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题基本研究方法范文

课题基本研究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题基本研究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题基本研究方法

篇1

如何对清水江文书进行抢救、整理和研究,必须从清水江文书自身的特点说起。清水江文书不是一般的历史文书资料,与“徽州文书”等其他一些著名的历史文书有所不同,它是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创造并流传至今的一宗具有活态性、民族性、区域性、系统性的民族民间文献遗产。所谓活态性,是指清水江文书还活在苗侗人民的现实生活中,至今仍具有物权法律证据的功能,在苗村侗寨的山林物权纠纷调解中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不像一些历史文献学者所说那样已成为“逝去的历史记忆”。民族性和区域性是指清水江文书不仅具有地理环境造就的超越民族边界的区域性特征,而且蕴含着浓厚的苗侗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苗侗民族文化系统和黔湘边区地域文化系统的耦合;所谓系统性则是指清水江文书在分布上、载体形态和内容上都自成体系,并与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的社会历史过程连为一体。因此,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切忌简单套用汉族地区历史文献抢救整理和研究上的既有模式,不仅必须达成民族性与地域性的辩证统一,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其固有的活态性和系统性等不可忽视的特征。

首先,在抢救方面,作为一宗仍然具有一定活态性的宝贵民族文献遗产,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绝不能视为普通的档案文献征集收藏,而应遵照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规范来进行。整体性、原真性和多方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同时,清水江文书的多重价值和复杂性,档案征集模式已遭遇的困境,目前文书所处的濒危状态等客观因素决定了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必须有一个以文书传承社区的参与为基础的多重形态机制,在技术上必须有一整套符合国内外规范的技术措施。因此,针对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保护,本课题从理论建构、技术规范、抢救保护实践行动示范点建设三个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层面上来做出解答。在理论层面上,深入研究探讨政府与社会共谋架构下的清水江文书抢救模式与多重保护机制建构。在实践层面上,开展清水江文书分布形态的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村寨开展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示范点建设的行动研究,为今后大规模的就地抢救保护树立样板。在技术层面上,根据联合国“世界记忆工程”文献遗产抢救保护规范中的信息载体和所载信息并重的整理性保护原则,本课题将针对清水江文书物质载体的理化特性开展原件抢救保护技术措施及典藏技术规范的研究,以规避抢救保护过程中因不谙技术规范而造成的对珍贵文献遗产的破坏。

其次,在整理方面,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也必须充分考虑到清水江文书所具的民族性、区域性和系统性特征。整理工作必须将国内外通行的文献分类著录和整理规范与清水江文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本课题将通过对国内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徽州文书、台湾原住民文书等著名历史文书的分类著录整理规范标准的比较分析,以及与大英图书馆、法国远东研究院、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库等国际著名的历史文书保藏中心所持整理规范进行参比对照研究。为清水江文书的整理确立国内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一旦选择和确立了整理出版的体例和规范,我们就立即与黔东南州县各档案馆合作开展对各县馆藏契约文书的示范性精品选辑整理,为今后州县各地开展大规模的馆藏文书整理出版树立典范。同时,本课题还将对其他古碑刻和民间家谱,也开启系统的整理和辑注。在整理出版的样板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全面覆盖清水江文书集中分布的锦屏、天柱、黎平、剑河、三穗、岑巩、台江等县,而且也要求能够体现出清水江文书内涵中不同的文献类型。

最后,在研究方面,本课题在子课题的取向选择上的思路和策略,一方面要致力于清水江文书所含文化历史信息本体内涵的解析,另一方面也重视阐释其与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国家和世界层面)的社会历史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清水江文书的各种价值及其实现渠道。我们认为,清水江文书中浩瀚的文字信息不是简单的历史事实堆积,而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制度及其系统演化的历史轨迹的反映。譬如,苗侗民族的契约型社会管理模式、混农林经营和木商贸易的经济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等等,都在清水江文书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清水江文书中所见的这些社会文化制度的历史变迁,则又集中地反映了明清以来民族区域多样性与国家一体化之间的互动,即一个区域和多个民族如何因着林木生产和流通而与国家体系和世界体系连为一体。因此,我们的研究不仅要努力挖掘清水江文书所蕴藏的民族文化深层内涵,而且要揭示这个区域民族文化系统对于中国国家建设和世界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将不拘泥于任何一门学科或一种方法,而是博采各相关学科有效的方法,将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区域特征归纳与民族文化特质分析相结合、实地踏勘观察与访谈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分析相结合、参与观察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现将本课题最主要的一些研究方法及其具体应用范围简要介绍如下。

(一)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离不开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民间保藏量的摸底,地毯式普查,主要依靠田野调查方法。清水江文书研究板块的子课题研究,必须对契约文书、碑刻、家谱进行准确解读。进行田野调查,可以避免因“闭门造车”“盲人摸象”“望文生义”而造成的对清水江文书的偏见和误读。田野调查不仅针对社区乡民,而且还要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档案机构、科研机构等领导、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交流,集思广益。

(二)民族志深描法。只有深入苗族侗族村寨内部,回到清水江文书产生的历史场景,以一种局内人的视角来体会清水江文书的历史经验和现代命运,才能真正地理解清水江文书的内涵,才可能客观描述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情境,同时也可以克服照搬现存西方理论范式或简单套用汉族地区的解释模式等弊端,避免随意移植现代学术话语,曲解和遮蔽历史真实。

(三)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广泛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是将清水江文书整理与徽州文书、敦煌吐鲁番文书及其他国内外文书整理进行比较研究,吸取文书分类著录整理方面的经验,确定规范与标准;二是将清水江文书中的民事习惯法和罗马法、日耳曼法进行比较法研究,揭示清水江文书的法治意义;三是进行现有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模式的比较,以便选择和确立合适的抢救保护模式;四是对同类清水江文书的解读,需要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以全面把握清水江文书的演变。

(四)文献考据方法。对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和研究,离不开文献考据方法。一是清水江契约文书的精确解读,需要对正史、方志、碑刻、家谱等资料的考据,去伪存真;二是对碑刻和家谱的辑注,需要各种文献的相互参证,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考据。

(五)统计分析方法。对清水江文书进行普查,摸清其民间分布形态,离不开统计分析方法。确立科学、有效的抢救保护模式,设计出配置优化、高效组合的多重保护机制,需要引进线性规划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以便确定具有操作性的行动方案。对清水江文书物质载体理化性状各变量之间关系、民间分布模式和濒危状态等方面的深度研究,需要运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蒙特卡罗分析法、马尔克夫链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六)定性分析方法。由于“自然流失”和诸多不合理的人为因素的干扰,清水江文书保藏状态不够理想,大多处于濒危状态,许多信息是不完整、不连续的,无法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因此需要定性分析方法,以便全面地揭示问题的实质,把握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的动态过程和总体趋势。

(七)参与式评估。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模式的多重机制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多方参与的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区和保护点的建设,因为民间保藏的清水江文书是我们抢救保护的重点。其实施的全过程,需要老百姓的参与体验并作出评估。必须让苗族、侗族人民对清水江文书抢救、整理工作有参与的热情,有被尊重的感受;持有契约文书的苗族、侗族农民,必须有参与评估权力,其评估意见,必须得到政府、学者和其他社会各界的尊重。

(八)利益相关方分析。清水江文书的价值日益显现,利益相关方在不断扩大范围,利益冲突不断显现,需要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一是确立合适的抢救保护模式和多重保护机制,必须考量各方的利益预期,必须考量利益相关方的博弈;二是考察清水江流域的林木商品市场,必须运用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对各类市场主体、地方政府的利益预期和博弈进行全面分析。

(九)符号学与认知分析法。清水江文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苗族、侗族人民在学习汉文化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无文字的苗族、侗族人民,在书写汉字文书时,不可能不把自己的民族认知模式和独特符号,带进清水江文书中去,出现了“汉字记苗音”或“汉字记侗音”等文化“混声”现象,构成了清水江文书中的诸多“谜团”,成为精确解读文书的主要障碍。因此,需要符号学与认知分析方法,为我们正确解读清水江文书提供方法论的保障。

三、本课题主要创新点

(一)整体性保护的策略选择。从地理区域上看,本课题的抢救保护方案,涵盖黔东南州的7个文书大县,几乎囊括了清水江文书民间分布保藏的核心地域,抢救保护范围具有全面性。从抢救保护的内容上看,本课题采取文书所含信息与文书物质载体并重的策略,对每份文书原件实施从内涵到外体的整体保护,与以往一些历史文献学那种注重信息而疏于载体保藏的抢救保护取向形成鲜明对比。从抢救保护的种类上看,不仅抢救保护纸质文书,而且抢救保护石质的碑刻;不仅抢救保护契约,也要抢救保护家谱等。

(二)民、官、学合作的紧密性。“民”主要是指民间的文书保藏者,“官”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档案部门),“学”则指的是学术机构与学者。本课题把村寨农户保藏清水江文书的“执着力”、凯里学院为主的学者团队的“智识力”,和州县政府的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三)抢救保护措施的可操作性。本课题针对迁地集中收藏(公立博物馆/档案馆)模式,制定了典藏技术标准和规范;针对村寨生态博物馆原地典藏,制定了惠益共享、民主参与的民间保护模式,保证了村寨农户参与合作的持久积极性。黔东南州委、州政府与凯里学院联合成立了以州委书记廖少华为组长的竞标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州委发文给予该项目经费1:1匹配。还争取了分管清水江文书工作的副省长兼省“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谢庆生同志的支持,由他担任项目总顾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抢救保护行动的空间脉络化。本课题的抢救保护策略和措施,创新运用了文化空间保护和脉络化的理念。清水江文书在黔东南州,凯里学院是黔东南州的唯一本科院校。以凯里学院为主的申报团队,占有地利优势,与抢救保护和整理研究的对象最为贴近,正好处于清水江文书的文化空间脉络之中。课题所拟建立的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模式,实际上是将具体的文书遗产置于其形成和传承的民族区域文化脉络体系中去,使之在空间上实现文化脉络化。迁地集中收藏模式,也正是因为将依然活态的文书抽离其文化空间脉络,才遇到了难以摆脱的困境。

篇2

>> 基于DEA和AHP方法的高校科研人员绩效评价 石油企业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原则与方法 广东部分高校科研人员对开放获取认同度的调查分析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模型及呈现技术研究 基于本体的文档知识图形化分析技术研究 基于领域本体的制造网格服务自动组合技术研究 科研人员的效用函数研究 论科研人员的信息素质与信息创新 科研人员收入纳税筹划方法 科研人员数据共享意愿研究 科研人员绩效管理研究 科研人员的心理契约管理 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与探索 基于概念树的本体生成技术研究 科研人员对OA知识库的认知程度和使用现状分析 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基于术语部件的领域本体自动构建方法研究 麻省理工学院专职科研人员与专任教师的对比研究 面向科研第四范式的科研人员数据素养培养研究 齐让:保障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8]FOAF[EB/OL].[2013-09-25].http:///.

[19]BIBO[EB/OL].[2013-09-25].http:///.

[20]FABIO[EB/OL].[2013-09-25].http://essepuntato.it/lode/http:///spar/Fabio.

[21]PRISM[EB/OL].[2013-09-20].http:///namespaces/1.2/basic/.

篇3

[关键词]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交往;课题

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包括课程“基本结构”——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的教学和课题研究教学两个组成部分,前者是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可采用交往教学法,后者分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和课题研讨三个阶段,相应可采用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本文具体谈谈这些教学法的操作。

一、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

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主要是交往教学法。交往教学法是教师按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提炼出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运用交往教学方式与学生共同生成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交往教学法要求:

1.树立课程的“基本结构”观

知识教学是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础。但知识教学并不等于系统灌输。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经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说,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个基本结构,掌握一门课程的关键就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我们认为,大学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就是构成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只要掌握了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就掌握了该门课程的精髓。因此,学科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系统地给学生传授课程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

2.树立“交往生成”的教学观

在知识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一直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间接经验,因此“传授”是最好的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知识增长和废旧速度的加快,有限的教学已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系统地传授知识”了。因此,“交往生成”教学应运而生。所谓“交往生成”教学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民主和活力的“空间”里,以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为基础,通过平等的交往共同生成知识并发展能力的教学。“交往生成”教学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径。

3.善于提炼课程的“基本结构”

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是课程的“骨干”,教师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对于提高“交往生成”教学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做好这一工作: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包括学科理论的功底、教育理论的功底和科学研究理论的功底;二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包括对学科性质、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学生需求的把握;三要有精湛的教学内容构建技术,包括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的识别技术、组合技术和表达技术等。

4.善于运用多样化的交往教学技术

交往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交往教学技术组合的群集概念。其目的是要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生成新知识、养成善良的“人性”和培养创造能力等。当前教师必须掌握交往的传接技术、创新思维的激发技术、师生心灵感悟和观点共享技术以及表现评价与行为激励技术。

二、课题研究教学法

课题研究教学法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

1.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

课题研究指导法是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并指导学生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要求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课题的设置必须以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为依据。根据其性质,课题可分为学习性课题和科研性课题。学习性课题是帮助学生学好课程知识并养成相关能力的课题,如拓展性课题(拓宽知识面,培养获取知识能力的课题)、实证性课题(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课题)、案例性课题(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课题);科研性课题是引导学生跟踪学科发展进程并使学生学会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课题,如理论研究性课题、实验研究性课题、调查研究性课题等。根据其研究方式课题可分为自研性课题(学生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题和研究的课题)、导研性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题和研究的课题)和同研性课题(教师和学生共同选题和研究的课题)。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要求、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条件等,教师可以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商讨设置不同的课题。

(2)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是课题研究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研究能力还不足,这种指导尤为重要。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对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二是帮助学生形成合作的研究团队;三是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如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构架论文结构和写作论文等。

(3)反馈学生研究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反馈对于控制研究过程和提高研究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常常有“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如果教师不经常进行反馈控制,他们可能“随便交差”。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反馈、经常反馈和多形式地反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题研究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

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是学生研究团队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体同学和教师汇报的方法。

(1)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准备。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对课题研究教学的意义,一是通过比较竞争压力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二是通过成果汇报“表演”达至成果的共享;三是通过课题汇报提高学生的表达、组织和合作能力。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准备主要包括:做好汇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包括论文材料、参考材料和汇报过程中的安排材料;选好课题汇报的表现形式,如学术报告、新闻、案例模拟等;做好汇报过程的策划,包括角色分工、手段选择、氛围营造、互动安排等。

(2)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组织。第一,教师要说明课题研究的意义,激发学生认真听取汇报和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第二,教师要提出听取汇报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课题汇报的质量和效果;第三,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纪律,确保课题汇报的顺利进行。

(3)课题汇报的总结和课题研讨。课题汇报结束后,教师一方面要根据课题小组的汇报就课题研究的质量、参与合作情况、课堂互动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进行商讨和激励式的总结和评价;另一方面要根据课程要求和课题特点,拟定研讨的题目并布置各课题小组做好研讨的准备。

3.课题研讨教学法

课题研讨教学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就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以生成知识和共享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

(1)课题研讨的准备。课题研讨教学不单纯是加深学生对课题内容和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拓展思维、生成知识和共享成果。因此,做好课题研讨准备对于顺利开展课题研讨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研讨准备一是要求各研究团队对确定的研讨题目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本团队的基本观点,二是要求各研究团队根据本团队的情况确定主发言人、主答辩人和主提问人,主发言人的任务是系统表述本团队的基本观点,主答辩人的任务是回答其他团队提出的问题,主提问人的任务是代表团队向其他团队提问。

(2)营造课题研讨的民主氛围。课题研讨应该在民主、平等和活力的氛围中进行。第一,各团队要充分尊重其他团队,认真听取其他团队的发言,但各团队的发言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第二,不能批驳其他团队的观点,只可提出不同看法,提问必须用咨询或商榷的语气;第三,不能重复其他团队的观点,只能进一步阐述或从不同角度阐述,如果本团队的观点与其他团队已表述的观点基本一致,应放弃重复表述;第四,教师一般只担负组织和鼓励角色,如有需要只能以平等身份发表见解,不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

篇4

课题结题报告撰写的方法

一个好的课题结题报告不仅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获得上级科研课题鉴定专家领导小组的认可,而且又是课题研究是否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的有力佐证。所以,无论是对于课题研究者,还是对于课题管理者而言,都必须了解和掌握“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知识。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有多种多样,但报告的基本内容是相通的。如下是“某市级一线教师课题结题报告”的一种书写结构和具体要求。仅供参考。

一、课题概述(你要研究这一课题的原因与意义,字数1000字)(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二)相关研究的概述(别人研究本问题的进展)(三)研究的现实意义(研究问题的解决所获得的效益)(四)概念的界定(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定义)二、目标与内容(你的研究要达成的效果与实现目标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300字)(一)

目标(研究所要获得的变化情况或收益情况,100字)(二)内容(达成目标所要探讨的具体问题或做法,200字)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你是怎样研究的课题,2000字)(一)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中所使用的科研方法,100字)(二)课题研究的工作过程(研究工作开展的程序与步骤,300字)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课题研究中是如何具体操作实施的,是研究报告的主体和重点, 1600字)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你的课题研究出什么,1000字)(一)课题研究的效果(课题研究前后研究对象的具体变化,500字)(二)课题研究的成果(包括研究者通过研究获得的认识和找到的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500字)五、问题与讨论(本课题进一步研究需要关注哪些方面,300字

篇5

关键词:课题研究式教学;信息融合技术;实验

作者简介:胡建旺(1967-),男,山西灵石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吉兵(1981-),男,湖北宜昌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70-02

“信息融合技术”是为军械工程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考试课,共32学时。本课程以最优估计与滤波、不确定性推理、多目标决策等理论为基础,研究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指挥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信息融合的基本概念、功能结构模型、数学基础、运动目标的状态估计和数据关联、机动目标跟踪、图像融合、态势评估、威胁估计、身份识别与融合、多目标决策、多传感器管理等等。

信息融合技术交叉技术多,理论发展快,应用范围广,使该课程成为很多研究生的首选课程。近三年来选课人数都在20人以上,这就对授课质量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要满足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研究广度。

信息融合技术的抽象性、复杂性和交叉性使得传统教学存在着理论深度难以把握、应用领域过于单一和研究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授课质量的提高。为此,教学组在总结多年授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特点引入了课题研究式授课模式,并将其与传统的讲授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式教学是指教员根据课程内容和研究生专业方向设计专题性研究课题,引导研究生分析课题、研究课题、解决课题、分享课题,使研究生通过研究掌握课题相关理论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研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课题为目标,引导研究生完成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新性,通过研究过程提升研究能力。考虑到信息融合技术贴近前沿,发展迅速,算法众多,应用广泛,适合采用课题研究式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式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包括检索资料、阅读文献、理解原理、推导公式、仿真实验、分析总结等能力,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融会到一个小型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提高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为将来的学位论文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提升问题分析能力

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问题分析能力,这是一种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论,从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描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问题牵引式的研究实践可以塑造这种能力,而传统的讲授和实验则很难达到效果。

3.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为了学而学达不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只有在充分掌握现有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反复试验,推陈出新,才能实现一定的创新,这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课题研究式教学优势明显,但要达到预期效果,需要授课教员具有更深厚的功底,并进行更充分的准备。在准备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该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授课教员来讲,要尽量将课程内容与自身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通过科研实践对信息融合理论进行诠释和印证;二是对研究生来讲,尽量将课题研究内容与自身科研方向结合起来,利用科研基础提高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深入性。

2.自学与引导相结合

课题研究式教学以研究生自学自研为主,但教员必须对关键环节进行讲授和指导。课题研究之初,教员应对研究中可能用到的信息融合基础知识和理论进行集中讲解;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员应对研究生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辅导;研究结束应组织研究生进行总结交流。

3.验证与创新相结合

“信息融合技术”课程中的研究课题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课题有所区别,除难度较低外,选题上也更强调对现有理论和方法的总结和吸收,在此基础上,鼓励研究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可用新理论新方法解决老问题,可挖掘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等。

三、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信息融合技术”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6个步骤,如图1所示。

1.课题设计

课题设计主要是指授课教员根据研究生基本情况和自身研究领域设置一定数量的研究性题目,这是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基础。常见课题类型主要包括理论验证型、解决问题型、经验总结型、探究新知型等。理论验证型主要是对于某些理论和方法,采用证明、仿真、实验等方法予以检验论证;解决问题型主要从拟解决的问题出发,通过广泛阅读、深入分析、小心求证,找到一种适合该问题的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经验总结型主要是对现有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归纳,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和结论;探究新知型在现有理论和方法基础上,通过改进、综合、融合等手段,形成新的更有意义的理论和方法。课题设计完后,教员要指导研究生选择合适的课题。

教学组通过仔细研究和经验总结,将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课题大致划分为六个方向,如表1所示。研究生可从中选题,每个方向的选题可作为一组,组内成员可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2.方案制订

研究生选题之后,首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保证后续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研究方案要指明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实施方案、拟采用的关键技术、初步时间节点、预期研究成果,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等等。教员应对研究生的研究方案进行审查,确保切实可行。

3.基础准备

基础准备阶段主要由教员讲授信息融合的基本知识、各个研究方向的基本问题和解决思路以及实验验证和仿真编程的基本方法,为学员后期研究打下基础。课题研究式教学并非完全没有讲授内容,而是少讲、精讲,讲基础内容和共性内容。

4.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研究生能力水平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研究生要根据具体问题,检索相关资料文献,广泛阅读深入分析,充分掌握课题的研究现状,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来解决课题中的相关问题,必要时还需对原有的方法进行改进。研究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对于每一个结论,都应找到充分的论据。理论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必须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理论研究阶段,教员应对研究生提供全局指导和方法建议,引导研究生找到最佳方法和最优途径,并对阶段性成果予以检查,确保课题研究的稳步推进。教员可安排同组成员集中答疑和交流讨论,促使研究生相互借鉴,提高效率。

5.实验验证

实验是理论研究的延续和补充,是检验方法正确性和合理性的重要手段。信息融合技术涉及到很多算法,如滤波算法、关联算法、不确定性融合算法等,非常有必要也很适合采用仿真实验的方法予以验证。实验可以对实际问题进行建模仿真,也可以利用实际系统数据来检验理论方法。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研究生的问题建模能力、实验环境搭建能力、实验程序设计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教员可以集中介绍一些典型的实验方法和仿真工具,为课题研究建立一定基础。

6.总结交流

总结交流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通过总结,可以归纳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还可以梳理存在的问题,对以后的课题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以及学过的和没学过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进一步激发灵感,开阔思路。总结交流之后,形成较完善的学术论文形式的研究成果,作为课程完成的依据。

四、结语

采用课题研究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善授课效果,提升科研素质,但在实施工程中必须精心准备,认真钻研,分工协作,灵活应对,保证授课秩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泉.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高小玲,刘力天,闫冰.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在军队中级任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65-68.

篇6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作简要论述,供参考。(一)

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二)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通读即对全文进行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进行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脑并用,发挥想象力,进行新的创造。

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篇7

1、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2、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01.8——2001.10成立课题组。

2、2001.11——2002.1开题、评审、修改。

3、2002.2——2003.2实验、明确要求。

4、2003.2——2003.4初步总结。

5、2003.5——2004.12归纳模式。

6、2004.1——2004.6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篇8

    教育科研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1.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制定出课题的研究计划,课题研究就有了明确、清晰、可行的思路。课题研究计划明确规定了研究范围和目标,具体规划出整个研究步骤,研究者就能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研究。如果没有研究计划,盲目地凭感觉去瞎碰,绝对不可能获得科学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也不可能顺利进行。有的科研课题确定后便无声无息,或半途而废,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研究计划。

    2.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使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

    研究课题必须具体化、可操作。如果对课题有不少想法,但是不知如何使课题具体化,使课题研究可操作。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是使课题具体化、操作化的中心环节和必要步骤。在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去实施具体研究。

    3.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

    如果说,设计蓝图、制定工程计划决定着一项工程的质量,那么一份教育科研计划也直接关系到一项课题研究的质量、研究价值乃至成败。有人说,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就等于完成了课题研究的一半。

   4.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

    有了课题研究计划,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对照计划检查    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按期取得阶段性成果?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也有了依据。

    5.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有利于协作研究:是保证明确研究人员职责范围、内部协调、工作同步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制定好课题研究计划,可以使教育科研奠定在目标明确、任务明确的基础上,使课题研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科研计划的基本结构

    尽管教育科研的课题众多,所用的具体科研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课题研究计划的基本结构大体是一致的。

    教育科研计划的基本结构是:

    1.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2.研究的目的、意义;

    3.研究内容的具体化表述;

    4.研究的方法、途径;

    5.研究对象和范围;

    6.进展的步骤(阶段任务、目标)、进度;

    7.成果的形式;

    8.课题组成员分工;

   9.经费预算。

篇9

一、题目。

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

二、摘要。

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

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介绍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比如可以是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讲座等。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

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

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4、存在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 、附录。

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

⑴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究的目的和意义⑶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名称、立题编号、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篇10

关键词:课题驱动;实践教学;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12-02

一、引言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自动化工程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数字化日益普及的今天,数字信号处理在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电气工程、测控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很强,知识点多,单纯的课堂讲解和实验中的计算机仿真模拟难以使学生掌握所需的实用技术。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在对目前课程知识结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课题驱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课本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能开展自主学习。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设计方案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数字信号处理》的教学现状

数字信号处理主要讲授离散时间信号和数字信号及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基本分析、实现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分析以及设计方法。课程内容较为繁杂,难度偏大,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对数学公式的推导普遍感觉枯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因看不到该课程的应用前景而产生厌学的情绪。目前所开设的实验多为计算机模拟与仿真,学生用C语言或Matlab语言编写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后观察实验结果。实验多为验证型,学生只是重复教师设定好的步骤而已,至于为什么这样做,用别的办法能否实现,学生很少想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不利于课程的开设和发展。如何使学生在理解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与实践密切结合,掌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结果分析的本领,成为当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

三、课题驱动式教学在《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实施

课题驱动式教学是将课堂学习、课题设计、实验分析、项目实施贯穿于课程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2]。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解为主线,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教师更多的注重于基本理论的讲解和方法的传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资料收集和阅读能力等方面有一个综合提高[3]。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课题驱动式教学有以下特点:

1.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解后,由学生围绕针对某一题目自主分析与设计,教师仅起到指导和辅助作用[4]。

2.强调知识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从问题的解决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对课题的感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驱动力[5]。

3.重视研究过程而非结果的评价机制。教师重点评价学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肯定有创新的思维,指出错误,避免学生重复犯错[6]。

《数字信号处理》一般开设在第六学期,学生对基本的数学计算方法和电子线路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

(1)课题的选择。课题驱动式教学由学生自主分析课题设计要求,查阅资料,制定方案并实施[7]。根据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经验,指导教师拟定了设计题目。强调题目要与理论知识结合,涵盖主要知识点,略高于教材内容。本次共有20个设计题目,如信号的产生与调制、通信系统的仿真设计、语音滤波、语音加噪与去噪、步进电机速度控制、马达调速、交通灯控制、LCD显示等。

(2)教师的指导。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辅分析和引导,对课题的重点和难点加以讲解。设计完成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重点评价设计思路,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使学生在设计中不断提高[8][9]。

(3)组织实施。从2011年3月份开始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8级本科班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进行了试点。全班56人,4人为一组。指导教师拟订的课题已对课题内容、设计目标和成果形式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而学生自拟的题目需要和教师共同商定,学生可以在二者间作出选择。课题的实施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析课题的可行性,对有疑问的课题积极与教师沟通,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深入理解课题内容和设计要求,确定完成课题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和章节内容。

第二阶段:根据课题进行信息搜索和资料收集,认真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所作课题目前的技术发展状况,提取他人在做类似工作时的可用之处,借鉴并整理。

第三阶段:学生根据课题要求和前期准备工作,制订几套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参数特性比较,从中选出既满足技术要求又简捷的最佳方案。制订实施步骤,设计硬件电路或编制算法,最终形成完整的设计。这一阶段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耗时最长的一个环节。

篇11

华新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师生将拥有丰富的和共享的网络化学习资源,能实现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网络学习中的师生分离导致教师角色的淡化和教学管理弱化。学生面对纷杂的信息冲击,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良熏不分而迷途不归的不良状况。这时,老师主导作用就显的尤为重要。老师应该是教学策略的设计者,是学习信息的选择与组织者,是教学进程的调度者,是教学效果的评价者。只有发挥教师网络学习的主导作用,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如何发挥教师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主导作用呢?这将是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

二、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以及预期效果。

(一)准备阶段(2004年1月至2004年2月)

组织课题让老师学习相关理论,制定实验方案。

(二)研究阶段(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

个案追踪研究、案例分析、汇集教学案例

(三)总结阶段(2005年4月2005年12月)

案例示范、汇编教学课例、制作成光盘

三、实验方法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奖励办法。

2、组织老师学习理论,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3、结合区总课题的研究活动,组织老师“走出去”,开阔实验视野,调动实验兴趣。

4、邀请专家进入课题作现场指导。

5、组织老师做好个案实验研究,定期召开交流会。

四、组织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刘选举

副组长:张晓燕刘晓伟陈春婷

成员:全远姬谢家碧徐姜年陈苗孙聪

“开放—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方案

华新小学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研究目的:“开放—探究型语文教学模式”,是针对目前封闭而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提出来的。该模式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为指导思想,将构建起以“开放、探究”为基本特征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实施策略、课堂教学结构、课堂组织形式与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成长”,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构建。

理论意义:本课题的提出依据于现代教育理论中关于“教育模式”的有关理论,有较明确的目标,有较充足的实现条件,体现了一般教学模式的完整性、针对性、优效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因此,它基本具备教学模式的一般结构和特征,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是对现代教学模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应用价值:本课题将通过理论上的不断学习思考与大量的实践探索,构建起较科学的理论体系,从而使之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这样,必将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并最终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本课题的基本概念

开放:本课题的“开放”是教学设计的一种思想理念,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平台,是探究过程中师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必要前提。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学习组织形式的开放、人际关系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等。

探究:本课题的“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讨论交流、验证假设——评价激励、延伸探究等过程,有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正反辩论探究、家校合作探究等形式。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基本内容

研究重点:建立民主、平等、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以学生自主、合

作、探究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分解为以下三个子课题:

1.“开放—探究型”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开放—探究型”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3.“开放—探究型”校本课程研究。

四、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我们将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及预期成果

㈠准备阶段(2004年1月至2004年5月)

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方案,分子课题拟定出具体的操作程序,培训研究人员。

㈡研究阶段(2004年6月至2005年1月)

全面开展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分子课题编写研究报告、总结和操作读物,并定期进行研究情况交流和成果汇报展示活动。

㈡总结阶段(2005年2月至2005年12月)

全面总结,整理、撰写研究报告,形成最后成果,汇编成书,争取出版发行,并接受市规划办的课题研究评估与验收。

六、本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和保障措施

有利条件

1.有一位好校长:校长的重视与支持是课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我校刘选

举校长是一位科研型的好校长,中教高级职称,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管理经验、超前的科研意识、迷人的人格魅力,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2.有一支好队伍:本课题组成员由福田区首批“名教师讲师团”成员2人,

教导处、教科室主任各1人,语文科组长1人、学校“新韵文学社”负责人1人组成,是我校课题研究的豪华阵容。他们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曾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级课题“语文自学辅导”和“个性化作文”、区重点课题“后进生会诊处方”等课题的研究,有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

3.有一个好基础:我校每间教室都已装好电教平台,都可直接连通因特网,

有资源丰富的学校网站,还有藏书近三万册的图书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国内外有关教育模式的研究很多,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刘选举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管理小组,优先保障课题研究人员的配置、课题经费的发放、课题活动的正常开展等。

2.经费保障:学校将自筹6万元左右保障本课题资料设备的添置、活动的开展、成果的出版发行。

3.时间保障:在课表安排上,学校将保障所有课题组成员每周至少有一小时的集体学习、交流、研讨时间,使课题活动常规化、制度化。

4.学习保障:对本课题组成员,学校每学期将安排一次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活动,以保障本课题的研究能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保障课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高质量和高效率。

七、主要研究成员:

业务主持人:刘晓伟

其他成员:余福添陈春婷谢家碧符静波全远姬徐姜年陈苗孙聪

八、课题领导小组机构:

组长:刘选举

篇12

关键词:课题设计论证;基本结构;申请评审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1-0005-03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是课题申报与立项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课题申请・评审书》中最主要的内容。课题设计论证是否科学合理、具有价值和创新之处,直接关系到申报的课题能否成功立项。

一、课题设计论证的撰写

课题设计论证的内容一般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评述、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课题研究的目标、基本内容、思路与方法、课题研究阶段、课题研究的基础、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参考文献等,每项内容的撰写都有一定的要求。

(一)课题名称

教育科研选题应把握价值性、科学性、创新性、具体性和可行性原则。课题名称的表述要完整,一般应包括三个部分,即研究的问题(内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表述用语要规范,使用学术性的语句,不能用大白话、比喻句,不能用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应研究具体问题,不能太大、太笼统,要小题大做,不能大题小做,课题越大,研究越空;名称要简洁,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超过20个字,如: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自助口语交际训练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背景就是分析研究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分析研究的有关背景,如理论的、实践的或政策的背景,说明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二是通过分析本地(校)本人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问题的针对性何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意义要以实践应用的论述为主论证,分析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但作为中小学的研究,更应侧重从微观和实践的角度分析,指出本校或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对教育教学、学生、学校的实际作用,从而体现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发展理论的论述为辅论证,中小学科研也应当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发挥作用,因此研究者也应该从某种理论或理念的操作性不足的角度说明该研究的理论贡献价值。这些都要写具体,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即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同一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一是前人在此问题上究竟做了哪些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二是前人在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留下了什么研究的空间;三是前人的研究对于自己的研究有什么启发。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把工作现状、实践现状等同于研究现状;因为资料占有不足,致使分析上出现偏差;既没列出代表性的著作,分析也很简单,针对性也不够;罗列几本书或几篇文章、缺乏分析或者把所有的文章和书本都一一罗列上去。

(五)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与同类研究相比较,本课题在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中的价值。可以从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去做。

(六)课题的界定

界定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选题,确定研究对象。首先,一定要介绍清楚你的研究对象来源于哪些地区;其次,这些研究对象是如何选取的;第三,你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哪个年龄段,哪个学历层次等等;第四,你的研究对象大体需要多少人,基本分布等,也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研究对象分类。核心概念的界定,要对课题中的关键词下操作性定义,尤其是要解释清楚自己本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的实际含义。核心概念不是泛泛的概念界定,目的是通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使概念的内涵变得清晰、具体,有利于参与研究的人员统一认识,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实施,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的结果以及评价该研究的合理性。

(七)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一要明确、具体解决什么问题,不能笼统;二要最终不说或者少说过程;三是目标要紧扣课题, 具体明了、准确精练,而不要引申太多。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即研究目标的细化,通常是把课题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个小问题,并加以列举。

(九)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就是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的总体路线,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

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研究方法本无好坏之分,都有其特点和使用的条件、范围,因此,必须的、最适宜所研究题目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同时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搭配和综合使用,这有利于从不同的视角,全面、立体、完整地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一要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求全面选择,二要根据课题研究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应选择。确定切合本课题实际的三四个研究方法即可,排列顺序为最主要的方法在前,次要方法靠后。对研究方法的表述不是对方法概念的解释,而是要介绍如何使用该研究方法,要结合研究过程具体化,做到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相对应。

(十)课题研究阶段

基本上包括研究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成果形成和结题阶段。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用多少时间,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十一)课题研究的基础

即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论文、著作等);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和评价。

(十二)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包括组织保证、制度保证、经费保证、技术保证,即课题组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研究时间、经费、设备、资料等条件。

(十三)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具有相当程度的学术性,正规的设计论证要求列出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主要参考文献,一般限填20项以内。要做到文献资料具有权威性,标注规范完整,从而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

课题设计论证应对以上内容进行全面阐述,不可遗漏某一部分。

二、《课题申请・评审书》的填写

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的填写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格式要规范,行文要恰当

这是严谨治学的外在表现。在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时,字体、字号要一致,摆布要均匀,大段的文字要注意行间距适当。评审书中多为表格,要注意页面设置,切忌跨行断列。课题负责人及其单位要签章,承诺信誉保证。

(二)正确理解填写项目的专业内涵

课题类别中的青年专项课题,对课题组成员的年龄有明确限制。学科分类,中小学一线教师申报的课题往往属于基础教育,比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更偏重于基础教育,而不是专门的德育研究。研究类型,往往取决于申请人单位的属性,中小学一线教师一般适合做应用研究,而研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多倾向于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预期成果必须提供研究报告。

(三)课题组成员的组成

一般研究周期在两年左右的课题,课题组成员以5~10人为宜。这些成员的组成可分为三类:一是有权之士,为课题的研究创设良好环境,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二是有识之士,对课题的研究内容有独到见解,是学术研究的领导者;三是有志之士,他们是课题研究的执行实践者,从资料的搜集到成果的整理,不辞劳苦,甘于奉献。

(四)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年来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及承担的研究课题

这既表明课题申报的研究基础和学术能力,也能彰显课题组承担课题的实力,因此所呈现的内容既要全面充分,又不能牵强附会。

(五)阶段性成果

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应该分别有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成果形式指最后的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呈现,教育研究成果可以有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专著、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影像资料(含课件)、典型的教案、教具学具、学生作品等。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呈现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立项之初就要做到分工清楚、职责分明,每项研究任务落实到人。

(六)课题经费保障说明

篇13

《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自我鉴定意见

烟台市牟平区教研室教科所课题组

《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是2001年立项的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2003年立项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根据课题组成员近五年的精心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规律,探索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为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推动新课程改革提供可借的经验。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研室、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校长教师组成的实验队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课题实验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再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纳入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研究。通过课题实验拉动新课改,通过新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二是理论研究与科学决策相结合,把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以科学决策促使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化,推动课改进程。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实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各学段的目标、管理模式、操作方法、评价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从学科、生活、大自然、社会四条途径中引发、发现、挖掘、寻找课题等做法,对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篇14

课题选择是一项科学研究的开始,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步,同理,高中化学研究性教学中“课堂课题”的选题,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但“课堂课题”不同于真正的科学研究课题,它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因此“课堂课题”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有利于对教材内容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的覆盖;要有利于研究过程中科学方法的恰当体现;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一、学情原则——“课堂课题”的背景与依据要基于具体学情

奥苏贝尔在其代表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中写道:“影响学习者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的已知,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认知结构和情感态度决定感受现实、发现问题的水平,因此“课题立项与论证”时须依据具体学情去选择适合新学习内容的“课堂课题”。

学情可依据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分析学生知识储备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分析学生已掌握的化学研究方法与新学习内容所蕴涵的科学方法的相关性;分析新学习内容可承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对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5第一单元“油脂”课时的学情分析:(1)从知识与技能角度,①学生在必修2(苏教版)专题3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中,初步学习了油脂的组成、水解性质与皂化实验技能等知识;②酯的水解反应具有可逆性,学生在必修2专题2第一单元已初步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知识,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③学生在《有机化学基础》(苏教版)专题4第三单元“醛羧酸”中了解了常见高级脂肪酸的结构简式与性质;④在《实验化学》(苏教版)专题1中,学生学习了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在专题3课题1中学习了甘油的检验方法。而本单元知识内容只是进一步分析油脂的组成与结构。(2)从过程与方法角度,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已至专题5,基本了解有机化学的特点:有机物种类多,因此学习有机化学应从结构、官能团性质着手,对有机物的性质进行类推分析;有机化学反应、副反应比较多,所以对有机化学反应的分析必须注重反应条件对其的影响。因此,本单元可以根据有机化学的特点对“油脂”作进一步的结构、性质的研究和拓展。(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油脂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近年来各类媒体对地沟油、反式脂肪酸的相关报道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尝试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社会反映的化学事件进行客观分析,这也是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一种体现。本单元中还有较多涉及食用油脂的知识拓展,可以组织学生作适合的相关研究。因此,可以选择“以地沟油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的实验探究”为“课堂课题”,组织研究性教学。

“课堂课题”的选择不是以课题本身的科学本质为背景、为依据,而是以学生的兴趣与情感为向导,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水平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化学认知建构的完善和化学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二、目标原则——“课堂课题”的目的与意义要指向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也称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研究性教学的“课堂课题”是学习内容与教学活动的载体,应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研究过程中体验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即“课堂课题”的选择应服从于教学内容应体现的教学目标。

例如,“有机化学基础”油脂单元教学用“以地沟油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的实验探究”为“课堂课题”,课题研究的目的为:“了解地沟油的主要成分与性质”、“探究以地沟油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的实验室可能”。对应于教学内容分析:地沟油的主要成分为油脂,但以煎炸老油(地沟油的一种)为例,地沟油中有部分油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分析油脂结构与性质时还可以进行同分异构现象等基本概念知识的渗透;在实验室提炼地沟油及地沟油转化生物柴油研究过程中,结合油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等知识,可进行实验基本操作训练。可见在本课题的研究与探索过程中,可以承载教学内容应体现的教学目标:(1)通过对“煎炸老油”(地沟油的一种)不能食用的原因分析,让学生建立用科学的观点分析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从而让学生能熟练表示油脂的结构简式并分析同分异构现象,了解单、混甘油酯(同酸与异酸甘油酯)概念,并能从分子间作用力大小来判断顺、反式脂肪酸甘油酯的熔点高低;(2)通过对几种食用油脂中脂肪酸组成的数据分析,让学生能从图表中归纳出油与脂肪的组成特点,并能说明油脂氢化的结构原因、油脂氢化的反应特点及油脂氢化的用途;(3)通过从地沟油制取生物柴油的实验,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在转化的实验路线中让学生理解实验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进一步掌握油脂水解等化学性质,并能合理选择过滤、分液、蒸馏等分离方法,以及能根据反应特点而合理选择水浴加热、冷凝回流等实验基本操作。本课题研究目的所承载的教学内容没有偏离油脂的组成与结构、油脂的物理性质、油脂的化学性质及油脂的用途,在研究过程中能达成课程标准及学科指导意见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课堂课题”是一种基于问题和情境的探究活动项目,它的中心点是教学目标,学生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而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