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审美活动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们在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形式。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客体之间既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着审美活动的发展。在对“民族声乐的欣赏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们,通过对民族声乐词、曲、表演的感性把握,用一种审美的眼光,作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民族声乐,达到审美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使审美主体的人们获得情感性的体验”。[4]审美主体还可以反过来作用于审美客体,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们通过自己的抽象思维,将感性上升为理性,产生一种审美升华,达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民族声乐的审美主体是艺术美的接受者,审美客体是承载艺术美的艺术作品,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的。审美主体不仅仅是艺术美的接受者,同时还是艺术美的创造者,而作为审美客体的民族声乐与作为声乐审美主体的人则紧密相联。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为审美客体的声乐艺术作品,不仅呈现出艺术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也体现着艺术创造者的主体性和思想性。民族声乐作品由歌词和曲子组成,词作者在词的创作过程中,加入了词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所以词作有着鲜明的词作者本人的情感特色,这就影响到曲调作者的曲子创作。因为一首曲子的创作要受到曲词所描绘的形象限制,曲调作者在对曲词进行艺术加工时,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体验,从而创作出了完整的声乐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的声乐艺术作品,艺术形象塑造得越美好,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就越高。在声乐作品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通过声乐艺术作品来深切的体验声乐艺术品所传达的艺术情感,以获得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审美主体对艺术品的感觉和理解程度;审美主体审美需要的满足程度,又取决于艺术品审美价值对于主体的适合程度”。[5]这充分说明了审美活动是审美主、客体的统一。民族声乐的审美活动必须以声乐艺术品为基础,通过声乐艺术品使审美主体获得情感体验,使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又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抽象加工,获得创造性的主观感受,作用于声乐艺术品,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产生共鸣,达到净化审美主体心灵的目的,从而促成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有机统一。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对于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不仅受声乐艺术作品曲词的影响,还受声乐艺术表演的影响。当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作用于声乐艺术品时候,首先声乐艺术品的曲、词会将曲作者和词作者的情感思想传达给了审美主体,使审美主体获得了初步的审美体验;审美主体又对这初步的审美体验进行艺术加工,融进自己的主观性、思想性,这就使得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具有了创造性。在“声乐表演中,声乐艺术作品又会给审美主体更加生动、形象的审美体验,从而使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对作为审美客体的声乐艺术作品产生进一步的审美体验,这样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就有了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这样审美主体就将自己的主体意识融入了声乐艺术作品当中,而民族声乐新生的最终目的也正是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的主观性意识活动”。[6]所以,对于声乐艺术作品的情感把握,影响着声乐艺术作品客观思想内涵的正确传达。这样一来,对声乐艺术作品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欣赏者必须对声乐艺术品真正思想内涵的进行把握,这样才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才能使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与作为审美客体的声乐艺术品产生情感共鸣,用艺术性净化和提高欣赏者的心灵,使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体现,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达到有机统一。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在审美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创造性、作为审美客体的声乐艺术作品有机统一,正是民族声乐活动的最高境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声乐作品体现着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同样,对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欣赏,也受声乐艺术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内涵的影响。正是作为审美客体的声乐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的丰富情感内涵,客观上为审美主体的情感把握提供了明确的表现对象。因此,审美主体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审美客体进行艺术加工,融入自己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审美主体对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达到了高层次的有机统一,使审美主体的心灵得到净化,突出了声乐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民族声乐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是有机统一的,是相互交融的。
二、审美过程中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在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中,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是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心理,也是尤为重要的,因为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对作为审美客体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最初体验,就是感性体验”。[7]然而,要对审美客体的声乐艺术作品进行更高层次的把握,从而获得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使自己能够获得心灵的净化,就不得不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感性体验进行理性分析,进行艺术加工,使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从作为审美客体的声乐艺术作品得到一种共鸣,从而获得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此,在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中,感情与理性也是有机统一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审美的最高境界。在整个音乐欣赏活动中,准确、细致并深刻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是在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基本要求。从心理学上讲,这种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觉体验,在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中,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最先从声乐艺术作品中获得的最初体验也正是感性的,而且这也是整个声乐艺术作品审美活动中的基础。这种感性体验,首先来自于声乐艺术作品的曲词和曲调。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是曲词和曲调的统一体,声乐艺术作品的曲词具有形象性和文学性的审美特征,而曲调具有生动性和音乐美的审美特征,曲调和曲词,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能够通过声乐艺术作品的歌词,可以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化的把握,获得初级层次的感性体验。音乐本身能够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美好的音乐能够刺激人的耳膜,使审美主体产生感性愉悦的情感反应,因此形成了美感的直觉性。当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作用于声乐艺术作品曲词时,最初的感性体验是不需要进行逻辑思维把握的,因为对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把握往往是一触即发的,这些都是来自声乐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性,只有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理性把握时,才会对审美客体灌注审美主体的创造性意识。所以在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中,感性认识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感性体验,就不会有审美体验的理性把握,总之审美活动中的感性体验是审美活动的基础。人们的审美活动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审美认识也必须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也只有通过理性分析,才能深刻把握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此,可以说审美活动中的感性和理性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性认识,深深地影响着审美主体对艺术作品的理性把握。同时“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艺术加工,体现了审美主体的感性认识,并深化审美主体的感性认识,使审美主体的感性体验得以升华”。
声乐艺术作品的歌词和曲调本身具有鲜明的表现力和明确的指向性,因此,很容易使欣赏者获得直观的感性体验。然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深层思想情感把握,则需要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将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高度,只有通过理性把握声乐艺术作品,才能将声乐艺术作品的感性体验艺术化,才能真正融入声乐艺术作品所表达情感内涵,才能够发现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艺术作品审美活动中,审美体验越深刻,心灵所受到的震撼就越大,审美主体就越能够获得更加高层次的审美愉悦感。在民族声乐艺术审美活动中,审美体验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从最初的审美体验中获得感性认识,本身就包含着理性认识,如果想达到审美的高级阶段,更是需要理性认识去不断的深化最初获得感性体验,因此整个审美活动都贯穿着感性的体验,以及理性的认识。欣赏过程中的感性与理性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才能达到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才能真正在声乐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中产生共鸣与顿悟,才能使欣赏者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最终完成审美活动,使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获得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本文来自于《四川戏剧》杂志。四川戏剧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语
关键词:当代艺术;审美取向;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21-02
从时间上来说,“当代艺术”主要指的就是今天的艺术,深入其本质,主要指的就是具有现代精神同时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从这一方面来说,当代艺术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包含着艺术作品的“现代性”,同时还包含着艺术家对今日社会生活有所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身处今天的文化环境中,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生活,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必然会体现出今天的时代特征与时代精神。即使是要表现历史或是未来,也需要对其进行当代性和当代感受的转换。由此而言,一个时代的艺术能够直接体现这个时代的民族审美意识、心理状态和精神现象。中国当代艺术代表着我国艺术的先进水平,引领着我国艺术的总体发展方向,这种“当代性”正是建立在我国文化体系之上的。随着媒介革命的不断发展壮大,艺术逐渐从精英艺术转向大众艺术,使普通大众从观念上突破对传统美学的界定,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呈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艺术发展逐渐通俗化,呈现出一种不再为高雅艺术、精英艺术独享的发展趋势。
一、艺术审美价值的内涵与实现
十八世纪,美学成为哲学门类下的独立分支,与伦理学和认识论并列。与此同时,艺术作品的价值在现代美学体系中一直争论不休,集中表现在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康德认为,人的全部认识能力可以分为知、情和意,它们分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领域和价值追求。认识价值主要来源于知性对真的追求,伦理价值来源于对善的追求,而审美价值则来源于对美的追求。所以,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形式之一,它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讲,也可以分为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三个方面。
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首先,在艺术审美价值创造中,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赋予作品中,同时以观赏者的角色评判自己的作品能否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也就是说,在艺术家的作品创作过程中存在着隐含的观赏者,而艺术家进行作品的创作首先就是为了让隐含的观赏者能够理解。艺术家想要使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实现,就要深入揣摩观赏者的心理,作品只有被观赏者接受,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总的来说,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在观赏者的接受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在观赏者的解读中逐渐呈现出来,也可以说,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是观赏者的发展与再创造的过程。
二、当代艺术使用现成品,使之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
艺术作品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作为人类文化精神延续的艺术,想要真正为人类提供精神食粮,就需要融入生活,从生活中接受创新,而这也意味着当代艺术必然呈现走向现实、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初,法国画家杜尚展出自己的作品《泉》,该作品其实就是一个签有杜尚署名的小便器。当一件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品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于人们眼前时,它原先作为小便器的使用价值便不再存在,但是同时出现了一个新的意义,人们也应该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它。当代艺术将生活融入其中,利用现成品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使人们对于艺术的关注不再只是单一的停留在艺术作品上,而是将眼光更多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
(一)将现成品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当代艺术虽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征,但是对于作品中“形体”的塑造来讲,不论是在传统艺术还是如今都始终受到艺术家的重视。比如传统的雕塑作品形象往往通过“雕”、“塑”、“刻”等手法来表现,而当代艺术中,“拼贴”、“挪用”等艺术手法逐渐兴盛,甚至是一些现成品也被大量的运用于作品表现中,使其成为作品整体的一部分。例如我国《收租院》这件大型的泥塑群像,整个作品采用了连环画般的表现形式,通过逼真的人物造型和簸箕、风谷机等现成品的组合,展示了地主向农民收租的真实场景。再如杜威汉森的著名作品《旅行者》,将两位游客塑造的栩栩如生,而为了追求更为真实的感觉,艺术家将两位游客穿上真正的服装。在此作品中,现成品发挥了与在生活中一致的使用功能,而并未有其他不同的意义。
(二)将多个现成品进行组合与重构
现成品除了在当代艺术作品中以部分的形式而出现,同时还经常表现为多个现成品之间所进行的组合和重构。由于现成品本身的构成材料较为多样,同时组合方式也千变万化,所以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充满着创造的趣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毕加索的《公牛》雕塑作品,该作品用车把表现公牛的牛角,借助于自行车座的倒三角形表现公牛的头部。在这件作品中,现成品成为了艺术作品的全部,可以说车把和自行车座构成了雕塑作品的材料,是为作品的造型服务的。而杜尚的作品《自行车轮》则将现成品组合起来,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在他看来,车轮就只是车轮而已,就像其他的车轮一样,一旦丢失或者毁坏,就可以立刻被新的车轮所替代。作品将造型、审美等因素排除在外,真实的再现了车轮的实用价值,是对无意义的现成品通过组合,赋予其艺术的光芒。劳申伯格也曾利用现成品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主要借用了现成品在社会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作品中的文化意蕴。例如其作品《交织字母》,借用破旧的山羊标本和废气的汽车轮胎进行组合,使山羊从轮胎中穿过,同时在羊头山撒上一些油彩,在羊脚下铺上一块乱涂乱抹的画板。这件作品看似采用了一些毫无意义的现成品随意组合而成,其实却含有深意,著名批评家罗伯特・休斯就从中解读出作品对于性、对于男同性恋的暗喻。
三、当代艺术追求现实性,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模式
我国的当代艺术采用了大量的现成品作为艺术品创作的材料,表现出与生活结合的日渐紧密,同时艺术作品和大众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日渐频繁。由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大众对自身现实生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很多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状况感到极其不满。再加上当代文化的广泛普及以及人文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自身进行重新审视。艺术作品不再是高高在上,只能仰头欣赏的作品,而是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对现实生活真实再现的表达方式。艺术审美在与现实生活逐渐融合的过程中,更多的将追求“现实性”作为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并努力使艺术创作活动突破对精神理想的追求而向现实生活转变。例如陈丹青的作品《牧羊人》就打破了时期形成的“红、光、亮”画面风格,用直白的笔触描绘出正在相拥接吻的情侣,画面不再表现革命的激情,而是用生理的激情来取代。作品中的男人虽仅露出背影,却能看到其强悍有力的雄姿。而画面中的女人,其动作僵硬笨拙,仿佛与男人不太和谐,但正是这种不和谐赋予了整幅画面全然不同的美感,仿佛正在挣脱教条的束缚。时期美术创作中一直都被避讳的爱情这一现实主题大胆出现在画布之上,不加掩盖、不加修饰,就如此真实的呈现出来,凸显了艺术作品对于思想的束缚和挣脱,同时也体现了作品向现实迈进的巨大转变。
四、当代艺术更新了艺术接受方式,成为艺术家和大众交流的载体
(一)当代艺术接受方式由“一对一”转向“对话”
在我国传统的审美接受模式中,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往往只能被动的接受,主要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接受模式,这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极大的限制了观赏者对于艺术信息的自主能动选择。传统的艺术作品大多数都是艺术精英创作出来的,处于艺术创作发展的前沿。他们在艺术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这就注定了观赏者对于此类艺术作品只能是遵从、赞赏。正是由于精英文化所具有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造就了传统艺术“一对一”的接受方式,主要表现为精英艺术家向观赏者的单向展示。
而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科技力量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逐渐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以网络媒体为载体的视觉图像充斥着我们的社会,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艺术成为了包含着视觉艺术、媒体艺术、大众艺术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艺术,其艺术审美价值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从“一对一”逐渐向“对话”的模式转变,这主要表现为艺术再也不是精英艺术家对观赏者的说教,而是艺术家与观赏者双方在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文化性沟通,这也使得艺术家、观赏者和艺术创作活动之间产生了文化利益的一致性和文化共通性。
(二)当代艺术成为艺术家和大众交流的载体
艺术家将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融入艺术作品并将之呈现给观赏者,观赏者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作品的造型、构图、色彩、材质等艺术元素的呈现与作品进行交流与对话,并从中得到感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与艺术家产生情感共鸣。当代艺术比以往艺术以更加大众化的姿态呈现,成为艺术家与大众交流的载体。在欣赏交流的过程中,观赏者对自己的生存活动及状态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观察和感悟。而艺术家的作品也不再成为自己孤芳自赏的或是自我安慰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与大众交流的载体。而正是交流,才使得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的到真正的实现,同时艺术创作活动也真正成为了人们重新审视自我的独特文化方式。例如2011年,何多苓创作了“兔女郎”系列,整个系列中的兔女郎都充满着孤独和忧伤,而其中的作品《兔子的诞生》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该作品与《维纳斯的诞生》有较多相似之处。何多苓想要表现的是维纳斯诞生的时候有春神的迎接,而兔子的诞生就只有独自的凄惶。用兔子代表当下,用维纳斯象征文艺复兴时期,用两者的不同心境传达对当下艺术的思考,是不是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远不如文艺复兴时期幸福?
五、结语
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不仅仅包含了艺术审美价值在艺术创作中的动态展示,同时也展现出了其在审美接受中的实现。研究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有利于全面把握当代艺术的大众化发展趋势,对于当代艺术审美所呈现出的现实性、对话性等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对艺术审美价值的动态系统进行考察,对于艺术创作本身和艺术审美价值理论的研究均重要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璇.大众化:中国当代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2]彭锋.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J].美术观察,2013(05).
关于艺术以及艺术的表达
人们广泛把艺术等同于美术,实质上艺术由美术而始,借由美术为主的形式载体表达艺术家主观情绪、情感、思想等的方式途径。艺术不仅仅只有传统艺术创作中诞生的艺术作品,艺术还包括文学、戏剧、音乐、绘画、舞蹈、电影等可以表达美与情绪的事物载体。
艺术具有发展属性,随时间推移,艺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从而延伸出各种形式多样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比如由戏剧衍生的行为艺术;由音乐衍生的现代音像元素等。现今,艺术已发展到视、听、味、触、痛等人类的其它感觉。
关于审美
审美,简单地说,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的美。一般审美是对现实美的反映,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原不是作为人们的实践对象和认识对象而存在的。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的审美形式成为艺术审美。
在审美活动中,人作为审美主体,人的主观态度对审美判断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什么是美的,什么又是丑的,表象上是人对客观存在事物的审美判断,实质上是人作为审美主题,通过审美判断的语言表达,阐述内心世界以及价值评判。
艺术的审美属性
艺术的审美属性是指艺术作品能够被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人们能以艺术形象为对象,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自身的情感同时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艺术给予人的只是一种审美愉悦、审美享受和审美评价,只在人的精神上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不能像客观事物那样可以作为实用品出现,如画上的马不能骑,香蕉、蜜桃不能吃等。艺术必须具有美的品格,只有体现了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才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生命表达的审美属性
艺术是人的艺术,在艺术的整个完成过程中人是发挥着主体性作用的,艺术是在人有意识有目的创作下的产物,正因此艺术也成为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艺术自其产生依赖就与人的生命是分不开的。
歌德强调艺术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到“长期以来,在传统理性至上观念的主导下,艺术往往被视为是现实世界的反映或客观世界再现,而对于艺术最根本的特性――生命表现却往往被忽略了。” 直到19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工业进步,科学革命引发社会变革,传统信仰与理性缺失,带来了新思潮,人的生命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命哲学、生命美学开始慢慢崭露头角。
艺术的生命表达形式作为艺术家表现自我对生命价值观点的阐释,也是艺术审美属性重要部分。
中西艺术作品中的生命艺术表现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的实践产物,艺术家的生命观在其创作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是艺术的灵魂,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生命的形象写照,印记着艺术家的生命历程。
西方:西方艺术一般重视对事物逼真生动的刻画,通过色彩、线条、笔触等外在形式,来蕴含自己深刻的生命意识;或者通过抽象艺术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或对生命的认识。
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该作品是高更在自杀(未遂)前留下的作品,以诞生、―生存、―死亡的人生三部曲展开,按照生命的发展逻辑从右向左铺开了生命的全过程,凝聚着他一生的艺术追求与生命思索。
梵高的《星空》同样是生命最后时期的作品,他此时的生命已处于狂乱的状态,画中狂乱旋转的笔触表达了梵高此时的生命状态。《星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天国想向往,也暗示着梵高的生命即将结束。
中国:中国艺术除了表达艺术家自身内在精神外,更是对宇宙中的生命精神的颂扬和表现,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追求。“生命之气在天地、人、艺术三者之间畅通无碍。”齐白石的《十里蛙声出山泉》讲究的是精神上的共鸣,内心的感触。
在中国画家看来,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而艺术家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把这个生命――有时也叫神、生气、生机、生意、神气、气韵等传达出来。中国古人评画也多不直接言美,而是以重生意、生气、生机。中国艺术强调“气韵生动”,其实就是指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状态。
小结
第一节 艺术活动的构成
从原始社会开始,艺术活动就在人类社会实践中萌芽,进入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诸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但是,无论其体现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差异有多大,它们都必须通过艺术作品而获得体现。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审美价值的产生和实现,必须经过艺术生产的全过程,即艺术活动必须包含着客体世界、艺术创作与制作、艺术作品、艺术传播与接受四个基本环节,四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系统。
一、客体世界
客体世界是指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
艺术活动的主体是从事艺术活动的人,艺术活动的客体是客观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客观社会和自然界是一切艺术活动的源泉。人的美感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没有人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感知、认识,没有人类的生产实践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就不会有艺术创造。赵树理没有对解放初期山西农村生活的亲身体验,就写不出《小二黑结婚》;老舍没有对老北京风土人情的切身体会和几十年老北京生活的积累,也写不出《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优秀文学作品;没有人类在意识生成和完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形式美的审美认识,也不会有书法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以说,客观社会生活和自然界是构成艺术活动的主要要素之一。
对于客体世界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事物与现象都是艺术创造的对象,只有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才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而客体世界是否具有审美价值是相对的,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审美意识的生成与发展而不断演变发展的。
二、艺术创作与艺术制作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材料,所进行的从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创造性活动。从生活到艺术,这中间要经过艺术家的劳动,这种劳动就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主要是在艺术家的头脑中进行。艺术家进行创作的目的,不管他自觉的程度如何,都是要运用艺术的手段,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包括感受、理解、评价、愿望等等)显示出来。艺术的创作过程,实质上是艺术地认识生活并表现生活的过程。各种类型的艺术创作,无论是作家对人物和情节的典型化创造,还是画家笔下对自然物的提炼概括,或者是演员对角色的体验和体现等等,究其共同的实质,都是对生活的认识与表现。认识生活是表现生活的基础。艺术家如果对生活缺乏独到的见识和深刻感受,就不可能创作出激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如果他对生活的认识越明晰、越深刻,同时对艺术手段的掌握越熟练,他的作品就越有价值。艺术的表现,是艺术家在认识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成果。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凝结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艺术制作是以物质性制作为主,以精神性创造为辅,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艺术活动。在当代艺术活动发展史中,艺术制作具有重要的和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例如工艺品、工业设计、舞台设计、影视艺术作品的制作以及艺术品的复制,主要是在已有的审美意象或艺术形象基础上,使用物质技术手段和物质材料再现艺术形象或是审美意象实体化。
艺术制作与艺术创作相比,具有“以物质性制作为主”的特点。对物质技术的体现多于艺术创造性。但是,艺术制作在人类整个艺术活动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尤其在电影、电视、现代音乐作品的制作等领域,艺术制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把艺术创作与制作划分为介于客体世界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一个艺术活动环节。
三、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即指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成果,是由艺术主体创造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
这是艺术审美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的环节。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创造的结果,是艺术家审美体验与审美观念的物态表现,同时也是艺术接受者审美的对象,因而艺术作品就成为联结创作者与接受者的纽带,成为创作者与接受者实现精神交流和审美对话的中介。不仅如此,艺术作品还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它既是创作者美学观念和创作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时代人类审美活动状况的反映。我们认识艺术,了解艺术活动,固然要考察艺术品产生的环境,探寻创作者的生平等,但最核心的只能是作品本身。
四、艺术传播与接受
艺术传播即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第一节 艺术活动的构成
从原始社会开始,艺术活动就在人类社会实践中萌芽,进入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诸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但是,无论其体现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差异有多大,它们都必须通过艺术作品而获得体现。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审美价值的产生和实现,必须经过艺术生产的全过程,即艺术活动必须包含着客体世界、艺术创作与制作、艺术作品、艺术传播与接受四个基本环节,四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系统。
一、客体世界
客体世界是指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
艺术活动的主体是从事艺术活动的人,艺术活动的客体是客观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客观社会和自然界是一切艺术活动的源泉。人的美感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没有人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感知、认识,没有人类的生产实践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就不会有艺术创造。赵树理没有对解放初期山西农村生活的亲身体验,就写不出《小二黑结婚》;老舍没有对老北京风土人情的切身体会和几十年老北京生活的积累,也写不出《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优秀文学作品;没有人类在意识生成和完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形式美的审美认识,也不会有书法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以说,客观社会生活和自然界是构成艺术活动的主要要素之一。
对于客体世界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事物与现象都是艺术创造的对象,只有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才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而客体世界是否具有审美价值是相对的,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审美意识的生成与发展而不断演变发展的。
二、艺术创作与艺术制作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材料,所进行的从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创造性活动。从生活到艺术,这中间要经过艺术家的劳动,这种劳动就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主要是在艺术家的头脑中进行。艺术家进行创作的目的,不管他自觉的程度如何,都是要运用艺术的手段,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包括感受、理解、评价、愿望等等)显示出来。艺术的创作过程,实质上是艺术地认识生活并表现生活的过程。各种类型的艺术创作,无论是作家对人物和情节的典型化创造,还是画家笔下对自然物的提炼概括,或者是演员对角色的体验和体现等等,究其共同的实质,都是对生活的认识与表现。认识生活是表现生活的基础。艺术家如果对生活缺乏独到的见识和深刻感受,就不可能创作出激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如果他对生活的认识越明晰、越深刻,同时对艺术手段的掌握越熟练,他的作品就越有价值。艺术的表现,是艺术家在认识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成果。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凝结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艺术制作是以物质性制作为主,以精神性创造为辅,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艺术活动。在当代艺术活动发展史中,艺术制作具有重要的和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例如工艺品、工业设计、舞台设计、影视艺术作品的制作以及艺术品的复制,主要是在已有的审美意象或艺术形象基础上,使用物质技术手段和物质材料再现艺术形象或是审美意象实体化。
艺术制作与艺术创作相比,具有“以物质性制作为主”的特点。对物质技术的体现多于艺术创造性。但是,艺术制作在人类整个艺术活动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尤其在电影、电视、现代音乐作品的制作等领域,艺术制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把艺术创作与制作划分为介于客体世界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一个艺术活动环节。
三、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即指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成果,是由艺术主体创造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
这是艺术审美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的环节。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创造的结果,是艺术家审美体验与审美观念的物态表现,同时也是艺术接受者审美的对象,因而艺术作品就成为联结创作者与接受者的纽带,成为创作者与接受者实现精神交流和审美对话的中介。不仅如此,艺术作品还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它既是创作者美学观念和创作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时代人类审美活动状况的反映。我们认识艺术,了解艺术活动,固然要考察艺术品产生的环境,探寻创作者的生平等,但最核心的只能是作品本身。
四、艺术传播与接受
艺术传播即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关键词: 现象学 研究方法 审美态度 继承和扬弃
一、现象学的内涵
现象学是现代哲学提出的一种研究哲学的新方法。哲学家胡塞尔认为,意识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构成”的过程,意识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事物的印象,而是积极能动地将印象、经验综合。
波兰哲学家英伽登将现象学派发扬光大,他认为,现象学并不是一种哲学体系,而是一种研究哲学的方式,研究对象是如何呈现于意识的,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关于它们的什么知识。现象学强调对对象进行研究,但并非概括对象的不变特征,而是标明实在存在的对象只是某一类的标志,达到对象本质的直观。现象学又是反思的,把我们仅仅是潜在的要素带到清晰地意识中。通过现象学分析和反思而获得的知识是自明和自我证实的。总之,现象学研究方法立足于哲学思辨和经验描述之间,寻找第三条路,分析知识对象存在的性质和方式。
法国哲学家凯尔·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和英伽登的《文学的艺术作品》和《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是基于现象学基础上研究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学著作。这两部著做系统完善地阐述了现象学哲学和文艺美学的联系。本文通过对现象学的研究,希望探究出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和特征,采纳其中对于研究文艺学、美学有益的知识,扬弃这种方法的缺点,应用于研究之中。
英伽登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项内容:首先,他概述了研究文学艺术作品的方法论前提,指出人们可能会以消费、学者或审美态度对待文学作品,他关心的是审美的态度和可以提供什么认知结果。接着,考查把文学艺术作品构成知识对象的功能或活动,指出艺术作品的主要功能是用接受者可以构成一个可能的审美对象,并揭示出同艺术品相应的审美价值。他认为最重要的文学研究领域就是考查审美价值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是怎样在艺术作品中形成的。然后,他从构成上探讨文学的艺术作品和科学著作的区别。他着重强调的是读者对待作品的态度和有关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各种认识成果的认识论的价值问题,指出审美经验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审美对象。
他在考查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形式结构时,批评了两种关于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观点。一种是把艺术作品等同于它的物理基础(例如:纸张、文字等);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同有关的心理经验等同起来的心理主义观点。他通过分析知识对象存在的性质和方式,概括出此类对象共同的形式结构,表明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些对象是如何构成的,从而使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相适应,为知识的各个领域提供一个现象学目标。他志在使文学研究成为一门精密的学科——通过阐释它的对象,对象如何呈现于意识,我们可以从中合理地得到哪些知识。他既为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又提出了研究任务——处理实际存在的作品。他的哲学著作都坚持了现象学研究原则。
二、对现象学的继承与扬弃
英伽登的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的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和研究,实际上是一种从读者角度重新建构文学作品的研究方法。他所侧重的是读者以什么样的态度、方法欣赏文学作品,继而从中学到什么知识,以及各种成果的认识论的价值问题。强调读者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积极的创造。艺术作品创造出来之后只是具有某种潜在图式的实体,必须通过欣赏者的创造活动,充实作品的图示结构,丰富作品的不确定领域。
英伽登为我们研究文学作品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从这个意义说,现象学研究方法是一朵凝结智慧的美丽的花。他站在读者的角度,致力于文学作品的研究,提出读者必须以审美的态度,排除日常事务的干扰,才能把文学作品构成审美对象,并揭示出同艺术作品相应的审美价值。
他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对阅读过程的细致分析,他提出如下观点:第一阶段是预备阶段,我们的情感受作品某种性质的影响,它使我们的日常态度发生变化,忘却了实际生活。这种性质的反映叫“原始情感”。读者被作品的特殊性质打动、吸引,唤起了主体的“预备情感”,确立无功利的审美态度。第二个阶段是审美对象的形成,客体的许多特质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整体,产生一种新的特质。在原始情感的影响下,我们寻找其他同我们的感知的性质相和谐的性质,形成了具有魅力的审美对象。第三个阶段,审美经验对作品价值带有感彩的确认达到了顶点,读者获得了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关键词:审美 审艺 审艺教育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审美教育一直占据着我国美术教育的主导位置,甚至是艺术教育的主导位置。更有甚者,一些艺术教育者就直接用审美教育替代了艺术教育,这是造成当前艺术作品雷同、手法近似的重要原因。人们长期欣赏、品评、创造着各种优美、秀美、壮美的艺术作品,久而久之却造成了审美的疲劳与麻木。
审艺学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玖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了艺术学的学科内涵,同时也为当前美术教育提供了学理资源和宏观导向。在美术施教活动中,渗透审艺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审艺思维,对学生认知、品评、鉴赏、创作艺术作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审美与审艺
沃尔夫冈・韦尔施指出:“感性的精神化、它的提炼和高尚化才属于审美。”①因此,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提炼和升华,这种提炼和升华就形成了造型、色彩、线条、意境的典型性和范本性。而随后,人们在认知、品评、鉴赏、创造艺术作品时就以这种美的范本作为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则不是美的作品,甚至是错误的画法。因此,具备“审美”的美术作品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形象的唯美性。例如,西方的古典油画、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油画依然是当前绘画教育的主导方向。准确的比例透视、均衡的构图、具有节奏韵律感的造型是评价这类绘画的必然标准。且大众也较容易识别、品鉴,画得像就是画得好的,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就形成了美术就是画画、画画就是画像的荒诞观念。其二,意境的优美性。具有“审美”素质的艺术作品表现的主题往往是高尚的或是优雅的、浪漫的或是抒情的,主题“不积极”或者杂乱、无序的美术作品似乎都与审美无关。其三,表现技法的程式化。无论是西方油画中准确的比例、解剖,还是东方中国画的“五笔七墨”,都规范着画家的作画法度。很多画家花了毕生精力练就了高超的绘画技术,却始终不能够画出具有突破性的艺术作品。
审艺的提出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审美的维度。具有审美的作品依然属于审艺的范畴,而具有审艺的作品却未必有审美的特点。审艺把人们的视点重新带回了艺术本体身上,无论这件作品是美的还是丑的,也可能是“画法不正确”的,它们都在审艺的观照范围之内。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只要艺术家用创造性的思维与手法有效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备人文关怀,这件作品都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审艺将尊重每一位艺术家所独创的艺术作品。
二、加强审艺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审艺教育将重塑人们的审美观。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美术教育都是在“真善美”的指引下进行的,所以我们更容易接纳和喜爱优美漂亮的美术作品,而对一些支离的、粗糙的、怪异的、荒诞的美术作品却难以理解和认知,对一些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甚至不愿意承认。一些人对后现代艺术,例如野兽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认为只是国外的荒诞做法,不能理解其价值和意义。即使当前的一些专业美术院校,也把艺术分为正统和非正统的道路,而大部分人则愿意从事正统的艺术道路,藐视非正统的艺术创作者。而如果在我们从小的美术教育中,就用审艺观去渗透和引导学生审视、观照、认知、感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用一种非功利的、非二维对立的心境去体味艺术作品,相信他们就能够对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更加包容、理解、尊重。
其次,加强审艺教育将会使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化。历史上没有哪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信息、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发生得如此便捷与频繁,东方的与西方的、历史的与当代的、经典的与大众的相互交融衍生。这是一个多元、多样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文化碎裂的时代,因为人们再也不像以前对主流文化完全尊崇,而更愿意根据自身的喜好与价值取向去选择自身的文化归属,所以我们很难再用一种或者两种绝对的标准去衡量、判定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像以前的那种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文化语境,一些艺术作品可能就是一种私人的情感宣泄,或者即兴表现,其外在形式上可能完全是夸张、变形、抽象、怪诞的,已经不能用金、银、铜奖去简单衡量它。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审艺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评价它,如果从小的美术教育是在审艺的渗透和感染下成长起来的,那我们就不会对这些不同样式的艺术作品简单地分出好与坏,对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艺术样式会采用不同的评价眼光去审视和判明,而随之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也就会更加多元与宽容。
最后,加强审艺教育将有助于艺术家创造出更多个性独特的艺术作品。造成当前艺术作品雷同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审美标准化、程式化。按照已经受到公认的审美经验去进行创作,很容易创作出受大众喜爱、市场青睐、展馆欢迎的艺术作品,然而其产生的后果却是观众的审美疲劳和艺术家的个性丧失,以及艺术本体前进道路的阻塞。而如果带着审艺的心态去进行艺术创作,我们的审美功利性将逐渐消失,我们再也不会去揣测评委的审美标准和市场的审美取向,我们会放下包袱用一种无功利的、艺术本体心态去尽情地表现和抒发,因为没有哪一种审美会比另一种审美更加高级和优越,只要是出自艺术本体的艺术创作。因此,经受过审艺教育的艺术家将会更加自由和开放,更加活跃和本真,当然也就会创作出更多风格各异、个性独立的艺术作品。
加强审艺教育并不是用审艺教育去替代审美教育,用审艺教育去排斥审美教育。因为审美包含在审艺的范畴之内,加强审艺教育意味着用一种更加包容的姿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多元的标准去认知、感受、体悟、品评、创作艺术作品,而不至于将那些“画法错误”“不优美”的艺术作品草率地扼杀在审美的标准之中。相信,在这样的艺术语境中,我们将会看到更多个性突出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我们也将会更加包容、尊重和理解不同风格面貌的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
注释:
①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8.
参考文献:
[1]梁玖.审艺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关键词:产业品牌;艺术原创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97—02
在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中,品牌的作用日益凸显。品牌战略研究权威彻纳东尼指出:“一个企业的品牌是其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和富有价值的战略财富。”1 它不仅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反映着一个民族竞争能力的强弱。相对于其他产业品牌来说,文化品牌不仅具有商业属性,更具有文化性、意识形态属性。所以一个文化品牌的创立与发掘,其实质更是文化内涵的创意与赋形,其核心在于文化产品的创造。就影视动漫产业来说,其品牌的培育更多的是通过原创作品的艺术形象和价值观念,赋予文化品牌核心内涵,并运用现代手段进行品牌传播和推广。原创作品成为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核心,其文化价值决定了产业的收益。本文就从艺术原创的角度来探讨文化产业品牌培育问题。
一、艺术原创价值:文化品牌培育的核心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最首要的区别就在于产业价值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知识与心灵的需要以及娱乐、休闲的需要,决定产业价值大小的,是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科技的发达、网络的通畅、文化产品自身的无形性和易复制性都促使文化产业在自身的发展中强调开创和维新,艺术原创成为文化品牌的核心生命力。首先,艺术作品原创丰富了品牌文化、塑造了品牌个性。品牌文化是指品牌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属性、文化传统,品牌个性是指一个品牌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其最能打动消费者心理的重要元素,艺术原创是其成功的关节点。创意思维通过对新旧文化资源的激活、整合,适应了市场不断的变化和需求,丰富了品牌文化和品牌个性,使产业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很多公司通过原创作品走向成功之路,如三辰的“蓝猫”、河南小皇后剧团的原创剧目、漓江山水实景演出都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文化和品牌个性,使公司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其次,艺术原创不断地提升品牌资本。品牌资本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依靠的是知识、技术、智力、技巧,这些方面的每一点革新都来源于原创活动,创意思维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作品,将无形的文化价值持续地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之中,把文化财富转化成企业竞争的资本,成为提升品牌资本的第一推动力。如迪斯尼正是通过创意激活文化资源,把知识、技术、智力、技巧结合起来,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提升了品牌资本。再次,艺术原创是品牌发展的持续力量。好的品牌具有很强的领导力和竞争力,包括逆境生存能力、经久不衰的持续力、跨越文化与市场的能力。成功的商家为了保持成功,必须不断拥有新的作品来提升原有文化资源的价值,从而形成资源在市场上的最大效益。原创作品不仅给消费者创造新的消费享受,给市场带来新的繁荣,而且给传统产品创造了新的卖点,带来了新的商机,成为推动品牌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艺术原创内容:文化品牌培育的内涵
(一)艺术语言的原创。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所拥有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如绘画语言的线条、色彩、构图,电影语言的画面、声音、蒙太奇,动画艺术的造型、场景、原画设计、声音、文字等。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的发达、网络媒体的便捷,人们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处于快速更新中,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消费需求不断的提高,对文化产业的内容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影视动漫产业中,不论是艺术语言审美表达还是其技术制造上都处于不断的挑战和突破的过程中。艺术语言的创新使艺术作品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如《铁臂阿童木》第一次运用的电影镜头拍摄方法、《暗恋桃花源》的时空交错并行以及《妈妈咪呀》中国版的改编,不同的艺术语言的传达与表现都具有典型的地域特点和时代特色,体现了文化品牌的创意精神,从艺术语言的层面上营造了产业品牌自身特色。
(二)艺术形象的原创。艺术形象是在艺术语言基础上的可感的综合形象,包括角色外在形象设计、内在性格设计、作品情节安排等。优秀的艺术团队的创意思维塑造了一个个丰富饱满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和故事内容。优秀的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外在形象和鲜明的性格特征,不论是憨态可掬的管家钟表(《美女与野兽》)还是蛮横暴戾的孔雀王子(《功夫熊猫2》)、机智诙谐的阿凡提(《阿凡提》)都引发了欣赏者的强烈共鸣。在作品情节安排上,艺术家亦强调情节设计的合理性、时代性、民族文化性,如《青蛇》是借《白蛇传》的传说生发出极具时代感引人深思的作品、《甜蜜蜜》是对一个时代的回望、动画短片《猫》运用了以小见大、矛盾冲突、对比等创意手法,把一个故事演绎得感人至深。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和引人的故事情节成为产业品牌的典型符号,它们以直观的形式传达了产业品牌内涵,成为产业品牌形象。
(三)艺术意蕴传达。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灵魂,艺术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给品牌赋予隽永、稳定的因素。影视动漫艺术作品应在形式的基础上探求更深的文化意蕴,黑格尔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2 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富有意蕴。宫崎骏的每部作品,虽然题材不同,却将梦想、环保、人生、生存这些令人反思的讯息融合其中,被誉为“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其它如《一九零零》里面对人与社会、人生与音乐的思考、《战争启示录》里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功夫熊猫》里面的通变思想、《樱桃小丸子》中爱的教育无不令人动容。艺术作品的意蕴赋予作品永久的生命力,从文化理性角度营造了品牌文化精髓。
三、艺术原创原则:文化品牌培育的理念
(一)时代性与时尚性并存。作为内容产业,艺术作品原创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时尚性。文化是根、创意是魂,恰恰是在传统文化新变和时代精神的把握基础上,创意思维结出累累硕果,使文化爆发出真正的持久的生命力。同时,作为大众娱乐化产物,随着消费群体不断年轻化,文化产品要跟随时尚的潮流,无论在制作技术的现代化发展、情节设计的社会性特点、还是文化理念的时代性追求上都应体现出来。如蔡志忠的作品、几米的漫画、拓荒的作品都是在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的时尚流行之间寻找了结合点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民族性与国际化相结合。文化产业作为创意产业,强调产品的文化差异和特色。要创造国际化产业品牌,其出路只有是民族性与国际化相结合。文化产业的民族性就是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张扬自身文化个性。在选题和编剧上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取材,把时代精神融入民族化特征之中;在作品制作上,借鉴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凸显自我的民族特色;在作品理念上融入传统的社会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及审美取向等。此外,我国的文化品牌要走向世界,必须走民族性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功夫熊猫》、《木乃伊3:龙帝之墓》等融合中国元素的大片让国人看到了这种魅力。异域的文化竞争和资源借用已经使我们感到压力与挑战,同时也进行着诸多的改变。《麦兜故事》就“表现了本土特色及一种世界共通的情怀。”3 张艺谋电影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为他带来了极大的荣誉。《中华小子》“将一个中国的故事,以国际化的视角来叙述,使民族的东西更适合于世界,兼顾了整个国际市场观众的欣赏习惯。”4 民族元素与国际时尚元素的综合,体现了新世纪全球化的审美倾向,也指明了未来文化产业艺术作品创作的方向。
(三)艺术性与实用性同在。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存的特点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功利性追求,艺术作品的目的就是实现文化资本最大可能的价值转化。所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坚持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艺术作品创作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导向包括市场需求、消费人群、产品定位等各个方面。只有以良好的市场前景作支撑,才能创作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作品。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下,艺术作品消费市场应突破文化的国家、地域、年代限制,从作品创作的源头最大化的拓展自身的适应领域。如《花木兰》融合了诸多文化元素不仅给欧美消费群众带来的极大的新鲜感而且轻松地打入中国的巨大市场,很好地拓展了自身的消费市场,实现了产品价值最大化转换。其次,艺术的审美与非审美相结合。艺术作品一方面要迎合市场,另一方面也要追求自身的艺术价值。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高低是决定其潜在市场、持续性创造价值的重要方面。再次,艺术的个人艺术风格和大众化审美需求相结合。文化产业的艺术创作更多的是大众化的艺术。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多强调自我情感、自我风格。产业化发展下的艺术作品创作应注重个人艺术风格与大众审美相结合。只有大众化的创作和演出,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机制,培育起文化市场的活力,也利于产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当然,“大众化”并不是“庸俗化”,“大众”并不排斥高雅的艺术形式与艺术创作。
四、艺术原创的资本转化:品牌资本价值实现
艺术原创资本转化问题就是文化资本价值实现的问题也是品牌资本价值转化的问题。艺术原创作品没有进入市场时产生的是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它作为文化产品进入市场时就要产生经济价值,文化产业中,文化资本实现自身经济价值需要特定的环境因素,就是产业链的完善。文化产业的运行从艺术作品的原创到产业获得收益,需要包括资本投资运作在内的,从策划创意到生产制作、衍生开发、包装营销、市场开发推广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运行。据国际成熟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看,只有在产业链运作全面有效的前提下,影视动漫产业才可能实现盈利化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产业链的良性运转不但是产业获利的前提亦是产业创新的前提和资金保障。尤其是在规模经济效应下企业进行有效的分工,产业链节点上的创新价值实现会依赖其他产业节点,例如产业链中的艺术原创企业效益的收回是依靠品牌授权和版权效益,而后两者的获益是依赖于有效的市场宣传和销售。从生产系统来说,也就是生产环节的获益依赖于消费环节,良好的市场销售又为艺术原创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资金支持。所以说产业链的良性运转是艺术原创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成功的文化产业都是要遵守市场规律的商业化运作。如《哈利·波特》不仅仅是女作家罗琳个人创作的成功而是整个产业链条通畅的成功。在“哈利·波特”延伸的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同时运行,一方面利用媒体为未出版的作品宣传大造声势,另一方面大量开发和生产相关的衍生产品、积极开展版权转让活动。同时,在图书销售方式、特许经营方式上采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充分发挥了品牌优势,打造了全新营销理念,实现了产业链条的同时跟进以及通畅运行。再如《武林外传》成功也是在于有效地把握住了生产链条上的各个关节点,在作品原创环节,它将我国武侠文化与现代都市时尚因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品牌培育营销环节,注重对品牌价值进行多层次挖掘,形成了各种产业间品牌的规模化发展,完成了创意价值的多次升值,形成了以电视剧的播出为核心,以话剧、动画、游戏、漫画、玩具等多种产业再开发组合,各种产业间相互拉动,形成资源互补,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拓宽产业链条的同时也使其品牌价值与影响力不断提升从而实现品牌资本的价值转化。参考文献:
[1]周朝琦.品牌文化:商品文化意蕴、哲学理念与表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9.
[2](德)黑格尔.美学(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5.
关键词:艺术;审美价值;比较;情感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48-01
一、与自然科学相比,艺术审美价值理性的表现
自然科学同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与艺术不同的是,自然科学这种形态不存在阶级性,其可以为社会任何阶层服务,而艺术则有明显的阶级之分,艺术是对世界的审美价值的改造和创造,其价值是属于其所建立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艺术是人们的精神产品,是满足社会精神消费的需要,萨特曾说过:“所有的精神产品本身都包含它们所确定的读者的形象。”艺术的阶层就可以从这句话当中表现出来。诚然,艺术审美价值存在着客观性和功利性,审美价值的判断受着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
自然学科在形式上可以是主管和客观的,但在内容描述对象上,必然是客观的,自然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而艺术则不同,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可以根据创作者自身的意念来表现,艺术家可以将主观因素渗透到作品中,例如地理艺术家马萨斯·梅里安曾经创作过一幅描绘巴黎圣母院的风景画,他并没有按照现实中的巴黎圣母院来描述,而是加入了自身的主观意向,描述出了自己心中的巴黎圣母院。这幅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从而自然科学与艺术审美价值理性的区别在于,艺术创作对象包括主体因素,但自然科学中只有客观因素,没有主体因素参与。
二、艺术审美价值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差别
哲学社会科学属于对人类自身认识活动的研究,与艺术这种形态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更大的理性,其主要是研究人与社会的精神层面,考察人和社会生活的精神活动,而艺术则是把其作为实践对象来掌握。简而言之,哲学社会科学强调的是人们对世界与社会的理性认识,其目的在于认识人与社会的活动,没有任何情感或者 欲望等主观因素的参与,而艺术这种表现形式则恰恰相反,艺术审美价值表现在情感与意志上,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对于审美反应想象的改变和创造,其主要表现的是情感价值理性,反映的可以是现实的世界,也可以是可能的世界,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则是现实的世界。
与哲学社会科学相比,艺术的审美价值表现在自身情感参与的感性上,艺术审美功能表现在艺术作品的感染性,艺术作品能够给予欣赏者情感上的满足,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艺术作为对美的事物的表现,不受社会客观的事实的制约,不受逻辑限制,因此,人们在艺术的世界里感受到的不是实体而是内心的情感。情感是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最大差异。另外,哲学社会科学与艺术还表现在一般性和具体性,艺术的表现主要是把情感与事物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对整体的表现反映出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引起受众的共鸣,但哲学社会科学则是从各个点入手,重视对规律的研究。
三、艺术本质审美价值与伦理道德的区别
伦理道德是善恶标准,是非观念,其对象主要是那些用社会舆论以及信念来评价人和社会现象,伦理道德用原则与规范来批判与激励社会道德行为,而艺术反应的范围则广泛的多,人与社会各种事物都能够成为艺术表现形式的载体,并且,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艺术注重的是形象的思维,主观的意向,而伦理道德则是靠信念道德观念来反应,这也是伦理道德和艺术的最大区别所在。
诚然,艺术与伦理道德的最终表现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反应的最终目的都是现实善恶美丑,但道德伦理更为注重的是“伦理”,注重的是一个“理”字,道德观念始终伴随,而艺术则没有“理”可言,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反应和创造,艺术具有审美的价值与观念,而道德伦理则主要表现的是社会批判性和歌德性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艺术的审美价值理性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最终的审美价值是具有很大部分的自主性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客观性和功利性,艺术创作的直接目的是生产出满足社会精神需要的艺术作品,其目的是满足人与社会的审美价值需求,但艺术不一定能带来实质的物质成果,其主要是精神世界的表现。
艺术作品是对社会活动形态的改造和创造,其讲究的是艺术性,这些是自然科学、伦理哲学社会科学与宗教伦理道德所没有的,因此,与其他相比,艺术审美价值理性的最大特点表现在“艺术性”这三个字上,艺术价值的体现,是人与社会精神的体现,是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
参考文献:
[1]石海滨.从比较视角看艺术本质审美价值理性[J].湖南社会科学,2005,5.
[关键词]美术作品 欣赏 艺术修养
欣赏美术作品是一种从视觉接受发展成理性认识的过程。欣赏者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美术作品中的美必须经过欣赏,离开了欣赏,作品中的美便无法被感知和被认识。学生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欣赏,那又怎样欣赏呢?
一、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内容
美术作品包括内容和形式,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包括外部的艺术形象,内在的精神、思想、情感和意义等。学生首先要对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作者是如何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实际上就是从作品去追溯作者是怎么创作的。让学生了解每一件美术作品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产物,它受到不同社会状态、人文环境、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的影响。要了解一件美术作品,应充分了解它的背景资料,了解艺术家在这个阶段的思想情感,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知道作品创作的方式方法及其个性风格,与艺术家产生共鸣,达到真正欣赏一件艺术作品、陶冶身心、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二、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分析美术作品
所谓艺术语言,是指各种艺术具有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例如,音乐的艺术语言是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的艺术语言是画面、音响、蒙太奇等;舞蹈的艺术语言是人体动作、表情、节奏等;美术的艺术语言则是点、线、面、空间、光、色等。各种艺术正是通过各自的艺术语言,创造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将这些体验和感受传达给读者、观众和听众。
艺术语言的重要作用是创造艺术形象,或者说是将艺术家头脑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为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里所说的艺术形象是指艺术作品创造的诉诸于人的感官(视觉的或听觉的,或视听觉兼存)的形象,从美术来说它是一种视觉形象,是人的眼睛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一幅画、一件雕塑、一幅书法作品、一幅摄影作品、一件工艺美术品,以至一座建筑,都是运用各自的艺术语言创造各种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体现为可以作用于观赏者视觉的感性形式,同时,在这感性形式中又包含着理性的内容,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或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阿尔的吊桥》,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即使是一件实用工艺品,如著名的汉代《长信宫灯》,实用与审美高度统一的造型使人赏心悦目,设计的灵巧和结构的合理(此灯盘可转动,灯罩能启合,以便调节灯光的照向和亮度的大小,宫女的右臂和躯体中空,照明时产生烟火可通过右臂贮留体内),又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至于通常所说的抽象美术,虽不表现某一具体的客观实物形象,却有形、光、色、线等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组合,仍给人以一种直接的视觉感受,使人感受到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和趣味等。正因为艺术语言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还是艺术鉴赏的角度,都要认真地研究艺术语言及其应用。
三、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趣味
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对各种艺术形式培养起一定的兴趣,会有助于艺术修养的提高。各种艺术流派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广泛通晓各种艺术流派,才可能有比较有鉴别,才可能采各家之精华,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趣。
1、提高艺术修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同人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心理状态、道德观、艺术趣味、审美能力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欣赏者就不可能领会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不可能接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扩大自己的欣赏视野,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水平。要想欣赏音乐,需要有会听音乐的耳朵;要想判别形态的美,就需要有锐利敏感的眼睛;要想接触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就需要阅读他们、欣赏他们,借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美趣味,加强审美感受,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3、提高鉴赏能力,正确引导自身的审美趣味,还需要向那些具有某种专长的人在欣赏方面以指导、帮助。往往专家的意见可以影响、甚至改变自身的兴趣和观点。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4、深刻认识现实社会生活。艺术具有认识价值,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深刻而典型地反映社会历史,能成功地再现生活。提高艺术修养,有助于全面地欣赏艺术作品,深刻地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
5、增加生活情趣,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艺术具有享受和娱乐的价值,注意艺术修养,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多的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情。这样,在群体中的形象也将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情味,更能够和群体融合在一起。
6、更好地吸收人类文化的一切精华,吸取一切进步的思想营养。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信念。注意艺术修养,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一部优秀艺术作品进步的思想倾向,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艺术作品是通过人物形象来感染读者和观众的,因而对思想的熏陶作用也是更富有效果的。
7、培养道德情操。艺术具有道德的价值,一部优秀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自己道德观念和人生选择方面有重大影响。注重艺术修养,可以通过进步的艺术形象,吸收进步的道德观念,逐步培养道德情操。
作为现代人的大学生,每一次美术欣赏实践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只要你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进步的观点与理想、健康的情操与趣味,兴致勃勃地去欣赏艺术,多学习多实践,触类旁通,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就一定能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琪 主编《美术欣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一)审美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长久以来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只是单纯的关注学生在美术技巧上的能力与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所应该达到的艺术标准。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把握好自身教学方向,按照教学改革后的要求进行教学,不能对美术教学进行偏向的改变,让学生会忽略美术价值而单一追求技法。在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有审美欣赏课程,这样的课程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得不到重视,但其真实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基本思想进行改变和引导,让学生明白欣赏课对自身的价值,正确理解美术课程和教学内容。在美术教学的欣赏课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背景分析和创作介绍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之后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寓意和事件进行分析了解,以此来提高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审美能力,而不是教师独自讲解全部忽略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提高学生对艺术的理解程度
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美术课程时都是比较难以有效接受和吸收美术知识的,艺术本身就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初期应该通过欣赏课来有效的改善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兴趣和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欣赏角度去观察艺术作品,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基础。在不断的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明白艺术的本质和价值,而不是以画的像不像来评判一个艺术品,有了欣赏艺术了解艺术的基础以后,学生就会开始正确的思考艺术的本质和核心内容,此时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美术课程改变为以创作为主,让学生自主体验创作美术作品的力量,引导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可以有正确的理解,不局限学生的发展和思维方向。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时,学生会从美术课程中受到熏陶,逐渐地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和生活情趣,这样就符合了素质教育的中心理念,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善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时,可以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关于学生审美方面的创造力。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艺术品的熏陶和艺术知识的教学,不断改善学生在审美方面的能力,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审美方面有更好的创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审美学习培养自身的品格,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改变教学模式,但是不能转移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中心理念,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审美创造力对于学生的价值和作用。
二、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探索
(一)纵向思维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把对美术知识的理论分析理解叫作对学生的传统思维培养,这样的思维培养模式也就是纵向思维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快速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可以在短期实践内有很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处理美术教学中的一般问题时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的。比如:一幅油画类艺术作品对于学生来说,在视觉体验上比较单调,色彩和绘画的形式技法不如其他类别的艺术作品。学生作为美术课程的初学者,会对一幅油画类艺术作品进行细致的复制,在细节处理上想要做到与原作品完全相同,但实际的效果却不怎么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审视这个艺术作品,考虑其色彩的搭配与构图设计中的思想,这样就不是简单的在对学生的美术技法进行教学了,而是通过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这如此便可见纵向思维的效果。
(二)横向思维的培养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还有对学生的横向思维培养,所谓的横向思维也就是同时性质的思维模式,在横向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所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领域宽广程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时,需要注意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观察时间,引导学生在进行学习观察时可以更快地从整个艺术作品的诸多方面中找到问题所在,还可以把握艺术作品的主要线索和脉络,在短时间内把握艺术作品的核心。通过横向思维的培养,学生可以有效地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对艺术作品有多方面的对比分析。教师在进行培养训练学生的横向思维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逐渐找到事物观察的切入点,在艺术作品的感染下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思维,这样才是有效的横向思维培养教学。
(三)正向思维的培养
在美术教学的课程中,学生在对艺术品进行分析理解时不能一味地进行侧面分析和对比分析,要对艺术作品有正面的看待和了解,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正向思维探索,可以明白艺术家想表达的最直观的想法。在如今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想正式的步入艺术课堂,就必须正确跨过素描的课程考核,这样的课程安排和考核是有其科学性的,素描相对其他绘画技巧来说是所有造型艺术和绘画构图的核心,在这个关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正是通过正向思维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在素描方面的能力,正向思维也是比较常规的一种思维模式,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中,正向思维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
(四)反向思维的培养
在学生掌握了正向思维之后,教师还需要通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赏析来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也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内容和要求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模式,教师在进行对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时要注意提高学生对艺术品的反思能力,对于反向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必须加以严格要求,如果学生能将在艺术品方面的反向思维运用得当,就可以发挥出非常理想的学习效果和理解效果。因此,教师在培养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反向思维培养程度的把握,不能过分要求学生在对艺术品分析时运用反向思维,这样可能导致学生在观察分析艺术作品时出现偏差的艺术理念,让学生失去艺术学习的核心,只有正确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才能让学生有正确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观念。
(五)多向思维的培养
在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理解方向不能局限在某一点,而是通过多方面的思考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多向思维模式需要学生保持并不断加深,因为多向思维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的,如果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时不能排除主观态度从多方面考虑事物的结果,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身的艺术思维发展。对于艺术作品本身来说,同样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就有不同的认知程度,学生如果不能保持多方面的思维,就可能忽略艺术作品的一些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学生在多向思维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思维。
三、总结
【关键词】声乐;艺术;语言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04-01
声乐艺术是现代艺术作品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声乐艺术通过用人的声音和艺术化的语言进行表演,生动而又形象有感情地表达出艺术作品的艺术内涵和价值。声乐艺术之所以在艺术作品中被广泛使用,这与声乐技巧所含有的美学规律,及其表现形式和展现方式有密切关系。声乐技巧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来影响音乐表演中的艺术效果和审美价值、情感表达和风格的凸显,声乐技巧通过与诸多艺术元素的结合,使得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和内涵出现多元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声乐艺术中技巧掌握程度,影响着声乐艺术表达。在艺术作品中,能够熟练地运用声乐技巧,通过对声音调节,使得艺术作品内涵得到完美展现。
声乐与语言。在每一部艺术作品中,只有声乐技术与语言完美结合,才能展现出一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生命价值。对任何一部艺术作品来说,语言是其艺术表达的基础和根本,语言直接表现着作品的格调和特色。在声乐艺术表达中,无论是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等等诸多的唱法,最基本的依然是语言。语言使得艺术作品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美声唱法的发展演变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诸如以前德语、法语以及英语等歌唱性难度较大的语言,均能实现美声化的艺术规格。比如通常在美声唱法中,“字正腔圆、明朗清晰”是各国声乐艺术追求的基础。语言技巧在我国历代声乐发展过程中作用依然如此,生动的语言文字成为中国声乐发展的基础。
中国民族众多,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使得各民族音乐艺术风格上出现了差异,在音乐艺术表演中也出现了语言艺术表达的差异。正是这些语言上的差异,构成了各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也产生出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在民族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和声乐艺术构成了音乐艺术发展的两只翅膀,其作用和地位同等重要。
声乐与声音技巧。作为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声乐在艺术中主要是通过人的声音和美学规律相互结合,才展现出艺术的魅力。由此可见,声乐表达与声音技巧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声乐与器乐的区别在于发音的载体不同。声乐依赖于人体的发声器官。人声包含着情感和交流,当它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时,所蕴含的生命活力和体现的艺术价值承载着人类普遍的审美习惯和情感交流。当声音成为声乐艺术发展对象时,通过技能技巧来掌握歌唱的方法就成了艺术传承的重要任务。
国外的发声技巧尤以意大利唱法为主,其表现的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在声乐唱法发展的几个世纪里,不断总结发声和共鸣腔方面的规律,形成了特有的声乐技巧。我国声乐发展中,以民族唱法著称,我国声乐技巧对咬字吐字、歌唱呼吸、发声、共鸣、润腔等审美标准尤其严格。20世纪期初,由于西方音乐的传入,我国民族声乐深受影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国声乐不断借鉴和吸收西方音乐长处,不断发展完善传统声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弥补了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歌唱技巧上的不足,并使之有了较大提高,丰富了音色的表达能力,拓宽了音域,扩大了演唱曲目的范围。
随着社会进步和音乐艺术的发展,声乐艺术也不断发展,新的艺术作品也不断呈现,“语言、声音、乐音的综合艺术”融入到人类的精神与情感世界,声范砸衾忠帐醯挠跋煸嚼丛焦惴骸⒃嚼丛缴羁獭
声乐技巧深化声乐艺术审美的内涵和语言使声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流动而开放的状态,使声乐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神韵与美感、文化与品质得到体现与传递,使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得到深化。艺术家通过声乐方式展现出一种含蓄、自然、朴素、真挚的格调,同时赋予艺术作品以清新、鲜活的生命。如《黄河大合唱》中,为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声乐技巧发挥了重要的手段,这种形式多样的声乐技巧全面地表现出中华民族艺术美与民族精神的完美交织,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了我国声乐史上一部不朽的巨作。
声乐技巧使得情感表达在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呈现出多元的态势,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由于人类审美取向的多元发展,技巧与情感作为声乐艺术中的两大主要元素,在声乐艺术传承与发展、演唱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中一直是声乐研究者们讨论的话题。
声乐技巧是艺术风格呈现的手段之一。从音乐艺术发展来看,艺术“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艺术“风格”是声乐艺术的核心。在灵魂和核心并立情况下,技巧成为它们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参考文献:
[1]徐小懿等.声乐演唱与教[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2]杨仲华.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学术定位[J].中国音乐,2005(3).
[3]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
让艺术作品回归“艺术”
艺术作品,通俗的说就是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换言之,艺术家是主体,艺术作品是客体,主体创造客体,客体又反映主体的主观意识。这样的解释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再继续往深处探究,从逻辑上就产生了新的问题,艺术家是通过什么来创造了艺术作品?而艺术作品又是通过什么来体现了和反映了艺术家的意识和情感?在1935年到1936年期间,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在各地以“艺术的本源”为题做了几次演讲,在1950年出版成文。在这篇文章中海德格尔首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艺术家和艺术都通过一个第一位的第三者出现而存在,这样跳出了以往主体创造客体的单一模式。用这个观点来便可以解释上面我们提出的问题,得出答案:艺术家是通过这个第一位的第三者来创造了艺术作品,而艺术作品也是通过这个第一位的第三者来体现了和反映了艺术家的意识和情感。这里所说的这个第一位的第三者就是“艺术”,即艺术是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而艺术家又通过对艺术的领悟成就了艺术作品。
不可避免的要梳理清楚一个貌似老生长谈的问题,“艺术什么是?”但凡是学习艺术或是学习跟艺术沾一点边的学科,在学习最初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因为要知其所以然,一定先要知其然。在以往的学习中有过诸多关于艺术的定义和概念。例如,《现代汉词典》说“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客观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辞海》(1999年版)对艺术又是这样注释的,“艺术是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他们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艺术学的学者们又把艺术定义为“人类以创造美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及其产品。”从这些概念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艺术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的。但是今天的现实是,对于这个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问题仍然容易出现概念上的游移或者理解上的歧义。美国的美学家肯尼克风趣的说到:“当没有人问我艺术是什么的时候,我倒还清楚艺术是什么。可是当别人问我艺术是什么的时候,我反而答不上来。”事实上,往往我们感到最熟悉的东西,也或许正是我们不了解的东西。既然,“艺术”是这样一个内涵不确定、寓意较抽象的集合性概念,那么艺术不同于普通的存在物,那么它又是从何而来?通过什么而存在的呢?一个事物从何而来,并且如其所是地是什么,我们就称为它的本质。某件东西的本质,就是在场,即“present”。那么艺术的“present”呢?任何艺术作品就其显现而言是一个物,就是在场(present)。作品是物,物在作品中,作品在物中具有的这种物性是最后的规定性。所以艺术就有两种存在:其一,存在于人们的意识、观念、逻辑等等之中;其二,艺术存在于它本身之中。
诚然,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物因素,而艺术作品是一种制作之物,不同于纯然之物本身,作品还把另外的东西公诸于世敞开出来;在艺术作品中,制作物还与这个另外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了。只是这个物不是作为物而显现,而是作为作品而显现。在其显现中遮蔽了物之为物,而指向了符号之所指。所以,艺术再用符号学的能指和所指这一框架来套用就不合适了,现代艺术最伟大的突破就是发现了艺术领域是能指的的地位转移了焦点。
在一切都在向商业化迈进的今天,艺术领域一样不例外。无论是舞蹈、音乐、美术哪一个艺术门类的的创作,或多或少的都会从其商业价值出发,换言之,艺术作品的创作从创作目的开始就以商业化开始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衡量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标准就渐渐偏离了其真正的艺术标准。
关键词:民间艺术;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等。民间艺术充分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因而具有认识、教育、娱乐等多种审美功能。民间艺术能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能带给他们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资源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民间艺术,作为我国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记录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演变,是世代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民间艺术之所以能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因为感受和创造民间艺术是幼儿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可及的。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和价值的综合性与幼儿园课程的特性是一致的。在当前和谐社会背景下进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无论对社会还是幼儿发展都会有重要的价值。
民间艺术要成为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必须关注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最关键的一项宗旨。以民间艺术课程化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不是纯粹的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主要是对原有的课程内容的呈现和实现,我们要采用一种新的视角把部分课程内容同现实生活和民间艺术结合起来,使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民间艺术的学习在同一过程中综合地进行,使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化的、趣味性的和综合性的过程。当然强调民间艺术的课程价值也并不意味着民间艺术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全部,而是民间艺术应该融合和渗透在其它课程内容之中。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在素质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的一种导向的形势下,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对于幼儿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民间艺术的审美内涵主要可表述为:从善之美、稚朴之美、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和谐之美。因为幼儿与民间艺术的相通性与相似性,其对于民间艺术有着强烈的接受性。“幼儿不造作,无拘无束,喜欢色彩鲜艳大胆,随心所欲,无透视,反自然,幼儿的图画往往充满了幼儿特有的稚拙、纯真、自然的质朴美,这与民间艺术是很相似的。”从而使得对民间艺术的组织、加工和改造就成了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民间艺术的选择、加工的基本原则是对幼儿来说具有发展价值,有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动作学习的可能性,远离幼儿生活经验,不能引发幼儿全身心投入的民间艺术不是幼儿园课程首选的内容。
当前有很多幼儿园已经意识到民间艺术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开展了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努力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的环境,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依据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充分挖掘、精心创设与民间艺术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资源,引发、支持幼儿与民间艺术教育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例如: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试图探索如何使幼儿对戏剧、工艺、腰鼓、木偶剪纸、染纸、中国结、泥塑、蜡染、舞蹈等多种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兴趣和敏感,并在高一层次上对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共同审美要素进行有益的抽象、概括和相互迁移,从而培养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智慧、一种整体的反映能力,将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发展。让幼儿从小就在民族艺术的氛围中形成对精神的认识,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情趣、探索精神和想象创造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的对策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促进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民间艺术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优美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按照幼儿心理发展层次,在幼儿园创设富含民间艺术色彩的生活与活动环境,让幼儿的生活因为民间艺术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可以通过参观古迹或民间艺术作品展览,如民间剪纸、风筝、民族绣品、各地面塑、民间布玩具展览等容易吸引幼儿兴趣的活动,让幼儿对民间艺术有直观的感受,让幼儿感知民间艺术的存在形式,让民间艺术的客观历史、造型和色彩直观地展现给幼儿,使得幼儿产生对民间艺术初步的意识,增强他们对民间艺术的感觉和情感。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再加上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感知,就能有效地增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和审美感知能力。
第二,从幼儿的兴趣切入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教师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兴趣倾向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民间艺术作品。这样有助于幼儿把感知经验系统化,有助于幼儿把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这种敏锐的感知能力表现在幼儿能在获得对作品强烈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再认真细致地观察民间艺术作品(要素特征、要素之间的关系、作品表现的情感);能观察作品使用的材料特征,如某种物象的色彩与质地,某种乐器的音色,某首曲目的声调;能观察作品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如早晨或黄昏的背景。
第三,教师在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教师的引导是要帮助幼儿面对民间艺术作品时能做出正确的审美反应,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感知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这也正是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进行民间艺术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民间艺术作品所再现或表现的内容;从“你觉得哪里最美?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艺术作品形式;从“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幼儿感知民间艺术作品的情感;从“请你给作品起个名字”,引导幼儿回顾与反思美术作品的整体内涵;从“猜猜这是哪个民间艺人的作品?”引导幼儿感知了解民间艺人的风格。
总之,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间艺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其在良好的艺术氛围和健全的教育环境下,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民间艺术的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2]陈源明.幼儿教育指引[M].巨流出版社,2008.
[3]赵玉兰,张赤华,李芹.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发展关系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 (1).
[4]学前教育网..cn.[DB/OL]
[5]吴喜红.论幼儿民间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9,5.