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影像技术的主要内容

篇1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教学;比较影像学;重要性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也从传统X线诊断逐渐发展成为当今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CT)、B型超声波、磁共振(MRI)以及核医学影像四大影像技术为基础的医学影像学综合学科。在该种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影响专业教学需求,比较影像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在临床教学中逐渐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该种背景,从比较影像学的相关理论入手,仔细对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其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二、比较影像学的相关理论

1.比较影像学概念。比较影像学是近些年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影像诊断模式,其临床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医学影像学基础上,在临床应用的角度之下,将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各个学科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学等多个学科结合在一起,使多种学科以医学影像学为中心组成一个有机的“生物链”进行综合教学的方法。

2.比较影像学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CT)、B型超声波、磁共振(MRI)以及核医学影像一起组成了当今医学四大影像手段,它们在功能性成像以及形态学检查方面的应用相对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目前各类新的医学功能分子影像层出不穷,如各类组合型一体化设备SPECT/CT、PET/CT、CAT等广泛应用,逐渐体现出了生物医学影像开始出现由分散逐渐走向融合的主流趋势。在该种背景下,比较影像学的出现及其发展开始成为了必然。

3.比较影像学教学法的必要性。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往往在讲授某种影像学技术时,总是放大该种技术的优势而忽视其他技术的特长,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疑惑,或者造成学生的片面之感。因此,教师在讲授医学影像学课程时,需要注意对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向学生讲清各种诊治方法的不足和优势,这也是比较影像学教学法应用的必然和必要性。

4.比较影像学的应用模式。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比较影像学教学模式中,首先应该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真正明白和理解比较影像学的基本方法和概念,然后以多组病例为切入点对具体的方法进行讲授,最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尽量多和学生一起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

三、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1.满足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需求。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依次对各个组织系统的成像原理、成像方法、正常和异常影像的表现等进行讲解,而对于其他影像学的表现很少涉及,显然学生很难从整体上对疾病的认识进行把握,同时对各种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手法也缺乏系统的认知。目前,随着各种成像设备的横空出世,比如三维后处理软件工作站等,使得影响图像质量和检查范围不断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需求。因此,在授课中加入其它医学影像学的表现,并对图像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能够显著提升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满足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需求。

2.疾病的全面、多角度分析。应用比较影像学可以向学生更加全面以及多角度地对疾病进行了解,一般情况下在对某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时,适当地结合其他影像学技术进行展现,能够通过比较来找出该种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现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从而在各种影像表现所反映的解剖、病理、生化等信息间的联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该种影像,比较适合于学生在本质上对疾病的成因、发展和预后进行了解。可以说,每种医学影像学在疾病的诊断中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同,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下的图像特征,有利于从全面和多角度下对疾病进行分析。

3.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随着现代化医学影像学学科的发展,学生在实习时面对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是非常多的,其往往在面对CT、MRI、普通X射线以及超声等各种影像学诊断手段时显得无从下手,即使当时掌握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被遗忘,从而不得不回到岗位后再重新学习。而比较影像学将从根本上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良好思路,学生在比较影像学的教学手段之下,可以对各种不同医学影像手段进行横向的比较,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有效提升了临床教学的效果,从而建立起了影像专业整体框架,能够认识到影像专业的发展方向,使其对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充满信心。

4.比较影像学的具体应用内容。一般情况喜爱,比较影像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各种医学影像学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1)影像设备的进步、更新和与之相联系的新技术的采用,这些进步给临床带来的益处;(2)显像剂的发展史及与之相联系的新技术的采用;(3)介入显像的发展史以及有针对性地解决的临床问题;(4)从各影像学各自的纵向发展史中找出共性和规律,以预测今后的发展。

其二是对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横向比较:(1)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原理、方法、适应疾病、诊断效能以及优缺点等;(2)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性;(3)同一患者各病程的影像学比较;(4)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性能及成本比较;(5)创伤性及其不良反应;(6)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疾病决策方面的比较,通过比较提出对某一疾病检查的优选方案。

四、结语

总之,医学影像学作为当今发展迅速的一门医学学科,分散和融合必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这也是比较影像学教学方法应用的必然性,从而为未来培养出高素质医学影像综合人才的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芳,王志强,罗红缨,李涛,张盛甫,刘晨. 比较影像学结合CTM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01:71-73.

[2]王少雁,王辉,李佳宁,冯方,陈素芸,吴书其,傅宏亮. 比较影像学与PBL教学模式改革在核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04:294-297.

[3]杨欣,孙鹏,李丹,潘宁,王薇,卢晓潇,郑春梅,曹霞. 比较影像学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05:20.

篇2

1.1.1医学影像背景

医学影像学由于其含有极其丰富的人体信息、各器官信息等,能以很直观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人体内部组织结构、形态或脏器等,使得其在临床诊断、病理研究分析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几年来,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图像已经从早期的X光片发展为二维数字断层图像序列。医学影像学包含人体信息的获取以及图像的形成、存储、处理、分析、传输、识别与应用等,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大部分: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和医学影像临床应用技术⑴。首先医学影像物理学指的是图像形成过程的物理原理,主要目的是根据临床需求或医学研究的需求,对成像的原理、成像系统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将人体内感兴趣的信息提取出来,以图像的形式显示,并对各种医学图像的质量因素进行分析。提取的信息可以是形态的、功能的或成分等一切与当前临床应用有关的感兴趣信息,信息载体可以是电磁波或机械波,所显示的形式可以是一维的、二维的甚至是三维、四维等不同层次的图像。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是指对已获得的图像作进一步的处理,如对其进行分析、识别、分割、分类等,从而得到我们临床研究所需的感兴趣信息,确定哪些部分应增强或某些特征需要特殊提取进行处理,其目的是使得原来不够清晰的图像变的清晰,易于分析,或者是为了提取图像中某些特征信息,对于特定的器官的分析,涉及到医学诊断的内容[2],重点是要对器官的切片图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如对于胃部切片图,我们在诊断胃癌的时候是要判断是否有淋巴结发生转移,这就需要首先对胃部切片图进行有效的分割,尤其是我们需要的胃壁周围的感兴趣区域,在正确分割的基础上,对于切片图中的目标进行分析,通过特定的方法识别切片图中的目标,从而可以实现辅助诊断的目的[3]。

1.2医学影像中多目标跟踪研究的现状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传统目标跟踪中,研究人员多采用基于分割的跟踪,即运动目标的跟踪被分为两大步:第一步,目标分割;第二步,目标跟踪。在医学图像多标跟踪问题中,要对图像上的目标进行精确的跟踪,首先是需要正确的图像分割结果,然后运用相应的跟踪方法得到我们所需要的跟踪结果。

1.2.1医学图像分割概述

图像分割就是把图像分成若干个特定的、具有独特性质的区域并提出感兴趣目标的技术和过程。它是由图像处理到图像分析的关键步骤。现有的图像分割法主要分以下几类:基于阈值的分割方法、基于区域的分割方法、基于边缘的分割方法以及基于特定理论的分割方法等。近年来,研究人员不断改进原有的图像分割方法并把其它学科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用于图像分割,提出了不少新的分

第二章医学影像中的多目标跟踪

目前,大多数对于医学影像中多目标跟踪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医学图像分割的结果之上的,所以医学影像中的目标跟踪主要分为图像分割、图像跟踪两部分。图像分割主要是为了提取感兴趣区域,通过相关的图像分割方法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待跟踪的图像,得到分割图像后采用跟踪的相关方法对研究的目标进行跟踪、识别,得到医学影像中目标的一些关键信息,如其面积变化、位置变化、轨迹信息等。

2.1医学影像中的图像分割

图像分割就是运用特定的方法把图像分成若干个特定的区域并提取感兴趣区域的技术和过程。它是由图像处理到图像分析的关键步骤。现有的图像分割方法主要分以下几类:基于阈值的分割方法、基于区域的分割方法、基于边缘的分割方法以及基于特定理论的分割方法等。近年来,研究人员不断改进原有的图像分割方法并把其它学科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用于图像分割,提出了不少新的分割方法。

2.2医学影像中的多目标跟踪

在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中,运动目标跟踪一直是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所谓序列图像中的运动目标跟踪,简单来说即是确定目标在巾贞与顿之间的联系。同样,作为多医学图像显微图像中的医学图像跟踪,即是要在帧与顿之间,多医学图像混合中,找到相同医学图像的一一对应关系。从第一巾贞图像直至最后一帧图像,完成整个图像序列中医学图像的匹配,实现整个医学图像跟踪。从本质上来说,医学图像跟踪方法与传统的目标跟踪方法没有太大的区别。是在医学图像序列这个特定环境下,算法需要做一些相应的变化和改进,去适应医学图像运动的一些特性,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跟踪效果。由于目标跟踪技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发展良久,优秀的目标跟踪技术门类众多,目标跟踪算法的分类没有明确的标准。根据视频序列中被跟踪目标的数目,跟踪方法可以分为单目标跟踪和多目标跟踪。根据目标跟踪前,是否使用分割,跟踪方法可以分为基于分割的跟踪和基于视窗的跟踪:基于分割的跟踪是在分割后的结果中提取目标信息再进行跟踪;而基于视窗的跟踪不需要对图像进行分害只要指定目标的区域,不过因为医学图像中目标运动多样性,医学图像大都采用基于分割的跟踪方法,跟踪方法有几类基本的框架:先检测后跟踪,先跟踪后检测,边跟踪变检测,检测利用跟踪来提供处理的对象区域,跟踪利用检测来提供需要的目标状态的观测数据,医学图像当中主要是先跟踪后检测。此外,根据跟踪目标提取的不同特征,目标跟踪方法可以分为基于颜色、基于形状、基于区域和基于点特征等跟踪

第一章绪论……………………1

1.1医学影像中多目标跟踪的背景和意义…………………1

1.2医学影像中多目标跟踪研究的现状……………………3

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安排…………………… 5

第二章医学影像中的多目标跟踪……………………7

2.1医学影像中的图像分割……………………7

2.2医学影像中的多目标跟踪……………………11

2.3本文中采用的方法……………………14

2.4本章小结……………………16

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影响物理;成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R445-4【文献标识码】A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478-02

1引言

人体成像包括对健康人的成像和对病人的成像,对于前者的成像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后者主要用于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是医学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包括了所有人体成像。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模态按照成像时使用的物质波不同,分为X射线成像、γ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

2对目前各种医学成像模态现状的分析

2.1X射线成像

X射线成像模态分为平面X射线成像和断层成像。人体不同器官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可以用组织密度进行表征,因此,可以利用平面x射线、x射线照相术对人体内脏器官和骨骼的损伤和病灶进行诊断和定位,同时也把胶片带进了医学领域。随着x射线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x射线的血管造影术和其他脏器的专用x线机相继诞生,扩大了x射线成像的应用范围。平面x射线成像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数字化的x光机技术其中,x线机是全世界的发展方向,但是其价格使得大多数用户望而怯步。

作为传统影像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成像模式之一的x射线断层成像,其速度对于心脏动态成像完全没有问题,加上显像增强剂,还可以对用于血管病变及其血脑屏障是否被病灶破坏进行检查,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当前,三维控件x射线断层成像的实验室样机已经问世,将会为x射线成像带来新的生命力。

2.2核磁共振成像

目前,各种各样的核磁共振设备产品已经大量进入市场。核磁共振成像集中体现了各种高新技术在医学成像设备中的应用。目前核磁共振主要应用包括人脑认知功能成像,用于揭示大脑工具机制的认知心理实验测量。

2.3核医学成像

核医学成像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种方式。目前,以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成像和正电子断层成像为主,为动物正电子断层成像主要是用于基础研究,而平面的γ相机已经处于被淘汰的水平。

核医学成像设备可以定量地检测到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大分子运动紊乱继而引起的脏器功能变化,例如代谢紊乱、血流变化等。这是其他设备如超声波检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临床医学上所说的早期诊断,核医学影像设备能够快速发展归功于此。但是核医学成像存在空间分辨率差、病理和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很难准确定位的确定,因此,还需要医学物理工作的不懈努力。

2.4超声波成像

超声波是非电离辐射的成像模态,以二维成像的功能为主,也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类产品。超声波成像由于其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多以在诊断、介入治疗和预后影像检测中得到发展。目前,超声波设备已有超过x射线成像的势头。同样,超声波成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图像对比度差、信噪比不好、图像的重复性依赖于操作人员等。

3关于医学软件问题

3.1基本情况分析

成像的硬件设备要完成功能离不开医学软件的支持,对于这些医学软件按照和硬件设备的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工作和硬件紧密结合的软件。主要功能是负责成像设备的运动控制,对数据的采集,图像预处理和重建,完成数据分析。

第二层,主要负责对医疗器械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软件。这种软件的应用需要来自医学物理人员,软件编程人员和医生三方的合作,目前,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这种三方合作机制,这类软件应用情况明显滞后。

第三层,主要功能是完成医学信息的整合的软件,用于医疗过程中医疗信息,医学工作的管理。例如PACS。这种软件也需要医生的参与,但是并没有依赖性。

3.2PACS

PACS是医疗发展信息化的体现,是医学影像技术集成管理和开拓影像资源应用范围的重要技术手段。PACS将医学影像中的各种软件和图像工作站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局域网中的节点,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不同科室的医生在完成对病人的信息收集和诊断后可以完成信息的录入。还可以利用商业设备上采集的数据运用于病人的诊疗中,结合数据和医学影像,对诊断信息综合处理,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4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学科今后的发展

虽然存在各种不同的医学影像模态,但是目标只有一个,即为了更好的进行医学研究诊断,随着物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会随之提高。为了更好的为医疗服务,在今后的发展中,医学影响物理和技术学科还需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用于成像的物质波产生装置还需要不断进行提升,为更好的满足成像需求,在提高波源产生物质波的同时,还需要改变物质波的束流品质;

第二,将物质波和人体组织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模型化,为减少误诊率和定位误差,把模型参数的最佳化,改善从影像中提取信息的质量和速度。同时努力消除探测中的噪声和伪影;

第三,把探测的信号收集,放大、成形实现数字化;

第四,为满足影像诊断和治疗中的监督需要,高质量的实现图像重建和显示等。

在科学技术方面,开展医学影像在脑功能成像研究中的应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等,有利于拓宽医学影像的市场。

5结语

本文介绍了当今主流的几种医学成像技术,对各种成像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对日后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那些为医疗服务的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随着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服务行业的科学化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CT、MRI、DSA及PET-CT等各种先进医学影像设备的引进,各种影像学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新的影像技术问世,医学影像学在临床疾病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医学影像学作为现代医学中新兴的、飞速发展的学科,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医学影像学教育的需要。如何使学医学生在大学教育期间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把握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是目前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趋势与要求

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新的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涌现,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并向前发展形成新的理论。医学影像学由X线透视、摄影等传统的放射诊断学演变成涵盖了普通放射学、CT、磁共振、超声、核医学,甚至包括介入放射学等多门学科,并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医学影像学为临床提供了大量的影像信息,不仅能提供二维的传统图像,还可以提供三维、甚至四维的影像资料,以帮助临床医师判断器官的功能改变。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不再单纯通过形态学表现做出影像诊断,已能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器官的功能变化,甚至能反映分子、生物化学水平的变化;影像学也进一步从单纯的疾病影像诊断向诊断及介入治疗方向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诊断能力的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医生已经离不开医学影像设备,离不开影像科医生。医学影像学博大精深,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解剖学、病理学、物理学、计算机学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领域相关,这就对医学影像学的授课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扎实的病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甚至分子生物学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知识。

二、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设备为单位的学科划分模式阻碍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目前国内很多医院,甚至包括一些著名大医院的放射科、超声科、CT室、核磁室、介入放射科都是独立的,业务上相互间的交流很少,导致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割裂开来,形成了以设备为单位的几个独立的分支,每个分支的课程教学由相应科室的老师分别承担。放射科的教师讲授普通X线部分,CT、核磁室的教师讲授CT、MRI部分,超声科的教师讲授超声诊断学部分,介入放射科的教师讲授介入放射学部分。每位教师授课均按照概述、病理与生理、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程序进行,造成教师间涉及到的基础知识重复多,各种影像学表现之间没有联系。近年来,随着新的医学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原有的一些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及方法已逐渐被淘汰、弱化,而新技术需要不断地被普及、推广、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来。同时,又有很多疾病的影像学诊断需要各种检查方法、技术及各个学科之间交流、协作才能解决,如胃肠造影和胃部CT、MRI影像互为补充,相互间的影像信息补充能大大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因此,旧的、传统的以设备为单位的学科划分模式已经不适应学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医学影像人才培养的需要。

2.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目前国内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都是老师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内容相对陈旧,表述不详或过于简单。实习课仍然是带教老师带着一大堆典型的X线片、CT片或MRI片采用投影仪,在课堂上一份一份病例进行讲授,讲每一个病例的影像征象,诊断及鉴别诊断,显示以二维图像为主,没有立体感,学生通过死看片子来了解、认识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超声(包括心脏多普勒)检查,X线胃肠造影、全身血管造影等动态影像资料大多以静态的形式展示,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适合医学影像学课程,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用到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来。

3.考核方式单一。理论考试仍是很多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课程的唯一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多种弊端,导致学生只重视理论课,忽视实习课,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为了考试成绩,死记硬背,忽视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出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准确判断能力。

三、改革与探索

1.建立“大影像”,按解剖系统、以疾病为中心综合授课首先应打破以设备划分学科的做法,医学影像科应作为统一的“大影像”实行亚专业分组,学可根据系统分为神经、胸部、腹部、骨关节等几大亚专业组,每个亚专业组都有学术带头人及学科骨干,学术带头人及学科骨干以该领域作为研究方向,进行临床、教学及科学研究,从临床、教学到科研均突出亚专业优势,从而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师队伍及教学内容。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要全面化、专业化,广泛学习、全面掌握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和诊断技能。最后教学实行按系统、以疾病为中心的综合授课,各学组的教师分别负责最擅长的章节进行授课,每一位教师讲述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后分别讲述该病的X线、CT表现及MRI表现、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缺点、该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这样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各系统的教学能力,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学会在临床工作中合理使用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一些逐渐被淘汰、落后的检查技术、检查方法可以作为学生需要了解的内容简单介绍;在临床工作中各种影像学的优势检查技术要作为主要内容详细讲述,使学生能掌握这些技术,应用到实践中来;一些新兴的影像学技术教师也应及时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与时俱进,紧跟影像学的发展潮流。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动画及一些高科技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动态效果、声像结合这些教学手段,学生更容易理解疾病的影像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同时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临床实习等环节,建立设备先进的网络教室,使影像学实习课教学逐步由胶片教学转变为网络教学,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更贴近临床工作。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激动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产生疑问,引发探索,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在每个章节理论教学完成后,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提供几个临床典型的具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的病例进行讨论,如读片会,先提供这些病例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再展示所有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每组代表对每个病例进行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篇5

从伦琴1895年发现X线,给其夫人拍摄第一张手的X线片的诞生,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超声成像与核素γ闪烁成像(γ-scintigraphy)的问世,以及CT、MRI等影像诊断技术和介入治疗学的成长,越来越说明医学影像设备学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历史阶段。回顾医学影像学简史,我们不难发现:其发展就是一部影像设备开发应用的历史。为了更好地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得到更适于诊断的图像,我深感学习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的重要。

在几年的教学中,针对我校影像技术专业的就业范围和专业特点,我们总结出一个从事影像设备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条件有:

1.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2.较强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技术能力;

3.熟练运用万用表、示波器等测试工具;

4.掌握一定的维修方法和应急措施[1]。

针对以上特点,我们总结出医学影像设备学的教学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医学影像设备学》主要内容是介绍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组成和原理。如果学生没有看过这些设备,直接就给学生灌输各个知识点,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甚至满头雾水,结果是不理解,而且容易忘掉。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应用直观性教学,讲课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但避免了在课堂上空讲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而且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并通过观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例如:在讲X线球管的结构及X线的产生原理时,把理论课搬到X线机房,请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对照X线球管进行研究,自学讨论,最后只需教师稍加总结,学生就能准确地说出X线球管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应具有的功能,一堂课的目标就会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而达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本来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变得有生动易懂,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地学习热情,使他们对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注重各种设备的相关性,由浅入深进行讲解

《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从最简单的固定阳极X线球管到MRI、核医学设备等,涵盖了所有的影像设备,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各个设备之间的相关性,内容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基本理论――设备构造――故障维修――知识扩展);步骤上由表及里(外部构件――内部构件――典型内部构件的功能与电路分析)等,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例如:在学习完所有利用X线进行成像的设备后,包括透视用X线机、摄影用X线机、CR、DR、CT等,归纳总结出它们在原理和设备结构上的异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思路清晰,易懂易记。

3.制作多种教学媒体

我校把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学生在学习之前只接触过很少的影像设备相关知识,如果单一地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理论的讲解和实践的观摩都只能使学生们在理论上对实验室现有的设备有所了解,对于书中的先进设备由于受条件所限,远远达不到我们教学目的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活动我们制作多种教学媒体,譬如幻灯片、教学电影、录像、多媒体等进行各种设备的介绍,尽量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些新知识。例如对心脏超声这一章节教学时,我们将超声心动图、多普勒、M型表现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应用动态画面使学生了解了何为多普勒技术,彩色的真正含义是代表血流的方向,何谓返流、层流,湍流等,同时了解了彩超与黑白超声的相同点与区别,教学效果很好[3]。再比如:在讲解磁共振原理时,把进动和自旋采用动画的形式把氢原子在外加射频场下复杂抽象的运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省去了很多时间,同时收效甚好。另外,医学影像设备更新换代比较快,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不断更新和丰富《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的教学资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4.改变考核方式

为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将考核形式由单一的笔试改为以笔试为主,操作与实验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往的以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一方面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范围,另一方面只能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会极大地影响其以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笔者在考核中加入了实践操作,不但能准确地判定学生的知识自我扩展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与当地的其它医院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影像设备资源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学》的发展,影像设备一方面更新过快,另一方面十分昂贵,导致实验设备无法跟上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相关软件的机会显得微乎其微。一些新的医学影像设备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使用、安装、维修[4]。为了加深学生对所授内容的了解,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在课堂及实验室教学外,我们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及柳州市的其它各大医院去见习,让他们亲眼见识各种检查设备,观看临床医务人员的工作过程,亲身体会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构成,为学生学好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及确立今后的发展方向都奠定了基础。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医学影像设备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康少锋,宫亚琳,昝平生.影像设备工程人员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10):50-51.

[2]余晓锷,卢广文,张宁.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学装备,2005,2(8):20.

篇6

[关键词]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实践;教学体会;医学影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 R3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c)-0166-03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将断面标本及其影像的内容进行整合,将实体断面解剖及其相对应的断层影像表现相结合,完成实物向影像过渡的一门学科[1],是介于医学影像基础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课程,也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必修课和核心课程。随着影像诊断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不仅使医学影像学迈入崭新的时期,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应临床需要而产生的,并发展成为现代先进影像技术赖以诊断和治疗的形态学基础,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中开设此门课程是现代影像医学发展的需要,对培养高层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2012年新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并于2013年开设了此门课程。为使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设置更加合理,教学方法更趋完善,教学效果更为理想,笔者在借鉴国内文献其他医学院校已有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室建设等基础上[2-4],结合本校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总结,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现分析如下。

1科学设计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5-7]。教学中应密切联系临床影像及相关前沿技术,密切结合现代临床影像的新进展新技术去组织和实施教学。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时,笔者邀请本校附属医院的影像科医生,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共同探讨、制定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组织教学内容。这种“校院结合”模式,能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断面解剖学知识思考和解决临床影像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教学与临床影像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易掌握扎实的人体断面和影像解剖学知识。

2精选教材

教材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8]。选用的教材应具有适用性、前瞻性、启发性和科学性,应紧扣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结合专业发展特点,以满足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级人才的要求。符合这些特点的教材有许多,均能满足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校采用的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王振宇、徐文坚主编,供医学影像学专业用的《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第3版)作为主要教材,该教材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前瞻性、启发性等特点,并配套有教学光盘,内容除断面解剖以外,每个断面解剖图均配有相应的带有标注的CT或MRI图像对照,这样不仅便于多媒体教学使用,还可为学生下一步学习临床影像诊断打下基础。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共有82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34学时。授课学期为第三学期。教学内容是在系统解剖和局部解剖基础上,重点介绍头、胸、腹、盆部与会阴、颈等各个部位的重要脏器结构在连续横断面、矢状断面和冠状断面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在最佳显示断面中的典型特征,并将局部解剖相关知识融入断面解剖教学中,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此外,也注重断面解剖实物标本教学,通过对标本的仔观察细,将断面标本的平面结构特征与系统解剖、局部解剖脏器的立体形态结构、特征联系起来,建立“整体-断层-整体”的断面解剖思维;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临床,要求学生比较同一断面下人体断面标本与活体CT、MRI图像的异同,进行标本与影像相对照,建立断面解剖向影像解剖转换的思维模式,完成从尸体向活体的过渡。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多样化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也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在断面与影像解剖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利用投影仪、电脑、电视等教学设施,将教学课件、教学录像、CT和MRI等影像图片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班上课,理论与实验并重,讲习结合;实施过程中,先简要回顾相关系统解剖、局部解剖知识要点,逐渐过渡到断面解剖结构,然后进一步学习并观察连续横断面、矢状断面和冠状断面上解剖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讲授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助教学录像、实物标本与CT、MRI等影像图片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讲授法、直观教学法、板图法、歌诀归纳法、解剖操作法、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法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使枯燥乏味和抽象的解剖结构变得生动起来,有利于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及断层解剖向影像解剖过渡,并由影像解剖向影像诊断等临床应用过渡,达到相互促进、融会贯通、全面掌握断面解剖和影像解剖相关知识的目的。

5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室建设是教学、科研基地建设的基本硬件,是衡量“基地”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实验室建设的水平也是课程建设评估的重要依据,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9]。我校断面与影像解剖学实验室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培训实验技术人员;制作或购买不同性别的连续横断面、冠状断面和矢状断面解剖标本、模型以及与断面解剖标本相对应的CT、MBI等影像图片,并有标注说明,便于学生的对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购买原卫生部的医学视听教材和不同性别的连续横断面塑化标本;制作幻灯片、投影片和摄制教学录相片;购买数字人体软件并联网,以便开展多媒体软件实验教学。

断面解剖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断层影像学做好知识的沉淀,完善从实物向影像的转化过渡。在学习观察断面解剖标本时,要做到观其物,思其影,在阅读断层影像图片时,同样要做到观其影忆其物,以更好地为临床服务[1]。故观察断面解剖标本和阅读断层影像图片是断面解剖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断面解剖学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而断面解剖学最终的学习效果也将客观地落实在形态识图上。因此必须强调加强断面解剖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做法是: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比为1∶1.5,利用局部解剖尸体标本、连续断面解剖标本和模型、连续横断面塑化标本、医学视听教材、投影仪、多媒体数码互动设备、幻灯机及配套的投影片、幻灯片、观片灯及CT、MRI影像图片等做为实践教学的基础,让学生从观察局部解剖、断面解剖标本开始,逐步掌握人体各层面的关键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教师先行示教,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教师巡回指导答疑。另外,笔者还制定实验室开放计划,提供与断面解剖学有关的局部解剖标本和系统化的断面解剖瓶装标本、连续横断面塑化标本和模型,以及临床正常的CT、MRI影像图片供学生开放性实验学习。在督促学生重视实践观察、强调“眼见为实”的同时,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机会,如积极参与局部解剖、断面解剖操作,阅读CT、MRI影像图片,绘制断面解剖图等,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6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其侧重点在于不同断面上各器官位置、形态结构以及相互关系的辨认[10-12],传统的单纯理论知识考核不能客观全面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应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提问、让学生徒手绘制断面简图外,每讲完一个章节,随机抽查部分学生辨认该章节的不同断面标本上主要结构;在学期中间,用事先准备好的人体断面解剖图片、CT或MRI影像图片进行小测试。测试时随机调出几张断面解剖或影像图片,让全体学生指出该图片上的主要结构及各主要结构的配布关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例,结合临床影像,在学生当中分组开展无标准化答案阅片技能技巧讨论,培养学生的阅片兴趣,提高学生对断层影像的诊断能力。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评价。教材和课件上的图与实物之间有一定差距,故课程结束后进行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技能考核,主要是让学生在一定数量的断面实物标本、CT和MRI影像上辨认器官、结构等,其考核成绩单列,有学分,并作为一门独立实验课程纳入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期末理论考核以闭卷形式让学生笔答,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分析题等。最后总评成绩计算是形成性评价占40%,终结性评价占60%。这样教学考核方式既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授课进度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不断掌握断层基本理论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断面标本及影像图上的解剖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强化断面解剖学基本知识,促使其重视实践。

7问题与思考

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断面标本制作过程中的正常磨损,影像学扫描时的和扫描平面的差异都会造成图谱、断面标本、CT和MRI影像图上各器官、结构存在形态结构及其位置的差异,为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人体解剖学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还应具有较强的应用解剖学知识分析、解决临床影像问题的能力,能将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面解剖学、影像解剖学等有关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与临床紧密结合的教学特色[13-15],完成从实物到影像的过渡。我校的断面解剖学发展历史较短,实验室条件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迫切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不断创新和总结教学经验,改革教学方法,使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更加完善,从而更加符合临床实践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作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力争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断面标本与影像图像相结合的原则。但该课程毕竟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会更加努力建设,从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各方面不断完善它,使其能更好地服务我校广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徐文坚.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赵云,刘爱华,任华,等.影像解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6):651-653.

[3]黄秀峰.人体断面解剖学与临床结合科教新动向[J].右江医学,2004,32(6):614-615.

[4]邱明国,刘光久,李七渝,等.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教学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8(3):194.

[5]李友坪.医学高职影像专业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实践与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9(8):151-153.

[6]周山,黄文亮,杨勇政.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4(16):240-241.

[7]陈巧格.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体断面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6):743-744.

[8]汪华侨,徐杰,陈增保,等.提高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水平的实践[J].解剖学研究,2001,23(2):119-120.

[9]田永让,倪振贤,刘淑声,等.适应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加快断层解剖学课程建设[J].农垦医学,2001,23(3):193-195.

[10]黄俊,李艳伟,刘冬强,等.高职高专影像专业人体断层解剖学实践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6):215-216.

[11]潘学兵,林小珊,王桂平.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12,7(19):75,90.

[12]王德广,陈幽婷,刘志安,等.非影像医学专业开设断层解剖教学体会[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16(4):57-58.

[13]卢慧,陆环,吴江东,等.影像本科方向班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方法探索[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1):59-60.

[14]易西南,罗刚.医学影像学专业“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解剖学杂志,2007,30(3):272,282.

篇7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学科建设 继续医学教育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工作,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和整体水平的根本和基础。学科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步发展,是专业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在学科建设中的特色所在,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循环互动,才能推动医学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1]。

世界名牌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如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包含有:“学校致力于创造培养学生自我依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平台”。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含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为技术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所建立的终身教育制度[3]。

1 医学影像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放射学发展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X线计算机成像(computer radiography, 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 DR)、超声学、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以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检查获得多种影像信息的成像技术和介入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等。传统X线摄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多层CT,现已发展到128层CT等。MRI发展趋向于高场强、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波谱分析(MRS)以及同质同性抑制技术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核医学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

影像学诊断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分子/基因成像过渡,出现了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4]。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医学领军人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年),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创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当年开始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现已创建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06年)和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获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2 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其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技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5],我们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结合国情让全体教师和职工树立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的教师和职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2) 配合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脱产、非脱产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医护人员与全国成人教育考生。

(3) 配合研究生院进行在职职工研究生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职工与江苏省乃至全国考生。

(4) 与国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2~3次,对象涉及本院相关医护人员和研究生、本科生。

(5) 学科学术地位决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要求本学科及学术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医技人员来院学习或进修。我们利用“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基地,每年认真组织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次以上,对象涉及本院医技人员和全国需要参加培训的各层次医技人员。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学科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推广学科成果、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主要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转贴于

(6) 常年接受国内各单位进修生来院学习、工作,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和职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考察或进一步深造。

(7) 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年轻医师五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以督促年轻人好学、向上。

(8) 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和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年会或专题学术会议以及省市年会,并制定了《参加学术会议及差旅费使用的规定和的奖励办法》。凡在放射学全国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论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会进行专题讲座或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者,科室承担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会务费和资料费。每年根据北京大学版“医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录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及SCI上所发表的论文,在单位奖励的基础上,科室根据影响因子再进行不同幅度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职工多撰写、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科研、教学质量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前提,学科带头人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6]。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7]。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培养、聚集创新人才相结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人才资源作为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多年来,我们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学科力量雄厚,学术造诣较深,结构合理,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队伍。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好,形成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35人中正副教授/主任医师1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博士10人,硕士22人。近5年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4项;发表科研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中华级期刊46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6部,卫生部视听教材2部。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一贯注重于教学改革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教学改革课题14项,获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面向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和《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2001年以来,学校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建设投资60余万。国家教育部985工程 Ⅰ期拨款400万用于我校“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985工程 Ⅱ期拨款800万用于我校“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充足的经费保证对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及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相互支持和互相发展的良性循环互动态势,使学科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蒋健敏.建立创新教育模式,加强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17(4):216,235236.

[2]万学红,张肇达,李甘地,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在中国的实践[J].医学教育,2005,(2):1113.

[3]王宪,周卫红,孙翠银.对综合性医院继续教育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6):2627.

[4]季仲友,倪系和.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及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4,(2):1314.

[5]张京萍,张超.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六年实践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4):13.

篇8

医学物理学是把物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于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保健的交叉学科。该学科以医学影像、放射治疗、核医学以及其他非电离辐射如超声、微波、射频、激光等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应用过程中的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和辐射防护与安全等为其主要内容[1]。发展至今,医学物理学在医疗服务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医学影像科、核医学科与放疗科。医学物理师(MedicalPhysicist)与医生、技师相配合,从事临床诊断和治疗,甚至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进而开发新的诊疗设备与技术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我国医学物理人才现状

在发达国家,医学物理师早已成为医疗机构的重要岗位。医学物理学科毕业的学生同时是精通物理和熟悉医学的复合型人才。半个世纪以来,医学物理学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很多大学设有医学物理学专业。以2007年数据为例,每百万人口中医学物理师的人数已经达到13人,而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的医学物理工作者不到0.8人。而放疗科中,放射肿瘤学医师与医学物理人员之比,我国31个省平均比分别为:1986年是10∶1,2001年是8∶1,2006年才达到4∶1[2],明显低于国外水平,可见我国医学物理师需求巨大,对医学物理师的培养也日益迫切。

2医学物理师的作用与职责

2.1作用

在肿瘤治疗中物理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肿瘤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物理师在保证辐射安全,提高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3]。在肿瘤放射治疗中,放射肿瘤学医师对整个放射治疗过程负责,而物理师则处理物理学的数据与保证实施过程的准确性。

2.2职责

2.2.1掌握原理熟练操作熟悉各种放射治疗设备的原理与结构,并能能独立操作与指导他人正确操作和熟练使用。

2.2.2设备维护定期校检各种放疗设备的基本指标,并能指导维修工程师正确调试与维护保养,保证各种放疗设备的正常使用。

2.2.3优化治疗方案掌握并能熟练操作TPS治疗计划系统,充分发挥其全部功能,在掌握治疗计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能独立或配合医生制定临床治疗计划,并能优化治疗方案。

2.2.4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展放射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能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处理实验数据与实验室管理,进而分析实验误差。

2.2.5辐射防护监与应急掌握与宣传国家有关剂量防护法规和剂量防护知识,完成工作人员的剂量防护监测并登记备案,懂得应急放射性事故处理工作。

2.2.6宣传专业知识定期进行物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科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医学物理师的培养应该能够胜任以上工作,更好的满足临床需求。一名合格的医学物理师不仅仅需要物理学知识,并且需要足够的医学知识来补充,特别包括影像解剖学与病理学的知识;同时要掌握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外文文献;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只有满足以上要求,才能够确保放射治疗过程中计划实施的正确性。

篇9

三维影像数据中心 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2013年9月,上海医院图像处理中心揭幕,成为国内首家设立图像处理中心的医院。

据该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萧毅介绍,图像处理中心所使用的飞利浦星云三维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可实现一站式多产品(CT、核磁共振、核医学、超声等)综合诊断、多学科影像综合浏览分析、多个终端同速运行,可完美整合优化工作流程、实现移动应用和三维交互诊断。

在图像处理中心的基础上,医院医学影像科成立了由十多人组成的图像处理中心多学科团队,团队成员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服务不同的临床科室。每个小组每个月都要去对口科室听取意见,一起讨论在过去一个月里有哪些影像做得不符合临床需求,以期对工作有所改进。

随着影像科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三维影像质量的改进,对临床诊断和术前评估有了更多的积极意义,临床科室对三维后处理的需求量开始逐渐加大。三维后处理在很多疾病的诊断中大有成为临床医生“标配”的趋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三维影像数据中心改变了诊疗流程和模式。

在另一个层面上,临床科室尝到了三维重建的“甜头”之后,与影像科室互动明显增多。在医院,已经有胸外科、心内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等多个临床科室到影像科进行讲课、交流,介绍其主要的病种、治疗手段和相关影像需求。这种形式的交流可以使影像医生更加了解临床需求,提升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影像支持,提高了质量的影像服务反过来又会促进临床手术的成功率。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互惠互利。

在年初的一次会议上,萧毅对医院影像处理中心进行了介绍,与会的放射科同行对这种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有句话叫“一出生就风华正茂”,三维影像数据中心似乎已有些许端倪。也难怪一位接受本刊采访的飞利浦的公司的经理信誓旦旦:我觉得就像本世纪初的PACS一样,三维影像数据中心在近几年一定会大热。

医用3D打印:连点成面 全面延伸

本刊2013年曾介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用3D打印脊柱外科植入物的案例,今年已经有医院开始用3D打印技术开始真正为临床服务了。

年初,为了给一个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手术,湘雅医院用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医疗三维设计系统做了头颅和病灶的三维模型重建,并用3D打印技术把模型打印了出来。实体头颅模型能把病灶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直观地呈现给手术医生,给手术计划的制定带来了很大帮助。

这个“既能体现手术要求,又能表达患者病理、生理信息”的模型,让手术专家组核心成员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副教授李学军很得意,他觉得打印出来的三维模型不止能用在帮助制定手术计划上,还有教学功能:“可以让医学生或者年轻医生在模型上演练,提高其学习效率。”

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整形外科在国内首次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耳再造,为一名6岁患儿打印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耳朵。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3D打印出“人造骨”,未来可应用于口腔肿瘤的治疗上。

在国内,3D打印技术在医疗上的应用正在全面铺开,大有连点成面之势。

实时三维引导:让术者身临其境

2014年春节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普外科开展了3D腹腔镜手术。该手术利用在患者体内的腹腔镜镜头包含的两个距离非常近的小镜头,各自拍下腔内图像,再通过各自的显示设备把两个角度的图像同步放映,使有细微差别的两幅图像同时显示在显示屏上。术者戴上偏振眼镜后,就可以从显示屏上看到三维立体影像,使其在操作器械时有了立体方位的感觉。

与常规腹腔镜相比,3D腹腔镜手术减少了出血和手术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因此越来越受到医患的青睐。目前,包括同仁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等在内的多家大医院都已经开展了3D手术。

用三维影像进行实时手术指导,成为当下手术治疗的热门技术。在医疗设备企业的技术支撑下,“实时三维引导(Live 3D Guidance)”的理念正在被接受和认可。

实时三维引导:通过便捷的床旁操作,三维成像技术与二维X线影像实时融合显示对复杂介入手术进行精确定位和引导,从而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不断扩大介入治疗的临床适应症,体现了目前介入引导技术与介入临床相结合的最新境界。实时三维成像(Real-Time 3D-RA)、动态三维路图(3D-Roadmapping)、类CT软组织成像(Xper CT)、实时介入穿刺导航(XperGuide)等一系列高级功能模块共同组成了该理念的主要内容。

高分辨实时三维成像:可实现实时三维重建技术,旋转采集结束后瞬间得到三维影像;从头颅、胸腹部到四肢,全身各部位的血管及软组织三维重建;无需矫正处理即可进行精确三维测量分析;计算机辅助动脉瘤分析、虚拟支架系统使医生更方便地进行手术方案制定和疗效评估;方便的床旁操作和显示,三维图像与C臂机架的实时联动,与术前CT/MR图像的匹配融合,极大地提高了介入手术的工作效率。

高分辨实时三维成像在实时传导的硬件平台上真正实现了无需人为干预的即时三维重建。全系列的精确三维定量分析技术、三维图像与C臂机架的实时联动,与外部CT/MR图像的无缝结合,让医生对介入治疗决策更有信心。

实时动态三维路图技术:通过把三维血管图像与实时二维透视图像融合匹配,介入手术过程中,可以实时观察到导管、导丝、弹簧圈等介入器材在形象地融合三维血管树、血管病变内行进、治疗的过程。实时透视图像、三维血管图像、机架投照位置三者在术中实时联动,当机架的投照角度、探测器视野、SID改变,甚至患者和导管床有轻微移动时,透视图像和三维图像仍能保持实时动态改变,保证介入三维实时导航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该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复杂扭曲血管树的手术风险,同时降低X线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和操作时间。从神经血管介入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到复杂外周血管介入如子宫肌瘤栓塞,多血供肿瘤超选……3D-Roadmapping极大地提高了介入医生的信心、效率和手术成功率。

类CT成像:类CT成像技术是通过血管机高速旋转采集数百幅图像,进行体数据自动重建,在20~60秒之内在导管室重建出类CT的软组织成像。该技术可以实现控制室或导管室感兴趣部位软组织像的多平面观察,快速的成像能力以及可与常规CT相媲美的成像质量,使得无需再将患者在导管室与CT检查室间推来推去,极大地方便了脑动脉瘤出血介入治疗等紧急介入手术。

实时三维穿刺引导:该功能模块是具有创新性的非血管介入穿刺引导工具,该技术将实时透视图像与XperCT软组织成像或者MR、CT体数据融合显示在同一显示器上,对包括组织活检、穿刺引流和射频消融在内的各种非血管性介入操作进行实时引导。

篇10

关键词 医学电子学;影像专业;课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79-02

医学电子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电子仪器和电子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医学工作者、医学生学习一些电子学的基本知识的要求日益迫切,医学电子学作为医学院校影像专业本科生选修课或必修课的需求也成为必然。

医学电子学是学习后续医学影像设备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然而,现今医学院校的学生对本课程的地位认识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加之他们数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医学电子学课程有很大的难度,呈现出学习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的特点[1]。本文针对医学电子学课程和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对如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医学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办法。

1 医学电子学的课程特点

医学电子学作为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开设医学电子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电子技术在医学中应用,并能正确使用现代医用电子仪器,同时会用电子学知识和方法思考和解决仪器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医学电子学涵盖内容广泛,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等电子学课程。另外,在较短的学时情况下,让数理基础较弱的医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摒弃以往教学内容过深过广,而学生却始终没有深入到课程当中的教学模式,结合影像专业的需要,对医学电子学的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

2 医学电子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就目前全国各医学院校来看,医学电子学大多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各方面条件配备都相当有限[2]。本来医学生的数理基础弱,他们学习这门课程就比较困难,再加上大多数学生认为选修课没有什么用,导致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学生少之又少。即使有实验条件,目前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与影像专业实际需要相差较远,很难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

2)理论教学偏难。医学电子学教程内容涵盖广泛,在医学院校,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多数是物理相关专业,授课教师习惯按理工科的讲课方法,注重理论推导,但是作为医学生很难理解相关的电路理论,造成学生本来想好好学习医学电子学,却没办法听懂,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兴趣。

3)实验教学与影像专业实际需要相差较远。长期以来,医学电子学的实验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多年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与当今飞速发展的前沿科学新理论、新技术严重脱节,陈旧落后的实验教学设备,沿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更是远远跟不上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3]。

4)多媒体课件内容陈旧,缺乏学科针对性。幻灯片上文字材料太多,公式推导复杂繁琐,信息量过大且重点不突出,即使结合几张有限的静态图像,授课也基本上是对着电子屏幕照本宣科。并且幻灯片的内容局限于教材,关于电子技术在医学上应用的内容不多,各种单元电路在现代医疗仪器中具体应用的例子较少,新技术等前沿知识涉及的更少[4]。

3 结合学生特点提出改革措施

3.1 精选教学内容

新疆医科大学民族同学较多,他们普遍数理基础差,有些学生语言还有一定困难,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弱,由于基础跟不上,因此大多数学生对医学电子学不感兴趣。针对以上情况以及医学电子学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首先补充学生的电路基础知识,再介绍电子技术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强调各种单元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特性及性能指标;以分立元件电路为基础,介绍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既然学生的数理基础弱,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求复杂的数学推导,重点定性分析讲解[5]。另外,教材中包含了不少电子技术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电路,教师应该把单元电路在医疗仪器中的具体应用重点讲解。如数据转换电路,它是一种与微机直接接口的,集A/D和D/A转换、光电隔离一体的转换电路,在医学成像系统中应用广泛。

3.2 合理设置实验内容

电子技术本身是一门应用技术,医学电子学主要是将电子技术应用于医学临床诊疗,考虑到影像专业相关课程的需要,实验项目既要与医学影像相结合,又要不同于理工科的电子技术。因此,合理设置实验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很重要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电子元件器的认识,万用电表、双踪示波器、信号源、频率计、毫伏表等的使用。另外选取与医学专业相结合的部分实验,像多级放大器中的直接耦合放大器,这在医学信号测量与控制中是运用最多的一种放大器[6]。通过实验,要求学生能正确操作仪表,使用仪器测量电学量,判断基本元件器的好坏。当然,随着电子及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仪器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普遍较高,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介绍电子技术在医学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和电子仪器使用技巧、用电安全及其新进展。

3.3 拓展授课教师的知识面

授课教师应广泛收集素材,注意平时积累,参考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电子学与医学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结合医学仪器介绍电子技术在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处理及仪器设备中的应用,重点讲解各种单元电路在仪器中的具体应用。如生物医学信号是属于强噪声背景下的低频微弱信号,它是由复杂的生命体发出的不稳定的自然信号,从信号本身特征、检测方式到处理技术,都不同于一般的信号。通过对生物医学信号采集系统和处理系统的介绍,使学生系统地了解采样保持电路、直流放大器和A/D与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将理论联系实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以前所学知识。将教师平时积累的信息资料,结合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编辑出一些电子学原理应用于医学和生活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医学电子学的发展趋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3.4 精心制作和设计课件

设计得是否合理是一个多媒体课件能否很好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一味地照抄、照搬教材和参考资料中的内容,一味地追求高科技的多媒体视听技术,把多媒体课件搞成大量素材展示会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7]。考虑到医学电子学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课件制作要注重整体框架结构,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切忌大量公式推导和满篇文字,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电路的组成、各部分的结构特点最好能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在幻灯片上。要充分利用图片、电路、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资源,形象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更好地诠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过程[4]。

4 结语

总之,医学电子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教学发展的初期,课程内容结构设置比较落后,学校和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设备比较陈旧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教学手段的不断提高,需要不断探索教改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立平,金成,万永刚,等.医学电子学教学改革探究[J].医学信息,2010,23(9):3090-3091.

[2]朱渊,许标.医学电子学教学探讨[J].职教探索,2010(12):216-217.

[3]陈涛,王光昶,张婷,等.医学电子学基础实验教学探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6):103-105.

[4]苗丽华,匡宝平.谈医学电子学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2009,11(1):70-71.

[5]李艳诚,刘俊杰,邢娟.医学电子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9):806-807.

篇11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a)-09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市场的进步,人们对医院医疗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医学对医疗仪器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引进先进、精密、高效的医疗仪器设备成为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实力的综合体现。尤其是数字X线机、CT、MRI、超声诊断仪等医学影像设备,作为重点和骨干设备,在医院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这些设备投资大、系统复杂、科技含量高、对工作环境要求高,给维修带来较大难度,要发挥好设备的效率,确保设备的使用完好率,探讨维保方式是新课题,根据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维修新观念,下面仅对维护保养和故障检修两种方式进行探讨。

1维护保养

维护保养属于主动维修,又称超前维修,预防性维修。这是确保仪器设备健康运行,提高完好率,延长使用寿命的有力措施。维护保养又可分为日常维护和定期保养两种形式。

1.1日常维护

日常维护一般由使用科室和操作人员完成,它是一项每天都要进行的工作,应该制度化,它的内容应写进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使用科室应选派1名懂得一定仪器知识,责任心强的技术员担任专职或兼职设备管理员,协助和指导操作人员做好这一工作。日常维护工作的内容一般包括: (1)机房及仪器设备的保洁,观察调整机房温度、湿度稳定;(2)检查机器的机械、转动、气路、水路,螺钉、螺母等部位是否正常;(3)检查仪器表面的开关、旋钮,指示灯、仪表及显示参数是否正常;(4)正式工作前,利用仪器自检程序检测仪器各部分的状态情况;(5)注意仪器在运行过程中有否异常气味和声音,图像质量是否正常;(6)检查操作人员操作仪器是否符合规程,并及时纠正。

1.2定期保养

定期保养一般由设备管理员配合院内、院外工程技术人员完成,它是一项不断循环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维修措施,这有利于掌握仪器的运行规律,有利于出现故障后的查找。定期保养的内容和时间,不同仪器有不同的做法。一般可以分3个等级。(1)一保:一般可以一个月至一个季度进行一次,主要内容除了日常维护的工作外,可以拆开机壳,清除各处积尘,污垢、异物、紧固螺丝、添加剂,检查各器件、元件有无磨损、变形、烧蚀、击穿、松动、受潮、老化、接地不良等情况,检测各组电源电压及纹波,检查高压部件运行和接触情况等;(2)二保:一般可以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主要内容除做好一保外,可以对整机控制台上的各个仪表及操作控制系统的灵敏度,精度进行测试校正和计量检定,更换高压发生器绝缘汕等到期的损耗品,对电路中各测试点的电压,波形进行系统检测和做拉偏试验;(3)三保:一般可以2~4年进行一次:主要内容除做好二保外,必要时可以将整机进行全部拆卸予以清洗检修,超过使用期的元器件应尽量更换或修复,应对仪器进行较为全面彻底的调试,恢复其工作精度和性能,达到或超过新机的程度是完全有可能的。

2故障检修

故障检修又称被动维修,医学影像设备也同其他各类各种仪器一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故障是不可避免的。故障维修仍然是设备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故障检修可分为一般性检修、无图纸检修和委托生产商或销售商专业检修三种形式。

2.1一般性检修

先了解仪器故障起因,熟悉仪器的工作原理。然后运用自己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针对仪器的图纸分析故障产生的可能部位,逐步检测排查,从中找出故障的真正部位,最后修复或更换故障部件,并完成局部或整机调整。具体的方法应遵循先询问、后诊断;先直观、后测查;先全面、后局部;先传动、后电路;先独立、后整机;先、后芯片;先控制、后数据;先定性、后定量等辩证关系的原则。故障部位一般要注意掌握机械部分比电路部分多,强电部位比弱电部位多,高温部分比低温部分多,电源部分比主体部分多;传动部位比静止部位多,按插部位比固定部位多,阻容器件比半导体器件多,摸拟电路比数字电路多等客观规律,运用敲击法、直观法、测量法、比较法、替换法、变温法、信号追踪法、信号输入法、前后合追法、负载分离法等实用方法。

2.2无图纸维修

近年来,厂商提供仪器设备图纸资料的越来越少,这无疑给仪器设备的维修带来更大的困难,通过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已探索了很多方法。比如:(1)首先排除接触不良的故障。当仪器出现故障后,只要不是明显的爆裂、冒烟,均有可能是接触不良引起,特别是时好时坏,更应首先怀疑接触不良,可以采用轻震、敲击、插拔,轻扭,按压等使故障重现并追查出故障部位;(2)充分利用说明书上的点滴信息寻找故障;在没有仪器电路图情况下,操作说明书中的仪器基本原理,流程框图、功能选择,操作程序、状态显示、调试方法以及仪器某些检测点的信号、波形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检查仪器故障提供启示。经过反复细微分析,可能达到板级维修的程度; (3)充分利用仪器故障自检操作。仪器故障自检是仪器内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借助于软件程序对仪器各部分工作状态进行检测,并以代码形式提示故障原因的系统;借助这个系统,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分析出故障的可能原因或部位,一般能达到板级维修。在此范围内,再综合各学科的基础理论进行细微分析,必要时可以把重点怀疑部分的局部电路测绘出来,以利分析,尽量达到元件级维修;(4)利用电路维修测试仪寻找故障部件,利用该仪器来查找无图纸仪器的故障,是一个有效的办法。该仪器是采用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测工具,它具有在线测试或离线测试功能;能够分析大规模IC或测VI特性曲线;能检测、模拟数字电路;能利用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对比,还能对非标准电路器件先学习再对比;它还利用后驱动技术将周围器件的影响隔离开,由测试系统自动进行相应的测试,经过分析比较,寻找出故障部件,实现元件级维修,在一定程度上给寻找故障带来了方便和希望。

2.3委托生产销售商的专业检修

医院内的自保、自检、自修的工作范围毕竟有限,技术能力也达不到专业的检修效果,有时稍不小心的失误可造成仪器设备的毁损。为避免造成检修意外给仪器设备带来的毁损,在自保、自检、自修工作范围内,如现有技术能力也难解决故障的情况下,要及时与生产商或销售商联系,委托其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检修并提供自保、自检、自修的相关信息,配合其维修工作。

总之,通过上述医疗仪器设备的保养与检修的方法和工作程序,就可有效地保证仪器设备完整可靠,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医院的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并减小医疗成本。

[参考文献]

[1]任筠.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33.

[2]百村明德[日].医疗器械的保养维修[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9,(2):96.

[3]刘文,李敏燕.浅谈医疗设备维修管理[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7,(4):37.

篇12

    关键词:关键词: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以信息生产和传播为主要潮流的现实情况要求各行各业加强信息管理工作的建设力度。医院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推进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既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又是提高医院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医院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加强信息管理工作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以为这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1. 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中的实现状况

    虽然我国绝大多数的较大医院都建设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主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人员不同,对于各个模块功能的划分标准也不统一,因此,很多医院在信息管理系统内容方面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现代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覆盖了诊断记录与医嘱信息管理,护理信息管理,临床检查信息管理和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等几个方面。

    1.1 诊断记录与医嘱信息管理

    医生的诊断记录是对病人基本病情的有效记载,是对病人进行医治的基本依据。医嘱信息主要包括药物种类、治疗方法、医嘱膳食和护理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诊断记录进行有效管理,不但能够为病人的后续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直接的参考,还能对医生的工作量做出准确的计算。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医嘱信息进行有效管理,能够自动生成各种单据,减少相关工作人员核对的工作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减少错误的发生。

    1.2 护理信息管理

    一般说来,医生对住院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的时间相对来说很短,病人住院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护理过程中度过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护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不但能够通过对各种大量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处理来详实地表明病人在住院期间的各种状况指标,同时还能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做出明确的指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护理信息的有效记录和处理还能为病人病情突然变化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性的信息支持。

    1.3 临床检查信息管理

    现代医学对病人病情的诊断主要依靠通过检查病人身体的各项指标来进行科学的判断。临床检查信息系统主要就是对这些数据指标、图像结果等内容进行采集、储存和传递。依靠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检测设备所测量出的数据、生成的图像直接传递给医生所用的电脑终端,医生也可以随时调取病人各项检查数据以及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1.4 医学影像信息管理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诊断在病人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除了影像设备自身的技术限制以外,对于影像信息的收集、生成、存贮和传输是医院影像管理的主要难题。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预设的软件可以对影像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并且可以通过人工进行远程传递和调取。虽然相对于文字信息和数字信息来说,影像信息在数量级上要大得很多,存储需要大量的硬盘空间,传输也需要一定的带宽,但随着医院计算机网络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苦难正在逐步地有效克服中。

    1.5 设备及耗材基本信息管理

    现代医院拥有数量庞大的医疗设备。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要实现对这些医疗设备的有效管理,也就是要对这些设备的购置情况、运转状态、人员配备、维护周期、报废年限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还要对这些设备的使用和调配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另外,在医用耗材方面,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还要通过电脑查询终端的形式让病人和医护人员清楚地了解相应耗材的品种和价格,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2.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2.1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建设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医院建设标准不统一是不争的现实。这种良莠不齐的状况不但增加了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成本,同时还为医院之间的合作带来了障碍。迫于现实情况的需要,今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会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在考虑医院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将相似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成能够实现无缝对接的模式,同时还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医院之间的有效对接。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和维护成本,同时还可以为医院之间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保障。

    2.2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覆盖全面工作方向发展

    目前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涵盖几个方面。鉴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巨大优势,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来提高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是推进这项工作的必由之路。医院管理工作涵盖的内容非常多,这就需要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朝着多元化和全面化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借助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医院药品管理工作水平,通过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都是今后医院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些都是医院的主要工作内容。但通过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保洁和安保等管理可能也是一种趋势。

    2.3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决策支持方向发展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对决策的影像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收集必须全面。片面的信息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其次,大部分信息有必要经过加工和处理。原始信息虽然更真实,但没有加工和处理过的信息无法为决策提供直接的参考和依据,容易降低决策效率。第三,信息的传递必须迅速。滞后的信息只能让决策者“望而兴叹”。建设高水平的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尽可能地将各种工作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整合起来,将医院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收集起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加工和处理,可以将原始信息变为可以为决策提供直接参考意义的有效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随时从医院中央存储器上调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为管理层的决策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

    2.4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效能化方向发展

    提高工作效能是各行各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医院由于其特殊性决定了其更加追求效能。建设医院计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现状及趋势

    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但目前由于各个医院建设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不统一,并且国内外也没有一整套完整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覆盖所有医院的需求,所以造成了很多医院上马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期投入巨大、后续维护费用过高等局面。迫于收回对于该系统的投入,很多医院只能被迫开设更多的诊疗项目,大量做广告招揽患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院行业混乱的局面。今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标准化建设,一套系统可以为多家医院共用,只是在考虑不同医院具体情况下增加或删减部门模块即可,还可以实现不同医院之间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不但提高了医院管理和服务的效率,还降低了医院的运行成本。

    总体来说,在医院管理中积极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不但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也同样是大势所趋。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在考虑医院自身情况特点以及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基础上,会朝着标准化、全面化、决策支持以及效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云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09年第4期

篇13

关键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构建 作用

医院和医疗机构的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操作要求高的系统工程。这其中不仅包括了日常的医疗和护理功能性项目,也涉及到医技、药剂和设备等方便开展日常功能的辅项目,甚至也会涵盖科研和行政后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完善的、成熟的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可以使得各个部门的管理和日常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这很明显地会促使医院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

1、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

从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角度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层次模型来描述其基本组成。第一个层次是用户层;第二个层次是用户实际使用的终端,可根据用户的应用作业给以不同功能的终端(如无盘或有盘微机、多媒体微机、图形工作站等);第三个层次被称为应用环境,也就是医院信息系统的硬件和系统软件提供给用户应用时的各种装置的混合体,诸如窗口操作、屏幕表格处理、键盘上的功能键、打印工具、辅助设备等;第四个层次是应用程序或医院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在这个层次,用户得以进入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序,完成相关的功能;第五个层次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它实施来自下设层次对数据库的要求,应用层次的所有应用程序都可以与DBMS通信并访问数据库,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也能被各种应用程序访问、共享,并符合一致性的要求;第六个层次是实在的数据库,大量存储着医院各部门有关管理、患者诊疗等各类数据,这些数据来自用户、应用程序并通过DBMS而获得。

2、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

2.1 门诊管理系统

门诊划价收费系统是门诊管理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划价和收费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过程,操作员录入处方,系统自动划价,打印收据清单,从而减少患者的排队划价次数,缩短病人就诊时间,系统可以实时动态调整价格,堵塞人为造成的收费漏洞,使患者感到放心。

门诊管理系统采用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以患者就诊环节为轴线,使病人挂号,就诊,交费,取药的活动在统一的信息资源平台上连成一个整体,实现门诊治疗单,化验单,检查单的计算机网络化,极大地提高了医疗就诊的效率。

门诊管理系统提供门诊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功能,支持医院财务部门的经济核算,财务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表。使医院对本院的经济财务状况有了详尽全面的掌握。

2.2 住院护理信息管理系统

住院护理信息系统分为两个组成部分,患者入出院结算系统患者在院护理信息记录系统。患者入出院系统,包括住院病人的入院,押金的缴纳,病人的转科,医疗费用的续交,出院患者费用的结算,费用发票的打印等一系列的流程。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强力支持下,得以高效无差错的实现。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诊疗和医院的管理。

护理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在院病人的床位管理,患者诊疗项目费用的记录,一日患者费用清单的生成,开接单医师工作量的统计,患者检验单的打印等功能,系统通过对住院病人动态的准确管理,住院费用的及时核算,增加了医院对患者的透明力度,提高了医院系统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了临床科室的病床周转率。杜绝了病人漏费和欠费现象。系统数据库采用海量大容量存储,提供计算机系统建成到现在所有记录信息的明细查询和分析

2.3 药品信息管理系统

药品管理系统包括,门诊中西药房的库存账目管理,住院中西药房的库存账目管理,中西药库库存账目管理。实行药库,药房二级核算管理,通过物流和资金流的并行管理,实现统一的价格管理和采购分析。并提供各类药品的统计数据和实时分析,,减少库存药品的资金占用,防止药品过期和流失现象。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2.4 物资卫生材料管理系统

物质卫材管理系统包括,消耗材料的管理,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固定资产的管理。系统提供符合财会制度的规范管理,接受科室物资卫生材料的申请和领取,统计各个科室物资卫材的消耗情况,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全面取代原有帐务管理。并建立完整的医疗固定资产档案,提供医疗设备的动态数据分析。

2.5 病案信息管理系统

病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完成病案首页数据的登录,存储,检索和查询;病案的入库,出库,借阅,方便了病人对病案的打印和复印。

2.6 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

临床检验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检验单申请的输入,当病人需要进行各种检验时,医生能够根据需要化验的项目在计算机上选择,然后生成申请单,通过网络传输到检验科室。检验科在采集样本时从计算机中调出检验申请单,对检验项目进行编号,通过计算机打印出条形码,将条形码贴在试管上。自动分析仪对检验样本进行处理,将结果传回计算机。计算机将上述检验申请和结果记录下来,作为检验科的工作登记记录,收费处也根据这些记录进行划价处理,并把检验结果打印出来交给患者。计算机通过网络将检验结果传输到门诊医生诊疗室,供门诊医生查看患者检验结果进行诊疗。

2.7 临床影像信息管理系统

医学影像(PACS)信息一般包括6类数据,(1)定性结果,如一般的定性检查;(2)数值型结果,如血压,体温,各种检验结果;(3)文字结果,如病理检查报告,心电图检查报告,超声检查报告等;(4)图形结果,如心脑电图等;(5)图像结果,如X光片,CT片,核磁共振片等;(6)动态图像结果,如血管造影检查记录,内窥镜检查记录等。由于医学影像数据比一般文字信息数据量大几个数量级,所以影像的存贮,传输,显示都与一般文字信息的处理有很大的区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用计算机的设备性能越来越强,医院可用较小的投资来建立一个功能强大,能满足绝大部分临床需要的医学影像系统。系统建成后,医院的影像检查设备可以和计算机管理系统联网,临床医师可以在每一个病房中使用联网的计算机显示出所需的图像,包括CT图像,X光图像,核磁共振图像,超声图像,内窥镜图像,病理切片和电镜图像,血管造影图像等。

2.8 电子病历,医嘱信息管理系统

电子病历,主要以建立病历模板为主要内容,临床医生在每天书写病历的过程中,可以重复地调用模板,进行修改来生成新的需要的病历,减少了医生重复内容的多次输入。和过去手工书写病历相比,极大地提高了医生书写病历的效率,把医生从每天繁重的书写工作中解放出来。

医嘱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自动生成药疗单,治疗单,护理医嘱,膳食医嘱等处置单,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医生开列的医嘱传输至科室护理站,由护士根据医嘱内容执行并把执行情况在计算机上记录下来。

3、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3.1 正确无误的综合信息统计分析是医院领导管理部门的决策依据

医院医疗信息通常包括,患者的流动情况,住院科室病床的周转和使用情况,患者在院的诊疗情况等,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院的患者收治情况,病人的人员结构情况,同时从管理上,掌握了目前医院的治疗水平高低和病种分布信息。经过统计和计算,院领导和职能部门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和数据作出一系列相应的调整,出台一些适应当前情况的政策,使医院在收治上适应病人分布,在经费上减少流失和浪费,药品采购上少占资金,技术力量调整上渐趋合理。

3.2 病案信息是科研,教学,总结经验,提高医疗质量的最好资料

病案是患者在住院期间全部检查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病案信息的管理既为科研教学提供了原始的信息资料,又为医疗质量的控制提供依据,同时反映了医疗质量水平的高低。

3.3 影像信息管理系统是医院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像信息是通过录像,照片,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媒体存储的医学信息,它既有医院重大改革的现场记录,也有特殊病例的治疗记载,还有科研论文的精辟总结,它在促进医院建设和科研指导上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4、结语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是医疗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使医疗信息管理实现了完全数字化、管理规范化的目标。操作方便,查询、统计信息快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必将对数字化医院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仝选甫,王海东.医院信息系统(HIS)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3(4);24-26.

篇14

关键词:超声诊断 伪像 意义

一、概述

超声诊断是一种无创、无痛、方便、直观的有效检查手段,尤其是B超,应用广泛,影响很大,与X射线、CT、磁共振成像并称为4大医学影像技术。B超作为安全无辐射有价值的临床辅助检查工具,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体格检查及临床疾病的诊断。但在超声成像中,会出现多种伪像。伪像是一种附加的、缺失的、扭曲的图像,它与正在检查部位中的真实图像不一致。伪像是由于图像扭曲和衰减造成的。而不是扫查部位的直接回声。形成伪像的原因有很多,认识它很重要,因为它能误导诊断。一些伪像可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被人们利用。本文通过学习超声成像的四种常见病例,囊肿,结石、钙化灶,球状肿瘤及宫内节育器等的超声伪像声像图表现,以探讨超声伪像在超声诊断中的利用价值。

二、超声的对象与操作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中心门诊及住院治疗并经CT、放射或经手术等确诊的33例2010年至2011年患者。其中肝、肾等囊肿病例12例;肝胆管、胆囊及肾脏等结石患者9例;肝内球状肿瘤15例;宫内节育环检查者8例。

(二)、仪器与方法

所用超声仪器包括岛津SDU 450XL黑白全数字超声诊断仪、PHILIPS HD11彩超仪,探头频率3.0~5.5MHz。胆囊结石患者检查前禁食8h以上,上午检查,以保证胆囊及胆管内胆汁充盈,并减少胃肠的内容物和气体的干扰。检查膀胱及子宫附件患者,检查前1h饮水500mL,使膀胱中度充盈。所有检查者均经腹部检查,发现病灶后实时调节增益及聚焦,行多切面扫查,并记录病灶形态大小,观察病灶的回声及其特点。

三、超声结果

12例肝脏、肾脏的囊肿声像图特征表现为无回声,后方声增强。9例肝胆管、胆囊及肾脏等结石患者声像图特征表现为强回声光团(点、斑),后方伴声影。胆囊及膀胱结石患者,结石均可随改变而移动,部分胆囊及膀胱炎病例附壁结石因炎症粘连未见移动。肝内球状肿瘤15例(包括囊性及实质性)表现有边缘声影特征。8例金属类宫内节育环检查者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后方伴有彗尾征。

四、评论

超声伪像或称伪差(artifact)是指超声技术显示的断面图像,包括二维或三维超声的声像图、彩色多普勒技术的血流显示,与相应的解剖断面或血流的流动轨迹图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超声图像信息的增多、减少或失真。

(一)、后方回声增强(enhancement of behine echo)在单次扫查成像中,当前方的病灶或器官的声衰减甚小时,其后方回声强于同深度的周围组织。出现本伪像是要求其后方必须有足够的散射体存在。利用后方回声增强鉴别液性与实质性。一般来说对于肝、肾或前列腺等内的直径在10mm以上较大的囊性肿块,根据形态,内部回声及后方回声增强效应不难作出诊断,但对于较小的直径在10~5mm以下较小的囊肿,特别是肝包膜下距离探头较近的近场小囊肿,超声最先发现的应该是囊肿后方声增强伪像,而不是囊肿本身。本组所检查小囊肿病例均先根据出现的后方声增强伪像,然后调节聚焦及增益,多切面扫查,不难发现病灶性质,。

(二)、声影(acoustic shadowing)在单次扫查成像中,由于前方有强反射或声衰减很大的物质存在,以致在其后方出现声线不能达到的区域称为声影区。在该区域内检测不到回声,紧随强回声的后方出现纵向条状无回声区,称为声影。检查中声影的出现对于结石、钙化灶和骨骼的存在,特别是胆囊或肾内小结石的诊断更有价值。本组胆囊内泥沙样结石的检查中,首先发现的也是胆囊后方的声影伪像,然后是胆囊内的细小光点群回声。根据强回声光团(点、斑),后方伴声影,然后多检查发现随改变移动,从而对结石作出诊断。

(三)、折射声影(refractive shadowing)在单次扫查中,超声从低声速介质进入高声速介质,在入射角超过临界角时,产生全反射,以致其后方出现声影。见于球形结构的两侧后方或器官的两侧边缘,呈细狭纵向条状无回声区。折射声影又称折射效(refractiveeffect)、边界效应(side effct)或边缘声影(edge shadow)等。肝内球状囊性及实质性肿块在检查中均可发现边缘声影伪像。以此可与肝硬化结节、血管瘤以及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鉴别。

(四)、多次内部混响(multiple internal reverberations)超声在靶内来回反射,形成彗尾征(comet tail sign)。本组5例宫内金属节育器检查者均依据强回声伴彗尾征来识别。以此可区别宫腔内钙化及胎骨残留等病灶。

五、超声作用的分析

声波是一种机械能的表现形式。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一般用赫兹表示,简写为Hz。频率在2000Hz以上的声波即为超声波。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要发生反射,折射以及多普勒效应等。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发生声能衰减。因此超声通过一些实质性器官,会发生形态及强度各异的反射。由于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解剖情况的不同,对超声波的反射,折射和吸收衰减各不相同。超声诊断就是根据这些反射信号的多少,强弱,分布规律来判断各种疾病。医用诊断超声波的发生与接收,均由特制的探头来完成,它能把电能和声能互相转换。按照超声回声显示方法来分类,超声诊断仪可分为脉冲回声式和频移回声式两大类型。脉冲回声式超声诊断仪包括幅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A型超声仪,简称A超)、辉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B型超声仪,简称B超)以及回声辉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M型超声仪,简称M超)。频移回声式超声诊断仪(D型超声仪)包括频移示波型超声诊断仪(脉冲波式和连续波式多普勒)彩色编码频移回声式超声诊断仪(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简称彩超)等。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以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为基础,紧密结合临床医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已与X线、CT、磁共振、核素并驾齐驱,成为临床五大医学影像手段。超声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脏器病变的形态学诊断以及器官的超声解剖学的研究。超声诊断是以形态学为依据的,因此它的基础是病理解剖学形态改变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的声学变化。超声检查可获得各脏器断面图像,此即为诊断的形态学基础,能够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诊断。

(二)、功能性检测。超生图像可显示由于脏器、组织的生理变化而出现的相应规律性变化,如胆囊收缩、胃排空、胃肠道蠕动、膈肌运动、卵巢功能性变化及心脏的舒缩。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心脏及其他脏器血管的血流变化,以判断其功能状况。

(三)、介入性超声。包括内窥镜超声和术中超声,介入性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开展使得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学、组织学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诊断水平,还进一步开展了一些临床治疗,开辟了超声诊断、治疗在临床医学的新领地。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中的声影、后方声增强、折射声影及多次内部混响等伪像能反映病灶的某些物理性质,在超声诊断中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在超声成像过程中,无论仪器多么先进,过多过少都会出现多种伪像。超声诊断工作者不仅要识别伪像避免误诊,而且还要充分利用伪像帮助诊断。

参考文献:

[1] P.E.S.Palmer,张青萍,主译.超声诊断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