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

篇1

关键词: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化学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化学工程专业成立于1962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电化学工程专业之一。1999年我国大学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原多个化工类专业(含电化学工程)统一合并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但各大学中的该专业侧重方向与特色不同。我校保留了原来的“电化学工程”方向与特色,并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面对宽口径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既要开设核心化工课程又要保持电化学工程专业方向的课程。2008年修订培养方案时,我们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分为“化学工艺”与“电化学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对“化学工艺”专业方向的学生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要求构建化工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而对于“电化学工程”方向,探索以满足专业规范中核心知识要求为前提,依据专业特色的需要,通过以知识点为标准(不拘泥于课程名称)协调专业规范要求与专业方向的关系,构建彰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2012年修订培养方案时,我们在系统地分析总结前期实践效果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培养方案。本文重点介绍了我们构建与“电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对应的课程体系的一些做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面向国家需求的专业特色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是特色专业的灵魂,特色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成败。首先,专业特色的定位要以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累为基础。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电化学工程”方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深厚积累,培养了大批我国电化学工程领域的中坚力量。20世纪80年代,本专业王纪三教授的“发泡镍电极”技术,带动了我国电池行业的技术进步,胡信国教授的“一步法无氰电镀铜”工艺引领了电镀行业降低污染的技术革命,因此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当前,传统石化类资源的日趋紧张及环境污染压力,已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研发新型能源与电镀清洁生产新工艺,是国家能源、环境的重大战略需求,特色专业责无旁贷要担当起此方面人才培养的重任。我们认为,特色定位不能脱离化工领域及化工学科,要根据国家对人才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和教学资源优势,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进行定位。基于此,哈工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色方向确定为化学电源和电化学表面处理,与电池及电镀行业对应。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及较高的科学素养;(2)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最新的发展动态;(4)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5)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具有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产品研究、设计、开发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6)熟悉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基于专业特色的内涵和建设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的原则

专业特色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经过长期办学实践逐步积淀形成,优于其他学校相关专业的独特、稳定和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开展专业特色建设,旨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专业特色建设,探索专业建设实践,丰富专业建设理论,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对国内同类型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是专业特色建设的核心内容,而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是完成特色型人才培养的保证。课程体系构建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明确其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进而设置相应课程,形成结构合理能满足专业特色需要的课程体系。我们认为满足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1.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上要处理好宽基础与专业特色的关系,注重理学基础教育,既要满足特色的要求,又要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知识和视野,使学生在科学基础、人文素养、专业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同步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坚持在满足“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要求前提下彰显专业特色的原则。依据专业特色的需要,以知识点为标准,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应以学生为本,不但要有与专业特色要求知识结构对应的课程体系,还要通过增加选修课的方式,构建与专业规范完全对应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本专业方向学生的自主选修。同时注意设置反映行业与产业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和学科发展的课程。

3.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单独设置与实践教学及创新意识培养对应的课程,注重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衔接与相互补充。增加实验教学比重,及时将教师的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我校的强势科研力量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并通过设置产学结合与创新类课程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4.促进本科教育国际化的原则。保证学生四年外语不断线。在通识教育阶段基础上,参照国外同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建设系列化专业教育双语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三、以满足专业规范基本要求为前提,构建彰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多样化,但多样化不是随意化,不能没有基本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专业规范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与规定,我们不能背离专业规范中的基本要求去追求所谓的专业特色,遵循专业规范而不拘泥于规范的专业特色才能日益彰显。专业特色总体上呈现多样性特征,而专业规范体现了统一性的特征,专业规范中的人才培养基本规格,核心知识领域等质量要求标准是统一的,这是专业本身具有的特征。要协调好专业规范的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多样性的关系,以满足专业规范基本要求为前提来彰显专业特色。我们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中要求的知识点为标准,围绕“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基本做法如下:

1.在通识教育方面,强化数理基础,数学类课程278学时、物理课程177学时,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课177学时,公共外语课200学时(前两学年完成公共外语课后,大三开设双语课有“化工热力学”、“电化学测量”等,大四开设“表面工程”、“新型化学电源”、“电动车能源系统”双语课,保证四年外语不断线),还设有文化素质讲座、全校任选课等;针对行业、学科发展的需求,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点不重复介绍来压缩相应课程的学时,设置与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对应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为拓宽专业基础,将“工程制图基础”、“化工传递与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化工综合实验”、“专业导论课”、“化工安全概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综合实验”、“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概论”、“无机材料制备方法”等定为学科基础课。按教学目标重组突出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体系,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传递与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电化学原理”、“电化学测量”、“化学电源工艺学”、“电镀工艺学”10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

2.以知识点为标准,通过必修与限选课来满足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电镀车间设计”、“化学电源设计”为实践类必修课,同时设有“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选修课,以此涵盖化工设计的知识点;“化学反应工程”与“电化学反应工程”2门课限定为至少二选一,另外在10门专业主干课程中,包含了电极过程动力学、催化、反应器等内容,满足了反应工程知识点的要求。我们增加了选修课门数,并以知识点不重复介绍为原则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设置了“结构化学”、“化工设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分离工程”等化学、化工类课程及“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使学生具备专业规范要求的化工知识体系,为有志于在化工行业就业及出国、考取外校研究生的学生打好基础;第二类是设置了“新型化学电源”、“固体电化学基础”、“电动车能源系统”、“绿色能源”、“电极材料结构表征”等课程,供希望从事电池行业的学生选修;第三类是设置了“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表面工程”、“电化学加工技术”、“涂装技术”等课程,供准备从事电镀行业的学生选修。从知识点看,既满足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的要求,又构建了适合专业特色的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体系。同时,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就业要求,还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发挥学科优势,设置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

本专业依托的哈工大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12年哈工大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进入全国评估前八名。多年来面向国家、国防重大需求,形成了本学科的优势特色。在应用电化学方向上,产学研特色突出,多项原创性成果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效益。与本专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教学合作关系的企业有十几家,为产学结合的学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化工学科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支持下,形成了科研、教学硬件大平台,为学生的科研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软硬件方面,对电化学工程的专业特色方向建设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另外,本专业正在逐步加大科研设备和科研实验室等资源向学生开放的力度,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较早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在专业实验内容上,鼓励教师将适合于实验教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更新为课程教学内容,有利于将最新的学科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在实践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方面,对于基本技能、方法类实验,与四大化学相关的实验课为132学时、与化工基础相关实验72学时,与专业方向对应的实验课100学时。特色专业是面向行业培养人才,在产学结合上,设置“国内外专家讲学”学科基础课,还要求讲授专业课的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科研思路。专业定期从合作企业中邀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为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或讲座,聘请具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本科教学活动;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设置了“大一年度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实验课”、“创新研修课”,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2个学分,可通过选修创新研修课、创新实验课、参加大一年度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知识竞赛、发表研究论文、申请专利等方式获得。

自1999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我们围绕协调专业规范的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多样性的关系上,进行了各方面的努力与探索,构建了面向国家需求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我们今后要为实现培养具有前瞻性、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人才的目标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祖平. 以专业特色建设促专业发展——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2012(3):104-106.

[2] 周嘉,蒋玉龙,任俊彦等.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专业特色的挖掘与拓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2(4):35-36,60.

[3] 张灵,禹奇才,张俊平. 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12(9):28-30.

[4] 徐定华,关勤,楼盛华. 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5] 杨新海,徐宗宁,付保川等. 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17-19.

篇2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四位一体;化学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97-02收稿日期:2015-10-0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高级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的高级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1][2][3]。我国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力度。但是,根据现有培养实践来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还存在着培养模式的同质化,与社会、学校以及研究生个人的需求脱节等问题[4][5][6]。因此,开展新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位一体”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建设思路

化学工程作为一个工科专业,实践性是其显著的特点。中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结合学科平台优势,形成了四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资源化学工程、储能化学工程、生物医药工程、环境化学工程,学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培养的人才在行业内广受好评,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的要求,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进一步加快了“从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转变”,构建了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提升学生专业应用实践能力为主体,以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导师队伍建设、丰富实践载体以及完善评价和保障机制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二、推进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的设置的基本思路在于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根据国外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经验,课程学分远远少于学术性研究生教育[7]。因此,中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加注重减少培养体系中对课程学分的要求,适当地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发展的课程,从而达到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如将专业实践从4个学分提升到10个学分,进一步突出专业实践的重要性。课程体系的设置采用“层次化、模块化”的模式。所谓 “层次化”是指构建从基础专业课程到专业能力发展课程,再到综合能力发展的立体课程体系;“模块化”是指打破现有的课程组成,按照培养人才功能的不同,对现有课程形成模块化的组合。

三、创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国外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多渠道吸引优秀人才进导师队伍,严把入口关。如日本一般专门职业大学院要求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须占专任教师的30%以上,法科大学院要求20%以上,教职大学院要求40%以上。[8]二是注重导师队伍的考核。如美国高校对导师实行“非升即走”的评估考核制度[9]。三是保证导师队伍的稳定性,加强保障。如德国的法律把教授的身份定位为国家公务员,职务也是终身的,不得任意解聘[10]。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创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推进制度建设。制订了《中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细则》等制度。一是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作用,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建设的原则和标准,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建设的方法和措施,积极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二是厘清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与学术性研究生导师职责的异同,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职责,制订相关的制度。

(2)依托科研项目与平台,拓展“双导师”选聘途径。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根据化学工程专业与企业联系紧密、在化工冶金等领域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的特点,依托老师的科研项目与科研平台,聘请企业导师。依托产学研合作选聘导师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是以科研项目和平台为依托,使“双导师”联系更加紧密,避免“双导师”流于形式;二是积极发挥项目的纽带作用,学生既能够在学校接受相关教育,又能到企业受到工程应用实践的锻炼,而且“双导师”能形成良性互补、互动的局面,从而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3)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从国外选聘兼职导师。从国外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开发人才,利用其在国外工作、学习、生活的经历,通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使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能较快获得国际性的最新信息,有利于吸收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四、丰富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载体

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培养的核心。围绕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中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通过在课程中模拟实践、在行业中锻炼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在课程学习中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是“在教学内容中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中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意识。二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工程化学过程。

(2)与行业与企业共建合作,提升实践能力。一是“二维深化”企业、行业合作力度。在横向上,加大企业合作的面;在纵向上,加深与企业合作的深度。除了就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进行合作外,还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的合作与其融为一体,使人才培养服务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并在这两者中得到提升。二是探索企业合作的责权划分机制。对于共建基地,对基地的组织体系、双方职责、导师、学生、培养细则、知识产权、经费、学校支持等内容探索确切的规定和解释。三是探索“集中双向”研究生实践机制。“集中”是指依托学校、学院、专业、系,将合作的资源进行集中起来,“双向”是指系里将集中的资源以及培养的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资源进行双向的公布,让双方进行双向选择,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五、完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评价及保障体系

(1)探索“四级联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四级联动”是指建立学校、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四级”专业学位评价主体体系。现阶段,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评价主要方式就是学校自评、政府考核,企业特别是企业导师也有一定的参与度,但是不深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价的形式还较少见。但是随着国家评估与评价的宏观政策的变化,比如“管办评”分离,明确地提出了要将第三方机构纳入评价体系中。因此将社会机构也纳入评价体系中。学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的主体,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每两年一次,邀请校内专家为化学工程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每四年一次,邀请校外专家,包括政府教育部门官员、企业代表、其他高校化学工程教授代表、第三方的评估机构进行诊断号脉,从而及时调整办学思路。现已完成第一轮的校内、校外专家评估。

(2)构建“软硬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研究生专业学位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的教授、企业导师、第三方机构的成员组成;依托教授委员会进行决策,建设领导小组的提议应在教授委员会上通过才能执行;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委员会,隶属于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二是理顺内在体制。建立、完善专业学位的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尝试建立了相关预警机制,探索建立奖助贷体系,现已建立25万元/年的奖助体系。三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中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实践率达到100%,就业率达到100%,选修人文素质相关课程达到100%。

近年来,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依托化学工程的优势与特色,围绕实践能力提升这一核心,在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导师队伍建设、丰富实践载体以及完善评价和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开展了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改革,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以及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1,(2):87―94.

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12,(1):103―108.

甄良,康君,英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生教育,2012,(6):52―55.

朱永东,张振刚,张茂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基于珠三角地区3所不同类型高校的问卷调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40―44.

秦发兰,陈新忠,汪华,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2,(4):60―64.

包水梅,顾怀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背后的尴尬及其化解中国高教研究,2011,(9):45―49.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高益民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发展比较教育研究,2007,(5):35―39.

篇3

关键词 培养方案 改革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实施方案,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导向作用。对于高校来说,本科教育是基础,其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基本依据,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受到了各个高校的重视。培养方案是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实施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平台和保障体系。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和每一个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长沙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03年批准建设,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因此培养方案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的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我们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适当的改革。

1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原则

1.1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协调一致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要达到“三个符合”和满足“一个要求”,即: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相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相符合;各类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及结构体系与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相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应满足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

1.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成才需求的原则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注重“文理渗透”,理工类专业学生要加强人文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需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各学院应依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之间、W校与科研机构之间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力度。进一步丰富辅修双学士学位和辅修专业资源,优化选修课程资源,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平台。

1.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的原则

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实验教学鼓励独立设课,按照基本操作、综合训练、设计创新的要求,逐步递进;优化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做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教育,工学专业应参照国际标准或工程专业认证(评估)基本要求,推进教育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

2.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按“基础平台+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实践教学环节”的方式构建,基础平台按专业类构建,应做到宽厚;专业模块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构建,须凸显特色,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践教学环节应按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实现四年(五年)不断线。

2.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按模块设置,穿插安排。课程模块分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及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等。由于我校要求的毕业学分为168学分,因此如何在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要求下协调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矛盾称为课程设置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2.2.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组成,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系列课程、体育、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组成。英语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大学英语》共计12学分,分为基础和提高阶段。基础阶段为《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各3学分;提高阶段分为英语语言技能课程3学分、英语语言文化课程2学分、英语应用能力实习1学分。对于计算机,采用了“1+T”的课程模式。除了必修的《计算机科学导论以外》,我们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开设了《MATLAB程序设计与应用》作为限选课程。另外,还要求在前三学年完成6个学分的人文科学类选修课程,其中大学生应用语文和一门艺术鉴赏课程作为限选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2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性、系统性、学术性、拓展性原则,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力学、制图类、大学化学等学科基础课及专业核心基础课程。除了这些课程以外,根据化工教指委的专业规范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还开设了生物化学(含实验)、高分子化学、文献检索、化工科技英语写作等选修课程,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特点。

2.2.3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根据湖南省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我校化工专业的特点,把专业方向设置为精细化工和能源化工,并基于这两个方向对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进行了设置。在专业模块课程上,开设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分离工程、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必修及限选课程。此外,为了让新生进校时就能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以及本专业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第一学期开设了《化工导论》课程。为了让学生对化工学科的前沿问题有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还开设了化工学科前沿、创新思维与方法等课程。其中化工学科前沿为限选课程,主要邀请(下转第88页)(上接第83页)校外专家以及本校具有丰富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教授、博士主讲。此外,还开设了化工专业英语、化工计算机应用、化工安全概论等选修课程。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对于精细化工方向,根据湖南省的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历史传承(主要由原来的湖南省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相关专业整合而成),我们以日用化工为主线,开设了精细化学品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工艺学、精细化学品工艺学实验等必修和限选课程,洗涤剂工艺学、化妆品工艺学、脂肪酸及衍生物工艺学等选修课。对于能源化工方向,我们以生物质液体燃料和太阳能电池为主线,开设了能源化工工艺学、能源化工工艺学实验、能源化工导论等必修和限选课程。

3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经修订后的新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除了原有培养方案“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特点以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开了系列人文科学类选修课(如大学生应用语文、艺术鉴赏等课程)和专业素质拓展课,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2)增加了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创新思维与方法等创新理论课程,并要求学生加入专业教师的课题组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该学分作为必需的第二课堂学分。通过此环节,学生的资料查阅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得到加强。

4结语

总之,在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起符合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要求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应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符合新形势下我国化工类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又符合湖南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其长处。强调高等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注重专业的适应性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竞争,真正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教研教改项目(2015年,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现代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JG2015YB11)。

参考文献

[1] 鲁德平,宋慧婷,杨世芳,张燕青,曾嵘,周艳.构建本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90(4):21-24.

[2] 邹丽霞,花明,黄国林,刘峙荣.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8(1):15-18.

篇4

通知规定,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自发文之日起撤销学位授权;评估结果为“限期整改”的学位授权点,即日起要进行为期2年的整改。

据悉,今年1月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评估结果,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强调,要健全授权审核机制,实现常态化授权审核,健全授权点动态调整和强制退出机制。

根据通知,评估结果为“不合格”、被撤销学位授权的学位授权点,5年之内不得重新申请。2016年招生工作结束后不得招生,在学研究生按原渠道培养、授予学位。评估结果为“限期整改”的学位授权点,自发文之日起进行为期2年的整改,2016年招生工作结束后暂停招生。整改结束后将接受复评,复评结果为“合格”的恢复招生,复评结果达不到“合格”的撤销学位授权。限期整改和撤销授权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其同一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继续行使硕士学位授权并招收硕士研究生。

201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制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要求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是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6年进行一轮,获得学位授权满6年的学术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均须进行合格评估。

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分为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和教育行政部门随机抽评两个阶段,以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为主。每一轮评估的前5年为自我评估阶段,最后1年为随机抽评阶段。随机抽评的学位授权点按专家评议意见认定,即:1/3(含1/3)至1/2(不含1/2)的参评专家认为“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属于限期整改的学位授权点;1/2(含1/2)以上的参评专家认为“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属于不合格学位授权点。未抽评的学位授权点按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结果认定。自我评估为“合格”的学位授权点属于合格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为“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属于限期整改的学位授权点。

教育部表示,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是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对保证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该专项评估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委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实施,主要检查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完备性,包括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质量保证等。

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不合格名单):

一、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东北大学:统计学;同济大学:法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管理;华南理工大学:法学。

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首都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黑龙江科技大学:数学;聊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西安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

三、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北京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博士(领域:电子与信息);河北农业大学:工程硕士(领域:项目管理)、公共管理硕士;河北医科大学:护理硕士;辽宁大学:工程硕士(领域:计算机技术);辽宁医学院:口腔医学硕士;辽宁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领域:化学工程);大连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吉林大学:教育硕士;北华大学:翻译硕士;佳木斯大学:工程硕士(领域:材料工程)、口腔医学硕士;哈尔滨商业大学:工程硕士(领域:计算机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硕士、艺术硕士;河海大学:法律硕士;厦门大学:教育硕士;福建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农业硕士;江西农业大学:工程硕士(领域:计算机技术);济南大学:临床医学硕士;山东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曲阜师范大学:农业硕士;山东财经大学:工程硕士(领域:项目管理);烟台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河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河南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信阳师范学院:工程硕士(领域:化学工程);武汉纺织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工程硕士(领域:项目管理)、工商管理硕士;华南理工大学:艺术硕士;四川大学:教育硕士;成都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贵州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昆明理工大学:农业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化学工程);西北大学:教育硕士;长安大学:旅游管理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主动提出放弃授权的学位授权点名单:

一、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新疆大学:光学工程。

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北京大学:资产评估硕士、出版硕士、图书情报硕士;清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险硕士;北京理工大学:国际商务硕士;北京工商大学:旅游管理硕士;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南开大学:资产评估硕士;天津大学:应用统计硕士、保险硕士;河北工业大学:国际商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河北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材料工程);山西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材料工程);大连理工大学:会计硕士;吉林大学:资产评估硕士、审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东北师范大学:风景园林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管理硕士;东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硕士;华东理工大学:中药学硕士;第二军医大学:公共管理硕士;浙江大学:旅游管理硕士;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材料工程)、工程硕士(领域:项目管理)、工程硕士(领域:物流工程);中南大学:国际商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工程硕士(领域:工业工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西南交通大学:资产评估硕士;西北大学:旅游管理硕士。

篇5

课程设置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IChemE鼓励发展化学工程科学各分支的全面进步。IChemE认证具体要求被认证院校在化工专业课程设置上既要有深度同时需注重广度。在深度上,可以引进源于该学院科研优势的课程,让学生在某些具体技术领域获得“钻进去”的化工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开放式思维、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广度上,可以引进更多基于该学院科研方向的课程,利用教授的强项开设一些前沿课程,拓宽学生的化工知识面。但无论是核心基础课,还是高层次专业课,课程内容都要不断完善,动态更新。我国的化学工程教育改革也非常强调学科交叉,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在更高的起点上突破原有知识体系,另辟蹊径,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基础。同时提倡化工课程设置要注意吸收当代国内外化工发展的重大成果,反映化工发展的最新成就,减少陈旧、过时的化工知识。化工教育改革在确定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时提倡综合考虑几个平衡,即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之间的平衡、工程设计和研究项目之间的平衡、课堂教育和工程实践之间的平衡、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平衡等。而我国传统化工教育则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科研、轻教学。因此,IChemE国际专业认证工作在国内相关院校的开展,将促使各院校对传统的化工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合格化学工程师的需求。同时,IChemE严谨的监督工作及动态的认证周期(五年一次)为中国化学工程教育国际化改革的连续性提供保证,使国内的化学工程教育始终与时俱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IChemE认证推动教学模式多样化

长期以来,国内的教学都是沿袭前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不是发现真理,忽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只考虑教,不考虑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IChemE鼓励新颖创新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化学工程教育的改进。比如IChemE提倡三类教学模式:诱导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多问开放性问题和反问式问题。让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始接受开放性问题的挑战,并将这种挑战在整个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延伸和扩充。启发式教学:多用案例分析和多问“为什么”及“如果不”的问题,也可把真实的工程问题带进课堂,让学生思考和提出解决方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项目为主的教学:学生自我管理,导师提供咨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学生的评估方法,IChemE更看重学生课外作业和项目作业的完成情况。IChemE提倡根据课程本质,明智地使用不同类型的考试方法,以及书面课外作业、口头报告等组合的评估方法,并在考试、书面课外作业及口头报告中都要而且多包括开放式的、具挑战性的问题。中国素质教育倡导广大教师勇于突破“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的陈旧模式,采用启发式、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可能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实现本质转变,即变只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变教师主宰课堂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变只重知识传授为同时重视学习过程;变一讲到底为讲学结合。同时,现代化学工程教育提倡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模式,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强调构建复合式、全程性、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在考评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的同时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IoChemE认证强化学生的工程设计训练

目前国内高校的工科学生一般都缺少对工程设计和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的理解,他们一般认为科学比技术更重要,这正是中国传统工程教育不重视工程设计的误区,导致学生缺少工程设计和实践的经历。有的学校即使设置了工程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也大都形式重于内容,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工程设计教学的目的和结果。事实上,学生必须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现实工程问题,并且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学会如何做设计。IChemE强调学生的工程设计训练不能仅限于大四的工程设计项目,而是要将工程设计训练深埋于整个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见诸于相关专业课的课程规划中。比如大一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工程设计介绍,大二阶段给学生布置简单的质量和能量守衡设计任务,大三进行个体设备设计的训练,大四安排学生完成包括工艺和设备的设计项目。同时,大四设计项目是学生工程设计训练的重中之重。对学生项目的管理要科学有计划,项目评分要控制质量,力求整个专业每组学生的工程设计项目的难易程度相当,以保证评分的一致性。IChemE认证的这些工程设计要求与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改革理念不谋而合。国际化的化学工程教育提倡学生的工程设计训练不要纸上谈兵、脱离工程实际。学生在工厂实习中应多参与生产环节,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的参观,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工程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要主动与企业联合,启动合作培训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综合的工程训练中心,锻炼学生的设计和制造能力。IChemE认证在国内的开展,可以成为这些工程教育理念得到系统实施的强大推动力。教师是实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教师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教改的质量。目前国内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工程实践经历少、项目设计经验缺乏的情况,因此很难做到联系工程实际问题开展教学,造成在教学时更多的是理论到理论,培养的学生往往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化工教育改革强调在强化学生的工程教育同时,也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训练。而IChemE倡导来自企业的会员到高校讲学,或邀请杰出校友和工业界朋友以讲座方式向学生和教师介绍工程技术应用实例,以弥补高校教师工程实践方面的不足,在拓宽学生工程认识视野的同时,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工程实际的学习机会。

篇6

关键词 南京理工大学 学科评估 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4.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2012 Third Round of Subject Evaluation

CAI Yun, ZHOU L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94)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evaluate a subject in addition to Military Science and to rank the results. In the latest round of subject evalu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NJUST") has 14 subjects for evalu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rrent level of the subjects of NJUST. This paper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overall situation, the change in rank and features of subject evaluation, thus obtains som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JUST.

Key word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ject evaluation; subject

1 学科排名的意义

学科排名是指: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排名,又称“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此项工作于2002年首次在全国开展,各高校和科研单位自愿申请参加,至2009年已完成两轮评估。①2013年1月29日,最新一轮学科评估即第三轮结果向社会公布。

学科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高校的学科实力、办学水平。

2 南京理工大学三轮学科评估参评整体情况

南理工是隶属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南理工共有14个学科参评,其中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9个学科参加了全部三轮学科评估;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个学科参加了第二、三轮学科评估;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3个学科仅参加了第三轮学科评估。

3 三轮学科评估排名的变化趋势

通过对南理工三轮参评学科排名的比较可将其学科排名变化归纳如下:

(1)排名和相对位置均上升(如图1)。

图1 学科排名变化情况(a)

(2)排名下降,但相对位置上升(如图2)。

图2 学科排名变化情况(b)

(3)绝对排名有转折,相对位置上升或稳定(如图3)。

通过三轮学科排名可以看出,参加三次评估的大多是学校的主干学科,多为工科,与前二轮相比,多数学科能够保持排名或相对位置上升的趋势。

图3 学科排名变化情况(c)

(4)绝对排名和相对位置都有转折(如图4)。

图4 学科排名变化情况(d)

图5 参评学科排名结构情况

图6 参评学科排名结构情况

4 第三轮参评学科的特征

如图5是南理工第三轮参评学科排名位次的结构情况图。南理工参评学科排名集中在11~40名之间,前十名学科数较少,优势不够明显,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其他高校差距较明显。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前10名的学科数占参评学科数一半及以上,北航参评学科为17个,前10名学科所占比例为70%,哈工大参评学科27个,前10名学科所占比例为67%。在工信部七所高校中,只有南理工、西工大、哈工程前10名的学科数占参评学科数不及四分之一,分别为21%、16%、12%,参评数分别为14个、31个、17个。西工大在此次参评学科中参评数较多,范围较广,人文社科类、管理学、艺术学都参与评估,从而导致前10名学科百分比降低。

多领域多范围多学科的参与评估,可以更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的学科整体水平。如图6可以看出,南理工参评学科较单一,多以工科为主,人文社科类、管理类、艺术类较为薄弱。

5 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第三轮学科评估的分析与总结,对于南理工现阶段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南理工三轮排名中位居全国第一或前5的顶尖学科仅有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数量偏少。顶尖学科反映一所大学学科建设的“高峰”,代表学校在某一学科领域最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学校须加大对新兴学科的培育扶持力度,遴选出能够涌现至全国前5位或5%的新学科,尽快凝练塑造学校学科建设的另一个“高峰”。

(2)工科领域学科竞争尤为激烈。如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南理工有传统优势的学科,仅在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中,哈工大、南航、哈工程、苏大、南工大等的相关学科排名上升很快,有的已经反超南理工。而南理工的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学科的排名却不甚理想,有的甚至已经处于部属高校末位,在江苏省内也位居中下游,这种趋势必须引起学校重视,加大对一批工科主干学科的建设力度。

(3)南理工参评学科以工科为主,门类偏少,理科学科三轮均没有参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外国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等非理工学科的排名不甚理想且有下滑趋势。这反映了我校非工科学科的实力较弱,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仍需继续塑造,学校要继续抓好理科和文科的建设。

本文为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会研究课题: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http:///xwyyjsjyxx/zlpj/xksppm/

篇7

沈阳科技学院,始建于1999年,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前身为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201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省属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位于沈阳市新行政、文化核心区域——浑南区,毗邻哈大高铁沈阳南站,校园周边高校林立、科技产业集群,具有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

学校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资产评估、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27个本科专业,重点发展社会紧需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六千多人。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实行大类招生教育培养,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学院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大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把学院办成一流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论文摘要:工程教育认证制度通过设定专业标准和连接专业准入制度,可有效提高高校工程专业教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从提升专业内涵、严格认证标准、建立衔接机制、加大专业学会参与等方面强化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与传统学科相比,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基础口径宽、方向分散和教师工程经验缺乏等特点,应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从持续培养教师工程能力、强化学校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工科在校生约700万人,居世界首位。但高等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课程体系陈旧、实践教学偏少和教师缺乏工程经历等问题,导致学生专业面窄和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工程教育认证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相关专业进行认证,可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其作用正日益受到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的重视[1]。 

国际上有3项关于工程教育学历的国际性协议,即《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和《都柏林协议》。其中《华盛顿协议》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是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也是另外加入两份协议的基础[2]。目前《华盛顿协议》的签约成员包括美国的abet(美国工程与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英国的ecuk(英国工程委员会)等13个组织,另有德国和印度等5个国家的认证组织为准签约成员。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当年成立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可进行认证的工程专业数量已从4个增加到10个。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虽然其不直接进行工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也不直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管理和雇用,但它通过设定专业标准为工程专业人才和就业市场实现无缝衔接,在二者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尽管“认证”的功能是有限的,但其对工程专业的专业主义理想的实现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学术组织的特性和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为专业发展和专业认证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专业人员的准备和文化萌生的制度环境。工程教育认证则通过规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标准,为其进入工程专业领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导。认证制度与工程专业准入制度相连接,为专业市场的控制和专业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基本“门槛”,反过来为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质量先导,促进了学校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一、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和内容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目标是保证和加强毕业生培养质量和促进高校通过修改教学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达到上述目标,认证机构需具有以下特点:(1)建立明确的学术质量定义以供被评估学校和教学计划去努力实现;(2)要求学校和教学计划必须提供关于学术质量和学生成就的一致、可信的信息以保持公众的信心和投资;(3)鼓励学校为改变和所需的改进而进行自我审查和计划;(4)采用适宜的、公正的组织化政策和步骤进行决策;(5)对其认证活动进行自我审视和检查;(6)拥有和保持可预见的和稳定的资源。 

认证机构需制定鉴定标准,以有效地保证学校或教学计划的质量:(1)与学校适应的专业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进行工程教育的能力、素质和道德;(2)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理论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等培养方式,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3)合理的师资结构和持续的教师发展政策;(4)充足的支持条件,包括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信息资源和校企合作;(5)学生发展管理体系,包括招生、就业和学生指导等方面;(6)教学管理制度,可进行过程控制与反馈;(7)全方位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持续改进的措施;(8)针对专业特色,提出具体化的专业标准。 

为通过专业认证,学校需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定,进行下列活动:(1)定义待评估专业的目标;(2)设计课程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3)根据学校和职业的标准评估学生的学习产出。 

二、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工程的专业化进程和工程的专业制度的建立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重要作用。结合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动我国工程职业的“专业化”建设,使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和工程师注册制度尽快形成“专业”的内生机制,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1.进一步提高对专业本质和内涵的认识。对于工程教育中的“专业”特质和专业性问题,国内一些知名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很多前瞻性的建议。朱高峰认为工程专业人才应接受包括道德养成、能力训练、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全面素质教育[3]。文辅相和杨叔子等均提出改变工程教育中过窄的专业导向,建立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双重教育目标,让专业人才的成长建筑在较宽的知识面上[4]。对目前比较狭窄的工程教育目标体系进行基础性的调整,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伦理道德和责任教育、社会发展和工程影响等纳入专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为专业人才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2.建立符合专业本质内涵和发展规律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作为对认证对象的状态和符合教育目标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认证标准具有统一性、标准化和先导性的特征,对被评对象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第一个标准,就强调工程专业标准的规范性和开放性的统一,避免阻碍工程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全国工程教育的认证的组织体系,制定了工程教育认证的评价原则、认证标准和程序。 

3.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机制。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州工程师注册制度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两个制度的结合是工程专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工程教育为工程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教育和训练,为工程师“入职”设置了最低“门槛”,工程师注册制度受到国家的市场庇护,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对应,保证了工程将促进公共安全、福利和健康作为最高目标的专业理想[5]。因此,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将为我国工程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进一步发挥工程专业学会的作用。作为专业发展的基本组织结构,专业学会可体现专业自律和共同治理的精神。目前,我国工程专业认证制度建设的基本模式是由政府推动的、包括专业组织在内的多方参与的联合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在改革初期高度集中、快速推动和解决重大问题的优势。与之相比,工程专业学会主导的认证机构专业性更强,更能及时反映行业对工程教育质量的需求,应为未来的发展方向[6]。 

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7]。 

由于环境工程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相关学科间的方法和培养模式差别很大。如污水处理工程以给排水专业的传统工程方法为主,而城市环境规划则与城市规划的方法相关。尽管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但课程设置的深度相对母学科较浅,理论阐述较多,而实践设置相对较少,限制了学生在该方向应用能力的深入培养。而我国企业特别是工程类企业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引起环境工程教育与学生专业发展的错位。而工程教育认证正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使其达到工程师的基本水平。因此,应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在原有培养方案宽口径的基础上,针对环境工程应用的某一主要方向,如污水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废污染防治、物理污染控制、环境设备、环境评价与管理、环境规划等,通过提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或规划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避免其设计多而不精的问题。 

除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全国绝大部分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正处于成熟前的发展阶段。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本地区共有8所开设环境本科专业的高校分别为: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工学院和钦州学院。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其环境专业形成时期均较晚,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与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相比,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储备相对不足。且部分教师直接从博士阶段导入,与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相比,其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经验均存在不足,也削弱了学生工程设计教育的效果。因此,对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专业教师,应建立持续改善其工程能力的制度。如支持教师直接参与工程设计、鼓励其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利用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对教师进行工程能力培训和建立有工程经验教师传、帮、带指导年轻教师的机制。 

与传统的环境专业名校相比,地区高校各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其环境专业多源于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交叉与延伸。以广西为例,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工学院等学校的环境专业均从化学工程发展而来,广西师范学院和钦州学院的环境专业均从地理学科发展而来,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则依托电子仪器专业,桂林理工大学的环境专业则从地质专业和市政专业等发展而来。不同学校的背景下,其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特色也应有所不同。通过与学校强势学科的交叉,可有效提高学生在相关环境工程应用领域的竞争力,如化工学校可强化学生在其化学工程和工业中的环境工程治理能力,而地质学校如中国地质大学可强化学生在地学类环境工程中的能力培养,管理专业较强的高校则可强化环境评价和规划等环境管理应用领域。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地质专业和市政专业为其传统优势学科,通过与上述学科交叉,该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以培养废水处理和矿区土壤修复为特色。在课程设置中,强化水处理工程的理论和实践,并增加矿区土壤修复的选修课和实践课程,重点培养掌握废水处理工程和土壤环境修复工程等领域主要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毕家驹. 中国工程专业认证正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5. 

[2] 毕家驹. 走华盛顿协议之路[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38-42. 

[3] 朱高峰. 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1-9. 

[4] 杨叔子. 谈谈我对“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08(9):6-7. 

[5] 李茂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册工程师认证制度的基础[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15-19. 

篇9

1.1以同一专业同一教学班及作为单元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分层

我校是典型的民族院校,基于相对多元化的生源情况,化学工程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结合各种测试手段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将专业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划分为第一次层;将专业知识基础一般但是学习态度积极、成绩中等水平的学生划到第二层;将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划为第三层。学院根据学生的层次对同一实验项目对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第一层的学生要求他们深刻理解原理,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寻求不同解题途径,培养发散思维,挖掘潜在能力;对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学生则制定相对低一些的教学目标,B组层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完整顺利地实验操作过程,培养相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C层学生要求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理解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完整完成实验步骤,达到专业实践学习的基本目标。同时实验室次用递进的方式,鼓励下一层的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逐步进入上一层的学习目标。

1.2以同一专业学生不同年级学生作为单元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分层

学院对于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注重培养其基础实验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注重其开拓性和创新性的综合培养,另外由于我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考虑到一些学生语言(如:维吾尔族、藏族学生)等各种障碍原因,我们合理增加最新化工学科动态和工程实践创新性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自身体验式的学习,避免因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教师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学生学习障碍的问题;而对于基础扎实过硬,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院则提出“科研带动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科技思维能力、工程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尽早了解、学习化工相关学科发展动态,为满足社会发展新的需要做好储备。

1.3层层细化,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口味”

我院在基础学生分层的基础上,又根据学院各专业特点,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技能训练。近年来,我院以环境、高分子、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为试点,基于化工原理和反应工程只是作为这两个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实验室开设了环境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工原理、制药工程化工原理的基础理论验证型实验,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身体验式学习”。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分层只是暂时的、流动的,分层的标准也是灵活的,会随着学生的进步程度而变动。同时分层也是递进的。分层教学不是为了拉开学生学习起点,而是协助学生挖掘自身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不断地修正学习目标,持续地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无论基础好与坏、能力强与弱,都可以在自己的原有程度和能力上有所进步。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针对工科实验特点,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内评估体系

当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是基于“投入-产出”的方法开展高校绩效评价的,但对于工科实验课程用这种“投入-产出”的二次化分析的评定方法仍旧存在不合理性,不能有效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实验水平。我们对西北各高校实验教学进行调研后发现,很多高校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课成绩评定方法都是也一样的,即学生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和平时实验报告成绩的百分比简单结合,但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室课来说,卷面考试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这样的考核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完善,而学生平时的实验报告成绩评定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我院针对实验教学存在的诸多障碍,结合专业共同体理论,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院内评估体系。

2.1立足于学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把实验教学的主动权归还学生”的实验教学理念。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敢于大胆放弃,尝试探索出符合学院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注意理论课与实验课之间的联系,使两者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2.2以专业特性为导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作为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工业化学、石油化工等多个化工衍生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因此,建立具有化工特色,能够兼顾基础和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对化工院校来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

2.3促进创新,以学生创新求学院整体发展的需要,大胆改革传统守旧的实验教学管理方式,部分专业设立了开放性实验室,建立学生兴趣实验室。设置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着“强调学生全面发展,鼓励自主创新”的原则,由学生自发组员为创新团队主体,专业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参与的前提下,确定若干科学、可行的实验创新项目,再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操作分析和撰写总结。

3结语

篇10

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了高等教育的诸多方面,包括教育理念的国际化、交流合作的国际化和共享教育资源等等,是各国实现其高等教育高品质发展的一种需要,是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和国际间文化沟通的必然要求,它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

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大学联合会(IAU)定义为:“把跨国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就国家而言,是使本国的高等教育提升品质、走向世界、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全球意识和时代观念、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国家发展的多方面需要。对于全世界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各国之间相互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实现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和发展[2]。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及必要性

1.高等教育国际化新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由来已久,但随着经济的形态和趋势的新发展,各国对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发展不断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与发展方向[3]。(1)合作办学模式日益受到重视在发达国家看来,高等教育同样可以作为一种商品与产业,也可以用于“出口”,将高等教育付诸于国际化发展,在国际交流中既能够以廉价方式吸引大批的发展中国家的一流人才,又可以赚取巨额的直接的经济效益。对于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经验,促进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2)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高等教育国际化日趋表现出综合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首先,高等教育涵盖内容更加广泛。从传播知识到人才培养,从本国高等教育机构适应国际化要求,到建立跨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次,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全球各国开展的范围更加宽广。不仅发达国家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改革自身教育,促进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最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方式更为多样。科技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新的信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也为教育国际化创造了许多新的条件。(3)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育领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间合作建设虚拟国际化课程,建立国际性的虚拟性大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地区所认可。全球性的信息同步打破了国家和地域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人的观念、文化上的界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条件。2.我国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近年,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在学术研究、合作办学、交换留学生等方面都有了更为广泛的交流,并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诸如教育资源匮乏,教育理念落后,办学条件不足,教学管理水平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等,还很难与世界上高水平的大学抗衡、竞争。而且,我国缺乏综合性国际型人才、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我国国际化人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积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非常必要性。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与启示

在国际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自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这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5]。1.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使高等教育国际化顺利推进为了保障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以及相关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多数发达国家往往以政策、法规等形式将相关规划和措施固定化,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美国颁布一系列法律政策,从而顺利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并且持续向国际化迈进。1998年,英、法、德、意四国发表题为“建设和谐的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之联合宣言”,呼吁建设一个开放公共的欧洲高等教育平台,随后提出了进一步的措施与规划。2.加大宣传力度,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许多发达国家在境外大力宣传其高等教育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发达国家教育机构及高校通过在其他国家设置派驻机构,开展留学生咨询服务,开办各种国际教育展等活动,广泛招收外国留学生。3.设立各类奖学金,有效吸引海外学生一般而言,留学费用不菲,设立各类的奖学金,可以有效地吸引海外留学生。发达国家政府、各类教育机构通过成立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基金会,设置种类多样、数额不一的奖学金,成功的赢得了各国留学生的青睐。4.加强质量监控,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多数发达国家均建有良好的质量保证体系,德国《高等教育结构法》对高等教育质量做出了明确规定,其高校专业设置也有一套完善的认证体系。英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如,《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境外合作办学实施准则》等,保证高等教育体系的高质量。

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平台建设措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院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教改项目的支撑下,对化学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实施了国际化培养的新模式。该国际化教育平台瞄准化工硕士研究生高品质国际化培养方向,集中优秀生源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秀师资,打造具有综合性素质、能够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优秀人才,并使毕业生能够进行多样化的出路选择。

1.确立人才培养标准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经验[6],一方面应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石油背景的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采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教育为核心,首先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这是因为现代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国内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国际性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不仅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更注重人才的素质水平,只有具有了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以及国际素质,才能在国际间的社会经济合作和交往中具有竞争力。

2.实现方式的多元化学校化工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平台不仅鼓励本国学生参与国内外的合作培养项目,赴国外教育机构进行学习,还适当吸收国外来校学习的留学生,实施跨国远程教育项目,并寻求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形成持续培养的教育方式;即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学会“引进来”;不能单一的吸收,还要尽可能地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实现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双赢”局面。只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3.改革教学方法化工研究生国际化平台注重知识传授与学生参与性相结合的模式,更加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4.改革课程设置为了推进研究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本平台首先设置科学合理的、可以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化工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平台中的课程设置参照国外著名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及教学课程大纲,设立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和内容,逐步由传统教育课程中的内向型、专业型、本土化,转向外向型、通才型、国际化的方向。课程设置包含了与化学工程专业相关的化学类、工程类及石油类各种课程,有利于学生拓展研究领域并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其次是实现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在国际化理念指导下,采用英语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和授课教师互动,并制定详细的课程评估系统,及时反馈授课效果,有利于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及时补充国内外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达到与国际教育的同步进展。另外,超过80%的课程是由海外著名学者和专家授课,以最大程度地优化化工专业研究生国际化教学课程体系。

篇11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这个金色的收获季节,同学们带着多年来刻苦学习的硕果走进了大学。首先,我代表校党委和校行政为级新同学实现自己进入大学深造的愿望,成为大学大家庭中的一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欢迎!向积极为大学输送优秀生源的中学老师们,向精心哺育你们成长、并给予大学充分信任的广大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对帮助、指导、组织我校军训工作的的领导、教官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这是你们刻苦学习的回报,是你们的父母、老师不辞辛苦、哺育培养的结果。这一切,来之不易!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你们有理由尽情地享受这丰收的喜悦,但从今天开始,也要有更高的人生目标:走进了大学,你们就要把自己锤炼成一个社会精英,要自我成长,还要帮助别人;要自我奋斗,还要服务社会;要规划自己幸福人生,还要思考如何报效祖国!

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历经近年的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等学科协调发展,以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为特色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个博士点,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个硕士点,个本科专业。拥有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国际合作技术研发中心,个省级重点学科,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依托中心。有专任教师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硕士学位的人;其中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个,博士生导师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人等等。

大学半个多世纪的执着求索、几代人薪火相传,不断的精神积淀,形成了“团结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大精神;确立了“立人、传知、求新、惠众”的办学宗旨,“明德、笃学、弘毅、拓新 ”的校训,“自强、务实、竞合、创新”的校风,“修身修业、诲人不倦”的教风和“求真求实、学而不厌”的学风。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与“橡胶”结下了不解之缘,橡胶品牌及特色贯穿学校发展始终。学校把“自强务实”的优良传统和橡胶所特有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品格,融入到人才培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强务实”的作风和宝贵的“橡胶品格”,这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学校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得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校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也是同学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同学们,学校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创新氛围。在这一基础上,每位同学要明确自己新的奋斗目标,自觉地在学习中增强创新意识。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积极奋发的学习劲头,肯吃苦、不取巧,充分挖掘各自的潜能,培养和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漫游知识海洋的乐趣中领略和体会科学、艺术、人文各自具有的无比魅力,陶冶性格情操,使自己成为政治、思想素质好,同时又具有良好科学素养、艺术造诣和人文精神,并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各位新同学,将要开始的军训是你们大学生活的第一课。这第一课对你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都非常的重要。这一课能让你们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是纪律,更明白团队协作、互相帮助是多么的重要,更清楚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的真谛是什么,所有这些对你们都是一种帮助,将让你们受用终身。多年来,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军训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次受到教育部、省军区、省教育厅等上级的表彰,有这样好的条件,有这样好的教官,我相信你们能认真地上好军训这一课,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服从指挥,听从命令,像一个军人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军训将带给每个同学一份军人的英武之气和刚毅精神!

篇12

    创新意识是产生创造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实践和创造。承担科研任务的高校教师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将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研究近况及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带入本科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热情,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尝试性地解决一些科学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方面,学生在参与这些课外科技活动的同时,对培养自己的创新意愿和创新动机起到了直接的激励作用,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树立起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另一方面,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会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进而带动并感染周围其他学生积极投入科研,并通过科研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激发求知欲和研究兴趣,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1]。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关键在教师。因此,优化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2.1采用“传、帮、带、督”的方式,构建高水平教师梯队

    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每人要拜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老教师为师,跟班听课,并参加辅导、答疑、改习题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教师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同时也接受了考查,考查合格者方可担任课程主讲。老教师在其中则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督的作用,课前听试讲,结合具体理论、概念与青年教师一起探讨教学方法,给青年教师以鼓励和具体的帮助;课后及时与青年教师交换意见,随时解决其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学校也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技艺大赛、优秀师徒评选、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吸引青年教师参加教改活动,培养锻炼青年教师,构建老中青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梯队。

    2.2教学科研相长,不断促进教师的知识更新

    高等学校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开展本科教学,而且要全力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否则就会形成在教学中只能“教死书”的状况。在强调教学工作是教师天职的同时,还需强调科研工作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国内外经验都表明,一所大学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样也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创业能力的要求,才能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准确地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以及课程内部的逻辑联系,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新技术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1]。

    3改进教学方法

    3.1采用启发式教学

    关于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推行启发式教学,这是我们教改的关键。一方面,在教学方式上努力转变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观念,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摆脱以教师为主、课堂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教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探索,注重对他们开发性思维的训练。教学结果也不满足和局限于教材、权威和标准答案等,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记忆知识本身。每次课后可以留1-2个比较有趣的思考题,在适当的时候组织课堂讨论[3]。如一些化学实验课上请同学上台讲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给予补充,老师略加点评,这样可使台上的同学得到锻炼,台下的同学受到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由“演员”向“导演”转变,学生的角色要由“观众”向“演员”转变。

    3.2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天性与特长,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和要求上,有自己选择的余地,能充分发挥其潜能[4]。要允许有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从而为这些优秀学生设计更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培养计划,例如可以让部分优秀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在处理实际问题中掌握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

    3.3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因此教师不但要讲授学科知识,还要讲授学习方法,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综合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我们不能把学生大学四年的宝贵时光仅仅用于灌输理论知识,而应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1]。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载体,根据学生能力生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规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化工实验、化工设计和实习等实践环节体系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与改革:

    4.1加强实验室建设,整合实验环节,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

    随着高校对试验环节投入的不断增加,实验课程进行了整合和优化,在实验课程中安排适量的验证性、综合性和选做性实验,使教师、学生在教学中有一定的灵活性。在综合化学实验中要求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其内容须涉及一些科研项目,从而提高了实验的先进性、前沿性和综合性。选做性实验与本科生创新实验结合起来,常常只给出实验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查阅文献,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自己完成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使所学知识成为活的知识,最终转化为创新能力。

    4.2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高校化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一般有三次实习:认识实习、生产(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实习。学校应加大对实习的投入,尽量让学生到一些管理、工艺、设备、控制比较先进的大型石化企业去实习,为学生认识现代化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搭建平台。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现场实习是锻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工程实践相互联系、加强感性认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是建立稳固实习基地的重要方式[5]。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建设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几年,我校该专业学生陆续到扬子石化、金陵石化等知名大型企业去实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3优化课程设计方案

    一方面,除了学生要做的毕业设计外,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化工原理等课程中一般独立设置课程设计环节,即小设计,这样可以达到综合运用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这样不仅使学生将上述课程的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来进行融会贯通的认识和应用,同时还使学生接受了初步工程实际能力的基本训练,这样对于在毕业设计环节进行设计的同学来说会增加其设计能力,而对于在毕业设计环节选择论文研究的同学来说不会造成设计能力训练环节的缺失。另一方面,我们加大了对毕业设计的分量,专门对一部分青年教师进行毕业设计的正规培训,以便使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更加规范。

    5完善管理制度

    改革教学环境和管理机制,建立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学术环境,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导师制、自由选课制,逐步实现校园创新的学术环境。为此学校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给予软硬件设施和经费支持,相继建成了一批开放实验室。同时学校为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及自主创业活动,专门设立“常州大学学生课外创新创业基金”,学校每年划拨3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基金。学生可以自己申报一些选题好、具有创新之处的课题。学生经过查阅资料、联系导师与实验室、填写申报表等过程,通过评审立项后,进入科研组做实验。课题一般1-2年完成,中间经过中期评估、结题验收等环节。对于能做出成果的同学给予加学分或物质奖励等方式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使学生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该制度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大二或大三就进入实验室,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科研创新活动,一些同学在本科阶段就做出了创新成果,为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如资料环境、实验条件、提供必要的场地、资金和指导,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并给予正确的评估和引导;同时,应强调科技创新活动不能影响理论课学习,以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

篇13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探索与实践

国家教育部2014年8月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将现代学徒制试点列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意见指出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1-3]。近年来,随着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产品的多样性,操作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就业岗位也发生了变化,除了生产操作,还有部分学生从事产品研发、质量检验、销售、生产安全管理等。2017年开始,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结合国家政策、企业、行业的具体情况,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和办学目标,积极与江苏旭川化学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改革工作,成立“旭川化学学徒班”从一年级学生中选拔学生实施培养。该模式采用了学校加企业的“双导师”的教学方式,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中就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共同实践和探索,并卓有成效,开展工作3年来已为该企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97人,部分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的班组长和生产骨干。探索实践工作至今已走过三个年头,教研室全体教师积极与企业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合作,在工作过程中,努力吸取企业前沿的资讯和技术技能。学生培养采取双导师制度,即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对学生的培养任务。在学生工学交替过程中教研室派驻一名教师到企业,既是对学生的理论指导,同时又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工学交替、“双导师”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实现了从学校到就业零距离衔接的特色,绝大部分学生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具备了独立操作能力。

1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从2016年春季开始与江苏旭川化学进行合作。合作的初衷是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学校学生需要就业,只是这样一种学校和企业的松散的合作关系。随着双方深入接触、了解,受企业邀请,学校领导、教师深入企业,对企业的总体发展、产品种类、物料、产品的物化性质、学生的职业发展、待遇、工作环境等做了多方面的实地调研和考察;同时、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考察专业办学条件,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等[4-5]。经过双方的互相了解,多次沟通交流,磋商决定进一步进行合作。合作形式是由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旭川化学组建“旭川化学学徒班”,人才培养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以发展学习者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6]。

1.1“旭川化学学徒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018年6月成立“旭川化学学徒班”,班级共有人35人。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结合企业用人需求,进行定岗培养,企业主要的三大岗位是化工生产操作与工艺控制、产品质量检验、产品研发助理。根据岗位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化学、化工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适应从事化工生产操作与工艺控制、产品质量检验、产品研发等岗位所需要的相应职业能力,并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协作沟通等良好职业道德,成为企业能够用、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2“旭川化学学徒班”的选拔、组建以及后期管理

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学完基础理论课程之后,根据企业用人的选拔标准,企业人员到校进行宣讲、组织学生报名并进行面试选拔,企业、学校与学生签订“旭川化学学徒班三方协议书”,学生具备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对达成协议的学生进行单独编班,进行单独授课,学院为班级配备辅导员和班主任、企业为学生指定“师傅”。学生在学校既要接受学校的专业课程教育,也要遵守企业的各项管理规定。

1.3“旭川化学学徒班”的培养方式

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即由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与江苏旭川化学进行校企合作,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等培训形式共同培养。师资队伍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的专业教师组建,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在师傅的指导下开展实践能力的学习。学习内容以企业岗位技能培训为主,学校集中系统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为辅。企业主要负责对学生的企业文化、安全生产及岗位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学校通过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同时兼顾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1.4“旭川化学学徒班”的教学方案

立足旭川化学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采用工学交替,企校共同参与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学习岗位和企业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6]。(1)制订原则学校依托企业的实训条件和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结合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开展在校进行理论学习,企业进行实践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分段,交替式培养的教学方案。(2)制订方法以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和学生自己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前提,最大程度利用企业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以学校培养理论基础知识为主体、企业培养学生实践工程能力为主体,校企共同制定并实施教学方案。(3)方案内容教学方案主要包含培养对象、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计划、师资配备、考核方案、保障条件等内容。

1.5“旭川化学学徒班”的教学组织实施

依据教学方案和旭川化学实际岗位需求,与校方共同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配套相应的设施、设备及师资,确保培训任务顺利实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梳理企业岗位能力目标和要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旭川化学聚氨酯树脂产品研发、生产操作、产品检验、销售为一体的专业技术人才。(2)教学计划的制定“旭川化学学徒班”学生选拔人员名单确定后,根据企业生产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学校与企业多次磋商,确定教学计划。如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部分内容改为聚氨酯树脂的生产流程,强化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应用接轨。(3)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两部分组成“双导师”,团队成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应具备爱岗敬业和高尚的师德,成员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完全满足教学需要。企业导师:由旭川化学的研发人员、技术骨干、岗位操作能手等承担。学校指导教师:由具有企业背景的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4)培养形式按照旭川化学产品生产过程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配到合适的岗位,配备专门的师傅,采取一对一“师带徒”的方式进行岗位能力的培养,再按照车间或工段组成学习小组,按照双师制的要求,每组配备一位企业导师和一位学校指导教师,实施以企业岗位实践能力培训为主现,学校教师组织集中学习为辅,线上线下交互学习为补充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5)保障措施根据校企双方约定,企业无偿提供学生实践的岗位和场地,学校提供学生理论学习的一切条件。

1.6“旭川化学学徒班”的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保障“旭川化学学徒班”教学的顺利进行,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团队的组成、任务,学生日常的管理,学生技能水平的测试,学生的待遇等一系列问题。从更本上保证了该项目的顺利进行。

1.7“旭川化学学徒班”的质量评价制度

由学校、共同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由双方相关人员组成考核机构,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标准,采用过程性和结果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质量作出评估。

1.8“旭川化学学徒班”的考核制度

通过制定有效、客观并具备可操作性的标准,对学徒制试点项目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测评与考核。考核制度建设由校企共同实施,主要包括项目实施与计划的一致性、项目推进进度、项目实施效果等三方面内容。

2现代学徒制取得的成效

通过跟踪调查近几年去旭川化学实习学生的情况发现,“旭川化学学徒班”的同学在企业的技能基础优于直接入岗的同学,学生留存率远远高于未实行现代学徒制,留下来的同学大部分已在企业成为骨干。经过“旭川化学学徒班”的学习训练培训,学生实践技能明显得到全面的提升。“旭川化学学徒班”有三位同学在2019年云南省化工生产技术、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也是我们参加本项大赛以来获得的最好成绩。

篇14

[关键词] 集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教学改革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科学与技术、信号的检测、分析、处理、控制和应用等各个方面,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能耗低、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集散控制系统(DCS)是实现工业自动化和企业信息化最好的系统平台,是当今工业过程控制的主流[1]。

《集散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控制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掌握集散控制系统的原理、结构、设计与实际应用的基础性、通用性,了解基本的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和工程设计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必须通过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应用,形成学生自身的能力。为此,我们在《集散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把课堂教学由单纯的教师传授过程,改为师生互动的研究过程

针对《集散控制系统》课程对学生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的要求,首先对课程的教学学时进行合理分配,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及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理论教学和过程考核。本课程共48学时,用30学时主要进行集散控制系统的概念、原理、结构及设计进行理论讲解,在适当的章节针对具体的工程问题给学生布置任务,如对化工生产过程进行模拟控制系统的设计,DCS在锅炉控制系统中的应用,DCS在热力发电厂机主蒸汽系统中的应用等,学生分组进行方案设计,对比后得出最佳技术方案。用12学时进行过程指导,6学时进行结果评估。评估的方式主要以学生汇报、作品演示为主,教师进行点评指正。因此,课堂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改为师生互动的研究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讲,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依据所学专业知识,查阅大量控制工程领域文献资料的能力,这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对教师来讲,针对学生任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应用,不但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充满了乐趣,对教学也越发感兴趣。本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钻研的能力。

二、将单一课程的教学化为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训练

传统的教学方法仅限于本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训练, 学生往往体会不到所学知识的真正用途,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集散控制系统》课程,是自动化、热能动力、化学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了相关的专业课之后,开设的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而上述不同的专业各自又有不同的专业课,相关的生产过程对DCS系统又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生产过程,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我们认为,任何一本教科书,都难以做到把不同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而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却可以把相关学科、相关课程的知识,进行有机地交叉和渗透,把单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训练相结合。这是对专业课教学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作的出发点。

例如:对热能动力专业,我们给定单台锅炉控制的工艺流程和基本参数,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参数,分别计算出锅炉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和供水量;根据计算结果选用水泵、风机、电动机等锅炉辅机设备,进而选择测控点,对控制仪表选型,最终确定DCS系统的设计方案。显然,这样的教学活动,已经不再是DCS一门课程的内容,而是热工仪表、控制工程、机械设备、电力拖动等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我们把一个教学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五至七位同学。每一组同学都要独立设计出适合本组参数的控制方案出来。在此过程,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组织选择控件,对该项目进行组态模拟。这就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进行实践训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把DCS课程的教学活动和具体的工程设计相结合、将单一课程的教学化为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训练;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把课程考核方式由对书本知识的考核改为对工程设计能力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