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采购管理规则,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财务规则;政府采购;资产管理
近年来,高校的管理体制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高校内部的经济活动也逐步增加,特别是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后,高校的财务管理更是面临较大的变化。目前,财政部也公布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新规则已经开始实施,对财务监督等内容更加重视,高校的财务管理更需要提升到多方监管、共同监管的高度上。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资产是国家投资积累起来的,它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经济活动和自主办学的放开,高校的资产逐步增加,高校也大多都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但是其政府采购资产管理上还是滞后形势的变化,在管理意识、手段和方式上都有一些缺陷,需要加强管理。
一、新规则下高校加强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的意义
政府采购资产是指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为了开展、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而在财政部、其他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法程序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高校作为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其采购必须实行政府采购。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教育部门都明确提出在高校推行政府采购资产的要求,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对资产的投入不断增加,高校实行政府采购并加强资产管理是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行政府采购资产管理有利于物资的合理配置
高校的物资品种繁多,不同的院系都需要不同的物资,物资的使用也没有效率。长期以来,很多的高校在物资采购上还仍然是追求全面,追求公平,因此不同的部门都有多种重复的设备,例如电脑、打印机等重复度非常高,部分设备使用率不高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严重分散的资金使用造成了各个单位难以购置高精尖的设备,大型设备无法投入使用。这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校的发展,而实行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可以依照法定的程序制定财务预算,以学校统一招标,减少不合理和不必要的采购,采购一些合适的设备,有利于缓解资源的浪费和部分设备的短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实行政府采购资产管理有利于提升物资质量,促进课题项目验收
政府采购一般都是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招标采购可以利用市场竞争的方式,在保证资产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资产的价格,同时又有更加严格的合同条款和验收方式等制约供货商,在服务质量上也有所保证,这样就可以真正达到价优、质优的目的,实现提升采购的质量,从而利于学校的教学活动等。当前的高校有众多的课题、项目等,课题的经费也占比较大,课题和项目对经费的管理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而言预算中仪器采购是通过政府采购程序获得的也是验收通过的重要考量标准,这是仪器购置规范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在高校中实行政府采购资产管理业是有利于项目课题的验收。
(三)实行政府采购资产管理有利于规范财政支出,减少权钱交易
政府采购一般是采购公开化,招标也公开,谈判也是竞争性较大,这种市场化的操作模式可以提升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政府采购上,高校首先要科学编制采购预算,从源头上防止不合理采购、盲目采购行为,对学校投入也主要是依据合同条款,这有利于扭转学校重分配管理轻管理监督的体制,加强资产的管理和集约理财,资金的使用面可以更加广泛,缓解资金支出的矛盾。同时,在以往的分散采购模式下,各种不正当的竞争就会对高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公开采购和招标时可以将采购者和供货商分离,购买者和付款方分离,提升采购的透明度,避免腐败行为,促进高校的廉政建设,增强学校教职工对采购人员的信任度。
二、高校实行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还是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其在资产管理和配置上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问题仍然较为明显。
(一)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的联系不够紧密,二者相互脱节
很多的高校目前还是存在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相互脱节的现象,政府采购还是不能够和资产管理有效衔接。部分高校重采购轻管理,政府采购仅仅是一个采购方式,并不是将其当成资产管理的入口进行管理,没有认真审核申请采购的预算是否符合现实的需要,是否根据现有的资产进行核实,是否存在重复购置。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挪用的现象明显。很多的高校由于经费都是国家财政拨款,在教育事业支出上不进行成本核算,对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格,没有计提折旧。高校对资产的管理上较为忽视,对无形资产、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上没有有偿使用的观念,很多的设备只有一些小部门自管自用,部分设备还移作他用,公物私用也存在,对资产管理认识不够。
(二)监督管理不到位,资产保值增值率低,资产配置失衡
很多高校的预算管理主要是局限于资金的管理,在实务上的管理没有预算管理的意识,审计监督不到位,对一些投资项目都没有进行事前的审查,事后也没有绩效的评估,资产的配置缺乏有效的约束。很多的高校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找项目、要资金上,轻视对现有资产的管理和考核,资产使用部门的负责人绩效也和资产管理关联度不大,对资产的购置也主要集中于当前的需要,并没有考虑到长远的使用,忽视了资产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不同的部门配置不合理,供需失衡,各单位承担的任务量不同,造成其占有和使用的资产不相协调,资产的质量和数量差别较大,部分资产闲置,一些单位却无法及时配置资产,影响了工作。
三、新规则下加强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的措施
新规则在很多的方面和旧规则有差异,新规则进一步明确了规则的适用范围,强化了事业单位的预决算管理,规范了事业单位的收支管理,同时它对事业单位的结转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也进行了完善。从其变化可以发现,新规则下更需要加强规范高校的政府采购资产管理。
(一)强化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保证采购预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新规则对事业单位的预决算管理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要贯穿其预算编制和执行,并作为其政府采购活动等的前提和依据。新规则第六条规定“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高校的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对高校而言,采购预算编制是否科学是政府采购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高校要做好资产管理就首先要做好政府采购预算,强化预算的计划论证,细化其预算的编制。高校在执行政府采购的时候,需要在预算编制、资金支出、采购计划等进行改革,由专业人员编制更加详细的需求和收支计划,严格按照编制的预算进行采购,做到专款专用,认真执行采购计划,建立起高效的防控体系,强化责任追究,保证采购的有效性。
新准则对预算管理进行了强化,高校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有步骤、高标准。首先,坚持要以部门预算为基础,提升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将单位取得的各项收支都完整体现在部门预算中。其次,要科学地编制预算,预算编制前要对产品的性能、价格、品牌等进行前期调查,对贵重物品的适用性、技术人员配备等进行科学论证,避免盲目定价。再次,要细化采购的项目,采购预算要有二级、三级细项,加强部门的审核工作,真正做到没有纳入预算的不进行采购,提升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匹配度。
(二)完善资产管理,加强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的联系,提升资产配置效率
新规则完善了资产的分类,对固定资产的定义进行修改,适度调高了固定资产的单价标准,对资产的配置、使用和处理也进行了规范管理,高校需要更加科学精细化地管理资产。高校要加强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的结合,政府采购对资产的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政府采购是资产管理的第一步,采购好了资产才能够做到清晰管理,高校要力求达到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的相互补充。高校内部要建立起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提升资金安排的物化率,提升资产的安全性、有效性等,对利用率不高的资产坚决不采购,建立起有序的资产流动机制,合理处置存量资产,保证使用率最高,优先内部调配,保证资产的配置效率最高。高校内部要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学校的设备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推进资产的合理、高效利用,并利于加强管理。
(三)加强财务监督,提升人员素质,优化资金管理和采购监督
新规则对财务监督重视程度很高,在第十一章专门增设了“财务监督”一章,对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监督的机制和内外监督制度进行了规定,高校的资产采购、管理、资金管理都是需要相应的财务监督。高校要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起新型的资产管理模式,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使用,这样才能够实现新规则第五十九条的规定,实现对高校采购和资产管理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保证对事业单位各个时点的无缝隙监督,将财务活动全部纳入监督。在采购前高校需要将采购信息和现有的资产信息进行核对,保证采购的合理和严肃,实现事前的监督。高校要同时做好和外部专业采购机构的沟通,并及时将采购预算的执行情况汇报至上层监督机构,明确相应的监督制度,依法公开相关的财务信息,自觉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
高校的资金管理也是本次新规则的关注点,新规则界定了结转和结余的概念,完善了资金的管理。在采购上,高校也需要做到专款专用,提升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减少腐败现象。对此,高校还需要内部加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结合,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提升其监督的效果,以定期不定期的监督相互穿行,提升监督的效率。同时,高校还需要通过加强教育,提升人员的素质,提升采购人员和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感,从而加强其对工作的负责态度,减少不必要的失职,保证资金的安全。
事业单位新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等财务活动有新的规定,需要事业单位进行研究并执行。本文以高校为探讨对象,结合其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的内容,探讨在新规则下加强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的必要性等内容,希望能够对高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岫辉 提高高校政府采购管理水平的策略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1
卷烟生产企业的物资采购项目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有原辅材料物资、烟机等部分组成。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内部控制管理首先要明确的就是物资采购管理的目标和原则。下面简要介绍几种物资采购的原则。
(一)物资采购择优原则
采购要遵守从优选择的原则,要对所采购的物品做好充分的调查,从全方面、多角度去了解该产品的信息,通过比较选出最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品,从而达到择优的标准。
(二)物资采购批量原则
批量采购是采购中重要的选择方式,也是采购的基本原则之一。一次大批量的产品销售和采购会在价格上取得优惠的效果,因此在采购中,企业应把能一起采购的物品放到一次采购中,这样的采购会大大增加采购批量,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标。
(三)物资采购竞争原则
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供应商正处于商品出售的激烈竞争中。物资采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利用供应商之间的价格攀比等条件,取得最低价的支出,获得最高质量的服务。
(四)物资采购专业原则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给物资的采购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合理的采购离不开科学的采购方式,而科学的采购方式又离不开专业的采购人员,因此,要想实现采购目标,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采购团队,这样才能以最科学的方式进行采购。
二、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发展现状
随着近几年我国烟草行业内部管理的不断发展,其在采购管理中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目前已经具有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采购方式。
(一)以统一采购为主,自行采购为辅
随着烟草行业的不断改革,烟草工业企业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各省的烟草工业企业合并成一个省级中烟工业公司,原有的烟草工业企业成为中烟公司下属的加工点,实现了省级烟草工业企业“财务、采购、技术、生产”的四统一。在此情形下,很多企业为了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根据相关投标和采购规定,制订了一系列适应当前形式物资采购监督管理制度,建立起一套以统一采购为主、自行采购为辅的物资采购管理模式。这种采购模式下,给卷烟生产企业采购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不仅很大程度发挥了批量采购的优势,还大大减少了投入的采购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以招标采购为主,其他采购方式为辅
招标采购是当前企业采购的主要方式,其具有的公开、公平的优势得到采购企业的广泛认可。在卷烟生产企业中,相关监管部门规定了物资采购必须要以招标采购方式进行。物资采购都是要先聘请招标机构来组织招标,之后选取确定供应商,招标成功后签署合作,以这样的形式开展招标采购方式。同时,对于其他方式的采购条件和过程,相关部门也有具体的监管办法。
三、物资采购内部管理的不足
虽然卷烟生产企业物资采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采购部门过度分散,采购不专业。卷烟生产企业物资采购主要由企业管理部、供应部、信息中心等来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下,极大的抑制了企业采购团队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其监督管理;其次,采购方式过于陈旧、单一,不能有效的发挥采购中的各种优势。卷烟生产企业采购管理正处于发展阶段,很大一部分采购都被要求招标方式进行。但是很多卷烟生产企业尚不具备自行招标的资质和能力,很多条件都对其起到了限制作用,因此很难操作;最后,采购人员的专业性普遍不够,素质水平不一,对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掌握不准确,存在乱作为和执行不到位的问题这使得采购工作的进行效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工作效率不高。
四、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企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制度。物资采购需要企业多个部门的参与,其采购范围十分广泛,所需要的专业性也十分强,所以采购的合理实施是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体系的,只有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确保物资采购工作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形成规范、严谨的采购工作流程。
(二)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首先,要支持企业各个部门的监督,明确各个部门在采购中的职责权限,让每个部门都能各司其职。加大监管部门和审查部门的监督力度,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的开展、人员配置等顺利的进行。在权力上,要极大支持相关监管部门的追查工作,对于违反条理的行为要给予处罚建议的权利,以此来保障内部监管职能的发挥。其次,接受企业群众的监督,将物资的采购做到公开,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布制度, 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最后,要开展定期的检查考核评价。通过检查来监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进行。
(三)建立行业内部监管长效机制
要想使企业的内部控制长期良好的发展,就必须科学的选择企业的管理层,因为企业的管理层决定着企业的内部环境,而内部环境恰恰又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企业管理层的理念决定着员工的思想,所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科学选择恰当的管理层尤为重要。所以首先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规则进行约束和管理,做到定期评价,定期教育。其次,定期组织职工开展培训学习,通过学习加强职工的岗位职责意识,促使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
[关键词] 公共服务;监管;法规;绩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9-60-3
Research on Government Procurement Supervision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New Normal Public Service
Ma Jiacheng
(Zhengzhou Municipal Finance Bureau Zhengzhou Henan 4500000)
Abstract:This papermainly takes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supervision service performance under the new normal public servi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imperfect budget system, the lack of practical operation regulations, no accounts summary, unclear responsibilities,without introducing the third party service and other aspects,analyzed the cause and problems existing at present from the source to explore the formulation of corresponding practical operation method and practical methods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ojects managemen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erformance accountability system.
Keywords:public service; supervision; regulation;performance; research
政府采购作为一种以政府为主导,以政府各部门为主体之一的采购行为,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影响并调控经济的有力杠杆,是调节资源配置、调控经济运行的一项重要职能,绩效管理作为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方法被运用到这一特殊领域,可是历年来无论是监管内部人员还是媒体舆论大部分关注点都在财政支出和采购结构或节支率等方面,从而造成理论水平和实操手段的互相矛盾,如何节省开支与改善绩效之间的矛盾,如何避免创造效益与突出管理的矛盾,避免出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尴尬局面。财政支出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公共资源的有效分配,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公共福利。现在政府面临着资金的有限性和公共增长的双重压力,这样必然导致资金不能满足社会对货物、工程和服务等需求的增长,迫使政府不得不进行绩效管理,以促进政府资金的有效、有序的使用,达到经济性、效益性和效率性。
1 基本现状
1.1 预算体制不完善
政府采购预算不健全,必须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绩效预算标准,用来衡量被预算的事实,指导预算活动的方向,从而判断经济活动的效益和质量。但是,目前预算指标体系中存在很大的缺陷和漏洞,各项指标混乱,缺乏对未来的“预警”指标。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得到大家公认且适用的预算体制标准供监管人员使用。所以,在预算制度无依无据的情况下,必然影响采购预算的审计效果以及审计结果真实性,应逐步向绩效审计转变。
1.2 缺少实操法规
现如今,由于内控体制不健全,更没有实操相应的法规为依托,只注重财务数据资料和非财务数据资料。对于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并未提出质疑和意见。对于材料本身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未有适用性法规指导。提高工作实操的质量,对于违规违法处罚的问题,采购法中未有明确说明,实操性不够,对于违纪违法的处罚条款较粗,缺乏针对性的法理依据。加上事中、事后监管难、处罚难、处理难的情况出现。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制定细则转变。
1.3 无决算汇总
目前为止,只有前期采购预算,无后期决算汇总。采购资金在使用时中间又缺乏必要合理的变更依据,导致随意改变资金的性质和趋向。这是因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要求不高,对于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从中所涵盖的各领域知识掌握不够。了解并掌握采购项目的各项技术参数和应用特点,从后往前逐步推进地发现问题达到监管的目的,逐步向决算汇总制度转变。
1.4 权责不清
政府全程采购监督过程应有四部分组成:采购预算、采购程序、采购管理、采购效益。但是,目前这四项很混乱,权责划分不清,没有详细周密的计划,对于采购的范围、规模、数量是否达到标准,没有合理的规划。主要表现:是否达到合理的计划,是否按计划预算实施购买,是否按计划所安排的那样制定验收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是否对资金有所延伸,是否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否实现财政资金最大化,物资使用是否有效等问题。因此,监管部门应逐步由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化技术模式转变。
1.5 未引入第三方服务
提升绩效评价主体,强化监管部门绩效评价主体功能,探索第三方评价管理模式。要规范操作程序和质量控制要求,健全协调机制,设立各分级分类管理定位并联合各行业协会及业务主管单位制定适用高效宜于操作的实施细则和业务规范。通过招标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接受监管部门委托独立开展事实评价,对于机构、采购人员、供货商或商的内部管理项目制定、部门规章以及综合评定进行绩效评价。由原来政府主导逐步向第三方转变。
2 追根溯源
2.1 缺少监督管理系统
绩效管理是政治理性与技术理性的统一体,强化政治理性研究趋向实现政治理性与技术理性的有机结合,跳出狭隘的以政治为主导研究视角的短视陷阱。宏观缺乏绩效管理机构,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缺少科学的管理思维,仅仅局限于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过程的合理性,微观没有逆向思维和多元思维推导找出问题的根源,忽视资金在公共使用中的价值和项目本身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欠缺应有的约束力[1]。
2.1.1 监管不力。当被预算单位牵着鼻子走的时候,监管将不复存在。急于在各个法条规则中寻找可以运作的条法依据作为现成的答案,结果陷入所谓的“技术”泥潭而无法自拔,成为单位的附庸和工具,忘记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使命,这是欠缺评价体系所造成的。
2.1.2 评价体系不科学。目前的评价体系只是单方面针对预算单位个体的笼统评价,不够科学和系统。应该在最大范围内整合政治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系统、多元和构建,打破公共事务的垄断局面,实现公共资源的多元供给,消解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实现下放权力和业务流程的重生。强化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以信息化大数据为依托的新行政运行模式等评价体系。
2.1.3 创新评价方法,逐步建立起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绩效评价方式,确保绩效评价的权威性、透明性、公正性,科学合理地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多种评价方法对各单位的采购工作量化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客观评价,达到摩尔战略三角模型公共价值的体现与蓝图。
2.2 规范化程度不够完整
目前采购状况各环节规范化程度不强,不同层面和不同阶段内容将大不一样。确定不同的人作为评价主体是规范化的关键。而监管部门就是评价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设计不同的评价主体,使专家来参与设计不同的分值。
2.2.1 专家不足。目前因为省、市、区抽取专家库一致,过去专家中“专家”不“专”的水分并没有进行竞争优胜劣汰,这样必然出现专家不足的情况,如何构建合理完善科学的专家库成为关键。实行专家定期抽查检查审核机制,将每一位专家纳入监控,实施定期不定期的专家评审、考核和通报,确保工作质量,并与专家绩效评价业务委托相挂钩,营造出“专家敢说,中介敢评”的氛围。
2.2.2 扩大中介范围。当前情况中介尤其是中介服务欠缺,使得监管缺乏后劲,在没有扩大中介参与的情况下,单纯的人为监管必然成为不法供应商和不良采购人员腐败的温床。研究制定规范中介参与行为,认真总结经验,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各类专家库,扩展中介范围,由原来的部分服务逐步向工程、特殊货物等疑难高特复杂行业推进,提高评价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2.3 欠缺管理与技术的洗礼
目前,由于采购监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业务素质欠缺,更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缺少专业技术的参与。只能用两法两条例来管理,缺少其他法理依据来保护监管人员,无法形成创新性思维和多元思维管理模式,没有走出去沉下去放下去是问题的关键。
2.3.1 监督督导库。吸纳各个行业协会和团体的力量以及各监管部门的协作,组成联合督导组,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制定相应的督导人员储备库,进行有效管理。
2.3.2 评价内容。应以单位基本情况为立足点,划定年度月度绩效目标,设定情况,包括预期总目标及分阶段目标等,项目的基本性质、用途和主要内容,涉及范围。项目管理情况,监管制度、办法的制定及执行情况。投标情况、调整情况、完成验收情况等,有理有据有节地进行前期、中期、后期的组织监管。同时包括日常管理建设、日常检查监督建设情况等。
3 建议措施
3.1 扩大采购范围
紧密围绕财政支出,推进政府采购扩面增量工作。并结合新预算体系改革和财税收支结构调整的新变化,按照应采尽采的原则,着力拓展政府采购管理实施范围。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和细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结合优化投资结构、支持强农惠农富农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等财政政策的落实,加大对服务类采购项目的实施力度,争取将更多的公共服务、专业服务、环保产品等传统服务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深入调研了解消费需求、强农惠农等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实,扎实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设施建设及抗灾救灾物资等关系民生项目的采购管理工作。
3.2 推动数据改革
大数据正在贯穿于从宏观社会到微观市场的各个环节,时代在跟进,就必须要打破信息壁垒和体制封闭结构,改变原来由政府为主导的运行模式,以此提升政府采购在宏观经济发展和微观经济细化研究、环保生态研究、教育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能力。并突破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成本障碍,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明确各行业产生数据的所有权。建立健全由数据使用者承担保护企业隐私责任的数据安全管理规则体系,同时防止大数据成为不透明、不可追踪的“暗箱”。从根本上推动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经济领域改革,引导改变管理模式[2]。
3.3 建立决算统计
预算执行过程就是强调法定的政府预算的贯彻过程。但若产生一些突发事件或客观情况则会影响预算的执行,因此,决算情况不可能与预算情况完全一致。目前采购预算在做而决算属于空白?只有在源头上控制采购预算和决算的支出才可以从根本上宏观控制绩效考核和发挥监管的作用。从中间的制度上完善和加强采购监管的力度和作用。在事前的预算执行中监控,在事中事后的监管中发挥指导作用,释放改革红利。
3.4 探索激励机制
推动财政激励机制,就是利用财政刺激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的制度和办法。通过绩效考核和技术增长率来达到优化政治经济组织的目的。通过合作和竞争的形式及实施将人类活动组织起来的规章的那些制度。按思所意,财政激励机制可包括:财政支持经济特别是重点税源发展的政策措施;财政体制中鼓励和奖励企业科技税收增长的政策措施;财政收入的增长对企业升级改造资金支持的政策措施等。
3.5 规范管理规程
规范化管理必须要有一整套的价值观念体系,并对所管理的采购经营活动进行整合。管理绩效不仅依赖于制度的管理、方法的运用以及政府的跨界协作能力。改变原来的传统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采取多方参与,多方合作的协调管理模式。在管理模式中形成有第三方服务参与的新型管理规则[3]。
3.6 建立动态管理
动态监控的方式主要以信息化网络系统为手段,以采取系统自动受理与有规则监控以及人工实地核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并针对采购执行中的各种行为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跟踪检查。并根据系统中的每一项业务信息进行筛查和判断,发现疑点或违规问题及时报警。管理监督部门在各级预算单位实地检查工作时,需有两人以上参与,并出示执法证,并针对检查活动中的相关内容以及事项予以记录和摘录。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书面报告和整改时限提出要求并签字,同时建立违规整改跟踪反馈机制,并针对反馈的违规信息进行通报。
3.7 制定考评办法
绩效考评办法针对三类人:采购职能、供应商绩效、采购人员绩效。量化考评绩效,特别是针对采购中针对的大型复杂特殊性的货物、服务和工程。其中采购职能有待加强,供应商绩效有待细化,采购人员管理有待明确。需要在单位物资供应中,量化应用管理概念,结合物资操作中的过程,较为科学地制定出考评办法和违规细则,激发人员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和理念,提高采购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肖艾林.基于公共价值的我国政府采购绩效管理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 张宇蕊.绩效导向下的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研究[D].湖南大学,2008.
[3] 单晓敏.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4] 王治.我国地方政府采购绩效综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关键词】 药品与试剂; 实验教学; 教学保障
药品试剂是开展医学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必需物质,管理好药品试剂是保障教学与科研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我院教学任务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学历和任职教育并重后,更加重视学员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实验项目增多,所需药品试剂品种增加、消耗量增大,对教学保障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药品试剂的采购管理
1.1 制订科学的采购计划 药品试剂采购计划是指根据年度实验教学、科研计划,制订本单位的需求量,是教学保障部门组织货源、采购物资的依据。由于药品试剂具有使用效期,因此,计划需根据课程安排,分阶段制订。各使用单位制订需求计划,批准后报教学保障部门,以便及早核查库存,按照使用日期编制药品试剂采购计划。计划内容应包括品种、规格、产地、数量、供货商等。无计划采购或超计划采购不仅浪费资金,造成物资积压,而且还会增加管理难度,甚至影响教学与科研的顺利开展。
1.2 掌握市场信息 当前,药品、试剂价格比较混乱,产地、生产厂商、批次等都是影响价格的因素。因此,采购人员要经常阅读国家物价部门的价格信息。对不同渠道的物资,在质量、价格、服务上要进行对比,把供货质量好、信誉高、服务周到、价格合理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一些不常用、市场供应少或独家经营的物资,对其供货商要做到心中有数,有采购需求后能有的放矢。
1.3 坚持合理的采购原则 在采购方式上要采取少购、勤购、就近采购的原则,对于批量大的药品试剂,要公开招标,增加采购的透明度,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 药品试剂库的管理
2.1 微机化管理 药品试剂品种多,即使品种相同,其规格、包装材料、生产批次也各不相同,而且药品试剂的保障点多面广,消耗大、流动快,传统的手工账卡管理费时费力。实际工作中,我们把药品试剂分为四大类,即常规试剂、指示剂、危险品、毒麻药品,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使药品试剂的登记、查找、利库变得简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零库存管理 利用现在商品经济发达、物资流动快的特点,药品试剂储备可依托社会,实行本单位的“零库存”保管。“零库存”就是依靠需求导向制订采购计划,即需要什么品种、需要多少量,均根据实际消耗采购。“零库存”保管虽然工作量加大了,但是可以降低库存成本,避免物资积压或过期失效。
2.3 出入库管理 仓库管理员对购入药品试剂的品种、数量、质量进行严格验收,对不符合规定或已接近有效期的药品拒绝验收入库。验收后,要在随货通行单上签字盖章,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各使用单位领用药品试剂要纳入教学经费核算,由单位领导批准后方可领用。药品试剂的出库按照“先进先出”与药品试剂批号次序发放,并对出库的每一种药品试剂进行质量跟踪检查,确保实验教学、科研数据精确。对于剧毒药品如氰化钾、升汞的发放,严格按照《剧毒药品管理办法》执行。
3 药品试剂管理制度化
关键词:大型自然灾害 救灾物资 管理
这几年随着大型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例如地震、台风、泥石流等,我们国家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无法改变的自然现象,沉着冷静的应对和善后才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该有的气魄。由于大型自然灾害往往伴随着难以想象的破坏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需要在灾难发生后的最短的时间内将灾区紧缺的救灾物资准确无误的送到灾民的手里。而如何对自然灾害的救灾物资进行合理地管理对于灾后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型自然灾害的救灾物资的政府采购管理
自然灾害所需的救灾物资是国家根据灾情的大小,派发给灾区群众的公益性财产,由于救灾物资具有公有性和免费性等特征,如何合理分配和应用救灾物资就成了国家自然灾害救援部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探究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于物资的管理人员来说非常作用。其中,作为管理的一部分,政府对于救灾物资的采购管理也需要受到高度重视。
(一)把救灾物资采购所需要的资金列入国家用品采购预算当中
救灾物资作为国家配发的物质基础,它的采购资金需要国家的确保和承担,将救灾物资的资金列入政府日常开销的预算中,不仅有利于资金的及时到位,还有利于政府的公共信誉。通过预算记录,经过政府审核该批,从而拨款采购,这一整套程序是保证救灾物资能够顺利到达灾民手中的基础。
(二)利用竞争优势公开招标采购救灾物资
我们知道哪里有竞争哪里就会有价格拉锯战,救灾物资的采购作为商品销售者追逐的利益渠道,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将其一举拿下是许多企业思考的重点问题。政府采购的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招标方式进行采购的投放,从而达到最低价格的优惠。
(三)利用商品销售者的销售渠道运送救灾物资
在采购的过程中,政府救灾部门的管理工作者在了解物资经销商条件和优惠活动后,可以自主选择那些靠近自然灾害发生地附近的销售点进行采购,并且保证救灾物资的派送安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运费支出带来的资金消耗,从而做到高效、高质的救灾物资采购管理。
二、大型自然灾害的救灾物资的管理综述
大型自然灾害作为非人力行为活动,是无法改变和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加强在灾害发生前的防御措施和灾后的补救过程。救灾物资的管理作为灾后帮助灾区重建的物质基础,其作用和影响力都是重大的。
(一)探究科学现实的救灾物资管理机制
在大型自然灾害发生之前对救灾物资的管理需要列入一个国家面对突发性灾难和解决灾难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应环境作出理智的管理和安排。救灾物资的管理涉及到救灾物资的接收、救灾物资的保管以及救灾物资的分配等环节,安排专业人员针对救灾物资的管理建立起专门的机构,便于群众的咨询和救助。一个科学的管理不仅包括管理者对救灾物资中涉及到保管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实行,还包括政府部门针对管理业务的指导、管理法规的制定以及救灾物资的储存分配等各个环节的应对策略。由于救灾物资对于灾民和国家的重要性,管理部门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
(二)培养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由于救灾物资的管理需要高效、及时、科学等高需求,所以我们需要管理者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在突发性的大自然灾害面前做到沉着冷静地分析和管理执行。管理者的执行能力是判断管理者能否胜任自然灾害救援工作的重要指标,需要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执行活动,从而保证救援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救援次序的有序进行。
(三)规划科学标准的管理水平
提高大型自然灾害救灾物资的管理水平,利用实践经验优化管理规则,加强管理体制的建立是促进科学管理的基础。而要想做到科学标准的管理,我们首先应该按照救灾物资的重要性将救灾物资进行原则分配,并且将救灾物资储存仓库进行等级上的分类标记,这样不仅可以节省配发救灾物资的时间,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救灾援助的效率。其次我们还可以利用科学计数法将救灾物资按照类别的不同进行登记,制作救灾物资储存目录,方便物资地配发。最后,管理者在管理的同时应该严格监督物资的质量和数量,杜绝偷工减料的私立。
(四)严格监督管理部门的内部运行程序
由于大型自然灾害中救灾物资的重要性和无法替代性,管理人员在执行公务期间不仅要求我们自觉遵守救灾物资管理法律法规,还需要对本身进行素质、精神上的约束。我们知道,政府公务部门作为国家型事业单位,需要做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谋利。灾区灾民作为中华儿女的一部分,更需要政府给予高度关怀和保护,所以,公平公开的管理机制对管理工作的健康实行有益无害。首先我们可以针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建立一些有效的刺激和约束策略,例如期终考核评比以及群众反映观察等。其次通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内部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和素质层次。
三、结语
大型自然灾害的救灾物资是保障救援工作的基础,是灾民进行正常生活学习的前提,是实现国家对于安全管理措施方面的基本手段。其中,对于救灾物资的管理是保证这一切实现的物质条件。加强救灾物资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提高灾难防御能力,增强应对灾难发生的反应力以及促进灾后重建速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为了完善内部管理而从财务监督来制定的管理规则和手段的一种总称。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条件,对企业的健康和平稳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常规性财务制度、综合性管理制度、财务部门与人员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和成本管理制度。而这五个方面又可以分为三个级别的内容。
1.常规性财务制度,可以分为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两个二级科目,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分为会计科目、会计编码和会计报表格式等三级内容,财务管理制度包括企业资金管理、应收付结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等三级内容,常规性财务制度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
2.综合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财务核算制度、财务分析和会计电算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综合性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关乎内控体系的健全和稳定。
3.财务部门和人员管理制度内容主要有岗位责任制、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分级责任制和违法违规处罚制度等,这一制度内容是财务内控工作实行的主要组织结构,财务部门和人员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内控系统的执行效力也有重要影响作用。
4.财务审批制度主要有收支审核管理办法、超额费用审批制度、授权审批机制和财务重大事项报告机制等内容,财务审批制度是财务内控工作的主要内容,该制度的好坏直接可以从根本上影响企业财务经济状况,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有很大的控制力。
5.成本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成本核算办法、成本控制措施、费用管理办法和成本计划管理办法等等,成本管理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拟上市公司要重视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二、拟上市公司在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措施
1.建立健全现金流管理机制。拟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拟上市公司要规范货币资金管理,要推行集中管理机制,要对各个部门资金的使用和分配进行适当的安排,要根据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资金的优化配置,要根据凭证和有效合同来支付相关的资金款项。资金的使用和催收要进行有效的统一监督和控制。其次,企业要对资金收付进行预算,拟上市公司要注意严格控制资金的预算,要将到期债务和经营性现金流量进行监督,要及时管理拟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应付款项,做好应收款项的清欠清收工作,要科学的预测和控制资金支付风险。再者,企业要优化资金结构,要科学控制拟上市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结构比例,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2.完善企业的采购管理流程。拟上市公司的物资和采购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收益,从而将会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拟上市企业要建立采购价格委员会,要由企业的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和生产管理部门共同监督采购工作,可以采用招投标的方式来确定采购价格,也可以通过集中采购等方式简化采购流程。其次,其要注意跟进采购产品的市场价格,要根据市场信号来及时调整采购价格。同时,拟上市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价机制,要对采购的商品质量、价格和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严格审核采购合同,保证取得凭证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再者,拟上市企业要建立存货预警机制,要全面了解资金占用情况,可以运用科学的管理办法来降低存货成本,确定存货储备的最优数量。
3.完善合同管理和审核机制。拟上市企业在开展业务和签订合同时要注意进行谨慎的核查,要检查合同的条款,要全面了解合同条款的执行情况,对合同开展进程进行跟踪。拟上市公司可以派驻专门的稽查工作人员来跟进合同,要对验收不合格的合同和未按照合同条款执行的合同给予意见和警示。对于大型合同,拟上市企业要进行综合评审,对合同中的财务和资金条款要进行重点审查,保证合同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同时,一旦合同内容发生了变更,拟上市公司人员要及时了解,做好系统处理,分清责任,以便为后期的索赔和纠纷争议的解决提供依据。
关键词:公司内部制度;法律制度;衔接互动
中图分类号:D922.29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3-0099--06
一、对传统民间法与国家法二元结构论的突破
所谓公司内部制度,是指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行業特点,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指引下,以规范化制度文本的形式确认和调整公司内部关系,是公司内部适用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和。公司内部制度建置好比是“公司立法”行为,即以成文化形式针对内部“人”和“事”的建规立制,确立稳定而普遍的行为依循之准则,从而形成一定的“规范秩序”,实现公司的规则之治。公司的这些制度规范具有强制性,员工应当尊重和遵守它们,违反规则的行为会导致惩罚性后果。西方法律多元化学者认为,如果说强制性规则的存在意味着一种“法律秩序”的存在的话,那么企業中就当然存在着这种秩序。作为一个社团性组织,企業的存续和运营必然要求其为自身创设具有强制性的、所属人员一体遵循的规则,用以判定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如此就形成了企業内部的“法律秩序”,每一个企業也就成为一片拥有真实“法律秩序”的领地。这种观点的价值在于,它指明了公司内部制度同国家法一样但却在不同的层面上,发挥着规则化治理和型构社会秩序的功能。事实上,它们不仅仅具有规则的效力,而且各国法院一般都承认合法制定的公司内部制度可以成为司法办案的依据,为法院所采信,决定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但不能就此认定它们为法,因为法与非法之间应当有明确的界限,并非所有成文规则都具有国家强制力而可称之为法,也并非可以作为司法办案依据的就都是法,在法律缺失时,政策、习惯、道德也可以作为司法依据,但它们显然不是法。这里所谓的“法律秩序”只是一种比喻用法。公司内部制度是一种民间社会规范,是城市生活中的商事自治规则。
作为民间社会规范,公司内部制度同国家法的关系突破了传统民间规范与国家法的二元结构,呈现出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联动的上下位阶规则系统的新范式。公司内部制度同传统民间社会规范相比有诸多不同特征,比如它产生于陌生人社会而不是熟人社会,它是一种制度设计而不是自然生长形成,它表现为系统化的成文规则而非不成文规则等等。但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个区别在于它同国家法形成衔接关系而不是冲突关系,尽管现实中存在对法律的规避甚至背离,但衔接与协调是其必然的主导关系。中外学者的诸多研究都表明,传统民间社会规范常常游离于国家法之外,甚至经常呈现紧张乃至冲突关系,原因就在于传统民间社会规范的形成是独立于国家法的一个自然过程,因此冲突在所难免。而现代公司的内部制度已然深深地嵌入了法制的框架之中,是在法律许可下的一种制度建设,在内容和程序上要受到法的指引。
公司内部制度相对于国家法而言,既具有严格的从属性,又具有广泛的自主性,这是由公司内部制度既要受到法律调控这一法治原则、又必须自主调处内部关系这一公司自治原则所共同决定的。其中,从属性是首要的,如果违背法的规定将直接导致公司内部制度的无效;自主性是必要的,否则公司将丧失存在的商業价值。澳大利亚学者艾兰(carleton K.A11en)曾提出作为附属立法一种形式的自治立法说,很好地说明了这种双重特性。他认为社会中还有大量的法人,它们存在于政府系统之外,并被授予了为自身制定细则的权力,这就是附属立法的另一种形式自治立法。这些法人制定的规则具有明显的自治性,因为它们仅直接对特定法人成员产生效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规则需严格地受制于司法审查。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股份公司的章程。
这里的从属性,是指国家法对公司建立内部制度授予创设权或者作出强制性约束,违犯相关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轻则导致制度因违法而无效,重则公司可能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实际上,公司面临的制度规范由内外两个方面构成——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环境是公司的外部制度,是指社会存在的、用以调控生产生活和利益关系的规则体系及其结构,包括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公司的内部制度,是在特定领域内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组规则,是公司自身的制度选择,它至少应当具备两大目标:一是提供一种结构,二是提供一种机制,制度的规范结构和规则机制共同构成制度的形式和实质。在法治社会中,公司的外部制度环境主要是法制环境,公司的内部制度安排是在法制的许可和指引下展开的,两者应当协调互动,共同构成规范公司活动的制度保障。“如果说体现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主体走出自身而参与市场经济时所须遵照实施的基本规则,那么,企業自身的那些使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具体化的制度规范,则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業在进入市场经济领域之前所应遵循的初始化的制度规范,和企業在走出市场经济领域之后而修缮自身时所应接受的规制。”
这里的自主性,是指在守法遵规的前提下,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意志、理念和判断不受干涉地进行制度建设和创新。公司自主“立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業法人自治精神的基本体现。法治经济尊重私域社会中主体合法的自由意志,保护私权利的自主行使不受非法干涉,遵循任何私权若非法律特别禁止即可为的原则。作为市场主体的公司应当也必须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其中包括自主制定内部制度的权利,只要法律没有明文禁止或者作出规定,公司就可以自行进行制度建置甚至制度创新。
当然,公司不同类别或者不同职能部门的制度建设所受到的法律规制的力度是不同的,这取决于该事项可能对于市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程度。在公司某些领域,法律的强制性规范较多,法律精神侧重对公司的监管;在有些领域,法律规范以任意性为主,法律精神在于为公司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律服务。若根据两者联系的程度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紧密型、适度性和松散型三种衔接模式。
二、公司内部制度与法的紧密型衔接
在法人治理和人力资源领域,衔接关系是第一位的,因为前者涉及公司的权益分配与制衡,从而影响到市场生态环境;后者涉及人的基本权利,因此公司内部制度安排面临从紧的外部制度环境。
(一)法人治理制度
作为公司内部制度的“宪法部门”,法人治理制度与法发生最为紧密和直接的关联。就像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问题,宪法部门是法的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部门法一样,法人治理制度也规定了公司的根本问题,即组织结构问题,其核心在于设计公司的利益制衡机制,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责、权、利的分配与构成,从而确保公司经营处于正确的轨道上,成为公司权益分配的依据和经营管理的基础。因而法人治理制度居于公司内部制度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然而,公司对治理制度的内容是不可以随意规定的,因为它们的内容将影响市场主体的地位、性质、交易安全和内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因此国家各层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对此多有规定。实际上,国家法与公司制度的衔接最初也产生于公司治理领域特别是公司章程。
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宏观框架应以本国公司法的规定为主要依据。公司法以强制性规范规定公司基本的机构设置及其权限划分。比如,公司章程是公司中的宪法,为各种治理规则之首,各国公司法都规定了公司章程中的必要记载事项,公司章程不得通过约定排除或变更这些规定。我国对于上市公司的章程有更为严格的规范,如《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备条款》等规章,对章程内容的框架设计做出专门指导。在章程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我国《公司法》、德国《股份法》、美国《示范公司法》等都提出基本要求,公司章程需要确认和细化这些法定内容。当然,还有大量的其他治理制度,如公司治理准则、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秘书工作制度、监事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工作制度、投资者关系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对此都有各种专项规定。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由于涉及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人身权、劳动权、社会保障权等,因而公司在劳动关系和劳动条件等主要方面受到较为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在法治社会,人力资源制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作为生产要素的规则化表现上,也体现在它具有重大的法治意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经济大萧条后,政府开始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并通过法律手段对公司行为进行引导和监管。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公司内部率先受到法律规制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因为劳动关系不仅是公司和商業的问题,也是民生和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文明。如今世界各国对劳动就業和社会保障都非常关注,尤其是在英美和欧陆的福利化国家,非常注重对公平就業、雇员的权利、薪酬福利、辞退限制、职業安全与卫生、退休金管理、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劳动关系、劳动条件问题给予立法和司法保护。比如,就劳动关系而言,各国劳动法从企業劳动制度的建设义务、建立程序、备案或申报制度、劳动者周知义务等方面对人事管理制度予以直接规制,同时通过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内容对公司制度的内容进行确认从而形成契约化的间接规制。如今,是否能够在劳动就業和社会保障方面形成合理、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已经成为检验政府和政党执政能力的基本标准之一。
尽管经过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在劳动就業方面的法律制度已经较为完善,但是国家法毕竟是解决社会一般问题的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规则,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保护措施必须经由企業这个媒介予以有效实施才能实现,纸面上的法必须经由企業转化为现实中的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的规则才能产生实效。因此,公司人力资源制度承担着高度的法治化要求,公司必须严格根据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和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规则文本,把国家的法律原则具体化为合法用工和保护员工的日常管理规则。以我国为例,任何公司制定人力资源方面的制度,都需要熟知八个方面的法律依据,包括劳动就業、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与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業培训、劳动安全、社会保险。可见,公司能否合法合理地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仅关系到公司的人力资本效用,也关系到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有效实施,劳动争议的有效解决,进而关系到员工和公司合法利益的实现,经济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公司内部制度与法的适度型衔接
财务领域和生产领域涉及金融安全和民生安全,公司相关制度既有同国家法对接的一面,又有较大的自主空间。法律对企業内部制度的指引主要在于设定業务标准,比如会计标准、质量标准、内控标准等,对于如何具体实施和运作,企業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自主地进行制度安排。
(一)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公司财务会计处理原本属于自主经营的内部管理事务,公司如何具体操作则与法无涉。但是会计实务的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公司财务信息的混乱,会计师听命于公司管理层而在账面上调整资本价值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法律的介入成为必要。这一转变同样始于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之后。松散混乱的财务会计实务、虚假的会计信息被认为是导致30年代美国资本市场崩溃和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经济危机爆发后,纽约证券交易所对当时企業会计事务中的一系列弊端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为了平息社会各界对会计职業界的不满,稳定市场秩序,国会于1934年颁布了《证券交易法》,整肃公司的会计行为。该法赋予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制定有关会计规划的权利。实践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制定权授予了职業团体,由它们制定会计准则。由此,英美法系国家逐步形成了在国家法认可和支持的条件下由职業团体或民间机构制定并会计规范的做法。在大陆法系国家,则主要通过立法来规定企業财务会计的行为规范。
在当代商界,“财务指标成为法律确认的监管标准”。这是由于企業生产经营的社会化联系日益广泛,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的金融秩序;也由于企業的会计操作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财务会计活动记录往往是国家征税的依据,同时它又直接涉及不参与企業管理的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还由于企業之间也需要运用相同的会计语言进行经济交流。因此,会计制度不仅仅是公司内部事务,更是必须由政府加以规范、指引和管理的目标和对象,国家有必要对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提出基本的業务准则。各国企業,在建立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体系时,都需要遵循大量的法律、法规,做到财务会计合规操作,否则企業将受到处罚,至少也会在解决纠纷的司法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企業、企業和企業之间的国际交往等需求日益增多,国家在制定企業财务会计规则时还必须考虑同国际惯例的接轨。
公司财务会计职能部门的業务可以分为财务和会计两大块,两者在性质上有所不同,所以与国家法的衔接程度也不同。财务属于公司理财行为,只要不违反国家金融法的规定,公司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自主地制定财务管理制度。会计侧重记录功能,其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真账”,法律监管趋于严格,各国公司在建立会计管理制度时都需要遵循大量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做到合规操作,否则将受到处罚,至少也会在解决纠纷的司法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公司法》设有专章“公司财务、会计”,规定企業财务会计管理方面的一般原则;《会计法》对企業提出了建立会计内部监督制度及其应当符合的法定要求,此外还有一系列财政部的非常细化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需要公司遵守。
(二)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这原本也属于公司自主管理事项,如何管理、用什么样的标准管理,取决于市场竞争环境、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商業伦理道德。但是随着生产过程越来越关乎工人的人身安全,产品质量越来越关乎公众安全健康,随着资本利益同公众利益之间出现矛盾并且不断激化,进而演变为社会公共问题,各国开始致力于寻求如何以最佳方式发挥政府在产品质量监管中的作用。毫无疑问,市场机制和法治模式是最有效的途径。20世纪后半叶以来,各国对企業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立法规制蔚然成风,多数国家制定了全面的法制体系和标准来规范企業的生产,国际行業组织制定的ISO系列质量认证体系也获得了多国法律认可。国家通过引导和监督企業建立健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流程,从源头上确保产品符合基本质量要求。
国家法对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的调整范围,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为企業提供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要求的原则性框架和基本指向。在国家法这个框架之中应当填充什么样的具体制度,由企業根据自己生产和产品的特点自行设计和执行。二是,从给企業设定法律责任的角度提高企業违法成本,促使企業运用包括制度化管理的手段来保障产品质量,履行社会责任。
由于生产和产品质量管理涉及多方面问题,制定这部分的管理制度也需要细分为几个方面,才能形成健全、完善的生产和产品管理制度体系。在这些方面中,有些同国家法的衔接要求不突出,比如生产部门的组织和权责规则不存在法律依据问题,物料采购管理方面的规则一般应重点注意《招标投标法》,仓储和物流管理一般应重点注意《消防法》。而另些则由于其关涉基本人身权利,或者具有外部效应,与社会群体利益有关,因此国家法不仅提出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而且对公司制度可能涉及的内容还提出具体的法定要求,公司必须在全面了解国家法的规定的前提下,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比如,在安全生产和生产设备管理方面,公司应注意《安全生产法》、《职業病防治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产品质量管理方面,公司管理制度应当符合《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标准化法》及其配套的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
四、公司内部制度与法的松散型衔接
市场营销、技术研发、行政总务等领域主要属于企業自主经营、自主创新的范围,只要企業遵守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的相关法,就可以极大地享有自主进行制度安排的权利,外部制度环境较为宽松。
(一)市场和营销管理制度
这部分管理内容一般分为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三大方面,是公司直接参与自由竞争的市场行为,在不扰乱市场竞争秩序、不侵犯公众权益的前提下,国家法原则上不进行过多干预。企業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时,只需注意不同《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法律相抵触即可。当然,对于特殊产品,国家法会有特别规定。比如在婴幼儿配方奶粉行業,为了保护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促进母乳喂养,国际有关组织和我国都了规范性文件,禁止企業进行有碍母乳喂养的市场营销行为。经营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企業,在制定市场推广和销售管理相关规则时,不得违反1981年第34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WHO Code),我国已经成为守则的签署国;不得违反我国《食品广告暂行规定》(1998)和《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1995)。此外,中国广告协会2008年的《奶粉广告自律规则》,也是相关企業应当自觉遵守的行業规则。
(二)技术与研发管理制度
高科技企業通常都设立独立的技术和研发部门,一般公司则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在生产部门下设技术和研发机构。如何组织和进行技术研发工作,是公司自主创新问题,法律的任务在于对知识产权进行合理保护,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司在这一领域制定的管理制度,应当重在管理和激励,并且不违背《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三)行政和总务管理制度
这部分管理事项比较繁杂,相关的规则文本也很多,比如办公室管理规则、公文处理规则、会议管理规则、档案管理规则、车辆管理规则、办公用品管理规则、保密管理规则、安全保卫管理规则、消防安全管理规则等无以尽数。由于这部分内容主要属于公司自主的行政管理事项,国家法无须干涉,公司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决定本公司的内部行政管理制度。当然,仍然有一些法律需要公司引为注意。比如在制定档案管理规则时,需要了解我国《档案法》(1996年修改)和行政法规《档案法实施办法》(1999年修改)的规定。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信息集成集成平台
一、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的成功高度依赖于信息的沟通,信息流涉及许多相关方,信息数量和类型是极其巨大的,信息传递也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直接导致了参与各方在项目知识和组织目标上的割裂,造成信息沟通和组织协调上的巨大困难。据统计,工程项目中10%到33%的成本增加都与信息沟通问题有关,而在大中型工程项目中,信息沟通问题导致的工程变更和错误约占工程总成本的3%到5%。
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集成是解决工程项目信息问题的根本途径,而运用信息技术,则是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集成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从信息集成这一概念出发,分析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集成的必要性,将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集成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介绍了一种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集成的使能技术集成平台技术。
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集成的必要性
集成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提高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同效率和协同效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他通过实现组织相关策略、目标、运作及各种功能实体的集成与协作,促进跨组织的物流、信息流和控制流的顺畅运行,进而改善组织间的通信、合作和协调水平,使得系统形成一个协调运行的整体,从而提高其生产率、柔性及对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信息集成则是指对系统中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避免不必要的冗余,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统一和透明的界面,从而实现信息共享。
工程项目管理是多个组织在项目全寿命期内不同阶段所进行的项目管理的集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该系统的分析可从参与单位、工程项目的全寿命期管理和工程项目的目标管理三个方面进行。
(一)各参与单位的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是个涉及面广、周期长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方包括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供货方及投资人、开发商和政府部门。同时,为满足项目经营的需要,物业管理方也会在建设初期介入项目。针对特定的项目,上述各方都有项目管理对象及内容,其中,在建设期主要涉及的是业主方的项目管理(ProjectManagementoftheOwner,OPM)、设计方的项目管理(ProjectManagementoftheDesigner,DPM)、施工承包方的项目管理(ProjectManagementoftheConstructor,CPM)和供货方的项目管理(ProjectManagementoftheSupplier,SPM),由此而形成了各自的项目管理系统,如图1。项目建设的成功,取决于各项目参与方的项目管理的成效。
(二)工程项目建设的全寿命管理
工程项目的全寿命管理,需要集成和统一3个独立的管理过程开发管理、建设期的项目管理和使用期的物业管理,其分别对应着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营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影响项目实施的各种外界条件和项目实施所必需的资源都在随之不断的发生变化。工程项目建设的全寿命管理中,需要并产生大量的时间维度的信息。
(三)工程项目的目标管理
工程项目同时具有工期、质量、成本、人力资源、风险、沟通等多个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管理目标。工程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对这些目标和要素进行通盘的规划和考虑,以达到对项目管理的全局优化。在实施工程项目的目标管理中,需要且产生大量的管理维度的信息。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管理中不仅DM、PM和FM相对独立,而且各参与方对项目的管理也各成体系,缺乏相应的沟通机制,形成了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信息孤岛”现象。而项目信息是各方在各阶段实施动态控制与决策的前提。项目信息是否准确和全面,对项目各目标的实现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实施有效的工程项目管理,就应对项目建设所需的、在各建设阶段中由各参与方产生的各种时间维度、管理维度的信息进行集成。
三、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集成
工程项目全寿命集成化管理的核心是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集成,根据项目建设的特点、管理信息的服务对象及工程项目管理的职能,横向上应考虑在项目战略管理、战术管理和项目控制三个层面上的信息集成,纵向上应考虑在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等职能领域的信息集成。由于下层的系统处理量大,上层的处理量小,所以就组成了纵横交织的金字塔结构,如图2。
(一)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横向集成
1.工程项目管理战略层的信息集成
工程项目管理战略层的信息集成是为了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的基础上确立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目标,该目标应既兼顾项目实施阶段和运营阶段的目标又要兼顾项目各参与方的利益,并在这个统一的项目目标、管理思想、项目管理规则和制度的指导下,制定战略性的规划,明确实现项目目标的策略和通过什么方法或途径来逐步实现这个目标。
战略层的信息集成主要为项目建设的高层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在集成的信息基础上,分析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对项目带来的影响,并预测项目未来的进展情况,据此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工程项目管理战术层的信息集成
工程项目管理战术层的信息集成是为了确保项目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根据工程项目阶段性目标及项目特点,确定项目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及相应管理措施,通过资源平衡、合同管理与组织协调,保证不同阶段的管理人员服务于一体,实现在分布环境中群体活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并对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管理进行动态的调整和监督。
战术层的信息集成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业主管理层、各种类型的总承包单位,如设计-施工总承包、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及提供相应咨询服务的总承包管理方等。
3.工程项目管理控制层的信息集成
工程项目管理控制层的信息集成主要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方项目目标的实现与控制,其主要内容是通过系统的控制措施及业绩评价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人力、资金、时间、设备、施工方法及管理方法等的协调控制,完成工程实体的建设。
控制层的信息集成主要为施工管理及现场监理提供支持。
(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纵向集成
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的职能,可以将工程项目的管理信息在纵向上进行集成,其实现可以通过将工程项目信息集成系统划分为7个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编码子系统、进度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和文档管理系统。
1.项目编码子系统
项目信息需按一定的规则以代码的形式来表示,这些规则与代码的集合就构成了编码体系。工程项目信息集成系统应对项目编码体系提供一套典型的编码库,其内容包括:工作分解结构WBS编码、组织分解结构OBS编码、费用编码、资源分类编码、供货单位编码、实物进度测量标志编码、资源编码,使用户在使用该系统时,可方便地使用上述编码,同时也应考虑编码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
2.进度管理系统
以网络计划技术为基础,实现人、财、物最优组合和最佳工作路线,并通过该系统告诉项目经理;对当前的进度状况与计划值进行比较分析,系统具备网络计划重组能力,重新建立最佳工作路线。
3.成本管理系统
项目在设计阶段都要进行投资计算,这些数值作为成本控制的基础,同时为招标和施工决策做准备。该系统透明地和周期性地为项目管理层提供投资发展情况。
4.质量管理系统
以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和地区性质量标准为核心,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和施工质量检查,根据WBS-OBS责任分配矩阵,真正将质量管理落到实处。
5.合同管理系统
包括合同的拟订、签订,合同的法律咨询,合同执行情况以及合同完成的全过程。将合同信息、已确认的变更信息、提出的变更信息、潜在的变更信息进行集成化管理。
6.采购管理系统
包括材料的进销存管理、材料采购计划及统计、材料的市场价格等。通过对仓库的管理,有计划的控制材料的采购,根据工程量计算的定额用量实行限额发料,并结合过程进度控制领料。
7.文档管理系统
为了实现工程项目信息集成系统的信息的高度集成化,应在该集成系统中加入文档管理系统,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和文档按照不同管理层面的要求采集录入工程项目信息集成系统中并实现归档。
四、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集成的使能技术——集成平台
集成平台技术是近年来用于信息系统集成的一种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是一个支持复杂信息环境下信息系统开发、集成和协同运行的软件支撑环境。它为异构分布环境下的应用提供透明一致的信息访问和交互手段。集成平台解决了集成的实施过程一般具有的投资大、实施周期长、实施效率低等问题,提供通用的通信和信息访问服务,使应用软件不依赖于特定的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通用的应用编程接口和图示化界面,方便用户使用,保证所开发的软件具有高度的可重用性等。
将集成平台技术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集成中,可为项目管理中的各种数据、系统、过程等多种对象的协同运行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及运行时的支撑环境,从而降低实现信息孤岛集成的复杂度,提高集成的有效性,将信息系统实施规划中确定的各种应用系统、服务、人员、信息资源及数字化设备的协同关系物化到集成化运行的可执行系统中去。集成平台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集成,提高了集成的有效性,用信息流将工程项目中的工作流、物流、资金流及各种管理职能、项目组织机构等有机联系起来,使得工程项目管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集成。
【关键词】基层行政事业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概念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围绕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工作的总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管理、收入征集管理、支出管理、采购管理、资产、资金管理、现金及银行存款管理、财务监督等。2012年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规则、主要任务都有明确规定,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据可循。但由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则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基层财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另外,随着我国行政体制和事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为核心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
(1)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一是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大多人员编制少、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往往对预算编制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往往会出现预算编制敷衍了事,简化预算编制程序,领导审批走过场,审批程序不严谨。二是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合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多注重单位短期的业务活动,没有长期性统筹考虑,缺乏明确的预算目标。编制方法简单,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仍习惯以上年度的基数为基础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调整支出结构,其预算结果没有体现财务预算编制的特点,不匹配实际业务的发展,不足以应对未来不确定因素。预算编制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又缺乏广泛细致的科学论证,带有很大的草率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内容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2)财务管理混乱,人员素质偏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受制于编制人员少,人员专业素质低,身兼多职等问题,导致财务工作人员任务重,负担大,往往疲于应付各项工作,忽略对新知识、新规则制度的深入学习、研究。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是半路出家,以前没学过会计相关专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匮乏、对如何提高会计管理水平更是无从谈起。不仅如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往往还缺乏年轻人才,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
(3)预算分解,支出管控不严。一是某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未合理分解预算指标,也不按支出预算的用款计划开支,甚至个别单位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支出规模,挤占挪用项目资金、专项资金。二是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自行购置属于采购目录规定的建设工程、办公设备、货物或服务,未按规定执行政府采购;未报经审批自行变更政府采购方式,自行采用单一来源方式或者非竞争性谈判方式进行采购等;或在招投标过程中,委托给无招标资质的公司实施邀请招标,或评标委员来自采购单位。
(4)资产管理存在漏洞。一是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责任分工不明确。在日常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多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落实不严格,导致管理制度成了摆设。固定资产管理的分工也不科学,采购部门和管理部门相互之间脱节,缺乏经常性沟通,致使一些新增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管理责任人不明确。二是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不严,清查盘点间隔时间过长,有个别单位甚至好几年不进行清查盘点。由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大都是兼职,由于本职工作繁忙,再加上思想不重视,导致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流于形式,放任自流。未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定期进行清查盘点,从而导致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难及时发现,进而导致对问题的处理大大滞后。
(5)财务监督力度。 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忽视财务监管,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不处罚,不制止,听之任之;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打小算盘,不认真执行财务管理规定。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流于形式,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程序存在随意性。
三、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对策
(1)是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定期培训。只有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有效的应对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为此,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培训频度,提高培训层次,不搞简单、乏味的说教,要学用紧密结合,现场观摩体验,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培训要以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干部综合素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监管,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升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理财和服务水平。
(2)逐步实现从会计独立核算到集中核算,从国库授权支付到国库集中支付转轨?目前部分有条件实行上级财政集中核算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还实行独立核算,这就给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散、乱、随意性大的温床,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必然会规范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规范了财政资金的收入支出管理,有效的提高了基层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及效率。较大程度的防范了基层单位任意开支,违规开支,违法开支的现象,增强了基层财政资金开支的公开性、廉洁性、高效性。
(3)科学规范编制基层单位预算,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要改变以往那种把上一年预算简单修改一下就编完下一年预算的做法,切实重新审视本单位的每一项开支是否必要合理,将预算编制与工作实际和需要相结合,抓大放小,在保障刚性开支的前提下,优先安排重要目预算,尽可能压缩不重要开支预算,彻底杜绝非必要开支预算。
关键词: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对策
存货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企业供需平衡的根本保障,没有存货,企业就无法正常运行,然而,他也是企业的“坟墓”,一旦管理不善,存货造成积压、资金周转困难以及由产品技术更新过快造成的存货淘汰,就会给企业经营活动造成极大的障碍,同时由于存货资金沉淀过多,增加企业资金使用成本和存货风险成本,可能把企业拖入深渊,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一直以来存货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影响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重视存货管理,改善存货管理,对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果有重要的影响。
一、加强存货管理的重要性
存货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包括准备出售的产成品、仍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生产所要耗用的原材料和物料等。企业存货的好处主要表现在能调节生产负荷、提高企业服务水平、获得规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等,过量存货或存货不足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过量存货会增加存货保管费用、占用过多资金,导致资金周转不灵、降低了材料或产品的质量、存货不足时则会影响企业服务质量或是造成企业停工待料等问题。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加强存货管理的意义主要表现为:首先加强存货管理是维持企业生产和销售均衡的需要,充足的存货一方面可以节约采购费用,另一方面又有利于生产正常进行,实际上即使市场供应充足的时候,存货也会出现问题,如供应距离、运输过程出现的种种故障等,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存货来维持生产或销售的均衡需要;其次,加强存货管理是考虑采购成本的需要,批量采购相对于零星采购能节约更多的采购费用,但过多的存货也会占用较多的资金,增加仓储成本和管理成本等,因此企业应通过加强存货管理在二者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
二、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现存主要问题
第一,企业对存货管理的重视不够,存货管理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大多会受到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制约,对存货管理重视程度不高,仅是停留在保证正常生产和销售的这一层面上,对企业的销售数据和存货历史数据分析力度不够,使得企业存货成本长期处于失控状态中。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尚欠缺完善的存货管理制度,或是即使有相关制度也缺乏严格的考核和监督,存货管理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实际操作中,中小企业验收人和采购人往往为同一人,增加了存货流转过程的风险,且企业对于单价小、规格多的存货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管理办法,不利于企业做到全方面的控制。
第二,存货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很多中小企业对存货的管理还处于初级模式,尚未实现信息化管理,大多采用手工操作或计算机管理并行的方式来管理存货,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企业存货核算不准确,账实不符,无法对存货进行及时监控,偷盗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虽然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建立了健全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但这样的系统稳定性、准确性较差,除记载存货的收、发、存的数量外,其他方面数据很不健全,与供应商也不能联网,存货信息无法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常会误导企业采购行为,存货实物管理混乱、存货信息不准,造成存货脱销或积压,无法实现为企业资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缺乏科学的存货采购计划。科学的存货采购计划是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把存货管理的重点放在原材料采购和成品的销售上,过于忽视存货成本和存货资金占用情况,缺乏科学的采购计划和销售预测,仅凭感觉进行采购,不能按物资实际需求量提出采购申请,无法对存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控制,没有形成采购存货的限额责任管理,容易导致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等不合理状况,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科学的采购计划,中小企业采购中常出现频繁采购现象,大大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
第四,存货管理内部控制问题突出。一是中小企业在职能分工上不尽合理,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人材料采购、验收和产品销售等可能均由同一人来完成,容易出现质次价高、缺斤短两、企业资产流失等现象;二是中小企业人员监管制度不规范,例如一些中小企业仅凭采购人员提供的发票入账、报销,容易滋生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相勾结的行为;三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均缺乏内部审计机构,或是相关职能被弱化了,企业既无规范的存货管理规则,也没有相应的存货盘点制度,忽视对存货的仓储、保管、领用、报废等方面的控制。
三、加强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 完善企业存货管理制度。首先,加强存货采购控制,。由采购部门编制采购计划经审批后再进行采购,加强与供应商的谈判力度,确保采购合同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在验收方面,相关部门应就运单、发票、合同进行严格验收,建立保管责任制,保证存货安全,在资金支付结算上财会部门应就合同、验收单、入库单、付款通知等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再付款。其次,完善领用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出库制度,做到只要存货发出,就要严格填制存货出库凭证,建立存货定期盘点清查制度,严格按照存货盘点单要求记录当前存货情况,确保账实相符。再次,完善销售管理制度,规范销售发出存货提取程序,要求见单发货,并要求财务人员通过存货周转天数、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加强存货管理。
第二,加强存货管理信息化建设。随着经济信息化的推进,中小企业应充分重视存货的信息化管理,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健全实物流转信息与账务处理信息及时化通道,便于相关人员可以实时、动态了解存货信息,以实现企业存货资金的有效管理,保持企业强大的竞争力。例如,中小企业可以使用ERP信息管理系统,它能够将企业物资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同时通过ERP系统企业可以实现存货信息资源在各部门或是部门与供应商之间的共享,有利于企业对资金、货物、人员和信息的全方位监控,有效阻止企业各部门各自为政、信息阻塞、账实不符等问题的发生。
第三,加强存货采购管理,完善采购计划。一是规范采购行为,对采购货物的品质、价格、数量等进行动态监控,增加采购透明度,要求做到“货比三家”,选择信誉好、价格低、质量优的供货企业;二是运用科学方法计算存货成本,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作为存货计价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工作繁琐且工作量大,需要有专人负责,随着电算化系统在中小企业的推广,建议使用个别计价法进行存货计价,这种方法确定的存货成本最为准确;三是提高采购计划人员综合素质,采购计划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运行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掌握设备维修、备件消耗情况及生产耗用材料情况,进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
第四,采用科学的存货管理模式,控制最佳库存量。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包括:ABC分类法,依据存货成本价值和用量大小、重要程度对存货进行管理;定量订货模型,指当库存量下降到预定最佳库存数量(订货点)时便按规定数量进行订货补充;定期订货模型则是按预先确定的订货间隔期间进行订货补充库存,每次订货数量不同,其需要连续盘点库存以便达到订货点就发出订单。另外,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来实现最佳库存量,供应链库存管理是将传统供应模式产生订单进行补货改变成以实际或预测的消费需求进行补货,是在企业与供应商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基于双方成本最优原则,由供应商管理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的策略,控制最佳库存量,其主要步骤包括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建立与供应商及时的信息共享机制以及进行JIT操作。
第五,加强存货内部控制。中小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建立与供应、销售方的信息共享机制,严格采购和销售制度,有效发挥存货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存货业务岗位责任制,要求相容职能相分离,如存货请购与审批、采购的验收与付款等,确保各岗位之间能够相互制约和监督;三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授权审批制度,规范存货管理的授权审批方式、程序和权限,严禁未经授权人员办理存货业务;四是完善存货业务流程控制,包括存货的取得、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用、处置等环节的工作控制,确保存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在企业存货管理的全方位严格执行,并进行合理的奖惩。
总之,一直以来存货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影响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重视存货管理,改善存货管理,对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果,保障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培行.探析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9).
2.王娟.也谈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策略问题[J].经济师,2012(6).
关键词:公路施工;信息化建设;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基础的逐步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之上,把重点放在了在建和续建公路项目上。为此, “十二五”期间,有关部门的交通基础建设投资总规模达6.2万亿元人民币,重点建设与铁路衔接的综合公路工程项目上。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我国公路承担着全国80%以上的客货运输任务,公路交通总体上仍然是低水平、不全面、不稳定的。基于此,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加速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安全、高效、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公路施工建设中现代信息化的应用占有及其重要地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性重要作用,也是今后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1公路施工建设现代信息化定义
公路施工建设现代信息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简单言之,它就是指施工企业利用网络、计算机、通信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再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来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等,进一步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具体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施工企业在生产中广泛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工程生产的自动化。第二,是施工企业数据的自动化、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等数据进行处理,根据笔者的理解,这是最基础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化过程。第三是更高层次的辅助管理、辅助决策系统,Intranet、Extranet等,这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化。
2公路施工建设现代信息化总体架构
公路施工建设现代信息化作为一个时代进步的推动力,它早已突破了目前我们所说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范畴,而是涵盖了施工企业的各个方面和全部施工生产过程。从本质上看,公路施工建设现代信息化应该是包括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和人的信息化。但是,就公路施工企业而言,信息化建设应从核心业务也就是公路工程施工入手,建立工程、机械、人力资源、财务四大基础数据库,并面向应用,在其基础上通过集成的企业办公自动化综合平台构建由工程管理、机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分信息链组成的企业信息总链。通过各管理信息链,经过信息系统的综合、分析等过程使“数据”真正变为可为企业内各部门利用的“信息”,使施工企业总部与下属各子公司、各项目经理部之间能顺利沟通,为其内部信息的上传下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具体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文笔者就其各部分之间的工作关系做一简单介绍。
基础系统层。该系统它是通过网络、硬件等支撑之上的应用。比如:网络链路、服务器和操作系统等。而应用平台层,它是可灵活调整及新应用快速构造的应用平台。它可以快速有效整合已有系统或将来建设的第三方系统。同时,基于基础应用平台将大大提升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灵活性、适应性。
应用层是实现业务的应用,这包括基于基础应用平台及之上的企业信息门户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物资集中采购管理、综合项目管理及商业分析系统等应用,及集成在异构平台下的系统,这些系统将通过基础应用平台基础上的数据交换系统进行交换和集成。基础应用平台将在框架、技术等层面支撑和集成业务应用,为应用提供界面和框架整合、业务建模工具、工作流引擎、统一消息平台、统一预警平台等。
3公路施工建设现代信息化案例介绍
公路施工建设现代信息化,在笔者看来它是一种优秀的解决方案,关于在施工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如何保持信息化战略和企业战略的一致性,如何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信息化规划,以及如何在框架的指导下,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等问题,还需要我们施工企业在具体施工工作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实践。下文用一案例来简单说明之。
某工程公司企业综合管理系统,分三阶段执行,第一阶段完成企业内部的变革过程,探讨信息化的尝试,在财务、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等关键业务门,引进和自行开发了一些单机版业务系统和应用工具。在取得试点初见成效之后,公司领导层对信息化工作愈加重视,进入信息化的第二阶段,与另一公司合作,研发“远程合同成本管理与监控系统”,解决合同成本控制等主要问题,进而达到规范基础数据、规范作业流程,依靠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则与先进的技术处理手段对项目合同及结算进行有效的管理。“远程合同成本管理与监控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应用,基本实现合同管理、结算管理等企业经营管理核心内容的信息化实施。
为了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业务需要,公司领导要求信息化平台提升到支撑公司管理的高度,完善组织机构,保障投入,加大力度,强力推进“企业集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我们第三阶段的合作顺利展开,实现了在一个“一个平台”(企业信息基础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两套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形成满足公司决策层、公司管理层和项目管理层三层管理需要的“企业集成管理信息化系统”。
4公路工程信息化建设中注意问题
公路工程建设信息化在具体施工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公路工程建设的数据信息不能单独完全依靠网络化管理,在保持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要及时地建立书式数据信息档案库,以免使网络出现的问题导致全部或者部分数据信息的丢失。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中应当把传统的高消耗、低效率的办公与管理方式充分改革,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的“办公工具”,促使网络信息管理模式能够尽快应用在公路施工系统中,实现经济的大发展。
总之,在现代公路工程建设中,要实现公路事业的长远进步,公路工程施工及管理就必须进行改进。提高自身能力,就需要依靠高效率的、强有力的网络化信息施工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 信息;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199-02
高校实验室(实验中心)在承担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和提高办学水准的极其重要的基地。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技术性和综合性很强,其管理工作包括实验室的常规管理和实验室建设规划;大批仪器设备的管理、调配和使用;教学和科研资料及实验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应用;大量实验药品的进出库管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监控;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调度等。面对如此复杂而技术性强的工作,要做到全面协调有序而且高效运行,而必须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全面地对实验室进行科学的管理。经过各学校实验室多年运用,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1 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实验室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实验室管理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管理,其特点是研究怎样以科学合理的策略及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人力和设备资源的能量,使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发挥最大的效益。实验室管理要完成的工作很多,包括实验室的组织管理、场地设施及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教学管理、科研项目的申报及研究实施、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规划、实验室考核与评估、信息技术交流等。因此,高校实验室是一个教学与科研力量强大的实体,拥有人力资源、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等诸多优势。大量资源的投入配置、使用与管理、信息的收集、筛选及保存,工作量很大,操作难度也大。如果用传统模式管理,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准确性也差,无法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实验室技术与基础设施发展很快,现代化的化学实验室面貌已经不再是玲琅满目的玻璃器皿,许多高度电子化、集成化的大型精密仪器已经成为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基本配置,这些电子仪器大都配置了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或者都配置了计算机信息终端。这些先进仪器的使用必须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运行、管理和维护。
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时跟踪管理那些流动性大的通用设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实验室网络,使大量的实验室信息资源得到共享;运用信息技术还能够极大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制作实验教学软件,开展实验网络教学,制作模拟化学实验室,实现化学实验的多媒体教学。建立实验室管理系统,使主管领导和实验室负责人能够便捷地了解和监控实验室及设备的运行状态。
2 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建立化学实验室管理管理系统,运用Visual Basic 、FoxBase 、FoxPro 、Access等软件设计和开发数据库系统。具体可制作实验室基本信息管理数据库,大型精密仪器管理、运行和维护数据库 ;实验试剂与耗材出入库记录数据库,实验教学研究与科研课题开发数据库。已有行业专家开发研制了各种类型的化学实验室管理软件,有些是免费的,有较强的实用性。化学实验室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的检索、运算、存储和输出等强大的高度自动化功能,对实验室所配置的大型精密仪器和种类繁多的实验试剂及各种材料等信息进行动态、实时的自动化管理,实现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2.1 实验室基本信息档案的建立
2.1.1实验室序列与层次结构管理
本学院的实验室基本结构为化学实验中心和生物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则按学科再分成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基础化学、应用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向下的结构序列还可细分,如分析化学含有仪器分析,其中又分为色谱、光谱、质谱等实验室;以实验中心为主体的组织结构,接受校、院两级的领导和管理,本身具有相当的权限,有较强的独立性,为国内多数高校所采用。因为有纵向和横向的交叉关系,在管理上较为复杂,因而管理信息和技术数据的精确处理和高效交流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数据库除了管理实验室的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和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规划,还包括实验室人员基本信息,包括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数据库中可以查阅他们的职务、职称、学历、学术背景与研究方向、工作岗位与职责,以及科研与教学方面,个人及团队所取得的成果。
2.1.2 构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制度
实验室(中心)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实验室各层次、各序列的管理权限以及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实验室日常管理与运行规则,安全管理规则、危险物品管理规则、财产管理制度、经费使用与采购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登记及管理和使用记录等。以上各项管理制度可以把大量的文档、图形、影像等信息技术以电子信息方式建立和保存,构成索引链接的数据库,使制作、查阅、修改及更新都十分方便,并且便于实行网络化管理,适应纵向和横向的管理和监控。
2.2 实验室设备的信息化管理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化学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建立实验室设备信息管理数据库,科学合理地配置实验室的各种资源,使资源管理公开化和网络化,实行仪器设备使用预约方式,根据教学和科研及各教研室的要求,合理安排使用时间,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开发SQLserver以及Assece等数据库平台,对实验室(中心)的仪器设备实行科学管理,主要的服务是把仪器信息录入、更新、查询、使用预约和跟踪维护。
首先,建立便捷而准确的仪器设备查询系统,以所有的仪器设备的主要参数(仪器名称、编号、型号规格、产地或购入日期以及报关地点等)为索引,查询时,输入仪器的某个参数(数据),就可以查询该仪器的完整参数、功能作用、技术性能以及使用和管理。通过设置链接,还可以查询到仪器的技术资料如使用说明书、线路图、结构示意图等。如此实现实验室设备的科学管理,也给仪器设备的准备使用者提供很大便利。本单位人员通过连接实验室网络的电脑终端,就可以随时入网查询。本学院近两年购置了一批进口的大型仪器,技术先进,功能强大,但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我们建立了实验中心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学院的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了解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规程、使用条件及要求,可以进行预约使用,在管理员的安排下,实现仪器的有序管理、合理使用,发挥应有的效益。
2.3 化学药品与材料管理
2.3.1化学药品的管理
化学试剂由于库存及使用情况不断发生变化,是一种的动态的管理。通过数据库,根据每一次的入库和领用的数据,设计一个具有自动更新功能的数据记录表,可以自动更新药品的库存状况。化学药品的库存量,是制定药品采购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另外,某种药品即将用完时(当库存量为1或2时),可以设置自动提示。还可以设置试剂过期预警,当某种试剂到达预设的质保期限时,该项数据将自动发出警示,提醒注意尽快使用,避免浪费或影响使用效果。
在化学药品管理系统中,运用相关化学软件,根据药品的某个关键词如名称或化学式,就可以查询该试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等;还可以为配制溶液提供便利,当输入溶质、溶剂名称时,所需配制溶液的浓度与体积,就能够立刻计算所需的用量。此外,本单位相关教师可通过实验室网站递交购买实验仪器和药品的申报,以及审批和回复。
2.4 实验教学与测评
2.4.1 常规教学管理
设立相关课程实验教学模块,载入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 、教材、 参考资料、实验内容、原理和方法以及所需运用是仪器试剂等,作为实验预习参考依据。同时,建立学生实验管理模块,内容有教学计划中的实验内容、教学要求、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数据记录、查询与处理等。还有建立学生实验档案,主要有学生学习成绩管理系统,分别记录学生实验技能成绩、实验报告成绩以及实验考查, 以及教师对学生实验结果和能力的评价,这些数据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录入,期末时进行综合考查评价。同时建立了学生实验信息数据库,学生在完成实验以后输入所指定的实验数据,作为实验教学的原始材料存档。另外,设立教学交流论坛,提供师生教学交流平台,了解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意见和要求。
2.4.2 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中心设立有学生开放式实验室,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自主实验的空间。同时,在实验室网站设立有如下模块:1)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模块,学生除了完成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必须要做的实验外,可以选择其他所列的实验项目;2)实验原理和方法介绍:对开出的实验项目所涉及仪器设备、原理与方法作出较为详细的说明,便于学生做实验预习;3)模拟和仿真实验:提供各种模拟实验软件或实验动画、视频,以及一些逼真的互动性较强的电子模拟实验,让学生联系所选学的实验课程进行虚拟实验操作,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设计和分析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结果;4)学生实验成绩评价:正对学生上传的实验报告、结果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指导意见。
在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中,提供让学生下载的学习参考资料如实验室实用手册、化工辞典、化学试剂配制手册、实验常用仪器设备操作方法资料等。学生通过实验室网络来查阅参考资料,十分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学习。
3 如何做好化学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3.1 实验室的信息化要与院校的信息网络关联
实验室信息化作为校园信息网络的构成,要和学校及院系信息网络高度关联,接受校院两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监控。在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构建、开发和运行中保持与校院信息网络的同步以及兼容性、共享性和通用性,使实验室管理系统真正成为校院教学和科研的重要资源。
3.2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
实验室(中心)要努力争取得到院校主管领导的重视,使他们充分理解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不仅能够给实验室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而且对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对学校的办学及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效益会产生极大的促进,因此给予决策与财力上的支持。使实验室(中心)的信息化基础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获得所需的的资金投入,以及在人力和技术资源上的保障。
3.3重视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应掌握信息运用技能。因此,在培养和引进实验室人员,要注重配备既有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双专业人才,把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成为由高端专业人员为带头人、拥有一批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的专业管理人员以及知识面宽、技术熟练的技术人员构成的学术和技术团队。
参考文献:
[1] 陈军. 化学实验室管理体制建设的探索[J]. 琼州大学学报,2005(5).
[2] 吴性良,马林,李妙葵等. 基础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5).
[3] 张宏. 谈高校实验室实验材料、低值品及易耗品的管理[J].天中学刊,2004(2).
1、引言
1.1建筑施工企业的特性决定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企业的市场竞争后力不足,企业发展举步维艰。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还停留在粗放型管理阶段。分析其原因,这与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城市基本建设方面的巨大投入与建筑施工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同时,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那么,要改变其现状,除完善法制、行业标准和建立现代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外,施工企业要想在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走企业精细化管理之路。而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则是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与前提。
1.2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机制势在必行
多年来,“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始终是建筑施工企业的软肋。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尽管在制度建设上花了很大力气,建了很多制度,但依然没有实现“建立、健全”的目标。其主要问题是制度建设不科学、不系统、不规范,未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制度建设体系。制度的建设通常采用的是“经验判断法”,即由企业决策者的主观判断来制定企业的管理规则。也有一种是采用“亡羊补牢法”,即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或教训后,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采取的对应弥补措施。部门与部门之间也是各自为政,所制定的制度相互之间职责不清、接口关系不明确等情况普遍存在,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管理无序、扯皮、推诿或基层单位无法执行等尴尬局面。总之,企业制度的建设没有按企业的自身特点、规律和全部管理要素系统地进行研究、开发,往往是想到哪建到哪。即便是沉积了多年经验的一些老企业也未必实现了“制度健全”。因此,建立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机制势在必行。
2、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管理平台实践
2.1制度标准化建设原则
制度标准化建设应坚持科学论证、合理策划、规范管理、强力推行的基本原则。
科学论证:是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规律,对所有的管理内容定性、定量、量体裁衣,制定出企业制度总体框架;
合理策划:是以总体框架为指导,按专业、系统制定出制度建设规划、计划以及实施保障措施,做到制度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将企业所有管理内容都必须纳入管理范围,不让任何管理游离于制度之外。管理与管理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实现无缝连接,逐步实现制度管理全覆盖的目标;
规范管理:是引入标准化管理模式,形成统一的建设规则、编制程序、格式范本等,将“制度建设”纳入统一的制度建设管理范畴,实现标准化管理,以达到制度在建设过程中规范、在应用过程中既管用又好用的目的。
强力推行:是建立一套从培训、宣贯到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等全过程的强制性措施,让每一项制度能够落地生根,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建立制度标准化建设规则
标准化管理是指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规则的活动。通常讲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企业管理标准化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因此,企业要实现制度体系的标准化建设目标,就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制度建设规则。其基本程序如下:
第一步是职能划分、定位。即按照企业管理专业的自然属性进行职能分类,确定相应的管理部门,最大程度地实现专业化管理。如: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采购管理、设备管理、综合管理等等。
第二步是按管理定位进行识别、评价、确定管理要素,即明确管理对象。如“生产管理”可按其自然属性识别、确定其质量、安全、技术、成本、工期控制等管理要素。
第三步是根据管理对象,梳理、明确管理内容。如“质量管理”可分解出“质量计划管理”、“质量过程控制管理”等等管理内容;“安全管理”可分解出“施工安全管理”、“交通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安全检查标准”、“事故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内容。而“施工安全管理”还可以继续分解为“施工作业安全计划管理”、“作业许可管理”、“动火作业管理”、“吊装作业管理”、“临时用电管理”、“挖掘作业管理”、“应急管理”等最小专业化管理单元为止。将所有管理要素以此类推,最终达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
第四步是策划、编制。即根据确定下来的所有管理内容策划、
修订、编制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编制内容一般应包括目的、适用范围、定义、管理职责、管理内容、管理程序、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文档管理、附则、相关文件、记录以及设定的表格、模板等内容。要将每项管理制度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谁负责?做到什么程度(标准)?如何监督检查?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功能体现出来。
第五步是在制度草稿完成后须进行充分的论证,可采取集中讨
论和向基层单位征求意见等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要求。
第六步是在修订、完善后进入企业审批环节。主要由企业管理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制度的合法性、适宜性和充分性进行审核、把关。合法性,即审核制度是否符合相关法规、上级精神等;适宜性,即审核其是否与其它部门、业务关系相协调,接口关系是否明确、一致、可行等;充分性,即审核其制度的表象内容是否满足管理对象和管理要求,是否在管理内容上有遗漏等。必要时应征求专家意见或组织专业会议进行研讨。最后应有企业主管领导或最高管理者批准。
第七步是以企业适当的形式进行正式、实施。
第八步是由制度业务相关部门组织宣贯、培训、推进。
3、建立完整的制度建设监督考核机制
制度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建筑施工企业在日常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的不规范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大量违章、隐患等问题都是常年反复出现且又难以根除的老问题。而其主要原因就是制度执行不力。因此,建立制度建设监督考核机制是制度标准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立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考核体系,并纳入企业制度化管理。
首先由企业管理主管部门牵头制定检查、考核规则,按标准执行。二是严格考核分级。一是由企管部门定期对各业务部门制度建设、培训、推进情况进行全面监督考核;二是由各个专业职能管理部门承担制度建设与推进的属地管理责任,对所属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专业监督考核;三是基层单位对本单位各项制度的全面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自检自查;四是将企业制度管理纳入企业内控监督部门审计监督监察范畴,实施不定期巡回督察。
4、结论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自然法则。当前,建筑施工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企业能够生存、发展需要的是扎实的基本功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精细化管理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提高企业管理素质、走出困境的必然条件,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是建立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建筑施工企业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做好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将会有力的促进企业早日步入可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方法;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15-02
一、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规则
应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顺利使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条理化的实验室管理。
1.制定实验室的基本管理制度。实验室应有的基本管理制度为:《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规则》等,将上述的规章制度悬挂在指定位置,严格执行,科学管理。
2.实行相应责任制度。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才能使各人员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责权分明。实行岗位责任制,实验室从上至下均明确其实验室岗位职责,避免管理空白和权限交叉推卸责任。另外设置消防安全责任制,指定各实验室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明确其职责并定时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各尽其责,防患于未然。
3.原料试剂购买、使用及管理制度。建立《实验室采购管理办法》、《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废液处理办法》等,供实验室管理人员遵守和依循,各个实验室设立药品管理责任人,统一负责原料药品的购买、使用及管理等事项,避免重购堆积及使用混乱等弊端。
4.建设健全实验室人员培训、激励制度。制定统一成熟的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并能以专业的水准、高效率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实验室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琐碎繁忙,其付出没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在实验室人员队伍建设上一向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经费支持,容易打击其工作积极性,所以,建设健全实验室人员保障和激励制度是形成稳定的人才队伍的重要前提。要对实验室人员制定合适的工作评价体系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或者制定较高的荣誉奖励,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借此提高工作效率。
二、培养学生重视基础实验的意识
基础实验教学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合格技能的工作者以及为科研领域贡献具有一定科研素质的专业人才的关键所在。首先要明确基础实验的重要性,只有重视基础实验技能才能认真对待科学,养成良好作风,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1.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实验课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育人效果,一个对自己要求不高、实验操作不标准的老师,也很难带出作风严谨的学生。只有加强教师及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建设,塑造出一支作风严谨、脚踏实地、能力强劲的实验室技术人员,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培育出一批合格的接班人。
2.提高研究生素质,以老带新。实验室研究生队伍的素质至关重要,因为实验室的传统为老一届带新一届,导师有时很难去亲身指导学生实验,故需要提高研究生的技术水平,提高研究生队伍的素质,才能将良好的操作习惯传承下去,以老带新,形成良性循环。
三、建设高水平实验管理人才队伍
实验室高效率运作不仅基于实验室条件设施的完备和高超的设备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只技术精良的学术梯队和高水平管理人才队伍。实验室人员必须要熟悉实验设备、仪器的性能、操作流程,对设备维修、维护等方面的技术也要相当精湛。
1.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根据其承担的实验课程,安排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学习、培训,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交流、考察活动的机会,提供学习掌握新技能、了解科技最新成果、拓宽知识面的机会。
2.管理人才的管理技能培训。许多高校工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但管理知识与技能却相对缺乏,以至不能出色完成日常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作为管理者,自身必须增强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管理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从高校制度上考虑,除了提供实务操作方面的专业培训外,还应该多创造提高其综合管理技能的培训机会,从管理功能的4个方面,即计划、组织、指导、监察全方位进行培训。
3.编外队伍建设。整个院系的实验室管理任务繁重,仅靠管理人员或责任人远远不够,需凝聚全院师生力量来完成实验室的综合管理工作及高效运转。除了既定的管理人员依章管理外,应有序地发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使学生首先能从意识上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视为己任,其次使学生将空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尽早地接触实验室,为日后进入实验室打下基础。
四、注重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及维修
1.建立信息登记及沟通、借用制度。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做到每台仪器的管理落实到人,实行统一登记专人管理制度,该管理人员不仅负责该设备的日常管理而且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登记,定期维护,保证设备完好率,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进行专职技术人员管理,对管理人员要进行相应仪器的培训,如加强对仪器结构、技术资料的了解,加强交流学习提高总体技术水平等。大型、精密、贵重仪器操作规程全部上墙,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做好仪器使用记录,进口仪器等需要建立仪器管理卡,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设备发生故障时要及时报修,并做好维修记录,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及使用寿命。
2.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实施大型仪器专管共用和实验室开放新机制,充分发挥仪器的整体优势和效能,实现资源共享、协作共用,提高设备利用率。大型公共平台全系师生及与该系教师开展的合作研究可以免费使用,外系人员使用需要付费。各教授从自己项目经费中出资购买的仪器设备添加到平台中,该教授有优先使用权。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由院系统一投入建设、管理,并设置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平台维护。另外可以开发设备新功能,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开出新的实验,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对外开放和服务。
五、建立健全实验室档案系统
实验室档案系统包括仪器入出库情况档案、实验室技术档案、设备说明书、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档案和学生实验使用设备的原始记录、资料等基本信息。另外,实验室安全检查记录、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改建完善措施、易耗品的采购及管理记录,使用借用记录等一切涉及实验室管理内容的均应囊括在实验室保存档案的范围内。
六、加强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
1.对原料及化学试剂的管理。原料与药品实行分散管理制度。食品原料受保质期限制,如管理不当容易出现原料过期现象,易造成食品安全隐患或资源浪费,而有毒有害药品的存放和管理,稍有不慎易造成事故。应将原料和药品实行统一登记,专人分散管理的制度。
2.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针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主要是对其储放、使用以及废弃物的处理过程的管理。首先根据《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中化学品类别按管理要求对其建立专柜进行分类储放,依据其特性采取保持通风、远离火源、避光直射等相应条件。其次,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应建立使用档案,对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入库出库要有翔实的记录。最后,实验室由于教学和科研内容多,产生的污染物质品种多数量少,不便于集中处理,但若不妥善处理会引起一定的环境问题,并危害人体健康安全。
七、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安全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无论是电、气、药品,还是特种设备,都需要专门的管理。
1.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对即将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入前要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讲明实验室存在的危险化学试剂、特性、操作、注意事项以及危急情况处理措施,使其明确实验室的安全制度,掌握消防安全知识、危险品化学安全知识和化学实验的安全操作规程,最后还需通过相应的安全考试。此外还应进行实际事故处理示范,充分赋予其相关技能,促使其养成安全、科学的实验室行为。
2.制定安全责任制度。根据以上制定的责任制度,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应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实验课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导师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实验前的安全教育,并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安全制度。进入公共实验室的学生要向管理员提交指导教师授权的实验方案,需长期使用公共实验室者要签署安全责任事故书。管理人员对实验人员具有资质认定义务,对初次使用者要进行培训直至达到要求。
参考文献:
[1]陆晓宇,许志宏,等.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全面提升管理绩效[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6):82-84.
[2]李怀,邵慰.高校科研人员激励制度的层级理论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07):113-118.
[3]陈列芹,张泽英,等.食品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1):129-131.
[4]乔明武,张健威.食品学科贵重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与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