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营养学基础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临床营养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饮食疗法源远流长,古代的医学家也积累了许多关于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方面的资料,祖国医学史上早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说法,还出现了许多与饮食治疗方面有关的书籍,如《黄帝内经》、《食疗本草》、《千金要方》、《饮膳正要》等。但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临床营养学学科的创建是近些年才展开的工作。目前如何进行临床营养学教育不仅是各国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也是我国培养医学人才面临的问题之一[3]。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临床营养学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教学内容不够完善、教学资源短缺、缺乏临床实践教学经验等诸多问题。我校临床、麻醉、检验、护理、口腔、影像等专业都开设了本门课程,大多为选修课。在学习临床营养学课程时,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各临床学科的专业知识,但由于他们对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且部分学生对学习非专业课程兴趣不大,因此如何改进常规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搞好临床营养学的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循序渐进,把握正确的授课程序
在安排临床营养学授课内容时,考虑到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营养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甚少,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将整个课程分为两部分即“营养学基础知识”及“营养与疾病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述。授课初始,要将营养学最基本的、也是较为重要的知识点讲授给学生。由于学时数有限,所以在讲述时要打破常规的授课次序,把准备作为专题介绍的内容以外的各章节的重点放在绪论中作一概要讲解,让学生对整个营养学包括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有一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为后面讲述营养与疾病的相关内容作一很好的铺垫;在“营养与疾病的相关问题”讲授中,先进行临床营养学概论的讲述,包括营养治疗的基本内容、组织管理、营养支持、营养病例的书写、住院病人的营养评价等;在讲授营养与常见疾病的膳食治疗时,先简要回顾该类疾病的发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主要治疗措施等有关内容,再重点讲授该类病人可能存在的营养问题,最后对疾病的饮食调控原则及营养治疗方案进行讲解,让学生懂得如何在了解病人病情及临床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合理指导饮食。同时结合实例列举各类疾病的营养治疗食谱,巩固了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由于讲述的部分内容教材上并未涉及,所以备课时整合了许多其它的相关资料应用于课程讲授中并将讲授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编排与整合,利于学生学习,丰富了讲课内容,提高了授课水平。
3将营养学知识和原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食物与营养对人体健康及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影响,同时利用营养学的知识和原理适时指导学生的摄食行为,学以致用,让学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讲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将学科的前沿动态及教师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充实教学内容在临床营养学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营养学基础知识的介绍,还是营养与疾病相关问题的阐述,都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及时地融入到讲课过程中,开拓思路,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在讲授营养监测的相关内容时,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内蒙中西部地区蒙汉族学生营养监测及改善对策研究”的课题成果进行讲解,学生不但对营养监测的相关内容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同时对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 食品营养与健康 公选课 高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41
开设食品营养与健康公选课的必要性
对大学生实施营养保健知识的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同时也是生命科学的生活化,大众化,社会化的体现。本课程开设的直接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健康保健意识,更新健康观念,学习健康营养知识,培养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等。由于公共营养学所反映的宏观性、全局性特点,特别适合开设公选通识课程,破解当下“营养保健骗局”,提高公众营养认识水平,能够“去伪存真”的传播正确的营养学观点。
大学生是知识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体,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营养健康与否的代言人。然而,除了医学类、部分食品营养专业的学生或者从事本行业的人群能够系统的接受营养学的教育,广大在校大学生能够接受“食品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只占少数,所以通过开设“食品营养与健康”公选课来普及营养学的基础理论,提高大学生对营养健康的科学认识,通过他们去宣传改进家庭和社会的营养观念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大学生又是很好的营养理念执行者,可以通过他们改善一个家庭的饮食营养观念,继而改善更多家庭的营养理念,最终更正社会群体对食品营养的错误理解和饮食误区。
本文探讨“食品营养与健康”这门大学公选课在教学上的新思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便将营养学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更紧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高校食品营养与健康公选课现状
作为一门公选课,食品营养与健康在各个高校都很受欢迎,授课内容以营养学基础知识为主,知识面涵盖营养素、食物中生物活性物质分析、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食品卫生等方面。授课形式以课件讲授为主。授课对象,包括生物、医学、电子、金融、o理、土木等,专业范围广,男女比例接近1:4,非生物医学类的学生占到了60%以上(以M学院2015年食品营养与健康选课情况为例),学生最初的听课心理都集中在如何饮食,如何减肥,美容,或者可以通过饮食解决家人的头疼脑热等问题,而不是真正理解生命摄取食物消化吸收的营养过程。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正确引导学生的认知方向,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照顾一部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把食品营养学的正确概念传授给学生。
而作为公选课,学生往往抱着凑学分、听热闹的心态去听课,这样的心态更容易让听课效率下降,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出勤率。营养学的开篇部分是各种营养元素的学习,一味的讲述营养学基础概念,作用原理往往“打击”一部分非生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其原因在于非专业学生听不明白很多概念、专业词汇,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是食品营养与健康作为一门公选课的突出问题,也是很多公选课的通病。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授课教师需要参考学生的初高中生物学和化学理论基础,照顾学生整体知识水平,补充相应的基础知识。
3 通过演示实验丰富课堂内容
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是研究营养、食物、等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科学,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以往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提问、学生讨论、辩论、课堂视频等教学方法。作为公选课课程知识内容足够,但实践操作环节几乎为零。完全靠学生课下自觉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而真正可将知识点记住又可以付出实践行动的学生几乎不足20%。课程与实践脱轨大大降低了课程开设的实际意义。
很多高校老师都在寻找新的教学手段,丰富公共选修课内容,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M学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借鉴国外公选课的授课方式,利用一些简单的教学工具通过演示实验,组件课外兴趣小组,通过完成简单的食品制作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加深课程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碳水化合物这一章节,加入糖类的发酵实验演示,通过一步一步的酶解过程和酶解产物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面食等淀粉类食物在人体的消化吸收利用的过程。以此类推,在蛋白质章节,加入酸奶的制备过程,可以让同学们更容易明白酸奶的营养价值所在。对于食品腐败过程的讲解,可以通过加入微生物的形态观察,以及微生物的生长小视频来辅助教学,更直观的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
通过加入演示实验,让学生对“食品营养与健康”这门课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的应用性很强,认真学习后可以更好指导生活实践。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4 公选课演示实验可行性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 课程问卷 调查分析
食品营养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一门科学,不仅与基础医学有关,而且与食品科学、农业科学和食品生产密切相关,因此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要使得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在充分重视课程教学的同时,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鉴于此,本课程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与分析,希望就此收集到有价值的课程信息,为进一步改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提供依据,进而提高该课程的授课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
为我院2007级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工程专业营养方向共7个班的本科学。
调查方法
对参加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采取随机发放问卷、无记名答卷、自愿提交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看法及个人学习感受等。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共随机发放问卷112份,回收问卷112份。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作为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食品营养学》课时总数为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个,实验学时8个。学生对该课时数的认同度达59%,说明该课程学时的安排比较合理。另外,有28%的学生认为学时不足,还需增多。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由于有些学生在相关基础课程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使其在课堂上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本次调查对象的《食品营养学》课程安排在其第三学年下半学期,整体来说,学生此时已接受过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课程安排的时间段是合理的。但同时,由于距开设生物化学等课程的时间间隔比较长,可能导致相关知识遗忘;另外,在学习的7个班级当中,仅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营养方向两个班在前一个学期专门开设了《人体生理学概论》课程,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五个班并没有开设该课程,增加了部分学生学习《食品营养学》的难度。这一点也体现在分别有40%和26%的同学感觉课程学习困难的原因是生理学或生化基础知识较弱。
2.2 教学模式与方法
2.2.1 双语教学需要
在前期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改进(见“浅谈《食品营养学》教学体会与思考”一文),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在对《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的需要调查中,有2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另有42%的学生认为至少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双语教学,这相比2005年我院曾开设的《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不到10%的认同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方面反映出由于近年学生的整体外语水平在提高,其对双语教学的接受能力也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在《专业外语》课程取消后,开始重视自己的专业外语能力,希望能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2.2.2 课堂提问与讨论
课堂提问与讨论一直是《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受重视的环节,且学生也对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比较乐意接受。调查结果表明,64%的愿意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和讨论,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29%的同学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讨论中,并且害怕老师的提问。这一比例恰好和课外是否进行预习复习的学生人数比例(预习复习和不预习复习的人数分别占67%和33%)非常接近。提示学生课堂之外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课堂提问与讨论效果直接相关。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
为我院2007级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工程专业营养方向共7个班的本科学。
调查方法
对参加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采取随机发放问卷、无记名答卷、自愿提交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看法及个人学习感受等。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共随机发放问卷112份,回收问卷112份。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作为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食品营养学》课时总数为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个,实验学时8个。学生对该课时数的认同度达59%,说明该课程学时的安排比较合理。另外,有28%的学生认为学时不足,还需增多。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由于有些学生在相关基础课程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使其在课堂上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本次调查对象的《食品营养学》课程安排在其第三学年下半学期,整体来说,学生此时已接受过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课程安排的时间段是合理的。但同时,由于距开设生物化学等课程的时间间隔比较长,可能导致相关知识遗忘;另外,在学习的7个班级当中,仅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营养方向两个班在前一个学期专门开设了《人体生理学概论》课程,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五个班并没有开设该课程,增加了部分学生学习《食品营养学》的难度。这一点也体现在分别有40%和26%的同学感觉课程学习困难的原因是生理学或生化基础知识较弱。
2.2 教学模式与方法
2.2.1 双语教学需要
在前期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改进(见“浅谈《食品营养学》教学体会与思考”一文),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在对《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的需要调查中,有2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另有42%的学生认为至少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双语教学,这相比2005年我院曾开设的《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不到10%的认同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方面反映出由于近年学生的整体外语水平在提高,其对双语教学的接受能力也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在《专业外语》课程取消后,开始重视自己的专业外语能力,希望能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2.2.2 课堂提问与讨论
课堂提问与讨论一直是《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受重视的环节,且学生也对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比较乐意接受。调查结果表明,64%的愿意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和讨论,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29%的同学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讨论中,并且害怕老师的提问。这一比例恰好和课外是否进行预习复习的学生人数比例(预习复习和不预习复习的人数分别占67%和33%)非常接近。提示学生课堂之外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课堂提问与讨论效果直接相关。
2.3 学生学习感受与建议
2.3.1 开设《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必要性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78%认为有必要开设该课程,体现了学生对课程的认可。但同时,也有部分的学生(占11%)认为课程没有必要开设,分析原因,可能与部分学生(占42%)在进行本课程学习之前就参与了一些机构开设的营养师考试培训课程有关。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即便参与了其他的营养培训课程,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认为有必要再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2.3.2 对《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兴趣
对学生学习目的的调查结果显示,61%的学生对《食品营养学》课程感兴趣,这与当前个人饮食和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趋势相符。作为一门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科学,《食品营养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然而,也有21%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甚至有8%的同学认为不知道自己学习该课程的目的,这也对我们在未来的教学中进一步端正学生的专业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提出更高的要求。
2.3.3 学生建议
学生提出了很多建议,特别是在辅助教学方式上,多数学生希望能够将教学内容和平时的娱乐兴趣如游戏(32%)、动漫(25%)、音乐(16%)结合起来,另外,还有如增加实验内容、名师讲座、网上教学、视频等建议。
3 小结
通过以上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我们获得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营养方向以及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食品营养学》课程的信息,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总结如下:
(1)学生对课程的必要性高度认可,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课程的课时数和开课时段的安排均合适,但应注意基础知识的强化。
(2)教学模式及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重点加强课程中专业外语的引入并向双语教学过渡。强化学生课外学习改善课堂互动教学效果。
(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辅助教学方式,寓教于乐。
【关键词】大学生 营养学 必要性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96
营养是人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必须的,也是人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基础物质。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膳食安排,那么就能够获得较为均衡的营养,让身体的生长发育得到有效地促进,让抵抗力得到有效的增强,让身体的健康得到有效的保证,让一些疾病得到有效的预防。而如果膳食结构不合理,那么获得的营养就会不均衡,甚至某些营养元素还会出现缺乏的现象,这可能导致生理机能下降,让抵抗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令身体机能的适应能力有所变弱,使不少疾病开始主动找上门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膳食的需求逐渐从温饱转变为精细,这里的精细就是指的营养均衡,因此大家都希望能够掌握一些与营养学有关的知识,以便能够合理地对膳食进行安排,从而吃出一副健康的身体。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的原动力,对于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同时,社会的发展从一定程度来看,对大学生也是有所倚重的。因此,在大学校园进行营养学的普及,教师对大学生的营养学学习进行引导,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到相关的营养知识是极为必要的,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的自身健康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且还会对社会上的营养学发展及应用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为大家的合理膳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令大家的身体健康能够在合理膳食下得到有效的保障。
一、大学生营养学普及的必要性
从大学生的身体发育来看,他们正逐渐从青春期向壮年期过渡,正处于一生中营养需求最为旺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大学生生长发育的具体状况、学习效率的高低、生活质量的具体水平、身体对于一些疾病的抵抗能力等,或多或少的都与大学生营养的摄入有着一定的联系。
通过简单的调查不难看出,虽然在校大学生的营养状况有所好转,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其营养学知识依旧缺乏,在食物的选择和搭配上仍存在着有些不合理的现象,从而使得大学生的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问题依然存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大学生长期存在着极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经常不吃或长期不吃早餐,平时爱吃一些零食,不按时吃日常的三餐,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出于爱美目的,盲目减肥、过度减肥,最终导致消瘦,发育不良。
据我们对八个班级共三百多名大三学生体质指数BMI调查结果显示,消瘦百分比达到百分之十以上。这些情况反映了当前大学教育中营养学普及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二、大学生营养学普及的可行性
据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对营养学的普及持欢迎态度,约有90%的学生明确表示希望获得全面系统的营养学知识学习,并且希望由学校来提供或开设相应营养学课程。此外,由于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城区地价的不断上扬,以及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大学都搬到了郊外,以便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但这样一来周围可进行食物选择的场所就少了或基本没有了,学生大多也就只能在学校食堂来进行就餐,这样如何在食堂提供的有限资源内进行合理选择,从而配比出营养均衡的膳食就成为了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技能,进而使得营养学普及变成了学生的迫切需求。
同时,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前,就已经在初高中阶段接收到了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对生物和化学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从而为营养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现在就只是缺乏一点教师的合理引导。因此,大学阶段只要开设了营养学课程,那么学生就能够迅速的切入到营养学的学习中去,对其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从根本上来理解和掌握营养学的相关知识,从而学生就能在具体的学习中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进而使大学生营养学普及具备良好的可行性。
三、大学生营养学普及的具体方法与策略
高校要开设营养学公共选修课,以便让学生能够选择营养学课程来进行学习,是大学生营养学普及迈出关键的第一步。在具体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来对营养学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而且将营养学独立成一门大学课程来让学生进行学习,能够从某种程度唤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能够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营养学知识的学习。
选修课的开设,也是学生获取营养学知识最为直接、简单、经济的方法。例如,大多数学生都有不按时吃早餐或不吃早餐的习惯,教师就可以借营养学普及的机会,向学生大力推广营养早餐的事宜,让学生了解到早餐可以对身体发育起到促进作用,对课间疲劳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对学生的营养状况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等等。这样既向学生传授了相应的营养学知识,又让学生改掉了不良的饮食习惯,使得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最大化展现。
四、结束语
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营养学教学对整个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营养学知识,才能够让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使学生能够获得较为均衡的营养,从而能够以健康的状态来迎接接下来的学习。也就是说,大学生营养W普及是势在必行的,且具有极高的可行性,对整个社会及人类发展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动物营养学 小班教学 分层教学 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46
1动物营养学
(1)动物营养学基本概述。营养是机体通过摄取、消化、吸收食物中的某些成分用以满足其自身生理需求、生命活动等生物学过程的物质。营养学是研究如何通过合理搭配膳食来满足机体生理活动需求的学科。动物营养学是研究饲料如何合理搭配以满足动物的生理活动需求的学科。动物营养学作为一门交叉衍生性学科,其充分融合了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营养学、生物学等学科,用以研究动物的营养摄入与其生长、繁殖及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以求通过在明确动物对饲料营养成分及能量需求的基础上阐明动物对营养物质摄取、吸收、消化及利用规律,对促进动物生长、繁殖,扩大动物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2)动物营养学意义。动物营养学在科学实验证实的日粮配合与动物生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基于对营养需求质与量的研究、养分利用研究及动物饲料价值评定研究,从而达到提高动物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约饲料资源、合理利用饲料资源,完成最大化的动物的科学饲养。此外,动物营养学的意义还在于在充分保障植物、动物、人类协调发展,维持食物链积极运转的基础上以揭示动物自身生命活动的本质,揭示动物与人类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营养调控对于生态平衡稳定的重大意义。
2 小班教学教学特色及优势
随着大学教育的扩招普及使得大学教学质量下滑趋势日益显著,面对着某些大学教师平庸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手段、教学课堂乏味低水平、师生课上课下零交流等现今人才培养模式,西方人性化小班教学模式的优势也越发明朗。小班教学与当今大学的大班式教学不同的是,为满足学生接受教育的公平性及公正性,将课堂学生人数控制在15~25人左右,或是更少,以获得优质教学质量的需求。当然,人数少确实是小班教学的特点,但仅人数少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班教学。小班教学的教学特色在于其教学课堂能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在切实尊重学生自身差异、重视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加强课上课下师生互动,达到学生在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等能力的培养。小班教学模式相较于“大班制”而言,不仅是在班级人数减少的同时实现了学生受教育时间及条件的改善化、师生交流交往机会的最大化及学生之间合作进步的有效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教学方式、理念,推动人性化课堂设置,营造温馨的教学学习环境。
3 小班教学模式下的动物营养学
3.1 动物营养学小班教学模式下的分层教学
十根手指有长有短,出水芙蓉有高有低,人的智能也是如此,呈现不均衡的表现。因材施教式分层教学法可谓是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展现学生个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动物营养学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面对着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然而如何针对这些差异进行合理的分层教学确实值得探究。动物营养学教学课程主要包括营养原理及营养需求方向的教学,而营养原理学又包括了营养物质的种类、作用及代谢利用规律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营养需求学又包含了营养物质所需量及营养物质质量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涉及的专业知识可谓是既多又广。所以学生在面临如此复杂而又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时,因学生自身学习水平的深浅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现有知识掌握水平不同势必会出现理解将要所学知识的能力不同。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课堂效率的前提下,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育,这不仅可以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对于学生对动物营养学专业知识的把握度也得到了大大提升。小班化教学模式不仅由于人数较少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一般的分层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像不利于学生之间交流、不利于师生关系建设等。
3.2 动物营养学小班教学模式下的情景教学
动物营养学作为动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涵盖了对于动物生理病理、生长繁殖等不同情势下的对于营养需求的研究,因此适当地进行情景教学是帮助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氛围、掌握教学知识的必胜法宝。情景教学其实是教师通过不同的手段,像音乐、图片、实物、个人表演或是生活展示将学生有目的性地代入某种具体的场景中,用以激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模式。作为老师在动物营养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景教学是一项挑战。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动物饲料营养成分的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将动物饲料从原料到产品的形成的整个过程对学生进行情景式代入,通过图片展示或是实物展示,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想象的体验空间。还有,在对学生进行动物生理学授课时,对于动物胃、肠道等对饲料的摄取及吸收原理的教学时,模型及演示文稿视频无疑是很好的一种情景教学代入形式。而小班教学模式下的情景教学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具备了亲身情景体验的条件,而且对于课堂模型资源或是其他教学资源的共享都是便利且易于实施的。
4 动物营养学小班教学优势
4.1 动物营养学小班教学是培养动物营养学精英人才的科学保障
动物营养学小班教学模式的实施除应完全具备高水平的实践平台,高水平的优质管理等硬件条件外,还应具备高水平的师资、高水平的科研水平等软件条件。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侧面反映了小班教学模式对于达到高水平教育教学、培养精英人才的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动物营养学小班教学模式除要求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相关基础知识课程、营养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学部分外,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动物饲养基本操作技能及后续被分配到农场进行小班实习实景教学。动物营养学小班教学模式希望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教学农场先进的动物饲养环境、最新的饲料营养搭配理念、充足的农场人员饲养及营养价值评价经验,锻炼学生识别、解决常见问题的能力,从而打造动物营养学专业精英人才。 4.2 动物营养学小班教学是促进动物营养学优质教育的有利条件
动物营养学小班教学模式规避掉了大班教学中教师平庸、课堂乏味、兴趣欠缺等缺陷,通过分层教学及情景教学确保了对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及学习机会的公平性。小班教学模式作为西方顶尖大学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核心手段,不仅从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教师的偷懒行为,而且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的偷懒行为。动物营养学小班教学在鞭策教师进行积极的教学备案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
4.3 动物营养学小班教学是强化动物营养学教学管理的坚实基础
大班扩招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包含以上提到的种种缺点,其在教学管理上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除包括了对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的管理外,还包括了对于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及教学质量的管理。大班教学模式由于属于“摊大饼”式教学模式,对于教学管理的控制存在很多漏洞。而小班教学模式恰巧能巧妙地填补这些漏洞。动物营养学的小班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学生或是教学资源的管理上文已经做出了很完美的管理或分配方案。对于动物营养学的教学过程,管理部分大可通过随堂听讲进行有效评估;对于教学目标的管理,动物营养学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可以通过随时进行快捷的课堂测试进行管理评估;对于教学质量的管理,可以不仅可以通过随堂视察还可以通过检测学生的掌握度进行管理评估。小班化教学模式为强化动物营养学教学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5动物营养学小班教学模式探索与反思
5.1 分层要科学
分层教学虽然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教学手段,但是其终究还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高低将学生划分成了不同等级。所以动物营养学小班分层教学存在着一些无形的弊端,如,由于专业知识掌握水平的不同,分层教学会更加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分层教学对于师生之间关系的建设也有危害;分层教育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进行了限制,不利于学生学习活力及兴趣的培养;分层教育还阻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硬币有正反两面也意味着凡事都有长有短,教学模式也是如此。因此动物营养学小班授课时科学地进行分层教学管理是充分发挥教学方法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5.2 情景要真实
真实的情景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及满足学生求知欲。对于真实、生动又直观的农场学习背景,或是器官模型等教学资源,再或者是图片、视频等情景展示,对于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应用动物营养学专业知识,对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地进行动物饲养,对营养物质的营养进行合理正确的评价,对饲料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节约利用,为达成动物最大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6结论
动物营养化小班模式教学不仅可以规避当前形势下大学本科教育的种种弊端,而且基于其特有的教学特色及教学模式不仅对饲料营养物质组成、生理作用及对生产增殖及健康疾病进行了基础知识的整合统一,而且对智能化饲料搭配设计、日粮营养诊断及解决饲料安全或是动物营养匮乏等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长花,于智勇.食品营养学课程小班化教学应用探讨[J].科技资讯,2014.33:135-136.
[2] 李彦明,胡永婷,李颖靓.高校公共基础课小班授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普通动物学》课程为例说明[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8:75-77.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泸州市某卫校护理专业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按班级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了289名学生,均为女生,年龄15~24岁。其中,初中起点中专班156人(一年级60人,二年级96人),高中起点中专班133人(一年级50人,二年级83人);来源于城市87人,农村202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1份,有效问卷289份。
1•2方法
自行设计以选择题形式的营养知识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参考有关资料,经预调查、讨论修改而成,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②营养知识(基础营养、临床营养)其中基础营养,临床营养二部分各占50%;③获取营养知识的途径和对临床营养知识的需求。采取对问卷进行有效编号,现场发放,现场指导填写,现场回收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回收后,由调查员进行复查,剔除无效问卷。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核对后输人Exce,l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资料进行各变量描述性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营养知识
2•1•1营养知识得分情况
营养知识(基础营养、临床营养)20题,单选12题,多选8题,共计100分。学生营养知识总得分为56•7±10•2,其中基础营养知识得分为33•6±6•6,临床营养知识得分为23•1±6•6。按营养知识总得分60分,营养基础知识、临床营养知识得分30分为及格计,则三者及格率分别为为43•6%,77•2%和15•2%。
2•1•2不同年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情况
二年级的基础营养知识、临床营养知识得分均显著高于一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表1)。
2•1•3对临床营养知识的需求
96•9%的学生认为营养知识对临床工作有帮助,92•0%的学生不熟悉临床营养的评价方法,70•9%的同学认为在校所学的营养知识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2•2获得营养知识的途径
学生获得营养知识来源,该题为多选题,选项由高到低依次为家庭朋友80•3%,学校老师74•4%,专业书籍69•9%,科普书籍57•1%,媒体、培训41•5%。由此可见家庭朋友比例最高,而媒体、培训最低。
2•3营养状况
BMI指数(bodymassindex,BMI)即体质指数,是目前评价营养状况的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指标。18•5~23•9为正常,≥24为超重或为肥胖,<18•5为消瘦或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6]。城市学生BMI指数<18•5的比例要高于农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指数计算结果见表2。
3讨论
3•1营养知识
营养和健康与疾病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护理人员应掌握营养相关知识,正确评估患者的营养需要,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饮食治疗计划,促进患者尽快康复。营养学教育是护理中等职业教育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卫校护理专业学生营养知识较差,平均分不及格,尤其是临床营养知识缺乏,及格率仅为15•2%。这是因为由于各种原因,护理教育中营养学教育所占的分量很小,营养学教育主要来自基础护理学、社区护理等课程,这些涉及少量基础营养学知识和临床营养学内容。调查还发现二年级学生的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好于一年级,这与卫校课程设置一定关系,基础护理学、社区护理等课程主要在二年级设置。调查还显示,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营养知识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认为由于所学营养知识有限不能满足以后工作的需要,因此各护理院校应加强营养知识的课程比重,尤其是临床营养,注意护理人员实际技能的培养,使护理人员熟悉临床营养知识,以便更好为患者的健康提供帮助。
[关键词] 食品营养学;应用型人才;方法
一、前言
学校培养模式及规格能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探讨的重要课题。高校教育如何满足迅猛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已成为应用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改革的原动力[1]。
面对21世纪食品行业全球化发展的挑战,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并能在生产加工、设备选型和质量管理方面跨学科合作,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依赖于实践教学[2]。而实践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培养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然而近年来《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笔者提出在《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法。
二、《食品营养学》课程特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食品营养学》课程是现代营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重点研究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与食品贮藏加工以及与农业发展的关系[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工科专业,本科毕业生获得的学位是工学学士。其特点是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2004年笔者留学回国后在吉林省及延边州食品企业进行食品类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活动,调研结果得出大部分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动手型、实用型人才”,大部分毕业生从事的是生产实际工作。因此,除培养学生学好基本理论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必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很快适应工作,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因此我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制定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符合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实际,也完全符合社会对不同类别、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毋庸讳言,在我国为数众多的高校中,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无论就其师资的现有理论水平、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就其前沿学术研究的外部条件,都不及重点院校[4]。特别是我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是2000年才建立的新办专业,因而盲目仿效重点大学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术型、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不仅效果不佳,同时,理论研究本身并不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终结目的。因此,作为为数众多的中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立足地方实践需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培养一批又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三、《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的内涵及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食品营养学主要介绍其基础理论及相关的实用知识,包括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提高人民营养水平的途径、食品贮藏加工和新型食品开发中的营养问题等,并对近年来食品营养学中的热点问题作介绍和探讨。我们采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用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食品营养学》。由于食品营养学这门课程授课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由于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们将一些章节省略不讲,让学生自己自学,如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食物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而增加了营养与健美、大学生的合理膳食构成、从而力争做到浅显、易懂、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目的在灌输食品营养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真正做到对大学生健康、文明、积极的生活方式有所帮助。
1.教学手段的改革
我们将教学内容分成各个主题制作成Powerpoint,同时让学生参与版面设计、教学内容的更新、插放图片以及动画制作,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查阅大量资料,制作的Powerpoint非常精美。此外,购置了农业部的CAI课件“食疗与食补”、“疾病与食疗要方”等,通过对不同播放形式的教材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大量信息简便、直观、生动、有效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深化了教学效果。由于培养方案的修改原先有的实验课被取消,因此建立的“计算机模拟实验”。通过操作这些计算机模拟的实验仪器或设备,即可进行各种实验,达到与真实实验相一致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它是仿真模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多方面结合的结晶。具有其核心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食品营养学理论基础上,学生在计算机上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针对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处理的一种教学手段。普通高等院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只采用传统的书本知识传授方式显然是不够的,它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进行大量的操作实践。通过开展教学手段的改革将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
2.改革考试方法,以写综述及课堂讨论代替传统的期中考试
通过写综述及课堂讨论,使学生真正掌握营养学理论知识,并且做到学以致用。由于食品营养学知识不仅与基础医学有关,而且与农业科学、食品科学密切相关,与食物生产有关,所涉及到的数据以及实用知识也相当多,因此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调动其积极思维的能力,还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
3.改革“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设定专题讨论发表课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制作与食品营养有关的专题Powerpoint,上台发言交流,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才能。通过学习交流,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更加热爱本专业,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现在许多学生对抽象教条的灌输感到乏力和厌倦,对改革“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习兴趣,挖掘自己发展的潜力,认识自身的不足,找出自身的差距,增强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四、结语
通过《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中的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认为食品营养学教学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编制食谱时非常认真,有的将食谱一遍一遍地修改,认为真正学有所用。一般每年学生的考试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学习成绩良好,没有不及格的现象发生。在《食品营养学》课程建设在培养应用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应用,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专业化教学模式,构建了形象化、主动化、综合化的教育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其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加深对食品科学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开发式的教学环境,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当然,我们的课程建设改革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努力,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需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黄圣明.以营养科学为指导开拓食品工业发展新领域[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2):4~6
[2] 缪铭,江波.《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10(3):225~226
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升本专业考查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达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此,课程组对《食品营养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探索。
一、梳理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
按照教学大纲和保证课程连贯性要求,食品营养学安排在专业基础课程《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之后,《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三门课程内容均涉及六大营养素内容,如果每课程都分别详细讲授会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增加教师备课负担。为此,我们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研讨,加强课程间的融合、交叉、衔接,减少重复。对涉及重复交叉内容,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如《食品生物化学》可以侧重讲授六大营养素的结构,《食品化学》讲授其化学性质及在食品中应用,《食品营养学》讲授其生理功能、食物来源、需要量和缺乏与过量导致的相关疾病等方面。这样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对内容进行传授,使知识点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习起来容易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营造了全新的学习氛围。
二、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多采用传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却忽视了教学方法中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教师和学生间成为纯粹的传授与被接受的关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因此,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强调教为学服务。在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PBL等教学方式。如讲解营养素时候,可以设置“抗氧化的维生素有哪些?”“出现营养性贫血和哪些营养素相关呢”“出现口角炎只与维生素B2有关吗?”“为什么说营养性肥胖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呢”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还尝试PBL教学,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推举1名组长,负责协调组内分工,课下通过教材、文献和互联网等媒介分头查找资料,获取相关知识,然后相互交流,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教学效果更加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如在课件上插入蛋白质缺乏时,“阜阳奶粉事件”视频、图片;矿物质缺乏时,佝偻病、骨质疏松、大骨节病、克山病图片;维生素缺乏时,干眼病、坏血病、地图舌图片;这样的多媒体中图形并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提高学生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学习印象。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学生满意度大大提高。
三、改革考核制度,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随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营养及膳食对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的有益作用日益凸显,因此,需要专业的队伍进行营养及膳食指导工作。目前,营养师、社区全科医生、广大临床一线大夫是主力军。然而,我国营养学专业虽然在解放前就有开设,但期间两次受专业调整而中断。我国医学类院校中,营养学本科教育程度不一,尤其是临床等专业学生的营养学教学较为薄弱。本文通过对我国医学院校营养学本科教育现状的梳理,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与同道们共议。
一、我国营养学本科教育的历史回顾
从1922年开始,燕京大学在家政系下开设营养专业,几乎与国际同步;之后不少大学在家政系下设有营养专业,必修课程有生物学、化学、食物学、营养学、营养治疗学等,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士,其主要方向是培养营养师。如燕京大学每年选送1―5名优秀毕业生,定向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一年,学习各类疾病的营养治疗及管理学,之后获得营养师职称;从1934年到1951年间,北京协和医院间断培养了41名营养师[1],其他各大学营养专业的毕业生为数不多,毕业后多在全国各大医院中主持营养科工作。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家政系被撤销,营养师的正规培训自此中断。后期,大学课程中涉及营养部分的教学主要由卫生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或卫生学教研室承担,但教学时数极少。
直至上世纪70年代,随着肠内、肠外营养的兴起,营养学教学重新受到重视。卫生部与教育部于1985年协调修订了医学专业目录,在临床医学(二级专业)下设立有医学营养(三级专业)。中山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青岛医学院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院校相继成立了医学院营养学系,并招收医学营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为临床营养医师,学制五年[2]。各院校大多设有基础营养、临床营养、食品卫生与食品毒理、营养生化、营养检验、食品科学等课程,并有专业的生产实习,这期间各校约有毕业生1500余人,毕业后主要在全国各医院的营养科室或其他临床科室、高校、卫生防疫部门等从事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然而到了1995年,因为医学专业目录调整,取消了三级专业,将医学营养学归并到临床医学专业中,不再单独招生。
与此同时,部分医学院校在卫生二级专业下设置了相应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三级专业,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江西医学院等。与上述情况相同,于1995年前后因三级专业的取消而分别停止招生。这期间总共培养毕业生约300―500人,满足了当时卫生防疫机构或食品企业对于公共营养师的需要[1]。
二、我国医学院校营养学本科教育的目前现状
从1995年至今,我国大多医学院校是在五年制的临床医学、护理、全科医学和预防医学等专业中开展营养学教学,基本没有在医学专业下开设营养学专业培养。从2004年开始,部分医学院校开始开展非医学学位的营养学专业教育,主要是四年制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一)五年制专业的营养学本科教育
在临床相关专业(临床、影像、口腔等)的本科教学中,目前大多医学院校没有开设独立的营养学课程,一般在《预防医学》或《卫生学》的课程中系统地讲授营养学知识[3]。以我校为例,临床相关专业学生主要在《卫生学》的课程中,以章节的形式学习基础营养、公共营养、常见慢性疾病营养和食品安全的内容,根据临床专业各方向不同,学时为15―24学时不等,大多为理论课,实验课时占3―6学时或不安排,课程主要由公共卫生学院教师承担;涉及临床营养的知识主要在各临床课程中讲授,大多由临床医生承担。
护理、全科专业一般开设有独立的《临床营养学》课程,并且有不少院校设置为必修课。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营养、医院膳食和常见疾病营养。如我校护理专业,这门课的学时为27个,理论21学时,实验6学时,课程讲授由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师和临床医护人员共同承担。
预防医学专业中,中山医科大学作为曾经开设过营养学专业的院校,目前仍每年从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招生中分向培养营养学方向的学生,其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可在第三学年自由选择营养学、妇幼卫生学和卫生管理学之一作为专业方向。其他大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没有设置营养学方向,主要是通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这门必修课程的系统讲授,一般学时为60―80学时不等,其教学内容一般以基础营养、人群营养、公共营养和食品安全为主,临床营养分配的课时较少或不开展课堂教学。
(二)四年制专业的营养学本科教育
目前医药类高校培养的营养相关专业人才主要是四年制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4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医药类院校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中国药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和我校为首批的三所医药类高校。截止本次统计,已有12所医药院校可以招收该专业的本科生。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交叉性很强,涉及理、工、农、医和管理等学科门类,医药类高校多是侧重与人类健康和医学关系更密切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医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学科特长,不同于工科院校以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为主,农业大学以动植物生产、食品工艺、环境科学为主。我校从2004年招收第一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I的本科生开始,课程设置中就安排有系统的医学基础课和预防医学课程,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借此学生能更好地从促进人体健康的角度,树立对饮食与健康的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估,学习和实践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4]。我校该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食品专业的主干课程外,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要完成临床营养学课程的学习。临床营养学理论教学由学科系老师和附院营养科资深医师共同完成,并在附属医院见习、学习和了解。
另一??学制为四年的本科专业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设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实际上该校曾于1985年至1995年招收过五年制医学营养专业的本科生,当时因教育部调整专业而停招。该校自2004年开始重新招收该专业,但学制改为四年,授予的是理学士学位。目前该专业主修营养学、食品学和食品卫生学等基本课程,同时开设医学基础、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大部分毕业生在医院营养科、疾病控制中心、食品监督所、营养与食品相关公司、营养研究机构等工作。该专业还与国外一流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例如从2010年开始,该专业学生在交大完成前两年的课程后,可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继续后两年的专业学习,最终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双理学学士学位。
三、我国医学院校营养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营养相关疾病发生率的快速上升,无论是广大居民,还是专业人员对营养知识的需求都日渐增长,而作为专业的营养医师,更需要学科路径清晰、资质认定公认的专业培养[5]。然而,我国医学院校的营养学本科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需求增加,营养学本科教育有待加强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是我国人群的主要死因,肥胖和糖尿病的患病人群也在快速增加,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营养因素密切相关。虽然我国成年居民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知晓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整体仍处在一个较低的知晓水平,而知晓膳食指南的人群在营养知识、膳食及营养素摄入等方面均优于不知晓的人群[6]。从整体看,广大居民需要科学的营养知识来防病治病,而遍布社区卫生服务点的全科医师正是这些正确知识的传播者,其自身更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营养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营养风险评估和营养支持在临床中的应用加深,国际上一致认为广大临床医师需要更专业的临床营养知识储备[7]。厉芳红等[8]通过对在校临床学生与临床医务工作者营养知识及需求情况的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临床营养学对临床工作有帮助,但不熟悉临床营养学的评价方法;过半数的临床医务人员认为在校所学营养知识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我们从前述教育现状可以明显看出,营养教学工作在我国多数院校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中是一个薄弱环节,未引起足够重视。虽然营养学知识在预防医学课程中有系统讲授,但由于学时较少,只能讲授营养基本知识,营养学的重要进展无法展开深入;临床营养知识多是零散教学,无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且学时不固定。护理、全科专业虽开设有独立的营养学课程,但也存在着课时偏少、缺乏实践的问题。在校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营养知识的缺乏势必对以后的临床医疗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故应从教学课时、教学手段和增加实践等多方面共同改进,加强在校医学生营养知识的学习。
(二)营养医师缺口大,专业资质认定有待进一步推动
随着对营养观念的转变,营养在临床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专业营养医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强。2011年出台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医院应设营养科(室),并配备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医师、技师、护士、厨师、护理员等)营养专业人员,其中营养医师占专业人员的比例不少于50%,临床营养专业人员与床位比不少于1∶200。
然而目前培养营养学专业人才的专业主要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虽经过营养学的系统学习,但因不具备医学学位而无法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继而在临床上仅能以技师的身份参与工作,也不能在社区以全科医师的身份开展工作。现阶段临床上的营养医师大多都是临床等专业学生,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后经过在营养工作岗位上的继续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存在着专业基础不牢且培养时间较长的问题。
关键词 《食品营养学》教学 课程 优化
中国分类号:R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1-025-02
《食品营养学》目前是我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有机地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连接起来,将营养学知识融入食品科学之中,体现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流。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能让学生掌握食品营养学的理论和实际技能,应用于我国食品工业,不断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为调整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改善其营养状况和提高其健康水平服务…。食品营养学涉及营养学基础知识,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十分枯燥乏味,因而对这门课的兴趣日渐减弱,课堂显得沉闷。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老师们探索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方面人手,对笔者所在农业院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食品营养学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优化,探索改进食品营养学教学的方法。
一、认识《食品营养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食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已不仅仅满足于最初的饱腹、维持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而是逐渐向疾病的防治、人体的健康以及通过食物良好的色香味形质来满足人们不同的嗜好和要求等方面发展。所以,迫切获得食品营养方面的科学知识、文化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食品营养学》是营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营养的生物学过程及其有关因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一方面植根于生物学和医学的土壤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另一方面以改善全人类的营养状况为目的,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其主要任务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在全面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和不同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基础上,掌握食品营养学的理论和实际技能,并且学会食品营养价值的综合评定方法及评定结果在营养食品生产、食物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通过食物和营养来保证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指导人们合理地选择并摄取能量和营养素满足生理需要,提高人体对疾病和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力,使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因而对这门课的学习,首先应广泛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充实和更新《食品营养学》教学内容
(一)教材的更新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曾选用过孙远明主编的《食品营养学》(第一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作为教材,它的内容相对来说系统性较强、但实用性有一定缺陷。例如,该教材介绍食物的体内过程这一部分内容过多,这样对已经学过生理课程的学生来说非常肤浅,没学过的又感觉不足;又如,社区营养既应包括各种人群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居民膳食指南的制订、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社会营养监测等内容的研究,还应包括营养配餐、食谱编制、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但在该书中并没有提及养配餐、食谱编制等内容,这样就造成一定的缺陷。为此,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及理解基础之上,与其他几所农业院校的教师合作编写了《食品营养学》(第一版)(李凤林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十一五”规划教材,2009年3月出版)这本新版教材,弥补了上述缺陷。经我院08级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使用后,效果良好。此外,我们还经常参考葛天佑主编的《中国营养科学全书》、刘志皋主编《食品营养学》及美国鲍曼主编的《现代营养学》等书目。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每年备课的时候,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浏览专业网站或者参加学术交流会获得最前沿的知识,并将其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对《食品营养学》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让学生尽快了解到学科前沿的知识。
另外,课堂教学是学习《食品营养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新的正确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到教学中,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学也如此,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便于学生理解。及时掌握书本上的相关知识,并能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介绍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时,可结合介绍各种食物的相克相容问题,各种食物的搭配问题,以及季节的不同,饮食要求也不一样等问题,从饮食的角度考虑营养学,这更能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此外,可采用案例法教学,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在介绍蛋白质失调时,以安徽省阜阳劣质奶粉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记忆深刻。另外,还须注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让学生对学校的膳食状况进行调查,进行社区营养调查,宣传营养学知识,帮助居民调节不良饮食结构等,这不仅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可以增加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更明确学习目的,也更有学习动力。
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导致教师和学生问成为传授与接受的教学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尝试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好《食品营养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强化说、写、算三个途径,帮助学生建立起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整体概念,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说,就是在课堂内要求学生能把问题讲清楚,让人听得懂,并力争做到引人入胜;写,就是要求学生能把自己的理解认识体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科普论文;算,营养配餐最终要用食谱形式来表达。
本课程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既保留了传统方式上课所拥有的一些优点,如充分利用教师上课时的形体语言、利用板书、言语的轻重缓急来调节、控制上课气氛,突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条理性;又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授课的优势,如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增强感染力,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增大了课程的信息量,加快了上课的速度与进度,提高了授课效率。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授课与课外查阅文献、撰写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实施完成;在课堂上分组设计各类人群的食谱。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及时巩固与加深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在文献检索、归纳、综述及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此外,由于实验课时间有限,内容多,时间紧,能否顺利完成每次实验并取得预期效果,课前的预习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在每次实验前,教师可要求学
生提前进行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思考实验过程中将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不至于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走出实验室,进行数据采集,让他们得到更真实的数据,了解更准确的信息。例如膳食调查实验,学生可以对周围的人群膳食状况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到周围人群的营养状况;食谱编制实验采用了营养计算器,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同学们编制各类较为复杂的食谱,这些实验的开设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
合理布置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选择一些有着实际意义,能够指导生活的题目,如针对一日三餐的重要性及如何安排合理膳食。这是一个非常现实性的问题。人体到底需不需要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需要补充多少才算科学?为什么肥胖也会营养不良。脸上有长青春痘该如何安排饮食?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饮食应注意什么等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会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完成作业。
四、改革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用实践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在实践考核中,根据学生团队和各个成员在团队任务等教学活动中表现计入成绩;实践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40%;而期末考核主要是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综合考核,占最后成绩的60%,如让学生结合自身营养状况对本人进行营养配餐,学生可以通过计算自己一天的能量消耗,对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其一天的膳食摄入情况再进行食谱的编制,通过计算食物营养成分计算表、膳食评价表营养素与来源分配、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以及能量来源分配等,对自己编制的食谱进行营养评价,再根据所学知识对食谱进行改进,通过此综合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食品营养学》理论知识。
关键词: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人才培养;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T642.0文献标志码:Adoi:10.16693/j.cnki.1671-9646(X).2018.02.021
0引言
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依靠新的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核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动力,创新就是要改变旧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模式,建立一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发展模式[1]。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是蚌埠学院的食品类特色专业之一,继“大头娃娃”“孔雀石绿事件”“毒豆芽”等事件后,对于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人才的控制和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建立起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并实践的问题。
1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从原始创新到总结创新再到吸收再创新是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前提。创新教育能够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伴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使学生学会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分析问题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当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树立创新教育观,把創新教育与教学理念相融合,构建起一个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与原有的传统教育方式不同,激发学生创造潜力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创造性教育的要旨,因材施教,发扬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个性,使之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致使培养出才思敏捷,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人才[2]。为了构建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改变原有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模式,并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前提上,开展创新型综合能力强的试验,以学生为主、以学生自主行为为核心的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得实践教学模式由教向学转变为教向导。对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而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个人自主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2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2.1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切改革的先导,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在创新型实验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迅速增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的创新性设计[3]。教师试着将专业课教学背景放在实际的职业情境中,创造一种真实的职业氛围,使学生能更加生动形象并全面地理解该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的目的[4]。为了满足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人才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需采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推行创新型现代教育方式。以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和课程性质为依据,充分利用必要的信息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转变教学模式是当代创新型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中激发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维训练,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使得学生能够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分析问题。
2.2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定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学科前沿相关知识,了解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发展前景,掌握真才实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三要素”,即知识、能力、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充沛的知识储备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创新能力是以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及自然、社会和人文知识形成的保障。而创新教育的核心取決于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素质教育,创新精神丰富了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内涵。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教师应当把传授知识、发展个性特长、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视为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的阶梯。
2.3多元化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选择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原有教学模式,已不能达到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旨在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同时也为科研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夯实基础[5]。寻求适当的方式来组织实施创新型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创新型教师的首要任务。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知识潜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在教学模式创新上应当做到与时俱进,突出对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还要做到“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给予学生主导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科学研究理念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科学性、创新性实验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科学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合理有效地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新概念,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科学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创建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始终站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视角来观察、建立创造性实验教学内容,使得经典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一直跟随着现代化的步伐[6]。
2.4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
与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相匹配来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以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重点课程为依托,引进先进设备和教学仪器,巩固实验室的科技力量。在学生对于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的认知上,以综合交叉、有机融合、整体创新为原则,将传统的实验进一步发展为基础标准型实验、综合创新型类实验、探索研究型实验,使得实验课程现代化体系从基础到创新、从授予知识到综合能力的培养逐渐提高[7]。
在基础知识理论与基本技能作为教学前提下,重视创新型实践教学,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特征,在原“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食品理化检验”“食品营养学”“食品毒理学”“保健品概论”“食品标准与法规”“烹饪学”“食品卫生学”等专业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自我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实验,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最后一阶段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训,有专业技术的教师作为指导,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增强创新思维的综合训练。
3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必然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要积极生产创新型实验开发教学项目,采用项目驱动,引领创新型课程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具体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并掌握知识,把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转变为学习能力和自主行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型专业技能和高尚情操。同时,“双师型”师资的质量,实验、实训指导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是蚌埠学院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问题。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方法和培训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符合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特点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和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理论和实践的交流,自觉深入到相关企业了解实际操作;适当引进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构建创新型现代化“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有利于调整创新型师资结构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随着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加强,有利于指导学生对创新型实验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探索多年的积累为基础,为学生传授经验。只有教师尽职尽责,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致力于创新教育实践,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方法,深层次改革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开发创新型师资队伍资源,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创新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最后,积极发挥科研的团队精神,构建共享科技资源创新型平台,以实验区为研究现场,从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深入研究课题,促进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和课堂教学的相互融合。
4结语
关键词 食品营养学;网络环境;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41-02
《食品营养学》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课、主干课、必修课,是研究“食物—营养—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应用性和社会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在增强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食品营养学课程重点讨论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食品的营养价值、膳食平衡、营养性疾病的预防。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营养学、特殊人群营养、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影响因素、营养与疾病、公共营养等。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营养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悉不同人群对食品的营养要求及合理膳食的构成,培养一批具备较强的食品营养分析、营养配餐、营养咨询和膳食指导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能结合膳食调查、体格检查、营养素缺乏检查和生化检查全面评价个体营养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食谱制定和开展营养咨询工作。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是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开放教育环境下,通过深化和优化教学互动,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有关的教学要素,调动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与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和谐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网络多媒体为基础的食品营养学教学多元互动模式,网络多媒体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师生双方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外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化地参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食品营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将所学的科学营养理念运用于实践,必须借助于大量人群营养调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疾病类型、地区营养特点等,进行食品营养分析、营养配餐、营养咨询和膳食指导,能结合膳食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查评价个体营养状况,针对性地进行营养食谱制定和开展营养咨询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为学生将来从事营养食品的生产与加工、开发新食品资源、营养保健和配餐等工作奠定基础;可以指导人们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营养与健康的重视,食品营养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迫在眉睫。同时,与饮食有关的疾病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根据食品营养相关知识结合我国居民膳食结构、食物组成、饮食习惯、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健康指南等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制营养食谱和指导人们科学健康饮食[1-2]。
为适应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和人们营养的需求,传统教学模式需要作相应调整。传统教学过程是学生对知识或教学信息的感知、理解、巩固的过程,没有实践和应用的过程,此种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消极的教学客体,是一种被动地接受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此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多元互动的课堂导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食品营养学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手段和策略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让整个课堂“活”起来,通过创设情景,组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多元互动的课堂导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必须围绕学生学习来进行优化配置,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地位也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的头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性刺激信息,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同时,精彩的多媒体课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3-5]。
食品营养学主要研究人类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这也正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将很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与社会上出现的食品营养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营养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用营养学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另外,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纳入到教学中,由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及水平,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精神。
2.2 多元互动的网络助学模式
多元互动的网络助学模式是借助于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通过网上视频教学、网上课件、学科最新成果、学科前沿动态、营养学疾病图片、网上营养调查、网上布置/批阅作业、网上自学、网上答疑、网上师生交流以及质量评估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的共享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此种模式的优点不仅体现在“导学—自学—助学”方面的导学同步、教学互动相长;而且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脱离时空限制。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时间和进度。根据学生的时间和需求进行“目标引导、集中辅导、个别指导”,解决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多元互动的网络助学模式中,教师充分发挥“导学”作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创设学习环境,指导学习方法,丰富教学资源,借助多种媒体,充分地发挥教师的导学性。通过教学辅导和试验实践活动指导等教学活动,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学生与学习材料互动,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学生围绕课程核心内容,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建构学习的内容或探索的主题,学生随时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评价,教师也能够对每一个学习者都做出客观的评价。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将所学的科学营养理念运用于实践,必须借助于大量人群的营养调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疾病类型、地区营养特点等,进行食品营养分析、营养配餐、营养咨询和膳食指导等,能结合膳食调查、体格检查、营养缺乏病的检查和生化检查全面评价个体的营养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食谱制定和开展营养咨询服务,而这些调查数据可以通过网络互动的形式获得,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开支,更能够扩大调查人数。
此种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严谨、认真态度和相互协作精神,培养一批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3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优良效果
多元互动教学通过不断地更新课件的内容、网上视频教学来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科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利用多媒体的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情绪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由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呼应,气氛活跃,师生间的距离得以拉近,容易形成一个整体,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网络环境下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将“导学—自学—助学”3个环节积极互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是消极的教学客体而被动地接受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导学”,即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作用,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向学生讲解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辅导学生利用各种手段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有关延伸知识。“自学”,即精心设计网上教学资源非常全面系统,不仅能保证学生在网上学习过程,而且能做到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学生借助一定的指导和支持依靠自身的力量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过程。“助学”,即教师作为实施主体,可以根据学生的时间和需求进行目标引导、个别指导,解决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6]。
4 参考文献
[1] 赵丽丽.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6):205-206.
[2] 高斌,陈韬,冯励.食品营养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15-16.
[3] 张赟彬.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271(2):146-148.
[4] 赵俊华.学-导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6):119-121.
健身教练考试内容如下。
1、新人在初期只能考初级证书,考试分为三个部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体能测试三部分。理论知识有一下内容包括运动营养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计划原理,健康体适能等。这些理论知识是学习高级技能的基础,尤其是运动解剖学,后期学习运动康复技能的基础知识。
2、目前的健身教练资格证普遍说的是国家健身教练职业资格证,简称“国职”。国职证书的考试是先通过7天的培训时间,休息1天,考试时间2天,一共是10天时间。健身教练资格证考试内容涉及到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运动营养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以及特殊人群的体适能教学等知识。实践知识主要包括器械标准动作考试和力量技能训练等。国职证书是适合有经验的老教练去报考的,一般不推荐零基础的新人直接去报考,根据亚洲形体健身学院多年的教学经验,零基础的学员直接报考是非常难通过的,而通过培训的学员通过率则在90%以上,所以对于零基础的学员还是需要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之后再去考取资格证。
3、目前行业内的趋势是对健身教练资格证的重视程度在逐渐下降,相反对健身教练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个人能力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上升。所以作为新人,应该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不应该过多的关注健身教练资格证的考试。
(来源:文章屋网 )
一、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食品类专业的基础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类别,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要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实干、创新、创业的精神和综合职业素质。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需要的食品检测方面的技术型人才和食品质量监管人才。食品营养与卫生学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食品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起到了基石和阶梯的作用。
二、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关系到国计民生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宏观与微观结合、知识与技能融通的课程,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性、实用型人才,就必须认清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地位与作用,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膳食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营养健康的新问题。营养相关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患病率迅速上升,给人民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其次,随着食品加工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与应用,加之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出现了许多食品安全新问题,如黄曲霉毒素、二恶英、丙烯酰胺等对食品的污染,三聚氰胺、地沟油、疯牛病、禽流感等事件的出现,这些都表明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对国计民生以及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阻力。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社会属性的科学,与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政府十分重视灾区的饮水、饮食安全,“三鹿奶粉事故”发生后,政府积极应对,最大程度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各类食品安全事故给食品专业学生以重要的启示:食品安全重于泰山,食品营养与卫生事业关系国计民生。
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养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食品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以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毒理学等课程为基础,且与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等课程有密切联系。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包括人体健康的生理基础、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强化食品与保健食品、社区营养、营养配餐等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及实际应用,还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及各类食品卫生、食品中毒及其预防等卫生学知识。因此,该专业课对培养学生的营养与卫生观念、扎实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苦于无一技之长、缺乏工作经验。但是,我国的营养专业人才却十分紧缺,公共营养师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公共营养师可以针对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做营养咨询、指导工作,不仅可以在社区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为企业员工、白领、高级管理人员、运动员、家庭提供教育、辅导、指导等服务,是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传播的使者,是促进社会公众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食品类专业学生若在校期间将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学好、学精,考取“国家公共营养师”资格,无疑将有一道崭新的大门向他们敞开。
总之,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在高职食品类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该专业的教师必须根据本课程的重要性,系统地安排教学环节,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贾小丽,葛秀涛.《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究.滁州学院学报,2011(02).
[2]王瑞兰,苏新国,等.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