,存在盲目性,因此使企业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在投资时不能随个人意愿,需要通过各个部门经过协商,当协议一致时,才可以进行投资。为了使投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需要有较高的风险预测能力,利用先进技术建立企业中各个部门的联系,保证企业财务风险可以有效控制和防范,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
五、结语
关键词:财务风险 原因 防范对策
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状况是,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企业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另一方面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使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企业筹资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筹资环节。因为企业的外部融资风险大,所以企业主要依赖内源性融资,这就导致它的资金来源渠道非常少,所以需要得筹资成本就相对较高。虽然中央已经出台了与直接融资相关的政策来加快企业上市融资的步伐,但争取到股票上市的机会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仍然很难,现行的上市管理机制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想发行企业债券但是额度太小也难以获得;企业本身资金有限,信誉度低等原因造成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很难达到。
2、资金使用不当造成的财务风险
一些个人和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目光短浅,无视财经纪律和法规制度,存储和使用资金采用违规手段:有的单位为了谋取高额利息,违规在证券公司或非国有商业银行等非正式银行金融机构开设账户、存储资金,这些金融机构可能由于实力不济或者经营不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支付风险;有的个人为高额回报所动,违规将资金合伙做生意或者借给其他单位,而这些资金基本有去无回,造成资金流失。极少数财务人员面对利益的矛盾和收入的反差,意志不坚定,心理不平衡,钻内控制度不落实、资金监督不力的空子,大肆侵吞资金:有的欺下瞒上,擅自转移、缴存资金,挥霍一空;有的挪用公款,填进赌场、股市“黑洞”;有的与不法人员勾结,骗取单位资金;有的甚至收不入账,据为已有,贪污资金。
3、企业资金管理不善造成的财务风险
资金管理方法不善,带来“占用”风险。一是资金监管工作不到位。为了小集体的局部利益,某些机关事业部门的部分事业经费直接对下分配而不纳入财务部门统管,造成了一些应该纳入预算的资金被无偿占用的状况。二是资金存储结构不合理。一些单位不顾资金周转的实际需要。活期与定期存款比例失衡,大量存储定期存款。有的甚至将维持性周转资金存为定期,使越来越多的资金由“动态”变为“固态”,由短期转为中长期,由活期转为定期,影响了单位的资金周转保障。
4、企业投资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人才所限,大多数企业缺乏比较超前的投资决策机制,企业在对市场的前期分析调查不够的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很难进行精细的投资预算。显而易见,这些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就是我国的企业长期投资比率非常低下,造成企业资金非常吃紧这一基本现象,导致外源融资基本没有长期闲置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债权和股权,主要是短期融资,经济本身的灵活性的特点为了应付不测之需也对资产具备更强的流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短期金融负债占销售额和总负债的比率较高,金融负债比率高,自有资金比率低,企业的长期投资比率十分低下。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1、强化监督意识,完善资金监管体系
要想少一分漏洞就要多一分监督。监督不力的沉痛教训就是许多经济违法犯罪案件。一是落实内控制度。尤其是领导以及各级资金管理部门和人员要努力要提高自己的资金风险意识,规定落实资金管理制度并督促抓好,坚持定期存款审批和现金提取审批制度,坚持银行预留印鉴分管和会计、出纳分管制度,坚持定期或不定期核查银行存款余额和库存现金制度等,财务部门领导和分管人员的责任要明确,确保内控制度落实。二是程序控制要极为严格。划拨资金,首先提出拨款计划,然后报财务部门领导审签,最后办理预借资金。按一定的程序办理,比如部门申请、先审后批、先批后借;办理定期存款,由财务部门提出建议、后勤首长审批、两人以上到银行柜台存储;结算资金,按事业部门提供结算依据、财务部门审核签字、部门领导审查把关、单位主管领导审批的程序办理;提取现金,严格执行出纳申请、会计部门审核、财务领导审批的程序。三是对外部监督进行强化。各级要随时做好深入部队进行突击检查的准备。检查资金管理规定以及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对资金存储划拨、银行账户开设实地实时进行监督。要加大力度对制度和工作进行宣传,广泛宣传账户资金管理规定和国家金融政策。资金管理的透明度要进一步加强。要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切实规范部队资金管理决策行为,鼓励广大官兵积极参与资金管理监督。
2、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资金监管队伍建设
人是事业之本,管好资金的根本就是加强资金监管人员的管理。一是要把好选人用人关。财务部门负责人和各单位领导要选好资金管理人员,不仅要把有能力、负责任、素质高、思想好的人员选到资金管理工作相应的岗位上,还要加强对资金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法纪教育,强化他们的对资金管理规定的认识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自身素质。有条件的单位,可将管人与管事结合起来,实行会计委派制,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行为,从而减少资金管理过程中单位领导的行政干预。二是要注重培养职业道德。资金安全运行的保证就是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要结合企业教育整顿和理论学习,通过学习典型的事迹,引导广大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积极进取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做到认真履行职责,坚守职业道德。利用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不断促进各项管理规定的落实,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自觉抵御资金安全风险。三是要加强对资金审批权力的约束。大量的案例证明,少数单位违规运作资金,占较大比例的是单位领导参与或者授意进行。所以,必须规范领导理财行为。防止,提高资金管理使用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要明确各级领导在资金监管中的责任,强化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责任意识,,必须加大对在资金管理上出现问题的人的惩处力度,给各级领导和财务人员敲响警钟,追究决策者的责任,做到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不敢、不干、不想”。
3、建立科学的财务制度,提高财务分析
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财务制度,提高财务分析。一种较好的举措就是以制度来规范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一些企业虽然目前已建立了财务分析制度,但还很不健全。表现在首先,在企业中应配备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其次,应在制度中明确财务分析人员的目标和责任,明确财务分析的目的、任务;还有,应在制度中对分析工作质量的要求进行明确。不论是指标的确定,还是方法的选择,企业应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有统一和科学的规范。首先,企业领导要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把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来认识,并通过这种分析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事搞好财务分析,要不断提高分析质量,努力搞好财务分析,为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4、强化创新意识,改进资金监管手段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资金监管手段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资源和银行技术平台。第一,拓宽支付结算渠道。最大限度地减少现金使用,着力推广企业资金银行电子支付改革,防范支票结算风险;扩大人员工资范围,减少现金支付,委托银行工资,防止盗劫案件发生;实行公务卡支付结算,应用公务卡支付和财务POS机结算审核系统进行内部管理,规避现金提取、存放和使用中的风险,堵塞漏洞,切实提高资金管理安全和支付结算效率。第二,推行资金网上监控。根据银行授权,充分利用地方网络资源,为相关领导和各级资金管理部门开通银行网络终端,对所属单位账户、资金实施网上监控,增强资金监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第三,建立双向监控机制。借助银行监管力量,规避运行风险,完善资金安全管控措施;组织企业与开户银行签订双向监控协议,要求银行配合限额控制企业大额现金提取和资金支付,为企业资金安全加上双重保护。另外,可协调银行为企业代办储蓄、安装缴费机、提款机。方便职工缴纳个人费用和取款,既促进资金管理制度落实,又防范职工个人资金安全风险。
三、结语
大多数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而解决这问题的过程就是企业正确运用财务分析,科学精细化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财会工作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找准定位,转变职能,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因此企业要想进行风险的防范,就要不断运用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社会才会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文海, 黄俊昌. 企业财务管理与分析[J].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11):11-29
[2] 房西苑,陈万江. 现代企业风险防范方式与技巧[J].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07):22-29
[3] 刘松鹤, 胡冯珠. 新形势下浅议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 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0) :102-131
1、房地产企业融资风险。资金是房地产企业日常活动开展的基础,前期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借贷,主要用途是土地购买;而后期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融资或者前期销售回款。在这样的资金运行模式下,如果房地产企业出现自有资金不足或者前期销售计划不能按时完成,就不能按时偿还银行借贷的本金或者利息,从而使得房地产企业在银行中的信誉受损,在严重的情况下,银行会中止与房地产企业的合作,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就会中断,从而诱发融资风险。
2、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造血”不足。房地产企业自身血液的来源主要是产品开发和销售,因此,自身“造血”不足也同样表现在这两个方面。(1)房地产企业项目的开发周期比较长,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比较多,从而导致预期效益的实现也存在了很大的风险。如果房地产企业在项目运行的中出现不可规避的风险,就会影响其预期效益的实现,其盈利水平就会受到影响,不能有效的为后期项目提供资金;其偿还债务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为其银行借贷产生一定的阻碍。(2)在房地产项目开发的产品能够出售之后,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或者受到房地产销售手段的影响,使得预期的销售目标没有完成,使得资金回收效率变缓;或者受到银行个人贷款政策的影响,影响了企业按揭回款的效率,影响了企业资金回笼,从而出现“供血不足”的现象。
二、房地产企业资金风险的成因
1、企业资金外部性财务风险问题。(1)市场环境。随着房地产改革制度的推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成为房地产市场主要的需求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客户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房地产企业要对设计产品进行细分,要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一旦产品定位失误或者销售策略失误就会出现产品滞销的风险,会为企业资金回笼带来风险。(2)政策制度。首先,土地是房地产活动开展的基础,而我国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政府在土地开发方面的相关政策会对房地产企业的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其次,政府指定的税收政策会对房地产产品的销售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会对其销售产生影响;最后,政策制定的金融政策也会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产生重要的影响。(3)经济发展水平。首先,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购买力,经济发展水平过低,人们购买力不足,会影响房地产产品的销售;其次,受到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周期变化,一般情况下,发展期为5年,低落期为2年,发展周期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2、房地产企业内部关系存在问题。房地产企业内部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运营机制方面。由于房地产活动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在确定开发项目之后,企业会围绕这个项目建立一个利润中心或者项目公司。但是收到土地资金开发有限性的影响,这个临时成立的中心或者公司会呈现出短期性的特点,因此,其经营思路和决策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短期性。因此,管理者在管理方面会将目光集中在眼前利益方面。同时在财务运作方面,存在着融资冲动、拿地盲目、治理结构形式化等问题,会财务风险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内在诱发因素。
3、缺乏资金风险意识。房地产企业缺乏资金风险意识,主要表现在没有完整的且适合企业自身的预算制度,或者企业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发挥其实际效用。同时,房地产企业缺乏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缺乏财务风险分析和财务风险管理,在出现财务风险的时候,不能采取有效的机制进行抵御,从而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三、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1、融资风险的防范。融资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融资多元化来实现。首先,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可以对不同的资金种类进行考虑,对不同银行的贷款政策进行比较,拓展融资渠道,避免盲足融资。其次,拓展资金流入渠道。房地产企业为了规避资金风险,可以改变资金流入渠道单一的情况,通过自办商场酒店或者持有商业房产等形式,拓展资金流入方式,避免资金链中断。
2、投资风险的防范。投资风险是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一,规避投资风险的主要措施就是房地产企业对需求者的消费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对产品进行细分,对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位,完善产品销售政策,以保证产品销售预期的实现,以保证资金能够及时回笼。
3、资金运营风险的防范。规避企业运营风险最主要的就是完善企业的运营机制,改变短期性运行模式。企业的管理者要以长远的眼光来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其次,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财务预算,制定财务预算的执行政策,保证财务预算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最后,在制定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对风险进行预期分析,制定完善的规避政策,以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
四、结语
企业兼并其实就是企业不断扩大的一种方式,使企业逐渐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的有效手段。企业集团由于其自身规模的优势能有效的聚集资源,使管理具有协同性,而且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通过结合,不断的扬长避短,最终可以达到“1+1>2”的效果,这就使不同的企业具有企业集团的首要特征。当企业并购后,母公司、子公司之间协调统一,最终实现协调有序的运行。企业并购也可以使公司确立一个有利于集团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规范的制度,使各个员工自动遵循。为了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作为并购一方的母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主导功能,不断制定管理制度、政策、发展战略以及组织章程,使整个企业之间不断协调有序运行。
二、企业兼并存在的潜在风险分析
目前所说的兼并,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或者多个企业的人员和结构上的合并,而是需要企业之间,无论市场、产品、无形资产、市场、设备、资金、文化、管理,都不是单纯的求大,而是通过企业兼并,除去原有企业之间的集团集而不团、团而不集、力量分散、规模不经济以及排除“生效应”。但是,由于企业兼并在我国应用的时间比较短,企业并购后会存在许多问题也是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的。例如负担沉重、营运成本急剧上升、商业秘密外泄、高级管理者或职工人心涣散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出现,相当于就是企业给自身设置了一个陷阱。
(一)企业兼并可能会使未来的企业集团经营不善 通俗地说,企业兼并就是一个实力稍微强的公司并购濒于破产或者实力稍微小的公司,当然,作为并购集团,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公司的整体业务运转更流畅,但是要想使所并购企业能够融入自身企业现有状况中,并且最终提高公司的整体业务,并购企业强有力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经济实力是保证并购后企业能够顺利运行的一个必要条件。例如被并购公司不适应原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所选企业和公司目标不符合,就可能会使公司未来的经营不善,更严重的可能会使公司陷入经营的困境,导致整体业务下滑。并且公司总有意想不到的开销,因此公司在并购之前必须具有足够的资金来应付即将开展的工作,因为总有意想不到的开销,如被购目标公司的种种或有负债等。由于可能对并购企业的不了解,或者所并购企业对即将进入市场的竞争对手不了解,尤其是当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这就不仅要求企业了解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该国家内竞争对手的情况。因为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这些变化对原先经营计划的冲击会造成被购目标公司与其他所在行业竞争,因此还需要了解已经或将要进入该市场的外国对手。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必须进行谨慎的思考,最好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项调查和专业咨询。
(二)企业兼并可能陷入信息错误陷阱 由于我国在并购时,信息取得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因此我国企业在并购后会发现前期获得的许多信息都是错误的,这会对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造成许多麻烦。企业在并购时,千方百计会对被收购企业进行信息搜集,但是企业千方百计获得的信息,在后期都会发现存在严重的错误,甚至有时候会因为这些错误造成企业后期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因此不可忽视企业前期这些微小的错误,后期可能会发展成为企业致命的危害。因此,企业在并购前,为了规避这种信息错误,在并购前投入必要的费用对所并购企业进行必要的信息搜集和信息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必要的开支主要作为企业分析所并购企业或者对其未来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投资。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在签订并购合同时,加入对自身具有保护性的“保证性条款”,依此作为未来一旦产生危害的补救措施。企业签订保证性条款,主要目的就是使得买卖双方在法律的约束下,界定被购企业与收购企业的资产状况,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经营和资产的范围;它是卖方违约时买方权利的最主要保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买方的利益。这种保证条款对于今后的误解、矛盾和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防范兼并风险对策研究
根据对企业兼并存在的潜在风险分析,企业在防范兼并风险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依据财务决策,选择正确的兼并方式 企业实施兼并后,在财务模式上主要有股份交易、承担债务、现金支付这三种交易方式。现金支付适用于那种兼并方具有很强的实力,具有多方面的资金来源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筹集到购买被兼并企业全部资产的资金时,这个时候可以选择现金支付方式,这种快捷有效的方式可以为兼并企业赢得时间上的优势;当被兼并方负债较高,而兼并方并没有足够多的资金为被兼并企业提供债务偿还,这时候可以把资金投入到对被兼并企业改进管理和提供技术上,并通过这种方式为被兼并企业提供部分债务,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股份交易的形式;承担债务方式多应用于虽然双方企业具有不同的所有制性质,但是兼并方经济实力雄厚,或者兼并方虽资金不足,但在经营上能谋求协同效应且有较大发展潜力,这种情况下兼并方可以承担被兼并方的所有债务使被兼并方可以快速高效的投入工作。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兼并方式,而且这种方式要充分的考虑到财务决策的影响。例如现金支付这种方式,在考虑是否要实施这种模式时应充分考虑一下为被兼并企业的支付的价格有多少,市场上被兼并企业的最高价格又是多少,如果收购了该企业后主要存在的风险有哪些,还应该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测试一下兼并后对企业未来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量、收益等的影响有哪些,这些因素都应该考虑到收购中。但是反过来说,企业兼并的目的还是为了盈利,因此兼并是企业的一种投资手段,它是一种高风险投资,因此企业在关注成本、收益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兼并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如影响偿债能力的财务风险、贸然行动的信息不对称风险、相关的法律风险以及规模庞大引起的营运风险等,这些对未来的财务决策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充分考虑企业兼并动机,制定合理的计划 通俗地说,兼并就是一家企业用证券、现金或者其他形式购买得到的其他企业的资产权,这时所购买的这家企业就改变了法人实体或者丧失了法人资格,通过这种方式取得对这个企业的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本文通过对一些文献的阅读,总结出了目前我国企业进行兼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动机:获得特殊资产、市场多样化、促使产品、合理避税、减少竞争、高额获利、减少亏损等几方面。因此可以说,企业进行兼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企业的资本成本有所降低或者整体偿债能力有所增加,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被兼并企业与自身低成本的有效配置。企业依据于这种动机,对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当然,这时候财务计划就成为企业能否兼并成功的最重要的计划。
一、企业兼并的本质
企业兼并其实就是企业不断扩大的一种方式,使企业逐渐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的有效手段。企业集团由于其自身规模的优势能有效的聚集资源,使管理具有协同性,而且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通过结合,不断的扬长避短,最终可以达到“1+1>2”的效果,这就使不同的企业具有企业集团的首要特征。当企业并购后,母公司、子公司之间协调统一,最终实现协调有序的运行。企业并购也可以使公司确立一个有利于集团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规范的制度,使各个员工自动遵循。为了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作为并购一方的母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主导功能,不断制定管理制度、政策、发展战略以及组织章程,使整个企业之间不断协调有序运行。
二、企业兼并存在的潜在风险分析
目前所说的兼并,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或者多个企业的人员和结构上的合并,而是需要企业之间,无论市场、产品、无形资产、市场、设备、资金、文化、管理,都不是单纯的求大,而是通过企业兼并,除去原有企业之间的集团集而不团、团而不集、力量分散、规模不经济以及排除“生效应”。但是,由于企业兼并在我国应用的时间比较短,企业并购后会存在许多问题也是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的。例如负担沉重、营运成本急剧上升、商业秘密外泄、高级管理者或职工人心涣散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出现,相当于就是企业给自身设置了一个陷阱。
(一)企业兼并可能会使未来的企业集团经营不善 通俗地说,企业兼并就是一个实力稍微强的公司并购濒于破产或者实力稍微小的公司,当然,作为并购集团,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公司的整体业务运转更流畅,但是要想使所并购企业能够融入自身企业现有状况中,并且最终提高公司的整体业务,并购企业强有力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经济实力是保证并购后企业能够顺利运行的一个必要条件。例如被并购公司不适应原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所选企业和公司目标不符合,就可能会使公司未来的经营不善,更严重的可能会使公司陷入经营的困境,导致整体业务下滑。并且公司总有意想不到的开销,因此公司在并购之前必须具有足够的资金来应付即将开展的工作,因为总有意想不到的开销,如被购目标公司的种种或有负债等。由于可能对并购企业的不了解,或者所并购企业对即将进入市场的竞争对手不了解,尤其是当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这就不仅要求企业了解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该国家内竞争对手的情况。因为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这些变化对原先经营计划的冲击会造成被购目标公司与其他所在行业竞争,因此还需要了解已经或将要进入该市场的外国对手。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必须进行谨慎的思考,最好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项调查和专业咨询。
(二)企业兼并可能陷入信息错误陷阱 由于我国在并购时,信息取得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因此我国企业在并购后会发现前期获得的许多信息都是错误的,这会对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造成许多麻烦。企业在并购时,千方百计会对被收购企业进行信息搜集,但是企业千方百计获得的信息,在后期都会发现存在严重的错误,甚至有时候会因为这些错误造成企业后期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因此不可忽视企业前期这些微小的错误,后期可能会发展成为企业致命的危害。因此,企业在并购前,为了规避这种信息错误,在并购前投入必要的费用对所并购企业进行必要的信息搜集和信息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必要的开支主要作为企业分析所并购企业或者对其未来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投资。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在签订并购合同时,加入对自身具有保护性的“保证性条款”,依此作为未来一旦产生危害的补救措施。企业签订保证性条款,主要目的就是使得买卖双方在法律的约束下,界定被购企业与收购企业的资产状况,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经营和资产的范围;它是卖方违约时买方权利的最主要保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买方的利益。这种保证条款对于今后的误解、矛盾和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防范兼并风险对策研究
根据对企业兼并存在的潜在风险分析,企业在防范兼并风险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依据财务决策,选择正确的兼并方式 企业实施兼并后,在财务模式上主要有股份交易、承担债务、现金支付这三种交易方式。现金支付适用于那种兼并方具有很强的实力,具有多方面的资金来源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筹集到购买被兼并企业全部资产的资金时,这个时候可以选择现金支付方式,这种快捷有效的方式可以为兼并企业赢得时间上的优势;当被兼并方负债较高,而兼并方并没有足够多的资金为被兼并企业提供债务偿还,这时候可以把资金投入到对被兼并企业改进管理和提供技术上,并通过这种方式为被兼并企业提供部分债务,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股份交易的形式;承担债务方式多应用于虽然双方企业具有不同的所有制性质,但是兼并方经济实力雄厚,或者兼并方虽资金不足,但在经营上能谋求协同效应且有较大发展潜力,这种情况下兼并方可以承担被兼并方的所有债务使被兼并方可以快速高效的投入工作。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兼并方式,而且这种方式要充分的考虑到财务决策的影响。例如现金支付这种方式,在考虑是否要实施这种模式时应充分考虑一下为被兼并企业的支付的价格有多少,市场上被兼并企业的最高价格又是多少,如果收购了该企业后主要存在的风险有哪些,还应该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测试一下兼并后对企业未来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量、收益等的影响有哪些,这些因素都应该考虑到收购中。但是反过来说,企业兼并的目的还是为了盈利,因此兼并是企业的一种投资手段,它是一种高风险投资,因此企业在关注成本、收益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兼并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如影响偿债能力的财务风险、贸然行动的信息不对称风险、相关的法律风险以及规模庞大引起的营运风险等,这些对未来的财务决策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充分考虑企业兼并动机,制定合理的计划 通俗地说,兼并就是一家企业用证券、现金或者其他形式购买得到的其他企业的资产权,这时所购买的这家企业就改变了法人实体或者丧失了法人资格,通过这种方式取得对这个企业的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本文通过对一些文献的阅读,总结出了目前我国企业进行兼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动机:获得特殊资产、市场多样化、促使产品、合理避税、减少竞争、高额获利、减少亏损等几方面。因此可以说,企业进行兼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企业的资本成本有所降低或者整体偿债能力有所增加,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被兼并企业与自身低成本的有效配置。企业依据于这种动机,对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当然,这时候财务计划就成为企业能否兼并成功的最重要的计划。
存入我的阅览室
整体而言,企业实行财务计划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资金筹措。企业在进行兼并计划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兼并资金的问题,企业可以考虑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发行债券、增资扩股、银行贷款、内部留成等。企业首先可以做的就是依据自身偿还能力来确定应该选择哪种资金来源的方式,其次还需要考虑,要保证未来的合理运行,企业自身应该准备多少的流动资金,以保证后期的经营。企业需要考虑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盈利的预测,包括现金流量预测、成本和费用预测、销售预测等。企业通过这些预测来确定收购的最大金额,以及确定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对股东或者债权人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三)充分利用自身核心优势,发展成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收购另一家企业后,双方的融合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对于传统的一些经营模式肯定也会曝露出一些缺陷。因此企业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要对自身进行一个系统的重构。
首先就是企业收购时要充分利用核心竞争力指标,并把它作为自身并购决策的依据。对于并购企业而言,使利润最大化,获得经济收益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企业在并购后,应从这种简单的财务效应中跳出来,而努力专注于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并购后,应对所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一下充分的分析,通过对被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的再造、提高或者强化来对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补充;其次,企业在并购前也应该对被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来确定并购目标,取舍并购方案。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企业在后期运营过程中,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有的变更。
并购目标的考虑也要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上。对于并购企业来说,他可以通过对自身产业价值链或者竞争对手的分析基础上,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缺陷。秉持去差保优的原则,企业可以确定自己需要提高哪些方面来获得或者加强核心竞争力。当确定了自身需要弥补的因素后企业就可以在区域、技术、产业和行业等方面来确定准并购企业的范围。范围一旦确定了,企业的并购目标也就确定了,决策部门可以根据前面所确立的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条件,运用专业的手段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内外部条件、行业竞争结构等因素,对并购企业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以减少后期运营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从根本而言,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估就是对企业未来的并购计划有一个充分的选择。评估结果出来后,企业就可以运用核心竞争力指标对并购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并购方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再造、更新、维护、提高等方面的影响,并要充分以此为依据进行并购决策。大量的实例表明,并购对企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可能使企业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可能让企业超过对手,甚至从某种方面来说拉大了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但是总体上而言,只要企业并购后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个并购计划就是可行的。
财务决策在并购前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购后,企业应该做的就是依据规模经济原则或者协同效应,来充分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要素的配置,来保证企业从始至终都有一个确切的目标。当然,在日常的工作中,财务决策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部署、规划、培育、在线升级和维护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史东明:《核心能力论: 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整体而言,企业实行财务计划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资金筹措。企业在进行兼并计划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兼并资金的问题,企业可以考虑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发行债券、增资扩股、银行贷款、内部留成等。企业首先可以做的就是依据自身偿还能力来确定应该选择哪种资金来源的方式,其次还需要考虑,要保证未来的合理运行,企业自身应该准备多少的流动资金,以保证后期的经营。企业需要考虑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盈利的预测,包括现金流量预测、成本和费用预测、销售预测等。企业通过这些预测来确定收购的最大金额,以及确定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对股东或者债权人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三)充分利用自身核心优势,发展成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收购另一家企业后,双方的融合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对于传统的一些经营模式肯定也会曝露出一些缺陷。因此企业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要对自身进行一个系统的重构。
首先就是企业收购时要充分利用核心竞争力指标,并把它作为自身并购决策的依据。对于并购企业而言,使利润最大化,获得经济收益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企业在并购后,应从这种简单的财务效应中跳出来,而努力专注于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并购后,应对所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一下充分的分析,通过对被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的再造、提高或者强化来对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补充;其次,企业在并购前也应该对被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来确定并购目标,取舍并购方案。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企业在后期运营过程中,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有的变更。
并购目标的考虑也要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上。对于并购企业来说,他可以通过对自身产业价值链或者竞争对手的分析基础上,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缺陷。秉持去差保优的原则,企业可以确定自己需要提高哪些方面来获得或者加强核心竞争力。当确定了自身需要弥补的因素后企业就可以在区域、技术、产业和行业等方面来确定准并购企业的范围。范围一旦确定了,企业的并购目标也就确定了,决策部门可以根据前面所确立的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条件,运用专业的手段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内外部条件、行业竞争结构等因素,对并购企业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以减少后期运营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从根本而言,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估就是对企业未来的并购计划有一个充分的选择。评估结果出来后,企业就可以运用核心竞争力指标对并购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并购方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再造、更新、维护、提高等方面的影响,并要充分以此为依据进行并购决策。大量的实例表明,并购对企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可能使企业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可能让企业超过对手,甚至从某种方面来说拉大了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但是总体上而言,只要企业并购后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个并购计划就是可行的。
财务决策在并购前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购后,企业应该做的就是依据规模经济原则或者协同效应,来充分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要素的配置,来保证企业从始至终都有一个确切的目标。当然,在日常的工作中,财务决策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部署、规划、培育、在线升级和维护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史东明:《核心能力论: 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存入我的阅览室
整体而言,企业实行财务计划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资金筹措。企业在进行兼并计划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兼并资金的问题,企业可以考虑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发行债券、增资扩股、银行贷款、内部留成等。企业首先可以做的就是依据自身偿还能力来确定应该选择哪种资金来源的方式,其次还需要考虑,要保证未来的合理运行,企业自身应该准备多少的流动资金,以保证后期的经营。企业需要考虑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盈利的预测,包括现金流量预测、成本和费用预测、销售预测等。企业通过这些预测来确定收购的最大金额,以及确定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对股东或者债权人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三)充分利用自身核心优势,发展成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收购另一家企业后,双方的融合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对于传统的一些经营模式肯定也会曝露出一些缺陷。因此企业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要对自身进行一个系统的重构。
首先就是企业收购时要充分利用核心竞争力指标,并把它作为自身并购决策的依据。对于并购企业而言,使利润最大化,获得经济收益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企业在并购后,应从这种简单的财务效应中跳出来,而努力专注于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并购后,应对所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一下充分的分析,通过对被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的再造、提高或者强化来对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补充;其次,企业在并购前也应该对被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来确定并购目标,取舍并购方案。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企业在后期运营过程中,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有的变更。
并购目标的考虑也要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上。对于并购企业来说,他可以通过对自身产业价值链或者竞争对手的分析基础上,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缺陷。秉持去差保优的原则,企业可以确定自己需要提高哪些方面来获得或者加强核心竞争力。当确定了自身需要弥补的因素后企业就可以在区域、技术、产业和行业等方面来确定准并购企业的范围。范围一旦确定了,企业的并购目标也就确定了,决策部门可以根据前面所确立的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条件,运用专业的手段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内外部条件、行业竞争结构等因素,对并购企业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以减少后期运营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从根本而言,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估就是对企业未来的并购计划有一个充分的选择。评估结果出来后,企业就可以运用核心竞争力指标对并购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并购方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再造、更新、维护、提高等方面的影响,并要充分以此为依据进行并购决策。大量的实例表明,并购对企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可能使企业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可能让企业超过对手,甚至从某种方面来说拉大了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但是总体上而言,只要企业并购后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个并购计划就是可行的。
财务决策在并购前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购后,企业应该做的就是依据规模经济原则或者协同效应,来充分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要素的配置,来保证企业从始至终都有一个确切的目标。当然,在日常的工作中,财务决策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部署、规划、培育、在线升级和维护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史东明:《核心能力论: 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整体而言,企业实行财务计划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资金筹措。企业在进行兼并计划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兼并资金的问题,企业可以考虑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发行债券、增资扩股、银行贷款、内部留成等。企业首先可以做的就是依据自身偿还能力来确定应该选择哪种资金来源的方式,其次还需要考虑,要保证未来的合理运行,企业自身应该准备多少的流动资金,以保证后期的经营。企业需要考虑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盈利的预测,包括现金流量预测、成本和费用预测、销售预测等。企业通过这些预测来确定收购的最大金额,以及确定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对股东或者债权人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三)充分利用自身核心优势,发展成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收购另一家企业后,双方的融合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对于传统的一些经营模式肯定也会曝露出一些缺陷。因此企业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要对自身进行一个系统的重构。
首先就是企业收购时要充分利用核心竞争力指标,并把它作为自身并购决策的依据。对于并购企业而言,使利润最大化,获得经济收益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企业在并购后,应从这种简单的财务效应中跳出来,而努力专注于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并购后,应对所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一下充分的分析,通过对被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的再造、提高或者强化来对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补充;其次,企业在并购前也应该对被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来确定并购目标,取舍并购方案。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企业在后期运营过程中,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有的变更。
并购目标的考虑也要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上。对于并购企业来说,他可以通过对自身产业价值链或者竞争对手的分析基础上,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缺陷。秉持去差保优的原则,企业可以确定自己需要提高哪些方面来获得或者加强核心竞争力。当确定了自身需要弥补的因素后企业就可以在区域、技术、产业和行业等方面来确定准并购企业的范围。范围一旦确定了,企业的并购目标也就确定了,决策部门可以根据前面所确立的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条件,运用专业的手段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内外部条件、行业竞争结构等因素,对并购企业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以减少后期运营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从根本而言,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估就是对企业未来的并购计划有一个充分的选择。评估结果出来后,企业就可以运用核心竞争力指标对并购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并购方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再造、更新、维护、提高等方面的影响,并要充分以此为依据进行并购决策。大量的实例表明,并购对企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可能使企业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可能让企业超过对手,甚至从某种方面来说拉大了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但是总体上而言,只要企业并购后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个并购计划就是可行的。
财务决策在并购前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购后,企业应该做的就是依据规模经济原则或者协同效应,来充分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要素的配置,来保证企业从始至终都有一个确切的目标。当然,在日常的工作中,财务决策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部署、规划、培育、在线升级和维护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贷款;财务风险;化解对策
自2002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高校规模扩大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办学条件的发展速度,各高校纷纷大规模举债进行新校区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教学科研用房及实验室建设。但高校现有的偿债能力十分有限,高校贷款规模的扩大远远超过了高校所能承受的还贷能力,大规模贷款形成的财务风险直接威胁到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化解高校巨额债务一方面需要学校自身通过树立风险理财理念,加强财务管理来优化财务状况;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相应政策,完善制度建设,加大对高校的经费投入,帮助高校尽快走出困境。因此,研究高校贷款风险现状及形成原因,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势在必行。
一、高校贷款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
从高校管理实际看,目前高校存在三大类财务风险:财务状况失衡风险、高校举债发展形成的债务风险和校办产业财务风险。而这几种风险又有密切的联系和相关性。从现实来看,校办产业的财务风险更多地应划分为企业融资风险的范围。因而,本文所指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前两类风险,高校贷款财务风险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贷款规模超常扩张,导致资产负债率上升
高校贷款主要用于校园的基本建设。从近年来我国高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来看,大多数资金来自银行贷款,自有资金及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其资产负债率急速增加。
(二)贷款及还款期限过度集中,财务风险度加大
高校在申请巨额贷款时,出于成本和资金需求的考虑,贷款期限大多为5-8年的中长期贷款,而还贷高峰期可能高校还处于建设工程的收尾阶段,各项工程刚刚开始发挥效用,而每年还本付息的巨大财务压力也随之而来,各高校还贷压力可想而知。如果资金链条断裂,将引发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将直接引发收支风险
高校在新校园进行基建项目投资时,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规划;只看到教育现阶段正处于“卖方市场”,没有考虑到总会向买方市场转变;只要求确保目前的收支平衡,而不考虑资产运作质量,缺乏资产管理能力;只重财务管理,忽视财务经营。根据现有政策规定,高校收费标准在今后5-10年内不会有大的增长,这就意味着,高校的收入增长空间极为有限,偿债能力进一步受到影响。以高校现在的经营理念必将引发日后的财务收支风险,而最终买单的仍将是银行和政府。
(四)只注重外延扩张而忽视内涵建设
高校作为“育人”的基地,其生存、发展都必须要有较高的品质,方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有很多高校在校园建设中,注重“形象工程”的现象比较严重,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没有在校园软硬件上加强内涵投入。高校只注重规模扩张式的外延发展,而忽略了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发展。诸如:领导班子架构与协调状态,领导者的观念、魄力和战略规划能力,设备、设施的使用、师资配置,招生策划能力,就业指导、就业培训能力,教学、科研、实验、实训管理和实施能力,校园文化建设等。高效若只注重外延扩张而忽视内涵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势必会增加高校贷款的财务风险。
二、高校贷款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对贷款风险认识不足,缺乏还贷意识
部分高校贷款时并未考虑自身的还贷能力以及潜在的风险,缺乏还贷意识。但事实上,银行贷款是学校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其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有所不同,在资金性质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对学校来说是自有资金,无需偿还,没有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而银行贷款属于借入资金,对高校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负债,这就迫使学校运用贷款方式筹资时必须考虑贷款的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目前,高校贷款主要是靠银行提供信用额度,实施信用贷款。高校在民事活动中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如果到期不能偿还债务,不但会承担失去信誉的风险,还会造成后续贷款困难,甚至资金链断裂,给学校的发展造成困难。
(二)资金运作不当,导致产生财务风险
部分高校贷款决策过程存在非理性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确定贷款规模时,高校通常只以“能否满足项目建设需要”作为第一标准,盲目贷款或超规模贷款,对资金成本和自身的还贷能力考虑甚少。然而,我国高等教育是非赢利性的,高校负债资金也主要用于非赢利性项目。虽然近期内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但其主要从事非营利性的业务活动,资金一旦消耗则无法收回,若资金运作不当,则有可能出现流动资金短缺、无力发放工资、无法维持日常开支、乱收费和财务违规等现象。过度负债所带来的还贷压力势必造成高校正常财务开支的削减,这种非正常的支付削减又将影响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的正常进行,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陷入财务危机。
(三)制度缺陷导致财务管理风险
高校经费来源有财政拨款、行政事业性收费、银行贷款三方面。从财政拨款的角度上看,高校是一个事业单位。从银行贷款行为来看,学校更像一个企业。而目前高校财务制度仍沿袭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收付实现制”的预算管理模式,其财务报表也是以财政收支表为主,没有成本、收入、资产、负债等企业化核算。导致银行贷款部门无法核算高校的真实财务状况,高校自身也无法对财务执行情况进行准确分析、核算。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银行正确评估贷款风险,也不利于高校的财务管理,加剧了财务风险。另外,基建核算游离于高校财务核算之外,高校的财务报表常常不包含学校的基本建设数据。这种报表既不能反映高校资产、负债和收支全貌,也不能反映学校的资金运动状况,造成高校资产、负债不实,投资效益评价不准,进而给高校带来一系列的财务风险。
三、高校巨额贷款引发的相关问题
(一)贷款规模恶性循环
高校在用贷款进行基建的过程中,由于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够,贷款额度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过大,以致超出自身承受能力范围。部分高校缺乏切实可行的还贷计划和措施,还贷责任意识不强,以致资金周转困难,不得不断寻求新贷还旧贷,越贷越多,直至陷入无法偿还的局面。
(二)财政四项改革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高校在资金吃紧、资金链随时会断的情况下,导致的后果不堪设想。学费等教育事业收入可能直接用于债务的清偿,无法及时或者是足额上缴国库,由此势必违背收支两条线实施的初衷,同时高校收入支出的不平衡必将导致部门预算的形式化,在高校没有预算外资金上缴的情况下,国库集中支付仅停留在财政拨款的支付上,同时带来预算外资金政府采购的空白等一系列问题。另外,高校部门预算与高校贷款本息支出脱节,部门预算没有充分考虑高校还贷情况,仅将高校本息偿还作为高校自有资金偿还,在收支两条线、全面预算的前提下,自有资金偿还从某种意义上即成为了新贷还旧贷,一旦高校所存在的外部财务环境发生变化或高校无法及时取得新的贷款,那么高校教育事业将无法正常开展。
(三)制约高校的健康有序发展
高校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和科研设备等可能会因为学校资金紧张而一再推迟购买,甚至教职员工担心工资津贴的发放,学校财务工作的重心自然偏移到疲于资金的筹集等问题,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四、化解高校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思考
1、加强对银行贷款性质的认识,注重财务管理。银行贷款具有高成本、有偿性、高风险的特点,如果高校不能如期归还银行贷款,会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贷款资金的需求、申请及使用应重点考虑高校可持续发展,高校作为贷款主体,必须承担还贷责任,要有效防范风险,确保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因此高校要加强财务管理,确保按期偿还贷款,健全资金管理机构,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建立涵盖财务、基建、监察、审计、工会等部门负责人的资金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经费收支和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积极增收节支,合理安排资金。
2、树立风险理财理念。高校要有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在借债扩大办学规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偿债能力。高校偿还负债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学费、住宿费等教育事业收入;科技产业等创收收入;其他收入。实际上,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维持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正常开支,其收支结余部分才能用于高校偿还债务,而结余部分往往被乐观考虑,高校的偿债能力被高估,同时因学生学费欠缴问题、学生助学贷款到帐迟缓问题等也会严重影响到高校资金周转。学校要切实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科学的贷款项目及适度的贷款额度。
3、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合理控制贷款规模。高校在进行投资项目时首先应进行可行性研究。高校贷款的投资方向应优先解决学校扩大办学的问题,建设学校教学基础设施,改善办学硬件条件,而不是教职工的福利和日常运营问题,学校日常运营不得使用贷款。因此,要避免盲目的项目投资。若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和扩建即可满足学校发展要求的,就不要新建。基础设施改造要与学校扩容和重点修购项目统筹考虑,力争达到最佳投资效果,避免重复投资。对学校来说,贷款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学校有多少可用于偿还贷款的资产是衡量贷款规模是否适度的主要财务指标,也是衡量学校偿债能力的重要因素。学校必须把握好贷款规模的度,避免学校财务负担过重,保证学校财务能平稳运行。
4、加强对贷款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必须对贷款偿还负法律责任,应建立贷款经济责任制与项目管理责任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全面核算”的原则设置财务管理组织架构,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制和高校经济监督制度。按管理层次逐级建立贷款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责任到人,各负其责。高校负责人应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负责,财务部门对资金的具体使用和管理负责,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效益的检查和评价负责。
(二)从政府的角度思考
从教育经济学理论来说,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应该是政府,即政府应该是高等教育的投入主体。有些高校的基建总投资中贷款占到了相当大比重,高校凭借自身力量基本不可能偿还本金,因此政府埋单或者承担部分还贷责任是现实的要求也迫在眉睫,其具体对策如下:
1、及时出台相应的贷款贴息政策。政府应尽快摸清高校债务情况,改变高校无理性建设状态,让高校承担相应的责任。对高校债务进行全面清查,摸清高校债务的数量、结构、来源去向、偿还和管理情况等。如在贷款资金使用中存在问题,要对其贷款的流向进行彻底清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针对高校贷款出台相应的贷款贴息政府,对经主管部门批准的贷款建设项目由政府代为支付贷款利息,对未经主管部门批准的贷款建设项目则由学校自行支付贷款利息。
2、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财政拨款加教育事业收入仅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用于还债的资金所剩无几,加大对高校的投入特别是生均拨款的投人是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通过设置高校基本建设补助专项、高校债务风险金和增加学生生均拨款标准等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那个化解高校的债务。
3、规范银行的放贷行为。在现行法律环境下,公立高校是不具备贷款资格的,高校之所以能贷款成功,而且越贷越巨,除了政府的引导外,银行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贷款的时候应该严格审查借款一方有无贷款资格和还款能力,如果由于审查不慎,造成贷出款项收不回来,自然也应该负担一定的责任,如果因无限度地放贷而无法收回贷款,银行只能自负亏损并承担相应责任,因此银行应建立专门的针对高校信贷的评估体系。
4、加强制度建设。高校巨额贷款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制度的不健全、不规范。对高校的贷款行为和银行的放贷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对高校贷款行为及贷款规模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因此,应该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管理,对高校贷款设置警戒线,控制其贷款规模。
参考文献:
[1]刘稳全.高校贷款风险及控制[J].财会月刊(综合),2005(9),26-27
[2]叶璋礼.高校贷款融资风险防范的举措[J].财会通讯,2008(7),15-16
[3]朱建芳.高校高额负债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通讯,2008,(1)
[4]赵善庆.我国高校债务化解的途径[J].教育财会研究,2008,(4)
[5]李楠.高校贷款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安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4),122-124
一、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界定
(一)相关概念阐述 具体如下:
(1)企业并购。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在平等自愿原则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等价有偿方式取得另一个企业全部或部分产权的行为,简单理解就是一个企业部分或全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行为。企业并购主要是通过资本运作形式实现的,主要包括资金交易、购入股权、合并重组等方式进行。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简而言之就是由于财务运营的不确定性造成损失的可能,这种不确定性包括财务制度和流程不合理、企业投资回报不确定性、企业融资不确定性、财务外部政策环境不确定性等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运营产生影响,并进而给企业财务带来风险。财务风险是每一家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加以预防和规避的。
(3)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结合上述两个基础概念的含义,可以得出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从事并购活动时所引发的,由于投资收益和筹资成本以及并购中的财务重组和业务管理而引起的各种不确定性给企业财务运营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特征 财务风险通常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可控性等基本性质,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也有其自身特征。首先是它的复杂性。由于企业并购是一项长期复杂的项目,在整个项目实施中涉及众多因素,包括内部管理决策因素和外部环境政策因素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会给财务运营带来风险;其次是它的“结果决定论”特征。即财务风险一定要等到最终的结果出现,才能衡量这种风险对财务运营的具体影响程度,并由此评估项目目标和项目结果之间的差异,据此权衡股东收益变化及确定项目决策正确与否。
二、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因素识别及控制
(一)评估风险 这里的“评估”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对目标选择的评估,选择目标是企业并购的首要工作,也是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一环。这就要求并购人首先要选定合适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确保并购对象能够有效融入自身企业,增强企业综合实力,为企业带来利益;其次是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合理地评估目标企业价值。考虑我国金融监管和财务政策实施现状,企业自身的财务报表甚至第三方财务审计报告都有存在一定失真的可能,而被并购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角度,也会隐瞒一些公司实际情况,这就给并购人对被并购人的价值评估带来误导。以上两个层次的评估一旦操作不当,就会给企业财务带来巨大风险。
(二)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通常都要以银行借贷或者发行股票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由此会给财务带来一定风险。这也需要从两个角度去理解,首先企业融资环境不确定,利率、政策因素比较强,如银行普遍银根收紧,利率偏高,致使企业贷款困难,甚至面临无法融资的风险;其次企业融资属于负债行为,一旦对自身的资金流通状况和偿债能力估计不足,以及所属项目收益达不到预期,则有可能面临债务违约风险。
(三)投资风险 是指企业将资金和资源用于某一预期盈利项目的风险。因项目盈利与否、盈利多少都仅仅属于预期目标,一旦项目收益达不到目标,则会对企业财务运营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发生资金无法回笼导致资金链断裂。考虑以上风险识别因素,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财务风险分析流程应如图1所示。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本文以联想集团并购IBM公司PC业务案为例,对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因素识别及风险管理策略做进一步分析。
(1)联想集团简介。联想公司成立于1984年,1989年正式命名为“联想集团公司”,主营业务为电脑产品。公司自成立以来,凭借其卓越的科技创新理念迅速发展壮大,占领市场份额。经过近10年的发展该公司的主营产品电脑销量已经位居中国市场首位,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2)IBM公司简介。IBM公司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英文简写,该公司于1911年创立于美国,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牌信息技术开发和服务公司,鼎盛时曾位列美国四大制造公司之一。在计算机方面IBM同样业绩不俗,被称为“PC业鼻祖”。
(3)并购背景分析。对于联想集团而言,过去的10年间电子产业在中国和外国市场飞速发展,更新换代也是日新月异,这样的产业发展速度已经远非某一个公司能够单独引导及掌控,新兴电子公司凭借单一的技术优势迅速抢占市场,给联想集团的业务带来极大冲击。由此联想集团决定拓宽发展思路,将战略眼光投向了大洋彼岸。同时,IBM公司作为一家百年知名企业,在同样的产业发展背景之下也显得力不从心,尤其21世纪初的几年美国经济萧条,该公司的PC业务销量受其影响迅速下滑,拖累了整个公司的业绩。由此IBM公司决定重点发展公司战略业务IT服务以及服务器技术,而舍弃PC业务。
(二)并购目标选择 联想集团出于自身发展需求,决定采用并购的方式迅速获取企业发展的必须资源,拓宽市场渠道,增值企业利润。同时基于以上背景,在综合评估收益目标风险及收益比后,决定将并购目标选择为IBM公司的PC业务。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联想公司在选择收购目标时本着谨慎的原则,也否决过一些并购项目,如放弃收购巴西最大PC商Positivo,就是在联想集团做了细致的财务风险评估之后做出的决定。
(三)并购目标价值评估 联想确定收购目标之后,便开展了对收购目标的全方位价值评估调查。为此联想集团聘请了国际评估机构麦肯锡公司以及高盛、普华永道等顶级会计师事务所对IBM公司进行财务调查,发现该公司自1998年起PC业务就已经萎靡不振,最高曾亏损达10亿美元。收购前的2004年,IBM公司PC业务主要财务状况如表1、表2所示。
从以上财务数据上看,IBM公司PC业务连年亏损为联想集团的收购提供了契机,联想可以据此压低收购价格;同时该企业的历史品牌价值、较去年有很大起色的销售额,尤其是其24%的获利能力让联想集团对本次收购的目标收益信心倍增。由此同IBM进行多轮谈判,最终以12.5亿美元(含5亿美元负资产)的价格收购了IBM公司PC业务。
(四)企业自身财务状况及风险评估 在并购前联想集团也评估了自身的财务状况和负债能力,2004年并购之初联想集团账面现金约为4亿美元,同时融资授信能力约为3.87亿美元。如果通过多层次的融资方案和支付策略,完全有能力控制财务风险。表3显示的是联想公司主要负债能力指标。
(五)并购项目融资风险控制 并购项目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融资和支付,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及控制措施。联想集团综合当时的国际金融环境、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及发展战略,选择了一套最优融资和支付结构方案,由此将融资风险将至最低。具体支付方案如表4所示。
在确定以上融资结构的同时,联想集团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为了进一步降低融资风险,减轻企业财务压力,公司首先通过对并购项目和企业战略规划的宣传推销,得到国内外众多银行信任,迅速获得6亿美元融资贷款。同时通过同三家大型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合作,获得3.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由此通过多种融资结构组合,将该公司负债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如图2所示。
A:联想集团原负债率;B:并购融资第一阶段负债率;C:并购融资第二阶段负债率
这两项融资策略一经实施,不仅没有使市场怀疑其偿债能力,反而令众多市场投资者更加看好联想集团的未来发展,各大信用评级机构纷纷上调联想信用评级,使得联想公司的融资环境进一步优化,股票市值大增,企业并购之初就已经收获了巨大的投资回报。
(六)并购项目投资风险控制 从并购目标价值评估中可以看出,联想集团收购IBM公司PC业务考虑的是该业务的长远盈利能力,并对这一能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论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投资收益预期来控制投资风险:第一,IBM的百年品牌效应会扩大企业效益,降低投资风险;第二,通过收购IBM公司PC业务可以直接将公司业务打入国际市场,节省营销和流通成本,由此降低风险收益比;第三,使联想集团形成规模化效应,使整个集团更具市场竞争力和抗拒经济风险的能力;第四,广告效应,通过世界范围内对此次收购案的连续跟踪报道,无形中增加了联想集团的国际国内市场影响力。事实也是如此,此次项目收购之初就被市场广泛看好,并在股票价值上予以了联想集团的初次盈利回报。
(七)投资目标实现 收购案成功之后,联想集团制订了详细的发展战略规划,将IBM公司PC业务彻底整合进联想集团,为集团发展贡献效益。(1)初期合作阶段:2004年~2006年,联想需保持现有的IBM品牌及旗下电脑品牌;(2)中期合作阶段:2006年~2008年,联想与IBM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开发新电脑品牌;(3)后期阶段:2008年以后,联想品牌占据完全的主导地位,渐渐淡化IBM影响力,凸显联想品牌价值。
经过对并购企业的组织结构重组和资源优化以及长远的发展战略实施,此收购案的投资收益正在有条不紊地实现。来自联想集团2005/2006财年的报告显示,并购案之后的第一年,集团综合营业额年比增长359%,达到1.33亿美元,主营PC业务销量年比增长11%,股东收益增加0.22亿美元。
四、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谨慎选择并购目标 目标选择是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所在,无论我国还是世界范围内都不乏由于盲目并购而招致失败的惨痛教训,如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以及收购阿尔卡特移动电话业务两桩并购案,前者自收购起就成了TCL公司利润黑洞,连年亏损,后者更是在一年之后就尴尬宣布并购失败,终结业务合作。因此在并购目标的选择上一定要本着谨慎原则,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不仅包括财务因素,还应涵盖地域因素、政治因素、环境因素等等综合考量。
(二)全面评估并购目标价值 联想收购IBM公司PC业务案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联想集团在事前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邀请了世界顶尖的评估公司和审计公司对IBM公司PC业务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全面调查了收购目标的财务运营情况和目标价值,最终在谈判时掌握主动,得以用17.5亿美元的低价达成并购目标。
(三)适当选择并购目标价值评估方法 在对收购目标价值评估方法选取上,应该依据项目特点和所处环境选取合适的方法和核定标准。如本文案例,由于IBM公司PC业务无法实现盈利,因此单单靠资产额、盈利负债额等传统财务方法来衡量其价值则有欠全面,联想集团选择的评估方法则是另辟蹊径,以长远的战略眼光从该收购业务的长期获利能力和盈利预期上加以衡量,将该企业的品牌价值、市场份额、利润率等全部纳入价值评估标准中,由此获取了更加全面完整的价值评估结果。
(四)优化并购融资和支付结构 目前经济环境之下,金融产品也是多种多样,除了现金借贷,还有股票、债券等多种融资途径,因此企业应考虑收购项目自身特征和财务结构,尤其考虑当前的金融环境和政策导向,由此选择一套适合公司战略发展和财务状况的最优融资结构方案,最大限度地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五)稳健控制投资风险 投资收益必然伴随着投资风险,更大的预期收益同时也伴随着更大的亏损风险,这是企业投资必须要面对的客观事实。考虑企业投资的财务杠杆效应,符合预期收益的投资项目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利润,同时也给企业股东带来实际利润增值;而投资一旦达不到预期,不止意味着投资资金的亏损,也意味着整个公司其他财务项目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由此带来全部股东权益缩水。因此,在投资时一定要本着稳健原则,在风险收益比之间更应倾向与“风险”的衡量,从而选取获利可能性最大的项目。引用股票投资领域的一句话,入场容易离场难,错过机会至少没有损失,一旦盲目入场,则有可能进入无法摆脱的困境。
(六)并购后合理重组整合资源,获取预计目标收益 企业并购过程中所有风险的化解最终要靠并购后的收益来实现。风险管理手段再完美,财务制度再完善,没有合理的收益做支撑也只是空中楼阁。因此必须依照原有战略目标规划布局并购后的企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企业管理,增强对新并入企业的企业理念和公司战略规划宣传培训,使被并购企业真正融入到整个企业环境中去,为企业拓宽市场渠道和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的战略目标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企业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期间涉及到多个因素多种问题,都会对企业财务运营造成极大影响,这就要求相关方面一定要做好必要而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求企业自身必须有极强的财务管理和控制能力,有完善的运作流程和严格的内部监管程序,确保企业财务稳健运营;其次,要求政府的财务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机构职能,同时发挥领导组织职能,积极引导和规范企业间的并购行为,尤其对于跨国并购案,政府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障,以确保我国企业的财务安全。
参考文献:
[1]胥朝阳:《企业并购风险管理的系统特与流程构造》,《商务研究》2005年第10期。
[2]张建华:《企业并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华南金融研究》2002年第3期。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分析;风险防范;财务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6.31.163
1引言
在新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发展环节。企业对于财务风险不能准确预测,也不能控制与之经营活动相关的影响因素,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使企业无法避免财务风险带来的危害。企业若想要在竞争压力大的市场经济中生存,就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2企业财务风险基本理论
2.1企业财务风险概念
财务风险是指因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有缺陷,或是因企业融资不当致使企业发生损失。企业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经营活动中有各种可预知和不可预知的风险。在市场环境中,企业应该正确理智看待财务风险。对于财务风险的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财务活动的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的盈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次,财务风险也具有不确定性。企业常常因为负债背负了许多未知的财务风险,比负债利率的变动等,同时也包括普通股收益发生的变动带来的风险。
2.2企业财务风险特征
2.2.1客观性
企业在生产经营或者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追求低风险或者零风险,企业的任何一个经营活动中都有可能出现财务风险,只有通过企业建立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才能有效地避免财务风险产生更大的危害。
2.2.2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是无法预测的,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财务风险都有可能发生。财务风险会在企业生产经营的任何环节发生,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因此,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
2.2.3损失、收益性
此特性是指财务风险不只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也会带来一定的收益。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最显著的表现形式就是股票,股票是一个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但是收益非常客观,由此可看出,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收益和风险的关系就显而易见了。
3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分析
3.1导致财务风险发生的内部原因
3.1.1企业收益分配不规范
大多数企业的利润分配方式采用股利分配,主要是以送红股的方式来分配。但我国对于股利政策没有明确成文的规定,包括股利分配的方式也时有变动,不利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这样就会影响许多潜在的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分配方法的不合理,不规范会使企业的财务结构出现问题,导致财务风险发生。
3.1.2投资规模和结构设置不当、不合理
(1)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结构其实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融资的结果,资本结构不仅决定了产权的归属,也指出了不同的投资主体所承受的风险不同。资本结果的不合理会使企业的内在价值降低,然而中国很多的上市公司都有资本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偿债能力的风险。
(2)投资不合理。投资决策的不合理在我国企业中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合理,企业对于投资前的可行性分析和调研不充分,缺乏精密的研究和分析,导致财务风险随之而来。
3.1.3资金回收不当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易存在着所谓的商业信用,一些企业在销售商品时会采取赊销的方式销售,将赊销金额计入应收账款科目。若企业对赊销的客户信誉了解不够并且赊销金额过多,赊销客户无法按时打款,那么这笔款项就会变为坏账,造成企业坏账损失增加,导致财务风险发生。
3.1.4内部决策不当
企业的内部决策一般都是根据财务信息而定的,财务信息若出现失误就会造成决策失误。我国很多企业财务方面的决策很多都是根据经验进行决策的,这样会造成不少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面临风险。
3.1.5企业内部利益过度强化
企业的经营者和投资者出现分化,投资者希望得到利益的最大化,而经营者则希望利润最大化。对于企业而言“会计利润”的最大化会使企业出现难控制的局面,一味地追求利益导致企业面临风险。
3.2导致财务风险发生的外部原因
3.2.1宏观经济的变化
宏观经济的变动会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发生。在新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多变,宏观经济环境逐渐复杂。企业如果不能很快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就会对企业产生影响。
3.2.2税收法律制度的变化
纳税是每个企业应尽的法定义务。每个企业都要进行税务筹划,税务的筹划也是企业的理财重点。当然,每个企业也想在不违反税收法律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企业的税务负担。但是,税收法律如若变化,企业就会对原有的财务决策进行更改。因此,税收法律制度也是导致财务风险发生的诱因。
3.2.3汇率和利率的变化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负债率一般是一定的。但是,市场经济多变,利率变动总会发生。如若利率下降,那么企业按原有合同的利率支付货款的话,就会支付比原有合同更多的利息,加大财务风险。同样,若人民币贬值,直接就会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
4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对该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以及该企业的实际情况,文章提出了以下防范对策。
4.1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财务风险预警是财务风险实际发生之前,捕获和监测各种微妙变化的迹象,以防止并采取适当措施赢得时间。集团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一旦发现危险信号,能准确、及时地做出反应。
4.2加强市场环境的监测
在新经济环境的驱动下,企业对所处的环境反应敏感,加强对周围环境监测是提醒企业及时做出决策调整,减少财务风险发生时对企业的损失。要发挥企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对宏观经济的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
4.3进行科学化管理
企业应实行科学化管理模式,做出科学的决策。企业在做各项决策时都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科学的决策。科学化管理会使企业在进行投资回收或盈利能力分析时,能准确看到风险减少带来的收益。
4.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会使企业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并且及时捕获和监测各种外界变化的迹象,以防止并采取适当措施及时并尽可能缩小财务风险发生带来的危害。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一经发现危险信号,就能准确、及时地反映给企业管理人员,防止企业发生不必要的损失。
4.5建立财务控制机制
企业的财务模式趋于管理化,企业中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机制。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对企业的各项投资决策或者是其他财务方面的决策进行有效准确的分析,建立财务控制机制主要是为了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也是为了保证企业财产安全和财务活动安全。广泛并有效地建立财务控制机制,实现财务信息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与沟通,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4.6规范内部控制制度,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的内部管理非常重要,内部管理结构的合理性会减少因内部人员决策失误导致的财务风险。企业例如通过设计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减少财务风险等。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组织效率和其所承受经营风险大小。企业内部规范行使权力、运营生产,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使企业的利益目标得到实现。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企业的内部环境改善,企业内部人员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从而防范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琦,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4(6):159-163.
[2]Sohnkem M.,巴特拉姆.财务风险重要性分析[M].美国:理论与实践出版社,2009:23-25.
【关键字】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对策研究
房地产开发企业是非常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并且具有高投入、高回报、规模经济性强的特点。而我国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小,资源分散,企业整体开发能力低,与其资源密集型的行业特点极不相适应。[1]不少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有的高达90%,企业承受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加上目前受国内宏观政策调控影响,国际经济变动的影响,金融政策的影响,都已成为很多房地产企业求生存、求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中有效控制财务风险,防范投资风险,以争取房地产投资的可靠、可行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危机管理的来源分析
1、企业外部成因
国家宏观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对广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之大,这类危机主要是指价格管制、贸易限制、外汇管制、购买力、财政、货币政策改变等所带来的企业危机。
2、企业内部成因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与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己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内部危机成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问题
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指他们所要具备的的资金合理配置的能力、收支积极平衡的能力、成本效益运算的能力、分析收益风险的能力、资金物资结合管理的能力、各方利益协调的能力等。
(2)房地产开发企业决策失误问题
房地产开发项目由于投资大,时间长、变现能力差,因此,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因时间、认识、信息掌握程度、人际关系以及决策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做出带有缺陷的低质量决策,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直接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亏损,甚至破产。
(3)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问题
大部分亏损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内部都存在着纪律松弛、管理混乱、浪费严重、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等等问题。这是财务管理制度落后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直接后果,从而导致成本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力极弱。
(4)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运行机制不良问题
管理机制包括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房地产开发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创新和监督机制、风险机制和稳妥运行机制,造成企业管理的混乱和无序。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危机管理的对策研究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在不同的理财环境和理财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资本循环运动过程就是财务风险的转移和积聚过程。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一般以货币形态为起点和终点的,其资本循环运动过程为:资本运动在筹资、投放、产出、分配4个节点上停留,因此,我们把它划分为以下4种风险类别:①筹资风险②投资风险③经营风险④收益分配风险。根据以上财务风险,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如下:
(1)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财务风险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因此,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①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房地产开发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因此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②确立长期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财务预警模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贯穿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及早地发现企业财务危机信号,通过寻找财务危机的原因,提出防范和解决危机的有效措施,为企业经营决策和有效配置资源提供可靠保障。[2]
(2)加强资金管理,提高理财机制
要保证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企业必须拥有满足开发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因此,筹集资金理所当然成为开发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
①注重现金的管理,制定合理的现金使用计划,保持现金收支平衡,并保证企业日益经营对现金的需要。加强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和可行性研究,确保所投资金的安全、高效,避免项目投资的盲目性。
②要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一是把好建筑材料采购关,在保证开发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采购到价廉物美的建筑材料;二要要搞好建筑材料的验收及各种在用建材的管理。一方面要做好入库材料的验收和登记工作,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工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囤积在工地的各种建材的管理,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少因管理不善及某些存放露天的材料(沙、石砖瓦等)被盗而造成的损失。
③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尽快收回赊销账款,减少企业坏账损失风险,并且要盘活存量资金,逐步降低商品房空置率,减少资金占用量,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开发企业尽快步入资金良性循环的轨道。
(3)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消耗提高效益
成本管理也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直接影响着以成本为定价基础的房地产商品的价格。
①确定开发成本项目和成本开发范围,不得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准确地计算开发产品成本。
②建立二级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实行成本责任制。开发企业应遵循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在财务部门下设立二级成本核算单位,如向材料部门、工程部门、经营部门等部门委派成本核算员,负责做好各部门的成本核算工作,协助各部门完成财务部门下达的各项成本计划指示。同时明确规定各核算单位的经济责任,实行利益与效益挂钩。
③实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努力实现成本管理目标。不仅要搞好事中成本管理,而且更要注重事前和事后成本管理,即对拟建项目的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的制定;对投建项目在执行成本计划中实行监督和控制,检验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发现偏差,及时修正,保证成本计划的有利实施。
(4)建章立制,规范财务行为
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重在财务,财务管理重在制度。为使企业财务管理迅速改变现有状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操作是强化内部管理的最根本的前提。因此,一方面,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根据开发企业经营活动及其财务管理的特点,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从
征地=>动迁=>工程建设=>商品房营销=>物业管理,整个开发经营全过程的财管理制度,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求财务管理部门应适当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及国外同行的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步伐。
注释:
[1]朱玉. 房地产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房地产业, 2003(2):64.
[2]盛光明 周会.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5(8):48-49.
参考文献:
[1]朱玉. 房地产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房地产业, 2003(2):64.
[2]李胜强. 浅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危机管理. 茂名学院学报, 2005(2):61-63.
[3]盛光明 周会.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5(8):48-49
关键词:财务分析;风险现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55-01
一、公司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一)公司财务风险的概念。由于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造成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和降低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就是公司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不可能完全消除所存在的风险,所以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能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二)财务风险的分类。财务风险遍布于企业经营的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根据资金运动的过程将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偿债风险、短期、长期投资风险、经营活动风险、资金收益分配风险等。
二、有关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我们通过对一些企业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造成公司财务风险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本结构缺乏科学规划,负债比重过大。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于所有者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决定了公司的资金结构。由于我国企业对于科学的筹资规划的不重视,导致了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大量存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企业的偿付能力受到了严重消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二)企业内部之间缺乏清晰合理的财务关系。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由于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权力和义务划分,造成了管理混乱的现象,这无疑会造成资金缺乏高效的周转率,大量的资金流失,威胁到资金的安全性。(三)忽视科学的经营管理,加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例如,在存在的大量应收账款的企业中,有些应收账款很可能肯本收不回来。变成坏账的应收账款将大大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入,严重的话就会使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关门破产。(四)经济环境的的变化也会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经济环境方面的变化将会对相关企业的带来一定的影响,如经济周期、利率、通货膨胀、经济宏观政策等。企业以不恰当的方式式进行了融资,可能会导致融资成本过高,会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比如企业在当前利率水平将要调低时,仍坚持以较高的利率水平进行了债券融资,企业就会负担较高的成本。
三、针对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企业战略与财务战略要相互匹配。企业战略的实现,需要与其相匹配财务战略,两者如果无法协调一致,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为了规避风险的发生我们就要跟据企业的战略配置适当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资金来源在资金总来源构成中的相互关系,最佳的资金结构是指企业融资的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根据企业战略与企业资金结构相结合的原则,对不同来源的资金进行合理配置,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可以依据实际的经营规模、盈利能力水平、财务成本等方面确定负债经营的程度,适度举债。(二)健全企业风险控制机制。公司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范制度:①为使管理者真正负担其风险责任,必须给予管理者相应的风险管理权,并使权力和责任相配合。②从结构和经济上明确划分管理者所应承担的风险责任③风险管理者应得到相应的报酬,按照权力、责任、利润三者相结合的原则,风险管理者和承担者应享受一定的风险补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激发风险管理者工作热情,减少企业陷入财务风险的可能。(三)公司应该加强对其财务活动的控制。从财务活动的全程看,财务风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存在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企业的实际和计划收益率就会产生差距,致使企业蒙受损失。1、筹资风险的控制。(1)确立合理的资金结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负债资金比重,优化资金结构,从总体上降低企业的债务风险;在进行债务融资前,企业应该对资金收益率与负债比率进行比较,根据企业需要确定融资的规模和综合成本,确定合理财务杠杆,减少企业债务风险。(2)确立合理的筹资、投资计划。为了减少筹资风险,企业应避免采取一次借款,一次还清的方法合理安排资金收支;合理的资金投向应根据资金用途和资金效益的的大小来安排,只有确定了正确的投资方向才能选择恰当的筹资渠道和方式。2、投资风险的控制。企业在考虑进行投资时,一定要把握稳健性原则。一方面,企业要敢于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必须保持适度的谨慎性,在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发生。3、经营活动风险的控制。科学合理的经营活动帮助我们确立赊销与资金回收风险的最佳平衡,为达到良好的效果,要密切关注以下工作:注意评估对方的净现金流状入况;注意评估对方的财务状况和还款信用;加强对销售货款的催收。4、收益分配的控制。公司在进行收益分配时,要处理好资金成本和投资者积极性的平衡。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对留存收益进行高比例的分配,不但会降低企业偿债和筹资能力,而且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不恰当的收益分配还会给企业带来声誉下降和企业股票价格下跌等风险。因此制定出既符合投资者利益又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最佳分配方式。通过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来保护投资者和企业的利益。(四)构建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加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预警的作用就是在财务风险实际发生之前,通过观察各种指标细微的变化,提醒企业经营着可能会发生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两类:定性指标,指能够对有可能要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示的指标,如经济政策调整、利率的变化、汇率的波动、信用评级降低、非标准审计报告等等;定量指标,主要是指反映公司财务风险的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经营净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总而言之,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一方面给企业带来损失,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认真寻找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制定出制定出解决方案,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使企业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投资集团燃料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戴维FR.战略管理[M].李克宁,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2]尹平.经营风险与防范.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8~20.
[3]李秀华.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1999.
一、财务管理中的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财务信息不真实
在企业的发展中,真实的财务信息是企业制定发展决策的基础。如果企业在制定发展决策时所依据的信息是错误的,就会给企业在发展中造成投资困难的影响,使企业在经营中陷入已经制定的发展决策不能得到及时实现,重新制定发展决策又会浪费人力物力资源的两难困境。甚至还可能会因为财务信息的错误使企业在发展资金上出现问题,导致企业的破产。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财务信息不真实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收入、费用、资产等财务信息的登记不真实;财务制作虚假会计报表;账目管理混乱。财务登记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财务会计在工作中违反工作纪律和相关法律,为了谋取个人利益或者为了使企业逃避纳税在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登记的时候故意登记错误。表现在财务账上就是账面上的坐支、截留和转移等现象。财务管理中制作虚假财务报表的原因是为了掩盖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表现在实际中就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两套会计报表,一套在企业内部流通使用,一套对外公开披露。财务管理上账目混乱是应为企业没有系统科学的财务管理系统,表现在实际上就是财务管理中财务部门在对会计账簿、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上没有达到财务管理的法定要求标准。
(二)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质较低
在当今经济形势下,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导致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中的流动很快,不能在企业中形成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较低,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做到对企业财务细致的规划,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而且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流动,使得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做到前后连贯的财务预测,在企业中出现不同素质、不同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做出不同的财务预测。这样就不能做到对企业财务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更新,而且在混乱的财务预测信息中也不能建立企业财务的有效规划,经常造成企业在财务预测中出现严重的偏差,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企业的正常发展。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企业内控制度是企业实现财务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目前在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企业的内控制度中,很多的内控人员是由财务人员直接承担的,不能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公正的监督。由于内控制度的不完善,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财务管理部门在对企业重大的财务事项没有讨论和审批的权利,不能在对财务资金的使用上形成制约;财务管理管理工作上缺少必要的监督跟踪,存在问责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在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财务的风险管理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个从内而外的过程,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的内控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能够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落实企业的财务管理政策。内控工作能够在企业内部加强对企业资产的安全管理,降低企业的经济风险,强化内控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和管理。在现代社会要建设完善的企业内控制度,就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建立合理的电子会计网络工作应用平台,把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内控监督纳入信息化管理当中,完善财务管理监督制度和内控监督制度,改善会计监督审计的内部管理,形成对企业财务的科学化合理化管理。在财务管理工作当中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使得管理工作中的财务管理人员达到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标准,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要做好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工作,通过对各部门工作的协调管理,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企业内部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
(二)提高企业财务信息质量
提高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保障,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部门在财务工作的开展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财务的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做好企业财务信息的采集工作和分析工作,做到从源头把好财务信息的质量关。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财务管理部门的资金投入,加强对财务信息采集系统和财务信息分析系统的建设,确保财务信息收集和记录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在会计账簿和会计科目的设置上要结合国家的相关财经法规政策和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做到会计账簿和会计科目的设置规范化和合法化。在制作会计报表的时候要科学、严谨的编制会计报表,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做到企业内部流通使用的会计报表和企业外部披露的会计报表是同一份,让会计报表不论对内还是对外都能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1.筹资风险。
所谓筹资风险就是指企业在负债筹资的过程中本金受到影响而难以收回,造成很难偿还债务本息的现象。这种风险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企业的负债经营造成本金的流失,其次就是社会利率与汇率发生变化而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加大,与预期的企业经济收入不符。
2.投资风险。
任何投资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如果发生期望的筹资报酬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投资方面的损失。无论企业和个人在投资时都会对投资的报酬进行考量,而由于投资方错误性的预测常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投资的数额与项目常会发生使用期限上的变动,这就更容易增加投资方的财务风险。
3.现金流量风险。
企业资金的流动是必然的,而如果资金的流出时间不能够与流入时间形成默契,就有可能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这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如果资金链断裂严重,又没有及时的补充空缺的资金就很有可能造成企业的破产。
4.收益分配风险。
一个企业的收益分配不均同样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例如企业不根据职工的劳动水平进行相应的薪酬分配,就会使员工产生不良的工作情绪,从而影响企业持续的经营。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
1.资本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
企业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企业的资本结构。如果企业的资本结构合理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率,还可以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当前的国内市场中,企业资本结构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1.1债务资本在全部资本的比例偏高。
如果企业的债务资本达到了企业全部资本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一旦企业发生经济方面的事故就很难及时偿还债务,这就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济财务风险。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机制还不够完善,一些国有企业只重视企业的盈利而对企业经济方面的利益损失漠不关心,这种传统的依赖银行贷款、盲目追求产值的经营做法造成企业负债不断增加;同时受国内长期的内部机制不健全的影响,部分企业认识不到企业财务经营管理的重要性,造成生产资金的短缺,被迫不断增加企业的负债而维持生产经营活动。
1.2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水平过高。
一些企业的总资产负债率可能比较低,但由于其流动负债的比重比较高,造成企业的净现金力量不足,这就使得企业要通过短期的负债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1.3权益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过高。
过度偏好股权的融资而降低对债务融资的比例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已经非常普及。企业在进行股权融资的过程需要争取更多的新股,从而导致企业的权益资本的比重逐渐增大。
2.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受国内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很多企业并认识不到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企业的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的引导。盲目性的企业投资可能会给企业谋取到一定的利益,但更多的可能是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当前一些企业的投资项目并没有周密的分析与研究,单纯的主观性判断以及不全面的经济信息使得企业的投资决策出现频繁的失误,投资项目的损失造成企业资本的短缺,引发不断的财务风险。同时还存在一些企业欲通过多元的投资实现投资的准确性,但事实证明这种多元化的经济谋略同样也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物损失。
3.资金问收策略不当。
对于企业来说,一切财务活动都是以资金的垫支为起点的,而活动的最终以货币本金的增加为结束,所以财务就是以获取增量货币而进行的垫支货币行为。在企业资金流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企业资金回收,那么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当企业应当收回的款项没有收回的时候,企业为了增加销售量就要走扩大市场的路线,而大量的赊销行为不仅会降低企业在市场上的信用度,还会增加企业的负债,给自身增加坏账的风险。如果企业资金的流动比较缓慢,企业就会缺乏足够的资金流去进行债务的偿还和利息的支付。企业没有了足够的资金保障,就会导致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变成真实的风险,此时企业便会陷入财务危机,面临着倒闭的可能性。
4.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企业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财务风险意识。
市场的供需变化、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变化都能够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而这些因素都是无法预知的,更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企业时刻都会面临着财务危机的出现。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现实却是很多企业根本没有任何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与机构,这也是企业受到财务风险影响比较严重的首要原因。
三、控制及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合理建议
根据以上的企业财务风险原因分析,我认为控制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首先要从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着手,树立管理人员的企业财务风险意识,积极用科学的方式防范风险、应对风险,最大化的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1.优化财务结构,营造良好的筹资环境。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结构离不开企业筹资环境的影响,因此优化企业财务结构应从认识与分析企业的筹资环境状况着手,进而分析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与处理对策。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平衡处理好资本与债务资本间的关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从而确保企业的负债与经营规模、市场竞争力的和谐。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负债越高就越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这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才能充分发挥好其积极的作用。企业在进行项目选择的时候也要注意项目的盈利状况,至少要在盈利持平的状况下才可以借入资本进行投资。当然还需要优化企业的负债结构,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本经营状况以及市场的竞争能力和盈利状况,分析现金流量的波动状况,将企业的负债结构进行完善,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获得长远的发展空间。
2.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企业的任何决策都需要有科学的财务风险理论知识的指导,只有科学的方法与程序以及经验十足的专家与企业管理者进行密切的配合才能够确保决策的可行性与利益最大化。为了确保决策的科学化,首先要建立一套严格的投资风险责任机制,明确企业进行项目投资的责任制度,当因为决策错误而出现企业财务风险时,企业可以依照规定对决策者进行处罚,从而确保决策者的责任性。其次还要需要规范性的评估制度的支持,虽然当前这种评估制度的实施现状并不理想,但是很多项目的可行性的确认需要这种评估标准作为支撑。当然建立投资项目后的评价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投资项目后的社会效益以及决策质量的分析与评价不仅能够及时监督该项目的运营状况,还能够总结决策的经验与教训,为企业以后的发展积累更多的经验。
3.确保资金的流动性与安全性。
【关键词】财务管理,风险分析,对策研究
1前言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是公司稳定经营的重要保障,关系到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与存亡。随着国家保险投资渠道的逐步开放与保险资金总量的持续增长,财务管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在筹资,投资方面的决策,资本结构的组成决定了保险公司抗风险的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2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现状分析
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了资金筹备、资金投放,资金运作与分配,在资金循环的过程中,从产品的研发,到业务员成功将产品推销到市场收取保费,理赔,提取赔款备用金额,最后再进行产品开发,从而形成货币资金。在资金流动的过程中,如遇资金紧缺则要从内、外部进行融资,如果资金有结余则可以进行系列的投资活动等。在整个资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的风险表现在筹资结构、资金使用等不合理现象,业务量与收费标准不合理现象,理赔管理与控制不严格,理赔备用金计提不准确等方面:
2.1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资本结构合理性与资本额的多少体现保险公司的承担风险能力与财务能力,然而融资决策又决定保险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性的失误会引发融资风险,比如公司的自有资金与借贷资的比例,公司债务归还期限安排不合理或银行利率与汇率变动,将直接影响公司权益,公司不能如期偿还债务等风险,从而不能保证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稳定性,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风险性。
2.2资金使用缺乏合性性,加大投资风险。保险公司向客户收取保费汇聚庞大的资金,根据我国的《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资金使用必须具有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原则。由于保险公司的性质均属于负债经营,保费最终都要返还给被保受益人。因而保险资的使用要以安全为主要原则,只有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还能有效的保障保险公司资金的流动性与收益性。
2.3费率的厘定不合理,至使保费处于不饱合状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通常采用价格战术,因而保险公司在对产品定价过程中,出现费率厘定不合理,定价不合理,对保费的收取缺乏有力的管控,为抢夺客户资源一味的降低价格,承诺高返还等优惠政策,导致保费充足率严重不足,从而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引发财务管理的风险。
2.4死帐坏帐过多,资金风险加大。为了抢占市场,获取更多的客户资源,许多业务员都会采取延迟收费或代垫保费等手段,使公司产生大量的待收保费。如客户信誉度好,能如约交纳保费就不会有坏帐风险,但是公司如对拖欠保费收取催收不利,使得保费无法全部回收,则会产生坏帐,死帐现象,导致公司现金流量减少,资金回收风险加大,同时存在较大的财务管理风险。
2.5理赔管理控制不当,赔偿成本居高不下。随着保险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在理赔的过程中存在大的风险隐患,如在处理赔偿过程中的采取的酌情赔偿或人道赔偿,使得理赔存在很多的水分;更有部分业务员缺乏法律知识存在诈保、骗保的现象,严重损坏保险公司的利益;另外理赔环节缺乏规范性与一致性,与专业化管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理赔成本不能有效控制,也是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之一。
3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管理主要从风险辨别、防范、控制与管理效果的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
3.1筹资风险控制。保险公司在筹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风险意识,在公司经营的过程中,最终实现经营目标和预期目标,总是存在一些偏差,导致偏差的原因是公司内部经营与外环境的双重影响。因此公司必须加强风险意识的培养,全面了解分析内外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更好的识别筹资风险,并对筹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与预防。同时做好风险应急预案,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其次,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为了能更加有效的预测与防范财务管理风险,根据各种风险特性实施有效的风险规避策略,风险防范策略要立足市场,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对筹资结构进行合理的调配,把风险进行分散,降到最低。最后,保险公司对筹资风险可以采取分段控制,更好的对筹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也就是在财务的计划预算的准备阶段、筹资阶段、筹资后的分析与分配等各个不同环节进行风险控制。
3.2投资风险控制策略。随着我国保险资金总持有量的不断增长,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保险资产管理面临巨大的风险与考验。首先,合理的投资金额是降低投资风险的前提条件,保险公司在确定投资方向后,要对投资项目、产品等所需要的资金量进行合理的核算与调整其投资比例。其次,对投资风险进行合利分析,对投资风险与预期收益进行合理分析,对投放资金进行合理分配,才能有效的减小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包括违约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期限性风险等。
3.3理赔环节风险策略。理赔风险主要包括赔偿支付风险,计提金的风险控制等。公司业务发展需要与理赔运行与管理有效的结合。根据不同的业务提高理赔运行与管理水平,提高客服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建立适应市场需求高素质理赔队伍,才能有效的保障公司利益,稳定客户资源。
4结束语
总之,加强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保险行业工作之重心,风险防范与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现代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必然趋势,是保险业加强财务管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慧淼.论筹资风险的防范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8)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 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预算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其财务风险主要集中在投资开发过程之中,因为潜在的各种不受控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财务状况发生恶化,进而使得企业的实际收益与所预期的收益之间产生较大的差值,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引发的一系列风险。客观的讲,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最小化财务风险等措施可以减小其所造成的影响,以保证房地产企业的正常运行,实现企业利润与价值的最大化。
一般而言,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可控性、资本构成不合理、资金周转周期较长。具体来说,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多是由于其财务成本的变化给企业所带来的各种损失,主要包括:利率风险、税率变动风险、政策性风险、通胀风险、偿还账务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利润分配风险。流动性风险及施工风险[1]。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常见问题
(1)企业资金构成不合理,负债率过高
已有数据表明,债务资本在房地产企业筹资来源中所占到比重已经高达80%,这一数字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水平。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行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巨大,同时资金回笼速度较慢,因此房地产企业往往在建设过程中大量透支信贷资金,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所占的比重急速下降,债务风险大为增加。
(2)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房地产企业存在对于财务预算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一旦出现预期收益难以达到,则无法从财务指标中细化分析,更无法实现对于企业未来偿债能力、利润率等进行预测,也就难以实现对于日常资金的科学管理,最终将会使得企业成本大幅提升,从而影响效益造成亏损。
(3)对于日常资本管理不到位
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对于资金的管理意识淡漠,使得盲目投资、资金浪费的现象时而发生,而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缺乏对于资金的有效监管,进而使得资金的利用率低下。再加上房地产企业的在形势好转的情况下,任意增发或新设项目,导致企业对于财务风险的掌控能力大大降低。
(4)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房地产企业由于相关的财务主管思维观念老化、知识陈旧,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化认知能力差,在这一情况下,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与财务现状很难得到真实、实时的反映,进而导致决策层在分析判断时极易造成决策失误,以方大财务风险。
三、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引发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主要可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具体为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自然环境等;内部因素具体为财务管理水平、风险决策水平、资本结构及企业的经营能力等。
1.外部因素
房地产企业作为一个政策主导性行业,其关乎着国计民生,故而它的发展状况与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实施之间紧密相关。政策的影响对于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作为房地产企业,应该实时观察经济政策的变化,随着抓紧各种投资机会,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在市场因素方面,房地产企业在项目选择时一定要定位明确,健全相关的配套设施,制定有效合理的符合市场的发售政策,尤其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应更加注重市场的重要性,慎重选择投资时机,以尽可能的规避风险。
2.内部因素
资金对于企业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应地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快慢。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是政策支柱性产业,故而在房地产行业中国有企业或是国有控股企业在其中占据了大多数。而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弊端,比如组织机构冗余、人浮于事、内部监督不利、效率低下等不利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房地产企业的实际运行,进而造成房地产企业国内各个分公司直接盲目申请与利用资金,忽视长远发展,随意分配收益等等。此外有些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认识度不足,认为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主要取决于所谓的机遇,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实行粗放式的管理机制,风险抵御程度相对较差。
诱发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而决策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与实际财务状况信息获取的不准确、延时等因素的制约,再加上确定投资开发之前未能进行系统全面的调研,由于决策失误所导致的企业经济利益受到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所投资的成本难以顺利足额的收回,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产生无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企业应不断增强财务风险决策的能力,积极引入专业的风险领域人员,提升自身的决策水平。
房地产企业产品的开发周期较长,从购得土地、选择好的投资项目一直到竣工为止,常常要经历一个甚至是好几个会计年度。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企业往往要与多家企业合作,此外为了保证项目的施工进度,房屋的质量以及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整个开发过程必须有众多职能部门的监督。如果企业在此过程中,无法较好的协调与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势必导致相关问题的产生。一旦如此,必然使得施工周期被认为延长,与之相关的人力物力等成本都将相应地增加,投资利润率降低,严重时甚至会破产清算。因此,企业的自身经营能力对于项目的建设开发至关重要。
四、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对策研究
1.优化资金构成,扩展资金渠道
一般情况下,财务风险的程度与资本成本中权益资本的比重构成正比关系的,在现行政策下,房地产企业可尝试通过信托基金及自身信贷记录扩展资金渠道,从而实现降低债务资本导致的财务风险。此外,房地产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对于权益资本与信贷资本比重实现科学化、最优化的统筹与管理,实现尽可能地降低财务风险。
2.完善财务预算制度,有效预防风险
房地产企业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应避免只关注工期及工程质量而忽略财务管理预算的问题,从而有效避免出现在建项目中途清算,导致企业利润受到损伤。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在项目投资之前即应有效开展资金筹集、使用、成本收入比、利润分配等相关工作的统筹安排。在项目预算上应该统筹全局,对于整个建设过程的所有工作进行预算分析,以有效降低应决策不当所引起的风险。
3.加强对于流动性资金的管理,切实提高资金利用率
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应切实重视资金的流动性管理,严格执行资金的计划,努力满足运营管理对于资金的需求。对于大笔资金的往来需要加强财务稽核,做好银行对账,保证项目应需资金的充沛。此外,要制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政策,减少资金的浪费与低效率使用,提高资金的周转率,规范相关的报账管理流程及资金使用透明度,确保在建项目的顺利进行。
4.提高相关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及能力
财务管理人员应完善三大基本报表,决策者应有效利用三大基本报表进行相关风险决策能力分析。房地产企业应在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努力提高所在人员的专业技能,增强其专业能力及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与技能。此外应在观念上正正真真重视财务管理的作用,切实补上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这块短板,有效减少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频率。
参考文献:
[1]史映旗.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2):79-83.
[2]胥朝阳,王静.财务管理原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樊幻灵.中国房地产金融.开发与经营.2010(01):25-27.
关键词:建筑工程;财务管理;风险与应对
近年来,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些国外的建筑企业进入我国国内市场,在成本控制和施工的管理水平上对我国的建筑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及现代建筑企业制度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工程财务管理需要同时面对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是政策变化、市场环境波动造成的风险,内部风险则是建筑企业自身管理不善、组织安排存在失误等造成的风险。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有效规避风险,那么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会遭受较大的损失。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针对不同施工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做好规避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1 财务管理风险概述
财务管理风险指的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由于不可预估的因素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来不利影响的因素,就是财务管理风险。财务管理风险可能带来无法预估的严重后果,例如工程项目施工完成后,实际利润远远低于预估的利润等。具体来说,财务管理风险也可以说是项目建设期间实际利润远低于预期利润的情况,目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大致有以下几种: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资产减值风险;利益分配风险。
1.1 融Y筹资风险
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随着建筑企业的不断壮大,项目开始变为法人化、规范化,这是当前建筑项目的普遍现象。建筑企业在项目招标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履行合约保证金的额度,部分建筑企业还将银行出具的保函钻化为实际货币,而建筑企业和建筑项目本身就有极大的资金需求,这就导致建筑企业在资金方面存在更大的风险漏洞,可能出现流动资金不足等显著问题。流动资金不足会导致建筑项目无法顺利施工,建筑企业只能借助金融机构,通过筹资、融资等方式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的显著问题就是周期问题,一般建筑企业的贷款都是短期贷款,在贷款周期结束后,如果建筑企业的资金仍然存在流动不善的问题,就必须再次用其他方式筹集资金,这会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稳定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融资风险。
1.2 投标存在的风险
建筑企业在投标方面存在的风险,一般是由于报价不合理、决策失误、或者报价过低导致的风险,而导致这些风险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建筑企业的招标体系不完善。建筑工程项目一般是公开招标,建筑企业的管理层要决定是否参加招标,这个决策最为重要,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如果决策失误,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企业的形象也会受到损害;而竞标过程中,如果其他单位共同采用了压价等不合法手段,那么建筑企业获得的利润就非常低,有时企业甚至会亏本。建筑企业中标后,为了缩减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只能采取降低材料质量、忽略安全提高施工效率以缩短工期等不正确的做法,导致存在招标风险。
1.3 合同签订存在的风险
合同签订是开展项目建设前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合同签订不能有一丝不谨慎或者漏洞,一些建筑企业在对外承包建筑工程时,施工单位往往会利用建企业心理,向中标单位提出很多不合理的条款,如垫付工程款等,为了满足施工单位这些看似合理的条款,建筑企业只能通过借款、贷款来垫付工程款,如果业主的款项没有及时到账,建筑企业将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
2 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2.1 明确财务管理的职责
建筑企业在筹集资金前,要分析项目的投资计划和用款计划,而用款计划、投资计划的编制都是由财务管理人员完成的,除此之外,财务管理人员还要明确资金来源,确保项目用款的规范性、合法性;财务管理人员要严格遵照合同条款支付资金,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安排资金的情况要记录在案,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参与到工程项目招投标等其他环节中,编制财务报表并核算业务资金使用状况,实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财务管理。
2.2 做好合同管理工作
合同是影响工程项目成本、工期等的关键,要对工程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应该制定完善的合同会签审查制度,对施工的每个环节都做好管理和控制,如合同的签订、合同的履行,施工的安全保障措施以及工程经济效益等,管理人员要保证工程施工每个环节的时效性,才能切实降低财务风险。
2.3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企业要明确施工材料、设备的价格和各项资金的支付情况,以及成本预算的编制情况等,实现工程项目业务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对项目的建设情况要实时监督并及时记录,做好施工环节进展管理。除此之外,建筑企业还应该制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主要内容为:选择合适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为每个指标制定重要性系数;确定每项指标的标准值;统计工程项目指标的实际数值;计算实际数值和标准数值的比例关系;统计指标指数并相加。
2.4 施工前期的财务风险控制
在施工前期,建筑企业需要筹集资金,在这个环节,建筑企业应该考虑资金筹集方案的合理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合理确定债务资金、自由资金的比例以及短期资金、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将资金使用状况始终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了降低筹资风险,建筑企业应该实行分阶段的筹资管理,确定每个阶段企业需要的资金数额,一方面能够确保工程建设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资金使用的优化配置,降低财务管理风险。工程项目部人员要提高自身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在施工的各个环节贯彻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而企业的管理层应该尽量保证投资决策的合理性、正确性,防止因为决策失误给建筑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财务管理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诉,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也会面临财务风险问题。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资金筹集、使用状况的监督,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在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上,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小妃.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2,(16):58.
[2]马琳麟.建筑工程中财务管理的风险规避措施[J].化工管理.2013,(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