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研课题的要求范文

科研课题的要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研课题的要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研课题的要求

篇1

摘 要 山海关区紧紧围绕“优先发展,适度超前,以区为主,强力推动”的发展思路,深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求真务实,创新进取,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区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设施全面优化,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关键词 新课程;实验室;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142-02

1 坚持优先发展创新型实验室,完善丰富实验材料

近几年,山海关区增加了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2015年、2016年共投资98万元为各校补充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仪器,初步完成学校仪器的标准化建设。功能教室工作的新亮点不断增多,提前达到省新课程标准要求。近年来,先后对桥梁中学、二中、兴隆小学等10所学校的14个实验室进行了重新建设,总投资达到92.4万元。为了促进开展探究实验教学,在原来的基础上,山海关区又新建设了桥梁小学、铁路小学等7所学校的探究实验室,配置了新的探究仪器,总投资为31.9万元。教育装备工作体现了科学性和前瞻性、规范化,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室,探索适合学生研究的实验项目和内容,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习惯,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山海关区不断推进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各个学校均建立了标准化科学实验室和探究实验室,构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良好环境。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改进了实验教学的目录和内容,由过去的单人单组实验发展成了小组探究的合作学习。建设探究实验室,装备了探究仪器,既能体现学生人人参与,又能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创造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2 充分利用实验器材设施,鼓励师生自制教具和学具

课改后,很多实验器材、实验用具都与新课程不相配套,这就需要实验教师积极想办法,熟悉实验器材,创造性地使用原有器材中可利用的部分,并鼓励师生自制教具、学具,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1)充分利用原有的实验材料设施。在以前购置的实验盒里就有很多的器材可以利用,我们把实验盒里的材料进行了优化重组,形成了有结构的适应课改的实验材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利用重新组织选择的实验材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教师能够进一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改革教学方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2)鼓励教师积极制作教具和学具。新课程改革也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制学具,如纸风车、小水轮、小吊车等,这些材料看似简单,但是基于种种原因,学生自带材料应用起来有难度,怎么办?一是增加科学评价手段,督促并鼓励学生,每节课,教师都要注意细心记录每个学生自带材料的情况,及时给出等级;二是教师注意自制学具的收集和积累,每节课后,教师都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交上来,摆放到实验室,保存下来,积少成多,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方便。

3)开发研制课改中的标本。新的课程在教具标本制作上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教师的自制教具要新颖并具有独创性,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例如:讲“电磁铁”一课制作的小猴子荡秋千的教具,颇受学生喜爱;利用种子贴出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标本教具,学生百看不厌。学校的标本制作做到及时更新,尽量让标本成系列,具有知识性和哲理性,能够让学生通过观察标本,揭示动植物的变化过程,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4)积极筹措资金,购置课改后的实验仪器和装置。

3 建立动植物养殖角,拓宽认知范围和兴趣

课改后,教材里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养殖动植物,观察其生长过程。为增强教学效果,山海关区部分实验教师把种子种在花盆里或在校园内开辟了养殖角,带领学生观察动植物,学生能直观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以及每一个阶段的变化情况,如无土栽培、实验种植田、食药菌的栽培、盆景的制作、根艺制作、校园种植、动植物标本展、实验室内的种植角等。学生对这些动植物很感兴趣,既开阔了眼界,也丰富了知识,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 营造宽松和谐的实验教学环境,改变课堂环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课改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以往我们一直强调实验时气氛严肃,学生循规蹈矩。实验教学不能没有约束但也不能抹杀学生的自由和兴趣,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对实验仪器的好奇转移到实验内容上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做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赞赏学生,善于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对于学生的设计方案,赞赏他们取得的哪怕一点点最微小的成绩,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环境改变促进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变,课改前,要求是单人单组实验,课改后按要求普遍展开了4人一组实验探究。

5 改变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过于程序化。教师在课堂上以演示、操作、纠正错误、总结的方式进行教学,课改后要求教学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个性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乐学、爱学、会学。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倡导鼓励通过探究或合作模式来完成实验。

改变固定步骤的验证性实验,创造性的完成实验 对于验证性实验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实验中,教师给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猜测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积极探索发现。如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中,安排为开放性实验,讲明白实验目的,不规定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独立探索,通过不断动手实验完成实验过程。在测石块的密度时,有的组先测体积后测质量,通过亲自操作使他们明白先测体积石块会粘有一定质量的水,会使质量增大。通过不断动手实践探索出最合理的测量步骤:先测质量后测体积。在测盐水密度时,有的组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最后测盐水的体积,尽管这种方法会因为在向量筒里倒盐水的时候损失一部分而增大实验误差,但这毕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实践、探索出的另一种方法。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变化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都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周密设计好,学生只是“照方抓药”,被动地做实验,因而学生的思维显得单一狭窄,缺乏独创性,遇到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为此,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自己设计实验,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积累,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设想,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对各种设想和可能进行比较、评价或组合归纳,最后确定现有条件下的最佳方案。

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以下原则:由学生按自己的设想和设计原理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实验时只要原理正确,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不一定照搬教材上或教师规定的模式,可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的安排上只要科学合理,不论先后不拘一格。

篇2

摘 要 近期的体育课程改革使中小学体育教育理念、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教材选择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要求我们要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导,对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做重新调整与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适用社会需求,要培养综合型、创新型的体育人才;要求不能只是单一的掌握体育方面的知识,还要更多的掌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尽量多地向其他科学领域涉足,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素质。

关键词 体育 教师 课程改革

一、课程培养理念

在应试教育与完全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造性与创新精神,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差,知识结构单一,把学校体育竞技化等等,这些传统的教育计划已不能适应社会对多种体育人才的需求。所以,制定出现实需要的和符合时展潮流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体育文化也有地方的特点。我们的体育课程只有符合了当地的实际,反映出当地的经济文化特点,才能提高体育课程的适应性。在课程设置上,应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把那些反映地方风土人情,学生感兴趣的,体现学生生活经验,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设置成课程内容。要充分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措施,课程、教材要有地方和学校特点。我国城市、乡镇学校办学条件有很大差异,而且这种教学条件的差异十分明显。我们的体育课程功能应当符合本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条件,同时应努力形成自己学校的体育运动传统和传统体育课程内容。要重视开发校本资源,与中学的教学实际相结合,提高专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二、现阶段课程改革分析

各个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设置的精神要求,围绕其规定的三大主干学科,以五门主要课程为基础,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四大类来设置的;同时再加上教育实践课程组成课程体系。各个院校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社会发展需求的具体情况不同和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尽相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具体开设也是不相同的,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向灵活性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大多院校都开设多门课程供学生选读,但从总体上讲与国外一些发达地区必选修课的比例仍有一定差距。大多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多种弊端,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缺乏自身专业特点,课程设置普遍偏重学科,忽视术科,实践性课程偏少,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课程标准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很强的素质教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观念。要摆脱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的束缚,勇创新、尝试未知、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的挑战。要认真细致地学习课程标准,尽力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直到掌握课程标准的精髓,这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前提。只有领会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才有可能有效地实施课程标准,达到“五大领域”的教学目的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目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目前的体育项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的要求,在高校专业课的设置中应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能力,加强中学教材教法的学习。在学科设置基础上增设各种有群众性基础的健身运动、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和户外活动课程。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结构单一使所培养出的体育人才有一定的局限性。这要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与中小学课程接轨,扩大选修课的范围,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志向能动的学习。这样对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强与其它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对于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这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体育教育专业有很多课程就是多种学科的交叉,这对于双方来说是有利无害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可通过与体育专业学生的交流更进一步了解体育,改变体育观念,参加体育活动,这就为以后的全民健身运动打下基础。各个院校的课程安排和课时比例有很大不同,我们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本校学生的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和学校的要求。

三、结论与建议

在新课程标准下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十分重视挖掘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提高体育课程的多种价值。此外,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课时教学目标进行改革,对体育课程基本理念的确定,体育课程性质的定位及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有许多积极的作用。在教材选择上,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我系中老教师经验丰富的优势,创编适合本专业教育与发展的特色教材,调动教师的热情及学生的激情。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课而不是根据教师的特长去准备。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双语教学,目前的中小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与其他专业相互合作。在时间安排上社会实践较少,不少兄弟院校每年都会安排大量时间,让学生深入到基层学校或社区,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一定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或是就业打下基础。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认知思维导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66-01

一、高中英语课堂中提问出现的认知思维导向问题

1、课堂中提问的问题不明确。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能够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认知,进而才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问问题不明确直接导致学生们的思维紊乱,久而久之会丧失许多锻炼的机会。

2、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和提问频率过高。想必大家都能了解到高中英语上课中老师曾经提问的问题,多而简单。例如大量的“What dode it mean?”、“How to say it ?”等等重复的提问信息,虽然能够提升同学们的对课堂专注度但是对与同学们思维的拓展并没有什么提升之处。

3、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学生在一堂新的课堂上学新知识的时候当被问到问题之后需要有一个时间段,去结合自己以前的知识通过联想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在现实中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等原因严重压缩了学生们思考时间,让提问失去原有的价值所在。

二、高中英语课堂中提问出现的认知思维导向出现问题的分析

1、“应试教育”对课堂的影响。虽然我们天天在提新课改,但是因为在高考这座大山的压力下,不得不进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参与到课堂中很小的一部分,问的问题也只是帮助同学们巩固知识点,比如帮助同学们学习学过的“add”相关的词组,“被动语态的使用”等等,缺少了同学们参与的过程,更不用提对同学们认知思维的提高等等。看似是为提高同学们的高考成绩,其实是伤害了同学们的长远利益,综合素质没能得到相应的提升,更不用说是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

2、高中英语任务非常重,时间有限。众所周时,高中的时间真可谓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同时英语方面知识也是比较琐碎,需要消耗同学们大量课上课下的时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之后同学们没能够及时的回答出来,往往这些问题是能够提高同学们认知水平的问题。但是教师大多使用一些封闭性的展示问题,同学们只需要很简短的回答“Yes、No”或者一两个单词就能够回答问题。显然这样的提问效果是不尽人意的,不能达到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3、没能够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传统的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教师为课堂中心”这一观念深入骨髓。学生们喜欢老师老师提问这些简单回答,不用太多思考的问题,积极的认同老师口中的答案;而恰恰老师喜欢用自信而肯定得态度进行传达,久而久之,在课堂上老师成为了主导课堂的地位,让同学们缺少了进行认知思维的考虑过程和良好的思考习惯,失去了在整个课堂上的主动权。

三、高中英语课堂中提问中认知思维导向问题的相关策略

1、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无论是在每个课堂中,学生都是授课的主体,要真正的改变老师控制课堂的局面,将课堂还给学生。尤其是高中的英语课,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思考、锻炼中才能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成绩。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主体的优势,教师鼓励学生主动的去提问问题,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老师这时候在课堂上就需要有的放矢,有意识的去精简自己的提问的问题,提问的问题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导向作用,或者是一个承上启下,启发味性的问题。让整个课堂变得有条理而不失活跃,让老师的问题启发同学们的求知欲,主动的去思考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2、转变传统的课堂交流模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一般是老师老师提问学生接下来进行回答,形成一个直接的对话,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这样的课堂交流模式无疑给了教师更大的课堂权利,限制了同学们交流的主动性和自由性,不易于学生创兴性思维的培养。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完全可以进行课堂改革,选择多种多样的课堂交流模式,鼓励同学们多进行开放式、探究性的交流方式去进行学习知识。让整个或者是一多部分的课堂成为学生自己把握的课堂,能够根据的知识程度去进行深浅不同层次的交流,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师提问的问题的相关策略。教师提问的问题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引导着学生们的学习发展。

(1)选取问题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提问问题也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心理特点,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点,恰当的提问问题,能过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掌握问题的难以程度。教师提问的问题需要把握一个度,在不难不易间,太简单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太难学生又容易失去信心。在问问题的收手循序渐进,给学生们一个思考的时间,尤其是英语学科,如果学生们能够培养出对整个学科的兴趣,不但能够学的更好,还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锻炼出自己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裴文霞 .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策略探索 [J]广西教育B(中教版) .2015.03

[2] 李艳楼 .关于高中英语课堂提问技巧的几点思考 [J]考试周刊 .2014.63

[3] 刘清月 .谈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J]考试周刊 .2014.91

篇4

【关键词】文化;科技;关键问题;能力

文化产业是一种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衍生出的产物,属于精神生产,而科学技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文化产业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1、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意义

1.1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可以推动高科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力度与创造力,催生出了很多新的文化企业和文化表现形式,并且快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是因为融合了文化的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为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乐趣。因此才让这些高科技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1.2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让科技的进步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依托

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文化产业的升级已经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因此对于文化产业来说,科技已经成为了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文化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在文化领域实现创新的同时也实现了科技的进步。

2、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历史演进、关键问题和人才要求

2.1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历史演进

科技是将文化变为产业的必须条件,而文化则是产业在技术支持下不断进步的结果,因此,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技术一直都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其形态的塑造离不开技术的影响。由此,当今时代出现的“文化技术”一词,并不是历史创新,而有其发展轨迹与历史脉络。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高希以“文化技术”为参考对世界文明还是进行了重新界定,主要分为表意字母、音标字母、印刷技术、电子映影像、计算机与数字技术这五个阶段。而透过这几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以“文化技术”来划分,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萌芽期、探索期以及发展期。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以后,文化产业依托文化科技逐渐具备了高科技含量以及高附加值这两种经济特征,同时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也让文化产品的传播有了更好的效果。以前两年的非常轰动的电影《阿凡达》为例,影片将人最深刻的思想――对自由和坚强的执着追求以及爱情的无界限与先进的3D技术结合起来,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既震撼同时也深深被感动的体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不同领域的交叉合作,让产业之间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已经过去的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我们的物质生产效率,而正在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发展为目标,力图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革命,具有重大意义。

2.2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关键问题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需要首先解决一下问题:

(1)处理好融合驱动力量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始终是以政府引导,在市场的驱动下逐渐向前进步的。虽然这种模式如今正在经历转型,但其对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所产生的推动力量还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让研发驱动、市场驱动以及政府驱动这三者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带领我国文化产业的技术化发展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2)平衡好内容审查与专利保护之间的关系

某种技术被广泛采用,其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就会逐渐得到普及,因此几乎每个国家都曾经历对文化内容的严格审查再到放松管制以及专利垄断再到知识共享的平衡过程。因此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过程中,必要的知识产权制度以及科学的文化内容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2.3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人才要求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并不是没有边界的,因此需要我们敏锐地捕捉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这就对人才提出了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意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工作。创意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科技创新力、团队策划领导力以及内容故事驱动力。

(1)文化科技创新力

文化科技创新力指的是以文化产业的需求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基础来开展文化内容创作并实现作品生产与传播的能力。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是一种创新,对文化创新来说,其是一种想象力,并将这种想象新新的方式阐述并表达出来,并辅以文字、图像以及声音进行美化。科技创新指的是通过服务和产品结构的改变为消费者提供具有更高实用价值的产品或是通过技术的进步来提高效率。

(2)团队策划领导力

团队策划领导力指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将不同的专业统合起来高质量完成任务的能力。对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团队策划领导力主要体现在通过艺术化与商业化的结合继而实现艺术进步与增加经济收益的目标,通过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实现执行力与形象力结合的目标。

(3)内容故事驱动力

内容故事驱动力指的是在人性基础上通过适当文化素材的运用来创造故事象征以及符号价值,获得从个体到群体的认同。在经济的发展下,物质文明不断进步,因而现代人越来越在意消费的内容,产品仅仅只是消费的一种载体。因而,产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性质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内容故事驱动力从人性需求出发为人们创造具有情感意义的产品,让人们在消费产品的时候还可以获得诗意的想象以及丰富的情感体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下,文化产业得到了广阔发展空间并且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在文化与科技的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经济发展需求下,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大势所趋。面对融合驱动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内容审查与专利保护之间的矛盾,要想更好地将文化与科技这两者融合起来,对于人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些要求总结起来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即文化科技创新力、团队策划领导力以及内容故事驱动力。只有拥有这些能力才能更敏锐地捕捉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何慧芳,胡品平.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3(03).

[2]尹宏,姚毅,王伟.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基于文化和科技融合视域下[J].当代经济,2013(07).

篇5

关键词: 医药产业结构 就业能力 课程体系

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药学教育的人才需求,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层次、种类、数量有不同的要求。医药行业发展在新的产业规划布局刺激下发生变化,人才的供应无法实现同步提升,必将出现供应缺口。传统药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对市场需求反应慢,岗位指向宽泛而导致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弱,将很难适应新的医药市场需求,为避免产生课程设置与相关行业实际需求的时间差矛盾,保证药学毕业生就业率不受教育滞后现象影响,树立超前意识,科学预测未来新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类别,超前调整课程安排,使人才的供求尽可能同步。

目前有许多教育科研工作者和机构对于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开展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发现药学本科生近年来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在91%~100%之间[1-7];也有部分高校对药学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和预测研究[8-10],认为未来生物药学、临床药学、医药市场营销学、循证药学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将会大幅度提升,对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指出应该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个人能力[11];对江西省6所高校药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创新能力培养、毕业实习及就业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应加大选修课及实验课比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订药学专业培养方案[12]。上述研究工作未基于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药学人才就业能力需求变化的新特点开展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文根据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拟针对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生就业能力需求变化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以提高药学生就业能力。

一、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人才就业能力需求变化

2010年11月,工信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随着国家“十二五”相关政策的出台,医药行业带来了新一轮发展良机。未来国家医药产业结构将向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国际化四个方向调整,“优质化”重质量;“学术化”重循证研究;“集中化”重GMP、GSP认证;“国际化”重品牌创新。因此,在新形势下未来药学专业人才需具备生产质量控制能力、循证研究能力、临床用药服务能力、创新药物研究能力等。随着医药市场的迅猛发展,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及医疗机构药房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药物研发、药品生产、质量监控、物流销售、医院药品调剂及药学服务相关岗位是药学专业人才的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就业岗位群。针对医药产业结构向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和国际化四大趋向调整,就业能力需求将随市场发生变化。

(一)药物研发岗位。新药研发的特点、现状、发展趋势决定了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我国的新药研发环节是医药产业链上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受研发投入低、知识产权保护不利、创新体系不合理等问题的困扰,我国医药产业自主创新水平低。但我国研发成本低、技术人员多,疾病谱和临床样本丰富,在中药新药研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新药研究和开发阶段高层次的药学人才为主,但在新药研发申请和上市等环节,需要大批既懂药学相关知识又懂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层次要求不一定像新药研究阶段及临床前实验阶段那样高,药学本科生经过培训就可胜任。在临床试验环节,需要拥有基础医学知识、药学知识、统计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药学本科生也可胜任。考虑到我国医药专利环境的建设,还应加强对制药企业专利人或专利律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提高专利保护意识,加强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药品生产岗位。自2011年3月1日起,凡新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新建(改、扩建)车间均应符合新版药品GMP的要求。而目前相关人员素质、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版GMP要求。根据药品生产组织过程、现状及发展趋势,可以判断药品生产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特点,要求毕业生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是熟悉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的就业能力。能够根据药品的性质,筛选出包括质量监控,检验化验,自动化仪表控制等合适的设备,设计出各种参数。

二是熟悉生产工艺设计的就业能力。具备将实验室的药物生产工艺中试、放大,直至确定规模化大生产相应条件的能力;选择最合理、最经济的生产流程。在进行生产的同时还要进行工艺验证,采取周密的计划、严格的实验寻找出那些恰当的要素,包括最优的生产条件、操作参数、工艺限度及原材料的投入;何时、怎样对其进行评估;每一个重要工艺步骤应做的检测(中间控制、放行和特性)及验收标准,确保产品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

三是熟悉生产管理的就业能力。能确定生产计划指标、计算和核定生产能力、安排产品的生产进度、确定各车间的生产任务、组织实施、总结计划完成情况;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控制生产进度、测算实际产量与计划产量之间的偏差,并纠正偏差。

(三)药品流通岗位。根据《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要求及药品流通情况分析,药品流通环节注重的是从业经验的积累,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并不高。《纲要》提出要加强药品流通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国内药品流通人才培训机制,支持和鼓励药品流通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层次多元、市场需要、企业欢迎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全国药品流通职业经理人和其他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药品流通领域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实施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十二五”期间培训高级职业经理人2000人,中级职业经理人5000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5000人,药学技术服务人员10000人,其他重点岗位20000人。药学高等教育应紧密结合这些要求,培养适用于流通环节的药学人才。

(四)药学服务岗位。目前我国药师数量不到40万名药师,而2020年我国共需要药师100余万名,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工作显得任重而道远,成为药学人才缺口最大的一类。在药学服务方面,需要高层次人才要面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药学服务。这类人才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用药知识,了解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善于与医生沟通和协作,可以作为医药结合的桥梁和枢纽。要熟知药物性质和作用,能够审核处方和指导合理用药,参与药物治疗决策并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临床用药利用与评价研究;参与查房和会诊;听取病情,了解病情及治疗方案,询问用药史,监测病人的用药。

除了医疗机构所需的高层次药学服务人才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社区诊所、零售药店,这些机构需要大量的药学服务人才。依据我国药师缺乏的程度和药学教育的现状,可以培养大批药学服务人才充实这些岗位。每一位走进药店想购买药品的消费者都希望从药店获得用药方面的指导,而实际上能够得到的正确指导不多。药学高等教育应该认识到这种潜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

二、就业能力需求变化,课程体系研究

药学类专业的知识结构经历了“化学一药学一工程学”到“化学一生物学一医学一药学”的过渡和发展。这类变化的动因是产业发展和产业需求,包括产业关联的发展和产业关联的需求。在医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有许多相关联的理论和技术手段逐步应用的药学研究中,逐步形成在药学教育中新的课程,或者作为新知识被纳入原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通过对文献进行研究,归纳出下列的知识内容极有可能在将来的药学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临床药学服务方向开设药学心理学、药物基因组学、时间药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生物药学方向开设生物信息学、代谢组学、药物代谢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医药市场营销学方向开设药物计量学、药物经济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循证药学方向开设循证药学作为选修课程。

三、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探索构建岗位技能培训模块

采用情景模拟或课外科技活动等方式,在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中探索新增包括药房服务情景模拟、药厂制剂生产观摩及药品模拟营销等内容在内的岗位的技能培训模块,以适应不同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在《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中探索构建药房服务岗位技能培训模块;在《药剂学》实践教学中探索构建药厂制剂生产岗位技能培训模块;在《医药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中探索构建药品营销岗位技能培训模块。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学生比较系统地联系用人单位药事活动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际工作中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药房服务岗位技能培训。①医院药房和社会药房情景模拟。学生分组扮演药房工作人员和患者,完成收方审方配药复核发药等药房调剂实践环节。②病区药房调剂情景模拟。由学生扮演护士角色,进行病区药品的核对,通过实战训练提高药房服务岗位的就业能力。

(二)药厂制剂生产岗位技能培训。以课外科技活动形势参观药厂GMP生产车间,制剂生产线,学型仪器设备操作方法等,提高药厂制剂生产岗位的就业能力。

(三)药品营销岗位技能培训。采用药品营销模拟实训,学生角色扮演药品推广销售人员、临床处方医生、药房进销管理人员等,拟设计两种情景模拟培训。①商务谈判情景模拟。学生两人为一组,自拟谈判课题,进行模拟商务谈判,最后撰写合同,拟定协议书。②医药促销情景模拟。学生自拟背景资料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电话邀约方案,并结合电话沟通的技巧按照邀约方案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并模拟药品销售场景。观察者对销售人员所提出问题的质量和问题的效果进行评价。让学生掌握电话邀约的步骤和方法及拜访客户、进行产品演示的技巧。

四、在第二课堂环节增设拓展知识讲座

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临床药学服务进展、生物制药技术前沿、药物营销管理、循证医药学等前沿热点进行专题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药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质,就是解决高等药学教育供求矛盾、公平与效率问题。根据“十二五”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向适时调整课程结构与教育模式,明确药学专业教育目的,才能提供高素质的药学人才服务于大众,才能形成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药学生才能把学习作为提升自己人力资源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转变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本文根据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研究以市场为导向的药学生就业能力完善课程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龙亮.药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J].华夏医学,2007,03:581-582.

[2]万忠兴,李荣科.我院医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医教育,2009,05:20-22.

[3]李常玉,吕雄文,张媛媛,等.药学(临床药理学)专业本科已毕业五届学生就业状况及分析[J].安徽医药,2009,07:847-849.

[4]李刚,姜汪维,王露,等.石河子大学药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09,05:411-413.

[5]焦淑清,侯巍,于莲.药学系2004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药学教育,2004,04:56-58.

[6]叶桦.历届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J].药学教育,2006,05:58-60.

[7]马晓匡.我院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调研报告[J].大理医学院学报,2001,S1:154-155.

[8]王春玲,李民胜,黄贵华.广西药学类本科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9,03:55-58.

[9]陈雁,符崖,王羚郦.药科类学生质量追踪与毕业生需求调查[J].药学教育,2008,02:60-62.

[10]庞挺.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需求预测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1]荆玉君,吴闯,黄仁彬.谈新形势下药学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基于对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专业的就业现状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S1:114-115.

篇6

关键词:科研课题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

近年来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所承担的国家、行业和地方各层次各类型科研课题数不断增多。但在数量发展的同时,如何提高科研课题研究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1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课题管理工作定位偏差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三改一补”而来,对科研工作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核心竞争力形成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还缺乏认识,对科研管理工作定位存在较大偏差。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基本上还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行政性管理机构,对科研课题的管理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对科研课题、经费。成果鉴定,报奖等进行被动的统计管理,很少进行科研课题信息搜集、加工和传递方面的工作,不能对科研人员申报课题进行指导,咨询和论证,难以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课题过程管理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大都非常重视科研课题立项工作,但对课题的管理则不够重视,常常出现”重课题申报立项、轻课题研究,重结题。轻成果”的现象,不管课题能否按期结题,以数量论英雄,对课题立项以后的实施指导、检查监督缺乏力度,对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控制不够重视,对课题研究进度、阶段性成果质量等缺乏明确和规范有效的检查手段和制度,实施管理不到位,结题验收不规范,课题延期问题突出,研究成果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难以保证科研课题研究质量。

1.3 课题管理制度不完善、无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所制订的规章制度大多都是套用本科院校管理办法,缺少适合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特色的管理制度,导致课题管理操作难度大,实效性不强。由于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行业课题,重点课题、重大课题、一般立项课题等在选题标准、过程管理、成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其立项率、社会绩效与影响也差之甚远但大部分高职院校课题管理办法都是框架式、笼统形管理办法,均没有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课题制定的针对性管理办法,难以激发科研工作人员挑战高难度课题、出精品成果的动力。

2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2.1 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是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科研课题管理实践,其概念实质上是从全面质量管理中演变而来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最先由美国人休哈特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其概念界定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是对科研课题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的科学管理和控制过程,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可定义为:学校所有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的,以科研课题质量为中心,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课题研究所进行的全过程的,系统的管理活动。

2.2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

2.2.1全员的质量管理

一项科研课题质量的优劣,不仅取决于课题组成员研究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科研课题管理部门、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课题主持人所在系部、图书馆,实训中心,甚至涉及到后勤服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所以,科研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学院各部门、各系部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到科研课题管理中,认识到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绝非只是少数管理人员和课题组成员的事,而是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内在需要。

2.2.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所谓全过程,是指与科研课题质量有关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课题的选题设计、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及课题的推广应用及社会绩效反馈等重要环节。全过程质量管理要求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管理,以保证达到预先确定的质量标准。

2.2.3全要素的质量管理

指对影响课题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全部可控要素(课题质量目标、课题研究进度、课题经费使用,课题文件资料档案管理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全要素质量管理要求对每个过程进行监督控制,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2.2.4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所谓多方法,是指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和管理手段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运用质量管理技术和科学方法,组成多样化,复合化的质量管理方法体系。除日常工作使用的数理统计方法之外,还应包括组织管理、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专业技术理论。

3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3.1 一切为优质结项服务

这是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向。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严格的课题管理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实现优质结项,因此,它是贯彻全员管理和全过程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3.2 一切以预防为主

就是把课题管理工作重点由事后检查把关转移到事前预防控制上来,从由管课题结题为主转变为管因素为主,不仅要“事后把关”,而且要“事先控制”,密切关注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把各种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期,防患于未然。

3.3 一切用数据说话

这是高职院校课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数据是反映课题质量的重要信息,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准确地发现影响课题成果质量的各种因素,从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纠正。

3.4 一切按PDCA循环办事

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式。PDCA循环表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or])。即按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下去地进行质量管理,每循环一次就总结提高一次,螺旋式和阶梯式上升,使课题质量不断提高。

4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4.1 全面质量管理计划

全面管理计划是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课题质量目标与标准的制定。全面管理计划是通过全面质量管理计划的编制、实施和反馈,以全员参与为核心,把与科研课题开展有关的过程和相关人员都纳入到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使管理的效能达到最大化。高职院校在制定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计划时,一定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自身的科研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质量方针和目标。

4.2 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

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

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申报立项期质量管理、课题实施期质量管理、课题结题期质量管理、课题成果转化推广期质量管理四个环节。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课题研究质量的诸要素和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地规划,检查、反馈与调节,从而稳定和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确保研究目标的实现。

4.2.1课题申报立项期质量管理

科研课题申报立项期是课题全过程管理的一个起始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对课题管理的关键在于确保课题申报质量,提高课题立项率。提高课题申报质量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申报课题选题的指导:二是对申报课题设计的指导。课题管理部门必须作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及时让课题申报人了解课题申报信息,课题选题信息,近期的热点题目信息及课题研究方向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并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擅长的研究课题:二是要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及一些长期从事课题立项评审的专家,就科学课题申报进行指导、评议,让申报人对科学课题申报的要求,内容、审批程序有所了解,全面掌握课题申报材料的准备和编写技巧,使课题申报材料能更充分反映出所申报课题的针对性,创新性、前瞻性等关键要素,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和成功率。

4.2.2课题实施期质量管理

科研课题实施期是指课题立项后到课题结题前的全过程,是整个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对课题管理的关键在于确保课题研究质量,成果质量,提高课题结项率及优秀率。

确保课题研究质量、成果质量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立项课题开题论证指导二是对立项课题实施严格的监督检查。因此,课题管理部门必须作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及时组织课题组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明确课题研究目标、成果要求,经费使用和课题结题条件等事宜,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案,统筹安排部署工作;二是签订课题合同,制定出课题具体实施计划及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所列内容尽可能量化),便于课题检查鉴定,三是抓好课题中期检查督促工作,组织有关专家采用书面和汇报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地深入课题组,对课题的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取得阶段成果情况以及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四是严把课题成果结题鉴定关,对每个申请结题的项目进行验收,重点检查成果质量是否达到课题设计要求、成果形式是否规范、成果的效益及影响是否符合社会经济需求等。

4.3科研课题的经费管理

课题经费是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课题经费使用管理则是课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题研究得以按期按质完成的重要保证。

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主要有:一是实行学院和处(室),系(部)两级管理,经费统一进入财务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制,二是明确科研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三是根据课题经费来源及性质设立专项经费管理同时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等手段进行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和分析:四是定期与财务收支对帐,课题结题时须经财务审核签字确认。只有合理、有效、科学地使用课题经费,做到既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又能方便广大科研人员开发课题研究,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课题研究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课题研究得以按期按质完成。

4.4科研课题的档案管理

科研课题档案是课题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学院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和鉴定验收的重要依据,课题文件资料的收集和归档是科研课题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科研课题档案管理的重点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规范性和便于利用。主要包括:科研课题各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如:课题申请报告(书)及批件,任务书、合同书及开题论证书,课题研究工作进展和总结。科研成果申请材料及证书,专利申请材料及证书,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编写出版的专著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材料等。课题档案管理必须做到“四同步”,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鉴定成果与验收、鉴定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登记、评审科研成果与档案管理部门出具课题归档情况的证明材料同步等。

5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方法

5.1 以质量保障为目的的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是以“质量保障”为目的,以同等级科研课题管理方面做得好的院校作为参照标准,聘请专家和学者对学校科研课题管理系统进行内部或外部评审。当符合参照标准时,即达到预期效果,反之则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从而提供质量保障。

5.2 面向过程改进的诊断性评价方法

篇7

[关键词] 研究;科研;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29-1.5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是以预定的科研课题研究计划为依据,利用科研财务活动的反馈信息,对科研课题经费的收入、支出和耗费进行核算和监督、控制,随时发现实际执行中的财务目标、科研课题计划目标之间的变化与差异,总结经验,纠正偏差,使科研课题的财务活动按照预定的研究目标,保证科研课题计划的顺利进行。

目前科研课题课题经费预算管理从中央到省都十分重视。据了解,国家财政部、科技部正在征求意见,即将颁发《科学事业单位财政制度》,省财政厅、科技厅正在研究制定的《河南省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暂定名)都将对科研课题经费的预算管理提出要求。这些制度办法颁布以后,将会对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管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也是评价项目预算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契机。然而,要真正使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管理在科研单位被重视,并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对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管理相关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1 认真研究国内相关主管部门对不同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不同要求

截止2011年末,国家财政部、科技部下达的各类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技术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公益性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民间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办法规定的内容与要求有很多是相同的,但也有对不同类科研课题的不同要求。因此,建议科研单位的领导者,特别是财务工作者要对这些办法规定进行细致的研究,弄清其最基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对不同办法中的相同点,各类科研项目要按同一规定执行;各办法中的不同规定、不同科研项目要对号入座,按各自所属办法的规定执行。这样既可保证国家规定贯彻执行,又便于研究所(院)内部的财务管理,减少失误,提高管理成效。

2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依据

课题经费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如何编,怎样保证预算的真实可行,做到既能保证科研课题计划的顺利完成,又能合理地节约使用项目资金,编好课题经费预算是科研课题预算管理的关键。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部分组成。按照一般财务预算编制的要求,收入必须有经费来源,支出必须有计算依据。对科研单位而言,收入预算一般较易编制,因为按科研课题经费来源说,大体有申请国家财政拨款、单位自筹、社会资助三项收入,在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时,自身有无自筹能力,能否得到社会资助都是可以预测的。而对支出预算的编制依据就遇到很大困难。因此,首先应研究确定的是科研周期问题。因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不可能像物质产品生产那样,从原料投入经过加工到产品产出,可以准确确定生产周期。科研活动是创造性劳动,是探索未知,就很难预测从开始到完成课题计划的准确研究周期,是一年内,一年以上,或者更长,都不好预期。然而编预算应该是有预算周期的。目前现行的办法,就是按认定的科研课题研究计划来编制阶段性课题预算,在执行中随着课题研究情况变化进行调整。

再者,就是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耗费、预算编制依据的研究。它不像物质产品的生产,每一件产品生产不论是物资消耗,还是劳动消耗,都可制定相应的定额指标,成本预算可以按消耗定额乘生产量进行编制。科研课题研究的消耗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还无法掌握它的定量指标。一项研究,谁都无法确定需要经过若干次的实验,就可以达到理想要求。应当说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科研活动也一样,这就更需要科研单位的管理者去不断地探索,逐步掌握科学研究过程对物资消耗和人力消耗的规律性,从而对科研单位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其三,还有一个费用定额问题。前面我们讲的是物质、劳动量的问题,也涉及一些费用定额的问题,但是按照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对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现行规定,课题项目费用中,还包括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这其中除“管理费”规定“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进比例法核定”外,其他费用项目,因各个科研课题的任务不同,目标不同,周期不同,涉及科研领域不同,采用科研手段不同等,都是无法按定额编制,这也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

经费预算编制依据是预算编制的关键。无依据的预算最多只能称为估算。所以认真研究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依据,不仅关乎预算编制准确程度,更关系到预算能否适应科研课题研究的需要,预算资金能否保证科研计划的实现,也是搞好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特别是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基础工作。

3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执行问题

对课题预算的执行,国家财政部、科技部近年来出台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都提出了一些明确要求。比如,课题承担单位是课题预算管理的主体,所有经费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科研财务及课题主持人的管理职责;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支出,按政府采购规定执行;要执行预算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禁挤占挪用,严禁支付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等,并对实际执行中的预算调整,课题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这些规定办法的贯彻执行,对管好课题经费经费预算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使我们在预算执行中有了准确的执行依据。然而在课题经费预算执行中还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则是科研单位如何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即需要建立哪些内部管理制度,如何划分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比如预算经费使用决策权、审批权,报销程序,核算办法,物资的使用与管理等。在研究所(院)领导、课题主持人、科研管理部门、物资采购供应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如何划分职责范围,如何加强协作配合等等,都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4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评价问题

对预算执行的考评,一般情况下是依据核定的收支预算,检查考核是否按核准的经费预算执行,在财务收支中是否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规章,预算执行结果能否保证业务工作目标的完成,以及所获取的经济、社会效益等。在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效益评估的依据与参照物如何取得,一个课题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取得科研成果后,获取的经济、社会效益以什么为依据或参照物来说明,就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基础性科研课题和公益性课题,都是无法用经济、社会效益的大与小,高与低来评价的。再加上科学研究活动属创造性劳动的特点。课题效益评价也是关系到科技人员劳动价值的肯定,所以也不能笼统地说他们创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来作为评价结论。因此,如何确认科研课题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依据,课题经费预算是重要内容之一。

5 完善科研课题经费的会计核算办法

会计核算的数据,是反映财务活动的基本信息,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通过会计核算准确无误的反映其财务信息,以适应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需要。要真正管理好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搞好课题成本费用核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作。

关于科研课题成本费用核算,自1987年财政部、国家科委颁布《科研单位会计制度》就提出要进行科研课题成本核算,至今已经探索了20多年,其中包括1997年财政部、科技部重新修订颁布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科研课题成本核算,但至今依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核算办法。为此,笔者也曾撰文等杂志上提出过一些办法和做法。然而,从制度规范的角度上讲,它只能说是个人的见解与设想,不能作为规范性制度去执行。所以,要加强科研课题经费管理,认真研究制定相应的课题成本费用核算办法,用制度规范科研课题的核算对象,核算项目及内容,核算方法等等,也是当前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篇8

[关键词]企业;科研经费;财务规范化问题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117

随着政府对企业科研工作支持力度的加强,企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科研经费。一方面,这些科研经费为企业的科研及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另一方面,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管理好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中常见的几个财务规范化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常见问题

(1)经费使用与预算不符。按照政府部门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科研经费开支范围一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等。有些企业在使用科研经费时,报销了不属于该课题预算范围内的费用,比如该课题没有预算燃料动力费,这就意味着不能报销水电和气费,但实际报销时却出现了这一类费用。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企业超出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范围报销费用,比如招待费、办公用品等,按规定,这些费用是不允许用科研经费支付的。

(2)经费支出明细核算混乱。具体核算时,混淆各类核算项目应该核算的内容。比如:某公司内部对科研形成的产品做了一个测试,测试所用的材料应列入材料费,做账时却列入了测试化验加工费,这样核算是不正确的。另一种情况是做账时没有分具体核算项目。某一个科研课题的经费到账后,财务为其设置了专门的明细科目用于核算相关费用,但未设置反映支出类型的明细核算项目,做账时,课题所有支出都记入科目“研发支出――××课题”,这就看不出支出的费用是材料费还是其他费用,给科研经费的管理带来很大困扰。

(3)经费使用与任务完成进度同步性差。在理想状态下,项目经费的使用进度与科研任务的完成进度应大致相当,但由于有一些课题的经费下拨时间晚于任务开始实施的时间,就造成了课题的一部分支出使用了企业的其他经费进行垫支,未计入项目经费中,直到项目经费到账后,相关费用才能计入其中。另一种情况,执行科研任务时,实施任务的主体没有关注经费使用情况,经费一到账就用掉很多,科研任务进行到中后期经费不够用。

(4)科研经费未单独核算。一些企业使用了科研经费,在记账时,未将科研经费单独列出,而是把科研经费混淆在企业的期间费用或生产成本中,到项目检查的时候,再根据需要把用于科研课题的费用以自制账表的形式列出或调账。仔细检查会发现,这些科研费用在多个关联度不高的会计科目或会计核算项目中反映。具体表现为:如果要求企业在一两分钟的时间内将账上的该科研费课题的支持经费用找出,往往做不到。

(5)外拨给合作承担单位的科研经费与预算不符。如果一个科研项目除牵头承担单位外,还需其他合作承担单位一起完成,那么在订立科研任务合同书时,主管科研课题的政府部门就会与课题牵头承担单位及合作承担单位都签订任务书。在编制项目预算申报书的时候,也需要编制包括牵头承担单位及合作承担单位在内的各个单位的具体预算。这个科研课题的全部经费会由政府部门全部下拨到牵头承担单位,然后再由牵头承担单位按任务书签订的金额分拨给合作承担单位。实际操作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课题外拨科研经费的对象不是当初签订任务合同书时候的单位;有些外拨经费的金额与任务书不同,或者多于任务书所列金额,或者少于任务书所列金额。

2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企业及相关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相关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有些企业认为科研经费管理的大部分责任应落实到课题负责人身上,与企业没有太大关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企业往往不注重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也很少。由于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学习不够,责任意识缺失,对怎样合理合法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企业就不会有太多关注。

(2)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不完善,尤其是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制度,甚至出现了缺失的情况。一些小的企业为了应付检查,内部管理制度只是照搬国家和地方的相关管理办法,制定了一些大框架,而没有根据单位具体情况制定细则;一些企业则是制定有比较细致的制度及管理办法,但具体操作时并未执行;更有内部控制糟糕的企业,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缺失了相关的办法规定。如此一来,企业在使用科研经费时,就产生了很大的随意性。

(3)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没有根据科研课题的具体情况做好调查分析工作,未仔细筹谋规划,甚至简单按比例分配各支出科目经费预算,只以尽可能多地争取到国家科研经费为目的,在用好科研经费方面欠考虑。一些企业的科研课题预算编制完全由课题组成员完成,缺乏与财务人员的有效沟通,造成了课题经费预算不能完全切合相关政策法规的局面,既影响课题经费的申报,又影响课题经费的使用。

3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1)强化企业及相关管理人员责任感,加强学习,落实具体管理责任到个人。企业应认识到,科研经费管理是法人负责制,不只由课题负责人责任。企业应定期组织科研课题管理人员学习,学习国家及地方的科研管理办法及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财务人员,还要加强财经法规及财务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如果企业科研课题很少,管理科研经费时,可在财务人员中指定专人管理科研经费,从科研经费预算申报、日常科研经费报销、到科研课题中期检查至验收结题整个阶段,都参与进去。要注意,财务人员参与科研经费管理,不能免除课题负责人或其他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如果企业科研课题较多,则可以在课题组另设“课题管理秘书”,从事某几个课题的具体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定期与财务人员沟通,财务人员可只从大的方面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和控制。

(2)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管。企业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能够落到实处的财务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各类制度。企业可在财务以外设审计人员,定期对科研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企业拨给合作单位的科研经费,也应要求合作单位定期交回资料,如科研经费明细账、凭证及合同等,以便于了解合作单位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及管理情况,如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防止重大问题的出现。

4建议

(1)经费使用与预算不符。需明确哪些费用是科研经费不允许报销的,比如单独的招待费、办公用品等可用单位日常维持费用支付的,不能列入科研经费;应在提取的间接费中支付的费用,如实验室日常水电等,不能再列入科研经费的其他支出科目中。同时,要根据科研任务需要认真编制经费预算,支出经费时认真核对预算。科研工作带有实验性质,经费的使用不可能一丝不变的按计划执行,如果执行中遇到了实际支出与预算不符的情况,有时是可以调整预算以适应实际情况的,但需按相关政策法规办理。

(2)经费支出明细核算混乱。企业应根据国家及地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拟定本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设置各个核算明细科目或项目。首先,在设置明细上,企业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设置明细科目,然后在明细科目下设置材料费、设备费等明细核算项目,归集科研课题费用时,记入科目“研发支出――××课题/材料费(或其他费用)”。查看明细账时,就查看该××课题的科目明细账。另一种做法,就是以材料费、设备费等支出科目做明细科目,在明细科目下以科研课题名称做明细核算项目,归集科研课题费用时,记入科目“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材料费(或其他费用)/××课题”。查看某一课题的使用明细,可通过查看某一核算项目(即××课题)的项目明细账来实现。同时,明确科研课题需用到哪些经费,哪种支出该如何归类。举个例子,本课题组成员到外单位参加会议发生的费用应计入课题差旅费,而不是会议费。这一点处理好了,会大大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

(3)经费使用与任务完成进度同步性差。企业应拟定好科研工作计划和科研经费使用计划,并经常自我检查,确保两者大致相当。对于合作单位的科研经费,要及时下拨,不能拖到最后才拨出。同时,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不能只靠企业自身。如果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能及时下拨前补助项目的科研经费,就能杜绝企业所谓的用自己的经费垫支科研经费的情况。

(4)科研经费未单独核算。单独核算不是要求企业为这个科研项目去单独建一个账套,而是在企业现有的账套中,用单独的会计科目或会计核算项目来实现对这个科研课题的明细核算,让企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科研课题的所有支出。如果企业在多个不相关的明细科目或核算项目上核算该课题的支出,又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找出该课题的所有支出,这就不是单独核算。有一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如果企业在完成一个科研课题时,把这个课题任务中的多个步骤进行分解,分给该企业内部的几个实验室完成,同时将课题经费在主课题下分成几个子课题,相应的子课题经费给相应的实验室,单位始终统一管理,通过主课题及子课题的明细科目汇总(不涉及其他科目),可查看到该科研课题的所有支出。这种情况,不可武断地认为没有单独核算科研经费。注意,单独核算不只针对国拨专项经费,单位自筹经费也应单独核算,并且要与国拨经费分开。

(5)外拨给合作承担单位的科研经费与预算不符。课题牵头承担单位拨给课题合作单位经费时,应仔细核对预算,若合作单位名称变更、拨出经费变更,需上报拨付科研经费的政府部门批准。同时加强对本企业外拨科研经费的监管,要求合作单位定期交回相关会计资料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课题合作单位也应积极配合课题牵头单位的管理工作,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实际操作中,对科研经费的完善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改进。正是这样,作为科研经费管理人员的我们,更应加强学习,不断思考,为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EB/OL].http://wwwmostgovcn/tztg/201109/t20110929_90076htm

篇9

【关键词】 医学科研课题;结题率;影响因素;管理对策

Th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pletive rates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LUO Chai-qin,CHEN Yan,ZHANG Zhi-jian,et al.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zhou35000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how to enhance the completive rates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n hospital.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was carried out in 102 researchers who were in charg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from 2002-2006, to assess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pletive rates of research projects.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m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conditions for experiment,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the funds and incentive system are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pletive rates of research projects. These factors originate from three aspects on researchers, scientific reach administration section of hospital,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of government.Conclusion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suggested, such as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better lab conditions and appropriate time for researchers, creating attrac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environments, strengthening the process administ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raising more research funds from various sources, rational monitoring the expenditure of the research funds, enhancing the ethic censoring on sci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so on.

【Key words】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Completive rate;Influencing factor;Countermeasure of administration

科研课题结题率是衡量科技投入与产出的重要标志之一,按时结题验收则成为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科研项目管理的必要手段。我院是福建省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有一支较为庞大且快速发展的科研队伍。1996~2006年期间每年立项的科研课题大约为20~90项,平均57项,其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的计划课题,其中有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其他省部级、厅级、医科大学等部门资助的科研课题,以及由医院基金资助扶植的项目。我院的科研课题按时结题率(不包括院级资助的B类课题) 2003年为90.91%,2004年为73.1%,2005年为82.61%, 2006年为89.29%。2003~2006年的平均课题结题率为83.97%,离科研管理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为了分析影响按时结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科研课题的结题率,组织了本次问卷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按时结题是以研究者在科研课题合同的研究期限内完成科研任务,并提交合格的结题材料为准。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我院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承担过科研课题的医务人员共138人,除因出国、下乡、退休、调离人员外,其中可进行问卷的102人。自制问卷表,内容主要包括结题情况、研究时间、研究设施、经费、协作等共设了32个问题,先对8名专家进行预调查,征求专家对调查表的反馈意见后,再修正调查表,调查表采用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结果统计以构成比进行分析。

2 结果

发出问卷102人,收回有99人,收回率97%。具体结果如下。

2.1 结题情况 调查对象中课题未按时结题情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30%。其中,因研究未完成的占11.11%,因材料和论文未整理的占9.09%,其他原因10%。

2.2 时间因素 92.93%科研人员主要依靠业余时间完成科研,有31.31%的研究人员认为研究时间不足;有部分人认为科研结果已被他人抢先或重复他人的研究。

2.3 实验条件 大多数人认为本单位实验条件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半数人因实验条件影响课题的进展。

2.4 经费问题 82.83%研究人员认为上级经费下拨滞后,11.11%人认为经费滞后或管理问题影响课题的进展。另外,课题经费预算不合理的占49.5%,其中经费不足占49.5%,经费有剩余的占3.03%。

2.5 协作情况 77.8%的科研涉及协作,16.6%因协作问题影响课题进展。

2.6 其他因素 ①有半数以上人认为是因申请课题时对研究条件与困难估计不足,而导致不能如期结题;②因研究成员变动、负责人外出进修学习或试剂材料购买出现问题,也影响了课题进展;③对医院奖惩制度认为奖惩合理的占33.33%,没感觉者占42.42%,觉得奖励较同行低的为20.20%,还有1.01%认为奖励较同行高。

3 讨论与建议

综上调查结果,影响课题进展的因素主要有科研时间,科研条件,科研设计、经费、科研协作和激励机制等因素,这些因素有来自研究者、科研管理部门、科技主管部门3个层面的原因。

3.1 研究者层面

3.1.1 科研时间紧缺问题显凸 科研时间是科研活动的重要条件。医院的性质决定了承担科研课题的人员同时肩负着临床、科研、教学多重任务,相当部分人员还兼管理任务,使得大多数人员主要是利用工作之余做科研的,调查中65.66%科研人员认为无多余精力搞科研。因此承担科研项目单位提供给研究人员适当的脱产研究时间是必要的。我院2006年开始实施了承担国家、部级和省重大课题的负责人享有脱产完成科研项目的待遇(科研假),科研假期为项目合同预算投入时间的1/2,脱产期间视同在岗,大大缓解了医务人员因科研时间不足造成的压力,也激励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3.1.2 经费预算不合理 ①经费不足。经费不足直接影响了课题的进展,研究者在申报课题时要认真根据科研课题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申报项目,使支持的经费强度、项目的性质及其他要求与课题相符。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是解决经费不足的主要途径,本着“政府投入为主, 单位自筹为辅,争取企业适当赞助”的原则,除上级科研项目拨款和本单位配套的经费外,如自筹资金、争取赞助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协作的资助等来弥补经费不足。但目前科研经费来源大部分为上级拨款的纵向来源,经费来源较为单一。医院可出台相应的办法,在严格防范商业贿赂的措施下,大力支持横向的科研经费来源。②课题经费过剩时有存在。一方面由于下拨经费滞后,先启用了其他费用,结题时造成经费过多的剩余;另一方面反映出课题计划和预算有缺陷,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可信度,同样不符合结题的要求。③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研究者使用其他课题经费作为启动经费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办法,但给结题时的经费决算带来困难。可从个人或单位先预支、主管部门加快经费下拨的办法来协同解决经费不能及时到位问题。④科研人员缺乏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知识。组织专题讲座,做好财务制度和经费管理办法的宣传工作,使科研人员掌握经费预算和使用的正确方法;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经费预算的形式审核、把关以及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

3.1.3 课题研究的困难估计不足,项目合同预期目标制定过高 缺乏相关研究背景,申请时没有一定的预实验来支持申报项目,造成对课题困难估计不足;合同的成果提供形式过高,导致不能完成合同任务。因此课题设计时研究方法先进、可行,技术路线清晰是至关重要的。研究队伍、研究基础与研究条件是实现预期目标的保证。重视课题论证,查新是保证课题的创新、避免重复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但经常存在先写完标书才有查新报告,造成来不得及修订研究方案。课题组研究成员结构应合理,配备符合实现课题目标要求的人员,不能只为了尊敬老同志、高职称人员过多或挂“人情”成员,使得实际研究工作人员不足,而影响课题的进展。

3.1.4 研究期间成员的变动也不同程度影响课题研究的进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因进修、调动、出国、攻读学位、下乡等原因,造成课题研究无法按计划进行,以至不能如期结题。除了医院应对有对科研项目在身的医务人员的出国、进修、调动、攻读学位、下乡等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外,申报者在申报前也应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审核,确保能完成课题任务,最好备有应急预案。

3.1.5 少数科研人员科研态度存在偏差 由于人事制度的改革,科研课题立项成为职称评聘考核的硬件,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但有些人员申请课题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评聘职称硬件的需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一旦晋级职称成功后,便将课题研究抛到一边,转为被动的延期完成,甚至不完成。因此要加强科研的过程管理,及时发现不良苗头,加大监管力度,并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才能保证项目合同的高质量完成。

3.2 管理部门层面 主要指科研依托管理部门和实施单位的管理部门。

3.2.1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刻不容缓 科研管理是一门综合科学,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培养具备有创新意识、创新管理能力和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才迫在眉睫。科研管理人员应能熟悉和掌握国家科技法规政策及管理办法,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科研动态,有收集科研信息,为科研人员提供咨询指导的能力;具有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有良好职业道德,求真务实、公正严谨、无私奉献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精神,主动服务的工作态度;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英语水平,才能有效发挥科研管理的职能。所以有关部门也应适当提供管理人员学习、进修的机会,不断提高和更新知识,从而提升管理水平,以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

3.2.2 加强医院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平台建设,为科研提供环境保证 ①改善实验室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老化、落后的设备,改善科研环境。在医院医疗任务重、科研经费少的情况下,应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同时采取横向合作,解决自身条件不足的问题。科研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及医院自身科研人员的培养。医院往往忽视实验室技师的培养,实验员大多由非专业人员替代,临床医务人员在课题立项后要靠自己摸索学习,去掌握有关操作技术,既消耗了时间,又不能保证质量。医院培养与引进技能娴熟、有上进心、不断更新知识的合格实验室技师是必要的。专业技师可通过实验前对实验人员的岗前教育,实验过程中加强监督指导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成功率,同时发挥对非实验室人员的传帮带的作用,而达到事半功倍效果。②开展定题服务。定题服务(SDI)是信息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根据科研课题的需要,进行文献的收集、筛选、整理、提供利用,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1]。医院的图书馆人员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以服务至上为宗旨,主动开展定题服务,发挥医院图书信息的作用,使科研人员更好在申请课题前做好情报调研,在科研过程中抓住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跟踪掌握发展动态,使课题组研究人员把握方向,以便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促进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3.2.3 加强科研过程管理 科研过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要以人为本,抓好课题的执行、指导和控制,建立与科研人员协调、服务、保障的关系[2]。①领导重视,完善科研目标管理。倡导科技兴院,推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医院在制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有明确的科研目标和科研管理责任制,有科研过程管理的规定和措施,使科研指标和临床其他指标携手并进;②定期检查课题执行情况,除了按上级部门要求,定期提交课题执行情况表外,更重要的要检查实际完成情况,及时协助解决遇到的问题;③重大课题应定期组织协调会,由课题负责人、专家、主管和管理部门有关人员参与,讨论存在问题,跟踪执行情况,落实课题计划。

3.2.4 加强科研课题申请书的形式审核和临床科研的伦理审查 ①加强课题申请书的形式审核。规范的形式审核标准与程序,对课题起到正确的导向性、科学性和统一性作用,因此管理人员在提交申请书前,应严格审核,尤其对初次申报者给予耐心的指导。②临床科研的伦理审查。医学科学研究特别是临床研究,从项目设计开始就可能涉及到有关医学伦理学原则问题。2007年卫生部关于印发《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中规定,除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超过2年的或者在本办法施行前已经获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临床应用的技术,只要通过生物医学研究形成的医疗卫生技术或者产品在人体上进行实验性应用的活动须按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以及公认的生命伦理原则进行审查。科研人员必须知晓规定的伦理原则,研究方案应符合伦理审查要求,避免因伦理问题导致课题的终止。

3.2.5 发挥管理协调职能,解决科研协作困难 协作困难也是课题实施中常遇到的问题之一。随着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一项科研课题往往需要临床、医技、基础等多学科合作,当前跨学科、跨地区、甚至跨国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加,协作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以有利于协作困难问题的解决。

3.2.6 健全激励与制约机制 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已起到了肯定的作用,随着科研人员价值观发生变化,激励更热衷与职称晋升、学术地位、长远事业目标相联系,但利弊共存。因此制约机制不可忽视,如对科研量化考评结果的公布;对无特殊原因未按时完成科研合同计划者冻结经费、通报批评;限制其他课题申报等措施,可遏止不良现象发生,并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3.3 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层面

3.3.1 解决经费滞后的问题 主管部门经费下拨滞后较为普遍,是研究者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如何简化经费下拨程序,加快工作效率,缩短下拨时间,应是今后的工作目标。虽然推迟合同中课题进度时间,可以缓解经费的问题,但易延误科研时机。承担单位及个人从其他渠道解决启动资金仍是可取的互补方式。

3.3.2 把握国家科技方针路线,提供政策性指导 在国家科技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结合地方科研资助情况,给予下级科研管理部门政策性指导,使管理人员更好地贯彻落实,让研究者的研究更具有方向性。

3.3.3 完善项目立项竞标规范,提高中标课题质量 科研课题的评审,成为科研单位、个人关注的焦点和敏感的问题。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真正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可提高中标项目的质量。监督科研计划合同的实施,对实施情况和后期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合同的履行和课题如期高质量地完成。

3.3.4 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甘做“人民的公仆” 作为科技主管部门,应以人民的公仆的要求鞭策自己,认真履行工作职能,避免作风,加强与基层科研管理部门和单位的联系沟通,主动服务,营造一个有利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科研和管理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晓英,王盛,王洁利,等.医院图书馆管理与重点学科建设.中华医院科研管理杂志,2007,20(1):58-59.

2 杨文艳,李博欣 ,孙洪范.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的思考。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6):339-341.

3 李向上,曾柯,李惠智.加强基层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建设促进科研管理学科发展.中华医院科研管理杂志,2006,19(5):313-314.

篇10

[关键词] 课题经费预算 科学编制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是科技计划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课题预算评审评估和课题经费安排的重要依据。自2001年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项目研究全面实施课题制管理以来,科研课题经费预算,几乎成了各渠道课题申报的必备材料。对于如何科学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为课题申报加分,本文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的难点

(一)编制人员的专业局限性

科研人员在所从事的科研领域虽然是专家,但涉及到研究项目管理所必须遇到的财务问题,科研人员往往力不从心,尤其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大额经费管理,由于各项目所研究的领域不同,每个项目都有其研究的特殊性。而目前国家在支出科目、预算定额等方面还没有科学、统一的预算定额标准,这样,对科研单位中的非财务人员,要求编制准确、可行的课题经费预算,难度往往很大。虽然经费主管部门对课题申报单位一般都有财务人员参与课题预算编制的要求,但实际操作起来很难,课题负责人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财务人员对科研领域专业知识了解不够,编制预算时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全面等,都会导致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二)科研活动的自身特殊性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十分困难,主要由科研活动自身的特殊性造成。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具有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决定其工作量和所消耗的费用也具有不确定性特点,不能完全给予预见,因此,很难在事前对科研课题的经费进行准确的估算或预算。同时,由于科技活动存在着类型的差异,不同类型的科研课题,其经费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程度也不相同。一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经费预算的不确定性最大,试验发展、R&D成果应用次之,科技成果推广示范等科技服务项目经费预算的不确定性最小。

(三)课题申报主体经费供给的差异性

由于科研课题都依托在不同的申报单位,而在现有国情下,申报单位经费供给政策存在着差异性,有自收自支单位,有定额补助(差额补助)单位,也有全额拨款单位。财政供给政策不同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财政事业费供给水平的差异。自收自支和差额预算单位一般经费供给都比较紧张,而全额拨款预算单位的经费供给一般则比较充裕。财政供给水平的差异必然带来人员经费开支的不均衡性,从而导致科研课题人员经费科目的预算开支与实际情况差异很大。财政事业费供给充足单位的科技人员除可以大幅度提高待遇,还可以将主要经费用于科研,保证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财政事业费供给不足的单位则可能用科研经费来抵发工资,严重的甚至影响到科研课题的完成。而且,即使是在同一个单位的不同课题组,也会存在人员经费开支的不均衡性,争取的课题多,尤其是大课题多的课题组,结余经费通常会比较充裕,科技人员也就可能大幅度提高待遇。而那些争取的课题少,尤其是大课题更少的课题组,通常缺少结余经费,很难给科技人员提高待遇。可见,课题申报主体经费供给的差异性增加了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的难度。

二、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

预算编制时,宁可多要多报、不能到时不够,宁愿自己什么都置、不愿寻求合作,对预算中的各支出科目预算不清楚怎么合理分配、控制比例是多少,最终导致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费过剩或不足,从而影响科研课题目标的实现。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专家组评审时对比例偏高的预算进行削减,但专家组评审时对比例偏低的预算是不可能主动给予调增的。这样既不利于课题经费的申请,而且还会影响今后预算执行以及后续结题验收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在设备费预算的测算内容中,对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和打印机等的购置数量就不宜过多,这些设备都属于通用设备,应是课题申请单位进行科学研究所具备的基础条件,科研课题经费应尽量安排用于购置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很难得到科研课题经费的全部支持。又如差旅费和劳务费等研究过程中肯定会发生的支出,应实事求是编列预算,比例不宜过低。

(二)测算依据过于笼统

编制科研课题经费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绝大多数科研人员对测算依据的文字描述部分重视程度不够,叙述过于简单,甚至有人认为,测算依据越模糊越好,这种浑水摸鱼的心理引起的后果往往是严重的,因为测算依据恰恰是专家组评审过程中重点查看并据以确定预算数的重要依据。尤其对于那些经费支持额度不定,理由充分合理就给予支持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否科学,测算依据是否充分详尽,对最终所能获得经费支持额度的多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工作中有些科研人员很纳闷,为什么有的科研人员经费预算编100万就能给100万,自己的经费预算编50万还要被恶狠狠地砍上一刀呢,在这里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三)盲目承诺配套经费

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申请的科研经费,大多数情况下,项目主管部门不强制要求配套,申请能否获得批准与是否提供配套或配套经费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但出于财力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的考虑,也有的科研课题项目要求依托单位进行资金配套,有的还要求配套资金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并且配套资金的落实是此类科研课题项目财政检查及验收的重点,有的单位为争取经费,不考虑自身经济承受能力,在课题经费预算编制时,盲目承诺配套经费。其实,不合理地安排配套经费不仅对经费的申请没有帮助,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操作和管理上的麻烦。超越自身能力,盲目承诺配套,则不仅影响课题的检查验收,还可能给单位的科研诚信留下不良记录,影响今后其他科研课题经费的争取。

三、科学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对策

(一)了解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把握支出科目内涵

课题经费是指科研专项资金和自筹经费中用于课题研究开发活动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11项。具体到不同的课题类型,开支范围会有所侧重,但基本能够对应到这11项支出科目。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把握各支出科目的内涵。如: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打印、复印、彩扩、照相、印刷、描晒图、制版及购买书籍、文献检索入网等各项费用可在该预算科目列支;专家咨询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该计划及其项目、课题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管理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一般实行总额控制,由课题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

(二)结合科研需要,遵循“三性”原则

在课题预算编制过程中要遵循目标相关性原则,所编制的课题预算一定要与课题研究的任务目标相关;遵循政策相符性原则,所编制的课题预算要符合有关的政策法规;遵循经济合理性原则,所编制的课题预算应经济合理,在不影响课题目标任务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如:材料费预算应当紧扣课题目标,切忌大量列支复印纸、文件夹、硒鼓、办公用品等内容,要符合基本的工作逻辑,对材料费的测算,内容应尽量细化,将数量、单价和标准等量化指标列全;燃料动力费的测算应注意课题实验与办公用水电暖的区分,课题经费一般不支持日常运行费的开支,消耗的数量要考虑与课题研究任务相关,单价的测算应符合基本标准;差旅费和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的测算应考虑出差内容、地点和课题任务的相关性,以及出差时间、人数、住宿标准的合理性,需要列示具体任务和标准;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测算时,大宗专业资料购置、软件购置、专利申请、论文和专著出版等内容要考虑与课题任务的相关性,要数量合理,理由论证充分;编制会议费预算时应考虑会议规模、数量和会期不宜过大过长,参加国内会议的旅费支出应在差旅费中列支,参加国际会议的旅费支出应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中列支;专家咨询费的测算应考虑咨询专家与课题研究任务的相关性,聘请专家的人数、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

(三)加强信息搜集整理,科学确定各支出项目控制比例

财务软件管理和控制功能的开发和应用使科研课题经费支出的动态管理目标的实现有了可能。为配合课题制的管理,许多单位在课题经费核算中建立了课题开支信息反馈体系、超支预警系统,通过局域网查询等方式,科研人员能及时掌握课题预算执行中各科目经费的动态信息。尽管课题预算具有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功能,但它毕竟是对未来各种未知条件加以预测、汇总的数字计划,不可能完全精确,预算执行是否顺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预算编制科学与否的一杆标尺。通过对这些预算执行信息的不断总结、分析与修正,可以为我们今后编制课题经费预算时确定各支出项目控制比例提供一个科学的参照。

另外,虽然国家在课题经费支出科目、预算定额等方面还没有科学、统一的预算定额标准,但相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对一些支出科目预算的控制性规定,同样可以为我们在确定各支出项目控制比例时提供很好的思路。比如,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则规定了管理费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核定的办法,课题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又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规定,面上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经费不得超过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的15%,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经费不得超过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的10%等等。就目前而言,这些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都是比较成熟和规范的,借鉴和参照这些项目支出管理的相关控制标准,来编制其他科研课题经费预算,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体系;科研课题;教学模式

0 引言

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数据库的建设规模、数据库信息量的大小和使用频度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数据库课程同其他课程结合紧密,与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技术、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等课程都有密切关系,是集理论性、实用性、操作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数据库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机专业每个学生的数据库应用水平和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1 教学现状

目前我校数据库课程体系的直接相关课程有“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库程序设计”,“数据库大型实验周”。该数据库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条主线,其中“数据库原理及应用”,重理论,通过该门课的教学,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技术,系统科学地受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数据库程序设计”,重实践,要求学生在已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及数据库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数据库语言及数据库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初步具备数据库系统的开发能力,为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数据库大型实验周”,重应用,要求学生按照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对―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设计开发+小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将原理与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能深入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

尽管从数据库课程体系来看,教学过程包括了数据库的理论教学,也包括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教学,但得到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整个数据库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数据库基本概念与原理,“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重点在于某种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学生在学完这两门课程之后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造成在后续的“数据库大型实验周”中,乃至最后的毕业设计中,还是不会解决实际问题,不懂得如何开发一个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从数据库的设计到最后软件成型,质量都难以保证。

(2)“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和“数据库程序设计”两门课的实验内容都是针对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设置,学生往往对于局部知识点有所掌握,但是不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点应用于实际的数据库系统中。

(3)部分任课教师缺乏实际的科研工作经历,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将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实例融汇其中,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难以建立工程化的概念,不知道如何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开发成功的数据库系统。

(4)整个数据库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的考核机制存在弊端。对于理论教学的课程,学校以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最终评分的主要依据;对于以实践为主的“数据库大型实验周”,尽管以实践考核为主,但是往往教师只注重最后的软件成果,而对开发过程和软件的实用性不能严格把关。这就造成学生为考试过关而学,并不注重提高自身能力,教师仅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背离了数据库课程体系原始的教学目标。

鉴于教学模式的现状,对于所存在的弊端,我们提出“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数据库课程体系的教学新模式”,目的在于通过该课程体系的教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数据库应用人才,使学生既理解原理,具有扎实的编程功底,又善于灵活运用,将原理应用到实践中,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 将科研课题引入数据库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是高校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利用科学研究形成的创新知识和创新成果可以再反哺和提升教学水平。

我们提出将科研课题引入数据库课程体系教学新模式还基于以下原因:

(1)数据库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结合紧密,几乎各行各业都需要与建设与该行业相关的数据库系统,将科研课题引入数据库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把教师实际系统开发的经验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采用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的数据库案例教学,以科研课题为主线,将各个离散知识点融会贯通,学生会感到学以致用,所学内容不脱离实际,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3)数据库技术理论发展成熟,软件产品日新月异,将科研课题引入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前数据库的发展及其趋势;

(4)教学目标、计划和教学方案应围绕社会需求开展和实施,科研课题体现了最新社会的需求,将科研课题引入教学过程,可以扩充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 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数据库课程体系的教学新模式的组织和管理

(1)数据库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的确定

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课程,应面向社会需求,以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数据库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工程化的软件开发思想,能够使用某种开发工具进行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设计与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2)将科研课题引入教学,精心选择合适案例

对于数据库的初学者来说,需要首先了解数据库是什么、能下什么、如何使用等基本问题。在第一次上课时,可将一个合适的、实际的科研课题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数据库产生感性认识。在数据库课程的后续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以该科研课题为实例进行教学。但是数据库相关的科研项目,涉及领域众多,难度各不相同,科研课题的选择将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科研项目引入教学过程,是该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将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

选择科研课题进入教学过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科研课题大小和难度要适中,涉及的领域要和学生密切相关。教师首次将科研课题引入时,要通过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据库课程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如果课题太大,太复杂,领域陌生,超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会直接打击学生学生的积极性,

②科研课题要有针对性。教师所选的利-研课题,要能涵盖课程的绝大部分知识点,并且与现实相吻合,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③科研课题要有系统性。实际的科研项目往往比教学过程中的实例要复杂,在教学过程中有可能要将一个大的科研项 目进行拆分,教师要保证拆分后的科研课题的逻辑相对完整,使学生能够理解该课题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教师通过对该课题的讲解,要让学生在课后能编程实现,并且随着课程的深入,对课题的研究能逐渐深入;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完成一个功能相对完整数据库系统,增强学习的成就感。

(3)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科研课题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的数据库课程体系,理论教学部分主要有两门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和“数据库程序设计”这两门课虽然一门课重理论,一门课重实践,但是都属于数据库课程体系的两门必修课。分析两门课的教学内容,发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中的部分理论教学内容,缺少必要的实验环节,而《数据库程序设计》中的某些应用部分,需要的理论知识在该门课程中有没有讲授,造成整个数据库课程体系部分教学内容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因此我们提出“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科研课题为主线”的整改思想,将上述两门课程进行合并,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

在数据库课程的引言阶段,以―个实际的科研课题为例,引导学生认识数据库,对数据库系统产生感性认识。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将“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教学内容穿插到数据库原理中,并辅助科研案例进行演示教学,使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教材中的理论,同时又知道如何利用它们解决现实问题。

例如:在介绍数据库及其关系模型时,教师可以实际的科研课题所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例,介绍数据库和表的概念,使学生知道数据是如何存储在计算机中;而在讲解SQL语言时,教师以真实科研项目中的查询作为实例讲解,引导学生学习构造实际的查询;在讲授数据库规范化理论时,教师首先介绍理论知识,然后针对具体的科研课题,由学生充当数据库设计人员,设计数据库,最后教给予及时的讲评和纠正。这样,学生不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中锻炼了能力,而且更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数据库程序设计中讲到数据库开发的一些应用知识,如函数、存储过程、触发器和数据库备份恢复和导入导出,教师都要以实际的科研案例的引入,使学生不但掌握其基本概念,并且对这些知识的应用背景有所掌握,增强其工程实践能力。

(4)加强实践环节的组织和管理,改进实践环节考核的机制

数据库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主要由“课内实验”和“数据库大型实验周”两部分组成。以往,“课内实验”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只是将课堂上的理论延伸到实验室;而在“数据库大型试验周”,教师所布置的题目,都是一些教师自拟的题目,学生开发数据库时,由于缺乏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往往是为开发而开发。教师对实践环节进行考核时,只注重实验结果,大致把握一下学生是否独立完成实验任务,而对其数据库设计是否合理,界面设置是否合理,实验成果是否有实用性缺乏具体的考核指标,以至于学生做完实验后,也不知道一个好的数据库系统应该是什么样的。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将科研课题引入教学过程后,教师将科研课题的部分科研内容节选下来,作为辅助该课程的实验内容。而在“数据库大型试验周”中,教师可以将实际的科研课题依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拆分,以替代自拟题目。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不断交流,对于学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在整个实践过程结束后,教师要向学生展示成功科研项目,帮助学生寻找设计中存在的差距。在实践过程的考核机制中,要避免以往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考核办法,教师要跟踪学生的整个设计过程,从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到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每个阶段都要和学生交流,及时反馈,并对该阶段学生的成果,包括设计文档和程序质量,进行考核,最后给出综合成绩,以促使学生重视整个设计过程,在真正的科研课题中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

篇12

关键词:科研管理信息化;n题管理系统;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092-03

1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界定

所谓科研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开发和共享科研信息资源,实现科学研究、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和信息交流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从而最终提高科学研究、科研管理以及科研交流的效率与水平[1]。本文旨在通过对科研管理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与现状的研究分析,对区域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管理创新进行探索。

教育科研管理的信息化,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而是一种集多样性、科学性为一体的管理工具以及管理方法。过程中不论相应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如何,只要制定相同的业务流程标准,那么系统就如同一高水平作业人员进行管理一样,其相应的整体管理水平自然得到有效提高。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就是构建一套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优势的专业工具以及先进管理模式。课题管理系统正是从管理工作内部变化规律着手,而开发设计的一整套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的集成品,它外显为课题管理系统,内隐却是一整套管理模式。

2 我区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困境

要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步伐,通过管理信息化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科研管理效率,推动科研工作快速发展[2]。目前,北京市的各区县都将科研管理信息化,作为科研部门的创新工作和重点工作来抓。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是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再这样的背景下,我区于2013年年底开展了科研课题网站的需求分析,于2014年5月将通州区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网站投入试运行。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后,结合本区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开发使用过程,笔者发现了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大致归纳为如下:

2.1 科研管理信息化流于形式

认为科研管理信息化,只是将计算机系统用于简单的模仿原来的手工管理系统,充其量是减轻了科研人员的工作量而已,没有发挥出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真正优势,没有将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手段融入其中,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流程。

2.2 科研管理信息化中服务意识不足

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使用过程中,重管理而轻服务,刚性要求多,而柔性管理少。系统设计和开发,过多侧重于区级、校级对于课题的过程性管理,而对于研究者的指导、服务意识不足。

2.3 科研管理信息化注重技术培训,忽视了管理理念的引领

由于基层校科研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学校科研骨干的培训往往还停留在系统操作和技术层面,对于更高层面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讲解还涉及较少。

2.4 科研人员运用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积极性不足

对于新生的事物,大部分人刚接触时,都有一定的抵触和畏难情绪。一些学校和课题负责人把课题管理系统与日常的学校科研课题管理割裂开来,成为了两张皮。填报课题管理系统中的课题资料成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往往有应付差事的心理,对于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使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3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定位与调整

结合上述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特点,笔者认为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开发使用和功能定位也应该遵循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一般规律,即通过规划管理、过程管理、鉴定评价、奖励推广,4个阶段来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课题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独立的功能,但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了教育科研全过程的完整系统[3]。基于这样的管理理念,笔者对于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定位和管理理念有所调整和改进,现总结如下:

3.1 网络办公与集约管理

科研网必须成为科研部门的门户网站,成为科研部的网上的办公室。将研发系统的目标定位在实现科研事务常态化信息管理上。从计划总结、课题申报管理、成果申报展示、科研培训资料的共建共享、通知的下达反馈等,全部日常科研事务均可有效地通过网络传输系统完成。

将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与基层校科研人员的日常科研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使得科研课题管理系统成为研究者和管理者进行科研日常信息、沟通的平台,科研管理信息化不再流于表面,而真正成为提高科研管理效率,提升科研课题质量的必备利器。

3.2 专家指导与工具共享

对于系统中的所有课题,区级课题管理部门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教科所的科研人员即是所辖学校的联系人,也是学校的科研指导专家,在系统中实现对学校课题的过程性指导,起到专家引领的作用。

对于科研课题研究常用的测量工具、量表等予以共享,将在线调查问卷网站和数据分析方法在系统里呈现给研究者,对于研究者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资源和服务。

同时,可以将科研专家针对学校科研课题的研究所进行的专题培训的ppt讲义、视频资料等进行共享,使得优质培训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3.3 长效培训与团队成长

为了使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管理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大家充分利用系统功能来提升科研管理工作的品质,需要对学校教师进行常规的培训,基本每学年1-2次。培训内容不但有针对新加入科研工作教师的技术性操作培训,还有对于规范管理流程、管理理念的较深度讲解。在科研网的例会上,会对在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中表现优秀的个人和课题组予以表彰。

在系统中,每个课题负责人都能够为课题添加课题组成员,每个成员登陆系统后,都能从“我参与的课题”中找到相应课题,并在课题空间中上传资料、共建课题资源,完成课题负责人指派的任务,参加课题负责人发起的在线研讨活动。课题管理系统对于形成团队科研的局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题组成员,可以在同伴互助中实现团队的共同成长。

3.4 激励机制与课题展示

运用积分制,记录课题负责人和学校管理员登录系统的频率,在系统首页对于系统使用活跃度排名进行公示,定期表彰规范使用系统、活跃度高的教师和学校。

对于系统中所有课题,都有相应的课题展示空间,所有用户对全区各校的课题研究情况一目了然。课题空间中,有课题研究者信息、成员分工、过程性材料、研究成果等相关资料的展示。个人的研究被放在的区级视野中,能够开阔视野。

3.5 成果共享与宣传辐射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区级优秀研究成果展示在“成果推广”栏目中,不仅对优秀课题成果起到了宣传推广和表彰作用,也为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对于我区教育科研影响力的提升也能做出很大贡献。

4 基于互联网+科研管理思维,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4.1 互联网+课题管理的实践研究

1)科学分析策略

基于数据分析,科学进行立项规划。通过科研信息化管理中的所有课题管理数据,从学科、学段、申请人职称级别等纬度综合统计分析,通过科学分析数据结果,获得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职称级别的立项课题研究比例信息,了解哪些学校是科研力量比较强的,哪些学校比较弱,这些信息对于新的课题立项申报评审,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具有前瞻性指导作用。

2)有效积累策略

有效积累课题资源,促进区域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科研资源管理,采用纸质档案管理,以往的科研成果很难为更多的人服务,让更多的人受益。通过网络化管理整个区域的教育科研情况公开、透明了,课题从立项申报、中期交流到结题验收所有的课题研究全部过程性材料,通过规范管理,都会保存在课题管理系统中。不管学校的科研主任,怎么变换,学校的科研资源,始终存在于系统中,优秀的成果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传承。

4.2 互联网+协作创新的研究

1)互动研讨策略

科研管理系统待开发适时在线研讨功能,针对特定选题进行主题式讨论,可以使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集思广益、发挥群体智慧的力量,这样的形式,也能避免面对面交流时碍于面子,不好讲实话的弊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更有利于获得最真实的调查结果。

2)科研协作策略

网络科研管理,可以使得研究人员借助信息化科研软件和基础设施服务,建立起相互依赖和互信的协同研究关系,进而协同地开展数据的挖掘、模M、分析与整合,合作完成研究项目。

网络科研协作使得跨地区的科研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共享研究仪器和工具,分享数据仓库及配套的管理工具,共享高性能优势信息资源。研究人员借助协同创作平台,有效支持学校的协同教研,同时对研究者的研究过程进行全程记录。科研协作策略,有助于科研共同体的产生,促进科研人员的互动学习、交流共享。

4.3 互联网+科研培训的研究

1)长效培训策略

为使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管理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需要对学校教师进行常规的培训,基本每学年1-2次。不但有技术性培训,还有规范管理流程、管理理念的深度讲解。在科研网的例会上,会对在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中表现优秀的个人和课题组予以表彰。这样的长效培训机制,对于形成团队科研的局面,实现团队的共同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互动反馈策略

利用网络的优势和便利,在进行完科研培训后在互动平台上及时对培训效果进行反馈。同时将科研培训课程开发成幕课微课资源,让学习者在线学习完科研课程后,可以对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检测,回答对相关问题,可以继续学习,回答不对,则重新学习相关内容。顺利学习完课程,成绩合格后,就可以获得结业证书。这样的培训方法,能有效提高培训效率。

5 总结

科研管理信息化创新了具有关联性、系统性、针对性、即时性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得科研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从繁杂细琐的事物处理中,真正解放出来。科研管理信息化使得课题质量和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

区域科研课题的网络化管理为区、校、个人三级课题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对于宣传我区教育科研的效果日益易见。

参考文献:

[1] 刘立焱. 浅谈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其管理创新[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18).

篇13

论文摘 要: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从事科研活动,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为例,对其从事科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如何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笔者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相关科研课题或自主申请科研课题为切入点,分析以科学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一、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2009—2011级硕士研究生,共185人,其中男生100人,占54﹪;女生85人,占46%。调查内容是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情况,主要包括:研究课题选择的科学性;参与课题的积极性;科学研究经费;导师对学生科研指导状况。调查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结合已有基本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二、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现状

(一)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积极性不高。

截止到2011年底,该学院仅有60%的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而且从整体看,参与的也大多是横向课题,而参与纵向课题的机会较少,尤其是国家级、国际性的科研课题少之又少。硕士研究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导师预先设定的思路或者方案开展工作,独立思考比较少,在有些横向课题的研究中,甚至出现“成果范本,相互借鉴”的现象,导致较多硕士研究生形成一种依赖思想,创新意识也随之被扼杀,也使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同时,随着硕士研究生人数的增加,科研课题的增长率跟不上研究生人数的增长率,导致部分研究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另外,从该校情况看,在校级层面上设有硕士研究生创新管理基金、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学生科研课题。从该学院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课题申报情况看,2009年至2011年,仅有45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生科研课题,仅占总硕士研究生人数的24%。

(二)科研课题选题不够科学合理。

部分硕士研究生在确定科研课题题目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存在一种“急功近利”心理,大多会选择一些风险小、时间短、易结题、易出成果的课题,而回避那些风险大、耗时久、创新性强的课题。如此选出来的课题难度较小,即使是科研经验不足的硕士研究生也能独立完成,从而影响科研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最终导致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此外,这种选题方法主要是围绕一些常规研究点开展相应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研究的现象。

(三)科研经费不多、分配不均。

随着硕士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不多,分摊到所指导的每位硕士研究生身上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少,导致部分硕士研究生无法在预设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更多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从而影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四)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力度不够。

导师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责任人。导师吸收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培养其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学术前沿性强、科研经费充足的导师队伍。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导师数量相对不足,使每位导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数量过多,加之一些导师的科研课题本身就比较有限,从而使一些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也比较少;也使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时间不多,不能使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课题选题的指导和管理,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拓宽思路。

硕士研究生在科研课题的选题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选择常规的问题或研究点,这也是受硕士研究生普遍欢迎的。这类课题的特点就是先前已有人从事过类似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较多,在研究过程中就有更多的参考数据和资料。如要取得新研究成果,则必须在充分了解先前类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新思路、新方法,综合新数据、新材料,进行更加深入有效的研究,才能达到有所创新和突破,否则,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前人研究成果的重复。二是选题比较新颖,当前研究比较少,成果也很少,可参考的资料也比较匮乏,在这类选题的研究中,受其他人研究成果的影响也比较小,必须广泛收集资料,易于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更能培养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研选题的指导和管理,特别是导师应注重引导其采取第二种选题方法。同时,在选题中还应把握好三个原则,即“重要性”、“可能性”和“实用性”。重要性就是指是选题在科学理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有一定创新;可能性就是指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以及能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实用性就是指选题对于推动“产学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搭建创新平台,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科学研究就没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质量。针对研究生参与课题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首先,高校内的硕士研究生相关管理部门(如研究生院)应设立硕士研究生创新基地,积极吸收他们参与基地活动,可以让相近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过相互合作科研、学术交流等激发创新思维;要大力支持硕士研究生开展跨学科科学研究,加强科学研究指导力度,为硕士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宽阔的平台,从而激发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设立创新基地,带动高校优质教育、科研资源的共享。其次,高校应设立更多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课题,通过承担或参与科研课题,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强有力的支撑。再次,要完善周期性学术报告制度,让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组织,在学术报告活动发掘和拓展创新点,实现师生充分互动和彼此借鉴。最后,要大力开展与学科专业相关、与从事研究的内容有联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硕士研究生从理论研究到实践验证,逐步实现创新。

(三)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营造气氛。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硬件建设,在尽可能地增加科研课题数量,并且加大科研课题的资助力度的同时,要注重加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科研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硕士研究生查找相关资料、开展相关研究奠定硬件基础。二是要加强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软件建设:(1)积极淡化功利性因素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压力影响,让硕士研究生专注科学、潜心研究;(2)完善硕士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从目前情况看,全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评价基本上都是以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来评价和衡量,但对其学术成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等方面考虑得较少,对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科研热情、团队精神、学术道德、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因素考虑得更是少之又少,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制定全面完善的考核评价指标,进行全面考量、综合评价,同时必须坚持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加科学有效,从而更好地激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四)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高校应当重视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制定完善符合实际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管理、考核等一系列制度,从制度层面上,明确遴选条件,强化日常管理,规范任期考核等,积极淡化导师身份,把招生名额与导师能提供的科研课题及经费等培养条件、现有学术成果、工作实绩等结合起来,同时要将任期考核结果与招收硕士研究生数量结合起来,对于没有条件继续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要坚决取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二是要大力支持导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硕士研究生导师申请和承担各类科学研究课题,逐步形成主要依靠科研课题经费支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新机制,在科研中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三是要积极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提供参与学术交流和进修的机会,使其能站在学术发展前沿,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中要广泛地开展科学研究,让更多的硕士研究生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当中,让他们知晓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创新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勇荣.论基于科研项目为核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VOL33,(3).

[2]鞭海东,章丽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

[3]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14

实验教学科研研究性学习

一、引言

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的有机结合对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潜能,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已经进行了多年积极实践,累积的很多宝贵的经验。近年来,与科研课题结合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建立大学生科研基金,通过课题立项的方法,自助本、专科学生的应用性基础研究项目、科技制作和社会调查报告等。这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然而能够获得基金的学生还是少数,不能满足与时俱进的教学要求。2009年,吉林大学国家生物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崔银秋副教授首先在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建立与科研课题结合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将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内容带进实验课堂,使所有应届本科学生都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借鉴这种实验教学新模式,我们也建立了与科研课题结合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这是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型高校的一次实践和挑战。在我院实验中心的支持下,我们对基础化学实验有关柱层析的实验操作进行了改革、更新和重组,将教师的基金研究课题移植到实验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困难。

二、实验教学实施

1.可行性分析

与科研课题结合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在吉林大学的本科教学中已经成功实施,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而在教学型高校中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多方面是不能与研究性大学相比的,如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所获批准的科研经费,学生实验的条件,教师的科研水平,学生自身的基础等。但只要课题选取得当,深浅适宜,合理安排学时,教学型高校也是完全可以在短学时、少内容、低投入进行尝试的。因为现阶段教育部大力支持教学型高校从事科研项目的申报,教学型高校也有一定数目的省市级科研项目,可以用于教学需求。另外,本科学生面临考研、进入研究所或研究性企业工作,他们对研究性课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对研究性课题往往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

2.实践方案

教师首先了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征和方法,指导收集有关资料,选择可供教学的科研课题。课题应体现科学性、适当的难易性、明确的针对性、一定的创新性。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撰写和修订实验指导,编写教案。我们根据学院的实际条件,决定先短学时、小规模的尝试。将我校本科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红色素的柱色谱分离的8学时课程加以改革。为充分利用这段课时,我们将根据本科生的课时安排、经费和难易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将科研项目中天然产物的分离提纯的内容加以调整,使之适合本科生的教学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几个基础性实验合理地整合为一堂基础化学实验课。具体做法是将教师研究的课题:“长白山特产植物原花青素的提取”所涉及的有关色素提取实验,包括“长白山特产植物越橘、龙葵果、野山葡萄中原花青素的提取”等,替换原有的“从辣椒中提取红色素”实验。既能满足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顺利完成实验,又能让他们较为完整的接触到化学的全部内容。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实施的全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将有用的实验结果收集整理,直接作为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结果。实验课后依然将实验结果和讨论写入实验报告,按原有实验课评分标准考核。在本轮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中,由于实验、教学科研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只是将课堂内容作以改动,并没有达到全面系统的改革,但这让我们体会到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优势。

3.实验教学效果

虽然与科研课题结合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在我校这仅尝试了1学年,但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科研工作。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示教和枯燥的验证实验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能够使学生基本建立了研究问题的思路,提高了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撰写详尽的原始记录,对养成良好的科研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围绕科研课题,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了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教学型高校的教师教学压力较大,进行科研实验的时间有限,因此难以完成较大的科研项目。但通过在实验教学中引入科研课题,师生教学相长,帮助教师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增加实验技术教学的实用性,为今后从事生物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对于教学型高校,实施与科研课题结合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依然还有不少的困难和问题。首先,教学型高校教师所申请到的科研项目既少且小,并且所批准的实验经费也有限,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几个基础性实验有机地整合为一个综合性的化学实验,也不能连续的长时间(几个学年)的实施。其次,本科学生很少进行基础实验操作的训练,往往造成实验失败,严重地还会造成仪器的损坏。这就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精力和经费培训学生,如果不能得到科学研究所需的有效实验数据,不仅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没有帮助,且有可能影响科研任务的完成。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就是提高教学型高校教师科研水平,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并在学生实验教学中加大投入。

总体上看,在高校实施与科研课题结合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虽然遇到一些困难,但其获得的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尤其对教学型高校,如果能持续地开展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难度适宜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勇于探索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意识,也能有利于培养出胆大心细、实事求是的优秀创新性人才;在与科研课题结合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增强教师的教育素养,同时也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